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

1、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结构特点。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自主探究

学习方案设计

学习策划:一、诵读课文,理解全文的大意。学习策划

二、赏析序文和前两个语段,学习音乐描写的方法。

积累整合

一、给划线字注音

湓.浦口()贾.人()荻.花()霓.裳()六幺.()

二、填写下列写月的名句

1、醉不成欢惨将别,。

2、东船西舫悄无言,。

3、,往往取酒还独倾。

4、来去江口守空船,。

三、一词多义

言感斯人言()

凡六百一十六言()

自言本是京城女()

命遂命酒()

命曰《琵琶行》()

为因为长句()

初为《霓裳》后《六幺》()

为君翻作《琵琶行》()

暂凝绝不通声暂歇()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音乐耳暂明()

泣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四、古今异义

因为古义

今义

老大古义

今义

向前古义

今义

五、词类活用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遂命酒()

商人重利轻离别()

理解感悟

1、把序文与诗中对应的诗句找出来。

“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照应第( )段,内容( )

品味鉴赏1、鉴赏第二段的音乐描写部分,指出乐曲的发展变化过程及高潮.作者是如何使抽象的音乐变的具体可感的。

2、赏析“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意境。

3、谈谈你对“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理解?

4、你怎么理解“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自我诊断

基础测评

1、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B、白居易是中唐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C、白居易诗歌的双璧是《琵琶行》和《卖炭翁》。

D、放在文章开头的叫序,放在结尾的叫跋。

2、下列句中划线的“寻”字,与例句中的“寻”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寻声暗问弹者谁

A、闻之,欣然前往,未果,寻病终

B、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

C、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

D、三年将寻师焉

拓展提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雨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1、对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此诗可分为两个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琴声,后八句写作者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效果。

B此诗摹写琴声,用比喻或通感,使诉诸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具体鲜明的艺术形象。

C此诗在绘声的同时,还十分注意绘情绘志;或示之以儿女柔情,或拟之以勇士壮志,或充满对自然的眷恋,或寓有超凡脱俗之想和坎坷不遇之悲,等等。

D此诗五言和七言交错运用,以与琴声的柔和激昂相协调,大大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2、《琵琶行》描写音乐的语句“小弦切切如私语”与本诗哪一句描写的意境、意思相近?“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与本诗哪一句的意境、意思相近?

参考答案

积累整合

一、p?ngǔdíníchángyāo

二、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春江花朝秋月夜绕船月明江水寒

三、言:话,名词字,名词说,动词命:叫,吩咐,命令,动词

取名,动词为:写,作,动词弹奏,动词替,给,介词暂:短暂,副词

顿时,忽然,副词泣:哭泣,动词眼泪,名词

四、因为古义:因此作今义:表原因,连词

向前古义:刚才今义: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老大古义:年龄大今义:兄弟排序第一

五、夜,时间名词充当状语:在夜里

名词“酒”受助动词“命”修饰,用作动词:摆酒席

形容词“重”“轻”均带宾语,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理解感悟

1、一月夜闻琵琶

二,三邀女弹琵琶,倡女诉身世

四自述迁谪意

2、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和乐曲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品味鉴赏

1、诗人写了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四个乐段。清脆圆润---------婉转流畅---------低沉冷涩---------激越雄壮(高潮)----------戛然而止。多用比喻,例如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如急雨”“如私语”)和摹声分别写大弦和小弦,第二乐段以“莺语”作比,第三乐段以“冰泉冷涩”作比,第四乐段“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仍用比喻,第五乐段“如裂帛”也是比喻。

2、这两句诗是写景,叙述的是江东送客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是黯淡的,最终指向是诗歌的意境,渲染了一种萧条悲凉的气氛.。

3、用听觉、视觉来描写琵琶曲终了后寂静的氛围、秋水冷月的景象,烘托了琵琶女妙绝入神的奏技.。,这是以无声来反衬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从侧面衬托了乐曲的撼人心魄,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也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4这是以无声来反衬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此时人物的悲伤心情达到极点,烘托了琵琶女妙绝入神的奏技.和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自我诊断——基础测评

1、C

2、B

拓展提高

1、D

2、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3、“浮云”两句写道:天朗气请,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他们漂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以捉摸,却又逗人情思。这两句给人的高远阔大,婉转悠扬之境界。

《琵琶行》导学学案

(第二课时)

课标点击

1、体会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领会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具体内涵。

2、背诵全诗,牢记名句。

《琵琶行》知识点梳理

一、实词

言:

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数:

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为:

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i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i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ai

轻:

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二、古今异义词

因为:古:两个词,于是创作。今:表原因的连词。

阑干: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

向前:古:从前、刚才。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老大:古:年龄大。今:兄弟排行第一。

颜色:古:神态、脸色。今:色彩

三、文言句式

歌以赠之宾语前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转徙于江湖间介宾短语后置;于,在

本(是)长安倡女省略句,省略谓语

使(之)快弹数曲省略句,之,琵琶女

送客(于)湓浦口省略句,于,在

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也叫“歌行体”。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其特点之一就是篇幅可短可长。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居易的《长恨歌》竟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车行》有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

(一)了解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下邽(陕西渭南)人。唐代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并序》,还有《卖炭翁》(七古)、《钱塘湖春行》(七律)。

(二)时代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与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廷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州的第二年就创作了《琵琶行》这篇著名的七言长诗。

(三)文题诠释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引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四)把握主旨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诗人借一个年老色衰、漂泊江湖的歌女形象,抒发自己沦落之感,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通过对被压迫、被蹂躏的弱女子的同情反映、揭露封建社会对人才志士的打击和迫害。

(五)层次划分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听琵琶女的弹奏和自述身世。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作者由琵琶女想到自身遭遇,抒发感慨。

(六)艺术特色

1. 运用比喻,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 侧面烘托

3. 曲中带情

4. 语言平实朴素,浅近流转。

5. 叠词和联绵词使音节悦耳动听。

【典型例题】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暮砧(zhēn)凋伤(diāo)

B. 万壑(ha)青冢(zhǒng)

C. 朔漠(shuò)环珮(pai)

D. 渚清沙白(zhǔ)王嫱(qiǎng)

2. 下列句子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B.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C.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D.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 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白帝城高急暮砧砧:捣衣石。

B. 一去紫台连朔漠朔漠:北方的沙漠。

C. 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一百年。

D. 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极。

4. 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 写出下列句子的上句或下句。

(1),生长明妃尚有村。(2)江间波浪兼天涌,。

(3),分明怨恨曲中论。(4)无边落木萧萧下,。

(5),百年多病独登台。

6. 填空。

杜甫,字,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所作诗篇被称为,人被称为。

7.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所选三首诗都写于杜甫在夔州居住的两年中,都是律诗,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B. 《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大历元年,这组诗共八首,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C. 《咏怀古迹》是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作者借王昭君的事迹,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D.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的重阳节,诗人登高望远,抒发自己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8. 在横线处补写出原文。

9. 后世评家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是诗人用“一生辛酸化出的”。请根据你的理解试作简要分析。

10. 本诗四联对仗工整,试以一二联为例,说说你的体会。

11.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的诗篇,而且语言通俗明白,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B. 唐有乐府诗,是按照汉乐府的旧题来写新事的;又有新乐府诗,是不合乐的,是“即事名篇”的叙事诗,按照所叙事件来定题目,不是仅有乐府的旧题。

C. 《琵琶行》有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两条结构线索,暗线是琵琶女的演奏和自诉身世,明线是诗人的感受。两条线索的交会,联结,靠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同感情体验。

D. 《琵琶行》用反衬手法来表现琵琶女的“凄凉”,用年轻貌美,衬其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其独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正因为琵琶女有这样凄凉的身世,才弹奏得出悲愤欲呼、哀怨欲绝的琵琶曲。

《琵琶行》一课,品精识妙:

12.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3. 诗人为何泣下最多?

答案及分析:

1. D

分析:“嫱”应读“qiáng”

2. B

分析:“佩”应为“珮”

3. C

分析:“百年”这里指晚年。

4. B

分析:划分节奏时不能把意义单位分开。

5.(1)群山万壑赴荆门(2)塞上风云接地阴(3)千载琵琶作胡语

(4)不尽长江滚滚来(5)万里悲秋常作客

6. 子美;现实主义;诗史“诗圣”

分析:熟记古诗文,掌握文学常识。

7. C

分析: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8. 无边落木萧萧下;潦倒新停浊酒杯

9. 此二句笔锋陡转,触景生情,感慨万千。结合作者身世、经历可逐句阐释。罗大经《鹤林玉露》里的说法可供参考: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迟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分析:考查学生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10. 一、二联都属工对。首联每句均三层意思,每层说一种事物的状态(包括声、色、形、动作等方面),合起来组成一幅画。颔联“无边”对“不尽”,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落叶的“萧萧”之声对长江“滚滚”而来的气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分析:赏析诗文,挖掘诗意。

11. C

分析:明暗线索表述错误。

12. 这两句诗是诗人发出的深沉感慨,高度概括了琵琶女和其自身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

分析:把握诗歌主旨。

13. 诗人与琵琶女虽不是一个阶层的人,但是两人的遭遇、感受相似,同是盛极而衰的“天涯沦落人”,两个虽是偶遇却似知己。诗人在第四段描述浔阳城的环境特点,虽未指斥朝政,却句句不满,字字牢骚,以此来表达郁闷、悲愤的心情,这恰好说明了为何诗人能够深悟琵琶女所弹之曲。琵琶女“感我此言良久立”。“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同情她,她亦怜惜诗人,两人感情相通,相互了解,“更坐弹一曲”,“凄凄不似向前声”,融进了她遭遇不平的愤懑之情,而诗人听曲如听诉自身遭遇,在极富感染力的乐曲中,他泪湿青衫,任情奔溢。

分析:联系时代背景,了解诗人生平,把握深意。

14. 关于琵琶女,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个妓女形象,有人认为是个歌女形象,有人认为是个乐伎形象。我们赞同第三种说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要结合作品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进行。从诗中来看,她是一个琵琶演奏者,只是由于当时社会的重色轻才,她最终才沦落到“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境地。

分析:扩展思路,多角度把握课文。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与所给字字音全相同的一项是()

A. 悄(qiāo)俊俏口哨肖像消灭

B. 沦(lún)纶巾伦理轮流议论

C. 迁(qiān)歼灭纤维阡陌芊芊

D. 落(luò)骆驼脉络璎珞炮烙

2. 下列加点字古今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于是写作;今:表原因的连词)

曲终收拨当心画(古:在……中心;今:提醒小心)

B. 整顿衣裳起敛容(古:整治;今:治理)

老大嫁作商人妇(古:年龄大;今:排行第一的人)

C. 暮去朝来颜色故(古:容貌;今:色彩)

如听仙乐耳暂明(古:忽然;今:暂时)

D. 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以前;今:向前方)

低眉信手续续弹(古:随便;今:书信)

3.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暂时②却坐促弦弦转急促:紧、迫

③寻声暗问弹者谁暗:悄悄④琵琶声停欲语迟迟:迟疑

⑤转轴拨弦三两声拨:弹拨弦乐的工具⑥为君翻作《琵琶行》翻:按曲改编歌辞

A. ②③⑤⑥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①②④⑤

4. 下列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 铁骑突出刀枪鸣

B.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C.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 同是天涯沦落人

5. 对下面两组加点词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冰泉冷涩弦凝绝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曲终收拨当心画④转轴拨弦三两声

A. ①与②的意思相同,③与④的意思不同。

B. ①与②的意思相同,③与④的意思也相同。

C. ①与②的意思不同,③与④的意思相同。

D. ①与②的意思不同,③与④的意思也不同。

6. 《琵琶行》的“行”是一种文体,又叫,是诗的一种体裁。

7. 白居易是唐伟大的主义诗人。他提倡运动,文学上主张“,”。

8. 补写下列句子。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初为《霓裳》后《六么》。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沙丘城注下寄杜甫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注:沙丘城:位于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

9. 诗人以“我来竟何事”起笔,有什么作用?

10. 最后一联的意思是什么?

11. 理出此诗的写作思路。

阅读杜甫的《登高》,完成问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 D

分析:A项中“俏”读qiào,“哨”读shào,“肖”读xiào,“消”读xiāo;B项中“纶”guān,“论”读lùn;C项中“歼”读jiān,“纤”读xiān。

2. B

分析:“整顿”的古义是“整理,使……整齐”。

3. C

分析:①中“暂”是忽然,一下子的意思;⑤中“拨”是“调,拨动”的意思。

4. D

分析:“突出”、“明年”、“因为”都是古今异义词。

5. D

分析:①句中“绝”指弦不动,弦声停顿;②句中“绝”指与世隔绝。③句中“拨”是名词,指弹奏弦乐所用的工具;④句中“拨”是动词,拨动。

6. 歌行;乐府

7. 中;现实;新乐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8.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大弦嘈嘈如急雨;间关莺语花底滑;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唯见江心秋月白

9. 作者以“我来竟何事”自问,颇有几分难言的悔恨和自责意味,自然引起读者的关注,造成悬念。

10. 最后一联的意思是说我的思君之情就如这一川浩荡的江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

11. 写作思路是:“我”的生活——“我”的周围环境——“我”的心情——“我”对杜甫的思念之情。

12. 前四句为一层,描写登高所见的富有地域特点的秋江景色,后四句为一层,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琵琶行导学案及答案

《琵琶行》 学习目标 1.理解本诗描绘音乐的语言技巧,学习通感、衬托等表现手法。 2.体会由琵琶女的遭遇引出的诗人对身世的感慨。 3.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丰富内涵。 2.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术。 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

《琵琶行》导学案及训练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训学斋规》编号:gswhywbx3—006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3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王安章审核人:编制时间:2014年3月16日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能说出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3、能认识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重点难点 1、能说出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能说出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 1、认识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现实主义伟大诗人。读书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16岁时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了解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贬为江州刺史,又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借琵琶女的遭遇表现自己天涯沦落的不幸。 3、熟悉乐府 本诗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有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2)及答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二) 【学习目标】 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重点难点】 1、第二段,以体会琵琶的音乐美为主。 2、创设联想和想象,探究诗歌意境。 3、学习描摹音乐意境。 【学法指导】 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学习过程】 1.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2.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 A.琵琶女是演奏技艺精湛卓绝,悲凉身世令人心酸的被污辱和被损害者的形象。 B.作者写自己的遭遇,是为了衬托琵琶女形象。 C.诗中琵琶女和作者这两个形象感情上的共鸣之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D.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3—5题。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4.对以上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琵琶行答案

琵琶行 命题人张春萍审核人王永霞 【学习目标】 一、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并背诵全诗。 二、欣赏诗歌中描写音乐的语言。 三、品味诗歌意境,分析琵琶女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导学案 一、文苑寻宝 1、关于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为官曾于晚年担任太子少傅,去世后,赐谥号为“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盏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问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并且借机大肆攻击、中伤白居易,白居易终因此事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获罪的根本原因还是那些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也就是在这一年,白居易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但当朝大臣间争权夺利,穆宗不听劝谏,于是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他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白居易逝世时,时年75岁。葬于龙门山。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2、诗歌主张。 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雪,弄花草”、别无寄托、无病呻吟的作品,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白居易诗作通俗易懂,明丽流畅。文学史流传“老妪解诗”的佳话。与同年元稹酬咏,号元白。与刘禹锡酬咏,号刘白。著有《白氏长庆集》。 二、文学常识 “歌”“行”“吟”是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三、字音 嘈杂(cáo)嘲哳(zhā)贾人(gǔ)憔悴(qiáo)江渚(zhǔ) 湓浦口(pén)六玄(yāo)铮铮然(zhēng)虾蟆陵(há)呕哑(y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优秀导学案(1)及答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主张。 2、整体把握文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疏通文意。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朗读背诵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3 【学法指导】 自学法: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知识链接】 1、品思题目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古体。 2、作者介绍 唐?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自号“酔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时迁居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小时候聪颖过人,5/6岁即学作诗,9岁便懂音韵。由于“家贫多故”,11/12岁便颠沛流离,接触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后到长安应试,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得顾况赏识。落第后回家伏案苦读,竟至口舌生疮,手肘结茧。27岁中进士,因取中“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东宫属官,掌讽谏太子过失)。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出任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以44岁为界,之前抱定“兼济天下”之思,之后则“独善其身”。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人称“诗魔”,和好友元稹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六朝以来的“嘲风雪,弄花草”的作品,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即所谓“讽喻诗”(《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当时对外国也有一定影响。其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长篇叙事抒情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3、写作背景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学习过程】 1.填空

《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

《琵琶行》导学案 导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创作成就,识记文体常识。 2.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提高古诗诵读。 3.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一、【知识链接】 1.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 _,__胡儿能唱琵琶篇_。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 2.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被贬为江州司马。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二、学法指导 (一)文体特点: 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白居易还著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 (二)理解文意: 1.通读全文,查阅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在课本上批注不理解的字词。 2.概括段意,梳理行文思路。 三、课堂探究 (一)把握主旨(写什么)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故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小序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概述琵琶女的身世;点明写作动机;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3.品读全诗,找出小序和诗歌中相呼应的地方。 (1)“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第一段 (2)“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 第二、三段 (3)“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第四段

琵琶行导学案 老师版

琵琶行并序 教学目的: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第二诗段,以串讲为主。 2、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浔阳楼楹联 孺子解吟长恨曲,胡人能诵琵琶篇。————唐玄宗挽白居易联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 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卖炭翁》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唐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生留诗歌3000多首 《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解题 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

《琵琶行》学案

《琵琶行》学案 1、听朗读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贾(gǔ) 恬(tián) 谪(zhé) 思(sì)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嘈嘈(cáo) 间(jiān)关虾(há)蟆(má) 名属(zhǔ)教坊(fāng) 绡(xiāo) 钿(diàn) 篦(bì)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2、用一句话概括名段内容。 第一段写浔阳江头夜送客;第二段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段写江心自诉身世苦;第四段写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写重闻琵琶青衫湿。 3、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4、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5、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对此,你有何看法?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赏析 ●赏析诗歌第1段 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地、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赏析诗歌第2段 1、"寻声暗问弹者谁"一句中的"暗"字,有人把这个字解释为"偷偷地"、"私下里",表明诗人因自己的身份不便公开、直接问。把这种解释与课本中的解释比较一下,哪个更准确生动?

导学案 琵琶行2

导学案:琵琶行(第二课时) 【课前回顾】 课文结构: 1)江头送客闻琵琶 2)江上聆听琵琶曲①邀见歌女②演奏名曲③听者陶醉 3)歌女倾诉身世苦 4)同病相怜伤迁谪 5)重闻琵琶青衫湿 【新课探究】 (四)第三段:琵琶女自诉身世苦 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结构上有何作用? 这两句写琵琶女弹完一曲后的神态和动作,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转入琵琶女“自言”凄凉身世的情境。 2、理清层次(提示以琵琶女命运转折为界): 先追忆往昔繁华岁月,青春年少,貌美艺佳,倾国倾城,风光无限;继言时光流转,人事皆非,少年不再,容颜衰老,以致“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复言“商人重利轻别离”,只好在这秋江冷月之中独守空船,而每当“夜深忽梦少年事”,总是不知不觉地泪水纵横,梦断妆残。 (五)第四段:诗人自叙迁谪意 1、诗人的身世有何曲折,为什么会与琵琶女产生共鸣?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提示: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沦落”之情。) 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 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因直言进柬而遭贬谪热爱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以琵琶声为联系物,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慨?赏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听琵琶声叹息是因为琵琶女声情并茂的弹奏技艺打动了诗人。“又闻此语重唧唧”是诗人听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以后更加同情琵琶女的遭遇。琵琶女的遭遇又使诗人想到了自己,从而很自然地揭示了彼此产生感情共鸣的思想基础,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进而自叙了贬居江州的凄苦生活和郁闷心情,交代了产生感慨的原因是由于彼此有着共同的遭遇。“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3、诗人为什么要“为君翻作《琵琶行》”呢? 因为诗人通过琵琶的乐声沟通了与琵琶女的情感,同命相怜,要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受写出来,这既是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尊重,也是自己感情寄托的需要。 4、小结:尽管诗人与琵琶女的社会地位、生活道路和生活态度不同,尽管他们素昧平生,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者的感受却是相通的。第一,彼此都自京都沦落江州。第二,彼此都怀才不遇。(名艺人—大诗人)第三,彼此都有着不幸的遭遇(年长色衰嫁商人—才华横溢遭贬谪),过着孤寂的生活(守空船—酒独倾)。第四,诗人是琵琶女的知音(弹出幽愁暗恨—尽通曲中之情),失意者同病相怜。正因为如此,诗人在最后重听了琵琶女的再次弹奏之后,洒下了同情之泪。 (六)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1、默读、探讨: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调子如何?理由是什么? 调子悲凉,与《霓裳》、《绿腰》不同,从“满座重闻皆掩泣”和“江州司马青衫湿”可看出。 2、“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三闻琵琶,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三、小结 1、人物形象总结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

琵琶行导学案及答案

《琵琶行》 学习目标 1. 理解本诗描绘音乐的语言技巧,学习通感、衬托等表现手法。 2. 体会由琵琶女的遭遇引出的诗人对身世的感慨。 3. 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 品味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丰富内涵。 2. 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术。 相关链接 1. 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 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2 .简介写作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 3 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4. 司马青衫: 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形容极度

(生)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全文的大意。 2.赏析序文和前两个语段,学习音乐描写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目标2 【自主学习】 1.给划线字注音 湓.浦口()贾.人()荻.花()霓裳 ..()六幺.()银篦.()裂帛.()幽咽.()浔.阳()慢捻.() 荻.花()悯.然()舫.船()虾蟆 ..() ..陵()呕哑 嘲哳 ..()阑.干()琴弦.()红绡.()钿.头() 2.填写下列写月 ..的名句: ①醉不成欢惨将别,。 ②东船西舫悄无言,。 ③,往往取酒还独倾。 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犹抱琵琶半遮面。 ②别有幽愁暗恨生,。 ③同是天涯沦落人,。 ④座中泣下谁最多,。 3.一词多义 言感斯人言()凡六百一十六言()自言本是京城女() 命遂命酒()命曰《琵琶行》() 为因为长句()初为《霓裳》后《六幺》() 为君翻作《琵琶行》() 暂凝绝不通声暂歇()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音乐耳暂明() 泣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 4.古今异义 因为古义:今义: 向前古义:今义: 老大古义:今义: 颜色古义:今义: 明年古义:今义: 5.词类活用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遂命酒() 商人重利轻离别() 6.文学常识

①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号,唐代伟大的诗人,文学家,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将自己所作诗歌分为四个部分,即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著有《》。 ②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③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探究思考】 理解感悟 1.把序文与诗中对应的诗句找出来。 “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照应第( )段,内容( ) “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照应第()段,内容( ) “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照应第( )段,内容( ) 2.前两段有两处侧面烘托的笔法,分别是哪句话?有什么作用? 品味鉴赏 1.鉴赏第二段的音乐描写部分,指出乐曲的发展变化过程及高潮.作者是如何使抽象的音乐变的具体可感的。 2.赏析“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意境。 3.谈谈你对“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理解? 4.你怎么理解“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训练落实】

《琵琶行》导学案(最新)

《琵琶行》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熟悉课文,联系时代与背景及作家的创作风格,在朗读背诵中提升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时代与作者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 (2)涵咏诗歌语言,体会作品情感和艺术特点。 (3)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内涵;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提高文学趣味,感受作品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涵咏诗歌形象和语言。 3、背诵诗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对音乐的精湛描写,学习象声摹音、设喻作比的修辞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学法指导: 1、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咏,体悟情感。 2、学诗三步走:“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悟”,体味意境,感受形象;“品”,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课前热身】 1、了解与课文有关的知识: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解释说:“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云:“体如行书曰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行”,是指那些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 2、走进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生于河南新郑。少年时期,避乱江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元和十年李师道、王承宗遣人刺杀宰相武元衡,居易上书请急捕贼,以雪国耻,为当政者所恶,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出任杭州、苏州刺史,又内召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子少傅等职,以刑部尚书致仕。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他的人生观是:“穷则独善其声,达则兼济天下。”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则代表了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他的讽谕诗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唐宪宗元和十年(815)6月3日,在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王承宗派遣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没想到却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恨。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臵。那些人说他不该越职言事,并诬称白居易写过“新井”和“赏花”的诗(其实是子虚乌有),不顾忌他母亲是因看花坠井而死的,大逆不道。其中真实的原因是,白居易在前此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屡向皇帝上书言事,剖析朝政,还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像《卖炭翁》等,得罪了很多权贵。这一次政治打击在白居易的一生中是最为沉重的。从此,他虽然也不失关心国计民生的赤子之心,但干预政治的热情却大大减退。(诗中诗人所表现出的压抑和苦闷。) 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到江边送客,离别在即,惆怅萦怀。忽然,从水面飘来的琵琶声,凝住了时空,吸引了主客,由此演绎出一段琵琶女的故事,更因之产生了一首脍炙古今的诗篇。 3、凭吊白居易诗四首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宣宗《吊白居易》年光过眼如车毂,职事羁人似马衔。若遇琵琶应大笑,何须涕泣满青衫。──北宋〃夏竦《题江州琵琶亭》 乐天当日最多情,泪滴青衫酒重倾。明月满船无处问,不闻商女琵琶声。──北宋〃叶桂女《题江州琵琶亭》 枫叶芦花两鬓霜,樱桃杨柳久相忘。当时莫怪青衫湿,不是琵琶也断肠。──明〃杨基《题江州琵琶亭》 4、白居易诗四首: 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在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臵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酒杯长精神。 邯郸冬至[注]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在唐代,冬至是一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

《琵琶行》导学案(学生版)

《琵琶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创作成就,识记文体常识。 2.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提高古诗诵读。 3.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一、【知识链接】 1.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 _,__胡儿能唱琵琶篇_。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 2.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被贬为江州司马。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二、学法指导 (一)文体特点: 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白居易还著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 (二)理解文意: 1.通读全文,查阅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在课本上批注不理解的字词。 2.概括段意,梳理行文思路。 三、课堂探究 (一)把握主旨(写什么)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什么故事? 2.小序有何作用? 3.品读全诗,找出小序和诗歌中相呼应的地方。 (1)“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 (2)“”→ 第二、三段 (3)“”→ 第四段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3.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白居易 编制人:杨大芳班级姓名 一、作者与背景简介 1、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为官曾于晚年担任太子少傅,去世后,赐谥号为“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盏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问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并且借机大肆攻击、中伤白居易,白居易终因此事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获罪的根本原因还是那些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也就是在这一年,白居易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但当朝大臣间争权夺利,穆宗不听劝谏,于是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他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白居易逝世时,时年75岁。葬于龙门山。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2、诗歌主张。 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雪,弄花草”、别无寄托、无病呻吟的作品,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白居易诗作通俗易懂,明丽流畅。文学史流传“老妪解诗”的佳话。与同年元稹酬咏,号元白。与刘禹锡酬咏,号刘白。著有《白氏长庆集》。 预习检测 1.白居易,字________,号。晚年号________ 。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________ 诗人。人称“”。他和好友在文学上积极倡导“________ ”运动,主张 “________ ,________ ”。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即所谓“”(《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白居易诗的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其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长篇叙事抒情诗,。 二、有关题目: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的古体。 文苑寻宝【司马青衫】: 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形容极度悲伤。司马青衫,作为典故,出自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来高中语文课文王实甫《长亭送别》“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林觉民《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都用到这个典故。 白居易任江州司马,在送客上船时,偶然听得琵琶声,于是邀请琵琶女演奏。在和琵琶女对话中,白居易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觉得他们两人命运相同,写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惊人句,并为之泪湿青衫。青衫,是白居易司马身份的标志。 “司马青衫”表达的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意思。因此,古代诗人常用此典故来表示由于内心痛苦而伤心流泪。宋司马光《锦堂春》“席上青衫湿透,算感旧、何止琵琶。”是说“伤心事”

琵琶行导学案及答案

琵琶行导学案及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琵琶行》 学习目标 1.理解本诗描绘音乐的语言技巧,学习通感、衬托等表现手法。 2.体会由琵琶女的遭遇引出的诗人对身世的感慨。 3.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丰富内涵。 2.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术。 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