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什么是自我

什么是自我

对自我的探讨
每个人学习心理学的直接动机各不相同,但是终究目标几乎是一致的,那就是——令自己生活得更幸福。在此,我祝愿各位心理爱好者都能够获得自己的幸福。如果要问我学习心理学的直接动机是什么,那就是——真是地表达自我。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理想?其实原因很简单,我想要活出真正的自我。不过,回答这个问题相当地简单,但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就不那么容易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永不止步的过程,这要耗费我这一生的时光,不过,我却对此孜孜以求,因此,我衷心地希望能和各位热爱心理学的同仁们一起学习、成长、交流,大家互为督促和指导,一起成长进步。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讨论我上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如何活出真正的自我?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要对自我一个总评价,我对自我的评价就是:我很迷茫,同时我又很执着。我的这种迷茫来源于我童年时期缺少一个正真的精神导师,以致我到目前位置我并没有形成固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常人早以为常的一些事情,我往往会去质疑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我时常会动摇和不安,时常对自己的行为和周围的事情进行常人看来无聊甚至多此一举的一些思考,也因此被许多人视为他们眼中的异类。举个例子来说明吧,众所周知,谦虚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对于这一点,我是持赞成态度的。但是对于现在的人们所谓的谦虚行为,我不敢苟同。首先我要大胆下一个结论,现在的人们所理解的谦虚是一种虚伪的骄傲。也许很多人看到这里,会马上想驳斥我的观点,但是请你耐心地往下看,当你看完我的论述以后,如果你如果任然对我的观点不赞同的话,那就请你保留你的观点吧,因为我尊重每个人思考的权利,但如果你能从我的论述中获得哪怕一点收益,那我将会感到十分欣慰和满足。

现在回到谦虚的问题上来,我之所以说现在大家所共识的谦虚是一种虚伪的骄傲的原因位于,往往大部分人对于很多事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时常只了解事物是什么,却不问为什么。在谦虚的问题上,大部门人把谦虚理解成为一种谦恭的态度,例如在受到别人的夸奖时也要持谨慎保守的姿态。例如一位卓绝企业家被谈及自己的成功经历时,他会很客气地说:哪里,都是运气罢了.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这种态度过度泛滥了,以至于让很多人忘记了谦虚的初衷——保持冷静和自知,且此种态度开始形成一种固定的排外的行为模式,那这就成为问题了。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当人们习惯了此种表达方式,一旦遇到其他形式的行为模式时就会不由自主地

排斥,举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如果一各班级内部每个同学在受到老师实事求是的表扬时,都是采用大家所共知的谦虚态度应对,大都说客气话,这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是一旦有一个学生才用了另类的表达方式,例如他说了:谢谢,我以后会加倍努力,不会让大家失望的!尽管他此时表现出来的是自信,没有一点自我卖弄的意思,但是,他还是就会招致一部分学生的反感,那些人会在认为,看吧!这小子真狂妄,一点也不谦虚。渐渐地,就会有意识反感他,疏远他。因为在他们看来,回应老师表扬的正确方式,就应该是说客气话,其他的一切回应方式都是不正确的,是不能够被接受的。在此,谦虚已经失去了其原本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而被人为地扭曲成为一种既定行为模式的严酷法则和枷锁。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人对于眼前的事情往往通过表面现象下结论,而不去深究其为什么,人们时常只了解谦虚的表象,于是将大部分的精力耗费在塑造谦虚的态度上,却因此忽视了谦虚的内涵和目的——保持冷静和自知,这才是谦虚的精髓所在。因此谦虚也成了一种虚伪的骄傲,成了一种人们维护自身行为合理性的法则——尽管这个法则本身并不存在合理性。

希望我的观点能对各位有所帮助,更希望各位的批评和指证。
时常我自己说出客气话的时候,我也会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但是都没有深入地想过…看到楼主的见解觉得很认同。还有童年缺少心灵导师这点也有同感。要说导师我其实是有的,但是她天天给我灌输的是唯利是图的观念,庆幸的是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心里反驳着她。因此自己对世界的很多法则总是心存怀疑。

你还存在怀疑就说明你对现在存在于社会之上的这种物质化的价值观不认同,因为一旦你认同了,那么那就会成为你无条件遵守的行为准则,就像现在存在于社会之上的一种怪现象:“知道”分子活跃积极,而真正的知识分子却屈指可数。知道分子的宣言是,只说别人爱听的话,只说别人想知道的东西。“知道”分子之所以能够如此有市场的原意就在于大众对物质化价值观的狭隘认同所造成的情感缺失,因此他们需要时刻听好听的话,时常需要快乐的事情来弥补自身的情感缺失,如此一来,“知道”分子说的很多事情究竟是否实际上符合事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只有一点——他们自身的感受,因此就算明知道不是事实仍然会欣然接受;然而,当他们面对真理时往往视而不见,因为真理往往是不美好的,甚至是残酷的,一旦有一个人说了真话,他极有可能会受到大家的职责、打压和排挤,因为他破坏了

他们良好的自我感觉.另外你说你二十多年来都被灌输“唯利是图”的思想却没有被同化,对于这一点我很感兴趣,希望以后能够多交流~

找到真正的自我这是一个目标,而非现存的事实,我们必须明确这点。但我们可以以此为目标去努力,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成长和提高,感受对面真正的自我时的内心感觉,不管是高兴、愉快、兴奋、憧憬、幸福,还是悲伤、难过、痛苦、失落、不甘、无助,这都是自己最真实的感觉,是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面对真实的自我,就以为着追求自己真正的目标,享受自己选择的人生,在有限的时光内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的价值。关于你说的,就算著名的心里学家也永远也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你对一半,你对一半是应为,没有人能够完全找到真正的自我,人只能再有限的生命里面最大限度地发现自我。还有一半你不正确,是应为你收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所致,在传统的逻辑里面,存在一个“绝对化”的标准,比如就像你所说的“真正的发现自我”,其实你的逻辑里面已经蕴含了这个标准,那就是要完全发现,一点遗憾也不能留下,这和达到完美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就像哲学上所说的,事物是不断在发展变化的,就算你今天完全发现了,明天又可能发生新的变化,那你明天又必须去发现新的变化,“绝对化”的标准存在,往往源于人们把现实的可能性和自己的目标混为一谈,人们只能在现实的可能性里面去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目标。此外,“绝对化”的标准还存在一个“一劳永逸”的要求,那就是我一旦发现了事实的真相,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那我们就希望其能够永远成为真理,我们能够用这个发现的方法解决一切问题,而且不管现实怎么样发展变化,我们依然可以用我们发现得“万金油”方法解决问题,这是合理的么?
最后,我想用《死神》里面一个角色的对白来结束我们的讨论,因为我觉得他的很很有对我们所讨论的问题很有概括性和说服力。他是这样说的:这个世界所谓的完美并不存在,一旦完美就再也没有进步的余地,也没有了创造的空间,这代表着智慧和才能,都将无用武之地。对于科学家来说,完美就等于绝望,就算有东西比从古至今的任何事物都出色,但也绝对代表不了完美,科学家必须是经常接受这种矛盾的困惑,但又能从中找到快乐的存在。
——《死神》涅茧利
在我看来,不仅科学家如此,人也是如此,人要最大限度地追求完美,但又不能期盼完美。
我觉得这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问题。确实是大部分的情况是

大家普遍都认为的这样,也就变得理所当然,成为一种社会化的东西。我觉得更多层面是一种社会上的东西,是社会在影响着人们,而人又是社会上的人。
对于某些现象,我们确实很无力,但是我觉得在我们的内心应该有这样的一种评判的准则,是经过我们自身的独立思考,而非盲目的被社会化。
对于自我的探索,我觉得确实是一个不断的过程,只有更大限度的认识自我,感受自我,完善自我,而没有的绝对化~

我的成长历程中也缺乏这样一位精神导师,从小到大的老师给我灌输的只是孤零零的知识,对于“我们为什们要学习这些东西”,'为什么要遵守那么多潜规则",我一直很迷惑,但是老师用考试、用所谓的应试知识来填补我的困惑。其实我从小是一个特别喜欢探索的孩子(当然现在想想我喜欢的是对自身的探索,而不是科学上的探索),但是渐渐发现自己已然被这个社会迷迷糊糊地同化了。比如楼主说到的谦虚问题,我甚至没有考虑过它的实质,只是知道别人夸奖我时我要说一些“反话”,其实内心一点都不冷静。楼主启示我接下来要敢于突破立新,敢于追求自我,一定把自己那种求真的本性重新找回,并让它在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很喜欢心理学,是心理科学让我--一个曾经因为高考而对生活绝望的人重新看到乐趣和希望。我想这正是探索自我带给我的恩惠。以后希望楼主多发表见解,希望看到你很多的真知灼见,我们也会积极思考,不断探讨自我。

终于又看到一个和我一样充满怀疑的人了,我们大部分人所受的教育模式大同小异,况且有着很深的社会根源,幸运的是我们一部分人还能觉醒,还能自省,还能质疑,还能有自己的想法并且为之努力争取一些东西。我曾不止一次的说我给自己大学四年的时间去破除内心的“魔障”,破除二十多年的固有模式,然后逐渐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其实四年的期限只是一个概念,事实上我们需要一辈子的时间去发现自我,探索自我,表达自我,一点一点做真的自己。至于绝不绝对,是度的问题,只有每个人自己心里的那把尺才量的出来,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哈!大家共勉,互相磨砺吧,精神导师,可遇不可求啊。呵呵,但是至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志同道合有相似想法的人多交流,常常会有意外的启发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