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王希教授:是谁解放了奴隶(非完整版)

王希教授:是谁解放了奴隶(非完整版)

王希教授:是谁解放了奴隶(非完整版)
王希教授:是谁解放了奴隶(非完整版)

是谁解放了奴隶?(非完整版)

王希

整理者:陶瑗

●开场白:我一方面通过这个课讲个故事,一方面想激发大家对史

学的兴趣。希望与大家讨论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

林肯在美国是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华盛顿非常小,布局十分集中,有一个观光的盛地是林肯纪念堂。林肯是奴隶伟大的解放者。事实是否仅仅如此?

●提纲

奴隶制与内战

奴隶的解放:一个历史叙事

辩论:是谁解放了奴隶

思考:何谓历史?

Survey:美国历史

一、奴隶制与内战

美国的前身是英国在北美的13个殖民地,其大背景是地理大发现。强大的欧洲国家开始进入南美和北美。英属北美殖民地建立是在1607年,非洲人的到来是在1619年。从1607到1760年代,13个殖民地实行奴隶制,此时奴隶大多是白人。后来南部出现终身奴隶制。“奴隶社会”在南部,“带奴隶制的社会(society with slaves)在北部。北部的奴隶劳动不是其主要的经济形式。殖民美洲可以说是第一次全球化,烟叶、稻米、白银、人口在欧、美、非三洲之间流动,这从1502年到1850年左右一直持续。北美直接从非洲接受的奴隶很少。Virginia的奴隶制以家庭为核心,处于种植园制度当中。美国一出生就带有奴隶制的痕迹。

二、奴隶的解放:一个历史叙事

“第一次解放”发生在十八世纪80年代。北部一些州宣布从1780年开始,本州所有的奴隶在男性达到28岁,女性达到25岁,就不再为奴。美国联邦宪法,南方有奴隶制,北方没有奴隶制,这是1787年制宪会议最棘手的问题。国父们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大量妥协。

联邦宪法(1787)在奴隶制问题上的妥协是:“五分之三比例”,五个奴隶算一州的三个选票,但奴隶没有选举权。180之前可以从海外继续贩奴。另外一个问题是逃奴问题,制宪会议中决定,逃到自由州的奴隶要被送回主人家中。

19世纪上半叶,美国发展迅速,奴隶制获得了新生,这是由于“棉花王国的兴起”。领土扩张,市场革命(交通、技术)和选举权的民主革给美国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力。随着西部领土的出现,棉花成为极赚钱的产业。围绕奴隶制的争论与妥协,1820-1856年,密苏里在加入联邦时,自由州反对其成为蓄奴州,但最终妥协。1850年妥协,1854年妥协,斯科特案的判决(1857)使得西部所有的领土都开放给奴隶制,引起北方共和党的强烈抗议,林肯就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1858)。1808年虽然禁止海外进口奴隶,但奴隶数量经自然生长大量增加,在南北战争前到达高峰。林肯认为,不可能存在“一国两制”,要么永久变为奴隶制,要么永久实行自由制。1860年总统大选林肯当选,南部十分清楚林肯的立场,即坚决反对奴隶制蔓延到西部。南部退出联邦运动,(1860-1861)使美国宪政出现最大危机。林肯不允许任何州退出联邦,坚决捍卫宪法,内战爆发了。后来有11个州组成南部邦联,还有五个州是边界州。当时的政治形势十分复杂,共和党内部逐渐出现分歧(激进和温和),北部民主党人的目标是战争与追求和平,边界州在犹豫,同时起作用的是民众的情绪。林肯将战争的目的定为恢复旧宪下的联邦。

1861年5月25日,南北战争打响。这时,有三个逃奴在门罗城堡要求自由,联邦的将领将其留下来并给口粮,但这不符合宪法,于是将军向林肯写信,申请将其作为“contraband”(战时敌产)充公。于是很多奴隶逃跑成为contraband。

国会也采取行动,1862年,国会通过《敌产没收法》,过了两个月后,林肯又颁布了《没收法案》。

林肯的行动(1861-1862):讨论其他的方式,用补偿性、渐进性的方式,将奴隶遣送到其他地方。林肯认为,奴隶不可能与白人平等的相处。林肯解释说,自己最主要的目的是拯救联邦,而不是拯救或废除奴隶制。

林肯起草《解放宣言》(1862年5-6月)1863年1月1日,林肯颁布《解放宣言》。为什么要颁布宣言?这是由于战场形势和征兵的需要,以及打击南部经济命脉的需要,并在外交上占领道德制高点(英法中立)。联邦军队之后负担着保护黑人人身的职责,黑人可以加入军队,可被征用为军队服务,但获得工资。在短短的proclamation中,林肯列举了若干justification:an act of justice, warranted by the Constitution, mankind, gracious of Almighty God。《解放宣言》改变了战争的性质。林肯意识到如果没有废除奴隶制,就不能挽救联邦。在最后,有19万多黑人加入了

战争。它也宣布了奴隶制在美国的消亡。1865年1月31日国会通过第十三条宪法修正案,林肯把废除奴隶制写入美国宪法,使其成为永久性的措施。林肯未及看到修正案实施被刺身亡。

三、谁解放了奴隶?

争论——

1. Robert Engs:”The Slaves Freed Themselves.”

Vincent Harding, Barbara J. Fields holds the same opinion.

理由:林肯一开始没打算解放奴隶。林肯《解放宣言》是迫不得已,林肯几次否定联邦将军的废奴命令。奴隶比林肯更早看到后者是前者的解放者。

2.林肯解放了奴隶。

林肯一开始就从原则上反对奴隶制,他作为总统,必须保证边界州脱离联邦。1864年总统大选中,他冒着落选的危险不停战。大部分南部奴隶是经由联邦军队的“解放获得自由”。林肯极力推动第十三条宪法修正案。

(From Baidu)Section 1. Neither slavery nor involuntary servitude, except as a punishment for crime whereof the party shall have been duly convicted, shall exist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or any place subject to their jurisdiction.

Section 2. Congress shall have power to enforce this article by appropriate legislation.

第一款在合众国境内受合众国管辖的任何地方,奴隶制和强制劳役都不得存在,但作为对于依法判罪的人的犯罪的惩罚除外。

第二款国会有权以适当立法实施本条。

比较观点1和观点2。

--讨论问题的角度(perspectives)

--叙事的语境(contexts)历史是英雄和人民共同创造的。

--叙事的主体(subjects)

--叙事的材料(evidence, or sources)

--叙事的目的(purpose)

……

其他可能的解读:

--巴特勒将军做出的收留逃奴的决定

--黑人和白人废奴主义的思想

观点3:林肯的成长与审时度势,奴隶解放是一个过程,需要动力、资源、机会、机制、以及agency。

无论如何,奴隶制一经废除,无法逆转。Promise being made, must be kept…

美术鉴赏——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赏析 在绘画史上,两宋的山水画有如春花怒放,有江山无尽,柳堤平远,又有雪山行旅,湖山秀色。有楼台观瀑,山村放牧,又有取景幽奇,进山采药。特别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现存大青绿山水的重要作品。 《千里江山图》描绘的内容及特点 北宋《千里江山图》,长卷,绢本,大青绿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千里江山图》以精美绝伦的笔法,全卷在大青绿色调中展开,山峰人云,层层叠叠。其间山水丰富,有街市、有渔村、有瀑布、有长桥,还有人物,构图严密,疏密有致,设色绚丽,恰似宝石在发光。 作品全图以概括的手法,精细的笔墨,绚丽的色彩,描绘了祖国千里江山的壮丽雄伟、灿烂辉煌的景象,被称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作。全卷大致分为五段景色:每段以水面、人物、游船、渔舟、桥梁相衔接或呼应。开卷首段景色,高山之巅直人云霄,雄奇山崖屹然耸立,与辽阔的水面相接,山谷村庄座座,人迹稀少,整个环境深远寂静,接着便是波浪起伏的江水,水与天之间远山模糊,更显江面的辽阔无边。 第二段景以山水为主:悬崖山路九曲盘旋,通向深处庭院,山间瀑布,挂挂溅泻,回归大江,从高远直到深远之景,引人人胜,l临江山水,远如松柏常青,屋宇桥亭。画面之上,均有人物活动,还有水面渔舟,一座大桥横跨江面,这座巨大的木制结构梁柱,下有三十二蹬,中间建有宫殿式的两层楼阁,宛如一道彩虹,十分壮观。 第三段景从大桥开始,临江峰崖,险峻而平缓,并出现了许多小港,人物、渔舟、货船行舶江面,沿岸青绿田野,村庄座座,显现出热闹的生活景象。 江面展现出第四段景:结构曲折,山势从平坦又转向险峻,行人欲断,四周寂静,但水面仍然游荡各种零星的舟船,山村的房屋、楼阁内也有人依溪居住,中间有一座横跨山间的拦水坝,上面建造了水磨坊,下面水轮在转动,显然是山村居民的生产作坊,这些场景为辽阔的山色增添了生活气息。

《千里江山图》赏析

《千里江山图》赏析 《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作者王希孟18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后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千山万壑争雄兢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该图现藏故宫博物院。作者王希孟。王希孟,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宋徽宗宣和年间,擅山水,青年时代即显露才华,18岁时成为北宋画院学生,在绘画上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指点,约在20余岁时去世,《千里江山图》是其唯一传世作品。 王希孟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千山万壑争雄兢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山间巉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在运笔上,作者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苟,人物虽小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在用色上,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有的浑厚,有的轻盈,间以赭色为衬托,使画面层次分明,鲜艳如宝石之光,灿烂夺目。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之胜。画中描写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湖。依山临水,布置以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并穿插捕鱼、驶船、行路、赶脚、游玩等人物活动。形像精细,刻画入微,人物虽细小如豆,而意态栩栩如生,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山石皴法以披麻与斧劈相结合,综合了南、北两派的特长。设色继承了唐以来的青绿画法,于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变化。用赭色为衬托,使石青,石绿颜色在对比中更加鲜亮夺目。整个画面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充满著浓郁的生活气息,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不愧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卷後有当时蔡京的题跋:“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证明此画是真迹无疑。《千里江山图》画卷表现了绵亘山势,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水村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蓬楼阁,以及捕鱼、游赏、行旅、呼渡等人物的活动。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水、天、树、石间,用掺粉加赭的色泽渲染。用勾勒画轮廓,也间以没骨法画树干,用皴点画山坡,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人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赏析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赏析 Appreciation of Wang Ximeng's "thousand miles land map"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ang Ximeng "Trinidad jiangshantu" volume, Kinumoto green colors, 51.5 cm vertical, horizontal 1191.5 cm, the Imperial Palace Museum in Beijing. Speaking of this masterpiece, we have to mention the pioneering work of Song Huizong's painting education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 painting, and Wang Ximeng is one of the fruits of this school.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had three people on the first climax, Fan Zhongyan is the direct management and Qingli education innovation, the local state funded schools; the second is the school of Wang Anshi and Xining and Yuanfeng reform, personnel training and selection on the system; the third is Cai Jing Chongning schools, on the one hand vigorously implement the cultural dictatorship, on the other hand vigorously to cultivate cultural and artistic talents. The painting and Book Studie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ere established in this context. The art of management is planned and forward-looking. In order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imperial art academy and Imperial College were established artistic skill,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is the royal school school, it can not be said to be a very insightful cultural achievements. At the time, and painting and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测试卷及答案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一、填空题。 1.《千里江山图》横11.915分米,纵0.515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1)11.915读作(),它的计数单位是(),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2)0.515读作(),从左数,第一个5表示(),第二个5表示()。 2.7.950化简得(),精确到十分位是()。 3.在每题的两个□中填上相邻的整数。 □<2.5<□ □<10.08<□ □>6.94>□ 4.把0.045的小数点去掉,这个数就();把380.7的小数点先向左移动两位,再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变成了()。 5.一个两位小数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是 6.0,原来的小数最大是(),最小是()。 6.地球陆地总面积是14900000方千米,把这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约是()。(保留一位小数) 二、判断题。 1.一个数十位和百分位上都是4,个位和十分位上都是0,这个数写作40.40。 () 2.在小数部分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比0.5大,比1小的小数有无数个。() 4.3.56精确到十分位是4.0。() 5.羚羊的奔跑速度是1460米/分把它的速度改写成以“千米/分”为单位是1.46千米/分。() 二、选择题。 1.整数的最小计数单位与小数部分的最大计数单位相差()。 A.1 B.0.1 C.0.9 2.80.0600可以写成()。 A.80.6 B.8.6 C.80.06 3.0.8和0.80这两个小数,它们()。 A.大小相等,计数单位相同 B.大小相等,计数单位不同 C.大小不等,计数单位不同 4.29.896精确到百分位是()。 A.29.9 B.29.900 C.29.90 5.下面各数与3最接近的是() A.3.02 B.2.99 C.3.002 四、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五、按要求填一填. 1.在圆圈里填上“>”“<”或“=” 0.48○0.479 0.099○0.1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超清真迹扫描大图下载书画原作真迹扫描大图tif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故宫博物院藏超清真迹扫描大图下载书画原作真迹扫描大图tif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卷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作者简介】

王希孟,北宋画家(1090——?),生卒年代不详,传说他十八岁画了<千里江山图>,不久便去世了。此说并无确切的资料可佐证,但宋代绘画史籍也无他的记载,早逝之说恐也未必全是臆测。 王希孟可以称得上中国绘画引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后,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见。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也是唯一传世的作品。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

述,不久英年早逝。 <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此图无作者款印。清初梁清标签题为王希孟作。后纸隔水黄绫上有蔡京题跋:“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证明此画是王希孟真迹无疑。 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

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千山万壑争雄竞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山间巉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绵亘山势,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水村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蓬楼阁,以及捕鱼、游赏、行旅、呼渡等人物的活动,形像精细,刻画入微,人物虽细小如豆,而意态栩栩如生,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山石皴法以披麻与斧劈相结合,综合了南、北两派的特长。设色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于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变化。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水、天、树、石间,用掺粉加赭的色泽渲染。用勾勒画轮廓,也间以没骨法画树干,用皴点画山坡,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用赭色为衬托,使石青,石绿颜色在对比中更加鲜亮夺目。整个画面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充满著浓郁的生活气息,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不愧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

“深藏不露”的《千里江山图》:徽宗师徒的“梦里江山”

“深藏不露”的《千里江山图》:徽宗师徒的“梦里江山” 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广大读者转载到 朋友圈。2017年9月15日至12月14日,“千里江山—— 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和东西雁翅楼 展出,分前后两期,共展出文物86件套。 在一般人看来,《千里江山图》的名气没有《清明上河图》大,如果让他们在这两幅名画中只能选择其一来观赏,或许多数人会选择《清明上河图》。但两幅画曾经共同的主人宋 徽宗却不这样认为,这从徽宗将两幅画所赐之人即可看出来,《清明上河图》赐给向宗回,尽管向氏也是爱画收画之人,但与徽宗并无翰艺之情,而多半是出自对其家族的“照顾”和 对其宦海生涯沉浮的一种“补偿”。而政和三年(1113),徽宗 将《千里江山图》赐给蔡京。蔡京可是徽宗艺术上的知音,两人堪称是一对志趣相投的玩伴。徽宗对两幅画的定位,由此可见一斑。新中国成立至今,《千里江山图》公开展出的 机会并不多见。所以,不只是普通观众,就是故宫的专家们,也很难有机会看上一眼。 是什么原因导致《千里江山图》如此“深藏不露”?专家表示,极易剥落的画面颜料是其中关键。由于《千里江山图》使用了很多矿物质的颜料,颜色很厚,时间长了以后,只要打开画卷,颜料就会掉落,损伤画作原貌。另外,这幅画是绢本。

绢本是蚕丝,成分主要是蛋白质,这上千年的保存就很困难。开一次卷就会有丝折断,可以说每次开卷都是有成本的。一些专家也坦承,现在的装裱技术实际上没有超越以前的水平,特别是在古画修复上没有重大技术突破。所以,对于开卷就会受损的《千里江山图》,首要任务就是保护。 所以,如果你有机会能见到《千里江山图》的真迹,一定要抓住,不然可能就真的遗憾终生了。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 肠断太师京《千里江山图》作者王希孟的生平及相关资料 在史籍中也无记载。唯一可靠的依据是在其创作的《千里江山图》卷后有蔡京的一段题跋,曰:“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载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千里江山图》的第一个收藏者蔡京的题跋,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作者王希孟唯一的文字资料 从这段题跋可知,王希孟年少时是画学里的一名学生,学成后被召入宫中的文书库,即宋代的中央档案馆,这里是存放尚书省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档案之所在。按理说,画学里的生徒本应向翰林图画院输送人才,而王希孟却未能进入翰林图画院。 这是什么原因呢?或许是他未能通过进入画院的命题考试;再者就是因为其画“未甚工”,徽宗对画学生最基本的要求是

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宋式生活,盛唐文创 千里江山图怎样怎样·······青绿山水,十八岁,年轻自信,·····巨幅·····宋代····影响深远 盛唐文创同样是一家年轻的文创公司,自信,启航 本次展览以宋代············ 千里江山图的一些东西 《千里江山图》 简介: 北宋王希孟 绢本 51x119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绢本,设色,51.5*1191.5cm,故宫博物院藏。长卷以大青绿色彩描绘山峦水景,为中国十大传世作品之一。画面上层峰峦叠嶂、连绵不绝;林木村野、舟船桥梁、楼台殿阁井然有序。技法上,山石先以墨色勾皴,后施青绿重彩,用石青石绿烘染山峦顶部,显示青山叠翠。王希孟,北宋画家,天资聪慧,得宋徽宗亲授,绘鸿篇大作《千里江山图》。此图是王希孟仅存的传世之作。 作者: 王希孟 蔡京题跋:“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载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到了清代的宋牧仲才有一首论画的绝句提到了王希孟,诗云: “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肠断太师京。” 并自注云: “希孟天资高妙,得徽宗秘传,经年设色山水一卷进御。未几死,年二十余。” 历史评价: 难怪元代著名书法家溥光对此卷推崇备至,在卷后题跋中赞道:“予自志学之岁,获睹此卷,迄今已近百过。其功夫巧密处,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谓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卿、赵千里见之亦当短气,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具眼知音之士必以予言为不妄云”。 收藏流变: 《千里江山图》创作问世以后,由赵佶赐给了蔡京。后又归南宋内府,卷前有宋理宗“缉熙殿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赏析

千里江山图——王希孟赏析 《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全卷大致分为五段景色:每段以水面、人物、游船、渔舟、桥梁相衔接或呼应。开卷首段景色,高山之巅直人云霄,雄奇山崖屹然耸立,与辽阔的水面相接,山谷村庄座座,人迹稀少,整个环境深远寂静,接着便是波浪起伏的江水,水与天之间远山模糊,更显江面的辽阔无边。第二段景以山水为主:悬崖山路九曲盘旋,通向深处庭院,山间瀑布,挂挂溅泻,回归大江,从高远直到深远之景,引人人胜,临江山水,远如松柏常青,屋宇桥亭。画面之上,均有人物活动,还有水面渔舟,一座大桥横跨江面,宛如一道彩虹,十分壮观。第三段景从大桥开始,临江峰崖,险峻而平缓,并出现了许多小港,人物、渔舟、货船行舶江面,沿岸青绿田野,村庄座座,显现出热闹的生活景象。江面展现出第四段景:结构曲折,山势从平坦又转向险峻,行人欲断,四周寂静,但水面仍然游荡各种零星的舟船,山村的房屋、楼阁内也有人依溪居住,中间有一座横跨山间的拦水坝,上面建造了水磨坊,下面水轮在转动,显然是山村居民的生产作坊,这些场景为辽阔的山色增添了生活气息。曲折的江面之中,展现了第五段景:以平远景色为主,江面清澈如镜,水上轻舟荡漾,渔家岸边撒网,游人在亭阁内观景,绿树成荫,翠竹丛生,近山秀丽,远山巍峨,一片繁华茂盛的江南风光,最后从平远的近景和险峻的山景作为结束。 《千里江山图》既继承了青绿山水的固有传统,又有它自己的艺术特色。自然景色与人文活动相结合,展现了较广阔的社会生活面。画面着意刻划的自然景色,既概括地表现了山势绵亘、水天一色的浩森气象,又精心地勾画了幽岩邃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波涛烟霭等自然界变幻无穷的状态。同时,在自然环境中安插了众多的人物活动,精细刻划了如水村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篷楼阁等生活场面。且作者描绘对象时,用笔十分精细,一丝不苟,浩瀚的河水均用细笔勾出波纹,树上的花叶,都用色、墨一一点出,细小如豆的人物,服饰也各有区别。但同时又有取舍提炼,如人物不勾衣褶,着重表现动态,显得生动活泼,众多的桥梁、船只、房屋、水榭,形制和位置都不尽相同,毫无繁复之感。 《千里江山图》画面上江水浩荡,浩渺天际,融南、北方景物于一体,构图上充分运用“平远”、“高远”“、深远”的结合,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使全卷浓郁厚重与轻淡空灵、严紧与疏松等不同节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画家的主观能动性,从右端起首丘陵连绵,崇山复岭,移步换景,在视觉上引导观众渐入佳境。全图刻画工细,水面满勾峰头纹,无一笔懈怠。而山石则以大青绿设色,也就是在勾、皴后,先以赭石铺底,然后上石青石绿,层层叠加。用娴熟的笔法表现出了石青石绿两种矿物质颜料的厚重,苍翠画轮廓,色彩或浑厚或轻盈,间以赭色为衬,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光彩夺目。其间以没骨法画树干,用皴点画山坡,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鲜艳而不媚俗。水、天、树、石间,用掺粉加赭的色泽渲染,虽然不似金碧山水那样勾金线,却依然感觉满幅富丽堂皇。此外,利用传统的长卷形式所具有的多点透视之特点,《千里江山图》在十余米的巨幅长卷中将景物大致分为六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分之间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沟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成一体,达到了人在画中游的艺术效果。多种构图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画面有种行走的感觉,增添了优美的韵律感,引人入胜,体现了北宋绘画工整严谨的时代风格。

《千里江山图卷》简介

《千里江山图卷》由北宋画家王希孟绘制,绢本,设色,纵51.5cm,横1191.5cm。此图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现了绵亘山势,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水林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蓬楼阁,以及捕鱼、游赏、行旅、呼渡之类的人物活动。画面上峰峦起伏绵延,江河烟波浩淼,气象万千,壮丽恢弘。山间高崖飞瀑,曲径通幽,房舍屋宇点缀其间,绿柳红花,长松修竹,景色秀丽。山水间野渡渔村、水榭楼台、茅屋草舍、水磨长桥各依地势、环境而设,与山川湖泊相辉映。此卷以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一向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 《千里江山图卷》是北宋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属国宝级书画作品之一。[1] 《千里江山图卷》 - 构图 画家在构图上充分利用传统的长卷形式所具有的多点透视之特点,在十余米的巨幅长卷中将景物大致分为六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分之间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沟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成一体,达到了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 高远、深远、平远多种构图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引人入胜。 《千里江山图卷》 - 设色 《千里江山图卷》 《千里江山图卷》在设色上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敷色夸张,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被称为“青绿山水”。 此种表现方法是中国山水画技法中发展较早的一种,在隋唐时期如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等许多画家均擅长青绿山水画。 纵观宋代画坛,虽然也有一些画家用此法创作,但从目前存世作品看,尚无一件可以超越《千里江山图》卷。 王希孟在继承前法的基础上,表现出更趋细腻的画风,体现了北宋院画工整严谨的时代风格。 《千里江山图卷》 - 用笔 此图用笔精当,一点一画均无败笔。人物虽细小如豆,却动态鲜明。微波水纹均一笔笔画出,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赏析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赏析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名称】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简介】 绢本,设色,纵:51.5,横:1191.5厘米。 北宋画家王希孟,生卒年代不详,画史无传。此画卷后蔡京题跋说他原在画学为生徒,后被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后宋徽宗赵佶「知其性可教」,「亲授其法」,画艺大进。此卷约作于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作者时年十八岁。清代宋荦在《论画绝句》附注中说他在完成此卷后不久去世。此说并无确切的资料可佐证,但宋代绘画史籍也无他的记载,早逝之说恐也未必全是臆测。 该图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千山万壑争雄兢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山间巉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

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在运笔上,作者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 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苟,人物虽小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在用色上,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有的浑厚,有的轻盈,间以赭色为衬托,使画面层次分明,鲜艳如宝石之光,灿烂夺目。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之胜。此图无作者款印。清初梁清标签题为王希孟作。 卷后有宋代蔡京、元代溥光和尚二跋,钤「缉熙殿宝」、「乾隆御览之宝」等印二十八方。经宋代蔡京、内府,元代溥光,清内府等收藏,《石渠宝笈初编》等著录。 《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者王希孟,王希孟18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後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後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惜年寿不永,20馀岁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优秀青年画家。 画中描写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湖。依山临水,布置以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并穿插捕鱼、驶船、行路、赶脚、游玩等人物活动。形像精细,刻画入微,人物虽细小如豆,而意态栩栩如生,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山石皴法以披麻与斧劈相结合,综合了南、北两派的特长。设色继承了唐以来的青绿画法,于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变化。用赭色为衬托,使石青,石绿颜色在对比中更加鲜亮夺目。整个画面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充满著浓郁的生活气息,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秀丽壮美, 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不愧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卷後有当时蔡京的题跋:“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

《千里江山图》

吉首大学 JISHOU UNIVERSITY 毕业论文 题目试论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色彩研究 作者游茜学号20084152023 所属学院美术学院 专业年级美术学(师范)专业 2008级 指导教师谷利民职称副教授 写作时间 2011.12.13—2012.4.1 吉首大学教务处制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一、研究现状及评述 (4) (一)中国山水画色彩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4) (二)简介《千里江山图》 (4) 二、《千里江山图》表现方式与艺术风格 (6) 三、《千里江山图》的色彩特征 (7) (一)青绿山水色彩的象征性 (7) (二)青绿山水色彩的主观性 (8) (三)青绿山水色彩的装饰性 (9) (四)色与墨结合的表现方式 (9) 四、《千里江山图》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10) 五、结语 (11)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摘要 王希孟是北宋时期的宫廷画家,在中国山水画史上,他是有大成就的画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的《千里江山图》所描绘的景物是以南方清丽秀润的山水为主体,但在表现方法上还带有北方山水的特征,尤其不能忽略的是郭熙画法的影响。 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实际上就是概括了中国画色彩的基本出发点和美学原则。“随类赋彩”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物体分门别类,指定出每一类事物的色彩,从而按类别进行涂色,而是一种宽泛的概念,它体现出中国人的色彩是主观性的。色彩随自然界变化随作画者的心情变化,也随着材料的变化而变化。青、绿二色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色彩,《千里江山图》运用了大量的石青石绿,同时也用了植物色花青和墨。至于何处该是青或是绿,何处该用水色。全凭作者的审美爱好和处理方式了。中国画的色彩艺术是在“气韵生动”的前提下进行的,意想色彩是中国画的精神所在。青绿山水具有独特的美学思想、色彩体系和着色技法,值得我们去研究并挖掘其在当代的可能性。 本文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论及中国山水画色彩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介绍《千里江山图》,第二部分《千里江山图》色彩的具体分析:①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发展,②《千里江山图》的色彩特征,③《千里江山图》的色彩表现方,④《千里江山图》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第三部分结论。 关键词:青绿山水色彩观色彩特征

千里江山图》解读

《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者王希孟,王希孟18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後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後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辗转流传至今已有八九百年,画作历经沧桑,保存有大量的珍贵印迹。为了将国宝继续传承下去,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中描写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湖。依山临水,布置以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并穿插捕鱼、驶船、行路、赶脚、游玩等人物活动。形像精细,刻画入微,人物虽细小如豆,而意态栩栩如生,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山石皴法以披麻与斧劈相结合,综合了南、北两派的特长。设色继承了唐以来的青绿画法,于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变化。用赭色为衬托,使石青,石绿颜色在对比中更加鲜亮夺目。整个画面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充满著浓郁的生活气息,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不愧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卷後有当时蔡京的题跋:“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证明此画是真迹无疑。 该图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千山万壑争雄竞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山间巉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在运笔上,作者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苟,人物虽小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在用色上,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有的浑厚,有的轻盈,间以赭色为衬托,使画面层次分明,鲜艳如宝石之光,灿烂夺目。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之胜。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因此它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关于王希孟的介绍

关于王希孟的介绍 王希孟〔北宋〕(1090——?),可以称得上中国绘画引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然而史书中没有他的记载。王希孟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见。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不久英年早逝。 人物简介 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见。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不久英年早逝。千里江山图 传世之唯一作品《千里江山图》卷,此图赐予蔡京,从其卷后的题跋中得知,此图为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全图以大青绿为基调,山脚、屋墙、水天交接处用深浅各异之赭石色渲染,屋顶用浓黑,人物多粉画,用笔敷彩精细,轻重浓淡生动活脱,灿烂艳灼,美不胜收,千里江山秀丽多姿,雄伟壮观。时人赞其画“一点一画均无败笔,远山近水,山村野市,渔艇客舟,桥梁水车,乃至飞鸟翔空,细若小点,无不出以精心,运以细毫”,人物如蚁,不可胜数,生息劳作,生动活泼。卷后有宋代蔡京、元代李溥光题记,曾经南宋内府、元代李溥光、清代梁清标及乾隆内府收藏,现藏故宫博物院。《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目录作品简介作品赏析作者简介传世作品 表现手法 该图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千山万壑争雄兢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山间巉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在运笔上,作者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苟,人物虽小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在用色上,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有的浑厚,有的轻盈,间以赭色为衬托,使画面层次分明,鲜艳如宝石之光,灿烂夺目。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之胜。此图无作者款印。清初梁清标签题为王希孟作。 卷后有宋代蔡京、元代溥光和尚二跋,钤「缉熙殿宝」、「乾隆御览之宝」等印二十八方。经宋代蔡京、内府,元代溥光,清内府等收藏,《石渠宝笈初编》等著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