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课第一框 日新又新我常新

第五课第一框 日新又新我常新

第五课第一框 日新又新我常新
第五课第一框 日新又新我常新

新世纪教育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68413720.html, 精品资料 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

新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 导学案 第五课 自我新期待 一、 学习目标

1、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发现全新的自我。

2、初步树立完善自我的信心。

二、 学习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用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认识自己。

难点:正确认识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

三、自主学习,基础知识梳理

1、正确认识自己,就要做到用_________、________眼光看待自己。

2、全面认识自己,既要认识自己的____________,又要_____________。一个人的美应该是________与________ 的和谐统一,内在美对外在美起促进作用。

3、结合课本P46事例,思考相应问题。

4、填写课本P47-48的表格。

四、合作探究

1、请各小组先尝试解决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要求:①提出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和小组同学交流。②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2、请你将小组讨论中出现的新问题写出来,小组之间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五、巩固练习:

1、看自己是一朵花,看别人是豆腐渣,这句话的含义是( )

A 、只看到自己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长处。

B 、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

C 、即看到别人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短处。

D 、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

2、在评价和认识自己时,要把自己的“昨天—今天—明天”联系起来分析,这是用( )的眼光来看待自己。

A 、静止

B 、发展

C 、缺乏自信

D 、明智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这句话是说( ) 年级:

七年级

科目:政治 课题:日新又新

我常新 主

备人:解云宏 审核人:张慧慧 时间:2011.10.24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第五课第一框导学案 公开课

第五课文化创新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的源泉与作用 能力目标 能列举实例说明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重点难点】 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及文化创新的作用。 ★预习案★ 【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主体及两点作用。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1思考交流;2、3、4书面完成,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探究案★ 材料新中国成立65年来,从起步、成长,直到今天的发展、繁荣,国产动画片给每一代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合作探究(5分钟) 合作探究一:为什么我国的国产动画片能深受喜爱,并成为众多人童年的美好回忆? 合作探究二:为什么不同时期我国的动画片的主题、形式各异?这说明了什么? 合作探究三:有人说,动画片给儿童的一种娱乐,对它创新没有太大的价值。举例说说你的看法。合作探究四:有人说,中国原创动画的发展振兴,不仅需要动画创作者的坚持不断的创新和努力,更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你认同吗? 【学习建议】请同学们用5分钟的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Ⅱ.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为什么我国的国产动画片能深受喜爱,并成为众多人童年的美好回忆? 思考:1、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我国自己制作的动画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优美的写意画面,配音与音乐方面也充满时代气息。创作者以本身的生活体验结合我国传统题材当家,在此基础上更充分地展开想象,注入现代元素。思考: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什么?为什么? 材料:1、萌芽期(1949-1959)特点:初露光芒。代表作品:《神笔马良》、《猪八戒吃西瓜》、《三毛流浪记》等。主要类型:木偶片、黑白片。 2、崛起期(1960-1969),特点:美术电影盛行。代表作品:《小蝌蚪找妈妈》(1960)。主要类型:水墨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 3、蛰伏期(1970-1979),特点:民族风。代表作品:《哪吒闹海》(1979)。主要类型:水墨动画片、剪纸片。 4、繁荣期(1980-1989),特点:百花齐放,代表作品:《葫芦兄弟》(1986,剪纸),主要类型:剪纸片、水墨片、系列片 5、转折期(1990-1999),特点:大量引进先进技术,代表作品:《宝莲灯》(1999),主要类型:系列片。 6、活跃期(2000-2014),特点:技术转型,代表作品:《喜洋洋与灰太狼》,主要类型:系列片、flash动画。 合作探究二:为什么不同时期我国的动画片的主题、形式各异?这说明了什么? 思考:文化创新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

3.17第五课第一框题答案

3月17日第五课第一框答案 一、单选题 1.苏宁电器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连锁型家电销售企业,该企业中行使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这一职权的是( ) A.监事会 B.股东大会、董事会 C.总经理 D.职工代表大会 2.甲、乙、丙、丁四人共同出资成立一家公司。其中,甲和乙以货币出资,丙以土地使用权作为出资,丁以知识产权作为出资。后来,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该公司破产清算后财产只剩100万元,而公司债务有150万元。根据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可知( ) ①公司为有限责任公司 ②该公司将不再偿还剩余的50万元债务 ③该公司为股份有限公司 ④股东对该公司剩余的50万元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甲、乙、丙、丁四人共同出资成立了一家公司。其中,甲和乙以货币出资,丙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丁以知识产权作价出资。后来,由于经营不善导致公司破产,清算后该公司破产财产只剩200万元,而公司债务有250万元。根据《经济生活》知识可知( ) ①该公司将不再偿还剩余的50万元债务 ②该公司的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财务必须公开 ③该公司的总经理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 ④该公司的股东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3.李老师在讲“投资”时告诉学生,“投资”分为“金融投资”和“实际投资”,前者是指一种形式的金融资产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金融资产,后者是指生产性资产的增加。下列经济活动中属于“实际投资”的是( ) A.小明花费5000元购买汽车保险 B.小明将汽车抵押给银行获得贷款8万元 C.小明运用5万元资金开办一家鲜花店 D.小明利用3万元购买证券投资基金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优秀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优秀教案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理解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采风活动,揭示文化创新的源泉,培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比较鲁迅的作品与高尔基的作品,增强比较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明确创新的意义,使学生更加认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 2、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 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 【教学重点】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 【教学难点】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教学方法】 采用学案教学和课堂活动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文化传播与文化继承,无不内在地包含着文化创新的要求。本课就专门讲述有关文化创新的内容,什么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文化创新有什么作用?文化创新的主体是谁?这些是我们今天所要探究的问题。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填空《第二教材》P291)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就文化自身的发展而言,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但说到底,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处理:P48探究1,体会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⑴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思维提升:怎样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⑵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从文化自身发展的角度) 活动一:处理P50探究3 归纳:书法家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风格与特点,无疑丰富了中国的书法艺术,为我国的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 活动二:举例徽班进京→京剧产生;杂技《天鹅湖》 归纳: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重证。 情感教育:要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过渡): 今天,我们生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这个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在这个文化创新的时代,谁是真正的创新主体呢? 4、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上的原料和半成品,科学家、艺术家对此再进行加工、整理,才形成了精神财富;劳动群众在实践中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总之,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发挥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过渡): 这里要特别注意,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文化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是什么呢? 5、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⑴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⑵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⑶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⑷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⑸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⑹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处理:P51探究4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时学习,我们明白了四个道理,那就是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因此,在这个文化创新的时代,特别是文化工作者们担负着历史的重

第五课第一框教案

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引言【赢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的因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魅力 一、灿烂的中华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内涵。 教学用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活动一】讲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答:旗袍、中国功夫、长城、京剧、孔子、汉赋、唐诗、宋词、宋元曲、明清小说等等(1)、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活动二】列举中华文化事例并作介绍。 ①、方块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②、故宫是我国古代皇家宫殿的标志性建筑,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③、京剧。④、编钟。⑤、粽子。⑥、丽江纳西族文化…………。 (2)、中华文明为什么能源远流长? 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 答:因为他们用自己光辉的成就共同装扮了中华文化的大花园,都从不同方面在中华文化史册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化典籍 科技工艺 (3)中华文化的构成文学艺术 道德伦理 ………… 【活动三】列举言语或格言对为人做事的影响 如:A、吃一堑长一智说明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B、车到山前比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是激发身处逆境中的人民的勇气、鼓舞其斗志的良药。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言语或格言都充满辨证思想的成语。 (4)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5)中华民族优良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①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点、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长远影响。 ②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作用。 2、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文化生活第五课知识点及习题

文化生活第五课知识点及习题

第五课文化创新小测试 姓名:班别:分数: 一、知识点填空(32分)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P48)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 的。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P49-50)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 4、文化创新的途径(P52—55)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的基本要求,也是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 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新文 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②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 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 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P54) (3)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对于文化创新而言,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 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P55) 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24分) 1、文化创新的灵感来自于()

A.文化创造者的头脑 B.文化创造者的判断思维 C.客观事物本身 D.社会实践2、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这表明() A.建筑文化具有自身的继承性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建筑艺术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D.先进科技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3、“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这句名言体现的道理是()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文化创新至关重要 D.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从而推动文化创新 4、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了“柳体”,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中国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这体现了()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B.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推动作用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D.人民群众中的任何一员,都能进行文化创新5、下面关于文化继承、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三者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B.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基础上发展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D.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6、下面关于文化创新和社会实践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④推动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⑤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①②③④⑤ 7、文化创新的检验标准是() A.消费者的心理 B.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C.文化工作者的爱好 D.社会实践 8、非选择题(10分) 有人非常羡慕电影明星,认为只要有机会自己也能成为电影明星。殊不知要想成为电影明星是很不容易的。很多演员为了演好角色,必须要亲自到基层体验生活,找到创作灵感,才能创作出人民大众喜欢的作品。 (1)演员为何到基层体验生活? (2)你认为怎样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1.D 2.B 3.D 4.C 5.A 6.D 7.D 8.答:(1)①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 ②体验生活,属于参加实践活动。只有体验生活才能解决理论和感性认识不能 解决的问题,才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 (2) 参考课本p51“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一段进行回答。 三、文化创新的途径(24分)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

第五课文化创新(高中政治)

第五课文化创新 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3)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二)能力目标 (1)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赏析赵本山小品的成功,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 (2)通过探究《金镶玉》等奥运元素的成功创新,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3)通过了解中国杂技芭蕾《天鹅湖》的成功,激发学生

学习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难点: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界和融合。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学情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切身体会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了解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了解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投身社会实践,善于学习他人之长处,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2)教学素材的选择尽量是学生的喜闻乐见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典型视频图片,同时尽量简约截取素材。 (3)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案 一、本课设计意图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〇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〇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〇文化创新的作用。 〇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〇文化创新的途径。 〇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〇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〇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〇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及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及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〇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〇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的内容构成。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个目。 第一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及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无论是思想理论、 73 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如果不能反映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不能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它们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及时俱进,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同时,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也为文化发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课题:家的意味 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家的意味》本框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一框题的内容,本框包括“生命的居所”和“中国人的家”两目内容。主要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含义以及中国人的“家”。帮助学生明白尽孝在当下。 2、分析:《家的意味》从地位和作用上来看,学习本框内容,为后面两框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只有对家有很深的理解,才能更好地体味亲情,传递家人之爱,构建和谐家庭。 3、教学重点:家的内涵。 二、学情分析: 与之相应的当前社会生活背景和学生特点分析,家庭作为人们的“避风港”,家庭和谐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化,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矛盾、亲子冲突等不和谐因素凸显了家庭道德和家庭法律常识教育的重要性。加上成长中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智力不成熟,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心,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孝敬,出现“爱的碰撞”。尤其当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往往不知所措。因此,对家的特点了解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目标及其分析: 1、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2)能力目标: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3)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 2、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结合七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确定的教学目标。 四、课前准备:无 五、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知识回顾,导学设疑——揭示目标,明确方向——预习展示,定位目标——师生合作,释疑解惑——当堂训练,分层巩固——课后小结,归纳梳理——作业布置,分层提高。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导学设疑(3-5分钟)

文化与生活.doc第四课第一框

吴忠回民中学《文化生活》导学案 高二政治备课组 课题文化的继承性和文化发展第一课时传统文化的继承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传统文化的特点、涵义; 2、能力目标: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等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正确态度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39-43,完成《与名师对话》P27-28相关内容,并将重点知识标注在书本上。【知识点拨】教师梳理教学内容、学生课后细化知识点 学点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含义及表现 基本含义: 表现: 学点二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 作用: 学点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态度: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探究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逢清明佳节,世界各地华人以各种方式祭拜祖先,从最早的烧纸、上坟到今天的网络祭拜。 思考1:清明节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一种?你如何看待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思考2:有人认为,祭拜祖先是封建落后习俗,现在都21世纪了,再举行这种祭祀仪式毫无意义,你赞同吗?并说明理由。 探究二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财富,也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包袱?你怎么看?【经典例题——详解分析】 例1.传统文化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才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这主要表明要保持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必须()A.既要保留其基本特征,又要使具体内容与时俱进 B.增强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C.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D.始终保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例2.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条件下,我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就必须() ①尊重和认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极地培育和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②尊重和认同外域文化,积极融人外域文化③尊重文化多样性,借鉴外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④坚决抵御外域文化,维护本国的文化安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随堂训练——巩固基础】当堂完成《与名师对话》P30选择题部分(标出疑难问题) 【课后作业——提升能力】 课后完成《与名师对话》课时作业(七) 【教与学反思】(谈收获,找疑问) 吴忠回民中学《文化生活》导学案 高二政治备课组 课题:文化的继承性和文化发展第二课时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2、能力目标:理解教育在文化发展中作用、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3、情感目标:联系事例,说明应如何正确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结合自己的体 会,谈谈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做自觉 的文化传承者。 【教学重、难点】重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难点: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43-47,完成《与名师对话》P31-32相关内容,并将重点知识标注在书本上。【知识点拨】教师梳理教学内容、学生课后细化知识点 学点一正确认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学点二全面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合作探究——思维拓展】 孔子学院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选择孔子作为汉语教学品牌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孔子学院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接近300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及欧洲最多),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思考:结合材料说明教育在文化传承中有哪些作用? 【经典例题——详解分析】 例1.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开始关注自身的文化需求,从孔子热、庄子热到书画热、茶道热。然而要正确对待当前国内外的孔子热、儒学热,就必须做到既不能全盘肯定,搞复古主义,也不能全盘否定,而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上述观点说明() A.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再发展B.对待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C.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D.在文化的传承中要充分发挥教育的特定功能 例2.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③更新的文化的传播方式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 ②④ 【随堂训练——巩固基础】当堂完成《与名师对话》P34选择题部分(标出疑难问题) 【课后作业——提升能力】课后完成《与名师对话》课时作业(八) 【教与学反思】(谈收获,找疑问)

第五课一框

第五课第一框 灿烂的中华文化 课型:新授授课时间:11、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今天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 能力目标: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能以实际行动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难点:对今天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模式:先学后导当堂达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 1、听“古典音乐” 2、看“万里长城”“故宫”“书画展”等图片… 3、古诗朗诵… 二、超前学习问题预设: (二)小组协作,自主学习 每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课文内容的自主学习,时间10分钟,根据问题提示,边学习边讨论,问题提示如下: 1、知识性问题预设: (1)中华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2)中华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3)中华文化是怎样组成的? (4)中华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5)传统美德的内容有哪些? (6)中华美德与时俱进。 2、课堂活动问题预设: 活动一:漫步中华文化的长廊 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探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活动二:品味中华文化名人说搜索 (1)你是怎样品味这些文化情趣的? (2)你认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3)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最能代表中华文化? 学生思考,讲述自己的观点。 活动三:感受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谚语和格言赏析 (1)吃一堑,长一智到(2)车到山前必有路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欣赏并说出上述谚语的内涵,并谈谈上面这些话对我们为人做事有什么影响? 活动四:中华文化大家谈 (1)请三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以下三个历史故事 苏武牧羊徙木为信负荆请罪 (2)这些故事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活动五、练一练:名言警句与传统美德连线 追求精神境界和向往理想人格() 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 B、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注重道德内省() C、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胜者强;君子强学而力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D、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苟利国,不求富贵)捍卫道德尊严() E、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崇尚人伦和谐道德传统()F、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礼之用,和为贵) 三、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批注、标划 四、小组展示,师生质疑 【活动一】讲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答:旗袍、中国功夫、长城、京剧、孔子、汉赋、唐诗、宋词、宋元曲、明清小说等等 (1)、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活动二】列举中华文化事例并作介绍。 ①、方块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②、故宫是我国古代皇家宫殿的标志性建筑,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③、京剧。④、编钟。⑤、粽子。⑥、丽江纳西族文化…………。

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学设计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文化发展的实质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3)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 (4)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5)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6)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7)文化发展需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理解: (1)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2)文化创新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民族文化的繁荣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4)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分析 (1)通过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跋的作用,来完整地把握二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2)通过分析明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明确文化创新要博采众长,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2、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列举事例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能够举例说明文化仓情识寸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3)通过结合现实生活深刻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 (4)通过结合具体事例把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 (2)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二、【课程标准】: 2.5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2.7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进一步理解人类文化是—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这是实

文化生活第五课知识点及习题

第五课文化创新小测试 姓名:班别:分数: 一、知识点填空(32分)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P48)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P49-50)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 4、文化创新的途径(P52—55)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的基本要求,也是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 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②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 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 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P54) (3)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对于文化创新而言,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 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P55) 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24分) 1、文化创新的灵感来自于() A.文化创造者的头脑 B.文化创造者的判断思维 C.客观事物本身 D.社会实践

2、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这表明() A.建筑文化具有自身的继承性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建筑艺术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D.先进科技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3、“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这句名言体现的道理是()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文化创新至关重要 D.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从而推动文化创新 4、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了“柳体”,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中国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这体现了()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B.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推动作用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D.人民群众中的任何一员,都能进行文化创新5、下面关于文化继承、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三者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B.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基础上发展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D.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6、下面关于文化创新和社会实践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④推动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⑤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①②③④⑤ 7、文化创新的检验标准是() A.消费者的心理 B.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C.文化工作者的爱好 D.社会实践 8、非选择题(10分) 有人非常羡慕电影明星,认为只要有机会自己也能成为电影明星。殊不知要想成为电影明星是很不容易的。很多演员为了演好角色,必须要亲自到基层体验生活,找到创作灵感,才能创作出人民大众喜欢的作品。 (1)演员为何到基层体验生活? (2)你认为怎样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1.D 2.B 3.D 4.C 5.A 6.D 7.D 8.答:(1)①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 ②体验生活,属于参加实践活动。只有体验生活才能解决理论和感性认识不能 解决的问题,才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 (2) 参考课本p51“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一段进行回答。 三、文化创新的途径(24分)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 A.取其精华以,去其糟粕 B.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C.立足于社会实践 D.大胆设想、科学论证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一、本课设计意图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〇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〇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〇文化创新的作用。 〇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〇文化创新的途径。 〇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能力目标 〇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〇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〇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〇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〇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的内容构成。 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个目。 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无论是思想理论、3 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如果不能反映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不能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它们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同时,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也为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好的

文化生活第5课1框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244 241 7. 中国海信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占据市场竞争优势,投入巨资,耗时4年,立足实践,调查研究、刻苦攻关,终于研制出中国自己的电视机芯片,大大推动了我国电视机产业的发展。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 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课 文化创新 No.07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编写:赵长荣 审核:邰杰 时间:2013.9.3 使用时间:_________ 【预习案】 【学习目标】 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的创新。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理解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发作用。通过分析采风活动,揭示文化创新的源泉。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知识自主探究】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意义)【预习提示:阅读课本48-49页,完成以下填空或问题,并把问题在课本上标明】 1.文化发展的实质: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阅读课本48页、51页虚框的相关内容并回答问题,理解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意义。)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如何理解这一结论?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意义)【预习提示:阅读课本49-50页,完成以下问题,并把问题在课本上标明】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242 243 2.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预习提示:阅读课本50-51页,完成以下填空或问题,并把问题在课本上标明】 1. 从哪些方面进行文化的创新? 2. 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什么?如何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 【探究案】 1.预习过程中完成教材上的相关探究材料和问题。 2.判断: (1)通过读书、看电视、上网等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文化创新的资料,所以,书本、网络等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拓展案】 1.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启示我们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书本是知识的源泉 C.文化的创新需要想象 D.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不断积累文化知识 2.《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文化创新作为“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文化的繁荣 ④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3.有一位艺术家说过:“艺术是喜新厌旧的,任何重复必然会使人产生疲倦”。这句话对艺术工作者的启迪是 A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B .实现文化创新就要抛弃一切旧的文艺形式 C .促进民族文化繁荣是艺术创作的根本目的 D .实现文化创新就要避免出现任何与过去重复的东西 4. 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 A.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文化继承 D.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 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的作者沈荛尹为了再现历史,甚至历时六年重走长征路;在连环画《野火春风斗古城》的再版后记中,作者之一陈云华这样总结:“闭门造车、冥思苦想是画不出有生活气息的作品。”这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B.文化感染力在于创作者的精益求精 C.优秀的文化作品只能来自于生产实践 D.文化作品只有源于实践,才有感染力 6.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表明了: A.文化创新的源泉 B.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C.文化创新的作用及意义 D.文化创新的方法

第五课第一框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学案

第五课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学案 一、明:(明确任务) 1、举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阐述文化创新的意义。 二、知:(基础过关)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 1、文化创新的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文化创新的源泉:。 人类在,创造出自己特有的。离开了,文化就会成为、,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3、文化创新的动力:。 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提出,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准备了。 (二)文化创新的意义 创新是。 1、文化创新。 (1)文化社会实践,又社会实践的发展。 (2),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保证。(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文化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原因)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推动文化、、、,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文化创新的主体: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3、文化创新的具体要求 (1)充分认识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 (2)关注最广大人民的群众的根本利益。 (3)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4)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三、懂:(疑难突破) 1、区分文化创新的渊源和源泉 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是唯一的来源,也是新文化的本质。 2、全面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创新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社会实践的发展,又为文化创新提

5.1第五课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学设计

第五课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③<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主要内容是介绍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本框题共有三目组成:第一目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教材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的角度分析了该观点;第二目是在第一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文化创新的作用。第三目是在前两目的基础上得出的推论,如何实行文化创新。 【学生分析】: 对本课题内容感觉并不陌生,能够自觉主动阅读理解部分课文内容,具备一定的思维水平和总结归纳的水平。而且相对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对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充满好奇和探究。 【设计思想】: “把教学内容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思考。 “动起来”!教师动起来,通过个性的宣扬来吸引学生;学生动起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手段的应用,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投入、参与、体验;教材动起来,通过解析、延伸、补充,让教材中的例子、图片更加生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文化创新的作用; (4)、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继承和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水平 结合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持续发展、创新的水平。 2、水平目标:通过情境设计和互动,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培养学生概括综合总结知识水平和表达的水平,课后通过调查,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实行文化创新 (2)、充分理解文化创新的作用,感悟作为文化创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教学重点】: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教学难点】: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