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的抗争与探索

中国的抗争与探索

中国的抗争与探索

专题二: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一、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史

(一)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1、1839年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2、鸦片战争中,关天培、陈化成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3、中法战争中,刘铭传在台湾击退法军,冯子材领导取得镇南关大捷。

4、甲午中日战争中,左宝贵、邓世昌、徐邦道、丁汝昌等英勇杀敌或壮烈殉国。

(二)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和探索

1、三元里抗英斗争(1841)

2、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意义: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②建立了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③它的失败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④它的光辉业绩,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奋斗。

(2)失败原因:

①农民阶级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②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3、义和团运动(1898—1900)

(1)口号:“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但却有致命的弱点:笼统排外的性质与对清政府的警惕性不足)

(2)意义:是中国近代一次以农民为主的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阻止了中国殖民地化进程。

※农民阶级由于其阶级的、时代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作为无产阶级最忠实的同盟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地主阶级探索强国之路的主张和实践

1、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始面向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

2、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代表人物: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2)根本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即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3)主要内容: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兴办新式学校,设立译馆,派遣留学生。②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民用工业,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影响: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四)资产阶级的探索和实践

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土壤中产生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资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

1、维新派进行戊戌变法(1898、6、11—9、21)

(1)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2)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3)意义:①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予政权。②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革命派掀起辛亥革命(1911)

(1)代表人物:孙中山

(2)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3)意义: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4)失败根本原因: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继续坚持民主革命立场。维护共和民主,但也屡遭失败,在苏联和中共帮助下,孙中山实现伟大转变,提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发展。

3、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

(1)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2)口号:“民主”与“科学”

(3)主要内容:①前期(以《新青年》为主阵地)——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②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成就最高)

(4)影响:①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五)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1、意义:①使中国人民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②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③使占世界1/4的人口摆脱了殖民主义统治,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也使亚非拉人民增强了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信心。

2、基本经验(胜利原因):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党领导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③组织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④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五个阶段

①1919年5月至1923年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阶段,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

②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国民大革命时期,也称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掀起了近代前所未有的国民大革命高潮。

③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又称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

④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是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真正意义的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⑤1945年9月至1949年10月,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也称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革命与反革命力量的总决战。

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史

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史 一知识结构复习目标掌握各阶级探索抗争的主要事实、特点及对中国 社会的影响;能够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抗争活动之间的联系, 认识到各阶级的抗争探索是向前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总结各阶级探索 抗争的经验教训。 一、 近代前期 1840 年~洋务运动基本史实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 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特征尚未产生新的阶级,主要由农民、地主阶级进行,向西方学习, 但停留在"器物"阶层。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1919 年基本史实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特征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学习西方制度,企 图通过变法、革命等方式建立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二、近代后期 1919~1927 年基本史实中国共产党成立、工人运动高 潮、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大革命的兴起和失败。 特征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学习俄国革命,坚持城市革命道路;中 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失败;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领导大革命。 1927~1937 年基本史实三次武装起义、 八七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和发展、五次反围剿、长征、遵义会议、八一宣言、西安事变。

特征国共十年对峙。 中国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随着中日矛盾上 升,中国共产党开始走向联蒋抗日 1937~1945 年基本史实第二次国共合 作、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人民战争路线、《论持久战》、中国共产 党七大、根据地建设、抗战胜利。 特征全民族抗战。 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取得抗战胜利。 1945~1949 年基本史实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粉碎国民党进攻、战略 反攻、决战、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新政协会议。 特征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三、新中国建国后 1949~1956 年基本史实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 的措施、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三大改造、 一五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特征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6~1978 年基本史实 《论十大关系》 、 中国共产党八大、 整风运动、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反右倾斗争、"八字方针"、七 千人大会、"文革"、外交成就。 特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978 年至今基本史实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 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中国共产党十二大、十三大、十 四大、十五大。 特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二重点讲解近代前期应注意问题 1.正确理解近代统治集团内部、资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 学校:崂山八中姓名:解丽丽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本就是一体的,所以,没再按老的方式分开写,只是分条来叙述) 1、通过小组合作,了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过程、重要历史事件及影响,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精神,培养归纳总结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和学生一起画时间轴和探索简图,形象直观地了解本专题的时间段限、阶段分期及知识结构等,并体会到探索之路的艰辛和曲折,从而对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总结整理的能力。 4、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总结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了解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5、结合探索的过程及取得的成就,总结认识及启示。培养掌握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和方法。 重点难点: 1、探索篇是一个重点,其中,形成知识网络及认识曲折性、艰难性是一个难点。(主要通过一轴一图三版块来突破) 2、对邓小平理论的内容的理解及地位的认识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一定要明白,邓小平理论本身就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的理论成果。(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分析来完成) 3、启示篇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史论结合的原则来突破) 教法 启发式谈话法、问题探究教学法、“论从史出,以史佐证”的方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十七大报告 胡锦涛在十七大上,做了主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今后,中国人民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回顾历史,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有过风,也有过雨,有成功,也有失误,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段充满艰辛和曲折的探索之路吧! 讲授新课: 从课堂内容和结构上分三大版块 探索篇 成就篇 启示篇 探索篇 第一步:先确定本专题的时间段限,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和老师一起画时间轴。 图一 第二步:请同学们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并解决以下问题: 1、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期进行了哪些探索?

专题六 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专题六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难点21 中国地主阶级为抵御列强侵略和实现富国强兵进行的探索 本难点需要掌握近代中国地主阶级的两次探索:新思想的萌发和洋务运动。着 重把握两次探索的主要思想和主要活动,同时要理解两次探索对中国历史进程的 影响。 ●表解——新思想的萌发和洋务运动 重大 探索 时间代表人物所属派别主要思想主要活动结果及影响 新思想的萌发鸦片战 争前后 林则徐、 魏源等 抵抗派向西方学习, “师夷 长技以制夷” 翻译外国书籍,仿制 西方战舰;撰写《海 国图志》等介绍西方 地理、历史的著作 没有挽救中国在鸦片战争 等侵略战争中接连失败的 命运,但它迈出了近代中 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推动中国人开眼看世界 洋务运动19世纪 60—— 90年代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等 洋务派“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和民用工业:创办近 代化海军;建立新式 学堂并派遣留学生 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但它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的产生,引进了西方 先进技术,推动了中国的 近代化进程,同时对外国 资本主义的侵略起到了一 定的抵制作用 规律总结 (1)近代中国的地主阶级作为一个没落的阶级,在本质上代表了中国最反动的力量。但是,地主阶级也不乏开明之士,他们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走在了中国的前列。 (2)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根本目的,仍然是维护封建统治。这是由他们的阶级属性决定的,这也决定了地主阶级的探索缺乏生命力。 【例1】有人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下列林则徐的活动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在鸦片战争中力主抗战,反对议和②重视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③设译馆,编译外国书籍和报刊④仿制西方战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题干中的观点是?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力主抗战和?开眼看世界?并无直接关系,因此不能证明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可排除①。其他三项均是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具体表现,都可以证明题干的观点。答案为B。 【例2】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呵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解析: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以他并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可排除A。材料中?华民所需外洋之物?表明他主张创办民用工业而非军事工业,故可排除B,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的主张,故可排除D。答案为C。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⑴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⑵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2、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时间:1953年---1957年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㈠工业方面: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单打工程建成投产。到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㈡交通方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㈢工业基地方面: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

地得到发展;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时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1、▲什么是三大改造?实质是什么?怎样完成的?有什么意义? ⑴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⑵完成:农业: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⑶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

专题二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史

专题二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史 本专题主要包括面对列强入侵,中国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琢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反抗侵略、探索救国道路的活动。要认识到抗争不息、探索不止是中华民族精神之精髓,探索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向前发展进步的过程;要掌握各阶级探索、抗争的主要事实、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抗争活动之间的联系,通过对各阶级探索救国之路的斗争手段、方式方法、目的要求和主张以及最终结果的梳理,总结各阶级探索与抗争活动的经验教训。 问题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抗争与探索 1 .农民阶级的抗争 ( l )太平天国运动(1851 一1864 年)o ①背景:发生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②主要原因:封建剥削沉重,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重人民负担,加剧阶级矛盾。③新特点: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肩负起了反侵略的使命。④反抗表现;痛击华尔洋枪队。⑤性质(任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⑥结果: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⑦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是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有力地配合了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2 )义和团运动(1898 一1900 一年)。①背景:甲午战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②特点:主要反对外国侵略,且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③反抗表现;抗击八国联军侵华。④性质(任务):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⑤结果: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⑥意义: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 ( 3 )规律性认识。①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都是发生在近代的旧式农民战争,前者标志着传统农民战争达到最高峰,后者说明旧式农民战争最后退出历史舞台。②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都是发生在近代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环境中,农民阶级自发地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又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③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说明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由于自身局限性(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可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④农民阶级反抗外国侵略、挽救中国革命的爱国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也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历史的进步。 2 .地主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 1 )近代前期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①边疆地区危机时,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整个新疆。②甲午中日战争期间,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英勇战斗,壮烈殉国。 ( 2 )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探索。①背景:鸦片战争的炮声,使一些封建士大夫开始放眼世界,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了。②代表:林则徐、魏源。③思想:放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④结果:其理论没能彻底付诸实践,后来的洋务运动实践了他们的主张。⑤影响: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开启了向西方学习以救国的大门,为中国早期近代化作了思想准备。 ( 3 ) 19 世纪60 一90 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①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外交困。②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③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④代表人物:奕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⑤内容: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师夷长技以自强”―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用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并先后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组建新式海军,开办新式学堂,派人出国留学。⑥影响: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人才,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对人们思想解放起了积极作用;对西方经济扩张起了抵制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标志着中国近

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90年风雨洗礼,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跌撞学步到如今大踏步的前行,经历了无数挫折与磨难,有那么多的前辈不惜牺牲生命,带领后人走上一条属于中国共产党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次高级班党校课上,老师带我们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的形成、发展、以及如何在十七大上正式成为一面引领共产党前行进步的伟大旗帜。课后我真切的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不易,愈发的珍惜这次了解党、学习党的机会。自己总结了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毛泽东在50年代中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苏共20大的召开,掀起了国际上否定斯大林的潮流,国际共产主义内部开始出现分裂,世界范围内出现共产党第一次退党高潮,面临这样的局势,一直紧跟在苏联社会主义道路之后的中国有三条路可走:1,顶住国际上否定斯大林的逆流,继续走斯大林之路。2,向赫鲁晓夫学习,走斯大林之后的苏联之路。3,以苏东位鉴,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英明的共产党人毅然走上了这样一条无人开路,不知未来,充满艰辛的探索之路。 1956年毛泽东作了关于《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这一次讲话,标志着我党开始独立自主的探寻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就在中国顺沿着正确的方向准备走下去时,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阻断了我们的去路。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未弄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偏激的认为只要是资本主义的理论全部都是社会主义应该摒弃的;还未弄清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盲目的将社会主义过于理想化,而把共产主义过于具体化;还未弄清赫鲁晓夫的苏联模式,完全将其放在发展的对立面,全然不知,实际走上了赫鲁晓夫反对的斯大林模式。就是这样三个“还未弄清”,将党和国家卷入一场十年浩劫。“文革”结束后,中国再次面临三种选择:1,继续走“文革”之路2,像苏联否定斯大林一样完全否定毛泽东及其思想3,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样的选择,开辟新路,舍弃老路,邪路。至此,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徘徊期正式结束。 二.邓小平在80年代初首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在党的成长历史中,十一届三中全会无疑成为一座让后人永远铭记的里程碑。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首次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之后的党的十三大完整的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也被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十三大勾画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和近代化探索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征服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第一讲侵略与反抗 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战争概况影响 鸦片战争(道光帝)为打开,1840年,英国挑起 战争。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 中国开始沦 为,中国近代 史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帝时)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挑起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中国战 败 中国半殖民地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光绪帝时)1894年,北洋舰队在海域遭 到日舰袭击。1895年,在威海卫战役中全 军覆没,清政府签订《》 大大加深了中国 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光绪帝时)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8月攻占北京。 年,清政府被迫签订《》,战 争结束 中国完全沦为社 会 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共割占中国领土 多平方千米。《》割占领土最多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成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政治上: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2)经济上: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 (3)社会矛盾上: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由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变为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 (4)思想文化上: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辱之道。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二、三大条约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赔款 割地 通商 其它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说明帝国主义从军事侵略逐步转化为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逐步转化为资本输出。 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与反帝活动,最能说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三、中国人民的抗争 (农民阶级2和4) 1、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虎门销烟 2、太平天国运动(反帝反封)1851-1864年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年3月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影响达18个省,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因此,遭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重要战役:李秀成在青浦大胜洋枪队;浙江宁波战斗中击毙洋枪队的头目华尔,这是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典型事例。 3、左宗棠收复新疆 背景:19世纪60年代,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年,俄国侵占。 经过: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疆,仅半年时间就收复了北疆;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19世纪80年代通过外交努力,中、俄两国签订条约,收回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意义:左宗棠收复新疆,巩固了中国的西北边疆。捍卫了中国的领土及主权 4、黄海大战: 背景: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经过:1894年在朝鲜开战,邓世昌在黄海之战中牺牲 罪行: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1895年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结果: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台湾爱国志士徐骧、刘永福打击日军,反对割台 5、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1898-1900年 1898在山东兴起;矛头直指,1900年与八国联军在交战,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最终遭到中外反对势力的联合绞杀。 四、专题通关 1、近代不平等条约具有哪些突出特征? 《南京条约》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瑷珲条约》割地最多;《马关条约》最能体现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外进行资本输出的特点;<辛丑条约》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近代列强侵华呈现哪些阶段特点? (1)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主要为打开中国市场进行大规模商品输出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上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政治上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军事上列强趋向联合侵华 3、近代中国征服反击列强侵略的斗争为什么屡次失败?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原因:(1)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无力抵抗先进的资本主义的进攻 (2)内因:清政府的腐败,经济、武器装备落后,军官无能、指挥不当 (3)外因:工业革命后,英国的综合国力强大,处于资本主义上升阶段,具有掠夺性启示: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进步;必须凝聚民族精神,团结就是力量;和平发展是必由之路。

中国近代史纲要——近代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路

2010-2011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第2学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测控技术班级:测控09-1 任课教师:卢诚姓名:CHNlyt 学号:090340101YT 成绩: 近代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路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的近代,从治经由乱再到治,这是经历了一个周期的过程,也即所谓“始衷终”的发展变化。中国的近代,又是一个急剧变化加速发展的过程,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即所谓“亘古未有之巨变”。 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无法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都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因为近代对中国出路的探索都是想把中国发展成为英国式的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而没有考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走不通资本主义路线的,所以注定要失败。 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溃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可是,最终因清政府统治者的腐败和自大、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草草地结束了这一阶段的改革。 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的提出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强国御侮之道,中国人开始为中华民族的安危奔波。由于实践有限,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为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和把革命推向深入,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通过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争环境的紧张和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规定,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而使这一方案没有真正实行过。最终,农民阶级探求救国之路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扼杀下以失败收场。 太平天国运动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都是无法实施的,有空想性。地主阶级洋务派 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上的众多危机时发生分歧,形成了顽固派和洋务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由于外国重重阻挠,加上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内部力量的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1)

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复习导入 (1)出示中国近代史的时期 中国近代史 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 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反帝反封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中国近代史的三条线索:列强侵华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3)回顾中国近代史上列强的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 1840----1842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3.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5.日本侵华战争 1931---1945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1937-----1945)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形成完整系统的体系 2、复习过程:

第一篇:层层剖析回顾历史 出示表格: 一、列强的侵华史(近代前期) 战争名称 起止时间 战争目的 屈辱条约 影响 结果 根据表格指导学生看书: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并提问: (1)发生在19世纪的侵华战争有哪些? (2)哪一次侵华战争的目的与其它几次不同? (3)日本参与或发动的侵华战争有哪些? 出示不平等条约比较表: 名称《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时间 主要内容割地 赔款 通商 攫取的特权 总结:(1)三个条约中,内容相同的有哪些? (2)《马关条约》中那一点对中国民族经济危害最大?《辛丑条

约》中哪一点最能说明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出示台湾问题:与大陆的三次分离与两次回归的事实及原因? 出示问题: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形式,用对比的方法,归纳总结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效果好。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提问:近代社会的前期中国人民参加的反侵略斗争的史实及启示 三、中国人民的探索史i 魏源及《海国图志》的主张 【设计意图】通过三条线索的复习,线索明确,思路清晰,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追根究底拷问历史 出示问题:中国屡战屡败的主要原因?有何启示? 展示图片,组织学生讨论,从而得出:腐朽的封建制度是根源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三篇聚焦现实反思历史 出示图片:中国周边的形式思考问题:青少年如何做才能为祖国的强大贡献力量:(组织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联系社会现实热点问题,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练习巩固: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练习

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练习 一.选择题 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为挽救封建统治,进行一些探索和改革。据此回答1—3题 1.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潮最重大的影响是 A.激励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B.成为维新运动的思想基础 C.开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先河D.改变了中国人'夜郎自大"的观念 2.洋务派能够掀起洋务运动的主要条件是 A.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 B.得到外国侵略者的支持 C.他们都是地方实权派 D.他们对资本主义有清醒的认识 3.清末实行"新政"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为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 B.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 C.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D.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 从19世纪末起,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据此回答4—7题 4.下列各项符合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的是 ①既要学习西方科技,更要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②摈弃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发展商业③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④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③④ 5.19世纪末,维新变法思潮迅速发展成为爱国救亡运动的直接原因是 A.公车上书的巨大影响 B.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 C.光绪皇帝的支持 D.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的胜利 6.戊戌变法时期的保国会与辛亥革命时期的同盟会的相同之处有 ①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②具有民权主义意识③具有反帝的爱国主义思想④具有反对民族压迫的民族主义色彩 A.①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新文化运动和以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比 A.和群众运动相结合 B.只在思想文化领域里进行革命 C.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D.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近代中国的民主化经历了曲折反复的过程。据此回答8—10题 8.百日维新期间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A. 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 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68426060.html, ------华夏教育资源库 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 (一)地主阶级: 1、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 中国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魏源在他编的《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2、洋务派: ①代表人物:奕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②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③口号:“自强”、“求富” ④作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二)农民阶级: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想用“上帝”和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来拯救中国社会 2、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机,其结果只能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三)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自上而下的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机 作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 代表人物: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 纲领: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为纲领,试图以革命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的挫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五)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 主张: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进行新文化运动 作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六)无产阶级: 代表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革命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创建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建立农村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消灭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意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国人民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68426060.html, -------华夏教育资源库

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教案)

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教案)

2015年石 列 强 侵 略 和 中 国 人 民 的 抗 争 (专题复习) 坪地场中学龙江 2015年3月27日

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专题复习) 【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19世纪"康乾盛世"后,大清王朝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巨大差异;了解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严重的民族危机;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战争进程。 (2)整理比较:《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概括归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⑴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及老师提供的相关资料,结合讨论、对比等方法分析本课的知识内容。 ⑵分析比较为什么在19世纪中西方之间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从而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学习清朝中后期的历史,可以感受到清王朝的荒淫和腐朽,英法列强"坚船利器"的强大威力,从而让学生领悟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⑵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人才是"英雄"、"民族英雄",认识到为什么林则徐、邓世昌、左宗棠等受到后人的崇敬。在当今社会中,怎样做一个"英雄"。 【复习要点】 重点: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难点:中国近代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复习导入】 教师提问:中国代近是一个屈辱的近代,受到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并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复习内容】 一、列强的侵略(学生自达目标) 鸦片战争(184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中法战争(1883-1885)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1、鸦片战争 原因 根本: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过程 开始:1840年英军封锁珠江口 将领: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等 结果:中国大败,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英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借口“修约”,蓄意制造事端,挑起战争。 过程 开始: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 条约:《天津条约》开汉口、南京等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专题整合针对训练二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含答案

专题整合针对训练(二) 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 伴随着西方列强一次次的侵略,中国人民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的抗争与探索。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主要是以学习西方科技为核心的物质文明阶段。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主要是政治制度的变革阶段。由“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民族资产阶级先后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是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文化变革阶段, 新文化运动把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1.某校历史小组以“近代化探索”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下列内容不属于这一主题的是( A )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2.为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先后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创办了一批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下列属于军工企业的是( C ) A.汉阳铁厂 B.开平矿务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轮船招商局 3.构建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图是学习主题为“近代化的起步”的知识结构图。下列与图中数字编号②③相关的历史事件,完全对应恰当的是( B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4.洋务派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是( A ) A.洋务运动未触及封建制度 B.顽固派的阻挠 C.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 D.未真正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5.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启示青年,必须树立变革现实的思想,要有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应战胜恶社会,而不被恶社会所征服”。陈独秀为了“战胜恶社会”,希望青年们高举的两面大旗是 ( C ) A.自强求富 B.爱国救亡 C.民主科学 D.实业救国 6.1936年,毛泽东回忆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时,就开始读这个杂志(指《新青年》)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新青年》对青年毛泽东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主要是因为它宣扬( A ) A.民主科学 B.自强求富 C.变法图强 D.三民主义 7.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三人的选择都是为了( C ) A.推翻清朝政府 B.实行君主立宪制 C.挽救中华民族 D.建立民主共和国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思考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69年的风雨历程,在这62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并且成功地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模式。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成功地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推进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阶段从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的各种建设理念的统一;也是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社会和谐、安定团结的必由之路。特别是从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人民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的带领下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逐步开创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实现途径,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但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的。邓小平同志曾用“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在实践中摸索的过程,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并进行实践检验的过程。 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的创举和实验。所以,深刻认识苏联社会主义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重要的意义。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倡向苏联学习,但强调不照搬苏联经验和模式。在新中国成立的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根据苏联发展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历史证明,我们这样我们没有照搬苏联模式是正确的,虽然在改造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总的方向是正确的,它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人民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1956年,毛泽东同志写了《论十大关系》一文,全文都是“以苏为鉴”的。文章在总论中就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对于苏联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邓小平也曾说过:“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宋道口中学 二. 重点、难点 1. 重点: 中国近代史上的抗争史,主要指反侵略反压迫的革命斗争,包括民主革命时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压迫;探索史主要指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探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出路。北洋政府以及国民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和爱国官兵的抗争和探索。 2. 难点: 对于有关近现代中国人民探索和抗争的重要事件的理解和认识;知识的迁移和综合。 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主题1:近代前期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1840年~1919年) (一)地主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1. 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1)1839年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2)鸦片战争中,关天培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3)中法战争中,刘铭传在台湾击退法军,冯子材镇守广西的镇南关大捷。 (4)甲午战争中,左宝贵、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聂士成英勇抵抗及壮烈殉国。 评价: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已不单纯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更重要的是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展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高贵品质,应有别于清政府被迫的宣战、抗争。 2. 地主阶级改革派探索强国之路 (1)背景:鸦片战争失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等。 (3)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着眼点主要在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旁及外国的史地和政事。 (4)评价: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清醒后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看不到封建制度的腐败是导致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更不知道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改变这种制度,但林、魏二人的主张在当时的中国,确实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一直激励着先进的中国人,手握这根接力棒,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奔走呼号,奋勇抗争。 3. 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与实践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继承了抵抗派的“师夷长技”的思想,提出了“自强”,“求富”的主张,并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暂时支持,进行了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 (2)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3)主要内容:19世纪6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70年代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此外,还进行了筹划海防、开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等活动。 (4)评价:洋务运动试图采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它的破产,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它的失败具有必然性,但它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一次重要的实践和具体化,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在客观上加速了旧的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

一、历史认识及启示(初三历史组) 1、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失败结果的认识: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的尊严要靠实力来维护。 2、中国近代化的主题线索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近代化所经历的的艰辛探索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和结论? ①实现近代化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民主。 ②实现近代化的首要条件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因为清朝的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了长期的贫穷落后,因此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使中国吸取和借鉴欧美等先进国家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 ③社会进步是近代化的核心和源泉,科学和教育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基本内容,欧美近代化过程贯穿了三次科技革命,科技的进步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科技兴国是实现国家真正强大的、正确的科学决策。 3、近代史上国共关系变化的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4、抗日战争的胜利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5、劝戒日本“历史不容忘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民族会得到全人类的谅解;违背民意,逆潮流而上,必将遭到世界人民的唾弃;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6、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7、重庆谈判体现中共的精神: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重庆谈判中中共的努力让人们从中感悟到的基本认识:表明中共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 8、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论: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辛的、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符合国情,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要警惕错误思想倾向。 9、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的原则: 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10、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统一大业必将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发展两岸关系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当前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台独”势力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会得逞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任重道远,需要我们长期奋斗。 12、日本学习中国和西方进行改革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13、面对战争的悲惨和血腥的启示及人类该如何制止战争: 维护和平:人类应当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加强多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14、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启示: 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这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也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15、对历史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竞争并存的局面认识: 两种社会制度是可以合作共存的,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斗争是长期的,我们应防止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建设应注意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有益经验。 16、罗斯福新政的启示:“新政”是一次创新。它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为当今的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借鉴。 17、罗斯福新政对当今经济的启示: 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保证经济的均衡发展。 18、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给我们带来的启迪:(1)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进行改革,就能促进经济发展。(2)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3)政通人和,经济发展。(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19、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取得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经验启迪联合国应如何去应对现今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20、欧盟成立的启示: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促进和平与发展,实现“双赢”和“多赢”。 21、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1)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2)国家要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2、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感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树立崇尚科学为荣的思想;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破坏,我们应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等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