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燃烧基础知识试题

燃烧基础知识试题

燃烧基础知识试题
燃烧基础知识试题

理论知识题

理论知识考试是职业技能鉴定两大鉴定考核方式之一。为了便于理论知识考试采用标准化考试方式,目前采用两种客观题型,即判断题和选择题。判断题的题干一般采用陈述句,标准答案用“×”、“√”表示,评分标准为每题0.5分;选择题,一般采用“四选一”题型,即一道试题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其他三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对正确选项有强烈的干扰性,评分标准为每题0.5分。以下是要求初级建(构)筑物消防员独立完成的作业题。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

一、判断题

1、燃烧是可燃物及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 发烟的现象。 ( )

2.具备了燃烧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必定会发生燃烧。( )

3、燃烧只能在空气(氧) 存在时才能发生,在其他氧化剂中不能发生。( )

4、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依据。物质的闪点越高,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

5、物质燃烧或热解后产生的气体、固体和烟雾称为燃烧产物。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两类。( )

6、烟气是物质燃烧和热解的产物。火灾过程所产生的气体,剩余空气和悬浮在大气中可见的固体或液体微粒的总和称为烟气。 ( )

7、火焰的颜色及燃烧温度有关,燃烧温度越低,火焰就越接近蓝白色。( )

8、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 )

9、物质燃烧是氧化反应,而氧化反应不一定是燃烧,能被氧化的物质都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

10、燃烧的发生和持续,必须具备必要和充分条件,只要消除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条,燃烧就不会发生或不能持续,这就是防火及灭火的基本原理。( )

11、凡是能及空气中的氧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 )

12、凡及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 )

13、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热源,统称为引火源。( )

14、可燃液体之所以会发生一闪即灭的闪燃现象,是因为液体蒸发速度较慢,所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短时间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气补充维持稳定的燃烧,故闪燃一下就熄灭了。( )

15、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闪点越高,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

16、火灾的发生发展,始终伴随着热传播过程。热传播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17、可燃物质在空气中及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的现象,称为着火。( )

18、一切可燃液体的燃点都高于闪点。( )

19、控制可燃物质的温度在其燃点以上,就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 )

20、可燃物质由于其自身所发生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行燃烧起来的现象,称为自燃。( )

21、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自燃的危险性就越大。( )

22、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的现象,称为爆炸。( )

23、可燃气体的爆炸上、下限值之间的范围越小,爆炸下限越高、爆炸上限越小,爆炸危险性就越大。( )

24、爆炸温度极限是指可燃液体受热蒸发出的蒸气浓度等于爆炸浓度极限时的温度范围。( )

25、蒸气压非常小或者难于热分解的可燃固体,不能发生蒸发燃烧,当氧气包围物质的表层时,呈炽热状态发生无焰燃烧现象,称为表面燃烧。( )

26、在密闭或通风不良的场所发生火灾,由于燃烧消耗了氧,氧浓度降低,燃烧速度减慢,分解出的气体量减少,即可由阴燃转为有焰燃烧。( )

27、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融熔,然后及可燃液体一样蒸发成蒸气而发生的有焰燃烧现象,称为蒸发燃烧。( )

28、动力燃烧是指燃烧性液体的蒸发、低闪点液雾预先及空气或氧气混合,遇火源产生的燃烧。( )

29、重质油品储罐的下部有水垫层时,发生火灾后可能会产生喷溅燃烧。( )

30、可燃气体从容器泄漏口喷出,在喷口处及空气中的氧边扩散、边燃烧的现象,称为扩散燃烧。( )

31、可燃气体及助燃气体在燃烧之前混合,并形成可燃混合气体,被引火源点燃所引起的燃烧现象,称为预混燃烧。( )

32、燃烧产物分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两类。( )

33、火焰的颜色取决于燃烧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氧化剂的供应强度。( )

34、热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直接接触的物体,从温度较低部位传递到温度较高部位的过程。( )

35、热辐射是指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 )

36、固体、液体、气体这三种物质都能把热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去,但不能吸收别的

物体辐射出来的热能。( )

37、热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动介质,由空间的一处传播到另一处的现象。( )

38、热对流不需要通过任何介质将热传播,不受气流、风速、风向的影响。( )

39、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辐射的热量及其表面积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 )

40、热辐射不需要通过任何介质将热传播,不受气流、风速、风向的影响。( )

41、使用防烟、排烟等强制对流设施,就能抑制烟气扩散。( )

42、装在容器内的液体,由于温度、体积和压力等因素引起体积迅速膨胀,导致容器压力急剧增加,由于超压或应力变化使容器发生爆炸,且在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及化学成分均不改变的现象称为物理爆炸。( )

43、冷却法就是采取措施将燃烧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使燃烧停止。( )

44、窒熄法就是消除燃烧条件中的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

45、隔离法就是将可燃物及空气隔离开来,使可燃物失去火源后自行熄灭。( )

46、化学抑制法是指通过干扰抑制游离基,中断燃烧的链反应。( )

47、爆炸是失去控制的燃烧。( )

48、灭火必须同时破坏燃烧的充分必要条件。( )

49、具备了燃烧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必定会发生燃烧。( )

50、二氧化碳灭火剂主要依靠窒息作用和部分的冷却作用灭火。( )

51、可燃气体或蒸气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时,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 )

52、对于一般可燃固体,将其冷却到其燃点以下,燃烧反应就会中止。( )

53、对于可燃液体,将其冷却到其燃点以下,燃烧反应就会中止。( )

二、选择题(四选一)

1、燃烧是可燃物及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 发烟现象。

(A) 氧化剂 (B) 还原剂 (C) 催化剂 (D) 稳定剂

2、可燃物及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现象,称为燃烧。

(A) 火焰、发光 (B) 发光、发烟

(C) 火焰、发烟 (D) 火焰、发光和(或) 发烟

3、燃烧应具备、放热和发光三个特征。

(A) 化学反应 (B) 物理反应 (c) 光电反应 (D) 分解反应

4、根据燃烧的定义,不是燃烧中的常见现象。

(A) 火焰 (B) 发光 (C) 发烟 (D) 爆炸

5、燃烧过程中的氧化剂主要是氧。空气中氧的含量大约为。

(A) 14% (B) 21% (C) 78% (D) 87%

6、凡是能及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燃烧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

(A) 助燃物 (B) 可燃物 (c) 燃烧产物 (D) 氧化物

7、凡及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

(A) 助燃物 (B) 可燃物 (C) 燃烧产物 (D) 氧化物

8、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统称为。

(A) 引火源 (B) 助燃物 (C) 点火能 (D) 火源

9、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爆炸危险性大小的主要依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爆炸下限愈低,爆炸极限范围愈宽,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B) 爆炸下限愈高,爆炸极限范围愈宽,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C) 爆炸下限愈低,爆炸极限范围愈窄,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D) 爆炸下限愈高,爆炸极限范围愈窄,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10、固体物质的燃烧形式有多种,不属于固体物质的燃烧形式。

(A) 动力燃烧 (B) 表面燃烧 (C) 分解燃烧 (D) 蒸发燃烧

11、液体物质的燃烧形式有多种,不属于液体物质的燃烧形式。

(A) 动力燃烧 (B) 直接燃烧 (c) 沸溢燃烧 (D) 喷溅燃烧

12、下列燃烧产物中,是不完全燃烧产物。

(A) C0z (B) CO (C) H20 (D) 灰分

13、烟气的危害性有多种,不属于烟气的危害性。

(A) 毒害性 (B) 减光性 (c) 扩散性 (D) 恐怖性

14、在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

(A) 闪点 (B) 闪燃 (c) 燃点 (D) 爆燃

15、可燃物质在空气中及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

(A) 燃点 (B) 闪燃 (c) 着火 (D) 爆燃

16、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及空气形成混合物,遇火源能够产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称为。

(A) 自燃点 (B) 闪点 (C) 自燃 (D) 燃点

17、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

(A) 自燃点 (B) 闪点 (C) 自燃 (D) 燃点

18、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液体,其闪点。

(A) >28℃ (B) <28℃ (C) ≥28℃ (D) ≤28℃

19、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丙类的液体,其闪点。

(A) >28℃ (B) <60℃ (C) ≥60℃ (D) ≤28℃

20、某些固体可燃物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含水分较高时就会发生。

(A) 闪燃 (B) 阴燃 (c) 分解燃烧 (D) 表面燃烧

21、热对流是热传播的重要方式,是影响火灾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A) 初期阶段 (B) 猛烈燃烧阶段 (c) 发展阶段 (D) 息灭阶段

22、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叫做。

(A) 热传播 (B) 热对流 (C) 热传导 (D) 热辐射

23、热辐射在火灾处于时,成为热传播的主要形式。

(A) 初期阶段 (B) 发展阶段 (C) 猛烈燃烧阶段 (D) 熄灭阶段

24、由于物质本身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并使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称为。

(A) 物理爆炸 (B) 化学爆炸 (C) 粉尘爆炸 (D) 核爆炸

25、阴燃是的燃烧特点。

(A) 固体 (B) 液体 (C) 气体 (D) 固体、液体、气体

26、用水冷却灭火,其原理就是将着火物质的温度降低到以下。

(A) 燃点 (B) 闪点 (C) 自燃点 (D) 0℃

27、木炭燃烧属于。

(A) 蒸发燃烧 (B) 分解燃烧 (C) 表面燃烧 (D) 阴燃

28、窒息灭火其主要灭火机理是。

(A) 减少可燃物(B) 降低温度 (C) 降低氧浓度 (D) 降低燃点

29、是衡量可燃固体物质燃烧难易程度的主要参数。

(A) 燃点 (B) 自燃点 (C) 闪点 (D) 氧指数

30、根据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闪点为液体的生产属于甲类生产。

(A) >28℃ (B) <60℃ (C) ≥60℃ (D) ≤28℃

31、沥青的燃烧属于。

(A) 蒸发燃烧 (B) 分解燃烧 (C) 表面燃烧 (D) 阴燃

32、焦炭的燃烧属于。

(A) 蒸发燃烧 (B) 分解燃烧 (C) 表面燃烧 (D) 阴燃

33、可燃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自身所发生的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行燃烧起来的现象称为自燃。

(A) 物理、化学 (B) 化学、生物

(c) 物理、生物 (D) 生物、物理、化学

34、热辐射是以形式传递热量的。

(A) 光波 (B) 电磁波 (C) 介质流动 (D) 物体接触

35、根据,将能燃烧的液体分为易燃液体和可燃液体。

(A) 燃点 (B) 自燃点 (C) 闪点 (D) 氧指数

36、闪燃往往是可燃液体发生的先兆。

(A) 着火 (B) 爆炸 (C) 自燃 (D) 沸溢

37、无可见光的缓慢燃烧,通常产生烟和温度升高的迹象称为。

(A) 闪燃 (B) 自燃 (C) 阴燃 (D) 爆燃

38、能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及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

(A) 氧化剂 (B) 还原剂 (c) 引火源 (D) 催化剂

39、液体在燃烧过程中,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液体受热时先蒸发为蒸气,蒸气受热后再发生,温度达到自燃点再燃烧。

(A) 热分解、氧化 (B) 裂变

(C) 链引发 (D) 链传递

40、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都有热传导的性能。它们的强弱顺序为。

(A) 固体物质最强,液体物质次之,气体物质较弱。

(B) 气体物质最强,液体物质次之,固体物质较弱。

(c) 液体物质最强,固体物质次之,气体物质较弱。

(D) 液体物质最强,气体物质次之,固体物质较弱。

41、关于热辐射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只有在空气中才能传播热

(B) 不需要通过任何介质

(C) 不受气流、风速、风向的影响

(D) 以光的速度通过真空将热传播

42、下列关于热辐射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热源温度愈高,及受辐射物体之间的距离越大,辐射越大。

(B) 热源温度愈高,及受辐射物体之间的距离越小,辐射越大。

(C) 热源温度愈低,及受辐射物体之间的距离越大,辐射越大。

(D) 热源温度愈低,及受辐射物体之间的距离越小,辐射越大。

43、关于热对流及通风口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通风口的面积愈大、高度愈低,热对流速度愈快

(B) 通风口的面积愈大、高度愈高,热对流速度愈快

(C) 通风口的面积愈小、高度愈低,热对流速度愈快

(D) 通风口的面积愈小、高度愈高,热对流速度愈快

44、利用破坏燃烧爆炸的基础的原理,用阻燃剂对可燃材料进行阻燃处理,以提高耐火极限,这样的防火方法称之为。

(A) 控制可燃物 (B) 隔绝空气 (c) 消除着火源 (D) 阻止火势蔓延

45、利用破坏助燃条件的原理,密闭有可燃介质的容器、设备等,这样的防火方法称之为。

(A) 控制可燃物 (B) 隔绝空气 (C) 消除着火源 (D) 阻止火势蔓延

46、利用不使新的燃烧条件形成的原理,在建筑之间留足防火间距、筑防火墙等,这样

的防火方法称之为。

(A) 控制可燃物 (B) 隔绝空气 (C) 消除着火源 (D) 阻止火势蔓延

47、用直流水喷射着火物来降低燃烧物的温度,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

(A) 冷却法 (B) 窒息法 (C) 隔离法 (D) 抑制法

48、利用消除助燃物的原理,往着火的空间充灌惰性气体、水蒸气等,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

(A) 冷却法 (B) 窒息法 (C) 隔离法 (D) 抑制法

49、利用使着火物及火源隔离的原理,用难燃或不燃物体遮盖受火势威胁的可燃物质等,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

(A) 冷却法 (B) 窒息法 (C) 隔离法 (D) 抑制法

50、利用中断燃烧链反应的原理,往着火物上直接喷射气体、干粉等灭火剂,覆盖火焰,中断燃烧等。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

(A) 冷却法 (B) 窒息法 (C) 隔离法 (D) 抑制法

51、液体的火灾危险性是根据液体的分类的。

(A) 燃点 (B) 自燃点 (C) 闪点 (D) 凝固点

52、汽油的最小点火能量为。

(A) 0.1mJ (B) 0.2mJ (C) 0.3mJ (D) 0.35mJ

53、乙醚最小点火能量为。

(A) 0.1mJ (B) 0.15mJ (C) 0.19mJ (D) 0.2mJ

54、物质燃烧是反应,而反应不一定是燃烧,能被的物质不一定都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A) 氧化 (B) 还原 (C) 化学 (D) 链式

55、分子结构复杂的固体可燃物,由于受热分解而产生可燃气体后发生的有焰燃烧现象,称为。

(A) 闪燃 (B) 阴燃 (C) 分解燃烧 (D) 表面燃烧

56、在密闭或通风不良的场所发生火灾,由于燃烧消耗了氧,氧浓度降低,燃烧速度,分解出的气体量减少,即可由有焰燃烧转为阴燃。

(A) 加快 (B) 减慢 (C) 升高 (D) 减少

57、可燃气体爆炸属于。

(A) 物理爆炸 (B) 化学爆炸 (C) 气体爆炸 (D) 蒸气爆炸

58、炸药爆炸属于。

(A) 物理爆炸 (B) 化学爆炸 (C) 气体爆炸 (D) 蒸气爆炸

59、蒸汽锅炉爆炸属于。

(A) 物理爆炸 (B) 化学爆炸 (C) 气体爆炸 (D) 蒸气爆炸

60、固体可燃物由于其分子结构的复杂性,物理性质的不同,其燃烧方式也不同,有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和四种。

燃烧理论基础复习题

《燃烧理论基础》复习题 第一章燃烧中的化学热力学及燃烧化学问题 1、我国目前能源与环境的现状怎样? 2、什么叫燃烧? 3、从正负两方面论述研究燃烧的意义。 4、不同的学科研究燃烧学各有设么侧重点? 5、简述能量转化与守恒关系。 6、标准生成焓、生成焓的定义? 7、反应焓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8、燃烧焓的定义? 9、用图示的方法(△H-T)表达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10、燃烧焓与燃烧能近似相等的原因? 11、燃料热值与燃烧焓的关系? 12、高热值和低热值的区别和转换方法怎样? 13、液体以及气体燃料热值的测试方法如何? 14、反应焓和温度的关系? 15、什么叫化学平衡? 16、平衡常数的三种表达方式和相互间的关系怎样? 17、反应速度、生成速度或消耗速度的表达式? 18、反应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19、Gibbs函数的定义? 20、自由焓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21、自由焓与压力变化的关系? 22、孤立系统与非孤立系统的反应平衡关系各自通过什么来判断? 23、过量空气系数(φat)与当量比(φ)的概念? 24、浓度以及化学计量浓度的概念? 25、化学反应中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反应度及各组分的摩尔比的计算方法怎样? 26、氧化反应中,燃烧空气量与燃烧产物的计算方法怎样? 27、绝热火焰温度的计算方法(反应度为1、反应度小于1、考虑高温热分解三种)怎样? 28、净反应速度的定义? 29、化学反应过程中浓度岁时间的变化关系怎样? 30、反应级数的定义(反应物浓度的指数和)与确定?一般烃类的燃烧反应级数为多少? 31、Arrhenius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它考察了比反应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32、为什么说Arrhenius定律的结论与分子碰撞理论对化学反应速度的解释是一致的? 33、热爆理论的局限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34、什么叫链反应?它是怎样分类的? 35、链反应一般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36、以氢气与溴反应生成溴化氢微粒推导该反应的反应级数。 37、分支链反应为什么能极大地增加化学反应的速度? 38、图解燃烧半岛现象。 39、常见的有机类燃料及其衍生物有哪几种? 40、图解碳氢化合物燃烧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 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1、燃烧具备以下哪些特征? A、化学反应 B、放热 C、发光 D、放电 2、燃烧具备以下哪些必要条件? A、助燃物 B、爆炸 C、可燃物 D、引火源 3、燃烧的充分条件有哪些? A、一定可燃物浓度 B、一定的氧气含量 C、一定点火能量 D、相互作用 4、燃烧按其发生瞬间特点不同,应具有哪几种类型? A、闪燃 B、着火 C、自燃 D、爆炸 5、由于热的来源不同,物质自燃分为哪些类型? A、自燃 B、受热自燃 C、本身自燃 D、外部自燃 6、从以下选项中选择爆炸有哪些类型? A、核爆炸 B、化学爆炸 C、物理爆炸 D、能源爆炸 7、爆炸极限分为下列类型? A、爆炸温度极限 B、爆炸浓度极限 C、爆炸上下极限 D、爆炸态度极限 8、固体物质燃烧的特点有哪些? A、表面燃烧 B、阴燃 C、分解燃烧 D、蒸发燃烧 9、液体物质燃烧的特点有哪些? A、蒸发燃烧 B、动力燃烧 C、沸溢燃烧 D、喷溅燃烧 10、气体物质燃烧的特点有哪些? A、蒸发燃烧 B、扩散燃烧 C、预混燃烧 D、喷溅燃烧

11、燃烧产物的分类有哪些? A、完全燃烧产物 B、继续燃烧产物 C、不完全燃烧产物 D、再生成燃烧产物 12、烟气的危害有哪些? A、毒害性 B、减光兴 C、扩散性 D、恐怖性 13、火焰由哪几部分组成? A、焰心 B、内外焰 C、内焰 D、外焰 14、火焰的颜色是黄色的是以下哪些物质? A、磷 B、硫磺 C、钠 D、炭 15、燃烧产物对火灾扑救工作的有利方面,有下列哪些有利方面? A、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阻止燃烧进行 B、为火情侦察和寻找火源点提供参考依据 C、高温会使人员烫伤 D、成为火势发展蔓延的因素 16、热传播对火灾发展变化的影响,热传播有哪些途径? A、热传导 B、热吸收 C、热对流 D、热辐射 17、影响火灾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下列方面? A、热传播对火灾发展变化的影响 B、爆炸对火灾发生变化的影响 C、建筑耐火等级对火灾发生变化的影响 D、气象条件对火灾发生变化的影响 18、防火的基本措施有下列哪些? A、控制可燃物 B、隔绝空气 C、消除引火源 D、阻止火势蔓延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

1. 凡是能与或起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 (A)空气中的氧 (B)其他氧化剂 (C)燃烧 (D)物理 2.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_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_。 (A)火源 (B)有火焰 (C)着火 (D)轰燃 3.热传播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热传播的途径主要有_。 (A)热传导 (B)热辐射 (C)热对流 (D)热分解 4. 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是_。 (A)可燃物 (B相互作用 (C)助燃物 (D)引火源 5. 燃烧的三个特征为_。 (A)物理反应 (B)放热 (C)发光 (D)化学反应 6.燃烧的充分条件有 (A)一定的点火能量 (B一定的氧气含量 (C)一定的可燃物浓度 (D)相互作用

7.燃烧按其发生瞬间的特点不同,可以分为 (A)爆炸 (B)着火 (C)闪燃 (D)自燃 8.固体物质由于其分子结构的复杂性、物理性质的不用,其燃烧方式主要有_。 (A)表面燃烧 (B)分解燃烧 (C)蒸发燃烧 (D)阴燃 9. 液体物质的燃烧方式有_。 (A)动力燃烧 (B)沸溢燃烧 (C)蒸发燃烧 (D)喷溅燃烧 10.气体物质燃烧过程的控制因素不同,燃烧方式有 (A)蒸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预混燃烧 (D)扩散燃烧 11. 燃烧产物指 (A)气体 (B热量 (C)烟雾 (D)火焰 12.下列哪些灭火方式采用的是冷却法的原理 (A)封闭着火空间

(B)用直流水喷射着火物 (C)往看火物上直接喷射干粉 (D)不间断地向着火物附近的未燃烧物喷水降 13. 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措施有_。 (A)冷却法 (B)室息法 (C)隔离法 (D)抑制法 14. 固体物质的燃烧方式主要包括: (A)表面燃烧 (B)阴燃 (C)分解燃烧 (D蒸发燃烧 15. 灭火的基本措施包括 (A)冷却法 (B室息法 (C)隔离法 (D)抑制法 16.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 (A)可燃物 (B)助燃物 (C)燃烧产物 (D)引火源 17. 燃烧应具备_等三个特征。 (A)化学反应 (B)放热 (C)发光 (a)吸热 18. 以下哪些爆炸属于化学爆炸类型: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引言 本篇消防基础知识部分全篇共分为四章十五节。 其中,燃烧基础知识一章主要包括燃烧条件,燃烧类型及其特点,燃烧产物等内容;火灾基础知识一章主要涉及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等内容; 爆炸基础知识一章中主要介绍了爆炸的概念及分类,爆炸极限,爆炸危险源等内容;易燃易爆危险品消防安全知识一章主要介绍了爆炸品,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等内容。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学习要求 了解燃烧的概念及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熟悉气体、液体、固体燃烧的特点。 掌握燃烧产物的概念和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 燃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燃烧条件、燃烧类型及其特点,以及燃烧产物等相关内容,是关于火灾机理与燃烧过程等最基础、最本质的知识。 第一节燃烧条件 知识点:燃烧条件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加火源条件就产生了)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燃烧过程中,燃烧区的温度较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产生一些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 可燃物 助燃物(氧化剂) 引火源(温度)

燃烧发生时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如果有一个条件不具备,那么燃烧就不会发生。 一、可燃物 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如木材、氢气、汽油、煤炭、纸张、硫等。 按其所处的状态——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可燃气体。 二、助燃物(氧化剂) 助燃物——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如广泛存在于空气中的氧气。 普通意义上,可燃物的燃烧均指在空气中进行的燃烧。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定的最低氧含量要求,氧含量过低,即使其他必要条件已经具备,燃烧仍不会发生。 三、引火源(温度) 引火源——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可燃物只有达到一定能量才能引起燃烧。常见的引火源: (1)明火——指生产、生活中的炉火、烛火、焊接火、吸烟火、撞击、摩擦打火、机动车辆排气管火星、飞火等。 (2)电弧、电火花——指电气设备、电气线路、电气开关及漏电打火,电话、手机等通信工具火花,静电火花(物体静电放电、人体衣物静电打火、人体积聚静电对物体放电打火)等。产生电弧和电火花的主要原因是:高压击穿,导线短路,绝缘导线外绝缘层损坏,开断感应电路产生拉弧现象。电弧是大量电火花汇集成的。 (3)雷击——瞬间高压放电能引燃任何可燃物。 (4)高温——指高温加热、烘烤、积热不散、机械设备故障发热、摩擦发热、聚焦发热等。 (5)自燃引火源——指在既无明火又无外来热源的情况下,物质本身自行发热、燃烧起火,如白磷、烷基铝在空气中会自行起火;钾、钠等金属遇水着火;易燃、可燃物质与氧化剂、过氧化物接触起火等。 四、链式反应自由基 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基团,能与其他自由基和分子起反应,从而使燃烧按链式反应的形式扩展,也称游离基。

第2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2章燃烧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燃烧是可燃物与____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A)氧化剂 (B)还原剂 (C)催化剂 (D)稳定剂 2、固体物质的燃烧形式有多种,____不属于固体物质的燃烧形式。 (A)动力燃烧 (B)表面燃烧 (C)分解燃烧 (D)蒸发燃烧 3、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融熔,然后与可燃液体一样蒸发成蒸气而发生的有焰燃烧现象,称为____。 (A)分解燃烧 (B)表面燃烧 (C)扩散燃烧 (D)蒸发燃烧 4、液体物质的燃烧形式有多种,____不属于液体物质的燃烧形式。 (A)动力燃烧 (B)直接燃烧 (C)沸溢燃烧 (D)喷溅燃烧 5、下列燃烧产物中,____是不完全燃烧产物。 (A)C02 (B)CO

(C)H20 (D)灰分 6、烟气的危害性有多种,____不属于烟气的危害性。 (A)毒害性 (B)减光性 (C)扩散性 (D)恐怖性 7、在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____。 (A)闪点 (B)闪燃 (C)燃点 (D)爆燃 8、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_着火___。 (A)燃点 (B)闪燃 (C)着火 (D)爆燃 9、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混合物,遇火源能够产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称为____。 (A)自燃点 (B)闪点 (C)自燃 (D)燃点 10、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____。

(A)自燃点 (B)闪点 (C)自燃 (D)燃点 11、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液体,其闪点____。 (A)>28℃ (B)<280C (C)≥28℃ (D)≤28℃ 12、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丙类的液体,其闪点℃。 (A)>28℃ (B)<60℃ (C)≥600C (D)≤28℃ 13、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____现象,称为燃烧。 (A)火焰、发光 (B)发光、发烟 (C)火焰、发烟 (D)火焰、发光和(或)发烟 14、某些固体可燃物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含水分较高时就会发生____。 (A)闪燃 (B)阴燃 (C)分解燃烧 (D)表面燃烧

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课程的概念 一、课程的词源学分析 (一)中国课程的词源 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频频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 中国古代课程大多指“学程”,即学业及其进程。 (二)西方课程的词源 英国斯宾塞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Curriculum是从拉丁语currere派生而来的,意为跑道,奔跑。 二、几种经典的课程定义 1.课程即教学科目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课程是指“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这些科目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的总称”。 《中国大百科全书》:“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王道俊、王汉澜:“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2.课程即学习经验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卡斯威尔和坎倍尔:“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所有经验。” 靳玉乐:课程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环境获得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性经验"。 3.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这种定义认为社会文化中的课程应该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技能。这种定义的基本假设是:个体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个体社会化。课程应该反映社会需要,以便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这种课程的实质在于使学生顺应现存的社会结构,强调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学生转向社会。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教育》、《美国: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 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4.课程即社会改造 这种课程定义是一种激进的定义。按照这种定义,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现存社会制度的束缚。提出“学校要敢于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的口号。按这种定义,课程的重点应该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弊端、学生应关心、参与社会活动,形成从事社会规划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弗雷尔:批评资本主义的学校课程已经成了一种维护社会现状的工具,使人民大众甘心处于从属地位,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主张课程应该使学生摆脱盲目依从的状态,

燃烧理论基础考试重点

1;描述燃烧物理现象的方程有哪些? 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组分守恒方程。 2:研究基础有哪些基本定律和现象? 牛顿粘性定律,傅里叶导热定律,费克扩散定律,斯蒂芬流问题。 例子:喷灯、家用煤气、气焊枪。温度场,浓度场,速度场。 3:牛顿粘性定律表明:粘性是动量交换的必要条件。由速度梯度变为动量梯度 傅里叶导热定律表明:热扩散是能量交换的必要条件。由温度梯度变为焓的梯度费克扩散定律表明:传质(扩散)是组分扩散的必要条件。由密度梯度变为质量分数的梯度。 4:Stefen流产生的物理条件、化学条件:斯蒂芬流产生的条件是在相分界外既有扩散现象存在,又有物理和(或)化学过程存在,这两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 第四章着火 1:着火过程由什么因素控制的? 着火与混合气的压力、温度、浓度、壁面的散热率、(点火能量)气流运动有关。2:燃烧速度的决定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哪些燃烧现象受物理过程控制,哪些受化学过程控制? 由扩散、流动、传热及其他物理过程决定燃烧过程速度的燃烧为扩散控制燃烧,物理因素起主要的控制作用。例如油滴、喷雾燃烧,未作预混合的气体射流燃烧,蜡烛、碳球的燃烧等均属此类。汽油机、煤气机、喷灯等预混合气有火焰传播的燃烧则同时受化学动力学及扩散的控制。 3:燃烧反应过程中浓度与温度的关系 燃烧反应速度主要与反应气体混合剂的温度及初始反应物、中间产物、最终产物的浓度有关。反应速度与温度的关系常用Arrhenius指数项或简单的指数Tm的关系式表示。 4:简单反应或热反应:反应速度只受初始反应物浓度影响的反应复杂反应或自催化反应:反应速度受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浓度影响的反应 5:热着火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可燃混合剂在某一条件下由外界加热,如火花塞、热容器壁、压缩等,到达某一特定温度时,反应物在此温度下的放热速度大于散热损失的速度。 6化学链着火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若燃烧反应有中间载链基的分枝链反应时,则甚至在等温条件下也能着火。如产生载链基的速度超过其消亡的速度则反应逐渐加速并导致着火。而链反应自身的引发则需要一外来的热能或光能源。一旦此链已经引发,在上述的载链基产生速度得以满足时,则移去外能源后也能发生着火。 7:自发着火举例:柴油机着火燃烧、油溅泼到赤热的表面上的着火燃烧、汽油机中的爆震等。 强制着火举例:汽油机点火燃烧 8:Semonov自燃理论的基础是什么? 在热爆炸理论 9:自燃必要条件有两个判据,他们的表达式怎样?

建(构)筑物消防员燃烧基础知识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

建(构)筑物消防员燃烧基础知识考试卷模拟考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 ) 2、具备了燃烧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必定会发生燃烧。 ( ) 3、燃烧只能在空气(氧)存在时才能发生,在其他氧化剂中不能发生。 ( ) 4、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依据。物质的越高,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 ) 5、物质燃烧或热解后产生的气体、固体、和烟雾成为燃烧产物。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两类。 ( ) 6、lC.着火点 D.以上都是 11、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其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 ( ) 12、繁育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无。 ( ) 13、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热源,统称为引火源。 ( ) 14、可燃液体之所以会发生一闪即灭的闪燃现象,是因为液体蒸发的速度较慢,所蒸发出来的蒸汽仅能维持短时间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汽补充维持稳定的燃烧,故闪燃一下就熄灭了。 ( ) 15、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闪点越高,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 ) 16、火灾的发生发展,始终伴随着热传播过程。热传播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燃烧基础知识试题

理论知识题 理论知识考试是职业技能鉴定两大鉴定考核方式之一。为了便于理论知识考试采用标准化考试方式,目前采用两种客观题型,即判断题和选择题。判断题的题干一般采用陈述句,标准答案用“×”、“√”表示,评分标准为每题0.5分;选择题,一般采用“四选一”题型,即一道试题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其他三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对正确选项有强烈的干扰性,评分标准为每题0.5分。以下是要求初级建(构)筑物消防员独立完成的作业题。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 一、判断题 1、燃烧是可燃物及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 发烟的现象。 ( ) 2.具备了燃烧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必定会发生燃烧。( ) 3、燃烧只能在空气(氧) 存在时才能发生,在其他氧化剂中不能发生。( ) 4、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依据。物质的闪点越高,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 5、物质燃烧或热解后产生的气体、固体和烟雾称为燃烧产物。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两类。( ) 6、烟气是物质燃烧和热解的产物。火灾过程所产生的气体,剩余空气和悬浮在大气中可见的固体或液体微粒的总和称为烟气。 ( ) 7、火焰的颜色及燃烧温度有关,燃烧温度越低,火焰就越接近蓝白色。( ) 8、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 ) 9、物质燃烧是氧化反应,而氧化反应不一定是燃烧,能被氧化的物质都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 10、燃烧的发生和持续,必须具备必要和充分条件,只要消除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条,燃烧就不会发生或不能持续,这就是防火及灭火的基本原理。( ) 11、凡是能及空气中的氧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 ) 12、凡及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 ) 13、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热源,统称为引火源。( ) 14、可燃液体之所以会发生一闪即灭的闪燃现象,是因为液体蒸发速度较慢,所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短时间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气补充维持稳定的燃烧,故闪燃一下就熄灭了。( )

燃烧基础知识(新版)

燃烧基础知识(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refers to ensuring the smooth and effective progres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production on the premise of ensuring social and personal safety.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燃烧基础知识(新版) 燃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燃烧条件、燃烧类型、燃烧方式与特点及燃烧产物等相关内容,是关于火灾机理及燃烧过程等最基础、最本质的知识。 第一节燃烧条件 所谓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燃烧过程中,燃烧区的温度较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混有一些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一、燃烧的必要条件 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通常看到的明火都是有焰燃烧;有些固体发生表面燃烧时,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但是没有火焰产生,这种燃烧方式则是无焰燃烧,例如木炭的燃烧。 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和温度(引火源)。当燃烧发生时,上述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如果有一个条件不具备,那么燃烧就不会发生或者停止发生。如图1-1-1 图1-1-1着火三角形 进一步研究表明,有焰燃烧的发生和发展除了具备上述三个条件以外,因其燃烧过程中还存在未受抑制的自由基(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基团,能与其他自由基和分子起反应,从而使燃烧按链式反应的形式扩展,也称游离基)作中间体,因此,有焰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四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温度和链式反应。 (一)可燃物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阴燃是()的燃烧特点。 A.固体 B.液体 C.气体 D.固体、液体、气体 2.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液体,其闪点()。 A.>28℃ B.<28℃ C.≥28℃ D.≤28℃ 3.在液体(固体)表面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火焰燃烧现象称为()。A.闪点 B.闪燃 C.燃点 D.爆燃 4.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或固体能发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 A.自燃点 B.闪点 C.自燃 D.燃点 5.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进行的()过程而产生热量,使温度上升,产生自行燃烧的现象称为自燃。 A.物理、化学 B.化学、生物 C.物理、生物 D.生物、物理、化学 6.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现象,称为燃烧。 A.火焰、发光 B.发光、发烟 C.火焰、发烟 D.火焰、发光和(或)发烟 7.下列()储罐燃烧可能发生沸溢、喷溅。 A.汽油 B.煤油 C.柴油 D.原油 8.木材的燃烧属于()。 A.蒸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表面燃烧 D.阴燃

二、多项选择题 1.发生无焰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可燃物 B.氧化剂 C.温度 D.链式反应自由基 E.燃点 2.液体能否发生燃烧、燃烧速率的高低与液体的()等性质有关。A.蒸气压 B.闪点 C.沸点 D.蒸发速率 E.燃烧时间 3.固体可燃物燃烧方式主要有()。 A.蒸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表面燃烧 D.阴燃 E.闪燃 4.发生有焰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可燃物 B.氧化剂 C.温度 D.链式反应自由基 E.燃点 5.燃烧产物通常是指燃烧生成的()等。 A.气体 B.热量 C.可见烟 D.氧气 E.液体 单选题答案 ABBDD DDB 多选题答案 ABCABCDABCDABCDABC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消防基础知识讲义

消防工程师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 精讲班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燃烧的概念及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熟悉气体、液体、固体燃烧的特点,掌握燃烧产物的概念和几种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 第一节燃烧条件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燃烧过程中,燃烧区的温度较高,使其中自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产生一些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通常看到的明火都是有焰燃烧;有些固体发生表面燃烧时,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但是没有火焰产生,这种燃烧方式则是无焰燃烧。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当燃烧发生时,上述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一、可燃物 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 可燃物按其化学组成,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两大类;按其所处的状态,又可分为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三大类。 二、助燃物(氧化剂) 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如广泛存在于空气中的氧气。 三、引火源(温度) 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引火源。常见的引火源有下列几种: (1)明火。明火是指生产、生活中的炉火、烛火、焊接火、吸烟火,撞击、摩擦打火,机动车辆排气管火星、飞火等。 (2)电弧、电火花。电弧、电火花是指电气设备、电气线路、电气开关及漏电打火,电话、手机等通信工具火花,静电火花等。 (3)雷击。雷击瞬间高压放电能引燃任何可燃物。 (4)高温。高温是指高温加热、烘烤、积热不散、机械设备故障发热、摩擦发热、聚焦发热等。 (5)自燃引火源。自燃引火源是指在既无明火又无外来热源的情况下,物质本身自行发热、燃烧起火,如白磷、烷基铝在空气中会自行起火;钾、钠等金属遇水着火;易燃、可燃物质与氧化剂、过氧化物接触起火等。 四、链式反应自由基 自由基的链式反应是这些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因此,完整地论述,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四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燃烧条件可以进一步用着火四面体来表示。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 一、判断题 1、燃烧时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与(或)发烟的现象。( ) 2、具备了燃烧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必定会发生燃烧。( ) 3、燃烧只能在空气(氧)存在时才能发生,在其她氧化剂中不能发生。( ) 4、闪点就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依据。物质的闪点越高,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 5、物质燃烧或热解后产生的气体、固体与烟雾称为燃烧产物。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与不完全燃烧产物两类。( ) 6、烟气就是物质燃烧与热解的产物。火灾过程中所产生的气体,剩余空气与悬浮在大气中可见的固体或液体微粒的总与称为烟气。( ) 7、火焰的颜色与燃烧温度有关,燃烧温度越低,火焰月解禁蓝白色。( ) 8、燃烧过程的发生与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备条件:可燃物、助燃物、与引火源。( ) 9、物质燃烧时氧化反应,二氧化反应不一定就是燃烧,能被氧化的物质都就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 10、燃烧的发生与持续,必须具备必要与充分条件,只要消除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条,燃烧就不会发生或不能持续,这就就是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 ) 11、凡就是能与空气中的氧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 ) 12、凡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 ) 13、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热源,统称为引火源。( ) 14、可燃液体之所以会发生一闪即灭的闪燃现象,就是因为液体蒸发速度较慢,所蒸发出来的蒸汽仅能维持短时间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汽补充维持稳定的燃烧,故闪燃以下就熄灭了。( ) 15、闪点就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闪电越高,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 16、火灾的发生发展,始终伴随着热传播过程。热传播就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17、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的现象,称为着火。( )

燃烧学重点知识第二部分

4燃烧理论基础 4.1燃烧反应的热力学基础 1、单相反应:在一个系统内反应物与生成物属同一物态。 2、多向反应(异相反应):在一个系统内反应物与生成物不属与同一物态。 3、浓度:单位体积中所含某物质的量。 摩尔浓度: 质量浓度: 摩尔相对浓度: 质量相对浓度: 4、标准生成焓、反应焓、燃烧焓、显焓、绝对焓(P98-100) 5、化学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量。其单位为:kg/(m3s)、 kmol/(m3s)、 分子数/(m3s) ①例: a 、b 、c 、d 为对应于反应物A 、B 和产物C 、D 的化学反应计量系数 ②反应速率可以表示为: ③化学反应速率与计量系数之间有如下关系: /i i mi i i i i i i i i n N V M V N n C X N n C M Y M n ρρ== ===∑∑∑∑∑==aA bB cC dD +→+,,C A B D A B C D dC dC dC dC r r r r d d d d ττττ =-=-==或1111::::::C A B D A B C D dC dC dC dC a d b d c d d d r r r r a b c d ττττ -=-==?=

④化学反应速率的三种表示方法:反应物的消耗速度、生成物的生成速度、r 为反应速度 ⑤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温度、活化能、压力、浓度、可燃混合气的配比、混合气中的惰性成分) 1. 浓度:浓度越大,反应速度越快。 2. 压力:对于气体燃料,压力升高,体积减少,浓度增加,反应速度加快。(压力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与浓度相同。) 3. 温度:温度增加,反应速度近似成指数关系增加,体现在反应速度常数。 ①阿累尼乌斯定律: A —常数,频率因子,由实验确定; R —通用气体常数,8.28kJ/molK ,1.98kcal/molK ; E —活化能,J/mol ,由实验确定 ? 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动能有大有小; ? 在相同温度下,分子的能量不完全相同,有 些分子的能量高于分子的平均能量,这样的分子称为活1111G A B H A B G H dC dC dC dC r a d b d g d h d r ar r br r gr r hr ττττ-=-====-=-==b B a A C kC =r RT E Ae k -=

消防基础知识燃烧基础知识

消防基础知识燃烧基础 知识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节燃烧条件 一、燃烧的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3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 (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 二、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4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 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 第二节燃烧类型 一、燃烧类型分类: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可分为着 火和爆炸。其中着火分为点燃和自燃,自燃又可分为化学自燃和热自燃。 二、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以及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可燃性液体的闪点越低,其火灾危险性也越大。例如,汽油的闪点为-50℃,煤油的闪点为38~74℃,显然汽油的火灾危险性就比煤油大。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

灾危险性类别: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 第三节燃烧方式与特点 一、气体燃烧: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二、液体燃烧:闪燃、沸溢、喷溅。 液态烃类燃烧时,通常具有橘色火焰并散发浓密的黑色烟云。 醇类燃烧时,通常具有透明的蓝色火焰,几乎不产生烟雾。 三、固体燃烧: 蒸发燃烧——如蜡烛、松香、硫、钾、磷、沥青和热塑性高分子材料等燃烧 分解燃烧——如木材、煤、合成塑料等燃烧。 表面燃烧——如焦炭、木炭、铁、铜等的燃烧。 熏烟燃烧(阴燃) 动力燃烧(爆炸) 第四节燃烧产物 不完全燃烧产物:CO、NH3、醇类、醛类、醚类等。 燃烧产物的危害性: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燃烧产生的两种主要燃烧产物。其中,二氧化碳虽然无毒,但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会刺激人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急促、烟气吸入量增加,并且还会引起头痛、神

燃烧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第一章燃烧热力学 第二章化学动力学 第三章燃烧物理系 第四章着火(自然与引燃) 第五章预混合气体燃烧火焰 第六章扩散火焰与液体燃料燃烧 第七章气体燃料的喷射与燃烧 第八章固体燃料的燃烧 课程实验 考试说明 课程考核形式 闭卷考试 依托大纲,参考教材 70%考卷,30%平时 题型:填空、(判断、)多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计算、图解分析 考试时间:6月9日下午或晚上 第一章 1 2 3.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焓 化合物的构成元素在标准状态下(25℃,0.1MPa)。定温——定容或者定温定压;经化合反应生成一个mol的该化合物的焓的增量(KJ/mol) 所有元素在标准状态下的标准生成焓均为零。 4.反应焓(**) 在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条件下,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焓差为该反应物的反应焓(KJ)。 5.反应焓的计算(**) 6.燃烧焓(**) 单位质量的燃料(不包括氧化剂)在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条件下,燃烧反应时的反应焓之值(KJ/Kg)。 7.燃料热值(**) 燃料热值有高热值与低热值之分,相差一个燃烧产物中的水的汽化潜热。 8.平衡常数的三种表达方式和相互间的关系(**) 按浓度定义的反应平衡常数,以分压定义的反应平衡常数,以体积百分比定义的反应平衡常数。 9.反应度λ(**)

表示系统达到平衡时反应物能有效变为产物的程度 10.Gibbs函数的定义 自由焓,为状态参数。g=h-Ts 11.Helmholtz函数 自由能f 12.焓与生成焓仅是温度的单一函数,而自由焓与P、T有关。 ) 13.过量空气系数(**)(?a=m a m ast 燃烧1Kg燃料,实际提供空气量/理论所需空气量。 14.当量比(?=!#@¥%!@) C——实际浓度,Cst——理论浓度 15.浓度(空燃比)(C=#@¥) 一定体积混合气体中的燃料重量/空气重量 16.化学计量浓度 ?a=1时的浓度 17.绝热火焰温度的求解方法,尤其是考虑化学平衡时的计算方法(**)(附图) 首先分别根据平衡常数Kp和能量守恒方程得到的反应度λ和绝热火焰温度T f的关系,然后采用迭代法计算得到T f 18.绝热燃烧火焰计算程序及数据处理。 第二章化学动力学 1.化学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机理和化学反应速率的科学。(*) 2.燃烧机理研究的核心问题有:燃烧的反应机构,反应速度,反应程度,燃烧产物的生成机理等 3.净反应速度(*)(公式见书本) 消耗速度与生成速度的代数和。 4.反应级数n 一般碳氢燃料n=1.7~2.2≈2 5.Arrhenius定律 A-频率因子(分子间碰撞的频率);E-活化能;T-温度 ? 比反应速度k n=Ae?E RT 6.分子碰撞理论与Arrhenius定律属热爆燃理论 7.热爆燃理论(**) 反应物在一定温度的反应系统中,分子碰撞使部分分子完成放热反应,放出的燃烧热提高反应系统中的温度,从而加速反应速度。反应系统处于一种正反馈的加热、加速反应过程。当反应速度趋于无穷大,就产生爆炸。这种由于反应热量聚集的加速反应乃至燃烧爆炸的理论称为热爆燃理论。 8.热爆燃理论的局限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燃烧基础知识同步习题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燃烧基础知识同步习题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练习题 单项选择题 1.液态烃类物质燃烧具有( )火焰,并散发浓密的黑色烟云。 A.橘色 B.无色 C.黄色 D.蓝色 2.醇类液体燃烧具有( )火焰,几乎不产生烟雾。 A.橘色 B.无色 C.黄色 D.蓝色 3.液体燃烧是液体受热时蒸发出来的液体蒸气被分解、氧化达到燃点而燃烧,期间不会产生的现象是( )。 A.闪燃 B.阴燃 C.沸溢 D.喷溅 4.燃烧产物会对人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常见的燃烧产物不包括( )。

A.氰化氢 B.一氧化碳 C.氨气 D.氯气 5.固体可燃物由于其分子结构的复杂性和物理性质的不同,其燃烧方式也各不相同,但不包含( )。 A.蒸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闪燃 D.阴燃 6.表示燃烧发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时,“四面体”是指可燃物、氧化剂、引火源和( )。 A.氧化反应 B.热分解反应 C.链传递 D.链式反应自由基 多项选择题 1.气体燃烧根据在燃烧前可燃气体和氧的混合状况不同,其燃烧方式有( )。 A.扩散燃烧 B.集中燃烧 C.预混燃烧

D.闪燃 E.爆炸燃烧 2.燃烧产物会对人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其中燃烧的主要燃烧产物是( )。 A.氰化氢 B.一氧化碳 C.氨气 D.二氧化碳 E.二氧化硫 3.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其中大部分燃烧的必要条件有( )。 A.可燃物 B.氧化剂 C.明火 D.引火源 E.链式反应自由基 4.燃烧按照其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可分为( )。 A.闪燃 B.爆炸 C.自燃 D.点燃 E.着火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掌握燃烧的四种类型,熟悉气体、液体、固体燃烧的特点以及燃烧产物的概念和几种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 燃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燃烧条件、燃烧类型、燃烧方式与特点及燃烧产物等相关内容,是关于火灾机理及燃烧过程等最基础、最本质的知识。 第一节燃烧条件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燃烧过程中,燃烧区的温度较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产生一些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通常看到的明火都是有焰燃烧;有些固体发生表面燃烧时, 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但是没有火焰产生,这种燃烧方式则是无焰燃烧。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助燃物)和温度(引火源)。当燃烧发生时,上述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如果有一个条件不具备,那么燃烧就不会发生。如图1-1-1 图1-1-1 着火三角形 一、可燃物 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如木材、氢气、汽油、

煤炭、纸张、硫等。可燃物按其化学组成,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两大类。按其所处的状态,又可分为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三大类。 二、氧化剂(助燃物) 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如广泛存在于空气中的氧气。普通意义上,可燃物的燃烧均指在空气中进行的燃烧。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定的最低氧含量要求,氧含量过低,即使其他必要条件已经具备,燃烧仍不会发生。 三、引火源 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引火源。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定的最小点火能量要求(见本篇第三章第三节),只有达到一定能量才能引起燃烧。常见的引火源有下列几种。 (1)明火。指生产、生活中的炉火、烛火、焊接火、吸烟火,撞击、摩擦打火、机动车辆排气管火星、飞火等。 (2)电弧、电火花。指电气设备、电气线路、电气开关及漏电打火;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火花;静电火花(物体静电放电、人体衣物静电打火、人体积聚静电对物体放电打火)等。 (3)雷击。雷击瞬间高压放电能引燃任何可燃物。 (4)高温。指高温加热、烘烤、积热不散、机械设备故障发热、摩擦发热、聚焦发热等。 (5)自燃引火源。是指在既无明火又无外来热源的情况下,物质本身自行发热、燃烧起火,如黄磷、烷基铝在空气中会自行起火;钾、钠等金属遇水着火;易燃、可燃物质与氧化剂、过氧化物接触起火等。 四、链式反应自由基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题库3-0-6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题库3-0-6

问题: [单选]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气体,其爆炸下限为() A.≤10% B.≥10% C.10% D.10% 实际应用中,通常将爆炸下限10%的气体归为甲类火险物质。实务教材P28和P47表2—2—3。

问题: [单选]二氧化碳灭火剂主要靠()灭火。 A.降低温度 B.降低氧浓度 C.降低燃点 D.减少可燃物 在着火场所内,可以通过灌注不然气体,如二氧化碳、氮气、蒸汽等,来降低空间的氧浓度,从而达到窒息灭火。

问题: [单选]泡沫灭火剂灭火的主要机理是()。 A.冷却、窒息 B.抑制燃烧链式反应 C.降低氧浓度 D.降低温度 自动喷水泡沫联用系统在喷水的同时,喷出泡沫,泡沫覆盖于燃烧液体或固体的表面,在发挥冷却作用的同时,将可燃物与空气隔开,从而可以灭火。 11?5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711880074.html,

问题: [多选]固体可燃物燃烧方式主要有以下()。 A.蒸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表面燃烧 D.阴燃 E.预混燃烧 根据各类可燃固体的燃烧方式和燃烧特性,固体燃烧的形式大致可分为5种,其燃烧各有特点。分别是蒸发燃烧、表面燃烧、分解燃烧、熏烟燃烧(阴燃)、动力燃烧(爆炸)。实务教材p6

问题: [多选]同种物质的热导率的会因()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A.材料的结构 B.材料的密度 C.材料的湿度 D.材料的温度 E.材料的化学组成 不同物质的导热能力各异,通常用热导率,即用单位温度的梯度时的热通量来表示物质的导热能力。同种物质的热导率也会因材料的结构、密度、湿度、温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实务教材。实务教材p1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