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xx年社会心理学-精心整理

xx年社会心理学-精心整理

xx年社会心理学-精心整理
xx年社会心理学-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是什么?

答: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和外显的反应。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

答:一、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1、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2、研究人的社会动机。

3、研究人的社会认知。

4、研究社会态度改变。

二、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

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

三、群体心理:

大群体与小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心理与行为。

四、应用社会心理学:

环境、健康、法律、宣传、教育等具体实践领域中的社会心理现象。

3、社会心理学有哪些具体研究方法?

答:

一、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从而探究变量间关系的方法。

1、自然观察法:即一般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下对人或动物行为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2、控制观察法: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人或动物行为进行观察的方法。

3、参与观察法:观察者参与被观察者的活

动,同时观察参与者行为的方法。包括公开

参与观察法和隐蔽参与观察法。

4、非参与观察法:观察者以旁观的方式观

察被研究者行为的方法。通常可借助于单向

玻璃或录音、摄像等进行。

二、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通过系统地操

纵某些变量以研究其他变量的方法。

1、实验室实验法: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

借助于专门的仪器设备所进行的实验。

2、自然实验法:由环境因素自然操纵自

变量,而非由实验者操纵的。形式上与

观察法相同,效果上与实验法相同。如

对自发事件引起的社会行为的研究。

3、现场实验: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

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

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三、调查法:又称询问法,是通过谈话、问

卷等形式,根据被调查者的直接表达获得被

研究者信息的方法。

1、访谈法:通过问答进行调查的方法。包

括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2、问卷法:通过被调查者在问卷上答题的

形式进行调查的方法。发放问卷的方式包括

直接发放、邮寄或通过互联网等;答题方式

包括是非法、选择法、简答法等。

四、档案研究法: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和人的

活动产品研究社会心理的方法。是一种特殊

的调查法。

五、其他研究方法:

1、测验法:即测量法,使用特定的量表或

其他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研究

的方法。

2、个案法:收集有关个别被试的信息进行

心理研究的方法。属于档案研究法。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一、哲学阶段:

1、人性与幸福: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社会决定论;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决定论。

2、绝对精神:黑格尔 1807《精神现象学》。

3、《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1859,

努力

M.拉扎勒斯和H.斯坦达尔。

4、1875年,德国学者A.舍夫勒在《社会身体的结构及其生活》一书中最早使用“社会心理学”一词。

二、经验描述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1、冯特在1900到1920年间出版了10卷《民族心理学》,代表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2、威廉.麦独孤:《社会心理学》,代表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3、爱德华.罗斯:《社会心理学》,继承了以

迪尔凯姆和黎朋为代表的法国群众心理

学。

4、弗洛伊德的《文明及其不满》、《集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图腾与禁忌》等民族心理学著作(1920-1923)。

三、实验分析阶段(1920年代起)

1、弗洛德.阿尔伯特:《社会心理学》,被看作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2、受特里普莱特:骑车速度与缠纱线速度的实验的影响。

3、1916-1919年间的社会促进实验研究。

四、建构主义阶段

1、威廉.狄尔泰:释义学。

2、乔治.米德:符号互动论,及受其影响发

展起来的社会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社

会戏剧理论、社会标准理论等。

3、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学说。

4、弗雷德里克.巴特莱特:图式理论。2、社会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答:1、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一切行为的动机都与力比多(即性驱力)有关。他用俄狄浦斯情结来解释群体心理的产生。

2、阿德勒的社会兴趣说:社会兴趣是一

个人与他人交往时产生感情和自居作用的一种固有潜能。个人试图在社会中完善单凭自己无法完善的东西。

3、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说:人们在相互交

往中形成的独特的心理关系即人际关系被用来作为研究人类心理过程的主要参数。

4、舒茨的人际行为三维理论:认为人的

三种基本人际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感情需要决定着个体与人类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以此解释人际关系中的诸多现象。3、社会心理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答:1、符号互动论: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的理论。符号包括动作、形象、言词等,人是唯一能使用语言符号的及其意义系统的动物。

2、角色理论:关于人的态度与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及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理论。

3、参照群体理论:关于人的心理和行为怎样受其从属的或追求的群体所影响的理论。

4、社会标签论:“越轨是由社会群体造成

的,越轨者是那些被成功地贴上了越轨标签的人,而越轨行为则是被成功地贴上了这种标签的行为”。

4、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答:社会学习理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形成、提高或改变的。

5、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答:1、群体动力学:群体是一种由内在关系组成的系统,群体共同的社会目标、价值标准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纽带把各个成员凝结在一起,个体的动机与目标的改变受群体的深刻影响。

2、认知相符理论:以认知趋向一致的倾向性来解释个人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变化。

3、一致性理论:探讨和预测人在接受新信息后为保持内部一致性而调整原有状态的理论。

第三章社会化

1、什么是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两个任务:

1、个体了解社会或群体的期待及行为规范。

2、个体使自己具备实现这

努力

些期待的条件并以行为规范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2、根据社会化历程可将社会化划分为哪几个

类型?

答:1、基本社会化:早期社会化,儿童掌握语言、学习本领,初步掌握社会规范。3~6岁形成最初的人格倾向。

2、预期社会化:家庭、学校教育,商业、工业、军队训练,“预演”未来的成人角色。

3、发展社会化:成人适应新的期待、承担新的任务、扮演新的角色所需要的社会化。

4、再社会化:为了适应新环境内化与先

前截然不同的价值标准和规范。一种是强制性的,发生在新兵营、军舰、监狱、精神病院等“全控机构”中,一种是非强制性的,如加入宗教组织、移民到新的文化环境中等。

5、反向社会化:年长一代在青年一代影

响下的社会化。多发生在社会急剧变革、外来文化入侵的社会背景下,或在移民家庭中。

3、根据社会化内容可将社会化划分为哪几个

类型?

答:1、政治社会化:个体学会现有政治制度所接受的规范、态度和行为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个体成为遵守政府规定、服从法律法规、行使正当权力、承担应尽义务、促进政治稳定的合格公民。

2、道德社会化:个体将社会所肯定的道

德准则和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逐步具有了道德认知,形成道德情感,培养了道德意志,并表现出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

3、性别角色社会化:个体学习并表现自己所属文化所期待的性别角色的过程。这个过程因文化而异。

4、影响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计算机网络.

第四章社会角色

1、什么是社会角色?

答:社会角色: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在的态度和价值观基础。

社会角色的5个要素:

角色扮演、社会关系体系、社会地位、社会期望、行为模式

2、社会角色的形成过程?

答:即社会自我形成。社会化过程将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同时,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接触和互动、逐渐地认识自我,获得自我意识,习得社会角色。

3、社会角色的种类?

答:1、理想角色:也叫期望角色,属于社会观念形态。

2、领悟角色:属于个体观念形态。

3、实践角色:属于角色的客观现实形态。

4、正式角色:责任、权力、义务、行为方式等有严格而明确的规范的角色,有着特定的身份。

5、非正式角色:没有严明的角色规范,

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比较自由地表现角色行为的角色,如亲属关系、非正式群体中的成员的角色。

4、何为角色冲突?造成角色冲突的原因以及环节角色冲突的方法有哪些?

答:一、角色冲突是指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角色期望发生冲突的情境。角色冲突导致角色扮演者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和不协调状态。

二、角色冲突的表现形式:

1、角色间冲突:当不同的角色期望彼此矛盾时所产生的角色冲突。

2、角色内冲突:对同一角色的矛盾着的角色期望引起的角色冲突。

三、缓解角色冲突的方法:

1、角色规范法

2、角色合并法

3、角色层次法

第五章自我意识

1、自我意识是什么?

答: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

努力

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

2、试分析影响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答:(一)社会经济地位(二)社会文化环境(三)家庭(四)角色扮演(五)他人的评价(六)参照群体

3、什么是自我增强?个体自我增强的方式有哪些?

答:一、自我增强: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作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我增强是建立、维持和提高自尊的重要手段。

二、自我增强的方式主要有

(一)向下的社会比较(二)选择性遗忘(三)有选择地接受反馈(四)缺陷补偿(五)自我防御性归因

(六)自我设障

4、什么是自我图式?自我图式对于自我发展具有怎样的影响?

答:自我图式:关于自我的认知结构。

影响:

一、社会经济地位;二、社会文化化境;

三、家庭;四、角色扮演;五、他人的评价;六、参照群体。

第六章社会认知

1、社会认知的特征有哪几个?

答:(一)选择性(二)互动性(三)防御性(四)完形特性

2、举例说明,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

答:1、帮助记忆。2、帮助自动化推论。3、增加信息。4、包含感情。5、启动效应。

3、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有哪些?

答:一、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

(一)仪表的认知。

(二)表情的认知:

面部表情,身段表情,眼神,言语表情。

二、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三、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4、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有哪些?

答:1、光环作用;2、相似假定作用;3、类化作用;4、积极偏见;隐含人格理论;6、首因效应。

5、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是什么?

答:(一)一致性:人们倾向于假定一个人的人格品质是协调一致的。

(二)评价的中心性:好恶评价是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维度。

(三)中心特性的作用:在印象形成中有一些起关键作用的特性。

6、常见的归因偏差有哪几种?

答:(一)过高估计内在因素

(二)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分歧

(三)忽视一致性信息

(四)自我防御性归因

第七章社会态度

1、什么是态度?其特点是什么?

答:一、态度:是指个体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二、1、态度的社会性。

2、态度的主观经验性。

3、态度具有动力性。

4、态度具有稳定性。

2、评述认知不协调和平衡理论?

答:一、认知失调理论: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如关于自我、自己的行为以及环境方面的知觉、信念、态度等,彼此之间存在三种情况:

一是相互一致和协调的。

二是相互冲突和不协调的。

三是无关的。

当两个认知因素处于第二种情况时,就会感到不适和紧张,并力求缓解。这种由于认知冲突而引起内心不适的现象就叫“认知失调”。

减缓认知失调的途径通常有:

1、改变或否定两个认知因

努力

素中的一个。

2、重新评价两个认知因素,降低其重要性或强度。

3、在不改变两个认知因素的情况下,增加新认知或理由。

二、平衡理论: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社会因素(事件、他人、观念等)在相互作用中实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这个过程表现为一个认知场,可用一个三角模式来表示。三个顶点分别代表个人(person)、他人(other)和客体对象(X)。

当认知场处于不平衡状态时,个人就会体验到紧张、不快甚至焦虑,并力图使认知场

转化为平衡状态。转化的方式主要有:

一是改变他人对客体对象的态度。

二是改变自己对客体对象的态度。

三是设想其中两者无关联,从而打破三角关系的封闭性或完整性。

四是对其中两者的关系作新的解释或归因。

第八章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定义及特点?

答: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则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的特点:

?个人性。角色关系退居次要地位,个人间的情感关系成为主要方面。

?直接性。直接的交往和接触,伴随以积极的或消极的体验。

?情感性。不同的情感是吸引或排斥的重要依据。

2、简述人际关系产生的原因?

答:(一)亲和需要:1、恐惧。2、焦虑。

(二)人际关系的报酬

依恋,社会融和,价值确定,可行的同盟感,得到指导,照顾他人的机会。

(三)摆脱寂寞

寂寞与孤独,情绪性寂寞与社会性寂寞,慢性寂寞。

3、人际关系的发展经历哪几个阶段?

答:人际关系由浅入深进程的四个阶段 1、定向阶段。最表面的自我暴露。

2.、情感探索阶段。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增加。

3、感情交流阶段。自我的许多方面的暴露。

4、稳定交往阶段。深层次的自我暴露。

4、怎么理解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联系?

答:随着关系的发展,人们会暴露更多的个人信息;自我暴露的内容也会变得更宽,人们会谈论更广泛的话题,一起进行各种活动。

了解别人在怎样的层次上对我们暴露自己,可以了解别人对于自己的信任和接纳的程度,了解自己同别人关系的状况。当然,根据自己可以没有顾虑地对别人暴露哪一层次的自我信息,也能了解自己对别人的信任和接纳程度。

与自我暴露程度对应的是自我层次理论。第一层次是自我最表层水平,涉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第二层是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次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自己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不会轻易向别人暴露。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曾经产生过的偷窃念头或自己的第一次性经验等。

5、简述爱情三角形理论?

答:斯坦伯格

爱情是由

亲密:重视彼此的喜欢、理解与期待;

激情:魅力与性吸引;

承诺:决定发展稳定的关系

凄迷是爱情的情感成分,

激情是爱情的动机成分,

而承诺则是爱情的认知成分。

三因素组成的三角形。

7种爱情:

喜欢,

迷恋的爱,

空洞的爱,

浪漫的爱,

同伴式的爱,

努力

虚幻的爱,

完美的爱。

6、什么是社会敏感性训练?

答:T小组方法(又叫做“敏感性训练”)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于1946年创造的。T小组的主要目的是接受训练者学会怎样有效地交流,细心地倾听,了解自己和别人的感情。

第九章人际沟通

1、什么是沟通?说说沟通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重要作用?

答:一、人际沟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换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二、人际沟通的功能:

1、传递信息

2、协调人际关系

3、维护身心健康

4、实现人的社会化

2、沟通过程有哪几方面的要素?这些要素是如何影响沟通过程的?

答:(一)影响信息来源的因素

1、传播技术。

2、态度。

3、知识程度。

4、社会地位。

(二)影响信息的因素

1、语言和其他符号的排列与组合次序。

2 、信息的内容。 3、信息的处理情况。

(三)影响信息渠道的因素

1、语言的;非语言的。

2、直接的;间接的。

(四)影响接收者的因素 1、接收者的心理选择性。2、接收者的心理状态。

3、非语言符号系统有哪些?

答1.视—动符号系统:包括手势、面部表情、体态变化等。

2.时—空组织系统:Edward Hull的空间关系学。

3.目光接触系统

4.辅助语言系统:音质、音幅、声调、停顿、语速等。

4、影响沟通的障碍有哪些?

答:1、地位障碍;2、组织结构障碍;3、文化障碍;4、个性障碍;5、社会心理障碍。

5、人际沟通的分类有哪些?

答:一、按照沟通线路的分类

1、单向沟通。

2、双向沟通。

3、上行沟通。

4、下行沟通。

5、平行沟通。

二、按照沟通方式的分类

1、假相倚沟通。

2、非对称性相倚沟通。

3、反应性相倚沟通。

4、彼此相倚沟通。

5、工具式沟通。

6、感情式沟通。

7、正式沟通。8、非正式沟通。9、口头沟通。

10、书面沟通。

三、按照沟通网络的分类

1、正式沟通网络的5种形态:

1)Y型沟通。2)链型沟通。3)圆型沟通。4)轮型沟通。5)全通道型沟通。

2、非正式沟通网络的4种形态:

1)单线型沟通。2)集束型沟通。3)流言型沟通。4)偶然型沟通。

第十章侵犯与利他

1、挫折—侵犯理论如何解释人类的侵犯行为?

答:(一)挫折—侵犯理论及其实验研究

多拉德等人的最初理论观点,可以概括

为:

侵犯的强度同目的受阻的强度成正比例关

系;

抑制侵犯的力量,同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

期惩罚的强度成正比例的关系;

挫折强度一定的情况下,预期惩罚越大,

努力

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

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二)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

米勒的修正

伯克威的修正:“武器效应”

2、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有哪些?

答:(一)宣泄

(二)习得的抑制

1、社会规范。

2、痛苦线索。

3、对报复的畏惧:侵犯的代价

(三)置换

(四)寻找替罪羊

3、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生物学习基础

(二)自然环境

(三)社会环境

1、旁观者的数量

2、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四)社会文化

4、利他者的哪些特点有助于利他行为的发生?

答:(一)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

(二)人格因素

(三)利他者的性别差异

(四)利他者的心境

5、受助者的哪些特点有助于得到他人的帮助?

答: 1)求助者需要帮助的程度,是决定我们是否给与给与帮助的重要因素。

2)外貌有吸引力或者是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3)求助者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也是影响他人给与帮助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4)旁观者对别人陷入困境所应该承担的责任责任也是他们决定是否给予帮助的原因之一。

第十一章社会影响

1、如何减少社会钝化?

答:一、单独评价。即不仅公布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而且公布每个成员的工作成绩,让成员感到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是可被单独评价的。

二、提高认识。帮助群体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不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努力。

三、控制群体规模。群体规模越大,社会作用力越分散,社会惰化就越严重,因此,在群体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要注意控制群体规模不要太大。

此外,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导向,增加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增加群体的凝聚力等都能有效地减少社会惰化,提高群体工作效率。

2、简析去个性化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答:一、去个性化:,又叫个性消失,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淹没了个人的身份,使个体失去通常的个性感。

二、主要原因:

?匿名性?责任分散?自我意识下降

3、联系实际分析从众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答:从众的产生有两个原因:

一是信息性的社会影响;

二是规范性的社会影响。

从众的影响因素

1)群体因素

群体一致性群体规模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2)情境因素

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 3)个体因素

性别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努力

4、促进顺从的技巧有哪些?

答:1、登门槛技巧, “得寸进尺”

2、门前技巧,“先小后大”

3、低球技巧,“变相加价”

4、折扣技巧,“打折促销”

5、引起注意技巧, “引起好奇”

5、模仿的种类有哪些?暗示的种类有哪些?

答:一、主要有两种类型:

?自发的模仿:无意识的模仿他人。

?自觉的模仿:有意识地模仿别人。又可分为适应性模仿和选择性模仿。前者是人们为了适应新的生活而模仿他人的行为,后者为人们经过思考后作出的选择。

二、暗示的种类有哪些?:

1、直接暗示:由暗示者把某一事物的意义直接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人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接受。

2、间接暗示:暗示者凭借其它事物或行为

为中介,将某一事物的意义间接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人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接受。

3、自我暗示:相对于自他暗示而言。如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等。

4、反暗示:外界刺激物的结果引起了相反的反应。如声东击西、激将法等。

6、时尚都包括哪三种类型?

答:1、时髦:一种当事者情绪唤醒水平较低的流行现象,人们赶时髦只是觉得新鲜、好玩、有趣,赶时髦的人范围很有限,时髦流行的时间也较短。

2、热:一种令人愉快的大众投入状态,持续时间较长,参与者的范围较大,有时候会在全社会展开。

3、时狂:一种参与者亢奋不已的大众投

入状态,由于狂热,人们甚至会失去理智,人们的感情甚至会在一个相当的时期内被全副卷入。

7、简要分析集群行为的特征?

答:集群行为的特征:

1、情绪支配性。

2、迅速接受性。

3、容易越轨性。

第十二章群体心理

1、什么是群体,群体的种类有哪些?

答:群体:成员间相互依赖、彼此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介于个体与组织之间。

1、根据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可分为

?统计群体

?实际群体

2、根据群体活动是否正式,可分为

?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

3、根据个体是否为其正式成员,可分为:

?成员群体

?参照群体

4、根据群体的规模,可分为:

?小群体: 2~50人

?大群体:50人以上

2、什么是群体规范,如何理解谢里夫关于群

体规范的实验?

答:群体规范: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循的行为规范。

1、成功命题,越是经常得到报酬越是采取行动。

2、刺激命题,刺激越是与成功相关刺激相似越是采取行动。

3、价值命题,越有价值越采取行动。

4、剥夺—满足命题,容易得到则失去吸引力。

5、理性命题,价值越大、成功概率越高的行为越被选择。

3、如何理解去个体化?

答:当个体的身份被隐藏,就会出现去个体化;

并且当所在的群体越大时,去个体化程度就越大。群体活动有时候还会引发一些失控的行为,群体一方面能对个体产生社会助长作用,同时也能是个体身份模糊。这种匿名性是人们自我意识减弱,群体意识增强。在群体中,如果人们看到别人和自己做同样行为时,会对自己做出冲动性的举动产生一种自我强化的愉悦感。

当看到别人和自己做得一样时,人们会认为他们也和自己想得一样,因而这会又强化自己的感受。

努力

社会心理学(订正补充版)

社会心理学重点 1.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的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地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皮革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即如果教师对学生抱有良好期望,一段时间后,这种期望就会成为现实,学生真的如期望的那样获得了良性发展。 态度:基本含义是指适合、适应,是指对行为的主观的或心理的准备状态;在艺术领域中是指雕塑或绘画作品中人物外在的、可见的姿态。 社会知觉:是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印象:是指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以自己旧有的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的关于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 (以下为社会知觉偏差的各种效应,注意了解其实例) 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对应,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或最近效应。 晕轮效应:又叫成见效应、光圈效应,即我们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他/她的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法去估价所有的特点。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在社会心理学中通常称为自我实现的语言。莫顿将这种现象解释为,对一种情景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起某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观念变成了现实。 (注意了解认知启发的实例) 认知启发:是指人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并不对关于他人的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抄近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地信息的现象。 认知启发(注意了解实例)P114 认知启发很容易出现偏差。以下是人们常采用三种启发: 表征性启发:人们根据当前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章志光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现场实验:在现场背景中适当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的实验,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现场依据计划通过多种方法对有关的社会事件、群体活动及其中的心态进行观察与了解的方法。一般是非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旁观者观察;也可以进行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群体的成员参与活动。 优点: a.所获材料比较真实且有深度,有助于新事实的发现。 b.不排除甚至相当重视晤谈,但更集中注意力于人们的行为、群体情境及相互作用的活动上。克服了许多被研究者不善或不愿描述而歪曲实情的困难。 c.采用参与观察法时;研究者的本来身份不易被觉察,因而可以消除或减少被访谈者常有的人为紧张感或唐突感,从而保证了材料来源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d.所得到的结果来自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日常活动,因而其成果或结论能直接运用于被考察的环境。如果考察的群体较典型,其结论甚至可以推广或应用于类似的群体或 环境。 缺点: a.要考察的有关现象往往要等待其自发出现,而不能靠研究者的意愿去引发,有时还会遇到意外的干扰不能完成考察任务,所以在时间与精力上往往花费较多。 b.导致社会现象发生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多种类的,考察者所把握的因素是否全面或是否为主要原因,常常有赖于其分析素养,更取决于相关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和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带有社会学特色。 代表人物:米德、林顿、戈夫曼及海曼等人。 基本思想: 1.基本观点 心智、自我、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借符号(特别是言语)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 米德把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姿势(gestures),如动作、形相、言辞等称作符号,并称人是惟一能使用语言符号及其意义系统的动物。 (1)人的心智活动是人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相互作用而产生与 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 的外化过程。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2.性别角色社会化即个体在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3.社会态度揭示我们在社会当中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规律。(√)4.广告对人的影响就是一个态度改变的过程。(√) 5.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6.相关的事件一定能够揭示因果。(×) 7.社会心理是受文化差异影响的,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所有事情所表现的社会心理都不同。(×) 8.阿西的实验证明所有人都会屈服于群体压力。(×) 9.被研究人员揣摩研究者研究动机的现象被称为研究者倾向。(×)10.运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可以进行无目的的观察。(×)11.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好的君主既要勇猛无比有力量,还要狡猾无比像个狐狸一样。(√) 12.中国的荀子和西方的马基雅维利都认为人性本恶。(√)13.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中国古典心理学都是形成社会心理学的直接来源。(×)14.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心理学它要研究由诸多个体所构成的群体的心理。(√) 15.戈弗曼的拟剧论讲人生如戏。(√) 16.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个体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准确度,造成认知偏差。√ 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方法论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最高的或者是原则性的指导思想√ 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出现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 古代心理学思想主要是一些名家的言论或者思想对人类心理的理解√ 观察法我们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分析。× 亚里士多德倡导性善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后面隐藏的动因是本能√ 迪尔凯姆认为可以把社会的整体意识还原为个体意识的相加× 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奥尔波特认为研究心理学应当研究群体。× 过分注重实验室研究是社会心理学 20 世纪70 年代出现危机的原因之一√ 苏联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比较注重实验× 西方社会心理学注重实验研究。√ 精神分析当中的社会文化学派是弗洛伊德本人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位可以被称为大师的社会心理学家√ 自我扮演的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冲突的角色。√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性器期阶段× 霍妮认为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财大版)上课讲义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与范围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在社会的文化、 历史脉络下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群体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2. 实验研究: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情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 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实验研究能够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包括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模拟实验。 优点: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还比观察法经济。 3、现场实验 是指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实验在现实的环境中和现实的人打交道,避免在实验室很不真实的环境中通过被试获取研究结果。因此,现场实验要把猜测降到最低限度,这样被试的反应会更加自然,而更少受到猜测引起的各种倾向性的影响。 4、实验室实验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较好地控制了变量,但却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人们对其结果一般持谨慎态度。 5、社会化 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 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6、角色期望 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置的人抱有期望。角色期望首先是要他人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对这种希望心领神会。如罗森塔尔实验 7、角色冲突 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的角色内的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是角色行为相互矛盾时的产物。 简答: 1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奥尔特曼和泰勒(D.A.Taylor,1973)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 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一)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在熙熙攘攘的人的世界里,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着高 度的选择性。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种会激起我们兴趣的特征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一个团体中,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

社会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6*5’=30’) 1、平均模型P37:该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以简单的方式处理所获得的有关他人的信息。平均模型是人们对他人形成印象时采取的最为简单的模型。 2、累加模型P38:该模型指人们对他人片断信息的整合方案累加的而非平均。 3、加权平均模型P38:该模型认为人们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平均,但对较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 4、晕轮效应P38: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 5、态度P87: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他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绪的反应。 6、平衡理论P96:该理论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 7、偏见P110: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 8、自我展露P130: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 9、社会支持P139: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社会

支持的来源不仅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等,也可能来自与自己关系一般的其他人,甚至陌生人,而支持的形式既可能是情绪上的,也可能是物质上的。 10、囚徒困境P149:在合作的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人们会有不同的选择,这种选择是信任起了决定性作用。 11、社会影响P152: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这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 12、团体P172:团体是指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组成的集合,团体的成员间通常有面对面的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 13、归因P53:归因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这原因的过程。 二、简答题(6*5’=30’) 1.什么是假设?什么是理论?一个好的理论有什么特点?P17 答:(1)假设是开展一项研究之前,人们对研究问题的想法。 (2)理论是对假设的不断验证。 (3)好理论的特点: a.一个好的理论能够统合现有的知识。 b.理论能解释已有的现象。 c.理论可以使我们对现象的发生具有预测性。 d.理论具有知道研究方向的作用 2.人们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P36 答: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性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得到的有关对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好的)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杨路楚 考试题型 1.填空题(15%); 2.名词解释(15%,5个);3.判断题(10%); 4.简答题(25%,5个); 5.分析题(15%); 6.论述题(20%) 考试时间:1月14日18:30,地点:26-301 课程序号:思政(0410)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研究领域 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了解定义须注意的三点: (1)社会心理是指互有影响的心理现象 (2)社会心理的形成条件是社会生活状况 (3)社会心理是在“社会互动”下产生的 研究领域:(老师说社会学和心理学) 研究领域粗可分为三个领域:个体心理与行为、人与人的互动作用的领域、群体心理(资料)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著作) (一)社会心理学的准备时期(19世纪) 1、德国民族心理学 (1)拉扎劳斯、施坦泰尔1859年,《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 (2)冯特(1832-1921)《民族心理学》 2、法国群体心理学 (1)塔尔德(1843-1904):暗示——模仿 (2)迪尔凯姆(1858-1917):集合表象 (3)勒朋:群集性兴奋的社会控制 (二)以学科名义登场(20世纪初—20年代) 1908年,英、美出版了两本社会心理学专著 1、(英)麦独孤:用本能论解释人的行为。 2、(美)罗斯:从人际关系过程,比如模仿和暗示来解释社会对人和人类行为影响。(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20世纪20-30年代)

1、Allport与实验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证明了实验方法能够为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重要的手段。除了个人心理没有群体心理。 2、乔治·米德的社会学传统 将社会行为看成是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的社会互动。 (四)社会心理学近70年的发展 1、起步(1935年-1945年)美国的经济危机和“二战”,德国的种族主义。 2、发展时期(1946-1969年)“二战”后美国的迅速发展。人才的迁移。 3、危机时期(70年代后)女性问题,种族问题、解放运动等等。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特点 1、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2、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3、期望效应 4、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5、社会心理学研究要注意的问题 1、样本的代表性。随机抽样,异质化(被试中要尽量包括各个层次的人) 2、实验者偏差(单盲和双盲)。(研究者的暗示、期望会影响被试)采用单盲、双盲。 3、被试偏差。揣摩实验者的研究意图,尽量表现的正确、出色,从而影响结果的有效性。 4、伦理问题(保护被试者身心安全,尊重被试者的隐私,保证研究对所有参与者都没有伤 害作用。) 第二章社会知觉 1.社会认知、自我知觉、自我概念、自尊的含义 社会知觉(也称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如何感知、认识自己、他人与群体及如何解释推断社会行为与事件的。根据社会认知和知觉的对象,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对自我的知觉;二是

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5

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5) 第四节冲突与合作 最基本的人际作用方式:冲突和合作。 人际冲突:指两个或更多社会成员间由于反应或希望的互不相容性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竞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冲突——目标的互不相容。 人际冲突有两种主要的形式:“零-总和”冲突和“非零-总和”冲突。 “零-总和”冲突:指的是一方的收益是对方的损失。(这种形式的冲突完全是竞争性的。) “非零-总和”冲突:这种冲突又称“混合动机情景”,指的是一方的收益不一定是对方损失。 决定使用威胁的因素:人格特性、挽回面子、冲突的强度、沟通。 如何运用协商减少冲突?答:(1)在协商中最有利的是最初立场,采取极端的立场比较好。在协商中较佳的策略是开始时就提出有很大差距或非常强硬的要求,这样能使他从对方那儿获得更大的让步。但是,最初的强硬立场未必总是有利。它有时会激起对方的愤怒,使对方也采取相应的强硬立场,从而使协商中止。(2)让步。协商的最佳策略是开头采取强硬立场,然后只做出小小的让步,对让步的研究表明,回报对方合作行为的最佳策略是作出小小的让步,无条件地合作或让步往往使对方得寸进尺,而使自己蒙受巨大损失。(3)逐渐回报策略。奥斯古德提出了一种协商的逐渐回报策略,这种协商策略由以下几步组成:①首先协商一方公开声明自己希望缓和紧张,并明确宣布自己为了减少紧张所采取的单方面的让步措施,并向对方发出呼吁。②逐步建立起“信任和真诚”的形象,作出让步的实际行动,这些行动是明确的,可作公开检验。(4)中间人调解。协商对解决人际冲突是重要的。 合作:相对软弱的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结盟,从而使自己争锝权利或处于有利地位的现象就是合作。 *合作的理论主要有两种:权力理论和协商理论。 *合作的权力理论:由卡普罗提出。这个理论涉及到了三个小组的合作问题。这三个小组之间的权力关系是:①权力均等;②一方的权力大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③一方的权力小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该理论还认为,如果一方的权力比其余任何一方的权力要大,但又小于它们的权力之和,则较弱的两方有可能合作。合作遵循着这一样一个原则:最大限度地扩充自己的权力。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重点

基本概念: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人类个体在与其所属的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活动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P4 2.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通过学习社会文化(内容)而使自己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及相应的社会行为方式的过程。P63 3.社会认知:认知:人对信息的输入、信息的贮存与信息的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过程(即:知识的获得和使用过程).社会认知:“个体对社会性信息的获得、贮存与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全过程”。P115 4.第一印象:两给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 5.首因效应:由于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更大,进而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总体印象形成的现象。P123 6.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和光圈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P125 7.社会刻板印象:主要包括“性别”、“地域”和“种族”等。刻板印象是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金盛华)P141 8.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弗洛伊德理论中的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自我即以自身为对象,形成对自身的看法和观点的问题。)P163 9.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P17 10.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胡:是指人们试图让他人以自己期望的方式来看待自己。P130 11.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根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P152 12.基本归因误(偏)差:指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他人行为归结为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景因素的影响。P157 13.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其状态有:零接触、单、双向接触、表层接触、轻度卷入、中度卷入、深度卷入;其类型有:正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1.社会层面2.个人层面 3.人际层面。 3.印象形成: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过程叫印象形成,指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人格特 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4.心理学家阿什最早对印象形成做了最早的研究。在研究中,阿什把人格特性分成中心特 征和边缘特征。结果发现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主要是依照中心特征,边缘特征起的作用不大。 5.个体知觉中的偏差有晕轮效应和正性偏差。 6.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 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体对周围事物有照明作用一样。与其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 7.正性偏差:也称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们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影 响。 8.自我提升:也叫做自我美化。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 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从某种意义上看,自我提升实际上是一种自利偏差。 9.自我确认: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景,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10.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指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事所做的显露。 11.自我知觉障碍: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 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们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缺乏能力。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12.分类: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 的降至轨道某一类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 13.图式:是指一套由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 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14.Weiner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他 认为内因和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角度及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两个维度相互独立。其归因理论最引人注目的归隐结果对个体以后成就行为的影响,把成功与失败归因内部-外部或稳定-不稳定的原因会引起个体不同的情感和认知反应。把成功归因为内部会引起个体的自豪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会引起个体产生羞耻感。 15.基本归因错误: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制上,而忽视他们所 处情境的重要性。犯这种错误的原因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1.人们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是,所以更多的去从内部评价。2.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他因素突出。 16.侵犯行为:使之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对侵犯的界定要考虑三个方面1.强调 它必须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图,尽管这种行为伴随有意图。2.从效果上看,侵犯行为可能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3.侵犯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情绪。 17.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1.利用惩罚减少侵犯行为,2.降低挫折和学会抑制自己的侵犯行 为。3.替代性攻击和宣泄。4示范非侵犯行为。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 18.暴力媒体对人们产生影响的原因:去抑制、形成侵犯剧本、认知启动。 19.利他行为: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20.助人行为:使之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 21.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社会生物学、社会进化论、学习理论、社会交换论、移情 与利他主义。 22.影响利他行为与助人相违的因素:一、情境因素1,他人的存在(责任扩散、情景的不

第八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讲课讲稿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事后聪明式偏见(后视偏差) 也被称为“我早知道了现象”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2、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假设的形成与验证 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 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1、焦点效应 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2、社会自我的发展的影响 我们扮演的角色 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 我们和别人的比较 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 3、直觉到的自我控制 ①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②控制点 个体在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识和定向 ③习得性无助: 当动物或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 自我服务偏见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有关的结论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吗? ③盲目乐观 ④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 ⑤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 ⑥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见的反思 5.自我展示 ①虚伪的谦逊: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虚,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 ②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我并没有失败- 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二)非选择题部分考点汇总(考生整理)复习进程

自考社会心理学(二)重要考点整理 说明:该内容是真题2010年10开始至2015年10月中出现的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部分知识背诵要点版。另最后补充了最新16年10月考试中一个没有出现过论述题(注:该次考试中没有名词解释的题)。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群体内聚力:指的是群体对其成员吸引力、成员愿意留在该群体内以及成员间互相交往的程度。 环境应激:指的是环境条件妨碍了人们最佳发挥功能,由此产生了人们对环境的应激反应。 利他行为:是指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助人行为:是指一种为改进他人幸福的行为,不论助人者出于何种动机。 优先效应:也称为首因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 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 领域性:是指个体或群体对地域和物体的独特使用。 侵犯行为:是指直接达到伤害欲以避免的他人的目的的行为。 归因:指的是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做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习得的无助:是指在多次经历过消极体验之后,再面临同样或类似情境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 遵从:也称从众,由于群体而产生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持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的和准确的评价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 服从:是指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低权力一方听从高权力一方的明确要求而完成一定行为的现象。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社会知觉:是指我们追求认识和了解他人的心理过程。 自我障碍:指的是行动者制造了一个非常真实的障碍,这个障碍是行动者在做出实际成绩时所必须遇到的,如果行动者失败了,人们就不会把失败归因于行动者的能力,而归因于外在因素或行动者所不可控的因素。 行为的传染:指榜样的行动减少了阻止个体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内心限制,解除了内心的约束,于是便跟着榜样行动。 印象形成:指我们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起来,形成对其他人的一个整体印象的过程。 旁观者效应:指在紧急情况下,个体在有他人在场时,出手帮助的可能性降低,援助的几率与旁观者人数成反比。 社会助长:是指有他人在场时,个体的绩效要比单独时完成任务的绩效高。 合作:指两个或更多个个体(或群体、组织)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协调他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化:人们形成社会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和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给予合适稳定反应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3、文化: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4、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5、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6、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7、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8、道德社会化:人们将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 9、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男女个体学习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10、反向社会化: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11、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12、角色学习: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 13、角色扮演:是角色的实现,要经过角色期待、领悟、实践三个阶段。 角色期待: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领悟:是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角色实践: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是角色领悟的发展。 14、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色扮演时,面对各种不同的角色要求,个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发生矛盾,就会产生角色紧张。 15、角色冲突: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 情境中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状态。 16、角色不清: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常感到许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他们过去习以 为常的范围,不知道这些角色应该做什么、不 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17、角色中断:指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继的 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 18、角色失败:指由于多种原因而使角色扮演 者无法成功地扮演其角色,从而出现严重的角 色失调现象。 19、动机: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 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20、成就性动机:指推动个体去追求、完成自 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且设法将其达 到某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驱力。 21、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是指个人要 和他人在一起或者要加入某个团体的需要。 22、权力动机:是指个体具有的某种强烈的支 配和影响别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驱力。 23、侵犯:也指侵犯行为,攻击或攻击行为, 它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 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 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24、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 他人或群体有益的行为。 25 利他行为:以利他为目的;不期望任何精 神或物质的奖励;自愿的;利他者本身会有所 损失。 26、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心身状态的察 觉、认识或对待。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 感、自我意向。 27、自我觉知:是指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 过程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 28、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己的判断,是自我 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29、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 人对自己的印象。 30、自我过程:指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 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包括自 我评价、自我美化和自我表现。 自我美化:指个体用以避免自尊心受损或增 强自尊感的过程和结果。 自我表现:指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 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的过程。 31、社会知觉: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他人, 自己以及群体进行认知的过程,是人对社会刺 激物的知觉。 32、印象形成:认知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 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 程。 33、首因效应: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 面所形成的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作用。 近因效应:最后的印象对人认知具有强烈的 影响。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当知觉者对某人 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印象后,他就倾向于据此 推论该人其他方面也具有良好的特征。 慈悲效应: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 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 投射效应:指在认知及对他人形成印象时, 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 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一群体形成的一种概 括而固定的看法。 34、归因:人们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 推论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及态度的原因并加以判 断和解释。 35、社会态度: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态度 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 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反应倾向。 36、沟通:人与人之间的非物质性的信息交 流,也包括物质的交换,还包括人与人之间通 过非物质的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所建立起来 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或联系。 37、沟通过程:包括信息源、信息、通道、信 息接受人、反馈、障碍和背景七个要素。 38、副语言:非语词的声音信号为。 39、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疏离与远 近距离,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去评价别人的倾 向。 40、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 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是 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41、冲突:人与人或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 价值观念而相互斗争、压破坏甚至消灭对方的 方式和过程。 42、合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为达到 共同目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动上相互配合 的一种互动方式。 43、自我价值保护:保护自我价值不受威胁和 提高自我价值,是个人先定的优势心理倾向。 44、团体:由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成员,在 同一规范和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一个组 合。 45、领导者:从事领导行为的个体,领导行为 是通过领导者实现的。 46、从众:指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 下,改变行为和观念与团体其他成员一致的倾 向。 服从:指个体在社会规范、团体压力、他人 要求下,不得不改变观点和行为的现象。 依从:因他人期望的压力而接受他人的请 求,行为符合别人的期望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 1、Cosdta和McCrea,Goldberg,John等提出的“大五”人格理论认为,由于人类所面临的生活环境具有相似性,因此人类的人格结构也具有共同性。人格特质可以分为五个维度来进行评价。这五个维度分别是: 神经质:指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和调节状况,得分高的人经常有忧伤、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得分低的人则能够保持情绪平静,不会大喜大悲,并且自我适应良好。 开放性:指个体能否接受新思想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等方面开放,得分高的人不循规蹈矩,喜欢独立思考,得分低的人则喜欢熟悉事物,并且比较传统。 外向性:指个体如何对待与他人的交往等,得分高的人乐于交际,精力充沛,得分低的人则比较含蓄稳健。 愉悦性:个体对待他人的态度,得分高的人有同情心,古道热肠,并且注重与他人的合作,得分低的人喜欢竞争,会为信念或利益与他人斗争。 公正严谨性:指个体对做事的态度。得分高的人做事有计划,有恒心,善于自律,得分低的人容易转移兴趣和注意力,做事不拘小节。 2、王登峰和崔红提出的“大七”人格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结构是环境因素和个体特点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确认了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这七个因素分别为:外向性:指个体的活跃、合群和乐观。 善良:指个体诚信、利他、重感情。 行事风格:指个体严谨,自制和沉稳。 才干:指个体的决断、坚韧和机敏。 情绪性:指个体耐性、直爽。 人际关系:指对人热情、宽和。 处世态度:指个体自信、淡泊名利。 3、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别人做出反应,别人如何对自己做出反应,以及人们怎样受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等问题,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 4、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团体过程。 个体过程主要涉及与个体有关的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包括:成就行为和个体的工作绩效,态度以及态度的改变,归因问题,认知过程和认知失调,个人知觉和自我意识,个体的人格和社会的发展,应激和情绪问题。 人际过程涵盖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主要包括:侵犯与助人行为,人际吸引与爱情,从众和服从,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非言语的交流,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 团体过程从宏观环境与团体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问题。主要包括: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拥挤与环境心理学,团体过程与组织行为,种族偏见与伦理问题,健康心理学。 5、行为主义是最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的学派。创始人华生。 6、在所有的人本主义理论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是影响最广泛的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相关研究:是指被动的观察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相关研究的优点是有些问题无法控制实验条件,所以只能够用相关研究的方法加以研究,另外相关研究可以收集到比实验研究更多的资料。缺点是:不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是因果关系的方向没有办法确定,并且有的时候,两个变量之间有中介因素的存在。

社会心理学_复习重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2.马斯洛总结的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能够了解并跟上现实 能够接纳自己,别人和环境 能够超越环境,而不只是适应环境 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 入乡随俗但能够保持独立性,能欣赏生活的宁静 有个人的处事哲学和道德标准 社会兴趣广泛 能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并乐于助人 能够容忍他人,具有民主的风度 有幽默感,能够在生活中化解紧张 能够承受欢乐与悲伤的情感冲击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步骤 一.提出问题:两个方面:从理论中演绎出要研究的问题(个体集体主义文化和人格推论中国人比美国人在团体中跟容易达成一致)从实践中提出问题(中国1986到2001入世) 二.查阅文献 三. 选择研究方法1.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身高衣服颜色)优势:通常使用真实情境,更容易收集到资料(温度和犯罪的关系);劣势:通常因果关系是模糊的2.实验研究:人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同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探寻感兴趣的行为,并探寻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通过操纵一些因素来考察他们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可分为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优势: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分配来探寻因果关系研究 四.收集资料的方法1.观察法(老师鼓励对孩子表达态度的影响)2.调查法(被试自我报告):失真,应用最多3.实验:无法重现情景4.档案 五.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代表性:随机取样,异质性2.实验者偏差:实验者和情景标准化3.被试偏差4.伦理问题:斯坦福大学津巴多教授监狱实验改编的电影《死亡实验》4.人际关系定义 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5.人际关系的维度与模式 (1)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A情感上的“亲疏”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维度。B当互动双方在“尊卑”维度上表现出互补性,而在“亲疏”维度上表现出对等性时,双方关系比较和谐;相反,当互动双方在“尊卑”维度上表现出对等性,而在“亲疏”维度上表现出对立性时,双方关系容易紧张。C差序格局、尊卑有序。 (2)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A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克社会互动的四种模式:1)共享:由团体成员共享情感与资源,不分彼此。家人关系、亲密朋友等关系。2)权威排序:依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对等的权威与顺从关系,如长幼关系、上下级关系等。3)对等互惠: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平衡。4)市场定价:双方基于理性,进行得失衡量,考虑成

社会心理学重点

社心重点 1.自我效能:对自己能力与效率的乐观程度可以获得很大的回报。自我效能指引我们制定 有挑战性的目标,并表现出更强的韧性。 2.自我图示:界定自我的特殊信念。图示是我们组织自己所处世界的心理模版。 3.自我参照效应: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回忆。 4.控制点:自己控制事件进程的维度,分为内部控制点(认为自己可以控制事情的进程) 和外部控制点(外部力量决定事情)。 5.习得性无助:当动物和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感和无助 感。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知觉到缺乏控制---习得性无助的产生 6.核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 7.实验法与相关法的区别:相关研究是探寻两个或者多个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实验法是 操纵一些因素来考察他们对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关法:优点是可以预测两者的相关关系,通常使用真实情景,缺点是不能推论改变一个变量将会导致另一个变量的改变,因果关系是模糊的。 实验法:优势是可以控制变量和随机分配来探寻因果关系,缺点是通常使用实验室情景设置缺乏真实性。 8.事后聪明性预见:早已知道结果后,对预见能力的夸大倾向。 9.研究领域有社会思维,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 10.自我服务: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轻易为自己的失败 开脱以及接受自己的赞扬。 11.自我展示:以受赞许的方式来向他人展示自己。 12.晕轮效应: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初始看法决定了对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真实的情况, 有以偏概全的感觉。 13.基本归因错误:我们解释他人行为时,会低估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特质和态度所 造成的影响。这种个体在归因时低估情景因素作用的倾向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14.Kelly归因理论:三种因素---共同反应、区别性和一致性会影响我们将某人的行为归结为 内因还是外因。共同反应指在这种情景下个体是否总是表现这种行为;区别性指不同情景下个体是否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一致性指其他人在这种情境下是否也会表现出这种行为。 15.态度的三个要素:行为,感觉和认知。 16.登门槛现象: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先请他帮个小忙。 17.角色扮演:当我们扮演一种新的社会角色时,起初我们可能会觉得很虚假,但很快我们 就会适应。 18.认知失调理论:为了减少自己的内心不适,我们说服自己某种行为是合理的。我们态度 的改变是因为我们想要保持认知间的一致性。(分为理由不足和决策后的不协调)理由不足指行为的理由不足时他们会感到不舒服,并因此更要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决策失调指当做出重要决策后,我们会经常过高评价自己的选择而贬低放弃的选择,从此来减少自己内心的不协调。 19.自我展示理论:我们会根据自己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态度以使我们看起来一致。 20.自我知觉理论:我们态度不定时会处在局外人的角度上,从外部观察自己。 21.从众的三个经典实验:谢里夫规范形成研究,光电移动的距离实验,社会规范;阿施的 群体压力研究,比较线段的长度;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对电击强度的大小控制。22.影响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对个性化的人的同情和对远离自己和失去个性的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概述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条件下,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 学科性质:①交叉性学科;②理论性的学科;③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 二、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沿革 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三个阶段说(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E·P·霍兰德) ①孕育时期也即社会哲学阶段,这也是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准备阶段。a.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b.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②形成时期也即社会经验论阶段。a.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的传统(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b.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的传统,(英国心理学家W·麦独孤)。1908年发表了《社会心理学》同名教科书。 ③确立时期也即社会分析论阶段。F·奥尔波特1924年发表的《社会心理学》的出版被人们公认为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3、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三、社会心理的定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的、可以相互影响的主体反应。 四、社会心理的特点 1.内在性与外现性;2。互动性与冲击性;3。实用性与迎合性。 五、社会心理的作用:第一,预告作用:①可客观、准确地预告社会气候、中介作用;②通过调查后,社会心理可预报整个社会各层次、各群体的个性发展倾向;③预报价值观念的变化趋势和人们的消费趋势。第二,中介作用:社会心理处于社会控制和社会行为之间的中间地位。在社会控制过程中,社会规范不是直接对社会行为起约束作用,其间必须经过社会心理这个中间环节。 第二节文化与民族性格 一、文化的定义与文化的构成 1、定义: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人身上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的总和。 2、文化的构成: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三者构成。 3、文化的社会功能:①它作为文化遗产留给历史,创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财富。 ②作为传统习惯留在人身上,创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性格。 二、民族性格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作用 1、民族性格的深层背景作用 2、民族性格的中介作用 3、民族性格的整合作用 第二章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定义及其分析 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众中去的基本过程。它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内容和类型 1、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 2、类型:基本社会化(早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反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分为主动的和强制 性的再社会化两种) 3、社会化的功能:①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②教导社会规范③指点生活目标④形成的发展个性⑤培养合格角色第二节社会化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只是人的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