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灾害知识点-气象灾害

自然灾害知识点-气象灾害

自然灾害知识点-气象灾害
自然灾害知识点-气象灾害

第六章气象灾害

6.1 大气圈和天气系统

1、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什么是气象灾害?(掌握)

答:(1)短时间内大气变化的现象,称为“天气”。

(2)某地区长时间天气的特征和现象,称为“气候”。

(3)气象灾害:由大气的运动和变化导致的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及其各种生产和生活设施产生危害的事件。主要包括:台风、沙尘暴、洪涝、干旱、冰雹、龙卷风、热浪、寒潮等灾害。

由于全球变暖及人类的生产、生活对地球环境的强烈影响,气象灾害越来越频繁,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

2、什么是天气系统、气候系统(了解)

天气系统:大气中引起天气变化的各种尺度的运动系统称为天气系统。

常见的天气系统:气旋、反气旋、锋面、台风、龙卷风等

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主要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3、组成大气的主要成分有哪些?(了解)

氮气占78%,氧气占20.95%,氩气占0.93%,二氧化碳占0.04%,水蒸汽占1%,还有极少量的其他气体。

4、90%的大气圈的质量都集中在地面以上16 km的范围以内。绝大部分(99.99997%)大气分布在100km 以下的大气层之中。因此有人把离地面100km的地方看成是地球大气与外界空间的边界,把它叫做卡曼线(Karman line)。(熟悉)

5、气压随高度变化遵循指数关系,即距地面高度每上升5.6km,气压减少一半。(了解)

6、作用于空气中的力(了解)

(1)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在北半球引导风向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极地最大,赤道最小;

(3)地面摩擦力:与风向相反,近地面较大

7、什么是太阳常数?(了解)

太阳在大气圈的顶部垂直照在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大致是个常数,为1370 Watts /m2。这个数就叫做太阳常数。

8、什么是全球尺度大气运动?全球尺度的大气是如何运动的?(了解)

(1)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2)对流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从全球年度范围内热空气由赤道向两极运动,而冷空气则从高空由两极流回赤道。这个过程具有全球性和长期性。

9、季风(地区性的天气系统)(掌握)

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称为季风。

(1)季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海陆间热力环流的季节变化造成(陆地和海洋吸热、散热速度不同造成不同来向的风)。

(2)东亚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气候区

原因: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和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之间,海陆气温对比显著;青藏高原的隆起,加剧了东亚季风的强度。

(3)东亚季风气候的特点

夏季:热低压控制亚洲大陆,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吹偏南风。夏季高温、湿润、多雨。

冬季:亚洲大陆为蒙古高压控制,吹偏北风。气候寒冷干燥、少雨;

(4)东亚季风与我国的气象灾害

易诱发干旱、洪涝、极端高温和其他气象灾害。

10、东亚季风影响下的天气和气候特征是什么?(熟悉)

冬季寒冷干燥、少雨,夏季高温、湿润、多雨。正常情况下,东亚季风决定了旱季和雨季的存在。东亚季风规模和强度的变化,极易诱发干旱、洪涝、极端高温和其他气象灾害。

11、气团与锋——局部性天气系统(了解)

(1)什么是气团

“气团”就是一大团空气。当空气较长时间停留在一大片陆地或海洋上时,温度、湿度等特性会渐渐一致就形成气团。停留时间越长,“气团”范围越大。

(2)气团与气象灾害

冷气团,温度低,气压高。——所经之处,气温急剧下降10度左右,常形成寒潮。

暖气团,温度高,气压低。——所经之处,往往产生极端高温天气。

(3)什么是锋

当冷气团遇到暖气团时,在它们的交会处会产生狭窄而又倾斜的过渡地带,气象学上称为“锋面”。实质上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气团的交锋,冷空气在下方,暖空气位于上方。

锋是重要的天气系统之一:

锋两侧的气团性质上有很大差异,锋附近空气运动活跃,在锋中有强烈的升降运动,造成剧烈的天气变化。

(4)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

①冷锋:冷气团运动能量大,锋面向暖气团方向移动,气温降低,大面积降雨;

②暖锋:暖气团运动能量大,锋面向冷气团方向移动,气温升高,并造成持续不断的降雨;③准静止锋:当冷气团和暖气团双方势均力敌,锋面滞留、徘徊在某一地区,无法快速移动,常形成持续很久的云雨天气。

12、形成于极地的冷气团南下,它们温度低,气压高,常形成寒潮等灾害性的天气。

产生在热带海洋上的暖气团,这种气团温度高,气压低,所经之处往往产生极端高温天气。(熟悉)13、气旋与反气旋——局部性天气系统(熟悉)

气压状况——气流状况

低压中心——气旋

高压中心——反气旋

6.2 台风

1、台风概述(掌握)

台风:北太平洋西部洋面上发生的、中心附近最大持续风级达到12级及以上(风速32.6m/s以上)的热带气旋。在北半球逆时针转动,在南半球顺时针旋转。

台风又被称为热带气旋(天气现象),是地球上破坏力最大的天气系统。北半球作逆时针方向转动,在南半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1)台风的分类

台风和飓风是指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或以上(即风速32.6米/秒以上)的热带气旋。

大西洋、加勒比海地区和东太平洋——飓风;

西太平洋地区——台风;印度洋地区——旋风

(2)台风的结构

云墙、台风眼、旋涡风雨区、外围大风区

2、台风形成的条件有哪些?(掌握)

a.要有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这个洋面不仅要求海水表面温度要高于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层海水里,水温都要超过这个数值。

b.在台风形成之前,预先要有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存在。

c.要有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转偏向力为零,而向两极逐渐增大,故台风发生地点大约离开赤道5个纬度以上。

d.在弱低压上方,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要小。

3、为什么只有在热带的海洋上才能生成台风?(熟悉)

①那里海面上气温非常高,使低层空气可以充分接受来自海面的水源。②那里又是地球上水汽最丰富的地方,而这些水汽是台风形成发展的主要原动力。没有这个原动力,台风即使已经形成,也会消散。③其次,那里离开赤道有一定距离,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偏转力有一定的作用,有利于台风发展气旋式环流和气流辐合的加强。④台风常常产生在洋面温度超过26-27℃以上的地区。

4、台风的分布与移动路径(了解)

(1) 台风的分布

全球:

每年平均有80-100个台风发生,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西太平洋台风生成频率占全球的36%。

中国:

中国是受台风袭击最多的国家,据近50年统计,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每年平均有27-28个台风生成,其中每年约有7-8个登陆我国。

(2)台风移动路径

台风移动的方向与速度取决于两种作用力。

内力—地转偏向力引起的向北向西的合力

外力—台风外部环境流场对台风涡旋的引导力(北半球东北信风牵引台风自东向西移动)

(3)北太平洋西岸台风移动路径:

a.西进型(影响海南、广东、广西,春秋)

b.登陆型(台湾、广东东部、福建,7-9月)

c.抛物线型(影响我国东部,夏秋)

d.特殊路径(台风停滞、打转、蛇形流窜、摆动)

5、夏秋季节,台风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严重的灾害。(掌握)

6、台风形成灾害的原因是什么?或台风造成灾害的方式主要有几种?(掌握)

a.狂风:卷起的巨浪,常造成海上作业船毁人亡,一旦登陆,可以吹倒建筑物,摧毁电讯、电力设备,拔起大树,造成人畜伤亡;

b.暴雨:台风是最强的暴雨系统之一,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台风暴雨诱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c.风暴潮: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强风和低气压的作用,使海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压去,沿海水位上升5-6米。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产生高频率的潮位,导致海水满溢,海堤溃决,海水入侵。

7、台风造成的危害主要有哪些?(掌握)

①台风在海上移动,掀起巨浪和狂风暴雨,对航行的船只造成威胁。②当台风登陆时,狂风暴雨会对农业和建筑物造成巨大破坏。③台风还因强降雨带来洪水、泥石流、滑波等次生灾害,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8、为什么说台风是“使局部受灾,让大面积受益”?(熟悉)

①台风带来的丰沛的降水,可有效缓解一些地区的旱情,确保农业丰收。②造就适宜的气候。③使水库蓄满雨水,水电正常运转,节省万吨原煤;④在酷热的日子,可以降温消暑。

9、台风的应急措施有哪些?(熟悉)

(1)台风季节,要随时注意收听气象广播,收看电视天气预报,做好防范工作。

(2)台风来临前,应准备好手电筒、收音机、食物、饮用水及常用药品等,以备急需。最好不要出门。(3)在室内:关好门窗,检查门窗是否坚固;及时搬移屋顶、窗口、阳台处的花盆、悬吊物等;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住在低洼地区和危房中的人员要及时转移到安全住所

(4)在室外:不要在临时建筑(如围墙等)、广告牌、铁塔等附近避风避雨。

(5)及时清理排水管道,保持排水畅通。

(6)不要去台风经过的地区旅游,更不要在台风影响期间到海滩游泳或驾船出海。

(7)车辆尽量避免在强风影响区域行驶。船只要及时回港、固锚,船上的人员必须上岸避风。

(8)遇到危险时,请拨打110等电话求救。

(9)当台风中心经过时风力会减小或静止一段时间,切记强风将会突然吹袭,应继续留在安全处避风;

6.3 沙尘暴

1、沙尘暴的定义(掌握)

沙尘暴是指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沙尘吹起,使空气很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

2、沙尘天气一般分为几个等级?(了解)

根据水平能见度的不同,气象学将沙尘天气分为四个等级:①浮尘;②扬沙;③沙尘暴;④强沙尘暴

3、沙尘暴形成条件(掌握)

a.大风——动力条件;

b.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基础;

c.不稳定的大气层结状态——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

气象因子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荒漠化是其不可缺少的基础。

4、沙尘暴的成灾原因和灾害形式(掌握)

(1)沙尘暴成灾机制——大风、沙尘

a. 风沙墙耸立

b. 漫天昏黑

c. 沙尘翻滚冲腾

(2)灾害表现形式

a. 风蚀土壤,破坏植被,掩埋农田;

b. 污染空气;

c. 影响交通。一是降低能见度影响行车和飞机起降,二是沙尘掩埋路基,阻碍交通。

d. 危害人体健康。皮肤、眼、鼻、喉等直接接触部位的损害主要是刺激症状和过敏反应,而肺部表现更为严重和广泛。

5、世界与我国沙尘暴的分布(熟悉)

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沙漠及其临近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世界范围内沙尘暴多发生在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

我国的沙尘暴主要发生在长江以北地区,属于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在地质时期和历史时期,这里一直是沙尘暴的主要成灾地区和“土雨”的释放源地。

6、我国沙尘暴的分布(掌握)

(1)我国沙尘源地

a. 蒙古国南部的广大戈壁地区;

b. 我国内蒙古和新疆的戈壁、沙漠

(2)我国沙尘暴发生路径

东北路径、华北路径、西北路径和西部路径。

其中,华北路径和西北路径是影响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主要沙尘暴路径。

7、人类活动对形成沙尘暴的影响(熟悉)

a.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

b.大规模农垦旱作致草原频发沙尘暴。

c.过度放牧使得草场严重退化,植被盖度降低,加速沙漠化灾害的蔓延和沙尘暴的肆虐。

8、从沙尘暴发生的历史和现状看,可以得出哪些认识?(掌握)

第一,由于境外、境内沙尘源的存在,在中国不可能完全消灭沙尘暴。

第二,通过防沙治沙,增加地表覆盖,减少沙尘源,可以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减轻危害,减少损失。第三,防治土地沙化,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艰巨任务,需要加大治理力度,持之以恒地长期努力。

第四,防治土地沙化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6.4极端天气(热浪、寒潮)

1、高温的定义(了解)

在气象上高温通常指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的天气。

2、我国高温酷暑出现频率较高的地区和城市(了解)

中国而言高温酷暑一般在华南、华东、华中、华北地区出现的频率较高,尤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著名的长江流域“三大火炉”南京、武汉和重庆,西安和石家庄。

3、我国高温酷暑天气形成的原因(掌握)

①我国高温酷暑与副热带高压活动有密切关系。②副热带高压控制范围内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少云。

③其控制时间越长,高温酷暑天气越严重。④通常情况下,我国高温气候区随副热带高压的移动而移动。

4、高温酷暑天气的危害(了解)

①高温易导致人出现烦躁、中暑、精神紊乱等症状,甚至死亡;

②高温酷暑会使城市用水用电量激增。

③极端高温事件又往往与特重干旱相伴而来,引发大规模的火灾、粮食减产等,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及能源、水资源和粮食安全等。

5、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城市化加速发展,高温酷暑灾害发生强度和频率呈现增长的趋势。全球极端高温及高温日数屡创纪录。(熟悉)

6、对高温酷暑的防御措施(熟悉)

①重视对高温酷暑天气的预报,做好防暑降温的应急准备。②削弱城市“热导效应”,采取扩大城市绿地覆盖率,增加城市水域面积,提高城市下垫面蒸发量,减少城市热和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城市下垫面反射率等措施,减少城市储热,从而降低高温酷暑天气对城市的影响。

7、寒潮的定义和出现时间(熟悉)

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某一地区冷空气过境后,气温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

8、寒潮形成灾害的方式有哪些?有什么危害?(熟悉)

灾害形成方式:降温、大风、雨雪或冰冻天气。

危害:①大雪、冰冻、雨凇等使交通堵塞,电信中断;②沿海地区大风造成风暴潮及海上翻船事故;

③强降温对农作物、瓜果及热带作物的冻害最为严重。

9、寒潮的预防:(了解)

(1)当气温发生骤降时,要注意添衣保暖,特别是要注意手、脸的保暖。

(2)关好门窗,固紧室外搭建物。

(3)外出当心路滑跌倒。

(4)老弱病人,特别是心血管病人、哮喘病人等对气温变化敏感的人群尽量不要外出。

(5)注意休息,不要过度疲劳。

(6)采用煤炉取暖的家庭要提防煤气中毒。

(7)应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8)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使海上船舶及时返航。

(9)事先对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备。

10、雪灾的定义(了解)

是指冬、春季因降雪量大,气温低,积雪持续不能融化,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的自然现象。

11、雪灾的危害主要有哪些?(了解)

①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生命线工程;②对牧民的生命安全和生活造成威胁;③引起牲畜死亡,导致畜牧业减产。

12、什么是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掌握)

是大范围的低温、高湿、冻雨、暴雪和冰冻天气的组合。

13、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形成的灾害有哪些?(掌握)

①对一系列生命线工程造成严重破坏,如冰挂压断电线导致断电、通讯中断、路面积雪导致交通受阻;

②农作物、蔬菜和牲畜因低温而死亡。③引发次生灾害,冰雪融化后引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4、材料分析题(掌握)

2008年1月底至2月中旬,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罕见低温雨雪冰冻极短天气。农作物和林木大面积受灾,大量牲畜冻死;冰挂压断电线导致停电和通讯中断、铁路、公路、民航的交通运输大范围受阻,春运大量旅客滞留;部分地区供水管道破裂。灾害的波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社会影响之大,均创新中国成立以来同类灾害之最,属于特大自然灾害。

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2)这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具有什么特点?

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平均气温低、平均降水多、积雪冰冻厚的特点。

(3)这次灾害形成的气象原因是什么?

冷暖空气在我国中东部地区交汇和拉尼娜事件,导致南下冷空气和暖湿气流长期徘徊在我国中东部地区。

(4)导致铁路、公路、民航的交通运输大范围受阻,大量春运旅客滞留的原因是什么?

道路结冰、冰挂压断电线导致断电、铁路中断、飞机结冰

6.5强对流天气(冰雹、雷电、龙卷风)

1、冰雹(了解)

冰雹:是强对流云中降落的一种固态水。多在晚春和夏季伴随雷阵雨出现。

特征: 范围一般较小、时间也较短,但来势猛、强度大,常伴有狂风骤雨

危害:往往给局部地区的农牧业、工矿企业、电讯、交通运输以及人民生命财产等造成较大损失。

地区差异比较明显:山地比平原多,内陆比沿海多

在中纬度地区最常见,一般出现于暖季(春夏秋三季)的中午到傍晚这段时间。

2、雷电(了解)

(1)雷电:雷是小区域大气强烈爆炸产生冲击波形成的声波,闪电则是大气中发生的火花放电现象。

(2)时间和分布:雷电多出现在夏季和秋季,以夏季最活跃。以赤道最多,极地最少。

(3)危害:影响飞机等的安全飞行;干扰无线电通讯;击毁建筑物、输电和通讯线路的支架、电气机车;损坏设备,引起火灾;击伤击毙人畜等。

(4)如何应对雷电天气(熟悉)

在户外,①人体应尽量降低自己,以免作为凸出尖端而被闪电直接击中。②人体与地面的接触面要尽量缩小以防止因“跨步电压”造成伤害。③不可到孤立大树下和无避雷装置的高大建筑体附近,不可手持金属体高举头顶。④不要进水中,因水体导电好,易遭雷击。总之,应当到较低处,双脚合拢地站立或蹲下,以减少遭遇雷的机会。

在室内者,不要靠近窗户、尽可能远离电灯、电话、室外天线的引线等;在没有避雷装置的建筑物内,应避免接触烟囱、自来水管、暖气管道、钢柱等。

3、我国的建筑工程一般要安装防雷装置。(了解)

4、龙卷风(熟悉)

(1)龙卷风

是在极不稳定天气下,由两股空气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的一种伴随着高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的强风涡旋。

(2)龙卷风的特征

a.影响范围小,1km以内,寿命短、但移动快,破坏力极大。

b.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

(3)龙卷风的分布

美国是发生龙卷风最多的国家。我国龙卷风主要发生在华南和华东地区

(4)致灾原因(掌握)

①高速旋转的风速,经过居民点,天空中便飞舞着砖瓦、断木等碎物,因风速很大也能使人、畜伤亡,并将树木和电线杆砸成窟窿。

②龙卷风内部的低气压,犹如一个特殊的吸泵一样,往往把它所触及的水和沙尘、树木等吸卷而起,形成高大的柱体。

(5)危害

a.使成片庄稼、成万株果木瞬间拔起被毁;

b.掀翻车辆,令交通中断;

c.摧毁建筑物,把人吸走,使人畜生命遭受损失。

5、为什么龙卷风顷刻间就会使建筑物或交通车辆发生“爆炸”。(理解)

由于龙卷风内部气压极低,造成建筑物或车辆内外强烈的气压差,可使建筑物或交通车辆发生“爆炸”。

6、遇到龙卷风该如何躲避?(了解)

遇到龙卷风,如果在家务必远离门、窗和房屋的外围墙壁,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躲避龙卷风最安全的地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在野外遇龙卷风时,应迅速向龙卷风前进的相反方向或垂直方向逃离,伏于低洼地面,但要远离大

树、电杆,以免被砸、被压或触电。

开车外出遇到龙卷风,千万不能开车躲避,也不要在汽车中躲避,应立即离开汽车,到低洼地躲避。

7、台风和龙卷风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了解)

相同点:台风和龙卷风一样,都是低气压和高风速(气旋)。

不同点:生成地:台风是从热带海面上(通常是从赤道附近),当海水温度达到26.5℃-30℃时发展起来的,龙卷风既可在陆地又可在水面形成;持续时间:台风持续时间可达几天至一周,而龙卷风只能持续几分钟到1小时;影响范围:台风的影响范围可以达到2000km,要比龙卷风大的多。

8、雾霾

什么是雾霾?它有哪些危害?雾霾产生的原因?防治雾霾的方法?(掌握)

(1)定义

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早晚湿度大时,雾的成分多。白天湿度小时,霾占据主力,相对湿度在80%到90%之间。其中雾是自然天气现象,空气中水汽氤氲。虽然以灰尘作为凝结核,但总体无毒无害;霾的核心物质是悬浮在空气中的烟、灰尘等物质,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颜色发黄。

(2)危害

雾霾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对人体健康有伤害。

(3)产生原因

自然:温度低、无风;人为:供暖燃煤;建筑粉尘;汽车尾气排放;工业废气排放;烟花爆竹燃放等。

(4)治理措施

推进清洁能源的使用;提高燃煤质量和效率;加强对建筑工地文明施工监督监管,让各工地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扬尘措施;执行更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关停部分高能耗低产出高污染工业企业,利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工艺,降低污染物排放,对排放的废气进行处理再排放到空气中;控制烟花燃放数量,改进工艺,降低烟尘排放等等

第六节减轻气象灾害(重点)

1 气象灾害的特点(熟悉)

①种类多,次生灾害严重。主要有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霜冻低温等冷冻害、冰雹、连阴雨和浓雾及沙尘暴等其他灾害共7大类20余种。

②范围广。

③频率高。平均每年出现旱灾7.5次,涝灾5.8次,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6.9个。

持续时间长。同一种灾害常常连季、连年出现。

④群发性突出。雷雨、冰雹、大风、龙卷风等强对流性天气在每年3-5月常有群发现象。

⑤连锁反应显著。往往引发、加重洪水、泥石流和植物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产生连锁反应。

⑥灾情重。联合国公布的1947一198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人员死亡达121.3万人。

2、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东临太平洋,西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我国气象灾害不仅发生频繁,而且气象灾害的种类多,是世界上气象灾害频发国之一。(了解)

3、中国的气象灾害

(1)我国气象灾害形成的条件(掌握)

①地域广阔,南北纬向跨度大,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和寒温带,南北跨35个纬度。

②地形复杂,高差巨大

③海陆差别大,北依世界上最大大陆,东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天气变化剧烈

④人口众多,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严重

(2)中国气象灾害的特点(熟悉)

显著的地域性、突出的季节性,种类多、频次高、影响大,损失严重。据估计,气象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约占整个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71%。

4、气象灾害的监测与预报

已初步形成了地基、天基和空基相结合、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现代化大气综合观测系统。(熟悉)

气象观测网(了解)

①地基指的是地面上的观测系统,是对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进行地面测量和观察。(地基观测项目包括:气压、气温、湿度、云况(云量、云状、云高、云向)、风向、风速、水平能见度、降水量、地面状况和特殊大气现象等)

②空基指的是测量近地面层以上大气的物理、化学特性的方法和技术。(气象雷达是探测大气中气象变化的千里眼、顺风耳,是大气监测的重要手段,在突发性、灾害性的监测、预报和警报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③天基指的是气象卫星。(气象卫星具有范围大、及时迅速、连续完整的特点,并能把云图等气象信息发给地面用户)

5、做好预测和预警,是减轻气象灾害的重要途径。(了解)

第七节全球变化和影响

1、什么是冰期旋回?(了解)

在大时间尺度上,地球环境的变化主要是冰期、间冰期的交替,称为冰期旋回。在冰期旋回中,全球温度、冰量和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有巨大的波动。

2 全球变化的定义及内涵(熟悉)

(1)全球变化:

指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而造成的全球性的环境变化。包括气候变化、大气组成变化,以及由于人口、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压力而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三个方面。

(2) 全球变化的内涵:

a. 温室气体的增加;

b. 全球变暖引起的海平面升高,降水模式的改变等;

c. 臭氧层受到破坏,南北极上空出现空洞;

d. 酸雨的危害;

e. 人类活动引起的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等。

3、全球气候变化的定义(熟悉)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地质历史时期(一万年-几十亿年)冰期与间冰期冷暖交替。目前地球处于第四纪冰期之后的间冰期

自然因素:地球自身运动特征的变化(轨道偏心率、地轴倾斜角度、春分点位置等);太阳活动;下垫面的变化(海陆变迁);火山喷发;大气环流和洋流变化等

人为因素:工业化带来的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城市化);森林面积的锐减等等。

5、过去几百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什么?(掌握)

过去几百年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加剧了气候变化。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地区,城市化、工业化以及伴随的社会转型必然导致能源消耗以及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快速增长,引起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由此也加剧全球变暖的步伐。

6、为什么城市化对气象灾害有明显的“放大”作用。(了解)

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高温热浪、干旱缺水、雾灾、雷电等灾害加剧。如城市街道两侧整齐划一的高楼也往往形成“狭管效应”

7、“2001年12月7日,仅1.8毫米的小雪就导致北京市全市交通瘫痪,赶火车和飞机的大多误点,几乎所有立交桥因路滑汽车爬不上去,反而成为堵塞最严重的地方。大多数交通指挥车、扫雪车和洒盐车被堵在院内不能出动,无法及时疏导和缓解交通拥堵。”这一材料说明城市化对气象灾害有明显的“放大”作用。(了解)

8、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熟悉)

a.温室效应: (掌握)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吸收,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温度提高了33度℃(假若没有大气层,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不会是现在适宜的15℃,而是十分低的-18℃)。

b.温室气体(熟悉)

包括CO2、CH4、N2O、CFCS 氟氯化碳)、O3、H2O等这些气体靠吸收地面红外辐射起到增温作用

c.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热岛效应(掌握)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的气温比周围乡村高,在气温分布图上,城市是一个封闭的高温区,就如海洋中的孤岛,因而称之为“热岛效应”。

城市上空的云、雾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9、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致使CO2、CH4、O3等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产生过度

10、全球气候变化的后果(了解)

冰川消融;永久冻土层退化;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臭氧空洞;生态系统改变;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更频繁和强烈;极端天气频率增多;旱涝灾害增加;荒漠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珊瑚礁死亡;动植物生长范围向高海拔移动,生长周期和习性随之变化,粮食安全受到威胁等等。

(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多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2)适应气候变化(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设海岸堤坝等)

(3)政府采取政策手段(限购汽车,使用新能源汽车优惠、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票价优惠)(4)努力加强国际合作(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

1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什么?(掌握)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让人类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

自然灾害知识点-减轻自然灾害

第八章减轻自然灾害 8.1 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1、自然灾害的定义(掌握) 人类依赖的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给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带来损害,这些异常的自然现象和事件被称为“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有哪些特点? (重点掌握) ①严重的危害性 ②突发性和渐发性 a突发性:如地震、火山喷发、风暴潮等。对于这种灾害,人们往往无能为力,或者能力不够,或者是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 b渐发性:如干旱、温室效应、酸雨、地下水水质变化、臭氧层的破坏和全球变暖等。这类缓慢过程大多与全球变化密切相关。 ③分布的区域性 自然灾害在地球上不是均匀分布的,特定种类的灾害集中发生在某些特定地区。 如风暴潮和海水入侵分布在海岸附近;泥石流、滑坡和崩塌一般分布在山区。 ④灾害之间的联系性 a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掌握) 地震-海啸-水灾-核事故;台风―暴雨-内涝;海啸-巨浪-海面上升等 b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掌握) 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重大灾害称为原生灾害;由原生灾害诱发出的灾害称为次生灾害。 c衍生灾害: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导生出一系列其他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 ⑤灾害的大小和灾害发生频率(或平均发生重复周期)呈幂指数关系(掌握) a重复发生周期:在足够长的时间段中统计出各种大小的灾害发生的平均重复发生时间,叫做重复发生周期,灾害大小和重复周期的统计关系,描述了自然灾害的突发特性。 b灾害频率:重复周期的倒数叫做频度,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一定大小灾害事件的数目。 c对于所有的自然灾害而言,灾害越大,发生的频度越低,重复周期越长;灾害越小,发生的频度越高,重复周期越短。 ⑥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只要地球在运动、物质在变化,只要有人类存在,自然灾害就不可避免的。 人类可以采取避害趋利、除害兴利、化害为利、害中求利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8.2 21世纪的自然灾害 1、读图9-1,回答下列问题:(掌握) (1)在过去的30多年间,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在过去的30多年间,随着人口的城市化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增加。 (2)2006-2010年灾害发生的种类和数量与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

2018上海地理一模简答题汇编专题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2018.崇明.一模)欧洲西部是个风光怡人,社会经济发达,而且经常创造奇迹的地区,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主要为欧洲部分区域示意图,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南部最雄伟的山脉。 材料二:2017年10月10日凌晨,世界杯足球史上的又一个奇迹诞生了,那就是人口仅有33万的去年欧洲杯大黑马冰岛,历史上第一次杀进了世界杯。冰岛也是史上人口最少的世界杯参赛国。冰岛几乎整个国家都建立在火山岩石上…… 材料三:甲、乙两城市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相近,上表为两城市主要月份降水量(单位:mm)分布表 22.冰岛积极开发清洁能源,结合该国的位置、气候和地形推断其发展电力工业的资源优势。(6分) 答案: 22.冰岛处板块张裂带,地壳活动活跃,地热资源丰富(2分);冰岛处中纬西风带,常年风力稳定,有利于发电(2 分);冰岛地形山地多,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降水丰富,河流落差大,所以水能资源丰富(2分)。《任答两点,共4分) (2018.崇明.一模)长三角城市群将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群。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6年5月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将安徽8个城市纳入长三角城市群上海将提升核心竟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赴技创新中心,疏解非核心功能:引引领长三角域市群一体化发展。新融入地区将发挥区位优,建设承接产业技移示范区。 材料二:2016年6-7月,长三角地区连日暴雨导致多地次生灾害发生,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下图为长三角城市群范围、A区域河网示意图和A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统计图。

23.分析A区域河网密布的原因。(4分) 24.指出A区域1991-2010年河网密度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6分) 25.比较A和B两地因暴雨引发的次生灾害差异,并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 29.A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为平原地形,地势低平;人工开凿运河,(任答两点,共4分) 30.特点:水域面积减少,河网密度下降。(2分)河道泥沙自然淤积:城市化建设,填埋河道:农业围显。(任答两 点,共4分) 31.差异:A地洪涝:(1分)B地滑坡、泥石流(1分)原因:A地为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2分)B地为低山丘陵,地势起伏大,降水充沛水流速度快。(2分) (2018.奉贤.一模)(一)读欧洲部分地区气候分布图和丁山脉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回答问题。(20分)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全部

自然灾害知识点梳理总结: 防治自然灾害的通用措施: 1.加强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 机制。 2.对已发生地区进行跟踪监测,及时掌握引发- ----灾害的动向,为预报-------灾害提供信息。 3.加强对-------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的 政策法规。 4.加强预防知识教育,提高人们的意识。 5.加强-------预报,启动应急案。 6.及时有计划的转移和安置民众。(水文、地质 灾害) 一.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次高的原因: 1.处在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2.处在三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3.国土面积大,地形复杂多样,滑坡泥流多发。 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季风的不稳定或规律反常, 导致我国多旱涝灾害。 5.海岸线长,多台风、风暴潮。灾情重再加上我国是发展 中经济比较薄弱,对防灾减灾的投入相对不足。

(1.2点是指特殊地理位置、3点是指特殊地貌、第4点 是指特殊的气候)。 二.自然灾害频率上升的认为原因: 1.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植被破坏,使地质灾害加重,水旱灾害频发,风沙灾害加重。 2.围湖造田降低了调蓄洪水的能力。 3.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导致涝加重。 4.大型工程造成地质灾害加剧。 5.沿海红树林、珊瑚礁的破坏加剧了台风、风暴潮的威胁。 三、我国东部地区成为自然灾害的重灾区: 1.季风区,是洪水暴雨集中的地区,地势低平,有大面积的涝区。 2.东南沿海受台风暴雨的影响大。3、北部有旱灾虫灾寒潮等灾害。 4.东部地区灾害种类多,人口稠密,受灾体脆弱,灾害群发。四.西南地质灾害重: 自然原因: 1、地质构造复杂,山高谷深,位于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 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泥流。 2、地貌类型多种多样,地势起伏大,坡度陡,易发生滑坡。

【精品】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专题

专题六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专题 一、基本点 (一)自然资源概述 1.自然资源: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的用于生产、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含一次能源)。根据地域分类,分为宇宙资源、气候资源、陆地资源和海洋资源四种,根据属性分类,分成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即矿产资源)两大类. 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共同特点: a数量的有限性(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数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供给)——生产规模要适度,资源开采量不应超过环境供给量或资源的再生量,要节约、适度利用自然资源,防止资源耗竭与生态破坏,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b潜力的无限性(科技的进步,可以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改进生产、勘探、开采及资源回收技术,开发新材料和新能源,发展循环经济,降低消耗,挖掘潜力。 c分布的规律性(可再生资源受水热条件制约,一般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矿产资源受地质作用制约,也有规律可循)――地域分布的不平衡、利用资

源要因地制宜、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d地域组合的整体性――对资源的利用,必须综合利用,统筹兼顾。 3.宇宙资源:主要有空间资源(轨道资源及高真空、强辐射和失重的环境)、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如月球上的氦3)。空间资源开发属于高技术产业,是高投入、高效益、高风险的事业。由于空间技术具有重要的军事、经济、科学和政治意义,许多国家都将发展空间技术列为本国发展战略的重点。 (联系: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嫦娥探月计划、三大卫星发射基地、3S技术的应用等) 4.气候资源:指太阳辐射(光照)、热量、降水和风等,是一种普遍存在、具有数值特征和较大变率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内容见前几个专题(6-10)。气象经济:获得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进而趋利避害,从而增加效益或减少和避免损失。德尔斐气象定律揭示,气象投入与产出之比高达1:98以上。 5.陆地资源:指陆地上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中国和世界的情况见中国、世界地理知识总结相关内容,水资源见水专题,生物资源见自然带专题. 6.海洋资源:①海洋生物资源:影响因素――阳光+营养盐类,分布――大陆架浅海、温带海区、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处渔业资源丰富;世界和中国的大渔场的分布与成因.②海洋矿产资源:滨海――砂矿和金属矿产,大陆

自然灾害知识总结

自然灾害知识总结 1.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分成四类: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2.自然灾害的特点 从空间分布看——广泛性与区域性。 从时间角度看——频繁性与不确定性、周期性与不重复性。 从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看——联系性。 从所造成的危害看——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严重性。 3、自然灾害的影响 很多时候,自然灾害的影响包括有利、不利两个方面。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往往是间接的、滞后的,使得自然灾害对当前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而忽视其有利的一面。当然,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是主要的,我们不能因为自然灾害存在有利的一面而放弃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工作。 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生命威胁(人员伤亡、疾病暴发等,尤其是瞬间爆发的自然灾害,如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海啸等);2.经济损失(财产损失、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等); 3.生态环境破坏(植被破坏、次生灾害等)。 常见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归纳如下: 1.台风:①携带大量淡水资源,缓解旱情;②在一定程度上降温,缓解酷暑;③维持着地球的热量平衡; ④增加捕鱼产量(使江河湖海底部营养物质上泛,鱼饵增多,吸引鱼群聚集)。 2.沙尘暴:①加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延缓全球变暖趋势;②中和酸性气体,降低北方酸雨发生概率; ③形成黄土高原;④给海洋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3.寒潮:冻死越冬害虫,净化空气。 4.雪灾:①冻死越冬害虫;②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提供水源,缓解春旱;③增加土壤墒情(土壤湿度)。5.火山喷发:①火山灰是天然肥料;②提供热能(如中美洲的萨尔瓦多利用10座间歇性的火山热能建造发电站);③带来金刚石、硫磺等大量矿藏;④形成独特火山地貌,以及喷发不很剧烈的火山,均是优质旅游资源(如五大连池、夏威夷群岛上的熔岩瀑布)。 5.我国的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频率高,分布范围广,地域差异大的特点。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如下图。 2.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蝗灾和鼠灾。对于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要从成因、特点、时空分布、影响、防御办法等方面掌握,干旱、洪涝对我国的影响最大。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要从分布和危害两方面掌握。

第12讲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第十二讲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一、自然资源与人类 读“世界14种重要资源的耗竭年限预测图”,回忆课本知识。 (1)根据自然资源的概念,图1甲乙丙丁图例中,能恰当代表图2中各种物质的是乙。 (2)图2中的各种资源都属于同一类型,即矿产资源。这种资源的形成需要漫长的地质时期,其数量是有限的,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与此相对的是可再生资源,例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 (3)矿产资源的分布很不平衡,主要受地质作用制约,金属矿分布在岩浆岩地区,煤炭和石油等分布在沉积岩地区。气候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规律。 (4)从图2可以看出,矿产可开采寿命与消费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是消费增长率大的矿产,其

开采寿命衰减得较快。事实上,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要实现资源最优耗竭,减少浪费,延长其资源耗竭时间。 (5)将自然资源的各个共性特征与其相对应的利用原则用直线连起来。 ①分布的不平衡性A.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 ②资源间的联系性B.加强科技攻关挖掘潜力,提高资源利用能力和水平 ③数量上的有限性C.因地制宜,发挥各地优势,搞好资源调配 ④利用的发展性D.全面评估,注意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 答案①—C②—D③—A④—B 二、自然灾害与人类 考向一自然资源与人类 (2016·江苏学测9~10)下图为“某道路照明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道路照明除了利用太阳能外,还利用了() A.水能B.核能 C.生物能D.风能 2.不同地区,太阳能电池板的倾斜角度不同。影响倾斜角度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地方时差D.地形状况 答案 1.D 2.A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在路灯的上方还有一个小型发电风扇,所以其除了利用太阳能以外还利用了风能。第2题,太阳能电池板倾斜的角度与当地的纬度有关,纬度影响太阳高度,一般纬度高的地区太阳高度小,电池板的倾角大。 拓展延伸我国重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存在问题及对策

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各种自然灾害重要知识点总结 【地质灾害】 地震 一、与其他灾害相比地震具有的特点: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社会影响深远、防御难度大。 二、地震分布:地震多分布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一般呈带状分布。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台湾四个多发区。 三、成因:岩层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造成地震。 四、危害:人员伤亡、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山体滑坡、还可能引发火灾、水灾、堰塞湖、瘟疫等次生灾害。 五、防治措施: ①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②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③增强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 ④增强抗震意识⑤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等 滑坡、泥石流 一、滑坡 1.成因 (1).自然原因:岩体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较差、暴雨集中。 (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如修水库、山脚下采石等) 2.影响滑坡危害程度的因素有:滑坡体的位置高低、体积大小、移动速度快慢、移动路径远近等。 二、泥石流的成因 1.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2.植被: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3.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 4.人类破坏植被等不合理的活动 三、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1. 破坏森林、农田、道路; 2.摧毁城镇、村庄; 3.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4.泥石流能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造成洪涝灾害。 四、滑坡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1.加强监测预报 2.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 3、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4.建立应急预案

5、加固稳定变形土体 6、建立护坡、挡墙、格栅坝等支挡物 7、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8、暴雨过后注意滑坡迹象,及时转移居民 9.掌握一些自救互救知识,发生泥石流时,沿与泥石流垂直的高处逃跑,并保护好头部。 五、中国的滑坡、泥石流 1.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危害大的原因 (1)我国山地面积广、地质构造复杂、岩性相对松软 (2)降水集中、多暴雨, (3)植被破坏严重, (4)山区人口较多、耕地面积较大,铁路运营里程长,人口财产相对集中 2.我国滑坡、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点 (1)空间分布不均 (2)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 (3)主要发生在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较集中 (4)西密东疏,西南地区是重灾区 六、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水文灾害】 洪涝 一.我国洪涝灾害分布总的特点: 1.空间分布不均; 2.分布范围广,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3.东部多,西部少; 4.沿海多,内陆少; 5.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 6.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二.成因 1.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2.水系:流域面积大,集水区域广;支流多,汇水量大 3.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4.多曲流,易淤塞 5.破坏植被,陡坡开垦,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致河湖蓄洪泄洪能力下降,并且植被覆盖率低,汇水速度快,蒸发下渗减少,使下游河道短时来水过多。 6.围湖造田,使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7.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和建设(建筑物占据河道) 三.危害

自然灾害知识框架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 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 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多种的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地震: ()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滑坡、泥石流 ()时空分布特点: 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 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间。 ()成因: 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 ②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植被的破坏; 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 ()时空分布特点: ①各地均可发生,频率不同,黄淮海最重、华南西南次之、 再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全年均发生,南北差异大,北方春旱、长中下夏秋旱,华南冬春旱。 ()原因: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洪涝 ()地域分布特点: ①地区性明显,季风区多,西部几率小。最重是珠江流域、二是淮河流域、三是长江流域。 ②季节性明显,集中于夏季。 ()成因: 自然原因: ①气象因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季节、年际变化较大 ②水文因素:江河泛滥、堤坝溃决、凌汛、风暴潮。 ③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④河流因素:河道曲折,地上河。 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②过度开垦③围湖造田④占用河道沙尘暴 ()时空分布特点: ①多发生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 ②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春季最盛 ()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面干燥;③碎屑物质丰富;④多大风天气;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台风 ()时空分布特点: ①-月均可发生,夏秋最多; ②影响范围是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③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苏、鲁、辽; ()原因: ①低纬度广阔的湿热洋面;②强烈的上升气流;③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寒潮 ()时空分布特点: ①月-次年月均可发生,集中-月。 ②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影响,北方影响较大,西藏、云贵、琼、台影响较小。 ()原因: ①距西伯利亚寒冷中心近,位于亚洲高压的东南部,冬季风强烈。 ②青藏高原地势高,冬季风爬升受阻,东西向高大山脉的层层阻挡。 水华和赤潮 ()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 ①水华主要分布在内陆湖泊区,部分河段也有发生;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 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 自然灾害知识框架

自然灾害知识点绪论

《自然灾害概论》知识点汇编 《自然灾害概论》前言 1、为什么要学习自然灾害概论?(掌握) ①上世纪85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愈演愈烈,灾害损失越来越大,人员伤亡巨大 ②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 ③是防灾科技学院对每一位入校新生的要求, 校训“崇德博智,扶危定倾” ④是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特别是防灾和环保素质的必然要求 2.自然灾害学概论课程知识体系(了解) 1 地球系统和自然灾害 1.1地球系统 1 相比于其他星球,地球具有哪些特点使得她适合人类居住?(熟悉) (1)地球有土壤、大气中有氮和氧气、平均温度15°、与太阳距离适中、有大量的水——地球的天文环境条件适合生命存在 (2)地球拥有其他行星所没有的独特圈层结构,这些圈层的相对运动和变化,构成了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和物质基础,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大气圈——氧气占1/5;水圈——存在液、气、固三态;生物圈——独一无二;岩石圈——板块运动 2、地球圈层结构系统及特点 (1)地球圈层结构系统(了解)

(2)地球圈层结构的显著特点:(了解) 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基本上下平行分布; 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互相渗透、重叠、影响。 3、地球系统由哪些圈层构成,他们对地球有什么重要作用?(熟悉) (1)分别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构成 (2)大气圈的作用:温室效应;阻挡紫外线;大气循环 水圈的作用:生命之源;水循环 岩石圈的作用:承载物;物质交换能量循环的场所 生物圈的作用:适应自然,改变自然,影响自然。 (3)各圈层(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又相互协调与发展,构成了我们这个蔚蓝色星球蓬勃的生机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摇篮。 4、水循环意义(熟悉): a.可以不断更新水体,断塑造地表; b.调节地球各圈层的能量,避免出现极端气候和天气。 由于海陆之间、地表与地下之间,高纬与低纬之间水循环的存在,使得水分布的微小变化,都可以产生巨大的自然灾害,地球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讨论自然灾害时,一定要有地球的整体观。 5.软流层与岩石圈(熟悉) a.上地幔顶部存在着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将岩石熔融后形成,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b.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6 为什么说人类是影响地球的重要力量?(掌握)作业 (1)生物圈中最重要的是人类活动。(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活动的空间和规模在迅速增大,今天的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上最为活跃的因素。(3)人对岩石圈表层环境的影响与改造日益剧增,成为与自然地质作用并驾齐驱的营力,某些方面甚至已超过自然地质作用的速度和强度。(4)人在当今全球变化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成为影响地球的重要力量。 7 举例说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熟悉) 地壳运动——地表起伏——气候变化——影响生态系统 1.2活动的地球 1、大气和洋流产生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了解)讨论 (1)地球表面过程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太阳每天向地球的大气层辐射太阳能,在赤道辐射的能量多,因此,赤道大气层的温度也高。整个大气层的平均温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温度的差别,再加上地球的自转,产生了大气层运动,可能形成台风、风暴潮等灾害,这决定了天气和气候。(2)同样的原因,赤道和地球极区受到太阳辐射的不同,产生了热的不平衡,在海洋中产生了洋流。这种大气运动和洋流,就象一部巨大的热机,把热由地球上的这一部分传到地球的另一部分。

【2011届高三地理专题复习】专题四: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图2 图 1 专题四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 (图1),回答1~3题 1.我国六大区中,出现特大、较大型山 崩、滑坡和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 ( ) A .西北地区 B .西南地区 C .中南地区 D .华东地区 2.六大区域中发生山崩、滑坡和泥石流 最少的地区的地形为 ( ) A .山地 B .丘陵 C .平原 D .高原 3.针对这种自然灾害的措施是 ( ) A .植树造林 B .开垦梯田 C .增加城市建设 D .减少降水 图2为“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读图完成4~5题 4.图示虚线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 盾,其外在的表现主要是 ( ) A .资源的破坏与短缺 B .促进经济迅猛发展 C .新材料应运而生 D .资源利用范围越来越广 5.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主要是因为 ( ) A .自然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B .人类可以无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 .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 D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种类不断增多 气象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气象资源的开发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世界上许多国家十分注重把气象资源与经济和军事活动的决策结合起来。据此回答6~8题。 6.1944年8月1日,日本在其东部海滨的一个秘密军事基地,利用1万米高空的稳定气流向 美国放飞了气球炸弹。气球炸弹越过的大洋应该是 ( ) A .大西洋 B .太平洋 C .印度洋 D .北冰洋 7.上题中1万米高空的气流的流向应是 ( ) A .东风 B .南风 C .西风 D .北风 8.从我国天津开往加拿大温哥华的船只,传统的航线是走低纬度的地区,而不选择北太平洋 暖流附近航行的主要原因是 ( )

自然灾害知识点汇总

地震 1、地质灾害:是地球岩石圈演变过程中的各种地质作用为主要致灾因子所引发的自然灾害。包括: 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2、地震:岩层断裂或错位,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3、地震灾害:是由地震导致的灾害 4、地质构造:①引起地震的能量释放的源头成为震源②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成为震源深 度③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④震中到周围地面上某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 ⑤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课本图) 5、震级: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震级越高、释放能量越大) 分微震(﹤3级)有感地震(3-5级)破坏性地震(﹥5级)(﹥7级会有重大损害)6、烈度:衡量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程度的指标 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①震级②震源深度③震中距④地质构造⑤地面建筑的坚固程度 ⑥发生时间、⑦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发展状况;⑧人员防震自救意识) 7、分类:按照震源深度:浅源地震(0-70km)中源地震(70-300km)深源地震(大于300km) 按照成因:①构造地震②火山地震③陷落地震④人工诱发地震 8、构造地震:地下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占90%以上、几乎所有的破坏性地震属于构 造地震多分布于①板块边界处(如日本、台湾多地震)②板块内部的断层活动带(华北)9、火山地震: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 一般较小,数量约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 10、陷落地震:由于地下水溶解了可溶性岩石,使岩石中出现空洞,逐渐扩大,或由于地下采矿形成 了巨大的空洞,造成岩石顶部和土层崩塌陷落,引起地震,叫陷落地震。地震能量主要来自重 力作用。矿洞塌陷或大规模山崩、滑坡等亦可导致这类地震发生。占3% 左右 11、人工诱发地震:水库蓄水、人工爆破地下核试验油井注水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含答案)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只供学习与交流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一、选择题 读世界六种主要能源消耗比重变化图,完成1~2题。 1.图中曲线4表示的能源种类是() A.天然气B.水能C.核能D.其他可再生能源 2.据图,从现在到2035年() A.煤炭消耗量下降B.新能源比重超过常规能源 C.水能消耗持续增长D.曲线3表示其他可再生能源 下图示意1950~2010年中国干旱指数(水分亏缺量与持续时间的函数)、有效灌溉面积、农田灌溉用水量和单位灌溉面积用水量的变化。完成3~4题。 3.有效灌溉面积、单位灌溉面积用水量和农田灌溉用水量曲线分别对应() A.①、②、③B.②、③、① C.③、①、②D.①、③、② 4.农业节水技术大面积推广主要起始于() A.1950年B.1965年C.1975年D.1988年 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四地风能资源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 5.关于四地风能资源分布及原因的叙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①风能贫乏区;盛行中纬西风,地形闭塞 B.②风能较丰富区;盛行西南季风,地形平坦 C.③风能可利用区;盛行东南季风,地形闭塞 D.④风能丰富区;邻近冷气团源地,地形平坦 6.下列四地风能资源丰富程度与④地最接近的是() A.雅鲁藏布江谷地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D.东南沿海地区 下图为1995年以来我国三种资源进口依赖度曲线统计图。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我国三种资源进口依赖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95~2013年铁矿石资源进口依赖度逐年增加 B.2001年铁矿石需求量小于原油和铜矿石 C.2006年铜矿石的需求量比2001年低 D.从2008年原油进口量超过需求量的一半并呈上升趋势 8.下列措施中,不能降低我国资源进口依赖度的是() A.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B.广开源流,增加资源的进口渠道 C.研发新材料,开发新能源D.加大本国相关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 2016年8月中旬,四川暴雨不断,导致山谷中发生严重的地质灾害,致使道路损毁中断,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此完成9~11题。 9.此次地质灾害是() A.洪水B.地震C.泥石流D.暴雨 10.四川此次发生灾害的相关因素不包括() A.暴雨B.植被破坏C.山高谷深D.火山喷发 11.灾害发生后为减少损失,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A.预警、预报B.抢修道路C.植树造林D.修护坡工程 下图为1969~2004年我国东部H省洪灾面积和洪涝灾害的复杂度指数变化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13题。 12.1990年以来,H省洪涝灾害变化的趋势是()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整理

合,加重农牧业灾情。 ☆我国旱灾与涝灾的关系:在时间上交替和空间上交错出现,我国主要的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这些现象与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季风气候有关)。

4、沙尘暴(属于气象灾害) ☆我国洪水灾害: 自然因素:①(气候和水系方面)流经湿润地区,流量丰富;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河道弯曲。 ②(地形方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中下游河道的调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③上游滥伐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下降 ④中游围湖造田、建垸,湖泊面积减少,调节能力下降 ⑤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放大了“灾情”。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7、咸潮

☆蝗灾:

(1)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 ①水华主要分布在内陆湖泊区,部分河段也有发生;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 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 ③变化:目前我国赤潮的发展趋势是赤潮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增长,赤潮种类增多,赤潮发生从明显的季节性转向全年化。 (2)成因及形成条件:①纬度较低,水温高;②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③静水环境。 二、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多种的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三、部分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常见自然灾害知识点培训课件

常见自然灾害知识点

常见自然灾害整理 一、地震灾害 1、成因:位于××板块和××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球内能强烈急剧释放,引起地壳震动。 中国多地震原因: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地壳运动活跃。 2、影响破坏程度(烈度)大小因素:自然:震级大小(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中距离(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源深度(震源越浅烈度越大)。人文:发生时间;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建筑物抗震程度;人员防震自救意识 3、引发的次生灾害:泥石流、滑坡、(河道阻塞形成)堰塞湖、工厂有毒物质泄露造成的环境污染、瘟疫(人员死亡) 4、损失:严重人员伤亡;破坏建筑物,交通设施、通讯设施;引发次生灾害(如上)、 5、措施:①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建立预警监测系统②建立应急预案,做好灾前物资准备等工作③提高建筑物抗震程度④进行防震教育,提升防震意识与自救能力 二、泥石流 1、成因:自然:①山区地形,山高、坡陡、谷深②(地震多发,断裂发育导致)地表多疏松堆积物③植被覆盖率低④洪水条件(强降水、溃坝、冰雪融水)

人为:①破坏植被②破坏地表③开矿等人类活动 2、危害:①掩埋村镇②冲毁建筑物与道路、矿山等③阻塞河道 3、措施:①建立预警系统、加强监测②人类活动避开泥石流多发区③植树造林(生物措施)④建设护坡林、堤坝,进行截流(工程措施) 三、滑坡 1、成因:①岩石破碎;②山区地势起伏大,岩体、土体不稳定,有滑动面;③植被覆盖差 ④降水、地震、人类活动加剧滑坡发生 2、措施:①建立预警系统、加强监测②工程措施:护坡、加固岩体、消除地表水地下水危害③人类活动避开滑坡带(如修路)④提高植被覆盖率 四、沙尘暴 1、我国发生时间:多发于冬春季节,春季最多。 2、成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地面干燥多沙质沉积物;多大风;植被稀少,地面径流少。 人为原因:人类过度农垦、放牧、樵采等造成土地沙化,部分工程建设等破坏地表,地表裸露等。 3、分布: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沙漠广布、地表裸露、植被稀疏)在我国多发生在华北、西北、东北地区。 4、冷锋对沙尘暴的影响:冷锋风力大,吹扬沙尘,并使沙尘随锋面移动 5、危害:破坏草原,加速荒漠化,大气能见度降低,污染环境,造成呼吸道疾病多发。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练习卷A

高胜教育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A 习题(A或B或C)一、选择题 1.气候资源不同于其他自然资源的特点是() A.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 B.需要开发利用其资源的技术条件和资本投入小 C.是一种可再生资源 D.具有数值特征,且有较大的变率 2.为使居住区街道两侧所有建筑物都有较好的日照条件,我国华北地区城镇街道应() A.呈南北方向B.呈东西方向 C.与子午线呈30°~60°夹角D.与纬线呈30°~60°夹角3.下列属于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是() A.丘陵地区的层层梯田B.宁夏平原引黄灌溉 C.北京郊区的塑料大棚D.河西走廊引冰雪融水灌溉 4.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该地的() A.种植制度B.耕地类型 C.产量高低D.土壤肥力 5.读“局部海洋洋流分布图”,M处可能是() A.北海渔场B.北海道渔场 C.秘鲁渔场D.纽芬兰渔场 6.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图表示多数沿海国家由其海岸向外延伸拥有的各种范围,正确的是()

①领海范围为a+b=200海里 ②专属经济区范围为a+b=200海里 ③领海范围为a=12海里 ④专属经济区为b=200海里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 7.下列人类活动可能造成严重海洋环境污染的是() ①陆上农耕②偶发性的海上油轮泄漏③陆上交通运输④核电站排出的冷却水⑤港口工程建设⑥人类对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 A.①②④⑤B.①②⑤⑥ 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⑥ 8.关于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陆地资源是人类生活的物质基础B.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大 C.陆地资源的状况影响人口的分布D.社会生产是陆地资源的基础9.以下自然资源中,既是陆地资源,又是非可再生资源的是()A.太阳辐射能B.土地资源 C.矿产资源D.水资源 10.关于寒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一种冷锋天气B.全年皆可出现 C.冬季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影响最大D.影响范围较小,但多种灾害并发11.沿海港口的功能是() ①海洋运输船舶停泊的场所②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场所③中转货物的场所④装卸货物的场所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2.有关暴雨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充沛的水汽B.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移动缓慢

高考地理选做题知识点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部分

高考地理选做题知识点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 治环境保护三部分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经典]高考地理选做题(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部分) [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景观):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二、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名称与分布 三、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②科学价值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 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四、旅游景观欣赏 (一)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1.选择观赏位置 ①距离 常见景观欣赏位置把握 景观类型景观举例观赏位置选择 高大山峰庐山(赣)、黄山(皖)、泰山(鲁)、武陵源群峰(湘西北)远眺、俯瞰 地貌的酷似造型云南路南石林的阿诗玛、广东肇庆的七星岩、安微黄山的石猴观海、青岛的石老人特定的观赏位置山中的峡谷、溶洞、一线天长江三峡(渝、鄂)、科罗拉多大峡谷(美国)置身其中近观桂林的芦笛岩溶洞一线天 瀑布:尼亚加拉瀑布(加、美两国间,伊利湖与安大略湖之间)、莫西奥图尼亚瀑布(赞比亚、津巴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专题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专题 一基本点 (一)自然资源概述 1 自然资源: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的用于生产、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含一次能源)。根据地域分类,分为宇宙资源、气候资源、陆地资源和海洋资源四种,根据属性分类,分成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即矿产资源)两大类。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 共同特点: a数量的有限性(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数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供给)――生产规模要适度,资源开采量不应超过环境供给量或资源的再生量,要节约、适度利用自然资源,防止资源耗竭与生态破坏,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b潜力的无限性(科技的进步,可以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改进生产、勘探、开采及资源回收技术,开发新材料和新能源,发展循环经济,降低消耗,挖掘潜力。 c分布的规律性(可再生资源受水热条件制约,一般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矿产资源受地质作用制约,也有规律可循)――地域分布的不平衡、利用资源要因地制宜、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d地域组合的整体性――对资源的利用,必须综合利用,统筹兼顾。 3 宇宙资源:主要有空间资源(轨道资源及高真空、强辐射和失重的环境)、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如月球上的氦3)。空间资源开发属于高技术产业,是高投入、高效益、高风险的事业。由于空间技术具有重要的军事、经济、 科学和政治意义,许多国家都将发展空间技术列为本国发展战略的重点。(联系: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嫦娥探月计划、三大卫星发射基地、3S技术的应用等) 4 气候资源:指太阳辐射(光照)、热量、降水和风等,是一种普遍存在、具有数值特征和较大变率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内容见前几个专题(6-10)。气象经济:获得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进而趋利避害,从而增加效益或减少和避免损失。德尔斐气象定律揭示,气象投入与产出之比高达1:98以上。 5 陆地资源:指陆地上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中国和世界的情况见中国、世界地理知识总结相关内容,水资源见水专题,生物资源见自然带专题。 6 海洋资源:①海洋生物资源:影响因素――阳光+营养盐类,分布――大陆架浅海、温带海区、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处渔业资源丰富;世界和中国的大渔场的分布与成因。②海洋矿产资源:滨海――砂矿和金属矿产,大陆架――石油、天然气和煤硫磷等,深海盆――锰结核、可燃冰等。③海洋空间资源――用于交通运输、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如港口建设,填海造陆等。 7海洋权益:沿海国家拥有12海里(1分经线的长度,约为1.852km)领海主权和200海里(由海岸基线起算)专属经济区的资源管辖权。注意:中日钓鱼岛问题和东海大陆架划分问题、南海主权之争问题、台湾问题。要树立海洋意识,开发蓝色国土(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权益,保障国家海洋战略利益和海上安全。 (二)资源问题1 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是紧密联系的,由于无法持续的生产(掠夺性开发)和消费(奢侈浪费)模式、人口数量的空前增长、贫困问题以及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许多基本资源正在枯竭,环境退化正在加剧。 2 世界性的资源问题主要表现有:土地退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等)、水资源短缺、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和湿地的消失、物种灭绝、矿产资源耗竭、能源危机、海洋渔业资源枯竭等。 3 中国的资源问题:我国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多,相对数量少,许多资源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质量不高,破坏和浪费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资源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尖锐,资源不足和生态恶化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硬约束”。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发展生态农业和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 化道路,建立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高效回收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体系。(补充: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物”。线性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减量、再用、循环”(即3R)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其中减量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再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循环原则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末端处理负荷。) 4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平衡,不同区域资源的差异(结构、数量方面)和经济的差异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其实质是实现资源的区域优化配置。注意: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举措-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要物资如石油、煤炭、铁矿石、粮食、木材等在全球输运调配的情况。掌握输运线路,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及在此过程中对社会、生态方面的影响。(三)能源资源 1 能源:能够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能源按来源分为三类: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核能-铀矿、地热能)、天体引潮力形成的潮汐能;按利用状况分为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其余的为新能源。 2 能源资源为人类社会活动和发展提供动力,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同时还是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依次经历了柴草-煤炭(产业革命后)-石油(二战后)三个时代。目前,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核能与其它新能源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后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