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院感防控落实措施

院感防控落实措施

目录

一、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措施

二、下呼吸道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三、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防控措施

四、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防控措施

五、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

六、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七、医务人员手卫生与监管措施

八、消毒灭菌隔离措施

九、无菌操作原则

十、检验科院感控制措施

十一、血液净化中心流程的感染控制措施十二、口腔科门诊院感控制落实措施

十三、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落实措施

十四、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

十五、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十六、ICU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

十七、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十八、产房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

十九、导管室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

一、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措施

1、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减少耐药菌产生的首要因素

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加强抗菌药物使用前标本的送检,指导临床合理应用药物,可很大程度的减少或延缓耐药菌的产生。

2、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执行情况是决定耐药菌在院内传播的重要环节

大量循证医学证明,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经济、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3、实施严格的消毒隔离是预防耐药菌传播的重要措施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的患者实施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及时脱去手套并洗手。

4、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是避免耐药菌传播的重要因素

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尿管、放置引流管等侵入性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发生。

5、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证清洁有序的医疗环境是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有效措施

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认真落实每日的清洁,定期的消毒,能够保证医疗环境的清洁,为医疗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特别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建议使用专用的医疗、清洁物品,用后进行及时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表面,坚持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

耐药菌的防控需要全体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每一个环节都是重点,每一名工作人员都有责任,每一个步骤都不可缺少。让我们携起手来,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各项措施,为多重耐药菌的防控尽职尽责。

二、下呼吸道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1、抬高床头30度,有力于分泌物的排出,预防误吸导致的坠积性肺炎。

2、尽早撤机。使用呼吸机的病人一般都应用镇静剂,每天一次停用镇静并评价是否可以撤机。

3、尽早停用应急性溃疡预防用药。

4、保持口腔卫生,每6小时口腔护理一次,清醒病人可配合漱口液漱口。

5、及时吸出插管气囊上方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按时给予翻身、扣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给予吸痰。

6、搞好手卫生,接触病人前后、每项操作前后均要洗手或手消毒,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7、特殊耐药菌感染的病人要单间安置并悬挂隔离标识。

8、有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并实施。

三、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防控措施

1.插管操作及平时的各项护理操作时均应搞好手卫生。

2.消毒范围直径应>15cm,至少应大于敷料面积(10cm×12cm),采取大手术铺巾,以扩大手术野周围的无菌面。

3.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4.成人尽量采用锁骨下静脉部位。

5.做好插管后的护理,避免逆行性感染的发生。

6.每天评估插管的必要性,根据病情尽早拔管。

四、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防控措施

1.严格掌握导尿指证,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尽早拔除。

2.操作时及护理过程中,均要搞好手卫生。

3.导尿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并采用连续密闭引流系统。

4.每天2次会阴擦洗,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5.集尿袋悬挂高度适宜,要低于膀胱水平,便于引流和防止尿液逆流。

6.导尿管留置时间适宜,一般可3-7天,不必要频繁更换,也不能留置时间过长。

7.每天评估插管的必要性。

五、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

1.根据《抗菌药物应用指南》使用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主要是术前半小时内开始应用,手术超过3小时或术中出血超过1500ml时要追加一个剂量,减少术后应用天数。

2.选择正确的备皮时间和方法,应在手术当天或手术室内备皮,采用不损伤毛囊的方法(剪毛加清洗)。

3.缩短术前住院时间。

4.术前查体,监测血糖情况,血糖高者要控制在正常范围后再行手术,术后继续控制好血糖。

5.术中采取措施维持患者正常体温。

6.手术切口换药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有引流时按引流操作规程做好各方面护理工作。

六、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1、保护皮肤的屏障功能

对皮肤屏障功能障碍者,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创伤、检查和治疗:护理时避免推拉动作;擦洗后外用保湿润肤剂;积极治疗原发皮肤病,防止长期应用超强度糖皮质激素。

2、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应及早控制;对反复发生皮肤葡萄球菌感染者,可酌情应用免疫增强剂。

3、合理选用抗生素

无菌手术或皮肤功能障碍的患者,不主张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如手术创面大,或发生皮肤感染的机会增加时,可酌情使用,以外用药为主,减少抗生素应用,防止耐药性发生。

七、医务人员手卫生与监管措施

1、医务人员洗手时必须使用流动水设施洗手。

2、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透析室、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消毒供应中心等重点部门必须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其它有条件的科室也最好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

3、洗手建议使用洗手液,如使用肥皂应悬挂晾干,保持清洁干燥。

4、应配备一次性干手纸或干手器等干手物品。手术室干手巾应每人一用,用后清洁、灭菌;盛装消毒巾的容器应每次清洗、灭菌。

5、洗手池池面应光滑无死角,每日清洁或消毒。

6、洗手池边应配备“六步洗手图”,并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洗手;手术室应配备洗手流程及说明图。

7、手消毒剂应取得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8、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9、当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10、下列情况应进行洗手与卫生手消毒:

(1)当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11、当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应先洗手,然后进行手卫生消毒。

12、外科手消毒时应遵循先洗手,后消毒;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的原则。

13、医务人员不得戴假指甲戒指等饰物,要保持指甲和指甲周围组织的清洁。

14、摘除手套后,应用肥皂(皂液)清洁双手。

15、外科洗手清洁指甲用具、揉搓用品如海绵、手刷等,应放到指定的容器中;揉搓用品应每人使用后消毒或者一次性使用;清洁指甲用品应每日清洁与消毒。

16、手卫生合格标准:

(1)卫生手清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2

(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2

八、消毒灭菌隔离措施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

2、执行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手术部位、静脉导管、导尿管、医院内肺炎)

3、特殊科室(手术室、血透室、胃镜室、口腔科、ICU、产房、消毒供应中心等)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感染控制

4、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消毒;(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5、灭菌器械及物品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进行清洗灭菌

6、科室自行消毒的物品按要求处理,消毒液浓度符合要求,按时监测、有记录。

7、诊室及病室环境整洁、定时通风、换气,无异味

8、进行无菌操作衣帽整齐、戴口罩,必要时戴无菌手套

9、治疗室、换药室清洁整齐;无菌物品及非无菌物品分区存放、标识清楚,无菌包干燥、外观清洁,标识清楚,分类放置,无过期10、无菌持物钳及容器干燥使用,每4小时更换一次,注明开启时间

11、药物现用现配,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用无菌药液不得超过2小时;无菌溶液开启24小时内使用,注明开启时间

12.酒精、碘酒(碘伏)等消毒剂严格注明开启时间,瓶盖严密,按要求更换。

13、无菌纱布、棉球、棉签等一经打开在24小时内使用,在容器外注明开启时间.

14.一次性物品不得重复使用。由药械科统一购入。一次性灭菌物品按要求存放在清洁干燥的区域

15紫外线消毒记录规范;定期维护。紫外线灯管更换及时辐照强度达标

16. 螺纹管、湿化罐、氧气湿化瓶、雾化器等用物一人一用一消毒或一次性使用,长期使用每周更换1-2次,湿化液使用灭菌用水,每日更换

17.冰箱清洁定时除霜,无过期、污染物品,不得存放个人物品

18.晨/晚间护理湿式扫床,严格执行一床一巾一桌一布;病人被服清洁无污迹

19.按要求进行床单元终末消毒处理;不在病房走廊清点污被服

20.拖布分区使用,标记清楚,定点放置,用后消毒处理,晾干备用,容器清洁。

九、无菌操作原则

1、环境要清洁,进行无菌操作前半小时,须停止清扫地面等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群流动,防止尘土飞扬。治疗室应每天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一次。

2、进行无菌操作时,衣帽穿戴要整洁,口罩须遮住口鼻,并修剪指甲、洗手。

3、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无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必须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无菌物品一经使用后,必须再经灭菌处理后方可使用。从无菌容器中取出的无菌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无菌容器及无菌包打开后有效使用时间为24小时,过期要重新灭菌。

4、无菌包外应有六项检测卡,包内应有灭菌指示卡,并按日期先后顺序排放,先期先用。无菌包在未污染的情况下,可保存7天,过期应重新灭菌。

5、取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无菌持物钳,无菌持物钳应干燥保存,每4小时一换。未经消毒的用物不可触及无菌物或跨越无菌区。

6、进行无菌操作时,如器械、用物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可使用,应更换或重新灭菌。

7、一份无菌物品,只能共一个病人使用,以免发生医院感染。

十、检验科院感控制措施

1、手卫生:

手卫生的概念: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洗手: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检验科工作人员每项操作前后都要认真执行手卫生(洗手或手消毒),洗手时严格遵守六步洗手法,特别是采血窗口的工作人员一定要衣帽口罩整齐,做到一人一巾一带一针一管,接触每个病人前后都要进行手卫生处置。

2、检验科的环境消毒: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定时通风换气,每天开窗至少2次。空气每天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一次,时间1小时,做好记录。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2次。在进行各种检验操作时,应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并将污染情况向上级报告。

3、微生物实验室菌株、毒株保存及耐药菌报告管理

菌株、毒株有专人保管,未得临床实验室负责人批准,不得携出实验室室外;需保存的菌株、毒株应有编号,有其名称、来源、所用培养基、保存条件及其他历史和实验室资料;需保存的菌株、毒株放入冰箱或低温冰箱加锁保存;菌株、毒株仅限于指定人员张世臣

使用保存,有使用情况记录。

为对院内感染控制及合理用药提供充分支持,细菌室每月向临床科室通报细菌耐药情况,提供耐药率分析报告。

4、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后,应第一时间通知有关科室和院感办,以便于科室立即落实隔离预防措施,杜绝传播。送往科室的耐药菌检验报告单上要加盖“耐药菌”字章。

5、使用后的细菌培养基应在科内进行高压灭菌或用1000mg/L 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再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程序进行运送。

6、感染性废物:指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包括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棉球、棉签、针管、针头等)、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血液、血清等。废物产生后放入有明显标识的医用垃圾袋,有医务人员打包封口后,与保洁员进行交接并双签字,然后由其运送到医疗废物暂存处。

7、报告单发放管理门诊患者的检验报告由患者在门诊自助终端打印,不能自助打印病人报告单由专人消毒后按程序发放。

十一、血液净化中心流程的感染控制措施

1、血透室的布局应符合医院感染的相关要求,并配备符合手卫生规范的基本设施。

2、工作人员进入血透室时应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对患者进行有创诊断和治疗操作时应戴口罩及工作帽,必要时戴手套。对不同患者进行操作,必须洗手或消毒手后更换手套。

3、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避免相关感染的发生。

4、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避免发生职业暴露。

5、新病人首次透析前,常规检查乙肝标志物(HBsAg、HBs-Ab、HBc-Ab、HBeAg、HBc-Ab)、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毒抗体及梅毒螺旋体抗体。对于HBsAg、HBs-Ab、及HBc-Ab均阴性的患者建议给予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于HCV抗体阳性的患者,应进一步性HCV、RNA及肝功能指标的检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应每半年进行一次上述经血传播的疾病标志物复查,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患者可每年进行上述感染指标的复查。急诊透析病人没有上述检测结果时,应在透析前留取血标本进行上述检测,使用急诊透析机,透析结束后进行终末消毒,透析器和管路须一次性使用。

6、透析区应划分普通病人治疗区和隔离病人治疗区。感染病人应实施隔离分区并专机透析,所用物品及护理人员相对固定。

7、血透室必须对每一台透析机进行编号,患者使用的透析机最好相对固定,并做好记录。

8、血透室所用的医疗废水(包括排出的透析液)应排入医院污水处

理系统。

9、医疗废物按要求处理。

10、透析区应保持空气新鲜,配备空气消毒设备,每日进行有效的空气消毒。地面、台面和物体表面每日下班后湿式打扫并消毒,如遇污染及时消毒。

11、工作人员应每年检测经血传播疾病的各项指标。必要时进行预防接种。患乙型肝炎或携带HBsAg及丙肝抗体阳性的工作人员应调离血液透析室。

12、发生医院感染爆发、聚集时应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爆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置、上报。

13、购入及应用的消毒剂应符合国家相关要求并正确使用。

14、血透室细菌污染相关检测。

反渗机和供水管路的消毒

按照设备要求定期对反渗机和供水管路进行消毒和冲洗,消毒和冲洗方法及频率参考设备使用说明书。每次消毒和冲洗后须测定管路中消毒液残留量,确定在安全范围内(见表-2,表中未涉及的消毒剂请参照生产厂商的说明书)。

透析机使用后进行有效的水路消毒(具体消毒方法按厂家要求或参见透析机的有关说明书)透析机水路中消毒液残留量必须小于允许值(见表-2);透析管路预冲后必须2h内使用,否则要重新预冲,隔日使用需要重新消毒。建立消毒记录,以便追溯。

表—2水路中消毒剂的最大允许残留浓度

十二、口腔科门诊院感控制落实措施

1、科室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兼职监控医师、护士组成,并在科室主任领导下工展工作。

2、门诊布局合理,有流动水洗手设施、快速干手设备及手消毒液。各诊室加强自然通风,治疗前后用消毒液擦拭工作台面、座椅及地面。每日定时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1小时。

3、口腔科医务人员必须掌握疾病标准预防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必须衣帽整齐,戴口罩,必要时戴护目镜,接诊、治疗每个患者前后均戴手套,一人一换,戴手套前后均应洗手及手消毒。

4、口腔科专用器械可在科内进行水洗、酶洗、清洗等处置后送供应室高压灭菌处理,处置应符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的要求。

5、进入患者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灭菌或消毒”的要求。口腔检查器材尽量采用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弯盘、一次性垫巾等,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标识齐全,无过期、无漏气、无破损,并禁止重复使用。凡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诊疗器械必须达到灭菌。修复、正畸印模须用消毒液浸泡,石膏模型必须置紫外线灯下一米距离内照射30分钟备用。

6、口腔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分类正确,标识清楚,锐器放置正确。口腔医疗废物及使用后的一次性器具均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进行处理并有记录。

院感防控工作汇报(总结)

院感防控工作要点 (2020.10.30) 省疫情防控督导组对院感防控督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结合我县医疗机构疫情防控工作存在的有关共性问题,希望各医疗机构结合实际,认真落实整改。 一、院感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1、院内感染管理制度、流程未及时更新,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要求各医疗机构全面梳理疫情防控相关文件,并将其作为开展目前院感防控工作的具体依据,进一步规范院感管理制度,优化处置流程,压实主体责任,彻底排除隐患,杜绝院内感染的发生。 2.个人防护不到位;要求各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分区、分级、分岗位防护。加强个人防护知识培训,特别要注重全员培训及培训效果,使其熟练掌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知识、方法与技能,确保全体医务人员严格落实标准防护措施,按要求正确穿脱个人防护用品和实施手卫生,切实提升自我防护意识。 3.部分单位未设置缓冲病房或设置缓冲病房数量不够;要设置足额的单人单间隔离治疗的缓冲病房,用于暂未取得核酸检测结果情况下,安置新入院患者,杜绝交叉感染的发生。强化病区24小时门禁管理,无关人员禁止随意出入。取消非必要的现场探视和陪护,确需陪护的可安排1名固定陪护人员,检测核酸阴性后并发放陪护证。 4.清洁消毒制度落实还不到位;要认真落实《医院消毒卫

生标准》《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和《关于全面精准开展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0〕195 号)等文件规范要求,严格做好诊疗环境、物体表面、室内空气、医疗器械、医用织物、患者用物的清洁消毒,对重点部门加大消毒频次,严格终末消毒并记录。 5.医疗废物处置不规范。严格执行医疗废弃物收集、转运、贮存、消毒、登记制度,严格按要求进行分类收集,规范设置转运、贮存设施,并严格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建立医疗废物交接记录登记簿,及时认真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 6.重点人群的核酸检测还不到位;对住院病人、陪护、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应检尽检”工作方案规定,14天进行一轮核酸检测。 7.有的医疗机构特别是个体诊所和村卫生室,预检分诊工作流于形式,形同虚设,甚至是应付检查;要落实“戴口罩、测体温、亮绿码、问旅行史”措施,确保做到早发现异常患者及时处置。 8.发热门诊和发热哨点诊室建设还不规范,特别是民营医疗机构差距较大;要严格按照“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必须建设发热门诊,其他医疗机构建设发热哨点诊室”的规定搞好建设及规范使用,尤其是“三区两通道”要严格分清。 二、下一步工作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院感防控工作。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连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不断部署,一

院感试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医院感染管理知识试题 科室姓名成绩 单项选择题( 40 题) 1 、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是(C) A 环境消毒 B 合理使用抗菌素 C 洗手 D 隔离传染病人 2、手消毒效果应达到的要 求: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数应(A)。 A ≤ 10cfu/cm2 B ≤ 5cfu/cm2 C ≤ 15cfu/cm2 D ≤ 8cfu/cm2 3、手消毒效果应达到的要 求: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数应( B )。 A ≤ 10cfu/cm2 B ≤ 5cfu/cm2 C ≤ 15cfu/cm2 D ≤ 8cfu/cm2 4、经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时,医院应于多少时间内报告当地卫生 行政部门( B ) A、36小时 B、24小时 C、12小时 D、48小时 E、2小时 5、下述哪项不属于微生物( E ) A、病毒 B、支原体 C、细菌 D、衣原体 E、钩虫 6、通过空调冷却水传播最常见的细菌是( D )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沙门氏菌 C、大肠杆菌 D、军团菌 E、棒状杆菌 7、下述不属于灭菌剂是( E ) A、2%戊二醛 B、过氧乙酸 C、环氧乙烷 D、甲醛 E、含氯消毒剂 8 、妊娠妇女不宜用的抗菌药物是( D ) A、青霉素 B、磷霉素 C、林可霉素 D、四环素 E、头孢菌素 9、下述各项中错误的是( A ) A、小儿呼吸道感染不需要隔离 B、医院污物应分类收集、分别处理,以防止污染扩散 C、大面积烧伤或多重耐药菌感染应进行接触隔离 D、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E、传染病区应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10、发生医院内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诱因是( B ) A、长期卧床 B、留置导尿管 C、膀胱冲洗 D、膀胱内注射 E、膀胱镜检查 11、下列消毒剂中属于高水平消毒剂的有( A ) A、戊二醛 B、络合碘 C、新洁尔灭 D、乙醇 E、碘酊 12、关于医院感染的概念错误的是( C ) A、入院时处于潜伏期的感染不是医院感染 B、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C、慢性感染急性发作是医院感染 D、与上次住院有关的感染是医院感染 E、婴幼儿经胎盘获得的感染不是医院感染 13、医院感染主要发生在( D ) A、门诊、急诊病人 B、探视者 C、医务人员 D、住院病人 E、陪 护人员 14、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的是( D ) A、在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临床症状或体征者 B、 由损伤而产生的炎症或由非生物因子刺激产生的炎性反应C、婴 儿经胎盘获得的感染:如CMV、弓形虫发生在出生后48小时以内者 D、住院中由于治疗措施而激活的感染 E、由于输注苏打外渗引起的 局部炎性反应 15、医院污物的处理原则错误的是( D ) A、防止污染扩散 B、分类收集 C、分别处理 D、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一同处理 E、尽可能采用焚烧处理 16、目前国内医院感染最常发生的部位是( D ) A、泌尿道 B、外科切口 C、血液 D、下呼吸道 E、胃肠道 17、灭菌速度快、灭菌效果好、对经济、环境污染小的是( E ) A、环氧乙烷灭菌法 B、戊二醛浸泡灭菌法 C、辐射灭菌法 D、过氧乙酸浸泡灭菌法 E、压力蒸汽灭菌法

体检中心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防控措施

体检中心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防控措施 发表时间:2012-11-22T09:27:12.29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2期供稿作者:叶有强1 袁君君1 彭虹1 郑芳2 [导读]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中心潜在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防控措施,降低体检中心院内感染发生率,确保患者安全。方法针对医院感染潜在的各危险因素提出合理的整改防控措施。 叶有强1 袁君君1 彭虹1 郑芳2(1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519000; 2广东珠海市人民医院 519000)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中心潜在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防控措施,降低体检中心院内感染发生率,确保患者安全。方法针对医院感染潜在的各危险因素提出合理的整改防控措施。结果经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优化环境设施等措施,有效地杜绝了院内感染发生,保证了体检者的安全。结论健康体检服务抓好院内感染的防控同时赢得了体检者的认可与好评, 保证了健康体检质量。 【关键词】健康体检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2-0147-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意识增强,健康体检越来越受到重视,服务需求越来越大,由于体检量增加,体检中心医院感染问题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造成交叉感染的危险,给体检者造成不必要伤害。为了保证健康体检的质量及减少院内交叉感染,对体检中心潜在的危险因素与防控措施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体检中心院内感染潜在的危险因素[1-3] 1.1 健康体检中心人流量大,人群相对集中,室内通风不畅,清洁区与污染区区分不够规范,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 1.2 医护人员和体检者存在侥幸心理,防范意识不强,无菌操作不规范。参加体检者无医院感染意识和观念,无菌观念缺失;医护工作者标准预防意识观念欠缺, 大部分体检医务工作者认为, 体检者大多为健康人群, 不同于医院里患病的患者, 殊不知受检人群中也不乏有阳性携带菌者, 医护工作者操作稍有不慎, 也会发生交叉感染。 1.3 医院感染防范措施落实不到位,缺乏有效监督。 1.4 医检不分。当患者出现疾病症状时,希望借助一次全面的身体健康体检来发现问题并得到诊断,为了增高工作量,往往对体检对象不加筛选,只要有体检需求,就将其纳入健康体检的行列。而参加体检的客人是相对健康的人群,和患者混挤在一起,无形中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机会。因而以健康、亚健康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体检中心应甄别出这些疾病患者,将其推荐到门诊接受诊治。 1.5 标本因素[1]。科室担负大量体检者的血液、尿液、分泌物等标本的采集、运送、暂存等工作, 每一环节都存在一定的隐患, 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因素,且长期频繁接触血液、尿液、分泌物也是感染HBV、HCV、HIV 等的高危因素。 2. 院内感染的防控措施 2.1 合理布局优化体检环境本院体检中心位于门诊楼一层,占地面积1500m2,走廊宽度达4.5m,可有效地降低人员密度,改善了体检环境。为避免人员过多集聚, 实行提前预约每日体检人数, 按计划程序进行体检, 提前备足体检所需医疗器械物品。各检查科室做到搭配合理,实现体检者的分流管理。科室布局与体检流程完美结合,在体检大厅设置清楚的科室标示牌、路标和体检流程图,提高体检效率,减少患者在医院内检查时间,从而有效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另外,设置足够导诊岗位,为体检者进行导诊服务,对初次来检人员要重点导诊,介绍各功能科室位置,避免因找不到地方导致体检时间延长,增加医院感染风险[4]。体检大厅及各检查室要保持清洁、干燥及空气流通,致使室内空气新鲜, 减少污染,为体检者提供清洁、安全的体检环境。空气消毒主要采用定时通风、紫外线照射等方法。每日下班后用紫外线灯照射诊室30 min。诊桌台面等其他物体表面在体检结束后进行日常清洁卫生, 用清洁的湿抹布或消毒液擦拭。 2.2 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教育培训体检中心是一个科学技术密集型的组织,由多科室、多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相当于一个小型医院,涉及各类医务人员,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对医院感染管理者进行定期考核,监督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落实情况。提高工作人员标准预防意识,组织体检中心医护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医务人员职业风险与标准预防》、《医院废物管理条例》等制度,并规范相关操作程序,提高了医护防范交叉感染的意识,保证患者免受交叉感染,保证医护人员自身安全。而标准预防措施是指提供医疗服务时认定所有的患者都可能具有潜在传染性的一种观念[4],它是WHO推荐的能够预防血源性疾病传播的全面隔离方法, 强调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双向防护。 2.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是预防院内感染的根本保证[5]。制定规范的无菌操作规程、消毒隔离制度及规范洗手制度。医务人员洗手不规范导致的手部带菌传播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规范洗手可有效阻断致病菌经手传播,降低院内感染风险。研究表明,物体表面细菌和病毒经手接触后,可长时间滞留在手部皮肤表面,而规范的洗手可将手部皮肤表面细菌和病毒清除,从而阻断细菌或病毒的传播,是降低体检中心院内感染发生率的关键。而提供伸手可得的速干手消毒剂、洗手消毒液是防止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对医生用的听诊器、血压计袖带、测视力用的眼罩均用手消毒液进行喷雾消毒擦拭后再用,并一用一消毒。对妇检患者采用一次性床单、手套,一人一用一更换。静脉采血严格使用一次性采血器、塑料试管,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垫一擦手消毒。反复使用的检查器材,如耳鼻喉科的鼻镜等,具有用量大、更换快的特点,必须加强日常管理,要在体检前及时做好擦拭、消毒等准备工作,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2.4 实现医检分离[6] 医院体检中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体检前一定要对体检者进行认真把关,在检前咨询环节,对体检者的体检目的、健康状况进行基本的了解,不与医院的门诊抢病源,将不适合健康体检的病人推荐到医院的门诊科室接受专科诊治,真正做到“医检分离”,从而避免交叉感染等问题的发生。在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的情况下,医检分离的体检模式越来越受群众欢迎。 2.5 严格标本转运作业规范建立标本采集、种类、数量、运送、交接等工作的登记制度, 按规定转运标本至检验科、病理科的专署位置; 转运标本的容器有明确的标识并且定期对容器进行清洁消毒灭菌。 2.6 加强体检后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医疗废弃物进行严格分类收集,锐利器具如一次性消毒注射器等锐器盒集中放入专用容器回收处置,对传染患者或疑似传染患者用后的敷料、棉签一律焚烧处理,用后的一次性床单、手套用黄色专用垃圾袋装好,由专人收集送至医疗废弃物接收点进行消毒等无害化处理, 禁止重复使用。 3.效果评估 我院体检中心成立以来,针对上述院内感染的常见危险因素进行防控措施,有效杜绝了健康体检院内感染的发生,无一例因为院内感染而造成不良后果,进一步完善了健康体检的内涵,提高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摘要: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传播提供外部条件,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无论对社会及个人均带来严重危害。大量资料证明,只要护理管理严格、预防措施落实,医院感染发生就少。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每次消毒、灭菌、隔离达到预定的要求,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此同时,有责任向社会进行人人讲究卫生、时间保护环境的宣传。 关键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传播提供外部条件,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无论对社会及个人均带来严重危害。大量资料证明,只要护理管理严格、预防措施落实,医院感染发生就少。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每次消毒、灭菌、隔离达到预定的要求,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此同时,有责任向社会进行人人讲究卫生、时间保护环境的宣传。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病人或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并产生临床症状的感染。由于感染有一定的潜伏期,因此医院感染也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后才发病的病人。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 根据感染来源不同,医院感染分为: (一)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指免疫机能低下病人由自身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即病人在发生医院感染之前已是病原携带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 引起自身感染。 (二)外源性感染指由环境他人处带来的外袭菌群引起的感染。包括: 1.交叉感染在医院内或他人处(病人、带菌者、工作人员、探视者、陪护者)获得而引起的直接感染。 2.环境感染由污染的环境(空气、水、医疗用具及其它物品)造成的感染。如由于手术室、空气污染造成病人术后切口感染,注射器灭菌不严格引起的乙型肝炎流行等。 三、常见的医院感染 (一)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常发生在一些慢性严重影响病人防御机制的疾病,如癌、白血病、慢性阻塞性肺炎,或行气管切开术、安置气管导管等病人中。判断肺部感染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X线透视或照片,其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3.3%~42%。肺部感染对危重病人、免疫抑制状态病人及免疫力衰弱等病人的威

基层医院手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

基层医院手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 发表时间:2013-04-27T11:26:01.8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7期供稿作者:杨先平[导读] 患者在医院内发生医院感染会直接威胁其身心健康,而有效地防范对致病微生物的传播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 杨先平(四川省南部县人民医院院感科四川南部 637300)【摘要】目的:针对基层医院手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探讨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自查分析的方法,针对医院手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采取了防控措施。结果:自查发现手术室基础设施不齐全,分区、流程不规范,手术室人员医院感染控制意识欠缺,手术室空气质量难以保证,消毒灭菌制度执行不严格等危险因素。结论: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存在问题突出,经过硬件投入和规范、强化管理,有效的控制了手术室医院感染,保证手术安全。 【关键词】基层医院手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防控措施【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7-0357-02 患者在医院内发生医院感染会直接威胁其身心健康,而有效地防范对致病微生物的传播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1]。手术室是患者接受外科治疗的关键部门,是手术成功的基础保障之一,也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本院在迎“二甲’复评一年多来,在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同时,尤其重视手术室等重要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为加强本院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我们对手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后,对存在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问题,加大硬件的投入,规范、强化,提高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质量,取得了一定成效。 1 危险因素自查分析 1.1 手术室基础设施不齐全,分区、流程不规范 由于手术室是在十几年建成的,分区、流程达不到部颁标准,手术台、无影灯、手术衣等部分基础设施陈旧,满足不了手术需要。虽然很多医生采取术后延长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但是手术病员的切口感染率依然较高。 1.2 手术室人员医院感染控制意识欠缺 基层医院手术室部分工作人员尤其是麻醉人员无菌观念较差,医院感染防控意识欠缺,进入手术室更衣、换鞋、操作不规范,不随手关门,导致室内空气污染严重。工作中不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使无菌物品或无菌区域被污染。手术室护工经常随意进出于手术室的清洁区、污染区。 1.3 手术室空气质量难以保证 基层医院手术室一般无层流洁净系统,而手术室空气环境的洁净度直接影响患者的术后创口愈合,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全民医保病人多,手术接台过多,手术间的人流量及出入手术间的次数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工作人员的手机经常被带入手术间并通话。 1.4 消毒灭菌制度执行不严格 为了减少支出,医院手术室有部分重复使用的手术器械陈旧破损也不及时更换,从而影响清洗和灭菌效果;用过的被污染的麻醉氧气面罩消毒不彻底、呼吸机一次性管消毒后重复使用;少数手术人员外科洗手不彻底,容易而导致细菌直接传播;部分参加手术人员洗手程序欠规范、洗手时间不够,擦手巾灭菌后管理不妥。 2 防控措施 2.1 改善流程,增加投入 本院确定迎“二甲’复评后,医院领导重视手术室的硬件建设,院部加大投入,改善手术室布局和流程,形成了无菌物品储存区、医护人员刷手区、污物处理区、手术区等,感染手术间靠最外面,各个区域了有明确标志,区域间尽量避免了交叉污染。同时更新了手术台、无影灯,新添置了接送病员的手术对接车、不锈钢物品存放柜(架)和手术衣等基础设施,基本满足了手术需要。 2.2 强化医院感染控制意识,重视医院手术室管理工作 院感科加大监督、监测力度,增强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意识。手术室护士长负责督导进入手术室各级各类人员的相关制度、措施的执行工作。上下一条心,规范管理、规范操作,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率。 手术室院感管理小组定期对科室人员进行培训,了解和掌握有关感染防控知识及各种规章制度,提高麻醉师、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的严重性与危害性的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要求所有手术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把手术器械包、敷料包灭菌质量及其管理程序关,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长建立沟通记录本,发现问题通过沟通及时纠正。 2.3 重视手术室空气和环境卫生管理 2.3.1 手术间每日清晨物品表面清洁擦拭1次,每台手术结束后清洁或消毒1次,每日手术间用动态消毒机定时消毒2次,每次60分钟。白天最后一台手术结束后,常规清洁消毒手术间,每周五下午固定进行终末清洁、消毒1次。 2.3.2 人员流动是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2]。手术护士必须在手术开始前准备好所需一切物品,以减少出入手术间的次数并减少人员走动,各种操作要轻柔,严格控制手术间人数。 2.3.3 禁止手机带入手术间,更不能在手术间通话。当术中出现可见的污染物时,及时用消毒剂处理被污染的区域。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不能随意乱扔。 2.4 督导手卫生制度的落实 洗手是预防外科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80%的医院感染是由手引起的,是切断病菌传播、降低院内感染发生最经济有效、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本院将外科洗手的方法、流程用醒目的彩印后挂在洗手间墙上,手术室护士长指导、监督,院感科抽查,使医务人员能正确掌握手卫生知识和正确的手卫生方法,保障外科手消毒的效果。 2.5 严格手术用品的管理 本院加大了对消毒供应中心的硬件与人力投入,所有可复用手术器械、器具和物品基本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回收处理,同时严格执行灭菌物品的各项监测,保障发出的无菌物品质量,一次性医疗用品进入限制区时拆除外包装,医护人员使用前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失效、不洁。护士长严格把关:一次性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医院感染预防措施

医院感染预防措施 一、空气消毒 病房:以自然通风为主,每周用艾叶空气消毒1次,流行季节隔日1次。 室内活动室:每天1次,以12㎡房间燃烧2根艾条,燃烧1小时后通风。 治疗室:在密闭门窗、打开抽屉、柜子、室内无人条件下,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1小时(30W紫外线灯,在1.0米处的强度>70 uW/cm2),每天照射1次。 二、紫外线照射消毒与监测 紫外线消毒注意事项 (1)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的清洁,一般每周用75%酒精棉球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拭。 (2)用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减少尘埃和水雾,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相对湿度大于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3)用紫外线消毒物品表面时,应使照射表面受到紫外线的直接照射,且应达到足够的照射剂量。 (4)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5)紫外线强度计至少一年送校验一次。 (6)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每2个月一次,新灯管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UW /C㎡,使用中的旧管照射强度不得低于70UW/c㎡。 三、消毒液的更换与监测 (1)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及时进行更换与监测,并作好记录。 (2)化学监测要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常规情况下“84”液、过氧乙酸应每日更换并监测,2%戊二醛液每周过滤、每半月更换。 (3)更换后均要进行监测,浸泡消毒灭菌时被消毒灭菌物品须完全浸没在消毒灭菌液内并将关节部位打开。 (4)浸泡物品须记录浸泡时间。

四、无菌技术与无菌药液 1、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一次性用品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且一人一用一废弃。一次性无菌物品要拆去外包装盒再放入无菌柜。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禁在感染处穿刺。掌握重点部位院感预防与控制措施,包括导管、导尿管等均须在病历上清楚记录起止时间和有无相关感染症状、体征。 3、常用无菌敷料缸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盛持物钳的干筒有效期为4小时。筒上标明有效时间。络合碘,酒精,双氧水等溶液,开启后要注明开启日期,有效期为1周。棉签开包后有效期为24小时。快速手消毒液,开启后注明开启日期,有效期为1周。 4、开封的无菌包未被污染有效期为12小时,铺好的无菌盘有效期为4小时。 5、抽出的药液和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未用完时须放在无菌盘内,不得随意放在桌面上。已开封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6、血库取出血输完后包装保留一天,以备查对。输完血的血袋应包装好后才能放入冰箱内。 7、皮下注射的胰岛素开封后放冰箱内冷藏保存,有效期为1月。 五、一般物品清洁与消毒 1、办公室、处置室的桌面和台面,每日消毒液抺洗一次,柜内和抽屉随时清理,并每周消毒一次。病历架、每班整理1次,每周消毒擦拭用1:200-1:100的“84”液消毒液抺洗一次。保持病历资料的整齐与清洁。办公室地面,每日2次拖地用1:200-1:100的“84”液消毒液抺洗。墙面,每半个月抹洗1次,无污迹。玻璃窗、每周抹洗,透明无污迹。天花板、每周打扫,无灰尘无蜘蛛网。空调过滤网每月清洗1次。库房每班清理,清洁整齐。 2、处置室配置:

医院感染地预防与控制教案设计

第十一章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第一节医院感染概述 医院是各种患者集中的场所,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且耐药性强,大量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侵入性诊疗技术的广泛应用等,导致医院感染不断增多,这不仅使医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增加了患者的身心痛苦,因此防治医院感染成为当务之急。 一、医院内感染的概念及分类 (一)概念: 医院内感染(医院获得性感染):指患者、探视者和医院职工在医院内受到 感染并出现症状 (二)医院内感染的分类 1、外源性的感染(交叉感染):病原体由一个人传播给另一个人而形成的感 染 2、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指患者自身携带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二、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 (一)机体内在因素 1、生理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等。 2、病理因素由于疾病使患者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降低。 3、心理因素个体的情绪、主观能动性、暗示性作用等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其免疫功能和抵抗力。 (二)机体外在因素 1、诊疗活动现代诊疗技术和先进的药物应用对医学的发展具有强大推动作用,在造福人类健康的同时,也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 (1)侵入性诊疗机会增加:现代诊疗技术尤其是各种侵入性诊疗的增加。 (2)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治疗过程中不合理使用抗菌药。

从而增加医院感染的机会。 3、医院管理机制医院感染制度不健全,或者虽然建立了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但只是形式主义;医院感染管理资源不足,投入缺乏;医院领导和医务人员缺乏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对医院感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都会影响医院感染的发生。 三、医院感染发生的条件 三个基本条件: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三者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就 导致感染 (一)感染源:医院内感染主要包括以下感染源 1、已感染的患者及病原携带者 2、患者自身 3、动物感染源 4、环境储源 (二)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外源性感染的主要途径 方式:直接接触、间接接触 2、空气传播:以空气为媒介,有飞沫核传播、菌尘传播 3、注射、输血传播 4、饮水、食物传播 5、生物媒介传播 (三)易感宿主:对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的人 因此,医院感染常见的人群主要有:①婴幼儿及老年人;②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③营养不良者;④接受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者;⑤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者; ⑥接受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者;⑦手术时间长者;⑧住院时间长者;⑨精神状态差、缺乏主观能动性者。

提升院感防控能力工作措施

提升院感防控能力工作措施 为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要求,进一步提升自治州各级医疗机构院内感染防控能力,制定措施如下。 一、完善组织体系建设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1.建立院级管理体系:成立由主管院长负责的院级管理组织(或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包括:医务部、护理部、院感办、后勤、药剂科、器械科、检验科等。 主要管理职能: 1.1 贯彻国家感染相关法规、标准、规范,根据医院实际制定本医院感染相关制度与标准并监督实施。 1.2 根据卫生学标准对医院的环境改造、施工流程等审查并提出建议。 1.3 制定感染管理评价标准并组织实施。 1.4 研究确定本医院的重点部门、环节、流程及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明确各部门在感染控制中的责任。 1.5 研究制定各种传染病防控应急处置预案。 1.6 建立会议制度,及时研究、协调、解决感染管理相关问题。 2.感染管理部门职责:组织开展本医院的感染防控工作,制定相关制度、建立临床感染防控组织,制定培训计划、开展全员

培训,制定质量考核标准并组织实施,及时评价和调整质量管理内容,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及时分析监测中风险因素,组织落实干预措施。 3.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工作职责:开展临床感染管理工作,落实医院的感控制度,督查消毒隔离、分区管理、手卫生、人员防护措施、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对科室各类人员及患者开展新冠防控知识培训。 二、严格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诊断及24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病例。根据需要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 2.病区感染管理制度:医务人员做好健康管理,强化标准预防措施,落实医院的各项感染控制制度,规范无菌操作,防止锐器伤,严格执行封闭式管理要求。 3.消毒隔离制度: 3.1 日常清洁与消毒:以清洁单元为单位进行环境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工作,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每天增加清洁与消毒次数,清洁区以环境清洁为主。有明显污染的情况下,应先使用消毒湿巾去除污染,再实施消毒。 3.2 预防消毒与随时消毒相结合。 3.3 实施终末消毒:空气、物体表面、织物、医疗设备、药品、患者衣物等,可采取次氯酸钠或过氧化氢汽(气)化/雾化

院感知识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院感知识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第一节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措施 1.医院内肺炎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有哪些? 答:医院内肺炎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主要预防措施有:(1).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含0.2%的氯已定(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h一次。(2).如无禁忌证,应将患者床头抬高30°。(3).鼓励手术后(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利于痰液引流。(5)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达正常水平。(6)不应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来预防医院内肺炎。 2.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答: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除执行医院内肺炎的预防措施外,还包括:(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2)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气管插管。(3)建议保持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5~30cmH2O,无明显漏气。 (4)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5)呼吸机螺纹管及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逆流入患者气道;湿化水应使用无菌水,每天更换。(6)每日评估是否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

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第二节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1.患者手术前应采取哪些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 答:手术前应采取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包括:(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2)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3)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4)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感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5)手术部位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6)如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在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min至2h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要做胃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7)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呼吸道感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参加手术。(8)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9)提高患者术前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2.手术中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有哪些? 答:手术中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包括:(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人员流动。(2)保证使用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预防隔离技术 隔离的技术和措施比较复杂,一般是针对病原体的播散而设置,称为屏障护理。在实施时应根据每种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选择 1、隔离区域划分 为了保证消毒隔离能顺利进行,符合质量管理要求,在隔离区域应划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各区的物品必须严格分开,未经消毒处理者,不得混用。人们在此区域内活动应遵循一定规则。 2、隔离室 设置隔离室的目的是将感染源和易感者从空间上分开,减少病原体经任何途径的传播机会,也提醒医务人员注意执行隔离常规。有单人隔离室和同室隔离两种。 隔离室要有卫生设施,室外要有缓冲区,有必需的隔离用物。 3、探视者的管理 探视者进入隔离的病人房间之前要报告护士站,医务人员要指导其正确使用口罩、手套及隔离衣,并督促执行其他预防隔离措施。 4、口罩、帽子、面罩和护目镜的使用 各种类型的口罩、帽子、面罩和护目镜可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以提供屏蔽保护。戴口罩可以防护口、鼻吸入气溶胶。口罩、面罩和护目镜可阻止感染性血液和体液溅到医护人员眼睛、口腔及鼻腔黏膜。口罩应盖住口鼻部,用过的口罩应及时处理,脱口罩后应立即洗手。不可将口罩存放在口袋内或挂在颈上、胸前反复使用。 5、卫生洗手 洗手是重要的预防感染的技术之一。为保护病人、保护自己,必须认真坚持洗手。洗手分为卫生洗手和外科洗手, 洗手目的去除手上污垢和暂居微生物 洗手指征(1)接触病人前后,尤其是在接触有破损的排放、黏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2)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3)处理清洁或无菌物品之前。(4)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房等重点部门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5)在同一病人身上,当从污染操作转为清洁操作之间。(6)戴手套之前,摘手套之后。 洗手程序(1)双手掌心相互搓擦;(2)手指掌面与手掌搓擦;(3)一手手掌覆盖于另一手的手背,双手手指、手指两侧及指蹼交叉摩擦,同时一手手掌搓擦另一手手背,然后交换;(4)双手互握,一手手掌搓擦另一手指背,然后交换;(5)一手的拇指放于握拳状的另一手掌中转动搓擦,然后交换;(6)一手的指尖放于另一手的手掌搓擦,然后交换;(7)一手手指掌面及手掌包绕另一手的腕部转动搓擦,然后交换。 6、手的消毒 目的去除暂居微生物及破坏或抑制部分常居微生物。 指征(1)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2)诊查、护理、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病人之前。(3)接触每例传染病人和多重耐药菌株定植或感染者之后。(4)接触感染的伤口和血液、体液之后。(5)接触致病微生物污染物品之后。(6)双手需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职工医院院感风险评估管理及控制措施---文本资料

2014 年职工医院院感风险评估管理及控制措施医院感染风险评估,是医疗安全保障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重要的评价方法和决策机制。没有及时的风险评估,工作重点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不利于工作计划的制定,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以及工作成效的客观评价。 根据医院感染防控的工作性质与地位,选择事宜的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我院确定的安全战略目标,对院感办的工作范围内的风险因素进行梳理,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恰当的风险评估方法。将是科室阶段性开展防控工作的基础。 等级医院评审4.19.3.2 要求“有对感染较高风险的科室与感染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就是对管理部门开展感染风险评估的具体要求。根据文献方法,现拟采用组合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进行此项工作。 一、重点科室的评估确定根据科室的工作性质与感染风险因素包含的多寡,采取定性分析法确定我院的重点科室目录。风险高中低赋分3、2、1.【积和合计法 1 相加,非0、1 相乘“参考,累计合计法判定】 职工医院科室风险评估

评估赋分法的定性分析结果判断:≥10分为重点科室、 <10 分为非重点科室。 累计结果:综合ICU、手术室、新生儿监护室、产房为重点科室防控措施: 1、重视手卫生工作,提高重点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2、加强重点科室消毒、隔离工作的管理,尤其是环节管理。环境清洁、定置管理是基础,各项监测符合要求;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遵照流程确保每一步合格。 3、以质控为手段、以数据为事实、以完善工作为目的做好重点科室各环节、危险因素的评估与监控,根据工作实际制定可行的防控措施并督导落实与平时的质控检查中。 4、一次性耗材不重复使用,重复使用物品严把洗、消、灭关卡,在有效期内规范使用。 5、增强无菌观念,物流、人流方向正确,医疗废物分类合理,正确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等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 加强医院管 医院环境内大量细菌和易感人群并存的特点决定了医院场所的特殊性[1]。为了减少医院内的各种感染,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1.1 完善接诊、分诊制度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开设不同的门诊,以预防病人在确诊前与一般门诊混和就诊所引起的交叉感染。 1.2 完善病种管理根据不同科室的具体情况开设隔离病房、危急病房、温馨病房等,以满足不同病种患者的收治,减少交叉感染。 1.3 完善区域化管理严格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的管理,护理人员不仅要严格律已,还要管好患者及其家属。 1.4 严格执行陪床探视制度控制探视人员,减少陪床人员,切断外源性细菌污染的途径,降低感染率。 1.5 妥善处理废用垃圾医用垃圾、生活垃圾、锐器分类妥善处理,由专职人员收集后并进行处理。 2 严格执行消毒 2.1 加强病房空气环境的管理空气中细菌含量与多种感染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应从多个环节减少高危区域的空气微生物的含量。定时开窗,病房湿式清扫,每日完成床单更换,集中查房后用0.5%84消毒液超声雾化进行空气消毒。对高危重点科室、高危人群实行保护性隔离,严格探视,且采取探视者入室更衣、洗手,探视后对室内进行通风、消毒擦拭、喷雾消毒等措施。每月一次做细菌培养,如不合格的,重新消毒后再做培养,以保证病房的清洁。 2.2 加强物品消毒灭菌处理消毒灭菌不严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原因,目前灭菌方法很多,但仍认为高温、高压效果较好。有研究报道,污染的氧气湿化

瓶、氧气管、氧气插管、呼吸机、雾化器、导尿管、床旁柜、公用洗涤池等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播因素。所以,除了对必须消毒的器械物品消毒外,对易忽视的消毒器械物品应进行认真的消毒。 2.3 手的消毒护理人员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前后都要彻底洗手,因为被污染的手是医院感染最主要的媒介。认真洗手与手的消毒是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措施[2]。在上班时间不准戴戒指、手链,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制度。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垫一巾一带,在治疗室安装感应水龙头,并配备干手机避免或减少再次污染,每月对医务人员的手进行采样监测,保证手指带菌数不超过15cfu/cm2。 2.4 终末消毒患者出院及病故后,对床单位进行严格的擦拭并消毒,以达到彻底终末消毒的目的。 3 减少侵袭性操作 尽量减少各种侵袭性操作,若病情需要,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切实防止致病微生物扩散。有报道,泌尿道插管是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原因[3]。在必须导尿时,应选择毒性小、感染率低的硅胶气囊导尿管,严格无菌操作,每日2次尿道口消毒,每日更换引流袋,无菌尿管每周更换一次,留尿管前后和拔尿管前后都应对患者做尿的细菌培养,如发生菌尿症立即停止导尿,并使用合理的抗生素治疗。 4 减少开放式治疗 开放性的操作是造成感染的又一诱因。在泌尿系统疾病中,持续膀胱冲洗是不可避免的。采用3 000ml大袋生理盐水冲洗,因重力缘故不需要排气管及连通管,换袋工作由护士进行,仔细检查每袋生理盐水,避免有混浊及杂质的液体冲入膀胱。连接5 000ml一次性引流袋,常用密闭式,管颈粗,不易堵塞且可减少院内感染发生,妥善固定后冲洗液不易逆流,更有效地避免院内感染。 5 合理使用抗生素

职工医院院感风险评估管理及控制措施

2014年职工医院院感风险评估管理及控制措施 医院感染风险评估,是医疗安全保障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重要的评价方法和决策机制。没有及时的风险评估,工作重点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不利于工作计划的制定,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以及工作成效的客观评价。 根据医院感染防控的工作性质与地位,选择事宜的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我院确定的安全战略目标,对院感办的工作范围内的风险因素进行梳理,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恰当的风险评估方法。将是科室阶段性开展防控工作的基础。 等级医院评审4.19.3.2要求“有对感染较高风险的科室与感染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就是对管理部门开展感染风险评估的具体要求。根据文献方法,现拟采用组合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进行此项工作。 一、重点科室的评估确定 根据科室的工作性质与感染风险因素包含的多寡,采取定性分析法确定我院的重点科室目录。风险高中低赋分3、2、1.【积和合计法“1相加,非0、1相乘“参考,累计合计法判定】 职工医院科室风险评估

评估赋分法的定性分析结果判断:≥10分为重点科室、<10分为非重点科室。 累计结果:综合ICU、手术室、新生儿监护室、产房为重点科室防控措施: 1、重视手卫生工作,提高重点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2、加强重点科室消毒、隔离工作的管理,尤其是环节管理。环境清洁、定置管理是基础,各项监测符合要求;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遵照流程确保每一步合格。 3、以质控为手段、以数据为事实、以完善工作为目的做好重点科室各环节、危险因素的评估与监控,根据工作实际制定可行的防控措施并督导落实与平时的质控检查中。 4、一次性耗材不重复使用,重复使用物品严把洗、消、灭关卡,在有效期内规范使用。 5、增强无菌观念,物流、人流方向正确,医疗废物分类合理,正确

院感防控落实措施

目录 一、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措施 二、下呼吸道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三、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防控措施 四、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防控措施 五、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 六、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七、医务人员手卫生与监管措施 八、消毒灭菌隔离措施 九、无菌操作原则 十、检验科院感控制措施 十一、血液净化中心流程的感染控制措施十二、口腔科门诊院感控制落实措施 十三、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落实措施 十四、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 十五、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十六、ICU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 十七、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十八、产房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 十九、导管室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

一、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措施 1、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减少耐药菌产生的首要因素 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加强抗菌药物使用前标本的送检,指导临床合理应用药物,可很大程度的减少或延缓耐药菌的产生。 2、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执行情况是决定耐药菌在院内传播的重要环节 大量循证医学证明,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经济、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3、实施严格的消毒隔离是预防耐药菌传播的重要措施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的患者实施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及时脱去手套并洗手。 4、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是避免耐药菌传播的重要因素

措施及工作流程

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及工作流程 2020年3月

第一部分 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医疗机构内XX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XX防控中常见医用防护用品使用范围指引(试行)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XX防控方案(第六版)的通知》、《山东省XX现场消毒及个人防护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的要求,为做好可能出现的XX病例院感防控准备工作,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特制订《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及工作流程》。 一、预检分诊 注意询问发病前14天内的旅行史或可疑的暴露史,近期有无赴武汉市及其他疫区旅行史或武汉市相关市场(特别是农贸市场)直接或间接接触史、旅行史等。工作人员按一级防护着装穿工作服(白大褂)、戴一次性使用帽子、穿一次性使用隔离衣和戴一次性使用手套、戴一次性使用外科口罩(每4小时更换1次或感潮湿时更换,有污染时随时更换)。配备快速手消毒液、体温表(或体温枪)等,对预检发热可疑患者佩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并送至发热门诊,做好环境及物表清洁消毒工作,作好记录。 二、发热门诊 1.工作人员采取一级防护措施,必要时戴医用防护口罩。 2.做好患者接诊及隔离观察工作。切实落实首诊医生负责制度,严格筛查病例,发现可疑病例时立即报告医务科,经院内专

家会诊明确后,立即按程序报告。 3.有疑似患者时,患者采取佩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等措施,医务人员采取二级防护措施。 4.患者转出后对其接触周围环境及空气进行终末消毒,作好记录。 三、急诊预检分诊 1.落实预检分诊制度,询问流行病史,引导发热患者(注意戴外科口罩)至发热门诊就诊,并做好防护措施。 2.医务人员严格落实个人防护和诊疗环境的管理。对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实施吸痰、呼吸道采样、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的喷射或飞溅的工作时,采取三级防护措施。 3.分诊处及诊疗区域保持良好的通风并定时清洁消毒。 4.合理设置患者等候区,避免大量患者聚集。 四、医技检查科室 日常接诊要落实标准预防,特别是患者流量较大的心电图、放射科、超声检查、检验科、CT室等。接诊呼吸道感染患者,一定要做到一人一床单一手套一消毒或一手卫生;做好环境及物表清洁消毒工作,作好记录。 五、普通病区 1.应当备有数量充足的应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消毒和防护用品。 2.病区内发现有流行病学史的疑似患者,立即报告医务科,医务科组织会诊,需明确诊断收治隔离观察的转隔离病区进行医学观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