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 2009年第1期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董晓萍

[作者简介]董晓萍(1950-),女,辽宁大连人,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5)

[摘 要]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有相近的学术目标,有相似的历史保护形式和社会认同基础,但也不是所有民俗学的对象都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从民俗学的角度说,将两者共同讨论和交叉研究,有助于实现三种提升:一是有助于将部分本国文化杰作塑造为人类共享文化产品,二是有助于促进开展大众遗产学教育,三是有助于在人类多元文化差异中保持自身文化权力。这一研究旨在把生成和发展于本国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中的精神文化财富上升到人类生命意识上认识,促进人类在多样和谐的地球环境中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俗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整体保护理论 基本问题 三要点 中图分类号 G 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890(2009)01-009-0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种理念,很理性,但也很理想化。民俗学是与之目标相近的学科之一,民俗学研究对人类利用自然和文化的行为产生连续性影响的文化,现代民俗还超越了国家间、地区间和代际间的界限,营造了多元文化的接触点,具有跨文化性,这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越走越近。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的成立,也在于它的对象是一种连续文化的同一体,能成为世界文明财富,为人类所共享。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研究,可以促进非遗保护,民俗学本身也会在非遗理论建设中获得新的位置。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一个概念,但却是一对联系十分密切的概念。将之共同讨论,是基于它们在我国具有历史基础和社会认同的相关性。在全球化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已互相公开解密,两者的封闭传统都被解禁,这也对两者的主体文化自卫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最后人们必将寻求共同保护的出路。将两者共同讨论,建设符合我国实际的整体保护理论。

目前民俗学者需要考虑一些基本问题,如民俗学与非遗理论的异同处和互补点等。由此所确定的学术目标,也应该是对政府公共政策、现代

社会日常生活和跨文化交流都有实际价值的学问。本文就此稍作讨论。

一、民俗学与非遗理论相关的历史

基础与异同点

从民俗史上看,很多民俗保护活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形式有相似的历史基础。我国很早就有保护文化的传统,政府下令搜集和保护遗产的文献记载十分丰富。在我国的世界遗产地中,武夷山就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政府保护文告。公元748年,当时朝廷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要求保护。公元944年,朝廷又诏告说:

!全山禁

止樵采、张捕?,这对保护自然资源和区域地理景观是有益的。公元1121年,朝廷还在武夷山设置了!提举?、!主管?等官职,先后委任145名官员专司保护事宜。至今在36峰上还留下历代官府保护法令和告示14处,这就是文化举措了。除政府保护外,民俗保护更为普遍。当地有大量的乡规民约,对武夷山实行动物保护、自然景观保护和文物保护,形成了一个有浓郁民俗保护氛围的文化空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

对武夷山的评价中指出,武夷山得到了长达12个世纪的保护#,该文化空间功不可没。将政府保护与民俗保护相比,民俗保护是一套广大民间社会自己接受和自愿实行的思维和行动系统,对它展开研究,正是非遗理论的核心部分。

即使从现代人的眼光看,不少被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点,也都有传承悠久的保护祖先文化的民俗活动,当地的保护渠道和保护载体也多种多样,如有家族保护、宗教保护、方言保护、表演保护、农业仪式保护、传统节日保护、衣食住行惯行保护、医疗健康方式保护、民居村落格局保护和水土生态资源保护等。对民俗保护的内涵和价值,从前政府、学者和社会力量有时不了解或不熟悉,在近年实行非遗保护后,它们逐渐被认识,有的还与非遗本身一样受到了重视。

历史基础是国情的要素。非遗理论是外来学说,民俗学则长期研究国情文化,占有优裕的国情资源。20世纪以来,民俗学还对民间社会展开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记录了一批民俗志资料,出版了相当的研究著作,这类学术成果的传承也是一种学术形式的保护。把两者靠近,可以给非遗理论的历史基础加厚。

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毕竟是吸收了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成果所形成的现代知识体系,也是一种针对世界遗产保护实践所推出的操作框架,它也有一些理念和方法是民俗学所不具备的。认识这种差异,才能减少讨论的盲目性,有益于两者互补。

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和谐环境文化,这与民俗学是一致的。但非遗理论同时强调有全面保护运行机制和评价标准,这是民俗学所没有的。仅从评价标准看,非遗理论构成有三层:文化体系评价、生态标准评价和遗产主体评价。在这些评价标准的形成过程中,有与民俗学交叉的地方,但也有非遗理论吸收的其他成分。所谓文化体系评价,指在19世纪中后期,科学进化论学说获得发展,人们把工业社会与前工业社会相比,形成了流行一时的文化评价标准。它曾被用来评价民族、国家、社会中所有可以起源、演化、变迁和衰亡的精神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风俗、习惯、法律和制度等,主要以工业文明为中心,评价前工业社会的文化。二战后,反殖民侵略、反文化霸权的运动兴起,这种文化评价观念受到了批评。所谓生态标准评价,是指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经历了战后和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阶段,出现了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的评价系统。它强调自然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意义;指出人类至今保留的生态文化,本身就能保护环境。它要求限制过量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醒人类爱惜祖传遗产。但现在的事实是,少数发达国家极力保护自我生态环境,却把工业基地搬到发展中国家去生产,造成了很多发展中国家以失去生态平衡为代价追求经济发展,使很多长期平衡的生态环境受到了毁灭性的威胁。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态评价标准呼吁宏观地球环境的保护,它的推行,对发达国家的惊人资源耗费和发展中国家的迅速环境破坏起到双向限制作用。所谓遗产主体评价,是指以具体社会历史、具体地理地点、具体民族文化中的公认文化杰作为对象,开展具有历史成就和未来传承统一性的价值评价。它是由文化评价标准和生态评价标准结晶出来的新价值体系。它的出现,既承认传统,也强调现代人的保护动能性;指向明确,容易操作,一经提出,便引起了政府、人民、学者和社会力量的参与热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提倡公民社会思想,要求提高世界遗产保护的人类责任感和优秀文明共享意识,这与民俗学以往强调的内部文化唯一性策略相比,有所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的这种导向,适合在全球信息互通时代倡建,可以既教育文化内部成员,也教育外来社会的文化分享者,是在多元文化共享中保存自我文化主体性的策略。在民俗学史上,曾经历了两种!挪移?论:一种是殖民地和宗主国之间的文化挪移,一种是文化内部不同阶层之间的文化挪移;它们都能产生某种共用文化产品,但这些挪移是文化趋同的挪移,丧失了文化主体的特点,后来遭到了批评。在全球化时期,又出现了文化差异的挪移,如西

#衷楷夷:?忧患意识与世界遗产资源管理%,郑玉歆等主编?自然文化遗产管理&中外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06页。

方人喜欢东方的古朴文明,东方人喜欢西方的时尚文化等;但这种挪移能造成原地遗产文化的错位,制造市场经济下的趋同商品,使原地产品与原地人民的情感和价值观相剥离,也引起了各国人民的警惕。所幸这正是非遗理论的主体评价标准所要抵制的事实,它的这种敏感也应该成为民俗学的敏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的实践机制是政府管理。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动手比我们早,取得了很多实际经验,也总结了不少政府难题,比如保护资金来源、保护法律和教育政策、保护遗产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处理、政府评价成就的指标不计较保护遗产的成本和劳动等。他们实行的两个方案可供参考:一是政府、学者和经济实体相结合,建立权威性的专业保护遗产机构,能够独立运作遗产保护工作并监督执法,以解决分别行动带来的弊病;二是发展非遗保护非赢利事业,以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对此,民俗学也可以参考。

二、非遗整体保护理论的几个基本

问题与要点

近年已有不少民俗学者的文章讨论非遗保护理论;也有些文章是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研究的角度开展讨论,涉及到民俗学的问题;还有些是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碰到了民俗,并就此进行探究等。这些都可以为建设与民俗学互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理论奠定基础。从另一方面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理论,还应该是能给政府和民间提供操作细则的实践方案,它的实践性决定它的生命力,这则是它区别于以往民俗学研究之处。以下从这两方面讨论几个问题。

(一)传承保护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中,民俗遗产是一个重要内容,但又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从前民俗学所讨论的对象,非遗理论的对象范围要更宽泛一些。但在保护理念上,两者却有一致的地方,即不少学者认为传承即保护。在他们看来,在我国现阶段,应该采取维持遗产自身传承的政策,保存遗产作为历史文化载体的特性,这样就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优秀民俗遗产。这种想法是好的,不过实施起来又是过于理想化的。当今社会的非遗交流已带有超国界性质,它所产生高额的市场回报使遗产自身传承保护的能力变得相当脆弱#。也有的学者会说,这是由市场弊病造成的,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解决。但是,这种传承保护仍然困难重重,例如,如何避免对遗产做实质性的改动?如何防止或减缓遗产的退化?如何既保护原味遗产,又能让现代人产生欣赏兴趣?如何帮助所有社会成员都理解遗产的重要性?如何使政府在制度上和财政上都连续投入保护工作?等等?。总之,按照以往的思路工作,对遗产的威胁还是层出不穷。究其原因在于,它是一种保守性的看护,而不是积极的接续。它适合于继承过去,却未必适合传诸未来。非遗整体保护理论的实质,不止是看护和守成,还要保证遗产始终不丧失魅力,不失去被价值化的各种现代机会和未来的机会,它是一项面向现实和建设未来的事业。

(二)濒危保护

很多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从濒危抢救开始的。因为这种遗产一旦被毁坏,就不能再生,也无法替代,濒危是保护的底线。濒危保护说的要点,是对遗产做死亡关注,呼吁集中资源做重点抢救,使遗产在原地环境中存在下去,以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濒危遗产保护的收效,是使濒危转化为活力和激情,鼓励人类为爱惜祖先创造的精神财富而团结奋斗。

濒危保护理论的动力,是人类反思遗产与人类生存的依存关系。一些学者把全球化时期经济增长的进账与人类付出的巨大代价相比,提出遗产主体的不可再生说。法国学者魏五海(Patrick

#?史鹤凌:?规制中国遗产管理:协调保护与开发的矛盾%,郑玉歆等主编?自然文化遗产管理&中外理论与实

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页。

史鹤凌:?规制中国遗产管理:协调保护与开发的矛盾%,郑玉歆等主编?自然文化遗产管理&中外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115页。该文作者侧重分析文化遗产管理普遍遇到的问题,对民俗遗产管理也是适用的,

V i v eret)提出,提升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水平,从根本上说,是改变人类自己的财富观,告诫人类友爱和尊重比物质享受更重要,而人类往往在失去这些精神财富时才知道拥有的可贵#,学者应该促进这一观念的转变。

我国在濒危保护理论上,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即往往把传统民俗直接列为濒危对象,在我国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后,这一选择更为明显。其实两者并不等同。实际上,目前所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在已发生的全球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变迁中,很多原来适应原地社会的传统失灵了,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的因素也产生了,有的还累及民俗,这时民俗的走势应该得到引导,使之合适于遗产保护。当然,把民俗和非遗视为对立物的认识也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外部大环境变迁的条件下,将传统民俗的保存和发展,调整到适合非遗保护和发展的框架内,促进原地人民自觉自愿地对它们加以整体保护。

为达此目标,加强基础研究是必要的。一般认为,破坏遗产安全的因素有两类: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此暂时不谈自然因素,仅从人为因素看,又分公众因素和专业因素两种。公众因素,如战争、动乱、宗教狂热、非法盗掘、管理不善、旅游业、城市化、人为磨损和涂写等;专业因素,如缺乏研究、缺少交流、对遗产做不适当展示。实施不正确的保护等。经过基础研究,主要是开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研究,掌握了遗产濒危的因素,才能在濒危保护中对症下药。(三)评估保护

评估保护的含义,是面对近年遗产遭受毁坏和威胁的状况,通过权威性的评估,建立安全保护意识和保护标准工作框架。这是一个现实框架,能检验保护工作的得失;这也是一个未来框架,能预测遗产传承的未来格局。它包括以下两个要点。

评估文化价值概念与遗产概念的关系,通过改善文化价值观,提升关注遗产的水平。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下,特别要关注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的遗产,而他们的遗产是与国家遗产整体联系密切的。如果他们的遗产被分门别类地归类,这些遗产就很可能被分别地、孤立地对待,这样就增加了这类遗产的地方性减弱和多样性丧失的危险。

评估人文理念与非遗主体生存的关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出于保护人类的精神财富的需要,它强调人文理念对非遗主体的生存至关重要。在现代社会,已有一些评估结果产生了消极作用,如单纯经济评价的影响、产量评价指标的影响、城市规模和结构评价指标的影响、地区间竞争评价指标的影响等,它们都对人文理念和非遗主体都造成了负面影响。

建立评估保护系统,就是要克服上述工作的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把评估活动与保护工作统一起来,使非遗遗产得到稳定的维护和延续。(四)约束保护

约束保护,亦即!申报保护?。主要是通过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清单的工作,约束和监督政府和民间的保护行动。例如,我国是地理和文化资源大国,适合申报自然、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项综合性遗产,这样能推进整体遗产保护理论的建设和完善,也能保证遗产主体保护的完整性。遗产地人民在保护实践中,也可以做到了相互制约、体系整合。

约束申报的另一个含义是,在申报批准后,对非遗的利用活动要受到约束,包括有限度地约束开发和有约束的改造保护等。这对遗产地是个压力。但也有很多遗产地把这种约束变成了有益的建设,他们因为不愿意受到批评,便把非遗遗产与本国地名誉和文化权利联系在一起,积极地改进保护措施。也有的地区将自己无力管理的非遗遗产纳入保护清单,反而促进了政府、公众和国际社会对这种遗产的关注,同时做到了对遗产主体的约束保护。

(五)教育保护

所有遗产都具有社会公众教育的潜功能,保护遗产就是要发掘这种潜功能,在国民中建立尊重自然、尊重知识、尊重历史的优秀风范,激励遗产参观者的人文思考和保护行动。

#2003年12月5日,应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之邀,法国学者魏五海(Patrick V iveret)就自己的新著?人类财富的新尺度%做了学术讲演,这里引述了他所申述的要点。

非遗保护的前提是教育,非遗保护的保证是教育,非遗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还是教育。如果说,所有威胁和破坏遗产的恶性运作皆源自无知,那么最大的无知还是将遗产保护与遗产主体和共享者分开,不让人生活在遗产里,空壳的遗产灵魂出窍,知识走形,变成无字天书。加强遗产教育,可提高政府和公民重视遗产的水平。近年我国不少地区把非遗保护列为爱国主义教育项目,或列入现代化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通过非遗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教育子孙后代和传承民族文化,在全球文化竞争中保持中国自己的优势,这使非遗保护迅速得到了公众认同。能促进保护工作取得成功。

(六)伦理保护

伦理保护,指对遗产地的社会空间、文化传统和民俗权利的保护。遗产地人民是当地区域性社会知识的拥有者,这些知识能确保他们是最好的非遗文化向导。他们能帮助外来参观者了解当地的独特生态环境和文化圈特征,促进内外部文化成员对非遗产品的共同欣赏和保护管理。他们的人文传统和民俗权利与非遗主体有着惊人的内在和谐之处,尊重他们的利益,发挥他们的作用,是非遗保护必须贯彻的伦理原则,也是保护遗产地的最好办法#。相反,忽略遗产地的民间意愿和民俗利益,反而容易造成对非遗资源的破坏,服务质量不高或建设失控等问题。

在发达国家,很多非赢利组织在非遗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参与组织培训、公众教育、制定标准、管理环境、促进建立保护区,与政府协调管理,结成良性伙伴关系,自己也具有清晰的目标范围,对各方意愿能够理解、尊重和支持,有一定的资金来源,有可检查的标准,能实行联合决策等?,这些都对我们有借鉴意义。

把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做交叉研究,不是做象牙塔里的纯学问,两者所要共建的目标,有理论问题,也有实践问题。但从整体上说,它有三个要点:一是将一部分本国文化杰作打造为人类共享文化产品,二是开展大众遗产学教育,三是在人类多元文化差异中保持自身文化权力(,并把这种生成和发展于本国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中的文化财富上升到人类生命意识上认识,扭转全球在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上的退化趋势,促进人类在多样和谐的地球环境中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刘晓春

#?([澳大利亚]玛瑞卡.维克塞尼(M ari ka V iczi any)?国家公园与本土文化的保护:以卡卡杜国家为例%,郑玉歆

等主编?自然文化遗产管理&中外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32页。在玛瑞卡.维克塞尼(M arika V iczi any)的文章中,也提到了伦理保护的问题。

F i nkelstein,M.1992,N ational park drea m s.In Borea lis3(2),10:32-42.转引自李文军?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郑玉歆等主编?自然文化遗产管理&中外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24 -225页。

C liff o rd G eertz,1986,T he U ses of

D iversit y,i n T he T anner Lec t ures onH u m an V a l ues,C a mbr i dge:Ca m bridge U n i ve rs i ty P ress,p264.

No.1,2009,Cul t uralHe ri t age Journa l

M ai n Abstracts

I ntangible Cultural H eritage Protection and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G ao X iaokang2

T he content o f protec ting intang i ble cultural he ritage actuall y i ncl udes a ser i es of cu ltura l rev i va l pro j ects wh ich evo l ve fro m the narrow and negative protection to the i nher i tance and the dev elopment.S i nce i ntang ible cultura l heritage is a concept wh ich i nvolves ex tensive and d i ve rse ob j ec ts,the issues of t he protec tion shou l d be st udied accord i ng to the d ifferent cultural fo r m s.T ake t he protec ti on of trad iti ona l crafts as an i nstance.It is i m po rtant to cu lti vate t he pub lic s'cultural attain m ent and consu m pti on concept.The pro tecti on shou l d wo rk fo r cu lti va ti ng t he soc i ety s'concerns,understand i ng s and i nte rest to the pro cess ofm aking traditiona l crafts.A bout protecti ng t he f o l k ac tiv iti es,it is i m portant to re-construct the cu ltura l exchange environment o f urban comm un iti es,so tha t trad i ti onal f o l k activ iti es coul d gradua lly beco m e an org an i c part o f conte m po rary urban cu lt ura l ecology.The protec ti on o f folk art activ ities at reg i ons w ith cu lt u ra l spec ialties is actuall y a protection o f life sty l e i n spec i a l cu ltura l g roups.It i s also a positi ve protection wh i ch puts the core factor o f traditi onal fo l k art into t he new cultura l and trans m itti ng spaces and creates novel fo l k cu lt ura l fo r m s tha t co-ex ists w ith fashion culture.In a wo rd,the i ntang ible cultural her itage pro tecti on on t he level of cu ltura l deve l op m ent is an organ ic sec ti on o f constructi ng the contemporary publi c cultural serv i ce sy stem.The pub lic cu ltura l service syste m shou l d be a mu lti-leve l and mu lti -for m cultural comm un ity wh ich can satisf y t he i nd i v i dua li ty deve l op m ent o f ev ery cultura l g roup.W it h th i s cult ural construction con cept,the intang i ble cultural he ritage protec ti on could g et r i d of the i m ag i nary d ifficu lt position and ga i n a bi gg er developi ng space.

Folklor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 eritage Protection

Dong X i a op ing9 Fo l k l o re and Intang i b l e CulturalH er itag e-ology have t he si m ilar academ ic purpose,t he si m ilar histor i ca l pro tecti ve form and the base o f soc i a l i dentity,neverthe less not every object o f fo l k l ore cou l d be a i ntang ible cultura l heritage.W i th an ang le of fo l k l o re,to have a co mm on d i scuss i on o f the bo t h and to do an i nter-d i sciplina ry st udy helps rea li ze t hree i m prov e m ents.T hey are as fo llows:to m ake som e of our nationa l cu ltura l m aste rpieces be the cu ltura l products sha red by hu m an be i ng all over the wor l d;to promo te the public education o f her itag e-o l ogy;to keep our own cu ltura l pow er among hu m an)s mu lti cultura l d ifferences.T h i s study a i m s to ra ise a sp iritual cultural property,wh ich or i g i nates and dev elops fro m its own country)s natura l env iron m ent and socia l h i story,i nto a concept o f hu m an life to be known,and t o reverse the deg radi ng tendency o f the g l obal natural and cu ltura l eco l ogy,and advance hu m an)s susta i nab le develop m ent in the d i verse and ha r mon i ous Ea rt h.

!I m age Dubbed w ith Sounds?(!音配像?)Restores The B lind Spot O f Jing O pera Tradi tion

Wang Anq i14

A lthough it is no doubt t ha t the I m portant Cu lt u ra l P ro ject!I m age D ubbed w ith Sounds?i s effecti ve and va l uab l e to rescue Ji ng O pera traditi on,t he author wou l d li ke t o show a bli nd spot and hope it cou l d be m ade up.In the m i dd l e o f the last century,!O pera R e f o r m?brought out the pr i nciples,w hich exerted a g reat i nfl uence on t he trad iti ona l ope ra,such as proh i b iting performance wh i ch !hu m ili ates l abo rs,d i scri m i nates ag ai nst t he pro letar i a t,and show s supe rstiti on and lasc i v i ous con tents?.Among the m,t he supersti ti on prohi b iti on item a l m ostm ade an all-round neg ati ve i nfl uence on the trad iti ona l opera.The popular reli g i on secti on ofm any trad i ti onal operas w as forced to be deleted and changed.Fo r i nstance,H ong Y ang D ong(?洪洋洞%)di d not show t he scenes o fL ao L i ng G ong)s appearance i n his son)s dream and m aki ng a request,and of Ba X i anW ang s hooti ng the w hite ti g er;P eng Be i(?碰碑%)

关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民革XX市委今年3月,组织部分党员对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XX市是地处太行山的一个山城,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丰富文化资源。目前,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分为六大类:一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竞技与杂技。主要有武术社火、故事火、牛斗虎等。二是历史悠久、盛传全市的民间民俗。主要有平定风秧歌、跑马、平定城柏井古庙会上会迎驾与祈雨等。三是传统手工技艺。主要有刻花瓷制作工艺、平定砂货制作工艺、珐花瓷制作工艺等。四是道具简单、轻便灵活的说唱艺术。保存至今的说唱艺术主要有阳泉评说。五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民间舞蹈。主要有文迓鼓、武迓鼓等。六是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学,主要有赵氏孤儿传说、浮山女娲补天的传说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开发利用并重,通过各种活动大力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工作有序进行。一是全面普查整理,精心申报保护名录。2006年以来,我市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将搜集整理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记载下来。同时按照国家、省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对市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进行了全面普查,编辑出版了各种资料。2008年10月市政府正式公布了申报第二批省级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此基础上,平定武迓鼓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保护计划,确定了保护单位,明确了项目普查、申报责任人,使非物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比较与解读(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比较与解读(一) 摘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理解一直是学界较为关注的论题,本文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国务院颁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人手,对其原初含义和本土化流变进行了解读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引入汉语语境,纳入学界已有的概念体系进行比较分析,为实现其在汉语语境中的有效性做出了一定的探索。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解读;比较 自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文化研究的热点,但从学界的现状来看,理论准备很不充分。“所谓理论准备不足,表现在:我们的文化学研究起步较迟,即没有建立和形成我们自己的基本观念和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对概念的准确理解为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一、导言:外生性概念的内在困境 按照一般的学术路径,一个概念的提出,是在对概念的内涵充分明确之后。而相对于国内学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一权威机构通过《公约》公布并作出了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从这个角度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中国学术界自生的概念,而是来自非学术路径的一个外在的规定性概念,所以,它在汉语语境中缺乏天然的学术土壤。 从表面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出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官方中文本,似乎是一个应当在汉语语境中可以直接明确其内涵的名词。按照汉语的构词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可以分为两部分:“非物质”和“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我国学界较为习用的名词之一,在汉语中的理解不存在较大的分歧;难点在于对“非物质”的理解。“非物质”作为一个形容词词根,修饰和限定“文化遗产”。从词语属性上讲,“非物质”在此处是和“物质”相对应的否定性词根,其完整形态应是“非物质的”。进一步分析,“非物质的”即形容词词根“物质的”加上否定性前缀“非”,构成了否定的内容。从本质上讲,这样的构词方法并非纯正的汉语构词法,而是英语的构词方法之一。 按照一般的理解,“非物质”是对“物质”的全称否定,而在汉语中处理对立、全称否定关系的时候,很少用否定性词根来构词,而是选取一个反义词来表达。就此处而言,“物质”的反义词,在汉语中就应当是“精神”或“意识”,而不是“非物质”。所以有学者在初次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时,认为“所谓‘非物质文化’也就是精神文化”2]。我们必须注意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原生性的汉语概念,它产生于汉语语境之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外在性规定,在现有的汉语概念体系中无法使对之的解读达到圆满和自足。虽然在汉语语境中,以上两种理解都有其合理性,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离和缺失。 再者,中文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公约》的官方中文本和英文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所以有学者拘泥于中英文本之间的差异,强调翻译准确性的问题。其实中文本并非英文本的翻译文本,而应当是同时发布的文本之一,文本差异并非翻译的问题,而是在两种语境中表达的异同问题。但由于英语的强势地位,其思维方式通过中文本产生一定的影响也不能完全避免,所以我们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是英语思维影响下的汉语产物,它虽然用汉语方式表达出来,其本质却是一个外来词,不能从字面上就得出其完整含义,需要我们结合《公约》对之作出的界定,并将其纳入自身的概念体系,才能对其明确定位,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能对其进行一定的修正。 二、《公约》的界定及解读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受许多条件因素影响,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出一条保护和传承这种鲜活的文化的道路。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我国有着曾经灿烂多彩的文化发展历史,五千年漫长时间的文化传承给我们留下的是丰富厚重、种类繁多、各具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非文化物质遗产——口技、说书、京剧、庙会……数也数不清。这些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1、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2、范围 ①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②传统表演艺术。 ③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⑤传统手工艺技能。 ⑥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堪忧

大学生应该怎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大学生应该怎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大学生应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做呢?其他的不说,就从我们大学生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大学生怎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吧!大学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优秀群体,具有文化优势、教育传承优势,我们应积极探索利用学生社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自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和参与保护工作的自觉性。 首先,学校是知识传授、文化传播、技术创新的大本营,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学校通过老师为我们营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的平台,了解更多的关于非物质遗产的知识,融入非物质文化学生社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保护,更清楚的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现在全国有近20所大学开设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专业方向,各高校和各地研究机构的不少理论研究人员正在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以高校为基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意识的普及,是合乎国家民族文化复兴的举措。为此,各个高校应该普遍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方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以配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全国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们应该响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号召,积极参与,我们大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多少都保持着对自己地方民间民俗活动、文化活动的印象,有些学生还有着相当的感情。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也是非常

丰富的,有些技艺为大学生所喜爱,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投入一些传统技艺的学习,了解更多的社会地理文化的不同,亲身接触知识和技艺,并成为其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覆盖面,促使更多的年轻人投入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年轻人的积极参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不哀的关键。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之所以濒临危机,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年轻人根本就没有参与,导致其传承乏人,濒临断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一刻不可放松,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保护非物质遗产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浅析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浅析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邵冬梅B090902023 在这学期的课程中,我学习了非遗保护技术这一对于我的专业最重要一门专业课。虽然整个教学过程换了许多人,而且上课的内容也形式不一。但所有老师都围绕了关于非遗要我们这一代人去发掘区保护的主题。作为一名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生我想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既然要在期末结束之际交一篇论文,那么我就说说我的家乡(黑龙江)的非遗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永恒的,对它的研究和保护也将是永远的。随着黑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诞生,从政府部门到普通百姓,人们开始更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据“突出黑龙江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具有代表性及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价值,80年以上的传承史,传承谱系清晰,传承人具有代表性,项目处于濒危状况”等标准,最终确定了“宁古塔民间文学”、“五大连池药泉会(圣水节)”、“古驿道站丁习俗”、“秋林里道斯红肠制作技艺”、“海伦剪纸”、“望奎皮影戏”、“鄂伦春族狩猎文化”、“黑龙江传统魔术”、“罕伯岱达尔斡尔族民歌”、“鞑子秧歌”、“满族萨满家祭”和“蒙古族草原赛马”等13个类别的49个项目。其中,涉及七个少数民族的26个项目,满族8项,鄂伦春族7项、赫哲族5项、蒙古族3项,达尔斡尔族、鄂温克族、朝鲜族各1项。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于2004年春启动。目前,黑龙江省的“二人转”、“东北大鼓”、“桦皮工艺”、“鱼皮工艺”及一些少数民族的说唱、舞蹈和民俗等9个项目已被列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保护名录。 下面我就简单的介绍几个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起源、特色。 1、“满族珍珠球”像篮球的运动项目 据五常当地人介绍,珍珠球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分布于五常拉林镇及周边区域,其他满族聚集区也能见到。满族珍珠球历史悠久,最初源于满族人采集珍珠的劳动。努尔哈赤时代居住白山黑水的满族青年男女,在采珍珠欢庆丰收之际,在陆地上用“绣球”比做大珍珠,竞相往鱼篓里投,投中者预示未来能采到更多的珍珠。为与风浪搏斗,蛤蚌神化成“蛤蚌精”张开贝壳,防止珍珠被夺走。至此,一种攻守兼备的满族球类竞技项目诞生。 满族珍珠球是既古老高雅又文明适度的体育竞技活动,具有满族文化传统,目前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在五常等地,人们只有在庆祝民族节日时才玩起这种运动,这对“珍珠球”的发展、传承是非常不利的。孙主任透露,下一步保护的措施,除了采取通过信息、图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2008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中医药理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作者荣子涵 系别电气与信息工程系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年级08级 学号0828150088 成绩 指导教师张春香 2010年08月21日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中医药理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摘要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东方国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内容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严峻挑战,学会结合国情,借鉴经验,探索出一条保护和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医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1900年发表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首次提出四大文明古国的概念,然而在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王国、古印度这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中国外,其他的三大文明发源地的历史都没能延续至今。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五千年的历史,无数的王朝被覆灭,又有新的统治者站起来,然而哪怕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外敌入侵战争——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也没能打断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五千年的延续,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流传至今的都是中华文化中的精髓。然而对于这些精髓我们并没有好好的保护与利用,只是任他们自生自灭。 2001年中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愈来愈多的与世界接触,我们喊着让中国国际化世界化,可是那样的后果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的被人们所淡忘。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的出台,人们才意识到原来还有这么多东西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一些事情我们经历的久了,就会忘记它不平常的来历。直到韩国抢先注册端午节这一原本属于我国的纪念节日后,我们才真正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青睐。《乐府诗集》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中的女英雄花木兰。然而当下又有多少人不是一边吃着快餐一边看着迪士尼版的《花木兰》。迪士尼乐园中被许多美国土生土长的卡通人物围绕的木兰亭即灿烂夺目又让人觉得不合时宜。若木兰真的知道了,恐怕现在又要多叹息了。中国的茶文化具有几千年的历史背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饮茶始

重庆有多少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庆有多少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5月14日星期一目前重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39项。其中 (1)民间文学1项。走马镇民间故事(重庆市九龙坡区)。 (2)传统音乐(民间音乐)14项。石柱土家啰儿调(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川江号子(重庆市)、南溪号子(重庆市黔江区)、木洞山歌(重庆市巴南区)、接龙吹打(重庆市巴南区)、金桥吹打(重庆市万盛区)、梁平癞子锣鼓(重庆市梁平县)、秀山民歌(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民歌(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梁平抬儿调(重庆市梁平县)、龙骨坡抬工号子(重庆市巫山县)、永城吹打(重庆市綦江县)、酉阳古歌(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小河锣鼓(重庆市渝北区)。 (3)传统舞蹈(民间舞蹈)3项。铜梁龙舞(重庆市)、土家族摆手舞(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高台狮舞(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4)传统戏剧2项。川剧(?重庆市)、梁山灯戏(?重庆市梁平县)、 (5)曲艺6项。四川竹琴(重庆市三峡曲艺团)、车灯(重庆市曲艺团)、四川评书(重庆市曲艺团)四川扬琴(重庆市曲艺团)、四川清音(重庆市曲艺团)、金钱板(重庆市万州区)。 (6)传统美术(民间美术)3项。梁平木版年画(重庆市梁平县)、蜀绣(重庆市渝中区)、梁平竹帘(重庆市梁平县) (7)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7项。荣昌夏布织造技艺(重庆市荣昌县)、重庆漆器髹饰技艺(重庆市)、永川豆豉酿制技艺(重庆市)、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重庆市涪陵区)、荣昌折扇(重庆市荣昌县)、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荣昌陶器制作技艺(重庆市荣昌县)。 (8)传统医药2项。刘氏刺熨疗法(重庆市渝中区)、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重庆市南岸区)。 (9)民俗1项。秀山花灯(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市政协科教文史委 根据市政协双月协商座谈会工作分工,科教文史委牵头筹备了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协商活动。通过本地观摩,外出参观,听部门情况介绍,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初步了解,现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库。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通过传承人来完成的文化遗产。目前,我市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都年事已高,比如的传承人,的传承人等。这些人的身体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非遗项目的损坏或者消亡。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密切合作,进一步健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影音、文字资料库,以供将来教学、研究时使用。一要利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全面完成所有非遗项目的影音采录工作,包括传承人口述史、技艺流程、剧目或者节目、仪式规程等等。要让每一个非遗传承人、每一种非遗文化、每一个非遗项目、每个项目的所有细节,都以最完整的形式原汁原味保留、记录下来。二要整理好历史非遗资料。许多历史非遗资料,由于时间久远,当时的文字记录、录音带、录像带等难免出现发霉、老化现象,建议用数字化手段重新翻新保存。三要做好非遗资料的挖掘工作。对一些缺失的或者仍然散落在民间的非遗文化及项目,要及时进行挖掘和收集,查漏补缺,比如要及时收集散落民间的剪纸老纹样等,使档案库更加完善。

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地传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解决其传承的重要手段。因此,和被动保护相比,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讲堂,同时做到广播有声、电视有影、报刊有文,让普通群众、下一代了解非遗文化、热爱非遗文化、甚至愿意传承非遗文化,是保护非遗文化的更加长远、高效之计。一要做好对“下一代”的传播,推动合适的非遗项目进课堂,使学生增强“非遗”保护意识,培养学习和保护“非遗”的兴趣。建议有关部门联手,让等武术类项目进入小学、初中、老年大学的体育课程;让等项目进入各类学校手工课,让民俗、非遗类音乐等项目进入各类学校音乐课。二要做好对机关干部、教师、大企业等集中性群体的传播,推动相关非遗项目进各种讲堂。比如,等同志,既是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又有着丰富的民俗知识和很高的文化素养。建议有关部门让他走进学校、机关、老年大学等讲堂,宣讲等传说。三要做好在全社会的普及性传播,让非遗专栏进入报纸、电视台、电台。建议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把更多的非遗文化和项目做成喜闻乐见的动漫、公益宣传片、公益广告等,使之真正在生根发芽。 三、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题材和内容。青州的农民画产业现在正在兴起,其题材和内容大多来自于当地人的吃穿住行,很具乡土气息。比如当地的特产水果银瓜就是农民画的热门题材,许多福禄寿喜画作就是用银瓜排列组合而成的,很受当地人和外地游客的欢迎。建议我市相关部门也能够引导非遗传承人借鉴这种经验,不断拓展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题材和内容,将之和我市经济、社会、文化、旅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 2009年第1期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董晓萍 [作者简介]董晓萍(1950-),女,辽宁大连人,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5) [摘 要]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有相近的学术目标,有相似的历史保护形式和社会认同基础,但也不是所有民俗学的对象都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从民俗学的角度说,将两者共同讨论和交叉研究,有助于实现三种提升:一是有助于将部分本国文化杰作塑造为人类共享文化产品,二是有助于促进开展大众遗产学教育,三是有助于在人类多元文化差异中保持自身文化权力。这一研究旨在把生成和发展于本国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中的精神文化财富上升到人类生命意识上认识,促进人类在多样和谐的地球环境中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俗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整体保护理论 基本问题 三要点 中图分类号 G 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890(2009)01-009-0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种理念,很理性,但也很理想化。民俗学是与之目标相近的学科之一,民俗学研究对人类利用自然和文化的行为产生连续性影响的文化,现代民俗还超越了国家间、地区间和代际间的界限,营造了多元文化的接触点,具有跨文化性,这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越走越近。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的成立,也在于它的对象是一种连续文化的同一体,能成为世界文明财富,为人类所共享。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研究,可以促进非遗保护,民俗学本身也会在非遗理论建设中获得新的位置。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一个概念,但却是一对联系十分密切的概念。将之共同讨论,是基于它们在我国具有历史基础和社会认同的相关性。在全球化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已互相公开解密,两者的封闭传统都被解禁,这也对两者的主体文化自卫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最后人们必将寻求共同保护的出路。将两者共同讨论,建设符合我国实际的整体保护理论。 目前民俗学者需要考虑一些基本问题,如民俗学与非遗理论的异同处和互补点等。由此所确定的学术目标,也应该是对政府公共政策、现代 社会日常生活和跨文化交流都有实际价值的学问。本文就此稍作讨论。 一、民俗学与非遗理论相关的历史 基础与异同点 从民俗史上看,很多民俗保护活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形式有相似的历史基础。我国很早就有保护文化的传统,政府下令搜集和保护遗产的文献记载十分丰富。在我国的世界遗产地中,武夷山就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政府保护文告。公元748年,当时朝廷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要求保护。公元944年,朝廷又诏告说: !全山禁 止樵采、张捕?,这对保护自然资源和区域地理景观是有益的。公元1121年,朝廷还在武夷山设置了!提举?、!主管?等官职,先后委任145名官员专司保护事宜。至今在36峰上还留下历代官府保护法令和告示14处,这就是文化举措了。除政府保护外,民俗保护更为普遍。当地有大量的乡规民约,对武夷山实行动物保护、自然景观保护和文物保护,形成了一个有浓郁民俗保护氛围的文化空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

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对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内容。口头传承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议、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保护的意义是什么,进而制定如何保护的对策,才能够使那些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的。 田青教授在“珠海大讲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中说过: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DNA。我们的所有的古老的传统包括我们的民俗,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不保护提倡就会消亡。因此保护“非遗”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迫在眉睫。但是,我们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时候要作要对精神家园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既需要各部门团结协作又需要确定各自的职能、履行相关的责任。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精神家园的维护、和谐文化的建设,关系到民族文化身份和国家文化主权的维护。关系到人类文化多样性及其可持续性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的文化它的价值不单体现在传承人创作的作品更在于传承人所拥有的技艺技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民间,生存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没有任何文化形式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是他们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失去了传承和传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复存在。 保护文化遗产具有很多现实的意义。 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应对各种现代性危机以及严重的社会问题。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世界的合作与交流、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四、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使得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之间求同存异,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我国及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五、《伊斯坦布尔宣言》中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能够增强人类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同时也是创造性和文化创作的主要源泉之一。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真正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保护意识,有利于实现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从而更有力的反作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促使其早日完成这一系统而艰巨的任务。 综上所述,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并且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是人类生命的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 文化遗产是人类灿烂文明、辉煌历史和非凡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与智慧结晶,是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记忆,是后人传承历史、继往开来的文化源泉,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下面是为你整理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希望对你有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篇1 朋友们: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创造了瑰丽多彩、蔚为大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担当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维护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我国在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同时,还主动与周边国家合作,为跨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资源建立联合保护的工作机制。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民众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卓越创造力和思想情感

的体现,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在广大民众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不断地再创造,为我们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增强了对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创造力的尊重。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来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指出,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城镇建设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在2014年文化遗产日(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2014年为6月14日)期间,文化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将以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同行为主题,在全国所有城乡社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让广大民众更方便、近距离地了解非遗,参与保护。在此,文化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共同向全国发出倡议:非遗传承,人人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民众,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主体。人人参与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保护。 我们相信,有您的参与,那些祖辈们唱过的歌、跳过的舞、扮过的戏、做过的手工以及传统的民间实践活动和高度智慧的思维方式将重放异彩,为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而您,将获得参与非遗实践活动的教益和快乐;在与祖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学生姓名:谢奎 年级、专业:13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指导教师:符昌忠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对策——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黄梅戏为例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国际性的话题,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多彩,种类异彩纷呈,其中湖北的黄梅戏作为南方戏曲种之一极具代表性。黄梅戏原称黄梅调,又叫采茶调,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戏是我国名闻天下的五大戏剧种类之一。它起源于明朝黄梅县的民歌小调(特别是采茶调)和鄂东地区流行的“山歌畈腔”。黄梅县的紫云,龙坪,多云等山区,早在唐宋时就盛产茶叶,并享誉全国。每年春天采茶时,茶农们习惯于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小调和民歌,来调剂生活。就在这种漫山遍野歌声不绝之中,黄梅采茶戏孕育成熟。黄梅采茶戏在自身不断地发展过程中,积极向外地拓展,约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黄梅采茶戏随着黄梅县的逃荒难民和说书艺人大量入赣而流传到安徽鄱阳湖一带,并形成成熟的黄梅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类其他历史遗迹、遗址及人文景观一样,都是人类伟大文明的结晶。这两者作为现存文化记忆,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性,决定了其包含的“文化记忆”更容易随时代迁延与变革而被人们忽略或忘却。因此,保护不同民族、群体、地域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保护因其本身存在形态限制而受到现代社会发展冲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已成为国际间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黄梅戏的艺术性与价值性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述就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黄梅戏文化,即指发生于历史上的皖、鄂、赣以及由此辐射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文化。黄梅戏来源于该区域的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方式,如此定义,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定:其一,黄梅戏文化是指历史上该地区范围内的文化。其地理区域范围包括安徽、湖北和江西界线上的相关区域。其二,黄梅戏文化约有两三百年左右的历史,其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息息相关。严格意义上来讲,黄梅戏文化在建国后达到了鼎盛,因此有“梅开二度”一说,但这一文化与其早期发展及后期演变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其三,黄梅戏文化不仅仅是该地区的一种盛行文化,她更有徽州人带向外省,从而辐射于外,影响于外的文化。黄梅戏文化经过两三百年的发展演变,日渐成熟,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1.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区、名村镇。非物质类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等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 3. 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时间届数主题 2006年6月10日第一届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2009年6月14日第四届弘扬民族艺术,延续中华文脉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京剧中医针灸皮影戏 4.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是国家在21世纪初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文化普查,是掌握全国及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状况和了解民情民心的重要手段。普查所得的资料和数据,作为全面分析国情的重要资料之一,是国家或地区主管机构制定文化政策乃至制定国策的重要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保护,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的基础。因此,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对全国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进行的普查,无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还是对国情的调查,都具有重要意义 民间文学 苗族古歌白蛇传传说梁祝济公刘三姐歌谣阿诗玛 戏曲南宁彩调江苏省越剧上海沪剧湖北楚剧广西壮剧河北皮影戏福建木偶戏苏州评弹 杂技河北吴桥杂技北京抖空竹河南少林功夫湖北武当武术河北太极拳山东蹴鞠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若干问题与建议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若干问题与建议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和范围及其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悠悠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人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是携刻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然而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延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已经历尽沧桑,很多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着被忽视、甚至被毁灭的危机。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做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做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了,应结合实际探索出一条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保护、传承好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和范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源于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4年8月28日批准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发展。”《公约》对此定义作了具体的说明,指出非物质文

化遗产包括五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典故与传说等);2.民间表演艺术(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与竞技等);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包括传统节日、民族节日和传统习俗);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包括生产和生活知识、传统医药、宗教信仰等);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包括民间美术和公益类、生产类、商贸类手工技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 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非遗的保护传承,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精神家园的维护、先进文明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民族文化身份和国家文化主权的维护;关系到人类文明多样化及可持续发展。所以保护、传承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软实力,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还处于起始阶段,出现的问题不少,需要我们共同关注、探讨和解决。 目前,从我所处的永康市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资源消亡速度快 就如2011年永康云溪村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为发掘云溪古村落文化,在收集编写《云溪传说》时,很多经口口相传、口传心授、

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姓名:孙嘉徽 学号:201314024153 专业年级;2013级民族学班 课程名称:民俗学概论 任课教师:陈兴贵 作业次序:第四次作业“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它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截至到2008年6月,在国务院先后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类: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所以民俗是被划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下面,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民俗。可是相反的来看,在中国民俗的分类也有十大类:包括巫术民俗、信仰民俗、服饰、饮食、居住之民俗、建筑民俗、制度民俗、生产民俗、岁时节令民俗、生仪礼民俗、商业贸易民俗和游艺民俗。在这些民俗中,有很多的民俗文化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很多方面却又涉及到民俗下面。 例如,在我的家乡内蒙古,每年都要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传统的民俗活动。那达慕大会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届时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乘车骑马,聚集在草原,参加各种比赛或娱乐和游戏。在那达慕大会上,传统的项目有赛马、摔跤、射箭和惊心动魄的套马表演。正是这些丰富多草的活动才组成了那达慕特有的民俗文化。而后来,那达慕也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非物质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说,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不是绝对的,二者不仅仅是谁包含了谁,谁涵盖了谁的关系,二者也相互融合,相互交织在一起。 很多时候。二者涉及的对象基本一致,但并不一定就是一回事。民俗文化包含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很多内容。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民俗文化保护的一种研究方式。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对待传统同文化,态度要正确,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例如说,像传统节日。这是我们应该保护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意义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对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内容。口头传承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议、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保护的意义是什么,进而制定如何保护的对策,才能够使那些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的。 田青教授在“珠海大讲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中说过: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DNA。我们的所有的古老的传统包括我们的民俗,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不保护提倡就会消亡。因此保护“非遗”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迫在眉睫。但是,我们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时候要作要对精神家园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

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第四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

原则开展工作。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五条市政府统筹文化、财政、教育、民族宗教、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经信、旅游、卫生、体育、公安、环保、新闻媒体等部门、单位,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下列职责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市财政局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相关资金的保障和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二)市教育局负责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教育工作; (三)市民宗局负责协调与民族宗教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四)市国土局负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土地规划使用工作; (五)市规划局负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遗存、历史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的申报、规划工作; (六)市建设局负责历史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整治工作; (七)市经信局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 (八)市旅游局负责宣传、推介与旅游项目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