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绿色交通体系下的城市规划交通

绿色交通体系下的城市规划交通

绿色交通体系下的城市规划交通
绿色交通体系下的城市规划交通

绿色交通体系下的城市规划交通

【摘要】当前,城市爆炸性扩张和交通拥堵已成为国内各大城市发展的共性特征,交通拥堵、汽车噪音、空气污染问题愈加严重,如何在这样的形势下有效地解决交通问题和满足人的出行需求

是政府及科研工作者首要研究和解决课题。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通过交通与土地的协调发展、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注重慢行交通与步行空间等推动绿色交通导向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交通模式迫在眉睫,构建一种城市公交和慢行交通为主导的绿色交通体系,是现代大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道路。

【关键词】绿色交通;体系解构;公交优先;城市规划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带动了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爆炸性扩张和交通拥堵成为国内各大城市的共同特征,因交通拥堵引发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过渡更是直接威胁着城市的未来命运。各城市政府普遍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组织实施了一轮又一轮大规模的道路改造和建设,但城市交通拥堵状态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愈演愈烈,特别是广大民众在对交通及环境资源的分配上弱势突现。因此,如何在这样的形势下有效地解决交通问题和满足人的出行需求,使交通运输系统获得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政府及科研工作者所必须研究的课题,在这样的形势下,“绿色交通”应运而生。

1 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的内涵

1.1 以“人本”的理念定位交通运输体系

交通目的是实现人与物的移动,而非车辆的移动。人是城市的主人,城市的发展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在交通政策的制定、交通工具的选择、交通线路的布设、交通设施的建设、交通管理的措施等方面都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设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率、低公害、有利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多元化城市交通系统。

目前,对绿色交通的理解已基本形成共识:即以低碳生态为目标和导向,致力于减少交通拥堵、降低能源消耗、促进环境友好、节约建设维护费用,进而构建可持续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因此,将“以人为本”理念融入到我国城市交通运输系统中是我国构建可持续发展绿色交通体系的重中之重。

1.2 体系解构

从本质上讲,发展绿色交通的核心是要建立以公共交通、慢行交通为主导的城市交通系统,实现长距离、高强度的出行需求主要由公共交通承担;短距离、衔接性的出行需求由自行车加步行的慢行方式解决,小汽车交通则不再作为主导交通方式,从而既保证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又从根本上满足资源环境约束的要求。

因此,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的关键在于全面提升公共交通与慢行交通的出行比例。但是,当前城市交通中小汽车主导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要扭转公交、慢行的弱势局面,必须依靠多元化措施的有效组合。在当前交通发展背景下,传统交通规划的四个子系统——公共交通、道路网络、慢行交通、停车设施依然是绿色交通建设的基本切入点和着力点。公共交通、道路网络、慢行交通、停车设施与智能交通等五个方面,是绿色交通体系解构中的五项基本要素,也是绿色交通在中微观层面付诸实施的五个基本点。

在宏观层面,绿色交通建设也需要具体的政策指引,这主要通过交通政策分区实现。交通政策分区以城市用地的非均质发展为依据,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从而在空间上落实绿色交通与土地利用发展的适应性;并且针对城市不同功能地段,提出对绿色交通体系构建的宏观指引,以此确立绿色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地位。

1.3 绿色交通体系的基本理念

绿色交通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观念所提出和发展的全新理念,也是一个实践目标。它是以必须要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以建设方便、安全、高效率、低公害、景观优美、有利于生态和环境保护、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多元化城市交通系统为目标,以推动城市交通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提高交通效率、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及传统风貌、净化城市环境为目的,运用科学的方法、技术、措施,营造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市交通环境[2]。绿色交通是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是现代大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2、绿色交通体系建设分析

根据对绿色交通体系的解构可知,城市绿色交通体系建设可以概括为“一个宏观指引+五项中微观要素”,即宏观层面的交通分区指引和中微观层面的公共交通优先、道路网络协调、慢行系统健全、停车设施匹配以及智能交通推动。

2.1 交通分区指引

合理划设交通分区是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的前提。在以公交、慢行为主导的绿色交通体系构建中,最大的矛盾在于传统小汽车交通的冲击和挑战,两者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其博弈结果决定城市交通的可持续性。因此,交通分区的合理划分方法主要是结合公共交通、慢行交通和小汽车交通等不同方式在城市不同区域内的发展定位,制定差异化的交通发展政策。通过宏观政策指引,强化绿色交通在城市相关功能区域内的优先发展地位,明确对小汽车交通发展的政策约束,为绿色交通体系构建创造足够的空间和适宜的环境。

2.2 公共交通优先

在城市绿色交通建设中,“公交优先”是首要问题,应结合城市发展实际,合理选择公交优先模式,推动公交优先的目标落实。

一般来说,超大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客运需求量巨大、平均出行距离较长,应致力于构筑多层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系统,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体、通勤铁路为延伸,新交通系统、快速公交为重要补充,常规公交、接驳巴士为一般辅助的优质公交体系。特大城市的公交系统构建关键在于轨道交通,应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导、常规公交为基础、快捷巴士为补充与衔接的公共交通体系,辅以有效的小汽车出行需求管理政策和措施,全面树立公共交通的整体出行优势。大城市的公交系统构建应以方式多样、路权优先为主要突破口,优先建立有轨电车、快速公交等中运量的快捷公交方式,形成以快速公交为主导、常规干线公交为主体、其它普通巴士为重要补充的公共交通体系;有条件的大城市也可因地制宜,适度考虑轻轨等中运量轨道交通的建设。中小城市的交通方式通常比较简单、平均出行距离较短,非机动化出行具有明显优势,其中心城市的公交系统构建应致力于完善公交干线网络、延伸公交服务、提升公交线网覆盖率、服务水平和整体竞争力,在小汽车全面进入家庭之前,确立公共交通在机动化出行中的主体地位。

2.3 道路网络协调

在绿色交通理念下,路网结构、密度、级配三个基本属性的规划设计都应摆脱“以小汽车为本”的思想,首先满足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的发展需要,真正做到道路网络与绿色交通相协调。

2.4 慢行系统健全

慢行交通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出行,它更是城市活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慢行空间塑造不仅仅是简单的慢行设施布置和增加,而是对整体慢行空间的协调设计,创造令人身心愉悦的户外环境和慢行体验。慢行空间包括交通性的慢行空间和非交通性的慢行空间,前者一般指用于行人与自行车通过的设施,后者则可分为休闲旅游性质的慢行空间(林荫道、山间道、滨水道等)和商业性质的慢行空间(商业步行街等)。对慢行空间的整体塑造除注重交通性慢行空间的构筑之外,更应加强对非交通性慢行空间的设计和引导,致力于创造富有生机的城市慢行街区,造就生动有趣的慢行道。

2.5 停车设施匹配

绿色交通对待小汽车以“合理拥有、理性使用”为基本要求,因此,停车设施供应也从传统的“需求供给型”向“需求调控型”转变,通过加强停车调控,推动绿色交通方式优先。

停车分区的内涵是针对区域特点调控停车设施布局和停车供需关系,引导城市交通空间的合理分布。在绿色交通建设中,停车分区策略必须与交通发展策略相协调。

3 绿色交通理念下的城市规划重点方向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开端和方向,是城市能否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的源头,因此必须要给予足够重视。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推动以绿色交通体系为导向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3.1 城市规划与城市交通之间互馈,实现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磁体和容器”,在地理空间的发展上是土地利用与交通共同促进的结果。因此,为使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系统两者协调发展,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由单中心城市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多中心组团式城市发展模式重构在城市规划理念方面,应改变城市原有单一中心的布局结构,发展合理的城市形态和结构,

形成多个承担一定城市功能的分散分布又相对集聚的结点区域,同时,通过城市交通支撑城市规划,依托快速大容量客运轴线(不是交通干道),缩短时间距离消除空间障碍,实现“跳跃式”发展,使分散的结点城市(镇)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注意城市交通走廊及枢纽建设与城市用地的协调城市交通走廊是以轨道交通或城市快速路或相互平行多条主干道以及相配套的公交优先系统所构成的,是支撑和引导城市整体发展的交通主骨架。因此,交通走廊的合理确定应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和综合交通规划的基础上予以明确,同时在城市交通走廊确立的前提下,对交通走廊沿线、支撑区域的用地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倡导以公共交通引导城市的发展模式TOD 发展模式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引导、支撑作用十分明显,因此,从区域规划层面,组织紧凑的、有公共交通系统支撑的城镇发展模式;从城市内部层面,在大型交通枢纽、轨道及BRT 公交站点周围区域布置混合性质的用地,并审批多种价格、密度的住宅类型,从而引导城市集约化发展,节约土地、能源,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3.2 构建适应绿色交通出行方式需求的城市道路网络体系

科学、合理的城市道路系统不仅仅是满足机动化的需要,而应是完善的、相互协调的、满足各种交通工具合理使用需要的路网规划。因此,对中国大城市来说,城市规划应因地制宜形成城市道路网络系统、公共交通网络系统、自行车网络系统、步行网络系统等配套合理的综合道路网络系统,让居民根据不同交通方式的特点合理地选择交通工具,发挥各自交通方式的优势,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城市交通建设指导思想,保证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交通权益不受侵害,创造出绿色的、和谐的交通运行环境。

3.3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超前规划建设城市公共交通网络

1)超前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要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必须实行多层次、多结构的交通方式,而轨道交通由于具备了大容量、快速、准点、效率高、环保等优点,使其成为缓解交通拥堵,走向绿色交通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在城市规划中,应超前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为轨道交通建设预留城市用地,并在满足轨道交通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实施。

2)重点发展和建设BRT 系统,充分发挥BRT 的网络效益

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现代化公共交通系统是我国大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要实现这一美好蓝图是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漫长的建设周期。然而,这并非意味着我国大城市在达到全面建设轨道交通的经济水平之前要忍受交通系统的低效率,通过相对低廉得多的成本,建设容量、服务水平与轨道交通媲美的快速公交系统应是大中城市当前发展的重点,亦能成为我国大城市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手段。在规划上,大力推进公交专用道的规划与建设步伐,并尽快形成BRT 网络,从而发挥BRT 在运营上的网络效益,同时也为将来在客流通道上建成轨道交通培育客流基础。

3.4 注重慢行交通系统及其衔接规划

创建安全、方便、快捷、有序的自行车交通出行环境,保持和提高自行车出行比例,回归和发展自行车文化,实现自行车与其它交通方式的融合,将是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的重点。

1)编制自行车交通专项规划。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框架下,以城市路网中的非机动车道为基础,规划建立包含支路、街巷、社区道路、公园绿地等各类公共空间道路等在内的自行车道路网络,为城市自行车交通的健康发展提供规划依据。

2)处理好道路建设与自行车交通发展的关系。坚持杜绝因为机动交通需求剧增和自行车交通萎缩,而过度忽视、打压和挤占自行车交通空间,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必须配置自行车道路空间。

3)构建自行车换乘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在公共交通骨干走廊的公交枢纽和重要站点附近,应配置一体化的自行车换乘公交设施(Bike & Ride),如建设“公共自行车租用系统”,以扩大公共交通的有效服务范围,重点面向由外围居住地到中心区工作岗位的通勤出行。

4)努力提高自行车存放设施的容量和建设标准。居住区和商业、办公等公共服务设施,要为自行车存放提供充足空间和安全实用的设施。

3.5 构建安全、舒适、人性化、高品质的步行空间

步行交通是各类交通的源头和归依,而步行空间则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和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场所和组成部分。因此,建设与城市功能和交通系统完美融合,安全、舒适、连续和高品质的城市步行体系,将是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的重点。

1)编制城市步行交通专项规划。综合考虑交通与土地利用、城市风貌、城市文化等要素,形成由人行道、行人过街设施、步行街区、广场和各类公共空间等组成的安全、舒适、连续、方便和功能多样的城市步行系统。

2)建设足够容量的城市步行道设施。城市道路两侧的人行道是城市步行系统的基本空间,必须按规范充足配置,并与周边公共空间相融合。在商业区、大型公共建筑、公交枢纽等人流聚集区,宜设置满足人流疏散和活动功能需求的步行广场,并尽可能增设自动化行人设施。

3)建设人性化的行人过街设施。城市主次干道的路段与交叉口,鼓励采用有信号控制的平面过街形式;在交通量小和车速较慢的支路和街巷,要配置清晰和短间距的过街人行横道;大型商业办公街区、大型交通枢纽等人流车流聚集区,宜设置连续的、与周边公共建筑连通的地下街或空中连廊;人行道与机动车道物理隔离,保证行人安全和减少机动车对步行交通的干扰

4)打造高品质的步行交通系统。结合城市环境空间和街区功能,精心设计步行系统,配置休息、饮水、观景等行人服务设施,与沿线商业和旅游等功能有机结合,富有特色和高品质的步行街区甚至会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

4、结语

绿色交通作为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是现代大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绿色交通实践既是交通系统自身的优化,同时也是推动城市向低碳生态方向发展必不可少的行动之一。在当前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环境危机日益突显的背景下,绿色交通急需与传统的公交、慢行、道路、停车等交通子系统紧密结合,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机制。

参考文献

[1] 陆化普. 城市绿色交通的实现途径[J]. 城市交通,2009(11):23~27.

[2] 陆建.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理论与方法[D].东南大学博士论文,2003.121-128。

[3] 马强. 关于智能交通规划的若干问题[J]. 综合运输, 2004(4): 33~35.

[4] 林卫,唐翀等.昆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R]. 昆明:昆明市城市交通研究所,2006

[5] 马强. 关于智能交通规划的若干问题[J]. 综合运输, 2004(4): 33~35.

[6] Paulo Sergio Custodio. 绿色交通相关问题概述[J].城市交通,2007,5(4):34~38

城市规划快题中的道路交通知识——城市道路(一)(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

城市道路是城市空间的骨架,是城市空间最基本的组成要素,是城市规划快题中必然出现的要素之一。处理好地块内容与城市道路的关系是城市规划快题的基本要求,否则就会出现我们所讲的“快题硬伤”。本期及随后一期分别从城市道路、城市道路交叉口两个部分出发,罗一罗城市规划快题中设计到的城市道路基本知识及快题规划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城市道路 按照道路在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类。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对向车行道之间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1、平、断面形式 对于城市规划快题而言,首先可以根据城市道路的平面形式判断出道路等级,其次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道路选定并绘制出其平面形式。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设计时速 60-8040-6030-5020-40 (km/h) 分隔带设置必须设应设可设不设 断面采用形 双、四幅路三、四幅单、双幅路单幅路 式 (1)快速路平、断面形式

(2)主干路平、断面形式

(3)次干路平、断面形式 (4)支路平、断面形式

2、对于地块内容设计的影响 城市道路对于地块内容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建筑后退道路红线与道路禁止开口的确定。 (1)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的确定 对于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对于其的规定,国标中并无明确规范,一般是由省、市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出台的管理条例(办法、规定等)做出。在各个地方技术标准中,关于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的规定大体可分为三种:第一,以道路宽度和建筑高度的双因子控制,以青岛市为例;第二,以道路等级和区域位置双因子控制,以天津市为例;第三,以道路宽度、建筑高度以及区域位置三因子控制,以江苏省为例。在城市规划快题中能够粗略把握其数量级即可。 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的最小距离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15-20m10-15m10-15m5-10m 根据建筑高度:多层取小值,高层取大值;根据区域位置:市区取小值,郊区 取大值 (2)车行出入口的确定 关于各级道路出入口的控制,《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和一些地方管理条例大多以道路交叉口出发控制,在之后的道路交叉口章节中详细阐述。国标中仅有《城市道路设计规范》针对道路等级有过如下阐释。 ①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重点

一、城市道路与交通基本知识 1、城市综合交通的含义 “大交通”是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它涵盖了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和管道交通五大方式。 “小交通”只是指道路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依附于道路网络,是反映城市格局、面貌和活力的窗口。 2、城市交通系统的要素 (1)人和物的流动(交通需求) 人流、物流,包括无形的流动,是城市活动的体现。 (2)交通设施(交通) 运载工具(包含汽车、火车、船舶等),运路(道路或轨道等),站场(terminal、车站、停车场等)。 (3)经营管理系统(联系需求与供给) 组织交通供给服务、经营管理交通设施和运营系统的系统。 (4)交通空间 是发生交通服务行为的空间,包含交通设施周围的空间、道路空间、交通站场空间。 3、城市交通的基本因素——用地、人、车、路 (1)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 确定不同性质的城市用地产生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称为交通生成指标,不同性质的用地应该有相应的交通生成指标。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等。 (2)人:出行目的:包括上下班出行(含上学放行)、生活出行(购物、游憩、社交)、公务出行三大类。 出行方式:出行方式的选择:时间、线路、价格、目的等——成本 平均出行距离:居民平均每次出行的距离。也可用平均出行时间和最大出行时间来表示。 与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用地布局、人口分布、出行方式有关。 日平均出行次数: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 (3)车:机动车和自行车是构成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对机动车或自行车都需研究以下因素:车辆(可折算成标准车)的保有量、出行率、空驶率、平均出行距离(平均运距);车流速度、密度、流量。 机动车可以归纳为几种“设计车辆”,以便根据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载重量、运行特性等特征作为道路设计的依据。 a 小型汽车:包括小汽车、三轮摩托车、轻型越野车和2.5吨以下的客货运汽车。 b 普通汽车:包括单节式公共汽车、无轨电车与载重汽车。

(完整word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整理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上册) 1、交通的定义: 一般:人与动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广义:人、物、信息的流动,以一定目标方式通过一定空间。 2、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公路可分为干线和支线,其中干线公路可分为几类:(1)国道(2)省道(3)县道(4)乡道。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3、按照道路在交通功能、对沿线建筑物服务功能的地位,可分为(1)快速路(2)主干路(3)次干路(4)支路。 4、行人静态空间:主要是指行人身体在静止状态下所占用的空间范围。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高度为2.5m。 5、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R min):是指汽车前外轮中心的转弯半径。 车辆的转弯半径可作为停车场、回车场、公交车站通道设计的依据。 6、交通量(Q):在某一时间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 7、通行能力: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 交通量一般总是小于通行能力的。 8、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称为道路 横断面。 9、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道路附属设施等用地组成。 10、路幅宽度:城市道路横断面的总宽度。(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线常用红线绘 制,是道路交通用地、道路绿化用地与其他城市用地的分界 线)。 11、路侧带:在道路车行道两边到道路红线之间的用地为路测带。 12、路肩:在城市郊区的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 缘所保留的带状用地称路肩。路肩分为硬路肩(包括路缘带)和保 护性路肩。 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km/h时,应设硬路肩。其铺装应具有承受车辆荷载的能力。硬路肩中路缘带的路面结构与机动车车行道相同,其余部分可适当减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规划探讨(最新版)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规划探讨(最 新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规划探讨(最新版) 摘要:本文结合深圳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情况,分析目前道路交通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规划的目标、方法和策略进行探讨。同时,研究了城市规划与道路交通安全规划的关系,并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应急预案的编制提出建议。 关键词:道路;交通;安全 1前言 1.1道路交通安全的定义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是指某一城市、路线、路段或交叉路口交通的安全程度,是交通事故发生情况是否严重的客观反映,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交通安全设施与交通管理的水平。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研究,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有利于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并对增加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深圳道路交通安全概况 1.2.1交通事故概况 2000年12月12日至2006年10月20日,深圳市共发生适用一般程序处理的交通事故40338起,事故共造成5794人死亡、4355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3893.02万元。 1.3深圳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主要特点 1.3.1交通事故中受伤死亡人数与受伤人数之比高 统计表明,2001-2005年在深圳交通事故中受伤人数与死亡人数的比例为7.5:1,这个比例在日本和美国分别为128:1和76:1(2000年数据),即深圳的比例是日本的17倍和美国的10倍。 1.3.2由于交通安全意识不强引发的交通事故较多 违章驾驶造成交通事故者占有较大的比例,从相关事故调查资料来看,驾驶员酒后驾车、疲劳驾车、超速行驶等违章操作造成的交通事故占总数的60%以上。 1.3.3高速公路(公路)的事故率偏高 从统计资料看,深圳市死亡事故高发的路段集中在深惠公路、

城市规划之道路交通

从城市交通状况和生活环境浅谈对城市规划的理解 管125 吕目康 21 管122冷茂坤 11 管125穆思凯41

从城市交通状况和生活环境浅谈对城市规划的理解 关于对城市规划的理解今天直接用具体例子来谈一谈,人口没有多,而且面积也比大,为什么的交通状况和生活环境感觉如此拥堵和拥挤? 先从道路方面分析这个问题。现在交通堵塞已经成为了像和空气一样普遍的东西,尽管每年因交通堵塞而引起的资金损失以亿万计算,但有些顽固的成见与习惯却蒙蔽了我们的双眼,阻碍了对问题的解决。 该怎样解决交通特别堵的烦人局面?有一个很容易被想到的办法是:多修路!可是,我们却明显没有给道路留下足够的施工面积!请看下面几我国的城市和这个星球上其它城市进行对比后的俯瞰图(视点高度均为5公里):

大家应当可以轻易发现,巴黎与华盛顿的街道纵横交错几乎无法统计,而东京虽然从表面上看来密密麻麻的都是房子,但其间的细小道路却布满了整个画面以至于很难分辨。而我们的城市是以小区和大院为单位的,无论是老百姓居住的居民小区,还是各个大型公司企业的厂房写字楼,都极其热衷于圈占一大块该死的地皮作为他们的独占资产,不得轻易路过。虽然主干道的宽度要大于上面那些大城市,但总体道路面积却远远小于前者。这就使我们

——一个人口密度高达135人/平方千米的拥挤国家更加的拥挤,我们的国民一边抱怨着城市的堵塞,一边被纹丝不动的堵车困扰得暴跳如雷,而最后还又愚昧无比的霸占了那些本来可以用来修建道路的土地,堵塞了本来可以穿行而过的捷径。 下面对比一下的俯瞰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的道路密度较要好一些,但只是墙里墙外的区别而已,大院占地的现象仍然普遍。 上图中很多小路并没有画出来,因为太小了辨识不清楚~实际上道路数量比图上更多一些 简单地说,中国的道路状况如下图 外国的道路交通如下图

浅谈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关系

浅析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关系 交通运输学院1003班肖昊玮10251081 老师您好,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简要分析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关系,分别是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定义、二者的对比与联系以及目前我国在这两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定义 想要弄清楚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二者的关系,首先要详细了解二者所涉及的内容是什么,而最能体现内容的就是定义了,所以我们先由定义入手: 城市规划是一门自古就有的学问,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知识组成。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 而所谓交通规划(狭义)通常是指根据对历史和现状的交通供需状况和地区的人口、经济和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管理的分析研究,对地区未来不同人口、土地利用和 经济发展的情形下,交通运输发展需求的分析和预测,确定未来交通运输设施发展建设的规模、结构、布局等方案,并对不同方案进行评价比选,确定推荐方案,同时突 出建设实施方案(包括建设项目时序、投资估算、配套措施等)的一个完整过程。二、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对比与联系 由定义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规划”二字决定了两者均是着眼于未来的学科,城市规划所涉及的领域是“城市”两字所包含的一切,是针对城市未来建设、管理、运行的一门综合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学科;而交通规划则更侧重于对某一地区(不一定是城市)交通运输行业未来发展建设的规划。总体来讲,城市规划中包涵着交通规划的一部分知识,而城市的交通规划又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目的上来看,交通规划是建立完善综合运输系统的重要保障,是解决目前道路交通问题的根本措施,是获得最佳交通运输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城市交通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充分利用现有道路交通设施的重要环节。而城市规划所涵盖的范围会更多,其目的也更加丰富,城市规划具有调控城市宏观经济、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协调 城市发展维护公平、改善人居环境等作用。 通过二者的定义对比分析和目的对比分析,我们大概对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的区别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来谈谈二者的联系。 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城市里的道路是城市的骨架,城市建筑物的排布受到道路的影响和制约,而城市交通规划又受到土地利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概括来讲,交 通规划应当以城市规划为纲,交通规划为城市规划中的一个专项规划。 三、目前我国在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关系应当是相辅相成的,而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合理的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更应该是十分必要的。可是在中国,不论是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还是其他中小型城市,面临的交通问题都是十分严重的,归其原因,其实就是规划存在着问题,深究一步,便是各个城市在建设发展的时候,忽略了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之间的关系。现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脱节应该说还是比较严重的,总是在盖了房子之后,才讨论道路的设计应该如何如何,以至于现在城市里“拉链路”的存在十分普遍,给人们出行造成很大的不便。与其说这是咱们的规划师的技术问题,其实更应该说是政策问题,咱们一味图快的发展模式,很容易便忽视了合理规划的重要意义,作为运输人,我们任重而道远。

城市道路交通与规划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 道路具有交通、形成城市结构、公共空间、防灾、繁荣经济等方面的功能。 城市道路分为四类:1、快速路、2、主干路、3、次干路4、支路 当人均所拥有的空间达到3.7㎡时,人的活动自如。 一般选取1.4~3.7㎡/人的空间作为确定服务水平界限的临界点。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高度为2.5m。 我国行人平均步幅63.6cm。步速集中于60~78m/min的范围间。 车型总长总宽总高 小型汽车 5.0 1.8 1.6 普通汽车12 2.5 4.0 自行车 1.93 0.6 2.25 车辆的停发方式:1、前进停车,后退发车(家庭停车、建筑周边停车)2、后退停车,前进发车(公共停车场)3、前进停车,前进发车(铰接车停车场) 车辆的停放方式:1、平行式2、垂直式3、斜列式 各种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火车自行车其它非机动车最小净高 4.5 5.0 5.5 6~6.5 2.5 3.5 停车用地总面积规划城市人口每人0.8~1.0㎡计算机动车80%~90%,自行车10%~20% 地面停车场用地面积25~30㎡/停车位停车楼地下停车库30~35 路边停车带16~20 小型汽车垂直式后退停车W车6.0 L车2.8 W道6.0 W停18.0 A停25.2 汽车动力因数D 汽车单位重量的有效牵引力 交通流的分类 按交汇流向分:交叉、合流、分流、交织流 按道路服务水平分:自由流、稳定流、不稳定流、强制流 交通流特性三大参数:交通量、速度、密度 用通行能力来评价道路的服务水平 道路的服务水平主要以道路上的运行速度和交通量与可能通行能力之比。 道路的通行能力是指正常的气候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路段或交叉口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或行人数量。 车辆交通流特征:车流量、行车速度、车流密度 道路车流量:单位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或某一条车道的车辆数,且常指来往两个方向的车辆数。 高峰小时交通量:一天内的车流高峰期间连续60min的最大交通量。 设计交通量:一般取一年的第30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交通量。即将一年中8760小时的交通量按大小次序排列,从大到小序号第30位的那个小时交通量。 行驶车速:指驶过某一区间距离与所需时间(不包括停车时间)求得的车速。 行程车速:车辆行驶路程与通过该路程所需的总时间(包括停车时间)之比。 设计车速:在气候良好,交通密度低的条件下,一般驾驶员在路段上能保持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速度。 车流密度:在某一瞬时内一条车道的单位长度上分布的车辆数。 车头间距:在同向行驶的车流中,前后相邻两辆车的车头之间的距离成为车头间距。 车头时距:在同向行驶的车流中,前后相邻两辆车驶过道路某一断面的时间间隔。 加宽设置:凡小于250m半径的曲线路段均需要加宽。 缓和曲线的设置目的:通过曲率的逐渐变化,适应车辆转向操作的行驶轨迹和路线的顺畅,缓和行车方向的突变和离心力的骤增,使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并可作为缓和超高变化的过渡段,从而使汽车从直线段安全、迅速的驶入小半径弯道。 平面线形的组合与衔接:同向曲线、反向曲线、复曲线 行车视距:停车、会车、超车、错车 停车视距: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和安全距离三者之和。 同样情况下会车视距约为停车视距的2倍。 对于未设分隔带或划线标志的道路必须按会车视距校核平面线形。 横净距:道路曲线最内侧的车道中心线行车轨迹由安全视距两端点连线所构成的曲线内侧空间界限的距离。 路面的基本要求:1刚度和强度2稳定性3平整度4粗糙度 路面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行车荷载的作用。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

一、道路交通基础 1、城市道路分类分级城市道路的分类 1、快速路也叫快速干道 通一一■-快速、长距离交通;全市性干道 2、主干路也叫主干道通为主一一以交通功能为主;全市性干道,连接各主要分区 3、次干路也叫次干道 通兼达一一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分区干道 4、支路也叫一般道路或地方性道路达一一以服务功能为主; 连接次干道与街坊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 城市道路分级 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城市规模分I、n、川级。 特大、大城市一一I级,中城市一一U级,小城市一一川级 2、交通三参数Q、K、V及三者关系关系式 基本关系:Q 二K V ? 线性关系:V = V f(1 K2 抛物线关系:Q = V f(K - ) K j V f――自由车速 K ――阻塞密度 3、通行能力与Q区别 概念: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车辆数(行人数)。 通行能力与交通量的区别: 通行能力:是“能力”,检验道路是否充分发挥作用的依据。交通量:道路上实际的通行数量。 二、交通规划、路网规划 1、城市交通模式 2、交通规划步骤 1.交通调查。 2.交通预测---由调查资料,建立交通需求模型,进行现状分析和未来交通预测。 3.交通规划 1)提出交通战略方案 2)提出交通网络规划方案,并评价优化。 3、OD调查出行,区内(间)出行 OD调查的概念 含义:对交通的发生,终止所做的调查。必要性:因为Q,V调查,道路交通状况的 调查,道路上的流量流速。 OD调查:对客流流向调查(包括起讫点,路径??:.)出行 定义:人,车,货从出发点到目的点的全过程。

特点:一个目的,两个端点。 区内(间)出行 区内出行定义:起讫点在同一交通区的出行。 区间出行定义:起讫点在不同交通区的出行。 4、交通预测四步法,出行分布预测的方法:平均增长系数法 四步法 1.出行产生预测:预测各交通区出发,吸引的出行总量。 2.出行分布预测:预测各交通区之间的出行量分布。 3.交通方式的选择预测:按交通方式的选择将预测的出行量换算为交通量。 4.交通量分配预测:将预测交通量分配到路网(道路)上。 平均增长系数法 内容:由现状出行分布表(0D表),出行产生预测的发生吸引出行总量,预测未来各交通区之间的出行分布量。 方法:平均增长系数法。 :.(F—i 区间出发量增长系数,Fj—j 区间吸引量 增长系数) 计算过程:修改系数,多次迭代,不断逼近,直到|Fi(n\Fj w-l| <=? 5、交通规划 公共交通规划内容:M , V 6、路网规划:规划指标、路网类型 规划指标 衡量路网是否满足交通需求指标有: 非直线系数p 路网密度S 道路面积率丫 人均道路面积入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总结 交通:广义: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通常含义: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的。城市道路系统是为城市运输系统完成交通行为而服务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则是城市交通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保证。 城市交通规划的任务1、根据城市性质、用地功能分区与布局、工作与居住地点的分布,分析在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客运量与货运量,车辆出行次数和流向;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行在用地分区之间的分配。2、根据国民经济水平、城市规模、用地布局,分析城市交通特点、研究和选择城市运输和交通方式,及所占比例3、配合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初步方案或旧城道路系统改造规划方案,提出城市货运与客运交通的流量、流向分布图,为修正道路系统提供依据 城市道路的特点:1功能多样,组成复杂2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3道路交叉口多4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5景观艺术要求高6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7政策性强

城市道路的运输特点:1机动灵活性大2普及面广适应性强3速度快,造假低4运量大 缓解我国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的基本途径:1必须认识交通的社会地位2必须要有适当的城市交通投资3解决城市交通的堵塞,必须要有科学理论4城市总量消减5交通流量均分6交通连续7交通分离 人行道设计:a:适用于人行道宽度不足反种植单行行道树,尤其适用于两边商店多,公共文化机构多的主干道上,是目前最常见的形式。b:适用于过街行人量大,行车密度高的路段,行人与车行道之间设绿化带在人行横道处设断口,这种形式有利于行人安全,有利于交通组织,车轮溅起的污泥和扬起的尘土对行人影响较小。C:适用于支路或住宅区道路上,布置有两条绿带,一条是花卉丛绿带,布置在建筑物前,另一条是行道树,沿路缘石布置须沿屋檐墙角散水地带,筑砌护坡,以免积水影响房基的稳定。d:在人行道上布置两条绿化带靠近建筑的一条供就近行人或进出商店的人使用;另一条供过路行人使用,避免相互干扰,适用于城市中心地区商业文化设施比较集中的街道上。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的目的在于充分实现道路的功能价值,并使道路交通运输更加有序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国标的分类:1.快速路 2.主干路 3.次干 路 4.支路按道路功能的分类:1交通性道路(交通性主干路,交通

浅谈城市交通规划对城市规划的促进(一)

浅谈城市交通规划对城市规划的促进(一) 城市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任何土地利用规划方案都要在交通规划的前提下进行;而交通规划也不能仅仅根据交通系统本身来制定,土地利用也深深地影响交通规划的决策。 1引言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城市交通规划就是对城市范围内各种交通做出长期的全面合理安排的计划。 交通枢纽是几种运输方式或几条运输干线交会并能办理客货运输作业的各种技术设备的综合体。一般由车站、港口、机场和各类运输线路设施组成,是综合运输网的重要环节。 交通枢纽的出现,一方面受到了政治、经济、人口、用地等因素发展的影响;一方面又对地区间的联系、地块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如何利用交通枢纽的出现来改善城市交通,从而带动城市规划的发展,就现实的摆在了我们面前。 2城市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的梳理 城市的土地利用是城市交通需求的根源,它不仅决定了城市交通源、交通量及交通方式,且从宏观上约束了城市交通的结构和基础,不同城市的土地利用状况要求相适应的城市交通模式;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系统的实际运行水平会对城市空间结构及城市发展规模构成影响,从而改变了城市土地利用的状况。 交通枢纽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路与道路等其他各种交通设施的交汇。这一特性造成了交通枢纽往往是交通阻塞主要发生的地点,造成交通流中断、事故增加。针对这一城市交通中的“瓶颈”,如何科学与合理组织交通枢纽的各相交通流,实现交通安全与畅通,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就如何根据不同的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具体的特性及交通流向采取不同的用地规划布局作出具体的分析。 3对交通枢纽的具体分析 3.1重庆鱼洞换乘枢纽 该项目地处重庆主城南部,是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增长极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越的交通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潜在的对内对外交通需求巨大。 1)功能分区 根据换乘枢纽的外部功能要求,将场地划分为换乘枢纽主体建筑区、配套建筑区、长途客运停车区、常规公交停车区、长途车下客区、长途车发车区、公交下客区、加油加气区以及站前广场区、河岸绿化区10大功能区。 2)平面布局 项目平面空间结构从使用功能出发,布置在靠近轨道交通鱼胡路站一侧;结合地形高差情况,换乘大厅及客运站前广场布置在不同的标高;出租车及社会车辆上下客区,始发公交候车区布置于客运站前广场内;长途车候车区则布置在一层,长途客运的进出站口布置在地块北侧,把常规公交的进出站口布置在地块南侧。 3)交通组织 a.对外交通组织 规划项目对外客运主要提高辐射长沙、贵阳方向的长途客运服务,内环高速、渝黔高速、界水高速接长沙方向。 b.内部交通组织 i).长途客车交通流线组织 长途客车流线经由用地北侧26米城市次干道车行入口进入,向东进入停车区检修停放。发车车行流线由停车区出发,经地块停车场通道到达长途车发车区,与长途车停车场、公交车

城市规划论文:浅谈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

浅谈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 摘要: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也是城市交通方式转型的重要时期。然而,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尚未完整融入到城市规划当中,导致在规划以及实施过程当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整体规划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城市交通;城市规划;促进作用 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城市不断扩张,导致了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城市病”的产生,而城市交通堵塞和拥挤则是其中最为突出也是最为普遍的一个问题,并且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为了较解决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城市交通问题,就必须实施可持续化战略,关键要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城市规划发展与城市交通规划之间的关系,促进城市全面可持续发展。 概述

所谓城市交通规划就是对城市范围内各种交通做出长期的全面合理安排的计划。城市规划则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以及具体安排。 总的来说,城市的土地利用是城市交通需求的根源,它决定了城市的交通源、交通量以及交通方式,而且还从宏观上约束了城市交通的结构和基础。换而言之,城市的实际土地利用状况要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城市交通模式。在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系统的实际运行水平,往往会对城市空间结构乃至城市的发展规模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可能改变城市土地利用的状况。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 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土地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循环作用与相互反馈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城市交通的发展关键在于城市规划的创新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习题集及答案解析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习题集 结构 1. 章节序参照<<城市道路与交通>> 2. 题型分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综合题(含作图题.设计等) 3. 参考书目 绪论 一. 简答题 1. 城市道路的功能有哪些? 由哪些部分组成? 2. 为什么说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百年大计? 3. 城市道路分类的目的和依据是什么? 试举例说明其必要性。 4. 为何要进行城市道路红线规划? 5. 城市道路应如何分类?试举各类道路的功能.特点与技术指标说明之? 6. 城市交通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7. 公路与城市道路在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上有什么不同? 二名词解释 1. 绿波交通 第一、二章 一. 填空题 1. 设计车速指。 2. 车流密度指。 3. 交通量是指。 4. 道路通行能力指。 5. 小型汽车的外廓尺寸:总长米,总宽米,总高米.。 6. 一条机动车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辆/小时。 7. 一条自行车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辆/小时。 8. 一米人行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人/小时。 9. 在平面交叉的道路网上,一条机动车道的实际通行能力常为辆/小时。 10. 常见公共汽车的车身宽度为米,道路交叉口上空,无轨电车架空线净空不得低于米。 11. 自行车行驶时,左右摆动的宽度各为米,一条自行车道净高为米。 12. 交通量观测资料可应用在, , 三方面,其中高峰小时交通量是设计的依据,而年平均昼夜交通量是设计的依据。

1. 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车辆的行驶长度被:(1)平均车身长度(2)车头间距长度(3)停车视距除得的数值。 2. 车辆在高速行驶时, 驾驶员的视野:(1)越来越宽阔(2)越来越近(3)越来越狭窄。注意力的集中点也(1)越来越近(2)越来越远(3)越来越高。 3. 道路上车速越高,车流密度(1)越大(2)越小(3)先小后大。 三. 名词解释 1. 交通量 2. 一条机动车道理论通行能力 3. 服务水平 4. 服务流量 5. 动力因素 6. 停车视距 三. 简答题 1. 城市道路交通的特征如何? 2. 城市交通运输的工具有哪些?它们的特点如何? 3. 交通工具的尺寸与道路设计的哪些方面有关? 4. (结合图示)说明车流密度.车流量.速度三者的关系如何?何者起主要影响作用? 5. 外白渡桥宽为三条机动车道,以往两边各一条车道上下行,中间一条车道为自由使用,实际效果不好,后改为上坡两车道,下坡一车道(在桥中央换位),效果较好。试从车辆动力特征的观点来解释这样做的原因. 6. 何谓通行能力?它与交通量的关系如何? 7. 为何道路的实际通行能力要比理论通行能力小?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8.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为何希望采用C级服务水平?而在公路设计中,希望采用B级服务水平? 9. 交通量观测资料有何用途? 10. 设计小时交通量的确定方法有几种? 11. 何谓高峰小时交通量? 何谓通行能力? 两者有何区别? 在设计道路时,它们之间关系如何? 12. 停车视距与车头间距的关系如何? 13. 对道路的路段,十字交叉口和环形交叉口的交通量观测方法,有何不同? 14. 一条常见的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在平日高峰和紧急状态时,每小时可以疏散多少人?(包括步行,乘车或骑车) 15. 试画出车速,纵向附着系数与通行能力的关系图。 16. 试画出汽车动力因素与车速的动力特性图。 第三、四章 一. 填空题

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协调关系

10 总457期 2018年第07期(3月 上) 0 引言 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使得人们对城市交通规划的 科学合理性需求越来越大。然而,作为实现城市化建设可持续性目标的城市交通规划,仅为城市规划从属,即并未充分认识到城市交通规划对城市规划所带来的复杂影响。这种情况下,城市交通规划就难以发挥出真正的价值。为此,相关建设人员应对已建城市交通规划情况进行分析,以找出不同城市类型进行交通系统建设的规律,进而明确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两者间的关系。这样一来,城市交通规划就能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价值,满足现代化经济建设对城市交通运输业发展科学合理性的需求。 1 研究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关系的现实意义 交通运输业,作为现代化经济建设水平的重要体现, 其随着城市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人们交通出行观念与需求的不断变化,增加了城市交通建设的复杂度。这种情况,使得作为兴建较早的城市交通,已经难以满足各行业、各领域发展对交通运输能力提出的需求。此情况下,为缓解现代化经济建设背景下的交通运输压力,应加大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关系的分析力度,以找出城市发展与交通需求的作用规律。如此,城市交通规划就不会对现代化经济建设进程造成影响,进而促进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1]。 2 城市交通规划定位工作开展局限 以往城市规划中的交通规划仅作为体系结构中的一 环,是城市总体规划服务的方案之一,处于从属地位。此情况下,城市交通规划须遵循城市总体规划所提出的用地布局与城市发展计划,确定相应的交通规划方案。这一方案的规划确定,并不能从整体角度出发,满足城市化快速发展对交通系统运行提出的科学合理需求[2]。 当前阶段,我国各城市进行的交通规划设计大多作为 城市发展的辅助或是配套设施,使得交通设施的应用无法实现精细化建设。这里的精细化建设包括:交通规划整体的精细化管理与设计思路的全局整合。由于无法实现,导致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需求的增长速度难以统一。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为:相关管理部门对交通规划的单独编制设有明确要求,即属非法定规划范畴。此环境下,导致我国城市交通规划流于形式,仅将规划集中在存在拥堵问题的区域。一旦城市规划发生调整,交通规划只能以配套方式来控制交通运输效果。上述问题现状的存在,均是相关建设人员未能充分认识到城市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关系所致。为此,相关建设人员应加大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关系的研究力度,以使城市交通规划的应用控制更趋科学合理。 3 优化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关系分析策略 3.1 用地布局与城市交通规划关系 城市用地布局是指,针对城市大小与存在形态,确定用地规模、空间分布、性质、开发建设时间顺序以及密度等,其直接决定了城市中人与物的空间分布合理性。而城市交通,则用来体现城市中人与物的空间流动,其是城市内部活动与联系的载体。两者是相互制约与联系的关系。研究表明,城市与交通是相伴存在的,交通的便利使人们聚集产生城市,且又因城市的深化发展而壮大。到目前,城市用地布局已经与交通运输设施形成了一个闭环的系统,如图1所示。 收稿日期:2017-11-02 作者简介:王紫(1986—),女,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交通规划与管理。 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协调关系 王紫 (徐州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 徐州 221000) 摘要:针对目前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设计的不合理问题,从实践角度出发,分析了城市交通规划定位工作的开展局限,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以期为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布置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城市交通规划人员应在明确对城市规划的决定性与促进影响的基础上,着手实践城市化建设的可持续性目标。关键词:城市交通规划;城市规划;协调关系;用地布局中图分类号:U439.5 文献标识码:A 图1 城市用地布局模式与交通关系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Ⅱ综合练习题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Ⅱ》综合习题集 一、选择题 1、铁路轨距指一条线路两钢轨轨头内侧之间的距离,我国铁路采用的标准轨距为()。 A、1067; B、1000mm; C、762mm; D、1435mm 2、下面的各条国道中哪条是从北京放射出来的公路?() A、G201; B、G101; C、G302; D、G203 3、某城镇需在东西向铁路上增设南北向铁路线,下面那个方案合理?() A 方案一; B 方案二 4、机场在城市中布局的位置下图中不合适的是?() 5、下列某大城市道路网规划中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的道路网等级级配是合理的?() A、1:1:2:4; B、1:2:3:7; C、1:2:3:4; D、1:2:5:4 6、下面哪种城市道路网形式的网络连接度最高?() A、方格网; B、环形放射式路网; C、自由式路网; D、放射式路网 7、中间站在铁路网中分布普遍,是一种客货合一的车站,为了避免铁路切割城市,最好铁路从城市边缘通过,并将(),使货场接近工业、仓库区,而客站位于居住用地的一侧。 A、客站与货站均布置在城市一侧 B、铁路货站在城市对侧、客站在城市同侧布置 C、铁路客站在城市对侧、货站在城市同侧布置 D、客站与货站均布置在城市对侧

8、在进行小城镇的铁路中间站布置时,当货运量大而同侧又受用地限制,且铁路货运量大、职工人数少的工业企业多布置在城市主要用地的对侧时,宜采用怎样的中间布置形式?() A、客站与货站均布置在城市一侧 B、铁路货站在城市对侧、客站在城市同侧布置 C、铁路客站在城市对侧、货站在城市同侧布置 D、客站与货站均布置在城市对侧 9、城市铁路客运站必须有城市的()连接,直接地通达市中心以及其他联运点(车站、码头等)。 A、快速路 B、主要干路 C、支路 D、高速公路 10、货运站应按其性质分别设于其服务的地区内,以到发为主的综合性货运站(尤其零担货场)应怎样选址?() A、应接近其供应的工业区、仓库区等大宗货物集散点 B、应深入市区,接近货源和消费区 C、应设在郊区 D、应设在市郊,并有一定的安全隔离地带 11、货运站应按其性质分别设于其服务的地区内,以某几种大宗货物为主的专业性货运站应怎样选址?() A、应接近其供应的工业区、仓库区等大宗货物集散点 B、应深入市区,接近货源和消费区 C、应设在郊区 D、应设在市郊,并有一定的安全隔离地带 12、货运站应按其性质分别设于其服务的地区内,为城市服务的中转货物装卸站应设在哪儿?() A、应接近其供应的工业区、仓库区等大宗货物集散点 B、应深入市区,接近货源和消费区 C、应设在郊区 D、应设在市郊,并有一定的安全隔离地带 13、货运站应按其性质分别设于其服务的地区内,对危险品、有碍卫生的货运站应设在哪?() A、应接近其供应的工业区、仓库区等大宗货物集散点 B、应深入市区,接近货源和消费区 C、应设在郊区 D、应设在市郊,并有一定的安全隔离地带 14、立体交叉可分为两大类,(分离式立交和互通式立交)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试卷及答案

武汉理工大学《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试题 站点:姓名:专业:层次 一、单选题:(每个4分,共40分) 1.既是城市交通的起点又是交通的终端的城市道路类型[ ] A.城市快速路 B.城市主干路 C.城市次干路 D.城市支路 2.一般在城市市区和建筑密度较大,交通频繁地区,均采用[ ] A.明沟系统 B.人工疏导系统 C.暗管系统 D.混合式系统 3.交通标志三要素中,颜色在选择时,主要考虑了人的[ ] A.生理效果 B.习惯思维 C.心理效果 D.舒适依赖感 4.超高横坡为3%,纵坡为4%,那么合成坡度为[ ] A.1% B.3% C.5% D.7% 5.下列情况可考虑设计集散车道的是[ ] A.通过车道交通量大 B.两个以上出口分流岛端部相距很远 C.三个以上出口分流岛端部相距很远 D.所需的交织长度能得到保证 6.某十字交叉口的红灯20秒,黄灯3秒,绿灯15秒,该交叉口的信号周期为[ ] A.20秒 B.41秒 C.15秒 D.38秒 7.在环形平面交叉中,中心岛不宜采用的形状是[ ] A.圆形 B.长方形 C.椭圆形 D.卵形 8.下列不属于主线横面的是[ ] A.车行道 B.路缘带 C.分车带 D.路旁建筑物 9.管道埋深最小覆土厚度一般不小于( )m。[ ] A.0.9 B.0.6 C.0.3 D.0.7 10.基本通行能力是指理想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一条车道或道路上某一点能通过的[ ] A.最大小客车数 B.最大大客车数 C.最小大客车数 D.最小小客车数 二、多选题:(每个6分,共30分) 1.城市道路分类有:[ ] A.快速路 B.主干路 C.次干路 D.支路 2.道路网的基本类型:[ ] A.方格网 B.自由式 C.井型 D.放射环型 3.下列属于交通岛的有:[ ] A.分隔岛 B.中心岛 C.安全岛 D.导流岛 4.设置人行道时应考虑的问题的有:[ ] A.与行人自然流向一致 B.尽量与车行道垂直 C.设在道路中间段处 D.尽量靠近交叉口 5.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包括:[ ] 三、简答题:(每个15分,共30分) 1.城市道路有哪些不同功能组成部分。 2.城市道路网规划有哪些要求。

新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

一、道路交通基础 1、城市道路分类分级 城市道路的分类 1、快速路 也叫快速干道 通——-快速、长距离交通; 全市性干道 2、主干路 也叫主干道 通为主——以交通功能为主; 全市性干道,连接各主要分区 3、次干路 也叫次干道 通兼达——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 分区干道 4、支路 也叫一般道路或地方性道路 达 ——以服务功能为主; 连接次干道与街坊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 城市道路分级 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城市规模分Ⅰ、Ⅱ、Ⅲ级。 特大、大城市——Ⅰ级,中城市——Ⅱ级,小城市——Ⅲ级 2、交通三参数Q 、K 、V 及三者关系 关系式 基本关系:V K Q ?= 线性关系: 抛物线关系: V f ——自由车速 K j ——阻塞密度 3、通行能力 与Q 区别 概念: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车辆数(行人数)。 通行能力与交通量的区别: 通行能力:是“能力”, 检验道路是否充分发挥作用的依据。 交通量:道路上实际的通行数量。 二、交通规划、路网规划 1、城市交通模式 2、交通规划步骤 1.交通调查。 2.交通预测---由调查资料,建立交通需求模型,进行现状分析和未来交通预测。 3.交通规划 1)提出交通战略方案 2)提出交通网络规划方案,并评价优化。 (1 )f j K V V K 2 ()f j K Q V K K

3、OD调查出行,区内(间)出行 OD调查的概念 含义:对交通的发生,终止所做的调查。 必要性:因为Q,V调查,道路交通状况的调查,道路上的流量流速。 OD调查:对客流流向调查(包括起讫点,路径…..) 出行 定义:人,车,货从出发点到目的点的全过程。 特点:一个目的,两个端点。 区内(间)出行 区内出行定义:起讫点在同一交通区的出行。 区间出行定义:起讫点在不同交通区的出行。 4、交通预测四步法,出行分布预测的方法:平均增长系数法 四步法 1.出行产生预测:预测各交通区出发,吸引的出行总量。 2.出行分布预测:预测各交通区之间的出行量分布。 3.交通方式的选择预测:按交通方式的选择将预测的出行量换算为交 通量。 4.交通量分配预测:将预测交通量分配到路网(道路)上。 平均增长系数法 内容:由现状出行分布表(OD表),出行产生预测的发生吸引出行总量,预测未来各交通区之间的出行分布量。 方法:平均增长系数法。 (Fi—i区间出发量增长系数,Fj—j区间吸引量增长系数) 计算过程:修改系数,多次迭代,不断逼近,直到<=?5、交通规划 公共交通规划内容:M,V 6、路网规划:规划指标、路网类型 规划指标 衡量路网是否满足交通需求指标有: 非直线系数ρ 路网密度δ 道路面积率γ 人均道路面积λ 名称公式单位范围 无≥1 非直线系数ρ 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