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管理心理学》第九章课堂笔记

管理心理学》第九章课堂笔记

管理心理学》第九章课堂笔记
管理心理学》第九章课堂笔记

《管理心理学》第九章课堂笔记

第九章团体行为与管理

第一节团体的概述

一、团体的概念

团体是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为达到共同的目标,满足共同的需要,以一定的社会活动方式和一定的社会规范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组织的集体形态。

二、团体的特征

团体的主要特征是:

①团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在心理上相互意识到对方;

②团体各成员之间,通过活动与交互作用,在心理和行为上能彼此影响;

③团体各成员在情感上有“我们同属一群体”的感受。

由个体构成团体的基本条件是:

1.团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和目的。

2.为了达到和实现团体目标,团体有公允的规范和规则。

3.团体要满足各个成员的归属感。

4.团体有一定的结构,每个成员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有一定的权利与义务。

5.团体成员之间有工作、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

三、团体的种类

(一)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

(二)假设团体和实际团体

(三)固定性团体和临时性团体

(四)其他团体分类

四、团体的功能

(一)团体对组织的作用

团体能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来实现组织的总目标,这是正式团体对组织来说最主要的功能。团体是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新办法的手段,有利于促进复杂的决策;团体在各部之

间起联络作用,有利于形成“一条龙”流水作业;它也是有效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手段。

非正式团体的特点之一是信息传递快,沟通灵敏,管理者可以通过它了解情况,掌握动态,改进工作。不仅如此,某些非正式团体对正式团体的工作任务也有积极作用,其对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目标,也是有效的。

(二)团体对个人心理的影响

1.团体能使成员个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使自己和其它成员保持友谊和紧密联系,心理协调,彼此都体会到大家同属某一团体。

2.团体能使成员个人产生认同感。

3.团体对个人能产生强大的支持力量。

4.团体引入竞争机制,能促进成员之间相互竞争与相互激励。

5.团体能融洽并协调人际关系。

6.团体可能满足成员的其它心理需要。

(三)团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1.社会助长作用。

2.社会标准化倾向。

3.社会顾虑倾向。

4.从众行为倾向。

五、团体的结构

1.同质结构:是指团体成员在年龄、专业知识、文化背景、个性特点(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这种结构称之为团体的同质结构。

2.异志结构:是指团体成员在年龄、专业知识、文化背景、个性特点(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这种结构称之为团体的异质结构。

第二节团体的凝聚力、士气和高效率

一、团体的凝聚力

(一)什么是团体的凝聚力

团体的凝聚力即指团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力量。

高凝聚力的团体有以下特征:

①有良好的团体气氛,其成员间意见沟通快,信息交流较为频繁,互相了解较为深刻,民主气氛好,关系和谐;

②有较强的吸引力、向心力,其成员愿意参加团体活动,无论是生产或其它活动的出席率较高;

③团体成员有较强的集体主义精神与责任意识,愿意承担团体的任务,关心、维护团体的利益和荣誉;

④团体成员有强烈的归属感、尊严感、自豪感等集体主义的情感。

(二)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

1.领导因素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

2.团体的同质性对凝聚力的影响

3.来自团体外部的压力能增强团体内部的凝聚力。

4.团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

5.团体成员的荣誉感、成就感、归属感等集体主义的精神和情感对凝聚力的影响。

6.团体的规模、规范与风气对凝聚力的影响。

7.其它因素影响。团体成员的个性特征、思想觉悟、思想水平、思想方法、价值取向及宏观社会风气等会影响团体的凝聚力。

(三)团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研究与实践表明:团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之间存在着较复杂的关系,团体凝聚力高可能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也可能降低劳动生产效率。

(四)团体凝聚力的测量

可以用心理测量法测定团体的凝聚力。

社交测量法也是测量团体凝聚力的方法之一。

二、团体的士气

(一)士气的一般概念

士气的本意即指军队作战时的集体战斗精神。其含义延伸到现代企业和组织中表示团体的工作精神和服务精神。史密斯(G.R.Smith)等把士气定义为“对某一团体或组织感到满意,乐意成为该团体的一员,并协助达成团体目标”的一种态度。

(二)团体士气与生产效率

士气与生产性的关系

(三)团体士气调查与士气高低原因

团体士气实际指员工的工作态度与满意度。士气高低可以用前面介绍过的态度量表法、问卷调查法、自由陈述法测量。

影响士气高低的原因有:

1.对组织目标的认同与赞同。

2.公平合理的经济报酬。

3.团体成员的事业心及工作的热爱和满足感。

4.优秀的领导者及领导集团。

5.团体成员之间纵向与横向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心理相容性。

6.良好的信息与意见沟通。

7.奖励方式得当。

8.良好的工作与心理环境。

三、团体的高效率

高效率的团体有两个重要指标:即生产指标和团体士气的指标。

高效率的团体有如下特征:

①团体内部及团体与上下级之间有良好的沟通;

②团体成员之间有高度的交互作用与影响力、凝聚力;

③决策分权化和参与决策的过程,多数成员有较大的自由度;

④团体成员乐意接受组织目标;

⑤团体成员有较强的工作与成就动机;

⑥团体成员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⑦有较高的生产量与生产效益;⑧成员有较强的工作满意感。

第三节团体的意见沟通

一、意见沟通的概述

(一)什么是意见沟通

意见沟通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经由联络渠道,传递与交流信息、思想观点、情感愿望、意见,达到相互了解与理解的过程。

(二)意见沟通的程序

(三)意见沟通的作用

1.意见沟通能为团体提供努力的工作的方向、资料、情报、知识等外部环境信息。

2.意见沟通能为团体提供内部的信息。

3.意见沟通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增进了解和理解的工具。

4.意见沟通是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5.意见沟通可以改变人的态度与行为,能促进企业改革与推行某项决策。

(四)人类意见沟通的特点

1.言语交流(书面或者口头)是人类意见沟通的最重要的形式。

2.人与人之间的意见交流不仅是信息、消息的交流,也是人的思想、感情、态度、观点的交流。

3.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沟通过程,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4.在人与人的意见沟通过程中,会出现特殊的障碍。

5.人与人的意见沟通具有不同的风格。

二、意见沟通的方式(或种类)

(一)不同层次的沟通方式

从组织层次的观点可分为三种沟通方式:

1.个人与个人的沟通。

2.团体与个人的沟通。

3.团体与团体的沟通。

(二)单向和双向沟通

(三)上向、下向及平行沟通方式

(四)口头言语沟通和书面言语沟通

三、人类意见沟通网络

意见沟通网络可划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链式、环式、全渠道式、轮式、Y式等。

不同类型沟通网络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网络型式传播信

息速度

解决问题难

易程度

团体作业组

织化程度

领导人产

士气与满

意感

对工作变

化弹性

轮式快简单问题效

率高

迅速产生组

织化并稳定

非常显著很低慢

链式较快简单问题效

率中等

慢慢产生组

织化并稳定

比较显著低慢

环式慢复杂问题中

等有效

不易产生组

织化

不发生高快

全渠道式很慢

复杂问题最

有效

不易产生组

织化

不发生很高快

四、意见沟通的障碍及其解除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意见沟通往往受多种因素干扰,而发生障碍。

(一)语言表达、交流和理解造成的意见沟通障碍。

(二)团体成员对人对事的态度、观点和信念不同,思想感情的差异,也会造成意见沟通在心理与思想感情上的障碍。

(三)人的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差异引起意见沟通的障碍。

(四)还有距离障碍、组织结构障碍及沟通方式的障碍。

意见沟通障碍的解除,必须由传达信息者与接受者双方努力。

(一)提高沟通的心理水平

(二)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

(三)学会有效地聆听方法

五、学会有效地沟通方法与艺术

第四节团体的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实质

人际关系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通过交往形成的彼此之间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

1.人际关系是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

3.人际关系以交往为手段

4.人际关系是多种心理因素的复合体

(二)人际关系形态

1.亲密形态

2.互利形态

3.勉强形态

4.冲突形态

二、学校人际关系

(一)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

1.教育性

(1)学校人际关系的主要调节指示器在于教育性

(2)学校人际关系既是教育内容,也是教育目的和手段

2.纯洁性

3.阶段性

(二)学校人际关系的意义

1.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利于调动学校成员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2.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利于学校成员心理的健康发展

3.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可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4.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是巩固和发展学校组织的保证

(三)学校中不同种类的人际关系

1.教师人际关系的双重性

(1)教师人际关系中主要的积极层面

(2)教师人际关系中主要的消极层面

2.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

3.师生人际关系分析

(1)师生人际关系特征

(2)师生人际关系的发展

第五节团体的决策

一、决策的概念

我们现在所阐述的“决策”是指广义而言,即不仅指对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决定,而且也包括了对具体的小问题的决定。

二、团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比较

(一)“团体(群体)决策”

就是由团体成员通过信息沟通,相互探讨和交换意见,在形成比较一致意见的基础上,共同作出关于某个项目或问题的策略、方案、方法的抉择。

(二)“个人决策”

则是由领导者凭借个人的知识、经验、分析判断能力,工作魄力及所掌握的信息,在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活动的基础上,作出关于某个项目或问题的策略、方案、方法和抉择。

团体决策与个人决策在解决问题的速度,准确性、创造性、效率和对执行的影响诸方面存在区别。

三、采用何种决策为宜

凡涉及面广,影响大,需要依靠多方面力量来执行的全局性、战略性决策,应由团体研究而郑重地作出;牵涉面和影响均较小,且时效性较强的局部性、战术性决策,则以分管领导人员个人决策为宜。

四、决策的过程

第一,识别问题:

第二,诊断问题:

第三,分析可供选择的办法,作出决策。

五、团体决策中的几种错误倾向

1.小团体意识

为了避免小团体意识产生,干扰正确决策,国外采取了以下几种办法:

(1)“第二次机会”法:

(2)用特尔菲法征集意见

(3)用“名义团体”征集意见

2.极端性转移

极端性转移指在团体决策中,比个人决策更容易走向两个极端——倾向于冒险或是倾向于保守。

六、决策类型和组织层次

1.战略性决策和战术性决策

2.确定型、非确定型和竞争型决策

3.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4.稳妥决策和风险决策

第六节团体的冲突

一、团体的冲突

(一)冲突的概念

心理学上,将冲突理解为“当人们面临两个互不相容、互相排斥的目标时所体验到的心理上的冲突”。其概念的外延很广,他包括个人的内心冲突(即动机冲突),也包括人们之间的争斗、论争乃至民族和阶级之间的竞争与战争等。

(二)冲突的二重性

(三)个体的心理冲突

30年代,勒温按接近与回避这两种倾向的不同结合,将个体的内心冲突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接近——接近型冲突(双趋冲突):

(2)回避——回避型冲突(双避冲突):

(3)接近——回避型冲突(趋避冲突):

(4)双重接近——回避型冲突(双重趋避冲突):

(四)团体中个体之间的冲突

1.团体的类别:

(1)正常冲突:由于工作上的意见分歧造成。

(2)非正常冲突:由于个人恩怨造成(不正常冲突)

2.按起因划分:

(1)主观性冲突(主观因素造成)

(2)客观性冲突(客观因此造成)

3.按其作用划分:

(1)建设性冲突(动力) (2)破坏性冲突(阻力)

两种不同性质冲突的区别

类别 建设性冲突

破坏性冲突

出发点

共同关心组织目标

以赢得自己观点为第一 双方态度 乐于了解别人观点 充耳不听别人的意见

解决方式 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相互

讨论,求同存异

公开地或不公开地对抗

特点

对事不对人,以工作为争议中心 对人不对事,意气用事,以人身攻击为中心 结果

产生了更好的思想,迫使人们寻求新的最佳方案;使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得以解决;人们必须说明自己的观点;紧张气氛刺激了创造力。 因挫伤而士气消沉;消极到不再交换意见;不信任感和怀疑之风发展了,一些人因不满于混乱状态而脱离组织;一些团体中阻力充斥。

(五)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冲突

解决团体冲突的过程

第七节 社会主义条件非正式群体

一、非正式团体的形成原因

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2.物质利益的差异 3.思想感情的影响 4.心理特征的影响

5.管理方式的局限及领导者的工作作风与工作方法的影响

6.亲缘血统、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二、非正式团体的类型

(一)根据形成的原因予以划分

1.利益型

2.信仰型

3.情感型

4.爱好型

5.亲缘型

(二)根据成员的构成情况划分

1.平行型

2.垂直型

3.混合型

(三)根据作用划分

1.积极型

2.消极型

3.中间型

4.破坏型

三、非正式团体的性质

社会主义企业中非正式团体的性质为:

第一,要认清社会主义企业中非正式团体,仍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不是对立物。

第二,社会主义企业中的非正式团体是企业正式组织的孪生兄弟,是正式组织的补充,不是正式组织的毒瘤。

第三,正式组织要引导和利用非正式团体,使之成为企业的辅导力量。

第四,极少数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企业正式组织对立的非正式团体,应看做是这种团体的特例,代表不了这种团体的性质,应区别看待。

四、非正式团体的特点

1.它是以相近的心理特征或同级需求层次的引力,自发形成的团体,通常其规模不大。

2.其主要功能是满足个人的心理需要,一般不带政治色彩。

3.与正式团体在根本利益上一致,二者不是截然对立的。

4.非正式团体内有很强的凝聚力,一经形成,但不易解体。

5.非正式团体内有很大的团体压力,团体内部成员间的从众行为,标准化倾向都较强烈。非正式团体中成员的信念和行为,有高度的一致性,甚至达到模式化的程度。

6.非正式团体内部信息反映灵敏,传递迅速。

7.非正式团体内部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且威信高,对团体成员的影响力很大。

8.非正式团体具有两重作用:有时可作为正式组织的辅助力量,有时则成为异己力量,消弱正式团体,阻碍正式团体组织目标的实现。

五、非正式团体的作用

1.控制作用

2.改造作用

3.激励作用

4.影响作用(对实现正式组织的目标具有巨大影响作用)

六、正确对待非正式团体

1.合理利用非正式团体,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

2.分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团体

3.针对不同团体的不同特点与情况,采取不同的改造方式。

车丽萍《管理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一)管理的含义 1.定义 广义的管理不仅包括组织中的管理活动,而且还包括个人对自己活动的安排;狭义的管理仅指组织中的管理活动。管理学中所提到的管理一般是指狭义的组织内的管理。因此,可以把管理界定为: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 2.特征 从管理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管理通过各种职能体现出来。具体的管理活动就表现在各种管理职能活动上,避开职能谈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人的活动,即通过人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组织的目标。 (二)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心理活动的起点,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或个别特征的直接认识。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解释的过程,它反映事物整体及其联系和关系。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合称为感知。 ②记忆是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感知所获得的经验被记忆在人脑中,并且在需要时能够再现出来,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又为思维活动提供材料。 ③思维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间接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心理过程。 ④想象是指通过他人的描述,人脑想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 ⑤言语是指将认识活动的成果与他人交流,并接受他人的经验的过程。

管理心理学笔记整理

管理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1、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一、管理心理学的定义: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个体与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 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满足员工需要,充分 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的科学。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企业的内部结构系统。 生产与技术系统 企业的内部结构系统市场营销与公关系统 财务经济管理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系统 研究与发展系统 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包括输入、转换与输出过程。 三、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1、突出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思想、机制与方法。 根据人的个体与社会心理规律、行为规律;运用动机与激励、竞争与压力、规范与约束、保证与保障、选择与培养、组织与团队环境影响等形成与建立有效的人本管理机制;通过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改善人际关系等方法,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和管理效率。(主观能动性、生命的价值、生存的需要、团队意识、个人素质)2、在面临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智力资本转化的过程中,智力资本作为企业组织的重要资 产,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代企业重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理念,发挥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3、组织结构资本与人力资本是紧密联系并相互作用的。 强调员工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强调其主体地位。依靠员工个人、团体、组织和领导行为来实现企业目标。 4、关系资本(市场资本)作用的发挥,必须以人力资本为核心与结构资本形成良好的互动 关系。 内部人际关系、市场与公共关系、团队心理气氛、组织形象、文化建设。 2、管理心理学的内容范围 (一)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基本理论,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 (二)关于个体心理研究(核心) 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核心是激励及核心创造力问题,即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他涉及个体的需要、动机、态度等;同时还涉及人的认识差异、能力差异、个性差异等问题。

华工管理心理学随堂练习

第一章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是_____。 A.个体心理 B.群体心理 C.组织心理 D.病理心理 参考答案:D 2.()管理心理学在20世纪_____年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40 B.50 C.60 D.70 参考答案:B 1.()下列关于管理心理学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管理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B.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C.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的学科 D.管理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答案:C 2.()下列关于管理心理学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管理心理学又称组织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 B.管理心理学是在现代管理科学和心理科学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C.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 D.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参考答案:C 1.()下列哪项不是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_____。 A.主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相关性原则 D.批判吸收与继承原则 参考答案:A 2.()研究者有目的的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引出所要研究的某些现象,以此得到关于这一现象发生所起作用规律的研究方法是_____。 A.实验法 B.访谈法 C.个案法 D.观察法 参考答案:A

3.()谈话法和问卷法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_____。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参考答案:C 4.()在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中,可在很大范围内进行调查,花钱费时不多,但效果较好的方法是_____。 A.实验法; B.测验法; C.问卷调查法; D.案例研究法; 参考答案:C 5.()研究者通过感官直接或间接的观察并记录个体或团体的行为活动,按后分析记录,判断可能有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方法被称为_____,与被研究对象面对面得交谈,了解其心理活动和心理品质的方法被称为_____,采用标准化的测验或量表来调查被研究者的心理或行为特征,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从而做出评价的方法被称为_____。 A.观察法;访谈法;测量法 B.视察法;访问法;度量法 C.观察法;面谈法;测量法 D.视察法;访谈法;度量法 参考答案:A 6.()提出社会测量法的人是_____。 A.亚当斯; B.莫雷诺; C.韦伯; D.马斯洛; 参考答案:B 第二章 1.()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的是_____。 A.斯特恩 B.斯科特 C.罗利斯伯格 D.闵斯特伯格 参考答案:D 2.()美国心理学家斯特伯格的代表作《心理学与工业效率》包括三部分,以下不包括在内。 A.最最合适的时间 B.最最合适的人 C.最最理想的效果

心理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得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过程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识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 二、心理学得研究领域 理论研究: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应用研究: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测量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三、心理学得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测验法 (三、)实验法 (四、)调查法 四、心理学得前世今生 今日心理学得两大热点:认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 五、心理得实质 △心理就是脑得机能,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能动得反映。 (一)、脑就是心理得器官,心理就是脑得机能。 1、(生理学、临床学)脑损伤影响与之相应得心理机能; 2、(生物演化)心理活动水平与脑得发展水平呈正比; 3、(个体生长发育)脑得发育成熟程度影响到人心理发展水平。 (二)、客观现实就是心理活动得源泉与内容 1、脑作为心理器官,不会自己发展产生心理。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人才会产生心理。 2、人得心理活动得一切内容都可以在客观现实中找到依据。 3、客观现实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生活对人得心理发展有更为重要得影响。 (三)、心理对客观现实得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1、心理反应具有主观性 2、心理反应具有能动性 3、心理反应既受自然规律制约,又受到道德规范制约 (四)、心理学在实践中发展 1、通过实践活动使客观现实真正作用于大脑,导致相应心理活动得发生与发展 2、实践检验人对客观现实得反映 作业: 1、心理学研究得对象就是什么?心理现象有哪些方面? 答案:(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得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得心理也研究人得心理,而以人得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与社会心理。 (2)人得个体心理现象得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与动机、能力与人格。 2、用事实说明心理就是脑得机能。 答案:(1)人得心理就是在与客观现实接触中才产生得,离开了客观现实就没有人得心理。(2)人得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得能动得反映,不同得人在面对同一事件时会有不同得反映。3、怎样理解人得心理就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得主观反映。 答案:人得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主要就是社会现实。人得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映象。人得心理就其反映内容来说,就是客观得;就其反映形式如感知、思维、情绪、意志来说却就是主观得,就是对客观得主观映象。 4、实验法得优缺点各有哪些?

车丽萍著《管理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 绪 论【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一)管理的含义 1.定义 广义的管理不仅包括组织中的管理活动,而且还包括个人对自己活动的安排;狭义的管理仅指组织中的管理活动。管理学中所提到的管理一般是指狭义的组织内的管理。因此,可以把管理界定为: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 2.特征 从管理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管理通过各种职能体现出来。具体的管理活动就表现在各种管理职能活动上,避开职能谈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人的活动,即通过人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组织的目标。 (二)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心理活动的起点,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或个别特征的直接认识。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解释的过程,它反映事物整体及其联系和关系。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合称为感知。 ②记忆是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感知所获得的经验被记忆在人脑中,并且在需要时能够再现出来,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又为思维活动提供材料。 ③思维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间接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心理过程。 ④想象是指通过他人的描述,人脑想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 ⑤言语是指将认识活动的成果与他人交流,并接受他人的经验的过程。

《管理心理学》读书笔记

《管理心理学》读书笔记 很多东西,无论是知识还是生活,在未接触之前,我们都似乎对其有着某些浅显的认知,然而,在深入接触之后,我们才知道当初的自己是多么的无知,然后陷入其中不可自拔。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认为管理心理学就是讲领导是如何管理员工的,也就是所谓的领导心理,或者说还包括了之前接触过的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和组织管理心理,我所知道的仅限于此。然而,翻开目录,我发现管理心理学是一门非常丰富的学科,它不仅包括领导心理、人力资源管理心理、组织管理心理,还涵盖了目标管理心理、信息管理心理、时间管理心理以及环境管理心理。我想,自己之所以对管理心理学有着简单的认识,是因为我对管理的内涵不够了解。那么,到底什么是管理呢?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过:“管理是任务,管理是纪律,但管理也是人。”管理,看似单一的两个字,却有着巨大魅力,它就像一双无形的手左右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首先,管理的主体并不仅仅是企业或组织,也就是我前面浅显的认识,它也包括个体的自我管理。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管理者,个体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效率所从事的任何活动都是管理活动。其次,管理的客体也是丰富多彩的,它不仅包括个体心理的自我控制与调节,也包括个体和组织对于时间、环境、信息等资源的管理,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信息管理心理、时间管理心理、环境管理心理等。 因此,朱永新写的《管理心理学》这本书给管理下了这样一个定

义:管理是个人或组织为了实现目标,提高自身的效率所进行的活动。由此可见,管理科学有包括两个子系统:个人的自我管理系统和组织的自我管理系统。个人的自我管理系统又包括学习管理、生活管理及工作管理,组织的自我管理系统又包括家庭管理、医院管理、学校管理、城市管理等等。 充分认识了管理的内涵之后,再转回头看一下管理心理学,什么是管理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有哪些?哪些内容是生活中容易忽略但又有很大的作用的呢? 管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规律,使个人或组织提高效率的一门科学。看到定义,再结合之前对管理的定义,我们就很荣翻译理解管理心理学了,它主要包括了五个方面:目标管理、人力管理、时间管理、环境管理和信息管理。人力管理和时间管理之前老师都详细讲过,在这里,我想就自己涉猎未深的几点展开探讨,分别是目标管理心理、环境管理心理以及信息管理心理。 第一,目标管理心理。目标管理是对组织(或个人)活动的全过程实行全面综合管理的科学方法,它是管理者以预先确定最优的最终效果为目标,并通过实施和评价等手段调动和激励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使组织的各项管理都围绕目标的实现而统筹运动。通俗来说,它也就是研究个人或组织如何设计、选择、确定和实现目标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目标管理呢?目标管理有何好处? 其实,在生活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如果没有一个明确可行

管理心理学_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1、什么叫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是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探索人的心理活动,通过激励人心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达到最大限度提高效率的目的。 2、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心理学?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推进中国管理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中国式的管理心理学的体系,通过学习起到以下作用: 1、对推进管理现代化的作用 2、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3、对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作用 3、管理心理学为什么以人作为其独特的研究对象? 1、“企业就是人”。 2、人是企业的首要资源。 3、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 4、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之间有何关系? 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管理心理学是在广义行为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心理学中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 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也是既有联系又区别的。管理心理学主要是研究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性的学科,它侧重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应用于管理。而组织行为学则是研究作为心理的外在表现行为规律性的学科。 5、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方法有哪些? 在学习过程中,要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以马克思关于管理二重性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国内和国外经验相结合。做到学能致用,用能生效。 一、要明确管理心理学的两种属性 二、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三、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研究人的心理行为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管理心理学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在工业中的应用,由此产生的工业应用心理学和同期先后出现的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三个分支学科为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提供了素材,奠定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基础,从而使管理心理学的产生由必需变为可能。 2、梅奥的“霍桑实验”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实验他得到了什么新的理论观点? “霍桑实验”历时八年,分为四个阶段( 四项实验):工厂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实验;谈话研究;观察实验(接线板接线实验)。梅奥的结论是:人们的工作效率不仅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范逢春_ 管理心理学_ 重点笔记

四川大学考研重点笔记 管理心理学 范逢春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导论 1、管理心理学:综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伦理学、生理学的基本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体系中的人或群体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人际关系以及人的积极性,借以解释、预测和激励组织中的人的行为,以达到提高工效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意义 个体管理心理(知觉与信息加工;能力、技能、个性和工作价值取向;工作激励的内容理论和过程理论;工作态度) 群体管理心理(群体动态发展;群体间动力学;团队管理;群体沟通和协调) 组织管理心理(领导行为与管理决策;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组织文化;组织发展和战略管理) 3、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内容是人的一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见课件 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区别:研究的侧重点、理论基础、形成背景 联系: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研究内容、研究目的上的联系。 4、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工业心理学—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理论—关系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管理心理学的未来发展 未来趋势:组织变革和发展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更加关注国家目标. 5、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相关研究、试验和发展研究)P19 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测验法(罗夏氏、主题统觉)、问卷法、个案法 第二章个体心理的原理 个体认知原理 个体情绪与感觉原理 个体意志原理 1、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首先,它是一种直接反映,其次,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感觉的一般规律: 1)感觉的适应性—指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觉器官的感受性的变化,表现在感受性的提高和降低。 2)感觉对刺激强度的依赖性:感受性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即感觉灵敏程度。感觉阈值是指能引起感觉的一定限度的刺激量。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值。(E=1/R,E-绝对感受性,R-绝对感觉阈值) 3)感觉的相互作用性—指同一感受器接受的其他刺激以及其他感受器的技能状态对感受性产生的影响.(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意义: 感觉是我们身体安全的保障系统、是我们心理安定的保障系统、 是我们的认知兴趣和探究行为的最初推进器 2、常见的错觉 错觉是指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歪曲的知觉。如视错觉、形重错觉、大小错觉、方位错觉、运动错觉。

管理心理学》第九章课堂笔记

《管理心理学》第九章课堂笔记 第九章团体行为与管理 第一节团体的概述 一、团体的概念 团体是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为达到共同的目标,满足共同的需要,以一定的社会活动方式和一定的社会规范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组织的集体形态。 二、团体的特征 团体的主要特征是: ①团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在心理上相互意识到对方; ②团体各成员之间,通过活动与交互作用,在心理和行为上能彼此影响; ③团体各成员在情感上有“我们同属一群体”的感受。 由个体构成团体的基本条件是: 1.团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和目的。 2.为了达到和实现团体目标,团体有公允的规范和规则。 3.团体要满足各个成员的归属感。 4.团体有一定的结构,每个成员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有一定的权利与义务。 5.团体成员之间有工作、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 三、团体的种类 (一)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 (二)假设团体和实际团体 (三)固定性团体和临时性团体 (四)其他团体分类 四、团体的功能 (一)团体对组织的作用 团体能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来实现组织的总目标,这是正式团体对组织来说最主要的功能。团体是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新办法的手段,有利于促进复杂的决策;团体在各部之

间起联络作用,有利于形成“一条龙”流水作业;它也是有效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手段。 非正式团体的特点之一是信息传递快,沟通灵敏,管理者可以通过它了解情况,掌握动态,改进工作。不仅如此,某些非正式团体对正式团体的工作任务也有积极作用,其对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目标,也是有效的。 (二)团体对个人心理的影响 1.团体能使成员个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使自己和其它成员保持友谊和紧密联系,心理协调,彼此都体会到大家同属某一团体。 2.团体能使成员个人产生认同感。 3.团体对个人能产生强大的支持力量。 4.团体引入竞争机制,能促进成员之间相互竞争与相互激励。 5.团体能融洽并协调人际关系。 6.团体可能满足成员的其它心理需要。 (三)团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1.社会助长作用。 2.社会标准化倾向。 3.社会顾虑倾向。 4.从众行为倾向。 五、团体的结构 1.同质结构:是指团体成员在年龄、专业知识、文化背景、个性特点(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这种结构称之为团体的同质结构。 2.异志结构:是指团体成员在年龄、专业知识、文化背景、个性特点(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这种结构称之为团体的异质结构。 第二节团体的凝聚力、士气和高效率 一、团体的凝聚力 (一)什么是团体的凝聚力 团体的凝聚力即指团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力量。 高凝聚力的团体有以下特征:

管理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心理学资料 第一章 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规律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动机管理,动机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前提;认知管理,认知是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情绪管理,情绪的劳动与管理、应激管理、员工卷入等;行为管理,良好的行为是一切心理管理的最终目标;组织管理,包括组织概述、组织士气和气氛、组织变革与发展等。 3.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区别: 1)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活动规律,而组织行为学重点探讨行为特点和规律本身,把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已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本源学的研究,而组织行为学则侧重于现象学的研究 2)理论基础不同 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理论源泉主要是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来源更加多样化,如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 3)形成的背景不同 管理心理学:1912,美籍德国的闵斯特伯格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首先正式把心理学应用到工业管理中;1958,美国的利维特正式提出“管理心理学”这一术语,使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由行为科学发展而来,是行为科学与组织管理相结合而形成的分支学科。20世纪60年代,形成跨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联系 1)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一方面,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在研究人的行为时,必然会涉及行为背后的潜在心理机制;另一方面,心里是一种内隐的活动,管理心理学在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时,也需要通过观察人的外部行为来达到推断内部过程的目的。 2)研究内容上的联系,二者在研究的总体框架上无大地差别,其基本内容皆为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只是对同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和出发点不同而已。 3.研究目的上的联系:目的基本相同,通过对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探索,揭示有个规律,不断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持续提高工作绩效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好人的全面发展。 4.管理心理学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 1)个体关怀和宏观关心——探索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时应表现出个体关怀的特征。 2) 是什么或为什么——发挥心理学的优势,不仅回答“是什么”或“怎么做”的问题,还要弥补组织行为学在回答“为什么”问题方面的不足。 3)务实或理论——强调系统的掌握理论知识 4)行为或意识——强调提高或改变员工的意识或觉悟水平。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个案调查法 第二章 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1)心理技术学:德国斯腾1903年提出。最早研究的是冯特的学生闵斯特伯格,1912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研究人-机关系问题,与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向一致,但是缺

管理心理学重点前三章

管理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组织中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组织中的社会心理系统)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个体心理: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2、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 3、组织心理:组织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 4、领导心理:领导是组织的灵魂,领导行为的有效性是组织成败的关键。 3.普通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关系是基础理论与具体应用的关系 4.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机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 5.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群体中人们彼此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在企事业管理中的运用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6.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存在重复交叉的现象 7.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管理领域中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它是和活动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互相联系的。 2、系统性原则:研究者要把组织中人的行为和心理放在一定的系统中进行研究。 3、发展性原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处在运动与发展之中,所以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也要贯彻发展性原则。 8.测验法:是根据预先制定的标准化的测量表对人的心理品质进行测量的方法。 9.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作为一门应用理论学科,管理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2、管理心理学还面临着不断完善理论体系的迫切任务。 第二章 10.管理心理学: 20世纪20年代前是古典管理时期 20世纪30-50年代是行为科学学派 20世纪50-70年代现代管理科学阶段 20世纪70年代之后为最新管理或综合管理 11.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公文集,记载了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 12.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13.道家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道法自然”,是道家管理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而治”,则是道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原则 14.法家思想“就利避害”的人性论,对人的管理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 15.兵家思想代表人物是孙子提出知己知彼的信息决策思想 16.墨家思想代表人物墨子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兼相爱,交相利” 17.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的主要特征 1.以人为本 2.以德为先 3.中庸之道 4.无为而治 5.以和为贵和即和谐、协调,和谐是管理追求的理想境界。 18.“人事管理之父”罗伯特.欧文

管理心理学 名词解释

管理心理学 ==西方管理心理学家把20实际初以来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00-1927);以霍桑试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X理论-Y理论阶段(1927-1965);以权变态度和方法来看待人及其管理心理与行为的现阶段(1965-现在)。 ==霍桑试验的主持者是(梅奥) ==霍桑试验中的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是为了研究(非正式群体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首次提出“管理心理学”概念的学者是(莱维特) 1.“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是最早采用科学方法研究工人工作效率问题。 2.雨果·芒斯特伯格被人们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 《心理学和工业效率》莉莲·吉尔布里斯创新思想补充。 3.沃尔特·斯科特把心理学概念应用于广告和市场销售。 4.霍桑实验结论: (1)企业组织不仅是一个技术——经济系统,而且是一个社会系统。(2)个体不仅受经济奖励的激励,而且受到不同的社会和心理影响。(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4)强调“民主”而不是“独裁”的领导模式。 (5)强调参与管理,重视在组织等级中各层次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6)管理者不仅需要有效的技术才能,而且需要有效的社会才能。

(7)组织成员都可以通过满足某种社会—心理需要来调动工作积极性。 5.管理心理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有效性。 6.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两大核心问题 (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早期的管理心理学家主要研究人与工作、职业的匹配,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已从过去的人如何适应机器向机器怎样适合于人转变。近年来管理心理学家开始注意研究人与组织、环境的匹配问题。其研究结论为人力资源的招聘和选拔、绩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2)激励问题一直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过去曾产生了内容学派、过程学派和强化学派等有关吉利的理论。此外,与激励问题密切相关的研究是有关工作承诺的研究,主要从工作价值观、职业发展、工作责任心、组织认同和对社会的态度进行研究。 7.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实验法,这是研究者有目的地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或创造一定条件的环境中,诱发被试者产生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行为规律的一种方法;②经验总结法,这是研究者根据实际工作者的经验,用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一种研究方法;③现场研究法,现场研究是在现有组织的环境范围之内进行的研究,通常与实际工作者合作共同完成;④案例比较法,案例研究是对一个组织进行的详尽分析;⑤测验法,上述各种方法都有可能要结合使用测验法,即采用标准化的心理

管理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客观性试题 单项选择 1.管理心理学产生于()。 A.20世纪4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2.管理心理学将()作为研究对象。 A.管理活动中的人 B.人的心理 C.人的行为 D.人的心理和行为 3.通常来说,一个组织包含两个系统,即()。 A.技术系统和社会系统 B.社会心理系统和组织管理系统 C.技术系统和社会心理系统 D.技术系统和人际管理系统 4.()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基础。 A.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 B.个体心理与行为 C.心理学 D.管理学 5.心理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在哲学体系中缓慢发展,直到()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 1878 B 1879 C 1880 D 1881 6.研究者通过感官直接或间接地观察并记录个体或团体的行为活动,然后分析记录资料,获得结论的研究方法是()。 A 案例法 B 观察法 C 测验法 D 调查法 7.自由回答式、言语联想式和情境导入式都属于()问卷。 A 封闭式 B 半封闭式 C 开放式 D 主观式 8.社会测量法是由()心理学家莫雷诺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 A 美国 B 法国 C 英国 D 德国 9.情景模拟法具有针对性、()、预测性、动态性等特点。 A主观性B客观性C模拟性D选择性 10.泰勒式“科学管理”盛行于()。 A 19世纪中叶 B 19世纪末 C 20世纪初 D 20世纪中叶 11.科学管理学派的创始人是()。 A 法约尔 B 泰勒 C 韦伯 D 梅奥 12.在科学管理中,第一个使用图表进行计划和控制的是()。 A 泰勒 B 亨利·甘特 C 法约尔 D 韦伯 13.在科学管理的发展过程中,第一条流水生产线诞生,其创建者是()。 A 泰勒 B 亨利·福特 C 法约尔 D 韦伯

行政管理专业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十五

"行政管理专业"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十五 第十五章组织变革和发展 第一节组织变革和发展的一般概述 一、组织变革和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一)组织变革和发展的概念 1.组织变革是指通过对组织的结构进行调整修正,使其适应不断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过程。 2.组织发展指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组织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改革,以便促使整个组织更新和发展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效能。 3.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虽然有所区别,但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着的。组织发展要通过组织变革来实现,变革是手段。变革的目的的是使组织得到发展,以适应组织内外条件的要求,有效地行使组织职能。 (二)组织变革和发展的指导原则 1.必须由组织管理部门来制定有计划、有系统的规划。 2.这个规划既要适应当前的环境,也要使适应未来环境的要求。 3.这一规划必须预见到知识、技术的改变,以及程序、行为和组织设计的改变。 4.这一规划还必须建立在提高组织绩效和个人工作绩效的基础上,以促进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配合。 二、组织变革和发展的目的与程度 (一)组织变革和发展的目的 1.提高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2.改变成员的行为。 (二)组织变革和发展的程度。注:组织变革与发展有程度上的差异: 1.渐进式变革。如:日本丰田公司产品和工程部的负责人北野南夫推行的渐进式变革。 2.激进式变革。这种变革涉及到重新建构组织以及组织所处环境的观念。(波音公司) 三、组织变革的动因 1.外部环境的变化 技术的不断进步。价值观念的变化。竞争的加剧。国家政策的变化。 2.内部条件的变化 组织内部的管理方式阻碍了成员的发展。组织仍然是等级分明,组织内缺乏民主。组织仍然只靠奖惩手段推动成员工作。组织对成员的成绩及需要不予重视 第二节组织变革的阻力与克服 一、组织变革的阻力 (一)心理原因造成的阻力 1.变革会破坏某些人的职业认同感,使他们产生某种程度的不安全感,因而抵制变革。 2.组织变革带来的后果是未知的,存在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性。 3.变革会引起某些人地位和职权的变化,影响他们的既得利益。 (二)经济原因造成的阻力,如果变革造成了部分人直接或间接的收入降低的话,这部分人就会抵制变革。 (三)社会群体原因造成的阻力 1.组织变革有可能打破群体的平衡状态,因而会遭到群体的反对。 2.变革的阻力也来自实行典型的等级制组织结构的组织本身。 二、克服变革的阻力 1.进行力场分析。这是社会心理学家"勒温"创造的。

祝小宁管理心理学笔记

管理心理学笔记 电子科技大学祝小宁 第一讲:01管理之道 人类号称万物之主宰?可是人类为什么能够主宰世界呢?论单个的比较,人类不见得比得过很多动物,那为什么又能够成为万物之主宰呢?关键是人类总是以社会的形式存在的。人要形成社会,就必须要学会管理。管理要遵照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心理、行为。管理心理学研究在社会和组织活动中,人们与环境相互作用,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反应的规律,旨在提高管理效率的科学。 管理可以从两个面去理解它:道和术。 思路决定出路。 管理之道的核心: 管理的思路,体现在管理这个名词上,不外乎两个字:管和理。管——安——配臵资源;(把资源放在合适的位臵上。)就管理分析来说,管理者本身就是一种成本,但是这种成本能够使得别人做的更多更好,产生巨大的增量。(摩西的故事)。理——治——资源治理。不同的资源放在不同的位臵上,会发生不同的关系,继而带来不同的结果。管理就是对组织资源进行有效配臵和处理。 管理核心:目的效应。管理其实是一种手段,手段要服从目的;木桶效应——稀缺,缺一不可;竹竿效应——重要:关键因素。人力资源是社会和组织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管理应该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利益是去安好人,治好人的重要因素。制度也是一个因素。而更重要的是人的内心。人的活动再复杂都受人的内心的支配。因此管理者只有影响到人的内心,才能安好人,治好人。 曾经有人问老子问题:我是管理者,我在上层,就怎么管理得了下面的人?我是领导,我走在前面,怎么就管理的了后面的人呢?老子说,你是管理者,你在上面,就要用你的言语攻克下面人的心。只有攻克了下面人的心,他们才不会觉得你在上面是压迫。否则,你管理的越深,他们就反抗的越激烈,这样你就防不胜防。心不同,体验就完全不同。你是领导,你想走在最前面,你就必须以你的身(行为),去攻克后面人的心。怎样做呢?面对利害的时候,去攻别人的心。遇到利益的时候反而要走到后面去。悖论——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老子说:“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处上不觉压,处前不为害,天下乐推而不厌。”管子在《心术篇》说:心安则国安,心治则国治;安也者心也,治也者心也。自古会管理的人,都是会攻心的人。如果你不知道人心变化趋势,怎么能攻心呢?管理无外乎两手:以后就是宽(——文——张——恩——奖),另一手就是严(武——驰——威——罚)。 《孔子家语》中说: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一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 管理者必须心胸宽大,否则无法安人、攻心。 第一讲:02管理之道——传统管理模式 进入近代以来,由于机器大生产的产生,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更加激烈,能不能再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最大效益,赢得发展,成了企业事关命运的根本性因素。而按过去那种经验式的管理,不能保证企业产生最大的利润。于是乎,管理在演进过程中产

管理心理学考试笔记

管理心理学 第一章 1 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的全部发展的一门学科。 2、~的研究内容:动机管理、认知管理、情绪管理、行为管理和组织管理。 3、~学科性质:~是介于管理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学科,也与其他众多学科有密切关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与管理实践紧密相连,其研究素材来源于管理实践,研究结果又要回到管理实践中去,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既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4、~中的两种取向:心理学取向的~:是基于心理学的或从个体角度出发的~。看问题比较微观,注重个体层面的问题和行为背后的潜在机制,侧重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探讨相关问题,说明和解释相关的现象。 管理学取向的~:是基于管理学的或从组织角度出发的~。只在为管理层或领导层出谋划策,教会他们如何管理员工,以便有好的业绩和效绩。看问题比较宏观也比较务实侧重于用管理学的思想、原理和方法探讨相关问题,说明和解释相关的现象。 5、~中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个案法。 第二章 1、~形成的标志:~起源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趋于成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形成标志是1958年斯坦福大学教授利维特《管理心理学》一书的出版。 2、~产生的社会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发展,生产的社会化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 3、~产生的理论背景: ①人际关系理论——梅奥: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著名的《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首次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标志着行为科学理论的诞生。 ②群体动力理论——勒温:行为公式:B=f(P,E),其中B表示行为,P表示个体,E表示环境,公示表明,个体行为是个体内部力场与所处环境力场的函数。 ③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要想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心理动力去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去满足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④社会测量学——莫雷诺:采用填写问卷的方法,让被试根据好恶感,对伙伴进行选择,并将这种选择用图表表示出来,这样人们便可以对全体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4、西方~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古典~、行为~和现代~。 5、~面临的挑战:①经济全球化②劳动力多样化③新型的雇佣关系 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⑤团队化⑥商业伦理的变化 6、我国~存在的问题:①理论西方化②理论的学院化③发展的滞后化④理论的抽象化 7、霍桑实验的内容:①照明实验②继电器实验③绕线实验④谈话实验 8、后现代思潮发展的两个阶段:①早期阶段以激进和否定为特征,其主要流派有法国的德里达.福柯创建的后结构主义,德国的伽达墨尔的哲学解释学,以及美国哲学家罗蒂等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 ②晚期阶段在回应和完善早期后现代主义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以格里芬为代表的建构性后现代主义。 9、后现代思潮对~的影响:①后现代思潮已经引起并将会继续推动~研究主题、范式和方法的转变。 ②后现代思潮对~传统理论产生了冲击。③后现代思潮将会促进~想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章 一、人性假设

管理心理学第1章习题

第一章习题 一、填空题 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 ________ 一般规律的科学,是________和________交叉的一个应用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体系主要包括三大部分: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 3. 1958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黎维特出版了一本名为________的专著,标志着管理心理学的诞生。 4.管理心理学的学科基础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学科。 5.行为科学的研究使管理思想出现了重大的转变,即从强调________转移到注重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管理心理学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 A.生命现象 B.生理现象 C.心理现象 D.行为现象 2.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人与环境的关系 B.机器与环境的关系 C.人与机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 D.人与人的关系 3.系统总结了早期管理心理学的思想和研究成果,并发表《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的是() A.泰勒 B.法约尔 C.明茨伯格 D.勒温 4.分别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与“工业心理学之父”的是() A.法约尔、勒温 B.泰勒、明茨伯格 C.泰勒、梅奥 D.甘特、明茨伯格 三、多项选择题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 A.个体心理 B.群体心理 C.组织心理 D.社会心理 E.文化心理 2.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包括() A.心理技术学 B.霍桑实验 C.群体动力理论 D.需要层次理论 E.行为科学理论 3.对于霍桑实验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A.以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为首进行研究 B.从1924年开始 C.研究结论认为员工的士气、生产的积极性决定于社会、心理因素

车丽萍著《管理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 个性心理与管理【圣才出品】

第4章个性心理与管理 4.1复习笔记 一、个性倾向性与管理 (一)需要与管理 1.需要的定义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2.需要的分类 需要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其中以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最具代表性。 3.需要的特征 (1)多样性 人的需要呈现出无穷多样性,无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来看,人的需要都是不可穷尽的。 (2)发展性 人的本质的变化决定了人的需要的变化和发展。 ①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并且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需要也受到人自身因素的制约,需要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

(3)层次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包括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生存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 4.需要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1)调查职工的需要情况,制定科学的解决方案合理地解决职工的需要问题,保护和调动职工生产的积极性。 (2)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不能只考虑如何完成任务,应当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 (3)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不仅要针对职工对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解决好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还应针对职工的精神需求,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二)动机与管理 1.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2.动机的分类 (1)根据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这一原则,动机可以分为生理性动机和高级的社会性动机。 (2)根据动机的社会意义,动机可以分为合理动机与不合理动机。 (3)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的时间,动机可以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4)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和所起作用的大小,动机可以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3.动机的功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