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版画的创作过程

版画的创作过程

版画的创作过程
版画的创作过程

我给你介绍一下油印黑白木版画的创作过程:

1.起稿

版画稿尽量少留白,这样既能体现版画的厚重感,还能省时省力(因为白色的部分必须刻掉)。

a.可以在纸上起好稿子后转印到板子上。最简单的方法是誊写法(复写纸)。必须注意的是,在纸上画的正稿,必须反过来转印到板子上。

b.直接在板子上起稿(起反稿)。

木板必须既韧又脆,不拉刀、不起丝。用梨木、枣木等果树板材最好。也可以使用椴木贴面的三夹板或五夹板(做绘图板用的那种),但柳桉贴面的胶合板(做家具的那种)刻不动不可用。

稿子在板上绘制完成后,用淡灰或淡蓝色墨水满涂一遍,这样在刻制时可以更好地观察刻制效果

2.刻制

准备一套木刻刀。

这个过程是用不同的刀法塑造对象,也就是常说的“以刀代笔”在木板上“作画”,而不是机械地去再现画稿。下刀时要做到心中有数,因为下错刀修改起来很麻烦且效果很难如意。

刻制的过程中要经常用镜子来检查效果,因为画稿是反的,从镜子里可以看到被正过来的图像是否理想。

3.xx

最好用厚一点的宣纸(3层夹宣)、过滤纸等具有一定渗透力且不反光的纸张。

油墨用石印油墨(绝对不能用誊印油墨,很难干,且会渗油)。

还要配备一个摩擦工具(木蘑菇)、一块厚玻璃板或大理石板(调油墨用)、一个或几个油墨滚筒(给版上墨)。

用滚筒将油墨置于玻璃板上滚匀后,再均匀地滚在刻制好的木版表面,平整地盖上一张拓印用纸,用木蘑菇在其上分区域轻轻摩擦,以便使版上的油墨转移到拓印纸上。途中可以揭开局部查看拓印效果,直至拓印结束。轻轻揭下,作品完成。

注意:

a.加墨要薄,不得过多。应遵循“少吃多餐”原则。

b.摩擦不能过于用力。必要时可以垫一层报纸之类,以免损坏拓印纸。

c.揭开拓印纸时,应抓住纸角缓缓提起,避免拉破印纸。

木版画材料在规模较大的美术用品商店均可买到。

建议先系统了解一下版画创作知识,以帮助学习、理解

课题:

《单色版画》

课业类型:

综合课

课时:2课时(本课为第1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掌握吹纸版画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技巧,进行基本艺术表现

实践。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概括能力、色彩配置能力,养成耐心细致、有计划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了解版画艺术的起源、发展,艺术特征的艺术常识。

培养学生

对版画制作的兴趣,开拓展学生对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的认识。及对我国版画艺术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初步掌握吹塑纸版画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步骤。

2.难点:

通过吹塑纸版画的艺术形式进行基本艺术表现实践。

三、教具与学具:

1.教具:

吹纸版画范图、吹纸版、无色圆珠笔、水性水彩笔、中号排笔、美术纸、黑色水粉颜料、调色板、水、小水桶。

2.学具:

吹纸版、无色圆珠笔、水性水彩笔、中号排笔、美术纸、黑色水粉颜料、调色板、水、小水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及学具准备情况。(一分钟)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五分钟)

现在是春暖花开的时节,树木长出了新绿,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画春天:

请同学在自己准备的叶子上涂黑色水粉颜料,印在黑板上的纸上。

学生活动。

提问:

为什么会印出xx?

学生回答:

叶脉凸起部分沾上颜料就被印在纸上,凹下去部分在纸上反映为白色。

教师小结:

同学们说的很好,这就是版画制作的秘密,同学们想认识版画吗?今天我们一起走入魅力无穷的单色版画的世界。引出本课课题——单色版画(吹塑纸版画)。

(三)、积极探索、自主实践。(三十分钟)

1、教师介绍关于版画的各种知识。(版画的起源、现存最早的版画作品,中国版画的发展与现状,概念、种类等等。)

版画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最早的印刷术,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画艺术。

我国的版画起源于唐朝,中国美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我国古代的版画主要是指木刻版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奏刀章法和画谱的精美秀丽,使版画艺术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代咸通九年(868年)雕印的佛经《金刚般若经》的扉页木刻版画《祗树给孤独园》是世界公认最早的版画,存在英国博物馆。木刻版画到宋代已经很发达。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其它绘画造型艺术一样,经过不断演变化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1)、版画:

就是在不同材料的版面上,运用刀和笔等工具进行刻画后直接拓印出来的作品。

(2)、分类:

根据版面材料与印刷方法的不可分为:

木刻版画、铜版画、石版画、丝版画、麻胶版画、纸版画等。(今天我们就以学习纸版画为主。)

(3)、制作过程:

是绘画与印制工艺相结合的复制性艺术形式。其过程是经画稿、制版、印刷三道工序完成。

(4)、绘刻技巧分为:

阴刻------画面上以凹线为主的构成,画面上黑多白。

阳刻-----画面上以凸线为主的构成,画面白多于黑。

阴阳混合刻-----有阴刻,也有阳刻的混合刻制版。

(结合范图讲解)

2、教师展示一两张黑白吹塑纸版画作品,学生谈欣赏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黑白版画的艺术韵味。

3、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实践:

尝试绘画制作一幅吹塑纸黑白版画。请同学自己尝试绘画制作一张吹塑纸版画。

学生尝试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提问思考:

我们在尝试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1)用什么画版、刻版?

(2)能把吹塑纸刻破吗?

(3)刻的太浅会有什么后果?

(4)颜料的稀稠度?

(5)xx时要注意什么?

5、尝试中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在活动过程给于适当的帮助。)

(四)、交流小结,深化提高。(九分钟)

1、学生作品展示,自己小结制作过程中的得失,同学评价。

2、师生总结尝试吹塑纸版画制作方法与步骤:

(1)画版(用水性水彩笔在吹塑纸上画出形象。)

(2)刻版(用无色圆珠笔在吹塑纸上刻出形象,注意刻的线要够深,但不能刻

破纸版。如果线想要粗的就反复刻几次。)

(3)拓版(先在版上涂色,注意颜料的稀稠度。再用夹子夹住纸的一角后,用手均匀按压纸背,后掀起纸的一角,观察拓印是否满意再完全揭开。

今天我们利用课堂时间尝试探索了单色吹塑纸版画的绘画与制作,同学们有的成功有的做的不理想,但老师认为不管你的画面成功于否,只要大家从中

得到了制作版画的经验和乐趣就是胜利了!今天我们只是学习了制作黑白吹塑纸版画的技巧,如何能做出更具美感的黑白吹塑纸版画作品我们在下节课中带领同学们继续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掌握吹塑纸版画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技巧,进行基本表现实践。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概括能力、

色彩配置力,学习协作力,养成耐心细致、有计划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了解版画艺术的起源、发展,艺术特征的艺术常识。培养学生对版画制作的兴趣,开拓展学生对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的认识,及对我国版画艺术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课时: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初步掌握吹塑纸版画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步骤。

2、难点:

通过吹塑纸版画的艺术形式进行基本艺术表现实践。

教具与学具:

1、教具:

吹塑纸版、粗头圆珠笔、色卡纸、油墨、油磙、木蘑菇等。

2、学具:

粗头圆珠笔、剪刀、铅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现在是春暖花开的时节,树木长出了新绿,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画春天》请两个同学在老师准备的叶子上涂油墨,印在黑板上的纸上。

老师提问:

为什么会印出xx?

学生回答讨论。

教师小结:

叶脉凸起部分沾上颜料就被印在纸上,凹下去部分在纸上反映为白色。这就是版画制作的秘密,同学们想认识版画吗?今天我们一起走入魅力无穷的单色版画的世界。引出本课课题——《单色版画》。

(二)、欣赏学习,寻求方法。

1、教师介绍关于版画发展的历史。

木刻版画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的版画起源于唐朝,是中国美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我国古代的版画主要是指木刻版画,独特的奏刀章法和画谱的精美秀丽,使版画艺术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代咸通九年(868年)雕印的佛经《金刚般若经》的扉页木刻版画是世界公认最早的版画,存在英国博物馆。木刻版画到宋代已经很发达。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其它绘画造型艺术一样,经过不断演变化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1)、版画:

就是在不同材料的版面上,运用刀和笔等工具进行刻画后直接拓印出来的作品。

(2)、分类:

根据版面材料与印刷方法的不同可分为:

木刻版画、铜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纸版画等。(今天我们就以学习纸版画为主。)

(3)、特点:

间接形成的美术作品,可以复制很多张。

(3)、制作过程:

是绘画与印制工艺相结合的复制性艺术形式。其过程是经起稿、制版、印刷三道工序完成。

2、教师展示多媒体图片,学生谈欣赏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单色版画的艺术韵味。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我们在版画制作中会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呢?

(1)、用什么画版、刻版?

(2)、能把吹塑纸刻破吗?

(3)、刻的太浅会有什么后果?

(4)、xx时要注意什么?

4、老师讲解总结尝试吹塑纸版画制作方法与步骤:

(1)、起稿(用笔在吹塑纸上画出形象。)

(2)、制版(用粗头圆珠笔在吹塑纸上刻出形象,注意刻的线要够深,但不能刻破纸版。如果线想要粗的就反复刻几次。)

(3)、印刷(先在版上用油磙涂油墨,注意涂均匀。用手均匀按压纸背后掀起纸的一角,观察拓印是否满意再完全揭开。)

(三)、合作实践。

大家知道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吗?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是怎么样的?今天我们也仿照活字印刷的原理,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完成一幅版画。我们准备画一幅风景画,全班同学要分成几个组:

天空组(白云、小鸟、太阳---),地面组(大树、小草、花、小动物---)、人物组,水面组(水波纹、小鱼、荷花---)。同学们负责将构成画面的一个个小元素设计好,由老师选出来粘在版上再印刷。

大家先在吹塑纸纸上画出你觉得好看的图形,注意与老师的这个画面要差不多一致的形状,并且符合画面的要求(个体不应过大或过小),然后用圆珠笔将花纹刻出,最后用剪刀将轮廓剪下来交给老师。(用圆珠笔刻版要用实物演示说明。)

我再选出适合的造型贴在纸板上,直到拼出一幅画为止。

最后我们请出几位同学用油磙在版上涂上油墨将画印出来。

(四)、xx小结:

今天这节课与你们以前上的美术课可能不太一样,以前基本都是独立或几个同学一起完成作业,而今天这幅画却是我们大家一起来完成,感受肯定不一样。

我们因为版画结缘,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爱上版画,喜欢版画,以后努力创作版画。

其实今天大家学了什么并不重要,只要将来记得有这么一位老师上过一堂有意思的版画课就是老师最大的成功!

肌理画创作

第一课肌理画创作 陈永坚 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茶坑学校 一、概述 义务教育课程表准实验教科书(岭南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肌理与应用》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人们能利用自然机理和人造肌理和人造肌理丰富美术作品的表现力。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很多表面有纹理的物体,如树皮、石林、皮毛等,给人造成一种独特的视觉感受,仿佛是点、线、面构成的艺术品。美观而有趣的肌理艺术品,它巧妙地利用材质与肌理,创造出各种广泛应用于绘画创作、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工艺品设计等方面,有效地丰富了人们的视觉经验,美化了人们的生活。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三课时:第一课时是肌理画的创作;第二、三课时是宣传海报创作。 本课教学重点是肌理画创作,结合肌理画的创作,为宣传海报创作背景表现而营造基础。培养学生既有大胆想象、勇于创新的能力,又能从生活中引导学生借鉴自然和人造肌理,营造画面背景效果,结合现代装饰艺术的手法去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为现代宣传海报创作创新技法。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对同龄学生的了解经验而评估的: ·学生是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茶坑学校七年级的学生。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都有机会接触肌理,但是对肌理的艺术没有进行过深入研究。 ·学生对肌理绘画创作有着浓烈的兴趣。 ·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色彩基础及肌理表现技法知识,他们想法奇妙,甚至怪诞,应鼓励性引导。 三、教学目标分析 1、了解材质、肌理,能成为独特的美术语言。

2、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大胆想象、勇于创新的精神。 3、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活动能力。 4、重点:肌理表现与绘画的结合表现。 5、难点:肌理与绘画的结合效果。 6、兴趣点: A、各种肌理的独特视觉感受。 B、举办宣传海报创作展览。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1、·教学模式:情景激趣——比较欣赏——操作实践——展示评价。 2、·分组合作学习。 五、资源 教师 ·义务教育课程表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 ·多媒体教室 ·专门为本节课制作的课件 学生 ·义务教育课程表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 ·水粉色、水粉笔、各种肌理材质、卡纸 六、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发现法。 活动方式:采取自主、独立、合作的方式。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文化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文化 高三(9)班黄旖韵 摘要: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中国画博大精深,内容多而杂,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化、建筑、雕塑等方方面面,是中国艺术的精髓。 关键字:国画,本质特性,博大精深 正文:中国画又名国画,是现代人为区别于西洋画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泛称。它包括水墨画、墨笔画、彩墨画、工笔重彩画、白描画等。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必然受到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或者说中国画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特点。历朝历代有着众多的著名画家,有着数不尽的作品,可时至今日,画中国画的人,看中国画的人,很多并没有弄清楚中国画的本质特征,这就影响了从文化的高度欣赏中国画,影响了判断中国画与西方画的各自特性,影响了画家坚守中国画独特优势的自信心。所以弄清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分析中国画的本质特征。 一、注重个体心灵体悟 中国画之所以被称作中国画首先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宇宙观是它的理论基础。众所周知,人类的精神文明受不同的宇宙观制约。依照不同的宇宙观而产生不同的民族精神,产生不同的审美观和不同的艺术观,创造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和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这是民族艺术发生发展的生命路线。宇宙观是指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也就是人对世界万物的看法,以及人怎样与它们相处。我们的祖先与西方先人相比有其独特的地方,西方文化比较看重人与神、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西方文化中宗教与科学交错而行、并行不悖的特色。中国的先哲几乎从一开始就着力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探玄求奥,而不看重人与“天”(神)、人与“地”(物)的关系,从而中国文化中宗教文化贫乏,在人与物关系上,强调感情色彩的“役万物为人所用”。中国文化思考方式是整体性的,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中国文化信奉人与自然合一的观念。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也就是人与自然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的融为一体的关系之中。由此形成中国文化中的“以和为贵”、“中庸之道”等精神品质,渗透到审美意识中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无为”、“不着意”、“以人之天而合天之天”,崇尚自然优美。由这种理论所产生的审美意识一旦用于艺术创造,必然产生独特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和表现事物的方法,展现出这种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本质特征。这就形成了中国画是最心灵化的艺术。 中国画注重个体心灵的体悟,常常于静寂观照中,求返于自己内心深处的心灵节奏,以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中国画不是纯客观刻板的自然描绘,而是把作画的客体作为传达情感的载体,来抒发画家自己内心的情绪,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去创作意境深远的胸中画面。作画首要是观察自然,中国画家是在行动中观察自然、感悟自然,边走边观察景物,逐渐将自己融入景物之中。此时在画家的心目中“物”即“我”,“我”即“物”,只有这样才最能表达画家感

制作肌理的常用材料有

制作肌理的常用材料有: (1)石灰粉。可研制成细粉状和沙粒状,能与油画颜料混合使用,但不能添加过多,否则将减弱附着性。 (2)大理石粉。类似石灰粉,但此石灰粉硬且重,不易磨碎。 (3)沙子。使用前需用水清洗,易于油画颜料混合。 (4)赤铁粉。需和油画颜料调和充分才能获得均匀的肌理。不适合浓厚用法。 (5)其它。玻璃、锯末、杂草等均匀使用。 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添加物,都会影响颜色的附着力。若使用极多的添加物,可利用上光油增加此媒材的附着力,而且使表面产生光泽。下面介绍几种制作肌理的简单方法: (1)利用大白粉或立德粉调白乳胶成膏状,利用画笔或画刀在需要的地方制作出斑驳的笔痕肌理,或将白粉膏涂于底层,用刀具、梳子、滚子等制作出所需要的肌理。 (2)将达玛或玛蒂树脂溶解于松节油再调和白颜料,达到一定粘稠度时再用画笔或大画刀在刮过胶的画布上制作理想的肌理。松节油挥发后,铅白会很快变硬(约二分钟),因此要恰当地掌握时间,如果太迟,涂料变硬,肌理制作就难以进行。 (3)使用丙烯颜料或丙烯塑型膏制作肌理非常方便,因丙烯材料干得快,亦可以堆砌。但如果在油底子或着色后的油膜上使用,丙烯颜料易剥落,所以使用前应先用砂纸打磨一下。 (4)作画过程中可以通过稀、稠、薄、厚等色彩变化,借用笔触与刀法直接做出凹凸不平的粗糙效果,或在颜料中掺入砂子、锯末、玻璃碎末、面包渣等颗粒状材料制作肌理。 如何借用肌理来表现物象的质感 借用肌理作画,以求得视觉的满足是古典写实绘画常用的技法。现代派画家更注重肌理,甚至将布片、草根、树叶等实物直接贴于画面之上。这里介绍几种借用肌理表现物象质感的油画技巧: 毛绒感:用小笔触有规律地点成一片或在铺好颜色的地方使用小笔杆、硬木棍等点出绒毛状。传统方法中有使用木屑、沙粒等物的,具体作法:将胶液涂于所

中国画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解衣般礴:未必真有其事,借助虚构故事说明哲理为其目的。说明了绘画创作的特殊性,借绘画的故事表现道家无为,“任自然”的思想,成为后世艺术家的口头禅,强调艺术创作需要更好的表现自我,而不受任何拘束。不仅成为转子哲学的形象化说明,也成为中国画论的重要范畴。屡屡被后人引用。如清初的辉南田在其画礴中就说过“作画需要有解衣般礴若无人之意,然后画机在手,元气狼藉,不为先将所拘,而游于法度之外矣。 2.笔墨当随时代:语出石涛《大涤子提画诗跋》。傅抱石说:‘思想变了,笔墨就不得不变。笔墨不仅仅是对画家生活,感情的反映,时代变化了,思想也变了,笔墨就反映新的时代,歌颂新的时代和生活。 3.心师造化: 姚最(公元535-602年),是南梁至陈时的画评家,在他的作品《续画品录》中提到:『学穷性表,心师造化。』『性』指的是『现象』。意指对事物外的现象和内在本质都有透彻的认识,用自心去领会自然的法则。这里的『造化』,除了指自然风景外,有多少含有精神层面的『大自然运行的法则』之义。 4.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话出自唐代的画家张璪,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名句。简单地说”造化“是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

内心的感悟,然后可创作出好的作品。 5.气韵生动:是指把对象的精神生动的表现出来,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 6.荆浩山水画论”六要“:气、韵、思、景、笔、墨。 7.谢郝绘画”六法:指南齐谢赫在《中国品录》中总结的绘画创作的六种原则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转移默写 8.顾恺之画论“六法”:传神、用笔、造型、敷色、结构、制作技巧。 9.“摄情”说:笔墨本无情,不能使用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 10.南北宗论:是董其昌提出,是文人思潮的一个反映,所以一经建立,使得到文人画家的赞同。此论树立了温和文雅,“精气内含”的作风,奠定了文人画在绘画史上的主导地位,由于他“崇南贬北的思想”导致了以后画坛宗派繁兴。画家门户之见得加保,于是有了”正宗邪派”之分,缩小了画家的眼界,沉滞了画法的改进,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理论的混乱,给中国画坛带来了一定的消极的影响。 11.庶兔马首之络:明代王履在绘画美学中说道对这句话的见解,意思就是说不要把一个马套驾在任何一个马嘴上,其意思在今天当代艺术中可以说已经失去了它自身存在的意义,纵观当代艺术,抄袭、模仿无处不在,而这归咎一点就是在

国画肌理效果制作

国画肌理效果制作方法 一.揉纸法 将纸揉皱后,一般可在正面刷墨色,背后衬浓墨或浓色;也可根据需要衬淡墨色。 1.全纸揉皱 2.局部揉 熟宣纸常用。主要形象完成后,根据需要,揉局部成规则或不规则纹路,展平后处理。 3.先画后揉 画时不必过于具体。正面画反面画均可,二者可得不同肌理效果。4.折纸 折成细密的或横或竖的纹路。 5.扎纸 将纸中间提起,握紧其他部分,再展平,刷墨色后,可呈放射状。6.压纸 将画纸折成或横或竖,喷湿后,滚压,再展平着墨色,可呈更细碎纹理。

二.扎染法 1.画前扎染 扎后浸墨色,或者用笔涂墨色。 2.画后扎染 3.干后展开 4.趁湿展开 三.拼贴挖补法 生宣纸:用干净水将不要的部分圈出,趁湿撕去,理顺毛边后,用另笔蘸白净的浆糊刷上边口,再将同样型号的宣纸粘贴,水洇,撕去多余部分即可。 熟宣纸:剪去多余部分后,洇湿边口,轻撕薄边,粘纸。 也可在补贴后,边缘处略加几点浆糊,使之大体固定,而后补笔或渲

染进行调整,使之神完气足,完成后装裱即可。 1.把一幅画切割、分解,然后换位或原位(如将一个圆变换角度或反过来贴上)重新组合。 2.或把别的画面某一部分拼在此画面上,构成新的关系。如用金箔直接贴在画面等。 3.穿插拼贴法(如画芦苇和芦苇后的渔舟)。 (四原缺) 五.反衬法 1.在背面勾皴 2.正面勾皴,背后着色 3.正面作画主体,托纸上画背景 六.拓印法 可作拓印的材料有:玻璃、木板、胶合板、塑料板、布料、纸张、石板、铁板等。在玻璃上拓印,可在下面衬一张白纸,以显示墨色之形

迹与深浅变化。 .硬板拓印 1.单墨色直接拓印 2.多墨色直接拓印 3.局部拓印 4.反复拓印 5.连续拓印 在已经拓印过的材料上,尚留少许墨色,可趁其未干时继续拓印,可得干裂秋风而又迷离朦胧之趣。 6.干画纸拓印 7.湿画纸拓印 8.加油拓印 9.刷水点墨拓印(滃拓法) .水拓印 10.一次拓印而成 11.多次拓印而成 12.水中花纹处理后拓印,拓印后也可以提起较长时间,或在局部加点水墨,任其自然流淌。 13.先胶矾再水拓 14.水中加油拓 要用挥发油:松节油、汽油等。 16.在已有墨色的水面淋油后拓印

《高二美术绘画模块》第9课风姿独特异彩纷呈—版画

《风姿独特异彩纷呈——版画》一课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民美术出版社——普及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绘画》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1、学会学习:学习、探究版画的艺术语言。 2、学会做人:感受生活以及表现生活的艺术作品的美感,培养热爱生活 的美好情愫。 3、学会爱美:感受版画简洁、概括、有力的艺术语言,增强对版画的兴 趣和爱好。 4、学会创造:学会如何表达画面主题,如何运用版画技法,做到内容与 形式的统一。 教学要点:重点:以生活为题材的木刻版画创作技法。 难点:创作构思以及纸版画拓印技巧、吹塑纸版画制作技巧、黑卡纸版画雕刻技巧等。 兴趣点:欣赏版画的作品时学生对生活题材内容的丰富性及学生作品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会极感兴趣;木刻版画创作过程的乐趣及作品成功的 满足感。 知识要素:1、版画的艺术语言 2、版画稿的设计步骤 3、木刻版画、吹塑纸版画、纸版画拓印、黑卡纸版画的制作过程。 技能要求:初步掌握木刻版画、吹塑纸版画、纸版画拓印、黑卡纸版画的创作技巧教学准备:版画教学欣赏与制作图例,有关的工具与材料。 作业内容:选择某种形式(如木刻版画、纸版画拓印、吹朔纸版画、黑卡纸版画等)进行简易版画的创作 教材分析: 本课是以生活为题材,结合优秀版画作品的欣赏以及版画知识的介绍和基本技能的练习来激发学生学习版画的兴趣的课程。首先是版画作品欣赏,让学生体会以生活为题材的版画创作的成功典范,初步感知版画的艺术语言。然后,学生自我归纳、介绍版画艺术的有关基础知识,使学生对版画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知过程。最后是动作操作,设计、制作版画。本课教学由浅入深,从感知、认知、理解为先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通过展示作业体现教学成果。

浅谈中国画的写生与创作

浅谈中国画的写生与创作 在中国画的造型艺术中,写生与创作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两者是紧密相连,逐渐转换的因果关系,写生与创作是中国画家终生探索与追求的热门课题。 历代有成就的中国画家都重视写生。唐代的山水画家张操,十分肯定姚最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观点。明代沈颢在其画论中说:“董源以江南真山水为稿本;黄公望隐虞山即写虞山,皴色俱肖,且日囊笔砚,遇云姿树态,临勒不舍;郭河阳取真山惊涌作山势,尤称巧绝”。现代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提出“吾所师法者造物而已,碧云之松吾师也,栖霞之岩吾师也,田野牛马、篱外鸡犬……亦皆吾所习师也,窃愿依附之而谋自立焉”。他认为写生是“外师造化”的基础,也是画家认识自然,认识生活的重要手段。“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绘画中最有活力、最有朝气、最能反映生活、也最能表达画家思想感情的画论,它是绘画遗产中的精华。 “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的名言,也应该是山水画中的核心。石涛的早年,屡游安徽的敬亭山、黄山,中年时苦行江、浙、皖等地的名山大川,二十多年间,云游四方,成了“诸方乞食苦瓜僧”。他长期在山川中漫游,使他的感情融化在大自然中,感受到“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他客观地对待自然中的山川——“搜尽奇峰打草稿”,主观地表达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予代山川而言”,他和山川成为一体,从而名山之精华,大川之灵气为“神遇”,并将画家自己对名山大川的认识“迹化”成幅,这样的作品便是徐悲鸿大师所说的“感觉敏锐,韵趣隽永”。石涛说:“得山川之理者山川之质也,得笔墨之法者山川之饰也”。得山川之理,是说画家对大自然的认识、理解,只有对大自然认识的深化才能得其精华。 写生是发展艺术,推动艺术,积累素材的重要手段,是画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再认识,并不断深入的过程。画家通过长时期的体验生活,进行写生,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就会对春、夏、秋、冬,风、雪、雨、云,以及朝晖、夕霞中的山川景物的变化了然于胸。因为能够对自然景物有充足的时间观察,还可以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情况下,了解到自然景物的不同变化,所以说,这时的画家对自然景物的认识和理解是深入的,细致的,甚至是本质的。如果在深入生活进行写生时,如同旅游团一样地观光游览,走到那里都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不能深入下去,那就只看到大自然的表面现象,而不能得到自然景物的真性情和内在美,甚至不能激发出真实的,深邃的情感。中国山水历来提倡不但要画其景,更要画其情,画其性。只有得山水之灵性,才能得到绘画的真谛。正如明代李日华在其《六研斋》笔记中所讲:“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清代王翠在《题画》中说:“昔黄子久日坐湖桥,看山饮酒,以造化为师,得其神韵,不在形似,遂尔入妙”。 “以造化为师,得其神韵”,是中国画家对生活深入认识的结果。大自然的形是直观的,而气韵却是感知的。在写生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抓住山川景物的神韵灵性,而只是画其形,画其景,即只看到和抓住山川景物的表面和外在的东西,

第6课拼贴版画

第6课拼贴版画 第6课拼贴版画 第6课拼贴版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一一了解纸版画的工具、材料与特点。学会用刻版、剪贴等方法制作纸版画,并通过拓印创作出自己喜爱的纸版画作品来。过程与方法一一欣赏版画作品,熟悉纸版画的几种常用技法,观察教师如何制作纸版画,开拓思维,充分发挥纸张的形态特征,并尝试制作出较好的纸版画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一体验制作纸版画的乐趣和审美享受,养成主动探求与创造的良好品质,培养细致有序的劳作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一学会利用纸版拼贴的方法制作-幅纸版画。教学难点一选择合适的纸质材料表现相应的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一一卡纸、粗头铅笔或圆珠笔、油墨.胶水、相关图片、范例、课件等。学生一一卡纸、粗头铅笔或圆珠笔、油墨、胶水等。 教学过程(1-2 课时) 一、欣赏与思考(了解版画的特点) 1、欣赏一组版画作品,了解版画的特点。 2、说说你知道的版画种类有哪些? 3、回顾吹塑纸版画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特点:取材容易,制作方便,可以拓印多幅原作。)

说明:通过以上环节,引强学生了解版画的特点、种类和相关知识。回顾版画中吹塑纸版画的特点和制作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通过复习和回忆,可以更好地温故而知新,有利于新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 二、观察与比较(学习纸版画中阴刻法版画的特点和制作步骤) 1、了解纸版画的特点 a.出示纸版画,一张为阴刻法作品、一张为拼贴法作品。 b.说说这两张版画各有什么特点? (师生交流、反馈) c.介绍纸版画中拼贴法、阴刻法、揉纸法等。 d揭示课题:《拼贴版画》 2、自学书本P15,学习阴刻法鸟的制作步骤。 3、师生交流、反馈。 (教师示范,提示注意点)制版 重:在纸面上较重地刻印。 深:不能太浅,也不宜划穿底板。畅:线条要流畅,要疏密结合。 4、学生作业1:用简笔画绘制并剪一只飞翔的鸟。 5、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6、教师即时把好作品放到实物投影上交流。 说明:通过阴刻法、拼贴法纸版画作品的比较,引导学生了解纸版画中不同种类制作时的特点,从而引出课题。通过两张作品的比较,我选择了对相对简单的刻法纸版画进行学习和制作,为下一节课熟悉的人学生学习制作方法、技法时打好基础。之后,教师具体形象的示范也为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诗的关系

一、前言 中国的艺术家和西方的艺术家一直都在商讨诗和中国画的关系,但是他们各自都有各自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西方艺术家认为诗与中国画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但是两者也是有关联的,可以合二为一。如黑格尔认为诗歌有音乐的一面,也有绘画的一面,西蒙尼蒂斯也说过“画是静默的诗,诗是语言的画”。而中国艺术家则认为中国画与诗存在着许多的共融性,本来就是感情的产物,两者相互的交融在一起,可谓“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中国画与诗的关系的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了,在很久以前已经有许多的艺术家对此做以了解和研究,并且得到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说诗与中国画都是人类的本性加之感情的结合体。不管是的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还是到了唐代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些作品的艺术表现形象和作者内心的感受都讲究的是意境美,也就是说意境美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交融的产物。例如明清时期的书法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也有人说诗与中国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变现形式,虽然他们之间有许多相互交融想通的地方,但是这两种艺术也是不可以相互替代的,也就是说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它们在某些表现形式上也是不通的,各有各的表现领域。 一、诗与中国画的传统性 诗与中国画的关系是特别密切的,它们在很久以前就存在这相互交融的地方,而且两者也是相互影响着,并且在发展中相互影响和督促,使它们都经受了艺术文化的层层洗礼,最后向人类见证了发展的必然性。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中,诗和中国画都是依托于艺术形象来表达它们各自的思想感情和人生领悟,用语言艺术与大家一起分享艺术的领悟。无论它们两者是在艺术精神,或者还是在内容,意境,审美情趣上都有着交融性和共通性。 中国的诗词绘画开始联系是因为刘褒为《诗经》上的《北风》、《云汉》二首诗作了两幅插画,《洛神赋图》就是晋代顾恺之为《洛神赋》所画的插图。在晋代末期陶潜创作了田园山水诗,并且在这个时候大批的田园山水画家开始出现在画坛,从此诗与中国画的逐渐的结合,在唐代兴盛了起来,在那个时候诗人会给自己所作的诗作画,画家也为自己所画的画作诗,为以后的诗画的发展做了铺垫性的作用。到了宋代,诗与中国画的关系变得更加的密切,已经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并且总结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原则。现在这个原则已经成为了千古定论,所有的诗人和画家都会以这个原则为最高的目标和创作目的,在诗和中国画的创作中有意识的向这个原则靠拢,同时这个美学原则也成为了诗与画创作的美德形式和标准。 从中国的史料上看,中国画流传下来的要比诗多的多,也久的多。例如中国画的岩画、彩陶艺术等等美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形式各种各样,而且色彩也比较单纯,主要是以线条的美感来丰富作品的内容和美化画面,而诗保存下来的作品相对来说就少了许多,剧资料记载,诗歌保留最完整的也只有《诗经》和《楚辞》这两部巨作的了,这两部诗歌不仅都充满了时代精神,还为以后的诗和中国画的创作创造了条件。它们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还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使诗与中国画的结合成为中国艺术文化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诗是用一种语言来表达的艺术变现形式,他用简练的语言表现现实的生活,中国画属于造型艺术,它用色彩、线条等来描绘出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的形状以表达出思想感情。中国画多是以意造境,究竟是为了意境美,在这一点上诗也是一样。中国画与中国诗词具有同样意义的意境美。 二、诗与中国画的互补性 (一)、诗中有画 对于诗与中国画的结合,我们讨论的不是形式的像与像,似与不似,重点是要放在诗画的本身去,也就这样说,诗不依赖于画而有画意,画也不会依赖于诗而有诗情。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多数都可以说是诗中有画,就像大家熟悉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漠漠水田分白鹭,隐隐夏木啭黄鹂”。这些诗句虽然说不是绘画,但是它们的那种鲜明形象,活

我对中国画的感受(精选.)

我对中国画的感受 在没有学习中国画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国画就是画画山,画画水,最重要的是在学习这门课之前,我根本就不懂中国画,或者说理解的很浅显。虽然说中国画这个课程仅仅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这短短的时间里让我来感受它、走进它、体会他,这让我的时间突然变得紧张起来。 我这个从来没有拿过毛笔的来画中国画,这叫我一开始就不知所措。幸好遇到了一位好的专业老师,他教我们画国画时要用意念来画,虽然说我现在还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真谛,但在我这些天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的我了解到原来中国画光靠认真仔细是不行的,而是要靠心神一起,就像老师说的中国画里要有一种气,要有一种神韵在里面,画中国画就像在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反映着一个人的性格,表达着作者当时的一种心情。 中国画画到现在我感觉到,要想把中国画画好就必须要用心来画,要把你的思想融会贯通到画里,画的要磊磊落落,要潇洒,要浑然天成。画中国画是一种享受,我到现在才明白过来,不享受的状态下画中国画是画不好的。尽管我现在的状态还不是很好,还没 能够领会中国画的精神,但是在几天的学习中我领悟到中国画确实是最伟大的艺术,它是在塑造有灵气的画面,画中的山山水水具有灵性,活灵活现,从中能体现出作者大气磅礴的豪迈与洒脱。 中国画的学习是我所学课程中最叫我放松的一门课程,虽然有时我不在状态,但是我会尽量把心情调节好后再继续进入状态,我认为不在状态的时候最好不要动笔,不然的话会越画越糟糕。中国画让我又一次找到了放松心情的良药,就如写毛笔字一样,虽然我没有写过毛笔字,但是我想应该一样吧。 学国画到最后我才慢慢懂得李老师课上所说的话,心神一致,屏气凝神,专注又不失洒脱,大气又不失凝滞。再画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超脱自然,在笔墨之间把个人的情感个性在无形中流露出来,使个人与画浑然一体。但是在洒脱之余又要格外注意整幅画的笔墨布局以及视觉效果,我认为这是比较困难的。对中国画的感悟在学习美术史后,就知道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绘画:一种是以再现客观世界为主的写实型绘画,它以西方古典油画为代表;一种是以表现主观心绪与情感为主的浪漫、表现型绘画。中国画就是以后者为其基本特

浅谈中国画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浅谈中国画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摘要:中国画的写生是其创作的重要基础,虽然中国画的创作有很多种途径,但是可以说写生是中国画创作最有效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同时,写生也是中国画学习的重要的训练环节。随着绘画理论和绘画技法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我们知道一幅好的中国画作的诞生如果仅仅依靠绘画技法是很难实现的,只有将写生与技法完美的结合才能创作出具有艺术性的中国画。本文通篇论述了中国画写生与创作的关系,让我们从中能够看出写生对创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国画;写生;创作;关系;浅谈 生动率真的绘画表现方式和纯粹性的绘画语言是写生作品的非常重要的特点,也是其与其他类型作品最大的区别之处,美术史上的很多佳作都是写生作品,写生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真实性,让欣赏者百看不厌,爱不释手,并且看过之后会给人深刻的印象。中国画采用笔墨线条进行勾勒造型,因此,中国画的写生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自足性,中国画通过写生,实现形象的转换,将绘画者心中的意象描绘在画纸之上。一般情况下,每论及创作,许多人会马上想到基于照片以及素描稿的基础所“改编”的作品,没有考虑到写生作为材料所构设的作品。因而,在部分大规模的美术展览中基本上无法见到出色的写生作品,很多作品实际上是通过描绘照片的方式获得的。 中国画写生是绘画者通过临摹的方式提高自己绘画的技巧和技法,掌握其要领,并完善自己的表现手法,同时,写生有利于绘画者积累创作经验与素材,掌握绘画对象,更有利于培养绘画者的审美能力。历史上所说的“师造化”就是指绘画的写生,“师古人”就是指绘画的临摹,在长期的绘画实践过程中,我国的画家将中国画的写生总结为“写意写生”与“写实写生”两个方面。“写实写生”是对具体物象进行写生;“写意写生”是在掌握写实的基础上,涵泳自然,对景物进行意象的描述,而不对其做如实的体现,“写意写生”一般是为了通过绘画表达绘画者心中的某种情感态度,创作与写生既相互联系又存在一定的区别,与创作相比,写生是低层次的绘画实践活动,创作作品中不仅包含了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而且其具有更高水平的画面形式美。 中国画创作的重要环节就是写生,绘画者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积累绘画素材,凝练绘画语言,并进一步提升感受力以及拓展绘画视野。写生是美术专

幼儿肌理画教学之我见

幼儿肌理画教学之我见 摘要:肌理画具有表现手法多样,画面新颖,既有趣味性,又能得到技能的训练。因此,增加制作肌理画的活动,不仅符合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还为传统的内容、方式注入了新的元素。 关键词:幼儿肌理画美术教学 在新《纲要》中对幼儿艺术教育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美术对儿童和成人的意义不完全相同,幼儿美术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只教会幼儿画成一幅画或制成一件工艺术品,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它作为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意识、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 然而,传统的美术活动内容,一般按造型技法的难易程度,由简单形入手,进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安排,过多地强调基本功、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教学方式又以临摹为主,一般由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然后再让幼儿依葫芦画瓢。这种内容安排和教学方式可以称之为“框架式”,它所产生的消极效果是造成儿童画的单一化、模式化、概念化,容易使幼儿在学画时陷入消极被动、乏味的情绪之中,阻碍他们的思维,扼杀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当然,指在这些存在缺陷,并不是完全否定技能训练和临摹“范画”的形式,关键是教师千万不可用单一的内容、固定的形式让幼儿生搬硬套,折断了孩子想象的翅膀。 教育家陈鹤琴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们钻到孩子的肚子里去研究孩子”。因此,在选择活动内容和教学方式时,教育者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看问题,关注他们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关注幼儿的想法、兴趣和需要。肌理画的种类很多,包括有:吹动画、滚珠画、拓印画、拉线画、吸附图案等等。它具有表现手法多样,画面新颖,既有趣味性又有技能的训练,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以及肌理画本身独特的艺术效果。因而,增加制作肌理画的活动,不仅符合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还为传统的内容、方式注入了新的元素。 幼儿大多天性地喜爱画面,但他们的手腕部大小肌肉群还不能很好地协调活动,握笔作画时常出现身不由已的现象。况且幼儿尚未掌握较强的绘画技能,往往使他们的想象与绘画这种美术表现形式发生矛盾。这一矛盾如不妥善解决,不但容易挫伤幼儿绘画的兴趣,甚至会影响他们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而借助肌理画中吹动画、吸附图案等形式,便能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所谓吹动画,就是把稀释了的颜料滴在纸上,用嘴吹气,吹动颜料在纸上走成各种形象,还可以按构思吹出花枝、花朵、焰火等等。所谓吸附图案纹样,是在水面上滴上颜料或墨水,再拿一张纸及时轻放到水面上,花纹就会吸附到纸上,然后把纸提起来晾干,就成了一幅漂亮的吸附图案。这种吸附图案纹样变化万千,一幅作品从不同的角度

中国画的传统、创作与创新

传统 中国画的传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民族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的接力捧,是一承不变的文化遗传基因,它体现了民族审美的习惯,是一切艺术文化之源。中华民族是一个博大精深、包容万物的伟大的民族,它的传统既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有大量其它民族文化的精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所以中国民族的传统是继承的传统,更是一个不断创造与革新的传统。 中国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并演化成为追求笔墨观、色彩观、线条观,表现内在精神、意境、情趣的特有审美思想,体现在用笔、用墨、用色等方面上,并形成了中国画的特点。 学习传统,首先要尊重传统,尊重祖先所留传下来的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继承传统也是为了更好地便捷学习,这虽然是某种表面意义上的程式化,但也是实质意义上的民族性和民族化。学习传统不能忽视创新,任何传统都是和创新联接起来的。否定传统是无源之水,否定创新就无生命力。正确的继承传统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造,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早在南北朝时谢赫就指出了:“传移摹写”,明确了重视传统的重要性。我们反对以捍卫传统艺术为名而反对创新,也反对以创新为名而否定传统。否定传统的人往往是对传统的“无知”,而否定创新的人,又是对传统的”无为”。对于传统,李可染先生说的好:“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又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入和出都很难,但它是正确对待传统的关键所在。

对于传统与创新的问题,我十分赞成徐悲鸿先生在北大画法研究会演讲《中国画改良之方法》中指出的:“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之可采入者融之”。 创作 学习绘画的技巧和方法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对作品的创作。艺术家把“眼中之竹”、“胸中之竹”表现成“手中之竹”,必须依赖于创作,它是一个由构思、构图到创作的过程。创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由认识生活到表现生活、表现自我个性的过程。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把生活放在第一位,生活是绘画创作的源泉,所以中国画家以“造化为师”。创作过程就是表现心意的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最终创作出典型的艺术形象,表达出对象的形神。 艺术创作是多种多样的,通过运用艺术的构思、构图、夸张、取舍、笔墨等方法,塑造出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最终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形象不是自然的摹仿与翻版,而是通过作者对自然的加工处理来完成的。其中形象的塑造又体现出作者对物象的理解以及作者对物象的感受。缘物寄情,情景交融,画家希望通过有限的具体的形象,给观者一个无限广阔的艺术天地,而艺术家的一切思想、感情、技法、审美思想,要通过绘画的创作才能完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一个逐步形成、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通过创作最终实现的。 创作的几个过程 郑板桥在画竹时提出了画竹的三个过程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胸无成竹”,形象地阐明了艺术创作的三个过程。 1、“眼中之竹”

什么是肌理

什么是肌理 ?肌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悬赏分:0|提问时间:2008-12-29 12:03|提问者: 陈宜南 详细的问题说明,有助于回答者给出准确的答案 推荐答案 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即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是表达人对设计物表面纹理特征的感受。一般来说,肌理与质感含义相近,对设计的形式因素来说,当肌理与质感相联系时,它一方面是作为材料的表现形式而被人们所感受,另一方面则体现在通过先进的工艺手法,创造新的肌理形态,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工艺手法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肌理效果,并能创造出丰富的外在造型形式。 在绘画中,肌理是物质材料与表现手法相结合的产物,是作者依据自己的审美取向和对物象特质的感受,利用不同的物质材料,使用不同的工具和表现技巧创造出的一种画面的组织结构与纹理。任何物体表面都有其特定的纹理变化,这种特定的纹理变化所呈现出的神奇的视觉感受,正是绘画艺术所探求的肌理效果。肌理在绘画艺术中的审美价值不可低估,它有着其它表现手法难以实现的美学特质。 水彩画不仅有绚丽的色彩、高雅清新的格调、丰富的表现形式,而且还有最使画者心醉神迷的那种难以名状、自然天成、亦真亦幻、神奇美妙的艺术效果。这种水与彩的交融所产生的效果是自然物象借助作者主观与客观、有意与无意的创作活动而呈现出来的,这种物体表象特征所呈现出的特殊视觉语言,就是水彩画有别于其它画种而特有的语言魅力,即水彩画的肌理美。 下面结合教学与创作的实践,分别从三个方面论述水彩画的肌理之美。 一、自然肌理与艺术肌理之美

大自然千姿百态,世间有万物之貌,这是构成视觉形象最基本的要素。生活是艺术表现、艺术创作的源泉,就水彩风景而言,同样如此。天空的绚丽多彩、大海的浩瀚波澜、山寨的老墙木屋、晨烟的依稀梦幻、古道的曲折逶迤、山岩的鬼斧神工、阳光的妩媚灿烂、雨雾的朦朦胧胧、枯树的斑驳沧桑、幼苗的生机盎然,无不呈现出奇妙无限、变幻无穷的自然肌理之美。 物体表面都有一层“肌肤”,在自然的造化中,它有着各种各样的组织结构,或平滑光洁,或粗糙斑驳,或轻软疏松,或厚重坚硬。这种种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变化,使之形成一种客观的自然形态,即肌理,从而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肌理并不都是美的,只有当它在一个特定的空间、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光线之下才能呈现出某种美感。画家正是从这里汲取了艺术的灵感,把这种自然肌理感觉恰当地运用到视觉语言表现中去,创造出人为的艺术肌理之美。如美国画家怀斯在《冬日的磨坊》、《苹果酒桶》等作品中表现了斑驳的油漆、千疮百孔的断壁残垣、粗糙的栅栏等,在生活中这些物象也许并没有什么美感可言,然而当它们经过画家艺术化的加工处理后,便以艺术美的崭新面貌呈现出来,从而表达出特定的审美因素和审美意味。水彩画不论什么样的表现形式与内容,都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再现,更不是纯客观的摹仿,它是画家在生活体验基础上的一种升华和表达。 罗丹曾说: “艺术家所见的自然,不同于普通人眼中的自然。”其中的道理是值得深思的。那些普普通通的景物,一旦成为艺术家描绘的对象,便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这个意义就是借景抒怀、寓情于景,使自我的审美理念、精神追求找到了抒发的物体依托。在这种特定的情景中,人与物、情与景融为一体。自然的肌理一旦溶入画家的情感,便激发起画家创造的激情,使之成为画家“借题发挥”的对象,它们被画家利用各种材料、工具、手法、特技等方法创造出各种各样惟妙惟肖、无穷变幻的艺术肌理来,从而成为一种新的视觉语言。对水彩画来讲,独特的工具使之具有得天独厚的肌理创造本领,这是其它画种不可比拟的。当然,这种以各种手段制作出来的艺术肌理是经过画家主观化了的纹理,即使是随意泼洒的水迹,也同样会留下画家对物象的主观感受,这就使得艺术肌理在某种意义上更具审美的意蕴。

浅谈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

浅谈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 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的。只有不断地继承与创新,才能发展具有无穷魅力的中国画。 中国画虽历经千年,却日久弥新,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占一席之地。它荟萃了无数人的经验而成功发展的。它是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东晋顾恺之以“迁想妙得”以形写神,唐代张璪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著名见解,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详细地阐明了他的“六法论”,这与顾恺之的画理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又有所发展的。唐代文人画家王维的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后世山水画创作,尤其是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的董其昌在深入研究前人绘画的基础上,以佛教的禅宗为喻,提出了“南北宗论”,虽有其片面性,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山水画作了一个分门别类。明末清初画家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指出绘画要“搜尽奇峰打草稿”,给后世以深刻的启迪。徐悲鸿先生的“古法谁者守,重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法珂采者融融。”从古至今历代画家的大量中国画作品中,都有许多的优秀佳作,都值得我们以去发扬光大。艺术越有民族性就越有独特性,越有时代性就越有永久性。我们应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画。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定的艺术总是根植于一定的艺术土壤当中的,如果我们看不到中国画的继承,那么中国画的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木,不可常青;无源之水,必会枯竭。 我们将如何继承地发展中国画呢?在新的时代,用笔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赞美新的时代,颂扬新的人物、新的事物,新的河山是现代中国绘画的共同特点。我们不但要继承传统的创作方式,而且在对象表现、意境开掘、笔墨渲染等方面都要有新的提高和认识。 对中国画的创作来说,观念上的立新也是很重要的。一是“破水墨为上”的传统技法观念,把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五光十色提炼后,置于中国画中,使之墨中有色,色中有墨,交相辉映,相辅相成。二是破“自然结构为上”的造型观念,可吸取彩陶文化、青铜文化中的分解构成的手法,造就新的笔墨形态,造就水墨

谈中国画创作的笔墨意象

谈中国画创作的笔墨意象 正确把握中国画笔墨意象特征既可以认识中国画造型思维特征,也有助于中国画论概念程式 的认识转换。笔墨是中国画的标志语言,笔墨意识的形成源于古典文人思想的时代观照———儒、道、释文化的意识基础,但其中映射着独特的“物”“我”逻辑———“借形写神”“得意忘形”。 笔墨造型形式笔线主观客观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中国画不仅具备了东方特色,更具备着鲜明的华夏民族特色。中国画的艺术形式和美感特点主要是受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特有 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支配的,在世界美术史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而独步于世界艺术之林。 中国绘画形式的主流从比较严谨缜密工整的写实、着色的画法,发展到注重心灵抒发、注重 神韵气势的写意风格,是中国画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绘画特点很多,但其传统本色拟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1 深邃的意境 意境在中国画中包括的内容很多,大多根据特定主题进行构思、取景、构图、造型以及安排情节进行主次描写、虚实关系和画面的处理等,都在“立意”上下功夫,并且以足可传神为要领。王维在山水赋中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张彦远所谓:“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 还有人说:“画立于意而归于笔”。总之,“意旨”是画的灵魂。而“意”既指“意象”,又指“意境”。一幅画常常是对象的特征和画家的感受相融合的真实表现。情景交融的形象,才是诗 的形象;“意中有意,味中有味”,才是耐人寻味的艺术形象。一幅情意深厚、表现力强的绘 画作品,对欣赏者的确具有深厚而持久的吸引力。 中国画表现形式比较概括、简练。自然界形象至为繁杂,绘画时必须加以概括、取舍,画面却要求表达的内涵愈“多”。中国画主张以少胜多,以有限表现无限,要求景愈少而意愈深, 如果景少而意寡就不行。概括是舍弃不必要的细节,中国画在人物形象、衣纹组织、山水树石、花鸟草虫等无不进行大胆概括,大量去掉烦琐细节。关键在作画时胸中画意要浓,随兴抒意,意不在形迹,落笔工中求写,直中含曲,经意而不经意,变幻多机。提炼是复杂现象 中单纯简练的造型法则,如,人物勾描、渲染、山水皴法、花鸟点簇等,表现形式愈单纯, 简练效果愈佳。景物中的某些局部亦可大胆省略,这些留下的空白不是无画,而是有画,是更重要的画。山水画中的远景全留空白,仅有数帆,但觉天水一色,浩淼无际,意境深远, 给观者带来无穷的想象。 2 传神的笔墨 关于用笔,谢赫在他的著作《六法》中第二点就讲“骨法用笔”。一幅画有了“立意”,通过什 么形式来表现并完成呢?作为中国画,其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段形象除了借助于色彩外,更主 要的是借助于运笔着墨。所以,笔和墨加在一起,经过画家的巧妙运用,就构成了中国画的 基本艺术表现手法。画家对笔墨运用的造诣深浅,决定一个画家的功力高低。这就是说,画 家对笔墨运用的好坏,关系到物象的表现,意境的表达;能否做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均 取决于运笔着墨这个基本功。 中国画很重视线条的表现艺术,善于用线条来塑造形象。所谓“骨法”,就是通过具体的线条 去表现形象。“线”是表现客观物象、提炼取舍的艺术手段,有人称为“物象之本”。中国画塑 造形体时特别注重“线”的运用。无论是工笔重彩还是水墨写意,或是人物画和山水、花鸟画,都很讲究“线”,并和书法相通。用笔的提按、重轻、粗细、浓淡等勾线技巧,使每一线条都 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某种感情倾向,这就是中国画的特有技巧。中国画的笔墨形式一定要以 渗透作者情意的力为基质,这也是中国画的特点。中国传统绘画靠笔墨来表现,并以线为主。古代画家的用笔,依赖于书法艺术的深入理解和深厚功力,对线的组合已达到以笔为主骨的 境界,在有限的创作空间范围内,展示无限的艺术空间。

版画的创作过程

我给你介绍一下油印黑白木版画的创作过程: 1.起稿 版画稿尽量少留白,这样既能体现版画的厚重感,还能省时省力(因为白色的部分必须刻掉)。 a.可以在纸上起好稿子后转印到板子上。最简单的方法是誊写法(复写纸)。必须注意的是,在纸上画的正稿,必须反过来转印到板子上。 b.直接在板子上起稿(起反稿)。 木板必须既韧又脆,不拉刀、不起丝。用梨木、枣木等果树板材最好。也可以使用椴木贴面的三夹板或五夹板(做绘图板用的那种),但柳桉贴面的胶合板(做家具的那种)刻不动不可用。 稿子在板上绘制完成后,用淡灰或淡蓝色墨水满涂一遍,这样在刻制时可以更好地观察刻制效果 2.刻制 准备一套木刻刀。 这个过程是用不同的刀法塑造对象,也就是常说的“以刀代笔”在木板上“作画”,而不是机械地去再现画稿。下刀时要做到心中有数,因为下错刀修改起来很麻烦且效果很难如意。 刻制的过程中要经常用镜子来检查效果,因为画稿是反的,从镜子里可以看到被正过来的图像是否理想。 3.xx 最好用厚一点的宣纸(3层夹宣)、过滤纸等具有一定渗透力且不反光的纸张。 油墨用石印油墨(绝对不能用誊印油墨,很难干,且会渗油)。

还要配备一个摩擦工具(木蘑菇)、一块厚玻璃板或大理石板(调油墨用)、一个或几个油墨滚筒(给版上墨)。 用滚筒将油墨置于玻璃板上滚匀后,再均匀地滚在刻制好的木版表面,平整地盖上一张拓印用纸,用木蘑菇在其上分区域轻轻摩擦,以便使版上的油墨转移到拓印纸上。途中可以揭开局部查看拓印效果,直至拓印结束。轻轻揭下,作品完成。 注意: a.加墨要薄,不得过多。应遵循“少吃多餐”原则。 b.摩擦不能过于用力。必要时可以垫一层报纸之类,以免损坏拓印纸。 c.揭开拓印纸时,应抓住纸角缓缓提起,避免拉破印纸。 木版画材料在规模较大的美术用品商店均可买到。 建议先系统了解一下版画创作知识,以帮助学习、理解 课题: 《单色版画》 课业类型: 综合课 课时:2课时(本课为第1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掌握吹纸版画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技巧,进行基本艺术表现 实践。 2、能力目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