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供电设施建设规范(草稿)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供电设施建设规范(草稿)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供电设施建设规范(草稿)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供电设施建设规范(草稿)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供电设施建设规范

(草稿)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河南省电力公司

二○一二年五月

目录

1 概述

1.1适用范围

1.2编制目的

1.3编制原则

1.4编制依据

2 新型农村社区供电设施建设总体原则

2.1电网规划

2.2 中压配电网

2.3 配电室设置原则与基本要求

2.4 配电变压器

2.5 无功补偿

2.6 低压配电网

2.7 电缆通道

2.8电杆

2.9计量装置

2.10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

2.11 电压监测

2.12 防雷和接地

3 新型农村社区典型供电模式及技术要求 3.1 多层(4-6层)、低层(2-3层)及联排社区 3.2 中高层(7-9层)社区

3.3 高层(9-22层)社区

附件图例

1 概述

1.1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河南省区域内新型农村社区供电设施建设。

1.2编制目的

规范新型农村社区供电设施建设标准,提高安全运行水平、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1.3编制原则

1.3.1 新型农村社区供电设施建设规范应符合国家能源、环保政策和电网技术发展方向,体现“合理、先进、可靠、节能”原则。

1.3.2 新型农村社区供电设施建设规范应具有适用性,兼顾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负荷特性的城镇发展需求。

1.4编制依据

1.4.1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1.4.2 《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DL/T499-2001)

1.4.3 《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导则》(DL/T5131-2001)

1.4.4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DL/T5118-2000)

1.4.5 《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允许偏差》(GB/T12325-2003)

1.4.6 《新农村电气化标准体系》(国家电网农…2007?326号)

1

1.4.7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2006版10kV配电工程分册)

1.4.8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2006版10kV和380/220V配电线路分册)1.4.9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考评管理办法和标准》(国家电网农…2006?517号)

1.4.10 《新农村电气化村典型供电模式》(国家电网农技…2007?35号)

1.4.11 《河南电网发展技术及装备原则》(河南省电力公司…2009版?)

1.4.12 《10千伏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220-2005)

1.4.13 《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 601-1996)

1.4.14 《电能计量柜》(GBT16934--1997)

1.4.15 《电压监测仪订货技术条件》(DL500-1992)

1.4.16 《环形钢筋混凝土电杆国家标准》(GB/T4623—2006)

1.4.17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农村安装运行规程》(DL/T736-2000)

1.4.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2006)

1.4.19 《河南省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技术原则》(豫发改能源[2010]1811号)

1.4.20 《国家电网公司小城镇典型供电模式》(国家电网农[2010]1591号)

1.4.21 《河南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规范(试行)》(豫电农[2010]655号)

1.4.22《组合互感器》(GB/T17201-2007)

2

1.4.23 《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DL/T448-2000)

1.4.24 《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第3-1部分:电能信息采集终端技术规范通用要求》(DL/T698.31-2010)1.4.25 《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第3-2部分:电能信息采集终端技术规范厂站采集终端特殊要求》(DL/T698.32-2010)

1.4.26 《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第3-3部分:电能信息采集终端技术规范专变采集终端特殊要求》(D12T698.33-2010)

1.4.27 《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第3-4部分:电能信息采集终端技术规范公变采集终端特殊要求》(DL/T698.34-2010)

1.4.28 《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第3-5部分:电能信息采集终端技术规范低压集中抄表终端特殊要求》(DL/T698.35-2010)

1.4.29 《单相智能电能表型式规范》(Q/GDW355-2009)

1.4.30 《三相智能电能表型式规范》(Q/GDW356-2009)

1.4.31 《智能电能表功能规范》(Q/GDW354-2009)

1.4.32 《智能电能表信息交换安全认证技术规范》(Q/GDW365-2009)

3

1.4.33《河南省电流公司电能计量装置标准化配置典型设计》(豫电营销[2011]1221号)

2 新型农村社区供电设施建设总体原则

2.1电网规划

2.1.1新型农村社区供电设施建设应结合本地区电网总体规划,依据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批复规模,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适当超前,外部供电工程应一次建设到位。

2.1.2新型农村社区供电设施建设范围:变电站10千伏出线到“一户一表”表箱。供电设施建设应坚持安全可靠、经济实用、技术先进、减少维护的原则,积极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及不合格的产品。

2.1.3新型农村社区居民户用电设计容量应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住宅面积按每户4千瓦、6千瓦、8千瓦进行选择,公共设施负荷按实际设备容量计算,设备容量不明确时,按负荷密度估算:公寓、旅馆类40-70瓦/平方米,办公类30-70瓦/平方米,商业类100-150瓦/平方米,体育类40-70瓦/平方米,剧场类50-80瓦/平方米,医院类40-70瓦/平方米,学校类20-40瓦/平方米,展览馆类50-80瓦/平方米,演播室类250-500瓦/平方米,车库类8-15瓦/平方米。

2.1.4低压配电网实行分区供电原则,以每台配电变压器为单元,应有明确的供电范围。

2.1.5新型农村社区内公共设施、商业等非居民生活用电负荷可直接接入本区域的低压配电网,其总负荷容量大于或等于50千瓦应采用专用变压器供电。

4

2.1.6 为确保供电设施及作业安全,未经供电企业同意,严禁在公用配电网的10千伏和低压架空线路上搭接、外挂非电力线路、光缆及各类装置。

2.2 10千伏配电网

2.2.1 负荷分级

5

注:本条规定不包括居住区内的大型公共建筑的用电负荷,其负荷分级参照相关标准执行。

高层建筑用户一、二级负荷应采取两路电源供电,同时应配置自备应急电源。

2.2.2 10千伏配电网应合理布局,接线方式灵活、简洁。宜采用树枝型放射状结构,逐步建设成“手拉手”结构。公用线路应分区分片供电,供电范围不应交叉重叠。

2.2.3 10千伏配电网主干线分段宜分为2~3段,较大分支线首端宜装设带保护的断路器,在干线分段处、较大分支线首段、电缆分支线首段、用户分界处应装设故障指示器。

2.2.4 10千伏配电线路宜采用架空方式,导线选用架空绝缘导线。

2.2.5 导线型号和截面:架空线路主干线宜采用绝缘240平方毫米、185平方毫米,分支线宜采用绝缘120平方毫米、70平方毫米;电缆线路主干线宜采用3×400平方毫米、3×300平方毫米,支线应选用3×240平方毫米、3×120平方毫米、3×70平方毫米(选用前应校验短路电流)。

2.2.6 线路档距一般不宜超过50米,最大不超过70米。

2.2.7 对雷害多发地区及架空绝缘线路应加强防雷击断线的措施。

2.2.8 当变电站10千伏出线数量不足或线路走廊条件受限制时,可建设10千伏开关站。开关站接线应力求简化,宜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开关站应按无人值守建设,再分配容量不宜超过10000千伏安。

2.3 10千伏开关站、配电室设置原则与基本要求

2.3.1 10千伏开关站、配电室原则上应单独设置,进出线方便,接近市政道路或小区道路,与周边总体环境相协

6

调,满足环保、消防等要求,没有条件时可与建筑相结合。原则上设置在地面以上,如受条件所限,可设置在地下一层,10千伏开关站、配电室地面高度应比负一层地面高300mm以上,地下层内并应有排水设施。

2.3.2 室内一般采用自然通风,通风必须完全满足设备散热的要求,同时要考虑事故排风装置,并设置防止雨、雪及小动物从通风设施等通道进入室内的措施。

2.3.3 室内采用SF6开关时,应设置SF6浓度报警仪,底部应加装强制排风装置,并设置专用排风通道抽排至室外地面。

2.3.4 10千伏开关站、配电室的消防要求

(1)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门窗应采用非燃烧材料。

(2)室内应具有二条以上人员进出通道。变压器室的门、配电室的门应向外开启。相邻配电室间的门从消防角度考虑应单向开启。

(3)室内应配备手持式干粉和二氧化碳灭火器,在室内设置专用灭火器具安置的场所,设置地点应明显和便于取用。

(4)高层建筑物内的10千伏开关站、配电室等,必须设置有火灾报警装置。

2.3.5 10千伏开关站、配电室的照明要求

7

(1)照明电源电压采用220伏低压电源,电源来自低压站用电屏(箱)。

(2)室内的裸导体的正上方,不应布置灯具和明敷线路。当在站内裸导体上方布置灯具时,灯具与裸导体的水平净距不应小于1.0米,灯具不得采用吊链和软线吊装。操作走廊的灯具距地面高度应大于3.0米。

(3)照明配电箱不应采用可燃物制作,导线引出线孔应光滑无毛刺,照明配电箱上应标明用电线路的名称。

2.3.6 地下10千伏开关站、配电室的特殊要求

(1)地下10千伏开关站、配电站的净高度一般不小于3.9米;若有管道通风设备或电缆沟的还需增加通风管道或电缆沟的高度。

(2)地下或半地下10千伏开关站、配电站,具有能保证人员和设备进出的通道,设备通道高度为站内最高设备高度加0.3米,其最小宽度为站内最大设备宽度加1.2米。如无设备进出通道,则应在地面建筑内设置专用吊物孔,占用面积及高度应保证最大设备能起吊和进出。

2.4 配电变压器

2.4.1变压器的位置应靠近负荷中心,按现有负荷及3-5年发展选择容量。

2.4.2选型原则

(1)配电变压器应选用S11型及以上节能、环保型配变。

(2)安装在高层建筑和地下室内的配电变压器及有特殊防火要求的配电变压器,应采用10型及以上干式变

8

压器。

(3)峰谷差较大时,可选用调容变压器。

(4)变压器配置容量计算方法:变压器配置容量=∑(用电负荷×Kp),配置系数Kp应按下表选用:

2.4.3安装方式

配电变压器一般采用柱上变压器、箱式变压器、配电室三种方式:

(1)柱上变压器:单台变压器容量不宜超过400千伏安。

(2)箱式变压器:单台变压器容量不宜超过630千伏安,出线不超过6回。

(3)配电室内变压器:配电室一般配置双路电源、两台变压器,低压为单母线分段带联络。变压器单台容量不宜超过800千伏安。设置在地下室的配电室,应选用干式变压器,并采取屏蔽、减振、防潮措施。配电室土建部分按最终规模一次建成。

(4)配电室及箱式变压器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2006版10kV配电工程分册)的要求。

9

2.5 无功补偿

2.5.1无功补偿应根据分层就地平衡和有利于电压调整的原则进行配置,以配电变压器低压侧集中补偿为主,低压干线分散补偿为辅。

2.5.2容量在100千伏安及以上的配电变压器应在低压侧安装自动无功补偿装置,其容量宜按配电变压器容量的10%-40%确定,功率因数不低于0.85;容量在100千伏安以下配电变压器低压侧按配电变压器容量的5%-15%加装固定无功补偿装置。

2.5.3用户电机功率大于5千瓦时,应加装随机无功补偿装置。

2.6 低压配电网

2.6.1低压配电网宜按远景规划建设。应力求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供电半径宜控制250米内,最大不超过400米。原则上6层及以下楼房采用架空绝缘线,7层及以上楼房采用电缆。

2.6.2导线

(1)导线类型:绝缘导线、集束导线、电缆。

(2)导线截面:①绝缘导线、集束导线:主干线截面不宜小于120平方毫米;分支线截面不宜小于50平方毫米;接户线铝导线截面不宜小于25平方毫米,铜导线截面不宜小于16平方毫米。

②电缆:采用铜(铝)芯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主干线截面不低于185平方毫米,分支线截面120平方毫米、70平方毫米、50平方毫米、35平方毫米。

10

2.6.3 线路档距:人口密集地段40--50米,空旷地段40--60米,集束导线档距不宜大于30米。

2.6.4 导线排列方式:水平排列、双层排列、垂直排列。

2.6.5低压电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社区内住宅楼外,采用穿管直埋、沟道敷设方式。

(2)住宅楼内,6层及以下住宅楼采用穿保护管敷设方式,7层及以上采用电缆竖井敷设方式。电缆竖井应单独设立,不具备条件时可与通讯电缆共用,但应分别在竖井两侧敷设或采取隔离措施以防止干扰;不得与煤气、自来水共用。

2.7 电缆通道

2.7.1 电缆管道与其他管线的间距需满足相关规程要求。

2.7.2 穿越社区道路、停车场等区域,应采用抗压力保护管。

2.7.3 电缆中间接头处可设置中间井,或采用直埋加装保护盒敷设方式,保护盒宜采用硬质耐腐蚀材料。

2.7.4 电缆路径上应设立明显标志,标志应与小区环境协调。

2.8电杆

2.8.1电杆构造符合《环形钢筋混凝土电杆国家标准》(GB/T4623—2006)要求,并有明显埋深标识。

2.8.2电杆类型:预应力电杆、非预应力电杆。

11

2.8.3杆高:8米、10米、12米。

2.8.4杆型:直线杆、转角杆、耐张杆、终端杆。

2.8.5电杆埋设深度

2.8.6电杆使用:直线杆采用预应力电杆,路边不宜采用预应力电杆,防止车撞脆断。转角杆、耐张杆、终端杆均采用非预应力电杆。

2.9计量装置

应符合《河南省电力公司电能计量装置标准化配置典型设计》(豫电营销[2011]1221号)中电能计量和用电信息采集的要求。

2.9.1计量装置总体配置要求

2.9.1.1配电台区专用变压器应采用高供高计的计量方式,配置三相智能电能表、电流互感器、专变采集终端、计量箱。

2.9.1.2配电台区公用变压器低压出线侧应设置考核计量点,安装电能计量装置,配置三相智能电能表、集中器、计量箱。

2.9.1.3低压用户应采用“一户一表”,并根据用电性质分表计量,配置智能电能表、采集器、低压计量箱。

12

2.9.1.4 计量箱应符合国家和电力行业相关技术标准,计量箱宜采用如SMC等耐腐蚀非金属材料外壳。

2.9.1.5 柱上变压器计量装置的安装方式有以下三种:

方式一:计量箱安装在变压器低压侧接线柱上,计量箱内含计量CT、计量表计及采集设备。

方式二:CT箱安装在变压器低压侧接线柱上,内部只含有计量CT,引出铠装二次电缆至计量箱,包含计量表计及采集设备,安装在便于抄表和管理的位置。

方式三:计量装置安装在综合配电箱内,包含计量CT、计量表计及采集设备。

2.9.1.6 计量箱进线侧应安装电源明显断开装置。

2.9.1.7 接户线和进户线第一支持点与计量箱进、出线孔之间应敷设PVC管,进出线孔均应配装绝缘护圈,产权分界点处应有标识。

2.9.1.8电能表安装应牢固,倾斜度不能超过1度,接线端子、电能表、漏电断路器之间连接线采用不小于4平方毫米铜芯绝缘线。

2.9.2 电能表选型要求

2.9.2.1应按照智能电能表型式规范要求选用适合的智能电能表。

2.9.2.2电能计量装置的准确度等级符合DL/T448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

2.9.2.3单相智能电能表宜选用5(60)A规格,三相智能电能表依负荷情况选定标定电流,标定电流分为

13

10(60)A和1.5(6)A两种。

2.9.3 用电信息采集装置配置要求

2.9.

3.1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由采集主站、远程通信信道、采集设备、本地通信组成。

2.9.

3.2远程通道是指专变终端、集中器与主站的通信信道,宜采用光纤网络方式、GPRS/CDMA等无线通信方式。

2.9.

3.3本地通信是指采集器或智能电能表与集中器的通信,宜采用载波通信方式,采集器通过RS-485通信方式采集智能电能表信息,集中器通过载波通信方式采集采集器或智能电能表信息。

2.9.

3.4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装置(专变终端、集中器、采集器)应符合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功能规范》等标准。

2.10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

2.10.1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符合《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农村安装运行规程》(DL/T736-2000)标准,并经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认证合格的产品。

2.10.2剩余电流保护一般采用剩余电流总保护、中级保护、末级保护的三级保护方式。总保护安装在电源进线回路上(配电柜内);中级保护安装在各条配电出线回路上(配电柜内的空气开关);末级保护安装在用户计量箱内的单户空气开关或在用户建筑物内第一接线点。

14

2.10.3为确保保护器动作的选择性,总保护和中级保护必须选用延时型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其相互间的配合应符合时间要求。

2.11 电压监测

2.11.1 根据相关规定,在配电台区设置足够的D类电压监测点。

2.11.2电压监测仪基本功能必须满足《电压监测仪订货技术条件》(DL500-1992),并具有数据无线远传功能。2.11.3 电压监测仪应统一编号,加强运行维护管理。

2.12 防雷和接地

应符合《10千伏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220-2005)、《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601-1996中防雷和接地的要求。

3 新型农村社区典型供电模式及建设要求

3.1 多层(4-6层)、低层(2-3层)及联排社区

3.1.1 10千伏线路供电模式示意图

15

图1 辐射结构的10千伏典型供电模式示意图

图2 手拉手结构的10千伏典型供电模式示意图3.1.2 低压供电模式示意图

16

图3 多层和低层辐射结构的低压典型供电模式示意图

图4 多层和低层联络结构的低压典型供电模式示意图

17

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标准

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标准(试行) 一、新型农村社区定义 在农村一定地域范围内聚居的,从事现代农业生产、享受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社会服务的、实行城镇社区管理模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建设目标: 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 三、建设要求 集约土地、规模生产、提升功能、方便生活。 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大力推行“多村整合”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同一县(区)域内农村社区达到建设标准基本一致,服务标准基本一致。 五、建设规模及住宅建设标准 1、人口及建设用地规模 新型农村社区根据各村人口、产业、文化等情况按600户、2000人左右确定规模;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100-140平方米。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可预留0.5平方公里左右的产业发展用地。 2、设区规划 ①坚持便于服务管理、尊重群众意愿和最大限度集约利用公共资源的原则,兼顾农村地域特点、历史沿革和农民生活习惯等因素,综合考虑乡镇合并、迁村并点、集中居住建设和农业区域化发展等情况,科学设置社区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社区服务范围。

②规划编制要按照《延安市市级生态村考核标准(暂行)》,充分考虑社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3、住宅建设标准 社区内住宅与生产用地、用房间距不小于100米;人均不低于28平方米;清除危旧房屋,危旧房改造率达到100%;住宅立面及色彩应体现地域风貌特色。建筑材料应立足于就地取材。 五、道路交通 1、社区道路 社区道路应全面硬化。社区道路网应本着方便、快捷的原则合理布置建设,社区主干道不应低于7米,次干道不低于5米。 2、公共停车设施 社区应设有客运车辆停车站点。根据人口规模,应考虑公共停车面积,结合村民住宅形式,考虑私家停车位。 3、社区广场 社区广场面积为1000-2000平方米,根据人口规模确定。(广场配置绿地、文化活动场地和体育健身器材等) 六、市政公用设施 1、供水 水源应充足,生活饮用水、取水、净水、输配水设施应安全、完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2、排水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以豫北安阳调查为例 郭鹏群 [1] (安阳行政学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安阳,455000) 摘要:本文以近年来豫北农村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政府的有关文件、统计资料和座谈,对安阳市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对社区内生性资源动员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社区豫北农村调查研究 自1887 年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社区”的概念,历过百余年,“社区”从纯粹的学术分析概念转换到具有特定时空、基础设施、社会组织和人员等构成要素的社会实体;从最初只包含时空、人口和文化要素的集合到集时空、组织、功能、制度、人口、文化等要素的有机复合体;从最初单纯指向农村区域和社会到后来指向特定城市区域和社会,进而转向指向农村社会共同体的重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提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之后,安阳市高度重视,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加大投入,强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其中殷都区被评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本文以近年来豫北农村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政府的有关文件、统计资料和座谈,对安阳市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进展情况 (一)农村社区建设的外部视角:政府主导,积极推进 安阳市是河南省省辖的18个市之一,位于河南省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下辖5县(市)4区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92个乡镇,43个街道,3278个行政区,216个社区。安阳市生产总值2003-2008年由353.7亿元增加到1036亿元,年均增长15.5%,高于全省、全国的平均增速。2008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924元,是2003年的3倍,年均增长15.1%。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3.9:60.4:25.7,为二、三、一型。2008年安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1亿元,是2003年的2.8倍,年均增长23%。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分别是2003的1.9倍和2.1倍,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 1、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成立了市长任组长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2009年11月出台了《关于在全市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召开了高规格的动员大会,形成了农村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农村社区的基本功能与作用

农村社区的基本功能与作用 四川省宜宾市民政局副局长李方才 一、农村社区的基本功能 1、自治功能。农村社区是一级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与村党组织和村委会融为一体,合二为一,形成有机整体。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的功能主要有三项:第一,公共服务的功能。搞村上的公益事业,不能提硬性要求,不能搞强迫命令,更不能搞摊派集资,只能通过采取村民“一事一议”的办法协商着办,经过广大村民共同自愿参与,努力把村上的公益事业,特别是要把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好。第二,组织和动员群众的功能。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自治活动,是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的重要形式。农村社区缺乏了社区成员的参与便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农村社区村民自治意识的强弱事关社区最终能否实现社区成员齐心协力提高理论政策水平、文化素养、生活质量、农村文明程度的目标。农村社区成员自主管理,营造和形成自己管理社区、自己建设社区,为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添砖加瓦的社会氛围,本身就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题中之意,也是农村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直接表现。第三,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社区村民自治来维护社会治安和调解民事纠纷。 2、建设功能。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抓好的首要任务,搞好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把社区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设好,把农村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好。对农村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要把村庄规划建设好,对本村村庄外围的散居农户,要着力搞好两建三清四改五通,即:建庭院经济、建沼气;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房、改厨、改厕、改圈;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电视。特别是要着力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尤其要注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应与村庄建设相结合,搞好村庄建设是农村经济走向和人流、物流、信息流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对搞好村庄建设,让亿万农民过上城市人的幸福生活有三大好处:第一,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第二,大大节约肥沃耕地,散居1户农民住房占地1500平方米左右,村庄1户农民住房占地300平方米左右。第三,给村民用水、电、气、电话、电视机、微机等都会带来便利。如四川省宜宾县新联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听说要组建社区搞村庄建设了,在会上就有20多户农民自愿报名要求在公路旁边新建1个小型村庄,配套建起农贸市场。但要求散居农民尽可能在村庄居住,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搞强迫命令,只能采取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分步实施的办法逐步集中。现在农村许多村庄没有统一规划,加上农民信迷信,建房讲究座东向西、座南向北,农民建房混乱无序。因此,很有必要通过村庄建设,逐步将混乱无序的村庄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计新颖、人居环境优美的新型村庄。从现实意义上讲,一个个设计新颖的崭新的村庄诞生之时,就标志着中国农村村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管理功能。农村社区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协商、民主监督。加强农村社区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以加强民主管村为重点,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用制度规范工作,用制度约束行为,用制度管人管事。一是要健全和完善公推直选村干

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解

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解 社区的概念是德国社会学家于1887年提出来的,后来相继美国、英国等西方学者对此进行了很多研究,这个概念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上世纪30年代以费孝通为首的年青学者翻译到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社区在我国成为多学科学者研究的对象。过去,若干年来,我国讲社区,一般指城市社区较多,将城市居民委员会辖区作为社区地域,并称之谓社区。按照社区的概念进行综合划分,依据经济结构、人口密度、规模大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组织特征、生活方式等,可将社区划分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两大类型。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随后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第一次在中央的文件中使用农村社区概念,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要求,体现了

国家对推进城镇化战略、坚持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部署。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逐步全面展开。 另外,由于国家严格保护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快速的进程,推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用地减少相挂钩,又产生了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动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被进一步强化。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导则(试行)》规定,新型农村社区“指在农村区域按县(市)、乡(镇)域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所建设的、居住方式与农村发展相协调,且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公共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新型农民聚居点”,这个意义是比较准确和全面的。笔者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内涵要具备几个条件,一是统一规划;二是统筹规划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三是统一规划建设住房;四是统一规划建设基础公用设施;五是统一规划建设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六是建立建全相应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机制;七是从传统的农村文明上升到新的文明程度;八是具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其核心是农民收入提高,农民享受到现代的基础公用设施,现代的社会和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准差距,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接近或达到城市居民生活的相应水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具体体现,一般来讲,按照目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项目申请报告

农村新型社区项目 申请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项目名称与承办单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研究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研究范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编制的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主要建设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7投资估算和融资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8项目组织管理与实施进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9研究结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西峡县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项目建设的背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项目建设的优势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企业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场址与建设条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建设场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自然条件、水文地质与气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供电通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给、排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5原辅材料来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市场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销售策略、方案、营销模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报告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报告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统筹城乡发展的部署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两个率先”总体要求,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性、方向性和基础性的工作,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破解土地瓶颈制约、实现集约节约发展的有效载体,紧紧围绕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标,高起点规划建设,市乡村三级联动,积极探索,强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健康和谐发展。3月19日、2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场调度会,市级领导成员、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乡镇长(主任)现场调度、观摩交流、检查评判,收到很好的成效。今年确定的64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建设,扎实稳步推进,占全市规划总数的36%。 (一)高点定位,创新实践。在深入调研、充分吸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境界、提高标准,研究确立了“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为总抓手,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支撑,以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载体,以改革农村经营管理体制为着力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导思想,以及抓住“规划编制”这个关键,打

造“服务管理和发展致富”两个平台,“坚持以民为本、服务农民,坚持超前规划,分步实施,坚持城乡互动,统筹发展”三项原则,做好“与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与旧村改造建设,与产业发展”四个结合,实施“小城镇吸附型、中心村辐射型、经济强村带动型、行政村整合型、村企发展联合型、城中村改造融合型”六种模式,实现“与教育资源布局,与卫生服务设施布局,与集贸市场设置,与农资超市、便民服务超市设置,与农村产业布局,与文化娱乐设施布局,与社区警务室设置,与加工小区、养殖小区、仓储小区布局”八个统一的总体思路。各级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普遍成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健全完善了党委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加强了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具体指导。 (二)科学规划,布局合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高起点规划,把社区规划与市域经济发展战略、村镇体系、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等市专项规划相衔接,与乡镇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规划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相配套;同时本着“整合资源、城乡一体,适度超前、功能优化”原则,结合各乡镇实际,以“小城镇吸附型、中心村辐射型”等六种模式为基准,充分利用经济发展集聚地、闲置房产资源、乡镇工作片区等资源,科学规划布局农村社区,全市共规划农村社区79个,达到了以点带面、以强扶弱、全

解读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之九:设施很齐全很便民

解读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之九:设施很齐全很便民 作者:来源:洛阳晚报添加日期:12年03月23日 建设规模 各地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减少成本、选址安全、村民同意”的要求,合理确定新型农村社区的选址布点、人口规模和用地面积;结合人口增长率,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预留一定规模的建设用地。 在规模和原则上,要按照“1、5、3”的标准,即在城乡一体化区域和人口较多的平原地区,每个新型农村社区要集聚人口1万人以上,覆盖半径2公里左右,住宅高6层以上,具备条件的要建设高层或小高层;丘陵塬区,每个新型农村社区要集聚人口5000人以上,覆盖半径4公里左右,住宅高4层以上;山区和旅游景区,每个新型农村社区集聚人口3000人以上,住宅高2层以上。 为集约节约用地,我市鼓励和支持利用荒山荒坡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并发挥历史文化、自然山水、特色产业等优势打造特色社区。 社区配套 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要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做到“四配套”: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商业服务设施配套、产业就业项目配套。 ●教育设施 幼儿园:每5000人应至少配建1所6班幼儿园;小于5000人的社区,至少配建1所3班幼儿园。 小学:每1万人应至少配建1所24班小学;小于1万人的社区,至少配建1所12班小学。 中学:每2万人应至少配建1所36班中学;较偏远的小于2万人的社区,至少配建1所规模适当的中学。 各社区可根据人口和位置等因素合理调整教育设施规模。 ●医疗卫生设施 社区医疗卫生站(所),3000人以上的社区,面积要在100平方米以上;5000人以上的社区,面积要在150平方米以上;1万人以上的社区,面积要在200平方米以上。同时,要建设诊断、治疗、观察、药房、健康教育、计划免疫室,实现“六室”分开。 ●文化体育设施 文化休闲广场,可与室外体育活动场所及绿地系统设施合并建设。要根据人口集聚数量,建设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室,能够开展棋牌、器乐、健身等室内文体娱乐活动。室外体育活动场所,要能够开展小型室外演出及篮球、羽毛球等体育活动,能够设置部分体育健身器材,可与绿地景观系统合并建设。 ●商业便民设施 便民超市,5000人以下的社区,面积要在200平方米以上;5000人至1万人的社区,面积要在500平方米以上;1万人以上的社区,面积要在800平方米以上。同时,还要配套建设集

_两型_社区_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_袁方成

收稿日期:2009-12-0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07J ZD0024);2008年度湖北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2009]035)作者简介:袁方成,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社会建设# 5探索62010年第1期 /两型0社区: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 袁方成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需要明确建设目标,合理定位建设模式。本文在评述目前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基础上,从湖北老河口市农村社区建设经验出发,侧重于从实践的角度解读老河口实践的经验与启示,进而对老河口实践进行总结和提升,拟建构/两型0社区这一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关键词:农村社区;/两型0社区; 中图分类号:C911;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1-0130-06 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农村社区发展实践中都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农村社区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结合各地实际进一步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模式定位和发展方向。然而,在具体的实践甚至学界都对此存在着困惑与分歧,/这些分歧不仅影响着我们对于当前农村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和改革方向的把握,也直接影响到我们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及如何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无疑是必须认真清理和严肃回答的问题。0 [1]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明确农村社区建 设目标,合理定位、适时创新建设模式,探索和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认真研究并审慎地回答这一问题问题迫切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给予深入探讨。本文旨在对湖北省老河口农村社区建设典型经验的调查和总结的基础上,探讨农村社区的目标定位和模式选择、创新问题,探索既符合民主政治发展,又依据中国农村实际情况而定位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这对于正处在初步探索和发展之中的农村社区建设引向深入,落到实处,具有重要意义。 一、已有的实践模式及其研究评述 我国近年兴起的农村社区建设,虽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但已在各自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诸多卓 有成效的建设模式,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典型模式: 1.江西模式:/一会五站0。 作为欠发达省份的江西是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的 /第一块试验田0,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把农村社区建设的落脚点放在了自然村落,摸索出了符合江西农村特点的建设模式。/一会五站0是江西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核心,具体而言,是在村落社区中成立以老党员、老干部、老农民、老教师、老复员军人和无职党员为主体,热心村落社区建设的志愿者参加的村落社区志愿者协会。通过志愿者协会下设社会互助救助站、卫生环境监督站、民间纠纷调解站、文体活动联络站、公益事业服务站和科技信息传递站,组织村民开展各类活动。在村落社区建设中,强调坚持自愿参与、量力而行、服务村民、互帮互助、形成合力、公道正派的原则,社区建设不背负任何的硬性任务、指标,也不给村民添任何麻烦。 [2] 2.秭归模式:/组织再造0。 杨林桥镇是湖北秭归县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典范。杨林桥镇地处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受到当地运行良好的/红白理事会0等农民自组织协会的启发,杨林桥镇领导人提出了划小村级管理单位,撤销村民小组改建社区的工作方案。/组织再造0是秭归杨林镇社区建设模式的内核。 # 130#

新农村社区建设

新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新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的调查报告班级:临床08级13班姓名:赵龙晓学号:20081150787 一、调查目的 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国家的“十一五”规划及党的“十七大”报告均强调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其他公共服务体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而农村社区是农村最基层的组织,也是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组织平台。农村社区建设不仅城乡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一体化的要求,也是城乡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一体化的表现,为城乡的社会融合和一体化奠定制度基础。 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摆在面前的问题无疑在告诉我们,在农村中设立社区存在着很大困难,为推动我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地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与社会和谐稳定,特作此调查。 二、调查对象及一般情况 1、调查对象:日照市莒县在建设区或筹建社区的57个行政村 2、调查目标:社区作为一个新型的社会生活模式和社会组织形式,正在形成并逐步趋向成熟,正所谓社区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我们将通过了解社区结构和居民生活来总结其优缺点,以期完善社区建设,从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二、调查方式 网上调查及检索,同时随机调查报告 三、调查时间 2010年8月1日---2010年8月17日 三、调查内容 详情见附录 四、调查结果 <一> 新社区建设存在很多【问题】:

(一)、社区规划安置问题 1、社区范围规划问题 一个合理有效地规划只有符合农民的需要,才会被农民所认可,才会使农民满意,才能达到建设新农村社区的根本目的;但我们却总会发现有许许多多的社区规划总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弊端,最终不能被农民买单。 2、社区规划范围征地赔青问题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而粮食就是他们的孩子。在处理社区规划范围征地赔青时,只有合理处理好规划范围内粮食作物的赔青问题,才不会引起农民的积怨,才能平稳顺利解决。 3、社区规划范围房屋的征收问题与居民安置问题 社区规划范围最好不要涉及居民住宅区,不但加大征收难度,而且增加安置问题。如有与实际相冲突,则本着居民至上的原则,合情合理解决居民的困难,避免使规划范围内居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4、社区规划范围迁坟工作 做人重在不能忘本,在农村农民最重风俗祭祀,因此在社区规划时,各级部门要顺应民风,合理规划好坟墓搬迁问题,要在认识上与农民在同一战线,努力做好迁坟工作。 (二)、社区建设进展缓慢问题 1、部分领导干部对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认识不高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部分干部和群众不能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认识上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一些村组干部认识上“错位”,部分乡镇干部工作“不到位”,部分共建单位和企业“缺位”。主要体现在:思路不清、措施不明、作风不实,一般号召多,具体指导少,对新农村建设规范缺少自己的思路。 2、各级职能部门合作力度不足 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步骤,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但是,目前一些单位特别是基层主要领导,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及其与新农村建设关系认识还不到位,尚未把农村社区建设列入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上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合力。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导则)正式稿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导则) 第一章总则 1.1 为加强对我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指导,特制订《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2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与建设管理。城镇(不含乡政府驻地)及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城镇型居住社区建设应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93)进行规划和建设管理。 1.3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应坚持分类指导、科学规划、就业为本、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 1.4 本导则涉及三个层次规划内容:一是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二是新型农 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三是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 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是对村镇体系规划相关内容的深化和优化,是对村镇 体系规划的补充和完善。 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是指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规划,应同时编制。 1.5 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应以县(市、区)管辖的行政范围为规划范围,乡 镇也可以在行政管辖的地域范围内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但应纳入乡镇总 体规划同时编制。已经审批过的乡镇总体规划,其村庄布局或新型农村社区布局与县(市、区)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有冲突的,应以县(市、区)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为准。 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应以行政村范围进行规划,若是多个行政村合并的,应以规划合并调整后的行政村范围为规划范围。 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范围应按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确定的人口规模,结 合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进行确定。 1.6 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本辖区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乡镇 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本辖区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和详细规划。省、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县(市、区)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的评审,县(市、区)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和详细规划的评审。

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大纲

卢氏县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大纲 1.规划概述 1.1区域概况 1.1.1地理位置 1.1.2人口与面积 1.1.3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1.1.4民俗风情与旅游资源 1.1.5经济概况 1.2规划背景 1.2.1国内背景 1.3.2省域背景 1.2.3市域背景 1.3规划总则 1.3.1规划依据 1.3.2规划期限 1.3.3规划原则 1.3.4规划范围 2.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2.1区位关系 2.1.1自然区位 2.1.2经济区位 2.1.3交通区位 2.2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2.2.1资源环境条件 2.2.2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征 2.2.3发展阶段分析

2.3资源环境分析 2.4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条件分析 3.区域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特定功能区规划 3.1分析区域产业发展现状 3.1.1农业产业现状 3.1.2工业产业现状 3.1.3第三产业现状 3.2产业定位 3.2.1发展思路 3.2.2农业产业化模式 3.3产业发展方向 3.3.1农业产业发展方向 3.3.2工业产业发展方向 3.3.3第三产业发展方向 3.4产业空间布局 3.4.1农业产业布局 3.4.2工业产业布局 3.4.3第三产业布局 4.区域社区布局及社区分类 4.1社区布局原则 4.2社区布局目标 4.3社区布局形式 4.4社区布局实施时序 4.5社区布局方案 4.6社区建设标准 4.7社区建设类型分类 4.8社区布局的保障措施

5.城镇化水平预测 5.1县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现状特征 5.2农村人口转移趋势 5.3县域总人口发展预测 5.4县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6.县域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 6.1官道口镇 6.2杜关镇 6.3范里镇 6.4.。。。 6.5.。。。。 6.6.。。。。 7.社区迁并整合规划 7.1农村人口 7.2规划目标 7.3布局原则 7.4社区布局规划的意义 7.5行政村与社区整合 8.空间管制规划 8.1市域空间生态敏感性评价 8.2空间管制原则 8.3空间管制分区 8.4适宜建设区 8.5限制建设区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可行性报告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可行性报告 第一节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一、项目名称

**市**镇**社区建设项目 二、建设地点 **市**镇**村 三、项目承办单位 **市**镇人民政府 四、项目建设单位简介 本项目承办单位是**市**镇政府。**镇位于**省**市东部,距市区20公里,交通快速便捷,开洛高速公路、107国道、普济高速公路等10余条公路干线纵横交错,中国经济大动脉京广铁路纵贯南北,京武高速铁路穿过市区东部。 该镇总面积178平方公里,100个行政村,8.4万人,耕地面积12万亩。系**市农业、林果大镇之一。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根据市场需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产品,现已建成“双万亩石榴园”、“万亩枣园”、“万亩杏园”、“万亩桑园”四大园区,现已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同时还根据该镇的特点发展了地瓜、花生及林木的生产,尤其石榴、红枣、凯特杏等生态产业省内闻名。境内五宝庵山、连青山横贯**北部,素有邹东"小峄山"之称, 2006年,**镇党委政府按照“科学规划,多元投入,配套建设,协调发展”的要求,坚持高标准规划、高品位建设、严要求管理的原则,以建设基础设施健全、环境优美明星镇为

目标,先后投资150多万元,实施了镇驻地7条主要街道(两条东西主街、五条南北街)的硬化、亮化、绿化工程,共铺设路沿石8000米,花砖1.8万平方米,下水道3000米,安装路灯145盏,新植绿化树510棵。同时,积极吸收社会资金220万元,新建门头房4400平方米。加大了小城镇的监督管理,成立了城管大队和12人的卫生保洁专职队伍,以市场运作的方式,拍卖了保洁权,加强了镇驻地环境综合整治,改变了脏、乱、差现象。目前,小城镇品位不断提升,环境不断改善,对外形象不断提高,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断增强。 尖山社区位于**镇驻地的东北方向,尖山前,距镇驻地4公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五、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编制单位名称:******X 工程咨询资格证书编号:******X 资格等级:**X 发证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法定代表人: 第二节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和范围 一、本可研报告编制的主要依据包括: 1、承办单位关于编制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合同

整合村庄资源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

膨胀村庄规模整合村庄资源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 ——关于对莒南县推行大村庄制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近日,山东省临沂市民政局组成考察组赴莒南县相沟乡利用两天的时间对大村庄制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了听汇报、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调研中,共座谈39人,其中乡镇干部17人,社区干部13人,居民代表9人;发放调查问卷80份。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推行大村庄制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及原因 2004年底,莒南县相沟乡结合市县开展的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将原有的54个行政村合并减少到45个,减少9个。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该乡在工作中发现存在部分合并村“貌合神不合”,村干部之间相互扯皮,互不服气,工作效率低,村庄管理混乱,村级社会服务事业发展缓慢等现象。究其原因:一是部分村干部之间互相拆台;二是部分村宗族派性矛盾仍较突出;三是合并村强弱互补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四是中央惠农政策增多,村庄合并过程中坚持土地合同、债权债务、农业税负等不变的要求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等。2006 年初,相沟乡审时度势,创新思路,借鉴外地经验,提出了建设农村社区的思路。两年多来,全乡共整合32个村庄,建立10个农村社区,行政村数量减少到13个。全乡4.2万人口,其中社区覆盖人口3.2万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76%。通过社区整合资源,集聚力量,加快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全乡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为全市探索出了“大村庄制农村社区”的发展模式。 二、主要做法 该乡坚持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选定三义口村作为试点,将三义口村改为三义农村社区。三义口村是2004年由张家三义口、杨家三义口等6个行政村合并形成,合并后共有2300户,6060口人,221名党员,区域面积10平方公里,是全县第一大村。在社区的建设过程中,该乡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性,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了过去村庄管理混乱、街道脏乱、发展滞后的局面。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全乡进行了推广。 (一)整合村庄资源,促进社区管理规范化。一是整合管理体制。社区只成立一套领导班子,即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班子职数和交叉任职率根据社区人口数量确定。撤销以前各自然村党支部,成立以社区为单位的党总支,并将支部建在社区各种协会组织上。二是整合村庄资产。将原来各村5%以内机动地、宅基地、建设规划预留地、“四荒”地、集体积累等集体资产全部整合起来,由社区统筹管理和使用。对原自然村涉及的债务转移到社区承担,根据集体经济状况及政策情况,逐年偿还,逐步化解。三是整合村庄同合。原自然村的各业承包合同,全部收归社区集中管理,集中变更发包人。对原自然村签订的未到期合同,继续维持合同期限。待合同到期后,再由社区公开发包。 (二)搭建工作平台,加快社区建设城镇化。一是为新农村建设搭建示范平台。该乡在进行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时,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把提升农村社区示范功能放在首位,引导社区按新农村标准进行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样板。二是为社区群众提供集中服务平台。在全乡农村社区建设中实施“十个一”工程,即:每个社区建设一条商贸大街、一处集贸市场、一处便民超市、一个为民服务中心、一处小学或幼儿园、一处卫生室、一处文化广场和老年、幼儿游乐中心、一处警务室、一处工业及养殖项目区、一处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在此基础上,发展各种服务业,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生产资料及生活用品,方便广大居民。三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组织平台。社区内成立各类农业专业合作协会,发挥农村党员和农村

论新农村社区化建设

论新农村社区化建设 彭水扬 新农村社区化建设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然而,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今天的农村,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了,但社会建设相对薄弱,公共服务资源普遍匮乏,社会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今天的农民,已不仅仅满足于温饱,他们在人居环境、公共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今天的农业,走标准化、规模化、国际化路子是必然选择,但农村社会事业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一大障碍。这样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反映。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向前进,就必须着力强化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衡山县推行的新农村社区化建设,是因时代变化、遵循客观规律、把握主要矛盾、创新发展模式结出的宝贵成果。他们的实践充分证明,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加强社会建设、推进新农村社区化建设是破解改革难题、提升发展水平的有效手段,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实现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农村社区化建设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向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公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责任。长期以来,各级政府部门一直致力于把公共服务送到农民手中,但效果并不理想。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农村村庄数量庞大、位置分散,以自然村为单位实施公共服务成本过高;另一方面是因为各级政府财力不充足,在原有体制框架下运作,让有限的政府财力、人员和公共服务资源,直接延伸进入每一个村庄很不现实。适应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满足农民的公共服务需求,必须创新工作思路,拿出新的举措。衡山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便于服务的原则,把全县的346个村庄社区规划为10村社区连一片,把政府各种公共服务项目集中到新农村社区化建设平台上,为2公里半径内的村庄社区和农民提供服务。这种做法,既不影响原有的乡村组织结构,又使分散的村庄相对集中了起来,还优化配置了公共服务资源,真正使公共服务延伸进入了农村。他们的实践证明,新农村社区化建设非常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切实可行,行之有效,是改进和加强农村社会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最佳选择。 新农村社区化建设对整体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有显著作用。衡山推进新农村社区化建设以来,农村更加稳定了,农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社会建设得到了全面加强。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既是尊重农民,更是组织农民、教育农民、提高农民,在新农村共建共享过程中,广大农民的公民意识、法制观念等在潜移默化中

中共焦作市委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中共焦作市委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型农村社 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战略目标,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河南省九次党代会和我市十次党代会精神,强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实现“一化”带“三化”,“三化”协调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农村区域按照城乡规划进行建设的、居住方式与产业发展相协调、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现代化农民聚居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是现代城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农村社区集聚式发展是通过整合村庄、土地、人口、产业等区域空间资源要素,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新型农村社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现“一化”带“三化”,“三化”协调发展的现实途径,是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向深入的必然要求,是我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历史性任务,是事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

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组织开展好这项工作,既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又有利于拉动农村投资和消费;既有利于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又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既有利于集约节约土地,又有利于农民减少住宅建设投入;既有利于促进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又有利于城区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为开创我市“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加快建设更具活力新型城市、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政府引导、群众自愿,规划先行、产业支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就业为本、量力而行,依法依规、节约用地,示范带动、稳步推进”的总体原则,创新思路,科学谋划,通过政策扶持、体制创新、市场运作等方式,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互促共进。

新型农村社区“新”在什么地方

新型农村社区“新”在什么地方 城市,现代文明的舞台;农村,孕育城市的故乡。同在一片蓝天下,城市意味着更好的生活,而农村却被视为落后的代名词。多少年来,千千万万农民同有一个梦——过上像城里人那样的生活。 新型农村社区“新”在哪里?“新”在标准。就是在真正的农村地区,真正用城市社区的标准进行建设,就是以城市化的理念改造农村,以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农村,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农村。一句话,城市社区有什么,新型农村社区也该有什么。 一个“新”字,新型农村社区“脱胎换骨”。它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农村,而是城市生活的“简易读本”,是现代城市的“缩微版本”,具备教育、医疗、就业等城市基本功能。 一个“新”字,新型农村社区焕然一新。它让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既不离土也不离乡”,就地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过上城镇生活,共享现代文明。 这并非一厢情愿、纸上谈兵,如今正逐步被全省各地的生动实践所证明—— 在新乡一些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农民住上漂亮整齐的楼房,超市、社区服务中心、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

全,不少农民将土地租给企业经营,自己到附近企业上班,生活方式几乎跟城里人没有两样。 在许昌,每个新型农村社区都规划“五化十有”,即道路硬化、环境美化、生活洁化、垃圾三化、路灯亮化,有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校、体育健身场、网络通信设施、商业设施、五保老人公寓、公交站点、合寿堂,让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公用设施、同质的公共服务。 “城市标准”是新标杆,是新方向。标杆明晰,方向清楚,干就有准头,做就有劲头;标准不清,方向不明,工作难免走弯路、入误区。 当前,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起步晚、规模小,加快推进任务艰巨,我们更要正确认识“城市标准”,准确把握“城市标准”,真正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避免“低水平”,防止“走老路”,实现迎头赶超、后来居上。 开弓没有回头箭,强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我们重任在肩。 要高起点搞好规划建设。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结合当地原有特色优势,规划、设计、建设好每个新型农村社区,要尽量按四五层以上规划建设社区住宅以节约土地,同时规划建设好基础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文化体育设施、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