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0个速背哲学原理绝杀2013考研政治马哲分析题-----芦欣老师

10个速背哲学原理绝杀2013考研政治马哲分析题-----芦欣老师

10个速背哲学原理绝杀2013考研政治马哲分析题-----芦欣老师
10个速背哲学原理绝杀2013考研政治马哲分析题-----芦欣老师

10个速背哲学原理绝杀2013考研政治马哲分析题-----芦欣老师

1、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发展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2)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一切事物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恒地存在。历史上的任何东西,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都有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但随着条件的改变,又会丧失其存在的根本和理由,从而转化为其他事物。一个事物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事物的开始,如此生生灭灭,循环不已,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永恒发展的过程。

2、大综合:对立统一规律或矛盾学说或矛盾规律原理。

(1)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3)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4)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3、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

(1)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不平衡的。由于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2)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坚持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二者辩证统一的前提下,去解决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4、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1)部分依赖于整体,整体由部分构成。

(2)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3)整体是各部分有机之和。

(4)整体的作用就在于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发挥各部分的功能。

(5)整体和部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5、大综合: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

(1)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否定是“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

(2)否定之否定是指,事物以其内在矛盾为动力,从自我肯定到自我否定,又到否定之否定。从事物发展过程看,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便形成一个发展周期;从内容上看,这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表现形态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即曲折前进的过程。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这一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

6、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性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但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不是可有可无,它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2)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

(3)要重视机遇的作用,敏锐地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实现发展。

7、真理及其客观性、具体真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和不确定性(相对性)。

(1)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真理是客观的,这是因为:真理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2)真理的具体性或具体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从真理的相对性看,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和条件,超出这个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离开具体条件,无法确定认识的真理性。

(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这就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具体的实践活动不能把所有的真理都证明完毕;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8、价值观原理。

(1)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2)价值具有客观性和主体性。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人的需要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对同一客体不同主体的评价不同;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

(3)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和体系。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当代青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9、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引起生产关系相应的变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

(3)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从生产力发展到生产力解放的循环,实质上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其中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源泉。

10、大综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适合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相反就阻碍社会和经济基础的发展。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就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3)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意识形态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模板

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模板 考研政治共5道分析题,题号是34-38题,分别对应5个科目: 第34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般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35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36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时候是纲要+毛泽东思想) 第37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38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通用模板 一、是什么?(阐述原理) 联系原理:该材料联系的是?原理,该原理认为? 照抄方法:**原理要求我们(原理包含的方法论) 二、为什么?(过渡部分) 联系材料:这个材料告诉我们… 解释说明:如果有错误观点要批驳(以上观点具有完全的欺骗性,是毫无根据的,有着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是把xx问题政治化) 三、怎么做?(行动性的语言) 提出行动 建议措施:调动三个积极性:人+自然条件+科技(主体、客体、媒介) 分析题:马原(哲学) 1.实践(人与自然,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 2.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辩证法的核心) 3.必然性和偶然性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分析题模版一:马原(哲学)——实践、人与自然关系问题 一、是什么 1.实践的定义:

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客观性=物质性=无条件 2.范畴 ①生产②处理社会关系③科学实验 3.基本特征 ①物质性(直接现实性);②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③社会历史性(受历史条件制约) 4.实践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基础(发源地) ①人与自身意识 ②人与人(思想道德修养) ③人与自然(马哲) 二、为什么 1.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实践使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 ②由于人在改造自然地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时,首先要遵循客观规律,所以人和自然需要和谐相处 ③人类社会与自然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协调共同发展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遵循客观规律 ①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 ②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坚决践行科学发展观 ①中国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②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③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怎么做:调动三个积极性4点 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人) ②依靠技术进步,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和可持续能源(科技) ③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绿化改善环境,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 ④加强环保的法制宣传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 运动观: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④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考点4:发展与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趋势、规律、进程、必然性都可以代替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趋势、规律、进程、方向都可以代替方向)、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推荐)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论易错题附答案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论(易错题) 【第3题】社会意识包括( )。 A. 个人意识 B. 群体意识 C. 社会心理 D. 社会意识形式 ------------------- 本题正确答案:ABCD 【第8题】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其意思是说( )。 A. 它是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 B. 它是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 C. 它是生产力的独立的要素 D. 它是渗透到生产力三要素之中的并能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 本题正确答案:BD 【第12题】下列哪些属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 A. 独资合资企业 B. 社会主义国有化铁路、工厂、农场 C. 社会主义的商品交换 D. 社会主义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 -------------------

【第13题】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变革的前提和基础 B. 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建立的 C.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D.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 本题正确答案:ABCD 【第14题】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 )。 A. 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 B. 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 C. 劳动对象 D. 科学技术 ------------------- 本题正确答案:ABC 【第16题】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 A. 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 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C. 社会意识与意识主体的社会存在紧密相联 D. 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是统治阶级的意识 -------------------

2018年考研政治马原(超完整完美排版)

2018年考研秋季马原必背 2018年考研秋季马原必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一、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与控制。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包括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在经济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来实现的;在政治上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亲自担任或指派代理人担任政府要职)来实现的。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1)基本特征: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统治;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领土分割完毕。(2)集中体现了帝国主义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二、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难点) 第一,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第二,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第四,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 背诵提点 资本主义整体而言在积极改善,也在积极改变一些形式,但2018年考研小伙伴只需要记住,资本主义只是取代封建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在社会主义面前还是不堪一击。经济全球化的考点,同学们重点拿下。 2018年考研秋季 2018年考研秋季马原必背——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不适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及其重要意义(新增考点)

考研政治马哲部分经典选择题汇总

1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宇宙之砖”、“万物的始基”、“原初物质”的哲学是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 C.近代唯物主义D.宗教哲学 答案:(A)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把实践理解为对象性活动答案:(D)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意 D.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答案:(D)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答案:(C) 5.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 答案:(B) 6. 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D) 7.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A.多元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答案:(D) 8.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两种不同回答 B.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 D.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 答案:(B) 9.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经验主义 C.不可知论D.二元论

2020考研政治必背资料:马原经典语

2020考研政治必背资料:马原经典语 录(三) 11.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xx意识形态》 本段指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本段话既可以联系到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的知识点,也可以联系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部分知识点,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指出在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指出不同于建国之初我国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新时期我国社会的建设力量除了工农和知识分子,还包括个体工商业者、在民营企业中的科技工作者、自由职业者和其他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爱国者等,指出我国人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12.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德国理论的彻底性的明证,亦即它的实践能力的明证,就在于德国理论是从坚决积极废除宗教出发的。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一个法国人对草拟中的养犬税发出的呼声,再恰当不过地刻画了这种关系,他说:“可怜的狗啊!人家要把你们当人看哪!”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三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三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里的“基础”指的是 A.实践 B.认识 C.价值 D.感觉 2.毛泽东曾经说过:“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生于南美洲茂密森林中的西红柿曾被称为“狼桃”。到了16世纪,英国人佛罗达拉里公爵在旅行期间发现了它,并带回几株种在英国皇家花园里,供皇家贵族观赏。到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决心以身试“柿”,看其是否有毒。有记载说,这位勇敢的画家在吃西红柿之前穿戴整齐,吃完之后就躺在床上等着上帝的“召见”。结果,他不但没有死去,也没有任何不适。于是人们才知道西红柿原来是可以吃的。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

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恩格斯指出“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6.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点,认为认识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7.列宁指出“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表明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 A.选择论 B.反映论 C.建构论 D.创造论 8.康德主张知识的形式是头脑里固有的;孟子认为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柏拉图认为认识是对神秘理念的回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24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24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多项选择题(总题数:31,分数:62.00) 1.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表现在( ) (分数:2.00) A.思维根源于存在√ B.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C.思维是存在的固有属性 D.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基本问题包含的两个方面的内容”。恩格斯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即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哲学基本问题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不容割裂。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这属于本体论的内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是认识论的内容。本体论是关于世界本身的存在和本质的理论;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与发展的理论。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认识论不能脱离本体论;同时,本体论问题是认识的结果,解决本体论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认识论的问题。选项C把思维看作是存在的固有属性,这等同于是在说“凡是存在都有思维”,实际上这是原始人所认为的万物都有灵魂的“物活论”观点。基于此,我们可以得出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选项AB。 3.关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分数:2.00) A.哲学都是世界观√ B.世界观都是哲学 C.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二者是特殊和普遍的关系√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中的一种,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所以,世界观的外延要大于哲学。就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来看,可以说是特殊和普遍的关系。故正确答案是选项ACD。 4.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是运动。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分数:2.00) A.正确理解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B.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混淆了物质的属性与物质本身√ D.是正确的命题,体现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解析:解析:分析题干:通过对题干及选项的分析,可知本题关键词是“物质”、“运动”,由此判断本题考点是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作为哲学范畴的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的原因也在物质自身。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分析选项:题干充分反映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因此而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认为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则是不正确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但不是说两者没有区别,不能把物质的属性同物质本身等同起来。所以,符合题意要求的选项是BC。AD选项没有正确理解题意,故排除。

1996年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解析文

1996年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解析-文科 一、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其中一个正确答案,将字母标号填人括号内,错选不给分。 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念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3.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B.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4.在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是 A.顾客用10元钱可购买5斤苹果 B.顾客购买5斤苹果,一周后付款10元 C.顾客用lO元钱购买了5斤苹果 D.顾客向水果店以每斤2元的价格预定5斤苹果

5.“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这句应理解为 A.民主是指一种国家制度 B.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 C.国家的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 D.民主是国体不是政体 6 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 A.革命指导思想不同 B.革命领导权不同 C.革命前途不同 D. 革命对象不同 7,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 A.建立能够综合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正确运用经济杠杆的机制 B.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C. 保障劳动者的充分就业,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D.组织公共部门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8.处理社会消费基金增长率与可分配的国民收入增长率相互关系的基本要求是,社会消费基金增长率 业 A.低于可分配的国民收入增长率 B.与可分配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同比例增长 C。高于可分配的国民收入增长率 D.与可分配的国民收入增长率保持固定比例 9.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国际货币体系最终崩溃于 A.1960年战后第一美元危机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考知识点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考知识点 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 运动观: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涵和特点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④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考点4:发展与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趋势、规律、进程、必然性都可以代替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趋势、规律、进程、方向都可以代替方向)、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36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36 (总分:6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是 (分数:2.00)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完成 B.《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完成 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完成 D.《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属于识记性知识点。1847年《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此后,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提升。因此,此题选D。 3.哲学中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概括。自然科学中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无论出现怎样的情形,都不可能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分数:2.00) A.运动性 B.客观实在性√ C.时空特性 D.可知性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的本质规定。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其客观实在性,这址列宁在正确总结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对一切物质形念本质特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 4.“居安思危”这句成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分数:2.00)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推动事物的发展 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同一性。“安”与“危”作为对立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 5.由于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 (分数:2.00) A.社会规律是由人所创造的 B.人们可以改造或者消灭社会规律 C.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 D.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的,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A项的错误在于社会规律不是由人所创造的,它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B项的错误在于人不能改造或者消灭规律。D项的错误在于并非所有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正确答案是C。 6.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分数:2.00)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考研政治总结 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原篇

【马原篇】唯物论和辩证法仍然是分析题的核心内容,尤其要掌握物质意识关系原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关系原理、对立统一规律、联系普遍性原理、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矛盾的三大关系原理、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真理谬误的关系。 【选择题所含知识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 显著特征——实践性和阶级性 最显著特征——实践性 2、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 5、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地看问题;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7、哲学基本问题: 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何为第一性 区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否具有同一性 8、唯物主义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气(古代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理)(气-理之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同机械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忽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所有事物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 9、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精神是人的; 客观唯心主义——精神不是人的。 10、辩证的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区别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 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物质是可知的(区别不可知论); 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物质是所有事物的共性(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区别一切旧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 11、任何物质的存在应该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强调运动而否认静止——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强调静止而否认运动——形而上学。 12、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性:凡是时间和空间的量度都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运动来量度;凡是物质运动都要经历时间,占据 一定空间;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相互联系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最终走向唯心主义。 13、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要求人对事物现象和本质规律的反映,从而提出意识产生的客观要求;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 外壳,促进了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语言和劳动共同起作用,从而形成人的意识。 14、意识的表现形式:人的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能动创造性;对客观物质的改造作用;对其它生理器官的控制作用。 15、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前提:遵循客观规律; 基本途径:社会实践; 条件:一定的物质条件。 16、只强调遵循客观规律而忽视主观能动性——机械唯物主义; 只强调主观能动性而忽视遵循客观规律——唯心主义。 17、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 18、唯物辩证法(两大特征、三大规律、四种思维方法、五对范畴): 19、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重点)、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的本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0、判别新旧事物标准——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21、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22、度的定义——指事物质和量的统一,维持事物质的稳定和量的范围、幅度、限度。 23、认识度的意义——坚持适度原则,反对过犹不及。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个重要名词解释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个重要名词解释 . 哲学:世界观地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地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地统一. .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地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地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地,有什么样地世界观就有什么样地方法论. .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地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地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地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地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地依据. .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地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地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地普遍规律地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地理论体系. .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地不同回答而形成地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地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地本原地是二元论哲学. .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地不同回答而形成地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地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地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物质:标志客观实在地哲学范畴.物质地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物质地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地变化地哲学范畴. .时间:物质运动过程地持续性,它地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地方向进行. .空间:运动着地物质地广延性,指事物地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地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地产物,是人脑地机能,物质世界地主观映象. .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地思维地模拟. .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地本原归于物质地,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地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地,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地、有计划、积极主动地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地行为特征. .实事求是: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地一种认真地治学态度.毛泽东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地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地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地内部联系、规律,“求”就是去研究. .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地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地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地基础.实践是人地存在方式. .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地人. .客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地客观事物. .自在世界:人产生前地自然界和人类实践活动尚未深入到地自然界. .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地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地统一体. .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地学说,是用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矛盾地观点来考察世界地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地实质和核心.

考研政治分析题模板(完整版)

2017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模板 @有道考研备战团 考研政治共5道分析题,题号是34-38题,分别对应5个科目:第34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般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35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36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时候是纲要+毛泽东思想) 第37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38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通用模板 一、是什么?(阐述原理) 联系原理:该材料联系的是?原理,该原理认为? 照抄方法:**原理要求我们(原理包含的方法论) 二、为什么?(过渡部分) 联系材料:这个材料告诉我们… 解释说明:如果有错误观点要批驳(以上观点具有完全的欺骗性,是毫无根据的,有着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是把xx问题政治化) 三、怎么做?(行动性的语言) 提出行动 建议措施:调动三个积极性:人+自然条件+科技(主体、客体、媒介) 分析题:马原(哲学) 1.实践(人与自然,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 2.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辩证法的核心) 3.必然性和偶然性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分析题模版一:马原(哲学)——实践、人与自然关系问题 一、是什么 1.实践的定义: 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客观性=物质性=无条件 2.范畴 ①生产②处理社会关系③科学实验 3.基本特征 ①物质性(直接现实性);②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③社会历史性(受历史条件制约) 4.实践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基础(发源地) ①人与自身意识 ②人与人(思想道德修养)

③人与自然(马哲) 二、为什么 1.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实践使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 ②由于人在改造自然地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时,首先要遵循客观规律,所以人和自然需要和谐相处 ③人类社会与自然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协调共同发展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遵循客观规律 ①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 ②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坚决践行科学发展观 ①中国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②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③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怎么做:调动三个积极性4点 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人) ②依靠技术进步,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和可持续能源(科技) ③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绿化改善环境,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 ④加强环保的法制宣传 分析题模版二:马原(哲学)——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可以应对所有的主观题)一、是什么: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必背 ①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1)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相互吸收利己的因素; 2)双方可向各自对立面转化(需一定条件) 3)规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制约 造成量变,实现质变。 二、为什么:永远之第二步 ①贯穿始终的“一分为二”:A+B 一方面,我们在干A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做B;(学习原理时不忘实际) 另一方面,我们在干B的时候,也要注意做A。(实际工作时,要上升到原理的高度) ②批判割裂的“形而上学”: 如果我们只注重A,忽视了B,我们就会…严重后果(教条主义) 如果我们只注重B,忽视了A,我们就会…另一个严重后果(经验主义) 三、怎么做:矛盾分析法 ⑴“两点论”:16个字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再16个字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选多选题

2010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选多选题 多项选择题 1.下列关系中具有哲学基本问题性质的有 A.天人关系 B.名实关系 C.理气关系 D.形神关系(答案)ABCD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世界是毫无规律的堆积 B.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C.“理在事先” D. 道生万物(答案)BCD 3.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感觉是与外界隔离的屏障 B.事物是组成该事物成分、要素的组合 C.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D.数学逻辑的概念和命题来源于的理性的创造(答案)AD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这是指在内容上它实现了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 C.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D.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答案)AD 5.人类世界在内容上是指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 B. 劳动 C. 人的对象世界 D. 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的统一体(答案) ACD 6.实践结果是人的目的在客观事物中的凝聚和体现,是实践过程中各种要素的融合。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有 A.对实践效能的评价 B.对实践目的的评价 C.对实践效果的评价 D.对实践效率的评价(答案)ACD 7.科技人员经过艰辛探索,于2005年10月12至17日,成功发射了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这说明 A.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把握的 B.可以创造出符合人的需要的理想客体 C.主体具有能动性 D.价值实现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答案)ACD 8.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二者相互作用的关系体现了 A.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B.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C.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 D.限定和超越的关系(答案)BCD 9.“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此诗句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B. 动不是静,静也不是动 C.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动就是静,静就是动(答案) AC

历年考研政治34题马原答案分析

历年考研政治34题马原答案分析 篇一:2021考研政治马原真题及解析 2021考研政治马原真题及答案解析 1.《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更加好吃?”回家以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D.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适度原则。AC选项表述正确但与题目无关。D 表述错误,现象表现本质的。只有B与题干相符,所以答案为B。 2.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 A.前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唯意志论的观点 B.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前者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答案:A【解析】前一句话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知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体现的是辩证法的思想。后一句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体现出来的是唯意志论,所以正确答案为A。 3.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创办企业从事生产,60万元用于固定资本、以购买机器设备等,40万元用于流动资本、以购买原材料和劳动力等(其中购买劳动力支付了10万元)。一轮生产结束后,该企业的总资本达到了120万元。那么,该企业的剩余价值率为 A.20% B.50% C.100% D.200% 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政治经济学的剩余价值部分。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可以用剩余价值率来表示:m′=m/v。此题中资本家投资100万,一轮生产后总资本达到了120万,说明剩余价值是20万。购买劳动力支付10万,也就是指可变资本是10万。所以剩余价值率为20/10=200%。 4.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急剧膨胀,这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经济过度虚拟化,致使金融危机频繁发生。西方资本主义金融资本快速发展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是 A.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 B.技术创新与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 C.全面私有化与放松金融监管 D.去工业化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