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

责任编辑:张彬使用者:八年级班语文组年月日第节

【开篇导读】

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洞内宽敞明亮,洞中有天。东晋末年,长期隐居田园的陶渊明来到这里后,有感于农村现实,忽发奇想,虚构了一个美丽神奇的传奇故事——世外桃源。在桃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真的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吗?桃源人是人还是仙?今天,我们就去拜访一下这个世外桃源吧!

【学习目标】

1.掌握省略句以及“皆、咸”“具、俱、并”等文言虚词,认识“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异义的词。

2.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的记叙方法。

3.了解陶渊明的志趣、品质和思想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观。

【学习重点难点】

1.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准备:(课前3分钟)

要求提前完成,课前3分钟由各小组长检查,每小题分别由小组1、2、3号同学在小黑板上展示,其他小组交叉改错。

1.朗读课文,圈点文中生字词。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黄发垂髫.( )

便要.还家( ) 阡陌

..交通( ) 无人问津.( ) 间.隔( ) 诣.太守( ) 刘子骥.( )

2.作者链接。

陶渊明,名,字,诗人。作品有诗《归园田居》《饮酒》,散文《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

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但因“”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或“”。

3.背景链接。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而以《桃花源诗并序》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记”相当于诗的序。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而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新课导入:(1分钟)

提到“酒”和“月亮”,我们总能想起一代诗仙;提到民生、颠沛和草堂,我们又能忆起诗圣;那么当提到隐士、菊和田园,我们又能想到谁呢?( )。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传世名作《桃花源记》。

三、新知探究:

1.词汇积累。(时间15分钟)

要求:自主默读全文,结合已掌握的文言词汇和课文下的注释自主解决问题,然后小组内交流。4、3、2号同学代表分别发言。

(1)通假字。

便要.还家( )

(2)古今异义。

①缘.溪行 (古义:;今义: )

②芳草鲜美

.. (古义:;今义: )

③阡陌交通

.. (古义:;今义: )

④率妻子

..(妻子:古义:;今义: ) ..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古义:;今义: )

⑤无论

..魏晋 (古义:;今义: )

⑥余人复延.至其家 (古义:;今义: )

(3)一词多义

舍:①舍便舍船( )

②屋舍俨然( )

志:①志处处志之( )

②寻向所志( )

寻:①寻向所志( )

②未果,寻病终( )

其:①其欲穷其林( )

②既出,得其船( )

为:①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

②不足为外人道( )

2.自由朗读课文,简要讲述故事。(10分钟)

要求:自主默读全文,文言文翻译,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然后简要讲述这个故事。1号同学代表发言。

三、小结与反思:(4分钟)

文言文句子翻译方法:

省略句:

四、当堂测评:(5分钟,《课堂检测》)

桃花源记导学案 答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学生用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字,又名,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浔阳柴桑人。(朝代)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二、字词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便舍.船豁.然开朗屋舍俨 ..间.隔 ..然阡陌 黄发垂髫.便要还 ..家及郡.下诣.太守刘子骥. 2、解释下列加点重点词语 第一段 捕鱼为.业:缘.溪行:夹岸 ....:甚异.之:欲穷.其林: ..:落英缤纷 第二段 仿佛 ..:桑竹之属.: ..:俨然 ..:便舍.船:豁然开朗 ....:平旷 阡陌 ..: ....:怡然 ..交通: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第三段 乃.大惊:具.答之:便要.还家:咸.来问讯:妻子 ..: ..:邑人 绝境 ..:延.至其家:语.云:为.外人道..:乃.不知:无论 第四段 既.出:扶向 ..: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寻向.所志.:遂.迷:第五段 欣然规.往:寻.病终:问津 ..: 3、翻译下列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文言知识 ①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②词类活用: 复前.行 欲穷.其林 ③一词多义 便舍.船,从口入:处处志.之:寻.向所志:欲穷其.林: 屋舍.俨然:寻向所志.:未果,寻.病终:既出,得其.船: 武陵人捕鱼为.业:忘路之.远近: 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甚异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闻之.,欣然规往: ④古今异义 古义今义古义今义 交通:妻子: 绝境: 无论: 鲜美:不足:如此:

《桃花源记》导学案含答案

二一《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重点文言实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作者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世外桃源。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2、走近作者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3、相关资料 陶渊明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自主学习】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便要还家() 及郡下()刘子骥()诣太守() 与外人间隔() 2、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今义: 交通古义: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今义: 不足古义:今义: 开朗: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寻:寻向所志() 寻病终() 志: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乃悟前狼假寐(); 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 4、通假字 便要还家通,。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不足为外人道也。 【合作探究】 6、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哪些美景?哪些是自然景象,哪些是生活美景? 7、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现实?

《桃花源记》名师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音乐《天仙配》------(曲终)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2.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

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优质课教案+导学案 第9课《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运用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学习,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2、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美。 3、体会作者通过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寄托着作者自己理想的写作意图,认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美。【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品味、领悟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资料):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四十一岁辞官回家后,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师: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期,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战争频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桃花源记。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文章,那么作者描绘的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二、读课文。 1、读准字音: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其余生听读并画读错的字。 (2)生点评,指出容易读错的字词,老师明确正确读音。 2、读出长句节奏和文言语感: (1)播放课文朗读语音,学生听读,感受并画出长句节奏。 (2)请学生画出下列句子节奏。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齐读课文,读出文言语感。 3、读懂课文 (1)讨论:预习中遇到的疑难字词,小组讨论。 (2)把全班分成两大组,相互提问。(内容是词、句、文意理解。 提问方点评) (3)老师出示重点词语,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完整版)桃花源记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桃花源记 灵宝市第一初级中学许秋洁 审核人:赵黎明 预习提示 1、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及作品。了解陶渊明生活的时代 陶渊明,名-----,字-------,别号-------,---------朝的大文学家。 作品有-------、-------------、其生活志趣----------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社会-------------------,百姓------------- 2、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音扫清文字障碍,注意节奏。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俨.然 阡陌 ..垂髫. 便要.还家 间.隔语.云 诣.太守刘子骥. 3、疏通文意,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注意重点词句的理解。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缘.溪行芳草鲜美 ..缤纷欲穷.其林便舍.船 ..落英 悉.如外人乃.大惊具.答之便要.还家咸.来闻讯 妻子 ..邑人绝境 ..延.至其家便扶.向路无问津.者 (2)译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划出不懂的词句。 4、再读课文,寻找文章叙事线索。把握文章叙事脉络。 答案: 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朝的大文学家。 《饮酒》《归园田集》 其生活志趣:淡泊名利,归隐田园。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社会现状: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赋税徭役繁重。 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2、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qiān)陌垂髫(tiáo) 便要(yāo )还家 间(jiàn )隔语(yù )云诣(yì)太守刘子骥(jì) 3、略 4、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内容可依次概括为:一部分第1段渔人发现桃林。第二部分2、3段渔人进入、访问桃源并辞去。第三部分4、5段再寻桃源未果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9《桃花源记》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学习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导学。 1、文学常识积累 3、熟读课文。 ■课堂教学。

1、情境导入。 2、纠正预习错误。 3、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朗读指导: ①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 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 句读得略平缓,b、c 句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 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读,能较好的读出感情意味。 4、对照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一段。 (1)重点词语。 捕鱼为.业缘.溪行 芳草鲜美 ..缤纷 ..落英 甚异.之欲穷.其林 (2)重点句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5、再读课文,思考: (1)概括本段的意思。 (2)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课堂小测。(另附试卷) ■课堂教学。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熟读第二自然段,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重点词语。 仿佛 ..若有光才.通人 屋舍俨然 ..属.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 阡陌交通 ..自乐 ..并.怡然 (2)重点句子。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再读课文,思考: (1)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2)本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 (3)本文中是怎样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 (4)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

桃花源记复习导学案

一、重点字词句归纳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 2.词类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 原意为:惊异,诧异,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 (2)方位名词作状语 复前.行 原意为:前面,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F】3. 一词多义 (1)舍 ①便舍.船____________【F】 ②屋舍.俨然____________【F】 ⑥太丘舍.去____________ ⑦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_____ (2)寻 ①寻.向所志____________【F】 ②寻.病终____________ (3)遂 ①遂.与外人间隔____________ ②遂.迷____________【F】 (4)志

①处处志.之____________ ②寻向所志.____________【F】 ⑥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F】 ⑦志.怪者也____________ (5)具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____________ ②具.答之____________ ④各具.情态____________ (6)闻 ①鸡犬相闻.____________ ②村中闻.有此人____________【F】 (7)作 ①其中往来种作.____________【F】 ②设酒杀鸡作.食____________【F】 ⑤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____【F】 ⑥作.亭者谁____________【F】 ⑧泠泠作.响____________【F】 ⑨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____ 4.重点实词 (1)缘.溪行缘:____________ (2)欲穷.其林穷:____________ (3)初极狭,才.通人才:____________ (4)屋舍俨然 ..俨然:__________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 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1.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2.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博学能文,任性不羁,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二十九岁出仕,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三、整体性阅读 1、读准生字的字音。(投影显示) 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 ..交通(qiānmò)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刘子骥.( jì) 诣.太守(yì) 2、朗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同学齐读课文。 (3)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3、指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串讲课文,解释重点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1)理解“向”“穷”“去”“交”“通”“妻子”“绝境”“无论”等古今词义变化和文言文单音节词多的特点。 (2)掌握五个表概括性质的范围副词:“悉”“并”“具”“咸”“皆”,并理解其微小差别。 (3)了解形容词词尾“然”构成形容词后的作用。 (4)复习并掌握副词“复”的用法,“之”作结构助词和代词的用法,如:“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具答之”“处处志之”“闻之,欣然规往”。并学习“之”作句末助词的用法。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桃花源记》学案 2古今异义 芳草鲜美 古: ? ? 今: 仿佛若有光古: 今: 阡陌交通古: 今: 妻子邑人古: 今: 来此绝境古: ? ? 今: 无论魏晋古: ? ? 今: 3通假字便要还家: ? 4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欲穷其林 6 一字多义 (1)此人 --- 为具言所闻 ( ? ) 捕鱼为业 ? (2)寻病终( ) ? 寻向所志( ) ? 便要还家( ? )刘子骥( ? )诣( ? ) 二、课中学习 1重点词语释义。 为业: 缘: 夹岸: 杂: 鲜美: 异: 穷: 舍: 豁然: 俨然 平旷: 属: 怡然自乐: 悉 所从来: 咸: 问询: 先世: 妻子: 邑人: 不复出焉: 焉: 间隔: 皆: 叹惋: 延: 语云: 不足: 既: 志: 诣 如此: 、虫 遣: 欣然: 扶向路: 为具言 无论: 阡陌 交通 )阡陌 ( ) ) 一、课前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 )俨然(

(3)后遂无问津者()遂迷, 不复得路(

(4)寻向所志( 三、研读课文 1、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 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 处处志之( 2、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 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而且害怕外 人打扰他们的生活? 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些话表现桃花 源人什么样的特点? 4、请写出本文成语至少4个: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么样的思 想? 6、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表达作者怎样的理想?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 图景? 7、 8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1 ) (2) __________________ ;( 3) _______________ 。( 3 分)

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 一、基础积累 1.作者是,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朝代)著名诗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诗》《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2.解释词语: (1)重要词语: 落英:缤纷:仿佛: 才.通人:俨然:属: 阡陌:交通:外人: 黄发:垂髫:要: 绝境:无论:具言: 叹惋:便扶向 ..路: 及.郡下:诣.太守:遂.迷: 规:未果.:寻.病终: 问津.:问津: (2)次要词语:(拓展题) 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异.之: 欲穷.其林:悉.如外人并怡然 ..自乐 延.至其家:咸.来问讯:妻子: 辞去.语.云:不足: 既:遣:欣然: 3.通假字: 便要还家: 4. 古今异义词:(拓展题) 鲜美:古义: 今

义: 交通:古义: 今义: 妻子:古义: 今义: 绝境:古义: 今义: 无论:古义: 今义: 不足:古义: 今义: 不足:古义: 今义: 5. 一词多义:(拓展题) (1)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 (2)寻: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 (3)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4)遂:遂迷()后遂无问津者() (5)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晋。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6)自云先世避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课文解读: 1.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象的? 2.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什么? 3.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生活宁静的句子是什么? 4.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什么? 5.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 三、课堂检测(共17分) 1.(3分)

桃花源记教学案例

桃花源记 黄石市河口中学李忆 【教学内容选择】 ◎确定核心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 2、品析课文美点 3、解读课文主题 ◎确定支撑核心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 1、“理读”——桃源故事——感知课文内容 2、“赏读”——桃源之美——品析课文美点 3、“评读”——桃源情结——解读课文主题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并简介陶渊明其人其事。 一、理读:桃源故事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交流生字及难句读法。 2.指名朗读,教师听读。 3.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音: 豁然开朗(huò)俨然(yǎn)阡陌(qiānmò) 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邑人(yì) 4.教学生读好下列句子: 忘/路之远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5.学生借助课文注释,自己试译课文。 6.学生在四人小组内用句子接力方式译读课文,勾画出易出错的词句。 7.教师检查下列词语的翻译。 古今异义词:阡陌交通妻子邑人绝境叹惋无论不足 重点词:俨然黄发垂髫便要还家延至其家便扶向路诣太守 8.以“桃源”为线索,小组成员分工讲述桃源故事,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 线索提示:发现桃源——进入桃源——作客桃源——辞别桃源——再寻桃源 8.以“桃源”为线索,小组成员分工讲述桃源故事,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 线索提示:发现桃源——进入桃源——作客桃源——辞别桃源——再寻桃源 二、赏读:“桃源”之美 1.远观桃源 (1)教师出示话题:“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一个理想社会,请结合课文说说桃花源的美。 (2)教师示范:桃花源的环境是美的。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一句可以看出,人们的房子修建得整整齐齐的,房前屋后像花园一般,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说的内容可能有:桃花源人们的生活是美的。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老人孩子都生活得愉快高兴,可见人们的生活一定富足、安定。 桃花源中人们之间的关系是美的。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人们聚居在一起,彼此之间融洽和谐。 桃花源中的人情是美的。从“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以看出,一家的客人便是全村的客人,他们是那样热情、慷慨。 2.亲历桃源 假如你亲身到了桃花源,请你展开想像描述一个特定情境,展现桃源之美。 (1)教师示范:桃源漫步 烟花三月,阳光暖暖和和的,我漫步在桃源仙境。这儿真美呀,高大的树木郁郁郁葱葱,各种花儿也都竞相开放,柔和的风儿带来了泥土的清香。我放眼望去,哦,勤劳的人们正在田里挥鞭犁地呢!旁边的秧田里,一群人正在那儿插着秧苗,笑语喧天,时不时还有高亢的插秧歌响起,好一派热闹的景象!看到这儿,我也禁不住想要上前去一展歌喉了。

(完整版)《桃花源记》导学案(正式有答案)

班别:姓名:学号:评分: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导学案 主备人:李聪协编:莫少波甘国定审核:梁健时间:2014.4.20 【学习目标】 1、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3、学习本文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精练准确的特点。 【材料链接】 1、陶渊明简介:陶渊明,名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死后由 朋友刘宋著名诗人颜延之所谥),大约生于365年,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于义熙元年(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 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 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 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从此归隐田 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我们学过他的作品 有《饮酒(其五)》、《归园田居》等诗。 2、《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它原是《桃 花源诗》前边的“记”(《诗》的序言)。《诗》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没有帝王, 没有赋税,淳朴恬静的理想社会。《记》生动地记叙了“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桃花源中人 民生活的情景,增添了这个理想社会的“可信”度。《诗》和《记》可谓珠联璧合。因为这篇“记” 写得脍炙人口,后人便将它独立出来了。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此文。 3.关于“记”“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 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预习案 一、初读课文,标注生字,通过查找工具书认准读音和字形: 豁.然()俨.然()阡陌 ..()垂髫.()怡.然() 便要.还家()间隔 ..()郡.下()诣.太守()刘子骥.() 问津.()此中人语.云() 二、再读课文,读顺句子,注意句子内的朗读停顿。 如:a.武陵人/捕鱼为业。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三读课文,读懂文意,注意课文注释和一些古今异义词。

《桃花源记》学案

第五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 一、导学示标 1、有感情地朗读、争取通顺流利准确的朗读全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 会的思想感情。 二、探究学习 1?朗读课文。 ①读一读:小组合作,挑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②比一比:读课文第二或第三段, 小组成员之间接力式朗读课文,要求不 读错字,不露字,不添字,流利通顺的朗读。比比哪组在最短的时间内完 成任务。 2、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今义: 交通古义: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今义: 不足古义:今义: 开朗: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寻:寻向所志()寻病终()4、通假字 便要还家通, 三、展示交流 5、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哪些美景? 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文中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 气? 答: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7、村人“皆叹惋”为什么? 答: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8、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9、用一个句式回答:桃花源是一个的 世界,那是因为 四、检测反馈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i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五、归纳总结 陶渊明虚构的桃花源虽然后遂无问津者,但那片地方的美丽景色,和谐的人文环境依然令我们心生向往。这样的理想社会依然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努力奋斗,努力实现。即使很难去实现,至少也要让我们身边的老人小孩,像桃花源中的黄发垂髫似怡然自乐的生活着。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2、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 13、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2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桃花源记》师生共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 2、通过合作探究,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学习重点、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资料链接】 1、走进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 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 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 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是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 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在约是宁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 绝与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 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预习导学】 1、熟读课文并翻译课文。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阡陌 ..交通( )() 便要.还家()黄发垂髫. ( ) 刘子骥.( ) 与外人间.隔()及郡.下 ( ) 诣.太守( ) 3、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 今义:

《桃花源记》教学案

《桃花源记》教学案 《桃花源记》教学案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5.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 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黄发垂髫() 诣太守()阡陌交通()妻子邑人()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缘溪行()落英缤纷()便扶向路()

诣太守()遂迷()欣然规往() 3、填空《桃花源记》是---------代大诗人-----的名作。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成语“世外桃源”也许众所周知,因为它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平等、人人富足、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它出自我国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今天,我们就随着陶渊明的足迹去探访桃花源。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教师指导朗读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和韵律。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2)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学生自主理解课文,疑难之处作下圈点。 2、小组内讨论解决疑难。 3、班上交流。

八年级语文上21桃花源记导学案(第一课时)

桃花源记导学案(课时一)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基本的实词虚词,用现代汉语通畅地翻译本文。 2.朗读、背诵课文。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 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中基本的实词虚词,用现代汉语通畅地翻译本文。 难点: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 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练习 教学媒体黑板导学案 ***作者及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初步理解本文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 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 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 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照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他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一、自主学习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豁.然俨.然阡陌 ..垂髫.邑.人 间.隔语.云诣.太守刘子骥.问津. (2)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名潜,字元亮, (朝代)著名诗人、文学家, 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其诗 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园田居》。 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实词 落英 ..缤纷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教学案

《桃花源记》教学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解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3、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4、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解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方法: 1、课前预习法。 2、朗读法。 3、讨论与点拨相结合法 4、品读法。 5、拓展延伸法。 ○课时安排: 三节 ○教学设想: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注重朗读、背诵和积累。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个地方吗?(世外桃源)说说你的理解。 二、自主学习: (一)友情提示—搜集资料 1、简介作者: 2、介绍作品: 3、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缤纷 ..qiān mò .. bīn fēn 豁.然huò俨.然yǎn 阡陌 垂髫.tiáo 拜诣.yì老骥.jì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提出质疑,其他学生解答,教师点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顺着、沿着)溪行,忘路之.(的)远近。忽.(忽 然)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繁多 ..(落花)缤纷 ..(鲜艳而美丽),落英 的样子)。渔人甚.(很、非常、十分)异.(对……感到诧异)之.(它,指代桃花源的美景)。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导学案(有答案)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导学 案(有答案) 9.桃花源记(导学)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熟读、顺译,深析进而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指导 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正确翻译句子。通过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来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作者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世外桃源。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往往通过写人、叙事、记物、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可以采用记叙、抒情、议论、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 3.作家作品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不满当时土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留下了“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传世美谈。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他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4.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甚至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课时一 1.补全空缺,了解作者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字,号,世称,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著名田园诗人、、辞赋家、、田园诗派第一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 ) 俨然( ) 怡然( ) 阡陌( ) 邑人( ) 间隔( ) 垂髫( ) 语云( ) 平旷( )

桃花源记学案

《桃花源记》学案 品读课文 1、找出反映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词语。 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色绮丽 3、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自然景色环境优美 4、文中描写桃花源里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愉悦安宁 5、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源内的社会风尚热情好客,真诚淳朴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8、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9、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 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10、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背景资料:《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对社会现实(政治黑暗、连年战乱)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于主题 1、归纳主题 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关键词:向往、不满。 2、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3、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4、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虚构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满社会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课后练习 1、填空: 《桃花源记》选自,作者是,时著名诗人。

最新语文教案:桃花源记教学案

最新语文教案:桃花源记教学案 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5.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 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 ()黄发垂髫() 诣太守()阡陌交通 ()妻子邑人()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缘溪行()落英缤纷 ()便扶向路()

诣太守()遂迷 ()欣然规往() 3、填空《桃花源记》是---------代大诗人-----的名作。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成语 “世外桃源”也许众所周知,因为它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平等、人人富足、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它出自我国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今天,我们就随着陶渊明的足迹去探访桃花源。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教师指导朗读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和韵律。 要求:1) 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2)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学生自主理解课文,疑难之处作下圈点。 2、小组内讨论解决疑难。 3、班上交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