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棱镜门事件反思

棱镜门事件反思

棱镜门事件反思
棱镜门事件反思

棱镜门事件反思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攻防是高科技较量

唐岚

经过“棱镜”事件,中国上下必须重新认识网络安全问题的战略意义,真正看到网络

经济创新力和信息安全保障力。如何抓住在全球各个网络节点穿越的信息流和数据流,

更成为美国技术研发的重点。

“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

——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日前,美国国家安全局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曝光了包括“棱镜”在内的美政府多个秘密监视项目。尽管美国及其盟友铺设的全球监控网一直是个公开的秘密,但此次曝光揭露的监视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以及数据量之大,仍引起全世界震惊。“棱镜”等系列项目的曝光再次揭示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网络领域的实力差距。我们应该借此机会深刻反思,抓住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全面筹划构筑牢固的网络防线。

反思之一:网络与信息安全应上升为国家战略

美国的霸权地位一直由三个因素来支撑,即军事力量、美元体系和科技创新。金融危机致使美元体系摇摇欲坠,而且受伊、阿战争拖累,美国难有足够精力连续发动战争来转移国内危机。与此同时,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发展迅猛,美国衰弱论一时间甚嚣尘上。美国只有也必须发动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才能化解危机,保住已有的霸权和优势。毋庸置疑,信息通讯技术就是这场新革命的主战场。

2009年奥巴马刚履新,就宣布经济刺激资金将会投入到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中去——毫无疑问,这就是美国在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但这一切能否实现,有一个前提条件——“美国21世纪的经济繁荣将取决于网络空间的安全”。

在两个任期内,奥巴马政府相继推出《网络政策评估报告》《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确保未来网络安全的蓝图——美国国土安全相关实体网络安全战略报告》《网络空间可信身份战略》等多个文件,一再重申网络安全已上升为美国家安全的核心问题,大刀阔斧地改革网络安全体制,将网络安全主管部门的行政级别一举提升至最高级,在白官和国务院设立“协调官”,统揽网络安全内外事务。系列举动表明,美国站在全方位、立体和多维的视角来认识网络空间,把网络安全作为事关国家未来的战略问题加以谋划。

继美之后,英、澳、日、法、德、新西兰、荷、韩以及欧盟等均出台了各自的网络安全战略,既提升网络安全的重要地位,以塑造坚固的网络防御为要务,又着重加强国家层面的统筹和规划,纲举目张。

网络空间的较量关系到全球信息化格局和信息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战略优势。正如《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文·托夫勒所断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正是受这种理念驱动,美国坚定不移地把信息优势看做决定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棱镜”折射出来的,正是美国实际上已经拥有了全球互联网的控制权,具体又体现在重要资源的分配权、网络空间行为规则的话语权、核心技术的垄断权以及全球数据的掌握权之上。

经过“棱镜”事件,中国上下必须重新认识网络安全问题的战略意义,真正看到网络经济创新力和信息安全保障力。因为网络空间的影响力及互联网管理能力将关系到未来在可能爆发战争中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信息时代的荣辱兴衰。

反思之二: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攻防是高科技较量

“棱镜”及其后来曝光的“巧言”和Tempora计划,均展示了美英两国在网络监控、海量数据的挖掘、收集和分析技术等领域的领先地位。事实上,互联网的诞生、信息通讯技术的更新换代、信息革命的风起云涌,后面都有美国的身影。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国在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始终拥有着绝对优势,全球计算机及网络信息系统使用的操作系统和芯片、数据库、路由器等核心技术,以及互联网领域的各种核心服务运营等,都牢牢掌握在美国手中。

最近几年,美国更是频频推出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理念和商业模式,并在人工智能、现实增强等高端技术领域充当领军,引领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方向。舍恩伯格在《大数据》一书中指出,过去信息技术变革的重点往往在“T”(技术)而不是“I”(信息),现在是时候把聚光灯打向“I”了。

如何抓住在全球各个网络节点穿越的信息流和数据流,更成为美国技术研发的重点。美军情部门是诸多尖端技术的先驱,国家安全局(NSA)、国防高级研究局(DARPA)、国防信息系统局(DISA)等在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网络防御和攻击手段研发等方面让其他国家难以望

其项背。除此次参与网络监控的所谓“8大金刚”或“9大巨头”外,传统的国防承包商洛克希德·马丁、波音、雷神、SAIC等也是美网络攻防技术研发的主力。它们每年都能接到来自政府的大单合同,全面参与了“国家网络靶场”、网络武器开发的各种项目。例如,被称为“网络空间曼哈顿计划”的“国家网络安全全面倡议”计划(CNCI),开始于布什政府后期,涉及反情报、供应链安全、预防入侵、技术研发及威慑战略等多层面,目的是在美政府内建立起第一道能抵挡所有类型威胁的网络防线。

在奥巴马政府2014财年预算中,用于IT的经费达到820亿美元,秘密IT项目和网络武器的开发还未包括在内。其中,五角大楼所占比重最大,占到全部IT支出的48%。与此同时,美国又以“国家安全”为借口,企图挡住来自中国等国家的IT产品和服务,其实就是担心中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棱镜”再次充分暴露了中国网络空间的软肋。一方面,我国虽然正在经历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后发优势突出且进展快速,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产业水平仍落后于美国,自身不硬则难免受人所困。另一方面,我们所使用的信息技术、设备、系统和服务大多是由参与“棱镜”这类计划的公司提供的。常规的安全措施虽然能起到某种防护作用,但信息处理和传输要依靠它们的软硬件,信息存储要依赖它们的服务器,根本的安全难以保障。因此,如何规划我国信息化建设,找准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值得思考。

反思之三:网络与信息安全必须举国家之力

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战略意义和高层次的科技含量,决定了政府必须从最高层面加以统筹谋划,整合和优化国家力量。参考美国的经验,政府在维护网络与信息安全中应发挥好以下三方面作用。

首先是立法先行。“棱镜”被曝光后,美国政府、军方纷纷表态,表明这些计划的实施有法可依且受到严格的法律监督。事实上,美国的确建立了完备的信息安全法律体系,政府信息安全、打击计算机犯罪、隐私保护、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及技术采购和出口管制等各种法律一应俱全。近三年来,美国国会还在不断提出各种新法案,为政府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提供充足的“保护伞”。可见,只有掌握了有力的法理依据,国家才能更好地行使在网络空间的管辖权。

其次是善用规则。美国一方面以所谓“中国通信公司给美国带来国家安全威胁”为由,把华为、中兴等挡在其国门之外,联想的多次收购之路也充满坎坷;另一方面,又依据WTO 规则,反过来指责中国以国家安全为由设置了贸易壁垒,对其出口中国的IT产品和服务进行审查并要求交出源代码。而实际情况是,我国的信息安全审核机制仍较薄弱,对进入中国的国外产品几乎不设防,从而留下较大的安全隐患。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是我国扭转这一被动局面的主要举措,但自主研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国产化亦非等同于安全,现阶段应以可控为主,通过灵活利用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完善信息安全产品审查和政府采购的立法、政策、机制和手段,提高国外产品入境尤其是进入核心部门的门槛。

最后是营造环境。科学处理技术研发与市场推广的关系,通过行政手段和市场激励在社会全面推广安全意识教育。政府要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导向,推动国产基础软件的市场化和普及化,增加应用试点示范,逐步拓展国产软硬件的市场占有率,同时也要提高技术研发的针对性,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信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棱镜门”事件反映的信息安全风险

“棱镜门”事件反映的信息安全风险 所谓“棱镜门”事件,就是美国中情局(CIA)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揭露美国情报监听公众通信的“棱镜”计划。据了解,“棱镜”窃听计划始于2007年的小布什时期,据斯诺登爆料,美国国安局(NSA)和联邦调查局(FBI)经由代号为“棱镜”(PRISM)的互联网信息筛选项目,直接从九大互联网企业获取用户数据。值得注意的是,斯诺登在采访中披露,至少从2009年起,美国政府就开始发动黑客行动侵入中国网络,其攻击的目标达到上百个,其中包括大学、商业机构以及著名的政界人士。 据海外权威媒体报道,随着“棱镜门”的事件的曝光,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纷纷重视并重新审视美国主导的互联网保密计划,怀疑本国保存在美国服务器上的资料是否安全。面对信息安全威胁,很多国家开始进行互联网“自主化”计划。在很多国人都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态笑看美国政府的信任危机之余,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国内重要行业的信息堪忧,信信息安全隐患比较严重。 “棱镜门”事件持续发酵 根据斯诺登的爆料,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PaITalk、美国在线、Skype、YouTube、苹果等IT公司均参与到美国“棱镜”项目中,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这几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相关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窃取网络信息,全球网民的一举一动都在其监视之下,毫无隐私可言。同时这些公司涉嫌向美国国家安全局开放其服务器,使美国政府能轻而易举地监控全球上亿网民的邮件、即时通信及存取的数据。 这起有史以来最大的监控事件,背后透露出的安全危机让我们不寒而栗,让我们深感不安。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中,美国拔得头筹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思科的路由器、交换机到英特尔的处理器,从微软的操作系统到谷歌的搜索引擎等,美国拥有了一批IT巨头企业和主导产品,而这些企业的产品在世界贸易组织促进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口号下,进入了国际垄断市场。 对于国内网络设备占有率和使用率最高的品牌——思科来说,作为全球最大的网络设备和方案提供商,它生产的路由器几乎覆盖了国内的通信、金融、海关、邮政、铁路、民航、医疗等要害部门。由于路由器是连接网络的重要关卡,从技术角度来说通过它不仅可以获取那些经过路由器的信息,甚至可以在短时间内让所有网络瘫痪。据有关部门统计,思科的路由器和核心交换机产品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两大主干通信网络中占据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把持了所有超级核心节点。 虽然说目前大家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做了一些工作,特别是去年中国联通组织的169骨干网江苏无锡节点的核心路由器迁移工程,很有可能是国内企业在核心网络产品上出于安全考虑所做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但是由于国内整个网络设备基数大,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设备的迁移工作,必然会给网络安全埋下较大的隐患。

斯诺登事件是什么-斯诺登事件始末

斯诺登事件是什么?斯诺登事件始末 篇一:斯诺登事件有感 美国斯诺登事件思考讨论 美国发生斯诺登事件充分体现了西方资产阶级所宣传的“自由”、“民主”、“人权”等说教的虚伪。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包括社会生产方式,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统治阶级资产阶级所固有的阶级局限限制了它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其本质是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斯诺登事件不过是剥削的新形式新表现。质量互变理论告诉我们,量变引起质变,资本主义本质是旧事物,其反复暴露的问题是量变,最后终究会覆灭而产生质变。这个道理告诉我们,我们社会主义要时刻保持先进性,以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以先进的文化发展方向,以先进生产力为代表,集中建设而不是集中强权政治霸权主义。 我们认识到,人民群众是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美国这样的做法伤及的是广大世界范围内的人民群众的感情,是其资产阶级为了其阶级地位的垄断实质的卑劣表现。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如果不能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心只想着控制或者统治不断的剥削压榨,那么这个政党必然是不能长久的。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法律上的平等掩盖不了事实上的不平等,都在这个斯诺登事件里集中的体现了。并不是说简单的改正了这个错误,他就可以继续发展,

其本质所在,日后必定再犯。 篇二:斯诺登事件深度剖析之二 斯诺登事件深度剖析之二 现在三国演义的核心仍然是兔子大毛逗鹰酱,或许以后会发展到兔子大毛斗鹰酱。 关于斯诺登的问题,兔子和大毛是要先撇清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国家之间斗法讲究的是一个面子和程序正义,也就是说在各种法律上要能站住脚,这就是为什么鹰酱要求大毛引渡斯诺登的时候大毛说没有法律依据,虽然鹰酱坚持说有法律依据,却又说不出是什么法律依据,可见在这一点上,大毛坑了鹰酱,两个人之间应该是有私下的未成文的协议,但是不能拿出来说。 同时呢,普大帝坚持说斯诺登在转机区,理论上没有进入俄罗斯,这种说法就是典型的口水战了,虽然从法律上讲没有进入,但是实际上那个地方是位于大毛家的,想来谁也不敢到这样的“不属于”大毛家的地方去抓人的。 普大帝一口咬定他没有到俄罗斯,鹰酱你耐他何? 但是这样的情况是不能持续的,还是那个说法,尽管是理论上的,但是大家嘴上不说心里都是明白的,所以斯诺登还是要离开的,至于现在他在做什么,我们可以负责任的说,他在规划流亡路线。 至于帮助他规划的人嘛,普大帝说了:我们的情报人员以前和现在都没有和斯诺登合作。好吧,如果什么都需要直接接触才能算做接触的话,那还要中间人做什么?

震惊全球的棱镜门丑闻

震惊全球的棱镜门丑闻(PRISM GATE)图文资料:互联网 编辑制作:ljh929 2013年6月16日

名词——光学棱镜 一种透明的光学元件,抛光与平坦的表面折射光线。传统的几何形状是以三角型为基础长方形为边的三棱柱子。我们说的棱镜,通常是指这种类型,但许多光学棱镜都不是这种形状,只要是对波长透明的材料都可以用来制造棱镜,一般都是玻璃制成的。棱镜可以将光线分裂成原来的成分,也就是光谱(在彩虹中的颜色),也可以用来反射或分裂成不同的偏极光。 然而本片所说的“棱镜”并非是这种棱镜。

名词—美国“棱镜”(PRISM)项目 早在2007年小布什时期,美国国家安全局就开始了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自此,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一直在九家美国互联网公司(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PalTalk、美国在线、Skype、YouTube、苹果)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 2013年6月9日,爱德华·斯诺顿主动联系媒体,接受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的视频采访,自此,美国情报机构的棱镜项目,被公开曝光,一系列不间断、有节奏的媒体曝光显示这是一起有准备的、可预知的舆论重磅炸弹。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国际社会,“棱镜门”的舆论震级不小于2010年十大国际新闻之一的“维基百科泄密事件”。

棱镜项目监控的类型有10类: 信息电邮,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社交网络资料的细节,其中包括两个秘密监视项目,一是监视、监听民众电话的通话记录,二是监视民众的网络活动。

12“棱镜门”事件带来的启示

“棱镜门”事件带来的启示 2013.10.21 来源:科技日报作者:王闯 2013年6月,美国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视项目遭到曝光。从披露的信息看,美国依靠其在信息技术及产业上的巨大优势,绕过各国的信息安全防护,实现了对整个国际网络空间的监控。对我国而言,从根本上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产业体系,扭转我国信息安全的被动局面已是刻不容缓。 1948年,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了一部讽刺小说——《1984》。在虚构的“大洋国”,人们的一言一行被一种称为“电幕”的高科技手段密切监控。这并不是臆想,现实版已经上演。2007年,美国国家安全局开始实施绝密电子监听计划——“棱镜”计划,它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世界各地。 值得深思的是,美国之所以能够如此大范围地开展监控活动,关键在于其拥有强大的信息技术及产业优势。因此,要改变我国在网络空间博弈中的被动局面,也必须从根本入手。 庞大产业支撑美国“棱镜”计划 1.美国具备了国际产业市场的绝对统治力。美国凭借其在信息技术上的巨大优势,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设备等信息安全基础领域占据了全球大部分市场份额。在芯片方面,国际知名厂商中大部分都是美国企业,如英特尔、AMD、高通等。在桌面操作系统方面,微软的统治地位至今无人可以撼动,市场份额超过96%。在移动操作系统方面,则由谷歌的安卓系统把控,市场份额已超过85%。在浏览器方面,来自美国企业的产品IE、Firefox、Chrome和Safari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前四位,份额超过98%。在数据库方面,甲骨文、IBM和微软三家企业的产品占据着85%左右的市场份额。 2.美国掌握了国际网络空间的实际控制权。全球13台根域名服务器

棱镜门事件反思

棱镜门事件反思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攻防是高科技较量 唐岚 经过“棱镜”事件,中国上下必须重新认识网络安全问题的战略意义,真正看到网络 经济创新力和信息安全保障力。如何抓住在全球各个网络节点穿越的信息流和数据流, 更成为美国技术研发的重点。 “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 ——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日前,美国国家安全局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曝光了包括“棱镜”在内的美政府多个秘密监视项目。尽管美国及其盟友铺设的全球监控网一直是个公开的秘密,但此次曝光揭露的监视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以及数据量之大,仍引起全世界震惊。“棱镜”等系列项目的曝光再次揭示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网络领域的实力差距。我们应该借此机会深刻反思,抓住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全面筹划构筑牢固的网络防线。 反思之一:网络与信息安全应上升为国家战略 美国的霸权地位一直由三个因素来支撑,即军事力量、美元体系和科技创新。金融危机致使美元体系摇摇欲坠,而且受伊、阿战争拖累,美国难有足够精力连续发动战争来转移国内危机。与此同时,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发展迅猛,美国衰弱论一时间甚嚣尘上。美国只有也必须发动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才能化解危机,保住已有的霸权和优势。毋庸置疑,信息通讯技术就是这场新革命的主战场。

2009年奥巴马刚履新,就宣布经济刺激资金将会投入到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中去——毫无疑问,这就是美国在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但这一切能否实现,有一个前提条件——“美国21世纪的经济繁荣将取决于网络空间的安全”。 在两个任期内,奥巴马政府相继推出《网络政策评估报告》《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确保未来网络安全的蓝图——美国国土安全相关实体网络安全战略报告》《网络空间可信身份战略》等多个文件,一再重申网络安全已上升为美国家安全的核心问题,大刀阔斧地改革网络安全体制,将网络安全主管部门的行政级别一举提升至最高级,在白官和国务院设立“协调官”,统揽网络安全内外事务。系列举动表明,美国站在全方位、立体和多维的视角来认识网络空间,把网络安全作为事关国家未来的战略问题加以谋划。 继美之后,英、澳、日、法、德、新西兰、荷、韩以及欧盟等均出台了各自的网络安全战略,既提升网络安全的重要地位,以塑造坚固的网络防御为要务,又着重加强国家层面的统筹和规划,纲举目张。 网络空间的较量关系到全球信息化格局和信息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战略优势。正如《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文·托夫勒所断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正是受这种理念驱动,美国坚定不移地把信息优势看做决定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棱镜”折射出来的,正是美国实际上已经拥有了全球互联网的控制权,具体又体现在重要资源的分配权、网络空间行为规则的话语权、核心技术的垄断权以及全球数据的掌握权之上。 经过“棱镜”事件,中国上下必须重新认识网络安全问题的战略意义,真正看到网络经济创新力和信息安全保障力。因为网络空间的影响力及互联网管理能力将关系到未来在可能爆发战争中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信息时代的荣辱兴衰。 反思之二: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攻防是高科技较量 “棱镜”及其后来曝光的“巧言”和Tempora计划,均展示了美英两国在网络监控、海量数据的挖掘、收集和分析技术等领域的领先地位。事实上,互联网的诞生、信息通讯技术的更新换代、信息革命的风起云涌,后面都有美国的身影。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国在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始终拥有着绝对优势,全球计算机及网络信息系统使用的操作系统和芯片、数据库、路由器等核心技术,以及互联网领域的各种核心服务运营等,都牢牢掌握在美国手中。 最近几年,美国更是频频推出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理念和商业模式,并在人工智能、现实增强等高端技术领域充当领军,引领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方向。舍恩伯格在《大数据》一书中指出,过去信息技术变革的重点往往在“T”(技术)而不是“I”(信息),现在是时候把聚光灯打向“I”了。 如何抓住在全球各个网络节点穿越的信息流和数据流,更成为美国技术研发的重点。美军情部门是诸多尖端技术的先驱,国家安全局(NSA)、国防高级研究局(DARPA)、国防信息系统局(DISA)等在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网络防御和攻击手段研发等方面让其他国家难以望

浅谈棱镜门事件

浅谈棱镜门事件 斯诺登引发的棱镜门事件在一直在持续发酵,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小布什政府开始的棱镜监控项目得到曝光之后,国际舆论一片哗然,对美国的谴责之声不绝于耳。从欧洲到拉美,从传统盟友到合作伙伴,从国家元首通话到日常会议记录,美国惊人规模的海外监听计划在前中情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的揭露下,有引发美国外交地震的趋势。 爱德华·斯诺登,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美国中情局雇员,为什么一下子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这在于他手中掌握着美国秘密监控丑闻的大量资料。和“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一样,斯诺登也被全 球“召唤”。前一阵看到一则新闻说,美国驻多国大使馆的楼顶上都有一个白色的建筑,人们猜测这里面就隐藏着美国的监听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如果说美国连自己的盟友德国都在监听的话,那么那些看似对它威胁更大的国家,诸如伊朗、朝鲜等就更不在话下了。 不过美国政府没有想到,半路杀出个斯诺登,让美国声誉遭到重创。在我看来,棱镜事件是美国的全球全球霸权主义新的体现,美国可以借助其遍布全球各地的军事基地和盟友来监听自己想要监听的国家,其霸权主义十分明显,而且从未停歇。此外,美国,一个到处宣扬自由与民主、强调人权的国家,它的这种行径着实让自己丢尽颜面。毫无疑问美国是虚伪的,可以说它的双重标准一直存在,利益是它唯一不变的追求。所以美国在监控他国和个人的同时,也在干涉着他国内政,因此这种行径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和唾弃。 我相信棱镜监听事件的影响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肯定的是中国也在监控范围之内。那么棱镜门事件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呢? 棱镜门事件爆发后,人们对自己的信息通讯是否安全产生了怀疑,我们打的电话,发的短信、E-MAIL会不会被监控?那些国际知名厂商的电信设备还值得我们信赖吗?从市场的反应来看,影响并不大,人们还是一如既往的热衷于苹果手机,还是会选择微软的软件。不过对于官方来说,对国外电信设备的选择就比较慎重了。因此对于华为、中兴之类的中国电信巨头们,这是一个绝妙的良机,源于对国际厂商的不信任,政府等部门可能会更倾向于国产设备。 那么中美关系呢?中美关系在这次监听风波中会出现什么样的微妙变化呢?我认为,大局不会改变,中国还会和美国继续友好往来。但是,其中也会产生一些波折,毕竟美国的监听范围和内容实在太广、太大了,这对于双方的网络合作等方面还是会有一定的冲击。 那么在经历了这次棱镜监控风波之后,对我国有哪些启示呢?

_棱镜门_事件对美国和国际社会的影响_周琪

·35·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07“棱镜门”事件对美国和国际社会的影响美国国内关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公民权利关系,显露出美国政府在两者之间做选择的两难困境。事件极大地冲击了美国迄今为止一直占据的全球互联网安全领域里的主导权和话语权,颠覆了美国在这个领域里主张的道德基础周 琪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美国政治研究室主任 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分别于6月5日和6日根据一名29岁的美国人爱德华·斯诺登提供的信息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2007年启动了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控项目,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脸谱、雅虎等九大网络公司的服务器,跟踪用户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上网信息,以此全面监督用户的行动。这一报道在美国和全球引起了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 “棱镜门”事件令美国政府非常尴尬,从总统奥巴马,到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白宫发言人以及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兼美军网络司令部司令,都先后在各种公开场合为政府辩护,他们提出的理由有三:其一,奥巴马政府没有滥用权力,其行为得到了国会的授权,是合法的;其二,网络监控措施是“让国家免受恐怖威胁的重要手段”,在过去的一些年里曾帮助挫败了50起恐怖阴谋;其三,网络监控主要是针对外国人的。政府的辩解并没有令美国人信服,它再一次引起美国国内关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公民权利关系之争,显露出美国政府在两者之间做选择的两难困境。根据盖洛普公司6月12日公布的民调结果,受访者中有53%的人不支持美国政府以反恐名义获取电话和网络记录,37%的人表示支持,其余10%的人未置可否。反对者中有30%的人认为,无论有什么样的前提条件,这类监控项目都是不正确的。一些旨在保护人权的非政府组织也提出了强烈的谴责,认为即使是为了反恐或得到国会授权,这些项目都侵犯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另外,美国的行动也惹恼了自己的欧洲盟友。欧盟司法委员维维亚娜·雷丁于10日致信美国司法部部长埃里克·霍尔德,指出“‘棱镜’这类项目及其所依据的法律可能会给欧盟公民的基本权利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要求美国政府澄清欧洲公民是否是“棱镜”项目的实施对象,欧洲人能否发现他们的数据被截获。欧盟官员还批评美国的做法破坏了双方的信任,要求“美国政府必须按照欧盟的标准来处理欧盟公民的数据”。据悉,谷歌已成为欧盟的首个调查对象,到7月底,加入欧盟数据保护特别工作组的所有国家政府将会对谷歌采取强制行动。“棱镜门”暴露出,美国不仅对自己的敌对国家和竞争对手,而且对自己的盟国也实施了大规模的网络监视和入侵活动,从而极大地冲击了美国迄今为止一直占据的全球互联网安全领域里的主导权和话语权,颠覆了美国在这个领域里主张的道德基础。可以预料,“棱镜门”事件将促使国际社会重新审视并采取切实步骤推动建立维护网络安全的国际 标准。(责任编辑 史小今 ) 热点观察

谈谈你对美国棱镜门及斯诺登的看法

一.斯诺登及棱镜门事件对美国的核心价值观造成了冲击,他挑战了美国人的【美国梦】。 美国的行为逻辑终究逃离不了国家利益的范畴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说到美国国家利益的三大利益:国家安全利益、经济利益和美国价值观的传播。其中第一位是国家安全,第二位是经济利益。这两个是眼前的现实利益,价值观传播则是崇高理想,长远追求。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围绕其国家利益展开的,当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与价值追求发生冲突时,美国毫不犹豫会便置后者于不顾。 所以,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围绕其国家利益展开的,当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与价值追求发生冲突时,美国毫不犹豫会便置后者于不顾。 二.斯诺登及棱镜门事件不会拆毁美国人真正价值观【帝国梦】。 监听属于美国核心价值观与现实政策的妥协,但不会摧毁美国核心价值观当人们面对恐惧与安全威胁的时候,为了获得立即的安全感,他们会在公民自由上作出一定的妥协。如果“9?11“类似规模的恐怖袭击事件再发生一次,那么美国人民届时的矛头无疑还将指向政府,政府对于自己“不作为”可能遭到指摘的担心,显然高过被发现使用监控手段的尴尬。相对于担心国家以阻止“9?11”等类似事件发生为名义而滥用职权窃取隐私,人们更加畏惧的是“9?11”事件本身。随着各类恐怖事件接踵而至,半数美国人认为斯诺登这个新版“深喉”应该受到法律的惩治似乎变得不难理解。美国政府一贯标榜自由民主,人民对于自己的隐私权利和言论自由也是有一种“神经质”的敏感。 所以,当人们面对恐惧与安全威胁的时候,为了获得立即的安全感,他们会在公民自由上作出一定的妥协。但这种妥协只是一个短期效应,美国社会对于个人权利的看重是有条件的。 三.【安全】,仍然是美国统治这手中的一张大牌,【国家利益】永远是美国人的核心利益,【帝国梦】才是美国人真正的核心价值观。 棱镜门中的美国人价值观在分裂 斯诺登目前成为美国政府的主要叛徒,但在部分民众眼中,他是英雄,他让民众知道被监视的真相。但在美国社会对恐怖主义的担心依然可观的情况下,更多美国民众既会赞叹斯诺登担当人权斗士的勇气,又会愤慨他的行为有悖于国家利益。而这恰恰凸显了美国人在价值观上的分裂,是长期坚守的公民自由更重要还是日趋严重的国家安全更重要,美国人也许会很矛盾和迷茫,但在是否牺牲部分自由换来生命的安全的问题上,大部分美国人的答案又是统一的。近期对于隐私安全问题的广泛探讨,加上任何一个美国人都无法忘记“9?11“事件所带来的伤痛,令美国舆论在感性和理性的双面判断中更加备受煎熬。 所以,斯诺登不会摧毁美国人的核心价值观,美国对外的政治逻辑始终无法逃离国家利益的范畴。而某些中国人对美国价值观过度神圣化的心态需要反思。

由棱镜门事件引发的思考

由棱镜门事件引发的思考 2013年,美国前中情局职员斯诺登揭露了美国的棱镜计划,引发了一大波风尖浪口的指责。此事件到现在都让我记忆犹新,不得不倒吸一口冷气。当时还一直关心斯诺登这个好人的结局和安全问题,但现在选了信息安全这个专业,所了解的和所重视的发生了改变,又重新认识了这件事。 棱镜计划(PRISM);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能够对即时通信和既存资料进行深度的监听,能直接进入美国网际网路公司的中心服务器里挖掘数据、收集情报,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在内的9家国际网络巨头皆参与其中。 这反映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无数公民的信息在无意之中被泄露。其中不乏一些重要的商业和政治机密。不愿意被人所看见的东西被暴露,带来的可能是信誉危机,商业危机以及一些道德危机,随之而来的更是一些无形的绑架。被人监视而无能为力的愤怒感以及想要挣脱束缚之感。毕竟,谁也不想为人所控制仅仅是因为信息泄漏这一弱点。 这反映了中国和另外一些国家在信息安全技术上的不足。美国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如此被动的成为待宰羊羔亦不是我们中国在日益壮大与富强时所应该出现的状况。自主的创新与研发,在数据保护以及安全防御方面的建设,恰恰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的。而信息安全作为一种高端的新兴行业,尚且有许多待探索与潜力,是日后必将会将受到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领域。有效的建立培养体系,培育出高校的信息安全精英才子,也是我国目前正在努力做和仍需加强的方面。 这也在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所使用的信息技术,设备,服务以及系统大都是由参与棱镜计划的公司所提供的。虽然可以加一些常规的安全加密,但是归根到底用户的信息还是由其公司的软硬件所处理的。也就是光靠美国的一些苹果,谷歌等外国公司的装备来运行中国的网络空间是不行的。为了解决这个软肋,归根到底要用自主可控的国产软硬件来替代进口。当然这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要加强中国公司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为了达到这个,技术的创新和有步骤的实施,特别是移动操作系统的支持,才能保证在获取导航定位授时等服务是能运用自己的装备。另外一方面,我们所使用的装备的操作系统都是进口,自然在上面运行软件也是收到控制。 在经历了棱镜门事件之后,我们更应该认识到IT行业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完善预案,备战平时。还有就是力争创立新的网络空间秩序:各国之间安全平等开放,国家不得私自挪用用户资料用以研究与搜集资料。各国协商,有序地操作网络空间秩序,才能真正安人心,解决有关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1.从棱镜门看涉军信息的新媒体引导策略——张海荣檀林 2.从棱镜门看全球网络空间秩序的建构——沈逸 3.棱镜门事件凸显中国网络空间防护能力缺失——倪光南

“棱镜门”事件的发酵与拷问

“棱镜门”事件的发酵与拷问 2013年06月14日来源:中国科技网作者:张梦然 今日视点 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项目曝光后,在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间掀起轩然大波。此事件被称之为“棱镜门”(代号PRISM),涉及到美国9大互联网服务商与国家安全局之间存在的所谓“数据合作关系”,其造成的影响正在全球网民间持续升温,成为连日来国外媒体评论的焦点。 美安全局6年监听项目曝光 “棱镜门”事件缘起一份美国国家安全局绝密级别的文件。6月3日,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在首次对此事的报道中称,文件显示一个代号“棱镜”的电子监听项目,正由美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展开,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在内的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参与了这一项目,而监听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使用这些服务商的美国境外客户,以及与国外人士通信的美国公民。 据称,在2007年就已开始的这项计划中,美国情报机构可直接接入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心服务器进行数据挖掘,而无需采取一般黑客们的入侵方法。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完全可直接接触到对象用户的文档、电子邮件、其与网上联络人的视频语音记录、文件传输、登录通知、网络日志等等资料,并跟踪到用户的行动,进而得到他们想要的情报。 该事件的揭秘者、现年29岁的爱德华·斯诺登在随后公开了自己的身份,他在过去4年中一直是美国防务承包商旗下的一名雇员。斯诺登称其决定爆料的原因是无法说服自己包庇这种行为——即美国政府侵犯全球民众的隐私以及互联网自由。 美国《时代》周刊援引斯诺登的话说,他选择将一切公之于众,让民众自己来判断他们是否愿意容忍“棱镜”计划吧。 有外媒认为,此前被曝光的信息还只是“棱镜”项目的冰山一角。而目前来看,斯诺登的爆料仍在继续中。据美国《读者》在线版报道,6月12日他声称美方自2009年以来监控了中国内地及香港的数百台电脑系统。 触碰国家安全与个人隐私的边界 “棱镜门”事件中美国国家行为对个人隐私的探底,在美国网民之间点燃了怒火。

棱镜门事件分析

“棱镜”折射的危机 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并告之媒体何时发表。按照设定的计划,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先扔出了第一颗舆论炸弹: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6月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美国舆论随之哗然。 开始了解这个事件,我首先想到的一个问题:在这个时代到底存不存在真正的隐私?人人都有隐私,如果个人隐私被非法公之于众,人无异于生活在玻璃屋里,只能在众目睽睽下惶惶不可终日。公民享有隐私权,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受法律所保护。美国对于自己的种种行为不仅为没有主动承担责任,反而诬陷其他国家,转移公众注意力,他所取得的效果讲师更加让世界人民感到失望与愤怒。如今世界,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发达,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我国也应该从中获得警示,借此次事件思考重视网络通讯的隐私保护,对公民负责。同时加强国家信息安全的保护力度,不可让他国威胁自身安全。 当从该事件的始端来分析。911事件以来,美国国内对反恐的呼吁之声越来越强烈,他给美国扩大监视行动提供了及时的借口。美国相关情报部门通过“棱镜”(PRISM)互联网信息筛选项目直接接触九大互联网企业的用户数据,侦查用户行为。这些互联网企业主要包括微软、谷歌、脸谱、苹果、雅虎等,而这些科技巨头则向美国两大情报机构开放服务器,使美国政府能够轻而易举地监控全球。强大的技术支持,让他在全球互联网有绝对的话语权,使美国有能力去监视任何他想监视的对象,使人们几乎毫无隐私可言。 美国宣称这样有助于国防安全,可避免恐怖袭击的发生,可是这样的确有效吗?另外,为什么要监控这么大的范围呢?对于像德国这样重要的欧洲盟友,美国仍然暗中监视,这使美国公信力正面临空前危机。也许,美国是想筹备一些东西用来打一场网络战。毫无悬念爱德华·斯诺登打开了美国间谍组织的潘多拉之盒,博客中国评价说:“棱镜门事件,堪称是网络时代第一场震惊全球的大洗礼,必将开启全球网络战的新纪元。”网络战是为干扰、破坏敌方网络信息系统,并保证己方网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网络攻防行动。正在成为高技术战争的一种日益重要的作战样式,破坏敌方的指挥控制、情报信息和防空等军用网络系统,甚至可以悄无声息地破坏、瘫痪、控制敌方的商务、政务等民用网络系统,不战而屈人之兵。网络通讯已成为现代社会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旦瘫痪后果不堪设想。正因此,我们应当勇于面对美国,阻止它的阴谋。 关于棱镜事件,中国是其中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国家机关、重点企业、国家高校等等,都在他的监视范围之下,我们中国的信息安全受到了巨大的威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向全世界敞开怀抱,以市场换技术,但却并未在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却被国外科技企业掌握着要害部位。据斯诺登透露,从2009年开始,“棱镜”项目对准了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电脑系统,他们潜入政府、企业

斯诺登事件的后续及影响

斯诺登事件的后续及影响 斯诺登事件后续 6月23日:斯诺登离开香港,飞抵莫斯科,滞留在机场中转区 7月2日:斯诺登向中国等21个国家申请政治庇护 7月6日:委内瑞拉给斯诺登提供政治避难 7月12日:斯诺登与人权人士举行会谈,并向俄提出避难申请 7月24日:美正是要求俄移交斯诺登 7月31日:美国政府被迫主动解密了与斯诺登泄露的“棱镜”网络监控计划及电话监听计划这两大秘密情报监控项目相关的三份文件。 8月1日:斯诺登离开莫斯科机场中转区,获得为期一年的临时难民身份。 斯诺登事件影响 对美国情报系统及国家形象造成巨大打击 *令美人权自由价值观的“卫道士”“传教士”形象大打折扣——人权,自由 *令美对中国的无理指责苍白无力——美指责华为中兴等企业网络攻击 *令美国拒绝将根服务器交联合国管理的做法彻底失去合法性——13个根服务器中9个在美国,为美国大肆入侵计算机内部提供方便 *冲击美对外安全战略——基地分子已作出调整,反恐难度加大 总结:斯诺登事件充分反映了当今世界一超多强格局下,美国的霸权野心与霸道行径,但也体现了美霸权的两重性:一方面,虽然在金融危机及在中东地区的战争中受挫,但美霸权仍在,尤其在网络通讯领域遥遥领先;另一方面,美国“世界警察”的形象已无法维持,斯诺登事件招致全球范围内的不满。 加剧美欧猜疑,对盟友互信造成冲击 2013年7月8日至12日,美国和欧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双方原打算借此加固盟友关系以共同应对新兴大国。 “棱镜”曝光在大西洋彼岸引发哗然。一些欧洲议会议员警告,如果美方用这些秘密项目监视欧盟成员国公民,将重新审查欧美之间关于数据共享的协议。 棱镜门事件使美欧互信受损,盟友关系新添裂痕,美欧联手重塑与主导国际经贸新规则短期难有突破。 斯诺登事件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网络霸权无孔不入使得各国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大国网络安全博弈水涨船高,全球网络竞争加剧 *基于网络的非国家行为体已经成为影响国际格局的重要新变量——“独行侠”阿桑奇,斯诺登,“四两拨千斤”——个人以网络作为利器,对国家乃至世界造成巨大震动

斯诺登“棱镜门”事件给中国信息安全发展带来的新启示

斯诺登“棱镜门”事件给中国信息安全发展带来的新启示 2013年,“棱镜门”等事件震惊了世界,各国纷纷调整在网络空间的战略部署,网络空间格局面临重大变革。展望2014年,网络空间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家间网络冲突将逐步浮现,这给我国信息安全带来严峻挑战。我从三个方面给出了判断分析和对策建议。 一、对2014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全球爆发大规模网络冲突的风险将进一步增加 随着网络空间地位的日益提升,世界各国逐步明确在网络空间中的核心利益,不断加大在网络空间的部署,爆发国家级网络冲突的风险不断增加。首先,网络空间“军备竞赛”初见端倪。联合国裁军研究所6月份的调查结果显示,已有46个国家组建了网络战部队,而欧美一些国家仍在加强网络部队建设,如美国3月份表示将新增40支网络小队。其次,世界各国网络空间安全投入不断加大。市场研究公司asdreports最新研究显示,2013-2023年间美国网络安全开支将达940亿美元,其后是欧洲250亿美元,亚太230亿美元,中东228亿美元,拉美16亿美元。再次,网络冲突已经成为现实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3月初,马来西亚与菲律宾黑客相互进行网络攻击,以配合两国地区武装冲突;2013年以来,亲叙利亚总统的黑客组织“叙利亚电子军”频繁出击,为政府军争取利益。最后,“棱镜门”引发网络空间新型对抗。随着6月份“棱镜”项目的揭露,美国及其盟国打造的网络空间监控体系呈现在世人面前,国际社会开始针对这些监控行为采取反制措施。如,印度政府9月份要求全国50多万官员在官方通信中禁用美国的电子邮件服务;9月份,巴西计划和阿根廷共同建立专属互联网体系,以摆脱美国的监控。 2014年,世界各国会进一步加强网络空间部署,网络摩擦也会不断增多,对我国网络安全形势带来严峻的挑战。 (二)贸易保护“安全壁垒”将波及整个信息技术产业 2013年以来,贸易保护“安全壁垒”被广泛使用,其影响范围正不断被扩大。一方面,美国借口“国家安全”打压我国整个信息技术产业。美国总统奥巴马于3月26日签署《2013年合并与进一步持续拨款法案》,其中包括限制美国政府机构从与中国政府有关的公司购买信息技术。另一方面,西方国家普遍跟风采用该方法。6月份,借口微信的普及将威胁印度国家安全,印度情报局建议封杀微信。英国政府于7月18日称,将审查华为设在英格兰南部的网络安全中心的运作,以确保该国电信网络的安全。11月4日,据加拿大环球邮报透露,加拿大政府已经和黑莓的管理层沟通,明确传达不能卖给中国公司的态度。11月5日,华为遭到了澳大利亚新政府的再次封杀,基本否定了重新审视华为参与澳洲电信项目建设的可能。 贸易保护“安全壁垒”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打击新兴国家信息技术产业的杀手锏,随着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之间贸易争端的增多,必将引发新一轮的“贸易战”,严重影响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全球布局。

棱镜门事件

棱镜门事件与水门事件的结果为何不同,原因为何? 不论是“水门事件”还是“棱镜门事件”,都严重违反了美国的相关法律和联合国的人权宣言。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任何人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无理搜查和查封”。《世界人权宣言》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有“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棱镜门事件”和“水门事件”有着非常惊人相似的一幕。这两件事都是在美国现任总统的示意下,对他人或他组织的机密材料、隐私进行窃听。但“水门事件”和“棱镜门事件”在美国的反应冰火两重天。一个肇事者不仅受到舆论最严厉的谴责,而且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但另一个不仅没有对肇事者进行半点谴责,反而对揭黑幕者进行迫害。我以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背景不同: 自20年代经济大危机和美苏冷战以来,行政部门权力急剧膨胀,总统和白宫幕僚逐渐成为联邦政府的权力中心,致使)国会政体逐渐演变为)总统宪政甚至在外交和军事政策领域中出现了独断专行的)帝王般的总统,威胁着美国三权分立制衡的宪政体制#这种现象引起了国会(新闻媒体和各界有识之士的不安和警觉,新闻媒体对水门事件的揭露,给立法(司法部门制衡总统和白宫幕僚的权势提供了良机。 “棱镜”计划是一项由美国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该计划的正式名称为US-984XN。美国决策者意识到,互联网在越来越多的国际事件上可以成为达到美国政治目的、塑造美国全球领导力的有效工具。2011年,以“脸谱网”和“推特”为代表的新媒体,贯穿埃及危机从酝酿、爆发、升级到转折的全过程,成为事件发展的“催化剂”及反对派力量的“放大器”。 其次,政府的反应不同。 在水门事件中,为掩盖真相,防止事态扩大,尼克松总统班底很快卷入销毁罪证,作伪证,收买水门涉案证人,妨碍司法公正。同时,围绕白宫录音带的传唤,尼克松以总统行政特权为由同国会和司法部门展开了一场拉锯战,并由此引发了美国战后最严重的一场宪政危机。尼克松为了免遭弹劾被迫于, 月" 日辞职#这样,由水门事件引发的这场宪政危机,最终在美国国会(联邦法院(特别检察官(大陪审团和新闻媒体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宪法程序和平化解。正如国会在其弹劾条款中所指出的:)理查德.M.尼克松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违背了对他作为总统的信任并破坏了宪法政府,极大地损害了法律和正义的事业,而且明显地伤害了美国人民. 奥巴马政府一直强调“棱镜”项目不能监控美国公民,因为这违背了宪法第四修正案!他们声称所有的监控都是针对外国人实施的,但是,很明显,这在技术实现上会存在偏差,很难分别出这是外国人而不是在境外上网的美国人等问题!这次事件中,国会与总统为首的行政部门紧紧地站在了一起,为“棱镜”项目的合法性开脱!“棱镜门”事件得到美国总统的示意,并且得到了美国参众两院的同意。 最后,双方对于统治阶级利益的影响不同,这也是最重要的。 尼克松的行为虽然代表了一些的资产阶级的利益,但他的行为侵犯了另一些资产阶级的利益。尼克松违反了美国的法律,违反了美国资产阶级之间达成的规则,即使尼克松贵为总统,也同样会受到议会的弹劾,法院的起诉。“水门事件”

解读:棱镜门引发的信息安全思考

解读:棱镜门引发的信息安全思考 [导读]网络安全已经不是新问题。过去多年间,英特尔、微软、IBM等公司曾经被反复质疑。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棱镜”给政府、企业及个人上了一堂现实版的信息谍战课。 网络安全已经不是新问题。过去多年间,英特尔、微软、IBM等公司曾经被反复质疑。微软操作系统的后门问题曾被上升到国家安全的角度,IBM的“智慧地球”计划也曾经得出可能会威胁国家信息安全的结论。棱镜计划的曝光看似偶然,实则有内在的必然性,这又像是网络安全问题的集中性爆发。 被曝光的是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棱镜计划(PRISM)代号为“US-984XN”。棱镜计划能够对即时通信和既存资料进行深度监听。国家安全局在PRISM计划中可以获得的数据电子邮件、视频和语音交谈、影片、照片、VoIP 交谈内容、档案传输、登入通知,以及社交网络细节。 当大数据的获取和分析成为棱镜计划的必经之路,不可避免地,身处科技前沿的企业卷入这一计划。斯诺登披露的文件称,棱镜的项目可以使情报人员通过“后门”进入9家主要科技公司的服务器,这些公司包括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PalTalk、美国在线、Skype、You Tube、苹果。 那么中国的信息安全又如何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中国的信息安全在以思科为代表的美国“八大金刚”(思科、IBM、Google、高通、英特尔、苹果、Oracle、微软)面前形同虚设。 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思科为例,有资料显示,过去十几年间,思科几乎参与了中国所有大型网络项目的建设,涉及政府、海关、邮政、金融、铁路、民航、医疗、军警等重要行业。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基础建设思科也参与其中,在承载着中国互联网80%以上流量的中国电信163和中国联通169两个骨干网中,思科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并占据着所有超级核心节点。 而微软、Google和苹果则掌握了中国的操作系统份额,微软是office办公软件领域绝对的老大,在国内也是出于统治地位。 此外,我国用户使用的软硬件设备,大部分来自美国,信息很容易被监听、过滤。 这些都让中国的互联网显得脆弱甚至不堪一击,美国监控中国易如反掌。 反观中国企业在美国的遭遇 典型的,华为和中兴始终无法打开美国市场主要因为网络安全问题的隐忧。去年,在对华为、中兴两家企业长达11个月的调查后,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表报告称,美国电信运营商不应和华为、中兴两家公司进行合作,因为这两家公司“可能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在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安全如何考量? 从2009年起,云计算在我国开始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以上海、北京、天津为代表的地方政府,建设政府公务云及面向中小企业的公有云;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为代表的传统电信运营商,为运营支撑系统搭建私有云。 最近兴起的云服务则是另一股潜流。微软通过和国内企业的合作,实现Office 365云计算办公软件和Windows Azure云计算平台在中国的落地。去年12月,亚马逊AWS云计算产品中文网站悄然上线,云计算服务入驻中国也指日可待。苹果和谷歌的应用商店在中国区的运行同样存在因把握用户数据带来的网络安全潜在风险。 云计算的发展和应用使IT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但它在提高IT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

斯诺登事件原委

斯诺登事件原委 2013年6月,前中情局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并告之媒体何时发表。按照设定的计划,6月5日,英国《卫报》先扔出了第一颗舆论炸弹: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6月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美国舆论随之哗然。 这项代号为“棱镜”的高度机密的行动此前从未对外公开。《华盛顿邮报》获得的文件显示,美国总统的日常简报内容部分来源于此项目,该工具被称作是获得此类信息的最全面方式。一份文件指出,“国家安全局的报告越来越依赖…棱镜?项目。该项目是其原始材料的主要来源。报道刊出后外界哗然。保护公民隐私组织予以强烈谴责,表示不管奥巴马政府如何以反恐之名进行申辩,不管多少国会议员或政府部门支持监视民众,这些项目都侵犯了公民基本权利。 这是一起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监控事件,其侵犯的人群之广、程度之深让人咋舌。斯诺登在离开美国时,他已在国防承包商工作了不到三个月,职务是在夏威夷的一处国家安全局设施内担任系统管理员。他有着丰厚的年薪,与女友一起过着舒适的生活。但他愿意牺牲这一切,因为对美国政府的秘密监控工程感到良心不安。 针对公开这些机密文件举动,斯诺登表示:“我知道我的举动会让我经受灾难,但如果联邦政府的秘密法令、不平等赦免以及不可抗拒执行力量等这些支配着我所深爱的世界时,这些被立即曝光出来,我会非常满足。”维基解密网站披露,美国“棱镜门”事件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在向厄瓜多尔和冰岛申请庇护后,又向十多个个国家寻求庇护。后在俄罗斯获得同意政治避难。 斯诺登实名披露了包括“棱镜”项目在内的美国政府多个秘密情报监听监视项目。美国利用黑客手段在互联网空间窃取他国信息,是海盗行为,这种做法与美国所倡导的“信息自由”理念背道而驰。一直宣称维护个人自由的美国却在私底下收集别人的隐私,充分暴露了美国人权观的虚伪性,同时也暴露出美国长期推行霸权主义的阴暗心理,体现出其担忧西方资本主义没落和仇视共产主义的冷战

“棱镜门”事件曝光美国网络监控计划

[编者按]自2013年6月6日起,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陆续披露了一系列美国国 家安全局绝密级文件,涉及美国网络监控政策及项目。据悉,泄密者是美国家安全局合同商雇员、前中央情报局技术助理爱德华 斯诺登。在这些文件中,由于“棱镜(PRISM )”计划涉 及面最广、影响最大,故本次事件又被称为“棱镜门”事件。本期《特别策划》栏目对国外有关媒体披露的美国网络监控计划涉密文件及美国情报监听相关法律进行了翻译整理,以期对读者了解美国网络监控系统有所帮助。 |保密科学技术|3年6月 “棱镜门”事件曝光美国网络 10 201

事件进展 告密者爱德华 斯诺登出生于1983年6月, 2007年任美中央情报局(CIA )技术助理,2009 年离开中央情报局,先后就职于戴尔(Dell )及博思艾伦(Booz Allan )公司。这两家公司皆为国家安全局合同商。事发前,他在国家安全局位于夏威夷的办公地点从事系统管理员工作。2013年5月 20日,他携带一批国家安全局涉密文件,前往香 港。随后,通过英国《卫报》及美国《华盛顿邮报》公开了部分文件内容。在事件曝光后,斯诺登公开其身份并接受了《卫报》《南华早报》等媒体专访。目前,美国已对其展开调查。 截至6月3日,披露的文件共涉及3类内容。 一是网络安全政策,主要是2012年10月发布的绝密级总统政策指令“美国网络行动策略”;二是网络监控项目,包括“棱镜”计划、“上行(Upstream )”计划、“无界线人(Boundl ess Informant )”系统;三是网络监控事件,包括以外国情报监视法庭密令形式要求美国移动通信运营商向国家安全局每日提供用户通信记录、英美联手在 2009年20国峰会期间对国外政要实施网络监控和 电话监听,以及美国对法国、意大利等国设在纽约、华盛顿的使领馆,共38处目标实施监听。 事件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对美国政府通过“棱镜”计划侵犯个人隐私表示质疑和强烈不满。事发后,美国政府公开 承认了网络监控项目,并对其进行了辩护。美国 3年6月|保密科学技术 | 监控计划 011 20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