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低年段数学学科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指南 ( 试行稿 )

小学低年段数学学科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指南 ( 试行稿 )

小学低年段数学学科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指南 ( 试行稿 )
小学低年段数学学科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指南 ( 试行稿 )

小学低年段数学学科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指南

(试行稿)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小学低年段数学学科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指

南(试行稿)

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基层学校和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与要求,促进学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沪教委基〔2013〕59号)的精神与要求,制定上海市小学低年段(一、二年级)数学学科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指南。

一、基本理念

1.强调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

学校和教师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与要求,理解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年龄特征,合理设计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要养成在日常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习惯,通过观察学生活动、作业、测验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业成果等。要重视评价数据的统计、分析,如实反映学生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情况,以及学生的个体发展情况。

2.突出为了改进学习的评价

学校和教师要树立评价为了改进学习的基本观念,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强化评价的诊断、改进与激励功能。要注意采用等第和评语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明确、有针对地反馈评价结果。要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改进教学、个别辅导等多种方式,给予学生有效建议与精准指导。

3.倡导评价的校本化实施

学校要依据本评价指南的要求,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课程特点和本校特色的评价方案,明确本校数学学科学年、学期、单元等各个阶段的评价安排。鼓励学校设计具有校本特色的评价工具,如学习兴趣问卷、作业分析工具、日常观察记录工具等。学校可结合本校学生特点,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不同评价维度的表现水平标准,但最高表现水平标准的要求不得超过数学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

“数与运算”、“图形与几何”和“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三个主题模块,从“学习兴趣”、

“学习习惯”和“学业成果”三个维度设计评价内容和观察点,提出评价方式建议。

1.数与运算

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万以内的数,初步认识十进制计数法;初步体会四则运算的含义,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同时认识人民币,学会看钟表;学习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提出并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评价维度评价内容观察点示例评价方式建议

活动兴趣·日常活动观察事物时,关注数量的情况。

·对数量的变化感兴趣的情况。日常观察

学习兴趣·课外阅读时,感知阅读材料中的数学信息情况。过程记录阅读兴趣·通过阅读初步感悟数量规律的情况。表现性任务

·阅读数学故事(如“九九表”来历等)的情况。

·课堂中听懂老师的要求(范句),并有条理地进行完成

(或完整复述)的情况。

听说习惯·课堂学习中倾听同伴的回答,记录相应的信息,并作出

判断的情况。

·课堂学习中主动参与,并与同伴交流的情况。

日常观察·课堂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的情况。

学习习惯作业分析

·活动中正确操作学具,借助学具表现计算过程、得出计

过程记录操作习惯算结果的情况。

·与他人合作摆放学具的情况。

·按时完成练习的情况。

练习习惯·练习中数字、运算符号书写规范端正情况。

·练习中计算正确率及主动检验、改错的情况。

·正确数出事物具体数量的情况。

计算掌握·口算熟练情况,计算正确情况。

·计算方法合理选择的情况。书面测验

口头测验

·正确运用算理计算的情况。

学业成果

概念理解·正确理解并表达算理的情况。操作解答·正确辨别常用人民币的情况。作业分析·正确看钟表,识别几时几分的情况。表现性任务

简单应用·看懂图例,通过计算解答实际问题的情况。

·根据数据特征及运算过程对算式进行正确分类的情况。

2.图形与几何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形体特征,描

述方位和物体间的相互位置,为后面学习几何初步知识作一些铺垫。通过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学习测量长度和画线段。评价维度评价内容观察点示例评价方式

建议

活动兴趣·对身边的几何图形有好奇心,有欣赏触摸欲望的情况。日常观察

·在课堂学习中乐于动手实践,自主拼搭、自主测量的情况。学习兴趣过程记录

阅读兴趣·对阅读材料中的几何图形感兴趣的情况。

表现性任务

·对教材等材料中图、表等信息感兴趣的情况。·课堂学习中,听清观察的要求并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观察结果

听说习惯的情况。

·用语言描述图形基本特征的情况。

·乐于与他人合作完成数学任务的情况。日常观察

·数学学具摆放合理情况。学习习惯作业分析

操作习惯·独立观察,根据要求将图形、形状正确分类的情况。过程记录

·按要求完成折、拼、搭等操作的情况。·按时完成练习的情况。

练习习惯·运用工具(铅笔和刻度尺)认真画图的情况。

·练习后自觉检验、改错的情况。

计算掌握·正确数出图形个数的情况。

·借助工具正确测量的情况。

·正确指认生活中基本图形的情况。

书面测验

·感知并区别物体形状的情况。概念理解口头测验

·对基本单位初步感知的情况。学业成果操作解答

·正确指认图上东南西北的情况。作业分析

·用尺划出线段的情况。表现性任务

·用工具比较角的大小的情况。

简单应用·正确指认身边图形的情况。

·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语言描述身边物体的相互位置的情况。

3.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

从生活中的分类计数引入统计及简单的单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分类计数等统计过程,并根据统计结果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评价维度评价内容观察点示例评价方式

建议

活动兴趣·观察生活中数学现象的情况。日常观察

学习兴趣·在数学现象中提取有用信息,说出具体数量的情况。过程记录

阅读兴趣·从课外读物阅读中,了解多种数据收集方法的情况。表现性任务

(续表)

评价维度评价内容

观察点示例评价方式建议听说习惯·课堂中认真倾听同伴回答的情况。

·正确表达统计结果的情况。

日常观察

操作习惯·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过程的情况。学习习惯·正确记录信息的情况。作业分析

·按时完成练习的情况。

过程记录练习习惯

·练习时认真读题、看懂图表数据的情况。

·练习后自觉检验、改错的情况。

·借助统计图表正确进行数量比较的情况。计算掌握

·在数据分析中,对于收集的数据按一定顺序排列并正确计算书面测验的情况。口头测验学业成果操作解答概念理解·选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并辨析其中信息的情况。

·理解统计表的数量单位及统计图刻度的情况。

作业分析简单应用

·看懂统计图表,并对其中信息进行正确解读的情况。

表现性任务·看懂统计图表,并提出相应问题进行正确解答的情况。三、评价实施建议

1.整体设计评价方案

数学教研组和备课组要整体设计每学期的评价方案,可根据本“评价框架”中所提示的学习表现的观察点示例(包括活动、练习、作业、测验表现等),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次数、时间或周期。建议对每位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评价,可根据学校实际确定评价次数;对学生学业成果的评价,可以基于“模块”或“单元”(每单元一次)进行。

2.注重学生的学习表现评价

低年段数学学习评价主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做出评价,应以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包括听说习惯、操作习惯、练习习惯等)的养成为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3.关注不同评价方式的选择

要加强过程性、诊断性评价,把握不同评价方式的特性,充分发挥各自功能。对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评价,主要通过日常观察、作业分析、过程记录等方式获取信息。对于学业成果的评价,主要通过口头测验、书面测验、操作解答和作业分析等方式

获取信息。注重设计表达表现、探究活动、社会实践、作品展示等表现性任务,分析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时的表现。

4.发挥评价促进学习的作用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价结果,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或调整教学方式,或提供学生改进学习的具体措施。例如,在学生缺乏兴趣的情况下,教师要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丰富学习策略、提高学习动力等措施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5.完善校本评价的管理机制

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拟定评价方案,明确评价的任务和要求,建立学生学习成长档案袋,逐步完善评价管理机制,保证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工作顺利实施。教研组应根据评价方案,制定评价标准,督促教师按照要求实施评价。教师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评价内容和标准进行微调,使评价更具针对性。学校可建立学生学习情况评价平台,优化对于评价过程的管理、评价资料的积累、评价数据的分析与应用。

四、案例

(一)数学听说习惯评价案例

【概述】

低年级学生的书写和阅读能力正处于起步阶段,而听说能力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因此,低年级数学课堂往往气氛活跃,有不少“敢说”“爱说”“愿说”的孩子。作为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开口表达,懂得倾听之外,还需要关注用积极的方法评价他们的听说习惯。

【案例呈现】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要关注习惯养成的过程,并及时给予每个孩子个性化的评价和反馈。

我会编

活动内容:10以内数的加、减法。

活动准备:加法(合并、添加)、减法(求部分、求剩余)示意图各两幅。

活动要求:同桌两人合作,任选两幅图,编一道完整的数学问题并口答算式。

听说习惯评价:

环节评价指标评价结果

①能听懂老师的活动要求,并进行完整的复述。★

活动前

①能有条理地编数学问题,语言完整流畅。

②活动时,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晰。★★★

活动中

③能听清同桌的问题,说出正确的算式。

①能对同桌的回答进行自主的判断。★

活动后

备注:评价结果的星星数量和评价指标条目数量相同,一个条目一颗星。

(二)书面测验评价案例

【概述】

此案例主要评价基础模块“计算”中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水平。

学生完成书面测验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观测学生完成速度、完成正确率来评价学生口算熟练的情况,正确运用算理计算的情况,以及根据数据特征及运算过程对算式进行正确分类的情况。根据评价结果,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计算存在的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帮助学生明算理、熟算法,进而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

教师还可观测学生测验时的完成态度及书写习惯。良好的注意品质、书写习惯是学生进行正确、快捷计算的必要的前提条件。根据评价结果,教师可以通过制定有效措施,来引导学生养成较好的书写习惯,并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水平。

【案例呈现】

1.计算模块双向细目表

内容题号能力描述题量知道理解运用综合·能正确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

(1)直接写

·能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计算100以内两步

(1)计算的式题。20√

出得数

·能利用加减法的互逆关系,填出括号里的数。

·能根据图意所示的算法,把计算过程填完整、

(2)按要求(2)/①填正确。1√

将计算过程

填写完整(2)/②·能正确用竖式计算进位加法及连加、连减的3√√

两步计算式题。

2.计算模块试题举例

(1)直接写出的得数

15-9=46-5=9+17-7=32+()=46

28-16=35+14=26+8+22=()+30=100

5+92=8+32=90-10-80=49-()=10

48-26=28-20=21-7+20=()-25=50

38+15=95-50=63-30-6=()+50=()-20(2)按要求将计算过程填写完整

①根据图意填算式

十位个位十位个位

②竖式计算

26+=22+18+37=80-36-25=(填上一个加数,使它成为一道进

3.计算模块评价表

答题情况

完成态度书写习惯

等第4.评价要点和标准评价项目观察点评价标准

评价者

优:正确率90%及以上。

答题情况·计算正确

良:正确率80%-89%。阅卷·过程清晰合格:正确率60%-79%。

教师须努力:正确率不到60%。

·专注程度

优:无需提醒就能做到。良:经提醒后能做到。完成态度·自觉检查

合格:需2次以上提醒才能做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须努力:经3次以上提醒仍不能做到。监考教师·坐姿

优:无需提醒就能做到。良:经提醒后能做到。书写习惯·执笔

合格:需2次提醒才能做到。

·卷面整洁须努力:经3次以上提醒仍不能做到。备注:以上是一年级第二学期计算模块的部分测试题,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所有题目计算结果都必须在百以内。

“直接写出得数”这一形式主要关注学生视算能力。其中,50%的题量主要检验学生100以内加法(不进位、进位)、减法(不退位、退位)视算的正确率和速度。25%题量为两步式题,检验学生能否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视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另25%题量主要检验学生对加减法之间关系的理解,能利用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正确算出括号里的数。

“按要求将计算过程填写完整”版块主要测试学生对算理及算法的理解。根据图意填算式,检验学生对不退位减法中“先减个位、再减十位”这一算法的理解。竖式计算部分,检测学生对进位加法意义的理解和能否用正确的竖式来笔算进位加法及两步计算(连加、连减)。其中,连加式题关注学生是否掌握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

在计算部分,除了关注学生是否熟练掌握百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以外,还需关注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培养工整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测试时,教师要关注学生计算过程是否规范,书写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整洁。

(三)表现性评价案例

【概述】

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度量》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在课堂学习中接触“长度”的概念,并尝试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对物体的长度进行度量。课程标准对相关内容做了如下建议:“测量物体的长度,目测或灵活运用不同器具,估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大约几厘米或几米。”本评价活动以学生熟悉的筹备“六一节”为背景,通过设置两个表现性任务——

布置展板和买帽子,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考查。

任务一:《布置展板》。要求学生能够用花边美化长方形、心形展板。学生需要在给出的工具中选择若干,灵活进行度量,并简单叙述度量的过程。长方形展板是直接度量、心型展板是间接度量。主要考查学生能否找到合适的工具,并灵活运用度量的方法,以及是否能比较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任务二:《买帽子》。要求学生能相互给对方测量头围,学生不需要度量出精确数据,但选择的工具必须是合理的,估测也必须是准确的。主要考查学生的估测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能力。

【案例呈现】

·活动时间

在《度量》教学之后,同时结合评价主题,建议在“六一节”之前进行。

·材料准备

1.每四人一组中需有:长方形展板(0.6m×0.4m)、心形展板(周长是0.9m)各一块,20cm长的直尺、1m长的绳子、橡皮筋若干。

2.每四人有一张如下的任务单:

任务一:布置展板

任务要求:“六一”节,每个

教室都要布置成一个活动场馆,我

们要将活动场馆的名称写在展板

上,粘贴在教室门口。现在想将这些展板美化一下,在长方形和心型展板的四周围上一圈花边,小朋友们,请你们想一想,大约需要多长的花边呢?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些工

长方形展板(做一做,写一写)

在你们选择的工具旁打“√”:直尺()绳子()橡皮筋()

长方形展板大约需要()花边

心形展板

在你们选择的工具旁打“√”:直尺()绳子()橡皮筋()

心形展板大约需要()花边

任务二:买帽子

任务要求:“六一”那天,全校师生要在操场上集会,为了防

晒,学校想给每位一年级小朋友买一顶帽子。总务老师上网查了

一下,发现这家网店的帽子不错,很适合我们小朋友,于是把网

站记录了下来,可是帽子是有大小的,该给每个人买多大的帽子

呢?请你们合作,寻找合适的工具,完成任务单。

在你们选择的工具旁打“√”:直尺()绳子()橡皮筋()其他_____

帽子尺寸

学生姓名S号M号L号

(40㎝~49㎝)(50㎝~60㎝)(60㎝~70㎝)

写一写你们这组小朋友的名字,并给自己和小伙伴打等第。

A.一级棒

B.还可以

C.须努力

名字自评互评完成任务时最棒的地方

·活动实施

该评价活动被安排在教学楼底楼。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完成任务。每一组都配有一个评委老师。在每个任务开始前,老师会将任务要求再次告诉学生,并由学生确认已经明白。当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老师则拿着写有学生姓名的表格,询问孩子们是怎么想的,观察每个孩子的反应,并在表格上勾画。老师使用的表格如下:

评价活动结束后,学生需递交各自的任务单。他们在任务单上记录的对自己、对同伴的等第评价,和对同伴作出的简要评语记录都成为评价同伴表现的重要依据,并且直接反馈给当事人。此外,学生还将获得来自教师的分项评价结果以及教师的评语。

学生姓名评价标准学生表现()A B C (等第)学

积极主动地了解任务要被动地等待任务布置,

习求,并尝试用学过的方明确任务后,能够尝试游离于任务活动以外。

兴法解决问题。用学过的方法解决问题。

趣声音响亮,仪态大方、声音较响亮。害羞、缺乏自信,回答

自信。问题声音轻。

听说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能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习惯己的想法。想法。

注意力集中,能对同伴注意力较集中,能复述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复

习的发言做及时补充。出好的想法。述出同伴的发言。

习合作小组合作中表现积极,小组合作中能较主动参与人合作有困难,消极

惯习惯参与度高。与。等待,不参与。

操作能够主动地利用提供的经提醒能够利用提供的不会用提供的材料进行

材料进行操作,并且边材料进行操作,并完成操作,无法记录操作过

习惯操作,边认真进行记录。操作单的记录。程。

熟练掌握直接度量方法,掌握直接度量方法,度

不会直接度量。

度量结果精确。量结果较精确。方法学熟练掌握间接度量的方掌握间接度量的方法,

不会间接度量。

掌握法,度量结果精确。度量结果较精确。业具有长度观念,会合理具有长度观念,会合理不会估测。

成估测,能快速做出判断。估测。

果灵活能根据工具的特性以及基本了解任务所提出的要不会长度比较,无法选

度量对象的特征选择合求,能选择合适的工具进

应用用合适的工具进行度量。

适工具,理由充分恰当。行度量,理由较充分。教师评语

比如,L同学获得的反馈如下:

自评互评师评

学习习惯学业成果

学习合操灵作作活

兴趣听说习惯方法掌握

习习应A AAA惯惯用

自信清晰

倾听直接间接

估测

A表达表达A A度量度量B

A B A A A A

同学的话:

?L最棒的地方就是她最会动脑筋,因为心形弯弯曲曲的,不是很好量。她让我们用绳子来量试,结果一次就成功了,好开心呀!

老师的话:

?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很棒,老师、小朋友们也觉得你很棒。因为你很积极地参与到了今天的活动中,用学过的本领来解决问题,而且你很好地和小组中的其他三个同学合作,一起完成任务,很自信地说出自

己的想法,又能够听别人是怎么想的,发现用直尺量心形板不方便时,开动脑筋,用绳子试了试,顺利让

你们小组很快完成了任务。最后,你还认真地填写了任务单,这些都是很好的地方,要继续保持!

本指南电子版可到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教材改革专题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37786755.html,)下载。

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一)学段划分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术语解释见附录1)。 (三)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考试试题答案)1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3 )的过程。 ①交往互动②共同发展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 2 )。 ①教教材②用教材教 3、算法多样化属于学生群体,( 2 )每名学生把各种算法都学会。 ①要求②不要求 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3 ) ①联系生活学数学②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③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5、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 1 )的教学。 ①概念②计算③应用题 6、“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数学思考②过程与方法③解决问题 7、《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 1 )的动词。 ①过程性目标②知识技能目标 8、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 3 )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①自我评价②相互评价③多样评价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 2 )的过程。 ①单一②富有个性③被动 10、“用数学”的含义是( 2 ) ①用数学学习②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③了解生活数学 11、下列现象中,( D )是确定的。 A、后天下雪 B、明天有人走路 C、每天都有人出生 D、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1 2、《标准》安排了( B )个学习领域。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不确定 13、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D )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 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14、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B )个阶段。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 B)《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C)《标准》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制订了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以逐步取代原来的“课程标 (二)、多项选择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 ACD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A、基础性 B、科学性 C普及性 D、发展性

2011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1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8月28日,我参加了三亚市教研室举办的“2011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专题培训。从市教研员陈老师透彻的分析中,我更加了解到《数学2011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感触最深的是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突出特点就是将“双基”修改为“四基”,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研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感受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要准确把握教师角色 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能创造性使用教材,并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组织者;教师不再只是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善于使学生发现探索的引导者;教师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而是善于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真诚的合作者。 1、挖掘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2、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教师要热情地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成为学生真诚的合作者。 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

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数学就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得科学。 数学素养就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得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得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与学习中所需要得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得理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方面得不可替代得作用。 一、课程性质 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与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得抽象思维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得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发展。义务教育得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与学习奠定重要得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得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得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得数学教育,不同得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得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得需要、数学得特点,要符合学生得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得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得形成过程与蕴涵得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得选择要贴近学生得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得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得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得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得关系。课程内容得呈现应注意层次性与多样性。 3.教学活动就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得过程。有效得教学活动 就是学生学与教师教得统一, 学生就是学习得主体,教师 就是学习得组织者、引导者 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 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 发学生得数学思考,鼓励学 生得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 养学生良好得数学学习习惯, 使学生掌握恰当得数学学习 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就是一个 生动活泼得、主动得与富有 个性得过程。除接受学习外,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 交流同样就是学习数学得重 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得 时间与空间经历观察、实验、 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 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得 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得经验 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 启发式与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 得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 理解与掌握基本得数学知识 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 得基本得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得主要目得: 就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 学习得过程与结果,激励学 生学习与改进教师教学。应 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得 评价体系。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 得结果,也要重视学习得过 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 得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 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得情感 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得发展对数 学教育得价值、目标、内容 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得 影响。数学课程得设计与实 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 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 息技术与课程内容得整合, 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 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与方式 得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 丰富得学习资源,把现代信 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与 解决问题得有力工具,有效 地改进教与学得方式,使学 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 得、探索性得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 得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 生数学学习得特点,符合学 生得认知规律与心理特征, 有利于激发学生得学习兴趣, 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 学本身得特点,体现数学得 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 能得数学结果得同时,重视 学生已有得经验,使学生体 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 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 结果、解决问题得过程。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 下。 (一) 学段划分 三个学段:第一学段 (1~3年级)、第二学段(4~6 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 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 目标:分为总目标与学段目 标, 课程目标从知识技能、 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 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 目标与过程目标。结果目标 使用“了解、理解、掌握、 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 使用“经历、体验、探索” 等术语表述 (三) 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 个部分得课程内容:“数与代 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 概率”“综合与实践”。“综 合与实践”内容设置得目得 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 得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得问题意识、应用 意识与创新意识,积累学生 得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 现实问题得能力。 “数与代数”得主要内 容有:数得认识,数得表示, 数得大小,数得运算,数量得 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 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 式、函数等。 “图形与几何”得主要 内容有:空间与平面基本图 形得认识,图形得性质、分类 与度量;图形得平移、旋转、 轴对称、相似与投影;平面图 形基本性质得证明;运用坐 标描述图形得位置与运动。 “统计与概率”得主要 内容有:收集、整理与描述数 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 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 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 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 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 得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 发生得概率。 “综合与实践”就是一 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 主参与为主得学习活动。 “综合与实践”得教学活动 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 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 课内外相结合。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 重发展学生得数感、符号意 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 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 推理能力与模型思想。为了 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得 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 重发展学生得应用意识与创 新意识。 数感主要就是指关于数 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 果估计等方面得感悟。建立 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 活中数得意义,理解或表述 具体情境中得数量关系。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全)

解读《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 【新旧课标比较】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 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注重启发式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一、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基本理念。 (一)总:六大理念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一种文化。 3、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5、评价的目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改进教师的教学;目标多元,方法多样;重过程,轻结果;关注情感态度。 6、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二)分:六大理念的解读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关于数学课程的功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小学数学上课讲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小学数学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6条”改“5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1).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一、总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知识技能 1.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考

1.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2.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3.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4.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及解读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数学课程标准的性质: 《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数学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它对数学教材、数学教育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其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其灵魂。 二、课程标准的特点: (1)体现素质教育观念(2)突破学科中心(3)引导学生改革学习方式4)加强评价改革的指导(5)拓展课程实施空间 三、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使数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运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考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

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6)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数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四、《标准》的前言部分: (1)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什么是数学?数学的作用是什么?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推崇“数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大众化数学’的理想”。因此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近期的学习和实践,我对课标的理解更加深入了,真正懂得了进行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 促进数学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这些在黄翔老师的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中都有说到。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通过对王尚智老师对数学综合与实践内容的学习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数学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1课程标准的高中数学学习评价观是什么? 重视过程评价,聚焦素养,提高质量 2数学主题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整体关联性 第一,知识内容的整体性。 第二,教学安排的整体性。 第三,对学生认知把握的整体性。 2.动态发展性 3.团队合作性 31、数学课程标准实施的突破点是什么? (1)主题(单元、任务式、项目式)教学——深度学习; (2)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 (3)“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落实。 32、在教学中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应重点解决好哪几个问题? 学生为本——素养立意 情境创设——问题驱动 把握结构——多点关联 四基协调——注重整合 思维碰撞——学会思考 行为养成——培养“三会” 33、《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突出了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主线内容是什么?函数、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以及强调应用的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 课程标准的高中数学观是什么? 33、高中课标评价考试主要建议是什么? 不增加题量前提,延长考试时间。增加应用问题;应有开放题、探究问题;探索基于数学素养的命题;可以使用计算器或软件。 34、高中课标评价考试主要建议是什么?

35、数学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1)把握高中数学的四条主线脉络,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2)把握数学核心概念的本质,明晰什么是数学的通性通法。(3)理解与高中数学关系密切的高等数学的内容,能够从更高的观点理解高中数学知识的本质。例如,通过导函数理解函数的性质,通过运算法则理解初等函数,通过矩阵变换和不变量理解几何与代数,通过样本空间和随机变量理解统计与概率,等等。(4)理解数学知识产生与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能够通过实例理解和表述数学抽象与数学的一般性、逻辑推理与数学的严谨性、数学模型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具有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基本思想的意识和能力。 36、数学建模和探究的教学活动中的核心操作理念是什么? 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自己做数学,学数学,用数学;让学生联系生活,积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让给学生体验建模和探究的完整过程,感受数学的源流和价值;让学生自己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 37、数学的育人价值的体现有哪些? 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8、高中数学课程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什么? “高中数学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高中数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数学课程价值观的方向定位,也可视为高中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39、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 可以认为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数学品格和数学关键能力。这也是近年我国对数学能力、数学文化及其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数学关键(核心)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则是数学学科品格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40、教师应如何将数学文化融入日常教学? 41、明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三级水平的要求及其与三类课程内容的关联,在三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达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阶段性水平。同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内容的结构和体系,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发展的融合。 42、《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是怎样的? 基础性,在代数、几何、概率与统计等领域具有基础地位,并能形成联系通畅的结构;发展性,具有自我生长的活力,容易在新情景中引发新思想和新方法。可行性,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数学学习方式保持一致,是可学、能学的。 43、学生学会学习的表现指标是什么? 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

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的变化 “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

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课程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几个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五、“双基”变“四基” 2001年版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年版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六、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七、课程内容的变化 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与分析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与分析 一.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初中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在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表述、自己动手,、自己得出结论。课堂教学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接受—记忆—模仿—练习转化为探索—研究—创新,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反思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灵活多样。 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例如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当然要配以多样的习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对于复习课,我们往往通过各类习题来帮

助学生复习总结已学过的知识;其实有时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学生上讲台演讲、游戏比赛、相互讨论、合作交流、作业比较、小组练习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我们有时还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虽然教无定法,但是重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那么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三.新课程理念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上更注重能力培养。 师生互动,人人参与。因此新课程理念是课堂教学应该坚持师生之间有平等的地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应该有序进行,要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是必经坚持教师是师生平等关系中的首席的地位,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充分运用他的教学机智,很好的驾驭课堂,使课堂不至于乱糟糟,不至于失控,就好比写文章,我们不能信马由缰,我们应该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建立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之上的,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那么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讨论就不会离开教师课堂教学的主题,这样教师的后续教学就可以依据学生的回答,顺着学生的思路来展开,教师可以通过以问代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随着思维的层层推进,讨论的逐步升级,师生的目标渐渐的就达到了一致,这样的数学课,让人听了有如行云流水、水银泻地般的干脆利落,我觉得这样的数学课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另外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