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基础理论A教学大纲~[doc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A教学大纲~[doc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A教学大纲~[doc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A教学大纲~[doc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A教学大纲~[doc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A教学大纲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为学习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及临床各科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掌握阴阳五行学说,掌握和了解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其主要病理表现,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

绪论

,要求,

1、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

2、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

,内容,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药的起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要求,

1、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在中医中的应用。

2、掌握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在中医中的应用。 ,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自学)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自学)

第二章藏象

,要求,

1、掌握五脏六腑的功能

2、了解脏腑之间的关系

,内容,

第一节藏象学说的概论

第二节五脏

一、心

(一)主要生理功能(二)志、液、体、窍、华、时 ,附,心包络

二、肝

(一)主要生理功能(二)志、液、体、窍、华、时三、脾

(一)主要生理功能(二)志、液、体、窍、华、时四、肺

(一)主要生理功能(二)志、液、体、窍、华、时五、肾

(一)主要生理功能(二)志、液、体、窍、华、时第三节六腑一、胆;二、胃;三、小肠;四、大肠;五、膀胱;六、三焦生理功能第四节奇恒之腑

一、脑;二、女子胞

第五节脏腑之间关系

一、脏与脏;二、腑与腑;三、脏与腑; 四、五脏与奇恒之间关系(自学)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

,要求,

1、掌握精、气、血、津、液基本概念及了解五者联系

2、掌握气的生成和功能

3、掌握血的生成和功能

4、掌握津液生成与输布和排泄

5、了解精、神的基本概念

,内容,

第一节精(自学)

第二节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二、气的生成

三、气的运动和气化

四、气的功能

(一)推动作用(二)固摄作用(三)温煦作用

(四)防御作用(五)气化作用五、气的分类及各自的生成、分布与功能特点(一)元气(二)宗气(三)营气、卫气第三节血

一、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运行

四、血的功能

第四节津液

一、概念

二、津液的代谢

(一)津液生成(二)津液的输布(三)津液的排泄三、津液的功能

第五节神(自学)

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自学)

第四章经络

,要求,

掌握经络的基本概念、了解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循行分布以及功能。

,内容,

第一节经络学说的概述

第二节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走向规律

三、十二经脉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脉流动次序

六、十二经脉循行部位

第三节奇经八脉

第四节经别、别经、经筋、皮部(自学) 第五节经络生理功能和应用(自学) 第五章体质

,要求,

掌握体质的概念以及了解体质学说运用

,内容,

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

第二节体质生理学基础第三节体质分类

第四节体质学说运用

第六章病因

,要求,

掌握六淫、七情、痰饮、瘀血的概念、致病特点,了解其他病因。

,内容,

第一节六淫

一、六淫概念及其致病特点二、六淫各自性质和致病特点 (一)风 (二)寒(三)暑 (四)湿 (五)燥 (六)热(火)

第二节疠气

(一)概念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第三节七情

一、概念

二、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三、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第四节饮食失宜

一、饮食不节

二、饮食不洁

三、饮食偏嗜

第五节劳逸失度

一、过劳二、过逸

第六节病理产物

一、痰饮二、瘀血三、结石第七节其他病因(自学)

第七章发病

,要求,

了解发病的基本原理

,内容,

第一节发病的基本原理第二节发病类型(自学)

第八章病机

,要求,

掌握邪正盛衰,阴阳失调。

,内容,

第一节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一)阴阳偏盛 (二)阴阳偏衰 (三)阴阳互损 (四)阴阳格拒

(五)阴的亡失

三、精气血的失常

四、津液代谢失常

五、内生五邪

第二节疾病传变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第九章防治原则

,要求,

1、了解预防原则

2、掌握治则,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扶正与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

,内容,

第一节预防

一、未病先防二、既病防变

第二节治则

一、正治反治:

(一)正治

1、寒者热之

2、热者寒之

3、虚则补之

4、实则泻之 (二)反治

1、热因热用

2、寒因寒用

3、塞因塞用

4、通因通用二、治标治本:

(一)缓则治本;(二)急则治标;(三)标本兼治三、扶正祛邪:

(一)概念 (二)扶正与祛邪的运用四、调整阴阳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

六、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一)因人制宜 (二)因地制宜 (三)因时制宜

学时分配 (参考) 85学时

绪论 4学时

中医学哲学基础 14学时

藏象 20学时

气血津液 8学时

经络 6学时病因 12学时发病与病机 11学时治则 10学时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02 课程代码:01400052 适用专业(方向):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总学时数:64 学分数:4.0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适当配合多媒体教学。课时共计64学时。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绪论(4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自学: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色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8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了解精气学说。 自学: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气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脉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脉 形体官窍,是人体躯干、四肢、头面部等组织结构或器官的统称,是人体结构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五体和五官九窍,以及五脏外华等内容。脏象学说认为,形体官窍虽为相对独立的组织或器官,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又都从属于五脏,分别为某一脏腑功能系统的组成部分。形体器官依赖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活动为之提供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而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其中与五脏的关系尤为密切。脏象学说采用以表知里的方法,着重通过活动的机体的外部表征来推导人体内部脏腑组织的运动规律,从而确定“象”与“脏”的关系。 形体: 形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形体,泛指人体的身形和体质。狭义的形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结构,称之为五体。五体既与脏腑经络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又与五脏有着特定的联系。五体与五脏这种对应关系称为“五脏所主”。所谓:“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脉: 在中医学中,脉有多种含义,一指脉管,又称血脉、血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决气》),属五体范畴。二指脉象、脉搏。所谓“按其脉,知其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属四诊范畴。三指诊脉法,属切诊、脉诊范畴。四指疾病名称,属五不女之一,即螺、纹、鼓、角、脉中之脉。

解剖形态:在五体中,脉即脉管,又称血脉、血府,主要指血管,为气血运行的通道。“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是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它遍布全身,无处不到,环周不休,外而肌肤皮毛,内而脏腑体腔,形成一个密布全身上下内外的网络。脉与心肺有着密切的联系,心与脉在结构上直接相连,而血在脉中运行,赖气之推动。心主血,肺主气,脉运载血气,三者相互为用,既分工又合作,才能完成气血的循环运行。因此,脉遍布周身内外,而与脏肺的关系尤为密切。脉与经络、经脉的关系: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其中纵行的主要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的分支为络脉。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经脉则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经络、经脉的含义较脉为广。实际上,言经络、经脉,则脉亦在其中了。 运行气血:气血在人体的血脉之中运行不息,而循环贯注周身。血脉能约束和促进气血,使之循着一定的轨道和方向运行。饮食物经中焦脾胃的消化吸收,产生水谷精微,通过血脉输送到全身,为全身各脏腑的生理活动提供充足的营养。如果脉中气血数量减少,营养亏乏,就会导致全身气血不足。若脉中气血运行速度异常,运行迟缓则血瘀,血行加速、血液妄行则出血。 传递信息: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人体各脏腑组织与血脉息息相通。脉与心密切相连。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流动时产生的搏动,谓之脉搏。脉搏是生命活动的标志,也是形成脉象的动力。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形成,不仅与血、心、脉有关,而且与全身脏腑机能活动也有密切关系。因此,脉象成为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

中医基础教学大纲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正文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时与方法】 总课时6主要特点4 其他2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掌握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内容。 3.掌握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内容。 4.掌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概念 (一)精的概念 (二)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的属性 (三)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相反、阴阳相互抑制削弱。 (二)阴阳互根互用:阴阳相互依存、阴阳相互促进化生。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供中医、中西医、针推、中医骨伤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 前言 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而系统的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今后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按72学时设计,以课堂讲授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学、讨论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与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熟悉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木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3、了解中医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要点】 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医学的基木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4、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 (1)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木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木内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木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木内容; 4、熟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教学要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木内容以及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目的要求】 1、掌握古代哲学范畴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2、了解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概念的形成; 3、掌握占代哲学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4、了解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经络腧穴学(Channel-collaterals and Points) 学分:7 总学时:126学时 理论学时:72学时 实验学时:54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 适应专业:针灸推拿五年制 参考教材: 1.经络腧穴学,沈雪勇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影印本; 3.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版; 4.难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校译本; 5.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6.针灸大成,明·杨继洲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 7.经络腧穴学,王德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今后学习刺灸学、推拿学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⑴了解经络腧穴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经络腧穴学和中医针灸推拿的关系。 ⑵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腧穴的概念。 ⑶掌握十四经脉的循行、病候及常用穴的定位、归经、主治与操作。 ⑷熟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定义、内容及临床应用。 2.基本技能: 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与操作。 三、学时安排

四、考核 1.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2.成绩构成:理论考试70%,实验和平时成绩30%。 五、课程基本内容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目的要求】 1.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2.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十四经脉的循行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走向规律及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3.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4.掌握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5.了解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理论。 6.熟悉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讲课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1.十二经脉。 2.奇经八脉。 3.十二经别。 4.十五络脉。 5.十二经筋。 6.十二皮部。 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1.经络的作用。 2.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腧穴概述 【目的要求】 1.熟悉腧穴的意义、分类,以及特定穴的内容。 2.掌握腧穴的作用、主治规律和定位方法。 3.了解腧穴的命名。

中医脉象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中医脉象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施诚 一.中医脉象研究的意义与特点 脉诊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占很重要的地位。《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景岳全书》“脉者,血气之神,邪气之鉴也,有诸内必形诸外,故血气盛者脉必盛,血气衰者脉必衰,无病者脉必正,有病者脉必乖。”总之,中医对脉诊是十分重视的,认为通过脉诊可以了解患者脏腑气血的盛衰,可以探测病因、病位、预测疗效等。 从近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人体循环系统承担着协调全身各组织的能量代谢,输送氧气、营养物质,运走代谢废物等重要的工作,还承担运送抗体、激素等物质以协调整体的动态平衡。从整体的角度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显然循环系统的信息将占很重要的比重;从整个循环系统来看桡动脉介于大动脉与小动脉之间,由于心脏的舒缩、内脏血容量的变化、血管端点阻抗、管道内脉波的反射、血液的粘滞性、血管壁的粘弹性等因素使脉象携带着有关心脏运动、内脏循环、外周循环等丰富的心血管系统及整体的动态信息。因此脉诊的临床意义很大,它的机理是急待于我们进行研究的。 不过目前西医对脉象的认识仅停留在频率、节律、振幅等的分析上,主要用来辅助诊断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无脉证等疾病。总的看来,西医对脉象的认识是以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局部解剖等为基础,以此来剖析心血管系统疾病确切的病变位置及致病原因,目前尚未将脉象信息提高到整体角度或与其它脏腑相关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这种认识观对目前的中医脉象研究工作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临床上中医通过对寸关尺、浮中沈脉象的判别,结合体征、舌象及主诉等来分析机体当时的动态趋势(阴阳、表里、虚实、气血的盛衰、邪正斗争的趋势、脏腑的动态变化等),即描绘出一幅机体当时整个机体的动态特征图--证。中医脉象所反映的病理信息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及基本概念为基础的,是用来鉴别整体的某种动态性质的。由此可见,中医脉诊是建立在中医理论之上的,研究中医脉象必须以中医理论为基石,必须建立在整体构思的基础上。应用整体概念来研究中医脉象是中医脉象研究的一大特点。 中医脉诊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定性分析。脉象的滑与涩、弦与濡、洪与细等均属于定性的范畴,就拿脉象的迟数来看,中医临床上认为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约每分钟少于60次,数脉一息六至脉流薄疾,每分钟超过100次,粗粗一看,脉象的迟数的概念是建立在定量的基础上的,其实不然,临床上并不重视一定范围内脉搏次数上精确的差异,例如每分钟62次,有时64次也可能定为迟脉,实际上从60次到72次的过程中,判断为迟的可能性随之减少,不过通过四诊合参,结合中医寒证的特点均有可能判断为迟脉,中医脉学中“迟”的概念是一种模糊的属性概念,是与四诊合参及辨证中的综合评判融合在一起的[1]。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编号: 02020061 (二)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三)学分: 2 (四)总学时: 36学时 (五)理论学时: 24学时 (六)实践学时: 12学时 (七)课程类别:选修 (八)开课时间:第 3 学期 (九)适应专业:护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 二、课程简介: 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活动。《中 医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讲述了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课程既突出了中医特色,又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引入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及概念。《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其实验课 ( 中医护理基础技术操作 ) 主要讲授各实验项目的目的、用物准备、操作程序及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其中针刺法、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等是中医 护理基础操作的特色。这些实验不仅是中医护理学基础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护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学生可以验证、巩固和补充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综合分析能力及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护理理论知识;掌握各种中医护理基础 技术操作;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对常见的临床疾病进行整体护理,并且能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与传统医学护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中西结合的高级护理人才。 三、跟相关课程的衔接:健康评估、系统解剖学、生理学 四、学时安排 (一)中医护理学课程总学时一览表 章次教学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合计 第一章绪论 2 2 第二章中医基本理论 10 4 14 第三章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4 4 第四章中医护理基本技术 4 8 12 第五章辩证施护 4 4 总计 36 (二)实践项目教学一览表 序号实践项目名称实践项目提要学时方法备注 耳穴压豆法、穴位按摩 1 护理技术一 4 实验 法、拔罐法等 2 护理技术二针灸、刮痧 4 见习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的哲学基础: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注:感觉类似于波粒二象性,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粒子既有波的性质,又有粒子的性质,粒子具有运动的性质,能量与实体】 阴阳学说:阴阳对立,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 五行学说:任何一个十五的内部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按一定规律互相联系形成整体功能结构。 中医医学理论体系核心:脏象学说。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 脏象学说:研究人脏腑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人体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 气血精津液学说:气、血、精、津液既是腑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腑脏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血精津液学说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以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泛言之,气血精津液学说应包含于脏象学说之中。 体质学说: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的学说。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与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纵横交贯,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练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包括病因、发病与病机三部分内容。 病因学说: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学说。中医认为基本的发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正常生理活动遭到破坏导致腑脏经络、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病因分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适当,外伤,胎传等。

中医基础理论A教学大纲~[doc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A教学大纲~[doc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A教学大纲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为学习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及临床各科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掌握阴阳五行学说,掌握和了解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其主要病理表现,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 绪论 ,要求, 1、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 2、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 ,内容,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药的起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要求, 1、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在中医中的应用。 2、掌握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在中医中的应用。 ,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自学)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自学) 第二章藏象 ,要求, 1、掌握五脏六腑的功能 2、了解脏腑之间的关系 ,内容, 第一节藏象学说的概论 第二节五脏 一、心 (一)主要生理功能(二)志、液、体、窍、华、时 ,附,心包络 二、肝 (一)主要生理功能(二)志、液、体、窍、华、时三、脾 (一)主要生理功能(二)志、液、体、窍、华、时四、肺 (一)主要生理功能(二)志、液、体、窍、华、时五、肾 (一)主要生理功能(二)志、液、体、窍、华、时第三节六腑一、胆;二、胃;三、小肠;四、大肠;五、膀胱;六、三焦生理功能第四节奇恒之腑

中医脉诊教案

中医脉诊教案 词目:脉象 拼音:maì xìang 基本解释 [pulse condition;type of pulse] 中医指脉搏的快慢、强弱、深浅的情况 详细解释 中医学名词。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为中医辨证的依据之一。一般分为浮、沉、迟、数四大类。晋王叔和《脉经》细分为二十四脉,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增为二十七脉,明李中梓《诊家正眼》增为二十八脉。 编辑本段基本简介 脉动应指 (指头)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形态、充盈度、显现部位、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方面。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除了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汇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肝藏血,肝主疏泄,有调节血量的作用;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而且精可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故脉象的形成与五脏功能活动有关,而且五脏与六腑相表里,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六腑的变化。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编辑本段相关记载 晋·王叔和《脉经》将脉象总结为二十四种;元·滑寿《诊家枢要》发展为三十种脉象;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定为二十七脉;明·李士材《诊家正眼》再增入疾脉,合二十八种脉象。后世多沿用二十八脉。 编辑本段相关分类 浮脉 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 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 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

大学教学大纲_中医基础专题研究

《中医基础专题研究》教学大纲 Basis Research on Current Issu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S0123 开课时间:第二学期 总学时数:30 开课部门:基础医学院 授课对象:硕士生 考核方式:撰写论文 预修课程:中医学方法论 主讲教师:何裕民教授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何裕民主编.《中医学方法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参考资料: 童谣主编.《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参考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王新华主编.《中医基础理论高级教学参考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掌握中医基础理论所涉及的基本理论、知识、概念、术语等的确切表述:了解这些理论、知识、概念、术语等的大体源流、发展脉络,了解相关的现代研究进展,关注中医的更多理论热点及怎样和现代的研究结合。

第一章、世界文化的类型与中国文化的特点 1主要内容 一、文化的概述 二、文化的地理环境塑造论 三、世界的三大文化类型 四、中国的文化特点 五、农耕 2教学要求 了解世界及中国文化的特点 第二章、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粗线索 1主要内容 一、轴心时代的概念 二、粗线索 2教学要求 了解世界文化的发展线络 第三章世界医学发展纵横史 1主要内容 一、医学的滥觞 二、巫医:早期的医学形态 三、西方医学发展概况 2教学要求 熟悉各个时期东西方医学的不同特点 第四章东西方的天人观 1主要内容 一、浑浑沌沌的天人观(上古)巫术时期、天地未开、一个整体,星云假说 二、巫术与宗教的天地人三分观 三、在中国,天地人三才说 四、地中海的例外 五、中世纪 2教学要求 掌握东西方天人观的不同之处 第五章自然观 1主要内容 一、早期的众说纷纭 二、原子论、元气论比较 三、为什么会形成截然不同的自然观 2教学要求 掌握东西方形成不同自然观的原因 第六章心身观、形神观

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数脉辨义 【摘要】数脉有热有寒,滑数洪数者多热,涩数细数者多寒,数脉有阴有阳。 【关键词】脉诊;数诊 1 定义 寸口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约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去来促急,名曰数脉,为中医脉诊28病脉之一。 综观现在中医教材之数脉解释,几乎皆音,数脉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一为邪热亢盛:二为阴虚内热。此言对视窥中医诊断门径之学人,误导颇大,影响较深!今后临床用之,后患无穷。本人行医多年来,临证每每遇到与教材所说相异之处,治之则美其名曰:“舍脉从证。”近来翻阅查考医籍,实则不然。数脉有热有寒,并非尽为热像,临证当细细辨别,特别危重、疑难之证更为多见,不可掉以轻心,否则遗害无穷。 数脉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详查只言: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曰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则并无以数脉言热者,而大家知道的“迟冷数热”之脉从《难经》开始,但诸医家也不尽然同意此说,医圣张仲景《伤寒论》285条言: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此条无论少阴寒化或热化证,均可见此脉。其数脉之像,仲景未言但热无寒。历代医家各有所见,寒热参半,无一定论。明代医家张仲景《景岳全书》卷五:脉神章言:“滑数洪数者多热,涩数细数者多寒,数脉有阴有阳。”更提出沉细数之脉用温补命门之品的说法。18世纪日本中医学家丹波元简的《脉学辑要》引薛慎斋言:“人知数为热,不知沉细中见数为寒甚。真阴寒证,脉常有一息七八至者,但按之无力而数耳,宜深察之。”本人总结多年临证经验,凡年轻、体盛、病浅而见数脉之像,多实热,转归伤阴耗液后多见虚数阴津亏损之脉,而年老、体衰、病久而见数脉,则多为心肾之阳气虚衰。阳气不固,薄流外越,鼓脉而数像出,此证则应慎之,宜“四诊”合参,辩证施治,方可无虑。试举一案例佐之: 患者女,55岁,于2009年7月16日中午12:00在家人扶持下行至我院门诊中医内科就诊:自诉近三天气短乏力,自汗心慌,左胸闷痛,自服丹参片,北京降压0号无效。(8年高血压病史)查面色白欠荣,汗出反多衣,气喘动甚,口干苦不欲饮水,手足温,纳差梦多,二便如常,舌质淡红,苔薄白欠润,脉沉细数,血压155/100 mm Hg,心率96次/min,呼吸25次/min,X线检查为:左心室增大,心电图诊为:左心室肥大。初诊本人定为胸痹心痛之心阴亏耗之证,西医为:高血压性心脏病。治用天王补心丹,取滋阴养心活血之法。翌日复诊:症状未解,胸闷痛甚,无效。细思昨日诊断用药,用数脉而定阴虚内热,自以为得当,实则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复习

中医基础理论 董领 中 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 a.生理上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 b.病理上 ?一般来说,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的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其内在的病变,以作出正确的诊断。 ?c.临床意义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治疗局部病变时,也必须从整体出发。 ? 2、人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 ?a.气候 ?b.昼夜变化: ?白昼为阳,夜晚为阴,人体也是早晨阳气初生,中午阳气隆盛,到了夜晚则阳气内敛,便于人体休息,恢复精力。 ?许多疾病的发病时间及引起死亡的时间也是有一定规律的。 ?c.地域差异 ?地域的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也有很大不同。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因此每个地区也各有其特有的地方病正是由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及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对待疾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就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 ?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比如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 ?辨证论治: ?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证”与“症”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性质(如寒、热等),以及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症,患者因疾病而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及症候(症候-是由若干症状综合构成的,可以说是症状的复合)例如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是一种外感表症的症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供本科90学时用) 教材主编:孙广仁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供中医药类专业用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

编写说明 本教案根据现行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为蓝本,结合我室教学特点,按90学时设计、编写而成。 本教案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学、美容学等专业本科学生授课时使用。 本教案中教学目的要求,按主次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教学内容除明确概念外,对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教学上的详略处理等均加以标示,并提出注意点,以突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章后面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和复习思考题,以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并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2007年8月 目录 绪论 (4)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9)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 (22) 第三章藏象 (34) " 第四章经络 (56) 第五章体质 (64) 第六章病因 (68) 第七章发病 (78) 第八章病机 (81) 第九章防治原则 (97) 《

绪论 【学时】6 【目的要求】 % 1.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时期:战国至秦汉。 2.基础:(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2)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 3.方法:(1)古代医家先后采用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观察,以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关系;(2)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供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专业使用) I前言 由于社会体育专业是一个较新的专业,在社会体育专业本科教学中开设中医学课程十分 必要,符合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基本要求,但在教材的选用上存在着诸多 问题,如若选用中医院校或西医院校本科生使用的中医学基础教材均不能达到因材施教。不符合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基本要求。因此根据本院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培养方 案及课程设置的要求,探索性的编写了这本〈中医学基础》,本教材在编写中注意突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特点,强调以自然疗法为主体的中医学理论和方法在社会体育专 业中的作用和地位。在理论介绍时,我们既周密策划,重视教材中各学科知识内容的衔接,又充分重视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参考了各版教材的优势和缺点,同时结合我们的教学经验,精心编排教材的内容,将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加以精选,提炼浓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避免大多数中医学教材中靠引用古典经文来阐述问题的方法。通过对本教材的系统学习,能够熟悉和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以及理、法、方、药在临 床上的应用价值。让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学习体育专业知识、现代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 祖国医学的渊源、历史传统与成绩,熟悉祖国医学的特点,基本理论,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解,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更好为今后从事社会体育事业打下 基础。要求学生熟悉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病治疗方法(包括运动损伤的中医基础知识 和诊疗方法),了解中药的作用及组方原则,将学生引入中医学的门槛。通过学习传统的中医学,加深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认知的差异,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增加运动损伤诊疗知识和技术。讲解时结合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成就作一些启发式讲授,适当作两种理论的对照讲解,提出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 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 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 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54学时,均为理论课。

《小儿内科学》教学大纲

《小儿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1.该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 小儿内科学为各临床专业学生进入临床见习、实习和今后医务工作前获得专科知识而设置,对于培养出全面和高素质的医生起到重要作用。 2.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小儿内科学是一门医学临床必修课程,是内外妇儿医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3.该课程在专业学习目标中的作用以及该课程及前后课程的联系 小儿内科学是一门理论及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并及临床联系紧密,须在前期学习了中西医的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生理学、病理学、西医诊断学等)后方可教学。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思想道德及职业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对待病患的仁爱之心,建立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大胆求索的学习态度。 2.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小儿内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常用儿科诊法治法,了解古代中医儿科的成就和现代儿科学的一些新进展。 3.技能目标 1)专业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儿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常用方药。 2)方法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分析思路,中医辨证论治及西医治疗方法,了解危重病的抢救及治疗方法。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七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生理病理特点,继而理解儿科疾病的特点。通过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儿科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

疾病的诊治, 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和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难点是小儿液体疗法。重点章节是第四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十四章、第十七章。难点章节是第二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 《小儿内科学》教学以多媒体教学法为主,在教学中要多开展讨论、案例分析等丰富的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PBL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及到课程学习中来。根据各章节内容的需要,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供五年制中医本科及中西临床本科学习使用。通过本科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本科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运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阐述各章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教学效果。 绪论 目的: 1.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2.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学时:4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 目的 1.掌握气、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掌握五行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5.掌握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6.了解精气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学时:16学时(精气学说:1学时,阴阳学说:8学时,五行学说:6学时,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气的基本概念、精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 中介;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病因习题集

第七章病因 第一节外感病因 一、选择题 型题 (一)A 1 1.“六淫”是指() A. 六气 B. 六气的太过和不及 C. 六种毒气 D. 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E. 风寒暑湿燥火 2.下列哪项不是六淫致病的特点() A. 季节性 B. 地区性 C. 传染性 D. 转化性 E. 外感性 3.常为外感病致病先导的邪气是() A. 热邪 B. 风邪 C. 寒邪 D. 暑邪 E. 燥邪 4.六淫中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燥邪 E. 暑邪 5.六淫中,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6.六淫中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7.在六淫中,最易伤肺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8.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的() A. 津液 B. 气 C. 血 D.精 E. 神 9.在六淫中,易扰心神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火邪 D. 湿邪 E. 燥邪 10.下列哪项属于风性善行的致病特点() A. 手足震颤 B. 四肢抽搐 C. 四肢游走性疼痛 D. 角弓反张 E. 四肢麻木 11.下列哪项属于湿邪的性质() A. 凝滞 B. 粘滞 C. 涩滞 D. 瘀滞 E. 动血 12.可致小便浑浊涩滞不畅等症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13.寒性收引可导致() A. 阻滞气机 B. 损伤阳气 C. 耗气伤津 D. 气机收敛 E. 凝滞经脉 14.称为“百病之始”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15.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瘀血 E. 暑邪 16.在六淫中独见于夏季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火邪 17.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A. 寒 B. 燥 C. 湿 D. 暑 E. 火 18.导致行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

中医基础理论B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B教学大纲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为学习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及临床各科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掌握阴阳五行学说,掌握和了解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其主要病理表现,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 2、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中医药的起源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掌握精气、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和其基本内容。 2、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1、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 应用。

2、阴阳的概念、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五行的概念、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自学) 第二章藏象 【目的要求】 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 2、掌握五脏、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 3、掌握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4、了解五脏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5、掌握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6、了解脏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藏象学说概论。 2、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心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3、肺的主要生理功能及肺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4、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及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5、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及肝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6、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及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7、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8、脏腑之间的关系:五脏之间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 系。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 【目的要求】 1、掌握气、血、津、液基本概念及了解五者联系 2、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生理功能及其分类。 3、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4、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 5、了解精、神的基本概念 6、了解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