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基础2》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20131004
课程英文名称:Architectural design basis2
课程总学时:48 讲课:48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建筑学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0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建筑设计基础2》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入门课程,其教学模式已形成了一套以绘图基本训练为主要内容的较为严谨和完善的教学方法。通过本课程建筑名作分析和九宫格立体构成两个单元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把握建筑大师们的建筑思想和他们的作品、他们建筑的特点和语言手法,同时掌握建筑设计空间立体构成的基本要求及手法,以满足建筑设计工作的需要。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名作分析和九宫格立体构成两个单元。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和课程设计的实际训练这两个教学环节来完成。在有限的学时内,不仅图画得好,字写得好,有较好的作图技巧和环境空间意识,学会通过图纸处理矛盾,运用建筑语汇表达思想。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以基本理论——相关规范——实例分析为主线,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着重讲解。由于本课程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例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教授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处理好重点与难点,将各种建筑设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纳入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例解读和设计作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专业课,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PPT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建筑设计基础1》《建筑设计概念及原理》《造型基础》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无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成绩构成:课程最终成绩=最终成果得分(60%)+过程成果得分(20%)+考勤表现得分(20%)
(七)参考书目
1、《建筑形式美的原则》(美)托伯特?哈姆林著,邹德侬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2、《建筑的涵意》刘育东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
3、《建筑初步》田学哲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
4、《建筑空间组合论(第3版)》彭一刚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
5、《世界建筑》、《建筑学报》、《建筑师》等相关建筑书籍。
二、中文摘要
《建筑设计基础2》是建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主干课,它与建筑设计和毕业设计一脉相承,成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建筑设计基础是学生步入建筑之门最先学习的专业基础课;它将为今后的建筑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一个坚实牢固的基础。
因此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强化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学生的建筑艺术素养,增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在有限的学时内,不仅图画得好,字写得好,有较好的作图技巧和环境空间意识,学
会通过图纸处理矛盾,运用建筑语汇表达思想。。
第一章:建筑名作分析
1.基本内容:小型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功能、形式特点以及设计方法
(1)建筑名作及建筑师调研
(2)大师作品进行图解式分析比较
(3)名作方案的比较和研究
(4)大师作品的深入与推敲
(5)表现图绘制
(6)建筑模型制作
2.教学基本要求: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为主,案例示范讲解为辅。
3.教学重点难点:经典建筑方案比较、深入与推敲。如何通过案例讲解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筑方案设计。二维转三维的思考能力培养。手工模型的制作。
4.教学建议:可以要求学生通过抄绘一定数量的优秀方案图纸,掌握建筑基本表达语言,提高手头表现能力,模型制作能力。
第二章:九宫格立体构成训练
1.基本内容:
(1)立体构成的概念
(2)立体构成的起源、现状及趋势
(3)学习立体构成的意义
(4)构成要素
(5)形式要素
(6)材料与技术要素
(7)构成形式与表现
(8)立体构成的应用与作品欣赏
2.教学基本要求: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为主,案例示范讲解为辅。通过欣赏多种形式的立体构成作品拓展学生的思维。
3.教学重点难点:立体构成基本构成方法。注意形式构成要素的基本规律。线材的特点、坚硬、柔软整齐宽窄不同的加力,韵律以及不同的肌理特征。注意平面浮起的立体与阴影。面的包容机能。面的分隔空间功能。表现线与面的薄厚程度。
4.教学建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印象。对与平面构成中的构成要素有一定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