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装备信息标准体系构建理论与方法

装备信息标准体系构建理论与方法

装备信息标准体系构建理论与方法
装备信息标准体系构建理论与方法

第31卷 第8期四川兵工学报2010年8月

收稿日期:2010-03-19

作者简介:徐赤峰(1966)),男,主要从事装备保障训练研究。

=武器装备>

装备信息标准体系构建理论与方法

徐赤峰1

,张 莉

2

(1.军械工程学院教练团,石家庄 050003;2.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军事运筹研究中心,石家庄 050084)摘要:针对当前装备信息构建标准体系的理论和方法不适应装备信息标准体系构建的实际问题,分析了标准化系统工程理论,借鉴人类活动系统研究方法,提出一整套构建装备信息标准体系的理论与方法。关键词:装备信息标准体系;构建理论;标准化信息工程中图分类号:E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707(2010)08-0050-03

人类活动系统俗话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0。由此可见,要做好任何工作都需要有标准的制约。标准是以特定程序和形式颁发的统一规定,形成共同遵守的准则。随着装备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装备信息标准化的地位日益凸显。没有标准化,便没有高效的装备信息共享;没有标准化,就会制约装备信息化的发展。

钱学森在5标准化和标准化研究6中指出:标准化是一门系统工程,任务就是设计、组织和建立全国的标准体系,使它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高速发展

[1]

。装备信息标准

化的首要任务是根据装备信息领域的每个方面、每个环节的需要建立起相互适应的配套的标准体系,使装备信息化条件下的装备信息领域井然有序,在装备信息化进程中建立起最佳的生产秩序、技术秩序、安全秩序、管理秩序,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没有标准体系,就会影响标准化的效果;没有标准体系,就会阻碍实现装备信息共享的进程。

1 装备信息标准体系概述

按国际标准化组织IS O 的定义,标准化指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2]。

在标准化的定义中,/一定范围0是指标准所覆盖的范围。根据范围的大小,标准化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标准化的具体对象,即需要制定标准的具体事物,如可以对鞋子的尺码和耐用性分别标准化;另一类是领域标准化,即各种具体对象的总和所构成的整体,通过整体可以研究各种具体对象的共同属性、本质和普遍规律,领域标准化的具体对象是一组相关的标准化对象[3]。例如工程、运输、农业标准化均可视为领域标准化。

本文所说的装备信息标准化的对象既包括装备信息

本身,还包括与装备信息相关的技术、管理等一系列事物和概念。对于装备信息标准化而言,/一定的范围0是指整个装备信息化条件下的装备信息领域。装备信息标准化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为使装备信息化获得最佳秩序,对装备信息领域中重复性事物和概念制定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由此可见,装备信息标准化是通过制定装备信息的获取、评价、加工、储存、交换等装备信息活动及装备信息技术研究、发布和实施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标准,达到装备信息化所需要的统一局面,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过程。

装备信息标准体系是装备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信息领域中的标准通过其内在联系组成的科学有机整体。既包括了装备信息技术标准,又包括了装备信息管理标准和装备信息工作标准等。为实现装备信息领域的高度有序,装备信息化高速推进而形成的整体,它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根据标准的基本要素和内在联系所组成的,具有一定集合程度和水平的整体结构。

2 装备信息标准体系构建理论

2.1 标准化系统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锡纯教授将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与标准化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标准化系统工程,为全面系统地构建装备信息标准体系提供了理论前提[4]。

张锡纯教授明确提出,标准化系统工程的依存性源自标准化的依存性,标准化既然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做出规定,则这些重复性事物和概念就成为标准的依存主体,标准化也势必围绕依存主体来进行。据此他将标准化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分为直接研究对象和依存主体研究对

象。其中直接研究对象是标准化系统,依存主体研究对象是标准依存主体系统。利用标准化系统与依存主体系统的密切关系,将标准化系统工程按工作结构分解或采用平行结构法进行分解,以进一步理解标准化系统工程的内涵。

由于标准化系统对工程系统的高度依存性,标准化和规范化成为工程系统实现宏观组织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正是这种关系的存在,标准化系统工程的直接研究对象必须与依存主体系统的层次结构体系保持一致,即标准体系必须沿着依存主体系统的层次结构体系而平行地分解下去,从而发展成整个相应的标准系统。这就是平行分解法的基本内涵,有了从依存主体层层分解出来的各种硬件、软件、勤务和其他工作任务作为具体标准化对象,技术标准、经济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制定也就有了依据。

根据平行分解法,张锡纯教授在构建企业标准体系时,按照标准化的对象不同,把标准体系分为企业技术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和企业工作标准。在各门类下再细分,并将这些细分的标准按照从底层到高层依次提取共性标准;依据共性标准的集合程度确定层次及标准分类,在横向上具体展开。

许多领域在构建标准体系的过程中,充分采纳了张锡纯教授的这种分类方法,但所建体系中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业务标准通常是各自成体系、彼此分离的。以这种思路构建标准体系的缺点:由于没有分类的理论基础,标准细分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纰漏和重复;抽取共性标准的理论和方法比较缺乏,实施起来比较困难;这样建立的标准体系与实际业务活动系统相对分离,使用很不方便。

不可否认,他所提出的一些方法和理论对实体系统是很有效的,由于以电子装备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社会形态的演变节奏急剧加快,相对稳定时期越来越少,其作用越来越小,使得以物为切入点的研究思路、方法、手段等存在/见物不见人,见人不见事,见事抓不住要害0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而在构建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领域标准体系时,就不能仅仅关注实体所发挥的作用。如何考虑由人介入的组织、指挥、决策、管理等行为,科学地分析人类活动系统,是当前很多研究课题面临的一个难题。

2.2 人类活动系统研究方法

人类活动系统(hu m an acti v ity syste m )是有目的的人类活动的集合,这类系统起源于人的自我意识,具有人的行为的复杂性。人类活动系统与自然系统、人工物理系统的根本差别在于,后者一旦显现出来,就再也不能是别的样子,而人类活动系统由于人的作用,往往不会有唯一的(可检验的)认识,观察者可根据其世界观不同而有不同的理解。当然,人类活动系统也是不能单独存在的,仍受其他系统的作用和影响[5]。

英国人P #Checland 在5系统论的思想与实践6一书中

谈到人类活动系统研究问题时曾指出:/这方面研究工作已经表明,最好是限制人类活动系统的定义为活动本身,适当时机再命名和描述其他相关系统。0这段话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对于人类活动系统,包括以人类活动为主要对象的人文社会领域的科学研究,应当以人的活动为切入点,甚至以围绕人所进行的活动为中心。本文将Che -c land 的这一说法称为/活动中心说0。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活动与过程是人类活动系统研究新的突破点。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活动都是由活动主体、活动客体和对象、活动目的与目标、活动内容与方式、活动方法与手段、活动环境与资源等6组要素构成。其中,活动主体是指活动的施行者;活动客体与对象是活动的接受方及接受方的活动;活动目的与目标是活动预期的效果;活动内容与方式是活动所包含的实质性事物及表现;活动方法与手段是完成活动所采取的策略与措施;活动环境与资源是活动周围的情况、影响或势力和进行活动所必需的一些物质或非物质要素。

正确把握活动的6组构成要素是对活动进行分析与描述的前提。要把握这些要素也必须遵循一定的思路,这就是5W 1H 框架。5W 1H 框架是进行事物分析的基本着眼点,当然也适合分析活动的构成要素。5W 是指是什么(W hat)、为什么(W hy)、何时(W hen)、何地(W here)和谁(W ho),1H 是指怎样(H ow )。5W 1H 框架与活动构成要素可以形成一定的映射关系,从而为分析活动的构成要素提供相应的思路。其中是什么(W ha t)可以用来分析活动的内容与方式,为什么(W hy )可以用来分析活动的目的与目标,何时(W hen)、何地(W here)可以用来分析活动的环境与资源,谁(W ho)可以用来分析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对象,怎样(H ow)可以用来分析活动的方法与手段。5W 1H 框架与活动构成要素的映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5W 1H 框架与活动构成要素的映射关系

应当注意的是,强调以活动为中心,并非否定以物(实体)为切入点,也非摒弃以可还原的基本假设为表征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于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然科学

51

徐赤峰,等:装备信息标准体系构建理论与方法

研究方法经过恰当的改进和处理后,将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因此,在构建装备信息标准体系时,不仅要运用张锡纯教授的标准化系统工程理论,而且也应借鉴活动中心说的思想,以求实现既科学又合理的满足装备信息标准化的需要。

3 装备信息标准体系构建方法

实际工作中,构建装备信息标准体系应该以什么活动为中心呢?有人讲,标准来自/业务活动需求0,这句话无懈可击。但是当前,既是领域专家又非常熟悉标准化的人才寥寥无几,而标准化专家也大多对业务了解的不很全面。为此,选择从装备信息活动入手构建装备信息标准体系,原因在于:

1)装备信息标准体系是由装备信息领域内的标准组成的有机整体,虽然标准来自/业务活动需求0,但是装备信息标准是通过直接规范装备信息活动,间接作用于业务活动的;

2)由活动要素入手分析装备信息领域,可以比较完整地搭建装备信息标准体系的整体框架,若以业务活动为中心构建装备信息标准体系,很容易忽略或重复考虑个别装备信息活动,也容易产生标准体系的缺口或交叉;

3)目前,装备信息凌乱无序的存在于独立的业务流程和应用系统之中,不易识别和继承,更不用说重用,而当前对装备信息进行标准化的要求又非常迫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比较容易做的是规范以装备信息和装备信息活动形式表现出来的/领域知识0

[6]

因此,将构建装备信息标准体系的起点放到装备信息活动上,落在/装备信息领域0中去分析,充分认识到装备信息领域是业务领域在装备信息域的映射。

同时应该认识到的是,任何业务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装备信息活动,反过来说,一切业务活动只有在一定的装备信息活动的引导下才能够完成

[7]

,如图2

所示。

图2 业务活动和装备信息活动关系示意图

因此,从业务活动入手构建装备信息标准体系也不是完全不可行的,只是当前时机还不成熟。从装备信息活动入手构建装备信息标准体系,将其视为/主0,而将从业务活动分析入手视为/从0。这种/主从关系0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当装备信息标准体系发展到一定程度,装备信息领域已经相对规范和顺畅时,再从业务活动入手分析检验当前装备信息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而完善装备信息标准体系,导致主从地位互换。一/主0一/从0,相互转换,共同

发展。由此可见,装备信息标准体系的构建将是一个多重

循环的过程。

从装备信息活动入手构建装备信息标准体系,首先要对装备信息领域进行分析,明确装备信息标准体系的需求。运用活动中心说的理论,将装备信息活动分解为装备信息活动主体、装备信息活动客体、装备信息活动目的与目标、装备信息活动内容与方式、装备信息活动方法与手段、装备信息活动环境与资源等要素。并通过装备信息活动的要素分类将装备信息领域划分为3个层次:概念层、物理层和逻辑层。概念层和逻辑层完成了装备信息领域中的基本装备信息活动,而物理层则侧重于业务活动对装备信息领域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前2层为第3层提供了理论、技术基础,第3层体现了装备信息领域的应用开发,直接关系到整个业务系统的运行。

然后,根据标准的依存性,必须对装备信息标准依存主体系统进行分析,明确装备信息标准化的对象。装备信息标准依存主体是装备信息标准规范和约束的对象,通过装备信息活动发挥作用。装备信息标准理论主体、技术主体和实践主体,构成了装备信息标准依存主体系统总体框架,通过依存主体与装备信息活动要素类的联系,明确装备信息标准依存主体体现形式与装备信息活动要素类之间多对一的映射关系。

最后,进行装备信息标准体系框架结构,明确装备信息标准体系的大体框架。借鉴标准化系统工程多维结构的构建方法,充分考虑装备信息活动要素对装备信息标准依存主体体现形式的多重作用,构建装备信息标准体系框架的多维结构。装备信息活动主体、装备信息活动客体、装备信息活动目的与目标、装备信息活动内容与方式、装备信息活动方法与手段、装备信息活动环境与资源分别为装备信息标准体系框架的6个维。当前装备信息标准的制定已经从应用推动发展成为研制有一定理论基础的结构化标准体系。建立结构化的装备信息标准体系框架,以确保在研究的装备信息领域内建立的标准体系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合理性。构建装备信息标准体系大体框架如图3所示。

图3 装备信息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

(下转第64页)

图8转速一定时输出扭矩与重心点压力差的变化

与明显呈现比例增大。表明最大压力差、重心点的压力值与柴油机输出扭矩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5结论

1)分析了柴油机燃烧压力信息,说明了压力差曲线适合柴油机燃烧过程有效性,简化计算量。

2)引入压力差曲线,提出了燃烧压力的特征参数,燃烧开始点,最大压力差及其转角,重心点压力差及其转角以及固定转角的压力值,概括性描述燃烧过程。

3)结合柴油机燃烧压力试验数据,分析了主要特征参数与喷有参数、柴油机输出扭矩的对应关系,表明各特征参数与各自的对应参数之间有一一对应关系。

参考文献:

[1]D irk Sch iefer,R alf m aenne.A dv antages o f d i ese l en-

g i ne control usi ng i n-cy linder pressure infor m ati on for

c l ose

d l oop control[C].S A E paper,2003-01-

0364,2003.

[2]何学良,李疏松.内燃机燃烧学[M].北京:机械工业

出版社,1990.

[3]P.R a m R eddy, D.M ohan K rishna.Eva l uati on o f com-

bustion para m eters in d irect injecti on diese l eng ines-an

easy and reli able m ethod[C].SAE paper930605,1993.

[4]S.l eonhardt.R ea-lT i m e Supe rv isi on of D iese l Eng i ne

In jecti on w it h RBF-based N eura lN et[C].P roceedi ng of

Am er i can Con tro l Conference Seattl e,W ash i ngton,June

1995.

[5]王军,张幽彤.基于DSP柴油机缸内压力动态采集研

究[J].农业机械学报,2008,25(4):34-38.

[6]M i chae l F itz patrick,R a lf Pechstedt.A ne w desi gn of

optica l i n-cy linder pressure senso r f o r auto m otive app l-i

cati ons[C].SAE P aper,2000-01-0539,2000.

(责任编辑周江川)

(上接第52页)

4结束语

装备信息标准体系构建理论与方法研究是当前全面推进装备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热点。各领域构建装备信息标准体系是一项基础性和探索性的工作,更是一项创新性的系统工程。这项工作对于规范各个装备信息领域、实现装备信息标准化目标和衡量装备信息化建设质量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钱学森.论系统工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

社,1982.[2]任坤秀.国际标准化简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

出版社,1996.

[3]刘世洪,胡海燕.农业装备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

[J].农业网络装备信息,2006,2:13-17.

[4]张锡纯.标准化系统工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

大学出版社,1992:103-104.

[5]邝孔武,孙晓梅.装备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

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6]黄以宽.重视领域标准化研究,从根本上消除装备信

息孤岛[J].现代信息技术,2004(9):51-54.

[7]汪海军.新汇聚工程理论研究[D].石家庄:军械工

程学院,2002.

(责任编辑陈松)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2015年版) 2015年12月

目录 一、总体要求 (1) (一)指导思想 (1) (二)基本原则 (1) (三)建设目标 (2) 二、建设思路 (4) (一)智能制造系统架构 (4) (二)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图 (11) (三)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 (13) 三、建设内容 (15) (一)基础共性标准 (15) (二)关键技术标准 (18) (三)重点行业标准 (28) 四、组织实施 (30) 附件1:智能制造相关名词术语和缩略语 附件2:已发布、制定中的智能制造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

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落实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打造制造强国的战略举措,更是我国制造业紧跟世界发展趋势、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当前,“智能制造、标准先行”,为解决标准缺失、滞后以及交叉重复等问题,指导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组织制定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标准在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引导 性作用,建立政府主导制定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聚焦智能制造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创新领域,建成覆盖5大类基础共性标准、5大类关键技术标准及10大领域重点行业应用标准的国家智能制造标 准体系。加强标准的统筹规划与宏观指导,加强标准的实施与监督,加强标准的创新发展与国际化,建立动态完善机制,逐步形成智能制造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2017专业技术人员标准化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答案

2017年专业技术人员标准化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1、标准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共同的语言、文字、历法、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最基本和初级的需求,这些都是最早出现的具有()特征的事物,而且多是以实物的形态呈现的。 A:标准化 答案:A 2、惠特尼是实行()生产的创始者。 B:标准化 3、1906年英国颁布了()BS27。此后,螺纹、各种零件和材料等也先后实现了标准化,成百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D:国家公差标准 4、()管理体系建立是以“泰罗制”和“福特制”为标志的。 C:现代标准化 5、由于工业化和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同样的零部件在更大的范围 内实现统一和互换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协调性组织来统一这些零部

件的标准,从而推动世界上第一个()——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于1901年诞生,它标志着标准化从此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后不久,约有25个国家相继成立了国家标准化组织。 A:国家标准化组织 6、1928年又创立了国际标准协会国际联合会(ISA),1946年10月14日在ISA的基础上成立(),代表联合国负责国际间标准化工作的协调统一工作。 A: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7、标准是()。 D:为了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获得最 佳秩序,经过协商一致制定且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8、标准化是()。 B: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对潜在问题或现实问题制定重复使用和共 同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9、简化原理是()。 A:在一定范围内缩减标准化对象的类 型和数目

10、统一化原理是()。 D:把同类事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表 现形态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个范围的标准化形式 11、通用化原理是()。 C:在互相独立的系统中,最大 限度地扩大具有功能互换和尺寸互换的功能单元使用范围的一种标准化形 式 12、系列化原理是() B:根据同一类产品的发展规律和使 用要求,将其性能参数按一定数列作合理安排和规划,并对其形式和结构进行规划或统一,从而有目的地指导同类产品发展的一种标准化形式 13、组合化原理是()。 A:按照标准化原则,设计并制造出一 系列通用性很强且能多次重复应用的单元,根据需要拼合成不同用途的产品的一种标准化形式 14、模块化原理是()。

SOPS标准作业程序体系的设计原理及构建方法样本

SOPS标准作业程序体系的设计原理及构建方法 一、S OPS的定义 SOPS是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System四个单词中首字母的大写, 即标准作业程序体系, 就是将某一”过程”的标准操作步骤、过程接口和管控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 用来指导和规范日常的工作。 透过SOPS的定义可清晰地看出, SOPS几乎集成了对”过程”的所有管控要求, 表现形式及使用方法简单、直观、易懂, 是现场看板管理的具体体现, 是岗位人员快速获取操作依据的有效工具和方法。 SOPS是在SOP的基础上经过引入管理的系统方法而提出的一种全新运用方法。从设计理念和方法来看, SOP确实理顺了作为单个流程内部纵向间有关接口和要求等问题, 但从企业整体运营的系统角度来看, 由于存在不同功能、不同层次的过程, 并以纵横交错的网状方式连接而成的复杂系统, 各过程之间有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互补的关系。这些过程运营除了存在过程自身接口关系外, 还存在过程与过程间的外部接口关系, 诸多时候正是因为这些接口和职责交叉, 导致扯皮、推诿和管理盲区等现象。因此SOP仅属于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范畴, 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问题。而对于SOPS标准作业程序体系的提出, 它在SOP的基础上新增了”S( System) 体系”, 不但解决了过程的内部接口关系, 最为重要的是理顺了过程与过程间的接口及职责关系, 可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SOPS的提出体现了”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两大质量原则要求, 具备充分的理论依据。 二、SOPS的设计原理 SOPS的设计是针对某一过程而言。首先 是明确过程内外部接口和职责; 其次是从 企业标准体系的技术、管理和工作三类标 准中识别与过程强相关的控制要求, 形成

企业标准化体系怎样建立

企业标准化体系怎样建立 建立企业标准体系主要目得就是对生产、经营与管理得技术要求、管理要求与岗位操作要求得精细化、定量化、标准化,以敦促便捷掌握、实施与检查企业长远目标得可持续发展性。建立企业标准体系主要有以下步骤: 1、建立企业标准化机构与配备人员; 2、企业标准化培训; 3、建立企业标准化管理标准; 4、企业标准化工作得规划与计划; 5、企业标准得制定; 6、标准得实施; 7、标准实施得监督检查。 一、企业标准化机构与人员 企业标准化工作涉及到企业各部门,贯穿于生产、经营与管理各个环节,就是企业管理得一项综合性管理基础工作。 1。企业标准化机构得形式 第一种形式:企业设专兼职机构,在企业最高管理者领导下,统一管理整个企业得标准化工作。在各职能部门与车间设专兼职标准化人员,负责本部门得标准化工作. 第二种形式:除标准化机构外,设立企业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标准化重大问题得讨论、审批与决策。 第三种形式:指定企业得某个职能部门统一负责企业标

准化工作,并设专职或兼职标准化人员负责标准化工作。 2。标准制定与发布得分工 企业管理标准得制定实施与监督,由企业第一管理者所直管得部门牵头,各管理事项得分管部门负责; 企业技术标准得制定实施与监督,由企业技术主管或总工程师所直管得部门牵头,各技术事项得分管部门负责; 企业工作标准得制定实施与监督,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牵头,其她各处室与各基层单位各对本部门得工作标准负责. 3、企业标准化人员得基本要求 企业标准化管理人员应熟悉本企业得生产、技术、经营与管理现状,具备一定得企业管理、标准化知识; 二、企业标准化培训 企业标准化培训有企业外部组织得培训与企业自己组织培训两种。外部培训企业可派代表参加;企业自己得培训,企业有关人员都应参加。 标准化培训得对象与要求: 1。各级领导干部:要求通过培训使她们熟悉国家有关标准化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了解标准化得基本知识,熟练掌握管辖范围内得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与工作标准,并能贯彻与运用。 2.专兼职标准化人员:对企业标准化管理人员得培训,

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 简介 这个体系涉及到了企业管理制度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职业素质标准、岗位职责标准、岗位考评标准、企业全面形象管理、组织管理、行政后勤______________ 保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研发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________ 理、财务管理、物控管理、营销管理、经济合同管理、管理判例等方面,是企业管理运行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为企业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 1企业标准化工作基本任务 企业在实行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标准化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核心,以管理标准为支持,以工作标准为保障的企业标准化体系。设立企业标准化管理部门统一负责管理本企业的标准化工作,编制适应本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组织标准的实施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2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成 2.1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是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核心,是实现产品质量的重要前提,其它标准都要围绕技术标准进行,并为技术标准服务。具体来说,技术标准是对生产相关的各种技术条件,包括生产对象、生产条件、生产方式等所作的规定。如产品标准、半成品标准、原材料标准、设备标准、工艺标准、计量检验标准、包装标准、安全技术标准、环保卫生标准、设备维修标准、设计标准、能源标准等。 企业技术标准的形式可以是标准、规范、规程、守则、操作卡、作业指导书等。 任何企业都应首先以其高质量的产品(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标准为中心,以高质量的产品(或工程服务)标准为中心,建立完善的企业技术标准体系 2.2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是生产经营活动和实现技术标准的重要措施,它把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以及各个单位、部门岗位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到产品质量的管理上,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管理标准是对有关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各个环节运用标准化原理所作的规定,它涉及各个管理方面,包括________ 术管理、质量管理、计划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设备管理、物资供运销管理、经济实体管理、以及标准化管理等。

2017 专技天下标准化理论方法实践复习资料整理

标准化理论方法实践 判断 1、人类发展史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标准化史。语言文字就是最基本的“ 标准” ,否则人们无法沟通。正确 2、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要对大小、多少、长短、早晚等进行计量,从而产生了… 结绳记事?、… 布手知尺?、… 布指知寸?、… 一手之盛谓之掬,两手谓之溢?、… 迈步立田?等一些最简单的计量标准。正确 3、人类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的制作,都会有“ 操作规程” ,各个部落都会有自己的“ 行为准则” , “ 宗教信仰” , “ 图腾崇拜” , “ 神话传说” ,这些都是长期实践过程中,人们在对世界和自身的探索中形成的。正确 4、谈到现代标准,则更多人会认为那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事情,是要通过规模化生产以解决“ 短缺” 的问题。零部件标准化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 福特制” 为适应这种生产方式的管理制定了基本规范。错误 5、“ 标准” 作为一种“ 产品和服务” 需要遵从市场规律,在如何处理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关系上,各国政府开始意识到, “ 标准化” 是一个具有需要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和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有机系统,任何违背其中基本规律的“ 标准化” 都难于取得实效。正确 6、世界各国越来越意识到,标准对于提升本国竞争力的重大意义, “ 规则的制定权和话语权” 往往决定着市场的走向。这是一个进步。但, “ 标准的双刃剑” 性质往往会使得一些“ 具有竞争优势” 的国家和地区,以“ 标准” 为手段,谋取“ 超额利润” ,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盘剥。从大的方面说,这个世界的政治、经济秩序和规则的制定(也是一种标准)更多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 协商一致” 愈加困难。不过, “ 多赢” 理念, 已经为更多有理性的人们所接受。正确 7、如果说“ 现代标准” 是为了适应机械化大规模生产,以解决“ 短缺” 问题的话,那么“ 后现代标准” 就是为了适应“ 智能制造” 、“ 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 生产方式以解决“ 过剩” 的问题,或者说在“ 统一之中的多样性问题” 。用标准引领人类高质量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正确 8、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标准化领域最重要的拓展一是在服务领域,二是在社会责任领域。正确 9、从ISO 的角度看, ISO26000的制定促进了社会责任领域共识的形成,包括对社会责任定义、理解、原则、核心主题等的理解和认识,并开创了ISO 标准制定史上新的篇章,将标准从技术领域扩展到人权、劳动标准等社会领域,为统一全球社会责任的定义及其理解搭建平台,并扩大其在社会责任领域标准制定的影响力。正确 10、标准化工作改革,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标准体系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问题。正确 11、在标准体系上,逐步将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整合为强制性国家标准。 正确12、标准系统建成之后不能一劳永逸,需要通过人对它进行管理和调整,才能使它保持同环境的适应,离开了人的管理,标准系统是不可能存在和发展的。正确 13、标准系统的管理主要应用以下几个原理:系统效用、结构优化、有序原理、反馈控制、PDCA 循环、持续改进等。正确 14、英国标准化专家桑德斯认真总结了标准化活动的过程,将其概括为制定、实施、修订、再实施标准的过程,同时 提炼了标准化的7项原理。正确 15、桑德斯原理明确地提出了标准化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秩序规范有序。错误 16、松浦四郎在1972年出版的《工业标准化原理》一书中,全面阐述了他的理论观点,提出了19条标准化原理。正确 17、标准化不仅是经济活动,更需要政府主导。错误 18、我国标准化专家提出了四项标准系统的管理原理, 即系统效应原理、结构优化原理、有序发展原理和反馈控制原理。正确 19、标准系统的生命力就在于持续改进, 不管是系统优先、优化结构、发展有序还是循环控制, 都不是一劳永逸的, 都需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正确20、PDCA 循环又叫质量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最早由休哈特于1930年构想,后来被日本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在1950年再度挖掘出来,并加以广泛宣传和运用于标准化管理,即按照计划(P )、执行(D )、检查(C )和行动(A )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下去的科学程序。错误

标准化的理论 方法与实践试题与答案

2017年公需课计划 标准化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1、标准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共同的语言、文字、历法、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最基本和初级的需求,这些都是最早出现的具有()特征的事物,而且多是以实物的形态呈现的。 A:标准化 2、惠特尼是实行()生产的创始者。 B:标准化 3、1906年英国颁布了()BS27。此后,螺纹、各种零件和材料等也先后实现了标准化,成百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D:国家公差标准 4、()管理体系建立是以“泰罗制”和“福特制”为标志的。 C:现代标准化 5、由于工业化和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同样的零部件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统一和互换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协调性组织来统一这些零部件的标准,从而推动世界上第一个()——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于1901年诞生,它标志着标准化从此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后不久,约有25个国家相继成立了国家标准化组织。 A:国家标准化组织 6、1928年又创立了国际标准协会国际联合会(ISA),1946年10月14日在ISA的基础上成立(),代表联合国负责国际间标准化工作的协调统一工作。 A: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7、标准是()。 D:为了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获得最佳秩序,经过协商一致制定且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8、标准化是()。 B: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潜在问题或现实问题制定重复使用和共同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9、简化原理是()。 A:在一定范围内缩减标准化对象的类型和数目 10、统一化原理是()。 D:把同类事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表现形态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个范围的标准化形式11、通用化原理是()。 C:在互相独立的系统中,最大限度地扩大具有功能互换和尺寸互换的功能单元使用范围的一种标准化形式 12、系列化原理是() B:根据同一类产品的发展规律和使用要求,将其性能参数按一定数列作合理安排和规划,并对其形式和结构进行规划或统一,从而有目的地指导同类产品发展的一种标准化形式13、组合化原理是()。 A:按照标准化原则,设计并制造出一系列通用性很强且能多次重复应用的单元,根据需要拼合成不同用途的产品的一种标准化形式 14、模块化原理是()。 C:在对一定范围内的不同产品进行功能分析和分解的基础上,划分并设计、生产出一系列通用模块或标准模块,然后,从这些模块中选取相应的模块并补充新设计的专用模块和零部件一起进行相应的组合,以构成满足各种不同需要的产品的一种标准化形式 15、采标是()。 D:将国际标准或国际先进标准的内容,经过分析研究,不同程度地转化为我国标准并贯彻实施 16、采标的原则是()。 B:凡已有国际标准,应当以其为基础制定我国标准。凡尚无国际标准或国际标准不能适应需要,应当积极采用国外先进标准 17、质量功能展开法是() C:是把顾客或市场的要求转化为设计要求、零部件特性、工艺要求、生产要求的多层次演绎分析方法和质量工程工具,用来指导产品的设计和质量保证 18、正交试验设计法是()。 A:是根据正交性从全面试验中挑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点进行试验,这些有代表性的点具备了“均匀分散,齐整可比”的特点,是一种高效率、快速、经济的实验设计方法 19、三次设计法是()。D:包括系统设计(第一次设计)、参数设计(第二次设计)和容差设计(第三次设计)。它是一种优化设计,主要用于质量管理前期的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工艺开发,从而可提高产品设计质量,降低成本,缩短设计开发周期 20、数据统计标准体系主要有()个方面的标准。 C:6 21、标准体系表是()。B:一定范围内的标准体系内的标准按其内在的联系排列起来的图表 22、标准体系表的编制原则是()。C:目标明确、全面成套、层次适当、划分清楚

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

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 ▲企业标准化机构或人员职责是什么? 企业标准化机构或人员的职责为: (1)确定并落实标准化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强制性标准中与本企业相关的要求。 (2)组织制定并落实企业标准化工作任务和指标,编制企业标准化规划、计划。 (3)建立和实施企业标准体系,编制企业标准体系表。 (4)组织制定、修订企业标准。认真做好企业产品标准的备案工作。 (5)组织实施有关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 (6)对新产品、改进产品、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提出标准化要求,负责标准化审查。 (7)对本企业实施标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组织企业标准复审。 (8)组织制定企业标准化管理标准或管理制度。 (9)组织标准化培训。 (1 0)统一归口管理各类标准,建立标准档案,搜集国内外标准化信息,并及时提供给使用部门。 (1 1)承担或参加国家、行业和地方委托的有关标准的制定和审定工作,参加国内、国际各类标准化活动。 ▲企业最高管理者的标准化职责 企业最高管理者是指企业中最高层指挥和控制组织的一个人或一组人。这就是说是企业的领导班子或是其总裁/总经理/首席执行官(CEO)。在标准化方面,企业最高管理者的标准化职责主要有: (1)贯彻国家标准化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有关强制性标准。 (2)确定与本企业方针、目标相适应的标准化工作任务和目标。 (3)确定企业标准化机构、人员及其职责。 (4)审批标准化工作规划、计划提供标准化活动经费。 (5)组织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审批企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体系。 (6)鼓励、表彰为企业标准化工作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对不认真贯彻执行标准造成损失责任者,进行追究和惩处。 ▲企业各职能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的标准化职责是什么? (1)企业各职能部门在标准化工作方面的职责主要是: a)负责起草本部门归口管理的企业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 b)组织本部门相关的各类标准实施,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c)依据相关标准;对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

2017年公需课标准化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答案

1)单选题,共10题,每题3.0分,共30.0分 1单选题(3.0分) 2008年出版社的《标准化与经济增长——理论、实证与案例》:近30年来,我国标准数量每增加1%,经济增长()%。 A. 0.1 B. 0.5 C. 1.79 D. 1.8 答案C解析 2单选题(3.0分) 标准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共同的语言、文字、历法、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最基本和初级的需求,这些都是最早出现的具有()特征的事物,而且多是以实物的形态呈现的。 A. 标准化 B. 标志性 C. 标准 D. 文化 答案A解析 3单选题(3.0分) 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承担国际标准化技术机构数量持续增长,参与和主导制定国际标准数量达到年度国际标准制修订总数的()。 A. 0.4 B. 0.5 C. 0.45 D. 1.6 答案B解析 4单选题(3.0分) 《深圳市知识产权与标准化战略纲要(2011-2015年)》,这是国内首部标准化与()结合的战略纲要。该纲要明确了下一阶段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化战略的各项任务和措施。 A. 科技 B. 知识产权 C. 技术创新 D. 专利

答案B解析 5单选题(3.0分) 职业能力倾向是()。 A. 职业性向 B. 潜能 C. 职业人格 D. 从业人员在学习和掌握必备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时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潜力 答案D解析 6单选题(3.0分) 三次设计法是()。 A. 是一种优化设计,主要用于质量管理前期的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工艺开发 B. 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田口玄一提出的一种质量管理方法 C. 是把顾客或市场的要求转化为设计要求、工艺要求、生产要求的质量工程工具,用来指导产品的设计和质量保证 D. 包括系统设计(第一次设计)、参数设计(第二次设计)和容差设计(第三次设计)。它是一种优化设计,主要用于质量管理前期的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工艺开发,从而可提高产品设计质量,降低成本,缩短设计开发周期 答案D解析 7单选题(3.0分) 合格产品和服务的基础是() A. 管理 B. 人和组织 C. 严格的规章制度 D. 高素质的员工 答案B解析 8单选题(3.0分) 首标委的设立,是北京市落实()和首都标准化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北京市在标准化工作机制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创新。 A. 《质量发展纲要》 B. 《标准化纲要》 C. 《城市发展纲要》 D. 《科技发展纲要》

企业建立规范化管理体系步骤

企业建立规范化管理体系步骤 我们最近听的多、说得也多的就是XX要走规范化管理之路,要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但是,这个管理体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公司应该用怎样的步骤和策略去建立这个体系呢? 接下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觉得,一家企业对管理体系的构建,应该借鉴一下金字塔的建筑模式:即在先打下稳固基础的前提下,再去追求高度上的提升。如果舍弃了对基础环节的重视,那么整个体系的高度定得越高,就越危险。 这个道理,只要对比一下至今仍然坚如磐石的埃及金字塔和早已灰飞烟灭的巴比伦空中花园,我们就会明白。 那么,我们可以把构建企业管理体系的结构或者说过程,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最下面的是基础层,包括公司各种规章制度、作业流程等,它是公司赖以正常运营的基础;第二层是保障层,是为了确保这些制度、流程得以有效执行的控制手段与方法,包括责任制约机制、激励机制如问责制、绩效管理、薪酬杠杆等几大常规模块;第三层是文化层,是为凝聚力服务的,它将员工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绑在一起,在这个层面上进行企业管理,则真正致力于对人力资源效率的开发,如教育训练、职业生涯规划、利益共同体等,从而帮助企业取得生产力的提升;而处于这座“金字塔”最顶端的,则是战略层——战略管理,要求管理者能够真正从战略的角度出发,构建公司的战略框架,成为公司发展的指挥棒! 由此,有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有执行的保障,有文化的促进,有战略的指引,则可以构成完全意义上的企业管理体系!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XX的情况,通过比较,我们不难找到XX的差距以及成功的突破方向。 先说基础层,也即制度建设方面。 企业在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中,其管理模式是有所不同的。小企业可以用人情化管理、拍脑袋决策,当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需要通过完善的制度来管理企业,我想,这个道理是大家都认同的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我们XX公司现在的制度体系很不完善,流程还不健全,我们急需要建立起一套务实的、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制度和流程,规定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内做什么事情,其上下工序关系是怎样的,责任和权利如何分配,养成更加强调制度化管理的职能氛围,强化职能与专业分工,淡出行政干预,以确保在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工作日渐复杂的情况下,各项责任都能够得以落实、员工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各部门能够在一定制约下相互配合和协调,实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思路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思路和方法 当前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公司要立于不败之地。需要通过规范管理、提高工作质量来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满足顾客要求,力争超出顾客期望。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能证实公司有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适用法律法规和自身要求的产品的能力;通过体系的建立使TS16949标准转化为指导公司各过程的可操作的管理文件,并通过文件的实施,规范公司的各项工作,提高公司整体质量管理水平。 第一阶段导入阶段 1.1 质量体系策划 为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每项工作的开展均应参照PDCA模式在开始前进行策划,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也一样。应成立由公司高层领导参与的质量体系推进小组,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编制体系建设计划、制订质量方针和目标、体系文件的编制和评审、确定体系的范围以及是否需请咨询公司等。 1.2 培训 公司在计划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需同步调查公司各阶层员工对质量管理体系的了解及掌握程度,查看公司内审员资源能否达公司发展需求。一般在质量管理体系策划时即包含对公司中高层领导及各部门重点业务人员进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及内审员进行的培训计划,确保各部门在编制体系文件时不与标准条款相违背。必要时可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知识及质量意识普及。 为避免体系文件的系统性、整体性不强,以及脱离实际等,标准条款的培训需在体系文件编制前进行。 第二阶段体系建立 2.1 体系文件编制 2.2.1过程识别 质量体系推进小组根据公司发展规划、组织架构、各部门职责等以过程的方法识别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分为COP顾客导向过程、MOP管理过程、SOP支持过程。其中:管理导向的过程用来建立基本的管理平台确保顾客导向过程的实施;支持导向过程是支持顾客导向过程,是实现和完成顾客导向过程的关键;管理导向过程和支持导向过程均服务于顾客导向过程,确保满足顾客需求和期望。各过程之间的关系可用矩阵图形式表述。

2017年河北省《标准化的理论、方法与实践》试题与答案

2017年河北省专业技术人员《标准化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1、标准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共同的语言、文字、历法、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最基本和初级的需求,这些都是最早出现的具有()特征的事物,而且多是以实物的形态呈现的。 A:标准化 答案:A 2、惠特尼是实行()生产的创始者。 B:标准化 3、1906年英国颁布了()BS27。此后,螺纹、各种零件和材料等也先后实现了标准化,成百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D:国家公差标准 4、()管理体系建立是以“泰罗制”和“福特制”为标志的。 C:现代标准化 5、由于工业化和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同样的零部件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统一和互换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协调性组织来统一这些零部件的标准,从而推动世界上第一个()——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于1901年诞生,它标志着标准化从此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后不久,约有25个国家相继成立了国家标准化组织。 A:国家标准化组织 6、1928年又创立了国际标准协会国际联合会(ISA),1946年10月14日在ISA 的基础上成立(),代表联合国负责国际间标准化工作的协调统一工作。 A: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7、标准是()。 D:为了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获得最佳秩序,经过协商一致制定且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8、标准化是()。 B: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潜在问题或现实问题制定重复使用和共同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9、简化原理是()。 A:在一定范围内缩减标准化对象的类型和数目 10、统一化原理是()。 D:把同类事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表现形态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个范围的标准化形式 11、通用化原理是()。

员工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构建

员工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构建 学习目标 掌握员工素质测评的基本原理、类型、主要原则和量化方法,员工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构成、类型、设计原理,以及品德测评、知识测评和能力测评的方法,能够运用员工素质测评的各种方法进行企业员工招聘。 知识要求 一、员工素质测评的基本原理 (一)个体差异原理 员工测评的对象是人的素质。只有人的素质存在而且具有区别时,员工测评才具有现实的客观基础。员工测评的基本假设认为:人的素质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为意志所转移的。 (二)工作差异原理 (三)人岗匹配原理 所谓人岗匹配就是按照人适其事、事宜其人的原理,根据人体间不同的素质和要求,将其安排在各自最合适的岗位上,保持个体素质与工作岗位要求的同构性,即保持个性需要与工作报酬的同构性,从而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人岗匹配包括:工作要求与员工素质相匹配;工作报酬与员工贡献相匹配;员工与员工之间相匹配;岗位与岗位之间相匹配。 二、员工素质测评的类型 (一)选拔性测评:是指以选拔优秀员工为目的的测评。 (二)开发性测评:是指开发员工素质为目的的测评,可以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三)诊断性测评:是了解现状或查找根源为目的的测评。 (四)考核性测评:又称鉴定性测评,是指以鉴定或验证某种素质是否具备以及具备程度为目的的测评,它经常穿插在选拔测评中。 三、员工素质测评的主要原则 (一)客观测评与主观测评相结合 所谓客观测评与主观测评相结合是指在素质测评过程中,既要尽量采取客观的测评手段与方法,又不能忽视主观性综合评定的作用;既要强调客观性,又不能完全追求客观性,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测评工具客观性与测评主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让它们彼此优势互补,而不要相互对立。 (二)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完整word版)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方案设计

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方案设计1.1需求分析 1.1.1采购范围与基本要求 收集智慧园区建设涉及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管理规范、技术标准和信息标准,编写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的接口规范、信息交换标准、元数据标准等。 1.1.2建设内容要求 (1)编写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元数据信息标准》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代码规范目录》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交换方式》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交换内容标准》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接口标准》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采集规范》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处理规范》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质量规范》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管理制度》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系统运维管理规范》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文档管理制度》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运营管理标准》 (2)收集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住建部智慧城市文件(2013年4月)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工信部,2013年4月)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GB/T21063-2007)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GB/T21062-2007) 《信息技术大数据术语》(20141191-T-469) 《信息技术大数据参考架构》(20141191-T-469) 《关系数据管理系统技术要求》(GB/T28821-1012)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住建部2005年) 《城市地下空间开法利用管理规定》(建设部59号、第108号) 《电信建设管理办法》(国发委第20号)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1.2设计方案 XX高新区智慧园区是一个大规模的建设工程。该工程以业务系统的相关数据为业务处理核心,以其它相关部门为信息交换对象,实现跨机构的大型综合与分布式的信息化系统。 面对这样一个大型的信息系统,XX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和相关制度。保障XX高新区智慧园区生态XX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标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 1.2.1标准在系统建设中的作用 XX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与标准规范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生态XX高新区智慧园区各项内容的建设必须遵循标准和规范,其设计、开发和实施等需要标准和规范进行指导;另一方面,标准和规范的制订和维护离不开生态XX高新区智慧园区的建设实践,标准和规范必需符合实际需求,随着生态XX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的不断建设和推广,标准和规范也要根据生态XX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的进展不断完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态XX高新区智慧园区及其配套体系的建设需要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指导。标准和规范具有以下指导作用: ?有利于确保XX高新区智慧园区相关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有利于确保XX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网络互联互通; ?有利于确保XX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安全可靠;

专业技术人员标准化的理论 方法与实践试题及答案

专业技术人员标准化的理论、方法与实践试题及答案(97分) 1:[3分]要建立全社会的标准体系,单靠哪一方面都不行,必须把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比如美国是以自愿性标准为主的国家,但其国内原来有600多个民间标准化机构,在参与国际标准竞争时,难以形成共同声音,于是由政府出面整合了这些机构,组成了美国标准化协会,形成了美国国内标准化的合力。正确? 我的答案: 2:[3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是一种对从业人员职业素养、职业行为的规范化,它反应的是具体工作事项的工作标准。 错误 我的答案: 3:[3分]社会责任标准的适用对象为“企业”。 正确? 我的答案: 4:[3分]标准系统的管理主要应用以下几个原理:系统效用、结构优化、有序原理、反馈控制、PDCA循环、持续改进等。 正确?

我的答案: 5:[3分]参数的选择与分级要依据标准化对象自身的特性、技术继承性、使用方便性、综合经济性等确定。正确? 我的答案: 6:[3分]我国标准化活动的资助模式主要依赖于政府经费,未来的标准资助模式可借鉴美国模式,即强调标准资助模式的多元化,促进标准资助的市场化。 正确? 我的答案: 7:[3分]标准化方法与标准化对象的性质关系不大,某种意义上无论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标准化对象,标准化的方法是基本不变的。 错误 我的答案: 8:[3分]世界各国越来越意识到,标准对于提升本国竞争力的重大意义,“规则的制定权和话语权”往往决定着市场的走向。这是一个进步。但,“标准的双刃剑”性质往往会使得一些“具有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以“标准”为手段,谋取“超额利润”,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盘剥。从大的方面说,这个世界的政治、经济秩序和规则的制定(也是一种标准)更

企业标准体系建立

企业标准化建设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企业创新层出不穷,标准化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日益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做好标准化工作不仅是企业实现现代管理和科学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必不可少的基本手段和基础工作。面对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企业必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标准体系,用标准化促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提高人员素质,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一、标准化概述 1.1标准化事业在我国的发展 1.2标准与标准化的定义 标准(Standard) 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

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标准化(Standardization) 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过程。 企业标准(Enterprise standards) 是对企业范围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和工作要求所制订的标准。企业标准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 企业标准化(Enterprise standard system) 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订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标准分级 标准分类 按法律的约束力分类 强制性标准 推荐性标准 标准化指导性文件

按标准化的对象特征和分类 1.3标准化的实质内容和主要目的 《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是标准化的实质内容 《获得最佳秩序、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则是标准化的主要目的

专业技术人员标准化的理论

专业技术人员标准化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标准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共同的语言、文字、历法、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最基本和初级的需求,这些都是最早出现的具有( 标准化)特征的事物,而且多是以实物的形态呈现的。 惠特尼是实行(标准化)生产的创始者 1906年英国颁布了(国家公差标准)BS27 。此后,螺纹、各种零件和材料等也先后实现了标准化,成百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现代标准化)管理体系建立是以“泰罗制”和“福特制”为标志的。 由于工业化和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同样的零部件在更 大的范围内实现统一和互换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协调性组织来统一这些零部件的标准,从而推动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标准化组织 )——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于1901年诞生, 它标志着标准化从此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后不久,约有25个国家相继成立了国家标准化组织。 1928年又创立了国际标准协会国际联合会(ISA),1946年10月14日在 ISA的基础上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代表联合国负责国际间标准化 工作的协调统一工作。 标准是( 为了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获得最佳秩序,经过协商一致制定且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标准化是( 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潜在问题或现实问题制定重复使用和共同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简化原理是(在一定范围内缩减标准化对象的类型和数目 )。统一化原理是(把同类事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表现形态归并为一种或限定 在一个范围的标准化形式)。 通用化原理是(在互相独立的系统中,最大限度地扩大具有功能互换和尺寸互换的功能单元使用范围的一种标准化形式 )。 系列化原理是(根据同一类产品的发展规律和使用要求,将其性能参数按一定数列作合理安排和规划,并对其形式和结构进行规划或统一,从而有 目的地指导同类产品发展的一种标准化形式)。 组合化原理是( 按照标准化原则,设计并制造出一系列通用性很强且能多 次重复应用的单元,根据需要拼合成不同用途的产品的一种标准化形式)。 模块化原理是( 在对一定范围内的不同产品进行功能分析和分解的基础上,划分并设计、生产出一系列通用模块或标准模块,然后,从这些模块中选 取相应的模块并补充新设计的专用模块和零部件一起进行相应的组合,以构成满足各种不同需要的产品的一种标准化形式 )。采标是( 将国际标准或国际先进标准的内容,经过分析研究,不同程度地转化为我国标准并贯彻实施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综合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综合评价方法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时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1)区域性原则 衡量一个研究对象的运行情况,要从特定的区域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评价指标要具有针对性。 (2)动态性原则 研究对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指标的选取不仅要能够静态的反映考核对象的发展现状,还要动态的考察其发展潜力。选取的指标要能够具有动态性,可以衡量同一指标在不同时段的变动情况,并且要求所选指标在较长的时间具有实际意义。 (3)可量化原则 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进行监测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作为支持。选取的指标应该具有可量化的特点,在保证指标有较高反映考核对象的前提下,能够直接查到或者通过计算间接得到指标数据,以保证评价的可操作性,同时数据来源要具有权威性,这样能保证正确评估研究对象。(4)层次性原则 一级指标同时分别设立多个具体的子指标。在众多指标中,把联系密切的指标归为一类,构成指标群,形成不同的指标层,有利于全面清晰的反映研究对象。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取: 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和普遍应用,用于定量评价多指标问题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被广泛应用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SAS、SPSS等统计软

件的使用更加提高综合评价法的实用性。目前用于分析多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有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因子分析法以等多种方法,不同方法的评价结果都是依据指数或分值对参评对象的综合状况进行排序评价。 在综合评价过程中,指标权重的确定十分重要。对指标赋值主要有主观赋值和客观赋值,也有将主观、客观赋值法结合起来的。对于指标数量比较大时,采用传统的主观赋值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则难以全面把握众多指标,依赖主观判断会增大或降低一些指标的重要程度,导致实证的结果难以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客观赋值法如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熵值法等,权重的确定是根据各项指标的变异程度或者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采用哪一种方法需要根据所构建指标体系的特点以及实证的目的来确定。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取要依据研究对象的特点而定,采用客观赋权法的主成分分析能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且提取主成分也能减少工作量。以下对常用的层次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两种综合评价方法做简单介绍。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记AHP ,是美国运筹学家等人提出的一种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广泛应用于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以及科学管理领域的问题。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构造层次分析结构,排列组合得出优劣次序来为决策者提供依据。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构建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反映系统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其次是构造判断矩阵,将各层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对于各因素之间重要性的比较可以通过专家咨询法,判别主要依据常用的1-9标度法。然后对1.0<=RI CI CR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