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毛概教学大纲

毛概教学大纲

毛概教学大纲
毛概教学大纲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教学大纲

-<前言>-

课程性质和任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我校全日制文理工科各专业普遍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本质特征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本课程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以及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祖国完全统一和外交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及十六大以来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学习者应理论联系实际,学马列要精,要管用,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计划学时:本课程计划108学时,6学分,其中课堂教学54学时、3学分(上学期已完成),网络课堂54学时、3学分。

选用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第2版。

考核方法:

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的考核(3学分)中,闭卷考试成绩占70%,学生参与各种课堂实践活动,占总成绩的15%,考勤占总成绩的15%。

网络课堂在网络课堂的考核(3学分)中,学生参与网上教学活动,上网点击相关资源(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课程作业和教学材料中的教案、学习指导、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热点问题、红歌PK、学术

前沿、联系区情、我的讲台、我关心的问题、我要上网等)不少于15次(每次2分),占总成绩的30%,任课教师到所在班级3次(介绍网络课堂及要求、带领同学观看大型专题片、讲评作业),3次考勤占总成绩的15%。利用约14学时观看大型专题片(与任课教师联系利用非在线时间观看),撰写2次大作业并在网上提交,占总成绩的55%。

-<教学内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总体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实践基础、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基本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准确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鲜明的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期,是第一次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并没有结束,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实践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继续。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不断地同各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俱进。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

中国社会新的生产力的增长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从中国共产党建立至国民革命失败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前期至中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至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时期。毛泽东思想在党的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实践证明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建设;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政革和策略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贯穿在上述各个方面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开放的世界环境,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条件和国际背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借鉴,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创立的思想条件;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依据和强大动力。

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从1982年中共十二大到1987年中共十三大,邓小平理论基本形成;从1987年中共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日臻完善,达到成熟。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系统地回答了一系列相关的基本问题。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政策上涵盖实际工作的各个领域,主要是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领域。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在哲学认识论方面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是邓小平理论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基础;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邓小平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的基础。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基础;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的重大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国际局势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外部条件。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发展的丰富思想,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世界发展的趋势,机遇大于挑战,当代世界发展的最新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依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依据。

科学发展观的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第二,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历史进程及其实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评价;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历史地位、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历史地位、指导意义。

(二)难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进程、思想实质及其预期目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科学体系与主要内容、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

(三)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幻灯片演示(ppt)、影视资料片。

四、思考与练习

1,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哪些?

2,邓小平理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各包括哪些?

4,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三大理论成果?

5,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掌握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弄清楚邓小平在新时期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及其发展;帮助学生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早倡导者。毛泽东在1929年6月14日写给林彪的信中,首次使用了“思想路线”一词。在1930年5 月的《反对本本主义》中明确提出了“思想路线”的概念。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

作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的概念。1937年7、8月间撰写的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第一次对“实事求是”的概念作了科学解释,把实事求是提高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态度和党性原则的高度。这标志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中共七大把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确立为全党的思想路线。党的七大以后,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继续发展与丰富。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打破了“两个凡是”的新教条主义的束缚,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恢复了在“文化革命时期”一度中断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针对当时思想僵化的现状,邓小平特别强调了解放思想,并阐明了解放思想的含义以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2000年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时,提出“与时俱进”的思想,并把它与“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联系在一起,使原本包含在实事求是中的创新思想更加明确。

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作了新的表述,使其内涵更为丰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解决了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课题;使我们党成功地找到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为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提供了科学的精神法宝。

第三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方面,有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

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各种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要重视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

理论创新的要求:要坚持正确的方法和思想方法;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及其辨证统一关系;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内容和意义。

(二)难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及其辨证统一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三)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幻灯片演示(ppt)。

四、思考与练习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和确立起来的?

2,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分别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了哪些新的贡献? 3,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什么重要意义?

5,简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内涵及其辩证统一关系。

6,如何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自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社会不同阶层对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选择,这种选择的成就与失误表现在哪些方面,从而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一种必然的选择;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基本内容,理解并掌握新民主主义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性质及其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掌握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及其发展规律;了解并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及其相互关系;了解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个独立的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任务不能互相替代,但又互相关联着。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

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自从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发生了一个新的变化。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从原来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之一,就是把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提炼和总结,上升为理论,实现“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化”。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在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中不懈探索的结果。从1922年7月党的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纲领到1948年4月毛泽东的《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经过长达26年最终完整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四大家族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化,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客观依据: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可能性;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只有正确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相互关系,才能真正懂得中国革命。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指导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

(二)难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内外原因;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而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如何理解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建立或被迫分裂革命的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特点。

(三)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幻灯片演示(ppt)。

四、思考与练习

1,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历史任务是什么?

2,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是什么?

3,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5,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6,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7,中国革命为什么要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8,为什么要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9,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了解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形成和内容;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2年,当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得到巩固,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从而为进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良好条件的时候,毛泽东基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开始酝酿和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它反

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紧密结合,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从1953年起,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全面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在国家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上,创造地走出了一条工业化和改造同时并举的道路;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上,从一举过渡变为逐步过渡、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突破了先机械化、后集体化的设想,创造出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等适应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过渡形式;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上,创造出从初级到高级的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避免了“流血革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同时,把资本家也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上,形成了国营经济、公私合营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和基本完成,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又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几千年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此后中国社会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历史经验和重大意义;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二)难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历史经验和重大意义;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三)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幻灯片演示(ppt)。

四、思考与练习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是什么?

2,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内容有哪些?

3,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5,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6,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有什么重大意义?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在于发展生产力,从而理解为什么党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我们在改革开放以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正确的理论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背离:主要是1957年以后,“左”的思想开始抬头,形成了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出现了一些严重错误,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失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

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邓小平最早是在1980年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样一个范畴。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作出了科学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奠基石;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体现。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使命的要求;是社

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对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作出的科学总结;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通过改革,坚持不懈的发展先进生产力,以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的生产力。

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决定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科学技术的功能决定了它的第一生产力的地位。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是通过渗透、融合并武装生产力的全部要素,使其发生重大变化,进入生产过程的方式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正确理解;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二)难点: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三)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幻灯片演示(ppt)。

四、思考与练习

1, 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2, 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3, 为什么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4,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6,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真正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对其长期性有充分的认识,能够深入了解当前国情,主动自觉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并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讲到未来社会的发展问题时,只是提出了在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后,要经过一个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并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的理论。

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将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即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发展过程的思想。

斯大林把社会主义某些条件的确立,视为社会主义的“建成”,实际上是将“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合二为一,把社会主义看做是一个十分短暂的历史阶段。

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可能要划分为两个阶段: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由于要创造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改革开放以来,重新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探索。1981年6月,《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这一论断。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标志。1997年党的十五大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九大特征及基本纲领。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党的十五大报告从9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作了论述。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党的十三大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起始于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到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经济文化落后的历史前提,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决定了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条基本路线明确规定了我们党在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中心任务以及为了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必须坚持的政治原则、基本方针、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997年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国家水平,即人均4000

美元,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所谓小康,在历史上是相对于大同而言的,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概念。它指的是一种生活状况或生活水平,即“富有仍嫌不足,但温饱已经有余”。中国现代的小康步伐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依据、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二)难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幻灯片演示(ppt)。

四、思考与练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2,如何认识我国社会的基本国情?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必须存在一个长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如何理解“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4,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5,如何正确认识党的最高纲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关系?

6,试述“三步走”战略的内容和特点。

7,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使学生明确解决矛盾最好的方法是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判断改革和一切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认为,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提出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邓小平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科学地区分和正确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现阶段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终于找到了长期以来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症结所在,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学说。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和途径,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化。

“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改革在农村拉开了序幕,而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同时也要求在政治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卫生体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三者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二节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这是深刻总结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的结果;这是敏锐把握当代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的结果;这是清醒判断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情和长远发展目标的结果。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全方位,是指我国的对外开放要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是对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开放。多层次,是指按照不同的开放程度所形成的梯次展开的开放格局。宽领域,是指在开放的范围、空间和形式上,有宽阔的活动领域。

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加入世贸组织,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从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三个有利于”标准;对外开放是中国基本国策。

(二)难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三)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幻灯片演示(ppt)。

四、思考与练习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4,为什么说“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5,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6,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意义,弄清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取得的成就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正确认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明确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重要意义;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了解完善分配制度的必要性和主要途径;认识健全社会主义保障体系和重视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认识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措施。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建国初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及其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引入市场经济,1992十四大最终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涵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和外资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实际出发,发展非公所有制经济,有利于调动多方面积极性,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及引进外资,弥补建设资金不足,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按劳分配也不是理论上的按劳分配,它受到公有制成熟程度的制约,是不纯粹的按劳分配。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并不与其他分配方式根本对立,而可在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下共同发挥作用,促进生产力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要素归不同所有者所有,其物质基础是各种生产要素同劳动一起,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当它被排他性地占有时,必须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才能有效地利用它来发展生产。三、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失业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积极推进医疗保险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确定社会保障范围,标准和水平。

第四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依据。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农”问题对中国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土地改革以来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思路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胡锦涛“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和党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意义。

三、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的历史背景。创新型国家的内涵。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和任务。

四、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不同历史时期处理这个问题的方针。当前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和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方针。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六、积极扩大就业

扩大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高等院校教育必须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以适应未来就业的形势和要求。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和推动

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幻灯片演示(ppt)。

四、思考与练习

1,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4,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6,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7,如何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的重大意义?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深刻认识我们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的政治制度,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一、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中国的特色。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不能削弱。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基本表现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和形式。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人民政协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特征。

五、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

村民自治机制。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二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及重大历史意义。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三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与基本政治制度不同。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立足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政治体制改革,要求从实际出发,明确改革目标,并对改革的步骤和程序实施严格的控制。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民主、自由和人权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世界上的民主,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民主的形式是多样性的,没有统一的标准。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自由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自由有根本的区别。人权作为权利的一般表现形式,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自然人的产物。民主、自由、人权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模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二)难点:深刻认识我们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模式;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三)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幻灯片演示(ppt)。

四、思考与练习

1,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5,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6,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指导方针,明确文化、精神文明、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解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化、精神文明、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在当今中国,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成果。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这一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

大学毛概社会实践报告经典范文

大学毛概社会实践报告经典范文 【 - 社会实践报告咨询工作总结】 这次的毛概实践活动是我大学以来第一次同小组成员团结一起向外做的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意味着这不是一个人独立独行的活动,所以最让我兴奋的一点就是能够走出校园,接触到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然后跟他们谈谈他们的观点关于我们的话题。 社会是比学校要大很多的学习大舞台,走在社会的上,可谓“俯仰皆学问”,可以从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物都捉摸到一些道理,用一句俗语:“抓一把泥土都是文化。”利用周六日假期去接触社会上的人,参加小组的团体活动,毫无疑问是可以收获良多的。在学校,我们大多都只专注于我们的书本学习,只一味的在书本上寻求真知。其实,我们都知道在社会学的生存之道才是最重要的,而参加了这次毛概实践活动也真真切切的让我收获到了一些在书本上无法学到知识。在学校,学生的普遍现象便是忽视了社会的实践活动,于是觉得书中的只是也有点无聊,于是是他们便缺乏善于学习的品性和习惯。 在还没参加活动前,我们小组本来是很懒散的,都想应付了事。然而在参与中,我们慢慢有了要做好实践活动的准备的心理。在参加活动的过程里,我们做到了用心,虚心,细心,热心,对社会形形

色色的人也变得很耐心。一旦尝到了乍入社会的做调查的新鲜感。我们 们的学习细胞变被刺激了,甚至对于路旁的一草一木,我们都可能悟出些什么;别人的一言一行,我们可能总结出什么;我们小组的计划,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的计划在被一步步完善。我们坚守着计划走,一路都走的蛮顺利。我们的组长经常在组建的 ___群问我们 ___和计划。我们的小组成员也很踊跃的提出自己的观点。有时我们语塞,因为当我们想用语言描述眼前的事物却感到脑子一片空白的时候,当我们想对一件事情定位,却无从思索的时候,当我们想通过活动做出点什么,却感到捉襟见肘的时候,因此我们会强烈地感觉到自己在各方面还欠缺很多,这个认识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也很重要。从另一个角度上,我们小组的成员总会在针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想法。有时你是这样想的,这样做的;他们是那样想的,那样做的。我觉得这种思维和行动的差就是我们学习的点,不论结果证明谁的做法是正确的。 在实践活动上,我们尽量做到不影响到每个人的学习。当然,有时可能会因为活动时间比较限制,某些组员不能同我们一起通往探究体验这个社会,但是我们都会一起探讨我们的成果。团队精神总是被人所提倡的,我们在这次活动中学习到最重要的东西或许就是团队互助精神了。在探究过程中,除了关心在活动

毛概社会实践活动分析报告

毛概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作者:————————————————————————————————日期:

毛概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2013年5月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报告 对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调查的意义: “关乎人文,化成天下”,在这里引用红河学院人文学院的这句学院口号。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内部正发生着诸多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内部调节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投毒案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杀人事件等等一系列事件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亟需正确的心理引导,故我们选择和制定此活动及活动方案,通过调查问卷和免费发放心理辅导资料等。 我国正面临着一个严重的考验,文化危机,精神层面的东西跟不上物质层面的发展,文化改革浪潮正迎面袭来,站在时代前缘的我们理应接受时代的考验亲身去实践,发扬社会正气,摈弃不良之风,树立一个良好的大学生形象,这不仅有利于我们自身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一个学校的发展,从一个大的层面讲,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进行此项内容的调查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关键是我们必须去用于实践,而并非是一纸空文,不然的话,“纸上谈兵”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沈括的那个失败下场,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效:我们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一个细致的调查,要将调查中了解到的情况和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以系统整理、分析

研究,而后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充分正确的认识其本质,而后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并且通过此活动引导部分学生转入正轨,调整好心态,愉悦的在大学学习。 以下是调查的具体情况: 调查时间:2013年4月---2013年5月 调查对象:红河学院在校大学生 调查过程: 首先进行调查研究,没有对工作的调研,就形成不了写工作报告的意图,也掌握不到鲜活的一手资料,这也是调查报告写作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具体实施流程: 一,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确定问卷调查内容, 制定问卷调查表。(1)调查方式灵活多样,可以是群体型的调查,或是单人型的进行调查,地点也灵活多样,校园或是教室或是宿舍均可。 (2)小组成员均要参与本问卷调查,本问卷调查拟定调查容量200人,小组成员共同分担. 二,编辑《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南》小册子 组员广泛收集资料,编辑一本小册子。在调查谈论过程中进行发放。 注:第一大点和第二大点同时进行。

(完整word版)新版毛概前六章知识点整理(背诵版)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时代条件 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和国际背景。 ●社会条件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物质基础 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近代中国新的社会生产力主要指近代工业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 ●理论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形成发展的过程(※选择题) 初步形成:提出并阐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 《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成熟: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945年七大写入党章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继续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活的灵魂: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他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把握事物内的必然联系,按客观规律办事;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坚定不移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处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2015版毛概第二章复习要点

第二章新民主主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5、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相互关系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相互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7、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哪些?第一,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首位。 第二,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建设。 第三,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第四,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8、总结党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实践经验,主要在于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二是要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 三是要采取区别对待方针。 四是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9、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毛概 学习方案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难点 第八章

---------------------------------------------------------------最新资料推荐------------------------------------------------------ 毛概学习方案学习内容学习重点难点第八章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习名称: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认识并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容及其必然性;认识并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了解并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与完善分配制度的主要途径,认识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全面理解并掌握公有制以及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认识并清楚如何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掌握如何使我国又好又快的发展。 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经济的同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为我国的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友好型社会,创新型社会等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内容: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1. 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2.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1 / 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2.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3.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2.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 统筹区域发展; 6.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学习重点、难点: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营管理法制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独有的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 在宏观调控上,能把人们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的发挥计划和市场的长处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

大学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5000字

大学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5000字 大学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指导思想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以教材第一章第五节《科学发展观》和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内容为中心,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加强和完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概论)课的实践教学。 二、目的意义 社会实践(调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我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成果大实践模式的尝试和具体应用。 通过社会实践(调查),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加深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可以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长才干、关注民情、服务基层、奉献社会,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创新精神,使同学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实施过程 1、本学期理论课结束之前,16-18周,任课老师按要求对所教班级学生进行布置;讲清楚本次调查报告的格式和题目,组织形式和具体要求。 2、暑期老师对自己所代学生进行及时辅导、沟通和交流。 3、本次调查报告的收集:下学期开学后的第1-2周,各位老师收齐自己教学班的社会调查信息反馈表和社会实 践(调查)报告,进行批改并评定成绩。 四、组织形式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采用学校统一组织和 个人自主结合的方式进行,大多数同学可通过自主方式完成课程实践活动。学校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调查)有两种形式: 一是学校组织的校级学生实践团队。 二是各学院组织的专业考察、科技下乡等社会实践小

毛概第二章 复习要点与习题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复习要点 一、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农民为主体的国度,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加之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的主要矛盾。这种情况决定了要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例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例 一、指导思想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理论联 系实际,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 主题,以教材第一章第五节《科学发展观》和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内容为中心,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加强和完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概论”)课的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调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我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成果“大实践”模式的尝试和具体应用。 通过社会实践(调查),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加深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的理解,深化 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增 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可以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长才干、关注民情、服务基层、奉献社会,提高认识问题、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创新精神,使同学们成为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本学期理论课结束之前,16—18周,任课老师按要求对所教班级学生进行布置;讲清楚本次调查报告的格式和题目,组织形 式和具体要求。 2、暑期老师对自己所代学生进行及时辅导、沟通和交流。 3、本次调查报告的收集:下学期开学后的第1-2周,各位老 师收齐自己教学班的社会调查信息反馈表和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进行批改并评定成绩。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采用学校统一组织和个人自主 结合的方式进行,大多数同学可通过自主方式完成课程实践活动。学校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调查)有两种形式: 一是学校组织的校级学生实践团队。 二是各学院组织的专业考察、科技下乡等社会实践小分队, 由学院团委组织、专业教师带队指导。 以上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调查),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将“概论”课社会实践(调查)与专业考察、科技下乡结合进行,并按要求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1、全员参与。全校20XX级本科生必须人人参与本次社会实 践(调查)活动。 2、就近就地进行。除了学校和各院系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活 动以外,自主社会实践(调查)的同学,建议结合家乡所在的市县 镇村相关实际情况进行调查。 3、社会实践(调查)要眼睛向下,充分占有第一手材料,利用

毛概各章知识点完全总结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新时期进步原因。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19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3.1945~1959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阶段。进一步剔除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找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进行探索。 六: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七: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将他所犯错误同毛泽东思想区分开来,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八: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国家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 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科学内涵。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发挥人民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利益。)“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18毛概教学大纲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开课单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容简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属于高等学校政治思想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考试课。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的要求,本课程的基本容分为: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适用教材:《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育部统编。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容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课程全面概述了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涵义、形成发展过程、科学体系、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基本观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通过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深刻认识解放思想、实

事、与时俱进的极端重要性,着重弄懂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怎样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经验,充分认识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意义。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三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科学理解他们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 相结合的主线,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主要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重点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几门课程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这些课程的共同任务是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在总结我们在以往的探索中所积累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为大学生培养运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立场、主要理论观点和科学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毛概实践教学环节调研报告

2010级毛概实践教学环节调研报告 学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院系: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交通1001 组长:王世宝 组员:王世宝李沙沙韩玉琦 席周周崔美莉刘桂钱 陈伏张娜张艳彬 调研时间:2011年10月22日——2011年12月10日

关于西安公交现状及发展的时间调研 一、调查目的 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公交优先”是缓解交通压力的重要问题。西安是西北五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也是西北最大的城市,因此,了解西安公交的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客车发展趋势是非常必要的。本次通过对西安市公交车辆市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城市公交车辆的发展趋势。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 1、不同层段的人对现阶段西安公交的民意反映 本次调查发出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0份,其中30%的人认为西安公交车站分布合理程度较好,46.9%的人认为公交的硬件设施(乘车时间、路程、客流)和软件设施(车内人文环境、精神风貌)很好,其余23.1%认为西安公交整体上差强人意。以上答卷皆为18~40岁之间的、教育程度良好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学生、民众。 2、现阶段西安公交的运行现状 基于上述问题,本团队在做完问卷调查之后也制定了一个方案,决定对专车进行跟踪调查,并采取驻站调查的方法做更深入的分析。 根据西安旅游地图及市内标志站点的情况,我们特此追踪了K5路、30路、41路、500路这四辆车进行专线调查。此四辆车的分布站点遍布以火车站为中心的东西南北,有很强的代表性,现关于此四辆车的相关情况如下﹕ ①K5路﹕全程14公里,起(终)点站首末时间为6︰00――24︰ 00,共22个站点,属城西南至城中的空调车,大站点分布如下﹕火车站—大差市—和平门—李家村—赛格电脑城—大雁塔—小寨—医学院—城南客运站—电子城商厦—紫薇城市花园 ②30路﹕全程15.5公里,起(终)点站首末车时间为:06:00——23: 00.共26个站点,属于城南之城中的无空调车,大站分布如下: 火车站—大差市—和平门—李家村—赛格电脑城—大雁塔—小寨—医学院—城南客运站—明德门—世家星城 ③41路:全程10.5公里,起(终)点站首末车时间为:06:00—— 23:00,共22个站点,属城东到城中的无空调车,大站分布如下:火车站—五路口—大差市—赛格电脑城—大雁塔—北池头—观音庙—铁炉庙—青龙寺—铁设院 ④500路:全程20公里,起(终)点站首末车时间为:06:00——23: 00,共31个站点,属长安区至城中的普通车,大站分布如下:火车站—大差市—赛格电脑城—大雁塔—庙坡头村—杜陵东路—航天东路—零六七基地—韦曲北站—水磨村—培华学院 并对路线上的标志点驻站调查,安调查表要求及时填好每次车的数据:车号、到站时间、行车间隔等。为了更好地理清纹络,我们将绘制如下草图,使人一目了然。

毛概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4) 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二、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P4-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方面,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

想。 最后,毛泽定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三)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P13)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选择)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国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四)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P27-29)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方法来”。 2.“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善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而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 4.“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选择)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P18-23) 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实现祖国统一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历史地位: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第二,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六)正确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P29-31) 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反例:文化大革命,大跃进 第二章(简答题)

毛概社会实践报告-总结报告模板

毛概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后,走出校门,投入社会,一番体验后,总结实践报告是必不可少的事。下面介绍毛概实践报告的两种写法: 毛概社会实践报告一 大学社会实践活动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促使大学生培养锻炼才干,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这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经验,更是我们人生的一笔财富。这一路走来,收获颇多,很多感悟将是我今后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借于本次毛概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有了走出校门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我们小组选择北京大学生消费价值观这一题,设计了调查问卷,我们分成小组去周边的几个大学发放调查问卷,还通过qq、人人、邮箱等络工具发问卷,尽可能多的增加调查者数量。收集齐数据后,我们通过excel软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相互帮助,相互合作,让我体会到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出了经验不足,处理问题不够成熟、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学会了许多。一方面,我们深入了解了北京大学生消费价值观这一热门话题;另一方面,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社会实践还让我学会了许多处世之道:首先,队员之间要首先要善于合作。由于,我们队的队员都是同一班级的同学,所以我们配合得非常默契。但是将来和我们合作的不一定都是我们的朋友,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包容,善于与人合作。当今社会,团队合作能力更加重要,“众人拾柴火焰高”。其次要善于沟通. 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和能力,时时都要巧妙运用。在发放调

毛概邓论说课稿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说课提纲 一、该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该课程是中宣部、教育部确定的各高等院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程,对于公安院校来讲,该课程的开设意义更加重大。 1、从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来看 公安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公安专门人才的重任。公安机关的性质和所承担的政治社会责任,决定了公安院校培养的人才,首先必须在政治上忠诚可靠。《2008年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所确定的各层次培养目标都把“政治坚定”放在首位。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公安院校必须走政治建校之路,抓好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 2、从警察职业素质要求来看 公安工作的性质和警察职业的特点决定了人民警察的素质必须是多方面的,如: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法律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在这些素质中最重要的是政治素质,政治素质对其他素质具有导向作用。这句话道出了人的政治觉悟的重要性。对于警察来讲更是如此。一个人民警察只有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以及对党、对人民、对法律、对公安事业无限的忠诚,才能担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如果警察失掉了忠诚,那么就必然会失去党性,还会失去个人的尊严、诚信、荣誉以及前程。就是说一个人能力方面可以欠缺一点,但在道德方面或政治方面不能有任何的闪失。现实生活中一些警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主要原因就是理想信念的动摇和忠诚意识的缺失。因此,公安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忠诚意识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强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3、从坚定政治信念的形成特点来看 警察坚定政治信念的形成和忠诚意识的养成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是经过后天的教育、培养、锻炼,逐步成熟起来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

2016年毛概实践报告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书题目:《论十大关系》 所属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院系年级:电气信息工程系13级 专业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姓名: 学号: 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 2015 年 6月

《论十大关系》 摘要: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但是,我们工作中间还有些问题需要谈一谈,值得注意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关键词: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多快好省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在讲话中,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以此为起点,开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最初有益的探索。《论十大关系》涉及我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本文主要从毛泽东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经济模式这一方面谈一点心得体会。 一国内外一切因素 建国初期,因为国内国外、主观客观等一系列因素,我们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来搞我国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学习与模仿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唯一的选择。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二、三十年代苏联实行“一五”“二五”计划中逐步形成的,是在国际形势日益恶化,严重威胁社会主义苏联的生存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后有限的实践经验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设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主要特点是: 1、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实行了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为前提,以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优先发展为核心的高速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 2、在经济制度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 3、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由国家行政手段调节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这一模式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战中曾显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1940年初步实

毛概工作计划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毛概教研室工作计划本学期紧紧围绕学院教学工作要求、评估要求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工作计划,结合我们教研室的特点,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为契机,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主渠道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思想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实现上述目标,现将本学期毛概教研室的工作计划做如下安排: 一、抓好理论学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承担着全院学生个人的精神文明的建设,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水平的高低尤为重要。因此思毛概研室将注重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认真贯彻中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认真抓好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系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做传授知识的“教师”,更要善于做育人的“人师”,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水平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影响力。 二、做好常规教学工作 1、根据培养创业型复合人才的新要求,修定完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 系概论》的教学大纲及教学日历,及时上传校园网; 2、重新拟定体验式教学模块,根据毛概的教学特点将毛概分成模块的形式,以项目导 入内容。 3、根据学院教学工作计划,制定教研室工作计划,检查教师学期授课计划等教学资料,承担本学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课程的两轮教学任务。 4、筹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课程的教本的编写。 5、收集、制作和整理教学图片、教学视频; 6、坚持听课制度。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可以帮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本教研室会继续执行学院规定,教研室主任听课次数不少于4节/月,普通教师听课次数不少于3节/月,同时做好听课记录,并及时将评课结果输入校园网。 7、教学中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因私调课,杜绝任何教学事故的发生; 8、及时上网输入学生考勤、教学日历、听课评教等信息; 9、认真做好期中、期末的教学检查工作,定期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解决问题并及时反馈信息; 10、认真做好试卷的出卷、阅卷、统分等工作。 11、鼓励教师加强科研。本学期要求每位老师完成一篇论文的撰写。 12、协调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和形势政策的考试方式及成绩的配比。 三、开展教研活动 1、坚持每周一次教研室活动,教研法动以开展集体备课,集中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交流教学方法为重点。同时讨论、确定《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课程的实践环节。 2、确定本学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课程的各模块的活动方案。 3、通过教研活动,及时交流授课信息,交流学生学习动态,研讨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难点、重点,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工作。通过学习借鉴、参观讨论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引导和要求教研

大学生毛概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精选范文

大学生毛概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大学社会实践活动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积极对社会进行建设。下面是大学生毛概社会实践报告范文,欢迎参考学习~ 篇一: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大学生独立意识增强、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逐渐增多,大学生对课余生活的时间安排与利用方面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同时课余生活的质量也不断随之下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甚至造成学生的行为偏差。因此,增强大学生对课余生活的认识,控制课余生活的负面影响,提高大学生课余生活的质量尤为重要。 (一)调查目的 为了进一步了解在校大学生如何处理课外生活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帮助大学生合理有序的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提高课余生活质量,使得学习与课余的时间分配达到最佳化,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大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质量。为此,我们对这一课题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几点建议,为学校的教务计划提供一些参考。 (二)调查时间、对象我们小组于20xx年10月至11月对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一至大三学生的课余生活的安排与利用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 (三)调查方式 此次调查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大一到大三的学生中利用随机量表抽取了120位同学作为本次调查的样本,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

此项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8份,有效回收率90%。)从返回的有效问卷分析来看,其中,男生60人,女生48人,城市的学生42人, 农村的学生66人,大一26人,大二31人,大三38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课余生活的现状分析 这里所指的课余生活是指在课余时间里所做的各种活动。而课余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周一至周五从早九点到晚九点期间除去用于上课的时间所剩余的时间;另一部分是周末的全天时间。 1、大学生课余时间及课余活动状况 (1)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裕。 通过对所的数据的频数分析可以看出,大一学生的课外时间最多,平均达到每天六小时,而大三学生的课外时间相对较少,平均每天两小时。如图课外时间柱状分析图。 在调查中显示大学生对课外生活自我安排的态度可以看出,50%同学都是稍微安排自己的课外生活,余下的部分,约有10%是仔细安排,而大多数都是无所谓或者不安排,由此可见大学生对自己的课外生活都是没有自主安排得,由此窥视出大学生的课外生活质量出于一个不理想的水平之上,亟待解决。 (2)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类型以娱乐主导为主。 根据某种活动在课余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为标准,可简单地将大学生课余生活分为学习主导型、活动主导型、运动主导型、娱乐主导型等类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