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硕士论文(Final)

硕士论文(Final)

硕士论文(Final)
硕士论文(Final)

西南交通大学

研究生学位论文

多端口IP路由器“边界网关协议”(BGP-4)的并行测试技术研究

年级二○○二级

姓名曾淼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

指导教师曾华燊教授

二○○五年六月

Classified Index: TP393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Master Degree Thesis

RESEARCH ON PARALLEL TESTING

TECHNIQUES OF BORDER GATEWAY PROTOCOL-4 IN MULTI-PORT IP ROUTERS

Grade: 2002

Candidate: Zeng Miao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Master

Major: Computer Application

Supervisor: Prof. Zeng Huashen

June. 2005

摘要

本文的技术背景是自IPV6出现以来就引起全球关注的路由器测试技术。为了保证互联网平稳的从IPv4向IPv6过渡,支持IPv4、支持IPv6、支持IPv6封装在IPv4或者同时支持IPv4和IPv6的路由器将在一段时间内并存。这种状况使得路由器的测试变得更加复杂,而且现有的测试方法回绕测试法(LTM,Loop-back Test Method)和穿越测试法(TTM,Transverse Test Method)无法适应现代多端口路由器的测试。因此,四川省网络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展了多端口测试技术的研究。

自提出多端口分布式并行同步穿越测试法(MDSP-TTM,Multi-port Distributed Synchronized Parnell Transverse Test Method)以来,四川省网络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正投入到多端口路由器分布式并行测试系统(MPR-DCTS,Multi-Port Router – Distributed Concurrent Test System)的研发工作当中。该系统采用两层的体系结构,上层是一个作为多端口测试管理器的终端,下层由很多的双端口测试器(TPTs,Two-Port Testers)构成,TPT 采用穿越测试法或者回绕测试法。

测试系统通过执行测试控制数据来管理测试的进行,因此,测试控制数据的定义是路由器测试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本论文反映的工作是对重要的路由协议-边界网关协议(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 v.4)的测试集、测试组、测试例的规划与描述。笔者的贡献总结如下:

A.对BGP-4协议进行了测试集的总体规划,重点是一致性测试集的规划。

B.文章给出了一个运行于TPT的TTCN-3描述的测试例来探讨了测试例的定义技术。

C.为论证新定义的并发多端口测试语言(CMP-TDL,Concurrent Multi-Port Test Definition Language)的可行性,本文给出了一个

多端口的测试例,并在实践中得出了一些改进、完善CMP-TDL

的建议。

关键词:并发多端口测试;BGP-4;TTCN-3;协议测试;一致性测试;性能测试

Abstract

The technique background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router testing, which has drawn worldwide attention since IPv6 came into view. To enable a smooth transition from IPv4 to IPv6, routers supporting IPv4 only, IPv6, and IPv6 encapsulated in IPv4 will co-exist for some time, and this complicates router testing. Moreover, existing testing methods such as Loop-back Test Method (LTM) and Transverse Test Method (TTM) are not catered for testing modern routers with multi-ports. All these considerations have stimulated the research activity on multi-port testing at Sichuan Network Communication Key Laboratory (SC-Netcom Lab).

With the new MDSP-TTM (Multi-port Distributed Synchronized Parnell Transverse Test Method) introduced at SC-Netcom Lab, a Multi-Port Router –Distributed Concurrent Test System (MPR-DCTS) is under development. An MPR-DCTS takes two-layer architecture: at the top layer, a PC acts as the Multi-Port Test Manager (MPTM) and at the bottom layer, multiple TPTs (Two-Port Testers) to test a pair of ports with either LTM or TTM.

Testing is governed by a test system through execution of test control data; therefore definition of test control data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aspect in router testing. The work presented in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planning and specification of test suites, test groups, and test cases for an important routing protocol - BGP-4 (Border Gateway Protocol v.4). Author?s contribution in this dissertation can be summarized as:

A. A framework for BGP-4 test suite planning is provided with an emphasis on

conformance testing.

B.Test case definition techniques are discussed in some detail with an example test case

specified with a standard test definition language – TTCN-3 for TPT.

C.To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newly defined Concurrent Multi-Port Test

Definition Language (CMP-TDL), a multi-port test case is presented in this dissertation.

Some experience gained in this practice has resulted in suggestions to improve CMP-TDL.

Key words: MPR-DCTS, BGP-4, TTCN-3, protocol test, conformance test, performance test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 I 目录.................................................................................................................. III 第1章绪论. (1)

1.1本论文的研究背景 (1)

1.1.1 IPv6路由器多端口并行测试技术的研究背景 (1)

1.1.2 路由器BGP并行测试研究的背景 (2)

1.2多端口路由器BGP-4并行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3)

1.3论文结构组织 (4)

1.4作者的工作与论文的贡献 (4)

第2章BGP-4及其并行测试技术 (5)

2.1边界网关协议BGP及其并行测试的必要性 (5)

2.1.1 BGP与BGP-4 (5)

2.1.2 研究BGP并行测试技术的必要性 (7)

2.2BGP-4并行测试技术 (9)

2.2.1 并行测试目的与测试方法 (9)

2.2.2 并行测试系统与测试支撑环境 (9)

2.2.3 TTCN-3形式化描述语言 (10)

2.2.4 多端口并行测试描述语言CMP-TDL (11)

第3章BGP-4测试集总体规划 (14)

3.1BGP-4测试集规划的意义 (14)

3.2BGP-4测试集规划原则 (14)

3.2.1 抽象测试集规划的基本原则 (14)

3.2.2 BGP-4测试集的规划原则 (16)

3.3BGP-4一致性协议测试集规划 (18)

3.3.1 BGP基本信息处理测试组规划 (18)

3.3.2 BGP协议状态机测试组规划 (21)

3.3.3 BGP错误处理测试组规划 (22)

3.3.4 BGP扩展测试组规划 (22)

3.4BGP-4互操作性测试集规划 (23)

3.5BGP-4路由器性能测试集规划 (24)

第4章BGP-4协议测试集描述 (26)

4.1双端口协议测试系统 (26)

4.1.1 TTCN-3协议测试系统 (26)

4.1.2 双端口协议测试环境及BGP双端口测试实现 (27)

4.2TTCN-3描述的双端口BGP-4协议测试例 (29)

4.2.1 BGP测试集的TTCN-3模块定义部分 (30)

4.2.2 BGP一致性测试例举例 (35)

4.3CMP-TDL描述的并发多端口BGP-4测试例举例 (41)

4.3.1 路由器突发量定义、网络流量产生模型 (41)

4.3.2 BGP突发量多端口测试例描述 (43)

4.4BGP-4测试例的语法、语义检测 (46)

第5章BGP与其它协议的联合测试 (48)

5.1BGP与IGP的相互作用 (48)

5.1.1 把BGP注入到IGP (48)

5.1.2 将IGP注入到BGP (49)

5.2BGP与RIP交互联合测试举例 (50)

5.2.1 RIP与RIPng (50)

5.2.2 BGP-4路由重分布到RIP测试过程 (51)

第6章总结与展望 (53)

6.1论文工作总结 (53)

6.2后续工作展望 (53)

致谢 (55)

参考文献 (5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9)

附录 (60)

第1章绪论

1.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

1.1.1 IPv6路由器多端口并行测试技术的研究背景

基于IPv4[1]的第一代互联网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信息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然而,随着网络规模的持续膨胀和新型网络应用需求的不断增长,目前的互联网在可扩展性、IP地址空间、安全、服务质量控制等诸多方面面临着挑战。IP地址空间匮乏、IP报头处理复杂、不能适应面向流的应用数据传输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互联网的发展,为此,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IETF)定义了新的网络层协议IPv6[2]。IPv6通过采用128位的地址空间替代IPv4的32位地址空间来扩充互联网的地址容量,使得IP地址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不再成为限制网络规模的一个因素;IP报头的简化有利于提高IP处理效率,报头中增加流标识字段,有利于针对应用数据流提供不同的服务;在安全性、服务质量及移动性等方面也收到更多的重视。因此,为以IPv6为基础的Internet被学界和业界广泛地成为下一代Internet (NGI)。

IPv6的出现一方面使网络设备必须面对从IPv4向IPv6过渡整个阶段两种IP并存的局面;另一方面也使IP之上的协议面临更新升级的问题。例如,与路径信息交换和网络管理相关的应用层协议等也需要定义升级版本。支持IPv6的域内动态路由协议已经有:RIPng[3]、OSPFv3[4]等协议;支持IPv6的域间路由协议主要是BGP-4+[5-6]等。

网络工程经验与运行实践表明,由于多方面原因,实现同一协议或协议集的设备并不一定能完全符合相关的协议,也不一定能够完全能够互通或互操作,因此需要对协议进行是否符合相关标准的测试(Conformance Test)和互通测试(Interoperability Test)。对于重要的网络设备如路由器等,还需要对其可量化的性能指标进行测试。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上就开展了对网络协议实现是否符合相关协议标准的测试的技术研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于80年代中期制订了“OSI协议一致性测试(Conformance Test)框架”文本,即ISO IS 9646[7],对基本观测法、测试定义语言和产品一致性申明等方

面的技术内容进行了规定。

我国网络建设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网络产品,特别是路由器和交换机产品,而过去由于我国自身缺少检测手段,对外国产品只能全盘接受。目前我国正进行下一代Internet的建设,并进行了大量的基于IPv6的产品开发工作,迫切需要对相关IPv6网络产品的检验手段、网络检测以及维护手段。因此,研究相关的协议测试技术、独立开发网络产品测试系统以及建立相应的网络产品测试中心,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2 路由器BGP并行测试研究的背景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IPv6路由器中的一类特定协议——边界网关协议(BGP – Border Gateway Protocol)。Internet作为全球性的网络,它根据管理域的不同将整个网络划分为若干各自治系统(AS – Autonomous System)[52]。在自治域内路径信息交换和路径选择算法通常由路径信息协议(RIP)[41-43]或开放式最短通路优先(OSPF)协议[4]确定;而在自治域之间采用的最典型的协议则为边界网关协议(BGP)[5-6]。尽管早期还定义有外部网关协议EGP (Exterior gateway protocol)[37],但目前已逐渐被BGP所取代。

由于BGP是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协议,因此它关心的是网络间的可达性,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在运行相同或不同内部路径信息交换协议的自治网络之间交换网络层可达性信息(NLRI,Network Layer Reachable Information)。因此,它采用的算法既不是基于纯粹的链路状态算法,也不是基于纯粹的距离向量算法。实现BGP的边界路由器系统所交换的网络层可达性信息(NLRI)中,包含了可达性信息所经过的自治系统列表,从而构造了一个自治系统连接图,以避免路由环路,以便实现基于自治系统的策略控制。

单个边界网关(边界路由器)可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治网络间的路由设备,对它的测试可能涉及多个端口间并行工作的状态和性能。因此,对它的测试系统应当具有在多个跨网端口间同步并行测试的功能。这正是实验室研究分布式同步并行测试技术和开发多端口同步并行测试技术的主要着眼点和研究价值之所在。

网络测试系统通过运行可执行测试控制数据来进行测试过程控制的,因此,对BGP的测试必须定义相关的测试控制数据(测试集、测试组和测试例)。实验室开发的系统的测试控制数据的定义是基于TTCN-3进行的,但TTCN-3的同步机制尚不能满足分布式同步并行测试的需要;对同步并行测试还涉及对网络数据到达率和到达率的统计分布特性,而TTCN-3不具备相关的功能,

需要对之进行扩展。为了便于描述同步并行测试和简化测试例的描述难度,实验室定义了“并发多端口测试定义语言”(CMP-TDL,Concurrent Multi-Port Test Definition Language)[23],以便将多端口间的同步与协调控制的描述与单口测试控制数据的描述相对分离。这就是本课题的具体研究背景。本项目选择了BGP-4[51]作为测试控制数据的具体对象。

1.2 多端口路由器BGP-4并行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有不少的科研机构以及网络设备生产厂商在对BGP协议测试技术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开发。

国外的研究机构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的互通实验室[8](IOL - Interoperability Lab ),互通实验室以Moonv6[9]试验网为背景,在美国和欧洲之间进行合作,对跨地域的网络进行测试。涉及的路由协议有RIPng、OSPFv3以及BGP-4+,该系统的测试配置比较灵活、自动化程度较高,但该系统的测试数据描述没有采用标准测试定义语言TTCN[10],因此其测试集缺少可比性,也难以移植到其他测试系统之中。

企业当中具有代表性的公司有[11]。Spirent推出的TRT Interactive是著名的TeraRouting Tester(TRT)的第四个版本。目前TRT支持的路由及组播协议包括:RIP/RIPng、OSPF/OSPFv3、BGP-4/BGP-4+、IS-IS/IS-ISv6等;另外还有[12]、[13]等厂家。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也逐步开始涉足网络协议测试技术的研究以及协议测试系统的开发。中科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在国内最早着手研究网络协议测试技术和测试系统的开发,主要研究以曾华燊教授提出的“Ferry-clip Test Approach”[14],并以此为基础开发针对OSI传送层协议的测试系统,将之移植到微机中。目前国内对BGP相关协议开展测试技术研究的其它主要机构有:清华大学[15]、中国科技大学[16]、中国科学院[17]等。

从国内外对BGP协议测试技术的研究以及相应的协议测试系统开发现状来看,国内外对BGP协议的测试工作主要还是采用对一对端口或多对端口进行穿越测试,几乎没有涉及多端口的并发测试。为此,笔者进行了针对BGP 协议的并发多端口路由器测试技术的研究。

1.3 论文结构组织

本论文的后续章节内容与组织结构如下:

第2章在讨论了BGP-4协议以及对BGP-4并行测试的必要性之后,介绍了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网络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研发的分布式并发多端口路由器测试系统,同时对相应的并行测试支撑环境进行了介绍。

第3章主要讨论了测试集规划的意义,在讨论协议测试集的基本规划原则,归纳了BGP-4协议测试集的规划原则,并按照归纳的规划原则对BGP-4协议一致性测试集、互操作性测试集、性能测试集做出了详细的规划。

第4章探讨了采用半形式化语言TTCN-3对BGP-4测试集进行描述的方法以及采用CMP-TDL并发测试语言对BGP测试集进行描述的方法,其中TTCN-3描述主要是针对基于单对端口的测试,而基于并发多端口的测试采用TTCN-3和CMP-TDL两种形式化描述语言。

第5章在分析了BGP协议与其它协议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了阐述了BGP 与其他协议进行联合测试的意义,并针对具体的情况给出了相关的测试例。

最后,第6章在对论文工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后续研究工作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1.4 作者的工作与论文的贡献

作者在西南交通大学网络通信技术省重点实验室承担的主要工作是对BGP-4协议并行测试技术的研究、对BGP-4协议测试集进行规划设计并用TTCN-3形式化语言以及CMPDL测试语言对BGP测试集进行了定义。

作者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仔细研究BGP相关的协议;

○2掌握穿越测试法、回绕测试法以及四川网络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多端口路由器并行测试系统;

○3学习TTCN-3测试语言以及CMP-TDL测试语言;

○4对BGP协议测试集进行了完整的规划,完成了测试集中规划的大部分测试例的编写。

○5首次用CMP-TDL语言进行了BGP-4同步并行测试例的描述,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CMP-TDL语言的建议,为实验室进一步完善CMP-TDL语言提供了参考。

第2章BGP-4及其并行测试技术

2.1 边界网关协议BGP及其并行测试的必要性

2.1.1 BGP与BGP-4

边界网关或边界路由器的基本的功能是:遵从BGP建立的路径表确定最佳跨网路径并将分组转发到相应的自治网络。BGP是当今Internet中实现跨网路径选择典型协议。

与BGP相关的RFC文本包括:

RFC1771: BGP-4的最新版本。

RFC1654:第一个BGP-4规范。

RFC1105、RFC1163和RFC1267描述了BGP-4之前的BGP版本。

RFC2858、RFC2545分别描述了BGP-4+的多协议扩展以及使用BGP-4的多协议扩展为IPv6网络自治系统之间路由。

BGP-4协议既不是基于纯粹的链路状态算法,也不是基于纯粹的距离向量算法。它的主要功能就是与其他的BGP系统交换网络层可达性信息(NLRI -Network Layer Reachable Information)。网络层可达性信息NLRI中包含了可达性信息所经过的自治系统列表,从而构造了一个自治系统连接图,以避免路由环路,同时也使得基于自治系统级别的策略控制成为可能。

BGP协议本质上是通信子网中的应用层协议,它利用TCP[18]连接完成相关的BGP报文的传输。由于传统上把Internet通信子网视为采用带内信令控制技术的网络,而由于通信子网通常为3层结构,难于解释为什么路由器中有需要使用传送层协议TCP或UDP的应用层协议(路径信息交换协议RIP、OSPF、BGP和网络管理协议SNMP等)。但是,采用带外信令控制的概念来审视Internet,则可以将它视为具有三层用户数据传输平台和五层信控管理平台的网络结构[48], 因此,对BGP等协议在通信子网中的位置就容易进行解释了。

图2.1是BGP-4协议的有限状态变迁图[19]。

BGP Event :

1 - BGP Start

2 - BGP Stop

3 - BGP Transport connection open

4 - BGP Transport connection closed

5 - BGP Transport connection

open failed

6 - BGP Transport fatal error

7 - ConnectRetry timer expired

8 - Hold Timer expired

9 - KeepAlive timer expired

10 - Receive OPEN message

11 - Receive KEEEPALIVE message

12 - Receive UPDATE message

13 - Receive NOTIFICATION message

图2.1 BGP-4协议有限状态变迁图

BGP执行三类路由:AS间路由、AS内部路由和贯穿AS路由。AS间路由发生在不同AS的两个或多个BGP路由器之间,这些系统的对等路由器使用BGP来维护一致的网络拓扑视图,AS间通信的BGP邻居必须处于相同的物理网络。互联网就是使用这种路由的实例,因为它由多个AS(或称管理域)构成,众多的研究机构、公司以域的角色一起构成互联网。BGP经常用于为互联网域间提供最佳路径而做路由选择。

AS内路由发生在同一AS内的两个或多个BGP路由器间,同一AS内的对等路由器用BGP来维护一致的系统拓扑视图。BGP也用于决定哪个路由器作为外部AS的连接点。互联网提供了AS间路由的实例。一个组织,如大学,可以利用BGP在其自己的管理域(或称AS)内提供最佳路由。BGP 协议既可以提供AS间也可以提供AS内部路由。

贯穿(pass-through)AS路由发生在通过不运行BGP的AS交换数据的两个或多个BGP对等路由器间。在贯穿AS环境中,BGP通信既不源自AS内,目的也不在该AS内的节点,BGP必须与AS内使用的路由协议交互以成功地通过该AS传输BGP通信。

与EGP相比,BGP有许多不同之处,其最重要的革新就是它采用路径向量的概念和并支持无类域间路由(CIDR -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技术。路径向量记录了所经路径上所有自治系统(AS—Autonomous System),这样可以有效地检测并避免复杂拓扑结构中可能出现的环路问题;对CIDR的支持,减少了路由表项,从而加快了选路速度,也减少了路由器间所要交换的路由信息。另外,BGP一旦与其他BGP路由器建立对等关系,仅需在初始化时交换整个路由表;此后,只有当自身路由表发生改变时,BGP 才会发送更新报文发给其它路由器。BGP的这种机制可以减少路由器的计算

量以及降低传输BGP报文的通信量。

BGP有4种报文类型:Open报文用来建立BGP同等实体的连接;Update 报文用来通告可达路由和撤销无效路由;周期性地发送KeepAlive报文,以确保BGP连接的有效性;当检测到一个差错时,BGP发言人就会发送Notification报文通知邻接BGP实体并断开连接。

2.1.2 研究BGP并行测试技术的必要性

从BGP的工作原理分析,正如上一节提到的,BGP执行三类路由:AS 间路由、AS内部路由和贯穿AS路由。BGP边界路由器与自治系统外的BGP 路由器相联形成外部BGP(EBGP),和自治系统内部的BGP路由器连接形成内部BGP连接(IBGP),同时BGP边界路由器还与自治系统内部的其它路由器相联,他们运行的是OSPF、RIP等路由协议。另外,在自治系统里面还有一类负责路由更新消息转发机制的反射路由器。以上这些都是BGP协议的多端口工作的情况。当然这些多端口工作的情况也需要多端口测试来检验BGP协议实现的一致性。

对BGP路由器进行性能测试就更需要多端口并发测试。例如,当需要对路由器进行定量测试时,如果仅对一对端口进行观测,虽然能获得该对端口处于满负载时的性能,但该状态对整个路由器来说仍处于轻负载状态。所获得的性能指标,不能表征路由器重负载情况下的性能(最大/平均吞吐率和最大/平均转发率等)。由于网络数据的到达具有突发性,当多个端口的输入数据瞬时指向同一输出端口时,路由器的交换机制和该输出端口处于负载最重的状况,所测得的性能指标才能代表最坏情况下的指标。而要模拟该种状态,必须向多个端口同时大量注入数据,并将过量数据瞬时指向待测端口。这只有进行多端口进行并发测试才能实现。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对网络中继系统(路由器、交换机等)的测试研究中总结了两种测试方法:回绕测试法(LTM,Loop-back Test Method)[20]和穿越测试法(TTM,Transverse Test Method)[21],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在对BGP路由器进行测试也普遍采用上述两种测试方法。但是BGP路由器一般来说是多端口设备,它既要完成域间的路由更新报文传送,又要转发数据报文。而ISO规定的上述两种测试方法只能对单个或一对端口进行观测,因此,测试结果不能反映BGP路由器的全面功能与性能。

如图2.2所示,ISO 9646建议的回绕测试方法(LTM)进行测试时,测试器将测试数据的目的地址填为测试器的地址,被测路由器收到该数据时,

会做出相应的响应数据报文并将该测试数据返回到测试器,因此,这种测试方法称为回绕测试法。LTM 实现相对比较简单,但一次只能测试到单个端口的相关协议实现,因此测试能力有限。曾华燊教授在对LTM 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的穿越测试法(TTM )能够同时对两个端口进行测试,如图 2.3。该测试法要求两个测试器各自观察一个路由器端口,因此从测试器1发出的测试控制数据经被测路由器转发到另一端口,再到达测试器2。实际上,在实际的协议测试网络环境中,可以将两个测试器置于同一测试系统之中,两个测试器分别使用不同的IP 地址,便很容易实现对这两个IP 路由器端口的严格控制下的测试,也容易实现测试器1和2之间的协调。由于在同一测试过程中涉及被测路由器的两个端口,因而能够测试模拟路由器一对端口工作状态和外部行为的情况。由于该测试方法的测试路径穿越了被测中继系统,因此被称为“穿越测试法”。

然而BGP 路由器的端口数目一般都超过两个,如果采用TTM 则仅能够

同时对BGP 路由器的两个端口进行受控测试;而采用多个双端口测试器对BGP 路由器分别进行测试,现有的测试技术中尚缺少下面一些因素:

1. 多个测试器之间的协调与同步机制。BGP 路由器实质上是包括应用层协议在内的信令控制平面和管理平面的协议集,BGP 路由器建立在TCP 之上,BGP 既要和对等BGP 实体进行路由信息的交互,也要完成用户数据包的转发工作。类似TTM 的单对端口测试技术不能反映不同端口之间在两个平面上协议活动的相互影响。

2. 现有的测试控制数据描述语言TTCN-3[22]不具备描述测试并行性,特别是并发特征的能力。

正因为如此,目前的测试难以模拟BGP 路由器的外部实际工作环境(多端口工作环境)、外部网络信息流的分布和最低性能指标,因而测试功能不全面。因此,基于以上分析,作者开展了对BGP-4路由器的多端口并发测试技

中继系统

图2.3 穿越测试法 中继系统

图2.2 回绕测试法(内部绕回)

术的研究工作。

2.2 BGP-4并行测试技术

2.2.1 并行测试目的与测试方法

国内外对多端口路由器的并行测试主要依赖TTCN-3中定义的系统内同步机制,难以适应多端口、多测试器的分布式环境。针对现有的路由器测试技术的局限性,四川省网络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提出了“分布式多端口同步并行穿越测试法”(DMSP-TTM,Distributed Multi-port Synchronized Parallel Transverse Test Method)[23-25],该测试法能够对多对端口并行测试进程进行严格的同步并协调测试进程间的关系,因此,能够模拟多端口路由器可能遇到的各种外部工作环境,从而对之进行全面的功能与性能测试。

同时四川省网络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为该测试方法定义了“并发多端口测试定义语言”[23](CMP-TDL - Concurrent Multi-Port Test Definition Language),它是定义并行测试例之间同步与协调关系的高层语言,它充分利用标准测试语言TTCN-3定义的测试例,并协调并行执行的测试例之间的同步关系。“分布式并发多端口路由器测试系统”[24](DCMRTS –Distributed Concurrent Multi-port Router Test System)是两级结构的测试系统,适用于网络设备测试中心对多端口路由器的全面功能测试与性能评估。

2.2.2 并行测试系统与测试支撑环境

图2.4为西南交通大学网络通信技术省重点实验室在研的IPv6路由器多端口测试环境(CMPTE,Concurrent Multi-Port Test Environment)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CMPTE由左侧的并发多端口测试系统(CMPTS,Concurrent Multi-Port Test System)和右侧的测试支撑工具(Test Support Tool Set) 两部分组成。CMPTS自身又由上部的并发多端口测试管理器(CMPTM,Concurrent Multi-Port Test Manager)和下部由多个双端口测试器(TPT ,Two-Port Tester)两级测试系统组成。

并发多端口测试管理器的主要功能是对下级的多个双端口测试器进行控制、协调与管理,在并发多端口测试器中执行的是由并发测试定义语言(CMP-TDL)描述生成的测试控制数据,测试器根据测试执行情况选择并执行新的测试例,最终完成多端口并发测试报告的生成。

在进行多端口并发测试时,TPT在CMPTM的控制下完成指定的对路由器的一对端口协调测试或两端口独立测试;TPT作为独立的测试系统,它通过执行可执行测试例(用TTCN-3描述,经TTCN-3编译器和C编译器编译后生成),完成对路由器的一对端口或单端口的测试。因此,图2.4中的CMPTS 总体上是面向测试中心的分布式并发多端口路由器测试系统;此时,TPT是作为CMPTS的下级测试器。TPT也可以作为可移动的单端口或双端口测试器独立地进行测试。

图2.4中的IPv6并发多端口测试环境的测试支撑工具包括:CMP-TDL 编译器和TTCN-3 (Test and Test Control Notation version 3) 编译器以及C编译器。CMP-TDL编译器完成并发测试集、组、例等的编译工作,将用CMP-TDL语言描述的测试控制数据,分为并发控制部分和单个/单对端口测试部分,然后编译为“C”程序;后者将把用TTCN-3描述的针对TPT双端口测试器的抽象测试集编译为“C”程序。由CMP-TDL和TTCN-3两种语言描述的测试数据编译后形成的“C”代码,经过C编译最终形成可执行测试集(ETS - Executable Test Suite)。

2.2.3 TTCN-3形式化描述语言

长期以来,测试案例的规格基本上都是采用各种各样的非形式化的方式,例如判断表、判断树、或者其他的自然语言说明。ISO 9646首先提出了

一种测试语言(TTCN,Tree and Tabular Combined Notation),它具有明确的语法和语义,而且是可以执行的。它针对软件测试领域提供了许多的游泳元素,其目前最新版本TTCN-3[22](Testing and Test Control Notation)更是已发展成为一种通用的测试规格语言。

TTCN是在协议一致性测试方法和框架(CMTF -Conformance Testing Methodology and Framework)标准(ISO/IEC 9646)的第三部分定义的。TTCN 的最新版本TTCN-3于2001年6月由(ESTI – 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Institute)发布,从语法上来说,它可以说是对TTCN的重新设计,它由TTCN-3核心语言或其他可以选择的表现形式构成,其表格形式和TTCN类似。

图2.5 TTCN-3核心语言以及它的多种表示形式

TTCN-3是一种灵活和强有力的语言,它用于描述在多种通信端口上的各种响应系统测试。它应用的典型领域是协议测试(包括移动和互联网协议)、服务测试、基于平台的COBRA测试、API测试等等。TTCN-3并不局限于一致性测试,它可以用于许多其他种类的测试,如互操作性测试、健壮性测试、回归测试、系统和集成测试。

TTCN-3核心语言有三个目的:作为广义的基于文本形式的TTCN-3测试语言;也可以作为TTCN工具之间TTCN测试套的标准化互换格式;或者作为各种表达格式的语义基础。如图2.5所示,TTCN-3的不同表现形式提供了面向不同应用的视图。不同的应用,可以选择不同形式来规格测试案例。

2.2.4 多端口并行测试描述语言CMP-TDL

在上节(2.2.3)我们介绍了形式化描述语言TTCN,发展至今TTCN已经形成其第3个版本——TTCN-3。尽管TTCN-3在前两版的基础上,允许多连接测试也增加了同步机制,但由于以下的这些原因,我们对TTCN-3进行了扩展[26],同时定义了CMP-TDL语言:

1.同步机制问题

TTCN-3虽然引入了并行测试连接间协调点的概念,但并未详细定义同步的机制。TTCN-3的同步机制无法满足作者所在的四川省网络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在研的CMPT-TS由多机系统组成的分布式测试系统的需要,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明确可操作的同步机制。

2.性能测试需要新的描述机制

TTCN-3侧重协议或软件系统的功能测试,因此,缺少描述性能测试的机制和实时性约束机制。BGP路由器以及其他的一些中继系统的并发多端口性能测试既需要描述定量数据(数据量和速率),也需要描述端口间的测试进程时间关系,实时性要求高。

3.多端口测试描述的复杂性

在测试系统中如果只是使用同一种测试描述语言,那么编程人员既需要考虑并行测试中的协调关系,同时又需要考虑单个测试连接的细节,使测试数据的描述变得十分困难。定义高层宏观描述语言,有利于将并行测试目的的宏观描述和并行连接间的协调、同步问题的描述与单个或单对端口的测试过程的详细描述分离,简化测试数据描述的难度。

并发多端口测试定义语言是一种宏观描述并发测试行为的语言,它在层次上高于TTCN-3,同时它与TTCN-3也有着紧密的联系。CMP-TDL可应用于基于并发系统(尤其是分布式系统)的一致性测试、性能测试和互通性测试。它主要集中于对系统同步、协调、管理功能的描述,对于单个或单对端口的测试过程的描述可以分解为若干独立的测试过程的描述,因而可以充分发挥TTCN-3的优势。

CMP-TDL的定义必须遵循“宏观、简洁、便于机器实现、易于理解、提供同步协调机制”的原则。在CMP-TDL的定义中必须区别应当由测试系统实现的机制和必须在测试控制数据定义过程中显式地描述才能够实现的机制。

为了提高系统的灵活性,CMP-TDL除了系统提供的基本函数外,允许用户自定义新函数,因而凡定义过而可重用的测试例或测试步作为用户定义的新函数,将它们放到一个函数-测试例对应表中,以提高了代码的利用率和增加功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CMP-TDL将函数的定义单独作为测试描述中的一部分使测试例的结构更清晰,它可能包括新定义的函数或本测试例特有函数,也可以包括已定义而可从“函数-测试例对应表”中导入的函数。

在涉及路由器性能测试的方面,笔者建议增加几个流量产生模型来有效

的仿真实际的网络流量,从而更好的进行性能测试。这部分内容将在4.3中阐述。

第3章BGP-4测试集总体规划

3.1BGP-4测试集规划的意义

BGP-4协议的标准化测试由两个工作部分组成, 即BGP-4协议测试控制数据定义(Test Definition)和BGP-4协议测试系统(Test System)建立。测试控制数据规定了某一协议标准的测试目的、测试内容和测试步骤。

任何测试系统的测试过程都是通过执行测试控制数据来完成的。可执行的测试控制数据需要由某种测试控制数据定义/描述语言来描述测试目的和测试控制过程和对测试结果的判据,然后再将其转换为测试系统可执行的测试控制数据。因此,测试控制数据的描述在协议测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配合实验室该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实验室先后安排了IPv6、ICMP、OSPF、和SNMP测试控制数据的规划、描述和测试技术的研究工作[27-30]。

测试系统通过运行可执行测试控制数据(Executable Tests)来控制测试过程,检查测试对象对测试系统发出的测试数据的应答,最后获得测试结果。因此,因此,测试控制数据的定义和转变为测试器可运行的程序也是实现测试的关键工作之一。随着协议测试技术的不断发展, 测试控制数据定义技术[27]也成为了近年来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

3.2 BGP-4测试集规划原则

3.2.1 抽象测试集规划的基本原则

ISO 9646将测试控制数据分为通用测试控制数据、抽象测试控制数据、和可执行测试控制数据3类。通用测试控制数据与测试方法无关,是对测试目的和测试要求从宏观描述;抽象测试控制数据将根据采用的测试方法的不同,用测试描述语言如TTCN-3进行的测试目的、要求、测试过程和不同情况下应获得测试结论的定义为层次结构,其顶层为测试集(Test Suite),下面各层次分别为测试组(Test Group)、测试子组(Test Subgroup)、测试例(Test Case)和测试步(Test Step)等。抽象测试集的规划体现在测试集的各个层次测试数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标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标准 1.制定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标准的目的: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编辑格式,便于信息系统的收集、存储、处理、加工、检索、利用、交流和传播。 2.学位论文的定义: 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成果或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硕士学位论文要求为3万字左右。 博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了创造性的成果。博士学位论文要求为5万字左右。 3.学位论文的编写格式: 每一章、节的格式和版面要求整齐划一、层次清楚。其中: 1. 章的标题:如:“摘要”、“目录”、“第一章”、“附录”等,黑体,三号,居中排列。 2. 节的标题:如:“2.1 认证方案”、“9.5 小结”等,宋体,四号,居中排列。 3. 正文:中文为宋体,英文为“Times News Roman”,小四号。正文中的图名和表名用相应的五号字体。 4. 页眉:宋体五号,居中排列。左面页眉为论文题目,右面页眉为章次和章标题。页眉底划线的宽度为0.75磅. 5. 页码:宋体小五号,排在页眉行的最外侧,不加任何修饰。 4.学位论文的前置部分: 学位论文的前置部分包括封面、声明、中英文摘要、目录等。1.封面上包括以下内容: (1)代号:指本单位编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代号 是“10701”。 (2) 分类号:指《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的分类号。可以到辅导员办公室查阅后填写。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框架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框架 各位同学: 上个学期大家已经完成了论文的开题报告,从大家的开题报告完成情况,我很高兴大家较好的掌握文献阅读和综述的能力,这为大家较好的完成论文写作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为了大家更好的完成论文写作,提高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我写这个信件,和大家分享一下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些技巧和原则。 你们开始写论文之前首先要做的是确定论文框架(或者叫提纲)。写作论文之前把整个论文的框架确定下来,接下来就是按照已有的想法往里面填充相应内容,可以有效提高效率。我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常用的框架结构: 第一部分,引言:这部分一般宏观的交代一下论文选题的大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将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接下来整个文章的内容分布结构以及最终要得到的结论的预判。(1)论文选题背景可以是整个的宏观经济背景、国家的政策解读、消费者行为变化趋势等等,一定要注意选择与你的论文题目密切相关的背景;(2)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是你的论文将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对现实经济生活有什么帮助;(3)将要采用的研究方法,这是很多同学比较头疼的地方,经常有同学说:老师,我就不懂什么研究方法啊,怎么办?其实研究方法有大有小,复杂的方法你们也没学过,但可以笼统概括一些你们会用的简单方法,比方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实地调研观察、案例分析法、规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等,这些方法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并没有严格制定你用什么复杂的分析。但大家注意,这部分的写作一定要结合研究的问题来写,要明确写出用什么方法研究什么问题;(4)文章的内容预判是指你接下来文章的总体结构安排,你只要剪短用几行字写一下论文的每一部分将要写什么内容就行了。 第二部分,理论回顾:也可以叫文献综述、理论综述、理论现状等等,这部分就是你们开题报告中的文献综述,但是要求比你们开题报告稍微高点,我不建议直接照搬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要求大家在这部分综述至少15篇以上的文献,而且必须有一篇以上英文文献。我建议的做法是将你们阅读的与论文相关的文献,用每篇文献三四行字概括介绍一下,三四行字可以用这样的套路:**作者(年份)用**方法研究了**问题,发现**结论,给出**建议。当然,对文献也要进行分类,可以按照年份先后排序,也可以按照观点相近的进行排序。最后一定不要忘了加上你自己对这些文献的短评,以引出你自己的文章将开展的研究和这些文献研究的区别,最好是有创新。 第三部分,理论研究。这部分主要解释你第一部分提出来的问题“应该”是什么样的。大家的选题一般都是一个具体的问题,那么你们在研究这个案例之前,有必要对较为普遍的、理论上较为正确的方法、策略、模式等进行分析,这部分的研究一般是抽象的,大家目前掌握的分析方法比较单一,可以用的主要方法就是你们在不同专业课当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上自己的逻辑推理。这部分较好的研究方法就是把自己的逻辑推理过程最终用箭头加方框的图形形式表现出来。 第四部分,现状研究。也就是你在第一部分所提出来的问题,现实中到底是什么情况,好还是不好,应该根据现实的分析得出结论。原则上这部分研究应该有大量的数据、图表,这是很多同学写论文比较头疼的地方,数据图表比较难找。目前大家能够使用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网络、自己去调研等,你们选的题目一般来说比较微观,统计机构不会为你提供数据的,这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去调研。我的建议是你们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别人的文章中有数据你赶紧把他记下来,在自己文章中转引,同时,根据别人文章中的数据来源,自己去找找,如果他的来源给你找到了,你就挖到宝了。最后不要忘了,这部分的现实研究一定要根据你第三部分的研究得出结论,现实和理想之间到底有多大差距,好为下一部分的结论做准备。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试行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试行)为了规范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根据由国家标准局批准颁发的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将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格式及有关标准统一规定如下。 1. 学位论文的组成 学位论文应用汉字(除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要求用其它文字外)撰写。学位论文一般由十二个部分组成,依次为:1.中文封面;2.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声明;3.中文摘要;4.Abstract;5.目录;6.图表清单;7.符号说明;8.正文(第1章,第2章……);9.附录;10.参考文献;11.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12.致谢。 1.1 中文封面 封面按统一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封面的内容和格式填写。索取号由图书馆确定,密级部分如属于秘密、机密或绝密必须填,其余填写“公开”。 论文题目:应简明扼要地概括和反映出论文的核心内容,一般不宜超过30字。 研究生:填写研究生姓名。 指导教师:填写导师姓名,后附导师职称“教授”、“研究员”等。 培养单位:填写研究生所属学院的全称。 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为准。 完成时间:填写论文成文打印日期。 答辩时间:填写论文答辩日期。 1.2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声明 声明置于封面之后,对其内容不得作任何改动,提交时作者须亲笔签名。 1.3 中文摘要 摘要是学位论文内容的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要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摘要中一般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语言力求精炼准确。学位论文中文摘要字数在800个字左右。 关键词是为了便于文献标引,从该学位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选取3~6个,之间用“,”分开。 1.4 Abstract Abstract内容与中文摘要相对应。

教育学的硕士学位论文该写什么

教育学的硕士学位论文该写什么? 按:这篇短文只针对教育学领域,请其他专业的读者自行判断其参考价值。 教育学是个尴尬的学科,这基本上是整个圈子的共识。这个学科所捣鼓出来的东西,无一例外要受到圈外人士的反复嘲讽和攻击。在教育界内部,来自教师的攻击就更不留情面了。这种尴尬主要是由于两个因素:第一,教育不可能脱离政治而单独运作,后者不善,则前者也离恶不远;第二,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头脑和意识,与邻近学科相较而言,它比医学飘渺,比心理学多变,又比哲学“真刀真枪”。总而言之,人人都关注它,人人都谈论它,但人人都能变换立场和视角,说别人的观点是狗屎,而又无从证伪。既然是这样,要你们这帮家伙做教育研究有什么用呢?你们说出过什么确凿的东西呢?你们能对真正的教育行为有什么助益呢?——教育学的尴尬正在于此。 所以,教育学的学位论文就成了一个大难题——究竟怎样算是好的题目啊?我离教育学专家还差得远,也不准备要做这个专家,但还是愿意系统谈谈我的观点:我旗帜鲜明地主张硕士学位论文专注于“发生了什么”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教育学的选题有哪些类型[1]。 第一类是讨论“发生了什么”(what)的问题。随便举几个宽泛的例子:某种新的研究性教学法对某校初二学生的物理成绩有什么影响?某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是什么?某地某时曾经发生过的某个教育事件是什么,它和另外一件事情的关系又是什么?这类问题关注的是具象事实。 第二类是讨论“怎么做”(how)的问题。例如:教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三年级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高考改革应该怎样改?怎样把最新的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这类问题关注的是实践操作。 第三类是讨论“为什么”(why)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我们要强调探究性学习?为什么小学要开设英语课?为什么道德教育要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关系性?这类问题关注的是价值判断[2]。 熟悉教育理论的人能看出来,这其实是布列钦卡的元教育学体系。(没办法,尽管他的理论又晦涩又远非时髦,我还是推崇他,并固执地以为每一个教育学研究生都应该拜读他的著作。)“发生了什么”的问题即布列钦卡所说的“教育科学”,“怎么做”即他的“实践教育学”,“为什么”即他的“教育哲学”。 我从来不掩饰我对国内教育学界醉心于“为什么”问题的鄙视和失望。翻开教育学期刊,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价值判断,它们全是思辨性质的论述,不需要事先证实,也没人能给它证伪。哎呀呀,这样做才是对的啊,哎呀呀,那样东西又很重要呀。关键是:谁还不知道这些哪?谁倒是来说说,究竟该怎么实现呢?——这下子没人作声了[3]。 那么,什么问题重要呢?当然是“怎么做”的问题。教育学归根结底是指向实践的学问:政策制定者盼着你为他们出谋划策,校长盼着你给他们指点迷津,父母盼着你帮他们

毕业论文框架结构

论文框架 摘要,要写五分之四页左右。分为三段。 *@@首先,用三行左右描述课题的研究背景和实现意义。 *@@接着,介绍你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系统,有哪些功能,最后完成的系统是什么样的,有哪些功能,是先后带来的好处。 *@@最后,用四五行介绍你这个系统是在什么框架结构下开发的,用到了什么技术,什么开发平台,用到了那些软件来实现的,不同软件完成那些部分的功能 关键字;四到五个 第一章绪论,用不低于五分之四页不多于一页去介绍你的系统开发背景和意义。分两到三段。*@@首先介绍系统在什么背景下开发的 *@@开发的意义是什么 *@@你要开发出来一个什么样的系统,包含大致的功能。 *@@再用一到两页去介绍你的课题的开发目的,开发内容,技术路线 *@@用半页左右介绍你的论文结构安排和提纲。 第二章开发工具介绍,介绍开发过程中用到的各种框架,技术,软件。 *@@先介绍框架,技术这类虚的,再介绍开发平台,所使用的软件这些具体的东西。第二顺序是先介绍重要的,宏观的东西,再介绍次要的,局部用的东西。 *@@开发过程中用到的主要软件都要进行介绍,每种软件介绍(除图表外)不超过一页,过于复杂的可以多一些。图表要清晰,有具体文字说明。 第三章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写这一章, *@@先介绍可行性分析,什么是可行性分析,有什么作用,你都进行了哪些可行性分析 *@@再写需求分析,什么事需求分析,为什么要进行需求分析,进行了哪些需求分析 第四章系统设计介绍你的系统是如何设计的, 首先是结构设计,然后是数据库设计 *@@结构设计时你的软件功能结构是什么样的,宏观的先描述一下,配上系统总的结构框图 *@@然后对每一部分的功能进行详细分条描述,配上该部分的结构框图,注意介绍次序,按照一定规律介绍,不要混乱。在这部分介绍里可以通过用例图来说明用户功能。 *@@接着是数据库设计,先介绍数据库设计的重要性,和你对数据库的需求。然后进行概念设计,先介绍系统中有哪些实体,用实体属性图配合介绍,要有文字说明,然后用ER图描述实体之间的关系,要有文字说明,接着用带有文字说明的数据流图介绍系统数据处理过程。 *@@接着进行数据库的物理设计,介绍你用什么软件建立了一个什么样的数据库,数据库中有哪些表,都存储什么东西,然后对每张表进行详细介绍,该表存储什么信息,有哪些字段,有什么约束。 第五章系统实现本章要详细介绍你的系统的每一个细节。 顺序是,先从主页开始介绍,然后再介绍每一个部分。 在介绍的时候,要以用户为主线,先介绍一个用户的所有功能,全部介绍完了再介绍另外一个用户的全部功能。 每个功能介绍的格式是首先四五行对这个功能进行文字描述,然后是截图,然后粘代码,代码要有注释,要粘贴功能代码而不是页面的格式代码。一些重复的功能操作可以不粘贴代码。第六章测试 *@@先用一页半左右介绍测试的原理,有哪些测试,测试的重要性等内容

延边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

延边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 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人为申请学位而撰写的学术论文,是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成果的主要表现,它集中表明了作者在研究工作中获得的新成果、发明、理论或见解,是评判学位申请人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科研领域中的重要文献资料和社会的宝贵财富。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规范学位论文格式,参照国家标准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结合我校具体要求,制定本规范。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除在字数、理论研究的深度及创造性成果等方面的要求不同外,对其撰写规范的要求基本一致。 1 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1 硕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1.2 博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1.3 学位论文一般应用中文撰写(特殊专业除外),硕士学位论文3~5万字,博士学位论文5~15万字。学位论文内容应立论正确,推理严谨,文字简练,层次分明,说理透彻,数据真实可靠。 1.4 论文作者应在选题前后阅读有关文献,硕士学位申请人的文献阅读量不少于30篇,其中外文文献一般应占三分之一;博士学位申请人的文献阅读量不少于60篇,其中外文文献一般应占二分之一。综述部分应对所读文献加以分析和综合。在论文中已引用的文献内容,应将其列入参考文献表,并在正文中引用内容处注明参考文献编号(按出现先后顺序编,具体要求见 2.2.2.7)。 2 学位论文编写格式 2.1 学位论文章、条的编写参照国家标准GB1.1-87《标准化工作导则编写标准的基本规定》第8章“标准条文的编排”的有关规定,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导(具体要求见附录7)。 2.2 论文的构成

框架住宅楼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土木工程专业学位论文(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框架住宅楼设计

X X住宅楼设计(框架结构)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土木工程专业学位论文(设计) 第I部分:中英文摘要 摘要 本设计为xx框架住宅楼设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 1、建筑设计: 通过查阅各种规范和资料,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用地环境、地形地貌等客观条件以及结合学院印发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任务书,对本建筑的工作空间、流动空间以及所有必不可少的服务设施提出合理的布置方案,然后分析、比较各种方案。最后,选择一个比较好的建筑方案进行建筑设计。 2、结构设计: 选择能实现整个功能要求的合适的结构型式和建施材料,继而确定使用期间作用于结构上的各种荷载,然后借助于结构设计理论和相关经验方法,初步估算出各构件的尺寸,并对结构作一定的静力分析,手工计算结构受力情况,进行内力分析与组合,最后借助于结构设计软件PKPM,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调整构件尺寸,提出确实可行的安全、经济的结构方案进行结构设计。设计中,以手算为主,电算验算相结合,比较分析两种结果,找出差异性,加深对结构设计理论的掌握,并为今后参与实际工程设计积累经验。 关建词 建筑设计,结构设计,静力分析,框架,抗震设计

附录一硕士学位论文格式及要求

单位代码:10484 编号: 密级:公开 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 学科、专业名称: 研究方向: 申请学位类别: 申请人姓名: 导师姓名、职称: 定稿时间: 中国·郑州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除了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其他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学位论文的研究做出任何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因本文引起的法律后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特此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了解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有权保留所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向国家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等提供本学位论文,同意研究生处将本学位论文提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全文出版,并编入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与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摘要 硕士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科研工作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代表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相应学位的基本依据。论文撰写应符合国家及各专业部门制定的有关标准,符合汉语语法规范。硕士学位论文的字数应控制在3-5万字。为了保证学位论文质量,使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特制定本规范。 摘要应能客观地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信息,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摘要不是文章的概括、引言、评论或总结。注意不要简单地照抄前言或结论。摘要不应有引言中出现的内容,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要求1000字-1500字左右。(注意两端对齐)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段:问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200字左右) 第二段:研究思路(以什么理论为基础,采用什么方法,对什么问题进行研究等;150~200字) 第三段:研究观点及策略建议 (这部分应该是重点。将文中的主要结论按照一定的逻辑加以梳理并提炼,在此基础上提出结论的政策性涵义或措施策略等;字数350-400字)第四段:创新与不足(100字左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取舍) 要求:“摘要”标题三号黑体加粗,摘要内容小四,宋体,多倍行距1.25倍行距。 关键词:XXX;XXX;XXX;XXX;XXX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一般可选3~5个,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按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关键词之间中文以分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要标点符号。 关键词上空一行。当关键词超过一行时,左缩进与冒号对齐。 “关键词”标题小四号宋体加粗,内容小四,宋体。

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

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北京印刷学院研究生院 2018年3月

序言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集中体现,是描述其研究成果、代表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为规范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格式,根据《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T7713-1987)、《学位论文编写规则》(GB/T7713.1-2006)和《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等国家有关标准,特制定本规范,各学科可在此基础上补充制定符合本学科特点的撰写规范。

目录 1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 2学位论文的组成部分及内容要求 (1) 2.1组成部分 (1) 2.1.1前置部份 (1) 2.1.2主体部份 (1) 2.1.3参考文献 (2) 2.1.4附录(如有) (2) 2.1.5结尾部分 (2) 2.2内容要求 (2) 2.2.1题名页 (2) 2.2.2致谢 (2) 2.2.3摘要页 (2) 2.2.4序言或前言(如有) (3) 2.2.5目录 (3) 2.2.6图和附表清单(如有) (3) 2.2.7缩写和符号清单(如有) (3) 2.2.8主体部分 (3) 2.2.9参考文献 (4) 2.2.10附录(如有) (4) 2.2.11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 2.2.12独创性声明 (5) 2.2.13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5) 3撰写及打印要求 (5) 3.1封面和书脊(见模板) (5) 3.2题名页(见模板) (6) 3.3致谢(见模板) (6) 3.4摘要页(见模板) (6) 3.5序言或前言(如有)(见模板) (6) 3.6目录(见模板) (6) 3.7图与附表清单(如有) (7) 3.8缩写和符号清单(如有) (7)

土木工程框架结构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姓名:学号: 所在学院:土木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设计(论文)题目:常州市某培训中心实训大楼 指导教师: 2013-1-11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或设计方案比较、选型 析等) 毕业设计是一个总结性的教学环节,是学生全面系统地融汇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通过本教学环节,要加深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设计创新精神,使学生得到有关单位工程建设从方案制定到施工组织的全过程系统性的训练。通过毕业设计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培养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毕业设计要求我们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系统的完成一项工程设计,解决与之有关的所有问题,熟悉相关设计规范、手册、标准图以及工程实践中常用的方法,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强的显着特点。因此毕业设计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在完成本次毕业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感性和理性知识去把握整个建筑的处理,这其中就包括建筑外观和结构两个方面。还需要我们更好的了解国内外建筑设计的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更多的关注这方面的学术动态,以及我们在以后的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方向。同时积极、独立的完成本次毕业设计也是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做出的必要的准备。 一、研究现状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土木工程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所建造的工程设施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面貌,因而土木工程也就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之一。土木工程在我国可以分为: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公路和城市道路工程、铁路工程、隧道工程、水利工程、港口工程、给水和排水工程、环境工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深知土木工程设计范围之广,以及和社会生活联系之密切。我们在校只是学习了土木工程这一个

硕士学位论文写作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写作简介 一、论文的组成 硕士学位论文一般由题目、作者、目录、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附录等部分组成。 二、摘要的写法 摘要一般应包括:课题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部分,又称“四要素”。 为了清晰起见最好一个“要素”用一段文字概述,文字要简练、明确,要突出论文的新论点、新见解和创造性成果。中文摘要篇幅控制在1000汉字左右,英文摘要是中文摘要的翻译,通常使用一般现在时或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 三、关键词选取 设置关键词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检索,因此关键词要选取与论文内容最接近的最好能在关键词典中找得到技术词汇,要让别人使用关键词检索时能够检索到你的论文。关键词一般选3-5个,并按其与论文内容的密切程度排序,关系密切的排在前头。 四、引言的结构 引言一般可分三小节: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研究目标与主要工作,论文的内容安排。写明研究课题的意义,前人做的主要工作,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继续研究的目的,采用的原理、方法,论文的主要内容等。引言不是资料的简单堆砌,是为了引出你的问题,为此要全面概括前人做过哪些相关工作,有哪些结果,哪些不足,从而引出你为啥要做这个工作,你将做哪些工作,你将在哪些方面做点提高。 五、正文的组成 正文要再分几部分,但不同类型的论文其正文的结构差别很大。例如:对于应用研究类题目,一般应包括: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相关标准与关键技术、设计要求与设计方案、实验结果与性能分析等;对于理论研究方面的题目,一般应包括: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相关的技术分析、改进算法或方案的理论描述、实

验(或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等。特别要注意: (1)正文标题和各层次标题编号要符合编辑部要求。一般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小圆点“.”相隔,末位数字后面不加点号,如“1”,“1.1”,“1.1.2”等;各层次的序号均左顶格起排,后空1个字距接排标题。 (2)图号和图名间空1个字距,居中写在图的下方,图中文字符号比正文的字号小半号,数学函数、变量用斜体。 (3)表号和表名间空1个字距,居中排于表的上方,表格用三线表;项目栏中各栏标注应齐全,要避免表中内容与正文叙述重复。 (4)文章中重要的或后文要重新提及的数学式、反应式等可另行起排,并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序号。序号加圆括号,靠右顶格排。文中西文数学符号(一般函数、变量、变数、集合、矩阵)用斜体,其它数量单位,已有定义的函数(如sin, log, max, min, exp, lim, sign, 转置T),已有定义的算子(如导数d, ∫, ∑,∈等)用正体。 (5)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图表序号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要简写,四位以上数字小数点左右每隔3位空1/4格。 六、结论的内容 结论中要对论文的研究工作进行系统总结,对取得研究结果做出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指出尚未解决的问题和继续研究的思路。为清楚期间,工作总结和研究成果的评价最好逐条列出,特别要注意突出强调论文的创新之处。 七、参考文献的格式 论文中参考的文献要在5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30篇以上。参考文献按文中引用或参考的顺序编号,在引用的地方用上标的形式写上文献的顺序编号。不同类型的参考文献有不同的标志,如:期刊[J]、著作[M]、会议论文[C]、学位论文[D]、技术标准[S]]等,其书写格式要符合标准要求,具体如下表所示:

硕士学位论文撰写基本要求和格式标准

硕士学位论文撰写基本要求和格式标准(修订) 一、引言 1.为了保证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便利信息系统的收集、存储、处理、加工、检索、利用、交流、传播,统一规范我校硕士学位论文的格式,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制定的。 2.学位论文的撰写是作者申请相应学位的重要环节,论文内容必须是本人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硕士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得少于一学年。非外语专业学位论文应采用最新颁布的汉语简化文字用计算机输入打印完成,外语专业学位论文应采用国际规定的相应语言文字用计算机输入打印完成。学位论文主体部分字数一般为3-6万字。 二、论文排版 1.页面设臵:学位论文须用A4(210×297mm)标准大小的白纸单面打印。学位论文页边距按以下标准设臵:上边距(天头)为:30 mm;下边距(地脚):25mm;左边距和右边距为:25mm;装订线:10mm;页眉:16mm;页脚:15mm。 2.页眉:页眉从摘要页开始到论文最后一页,均需设臵。页眉内容左对齐为“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右对齐为各章章名,字号均为5号宋体。页眉之下有一条下划线。 论文发表、论文写作辅导请咨询董编辑Q/微信:993383282 3.页脚:从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页码位于每页页脚的中部。 4.前臵部分:从中文题名页起可单独编页。 5.字体与间距:学位论文字体为小四号宋体,字间距设臵为标准字间距,行间距设臵为固定值20磅;按每页43行,跨度15.6磅设臵,学位论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参考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参考 ——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方向说明:1、本选题参考主要选自“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本参考基本反映了中学政治学科学术研究(研究生范围和层次)的实际情况。从中可以发现研究的热点和空白。3、本参考对选题的归类只具有相对意义,有的题目既可以归入一类,也可以归入另一类,选题时完全可以突破现有划分类别。4、本参考的选题只是大体上给出了一个研究范围和方向,选题时必须进一步细化,切不可照搬。 一、教学论 (一)教学形式和方法 1、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研究 2、思想政治课教学风格研究 3、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研究 4、思想政治课教学技能研究 5、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驾驭研究 6、思想政治课课堂互动研究 7、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研究 8、思想政治课生成教学研究 9、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研究 10、思想政治课分层次教学研究 11、思想政治课反思性教学研究 12、思想政治课体验教学研究 13、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研究 14、思想政治课学生参与教学的研究 15、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研究 16、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研究 17、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研究 18、思想政治课主体性教学研究 19、思想政治课差异教学研究 20、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研究

21、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研究 22、思想政治课愉快教学研究 23、思想政治课民主性教学研究 24、思想政治课问题教学研究 25、思想政治课综合教学研究 26、思想政治课讨论式教学研究 27、思想政治课开放式教学研究 28、思想政治课“四环节”教学法研究 29、思想政治课“灌输”教育研究 30、思想政治课“和谐”教育研究 31、思想政治课“激励”教育研究 32、思想政治课情感教育研究 33、思想政治课“生态”教育研究 34、思想政治课引言、设问小栏目的教学研究 35、思想政治课开展小论文写作的研究 36、优化思想政治课作业系统的研究 37、虚拟和真实情境相结合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 38、漫画艺术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 39、思想政治课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40、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反思 (二)教学内容 1、思想政治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教育研究 2、思想政治课生命教育研究 3、思想政治课公民教育研究 4、思想政治课环境教育研究 5、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研究 6、思想政治课集体主义教育研究 7、思想政治课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8、思想政治课人文素质培养研究 9、思想政治课时事教育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打印要求及格式范本

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打印要求及格式范本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为了统一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编辑 格式,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便利信息系统的收集加工、检索利用和交流传播,根据《学 位论文编写规则》GB/T 7713.1—2021,制定四川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打印 要求及格式范本。 一、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是作者从事科学研究或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 题取得创造性的成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相应学位时 所提交的表明其学术水平的研究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 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工作方面做出 了创造性的成果。 硕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学位论文内容应立论正确,推理严谨,文字简练,层次分明,说理透彻,数据真实可靠。 学位论文应使用中文撰写外语专业除外,来华留学生论文撰写用语用字按国家相关规 定执行。各学科学位论文字数由各学院分学位委员会讨论决定。 学位论文中使用的术语、符号、代号必须全文统一并符合规范化要求。计量单位一律 采用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二、学位论文基本结构及编写格式 学位论文主要由封面、独创性声明、中英文摘要、目录、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部分组成,并按此前后顺序排列。 1、封面 封面包括分类号、密级、单位代码、作者学号、校名、学校徽标、学位论文中文题目、英文题目、作者姓名、导师姓名、学科和专业名称、论文提交时间等内容。不同层次、不 同类型的学位论文分别采用不同的封面。详见附件1:学位论文封面格式。 2、论文独创性及使用授权声明 见附件2: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及使用授权声明。 3、摘要

(完整版)框架结构毕业设计

第一章设计任书 1.1.1 工程概况 该工程为六层办公楼,主体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占地面积为1310㎡,建筑面积5240㎡,建筑物共6层,底层层高5.1m,标准层层高3.6m,顶层层高4.5m,总高度25.5m,室内外高差0.450m,基础顶面距离室外地面1.05m,基础采用柱下独立基础。 该办公楼主要以层为单元出租,每层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拥有接待室、会议室、档案室、普通办公室、专用办公室等。楼内设有两个电梯三个楼梯,主、次楼梯开间均为3m,进深均为6.6m,楼梯的布置均符合消防、抗震的要求。 1.1.2 设计条件 一、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防,抗震设计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g; 二、基本风压: 0.55KNm2,B类粗糙度; 三、雪荷载标准值:0.2KNm2; 四、结构体系: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五、工程地质条件:拟建场地地形平坦,土质分布具体情况见表,II 类场地土。地下稳定水位距地表-9m,表中给定土层深度由自然地坪算起。建筑地点冰冻深度-0.5m。 表1-1 建筑地层一览表 序号岩土 深度 土层 深度 (m) 厚度 范围 (m) 地基土 承载力 (kPa) 压缩 模量 (mPa) 1 杂填土0.0—1. 2 1.2 --- ---

2 粉土 1.2—2.0 0.8 200 5.0 3 中粗砂 2.0—4.8 2.8 300 9.5 4 砾砂4.8—15. 10.2 350 21.0 1.2 建筑设计任务及要求 一、基本要求: 满足建筑功能要求,根据已有的设计规范,遵循建筑设计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造型美观的原则,对建筑方案分析其合理性,绘制建筑施工图。 二、规定绘制的建筑施工图为: 1、底层、标准层及顶层平面图:比例 1:150(图1-1) 2、主要立面图:比例 1:150(图1-2,图1-3) 3、屋面排水布置图:比例 1:150 4、剖面图:比例 1:150 5、墙身大样及节点详图:比例 1:100及1:10

博士_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

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 参照国家标准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B-87),并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特制定本规范。 一、学位论文的构成 学位论文一般由三大部分构成,即前置部分、主体部分和后置部分。具体内容依次是:封面、题名页、版权使用授权及研究成果声明、摘要、关键词、目录、插图和附表清单、注释表、正文、参考文献、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致谢、作者简介。其构成要素如图1所示。 封面 题名页 版权使用授权及研究成果声明 前置部分摘要(中、英文) 关键词 目录 插图和附表清单(必要时) 符号、标志、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单位、术语、名词等 注释表(必要时) 正文 主体部分 参考文献 附录(必要时) 后置部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图1 学位论文的构成要素 1

二、学位论文的内容要求 (一)封面 封面是学位论文的外表,起提供信息和保护的作用。北京理工大学学位论文封面撰写要求如下: 1. 密级:必要时置于封面右上角,并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标记。 2. 种类: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 3. 题目:应简明扼要地概括和反映出论文的核心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5字。 4. 作者:位于论文题目正下方。 5. 时间:xxxx年xx月。 (二)题名页 1. 中文题名页 题名页是对学位论文进行著录的依据。题名页自上而下的排列顺序为:中图分类号、UDC分类号、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学院名称、指导教师、答辩委员会主席、申请学位级别、学科专业、学位授予单位以及论文答辩日期等信息。 (1)分类号:必须在题名页左上角注明分类号,便于信息查询和交流。一般应注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分类号,同时注明《国际十进分类法UDC》的分类号。《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的选择通常是查阅最新版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国际十进分类法是最早的多语种分类法,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国际十进分类号简表请参见UDC联盟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399349502.html,/outline/outline.htm。 (2)论文题目:中文题目同封面一致。 (3)作者姓名:位于论文题目正下方。 (4)学院名称:填写所属学院的全名。 (5)指导教师:填写指导教师的姓名、职称。指导教师的署名应以研究生院批准备案的为准,一般只能写一名指导教师,如有经研究生院批准的副指导教师或联合指导教师,可增写一名指导教师。 (6)答辩委员会主席:填写答辩委员会主席的姓名、职称。 (7)申请学位级别:填写“学科门类+学位级别”,如工学博士、理学硕士等;如申请专业学位,填写“类别+学位级别”,如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 2

毕业论文办公楼框架结构设计

毕业论文办公楼框架结构设计

摘要 本工程为华宇办公楼的结构设计,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该办公楼为五层钢筋混泥土结构体系,底层层高为 3.9m,其它层层高为 3.6m,建筑面积约31002 m。本工程地震烈度为7度,设计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Ⅱ类,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基本风压为0.35kN/2 m。楼、屋盖 m,基本雪压为0.40kN/2 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本设计是以“简单、实用、经济、安全”为核心的设计原则。按照设计规范来完成本工程的结构设计。 本设计方案根据设计资料先画出建筑施工图,先进行荷载的标准值计算,接着采用弯矩二次分配法,做出弯矩图,剪力图,轴力图。横向框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计算,横向框架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计算,然后进行内力组合计算,找出最不利的一组或几组内力组合,进行安全结构计算配筋并绘图。 整个设计过程中,遵循设计资料和相关的最新规范,对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分析。始终围绕着设计的核心原则进行设计。 【关键词】: 框架结构、内力组合、结构配筋

Abstract For hua yu office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of this project, the adoption of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 the office building for five layer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system, the underlying the height of 3.9 m, other layers of high of 3.6 m, building area of about 3100. This design engineering seismic intensity of 7 degrees, grouped into the first group, site category for Ⅱ, frame aseismic levels for level 3. The basic wind pressure is 0.35 kN /m2, basic snow pressure is 0.40 kN /m2. Floor, roof adopts the cast-in-plac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This design is based on \"simple, practical, economic and security\" as the core design principles.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specification to complete the project structure design. This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data to draw the construction plan, load standard values calculated first, and then USES the bending moment secondary distribution method, make the bending moment diagram and shear diagram, shaft trying to. Transverse frame under horizontal seismic action of internal force and displacement calculation, horizontal framework under the wind load of the internal force and displacement calculation, and then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force calculation, find out the most unfavorable one or several groups of internal force combination, the security structure calculation of reinforcement and drawing. The whole design process, follow the latest specification, design data and related to the design of each link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lways surround the core principles of design. key words: frame structure, internal force combination, structure reinforcement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