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能力

欣赏一份别样的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能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美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不同情况,开展各式各样的美育活动。”这是对实施审美教育进行了明确的要求。指出了审美教育的客体、价值、实践和途径,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审美教育,教材中的美育正如一粒蒙尘的珍珠,静静地散落在每篇课文的字里行间。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中涌透着审美意识的教育,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语文教学这个优势,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美、判断美、欣赏美,在审美享受中陶冶情操,获得知识,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内容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我们要理解审美感的获得是通过审美感受来实现的,审美感受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带有浓厚的感情因素。“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课程内容的优势创设情景,用丰富的感情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启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一)发挥不同文体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能力

首先,从课文中所选的诗歌来看,它是文学的最早起源,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朱光潜曾说“诗是文学的精华,真正的文学都必须有诗的物质。”他说“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情趣是感受来的,起于自我,可经历而不可描绘;意象是观照来的,起源泉于外物,有形象可描绘;情趣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意象则起于对基层经验的反省。”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把握住作者在诗中的“情趣——意象”的关系,进行领悟、玩味,诱导学生在“情趣——意象”的交流中获得审美情感,培养审美能力。

其次,小学语文课中的散文诗歌,它是内容、形式、语言和表现方法最灵活、最自由、最少有拘束的文学体裁。其特点是“形散而神聚”。“形散”表现在“章法”上行文从容自如,意到笔随,如五年级下的《只拣儿童多处行》,以热爱儿童、热爱春天为线索,赞美了春游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儿,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生机和快乐;在“文法”上兼用多种表现手下未能,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时而叙述,或夹叙夹议,或诗文交叉,甚至亦骈亦散,亦刚亦柔,变化多端而又运用自如。优秀的散文既有哲理的睿智,又有浓烈的诗情;既有斑澜的色彩,又有动人的音响。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饱含情感的审美形象,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随着作者的思想驰骋思维,体验形象的审美情感,在玩索中把握散文的“神聚”这个线索、这个焦点,受到审美教育。

第三,在语文现行教材的内容中,也有许多的中长篇小说精选章节或完整的短篇小说。它包含苞欲放着许多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具

有丰富积极的审美意义。学生对小说是感兴趣的,他们或多或少的通过对人物、环境、情节等美的形象的认识,得到美的感受,如对《三顾茅庐》刘备的敬爱,《林冲棒打洪教头》林冲的崇拜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这些文学形象的可感性,使学生在欣赏中受到感情的陶冶,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第四,戏剧文学,它在一定时空限度内设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有强烈而富有表现力的戏剧冲突,其人物语言富于动作化和性格化。根据戏剧冲突的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如五年级上选的《公仪休拒收礼物》,以讽刺或嘲笑丑恶落后现象,从而肯定美好、进步的现实或理想为其主要内容,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刻画和表现人物的喜剧性格,以引起读者发出不同含义的笑,在笑声中获得美感。读者也能体验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二)发挥作文优势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作文裨是上在学生感知美、发现美的基础上创造美的过程。把作文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地感受生活中美的形象,培养美感,利用创造性想象来创造美。而创造性想象是一种“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刘勰《文心雕龙》)的浮想联翩的境地。创造性想象力又是人类进步的推动力,是“知识进货的源泉”(爱因斯坦语),是高素质劳动者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老师可以利用作文教学的优势,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想象力的训练,让学生在想象、创造中获得成就感、自信心。赞可夫指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完整

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因此,老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有充分发挥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题目,例《奇妙的克隆》、《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可以让学生给课文故事续尾,或给开关编故事,或改写课文思想,更换叙述方法等。通过办班报、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都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想象的灵感。

我们还应注意的是,创造性想象源于生活,学生每一篇作文的内容(包括材料及思想观点)都不可能脱离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境,都来自于他们知识经验、思想感情的积累。

(三)增加教学内容扩展学生审美范围

语文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学计划精心组织的,由于受教学时数的限制,不可能囊括所有经典之作。那么,适当增加教学内容,以扩展学生审美范围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出处要求学生通读原著。例如教师讲《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学生要了解林冲怎样成为林教头、怎样被逼上梁山以及其性格发展的过程,对林冲这个审美对象有一相概括的感受,则就要通读《水浒传》,并且还可以有意识地将一些名著名篇介绍给学生,可以定时间在每周安排学生学习一首古诗,或介绍一部著作,这样一来,扩大了学生的审美范围,提高了文学修养,培养了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

另一方面老师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欣赏课,如配乐欣赏、诗画欣赏、名歌名曲欣赏、电影名片欣赏等等,既可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欣赏课,又可开专题欣赏课。通过大量美的形象的集中表现,教授学生识别美

的类型,提高审美水平,增强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人们凭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运用美的知识而感受美的素质,它是多种心理功能如感觉、想象、理解、情感协调活动的能力。表现为对美的形式和内容的感受。它反映了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情感、人生经历等,也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理解和审美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生活品位。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丰富的教学形式、有意识地开展各种审美活动,让学生审美能力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得到培养、发展。

(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主渠道

1、要使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充分表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

学生的学都是

一种充满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这种劳动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作为语文课堂教学,同样也存在于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功能,那么,就需要课堂教学要有艺术性。

首先,在教学语言方面,苏霍姆林斯基说出了“教师的语言修养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审美感受,则必须使学生受到言之成序、言之有理、言之动情的语言的长期熏陶,才会逐步产生对语言的浓厚兴趣,老师的语言尖有丰富的情感,学生是在老师情感的产生过程中得到审美情感的体验。如在教五年级上《在大海中永生》中,教师就要以饱含深

情的语言介绍写作背景,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景,然后教师以满腔的思念和哀悼之情诵读课文,从而使学生进一不体验到作者的感情,最后通过学生的默读、朗读、反复体会,则体验到一种崇高的美,心灵受到震撼、净化、使情操变得高尚起来。

其次,课堂教学应重视形体语言艺术。教师的仪态、表情、举止等形体语言能够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审美感受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形体语言通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美好规范的外表,表情丰富的当,举止从容生动,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师生产生心的共鸣、情的交融,获得美的愉悦。

2、课堂讲授者要引导学生是入作品的情景中。语文课堂教学

丰富的审美内

涵可以多方位地使学生在感知、思维、情感、想象、认识等方面获得审美享受,这是语文教学早美教育的独自特色。在课堂讲授中,教师的情感投入和情感体验的表达则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发,它可以有效地感染学生上起共鸣。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描绘文中图景,或边读边思考,或充当作品中的角色进行表演,获得审美情趣,例如对《公仪休拒收礼物》,摘自《水浒传》的《林冲棒打洪教头》等的教学,就可以把学生发成小组进行表演比赛,要求学生结合语言文字的叙述,深刻地分析审美形象,想象当时之情景,设计情节,进入角色表演,要求学生结合语言文字的叙述,深刻地分析审美形象,想象当时之情景,设计情节,进入角色表演,使他们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得

到审美情感体验。

3、朗诵教学使早美主体产生共鸣。文学事言是经过加工的、凝练的,富有表现力的形象化语言。它既可以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成功地反映现时生活,又能够以其形态和语言的变化直接表现人的感情,同时也表现文学有的感受。从美的欣赏来说,艺术语言能直接地唤起审美主体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审美主体获得丰富深刻的审美情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朗读来使学生获得审美感受,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早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朗诵教学中,教师优美动情的诵读可以给学生强烈而美好的听觉刺激,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活动,激发积极能动的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到朗诵时语音的高低快慢腾腾,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和恰当的韵律节奏,就能把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怕情并茂地表现出来。如我们在教《长江之歌》的时候,除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外,还要学生反复的诵读,做到“口诵心惟”,用语感把诗的意义和情感艺术地表现出来,除体会到一般诗歌的音乐美之外,还要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之情。这样才能得到思想的升华,受到审美教育。又如学生通过对《燕子》的朗读,能使他们在审美想象中感受到一种外形、动作之美,进而体会作者把无限的赞燕子、爱春天之情融入美中,达到情与景的高度统一,这样将可视文字转化为可听艺术,使学生在音韵美、语言美的审美感受中进入艺术境界,从中获得审美愉悦。

(二)正确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语文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它本身可以弥补课文的不足,而且通过课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和欣赏的水平。

学生课外阅读体裁各异的优秀文学作品,教师应该使他们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达到“披文入情”,通过想象,充分利用头脑中所存储的表象,才有可能将语言所描绘的文学形象转化为具有直观性的心理想象,联系相关的生活因素,进行归纳、组合、想象,进入作品的情景之中,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欣赏到形象之美。这个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由作者之情到读者之情的移情能力,从而获得理解并体验到美感的结果。

这个过程能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功利关系”和“自由关系”发生共鸣,达到审美感的体验,如学生在读《西游记》时,看到唐僧、孙悟空等人功满成佛、载誉而归,内心就有审美愉悦感。这些审美欣赏活动对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加拿大文学家鲁恒认为媒体是人的器官的延长,计算机是脑的延长,在改变我们的思想,进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教学中,我们使用多种媒体互相配合,扬长避短,能使学生观其形,闻其声,获得深刻的审美感受,产生愉悦的审美情感。

多媒体为语文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语文教学中不少课文可以借助电脑、幻灯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手段,将文字信息转化为色彩、图

像、音乐等生动可感和审美形象,给学生强烈而鲜明的感官司刺激,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审美感知中快捷准确地接受知识,直观形象地理解作品,培养审美感受力。

在教四年级语文《九寨沟》的教学时,教师在学生阅读了课文之后,可以利用幻灯把九寨沟略图打出来,用电视放出九寨沟风光片,然后分别讲解课文的两个部分重点强调课文中诗情、画意、哲理的完美统一,体会作者最后一节统摄全文的“神”的蕴味,使学生在领会九寨沟神奇瑰丽景象的时候,心理激起强烈的共鸣,引起无尽的联想,产生一种美感。

又如在教五年级语文下《二泉映月》一课时,针对阿炳创作此曲的艰辛,可播放《二泉映月》,借助时而伤悲,时而激昂,时而愤慨的听觉感知,意境感受,使学生增强对诗文音乐描写的理解,增强对人物心情和作者感情的感受,引起心灵深处的感动和共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发展学生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独特的优势。我们充分发挥这个优势,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质、美好的情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生境界的升华,更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论文题目:

作者:

任教学科:

作者单位:

作者联系电话:

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是指人们对美的事物或艺术的欣赏和鉴别的能力,从小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一)引导幼儿去发现美、感受美 日常生活、自然界、艺术作品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要经常借助它们引导幼儿去发现美,让幼儿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幼儿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前提。我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让幼儿从大自然中寻找色彩,世界是五彩缤纷的,蔚蓝的天,白色的云,使放飞在蓝天中的风筝变得更生动、更富有美感。又如雨后挂在天边的七色彩虹、小鸟和蝴蝶带着鲜艳的色彩快乐地飞舞;春天,在绿绿的草地上,孩子们在奔跑、打滚,草地与孩子的服装交错在一起形成的色彩斑斓,富有动感的画面。在一年四季的交替过程中,同样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色调,也都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教师在有效地利用自然素材的美,引导幼儿去感受去发现,并用彩笔尽情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这些都有助于幼儿形成色彩美感。 (二)利用艺术作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发挥教师语言魅力的教育功能。语言可以通过语气、表情、语调等方式来达到表达的意向。相同的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说出来,配上不同的表情、动作即可表达两个截然相反的意思。教师要注意发挥自身的语言魅力,使用语言时不断提醒自己注意:语言本身的作用——表意和传

情(声情并茂),注意自身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注意自身的语言面貌(包括语言的清晰度、适宜的音量和适度的表情等);注意适度的语言修饰(恰当的语词),让语言更富美感。“要给幼儿一杯水,教师自身必须是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溪”。由此看来,在文学欣赏中教师的语言美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三)让美育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美,对于幼儿来说是个抽象的概念。美育的任务就是要将其具体、丰富化。 1.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大量地接触作品。教师在创设环境时应该与教育相结合,教师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布置教室,让孩子们置身于美好的环境中。这样可以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并从中得到美的情趣。 2.生活中我常见到孩子看电视非常喜欢模仿电视中的角色及语言动作。例如:“老师,我这个动作像不像奥特曼呀?这样的我很厉害吧,还可以打死很多的怪兽,我是英雄,要帮助有困难的人。”孩子是天真的,让他们自由去寻找美,发挥美。因此,在审美教育中,要多采用图片、实物、电视等生动有趣、好玩、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并使孩子多种感官参与审美活动。 (四)要为幼儿提供更多审美实践的机会 美育不仅要培养孩子对美的欣赏力,还要培养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幼儿多参加审美实践活动。如让孩子进行绘画、泥工、折纸、剪贴、制作小玩具、学习表演歌舞和童话剧等。教师可以比较容易在

《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研究》课题

济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2013年6月

《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人才的培养越来越被重视,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培养目标上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重新修订,提出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我们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增强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课题从研究小学生独特的生活环境和体验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增强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克服学科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学校教育绝不仅仅是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仰和力量。让学校成为孩子一生的精神家园。 二、课题的界定 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它与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一样,对学生的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

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激动、抑郁、仇恨、悲伤、厌恶、美感等等。 积极情感:是指正向的情感,是人对正向价值的增加或负向价值的减少所产生的情感,如愉快、信任、感激、庆幸等。人是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化的情知合一的高级动物。由此可见:积极情感就是鼓励人们上进,激励人为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支柱,是人类不断向前发展,不断进步的动力之源。积极情感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实施教育和定向培养。 小学生积极情感培养策略研究:学校教育绝不仅仅是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仰和力量。本课题将研究学生情感态度的发生与发展,坚持以理育情,以美育情,以行育情的基本策略,进一步探索培养小学生积极情感的方法、途径。努力培养小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具有科学的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 古罗马的昆体良(M.F.Quintlianus)是一位教育理论家,他非常重视家庭、学校在儿童心理健康、情感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在学校里,紧张的智力活动与游戏、休息应交替进行,对自卑、脆弱、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教师应多加鼓励,避免体罚孩子,充分考虑孩子身心健康,15世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Vittorino)主张,应该创造幽雅的校园环境和宽松的课堂气氛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他把自己创办的宫廷学校取名为“快乐之家”,校园地处郊外湖滨,

注重情感培养焕发课堂活力

注重情感培养焕发课堂活力 【摘要】现代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现代生活要求有良好的情感,尤其是青少年情感的荒漠化都呼唤情感教育,而语文教学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学科教材上,都有着进行情感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培养 著名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教材中文质并茂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有赤子之心、朋友之情、手足之谊;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天地动容的悲惨;有开怀的笑、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每篇佳作无不凝铸着主人公或作者从生活中得来的情感体验。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作品的这些内蕴呢?我想,教师除了要讲解优美的字、词,巧妙的布局谋篇外,更要注意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因为,有了情感的冲击,文章才显活力。所以,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激发学生的情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情感 1.1 走进教材,发挥作品的情感熏陶感染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走进教材,品味诗词字里行间的韵味,感受语言潜含的情感。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曹操的《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验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宏伟抱负;杜甫《石壕吏》中“独与老翁别”的感时伤世、忧国忧民……,这些都能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产生深深的震撼。作者的思想境界、人文情操渐渐内化为学生的情操境界,启发学生思考,涵养学生情感,提高学生修养。 1.2 钻研教材,抓住情感的触发点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教材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起着启蒙学生精神良知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十分注意把那些富含情感的语句找出来,深入悟读,让学生发挥想象,感悟作品的人文价值,体验人类的情感因素。例如,藏克家的《有的人》中有这样几句话:“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几句话写两种不同阶级的人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而人民对这两种人的态度也很鲜明,一个“摔垮”一个“记住”。通过对比研析,学生内心的情感自然被触发起来,是非自明:为人民作出贡献的人,将永远值得并得到尊重,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将是遗臭万年。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1.3 诵读教材,利用作品的怡情作用形成学生情感。

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

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 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必须破除私欲杂念,才能使审美主体进入真正自由的审美境界,这也是审美修养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审美活动只从单纯的功利主义出发,那也是要破坏审美情绪的,实际上也很难实现审美的目的。比如,人们去看一场电影,如果事先就抱着狭隘的受教育的目的进电影院,在观赏过程中到处寻找受教育的内容情节,结果就谈不上审美欣赏,也很难受得到真正的教育。 审美活动,当然也有教育的功能,但那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在一种愉快的境界,不知不觉中实现的。美的力量是非常伟大的,它会令人有一种神圣感。古代西方有个例子讲到,为了保护海伦这个美人,两个民族不惜打了多年仗,大家都心甘情愿。一般人有时也会有这样一种体会,当人们面对一个美的形象,自己的情感就会出现更高的要求。审美活动实际上是情感对情感的双向交流,唯有用高尚的情感去对待美的事物,才能领会到审美对象所包含的丰富的美的情感。 审美修养最重要的是实践磨练,这就要求把日常的审美活动当作一种情感的操练。情感的操练,当然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异,才会有正确的导向。有些人欣赏文艺作品,专喜欢看那些低级不健康的东西,寻找感官刺激,这就是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导,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艺术为了表现各种人的性格与生活,有时是要作各种各样描绘的,这就要求作家、艺术家既要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但又不能自然主义,要考虑到文艺的社会效果。同时,对欣赏者来说,也要学会用美的眼光去分析,而不能全被自己的感官牵着鼻子走。达芬奇在其主要美学著作《笔记》中说过:“谁不能控制邪欲,谁就把自己摆在畜牲的行列,人有七情六欲,这是客观存在的,而人之可贵,也正在于能用理智来统率自己的情感,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体会美的价值。因此,审美活动必须有心灵的参与,才能真正达到美時境界。所谓心灵参与,也就

浅谈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1)

浅谈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艺术鉴赏力,亦称审美能力,它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审美鉴赏力的提高,有助于以美的规律和美的理想去改变世界,发展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像力、创造力等。 一.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人不仅为生存而斗争,而且为享受,为增加自己的享受而斗争......,准备为取得高级的享受而放弃低级的享受。”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由低到高。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如今,社会经济发展,人们衣食无忧,产生高级的精神需要和审美追求,而由于当前人们对审美认识的提高,所以就必须要求下一代也具备良好的审美观。人们常说从小就要养成好的习惯长大才能有好的作为,从小培养审美习惯也是审美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柏拉图强调从小培养青少年养成爱美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他说: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少年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感受他们的好影响,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入美于心灵的习惯。”有审美的想法还必须有审美培养所必须的场合、环境,艺术教育就应该不断地创设一个又一个艺术审美环境,家长应引导学生参与审美体验,使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对艺术作品进行直接的感知。 三.如何培养小学生艺术审美能力 “在某种程度上说,审美能力是有意识的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从儿童到成年的转变,是心理成熟和审美理解力增强的表现,而这种转变又不是自动进行的,教育是促成这种转变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类在培养小学生审美发展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家庭。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从细节上培养父母是小孩的第一任老师,小时侯对事物的印象才是最深刻的。比如学习音乐、美术等,并不是要孩子成为音乐家、画家,但是让孩子学习音乐,特别是学会欣赏音乐,可以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丰富和美化孩子的精神生活,给孩子送去欢乐。家庭是培养孩子审美能力的第一次后天环境,也为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打

杨明顺-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情感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情感 龙塘小学:杨明顺情感教育是当前我国学校教育改革和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而情感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主线,在学校教育背景中进行较为系统的情感教育研究和实践的还不多见。积极探索小学阶段情感教育的应用性理论和实践操作体系,初步形成小学生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操作。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其中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和谐的发展。现在小学生经常发生离家出走引发悲剧,有的小学生出现情感发育障碍等等,往往这些孩子都是成绩较好的学生,由于以前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只重视智力教育,轻视情感的教育,导致孩子们偏离了正确的人生道路。教育好孩子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只有在教育教学中贯彻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融入到教学中去,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而情感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如何正确认识并促进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实践,促进小学生身心情感发展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情感在小学生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刚满六、七岁的儿童,刚离开幼儿园,第一次踏入校门,常常怀着愉快而自

豪的感情来对待新发生的一切。他们喜欢学校,感到自己长 -1- 大了许多,一种自豪感逐渐成长起来,尤其是成了少先队员,戴上红领巾以后,这种自豪的感情更会进一步发展。孩子们渴望改变像幼儿园那样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像一个小学生的样子,一切都要比过去做得更好,更认真。这样的情感是一种极其可贵的上进因素,作为家长和教师如何能抓住并充分利用这一点,就会大大加速儿童从学龄前期向学龄期的转化,为儿童后在学校生活的漫长道路创作一个良好的起点。在学习活动中,情感因素也常常对认识过程有很大影响。不论是感知、记忆过程,还是思维、想象过程,都可以看到情感因素的作用。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他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其发展的状况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有意的培养学生情感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良好的品质的形成,一般都要遵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学过程。小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日益丰富的,是他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它与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一样,对学生的学习起作用,对他们的智力开发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情感是推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巨大精神动力。孩子的心是多变的,我们要防止学生最大的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教育不能重智轻情,必

培养审美意识 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在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趋于成热,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刻,他们的自信、自尊都在增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而接触面也更加广泛,他们求知欲强烈,学校教师传授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从各种渠道接受新观念,接受新知识。这时,审美教育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情感性对感情奔放,思想活跃的青少年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作为美术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的去认识美,有选择地接受新的观念。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每个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成为欣赏教学的中心任务。 一、揭示美的形象,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美的最基本特征是形象性,给人们带来直观的感受,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感知是学生开始审美的初始阶段,此时学生的形象思维处于认识阶段的唤醒水平上。学生获得的是感官情绪上的愉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必须引导学生运用审美判断力去理解和体验教学内容所构成的理性美和艺术美,这就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内容。 譬如,在引导学生欣赏《粮食》、《牛耕》等时,笔者把话题引到现实生活中来,针对当前学生劳动观念淡漠,歧视劳动,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发言很积极,想法各有不同。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劳动没有积极的认识,对劳动者有鄙视的思想,这时笔者就对学生讲到:清晨马路上的清洁工,烈日炎炎下辛勤劳作的农民,工厂里、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工人,他们没有去想他们的劳动多么伟大、崇高、重要,他们的希望就是给孩子筹学费,给年迈的老人挣医药费,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是在劳动中体现出来的最朴实、真诚的美德,最善良的情感。同学们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或多或少都有劳动的经历,有些同学能主动帮助他人,而有些同学偷奸耍滑,因少干活而暗自高兴,实际上是占了小便宜吃了大亏,时间一长,偷奸耍滑的人不被人信任,而那些认真踏实的学生不但养成了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且受到老师同学的信任、赞扬。这就是劳动的魅力。通过引导,让学生树立劳动是一种美德的观念,加强他们感恩的意识,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积极参与劳动,这将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二、感悟美的情趣,培养学生体会美、鉴赏美的能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性是美感的又一重要特征,要充分发掘教材情感的特征,以美感人。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先感知形象美,进而感受情感美。以情感的体验反映客观的审美对象,是鉴赏美的能力的提高。 如在讲《宫殿建筑》、《园林与民居》、《现代建筑》等章节的内容时,让学生知道人类文明进展中慢慢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可观赏的景物和事物就是我们所称的人文景观。其中保留和蕴藏着丰富的民间美术、建筑、雕塑及宗教艺术。通过介绍以古建筑为主体的传统人文景观,其中包括庙宇、祠堂、园林庭院以及古墓

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上传: 喻安更新时间:2013-1-18 18:47:00 新课改强调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但是我们不难发现,目标的实现存在很大的困难,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观目标缺乏具体直观的衡量指标,而且在短期内难以见效果。二是整个社会层面基本坚持以分数为本位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重视知识的再现与应用,忽视价值观引导。从价值观目标自身的特殊性出发,有效考虑价值提升的衡量维度,探索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实现个性价值取向与社会核心价值的和谐统一,从而感受知识的价值、个人的 价值,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确立维度,全面衡量价值观的落实。 1、学科价值维度。 2、课堂价值维度。 作为教与学的主体,教师特别是学生应该对自己在课堂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有正确的认识与反思。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充分认识到教师的引导行为、自己参与教学过程的行为对于完成课堂任务、对于自己的长远发展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并且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等能够坚持这些行为,认同这些行为取向的实际价 值。 3、思想价值维度,即形成积极的态度,内化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观目标的最高层次就是在遵从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领悟学习、工作、生活的积极意义,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祖国命运,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关注社会发展,培养公民意识。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倡导团结友善的精神。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②” 二、在体验、渗透、反思、践行中实现价值提升。 由于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要通过体验、反思等而逐渐形成与提升的,所以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创设情感与价值的冲突点,并提供学生尝试选择、参与体验的机会,从中得以提升与内化。在此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更应充分发挥教师在价值引领中的主导作用。作为教师可以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点,利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生,尊重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基础上,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价值方向。 1、挖掘价值引导的基点,确立价值引导的路线图。 针对价值观目标的自身特殊性,要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教师主导过程与学生经历过程有机衔接,坚持生活主题为基础,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把生活与理论相融,引导学生在价值冲突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确认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完整版)第六章审美心理

第六章审美心理 审美心理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美感就是人们在审美欣赏和创造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审美心理主要指审美心理结构,即审美心理机能、审美心理形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等多种心理要素交融组合而构成的一个网络结构。其中,每一心理要素都有不可取代的功能,却又彼此依赖、相互渗透。可以这样理解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审美感知是美感最初的心理机制,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的门户;审美情感是美感活动的动力,它自始至终贯彻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是美感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中沟通感性和理性的桥梁;审美理解是美感中蕴涵的高级精神活动,但它也渗透在美感过程的每一环节中。 第一节审美心理结构 美感是审美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体。它们既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功能,又彼此依赖、相互诱发、相互渗透,形成合规律的自由运动,从而产生一种非概念认识所能表达或穷尽的自由感受。为了深入研究的方便,我们暂时把统一的、在任何时候都共同起作用的美感心理四要素分别开来,逐一进行研究。 一、审美感知 1、审美感觉和知觉感知是人的视听等感官对审美对象、现象外在感性表象的印象与把握。这是审美心理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感知阶段。 感觉和知觉,不论对于理论认识还是对于审美反应,都是进行更高一级精神活动的基础。正如没有生动的直观,就没有抽象思维,也就没有整个人类的理论认识一样,没有生动的直观,就不可能有审美的想像、情感和理解的和谐活动,审美的心理功能也就无法实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是感知;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便是主体的各个感觉分析器。然而,人的耳、眼、鼻、舌、身等感官,在审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根据五官在审美过程中作用大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高低两

对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

对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 2008-05-02 提高孩子提审美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早期的审美教育。孩子在2~3岁甚至咿呀学语时,家长就应把粗浅的审美教育输送到孩子的感官,让他们在娱乐中由浅入深地接受审美教育。 2、通过认识“丑”,提高审美能力。艺术的美妙只能培养孩子对美的赞叹和向往。如果孩子缺乏对丑的增恶,往往会显得对美的理解肤浅、淡薄。因而让孩子认识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丑陋之处也是审美教育的手段之一。 3、审美教育应注意时代性,随时代的发展而提高。孩子审美教育的重心应倾向现在,应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突出现时代所需要的审美观念、情趣、规范等; 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应根据孩子特点,循序渐进。 1、有意识地让孩子到大自然中亲身体验自然形态中各种美的景象,那潺潺的流水,鲜艳的花朵,婉转的鸟鸣,茂密的树林,都将给孩子带来美的乐趣和遐想,激励着孩子对美的追求。 2、审美的过程离不开生动丰富的感性材料,因此要重视观察力的培养,哪怕是一束花的放置、一幅图画的悬挂、一个装饰品的陈设,都应具有形式美感的特点。可以从形状、色彩、结构,以及平衡、对称、变化、统一诸方面引导孩子仔细观赏。另外,还可通过观看图画、电视、工艺品、生活用品等活动,获得造型美的粗浅知识。 3、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挑选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与孩子一起赏析。比如欣赏风景画时,可问孩子:你在画看到了什么?有什么联想?你认为画中什么最重要?为什么?这幅画给你什么感觉?你认为画家在作画时有什么感觉?他们为什么要画这个景色、这个物体?假如让你画,你会怎样画?会添上什么?舍去什么?家长要细心倾听孩子回答,肯定他们说得对的地方,必要时给予指正,从而使孩子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梁琼 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语言与情感态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小学英语学习中,情感态度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实践的精神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外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相反,很多消极的情感态度则会影响语言学习。 那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呢? 一、优化课堂教学,寓学于乐。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主要场所。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我都着眼于高效率,用最少的教学投入,争取最好的教学效应。这就必须设法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才能保证学习目标更好的达到。在教学工作实践中,为保证学生乐学愿学,我注意调控学生学习的意识:(1)用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对象,评价效果的课堂教学三要素来增强学生的向心意识,让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紧紧围绕目标进行,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凝聚力,求得“高效低耗”;(2)课堂教学有轻重缓急、波澜起伏,让学生的情感意识随课堂气氛的开降而起落,以求得“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3)朗读意识。英语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读”的机会,由教师的“导”,进行默读、朗读、齐读、角色读,以加深对课文对话的理解,提高目标成度。课堂设计,我采用“四连环”授课法。第一环:认定目标,明确任务;第二环:实施目标,逐一达标;第三环:

达标深化目标串联;第四环:目标检测,矫正补偿。讲课时,用最精练习语言,重点讲解,一般不直接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而是通过表演、操练、举例等,启发诱导学生进行观察、对照、分析、比较,从中找出方法、思路、特点、规律。例如:教现在进行时,我先要学生听读。我演示:I 'm stan doing/ walking.边说边板书,待学生听懂后,我就让学生演示动作。我叙述She's reading……学生在教师的演示中理解内容,我就启发他们自己归纳出现在进行时的用法,动词构成形式,常用时间状语等,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状态,学习效果很好。达标深化,我也不直接给学生归纳总结,而是变讲授为讨论;题目设计,做到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自己完成,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二、注重趣味教学,寓教于乐。 夸美纽斯曾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取可能的形式,如父母、教师、学校、学科、教育方法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由此可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来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很注重趣味性,力求形成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科学态度。当学生对学习深感兴趣时,他就觉得所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处在愉快的氛围中,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在无意中掌握所学知识。 1、置情于景,培养兴趣。 情景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等特点。我根据教材特点,充分利用

浅谈有效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几个策略

浅谈有效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几个策略 发表时间:2013-01-15T10:25:37.013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11月总第101期供稿作者:夏辉[导读] 歌表演是在歌曲的演唱中配以简单形象的动作,有集体的、个人的表演。 夏辉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客坊中心小学354504 摘要:审美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有: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感受音乐的美;形成情感体验氛围,体验音乐的美;营造创作表演氛围,表现音乐的美;加强律动和歌表演,提高审美素质。关键词: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离开了审美为中心的音乐教育将是无源之水。美的感染必须通过自身的体验才会获得,因此,音乐审美教育要体现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体现在活动的全过程,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活动中营造美的氛围,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呢? 一、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感受音乐的美 创设音乐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使得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捷径,教师在教学时,可根据教材内容,运用声、画、语言等创造出与题材密切相关的意境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及深刻的感官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1.用语言描绘意境。如在教学《美丽的夏牧场》一课时,我营造了诗一般的氛围,用语言描绘出美丽辽阔的夏牧场,银色的帐蓬,装点着绿色的原野,天上白云朵朵,地上牛羊成群,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围坐在阿肯身旁,早已唱起了那欢快的歌!这景色优美如诗如画,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如临其境,如见其景,仿佛置身于美丽辽阔的草原,仿佛看到了草原的孩子围坐在阿肯身旁唱歌。 2.借助多媒体营造意境。如在教唱《小白船》时,利用多媒体展现出幽静的画面,然后在屏幕上出示小朋友们自己的照片,好象他们自己在月亮上嬉戏、玩耍。教学时,能有效地将视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孩子们受到作品的感染,激发了小朋友的兴趣,加深了孩子们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主旋律的记忆。随着音乐边听边动,能帮助孩子们感知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起伏,营造良好的效果和课堂美感,使孩子们更能投入到音乐所展现的情境中。 二、形成情感体验氛围,体验音乐的美 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也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当然,要让学生动情就得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用艺术加强表现生活,美化自然,形成情感氛围,让学生融情生情。 1.在生活情境中体验音乐。例如教学歌曲《风车依呀呀》这首歌,启发学生叙述生活中爸爸妈妈的辛劳,用多媒体展示出爸爸妈妈在田中劳动的画面,指导学生用柔和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又用多媒体展示出小朋友是个爱劳动的孩子,会帮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学生议一议在生活中你会帮妈妈做什么事,再将力所能及的劳动编成新歌词演唱。学生通过倾听、观看、探究、讨论,用音乐的手段表现出了自己的情感。 2.从大自然中感悟音乐。在教《采茶歌》这首歌时,要使孩子感悟音乐,先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在一片茶山上感受音乐的美,边采茶边听音乐,学生兴趣浓厚,自然地从曲调中领会了音乐所表达的美和情感。 三、营造创作表演氛围,表现音乐的美 针对儿童好动的特点,音乐课实践过程中可营造创作表演的氛围,可让学生用自己的手、脚、身体等动作,来理解音乐的内容、风格和情绪。一边倾听美妙的旋律,一边动手画出音乐的形象,可以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的熏陶,好似身临其境地畅游于艺术殿堂里,再通过投影仪进行展示,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唱完歌曲《小雨沙沙》这一课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小雨沙沙》的影像资料,让孩子们在《小雨沙沙》的音乐声中拿出画笔在纸上画出自己心目中春天小雨的样子。当音乐播放完毕,我请几位同学到台前来展示他们的作品,发现同学们的想象真是丰富多彩。通过听画,让小朋友们体会到创作的乐趣,陶冶了孩子的情操,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 四、加强律动和歌表演,提高审美素质。 律动对提高孩子的素质、发展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个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律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动作技巧训练,也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更不能为了使动作整齐让学生机械地反复操练,而应该从素质能力培养着眼设计教学,使学生从实践中找到真知。在上综合课《健康歌》这一课时,我不仅教同学们边唱边学老爷爷和小姑娘的动作,还鼓励他们利用体育课上学的韵律操为歌曲创编舞蹈动作。在这种音乐游戏中,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音乐的美,还感受到了运动的快乐。 歌表演是在歌曲的演唱中配以简单形象的动作,有集体的、个人的表演。教师一方面可教给学生一些规定的表演动作,另一方面还应鼓励学生自己大胆创编动作。学习一年级上册的《两只小象》这首歌,我启发学生小组合作,大胆创编动作,学习小象团结、互助的精神,使他们对音乐形象加深理解;同时又在感受着音乐的诸多要素,发展了大脑与身体间的协调合作,实实在在地得到了一种总体协调的感觉及时间、空间距离的实体概念。 总之,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各种美的氛围,创造出各种意境,让学生去体验音乐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艺术内容和情感内涵,发挥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

浅析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美育中的重要性(定稿)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精神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比重明显增加,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与此同时,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它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美育有了更高的认识,在现今的时代背景下,美育与各学科之间相互融汇、贯通,并逐渐成为这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无疑成为了美育中重要的环节,审美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有助于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现代人才。 [关键词]美育、审美能力、文化素质 [Summary]along with society of fly soon the arrival of development and information-based ages, make people of spare time time increase, the spiritual life is obvious in the specific weight in the social activities increment, people's spiritual life become abundant colorful.At the same time, people's esthetic sense also at occurrence change with each passing day of variety, it more and more become people a life in necessary of a part.Society of progress make people to the United States raise higher of understanding, under the ages background that present, the United States teach to melt to remit with of each academics mutually, master, and gradual become this ages development of inevitable trend.But appreciate beauty the development of ability doubtless become the United States teach medium the link of importance, appreciate beauty ability of exaltation not only contribute to the student's mind and body development, exaltation their spirits state, formation exactitude of philosophy of life and value, more contribute to society development have Gao the modern talented person of the character. [Keyword]the United States teach, appreciate beauty ability, cultural character

试述小学生情感的培养

试述小学生情感的培养 内容提要: 小学生情感品质的一般特点: 一、幼稚却善于表现. 二、多彩而不成熟. 三、冲动而又难于控制. 小学生情感的培养的途径: 一、提高认识能力,正确评价自我 (一)是对现实生活意义的认识。 (二)是对自我的认识。 二、选择最佳途径,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一)、生活即教育 1、让社会实践活动充实孩子的生活 2、让合作、探究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3、尽量让班级主题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 (二)、创设道德情景,满足学生的情景体验 1、主题研讨 2、置换角色 三、创设教育情境,陶冶小学生的社会情感(一)、为人师表 (二)、潜移默化 (三)、美术熏陶 四、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互动

五、扩大知识面,提高认识水平。 关键词: 情感、培养、丰富、遵循、规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一般都要遵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①的过程。小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是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日益丰富的,是他们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它与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一样,对学生的学习起作用,对他们的智力开发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②可见,情感是推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巨大精神动力。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冷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③这说明教育不能重智轻情,必须着力培养具有丰富情感的学生。 儿童的情感是在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形成与发展的,伴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情感品质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出现以下一些特点: 一、幼稚却善于表现 小学生天真活泼,情感丰富,易于外露内心的感受。他们表达出来的情绪通常是他们纯真的情感的自然流露,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较为一致,较少有文饰和内隐成分。然而,小学生的情感表达往往带有较强的情境性,情感表达的方式比较单纯,情感易于外露,不善于掩饰。遇到高兴、令自己满意的事情就手舞足蹈,神采飞扬;而遇到不高兴、令自己失望的事情则垂头丧气,黯然神伤。他们对自己的情感表现和可能的后果还没有清楚的认识。 二、多彩而不成熟 进入小学后,学习成了儿童生活的基本内容,学校成了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儿童的生活接触面扩大了,新的活动、新鲜事物使儿童的情感内容丰富起来,在性质上也有变化。然而,尽管小学生情感体验的内容日渐丰富,与道德、理智、审美活动相联系的高级情感也逐步得到发展,但是,小学生情感还不够稳定,他们的情绪常随情境的变化而迅速变化,特别是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出现情绪上的紊乱。 三、冲动而又难于控制 低年级学生的情绪体验强烈而迅速,遇到较小的刺激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反应。由于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头脑还不够冷静,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不

第六章 审美心理

第六章 审美心理 审美心理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美感就是人们在审美欣赏和创造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审美心理主要指审美心理结构,即审美心理机能、审美心理形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等多种心理要素交融组合而构成的一个网络结构。其中,每一心理要素都有不可取代的功能,却又彼此依赖、相互渗透。可以这样理解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审美感知是美感最初的心理机制,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的门户;审美情感是美感活动的动力,它自始至终贯彻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是美感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中沟通感性和理性的桥梁;审美理解是美感中蕴涵的高级精神活动,但它也渗透在美感过程的每一环节中。  第一节 审美心理结构 美感是审美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体。它们既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功能,又彼此依赖、相互诱发、相互渗透,形成合规律的自由运动,从而产生一种非概念认识所能表达或穷尽的自由感受。为了深入研究的方便,我们暂时把统一的、在任何时候都共同起作用的美感心理四要素分别开来,逐一进行研究。 一、审美感知 1、审美感觉和知觉 感知是人的视听等感官对审美对象、现象外在感性表象的印象与把握。这是审美心理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感知阶段。 感觉和知觉,不论对于理论认识还是对于审美反应,都是进行更高一级精神活动的基础。正如没有生动的直观,就没有抽象思维,也就没有整个人类的理论认识一样,没有生动的直观,就不可能有审美的想像、情感和理解的和谐活动,审美的心理功能也就无法实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是感知;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便是主体的各个感觉分析器。然而,人的耳、眼、鼻、舌、身等感官,在审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根据五官在审美过程中作用

小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初探 内容简介:今天的美术教育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技能训练。我国新《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考虑如何更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在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如何重视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摆在了重要位置,美术教育正以它特有的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起着发展和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作用。美术教育不仅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挥,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美术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所以构建一种全新的能力培养思路显得尤其迫切。依据学科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小学美术教学一些方面体现出中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 ?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首先在教学中,可以说在所有教材的安排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品德教育因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忽视品德教育,应把两者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挖掘教材的德育和美育的因素,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和美育。比如小学美术课本第二册教材中《小军号》一课中除了鼓励学舌功能有选择性地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材料来体验做小军号的乐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革命年代有多少英雄儿女为了革命、为了人民、为了人民共和国而奋勇前进,当他们加入少先队站在队旗下宣誓的时候,小军号有吹响了号声,它昭示着新一代少年儿童要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无疑是给学生上一堂革命传统思想教育与美术活动想联系的美术课。 美术教育不单纯是传授绘画技能,而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技能时,加强培养学生评价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行为习惯以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可见美术教育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部分,是与素质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说,传授美术知识,训练美术能力,培养审美情趣,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就是渗透德育的过程。 在绘画教学中,素描教学能培养学生朴实的品格,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色彩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态度,培养其坚定的意志之外还能培养学生讲究卫生,互相关心,宽宏大量等思想品质。国画教学则能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从而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克服焦躁的心理,陶冶情操。在工艺制作课中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 ?利于培养知识和能力素质 儿童智力的发展需要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去促进,美术教学便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观察、记忆、比较来发展认识能力的形式来完善和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的。例如在讲授《走进青铜》一课中,要使学生明确目的。 青铜器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生活很少见,除非到博物馆参观。这一课就要带同学们“走近”青铜、观察青铜、熟悉青铜,了解4000多年前,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精巧的铸造工艺,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中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尽可能多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青铜器图片及史料,引导学生的探究。如何才能用画笔把学生感兴趣的青铜器画下来呢?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的能力,同时结合分析与比较使观察结果更深入具体。又如《戏剧脸谱》一课,除了教学生绘制脸谱画的基本方法和步骤,重点讲解中国戏曲脸谱的分类及其夸张的色彩和造型,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对吸取脸谱的欣赏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中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