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就题分学析 改进教

就题分学析 改进教

就题分学析 改进教
就题分学析 改进教

挖掘数据背后的故事

——2014学年第一学期小学数学高段学业水平评价就题分析报告

桐庐县教育局教研室章拥军

桐庐县钟山小学周国军

桐庐县城南小学俞银兰

桐庐县富春江小学梅立盛

桐庐县迎春小学钟鸣晓学业水平评价(期末测试)不只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反应教学中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我们改进教学。但是我们以往总是比较笼统统计与分析(平均分、得分率等),没有反映具体错误现象、解题情况,这样对我们教师真正掌握学生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就没有较大的实质性的帮助。这次我们采用就题统计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故事”,希望能真正反映我们小学数学(高段)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建议。

四年级篇

一、整体分析

二、就题分析

(一)填空题第3题

题号题目失分率

(县平

均)

现象统计最高失

分率

最低失

分率解题

现象

百分率

填空题第3题角的大小是以“度”为单位

的,1°就是把()平均分成

()份后的1份的角度。

41.7% 不会29.8% 65.7% 13.8%

不规

12.8%

其它

题目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角的单位(即1°角)的产生过程:将一个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1份就是角的单位——1°角;重在检测学生对角的度量的原理的理解,建立1°角的表象。

解题情况分析:

从各校检测数据显示,本题的失分率比较高,县平均失分率达到41.7%,其中失分最高的65.7%,当然也有掌握较好的学校,失分率只有13.8%,城镇学校的失分率明显低于农村学校。学生错因主要包括:空白未作答;把360°平均分成360份;把角平均分成360份,

把10°平均分成10份;

教学改进建议:

1.设法让学生体会角的单位的必要性,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两个角的大小比较入手,在比较时提出两个角相差多少,从而引出需要用一个合适的角作为单位进行比较,由此引出角的单位。

2.利用课间演示1°角的产生过程。

3.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经历1°的操作过程。以小组的形式在圆片上将圆平均分成360份,让学生亲身经历1°角的过程,虽然麻烦点,但是会让学生印象深刻。

4.与后面周角的认识相结合。

(二)选择题题第2题

题号题目失分率

(县平

均)

现象统计最高失

分率

最低失

分率解题

现象

百分率

二、选择2 关于角的大小,下面的说法

中正确的是()。

A.角的两边画得越长,角的

度数变得越大。 B. 角

的两边叉开越小,角的度数

变得越小。C.用放大镜看角,

角的度数会放大。

D.角的大小取决于角的开口

方向。

24.03% A 7.7 55.8% 5.6%

B

C 6.8

D 10.5

题目分析:

本题考查的角的大小与它两边之间的关系,其实也是对角的度量的考查,此题县平均得分率是在76%,相对较好,其中最好的学校的得分率达到94.4%,说明学生对角的大小关系理解比较清晰。失分较多主要是很多学生错选了D,很有可能不理解“开口方向”是什么意思,或者是没有将选题看完整。

教学建议:

1.可以制作一些活动的角,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通过摆弄让学生深刻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岔开的大小有关。

2.引导学生可以通过排除法正确选择。

3.强调学生看清题目。

4.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尝试辩论式教学。

(三)选择题第5题

题号题目失分

现象统计最高失

分率

最低失

分率

解题

现象

百分率

二、选择5 下面关于梯形的描述,()是正确的。

A.把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一边缩短就

可以成为梯形 B.只有一组对边平

行的图形叫梯形 C.有一组对边平

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D.只有上下两

边平行的四边形才是梯形

91% A 9% 100% 48%

B 30%

C 53%

D 6%

题目分析:

本题评价学生对梯形概念的实质性掌握情况,A选项是评价学生动态理解梯形,BCD选项是评价学生严密逻辑分析梯形概念能力。正确选项是A。

解题情况分析:

本题的失分率相当高,达到91%左右,无论是城镇小学还是农村小学,解题情况差不多。通过访谈教师和部分学生,学生在解题时,一般是如此思考,首先排除A选项,原因是学生没有经过这样的认识梯形,学生头脑中固化“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然后在BCD 选项中判断,看看似乎都有问题,再通过比较选择一个“最像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四边形”,那么B不对,如果教师重视“只”,那么C不对,如果教师重视“变式”,则D 不对,哪个要素没有重视,那么就认为这个答案正确。显然从解题情况看,选择C选项的达到五成以上,说明在教学中还没有重视“只”。可以得出两个结论,(1)学生对梯形概念掌握是有问题的,没有在操作、动态的过程中认识梯形的现实经验;(2)学生的思维逻辑的严密性是有问题,特别是转化语言表述的时候,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思维,而且也缺乏对语言描述进行严密的逻辑分析。

教学改进建议:

1.首先对“梯形的认识”教学,一定要建立在充分的操作、变化的体验中,不能只是“看

看、听听”,在变化的过程体验“量变”到“质变”,即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变化。

2.要通过“辩论式”教学,引导学生围绕“梯形的各种描述”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对数学

语言的逻辑性、严密性提升认识,获得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对“梯形”的认知更准确和完整。

(四)计算题第5题

题号题目失分率

(县平

均)

现象统计最高失

分率

最低失

分率解题

现象

百分率

三、计

算5

两个数(都不是0)相乘,

其中一个因数乘以3,另一

个因数乘以2,积会怎么变

化呢?小红认为积应该扩大

6倍,小军认为积会扩大5

倍。

(1)你赞同谁的观点?

(2)写出你的理由33.7% 不会10.1% 57.75% 15.4%

不会

写理

10.7%

观点

错误

12.9%

其他

题目分析:

本题采用辩论的方式对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考查,既要让学生对两种观点作出正确的判断,又要用语言或算式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既考查学生的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掌握又评价学生的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反思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解题情况分析:

从失分率来看,本题的失分率比较高,县平均达到33.7%,有一半的学校在33.7%以上,失分较高的主要集中在农村学校,尤其是部分小学校。抽取部分学生的答题,主要存在以下情况:(1)理由阐述不完整,有的学生用算式“2×3=6”来简要说明,没有讲明白为什么是“2×3=6倍”。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用设数法举例说明是比较有说服力的。(2)观点错误,他们错误的理由是“2倍+3倍=5倍”(3)能判断,但不会写理由。(4)空白未作答。从中看出这部分学生缺乏对变化规律的探究能力。

教学建议:

1.教学时应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思考等形式通过设数举例、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等活动自主探索出及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

2.辩论式教学和反思教学常态化,在日常教学中多设计一些辩题,为学生创设辩论的平台,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反思能力。如在日常作业中,对于判断题或选择题要让学生表达错误的理由,要求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五)解决问题第3题

题号题目失分率

(县平

均)

现象统计最高失

分率

最低失

分率解题

现象

百分率

四、解决问题3 24箱蜜蜂一年可以酿1800

千克蜂蜜。小红家养了这样

的6箱蜜蜂,一年大约可以

酿多少千克蜂蜜?(请写出

你的思考过程,或者另外的

解决方法)

34.8% 不会13% 66.7% 5.2%

只有

一种

方法

19.8%

不能

表达

思维

过程

9%

其他8%

简要分析

此题考查的目标是: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注重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另外要求学生要写出思考的过程,尝试对思维过程进行评价。从失分的数据来看,县平均失分达到34.8%,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悬殊也不较大(当然这与扣分标准不同有着较大关系,如有的学校只有一种方法的失分比较多,而有的学校只有一种方法失分较少,甚至没有扣分,还有的学校写出算式基本得分,也有的学校比较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没有过程的适当扣分)

从学生答题情况分析主要问题在这几个地方:能够正确写出算式,但不能表达思考过程;不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部分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不明白总数与箱数之间的关系,在数量关系的理解上比较混乱,反映出箱数解决问题能力的不足,综合理解题意的能力匮乏。教学建议

1.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对思维过程的训练,在练习时不仅要让学生写出算式,同时可以写写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或者写出每一步所表示求什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说乃至写出思考过程,课堂上“慢”一点,多进行“我是这样想的:”的练习。

2.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和数量关系的训练。如:在本题中24箱和1800千克之间的关系,24箱和8箱之间的关系等

3注重运用几何直观帮助理解题意,如:

1800千克

?千克

(六)解决问题第4题

题号题目失分率

(县平

均)

现象统计最高失

分率

最低失

分率解题

现象

百分率

四、解决问题4 一套衣服,上衣每件48元,

裤子每条36元,用1000元

钱买这样的12套衣服够

吗?(请作图表示你的解决

方法)

23.9% 不会10.29% 46.4% 3.8%

思维

过程

不会

表述

或逻

辑不

严密

13.6%

其它 6.5%

题目分析:

本题评价的目标是能综合运用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本题可以采用先算出一套衣服的价格再乘12套衣服算出总价,最后与1000元进行比较。也可以先算出12件衣服和12条裤子分别需要多少钱,用总价和1000元比较,同样可以评价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多样化。

解题情况分析:

从失分数据分析,本题答题情况比较好,失分率较低,说明学生对于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掌握地比较扎实。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计算失误;2.画图不规范、不准确;3.答题不规范,算出总价后没有与1000元进行比较;4.少部分学生对于这三者关系理解混乱。教学建议:

1.在解决问题时要注重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作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3.强调学生答题要规范。

4.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自主编题的教学方式。

(七)解决问题第6题

题号题目失分率

(县平

均)

现象统计最高

失分

最低

失分

率解题现

百分率

四、解决问题6 从甲城往乙城运68吨货物,如果用载

重5吨的大卡车运一趟,运费200元;

用载重2吨的中卡车运一趟,运费90

元;用载重1吨的小卡车运一趟,运费

50元。要想用最少的钱一次运完这批

货物,需大、中、小卡车各多少辆?最

少多少元?(写出你是怎么想的)

44.66% 不会18.3% 75% 20.1%

思维过

程不会

表述或

逻辑不

严密

17.7%

计算错

9.6%

其他 5.8%

题目分析:

此题评价学生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生活情境相近的实际问题,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同样是关注对学生思考过程的评价。想要用最少的钱运完,就要考虑哪种车最省钱,同样要做到不空余,这样就会选择大卡车13辆、中卡车1辆、小卡车1辆。解题情况分析:

本题是本次考查失分较多的一道题目,县平均失分率达到45%,其中最高的学校75%,最低的学校20.1%,失分较多的学校主要集中在农村学校。失分主要表现在:1.空白未作答;

2.胡乱凑数;

3.过程不完整;

4.计算失误;

5.没有写出为什么要先选择大卡车。从中看出我们学生对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弱。

教学建议:

1.加强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为学生设计分层作业,让一些有“余力”的学生吃得“更饱”“更有营养”。

2.教学中设计一些与生活情境相似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多听听学生“我是怎样想的”;多问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年级篇

一、整体分析

二、就题分析

(一)

题号题目失分率现象统计

解题现象百分率

一、填空2 天平的两边已经平衡。如果在天平的左边放

2千克货物,那么天平的右边必须放()

千克货物才能平衡,如果天平右边放3千克

货物,天平左边会()。

19.69 不会7.06

其他12.63

题目分析:本题评价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对等式的性质(天平原理)实质性应用掌握情况。解题情况分析:

本题的失分率较少,在20%左右,但是城镇小学或农村小学,解题情况相差较多,最少的失分率仅为4.1%,最多的高达50%。通过访谈教师和部分学生,学生在解题时,一般是第一个空格是填对的,错在第二个空格,学生语言不规范、表述不清是主要现象。原因是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于哪边重了天平会向那一边倾斜的原理没有生活体验。显然从解题情况看,可以发现,学生对天平原理的概念掌握是有问题的,没有在操作、动态的过程中体验和理解平衡的现实经验。

教学改进建议:

1.首先对“等式的认识”教学,一定要建立在充分的操作、变化的体验中,不能只是“看看、听听”,在变化的过程体验“量变”到“质变”,即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变化。

2.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围绕“等式的各种描述”进行操作、辩论,在体验中对数学语言的逻辑性、严密性提升认识,获得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对“等式”的认知更准确和完整。

(二)

题号题目失分率现象统计

解题现象百分率

一、填空8 甲、乙两数的积是1.2,如果甲

数扩大()倍,乙数扩大10

倍,那么,甲乙两数的积是240。39.90 不会36.84

计算不准确 2.1

其他9.5

题目分析:本题评价学生对积的变化的实质性掌握情况和学生对举例、辨析等解决问题方法的应用能力。

解题情况分析:

本题的失分率最高达到75.7%,最低是12.5%,多数学校在36%左右。城镇小学失分率较低,农村小学失分率较高,特别是山区学校。失分率高于50%及以上的学校有7所,占26.92%,低于20%的学校3所,约占12%。从解题情况看,不会的占36.84%,计算不正确的占2.1%,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掌握是有问题的,没有在变式的过程中认识积的变化的变式经验;另一方面,说明我们在教学中偏重于让孩子“记住”知识,而对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不够,造成孩子在“变式”“新问题”面前束手无策。

教学改进建议:

1.首先对“积的变化规律”教学,一定要建立在充分的变式体验中,在变化的过程体验,即一个因数变化——两个因数变化——积的变化,反之,积不变——因数怎样变化等,从不变——到变——再到不变。

2.要通过“辩论式”教学,引导学生围绕“积的变化”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对数学语言的逻辑性、严密性提升认识,获得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对“积的变化规律”的认知更准确和完整。

3.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对举例、假设、逆推等重要的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引导学生多体验、尝试,在思想方法的教学时要“慢”,教师要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教学思想。

(三)

题号题目失分率现象统计

现象百分率

二、选择1 三角形ABC,如果A点用数对表示

为(2,4),B点用数对表示数(2,

0),C点用数对表示为(4,2),

那么三角形ABC一定是()

三角形。

A. 锐角

B. 钝角

C.

直角 D. 正

48.9 ABD48.9

C51.1

题目分析:

本题是对数对概念及操作水平的评价,并结合三角形的概念评价数形结合能力。正确答案是c。

解题情况分析:

本题的失分率比较高,达到50%左右,无论是城镇小学还是农村小学,解题情况差不多。显然从解题情况看,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操作能力,与学生知识水平与经验关系不大,所以城镇与农村区别不大。错误高达五成,可以得出两个结论,(1)学生对数对概念掌握是比较片面的,没有在结合其他平面图形的教学过程中理解数对的现实经验;(2)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操作有问题,缺乏对数形结合语言描述进行严密的逻辑分析和准确的操作水平。

教学改进建议:

1.首先对“数对的认识”教学,一定要建立在充分的操作、变化、想象的体验中,要构建数对与平面图形的联系,不要就数对来教数对。

2.要加强数对操作教学,积累操作的数学经验,提高操作水平。通过“操作”教学,引导学生围绕“数对的各种变化”进行操作,在动态中对数学语言的逻辑性、严密性提升认识,获得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对“数对”的认知更准确和完整。

(四)

题号题目失分率现象统计

解题现象百分率

二、选择3 有三个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下

底的和都相等。三角形的高是8厘米,平行

四边形的高是5厘米,梯形的高是7厘米。

则三个图形的面积关系是()。

A.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B.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C. 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

D.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52.13 ABC52.13

D47.87

题目分析:

本题评价学生对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面积概念和计算的实质性掌握情况,评价学生严密逻辑分析几种平面图形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能力。正确选项是D。

解题情况分析:

本题的失分率比较高,达到50%以上,无论是城镇小学还是农村小学,解题情况差不多,说明本题主要涉及的是能力的评价。通过访谈教师和部分学生,学生在解题时,一般是如此思考,选A选项的原因是学生认为等底的时候就比较高,高大的那个图形面积就大,选BC

选项的原因是考虑到了三角形或梯形面积要除以2,但只考虑了一种。

教学改进建议:

1.首先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认识”教学,一定要建立在充分的操作、变化的体验中,不能只是“看看、听听”,在变化的过程体验“量变”到“质变”,即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变化,沟通几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要通过“自主编题”教学,引导学生围绕“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进行编题,在编题过程中进行比较辨析,获取各种图形面积大小所对应的因素变化的体验和内在联系,对各种图形面积有比较完整的认知。

3.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要形成举例验证的思维习惯。

(五)

题号题目失分率现象统计

解题现象百分率

三、计算5知识梳理:

《简易方程》单元中有这些知识点:方程、

用字母表示数、方程的解、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方程、等式性质(等式性质一、等式性质

二)等。请你根据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你

的学习过程,用图(树形图或其他图)或表

格的形式把这些知识进行梳理。

38.23 内在联系不

18.56

表述不清14.34

不会 5.33

题目分析:

知识梳理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对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性、结构性很有帮助,但是在学业评价中几乎没有体现,本次评价是一次大胆尝试,目的在于引导教师重视知识梳理的教学。本题评价学生对知识梳理的能力,关键在于能否抓住知识间的本质联系进行整理。

解题情况分析:

本题的失分率达到38.23%左右,城镇小学还是农村小学,解题情况相距较远。失分率最大的在75%以上,最低的是低于10%,主要体现在内在联系不清上。通过访谈教师和部分学生,发现完成较好的班级主要原因是教师比较注重知识梳理,且每一单元结束都进行相关的梳理,甚至有部分班级坚持每一课都有小小的梳理。而失分率较高的原因在于教师忽视了知识梳理,或者说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教学改进建议:

1.可以由“扶”到“放”,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打通知识间的脉络和关系。比较难梳理的可以教师指导。知识梳理的类型可以是“树形状”或“线形”,关键在于沟通。也可向学生提供模板。

2.注重每一堂课的沟通与梳理。可从一堂课——一个单元——一册,也可根据知识板块、知识的发展变化等来梳理。

(六)

题号题目失分率现象统计

解题现象百分率

四、解决问题1把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

关于面积的问题,同学们产生两种不同观点:

A.面积不会改变

B.面积会改变,而且是变小

(1)你赞成哪种观点?

(2)你赞成的理由是什么?

(3)另一种观点不对的原因是什么呢?

41.23 不会 3.5

语言描述不

32.5

逻辑推理不

严密

5.23

其他

题目分析:本题评价学生对辩论式教学的实质性掌握情况。

解题情况分析:

本题的失分率达到41.23%左右,城镇小学还是农村小学,解题情况相距较远。失分率最大的在68%以上,最低的是10%。通过访谈教师和部分学生,发现完成较好的班级主要原因是教师比较注重辩论教学,而失分率较高的原因在于教师忽视了知识辩论,或者说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辩论。

教学改进建议:

1.多给学生创造辩论的机会,让学生的正逆向思维得以训练。

2.可以结合教学中教师们遇到的一些困惑点、学生的易错点、混淆点来出辩题,组织辩论,尝试辩论式教学。

(七)

题号题目失分率现象统计

解题现象百分率

四、解决问题4 我买了1本相册和4本笔记本,一

共用了47.5元。我知道1本相册的

价格是1本笔记本价钱的5.5倍。

31.2 计算不准8.9

语言描述不

清、不严密

15.78

你知道相册、笔记本的单价各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不会 6.52 其他

题目分析:

本题评价学生解决问题和表述自己解决问题思维过程的能力。

解题情况分析:

本题的失分率是31.2%左右,无论是城镇小学还是农村小学,解题情况差不多。失分的主要原因在于对解题思路的语言描述不清、不严密上。

教学改进建议:

1.建议结合方程、消元等多种方法进行对比教学,数形结合来帮助学生理解思路。

2.数学语言的严密需要结合多种方法的对比、联系、画图,让学生描述、比较和优化。(八)

题号题目失分率错误原因分析

解题现象百分率

四、解决问题5 小明有一个书架,分上下两层。上层的书

的本数是下层的4倍。如果把上层的36

本书移到下层,上下层的本数就一样多。

原来上下层各有几本书?(列方程解决;

并列表写出列方程的过程)

37.78% 不会19.32%

计算不准 6.84%

题意不清11.62%

其他

题目分析:本题评价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解题情况分析:本题的失分率在40%左右,城镇小学解题情况较好,均低于10%,农村小学解题情况多数高于40%。

教学改进建议:

1.首先要保证方程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方程思想在生活中的体现,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事物之间的等价。教师要把学生方程学习的生活联系过程作为重点,在义务教育阶段全程渗透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思想。

2.其次要保证数学情境由简单到复杂。数学情境要简单易懂,易于让学生找出基本的等价关系,当真正体会出方程思想的真谛后,能够熟练的描述等价关系后再逐渐将情境复杂化。在小学阶段方程计算对于学生来说看似简单,但是对于数量关系的描述其实并不简单。

3.再次要注意小学与初中的教学侧重。小学阶段重描述与概括,并进行初步的抽象。注重在自然的情境中对事物等价的描述,重点是让小学生初步感受方程思想,学会用语言对自

然情境中的等价事实进行清楚的描述与概括,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初中重抽象的全过程。在逐渐复杂化的情境中,描象最为本质的多种事物之间的等价关系,建立多元一次方程组。并能根据等式的性质进行准确计算。

4.最后注意数学语言表达与数学符号的正解使用。虽然小学阶段的方程计算相对简单,一般来说只需要一次化归就能解决,但是这是多元方程的基础,不容忽视。小学阶段注重四则混合运算的熟练掌握,为方程的化归进行必要的辅垫。

总之,先落实新知识的生长基础。再让学生尝试学习,内化新知识,最后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结合操作、画图、列表来帮助学生理解。

(九)

题号题目失分率错误原因分析

解题现象百分率

四、解决问题6 兄弟俩有一块地(见下图)。现在兄弟俩

要平分这块地(形状可以不同,用一条线

段分成2块),请你帮他们分一分,并表

述清楚你分这块地的思考过程。(在图中

画出你的分割方法,标上数据)

63.2% 不会46%

理解错误 4.5%

语言描述不清 2.3

计算不准 3.6

其他 2.7%

题目分析:

本题是一道“半开放”题,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选择权是学生主体性的显性标志。本题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应用能力。

解题情况分析:

本题的失分率在60%以上,城镇小学的失分率在30%左右,农村小学在60%以上,最高达到95%。通过访谈教师和部分学生,发现学生在解题时,接近一半的不知从何处着手。看来我们的小学生已被教成有了“选择权”却不会“选择”的地步了。

教学改进建议:

1.走进情境,获取信息。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较真实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

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对比分析策略。将多个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多角度问题。

3.数形结合策略。此策略应该在各个领域的不断应用,学习经验是需要积累的。

4.尝试选择性学习,以选择性作业为突破,让学生学会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六年级篇

一、

整体分析

全县平均分 A 类平均分 B 类平均分 C 类平均分 D 类平均分 最高班

最低班级 77.06

86.09

75.17

70.17

68.83

92.8

44.16

全县平均分77.2,与出题预设的难度系数8.0基本吻合,说明我们的教学是很有成效的。但是学校与学校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很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生源的差距、教师教学水平的差距外,可能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态度的差距。

二、就题分析

题号

题目

每题总分=

统计人数×本题分数

总失分 失分率 错误原因分析

解题现象

百分率 一、填空把长是4厘米的线段AB ,绕端点A 旋转一周,就形成一个

4782

822

17.2%

不会 38.32% 计算不准

28.47%

2()。这个图形的周长是

()。

看错问题29.56%

题目分析

本题评价学生的圆的动态形成和对圆周长的计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第一空的正确答案为圆,第二空的正确答案为25.12cm。本题最容易形成的错误为(1)对圆的动态形成不理解;(2)容易将线段长度理解为圆直径;(3)将周长看成面积。

解题

情况

分析

本题的失分率为17.19%,在预计范围之内,从各校的答题情况看,52%的学校失分率低于县平均水平,近32%的学校失分率略高于县平均水平,三所山区小学学校(合村、新合、怡合)和一所城镇小学(桐君)与平均水平差距相对较大。从错误类型看,不会的学生占错误情况的38.32%(占全体学生的6.9%),因计算和看错问题失分率达到61.68%。可见,(1)在圆的认识单元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师对圆的形成过程有所涉及,并注重沟通线段与所形成圆之间的联系。(2)学生对圆周长的计算掌握较好,绝大部分同学能正确识别线段长度为圆的半径,并能正确运用圆周长计算方法进行计算。(3)本题的答题情况,还可有5%—10%的提高空间。

教学改进1.对圆的认识教学,需要让学生经历动态形成的操作或想象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注重构建线段与所形成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适当的变式练习,例如绕中心点旋转,进一步

建议强化学生对线段为圆半径和直径的区分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仔细审题和认真计算的良好数学习惯和品质,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失误。

一、填空7 右图可以表示某个算式的计算过程和想

法,你认为这个算式是()

4782 1763 36.87%

不会57.06%

其他42.94%

题目分析

本题评价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考察学生能否将形的演变过程用数的方式进行表达。根据不同学生对本题的理解,本题的答案较为开放,可以是1-----或1×××××或1÷2÷2÷2÷2÷2

解题

情况

分析

本题的失分率较高,为36.87%。从各校的答题情况看,36%的学校高于全县水平,24%的学校略低于全县水平,36%的学校于全县水平相差较大(主要以偏远山区小学为主),另外城镇小学水平相对高于农村小学。从错误类型看,不会的占错误失分的57.06%(占全体学生的21.04%),经过访谈调查了解,另有近40%的错误主要在于回答了空白部分的算式表达。从中可以看出(1)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还相对较为薄弱,将近70%学校的错误中,不会的超过50%(整体占57%)。

(2)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特别是山区)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差距较为明显。

教学改进建议(1)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有助于学生抽象和形象思维同步发展。同时它也是初中解析几何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学中,需要引起各位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的重视,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

(2)注重培养学生由数到形,由形到数双向交互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算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二、选择5 把长是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

形纸剪成最大的半圆,这个半圆

的面积是()。

A.6.28cm2 B. 12.56cm2

C. 14.13cm2

D. 25.12cm2

4782 1800 37.64%

A

62.3

6%

62.30%

(钟山)

49℅

(东溪)

B

37.6

4%

15.10% 23.2℅

C 19.80% 20.9℅

D 2.80% 6.9℅

题目分析

本题评价学生在限定的范围内对所画半圆的大小的感知操作和对圆面积的计算能力,本题需要学生能对数学问题进行简单的操作(画示意图),并准确判断所画半圆半径为2,再计算半圆的面积为3.14×÷2=6.28 cm2。本题容易产生的错误主要有:(1)对圆半径的判断失误;(2)面积计算遗漏除以2。

解题

情况

分析

从答题情况看,本题的失分率较高,全县失分率为37.64%,说明本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属于易错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二,(1)从钟山和东溪两校学生的选择C占20%左右可以看出学生不习于或不善于运用操作的方式对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判断;(2)另有15%—20%的学生心智不够成熟,在计算半圆面积容易遗漏除以2。另外,从各校的答题情况看,36%的学校得分率高于全县水平;20%学校略低于全县水平;44%学校明显低于全县水平,城镇学校得分率明显高于农村

学校,可见,城镇学校教师对易错题的重视程度高于农村学校。

教学改进建议(1)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2)需要对易错题引起重视,通过作业设计,辩论等方式对易错问题进行研讨和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三、计算3(2)小红把一个圆木板平均分成很

多份,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

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12.56厘

米。请计算圆木板的面积。

7722 2226 28.83%

不会

42.18

%

计算不准

19.59

%

不清楚“长”是什么

39.71

%

题目分析

本题评价学生对圆面积推导过程的理解程度,注重推导过程的图像表征,建立圆与所拼成长方形之间的联系,长方形的长为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为圆半径。

解题

情况

分析

从答题情况看,本题全县的失分率在预估范围内,其中绝大部分(60%)学校失分率低于全县水平,16%学校失分率略高于全县水平,36%学校明显低于全县水平。其中错误的学生将近80%属于不会和对长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不理解,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运用PPT或模型演示,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删减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感知,代替了学生的操作思考过程,因此学生对问题本身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二是,练习中缺乏构建圆与所拼成长方形之间联系的练习设计,久而久之,学生仅记得圆的面积计算方法,而遗忘了推导过程。

教学改进建议(1)课堂教学中,需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切莫急功近利地代替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真正地让学生进行操作和推导活动,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自主获得理解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注意学习规律,阶段性地,例如在练习和复习阶段对知识的来龙去脉进行再次分析和探讨,并辅以变式练习,加深理解,提高应用能力。

四、解决问题1 关于单位换算,有下面两种不同的转换:

①17cm=17cm×

100

1=

100

17m

②17cm=17×

100

1m=

100

17m

(1)你认为哪种方法是正确的?

(2)你认为正确的理由是什么?

(3)另一种方法错误的理由是什么?

12545 7142

56.9

3%

不会67.88%

语言描述不

16.54%

逻辑推理不

严密

8.46%

其他7.60%

题目分析本题评价学生对单位换算和分数乘法意义的辨析能力以及数学理解的严谨,两种不同转换方法的结果相同,但其实际过程是不同的,第一种方法表示的是17厘米的

100

1,其结果因为

100

17厘米,

第二种方法表示的是17个1厘米即17个

100

1米,其结果为

100

17米,因此,方法二才是正确的。

解题情况分析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练习题

第四章学习动机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在()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A.儿童早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晚期 2.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是()。 A.学习需要 B.学习动机 C.学习迁移 D.学习期待 3.学生学习是为了改变自己在班集体中的排名,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4.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 A.内部动机 B.直接动机 C.外部动机 D.一般动机 5.林林为了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而认真学习,他的学习动机表现为()。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附属的内驱力 D.求知欲 6.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标准是()。 A.社会意义 B.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C.个人的前途 D.动力来源 7.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是()。 A.高尚动机 B.内部动机 C.低级动机 D.外部动机 8.阿特金森以为个体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

是()的动机。 A.追求利益 B.追求刺激 C.避免困难 D.避免失败 9.以下哪种学习动机属于内部动机()。 A.“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B.读书是一种乐趣 C.“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0.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 A.格式塔派 B.认知派 C.联结派 D.建构派 11.学习动机有高尚与低级之分,其划分标准是学习动机的()。 A.作用 B.社会意义 C.动力来源 D.个人的前途 12.来源于学生对学习内容或学习名次结果的兴趣的动机是()。 A.高尚的动机 B.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C.低级的动机 D.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13.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学习动机是()。 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B.内部动机 C.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D.外部动机 14.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追求刺激的倾向 C.追求成功的倾向 D.回避困难的倾向 15.维纳认为,学习动机中“稳定的内部因素”是指()。 A.努力 B.能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16.学生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则他的学习动机是()。A.高尚动机 B.内部动机 C.外部动机

2013教育学原理 选择题 复习题

教育学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夸美纽斯在( A )书中提出的自己的教育思想。 A.《大教学论》B.《母育学校》 C.《语言学入门》D.《世界图解》 2下列不属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的是( D ) A、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B、人的发展与人的活动相一致 C、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D、人的全面发展的属性 3下列属于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的是( A ) A、教育目的的确定还要受到思想家们或指定教育目的者人性的假设的影响 B、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教育目的的确定的重要依据 C、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社会发展 D、生产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制约着教育目的 4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 D ) A.《理想国》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大教学论》 5提出并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 B ) A. 赫尔巴特 B. 夸美纽斯 C. 洛克 D. 裴斯泰洛齐 6、系统地阐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C )

A. 洛克 B. 赫尔巴特 C. 卢梭 D. 夸美纽斯 7、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 C )。 A《论语》B《理想国》C《学记》D《大教学论》 8、最早对课堂教学从理论上加以阐述的教育著作是( D )A斯宾塞的《教育论》B洛克的《教育漫话》C马卡连柯的《教育诗篇》D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9、最早视教育学为一门学科并创立教育体系的人是(A ) A 赫尔巴特 B 夸美纽斯 C 孔子 D 苏格拉底 10、《实验教学》是___B____的著作。 A斯宾塞 B 拉伊 C 杜威D凯罗夫、 11、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 ) A .涂尔干B卢梭C赞科夫D福禄倍尔 12、人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主要是通过( A ) A.社会交往 B.学校教育 C.家庭教育 D.自我修养 13、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四个阶段儿童在7~11岁属于哪个阶段( C ) A 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14、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 A ) A.社会生产力 B.文化传统 C.社会制度 D.科技水平

教育学原理试题库

教育学原理试题库 《教育学原理》试卷(第一套) 一、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1、教育学是以研究________为对象的一门___科学。 2、原始形态教育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__、____、__、____。 4、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有____、____、____。 6、1922年通过的“___”学制、基本参照__国的学制,通常又称“____”学制,这是旧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 7、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为___、___、___、____。 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____,在国外,启发式教学始于古希腊的_______。9、我国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 10、班主任争取家长配合,与家长联系的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 二、不定项选择(将正确的答案题号填在横线上,共10分)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____的《大教学论》的发表为标志。 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凯洛夫D霍姆林斯基 2、确定德育容的依据是_______。 A当前形势的需要B德育的任务C青少年学生思想实际D学生年龄特征 3、学生是人,是教育的对象,因而他们_______。 A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B对外界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 C毫无顾及地接受教育D能动地接受教育 4、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方法是_______。 A练习法B实验法C试验法D实习法 5、作为班主任,要使工作取得满意结果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而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指了解________。 A学生思想B学生品德C学生现有知识水平D学生身体素质 6、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体现为________。 A教书B育人C指导学生课外活动D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 7、我国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____。 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制C现场教学D启发式教学 8、“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_______提出来的。 A赫尔巴特B巴班斯基C布鲁纳D赞可夫 9、班主任的工作是从_______开始的。 A评定学生操行B教育个别学生C了解和研究学生D组建班集体 10、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处于_______。 A领导地位B启发指导地位C顾问地位D主导地位 三、判断并改错(10分) 1、校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2、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 3、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也就有了教育学。 4、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完整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_分章练习题(有答案)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单选题 1.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 C )P58 A.环境 B.成熟 C.遗传 D.教育 2 .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知识的( D ) P72 A.积累 B.迁移 C.学习 D.领会 3.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为( D )P63 A.发展 B.发育 C.遗传 D.成熟 4.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P78 A.关键期 B.形式运算思维 C.表征 D.表象 5. 常见的由基因异常而导致的遗传性疾病为( B )P60 A.唐氏综合症 B.苯丙酮尿症 C.特纳氏综合症 D.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 6. 通过选育来观察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性(或性状),以此来推断遗传的作用的方法,称为( D )P58 A.高尔顿法 B.基因突变法 C.消除法 D.孟德尔法 7. 知识的( A )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 A.领会 B.灌输 C.传授 D.接受 8.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A.关键期 B.形式运算思维 C.表征 D.表象 9.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作( D ) A.学习 B.发展 C.遗传 D.成熟 10. 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称为( B )58 A.成熟 B.遗传 C.发育 D.发展 11. 关键期这一概念,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来自动物习性学家所提出的( C ) A.图式 B.平衡 C.印刻 D.发展 12. 以下称为先天愚型的是( A ) A.唐氏综合症 B.特纳氏综合症 C.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 D.杭亭顿舞蹈症 13. 选出一个具有某一特征的对象作为指标个案,然后从这个指标个案出发,调查其家族史中出现相似特征的对象的数目。这种方法称为( C )P62 A.孟德尔法 B.高尔顿法 C.家谱分析法 D.基因突变法 14.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D )P68,71 A.遗传与环境 B.遗传 C.环境 D.教育 15. 提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的心理学家是( B )P69 A.高尔顿 B.霍尔 C.伍德沃斯 D.皮亚杰 16. 提出著名的成熟决定论的心理学家是( D )P64 A.华生 B.霍尔 C.埃里克森 D.格塞尔 17.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心理发展的动力是( D )P74

教育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总结

简答题: 2、现代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第二,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第三,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第四,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第五,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简述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够为社会带来重大的经济价值。(4)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 简述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 (1)重视学前教育(2)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3)高等教育多级化,学校类型多样化。 4.简述课外活动的意义。 (1)课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提高。(2)课外活动有利于推动学生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3)课外活动有利于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4)课外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加速个体社会化进程。 5.教师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的传播者,在社会延续和发展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3)教师是人类潜能的发掘者,对人的智力开发起着奠基作用。 1.简述教育原理的理论功能。 (1)解释教育实践(2)指导教育实践(3)推动教育改革 2.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方面的基本素质答案要点: (1)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2)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3)较高的文化科学素质(4)深刻的教育理论素养(5)多方面的教育工作能力(6)优良的身心素质 3.简述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4)生产力发展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5)生产力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4.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人类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

教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第一套)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第一套) 教育学原理》试卷 (第一套) 一、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1、教育学是以研究________为对象的一门___科学。 2、原始形态教育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__、____、__、____。 4、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有____、____、____。 6、1922年通过的“___”学制、基本参照__国的学制,通常又称“____”学制,这是旧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 7、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为___、___、___、____。 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____,在国外,启发式教学始于古希腊的_______。 9、我国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 10、班主任争取家长配合,与家长联系的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 二、不定项选择(将正确的答案题号填在横线上,共10分)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____的《大教学论》的发表为标志。 A 赫尔巴特 B 夸美纽斯 C 凯洛夫 D 苏霍姆林斯基 2、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是_______。 A 当前形势的需要 B德育的任务 C青少年学生思想实际 D学生年龄特征 3、学生是人,是教育的对象,因而他们_______。 A 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 B 对外界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 C 毫无顾及地接受教育 D 能动地接受教育 4、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方法是_______。 A 练习法 B 实验法 C 试验法 D 实习法 5、作为班主任,要使工作取得满意结果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而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指了解________。 A 学生思想 B 学生品德 C 学生现有知识水平 D 学生身体素质 6、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体现为________。 A 教书 B 育人 C 指导学生课外活动 D 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 7、我国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____。 A 个别教学 B 班级授课制 C 现场教学 D 启发式教学 8、“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_______提出来的。 A 赫尔巴特 B 巴班斯基 C 布鲁纳 D 赞可夫 9、班主任的工作是从_______开始的。 A 评定学生操行 B 教育个别学生 C 了解和研究学生 D 组建班集体 10、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处于_______。

第五章教育心理学同步训练模拟试题及答案

第五章教育心理学同步训练模拟试题及答案 典型真题评析: 1.学习原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影响属于( )。 (2007年) A.逆向迁移B.负迁移C.顺向迁移D.正迁移 【评析】答案为C。正迁移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也称干扰。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迁移。 2.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指的是学习中的( )。 (2008年4月) A.定势现象B.迁移现象C.记忆现象D.创造性 【评析】答案为B。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就是典型的迁移形式。 同步训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被称为( )。 A.正迁移B.负迁移C.顺向迁移D.逆向迁移 2.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B.经验泛化说C.相同要素说D.关系转换说 3.按照学习迁移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化水平进行的划分,可以分为( )。 A.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B.正迁移与横向迁移C.普通迁移与特殊迁移 D.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4.从迁移的观点来看。“温故而知新”属于( )。 A.顺向负迁移B.逆向负迁移C.逆向正迁移D.顺向正迁移 5.会讲英语的人学习德语,学得比其他人快,这是属于( )。 A.正迁移B.负迁移C.纵向迁移D.逆向迁移 6.由于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 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 7.一个学生的学习迁移往往受他的学习意图或学习心向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 )。 A.经验泛化作用B.学习定势作用 C.分析概括作用D.相同要素作用 8.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正迁移现象( )。 A.举一反三B.聪明过人C.思维敏捷D.物以类聚 9.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是( )。 A.形式训练迁移说B.同化学习迁移说C.经验类化迁移说D.认知结构迁移说10.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具有( )。 A.积极作用B.消极作用C.既有积极也有消极作用D.没有作用 11.心理学上“水下击靶”实验所支持的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B.相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

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及答案

三、判断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的区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目标系列。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作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老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教育的个体能力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被称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有些学生在学校受到挫折,回到家里向日葵家人出气以发泄自己的情绪。是学生心理障碍中 的一种攻击行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美国教育革新运动被称为“新教育运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心智技能行为可分为专门的心智技能和一般的心智技能两类。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座谈又称团体访谈,它是对一个人数不多的群体就某一些问题展开讨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作品。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形成性评价一般是在教育、教学或学习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开展的评价。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得学科,一般被认为产生于()。 A、18世纪末 B、19世纪末 C、18世纪中期 D、19世纪中期 2、美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得成熟时期所对应得年代就是()。 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以后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以后 3、美国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得时间大致为()。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 4、美国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得时间大致为()。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5、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得著名心理学家就是()。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编著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就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得专著。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华生 D、桑代克 7、教育心理学得创始人就是()。 A、华生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加涅 8、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得作者就是()。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潘菽 D、廖世承 9、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于1867~1869年出版了(),对当时得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 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得奠基人”。 A、《大教学论》 B、《人就是教育得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学大纲》 10、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得著作就是俄国得()1877年出版得《教育心理学》。 A、卡普杰列夫 B、乌申斯基 C、维果斯基 D、布隆斯基 11、()就是教学内容得载体,就是教学内容得表现形式,就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得工具。 A、教学环境 B、教学过程 C、教学媒体 D、教学手段 12、()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得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得研究成果。 A、布鲁纳 B、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乌申斯基 13、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得分支来进行研究,反对把普通心理学得成果简单得移植到教育心理学, 并创立了心理学得“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并从这一理论出发提出了“最近发展区”得观点,她就是前苏联著名得心理学家()。 A、维果斯基 B、布隆斯基 C、鲁宾斯坦 D、列昂节夫 14、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相统一得原理,认为心理过程不但在活动中表现出来,而且也就是在活动中形成得,就是前 苏联著名得教育心理学家()。 A、鲁宾斯坦 B、维果斯基 C、布隆斯基 D、列昂节夫 15、在教育心理学中,()不仅就是课堂管理研究得主要范畴,也就是学习过程研究与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 得重要内容。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环境 D、评价/反思过程 16、在学与教得过程中,要有意传递得主要信息就是()。 A、教学过程 B、教学手段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17、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得就是()。 A、教学媒体 B、教师 C、学生 D、教学环境 18、学习得主体因素就是(),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它起作用。 A、教师 B、教学环境 C、学生 D、学校领导 19、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就是以1903年《教育心理学》得出版为标志,其作者就是()。 A、华生 B、桑代克 C、布鲁姆 D、詹姆士 20、教育心理学研究得核心内容就是()。 A、教学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2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就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得要素有()。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22、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由下列哪些活动交织在一起。()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D、管理过程 E、互动过程 23、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得研究课题,即()。 A、如何教 B、如何评价 C、如何学 D、如何管理 E、学与教之间得相互作用 1、B 2、C 3、C 4、D 5、D 6、D 7、B 8、D 9、B 10、A 11、C12、A13、A 14、A 15、C 16、C 17、B 18、C 19、B 20、B 21、ABCDE 22、ABC 23、ACE 24、ACDE 25、BD 26、ABCDE 27、ABDE 28、BE 29、ABCDE 30、BCE 31、ABC 32、ABCDE 33、ABCDE 34、ABCD

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心理学分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湖南省教师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着关键期,这是由以下哪位学者最早提出的?(D) A.瑞士皮亚杰 B.奥地利劳伦兹 C.美国桑代克 D.苏联维果斯基 2.青少年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叫做:(C ) A.心理自我 B.生理自我 C.社会自我 D.自我意识 3.智商是能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简称IQ,其公式表述为:(B) A.IQ = 智力年龄/实际年龄 X 100% B.IQ = 智力年龄/实际年龄 X 100 C.IQ = 实际年龄/智力年龄X 100% D.IQ = 实际年龄/智力年龄X 100 4.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B) A.机械学习 B.意义学习 C.接受学习 D.发现学习 5.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 D) A.组织教学能力 B组织管理学生集体的能力 C.组织教学能力和组织学生能力 D.组织教学的能力和组织管理学生集体的能力 6.班杜拉提出的学习理论是(C ) A.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B.认知建构理论 C.社会学习理论 D.认知识结构理论 7.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来进行的学习属于典型的(C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机械学习 D.意义学习 8.场独立与场依存概念的提出者是(D ) A.卡特尔 B.威特金 C.吉尔福特 D.列维托夫 9.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D)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10.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A) A.准备律 B.刺激律 C.失败一成功律 D.成功一成功律 11.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C)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加涅 D.苛勒 12.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 D ) A.自我了解 B.自我实现 C.自我行动 D.自我临近 1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什么规律的科学( C ) A. 基本教育规律 B.基本教学规律 C.基本心理规律 D.基本身心规律 14.儿童刚刚表现改进错误的行为,家长便取消他看动画片的禁令,孩子随后表现出更多的改进错误的行为。这种取消厌恶刺激,从而使某一行为反应概率增加的过程是(B)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15.操作条件作用中,强化出现在反应的(C) A.前面 B.后面 C.同时 D.很久以后

教育学原理练习题

教育学原理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柏拉图的代表作是________,其中包含了他的教育思想。 2.卢梭在_______对古典主义教育模式和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提出了________教育思想 3.《教育漫话》的作者是________,此书以________为主题。 4.赫尔巴特将教学分为“明了”、“联想”、“________”、“方法”四个步骤,后来进一步发展为“五段教学法”。 5.杜威的教育学代表作是________,在书中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6. ________被看作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其作者是________ 二、选择题 1.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著作是() A、《论语》 B、《学记》 C、《理想国》 D、《论演说家的教育》 2.“产婆术”是()倡导的教学方法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昆体良 3.“现代教育学之父”是指() A、夸美纽斯 B、培根 C、康德 D、赫尔巴特 4.提出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教育原理的是()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布鲁姆 D、布鲁纳 5.掌握学习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布鲁姆 D、布鲁纳 6.强调发现法教学的是()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布鲁姆 D、布鲁纳 三、名词解释 1.教育文献法 2.教育行动研究法 四、简答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代表性人物和著作有哪些? 2.简述孔子的教育主张 3.简述教育调查的几个步骤 五、论述题 1. 很多人认为当老师的时间长了自然就知道应该怎样教学生,很多优秀教师根本没有上过师范院校,也没有系统地学过教育科学方面的课程,但同样能教好学生。所以根本没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应该把时间花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上。 请你结合所学的知识谈一谈你对以上看法的理解。 2.请你联系生长经历,结合书本书阐述的,谈谈学习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程的意义。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理想国》; 2.《爱弥儿》,自然教育; 3.洛克,“绅士教育”; 4.系统; 5.《民主主义与教育》; 6.《大教学论》,夸美纽斯 二、选择题

教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第三套)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第三套) 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1、《_____》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专著,约写于中国的战国末年,比欧州昆体良所著的《_______》约早___年。 2、美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_____、______和______的教育。 3、对年轻一代教育影响,全面地看,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构成的,教育成效往往是这三方面合力的结果。 4、教育是人类社会______、普遍的现象。 5、构成综合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____、____、____、 ____、____等五部分。 6、班主任与家长联系的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等三种。 7、请列举三种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_____、_____、______。 8、教师应具备基本职业道德包括_____、_____、_____和严谨治学,为人师表。 9、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_____教育、______教育、 _______教育。 10、备课的细节各科教学尽管有所不同,但备课必须都要做好的三方面工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不定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组织教学是( )。 A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之一 B课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 C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 2、师范院校开设的公共教育学课程属于( )。 A 学前教育学 B 普通教育学 C 高等教育学 D 职业教育学 3、学校工作的全面安排必须以( )。 A 教学为主 B 教育为主 C 学习为主 D 开发智力为主 4、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有( )。 A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 B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C 遗传素质决 定了人的发展 D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随增龄而在总体上呈减弱趋势。 5、最早对课堂教学从理论上加以阐述的教育著作是( ) A 斯宾塞的《教育论》 B 洛克的《教育漫话》 C 马卡连柯的《教育诗篇》 D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6、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势是( )。 A 现场教学 B 复式教学 C 个别教学 D 分组教学 7、教育机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特点。 A 复杂性 B 示范性 C 创造性 D 长期性 8、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 )。 A 主体 B 客体 C 即是主体又是客体 D 即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 9、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是为了普及( )。 A 初中教育 B 小学教育 C 初等教育 D 中等教育 10、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 )。 A 教师 B 学生 C 学校 D 社会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 选择题 1.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__A__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著名的著A.桑代尔 B.斯金钠 C.布鲁钠 D.皮亚杰 2.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著名的书是1977年___C__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A.乌中斯基 B.桑代尔 C.卡普切列夫 D.列昂节夫 3. 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时期是___C__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50年代 C.20世界60-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4. 心理学的创始人是___D__ A.桑代尔 B.斯金钠 C.布鲁钠 D.冯特 5. ___B__是教学内容的裁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环境 D.教学过程 6. 心理学属于_____C____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何时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7.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____A____年A.1879 B.1897 C.1789 D.1798 8.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__B__的科学 A.心理活动的规律 B.行为何心理活动的规律 C.心理与心理活动的规律 D.行为活动的规律 9. 在苏联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_____C____ A.卡普杰列夫 B.桑代尔 C.乌中斯基 D.乌申斯基 10.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__C__规律的科学 A.基本教育 B.基本教学 C.基本心理 D.基本身心 11. 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应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属于_____A_____ A.遵循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客观性原则 1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D___ A.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B.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前者为主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后者为主 D.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13. 要求把人的心理看作是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连的过程来考察何研究的原则是____C____ A.客观性原则 B.教育学原则 C.实践性原则 D.知识性原则 14. 下列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作用的一项是_____ B_____

教育心理学各章习题

各章习题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论 第10章原有知识与学习迁移 第2章学习与学习研究的性质与分类 第11章儿童与青少年认知发展 第3章学习论流派及其主要争论问题 第12章个别差异 第4章知识的性质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第13章学习动机 第5章智慧技能的学习 第14章教师、班级与家庭 第6章认知策略的学习 第15章网络媒体与多媒体 第7章问题解决与创新性学习 第16章基于学习分类理论的教学论 第8章动作技能的学习 第17章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 第9章态度与品德学习 返回补充习题说明页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 五、判断 1.教育心理学虽然是一门应用科学,但它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和研究方法学。 2.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人,对此西方各国学者不存在什么争议。 3.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科学内容。 4.在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是第一个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教育家。 5.教育心理学在西方也称“学校心理学”。 6.从科学心理学发展历史来看,学习的科学研究先于教学的科学研究。 7.科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在我国古代就出现了。 六、问答 1.从课本以外列举实例,说明我国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早已应用哲学心理学的知识从事教育工作。 2.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是怎样为德、智、体三育提供哲学心理学依据的。 3.简述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是怎样把教学过程模式建立在哲学心理学原理的基础上的。 4.简述实验教育学派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影响。 5.简述桑代克对教育心理学学科建立的贡献。 6.简述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与任务的异同。 7.简述教育心理学学科与《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研究的性质和分类 五、判断 1.学习是可以用经验或练习来解释的可观察的行为变化。 2.学习与表现(performance)之间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教育学原理题库

教育学原理题库 一、选择题: 1、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A.《雄辩术原理》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D.《民主主义与教育》 2、教育教学立足于发展关键期或发展最佳期的目的是因为()。 A.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B.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3、我国正式颁布并实施的第一个学制是下列哪一个学制()。 A.壬戌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C.癸卯学制D.壬寅学制 4、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5、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内容B.教育目的C.学生D.教师 6、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了()。 A.遗传的重要性B.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C.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D.教育的重要性 7、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可分为( )、联合、系统和方法四阶段。 A.分析B.综合C.明了D.统合 8、学校教育产生于()。 A.原始社会末期B.奴隶社会初期 C.奴隶社会末期D.封建社会初期 9、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 A.各门文化课B.思想品德课 C.课外活动D.少先队工作 10、“大有大成,小有小成”是()教学原则具体运用的结果。 A、自觉积极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11、现代教育主要是通过()来实现。 A.社会教育B.学校教育C.家庭教育D.自我教育 12、教学从其本质上讲,是()。 A.一种实践活动B.一种主体活动 C.一种文化活动D.一种认识活动 13、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是()。 A.科尔伯格 B.杜威 C.涂尔干 D.马卡连柯 14、教育上的“拔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A.顺序性B.阶段性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 15、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6、运用先进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德育的()。 A.引导法 B.榜样法 C.谈话法 D.讨论法

教育心理学试题(一--五)章.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 A费洛伊德B柏拉图C布鲁纳D桑代克 2、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 A《教育心理学》B《教育心理大纲》C《教育心理发展史》D《教育心理论》 3、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中,开始成熟的时期是()。 A20世纪初B20世纪20年代以后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80年代 4、下列内容不属于布鲁纳总结的教育心理学20世纪80年代的成果是(). A主动性研究B心理卫生研究C反思性研究D社会文化研究 5、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作者是()。 A陶行知B蔡元培C廖世承D潘菽 6、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心理理论基础的人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桑代克D裴斯泰洛奇 7、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A19世纪20年代初B20世纪20年代C20世纪40年代D20世纪60年代 8、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时()年。 A1903 B1923 C1924 D1913 9、教育心理学家的创始人是()。 A莫依曼B赫尔巴特C桑代克D裴斯泰洛奇 10、教育心理学具体研究范涛是围绕()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展开的。 A学生与教师B学生与学习C学与教D教师与教学 二、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与()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 2、教育心理学属于()的一种。 3、教与学的五要素包括()、()、()、()、()。 4、教与学的过程包括()、()和()。 5、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体描述、()、()和()的作用。 6、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就是()与()相结合的历史。 7、建国后,我国的教育心理学者主要学习和介绍()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 8、学生这一要素从()和()两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9、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和教材,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效传递的主要信息。 10、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简述学与教的要素构成。 四、论述题 1、分析学习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三种过程。 2、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五、案例分析题 中学班主任教书张某脾气较为暴躁,平时经常采取罚款、不许进教室,甚至罚站、罚跑步等方式来惩罚犯错的学生,学生家长对此意见很大。但小张却不以为然。 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如何看待张某的做法,试进行分析。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1、教育学是以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为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 2、原始形态教育的特点是教育融合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之中、教育具有平等性、普及性、教育水平低。 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能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4、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系统专业知识、深化的教育理论知识。;; 5、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 6、1922年通过的“壬戌”学制、基本参照美国的学制,通常又称“六、三、三”学制,这是旧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 7、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孔子,在国外,启发式教学始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 9、我国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思想认知方面、道德品质方面、道德能力方面。 10、班主任争取家长配合,与家长联系的方式主要有家访、家长会、书面联系。 二、不定项选择(将正确的答案题号填在横线上,共10分)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 B )的《大教学论》的发表为标志。 A 赫尔巴特 B 夸美纽斯 C 凯洛夫 D 苏霍姆林斯基 2、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是(ABCD )。 A 当前形势的需要B德育的任务C青少年学生思想实际D学生年龄特征 3、学生是人,是教育的对象,因而他们( B )。 A 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 B 对外界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

C 毫无顾及地接受教育 D 能动地接受教育 4、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方法是( D )。 A 练习法 B 实验法 C 试验法 D 实习法 5、作为班主任,要使工作取得满意结果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而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指了解(ABC )。 A 学生思想 B 学生品德 C 学生现有知识水平 D 学生身体素质 6、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体现为(ABCD )。 A 教书 B 育人 C 指导学生课外活动 D 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 7、我国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 B )。 A 个别教学 B 班级授课制 C 现场教学 D 启发式教学 8、“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 D )提出来的。 A 赫尔巴特 B 巴班斯基 C 布鲁纳 D 赞可夫 9、班主任的工作是从(C )开始的。 A 评定学生操行 B 教育个别学生 C 了解和研究学生 D 组建班集体 10、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处于( B )。 A 领导地位 B 启发指导地位 C 顾问地位 D 主导地位 三、判断并改错(10分) 1、校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错校外活动不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的活动。 2、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 错环境中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3、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也就有了教育学。

(完整版)教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一、简答:(50分) 1.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是有关“关系”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基本问题:(1)教育与人的关系(2)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3)教育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三种关系中,共有的问题是“如何促进人的生命主动的成长与发展”。P18)2.教育是什么:(广义、狭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有制度保证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P57-57) 3.什么是教学,教与学的关系是什么:(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这一基本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造性占有的过程。P178) 4.教学策略的近期探索(p203) (一)着眼于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策略 (二)着眼于理解、解释和体验的对话教学策略 (三)着眼于反思性实践的教学策略 (四)着眼于发展学生优势智能的教学策略 (五)各种专题性教学策略研究 5.新型教师的基础性素养(P292) (一)个人价值取向和发展的内动力 (二)宽厚、扎实的文化底蕴 (三)实践创生的思维能力 (1)敏于探究(2).善于策划(3)强于反思和重建(4)敢于开拓 三、论述:(50分) 1.教育学原理对教师成长的意义 (P51)(一)从教育学所蕴涵的生命性中,获得强烈的生命感;(二)从教育学所具有的时代性中,获得鲜活的现实感;(三)从教育学的系统性中,获得严谨的逻辑感;(四)从教育学的开放性中,获得博大的境界感;(五)从教育学思维的穿透性中,获得现实的透析感. 2.论教育与教学的关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