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微生物pbl

微生物pbl

微生物pbl
微生物pbl

1.什么病原体有潜伏期,两周?

潜伏期是指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甲肝30日,乙肝60到90日,丙肝50日,流行性乙脑10-14日,脊髓灰质炎7-14日,狂犬病20-90日,流行性感冒1-3日,麻疹8-12日,水痘14到16日,流行性腮腺炎14-21日,流行性出热14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0日,艾滋病15-16日,流行性斑疹伤寒10-12日,恙虫病10-12日,伤寒:10-14日, 细菌性痢疾1-3日,布氏杆菌病14日

斑疹伤寒,是由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鼠类是主要的传染源,以恙螨幼虫为媒介将斑疹伤寒传播给人。其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和被恙螨幼虫叮咬处出现焦痂。焦痂与溃疡为斑疹伤寒之特征,人被受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感染的恙螨幼虫叮咬后,局部随后出现红色丘疹,不痛不痒,继成水疱,然后发生坏死和出血,随后结成黑色痂皮,称为焦痂。其边缘突起,周围有红晕,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直径可为2~15mm,多为4~10mm;痂皮脱落后即成溃疡,其基底部为淡红色肉芽组织,起初常有血清样渗出液,随后逐渐减少,形成一个光洁的凹陷面,偶有继发性化脓现象。

2.什么病因会引起局部红疹?

分类:斑疹:只有局部皮肤颜色变化,既不高起皮面也无凹陷的皮肤损害,见于斑疹伤寒、丹毒、风湿性多形性红斑等。丘疹是一种较小的实质性皮肤隆起伴有颜色改变的皮肤损害,见于药物疹、麻疹、猩红热、湿疹等。玫瑰疹:常与胸腹部出现的一种鲜红色、小的(直径多为2~3mm)、圆形斑疹,压之退色。这是对伤寒和伤寒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的特征性皮疹。斑丘疹:在斑疹的底盘上出现丘疹为斑丘疹,见于猩红热、风疹及药疹等。荨麻疹:局部皮肤暂时性的水肿性隆起颜色或苍白或淡红,消退后不留痕迹,是皮肤速发型变态反应所致

病因:急性发疹性传染病包括猩红热、风疹、水痘、麻疹、登革热斑疹伤寒、恙虫病、伤寒、副伤寒、丹毒、野兔热、马鼻疽等。多伴有不同形式的发热。猩红热的皮疹常于发病第1~2天,先出现于胸上部与颈底部,继而迅速蔓延全身,面部发红而唇周苍白,有脱屑现象,发病以急性发热、咽喉炎开始,可伴有白细胞增多及典型的杨莓样舌;麻疹的皮疹常发于病后的第3-4天,发疹开始于面部、耳后、发际、以后遍布全身,呈斑疹或斑丘疹,后期有脱屑及色素沉着、伴有白细胞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口腔内的麻疹粘膜症状;风疹发疹于病后第1~2天,皮疹迅速出现迅速消退,呈散在性小斑丘疹,由面部向下蔓延,无脱屑及色素沉着,一般病程短而症状轻;水痘的皮疹常于发病数小时或1~2天内分批陆续出现,初为红斑,次为斑疹,再次为丘疹,继后则转为水疤。斑疹伤寒、伤寒、恙虫病、副伤寒、野兔热也为发疹伴有发热的传染性疾病,但发病率较低,其典型的发热类型及病史可协助诊断。2.结缔组织疾病:主要见于急性播散性红斑狼疮。其典型的皮肤损害为鼻梁或双颊出现蝶形红斑,其他皮肤损害如可出现渗出性多形性红斑、丘疹、紫癜、荨麻疹等,同时伴有发热、皮疹脾肿大、关节痛等症状3、变态反应与过敏:如风湿热( 1/3)。最常见的为环形红斑与皮下结节,此病多伴发热、汗多、关节痛及血沉加快等反应。药物热通常伴有药疹,但多呈对称性分布且呈多形性,往往伴有痉痒感、烧灼感。常见的发疹类型为猩红热样红斑、荨麻疹、麻疹样红斑、固定性红斑等,其发病前有服用抗菌素、水杨酸制剂、鲁米那等史。荨麻疹也由过敏所致。 4.血液病:多伴有发热,可见于急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及恶性网状细胞病。

3.便秘原因1.器质性病因

(1)肠管器质性病变:肿瘤、炎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肠腔狭窄或梗阻。

(2)直肠、肛门病变:直肠内脱垂、痔疮、直肠前膨出、耻骨直肠肌肥厚、耻直分离、盆底病等。(3)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旁腺疾病等。

(4)系统性疾病:硬皮病、红斑狼疮等。

(5)神经系统疾病:中枢性脑部疾患、脑卒中、多发硬化、脊髓损伤以及周围神经病变等。

(6)肠管平滑肌或神经源性病变。

(7)结肠神经肌肉病变:假性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巨直肠等。

(8)神经心理障碍。

(9)药物性因素:铁剂、阿片类药、抗抑郁药、抗帕金森病药、钙通道拮抗剂、利尿剂以及抗组胺药等。

2.功能性病因

(1)进食量少或食物缺乏纤维素或水分不足,对结肠运动的刺激减少。

(2)因工作紧张、生活节奏过快、工作性质和时间变化、精神因素等干扰了正常的排便习惯。(3)结肠运动功能紊乱所致,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系由结肠及乙状结肠痉挛引起,除便秘外同时具有腹痛或腹胀,部分病人可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

(4)腹肌及盆腔肌张力不足,排便推动力不足,难于将粪便排出体外。

5)滥用泻药,形成药物依赖,造成便秘。

(6)老年体弱、活动过少、肠痉挛导致排便困难,或由于结肠冗长所致。

4.持续高热病因

5.什么病原体经伤口、消化道、呼吸道感染?

创伤后化脓性感染是创伤感染中较为常见的病症。包括败血症、脓血症和毒血症,可出现感染性休克,破伤风杆菌、化脓性细菌、气性坏疽梭菌

6.肝脾肿大的原因

7.肥达氏反应伤:寒杆菌有三种抗原:分别为菌体抗原(O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体表抗原(Vi 抗原)。其中以O抗原及H抗原的抗原性较强,而Vi抗原的抗原性不强,且相应抗体效价低且为时短暂,随细菌的消除而消失,故不列为肥达试验的检测项目。(但其检查有助于发现伤寒带菌者。)发病后1—2周内血液中出现特异性抗体并且随着病程延长而效价渐升,此时即可为阳性,第4周可达峰值,以后又逐渐降低。

8.各项白细胞正常标准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

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性粒细胞(0%~1%)

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3%~8%)

白细胞升高:各种细菌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中性粒细胞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淋巴细胞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降低: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9.流质饮食流食适用于极度衰弱无力咀嚼食物的重症患者。如高烧,口腔、面颊部及外科手术前后以及急性胃肠炎、食道狭窄等疾病患者。

伤寒杆菌由口入胃,如未被胃酸杀死则进入小肠,经肠黏膜侵入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及肠系膜淋巴结中繁殖,再经门静脉或胸导管进入血流,形成第一次菌血症。如机体免疫力弱,则细菌随血流扩散至骨髓、肝、脾及淋巴结等组织大量繁殖,至潜伏期末再次大量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菌血症,开始出现发热、皮疹及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同时细菌可随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各器官及组织引起病变,如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肾脓肿、脑膜炎、急性胆囊炎、心包炎等。细菌可经胆道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或经肾脏随尿液排出。

伤寒的持续性发热是由于伤寒杆菌及其内毒素所致。病程第2~3周,经胆道进入肠道的伤寒杆菌,部分再度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在原已致敏的肠壁淋巴组织中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引起肿胀、坏死、溃疡等。若病变波及血管则可引起出血,致肠穿孔。病程第4~5周,人体免疫力增强,伤寒杆菌从体内逐渐清除,组织修复而痊愈,但约3%可成为慢性带菌者,少数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不足等原因引起复发。

病理生主要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炎性增生反应,此病变镜检的最显著特征是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巨噬细胞内可见吞噬了的淋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及坏死组织碎屑,称为“伤寒细胞”,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若伤寒细胞聚积成团,则称为“伤寒结节”。

主要病变部位在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病程的第1周,病变部位高度肿胀,镜下见到大量巨噬细胞浸润、增生;第2周病变组织坏死;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此时可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第4周后溃疡组织逐渐愈合,不留疤痕或狭窄。肠系膜淋巴结也有类似病变。脾脏及肝脏的病变也较为显著。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吞噬作用增加及内毒素等的作用致血小板、白细胞减少或贫血。

疾病症状潜伏期7~23天,多数10~14天,整个病程4~5周。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分为下述四期。

1.初期:病程第一周。多数起病缓慢,发热,体温呈现阶梯样上升,5~7日高达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不振、腹部不适等,病情逐渐加重。

2.极期:病程第2~3周。出现伤寒特有的症状和体征。①持续高热,热型主要为稽留热,少数呈弛张热或不规则热,持续时间10~14天;②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明显,舌苔厚腻,腹部不适,腹胀,可有便秘或腹泻,下腹有轻压痛;③心血管系统症状:相对缓脉和重脉;④神经系统症状:可出现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症患者可有谵妄,昏迷或脑膜刺激征(虚性脑膜炎);⑤肝脾大:多数患者有脾大,质软有压痛。部分有肝大,并发中毒性肝炎时,可出现肝功异常或黄疸;⑥玫瑰疹:于病程第6天胸腹部皮肤可见压之退色的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4mm,一般在10个以下,分批出现,2~4日内消退。

3.缓解期:病程第3~4周,体温逐渐下降,症状渐减轻,食欲好转,腹胀消失,肝脾回缩。本期可出现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

4.恢复期:病程第5周,体温正常,症状消失,食欲恢复,一般在一个月左右完全康复,但在体弱或原有慢性疾患者,其病程往往延长

伤寒是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潜伏期稍短,一般为1~10天。

发病急起的较多,尤其是副伤寒乙和丙,常先有急性胃肠炎症状,2~3天后症状减轻,出现发热等伤寒的临床表现。

病程平均1~3周,明显的发热可持续数日,但热型不如伤寒典型,头痛,全身不适常见,玫瑰疹少,肠道并发症少。副伤寒丙临床除伤寒型外,还有急性胃肠炎及败血症。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

药物治疗

1.氟喹诺酮类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口服吸收完全,体内分布广,胆汁浓度高,副作用少,不易产生耐药,用作首选。氧氟沙星300mg,每日2~3次口服,或200mg,每8~12小时1次静脉滴注;也可选用环丙沙星等。疗程为2周。儿童及孕妇慎用或忌用。

2.头孢菌素类以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效果较好,胆汁浓度高,复发者少,常用于耐药菌株的治疗及老年伤寒和儿童伤寒的治疗。

3.氯霉素氯霉素可用于非耐药菌株伤寒的治疗。在疗程中应每周查血象2次,白细胞

<2.5×109/L应停药,更换为其他抗菌药物。伴有G-6PD缺陷的患者,用药后可发生溶血。本药对带菌者无效。婴幼儿、血液病、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4.氨苄西林其适应证为:①对氯霉素等有耐药的患者;②不能应用氯霉素的患者;③妊娠合并伤寒;④慢性带菌者。疗程不短于2周。本药优点是胆汁浓度高。

5.其他对耐药菌株引起的伤寒尚可选用阿米卡星及利福平等药物,但应注意其对肝、肾的毒副作用。

预防方法

1.管理传染源

及时发现、早期诊断、隔离并治疗患者和带菌者,隔离期应自发病日起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后15日为止,或停药后连续大便培养2次(每周1次)阴性方可出院。对带菌者应彻底治疗。连续大便培养4次阴性可恢复与食品、儿童有关的工作。

2.切断传播途径

搞好“三管一灭”(管水、管饮食、管粪便,消灭苍蝇),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进食生水和不洁食物。

3.保护易感人群

流行区内的易感人群可接种伤寒菌苗。目前使用的有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用伤寒杆菌Ty21a.变异株制成的口服活菌苗等,可根据条件选用。

饮食注意: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无渣饮食。退热后,食欲增强时,仍应继续进食一段时间无渣饮食,以免诱发肠出血和肠穿孔。

护理方法:注意皮肤及口腔的护理,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血压、腹部、大便等变化。

注意事项

1.高热适当应用物理降温,慎用解热镇痛类发汗退热药,以免虚脱。

2.便秘用开塞露或用生理盐水低压灌肠,禁用泻剂和高压灌肠。

3.腹泻可用收敛药,忌用鸦片制剂。

4.腹胀可用松节油腹部热敷及肛管排气,禁用新斯的明类药物。5.激素的应用对毒血症症状明显和高热患者如无禁忌可在足量有效的抗菌治疗下短期加用糖皮质激素。

(完整版)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习题汇总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习题汇总 1.微生物、三大类型微生物、列举6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免疫的概念 3.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4.抗原的概念 5.抗原的两个重要特性 6.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 7.抗原特异性:概念、结构基础、抗原表位的概念、类型 8.影响机体对抗原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的因素 9.抗原的分类 10.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11.抗体与Ig的概念 12.Ig的基本结构 13.Ig的水解片段 14.Ig的血清型 15.Ig的生物学功能 16.人工制备的抗体的特点 17.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18.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 19.补体激活的调节机制 20.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21.C3的生物学功能 22.细胞因子的概念、共同特点、分类 23.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24.细胞因子的受体、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 25.MHC、HLA复合体与HLA分子以及MHC限制性的概念 26.HLA复合体的定位﹑结构及其编码的产物 27.HLA-I﹑II类抗原的分子结构﹑分布和主要功能 28.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组织的概念、分类、功能

29.B淋巴细胞在免疫系统中的角色 30.BCR的胚系基因以基因片段形式存在,如何经基因重排才能编码表达功能性BCR 31.BCR多样性的机制:B细胞的发育阶段,期间的主要事件 32.B细胞表面的主要标志有 33.B细胞的分类 34.B细胞的功能有 35.抗原提呈细胞的定义及种类 36.树突状细胞的表面标志及生物学功能 37.以郎格汉斯细胞为例说明APC在迁移成熟过程中生物学特性的变化 38.外源性抗原及内源性抗原的抗原提呈过程 39.T细胞识别抗原的方式和活化 40.CD4+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应答的效应机制 41.CD8+CTL细胞杀死靶细胞机制 42.抗体应答的概念,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抗原递呈B细胞的激活机制;免疫应答的规 律;抗体介导的免疫效应 43.B细胞活化的两个信号;黏附分子的作用;免疫力维持的机制 44.BCR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 45.TD-Ag 和TI-Ag引起的免疫应答 46.B细胞的记忆的产生和维持及在医学上的意义 47.免疫应答 48.免疫耐受 49.免疫应答的三个阶段 50.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51.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52.免疫调节包括那几个方面 53.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 54.Ⅰ﹑Ⅱ﹑Ⅲ、IV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及其常见疾病 55.凝集反应、沉淀反应的定义及其基本类型 56.间接免疫荧光法和ELISA的双抗夹心法及间接法的基本操作步骤 57.检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常用试验方法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资料-超全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 资料-超全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1、微生物、三大类型微生物、列举6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免疫、免疫功能。 答:微生物:一大群微小生物的总称。 三大类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 6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免疫: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的功能。(正常时对机体有利.异常时对机体有害。)免疫功能:(1)免疫防御 (2)免疫自稳 (3)免疫监视 2、你对微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内容以及应用意义、研究现状有何认识? 答: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既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与感染性疾病有关.还与药物生产及药物保存和微生物污染有关。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保障人类健康;反之则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甚至危机生命.如近年来所出现的药品与食品安全的问题.其中多数都与微生物污染和超敏反应有关。另外.还有众多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免疫应答的产物等都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研究如何将微生物和免疫应答产物作为药物资源来开发.将为解决与感染有关疾病的防治问题作出大贡献。 第一章思考题 1、抗原 答: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抗原的基本特性 答:1、免疫原性 2、抗原性 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答:(一)异物性 (二)理化性状 (三)完整性(进入途径) (四)宿主的应答能力与免疫方法 4、表位 答: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是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5、异嗜性抗原 答:存在于不同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6、佐剂 答:佐剂是一类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超全

1、微生物、三大类型微生物、列举6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免疫、免疫功能。答:微生物:一大群微小生物的总称。 三大类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 6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免疫: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的功能。(正常时对机体有利,异常时对机体有害。)免疫功能:(1)免疫防御 (2)免疫自稳 (3)免疫监视 2、你对微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内容以及应用意义、研究现状有何认识? 答: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既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与感染性疾病有关,还与药物生产及药物保存和微生物污染有关。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保障人类健康;反之则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甚至危机生命,如近年来所出现的药品与食品安全的问题,其中多数都与微生物污染和超敏反应有关。另外,还有众多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免疫应答的产物等都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研究如何将微生物和免疫应答产物作为药物资源来开发,将为解决与感染有关疾病的防治问题作出大贡献。 第一章思考题 1、抗原 答: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抗原的基本特性 答:1、免疫原性 2、抗原性 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答:(一)异物性 (二)理化性状 (三)完整性(进入途径) (四)宿主的应答能力与免疫方法 4、表位 答: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是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5、异嗜性抗原 答:存在于不同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6、佐剂 答:佐剂是一类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 7、MHC 答: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指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功能与控制免疫应答和移植排斥有关。 8、简述HLA复合体的结构和产物

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七单元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A1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1.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 A.螺旋体B.放线菌c.病毒 D.细菌E.衣原体 2.属于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 A.螺旋体B.支原体C.真菌 D.细菌E.衣原体 3.无细胞壁结构的微生物是 A.螺旋体B.真菌C.支原体 D.衣原体E.细菌 4.只能在细胞内繁殖的微生物是 A.螺旋体B.真菌C.支原体 D.立克次氏体E.细菌 5.度量细菌的单位是 A.毫米B.厘米C.纳米 D.微米E.米 6.不属于细菌基本结构的是 A.鞭毛B.细胞质C.细胞膜 D.细胞壁E.核体 7.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是 A.生物合成B.维持细胞外形C.产生抗生素

D.呼吸作用E.产生能量 8.G-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 A.肽聚糖B.磷壁酸C.蛋白质D.脂多糖E.磷脂 9.G-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 A.肽聚糖B.磷壁酸C.蛋白质D.脂多糖E.磷脂 10.与细菌的运动有关的结构是 A.鞭毛B.菌毛C.芽孢 D.荚膜E.质粒 11.芽孢与细菌有关的特性是 A.抗吞噬作用B.产生毒素C.耐热性D.黏附于感染部位E.产生抗生素12.荚膜的主要功能是 A.抗吞噬作用B.产生毒素C.耐热性D.黏附于感染部位E.产生抗生素13.与细菌黏附于黏膜能力有关的结构是 A.菌毛B.核体C.中介体 D.芽孢E.质粒 14.细菌的“核体以外的遗传物质”是指 A.芽孢B.核蛋白体C.质粒 D.异染颗粒E.中介体

15.有关质粒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细菌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基因B.为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 C具有自我复制,传给子代的特点D.可从一个细菌转移至另一个细菌体E.可以作为基因载体 16.内毒素的主要成分是 A.肽聚糖B.蛋白质C.核酸 D.脂多糖E.磷脂 17.外毒素的主要成分是 A.肽聚糖B.蛋白质C.核酸 D.脂多糖质E.磷脂 18.下列哪种染色方法能够将细菌区别为革兰氏阳性菌或革兰氏阴性菌A.革兰氏染色法B.瑞氏染色法C.抗酸染色法 D.姬姆萨染色法E.柯兹洛夫斯基染色 19.观察组织病料中细菌常用下列哪种染色法染色 A.革兰氏染色法B.瑞氏染色法C.抗酸染色法 D.硝酸银染色法E.柯兹洛夫斯基染色 20.培养病原细菌的常用温度是 A.37~C B.40~CC.20℃ D.10~C E.50℃ 21.培养基常用的pH是 A.7.2~7.6 B.3.2~3.6 C.5.2~5.6 D.8.2~8.6 E.8.6~9.6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A型选择题库

1、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 A. 细菌 B. 病毒 C. 支原体 D. 立克次体 E. 衣原体 2、属于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 A. 螺旋体 B. 放线菌 C. 真菌 D. 细菌 E. 立克次体 3、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 细菌 B. 真菌 C. 螺旋体 D. 立克次体 E. 病毒 4、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 细菌 B. 真菌 C. 螺旋体 D. 立克次体 E. 病毒 1、G-菌细胞壁内特有的成分是() A. 粘肽 B. 磷壁酸 C. 脂蛋白 D. 脂多糖 E. 外膜 2、G+菌细胞壁内特有的成分是() A. 粘肽 B. 脂蛋白 C. 外膜 D. 脂多糖 E. 以上均不是 3、关于细菌的核,错误的描述是() A. 具有完整的核结构 B. 为双股DNA C. 是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遗传物质 D. 无核膜 E. 无核仁 4、对外界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是() A. 细胞壁 B. 荚膜 C. 芽胞 D. 核质 E. 细胞膜 5、作为细菌运动器官的特殊结构是() A. 荚膜 B. 鞭毛 C. 菌毛 D. 芽胞 E. 以上均是 6、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为() A. 肽聚糖 B. 蛋白质 C. 鞭毛 D. 核酸 E. 脂多糖 7、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 A. 多糖 B. 肽聚糖 C. 脂蛋白 D. 脂类 E. 脂多糖 8、细菌经革兰染色后,如果为阴性,其着色应是() A. 红色 B. 蓝色 C. 深紫色 D. 蓝紫色 E. 绿色 、对外界环境有很强抵抗力的是() A. 芽胞 B. 荚膜 C. 鞭毛 D. 菌毛 E. 质粒 10、对肠粘膜上皮细胞有很强粘附力,与致病性有关的是() A. 芽胞 B. 荚膜 C. 鞭毛 D. 菌毛 E. 质粒 1、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条件不包括() A. 营养物质 B. 气体 C. 温度 D. 光线 E. 酸碱度 2、卡介苗是根据下述哪项变异原理制备的() A. 形态变异 B. 毒力变异 C. 耐药性变异 D. 菌落变异 E. 以上均不是 3、属于细菌分解代谢产物的是() A. 热原质 B. 硫化氢 C. 外毒素 D. 维生素 E. 抗生素 4、对人致病的细菌大多是() A. 专性厌氧菌 B. 专性需氧菌 C. 微需氧菌 D. 兼性厌氧菌 E. 以上均不对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考试重点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对抗体识别与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一种功能,正常情况下, 对抗体有力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2.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抗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在体 内外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抗原决定簇:是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集团,又称表位,它 的种类,数目,空间构型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 4.异嗜性抗原:是指在无种属关系生物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5.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 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6.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7.单克隆抗体:是指对一个抗原决定簇,由一个B细胞分化增值的子代细胞集团,即单一 纯系细胞合成的抗体。 8.补体系统: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及组织具有酶活性的一组与免疫有关的球蛋白 所组成的酶反应系统,它包括多种因子。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f9458306.html,K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NK细胞或部分Tc在体外培养时,在高剂量IL2 诱导下,成为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的细胞,称LAK细胞。 10.免疫细胞:指所有参加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前体细胞。 11.细胞因子:是指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合成与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 小分子多肽。 12.APC:即抗原提呈细胞,能表达被特异性T细胞识别的抗原肽:MHC复合物的所有细 胞,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 13.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细胞识别抗原,自身的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物质,将抗原破 坏,清除的全部过程。 14.免疫耐受:是机体接受某种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15.超敏反应:是指某抗原或半抗原再次进入致敏的机体,在体内引起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 疫反应,由此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16.传染性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在遭受胞内寄生菌或病毒以及某些真菌感染过程中发生的T 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 17.类风湿因子(RF):自身变性的IgG分子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自身变性IgG的 自身抗体称为类风湿因子,这类自身抗体以IgM为主。 18.人工自动免疫:是用于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抗体输入抗原性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免疫 应答获得免疫力的方法。 19.质粒:是细菌体内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是一种双股闭合环状DNA 20.荚膜:某些细菌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的一层粘液性多聚物,其成分为多糖或多肽。 21.热原质:由大多由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产生,极微量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可引起发 热反应,故名热原质。革兰阴性菌的热原质就是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热原质耐高温,高压灭菌不能破坏。除去热原质的方法用特殊石棉过滤,最好办法是蒸馏。 22.细菌素:某些细菌产生的一种抗生素类物质,可抑制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细菌生长,故 名细菌素。其抗菌谱较窄,其产生受质粒控制,临床上主要用于细菌的鉴定。 23.培养基:人工配制的供给细菌生长繁殖的所需的营养物质称为培养基。培养基本身必须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题

第十章《细菌学概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G-菌细胞壁组成中不包括( B )。 A、外膜 B、磷壁酸 C、脂多糖 D、肽聚糖 2.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特殊结构是( A )。 A、荚膜 B、芽胞 C、鞭毛 D、菌毛3.普通菌毛是细菌的一种( C )。 A、细长波状的丝状物 B、运动器官 C、黏附结构 D、可传递遗传物质的器官4.具有的细菌抵抗力强。( D ) A、外膜 B、菌毛 C、鞭毛 D、芽胞5.“核质以外遗传物质”是指细菌的( C )。 A、mRNA B、核蛋白体 C、质粒 D、异染颗粒 6.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A )。 A、菌毛 B、荚膜 C、芽胞 D、中介体7.与细菌侵袭力有关的结构是(D )。 A、质粒 B、异染颗粒 C、芽胞 D、荚膜8.青霉素的抗菌作用其作用是( B )。 A、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B、抑制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 C、破坏细菌的细胞膜 D、抑制细菌的酶活性 9.细菌鞭毛的主要作用与有关。(A ) A、运动 B、致病力 C、抵抗力 D、接合10.下列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D )。 A、荚膜 B、菌毛 C、黏附素 D、芽胞11.革兰阴性细菌的性菌毛( C )。 A、与细菌的运动有关 B、化学成分为多糖 C、参与两个细菌间遗传物质的交换 D、是转导时必要的结构 12.革兰阴性菌化学组成中不包含( B )。 A、核蛋白体 B、磷壁酸 C、胞质颗粒 D、肽聚糖13.关于革兰阳性细菌,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B ) A、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B、肽聚糖层外有脂蛋白,外膜及脂多糖 C、对青霉素敏感 D、有些革兰阳性细菌能产生外毒素 14.革兰阴性细菌的脂多糖存在于(B )。 A、细胞膜 B、细胞壁 C、细胞质 D、肽聚糖层15.关于芽胞的叙述,下列哪项错误?( C ) A、芽胞形态、大小、位置有助于细菌的鉴 B、一般在机体外才能形成芽胞 C、芽胞是所有细菌生活周期中的一种生命形式 D、芽胞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 16.关于菌毛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D ) A、多见于革兰阴性细菌 B、有普通菌毛与性菌毛两种 C、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 D、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17.革兰染色所用染液的顺序列(C )。 A、稀释复红→碘液→95%酒精→结晶紫 B、结晶紫→95%酒精→碘液→稀释复红 C、结晶紫→碘液→95%酒精→稀释复红 D、稀释复红→95%酒精→结晶紫→碘液 18.细菌的芽胞是( D )。 A、细菌的一种繁殖体 B、细菌的一种基本结构 C、细菌储存能源的一种形式 D、细菌处于休眠的一种结构 19.细菌细胞能承受高渗透压的主要原因是( B )。 A、外层荚膜的保护作用 B、细胞壁的保护作用 C、细胞内有耐高渗透压的酶类 D、细胞膜的通透作用 20.细菌脂多糖的毒性作用( A )。 A、与类脂A有关 B、与核心多糖有关 C、与外膜成分有关 D、与脂蛋白有关21.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D ) A、中介体与细菌DNA的复制及细胞分裂有关 B、细菌的核质为一条高度折叠盘绕的双链、环状DNA分子 C、细菌在其质粒丢失后仍可正常生长繁殖 D、细菌的核糖体由30S和60S两个亚基组成22.关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D ) A、肽聚糖含量较少 B、缺乏甘氨酸五肽桥 C、致病性与所含的脂多糖有关 D、对溶菌酶较敏感23.细菌鞭毛的主要作用是( C )。.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重点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1. 免疫:是指对抗体识别与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一种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抗体有力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2. 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抗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在体内外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 抗原决定簇:是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集团,又称表位,它的种类,数目,空间构型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 4. 异嗜性抗原:是指在无种属关系生物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5. 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6.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7. 单克隆抗体:是指对一个抗原决定簇,由一个B细胞分化增值的子代细胞集团,即单一纯系细胞合成的抗体。 8. 补体系统: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及组织具有酶活性的一组与免疫有关的球蛋白所组成的酶反应系统,它包括多种因子。 9. LAK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NK细胞或部分Tc在体外培养时,在高剂量IL2 诱导下,成为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的细胞,称LAK细胞。 10. 免疫细胞:指所有参加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前体细胞。 11. 细胞因子:是指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合成与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多肽。 12. APC:即抗原提呈细胞,能表达被特异性T细胞识别的抗原肽:MHC复合物的所有细胞,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 13.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细胞识别抗原,自身的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物质,将抗原破坏,清除的全部过程。 14. 免疫耐受:是机体接受某种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15. 超敏反应:是指某抗原或半抗原再次进入致敏的机体,在体内引起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由此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16. 传染性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在遭受胞内寄生菌或病毒以及某些真菌感染过程中发生的T 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 17. 类风湿因子(RF):自身变性的IgG分子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自身变性IgG的自身抗体称为类风湿因子,这类自身抗体以IgM为主。 18. 人工自动免疫:是用于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抗体输入抗原性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免疫应答获得免疫力的方法。 19. 质粒:是细菌体内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是一种双股闭合环状DNA 20. 荚膜:某些细菌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的一层粘液性多聚物,其成分为多糖或多肽。 21. 热原质:由大多由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产生,极微量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可引起发热反应,故名热原质。革兰阴性菌的热原质就是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热原质耐高温,高压灭菌不能破坏。除去热原质的方法用特殊石棉过滤,最好办法是蒸馏。 22. 细菌素:某些细菌产生的一种抗生素类物质,可抑制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细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复习资料文件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资料 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中,对人有致病作用的、、。正常菌群在、和条件下可转化为条件致病菌。 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条件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 从甲型到丙型的五种肝炎病毒中,主要经血液传播的有__________ 、 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 沙眼衣原体的传染途径是___________,所致疾病是___________ 。 免疫系统由_____ ___、___ _____、____ ____组成。 免疫功能表现为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三方面。 最常引起脓毒血症的化脓性球菌是___________ 。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压蒸汽灭菌法的蒸汽压力为_________,温度是____ _,维持时间是____ _。 皮肤癣真菌是通过__________传染,引起 __________ 。 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是屏障。 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有两阶段:无症状的阶段和有症状的阶段。 简述破伤风梭菌的特异性防治。 简述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在温度和时间相同的前提下,为什么湿热灭菌的效果优于干热灭菌? 试分析引起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的来源。(想想:手术的步骤,可能接触的物品等)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哪些?临床上乙肝“两对半”检查包括哪几项? 列表比较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主要区别。 简述如何预防乙型肝炎。 1.青霉素的杀菌机制是: A.干扰脂多糖合成 B.抑制黏肽的合成 C.干扰磷壁酸的合成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A型选择题库

1、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B ) A. 细菌 B. 病毒 C. 支原体 D. 立克次体 E. 衣原体 2、属于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C ) A. 螺旋体 B. 放线菌 C. 真菌 D. 细菌 E. 立克次体 3、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E ) A. 细菌 B. 真菌 C. 螺旋体 D. 立克次体 E. 病毒 4、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B ) A. 细菌 B. 真菌 C. 螺旋体 D. 立克次体 E. 病毒 1、G-菌细胞壁内特有的成分是() A. 粘肽 B. 磷壁酸 C. 脂蛋白 D. 脂多糖 E. 外膜 2、G+菌细胞壁内特有的成分是() A. 粘肽 B. 脂蛋白 C. 外膜 D. 脂多糖 E. 以上均不是 3、关于细菌的核,错误的描述是( A ) A. 具有完整的核结构 B. 为双股DNA C. 是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遗传物质 D. 无核膜 E. 无核仁 4、对外界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是(C ) A. 细胞壁 B. 荚膜 C. 芽胞 D. 核质 E. 细胞膜 5、作为细菌运动器官的特殊结构是( B ) A. 荚膜 B. 鞭毛 C. 菌毛 D. 芽胞 E. 以上均是 6、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为( A ) A. 肽聚糖 B. 蛋白质 C. 鞭毛 D. 核酸 E. 脂多糖 7、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B ) A. 多糖 B. 肽聚糖 C. 脂蛋白 D. 脂类 E. 脂多糖 8、细菌经革兰染色后,如果为阴性,其着色应是( A ) A. 红色 B. 蓝色 C. 深紫色 D. 蓝紫色 E. 绿色 、对外界环境有很强抵抗力的是(A ) A. 芽胞 B. 荚膜 C. 鞭毛 D. 菌毛 E. 质粒 10、对肠粘膜上皮细胞有很强粘附力,与致病性有关的是( D ) A. 芽胞 B. 荚膜 C. 鞭毛 D. 菌毛 E. 质粒 1、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条件不包括(D ) A. 营养物质 B. 气体 C. 温度 D. 光线 E. 酸碱度 2、卡介苗是根据下述哪项变异原理制备的( B ) A. 形态变异 B. 毒力变异 C. 耐药性变异 D. 菌落变异 E. 以上均不是 3、属于细菌分解代谢产物的是(B ) A. 热原质 B. 硫化氢 C. 外毒素 D. 维生素 E. 抗生素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是指机体接触“抗原性异物”或“异己成分”的一种特异性生理反应,由机体内免疫系统执行的,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藉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包括:(1)免疫防御:病原体(2)免疫监视:突变细胞(3)免疫自稳 抗原: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诱生的抗体发生反应,还可与其它抗原诱生的抗体发生反应 抗体: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 特性:①糖蛋白②B细胞产生③与表位特异性结合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类型:分泌型:存在于血液等体液中(抗体)膜型:BCR(B Cell Receptor) 单克隆抗体:单个B细胞克隆在一种表位刺激下所生的抗体 补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与免疫功能有关,活化后具有酶活性和自我调节作用的球蛋白,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溶血作用 CD抗原:免疫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常与分化发育有关,即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和不同的功能分化状态有不同的表面抗原表达。这些与细胞分化发育有关的抗原称为分化抗原 免疫细胞: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细胞 NK细胞:即自然杀伤细胞,是第三类淋巴细胞,其形态学特点为胞浆内有许多嗜苯胺颗粒,故又称大颗粒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T细胞或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Thymus-dependent lymphocyte):来源于骨髓中淋巴样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B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在哺乳动物的骨髓(Bone marrow)或鸟类法氏囊(Bursa of Fabricius)中发育成熟;能产生免疫球蛋白(Ig),其特征性细胞表面标记: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Ig),可作为抗原受体(BCR). 抗原提呈细胞:具有抗原提呈功能的细胞。即能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T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细胞因子:机体活化的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的总称;在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免疫调节、炎症反应作、造血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人体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引起强而迅速的排斥反应,这些编码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为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MHC限制性:在免疫应答识别阶段T细胞与APC之间的作用和免疫效应阶段T细胞与靶细胞之间的作用都涉及到TCR对自身MHC分子的识别,即只有当相互作用细胞双方的MHC分子一致时,免疫应答才能发生 免疫应答:机体受抗原异物刺激后,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失能、凋亡,进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为免疫细胞发生一系列反应以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TD抗原) 初次免疫应答:潜伏期较长,抗体含量低,持续时间短,血清抗体以IgM为主,亲和力较低。 再次免疫应答:潜伏期缩短,抗体含量高,持续时间长,血清抗体以IgG为主,亲和力较高。 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特异性免疫应答 血清学试验: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抗原与相应抗体可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在合适的外界条件下呈现某种反应现象,借此可用已知的抗原(或抗体)检测未知的抗体(或抗原)。由于试验所用的抗体存在于血清中,故又称血清 学反应。 E花环试验: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T淋巴细胞与有丝分裂原在体外共同培养时,受到后者的刺激可发生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的变化,部分小淋巴细胞转化为不成熟的母细胞,并进行有丝分裂 免疫沉淀:在广义上,免疫沉淀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而发生的沉淀反应。在狭义上是特指的一种主要用于病毒抗原及其相关成分检测的技术,即放射免疫沉淀 人工免疫:人为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给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制剂或免疫细胞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 免疫治疗: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手段来改变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目的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中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需借助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期末考试题

1.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正常情况下,对自身成分不应答,称为:免疫耐受 2.机体的中枢免疫器官是:以上A+B 3.与载体蛋白耦联后可获得免疫原性的物质是:半抗原 4.超抗原:可以多克隆激活某些T细胞 5.血清中能形成五聚体,相对分之质量最大达19S的Ig是:IgM 6.血清中半衰期最长的Ig 是IgG 7.SIGA的J链合成细胞是黏膜下浆细胞 8.灭活B3B的补体调节因子是:I因子 9.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的补体激活途径是:经典激活途径 10.经典途径中各补体成分激活的顺序是:C142356789 11.下列不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是:C4 12.细胞因子的作用表现为:以上均是 13.被FDA批准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的细胞因子是:IFN—a 14.识别抗原肽、提成抗原的表面功能分子是:MHC分子 15.参与包细胞与内皮细胞喝血小板粘附的黏附分子是:P选择素 16.MHC分子中不构成AG结合槽的结构域是:I类分子的a3 17.与HLA-B27阳性关联的是:强直性脊柱炎 18.NK细胞表面具有鉴别意义的标志是:CD3-、cd56+cd16+ 19.下列淋巴细胞中,不属固有免疫细胞的是:abT细胞 20.胞质区含有ITAM基序的CD分子是:CD3 21.能与MHCI类分子结合的CD分子是:CD8 22.与mig共同组成BCR复合物的是:CD79a和CD79b 23.在阴性选择中,被删除的细胞是:与MHCI或Ⅱ类分子/自身肽高亲和力结合的SP细胞 24.固有免疫细胞所不具备的应答特点是:经克隆扩增喝分化后,迅速产生免疫效应 25.能显著刺激初始型T细胞的APC是:DC 26.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的是:FDC 27.naiveTcell是:未接触过Ag的成熟T细胞 28.向T细胞提供第二活化信号的重要共刺激分子是:CD28、B7 29.能启动抑制性信号的配对作用分子是:LFA-1/ICAM-2 30.对脂筏描述错误的是:静息B细胞脂筏中有大量BCR复合物 31.高浓度时能多克隆激活B细胞的是:TI-1抗原 32.关于ITAM描述错误的是:基本结构为I/VxYxxL 33.对抗原至免疫耐受描述错误的是:静脉注射单体抗原不易至免疫耐受 34.那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FceRI: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35.能使胎儿Th+红细胞发生溶解破坏的抗体是:双价免疫IgG 36.下列那一项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37.刺激机体产生类风湿因子的抗原是:变性IgG 38.以下哪类疾病是由于MHCⅡ类分子表达缺陷引起的:裸淋巴细胞综合征 39.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甲胎蛋白的固相包被物是:AFP抗体 40.可利用抗CD20靶向治疗的是:B细胞淋巴瘤 1.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免疫监视 2.属于外周免疫器官的是:脾、淋巴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3.异嗜性抗原的本质是:共同抗原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考试大纲沈关心第八版

绪论(1学时) 教学要求: 1 掌握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微生物的分类、免疫系统的功能 2 了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简史、新进展及其在医学生物学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 1 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 2 免疫、免疫学的概念 3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4 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在药学中的作用 第一篇免疫学 第一章抗原(1学时) 教学要求: 1 掌握抗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性、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基本概念、抗原决定簇的定义、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和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的概念、T细胞抗原表位和B细胞抗原表位的差异 2 掌握决定抗原免疫原性和特异性的主要因素 3了解交叉反应及其在临床的意义及抗原的分类 5 非特异性免疫激动剂 eg:免疫佐剂(自学) 教学内容: 1 抗原的概念 2 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 3 抗原的特异性 4 抗原的分类 第二章免疫球蛋白(抗体)(3学时) 教学要求: 1 掌握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结构、水解片段,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生

物学功能与特性 2 熟悉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功能,单克隆抗体的概念 3了解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特点、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基因和抗体的多样性 教学内容: 1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 2免疫球蛋白的结构、水解片段 3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血清型(自学) 4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与特性 5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征及功能 6 免疫球蛋白基因和抗体的多样性(自学) 7人工制备的抗体:MAb,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其他内容自学 第三章补体系统(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补体的概念、补体系统的激活及调控、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各种补体激活途径2了解了解补体系统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补体的概念 2 补体系统的组成及性质 3 补体系统的激活 (1)经典途径激活 (2)旁路途径激活(自学) (3)MBL途径激活(自学) 4补体系统激活的调控(自学) 5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自学) 第四章细胞因子(自学)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考试大纲沈关心第八版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绪论(1学时) 教学要求: 1 掌握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微生物的分类、免疫系统的功能 2 了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简史、新进展及其在医学生物学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 1 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 2 免疫、免疫学的概念 3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4 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在药学中的作用 第一篇免疫学 第一章抗原(1学时) 教学要求: 1 掌握抗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性、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基本概念、抗原决定簇的定义、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和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的概念、T细胞抗原表位和B细胞抗原表位的差异 2 掌握决定抗原免疫原性和特异性的主要因素 3了解交叉反应及其在临床的意义及抗原的分类 5 非特异性免疫激动剂eg:免疫佐剂(自学) 教学内容: 1 抗原的概念 2 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 3 抗原的特异性 4 抗原的分类 第二章免疫球蛋白(抗体)(3学时) 教学要求: 1 掌握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结构、水解片段,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生物学功能与特性 2 熟悉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功能,单克隆抗体的概念 3了解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特点、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基因和抗体的多样性 教学内容: 1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 2免疫球蛋白的结构、水解片段 3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血清型(自学) 4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与特性 5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征及功能 6 免疫球蛋白基因和抗体的多样性(自学) 7人工制备的抗体:MAb,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其他内容自学 第三章补体系统(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补体的概念、补体系统的激活及调控、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各种补体激活途径2了解了解补体系统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补体的概念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1、免疫应答: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或异物刺激后,免疫细胞在对其识别的基础上,履行 生理功能的过程。 2、CD:分化群,即同一基因编码与表达的白细胞分化抗原以CD进行编码命名。 MHC:是由彼此紧密连锁在一个染色体上的基因群—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编码产物,是诱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抗原,亦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PAMP:即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共有的特定分子。 ADCC: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3、免疫原: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称为免疫原或抗原。 免疫原性:诱使机体产生抗原或效应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其与所诱生的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有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则称为抗原性或反应原性。 4、抗原决定基: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5、粘附分子:是介导细胞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 6、模式识别受体: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共有的特定分子的受体。 7、抗体: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效应物质称为抗体。 8、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9、细胞因子:泛指由细胞合成分泌的(非神经递质、非激素)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的一大类信息分子。 10、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是指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效应分子抗体,发挥相应的抗体效应的免疫应答过程。 11、初次应答:抗原物质进入机体第一次引起的免疫应答。 再次应答: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机体可发生再次应答。 12、感染:病原体在宿主体内与宿主防御机制相互作用,并引起各种的病理过程。 13、感染的类型 隐性感染:当宿主体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原体数量不多、毒性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机体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 潜伏感染:当宿主与病原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暂时处于平衡状态时,病原体潜伏在病灶内或某些特殊组织中,一般不出现在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一旦机体免 疫力下降,则潜伏的病原体大量繁殖,使疾病复发。 显性感染:当宿主体的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病原体数量较多、毒力较强,以致机体的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也发生变化,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 症状和体征。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 14、核衣壳:病毒的基本结构是由核心和包绕在周围的衣壳组成,亦称为核衣壳。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小结

1、了解免疫学的发展简史,掌握重要科学家的贡献 时间国家科学家事件 1675 荷兰列文虎克显微镜,人类第一次认识微生物的世界。1796 英国琴纳 用牛豆预防天花, 揭开免疫学发展的实验阶段。 1857 法国巴斯德 证实发酵与腐败都是微生物所致, 开创了微生物研究的生理学时代。 1877 德国郭霍用固体培养基分离出多种病原菌和提出郭霍法则,对鉴定一种新病原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891 德国Behring 用白喉抗毒素治疗白喉获得成功,开创了人工被动免疫疗法,即血清治疗的时期。 1892 俄国伊凡诺夫斯基 首先发现烟花草叶病毒, 开创了病毒学的研究。 1929 英国弗莱明发现了第一个抗生素:青霉素 1935 杜马克发现白浪多息治疗链球菌感染 1957 F.M.Burnet 提出克隆选择学说。 2、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基本功能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粒细胞(中性、嗜酸和嗜碱)。 ◆免疫分子:多种效应分子(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和表达于免疫细胞表面的各类膜分子

(特异性抗原受体、CD分子、黏附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分子和其它类型受体)。 →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防御:即抗感染免疫,指机体针对外来抗原的免疫清除作用,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在异常情况下,若应答过强,发生超敏反应;应答过低,可发生免疫缺陷。 ◆免疫自稳:指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体细胞,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状态,以维持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若发生异常,可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免疫监视:指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畸变以及突变细胞的功能。若发生异常,可导致肿瘤发生和持续感染。 3、免疫应答的类型 ◆固有免疫:亦称天然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种群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是机体抵御病原体侵袭的第一道防线。 ◆适应性免疫:亦称为特异性免疫或获得性免疫,为个体接触特定抗原而产生,仅针对该特定抗原而发生反应。 4、抗原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抗原(Ag):是指能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BCR/TCR)特异性结合,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指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基本特性:◇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免疫反应性或抗原性:指抗原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5、抗原表位概念和类型 ◆抗原表位(又称抗原决定基):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它是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在线作业答案

1 1.肝炎病毒中,核心为DNA 的病毒是 : A HA V B HEV C HBV D HCV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2.下列病毒中具有减毒活疫苗可作预防,除了: A 麻疹病毒 B 腺病毒 C 腮腺炎病毒 D 风疹病毒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3.T 淋巴细胞的发育器官是 : A 骨髓 B 胸腺

2 D 脾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4.因有芽孢使菌体呈鼓槌状的细菌是: A 产气荚膜梭菌 B 破伤风梭菌 C 炭疽芽孢杆菌 D 肉毒梭菌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5.与Ⅰ型超敏反应有关的Ig 是 : A IgM B IgG C IgA D IgE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6.白假丝酵母菌所属的微生物类别是 : A 支原体

3 B 衣原体 C 真菌 D 细菌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7.既在适应性免疫中起核心作用,又能递呈抗原的细胞是 : A T 淋巴细胞 B B 淋巴细胞 C 巨噬细胞 D 树突状细胞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8.细菌的运动器官是 : A 鞭毛 B 荚膜 C 菌毛 D 芽孢 正确答案:A

9.人工自动免疫输入机体的物质是 : A 抗原 B 抗体 C 免疫细胞 D 血浆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10.可用类毒素作为人工主动免疫而预防的疾病是: A 白喉与结核 B 伤寒与破伤风 C 猩红热与脑膜炎 D 破伤风与白喉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11.白喉杆菌外毒素的非易感组织是: A 心肌 B 外周神经 4

5 D 肾上腺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12.肝炎病毒中,抵抗力最强的是 : A HA B HBV C HCV D HEV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13.各种化脓性球菌的感染中,能使液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固态的纤维蛋白,并使感染局限化的致病细菌是: A 金黄色葡萄球菌 B 甲型链球菌 C 乙型链球菌 D 脑膜炎耐瑟菌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14.决定抗原特异性的是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