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雪国的美学风格4份

雪国的美学风格4份

雪国的美学风格4份
雪国的美学风格4份

内容提要

《雪国》是川端康成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之一。川端康成是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他主张“表现即内容,内容即表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重在主观,重在感觉,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使《雪国》风格上既美且悲、抒情味浓。从自然美、女性美、空幻美和悲哀美等透露出唯美主义倾向。

日本艺术主流风格是婉约,不是豪放,春之优艳、夏之壮大、秋之静寂、冬之枯淡形成日本文学美意识特型。川端康成将笔下的大自然与人物的境遇和内心联系起来,以寄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自然美。

川端康成作品最显著的美学特点之一是崇尚女性美,在所有艺术中,少女都是被讴歌的,再加上川端康成幼时不幸,他赞美女性,成为他寻找母亲光辉赖以自救的一种途径。他将妩媚少女的形象淋漓尽致的描绘出来,让具有诸多优点的日本女性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作者还利用意识的浮动跳跃,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使景色和人物内心感受正相衬托和融合,表现出了虚幻的超凡脱俗的美。

川端康成认为美与悲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他的表现手法上展现既美且悲,愈美愈悲的艺术风格。

尽管川端康成的作品有描写颓废和色情的一面,但是他把传统文学和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论《雪国》的美学风格

[摘要]:《雪国》是川端康成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之一。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把日本文学传统与西方意识流的表现手法相结合,使《雪国》风格上既美且悲、抒情味浓,为我们展现了自然美、空幻美、女性美和悲哀美等美的盛宴。

[关键词]:日本文学传统意识流自然美女性美虚幻美悲哀美

一、小说背景及主要内容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他主张“表现即内容,内容即表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重在主观,重在感觉,使日本文学传统与西方意识流创作手法完美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透露出唯美主义倾向。

《雪国》是1968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代表作品之一。《雪国》的最初两个片断《晚景的镜面》和《雪中晨镜》发表于1935年,最后一个片断《续雪国》1947年才问世,前后历时十二年之久。这段期间是日本法西斯四处扩张,野心膨胀及战败后对美国俯首帖耳。川端康成亲眼见到了战争尸横遍野的惨烈景象,也见到了战败后“日本像‘败犬’一样可怜”恭顺美国。这些使得川端“只能回到日本自古以来的悲哀中去。对战后世态、风俗,一概不信,对现实也不相信了”。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具有悲剧的特点。

《雪国》写的是东京一个拙劣的舞蹈评论家岛村厌腻了城市生活三次去北边一个多雪的山区和驹子交往的故事。岛村第一次到雪国是在满山一片新绿的登山季节。当时驹子还未成为艺妓,给他突出的印象是难以想象的洁净。第二次到雪国是在下过初雪的冬季。岛村在火车上见到了近乎悲戚的美所吸引他的叶子。同时他与驹子来往更频繁了。第三次到雪国是在又一年的秋天,即蛾子产卵、萤草茂盛的季节。这次岛村在雪国逗留了很久。他一面习惯性地等驹子前来会面,一面又被另一位姑娘叶子所吸引。当驹子和岛村要分

别时,叶子被烧死。小说充满了虚无的色彩和感伤的情调。

二、雪国的美学风格

(一)自然美

日本文学的美的理念是与日本人对自然界和季节变化的敏锐感觉密切相关的,“自然在日本文学中不仅是一种素材,而且是一种美感”。①

日本国土狭窄,其艺术风格也受到影响。中国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阔远苍凉意境的作品在日本很难找到,倒是中国宋代婉约词风的东西在日本比比皆是。日本艺术主流风格是婉约,不是豪放,春之优艳、夏之壮大、秋之静寂、冬之枯淡形成日本文学美意识特型。秋的景物最适合于日本民族情绪性、感伤性的抒发。川端康成继承和发扬了日本文学优秀传统,崇尚对自然美的描绘,追求人与自然、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强调抒发真情实感。例如小说的开头寥寥数笔就描绘出了日本北方山区冬季风景“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渲染出了山区冬季冷和净的特点。

在他笔下,日本的山川河流,花木楼阁,宛若一幅清丽的水墨画:“杉树亭亭如盖,不把双手撑着背后的岩石,向后仰着身子,是望不见树梢的。而且树干挺拔,暗绿的叶子遮蔽了苍穹,四周显得深沉而静谧”“溪中多石,流水的潺潺声,给人以甜美圆润的感觉”“房屋大多是古色古香的,令人以为是封建诸候驻跸的遗物。房檐很深,楼上的纸窗只有一尺来高”,“土坡上种的丝芒,象一道篱笆,盛开着紫红色的小花,片片细叶披散开来,如同美丽的喷泉。”写雪景,“这场初雪,使得枫叶的红褐色渐渐淡去,远方的峰峦又变得鲜明起来,披上一层薄雪的杉林,分外鲜明地一株株耸立在雪地上,凌厉地伸向苍穹。”

川端康成笔下的大自然与一般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作家笔下的大自然不同,作者一方面着力描绘大自然奇异的美,一方面又将它与人物的境遇与内心联系起来,寄情于景,借景抒情。请看描写夜

空画面,“这是一幅严寒的夜景,仿佛可以听到整个冰封雪冻的地壳深处响起冰裂声。没有月亮,抬头仰望,满天星斗,多得令人难以置信。星辰闪闪竞耀,好像以虚幻的速度慢慢坠落下来似的。繁星移近眼前,把夜空越推越远,夜色也越来越深沉了。县界的山峦已经层次不清,显得更加黑茫茫的,沉重地垂在星空的边际。这是一片清寒、静谧的和谐气氛。”在这样美的夜晚,驹子伏在窗栏上,驹子有美好的向往,在别人眼里却是“徒劳”,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很难不让人心潮浮动,驹子的感情是坚定的,却又是付出得不到回报的。在这样的夜色映衬下,驹子显的无比坚强。

(二)女性美

崇尚自然美是川端康成作品的一大特色,另一最显著的美学特点是崇尚女性美。

这首先反映在他的文学思想中,他特别憧憬《源氏物语》《竹取物语》中崇拜圣洁处女,赞美永恒女性的境界,在所有艺术中,少女都是被讴歌的,不言而喻,在古往今来的文学中,少女和年轻女郎无止境地被赞美,这有点像中国的曹雪芹、朱自清和郁达夫。再加上川端康成幼时不幸,亲人接二连三地过世,导致了他永久的哀伤和孤独感。所以赞美女性,尤其赞美象征着清纯生命的处女,成为他寻找母亲光辉赖以自救的一种途径。

在小说中,当岛村第一次在雪国见到美丽驹子时说“女子给人的印象洁净出奇,甚至令人想到她的脚趾弯里大概也是干净的。”岛村随后挑逗驹子“她漠然地站在窗前,眺望着县界上的重山叠峦,不觉脸颊绯红了”。当时驹子未作艺妓,只是一个死了恩主的习艺女孩,感情世界空白而单纯,绯红的脸颊露出纯洁少女底色。接着在山上两人相遇时,写道:“他感到这个女子倩影多么袅娜多姿啊。玲珑而悬直的鼻梁虽嫌单薄些,在下方搭配着的小巧的闭上的柔唇却宛如美极了的水蛭环节,光滑而伸缩自如,在默默无言的时候也有一种动的感觉。”“脖颈底下的肌肉尚未丰满,她虽算不上是个美人,但她比谁都要显得洁净。”再看驹子弹三弦时的表情“双颊绯红,很

有朝气,仿佛在窃窃私语:我在这呢。”“那两片美丽而又红润的嘴唇微微闭上时,上面好象闪烁着红光,显得格外润泽。那樱桃小口纵然随歌唱而张长,可是很快又合上,可爱极了,”“微弯的眉毛下,双外眼稍如今滴溜溜的,带着几分稚气。”驹子娇嫩的样子像“新剥开的百合花或是洋葱头的根”最终突出的是“徒劳”的驹子“洁净无暇”,引起人们的爱怜。

其实不光是驹子这个人物,翻开他的作品,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众多青春、妩媚的少女便流光溢彩地浮现在我们脑中,日本女人具有东方女人诸多优点:柔媚,秀丽,端庄,凝重。川端康成曾宣称:他的创作立足于“日本的传统美学”,要不遗余力地表现祖国的“传统美”。这种传统美正是通过他笔下的一系列女性形象体现出来的。

(三)虚幻美

川端康成1934年至1937年已经越过了刻意学习西方表现主义的“新感觉派”阶段,正自觉地回归传统,探索现代主义与日本传统文学融合的途径。意识流和心理分析主流初试于一些作品。

那么,什么是意识流呢?“意识流”本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内容,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来,他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股切不开,斩不断的“流水”。他说:“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着的。”②詹姆斯提出的“意识流”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意识流小说中使用最多的技法有:直接内心独白,既无作者介入其中,也无假设的听众,它可以将意识直接展示给读者;间接内心独白,以一位无所不知的作者在其间展示未及言表的素材;无所不知的描写和戏剧性独白。

这些技法简直和日本私小说天然融全在一起。日本私小说产生于日本大正时代,广义解释是: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叙述故事的;狭义解释是:作者脱离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而孤立地描写个人身边琐事和心理活动的。

“雪国”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把日本文学的传统方法与西方意识流的艺术技巧巧妙结合起来,达到水乳交融的高超境界。

当岛村在火车上思念驹子时,“当他无意识地用这个手指在窗玻璃上划道时,不知怎的,上面竟清晰映出一只女人的眼睛,”原来是对面座位上的那个姑娘映在玻璃上的影子。单单映在星眸一点,恰恰显得格外迷人。“有时,连岛村自己也搞不明白,究竟是在思念驹子时想起了叶子,还是在想念叶子时看见了驹子。驹子与行男之间,同样也不可忽视叶子的存在。叶子在火车上具有豁亮醒目之感,具有一种象征意味,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带上主观色彩,以景写情,表现人物心里状态。

再如,描写在火车的玻璃窗子,叶子的映像和流动的幕景重合叠印,反映在岛村的意识上,既是他刹那间的感觉印象,又是他虚拟的一种美的幻境。

“镜子的衬底,是流动着的黄昏景色,就是说,镜面的映像同镜底的景物,恰象电影上叠印一般,不断地变换,出场人物与日暮野景,两者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不似人间的象征世界。尤其是姑娘的脸庞上,叠现寒山灯火的一刹那间,真是美的无可形容,岛村的心灵都为之震颤。”

这样传神之笔,没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深厚的功底是绝对达不到的。岛村仰望夜空,似有飞身银河之感的描写也相当成功。

“岛村抬头仰望,觉得银河仿佛要把这个大地拥抱过去似的。犹如一条大光带的银河,使人觉得好像浸泡着岛村的身体,漂漂浮浮,然后伫立在天涯海角上。这虽是一种冷冽的孤寂,但也给人以某种神奇的媚惑之感。”“啊,银河!岛村也仰头叹了一声,仿佛自己的身体悠然飘上了银河当中。银河的亮光显得很近,像是要把岛村托起来似的。”“火星洒落在银河里,岛村好象又给轻轻托上银河似的,黑烟冲向银河,而银河则飞流直下,水龙没有对准屋顶,喷出的水柱幌来幌去,变成一股白蒙蒙的烟雾,好象映着银河的光芒。”“当他挺身站住脚跟时,抬眼一望,银河仿佛哗地一声,向岛村的

心头倾泻下来。”

川端利用意识的浮动跳跃,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使景色和人物内心感受正相衬托和融合,表现出了虚幻的超凡脱俗的美。这样传神的表达,言已尽而意无穷,耐人回味,也使读者领悟了新感觉派的精髓。

(四)悲哀美

川端康成认为美与悲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哀是美的最高境界。因此在创作实践中他总是把美与悲联系在一起加以表现,构成一种既美且悲,愈美愈悲,因悲方美的独特格调,抒情味深,感染力强。

最经典的描述就是写叶子从蚕茧房楼上掉落下来时的情景。“女人的身体,在空中挺成水平的姿势。”“僵直了的身体在半空中落下,变得柔软了。然而,她那副样子却像玩偶似的毫无反抗,由于失去生命而显得自由了。在这瞬间,生与死仿佛都停歇了”岛村首先看见的是她的脸和她的红色箭翎花纹布和服,叶子紧闭着双迷人的美丽眼睛,突出下巴颏儿,伸长的脖颈“火星在她那张惨白的脸上摇曳着”。读到此,我们不禁会为这优美语言背后所呈现的现实的残酷,美丽的毁灭而泪流满面。

其他还有:“岛村是一个将一切都看成虚无的人,然而驹子却爱上了他,这多少有点让他为难。他很想明确地告诉驹子,这种爱是徒劳的,然而驹子却盼望着他能长久地与她来往。”驹子爱岛村“都快疯了”。驹子对岛村的爱是真心的,然而驹子自身状况和岛村的“虚无”注定了爱情的悲剧。两人不能在一起,驹子的爱得不到回报,听到写驹子说“烦恼啊,烦恼”,看到驹子凭窗而坐,凝视夜空出神,不禁让人对驹子心生怜意。

日本古典文学在叙事抒情中总是自觉地追求“心的表现自由,以心传心,达到内心悲的感悟,产生出一种自然的悲”。川端认为在人类各种情感体验中,幸福快乐都是一样的,只有痛苦,忧伤,哀愁等不如人意的感情给人的感受是难以磨灭的。作品《雪国》承传并发展了《源氏物语》的物哀传统,感伤情绪弥漫整部作品,伴随

着人物的言行举止而如影随形,无所不在。正如川端康成评论自己的美学特色:“我的宁静是马不停蹄的忧伤”。③

三、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

川端康成由于受童年孤僻性格的影响,在他以后的文学生涯中,显露出对女性柔美和母亲光芒的崇拜,并在文学创作中多有反映,甚至可以说,他的作品有相当部分是在对女性的膜拜和对这种膜拜自觉不自觉的抗拒的相互纠缠中写出来的。正如川端所说“我为女性不可思议的人工美所牵萦”。④

爱情,在川端康成心目中乃是最重要的人间关系和人间感情。川端认为女性的纯真和美主要表现在对待爱情的态度方面,在川端笔下,纯情、美丽的年轻女性往往是爱情的不懈追求者,她们感情热烈、态度真挚,不求回报去爱。“因为只有女人才能真心去爱别人的!”

川端康成一贯提倡把自然与人联系在一起的“天人合一”的文学思想,他在《美丽的日本和我》总结了自己对自然美的理解:雪月花时最怀友。当看到雪的美、月的美即四时之美而产生感触,会热切思念友人,愿与之同乐。美令人感动至深,并能诱发对他人的怀恋之情。这个“友”字也可广义理解为“人”。‘雪月花’三字,表现四季时令变化的美,包括山川草木,宇宙万物,大自然的一切以及人间感情的美在内。

在《美丽的日本和我》这篇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答谢辞中,川端非常多地引用了道元禅师,明惠上人,高僧一休等人的和歌说明日本美的特色。从中可以看出,他受佛禅意识的影响非常深。

“禅”在印度佛美中意即“思维修行”或“静虑”。佛教以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永恒的、绝对的,但世间万物又是混乱无序,卑贱低微的,人类本身也蒙受了无数的苦难与烦恼。人类只有凭藉自己的力量进行节戒,才能觉悟于苦难。在日本禅宗作为一种观念在其传入后不久就渗入了文学领域,它坚信只有内心的宁静与广延的宇宙融为一体才是人生的永恒。它在体验外部世界时采用直觉方式,

认为人生虚妄,生命本无所谓生来,人应该在不受人间一切烦恼影响下的清静明澈状态下生存。

禅宗意识几乎贯穿了川端全部作品,“从文体到内容,始终贯穿着‘日本式’的感情,富于抒情色彩而内心隐藏着无情的虚无主义。”他认为力求把主观感受融注于创作客体,“天地外物都存在于自己主观之内,外界只有主观的扩充。”他体验世界的方式与禅宗意识是一致的。“无不是西方的虚无,而是天下万有得大自在的空,是无际涯无尽藏的心宇。”⑤这种东方式的虚无观念正是川端康成崇尚虚无美的思想基础。

四、结语

川端康成的作品有反映美的一面,也有描写颓废和色情的一面。

世界之所以五彩缤纷,是因为天地可包容万物。在评价川端的作品时,我们的理论也应与时俱进,如果从纯美学观点入手分析,川端康成的作品未尝不是美的盛宴!

川端康成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师,他把传统文学和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参考书目:

1、《传统物哀文学与现代派技巧结合的典范》余惠琼重庆邮电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2、《心理学原理》威廉〃詹姆斯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3、《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曹顺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东方文学史》季羡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5、《美丽的日本和我》川端康成 [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8

6、《文学自叙传》川端康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7、《日本文学》万有百科吉田精一[M].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89

注释:

①《传统物哀文学与现代派技巧结合的典范》余惠琼重庆邮

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5页

②《心理学原理》威廉〃詹姆斯中国城市出版社.10页

③《文学自叙传》川端康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3

④《文学自叙传》川端康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1

⑤《日本文学》万有百科吉田精一[M].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

社. 78页

品《苦雨》 浅谈周作人的小品文的艺术特点

品《苦雨》浅谈周作人的小品文的艺术特点 ------你姐姐的名字 内容摘要:近来得闲,小品一下周作人的《苦雨》,惊叹其以一种如清风般的书信体自然地表达自我情感,与他人无关,就如他最后写的“倘若有人说这所记的只是个人事情,与于人生无益,我也承认,我本来只想说个人的事情,此外别无意思”,颇具文人味道,抒发个人的寂寞和忧郁、爱好和兴趣,表现出闲适隐逸的情思。 关键词:周作人苦雨浪漫主义想象现实之苦苦雨翁 《苦雨》是一篇“借物咏怀”的文章,“苦雨”很能代表当时作者的心境,借着回忆、想象以及叙述,各种各样的“雨”被搬到笔下,写得相当自如,而整篇文章始终笼罩在淡淡的哀愁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使用的是“书信体”,借着这一“私人化”文体,叙述更显得娓娓而谈。文章也很能体现周作人文章的特点,所用材料都是一般情况下不入诗文的,而他都能写出味道来,自有其过人之长。文章写得似有意似无意,似有意思似无意思,所谈的确都是“私事”,又在结尾若有所指若无所指,凡此种种,皆为典型周氏风格。 《苦雨》堪称周作人的代表作——“雨”与“风”一起构成了周作人散文的“基本(单位)意象”,以此为文题或书名的就有《雨天的书》、《雨的感想》、《风雨谈》、《风雨后谈》……等等,《苦雨》即是第一篇,而且似乎成了周作人的传世之作。周作人自己也以“苦雨”题名书斋,称号“苦雨翁”,“苦雨”遂与周作人其人其文混然一体而不可分。文题曰“苦雨”,“雨”是客观景象,“苦’是主观感受,不同的主、客体的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的意象。文章即由此谈起。于是,就有了:“卧在乌篷船里,静听打篷的雨声”的“梦似的诗境”,“一叶扁舟”在“暴风雨”中滚浪行进的“危险极也愉快极”的豪情,以及“胡坐骡车中,在大漠之上,大雨之下……悠然进行”的快感。 以上三种“意象”,我们或许可以用“喜雨”二字概括,正与文题中的“苦雨”形成对比,而且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了或悠然或壮阔的诗的境界。但作者却一语点破:“这只是我的空想,如诗人的理想一样的靠不住”,原来竟是一个浪漫主义的乌托邦的想象(幻像)。“或者你在骡车中遇雨,很感困难,正在叫苦连天也末可知”,这才是真实的现实。在前面一连串的“佳趣”、“风趣”、“愉快”、“亲近”、“悠然”、“快哉”的“喜”词之后,第一次点出“苦”字。这才自然地转入据说“叫我十分难过”的“这几天的雨”,“苦”字仍暗含其中。这现实的(非想象中的)“雨”确实已经没有半点浪漫主义的诗情,却给人带来灾难,至少是不便,例如“将门外的南墙冲倒二三丈之谱”,给“梁上君子”以可乘之机之类,也让人心烦,夜里不断为单调的雨声吵醒,“睡的很不痛快”,至于雨后劫余的书籍湿成“一饼一饼的纸糕”之让人“不愉快”,“涨过大水后的普遍的臭味”,更是毫无美感可言。周作人平静地叙述着这一切,为人们描摹了一幅幅真实极了,也现实极了的无美感可言。周作人平静地叙述着这一切,为人们描摹了一幅幅真实极了,也现实极了的人生图景,语气中略含几分幽默(如说“梁上君子将去川岛‘佢们’的窗下窃听”之类),也是对处于日常生活的困境中,有着凡人的苦恼的人自身的一种调侃吧,而那个“苦”字确也更加浓重了。但周作人笔锋一转,却引出有两种人“最是喜欢”的话题来。文章的气氛又由“苦”转向“喜”。哪两种人呢?“第一是小孩们”,“第二种”却是“蛤蟆”,这样的并列已经够有意思,而周作人不仅对小孩子们喜欢嬉水有几乎是感同身受的深切体验与理解(更确切地说是欣赏),而且对于蛤蟆吠声之美,以及“听它一口气叫上十二三声,可见它是实在喜欢极了”的心情的揣度,竟至于如此真切,实在令人惊异。但这正是周作人之为周作人的原因,在他的观念中,人(特别是包括儿童在内的自然形态的人)与生物原是沟通合一的,

风格美学风格平衡

风格美学风格平衡 节选自《顾问式整体形象设计师》发型风格美学文\ 驰峰风格美学核心理念就是使发型设计师必须具备,色彩平衡,风格平衡,色彩与风格平衡的设计能力。是否具备这种能力也是衡量发型设计师是否具备整体形象设计能力评判标准。 风格平衡 在风格美学整体形象设计中,风格平衡指的是顾客的风格与发型的风格与服饰的风格平衡关系。发型设计师做风格平衡的主要原因,因为组成风格的元素具有具有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比如组成风格的线条元素具有曲线型、中间型、直线型;还有组成风格的轮廓质感元素具有硬朗的、中间的、柔和的关系。将顾客风格与发型风格与服饰风格三者统一,使得三者之间具有和谐风格平衡关系,是发型设计师是否将风格做到平衡设计的关键所在。 一、四型风格属性平衡 四型风格属性定位是以曲线型与直线型,量感以大量感与小量感定位成四型风格属性定位,用小曲表示可爱风格属性,用大曲表示甜美风格属性,用小直表示前卫风格属性,用大直表示摩登风格属性。因此也就会出现四型风格顾客风格定位定位,四型风格发型风格定位,四型风格服饰风格定位。用四型风格属性定位如果将顾客风格、发型风格、服饰风格做到平衡,就得将顾客风格、发型风格、服饰服饰风格都必须用四型风格定位进行统一,否则一旦风格定位出错了,风格关系也因此失去平衡。四型风格作为风格平衡的理论基础,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会缺少科学的完整性,不利于发型设计师将风格应用到发型设计之中。 二、九型风格属性平衡 九型风格属性定位是以曲线型、中间型、直线型,及质感硬朗质感、中间质感、柔和质感进行风格定位的,用轮廓曲质感柔和为可爱型风格、轮廓曲质感中间为优雅型风格、轮廓曲质感硬朗为浪漫型风格;轮廓中间质感柔和为时尚型风格、轮廓中间质感中间为柔美型风格、轮廓中间质感硬朗为华丽型风格;轮廓直线质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分析

喀什广播电视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 题目:艺术与美学--论余秋雨散文 专业:汉语言文学 形式: 学号: 姓名: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艺术与美学--论余秋雨散文 内容摘要: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得到许多作家的好评,构成了本世纪末期中国文坛一大景观。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同时也开创的新时代散文的大门,让更多的人会来喜欢和阅读他的散文。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

孰不知余秋雨,余先生散文迷更是遍天下。从小看余先生的文章,就有种逸群脱俗的意味,加之先生的艺术方面的造诣,其散文更是充满了艺术魅力。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艺术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熔铸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1、他大胆突破了传统的散文观念,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饱含着作家的个性、独创性的艺术表达程式。 其一,从理性回到感性,同时,在这种回复的过程中充分 重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其二,本世纪末期散

纪录片美学特征的思考

纪录片美学特征的思考 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开播大片《美丽中国》首登屏幕就博得一片喝彩之声,它那宏观的架构,中国韵味十足的故事,加之那美丽大气的镜头画面征服了观众,使之震撼,使之情不自禁地产生要去亲近她,触摸她及马上出发的跃动。这种跃动是《美丽中国》影片中的大美所引发的,美的画面就像鼓点一样唤醒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向往。一位湖北网友是这样说的:“太好了!可惜只收看了两天就收不到了,我特喜欢《美丽中国》,在那可以收看的两天里,我总是叫我儿子和我一起看。”山东网友说:“这是中国拍的还是BBC拍的,太好了!”这些对美的需求和向往,不仅引起了观众的反响,同时也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关注。作为央视品牌栏目《走遍中国》有针对性地组织了观摩和研讨,探讨其叙事故事的方法,切磋影片镜头的拍摄技巧。面对《美丽中国》引起美学特征的讨论,我也被其故事感动,被其画面吸引,被其美学理念所叹服,结合自己数年来在纪录片拍摄方面的尝试和感悟,也引发了自己怎样用美学的方法指导纪录片拍摄的思考。 什么叫做美,当代哲人李泽厚先生的看法是:“美就是包含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具体可感的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简言之,美就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现象。”纪录片对美的承载应该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真实故事的记录美,也需要摄影艺术的造型美,还不能缺少声音效果的听觉美。纪录片是电影家族中的一个品种,是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和声、光、电、色的综合载体。作为当代文化传媒之一的纪录片,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介入和干预社会生活,成为再现历史和记录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把艺术审美同社会、人性、哲学思考融合在一起。 纪录片在发展成长的轨迹中,曾出现过多种艺术流派,纯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直接流、真理流等等。这些流派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都凝聚着艺术家们的艺术才华和智慧,在影视美学史上和影视艺术理论的发展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一是对影视审美艺术潜能的创造,尤其是在审美形式感的试验和探索上,极大地丰富了影视创作思维和审美造型语言的发展。二是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有才华的影视艺术家,引领着纪录片的创作思潮。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在不同时期出现了风格迥异作品。从《丝绸之路》、《话说长江》、《望长城》到《龙脊》、《最后的山神》,再到《大国崛起》、《森林之歌》、《故宫》,直至《美丽中国》的出现,大致标志出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电视纪录片走过的发展之路。从开始的合拍热,到独立制作有中国特色的纪录片,再到具有华夏文化精髓的主流纪录片走向世界,记载了纪录片人从制作模式、文化形态、美学特质、价值观建构的成长壮大的过程。虽然中国的纪录片和西方的纪录片在叙事时空的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差别,但人类对美的追求是相通的。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美是生活”,生活是美存在的基础。纪录片的美是多样性的,表现形态也是千差万别的,是需要用心去体会发现的。以中国影视纪录片《美丽中国》为例,短短的六集,就将美丽中国刻画得栩栩如生。从历史到现实,从地理到人文,从动物到植物,用镜头把孕育华夏民族的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融会交织在一起。著名的法国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认为:“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摄影机摆脱了陈旧的偏见,清除了我们的感觉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有用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才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原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征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征 导读:篇【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②、抒情与描写相结合,追求一种“绘画美”。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的比重。在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他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主张“以形为本”,“不求形似就无所谓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种绘画的美。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绿》),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春》)------经过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带上了“个人”的色彩,现出一种绘画美,使感情的抒发也愈具真切、细致。《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代表作品,作于一九二七年

七月。当时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陷入空前的黑暗之中。在现实面前,作者彷徨了,他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两条路他都不愿走,于是走中间道路,以求暂时逃避现实。这篇作品借谈月色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来反映作者自己体味的“独处的妙处”,摆脱现实烦恼,追求刹那间的宁静以求超脱。 3、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艺术语言。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有一种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美。 篇【2】:朱自清散文《春》赏析 朱自清散文《春》赏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论周作人散文风格的形成

论周作人散文风格的形成 摘要本文运用历史的、比较的研究方法,对形成周氏散文风格有影响的诸多因素进行了考察、分析,认为影响周氏散文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叛徒”与“隐士”的思想性格的矛盾冲突;二是中庸调和的基本哲学思想;三是悲观乐生的趣味人生观和美学观及其对散文艺术的独特理解。核心是他的隐士性格,这是周氏散文风格形成的关键。 关键词散文叛徒隐士中庸趣味 周作人曾说:“戈尔特堡批评蔼里斯说,在他里面有一个叛徒与一个隐士。这句话说得最妙:并不是我想援蔼里斯以自重,我希望在我的趣味之文里也还有叛徒活着。”[①]其所言叛徒与隐士正是先生夫子自道,他把它们比作盘踞于心中的两个鬼——“流氓鬼”和“绅士鬼”,它们在那里指挥他的一切言行,有时流氓占了优势,便跟它们去彷徨,但是他将真正撒野,如流氓之“升天堂”的时候,绅士大抵就出来高叫“带位,若即带位![②]由此可见,叛徒与隐士,流氓鬼与绅士鬼杂糅交融正是他复杂人生的真实写照。他的叛徒性格使他的散文在早期能积极入世,从人道主义出发,反对封建礼教,深刻思考中国国民性问题,张扬思想启蒙的大旗,致使早期散文呈现出“浮躁凌历”的不平淡之气,而他的隐士性格又使他的“生活态度时时有变动,安能保持十三四年之久乎?”[③]1928年以后,随着他的生活态度的变化,他的“思想益销沉耳”,他的散文更加崇尚

平淡、朴实的闲适的风格。而二者的相互消长,直接影响到他的散文风格由“浮躁凌厉”向平淡朴实的闲适风格的变化,尤其是隐士性格的影响贯穿了他的整个散文创作,即使是早期的“浮躁凌厉”之作也只是“论之旨,折情就理,唯以和顺见长”,较之于鲁迅锋利泼辣的文风,要显得平淡朴实而舒缓,因此,隐士性格是直接形成其一以贯之的平淡朴实的闲适风格的关键。 一 周作人认为:“中国的隐逸都是社会或政治的,他有一肚子理想,却看得社会浑浊无可实施,便只安分去做农工,不再多管,见了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却是所谓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想了方法留住他。”[④]我们从周作人这段话中可以明白,隐逸思想大多出现在胸怀社会或政治理想的人身上,而这种人在经历了一阵动荡之后,对社会产生了悲观绝望的情绪,而后才消极遁世,这就是中国式的隐士,与西方自救灵魂的隐逸有明显的不同,它在周作人的身上就具体表现为“叛徒”与“隐士”的思想性格矛盾。 这种胸怀社会或政治思想而不得志的被迫隐者,一旦遇到足以展其志的客观条件时,他可以振奋起来,起一定的进步作用。早期的周作人怀着探寻富国强民之路的社会理想,“逃异地,走异路”,到南京求学,而后又东渡日本留学,学习并掌握了大量西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为了富国强民,他认为一个国家如果贸易盛,工业兴“而精神萎缩”,仍不免有“坐致摧残”的危险。因此,他十分重视国民性的改造问题,注目于思想启蒙运动,举着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反对封建伦

风格美学

风格美学 节选至《顾问式整体形象设计师》发型量身定制文驰峰一.什么是风格美学 风格美学通俗的解释就是发型师能够根据顾客的风格特质量身定制设计适合顾客的发型风格技术系统。 二.发型师学习风格美学核心是什么? 发型师学习风格美学的核心是顾客风格诊断技术,发型师学习风格诊断的过程就是对顾客五官特质以及风格元素系统认知的过程在风格美学的理念中,人物风格诊断共有十六项元素进行分析。 (一)人物风格诊断 1、肤色色相属性 分析顾客肤色属于暖色、冷色还是中性色。(肤色的色相为暖色、冷色、中性色是按照九季色彩划分的) 2、肤色明度 肤色明度指肤色的深浅度,判断此类时主要考虑顾客的肤色是偏白、偏黑还是中间。 3、脸部轮廓 脸部轮廓通常指的是脸部的外缘线,通过对顾客脸部轮廓的判断会得出直线型、曲线型还是中间型。 4、脸部轮廓质感 脸部轮廓质感是指脸部轮廓的清晰度,脸部偏胖是柔和质感、偏瘦是硬朗质感、两者之间的为中间。

5、脸部水平平衡 脸部水平平衡指的是两眼之间的距离,较宽为向心型、较近的为离心型、两者之间为中间型。 6、脸部垂直平衡 脸部垂直平衡指的是两眼中间到嘴的距离,向心型垂直距离较长为柔和、离心型垂直距离较长为硬朗。两者之间为中间。 7、眉线 眉线主要判定的是,眉线是直线型、曲线型或者中间型。判定眉线是直还是曲主要参考眉头到眉峰的距离,距离大为直线型、没有眉峰为曲线型、两者之间为中间型。 8、眉线质感 眉线质感是指眉毛的清晰度,一般情况下眉毛亮细的为柔和、暗粗为硬朗、两者之间为中间型。 9、眼线 眼线指眼部的线偏直线型、曲线型或者中间型。 10、眼线质感 眼线质感指的是眼线的清晰度,为硬朗、柔和、两者之间。11、鼻线 鼻线是指鼻梁是否够直,一般情况下鼻梁长的为直线型、鼻梁短的为曲线型、两者之间为中间型。 12、鼻线质感 鼻线质感指的是鼻线的清晰,主要观察鼻梁侧部效果,直线型直

散文美学

雅致人生 ——浅析梁实秋小品散文中的理想文化人格摘要: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散文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具有朴实平淡、典雅幽默的艺术特点。所谓文与人是相通的,其散文中出现的“我”的形象,和对现实的温和批判,以及内心情感的抒发,无不是作者理想化人格的表现。 关键词:梁实秋小品散文理想文化人格 众所皆知,梁实秋的散文内容广泛繁冗,涉及男女老少,衣食住行;人间百态,无论阔大的、狭小的,平庸的、高雅的,都可以从其笔下趣味横生的流露出来。这与其个人经历和创作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梁实秋的一生中,其中年阶段的经历是有些波折的。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抗战期间,文艺界对其“文学创作无关抗战”的断章取义式的理解和无休止的争论批判。梁实秋于1938年12月1日在《中央日报·平明》副刊中发表了一篇《编者的话》,其中写到:“……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此文一出,立刻引起了强烈的反应,批判的言论如洪水猛兽般扑向梁实秋,这些言论不外乎指责:在抗战时期,文学想要离开抗战是不可能的,况且这些“无关抗战的文学”是不利于抗战文艺的发展,不利于当前的抗战形势。 可以说,当时这些批判无疑给梁实秋施加了不少压力。但是,就是处于这样的困境中,他却也能够若无其事的在雅舍中写文待客,怡然自得的寻找生活中的点滴乐趣。相比较诗圣杜工部在草堂中诉不尽的忧国忧民之情思,以及散文大家周作人于苦雨斋里叹世事的苦涩悲凉,梁实秋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另有一番风味。 或许,正是基于这种积极向上的姿态,他才得以在雅舍中写出富有自我个性的散文小品。在开篇之作《雅舍》中,他写道:“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写作所在,且志因缘。”这里的“随想随写,布局篇章”可以理解为其文学创作的指向,他不赞同文

浅析电影纪录片的美学特征

浅析电影纪录片的美学特征——从《子熊故事》谈起 时间:2011-07-13 06:30:35 来源:作者:温娟娟——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31 [摘要]电影纪录片以讲故事的方式,客观真实地记录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本文以影片《子熊故事》为出发点,简要分析电影纪录片在真实性、故事性以及人文性三方面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电影纪录片美学特征真实性故事性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0 -02 纪录片是电影诞生之初就出现的一种影片类型。1895年,在巴黎首次放映的电影就是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短纪录片。此后不久,“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以《北方的纳努克》等一批影片著称于世,对后来纪录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电影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在以消费娱乐为主流的大众文化背景下,故事片已远远取代了纪录片的主导地位。但是,纪录片并没有因此而销声匿迹。它凭借自己独特的表现对象和镜头语言,在一批优秀的电影爱好者的探索和实践中,最终寻找到了新的出路——“美”。德国电影理论家克劳斯·克莱梅尔曾经说过:“纪录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美学的质量。”[1]电影纪录片以讲故事的方式,客观真实地记录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大量长镜头的运用与跟踪摄影所产生的栩栩如生的真实感是其他类型影片所无法企及的。另外,电影纪录片常常渗透着创作者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浓厚的人文关怀,在青峰翠谷的自然环境中洗涤着我们的心灵。 本文从影片《子熊故事》出发,简要分析电影纪录片在真实性、故事性以及人文性三方面的美学特征。 一、真实性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在《电影是什么》这部著作中说:“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揭示真实。”[2]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放映时,人们惊叹它表现的内容和现实生活中一个样。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和美学基础,离开了真实性,纪录片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但是,纪录片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并不等于真实地“记录”现实生活。埃里克·巴尔诺认为,纪录片是“抓住现实的片段,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3]这就要求创作者通过真实记录拍摄的生活素材,体现出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真实,是指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真实。《子熊故事》是一部以熊的故事为主要表现内容的纪录片,它是根据1885年发生在美国洛基山脉中人与熊之间的真实故事改编,真实地再现了小熊的生活环境。这指的是客观的真实,即真实的“记录”。“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通过看花絮我们知道,本部影片《子熊故事》在拍摄过程中用到了驯兽师驯养的熊,还有模型(比如熊妈妈被石头压死的镜头),这就是说,导演让雅克·阿诺参与了摄影机的“记录”活动,但是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却丝毫未察觉,从而形成了观众心理上的真实感,即“主观的真实”。 钟大年教授认为,在纪录片中,真实性是就事实而言的,逼真感是就作品的语言系统而言的,而真实是就观众的体验而言的。创作者通过创作活动将几者统一起来,才使真实地(观众的感受) 反映(逼真的语言系统)现实生活(事实的真实性)成为纪录片创作理想境界的基础。[4]亚里斯多德认为,只有真的事物才是美的。所以,真实性是电影纪录片最突出的美学特征之一。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及文学史价值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文学史价值 —以《背影》为例 摘要:朱自清是我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中最重要的散文作家。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散文大师。他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构思布局情感文学史价值 朱自清是新文学初期继冰心之后的一位突出的散文作家。当时的复古派认为白话不能作美文,而朱自清则完全打破了这种迷信。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因此,说到白话文运动的成功,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在“这方面的成就要和语体文运动共垂久远的。” 所以他的散文具有鲜明的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大体说来,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艺术语言清新、自然、悠美、典雅。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赋于音乐美、诗美的同时,也兼有朴质无华、蕴藉腴厚的美。作者追求的是用词的朴实和口语化。这正是他为人不虚伪、不浮华、不讲排场和客套的生动展现。他说富有“说话风”的作品“读了亲切有味”。《背影》中的叙述语言是口语化的,人物语言尤其如此。父亲的几句话,不仅简洁,甚至朴拙,但却格外生动传情。如,父亲决定送儿子上车时,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告别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话语极为简单,但却表现出了作为父亲的那种“爱子”之心。 2.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背影》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我和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首先是由远及近,回叙父子奔丧时的相聚,细数父爱的种种表现,定下深情怀念的基调。接下来写父亲“终于不放心”,亲自“送我上车”的情景,初步揭示了父对子的挚爱之情。这些简炼的叙述,为即将推到面前的“背影”作了必要的铺垫和蓄势。再接着对父亲买桔子的“背影”集中描写渲染,一方面极写父亲行动的艰难,真切地表现父对子的深情关怀。另一方面突出“我”的动情,表现了父对子的感激思念。最后概述父亲老境的凄凉颓唐及始终惦念儿孙的厚爱。并通过读信时的心境描写,让“背影”第四次出现,首尾呼应,感情回荡。 3.抒情色彩浓郁 朱自清的“文章之美”是与他的抒情艺术分不开的。他的作品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 在作品中,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这个重心四次点题,虚实并用,疏密有致。第一次提到“背影”,只用一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就点破了“背影”题旨。接着作者文笔荡开,先不直接写背影,却转而从回家奔丧写起,有条不紊而又要言不烦。其中再三强调的是父亲自己忍住失母的悲痛,却劝慰儿子,初步展示了父亲爱子的内心活动,为背影的出现涂上了悲凄的抒情底色。以后,通过父亲过铁道,攀月台,买桔子这一情节,着力刻画父亲的背影,把抒情推向高潮。其中最精彩、最动人的还是买桔子的白描叙事。作者只是把父亲怎样走到铁道边探身爬下月台,怎样手脚并用攀登那边月台,以及买桔子怎样艰难地抱运回来这一系列动作,老老实实地勾画出来,描写的是买桔子的背

书法三大行书美学风格之比较

书 法 论 文 院系:生物技术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 班级:2010级二班 姓名:王文娟 学号:10101100131

书法三大行书美学风格之比较 书法是以文字为基础的书写艺术,也是我国最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字也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演变、革新、发展着,各种书体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进行由繁趋简的演变、产生了篆、隶、楷、行、草等诸形式。其中行书,无论从实用还是艺术的角度来说,它都是最受广大群众和书家所喜爱的一种书体。作为特殊的书体,行书包涵了书法艺术中的气韵、笔势、力度、气蕴、神采、筋骨血肉的审美范畴,融进了刚柔、方圆、虚实、黑白、疏密等形式,对比统一的基本规律。纵观1800多年中国行书发展历史,建立了不朽地丰碑的是三个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贴,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第一行书:《兰亭序》作者:王羲之晋 对于行书,古有多种论述,唐代张怀瓘说:“不真不草,是曰行书。”又说:“案行书者,反汉款川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行书。”清宋曹曰:“所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相间流行,如云行水流,浓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这正如有“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的比喻。从已经出土的《居延汉简》、《武威医简》和《流沙附简》等汉人所留下的墨迹看,类似今日行书的用笔和结体比比皆是,西安出土的“桓帝永寿二年瓮”(即东汉末年,公元156年)上所写的行草,可能出自当时工匠之手,浑厚质朴,颇有流动感,从中可窥视楷隶向行书的转变,因此,行书的出现可推至两汉时期,并非汉末刘德升所造。我们说,一种书体之形成,从草创到臻于成熟,城经过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演化过程,有知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才智,决非一人一时所能创造。说刘氏“以行书闻名于当时”,则更更为合适。行书的演变发展达到高潮应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马宗霍《书林藻鉴》曰:“晋人书以韵胜,以度相高,夫韵与度,皆须求工于笔墨之外也,韵从气发,度从骨见,必内有气骨以为之斡,然后韵敛而度凝。”又曰:“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这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对晋代的书风可谓推崇备至。魏晋风度,造就了中国古代法书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初后世誉为“书圣”的王羲之。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东晋时政治地位显赫的王氏家族,本人的文学修养很高,他早年曾向女书法家卫铄(世称卫夫人)学书法,后又博览李斯、曹喜、梁鹄、蔡邕、钟繇等人的书迹,兼习众法,擅长隶、楷、行、草诸书体,创造出新的书法风格。东晋永和九年

风格美学九大风格特点

风格美学九大风格特点 节选至《顾问式整体形象设计师》发型风格美学文驰峰 一、可爱型风格特点 (一)可爱型人物风格特点 在标准风格的前提下,可爱型人物风格的五官轮廓为曲线型,量感为小量感。 (二)可爱发型风格特点 在标准风格的前提下,可爱型发型风格的五大轮廓为曲线型,质感为柔和质感。(三)可爱服饰风格特点 在标准风格的前提下,可爱型服饰风格的五大轮廓为曲线型,质感为柔和质感。(四)可爱型风格色彩搭配 可爱型色彩搭配如妆面色彩、染发发色色彩、服饰色彩以暖色系的春季型为标准。(五)可爱型风格形象设计特点 可爱型风格打造的是可爱的、乖巧的、活泼的、年轻点甜美的圆滑的整体印象。 二、优雅型风格特点 (一)优雅型人物风格特点 在标准风格的前提下,优雅型人物风格的五官轮廓为曲线型,量感为中量感。 (二)优雅发型风格特点 在标准风格的前提下,优雅型发型风格的五大轮廓为曲线型,质感为中间质感。(三)优雅服饰风格特点 在标准风格的前提下,优雅型服饰风格的五大轮廓为曲线型,质感为中间质感。(四)优雅型风格色彩搭配 优雅型色彩搭配如妆面色彩、染发发色色彩、服饰色彩以暖色系的春秋季型为标准。(五)优雅型风格形象设计特点 优雅型风格打造的是优雅的、淑女的、典雅的、飘逸的、高雅的、雅致的整体印象。 三、浪漫型风格特点 (一)浪漫型人物风格特点 在标准风格的前提下,浪漫型人物风格的五官轮廓为曲线型,量感为大量感。 (二)浪漫发型风格特点 在标准风格的前提下,浪漫型发型风格的五大轮廓为曲线型,质感为硬朗质感。(三)浪漫服饰风格特点 在标准风格的前提下,可爱型服饰风格的五大轮廓为曲线型,质感为硬朗质感。(四)浪漫型风格色彩搭配 浪漫型色彩搭配如妆面色彩、染发发色色彩、服饰色彩以暖色系的秋季型为标准。(五)浪漫型风格形象设计特点 浪漫型风格打造的是浪漫的、女人的、性感的、迷人的、热烈的整体印象。 四、时尚型风格特点 (一)时尚型人物风格特点 在标准风格的前提下,时尚型人物风格的五官轮廓为中间型,量感为小量感。 (二)时尚发型风格特点 在标准风格的前提下,时尚型发型风格的五大轮廓为中间型,质感为柔和质感。(三)时尚服饰风格特点 在标准风格的前提下,时尚型服饰风格的五大轮廓为中间型,质感为柔和质感。(四)时尚型风格色彩搭配 时尚型色彩搭配如妆面色彩、染发发色色彩、服饰色彩以中性色系的春夏季型为标准。

朱自清作品的特点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他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最具魅力。如《绿》中,就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细腻深切地画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质和色,文字刻意求工,显示出驾御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 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描写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时,作者将它比喻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奇妙。 朱自清还有另一语言风格的散文,即用平易的语言,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这类作品常常能表现作者正直、热情、进步的心怀,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均为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背影》。这篇散文洗去了他往日的铅华,透过父亲的一举一动,读者似乎看到了作者惨淡的家境及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李广田在《最完整的人格》一文中说:“《背影》一篇,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由于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这里说的是解放前的情况。至于解放后,选《背影》的少了一些,而《荷塘月色》一文,则因其文笔的优美,一直被选作教材,为大中学生所吟诵。 为什么朱自清的散文如此为人所推崇?主要因为他的散文具有真、善、美的品格。真,就是内容真实、感情真挚。善,是指作品表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是进步的,作者是非爱憎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致。美,当然包括很多方面,而特别为一般散文作品所不可企及的,是它的语言秀美而富有韵味,既如溪水般清澈流畅,又如橄榄般甘美耐嚼。朱自清在散文创作中是怎样追求真、善、美的呢?从内容看,朱自清写的都是他亲身经历的事情。不仅大的事情有根有据,就是一个细节,也力求真实准确。他不能容忍自己的散文中出现丝毫不真实的地方。有这样一件事:他的《荷塘月色》里有一句话:“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后来有一个读者写信告诉他,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觉得自己那晚确是听到了蝉声,但为了稳妥起见,他还是问了好几个人,并写信向某昆虫学家请教。结果大家都认为蝉子夜晚是不叫的,只是偶尔才叫。朱自清因此怀疑自己是记错了,准备在散文集《背影》再版时,

浅谈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1

浅谈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 说起周作人,不得不先提一提他的兄弟鲁迅。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本上鲁迅的文章不仅仅是重点篇目还是考试时候必出的考题。鲁迅在中国文坛上是以辛辣讽刺批判的风格著称的,而他的弟弟周作人恰恰与其相反。可以讲兄弟二人都是文学改革浪涛中的先驱,但两人的风格却截然不同。比起鲁迅的凶狠周作人显得温和了许多。我们暂且撇开其在政治上错误的选择,单单在散文创作这一领域,周作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他为中国散文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并且首次引入了美文这一概念。本文,笔者就想围绕他散文创作的艺术风格谈谈自己的看法。 大部分人谈起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都会用上平和冲淡这四个字。对于散文创作而言,平淡的的确确是其最高的境界。可以说平和冲淡是周作人始终没有放弃追求的或者说是努力靠近的创作方向和心境。他的文章无论是随笔还是文理评论都有着心平气和说理的特点,确实很少有剑拔弩张的句子。他的平淡,不是不用技巧,相反倒是匠心独运,只是不露痕迹而已。这就是为何人们说周作人散文中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平和冲淡”了。周作人总是以平淡作为他孜孜追求的理想。这种平淡,在他的著作中是到处都找的到的。如〈喝茶〉中“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又抵十年的尘梦。”还有〈北京的茶食〉中的“我在西四牌楼以南走过,望着异馥斋的丈许高的独木招牌,不禁神往,因为这不但表示他是义和团以前的老店,那模糊阴暗的字迹,又引起我一种焚香静坐的安闲而丰腴的生活的幻想。” 然而周作人终究还是一个复杂的人。在其不少文章里面都寄托着正统的思想,而并不是一味的平淡无味,这些虚实,抒情性的散文不仅仅在描述真实的生活还临摹了真实生活的美与丑。还有不少正经之作,内容相当严肃与尖锐。因此单纯的用“平和冲淡”来概括他散文的艺术特色也不是最为确切。就连他自己也不太认同自己真正做到了平和冲淡,在他《我的文章》中周作人是如此来评价自己的作品的,他说“平淡,这是我所最缺少的,虽然也原是我的理想,而事实上绝没有能够做到一分毫,盖凡理想本来即其所最缺少而不能做到者也。”至于自己文风他只是觉得“在于未能平淡闲适处,即其文字多是道德的”。事实上,对现实的忧患,即使是建立在对人生悲观基础上的“乐生主义”,但是都不能使他做到真正的平和冲淡。对于《故乡的野菜》这样的纯散文来说,他在表面上的确是追求着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但实际上却表达了他的精神寄托以及内心深处最最深刻的伤悲。一开始,他并没有用很浓烈的语句去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反而说自己对故乡并没有太多的感情。但到了后面又流露了“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的失望与伤感。显然他也没有忽视自己的情绪,只是在表现情绪的时候不那么张扬而已。就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般,文字很清新很脱俗,是一篇美文,但是事实上却是作者对现实的逃避,是对自己情绪的一种代偿,有着极其忧伤的情调。

男士九大风格

男士九大风格 节选至《顾问式整体形象设计师》发型风格美学文驰峰男士九大人物风格包括阳光型风格、儒雅雅型风格、浪漫型风格。时尚型风格、自然型风格、华丽型风格、前卫型风格、古典型风格、硬朗型风格。男士九大风格是按曲线型风格、中间型风格、直线型风格划分的。 一、男士曲线型风格包括 (一)阳光型型人物风格特点 1、阳光型人物风格特点 在标准风格的前提下,阳光型人物风格的五官轮廓为曲线型,量感为小量感。 2、阳光型风格人物形象感觉 阳光型人物风格是阳光的、开朗的、可爱的、活力的、朝气的、稚气的。 的整体印象。 (二)儒雅型人物风格特点 1、儒雅型人物风格特点 在标准风格的前提下,儒雅型人物风格的五官轮廓为曲线型,量感为中量感。 2、儒雅型风格人物形象感觉 儒雅型型人物风格是儒雅的、文质彬彬的、稳重的、温文尔雅的整体印象。 (三)浪漫型风格特点 1、浪漫型人物风格特点

在标准风格的前提下,浪漫型人物风格的五官轮廓为曲线型,量感为大量感。 2、浪漫型风格人物形象感觉 浪漫型人物风格是浪漫的、幽默的、结实的、憨厚的、风度翩翩的整体印象。 二、男士中间型风格包括 (一)时尚型风格特点 1、时尚型人物风格特点 在标准风格的前提下,时尚型人物风格的五官轮廓为中间型,量感为小量感。 2、时尚型风格人物形象感觉 时尚型人物风格是时尚的、超前的、另类的、叛逆的、与众不同整体印象。 (二)自然型风格特点 1、自然型人物风格特点 在标准风格的前提下,自然型人物风格的五官轮廓为中间型,量感为中量感。 2、自然型风格人物形象感觉 自然型人物风格是自然的、潇洒的、随意的、亲和力的、无距离感的、亲切的整体印象。

美学散文

一般的美学著作总是艰深、晦涩、术语多,但这本书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中国美学的精髓。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用散步的感觉写美学,文字清新淡雅。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 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宗白华曾在《蒙娜丽莎》原作前默坐领略了一小时,他常常兴致勃勃地参观国内的各种艺术品展览会,即使高龄仍不辞劳苦。他更是一位欣赏家。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书名叫《美学散步》,我们且到这个大花园里走走,看作者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亭台楼榭、花树池石。 内容梗概艺术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与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里。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的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究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所以中国艺术家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调。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于是,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即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为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出了中国艺术的最后理想和最高成就。

浅析周作人散文风格

浅析周作人散文风格 前言 以往提到周作人最先想到的便是其在政治上的偏离,直到上学期偶然借阅了钱理群所著《周作人》传,莫名的被这个追求平淡、孤独苦寞而又学识渊博的人所吸引。于是开始借阅其作品。觉得其散文也是别有味道。尤其喜欢他在“闭户读书”时期的作品。于是选择浅析其散文风格作为期末论文。一方面是出于对其散文的喜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对一直将其散文风格形容为“平淡”稍有疑义。 文章概要 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研究周作人的散文风格。以往对周作人散文风格的评价往往都是“平淡冲和”,或者“平实冲淡”,但我本人对此并不是很赞同。打算先了解前人对其散文风格的看法,找到自己与前人观点的异同。通过分析周作人作品《雨天的书》、《故乡的野菜》、《苍蝇》等所包含的丰富的意味及周作人自身的性格特点来分析,希望能以此证明,用“平淡冲和”来形容周作人的散文是不准确的。 正文 前人对周作人散文风格的研究 1、以金燕《灰色天空下的温暖一评周作人散文的创作风格》,孙艳平《论局作人散文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和刘春香《周作人散文的冲淡美》为代表,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周作人散文中“平淡”、“冲淡”等艺术特征都给予充分言述。 2、吴仁援的《论周作人散文的风格》则开篇便明确指出用“平淡”来总结归纳周作人散文的基本特质或者整体风格都是不准确的,认为“周作人散文中透溢弥漫出的是苦涩味、流氓态、人文性、平民化、浙东气,由此而形成的其散文的显著特征是平缓、平正、平实、平易、平质”。 3、阿英在《周作人小品序》中所提到的:“平淡冲和”这正是周作人小品文的最显著的特色,也就是田园诗人所必然采取而发展到高度的形式。就现代的小品文成果上看,在“新小品”还没有成长,而“杂感文”不能算主要的小品文的时候,周作人的小品文,在史的发展上,我们是不能不予以重大的估价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