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科学研究的自主性问题_以澳门社会科学发展为视角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科学研究的自主性问题_以澳门社会科学发展为视角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科学研究的自主性问题_以澳门社会科学发展为视角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科学研究的自主性问题_以澳门社会科学发展为视角

2007年第2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22007 (总第180期) JOURNA L OF XI AME N UNI VERSITY(Arts&S ocial Sciences) G eneral Serial N o.180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科学研究的自主性问题

———以澳门社会科学发展为视角

邓正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澳门社会科学研究状况可作为知识生产之分析个案。对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问题化处理,从根本上取决于我们对全球化问题的建构和对澳门在这个世界结构中具体关系的前提性认

识;这种认识在一般层面上也为整个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所共同具有。关于全球化问题的建构和世

界结构的关系性视角的确立,一方面会使澳门研究在确立自身传统中真正地保持一种以澳门发展

本身为主体的研究路径,另一方面,也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参与和改变这种强势与弱势对局的世界

发展结构开辟可能性。

关键词:澳门社会科学;全球结构;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C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7)02-0005-07

一、基本问题与论述内容

在十年前澳门基金会举办的“东方与西方: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讨论会暨第十届澳门社会科学年会上,笔者曾经做过题为“深度研究与自主发展:寻求社会科学研究在澳门的深度发展”的发言。我主要分析了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对澳门社会科学研究的支配性问题,现在看来这一问题依旧是值得继续分析的,当然本文并不准备再从这个角度分析。说这一问题值得继续讨论是因为,在我看来隐藏在这一问题背后的那个核心问题依旧是存在的,即我们依凭何种知识观或关系视角去看待我们的研究问题,而这一问题在更为根本的意义上则关涉着社会科学研究的自主性问题。①就认识澳门而言,当我们否弃那种简单的实证主义知识观,进而从一种阐述学的进路来分析澳门,可以说澳门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它乃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意义的社会,这即是说澳门社会对于东西方世界来说,真正的贡献可能并不完全在于它的经济、政治或法律等形式面相,更值得我们思考的在于它们赖以为基础的种种深层的文化因素。众所周知,正是中国文化与葡国文化在历史复

收稿日期:2007-01-24

作者简介:邓正来(1956-),男,上海人,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 关于这方面的论述请参见笔者著《研究与反思:关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杂且具体的演化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互动关系,形成了澳门社会之所以为“澳门”并区别于其他社会的种种制度性安排;更具体地说,虽然这些制度性安排在任何其他社会都存在,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发见,澳门人在这些制度性安排下的行动有着自身独特的品格和意义,而这些独特的品格和意义又是源出于澳门人在特定的文化中所蕴含的“地方性知识”。据此,我们至少可以说,由澳门地方性知识编织而成的澳门文化网络和澳门人的行动中的意义,使澳门社会的种种制度性安排和澳门社会本身具有自身的个性,而且更进一步讲,正是澳门社会所具有的这种文化意义,有可能使澳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具有更深远的价值。就澳门社会科学的发展而言,更准确地说,关于澳门人行动中的意义及其赖以依凭的文化的探索,将有可能揭示出澳门的地方性知识以及它对于我们认识不同文化间关系的启示意义。例如我在为吴志良《东西交汇看澳门》一书所作的序言中谈到的,“《东西》一书却通过简明的方式告诉人们,澳门的社会发展过程表明,无论是华人还是葡人,并没有在他们和谐相处的真实生活中遵循那种‘非此即彼(中国文化或西方文化)’的一元文化观,相反,华人和葡人却在另一种多元且和谐的思维方式下使两种在‘文化优劣者’那里本应发生替代的文化在澳门数百年的历史中熔合共存。这个问题的提出,在澳门的历史研究中就意谓着既不能通过单向度的中国文化去寻求解释,亦不能通过单向度的葡萄牙文化进行说明,而是需要进入具体的层面探究其文化的意蕴;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这个问题有可能使我们在思考更大范围的文化问题时否弃上述整体的一元思维方式,进而在文化多元观的视界下推进文化微观意义的具体研究。”[1]Ⅶ但是需要即刻指出的是,当下澳门社会科学发展所处的社会结构和世界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是这些变化使得此前关于澳门的诸项研究意见并不能够自然地和当然地契合于当下的社会。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变化中,我以为“全球化”这一结构性因素的凸显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

“全球结构”的认知、建构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反思

二、

众所周知,自20世纪80年代以降,全球化论题开始成为学术界最为重要且最具争议的一个论题①,而且我认为,从21世纪初的社会、经济、政治、宗教和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发展来看,该论题还将继续成为21世纪的支配性论题。然而,这一事实性的时代论题,却并不能够当然地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而形成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问题。全球化问题本身也并不能够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认识它及其他问题的框架。因此,我们需要对“全球化”本身进行理论建构。我认为,对“全球化”进行的理论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我们对下述两个前提性问题所给出解答的方式。

第一,我们如何认识“全球化”这个过程?这一问题的设定,显然要求我们强调全球化的“问题意识”,即首先将全球化问题本身“问题化”。这一要求的意义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信息,即我们必须对社会科学研究所具有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我们在面对各种极

①关于全球化的讨论,可以参见:W.twining,G lobalization and Legal Theory,N 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2000.P. De G reiff and C.Cronin,G lobal Justice and T ransnational P olitics,The MIT Press,2002.J. E.S tiglitz,G lobalization and I ts Discontents,W.W.N orton&C om pany,2002.D.Held,An Introduction to the G lobalization Debate,P olity Press,2000.K evin H.O’rourke,When did G lobalization Begin?K evin C.K ennedy,A Review of G lobalization and I ts Discontents.G od frey B. T ang wa,G lobalization or Westernization?David B.G oldman,Historical Aspects of G lobalization and Law.保罗?赫斯特等:《质疑全球化》,张文成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罗宾?科恩等:《全球社会学》,文军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杨雪东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马丁?休伊森等:《全球化:全球治理》,俞可平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杨雪东:《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庞中英主编:《全球化、反全球化与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其复杂的问题(比如说“全球化问题”)的时候总是很轻松地就把它描绘成一个极其简单或平面的图像?因此,将全球化问题本身“问题化”的努力,不仅意味着绝不停留在全球化的现象描述层面,而且也意味着绝不将全球化视作一种黑白分明的非此即彼问题———不是假设全球化趋于善就是认为它体现着法律不公平。再者,将全球化问题本身“问题化”的努力,还意味着我们必须努力去辨析和反思那些隐含在“全球化问题”背后、支撑着既有制度或规则的可争辩的价值。显而易见,通过上述方向的努力,我们有可能趋近或洞见到全球化问题的真正内核。

第二,这一全球化进程对澳门或澳门社会科学研究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知道,有关全球化理论的文献,大体上可以被界分为两大脉络。一脉是左派的研究,这些论者把全球化时代推到马克思时代,因为马克思早在其讨论全球革命和共产主义问题的时候便论及了全球化的问题。另一脉是右派,这些论者则基本上认为全球化论题乃是贝尔所谓的“后工业时代”以后(即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话语。然而,我个人认为,在根本的意义上讲,“全球化问题”并不是一个事实的问题,而是一个话语的问题,是何种视角将支配我们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意义的问题。换言之,我们介入了一场有关“全球化”的“话语争斗”,而且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看,这实是一个“话语建构”的问题,其核心就是话语争夺权的问题。

关于全球化的这种认识要求我们绝不能满足于对“全球化”进行简单描述的工作,绝不能不加反思和批判就在描述“全球化”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承认西方论者所提供的各种有关“全球化”的话语———这也正是当下的社会科学研究在讨论全球化问题方面所存在的明显问题。在我看来,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将直接关涉到澳门社会科学研究在全球化时代应当关注哪些重要的理论转向或者视角转换的问题;当然,通过这一努力,有可能使我们洞见到全球化对于澳门和澳门社会科学研究的特定意义。

实际上,我在早期的一篇关于中国发展研究的反思性文章中就已经指出———中国学者在不经批判的前提下就接受西方现代化方案以及隐于其间的知识———这一问题。[2]我认为,这个问题所涉及的并不是“是什么”的问题,而是“为什么”和“如何”的问题:一是中国社会科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什么亦步亦趋地步西方社会科学的后尘———而西方社会科学的主流则是以文明对传统、西方对非西方等为人们不加追究的先验性或前提性假设为基础的;二是中国社会科学究竟是如何形成这种品格的。经由一段时间的思考和研究,通过对某一知识形态(比如法学)的检视和分析①,笔者揭示了中国社会科学知识的“移植品格”,以及这种品格所掩盖的作为知识消费者的中国学者与作为知识生产者的西方学者间的关系,指出这一问题最终关涉的是社会科学知识生产和再生产之场域的自主性逻辑或者知识生产者的自主性的问题。我认为,无论是某一特定区域内社会场域、经济场域和政治场域对社会科学场域的影响,还是西方社会科学对我们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都不是社会科学缺失自主性的惟一原因,因为文化或知识霸权的形成在很大的程度上并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在“被动者”转变成“主动者”之后才可能得到实现的———这也是葛兰西著名文化霸权定义的基本核心。这意味着,正是作为“被动者”的中国学者向作为“主动者”的中国学者的转化,才在一个方面致使社会、经济和政治的需求在中国社会科学场域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再生产,而在另一方面也致使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在中国社会科学场域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再生产。

显而易见,上述讨论对于我们认识全球化时代之前的支配与知识传承关系问题是颇具助益的,但是我必须承认,这些讨论对于我们认识全球化时代的知识生产及传承关系还只是些一般性的论辩,而无法洞见知识传承与支配关系的问题在“全球化时代”的特殊面相,或者说无法揭示出“全球化”时代与前“全球化”时代对知识传承与支配关系这个问题的不同影响。正是在此一意识的支配

①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与反思贯穿笔者长达十几年的时间,最近的一个分析案例见《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下,我进入了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追问。

在我看来,全球化时代与“现代化”时代一样,对于发展中的中国都具有特定的支配性,但是这里关键的并不是支配,而是支配的性质。我在《中国发展研究的检视》一文[2]中,便明确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为什么将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现代化理论)视作当然而予以接受的问题,而且还从世界结构的政治和经济维度出发探讨了这个问题。在该文中,我还明确提出了由此结构而生成的“现代化思维框架”以及这一思维框架对中国知识分子知识生产的支配。其间最为重要也是中国学者普遍忽视(亦即中国学者集体无意识的具体展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在这种“支配”过程中与“支配者”的共谋,也即中国论者对西方现代化理论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无批判意识或无反思性的“接受”。显而易见,就这种支配而言,“现代化”时代支配的实效乃在于受影响的中国与它的“合谋”;据此我们可以说,现代化时代的支配是非结构性的和非强制性的———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对于中国论者来说只具有一种示范性的意义,因为只要中国论者不进行合谋,那么中国论者完全可以建构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尽管有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与现代化时代的支配不尽相同,全球化时代支配的实效却在于被纳入这个“时代”的中国(包括澳门)对既有制度安排的承认。据此我们可以说,全球化时代的支配是结构性的和强制性的,它所依凭的并不是赤裸裸的暴力,而是发达社会建构起来的被认为更有效或更具正当性的制度安排———不论我们的研究者是否进行合谋,只要我们承认并接受了既有制度安排,那么它们就都对我们的研究者构成了支配。总而言之,全球化时代是一种我所谓的结构性的或强制性的支配时代。结构性的或强制性的支配是这里的核心,也是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特殊意义的关键因素。

全球化时代对于中国(包括澳门)社会科学的支配,在发生学上具有如上所论的“强制性”之特征,亦即不再依赖于研究者的主动共谋,而是由制度性的承认所决定的。此外,我们还可以就这种强制在一个向度上的具体路径作出进一步的揭示。借助于安东尼?吉登斯、乌尔里希?贝克等人所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①,我们可以由此洞见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全球化时代”之于中国(包括澳

①关于“世界结构”双重性中第二现代世界(风险社会)问题的讨论,可以参见贝克的研究:《风险社会》,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蒋仁祥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与安东尼?吉登斯、斯科特?拉什合著:《自反性现代化》,赵文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全球化危机》,孙治本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贝克在《风险社会》中所提出的“第一现代世界”,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工业—民主社会在“全球化”时代的扩展过程,而其主要表现形式,一如前述,乃是经济、规则制度和文化方面以跨越国家边界的方式在“全球”的展开。而所谓第二现代世界,则主要是指贝克等论者所说的“风险社会”或“生态社会”。套用贝克以日常语言对第一现代世界(工业社会)与第二现代世界(风险社会)所做的明确界分:“阶级社会的驱动力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我饿!另一方面,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则可以表达为:我害怕!”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第一现代世界与第二现代世界的区别,关键并不在于二者的风险不同,而在于这两个世界因此而在运作逻辑上的区别。在第一现代世界(工业社会)中,财富生产的“逻辑”统治着风险生产的“逻辑”;而在第二现代世界(风险社会)中,这种关系被颠倒了过来:风险生产和分配的逻辑取代了财富生产和积累的逻辑,而成为社会分层和政治分化的标志。一如贝克所指出的,在风险社会中,那些不明的和无法预料的后果成了历史和社会的主宰力量,因为:第一,第二现代世界中的风险在认知过程中是可以被改变、夸大、转化或削弱的———亦即它们是可以随意被社会界定和建构的,因而掌握着界定风险的权力的大众媒体、科学界和法律界在其间也就拥有了至关重要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第二,生态灾难和核泄漏是不受国家边界之限制的———这种风险产生了新的国际不平等,其中包括第三世界和工业化国家之间的不平等以及工业化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讲,风险社会乃是一种世界性的风险社会。第三,虽然风险的扩散并没有完全否弃资本主义发展的逻辑,但是它却致使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随着对工业社会自身释放出来的风险所进行的经济发掘,工业社会引发了风险社会的产生。第四,就阶级和阶层地位而言,存在决定意识,但就风险而言,则是意识决定存在,知识在这里获得了新的政治意义,因为风险社会的政治可能性必须在一种有关风险知识的起源和扩散的社会学理论中予以阐述和分析。第五,从社会学理论所认识的这种风险,包含着一种特殊的政治爆炸力,因为避免和治理这些风险的活动有可能会涉及到对权力和权威的重新认识。

门)社会科学的支配,就其主要内容而言乃是通过一种时间性的维度加以完成的———亦即通过设定中国的“未来”而完成对于“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支配。

当下世界结构通过为中国设定了至少这样“两重未来”———其一是第一现代世界的工业物质性的未来,其二是第二现代世界的由风险话语构建出来的“虚拟性的未来”。在此有必要就后者的支配情形进行一些阐述。这种支配一如前述,是伴随着中国自20世纪末开始逐渐进入或被裹挟进“世界结构”之中而凸显出来的:一是中国作为这个结构的一部分而使这种结构对中国的影响具有了正当性;二是中国在具体事件的处理方式上也已经开始受到当下“世界结构”之第二现代世界的决定性影响,比如说,中国松花江污染事故的最终处理方式,不仅揭示了它是一起“全球性”的事件,而且更是表明了中国的科学界和政治安排对专业知识和理性的垄断,在意识到其风险严重性的各国(包括中国)学者、媒体、各种社会力量以及处在风险之中的人们自下而上展开的贝克所谓的“亚政治行动”的压力下而被打破了。在这里,当下“世界结构”中的全球性社会理性压倒了支撑第一现代世界的科学理性,并且对中国处理松花江污染事故的结果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①这样的“两重未来”在中国当下的共时性叠合,意味着中国正在发展世界中努力并且尚未建构起第一现代世界的时候,已经在面临第二现代世界的后果了———亦即我们被迫在行动的过程中同时受制于双重的规定性。而且,在实践中,决定中国当下行为的不仅是中国过去所形成的历史性经验,而且还将包括上述“现实的未来”和“虚拟的未来”。因为仅就后者而言,“世界结构”不仅会用各种发展指标来评价中国在“中心—边缘”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会用各种既有的政治指标来评价中国是否属于“万民法体系”或者其制度是否正当,而且现在更是会用“环保”或“生态”等指标来评价中国的责任。因此,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者来说,就不得不从一种“共时性的视角”来看待或审视中国(包括澳门)当下的各种复杂的问题。

三、以澳门本身为主体的研究路径

基于上述对全球化问题本身、全球结构的支配性及其具体支配路径的揭示,我认为,这已经给当下的澳门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一个如何保有自主性的严肃的问题。

在我看来,大凡学术研究工作,都是在学术传统中展开的。这就要求研究者在展开相关的研究之前对既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研究而对这一学术传统做出自己的贡献。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术传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而且学术研究也在其间获得了它自身的意义。而更为纵深地分析开来,学术传统的建构与传承在相当程度上要求我们在捍卫社会科学研究自主性的时候,对那些知识生产的诸种结构性基础进行严肃而不妥协的前提性反思与批判。但是在展开相关研究的时候,这种学术研究自主性本身即要求我们确立自己的问题出发点,也就是说确立一个主体的研究路径。

我在这里所谓的主体性或自主性,并不是强调区别于西方社会科学的不同或者说个性,而是在提示一个研究与思考的基本依据问题。一如我在《中国法律哲学当下基本使命的前提性分析———作为历史性条件的世界结构》一文中谈到的那样,我认为“中国究竟根据什么去反思和批判当下的‘世界结构’,或者说,中国在参与当下‘世界结构’的过程中究竟根据什么‘理想图景’去参与修改或重新制定其运行规则的问题,便具有了前提性的意义。与这个问题紧密相关的是,中国是否拥有中国自己的作为行为和想像之出发点的‘理想图景’?或者说,中国的法律哲学究竟应当根据什么来

①关于这个问题,也请参见王小刚所做的研究:《贝克的风险社会与全球化理论:全球结构中环境法的困境和景象》,未刊稿。

建构中国自己的‘理想图景’:西方的经验抑或‘世界结构’中的中国现实?换言之,中国的法律哲学究竟应当提供什么样的‘理想图景’?它是否必须符合我们经由对中国现实所做的‘问题化’的理论处理而达致的认识?它究竟应当是那些抽象空洞的正义、自由、民主、人权、平等的概念,还应当是它们与中国发展紧密相关的特定的具体组合?它是否必须是那些能够使中国人能够共享一种更有德性、更有品格和更令人满意的生活的原则?它是否必须符合我们经由追究中国在特定时空下整个社会秩序之性质而达致的有关中国未来命运的图景?”[3]

放弃或无视对这些基本问题的思考或探究,我想,我们将不仅不可能为人类提供我们这个时代的有关中国的社会科学贡献(包括法律哲学),而且中国人也不可能以中国人的方式有尊严地活着(就中国人能够按照他们愿意生活于其间的那种性质的社会秩序中生活而言),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将不可能作为一个“主体性的中国”出现在全球化时代中的世界对话或对抗中。

再具体到澳门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我曾经在为吴志良先生所著《生存之道———论澳门政治制度与政治发展》一书作的序言①中指出,“……《论澳门政治制度与政治发展》首先展开的就是对既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反思,并通过分析和反思进而确定了他研究澳门的路径。众所周知,自葡萄牙人进入澳门以来的四个半世纪期间,有关澳门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在这些研究论著中,套用志良的话说,‘时至今日,仍缺乏一部获中葡双方和澳门居民基本认同且在学术界具起码共识的《澳门历史》’。”[4]xiii-xiv

澳门研究之所以出现这种境况,学者们各有论说,然而我个人以为,最为重要的原因乃是论者的研究路径所致。具体来讲,也就是志良在《生存之道———论澳门政治制度与政治发展》一书所指出的,“长期以来,澳门史研究与澳门历史发展过程一样,存在着明显的双轨……中葡学者对‘澳门史’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中国学者一般将澳门史视为中国地方史,虽有其特殊性,但本质不变;而葡萄牙学者也向来把澳门史作为海外殖民史的一个组成部分。”[5]9一如人们所知,中国自鸦片战争始的发展趋向主要就是美籍政治学者邹谠教授所言的从权威政治系统向全能政治系统的发展,因此采取那种将澳门史视作中国地方史的研究路径,就无从解释澳门自身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非全能政治的发展取向;而葡萄牙的相应发展趋向则表现为全能政治的发展和海外殖民统治的扩张,因此采取那种将澳门史简单视为葡萄牙海外殖民史的组成部分的研究路径,也无法解释澳门自身发展中的所谓“分而治之”的现象。正是立基于此的思考,志良在他的著作中指出,“澳门史研究虽不可避免地以中葡两国作为重要的参照系,大量涉及两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关系,但必须力求以澳门为主体,真实反映中葡(包括其他民族)居民在澳门地区共同生存发展各个方面的历史,华洋不可排斥偏废,双轨定要交汇合一。”[5]9-10这就是志良在其专著中所确立的以中葡两国发展为参照系但却以澳门自身发展为主体的研究路径。显而易见,这一努力不仅一方面为澳门史研究的学术传统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路径,而且在另一方面也为志良自己真切地洞见和把握澳门的“内部”发展进程提供了某种可能的渠道。

但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来说,完全不顾及当下的语境,历史可能真的便是一无所用,甚至其本身可能也无法存在下去。历史研究,在我看来,并不是一种“为历史而历史”的研究,这是因为纯粹“为历史而历史”的研究,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来看,似不可能,而且即使可能,也无从反映出论者的当代理论关怀。确立以澳门为主体的研究路径,一方面要求澳门的研究论者通过严肃的洞见来把握各种可能的澳门的“内部”发展渠道,另一方面,关于澳门发展的理解和解释还需要我们对“全球化”等结构性问题保有必要的思考乃至批判。在我看来,“全球化”时代的建构

①即《澳门政治发展与宏观政治研究》一文,曾经收录于《澳门研究》,亦可参见笔者著《研究与反思———关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西方现代性的一种逻辑展开,如前文已经显示出来的那样,在澳门发展过程中,全球结构的力量将被以标签化为各种价值(诸如民主、人权、可持续发展等)的方式运送进关于澳门发展的策略与方案中。

同时还需要指出的是,当下的“世界结构”不仅改变了澳门问题的性质,甚至还改变了澳门研究看待澳门问题的方式或视角。因此,澳门的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根据与“世界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来认识自己。

四、结语

把全球化或全球结构问题引入澳门社会科学研究,并确立一种以澳门本身为主体路径的研究取向,从根本上取决于我们对全球化问题的建构和关于澳门在这个世界结构中具体关系的前提性认识。无疑,澳门独特的身份特征也将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与祖国内地共同面对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特殊性因素。实际上内地发展过程中的诸如城乡二元差别、贫富差别,一定会以某种方式影响澳门的发展和澳门研究的具体展开。关于全球化问题和世界结构的关系性视角,一方面会使澳门研究在确立自身传统中真正地保有一种以澳门发展本身为主体的研究路径,另一方面,也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参与和改变这种强势与弱势对局的世界发展结构开辟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邓正来.东西交汇看澳门?序言[M]∥吴志良.东西交汇看澳门.澳门基金会,1996.

[2]邓正来.中国发展研究的检视:兼论中国市民社会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8).

[3]邓正来.中国法律哲学当下基本使命的前提性分析———作为历史性条件的世界结构[J].法学研究,2006(5).

[4]邓正来.论澳门政治制度与政治发展?序[M]∥吴志良.生存之道———论澳门政治制度与政治发展.澳门成人教

育学会,1998.

[5]吴志良.生存之道———论澳门政治制度与政治发展[M].澳门成人教育学会,1998.

[责任编辑:洪峻峰]

Autonomy of Social Scienti fic R esearch in the Context of G lob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cao Social Science’s Development

DE NG Zheng2lai

(Center for jurisprudence research,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130012,Jilin)

Abstract:The status of s ocial scientific research(SSR)in Macao can be analyzed for a case study on knowledge-produc2 tion.H ow to problematize SSR in Macao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depends on how we conceptualize globalization itself and what our presupposition of Macao in the global structure is.On a general level,this presupposition is comm on to the entire sphere of SSR in China.I t is argued that presupposing a relational perspective on globalization and global structure can not only enable SSR in Macao to maintain its research approach which takes as its subject the development of Macao itself while establishing its own tradition,but als o enable it to make independent progress while actively engaged in changing the global developmental struc2 ture in which the strong and the weak are con fronting each other.

K ey w ords:Macao s ocial science,global structure,autonomy

第二讲:社会科学研究范式(1)

第二讲:社会科学研究范式(1) 所谓研究范式是在一定研究方法论基础上形成的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体系。我们主要介绍四种典型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社会批判研究范式、复杂系统研究范式。这四种研究范式各具优势和弊端。目前,整个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发展呈现出综合化和辩证化的趋势。 作为一个专门术语,“范式”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史家库恩(Thomas kuhn,1922-1996)《必要的张力(The Essential Tension)》(1958年)一文中首先引用的,后经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的出版而广为流传并逐渐应用于各门学科的研究中。什么是范式?范式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应明确的一个概念。 “‘范式’一词的原文是Paradigm,原意是‘词尾变化’。在语法书中,词的变化是有规则的,库恩借用语法上的Paradigm这个词来说明范式具有‘范例’、‘模型’、‘模式’等意义。’范式尽管是库恩首创,但他并没有对范式下过定义,但从他的使用上看,这一概念与科学家集团或“科学共同体”这个概念密切相关。“范式就是指科学共同体用基本一致的思考方式来研究同一领域的特定问题,是常规科学研究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简言之,范式代

表了一种近乎固定的问题和解题方法。范式不是理论,但它对理论的形式起着很大的作用。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2)共有的信念;(3)某种自然观(包括形而上学假定)。 在库恩看来,科学发展就是从一种科学研究传统过渡到另一种科学研究传统,常规科学的研究活动是由范式来指导的,科学革命其实就是范式的“格式塔转换”。虽然库恩有关“范式”的这个概念最初指涉的是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对自然科学史进行研究时提出来的,但是近年来西方社会科学界对这个概念的借用十分广泛。 (一)科学主义研究范式 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产生于近代。又可称作唯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作为一般的科学研究范式,它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方法。该范式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卓著成就,随之对社会科学产生深刻影响。通过孔德等的努力,科学实证分析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范式。对于教育教学研究来说,则主要通过冯特、桑代克等人在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努力,并取得巨大成就后,而逐渐确立了一种注重实证和分析的研究范式。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当代大学生如何爱国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如何爱国 我们,当而代大学生,祖国母亲活力四射的孩子,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更应正确的认识毛阿敏在《绿叶对根的情意》里唱到绿叶总是深深依恋着根,唱出了游子对祖国的爱恋,当今时代的爱国主义,联系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做到精神上爱国,行为上爱国,给我们的祖国带来活力和希望。那么,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现状,我们如何爱国呢?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而对于我们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挑战,这挑战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政治和文化方面。此外,正如课本上所说,我们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树立一些重要观念:1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2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3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是的,当我们怀着一颗平等公正的心去报效祖国时,其渠道更多,空间更广了。而科学是人类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理应为全人类服务。科学无国界,但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与祖国却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都对国家的繁荣富强担负着重大责任。世界是多彩的,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利用其带给我们的机遇发展自己,又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按照本国国情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 其次,坚定自己的信仰,做到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统一,有理想有行动亦尤为重要。如果我们只有着单一的一股爱国热情,而没有实际的行动和条件,我们又能给我们的祖国带来什么呢?如果说,革命年代战争年代对我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爱国的思想和行为收到人民的褒奖和敬仰。中华民族由多民族融合而成,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各民族中都涌现出了许多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他们的英雄业绩为历史所铭记。中华民族的爱国注意优良传统内涵极为丰富,要在新的形式下进一步发扬光大。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集成借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含公家丰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对爱国主义也提出了挑战。正确认识当今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联系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

如何处理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的关系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二,爱国主义和基本要求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和国家,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3)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文 化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境 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过程方兴未艾。2l世纪是全球世纪,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将在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形成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风暴。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超国家的、超国界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环境污染的全球化,人口爆炸以及由之而来的移民问题的全球化,核武器以及其他大规模毁灭武器扩散所造成的对全人类的威胁,恶性传染病、毒品买卖与犯罪活动的全球化,甚虿垃圾处理都成了全球性的问题。同时,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资源、粮食、贫困等问题都带有了令球意味,然而,在众多的问题中,文化似乎始终牵动着人们最敏感的神经,因为文化是各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人们永远的情结。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昭示着以往那种各民族文化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的终结。一.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历史现象与过程,但是,对于经济伞球化是否会带来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却成了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关的学术着作更是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实际上,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过程。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伴随社会存在的变迁,迟早会发生社会意识的相应变动。所以,只要我们承认经济生活中全球化的存在,我们就无法否认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可以说文化全球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全球化一样,都是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文化全球化并不就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大规模的交流与互动。这种文化的交融,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融化到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导致这个或那个民族文化的消失,或使本民族的文化受到削弱;卡

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尽管管理学研究范式的数量繁多,但传统的范式都是企图根据管理者个人的经验和环境条件,或者系统的、心理鸵、社会的、经济的、伦理的要求来建立描述性的或规范性的管理理论,以便指导管理人员的未来行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理论研究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范式,其目的侧重子用预测、证实、证伪方法来构建一些新的管理理论。这就是现代管理学研究的主流研究方法——实证主义范式(positivistparadigm)。 事实上,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已经成功地应用在其他许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中。这种研究方法的最大优点可归纳为: 实证科学方法有着其他获取知识的方法所没有的特点: 自行校正(self-con'eetion),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全江程中有许多内在的检验。这些检验可以用来控制和验证管理学家在获取自身以外的可靠知识过程中的行动与结论。 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方法主要有证实法和证伪法两种。 首先,实证主义社会学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孔德创立的,其代表作为《实证哲学教程》,后由法国的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所继承和发展,其主要著作有: 《论社会分工》、《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论自杀》。孔德生活的时代正式法国社会变革的时代,他亲历法国大革命,看到了封建社会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于是他把社会学界定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 其理论基础是: “起源于经验主义哲学,是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在对客体的认识方式上,承认在人的外部存在着一个真实世界,它独立于并外在于人类的感官和意识,通过科学方法人类可以直接地认识这一真实世界,并且这个“真实世界”又由社会事实所决定的。 具体的研究方法:

澳门大学研究生招生指南

澳门大学研究生申请常见问题解答 一、需不需要找中介? 不需要,主要通过澳门大学自己的申请系统申请,推荐信等也是澳门大学自己的,所以只需要打印出来自己填好,不需要花钱找中介。 二、准备材料 1、成绩单(有教务处盖章)和在学证明,毕业证书等等研究生报道后补交。 2、四六级成绩单,托福雅思等成绩(托福80雅思6)。没有强调必须要求托福雅思,当然有则更好。 3、推荐信两封,澳大有自己的格式,下载后打印出来,找老师填好就可以,前提要跟老师沟通好,最好是了解你的老师。除了纸质版的还可以选择网上提交推荐信,就是把推荐人的邮箱在网申时填好,就可以了,前提你要跟推荐人沟通好。 4、个人陈述(不知道是不是必须的,我是推免的必须要,1500字,就是陈述下自己的教育背景经历+对澳门大学的向往还有对研究生的规划未来的职业展望blahblah的) 5、获奖证明等(奖学金证明啦,竞赛得奖的证书啊各种) 6、实习证明 7、CV(个人履历),申请奖学金要用的,最好不超过2页纸。 8、发表论文原创性学术成果啥。 三、申请时间 澳门大学是集中审的,没有所谓先到先得,所以不用一开始申请就递交了资料,不然会煎熬很久的,所以在截止前一段时间提交了就好了。 四、转专业问题 转专业的话我不太了解,但是据我所了解到2014推免的,有GPA3.8以上,金融转数学被拒了。所以转专业的同学如果背景不强的话,建议最好本科专业和所转的专业有点关联,或者有个双学位?然后我个人建议最好带点你所想转的专业的实习证明,PS写得更出彩点就更好啦,不过最基本的是你的成绩学校啊都不错。不过还是follow your heart,转专业要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就是了。 五、奖学金问题 从今年开始澳大取消全奖了,也就是最好的奖学金也就只有每个月7500澳门币,所以全部人都要交学费,而且奖学金屏蔽应该是七月初开始。奖学金名额由各个学院分配。根据学长所说,奖学金看学校和成绩。 六、申请开始时间啥的 关注研究生院招生网站 七、其他问题不懂 联系澳大研究生院小米,态度很好的。 我也是2014届的,给各位同学说下经历,当攒RP了~~~~ 八、面试问题 其他学院很多都要面试,就法学而言,法学是不需要面试的,也就是递交了资料之后,等澳大集中审完后直接给你发offer

论经济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经济的发展

论经济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经济的发展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将如何应对,本文提出了我国经济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策略,以便促使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机遇;挑战;应对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概述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是1985年美国经济学家奥多尔•拉维特在《市场全球化》的文章中提出的,但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当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以市场为纽带,在经济上不断相互交织、相互融合,逐渐组成相对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资本、商品、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过程。①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和世界贸易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有如下方面: 1、科技信息的发展,使世界成为“地球村”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使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资本、技术以及人才在世界各国之间的流动,推动了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互联网的全球普及缩短了世界各国的时空距离,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增长方式,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三是计算机的应用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分工与协作,使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2、国际贸易迅猛增长,呈现出金融全球化 国际贸易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应用普及,国际贸易逐渐趋于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加快了金融在各国之间的流动,促进了金融全球化,世界经济特别是跨国金融活动采用统一的标准,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和经营采取相同的金融工具,使得国际金融日趋发展。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区域经济 合作的思考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现象。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区域经济合作应着眼于市场多元化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协调。 一、经济全球化下的区域经济合作 经济全球化是国家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市场化、信息化和自由化的条件下,生产国际化、贸易化和金融自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由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其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性,使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全球化既有互相统一的一面,也有互相对立的一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无论经济全球化,还是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大国和强国其间的纵横的作用,无论是建设性的还是阻滞性的,对区域经济的合作都是举足轻重。这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资源和市场等日趋全球化,使各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得不采取市场化取向的调整。 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区别 全球化的本质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是一种

资源配置方式,它并不是由某种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它不具有任何社会制度的性质。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也是全球化进程的最基本动因。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经济均被卷入世界市场,经济活动的诸环节在世界范围内运作,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密不可分,呈现出某种整体化、一体化的趋势。市场化有其相对独立的运行轨迹,在世界经济范围内,则表现为市场化在一国内、区域内、世界范围内的逐级演进,最终将促成一体化的全球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然发展过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区别有三个方面:一是本质不同。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国际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流动与合理配置;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范围内有关各方在经济政策等方面的互利互惠合作。二是实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范围不同。经济全球化是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全球化的目标是在国际生产力的发展下,促进世界各国在总体上实现资源市场化的配置;区域经济合作是有关双方为追求区域经济内部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三、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所呈现的前所未有的发展,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但在理论层面,关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却一直是学术界所争论的热点问题。区域经济合作的产生,应当将它看作是国家

浅析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知识的国际保护

浅析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知识的国际保护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知识产权的保护也逐步走向法律的全球化。为了对抗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保护传统知识、遗传资源和民间文学艺术的主张要求,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实现双赢。传统知识的保护作为知识产权保护中国际协调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已日益凸显出来。有关遗传资源、传统知识的保护,已纳入中国本次专利法的修订中。为此,今将视角切入到人权这一角度,旨在通过深入地分析,探求保护传统知识较为有效和可行的法律途径,以实现在国际层面上对传统知识的保护。 标签:全球化;传统知识;国际保护;人权 导言 传统知识从远古走来,承载着漫长的人类历史,体现着特定群体的文化形态和信仰体系,代表着人类最为古老的智慧传统和知识,在全球市场中的价值日益被察觉,从历史与文化的高度来考量,传统知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区来说是其成为一个国家一个社区的根本所在。保护传统知识主要不是经济问题,而是一个保卫多元化的世界文化问题。作为当今世界主流的第三代人权观,其要义在于发展权和集体人权的提出。这对保障发展中国家,包括传统部族的相对资源优势——传统知识——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对待传统知识的国际保护问题上,人权不应理解为对任何人或群体的恩赐与施舍,而是觉醒和奋进的个体或群体生命应该享受的权利空间与必要的尊重。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智力成果传播日趋国际化的结果。由于知识产权起源于各国君主通过特别榜文、敕令的形式而授予的一种特权,因而早期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有着严格的地域性限制,随着垄断经济的发展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严格地域性在一定程度上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保护范围更广的国际保护。 在全球化社会的浪潮下,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应如何作出选择以达到利益的平衡,以实现在国际层面上对传统知识的保护,正是本文所旨在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知识相关问题概述 (一)传统知识与知识产权——超越知识产权的“知识产权” 依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所下的定义,传统知识是指“基于传统的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表演;发明;科学发现;外观设计;标记、名称和符号;未公开信息和所有其他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内产生的基于传统的发明和创造”,并把“基于传统的”进一步解释为“知识系统、创造、创新和文化表达一般地从一代传向下一代,通常被认为与特别的民族和地域有关,并随着环境变化而经常地演化”。

三大研究范式

解读教育研究三大范式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潘茂明 内容摘要在教育研究的发展进程中,研究范式随着教育本身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革,同时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它的发展。不可否认,实证主义、批判主义和解释主义这当今教育研究三大范式所着眼于教育的不同角度和层面,它们各自擅长于解决不同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三大范式的特点,理顺它们的共性,旨在于使读者能理解并合理使用这三大范式。 关键词实证主义批判主义解释主义 一、前言 从古希腊时期开始的教育研究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从融于哲学之中到自成体系的风雨历程,在25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研究范式的发展与革新始终是推动教育研究向前迈进的基础动力,而在教育科学日益分化和融合的今天,对教育研究中最基础的构成——研究范式做一番历史的回顾与未来的展望无疑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教育研究范式的界定 “范式”的形成,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它是由美国科学家库恩提出的,其基本含义即为学科的科学群体所认同,学科的内容和研究要素、过程、方法等须形成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教育研究作为一门具体科学研究,它的研究范式即是指教育科学的研究群体对本群体所从事的教育研究活动的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的共同认识。需明确的是,本文所涉及的教育研究范式是与教育研究活动相关的范式,不包含与具体学科内容有关的方面,仅对教育研究过程、方法意义上的范式进行探讨。 (二)当今三大研究范式 毋庸置疑,自西方教育教育理论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梳理各个时期的关于教育研究范式的观点有很多,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Popkewitz(1984)的教育研究科学研究范式分类:经验分析科学、符号科学与批判科学,这是直接受Hanbermas(1968)的认识兴趣分类的启发的结果。当代一些学者则主张从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实用主义、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研究教育研究范式。Cohan等人建立在人们的“知识的质疑,认识,获得途径,传播方式的研究”这一认识层面上的,等分化出:实证的,规范的,解释的,自然的及批判的这三个进行科学研究的范式。但若从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观点及影响范围来看,笔者认为教育研究范式形成至今主要有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三个占主导地位的研究范式。 二、教育研究三大范式的特点 (一)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是圣西门的学生兼秘书孔德。孔德不仅建立了实证哲学体系,而且致力于将实证的科学精神贯彻到一切知识领域之中。他主张把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诸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法等应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认为只有将实证精神贯彻到人类知识的一切领域,才能为社会改造和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证主义的推动下,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也开始引入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把自己的理论看成是统摄一切科学的“科学哲学”,主张用实证方法取代抽象思辨,认为可观察的事实是唯一不证自明的知识。这种以追求自然科学化为特征,以应用为目的的研究范式提出后,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一大批学者投身于教育实验、教育测量,使得传统的哲学——思辩的理论教育学改变为科学的教育学。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在本体论上,

赴澳门大学考察访问情况报告

赴澳门大学考察访问情况报告 为落实学院与澳门大学法学院合作培养法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工作,应澳门大学法学院邀请,以XXX院长为团长的学院赴澳门代表团一行6人,于XX年8月14日至18日对澳门大学进行了访问、考察。期间,顺访了澳门特别行政区检察院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司法警察局。 一、出访的基本情况 代表团于XX年8月14日到达澳门,到达当天,参观了澳门大学校园,听取了澳门大学建校历史、发展历程及新校区建设等情况介绍,对澳门大学有了全面、详实的了解。之后与澳门大学法学院莫世健院长一行进行会谈,就我院与澳门大学法学院合作办学事项和首批博士生报名考试情况、9月份开学典礼及后续招生、课程设计、培养方式、培养方法等问题进行详细交流,取得一致意见。15日上午,代表团访问了澳门特别行政区检察院,听取关于澳门特别行政区检察院基本情况的介绍,详细了解了澳门特别行政区检察院工作运行情况,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检察院检察长何超明进行会谈,何超明检察长对学院与澳门大学法学院合作 培养法学硕士、博士研究生事项给予了积极评价并表达了良

好祝愿。当日下午,代表团与澳门大学校董会第一副主席、全国人大澳门基本法委员会委员李沛霖等进行座谈,双方相信,我院与澳门大学法学院开展的合作项目将会充分发挥两地在法学教育和实务方面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法律人才。16日上午,代表团对澳门特别行政区司法警察局进行访问,与司法警察局副局长周伟光等进行会谈。听取了有关澳门司法警察局的运行体制、工作流程等情况的介绍,就司法警察局的案件管辖范围、侦查、讯问、内部职能分工等感兴趣的具体问题进行了交流,随后参观了司法警察局刑事技术厅实验室。由于台风原因,代表团临时取消了对澳门力图律师事务所的访问。18日下午,代表团安全返回北京,访问、考察活动圆满结束。 二、澳门大学有关情况和澳门的司法警察制度 澳门大学是一所国际化综合性大学,前身为1981年创立的私立东亚大学,1988年由政府收购后改为公立大学,1991年改名为澳门大学,成为澳门唯一的一所公立大学。设有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院、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法学院、科技学院、中华医药研究院和荣誉学院。澳门大学开办学士、硕士、博士等约130多个学位课程,主要教学语言为英语。在校学生约7800余人,其中本科生5700余人。澳门大学拥有一支400多人的国际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发布时间: 2007-10-4 19:20:38 被阅览数: 1420 次作者:王东梅 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商 品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将突破传统的一国范围而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基础性的调节机制。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基础性作用的扩展,极大地改变了政府的运作基础和环境,原来在一国范围内构建的传统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为更多地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2001年中国主动做出了加入世贸组织的重大战略选择,这意味着中国更深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中国经济将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 竞争与考验。这种竞争,从表面上看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但其背后是政府管理方式、机制、职能与效率的竞争。如何适应新形势,调整政府职能,从而在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是当前中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挑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 轨的国家。因此,中国政府转变职能同时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经济欠发达三重挑战,这就使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更为艰巨。 1.要求政府必须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为基础的,没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就没有生产要素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经济全球化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中国要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尽快完成本国的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制环境,以吸引世界范围内的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汇聚,借以推动本国经济快速发展。 2.要求政府在开放市场过程中必须合理把握进程市场开放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属性。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就必须开放其国内市场,这是发展中国家最终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但伴随着市场开放而来的,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国内产业受到冲击,其弱小的国内经济容易被强大的外部经济冲垮,对开放与改革进程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就要求政府在推进市场开放中要循序渐进, 在扩大开放前要加快国内改革,提高国内企业和市场对外部冲击的适应能力,同时合理把握市场开放进程,采取得力措施化解开放市场可能引起的矛盾,使负面效应尽可能降低。 3.要求政府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运行机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中国既要防止内部经济的过冷与过

澳门大学经济学授课型研究生申请要求

澳门大学 经济学 授课型研究生申请要求

澳门大学简介 学校名称澳门大学 学校英文名称University of Macau 学校位置中国 | 澳门 | 氹仔 2020 QS 世界排名387 澳门大学概述 澳门大学(Universidade de Macau / University of Macau),简称澳大,是澳门第一所现代大学,为中欧商校联盟、“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创始成员,是澳门第一所获AACSB认证的大学。 澳门大学前身为1981年3月28日成立的东亚大学。1991年更名为澳门大学。2014年8月正式迁入位于横琴岛的新校区。 据2019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校园面积约一平方公里;设有10个学院,约130多个学位课程;拥有学生10,414人,其中本科生7141人,研究生3,273人;截至2018年12月,澳门大学全职工作人员总数1538人。 经济学专业简介 经济学社会科学硕士是一项为期两年的全日制课程。 它基于课程和论文。 在第一年,学生必须参加八门课程,其中四门是必修课,其余四门是从选修课程列表中选择的。 这四门必修课程涵盖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理论,定量和研究方法。 其他选修课程选自经济学的各个标准子领域。 经济学专业相关信息 专业名称经济学 专业英文名称Master of Social Sciences in Economics 隶属学院社会科学院 学制2年

语言要求雅思6(小分5.5),托福80,六级430 GMAT/GRE 要求不需要 2020 Fall 申请时间10月 学费(当地货币)102600澳门币 经济学课程内容 序号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 1微观经济学理论Microeconomic Theory 2宏观经济理论Macroeconomic Theory 3经济研究方法Methods of Economic Research 4计量经济学分析I Econometric Analysis I 5国际贸易与金融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inance 6发展经济学Development Economics 7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 8劳动经济学Labour Economics 9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0货币经济学Monetary Economics 11中国经济The Chinese Economy 12区域经济体(亚太/欧洲货币联盟)Regional Economies (Asia-Pacific / European Monetary Union) 13计量经济学分析II Econometric Analysis II 14经济理论高级专题Advanced Topics in Economic Theory * 澳门大学经济学研究生申请要求由 Mastermate 收集并整理,如果发现疏漏,请以学校官网为准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浅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中小企业的应对策略 钟滔 (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潮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比较优势,培养自主创新精神,规避风险,应对挑战,是中国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那就要求中小企业要从实际出发,控制生产成本,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关键词:控制成本;自主创新 According to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 the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strategy Zhong Tao (Business School of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a global economic irreversible trend, active integrate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rocess, play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cultivate autonomous innovation spirit, avoid risk, meet the challenges, i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at requires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want to from set out actually, control the production cost, enhance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peed up the pace of economic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he enhance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bility. Key words:controlling cost; self-dependent innovation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了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

澳门大学2013选课指引与课程设置传送门——陈飔

澳门大学2013届选课指引与 课程设置(Study Plan)传送门 12-会计-飙 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可爱的小朋友,大暑假的又着想学习了,然后身为学长就看不下去了,然后就写了这种东西,大家凑合着看哈。 说明:部分链接可能用IE打不开,把常用浏览器设为默认浏览器就行。 如果把PDF转存成Word会造成大量链接点不开。。。( ̄▽ ̄)。 --------------------------------------------------------------------------------------------------------------------------------- 目录:(注:可点击目录快速选择到所需要的内容) 1、选课指引 2、课程设置(Study Plan)传送门 --------------------------------------------------------------------------------------------------------------------------------- 选课指引: 1、课程种类: CM : Compulsory/Major Course GE :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RE : Required Elective Course DE : Distribution / Diversity Elective Course FE : (Free) Elective Course 必修课CM,通识课GE,大三大四才会碰到的RE,非本专业的专业课DE和没有任何限制的FE。 每个种类的课都必须修满一定的学分才能毕业,以会计为例,CM需66个学分,GE需36个学分,RE需6个学分,DE需12个学分,FE需12个学分。如下图: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如何理性爱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如何理性爱国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一种潮流。贸易、投资、金融、跨过公司生产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交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弘扬爱国主义是我们每一个大学生应该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智慧爱国主义 当今世纪 经济全球化已经逐步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 它在引起社会物质层面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 也对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毫无疑问 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了繁荣富强的建设机遇 并加强了各国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往。而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对祖国对民族对百姓的深厚感情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也无可避免地受到了猛烈的冲击。那么 我们大学生应该如何理性爱国呢? 首先 我们必须充分认清“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尽管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 但事实上它却是一柄双刃剑 既是强国机遇 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 所遭遇的困难挫折将更加严峻苛刻。 显然地 经济全球化既然导致区域全球经济联系加深 便意味着加强民族与国家之间的交流 故在多方面促进了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认识与认同以及生活和心理上的亲近与理解。文化方面自然也不例外。我们大学生往往只看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经济繁荣和发展的一面 而没有看到其中蕴涵的深层次问题和潜伏的危机 比如文化传承上可能出现的断层 或者是新旧文化的冲击所造成的丧失抑或重生。在新世纪接受外来思想如潮涌入的同时自我思维也迎来了与时俱进的革命 那么爱国主义与传统的狭隘的地方主义、民族种族主义相比 以及传统经济下的爱国主义相比 就将呈现许多新的特点。我们爱国再不应该仅是单纯爱国盲目爱国 更应明智理性爱国。 然而.理性爱国也绝非只是泛泛长篇理论,反观现实 爱国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却有诸多非理性表达。比如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期间 在伦敦、巴黎和旧金山等地曾受到严重干扰 甚至是暴力性冲击。同时一些居心叵测的西方媒体不顾事实真相肆意歪曲并进行诽谤性的报道 种种行径激起了国内外中国人的强烈愤慨。但是不少被激怒的网友和白领竟通过抵制某些外资商业连锁卖场来表示抗议 却是非常不理智的。我深深明白当国家利益受损时人们迫切想要寻找一种世人看得见的方式来表明民族血性 但是经济全球化蔓延导致外资需要依赖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 而中国经济也要依赖外国资本。若陷入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之中 只能伤及自身利益 抵制自己分享全球化的合作盛宴。 在我个人看来 爱国主义的新特点以及我们应该所做的理性爱国可以存在以下几点: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此外,正如课本上所说,我们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树立一些重要观念:1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2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3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是的,当我们怀着一颗平等公正的心去报效祖国时,其渠道更多,空间更广了。而科学是人类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理应为全人类服务。科学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一)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一)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大大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力发生了某种质变。信息产业创造的产值会呈几何级数增长。这不但会带动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且会降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何去何从,文章联系实际对我国经济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发展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带来的世界生产力的质变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经济全球化产生了一系列新特征。信息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不仅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手段,而且造就了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产业。信息产业的优先快速增长会带动全球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增添新动力。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互联网,互联网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日益扩散到全球范围。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瞬间就可以与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鼠标一点,就可获取几千里甚至几万里以外的信息,从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经济活动的限制,使地球变成了真正的“地球村”。这就足以说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 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对于生产力质变导致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有人甚至否认这一事实的存在,认为这是某些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媒体的有意炒作。然而,不管某些人承认不承认,这是客观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认识世界生产力的巨大变化、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特别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自觉地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1.生产关系的巨变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主要是美国生产关系的全球化。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从生产关系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经济的市场化,市场化把全球各国、各类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济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国际化向全球经济纵深发展、进入高级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高级表现形式。追根溯源,经济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经济国际化于19世纪产生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无限扩大的生产经营能力,“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在当今世界,商品、资本、服务、技术、信息、人才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快速流动,实现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哪里环境好、回报率高,资源就向哪里流动,谁也阻挡不住,因为资源的流动要靠市场。市场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商品和服务交换关系的总和,是不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2.全球经济的市场化使全球性竞争更加激烈、更加复杂。思想理念竞争、制度竞争、机制竞争、政策竞争和产品竞争、技术竞争、资本竞争、人才竞争交织在一起,使竞争呈立体化趋势。竞争的基础和中心环节是企业,企业之间的竞争特别是跨国公司之间的全方位激烈竞争促进了全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世界经济的增长,使经济全球化不断上新台阶。日趋激烈的竞争有可能激化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这就更需要各大企业之间、各国政府之间加强合作,更需要国际机构发挥越来越多的协调作用。现在各种国际组织,特别是国际经济组织越来越多,区域化、一体化经济机构也越来越多。例如WTO、IMF、OPEC、APEC等,其国际政策协调越来越重要,这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果。 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1.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衡,不平衡发展是事物发展的

浅议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传播

浅议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传播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地球村”等名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着各个行业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家、地区间的联系越发的紧密了。交通、通讯等行业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各个参与者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全球化不仅仅只是一种概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对于其定义最能被普遍接受的就是指全球联系的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我们也可以把它视为是全世界的压缩或是把全球当做一个整体。 一、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进入 21 世纪以来 ,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文化全球化的浪潮更是势不可挡。从总体考察 ,文化全球化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文化全球化之路对中国而言 ,并非坦途 ,其中充满了机遇 ,也充满了挑战。 (一)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发展带来的机遇 1.全球化有助于中国文化打破禁锢自身发展的思想误区。全球化将促使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对话,这样有助于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人以理性的方式来看待以及思考问题。 2.全球化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兼容并蓄。全球化有助于中国文化吸收世界其他优秀文化,有助于中国文化的积极发展。 3.全球化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国际化。由于中国文化思想中的保守,很多精彩绝伦的文化还不为人知;在全球化的契机下,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使得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更为耀眼。 (二)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带来的挑战 1.全球化在传播文化精品的同时 ,也把文化糟粕带入了中国。如西方的拜金主义等思想以及其他文化垃圾的传播使得文化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2.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很大,融合的过程中难免带来思想的冲突,如传统手工刺绣与机器刺绣等得差别,由于新技术的方便和成本低廉,人们往往选择机器刺绣,而忽略了传统手工刺绣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 3.霸权主义国家的文化扩张所造成的一定程度上的文化认同危机。大众文化是受西方文化冲击最强、影响最深的层面。大众文化主要通过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体现出来。随着科技的进步 ,互联网把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 ,大众传媒高度发展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能冲破各种障碍和壁垒 ,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传播者的“俘虏”。文化的影响由表及里 ,从有形的实物到无形的思想意识,其力度、广度是难以想像的。 二、中国文化的特点 1、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是“感性”,中国文化是一种人情味的文化,也是一种感性的文化。 2、中国文化有着极强的融合能力和感染力,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就是生活于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曾经的“外族”文化最终都被中国文化同化并在原文化基础上加以发展,成为极具生命力和特色的新文化。 3、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在外国人眼中往往带着神秘的色彩,有着其他文化无可比拟的神奇魅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