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精排版)

(完整版)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精排版)

(完整版)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精排版)
(完整版)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精排版)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

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要欣赏诗,首先必须读懂诗句,了解“诗家语”省略与倒装的特点。古典诗词的句式是复杂的、灵活而多样的,唯其灵活而多样,才呈现出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因此,了解古典诗词的一些特殊句式结构,对于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是大有益处的。

一、省略现象

古人认为“实字多则意简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于是介词、代词、连词以及各种表复句关系的关联词大多成了省略的对象。省略最多的是介词,如“洛城一别四千里”(杜甫)就省略了“自、在、之外”。还有表比喻的关联词也往往省略,如“浮云游子意”“浮云一别后”,“浮云”后面就省略了“如”,可翻译成“游子如浮云”“别后如浮云”。

动词也会省略,如在静态物体(名词)后面的动词就往往省略,如“风”“雨”“日”“月”后面常常省略“吹”“下”“晒”“落”,翻译时译成什么动词则要视上下诗句内容而定。表示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或行为的动词也往往省略,如“人迹板桥霜”(温庭筠),人的行为“足迹”与物体“板桥、霜”之间就省略了动词“踏”和“印”。

省略还有互文省略,即在上下文中两个事物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一是词的省略,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上句省略了“皎皎”,下句省略了“迢迢”。二是句子的省略,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在意象并置的诗句中省略往往最多。如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全联大多由名词构成,省去了表方位、处所、关系的虚词和人物活动的动词,做到没有一个“闲”字。

二、“倒装”现象

阅读古典诗歌时,如果遇到按字面语序读不通,读不懂,就应考虑是否倒装。倒装的形式有:主谓倒装:如“城阙辅三秦”,正常语序应为“三秦辅城阙”,“客心洗流水”应为“流水洗客心”。

动宾倒装:如“故国神游”应为“神游故国”,“清辉玉臂寒”应为“清辉寒玉臂”。

因果倒装:为了强调渲染主观感受,往往把实景放在后面写,即果在前,因在后。如“空山新雨后”是因为下了一场雨,所以山才显得空旷。再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因为平野辽阔,所以才感受到星星显得格外低垂;是因为大江奔流,才觉得月亮也随江流在涌动。有时为了突出景物或色彩往往也把景物和色彩放在前面写。如“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杜甫),实际语序应是“知湖外草碧,见海东云红”。

状语后置:为了强调谓语,状语往往后置,这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句式,如“僧敲月下门”应为“僧月下敲门”,“双燕归来细雨中”应为“双燕细雨中归来”。

定语后置:如“停车坐爱枫林晚”应为“停车坐爱晚枫林”,“碧玉妆成一树高”,“树高”就是“高树”。

古诗的倒装尽管复杂,但有的可借助语法分析来理解。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我们就可以通过找出句中的主谓宾来帮助理解,可译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再就是按时间、地点、人或物的活动来调整理解。如“东篱把酒黄昏后”,可调整为“黄昏后东篱把酒”。

倒装还需注意的是既有当句倒装,还有跨句倒装。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都应该看作是跨句倒装。

诗句中省略和倒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即一个诗句中既有省略也有倒装。如“水郭山村酒旗风”,省略了主语“江南”和谓语“卷”,同时“酒旗风”又是“风酒旗”的倒装(春风翻卷着酒旗)。

古典诗词中,大部分诗词的句式结构是按常规语序安排的,但由于表达的需要、或韵律的需求,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句式结构。下面就几种情况举例分析如下。

“意象组合式”。

所谓“意象组合”,是指将几个表示事物、景象的名词并列在一起,构成诗句。对这些诗句的理解,无法通过语法分析实现,只能借助想象和联想,将名词所代表的对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画面,从而创造一种意境,借助意境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运用这种句式,最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完全是用九种意象并列构成的。这九个体现意象的名词,本没有动词将它们连在一起,但借助于我们的想象和联想,就可以将九种不同的景象巧妙地组织进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象,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愁思。

“互文见义式”。

即在诗句的构成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句子的含义。“文”是修饰的意思,所谓“互文”,是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如果理解成“主人下了马,客人留在了船上”就错了,应当把“主人”和“马”结合起来理解,“下马”“在船”是其共同行为,即:主人和客人下了马,又上了船。类似的例子,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有很多,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互文见义式”的诗句,在理解上要讲究完整性,不能将互文的两个词语拆开理解。在表达效果上,“互文见义”的结构句式,可以便于句子的整齐、押韵,可以使语句简约,避免重复叙述,可以使表达的内容圆满而富有亲和力。

“语序倒置式”。

即在诗句中,出现了各种成分前置、后置现象。读诗时,必须将这样的句式分辨出来,否则就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如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话报平安。”中的“故园东望”正常的语序应是“东望故园”,诗句将“故园”和“东望”倒置,突出了作者对“故园”(长安)的无限思念之情。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神游故园,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倒置的目的在于突出作者因“多情”而“华发”“早生”。

“省略跳接式”。

这一句式是表现在句子和句子之间的,由于表达的需要,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内容有所省略,出现了跳跃式发展。这种情况从表面上看,看不出任何叙述顺序上的联系,诗歌内容的表达,全然是按照作者感情意念的自然流动(物随心转)而进行的。例如,陶渊明的《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忽而跳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其间并没有必然的叙述顺序上的联系(既不是时间,也不是空间),全是为了表现作者恬淡、闲适、自得的感情需要而安排的。“省略跳跃式”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由甲跳到乙,再由乙跳到丙的过程中,甲、乙、丙三种事物表面上没有联系,作者在叙述中也没有明确的叙述顺序,甲、乙、丙三种事物的联系,靠的是作者内在情感意念的某种追求。

古典诗歌中梧桐的意象分析39407

浅析古典诗歌中的“梧桐”意象 摘要: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范畴,它在古典诗词中的灵活运用,不仅使古典诗词具有情感性,还让古典诗词具有了承载文化底蕴的生命力。若诗人词人想要更好的抒发自己的情感,那么意象就是必不可少的载体。“梧桐”作为一种常见的植物,是诗人词人们所喜欢引用的一种意象,其意象所表达寄托的意蕴多种多样。它是古代文人内心情感的话语形式,是诗人词人情感抒发的一种实物载体,它能表达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它所被寄予的情感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只是象征着那单调的愁苦。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象梧桐 意象就是古典诗词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意象相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来说,是其艺术的灵魂。梧桐,作为一种普通的树种,由于它自身具有一些特别的品质,而且这些品质能寄托和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思、审美理想,所以梧桐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古典诗词的一个传统意象。梧桐”这个意象意象在经过历代文人反复使用后,它所蕴含的情感意义也变得很丰富,很有意味的而“梧桐”这一常见意象,在大多数时候给我们的感觉都是悲凉愁苦。但是,在古典诗词中,它所象征的并不仅仅只是这些。它还象征着爱情、象征着人的高洁的品性,在思乡怀远时,梧桐被当做故乡的象征,在怀友送别时,梧桐还被当做友情的象征,梧桐有时还被寄寓成一种美好的生活愿望等等。那么,下面我们来逐一的分析,它所被寄予的情感吧。 一.象征悲凉的孤独与愁苦 风吹叶落,雨打梧桐,在凄清的景象中,梧桐成为了文人笔下孤独与忧愁的意象,李煜在《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词人把客观景象“梧桐”与主观的孤独忧愁结合得天衣无缝,,深深的表现出了词人内心的那份愁苦与凄凉。如白居易的《空闺怨》中:“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中“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去国行客远,还山秋梦长。梧桐落进井,一叶飞银河”;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这些句子都是通过“梧桐”这一传统意象来传达悲苦凄恻的离愁别绪的。 二.象征着爱情 爱情是亘古不变的永恒话题,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都有抒发爱情的文学作品,而古典诗歌中的爱情,往往都是抽象式的抒发,在众多象征爱情的意象中,梧桐凭借着它的根深蒂固,树干挺拔,枝繁叶茂,在诗人的笔下,它被赋予了忠贞爱情的意义。比如《孔雀东南飞》中写道“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诗中用梧桐的“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象征了焦仲卿与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即使生不能在一起,死也要在一起的永恒爱情诺言。又如孟郊的《琴曲歌辞·烈女操》里的“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妇贵徇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等诗词句都是把“梧桐”这一意象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 三.象征着高尚的节操与品性 古典诗歌中常用许多具有高洁品性的物象来象征人的品性与节操的高尚,梧桐就是其中常用的意象之一。诗人词人往往赋予了梧桐高洁、孤直、虚心等等高尚品格与君子风度。唐人李伯鱼《桐竹赠张燕公》:“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惭。”就以梧桐修竹喻人,称赞张燕公的贤明的高尚的品性。又如王安石《孤桐》:“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坚,阳骄叶更阴。”诗人以孤桐衬托了作者年老志未衰,时刻为君民解忧的高洁品质。无论是诗人以梧桐来称赞别人,还是以梧桐自况,都说明了梧桐这一高尚的品格所带有的价值。 ( 四.象征着友情 梧桐,是文人心目中高贵品质的代表,所以,在往来酬唱时,诗人们都把梧桐当作良朋知己,也用它来来比喻自己与友人的深厚友谊。如白居易《商山路驿桐树,昔与微之前后题名处》中说到“与君前后多迁谪,五度经过此路隅。笑问中庭老桐树,这回归去免宋无” ,白居易与元稹二人仕途坎坷,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论语)十则》)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7.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己亥杂诗》) (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八)“……,……也”。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出师表》) 5.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6.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几种类型。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或者说,是用来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等于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里,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式。这种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信陵君窃符救赵》)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表示停顿,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柳敬亭传》 粟者,百姓之所种 博鸡者袁人 3、“……,……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原君》)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4、“……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古典诗歌常见意象

古典诗歌常见意象60例 花草类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风霜雨雪云类 海浪:人生的起伏 东风:春天、美好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江湖诡谲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动物类: 子规:悲惨、凄惨 鱼:自由、惬意 鸿鹄:理想、追求 猿猴:哀伤、凄厉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伤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器物类: 玉:高洁、脱俗 簪缨(冠):官位、名望 颜色类: 白:纯洁、无暇、丧事 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绿:希望、活力、和平 蓝:高雅、忧郁 黄:温暖、平和 紫:高贵、利国利民 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 其它类: 英雄:追慕、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 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 破晓:初现希望 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 深夜:愁思怀旧 投笔:弃文从武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长城:守边的将士 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楼兰:边境之敌 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折腰:屈身事人 杜康:酒 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尺素:书信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双鲤,鲤鱼,鲤素:书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五柳:隐者 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文言特殊句式

与现代汉语比较而言,文言中存在以下几类特殊句式: 1.判断句(包括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2.省略句 3.被动句 4.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5.固定格式。 在文言的翻译中要注意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如:“鲁迅是绍兴人。”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1.“……者,……也”格式。“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如: “刘备者,天下枭雄也。”(“者也”双用) “刘备者,天下枭雄。”或“刘备,天下枭雄也。”(“者也”单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不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者也”合用) 2.“……是……”格式。“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如: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 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 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吾翁即汝翁。”(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汉书、项籍传》 “此则岳阳楼之在观也。”《岳阳楼记》 “吾村十里皆平原。”《冯婉贞》 5.否定判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这”“此”。翻译时,有时要另加判断词“是”。如: “是时,曹操遗权书。”(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信。)《赤壁之战》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剑掉进水里的地方。)《刻舟求剑》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doc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 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要欣赏诗,首先必须读懂诗句,了 解“诗家语”省略与倒装的特点。古人认为“实字多则意简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 O于是介词、代词、连词以及各种表复句关系的 关联词大多成了省略的对象。省略最多的是介词,如“洛城一别四千里”(杜甫)就省略了“自、在.之外” O还有表比喻的关联词也往 往省略,如“浮云游子意"“浮云一别后”,“浮云"后而就省略了“如" > 可翻译成“游子如浮云” “别后如浮云” O 一、省略现象动词也会省略,如在静态物体(名词)后面的动词就 往往省略, 如“风"“雨” “FT “月"后而常常省略 “吹” “下” “晒” “落”,翻译时译成什么动词则要视上下诗句内容而定。表示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或行为的动词也往往省略,如“人迹板桥霜”(温庭筠),人的行为“足迹”与物体“板桥、霜”之间就省略了动词“踏”和“印” O 省略还有互文省略,即在上下文中两个事物只出现一个而省略 另一个。一是词的省略,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 上句省略了“皎皎”,下句省略了“迢迢” O二是句子的省略,如“开我东阁 门,坐我西阁床” O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O 在意象并H的诗句中省略往往最多。如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 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全联大多由名词构成,省去了表方位、处所.

关系的虚词和人物活动的动词,做到没有一个“闲"字。 、“倒装”现象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如果遇到按字面语序读不通,读不懂,就 应考虑是否倒装。倒装的形式有: 主谓倒装:如“城阙辅三秦”,正常语序应为“三秦辅城阙”, “客心洗流水”应为“流水洗客心"O 动宾倒装:如“故国神游”应为“神游故国”,“清辉玉臂 寒"应为“清辉寒玉臂” O 因果倒装:为了强调渲染主观感受,往往把实景放在后面写, 即果在前,因在后。如“空山新雨后”是因为下了一场雨,所以山才显得空旷。再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因为平野辽阔,所以才感受到星星显得格外低垂;是因为大江奔流,才觉得月亮也随江流在涌动。有时为了突岀景物或色彩往往也把景物和色彩放在前面写。如“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杜甫),实际语序应是“知湖外草碧,见海东云红"O 状语后置:为了强调谓语,状语往往后置,这是古诗词中常用 的句式,如“僧敲月下门”应为“僧月下敲门”,“双燕归来细雨中”应为“双燕细雨中归来"O 还有定语后置:如“停车坐爱枫林晚”应为“停车坐爱晚枫 林”,“碧玉妆成一树高”,“树高”就是“高树”。 古诗的倒装尽管复杂,但有的可借助语法分析来理解。如“香 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我们就可以通过找出句中的主谓宾来帮助理解,可译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O再就 是按时间、地点、人或物的活动来调整理解。如“东篱把酒黄昏后",可调整为“黄昏后东篱把酒” O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归纳

xx诗歌中常见形象的归纳 一、自然形象与客观物象的象征意义归纳。 一)、植物类: 1、xx—— 象征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例如: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2、芳草: 比喻离别的愁绪或表现生生不息、希望。 3、芭蕉: 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4、梧桐: 表示凄苦、寂寞、惆怅。 7、xx: 象征孤直、顽强。 5、菊花: 象征高洁、隐逸、脱俗。 8、桃花: 象征美女的xx。 6、xx:

象征高贵、富贵。 9、xx: 象征飘零、离散。 二)、动物类: 1、xx—— 表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 例: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2、杜鹃啼叫声像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引起人们的“乡愁乡思”。 3、乌鸦: 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 4、xx、青鸟: 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 5、xx(xx): 表达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或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 6、蟋蟀(促织): 表示惆怅。

7、猿啼: 表现凄厉、哀伤。 8、蝉: 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比喻高洁的人品。 9、xx: 春天的象征,表示xx。 三)、乐器乐曲类: 1、羌笛、胡笳——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 例: 羌笛何须怨xx,春风不度xx。 谁家xx暗飞声,散入东风满xx。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2、xx——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例: 唱彻《xx》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四、送别场所: 1、xx: 水边送别的场所。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2、xx: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 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论语)十则》)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7.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己亥杂诗》) (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八)“……,……也”。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出师表》) 5.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6.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7.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九)“……,……者也”。 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十)“……者,……也”。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醉翁亭记》)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4.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5.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 6.苍颜白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1、植物的象征意义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杨柳:离情别恨或柔情.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和送别之所。杨花:离散 梧桐:寂寞,惆怅,凄苦,悲伤 木叶:惆怅落寞的心境 梅花:高洁,不屈不挠,傲雪坚强 兰花:高洁,高雅,美好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 竹:正直向上,有气节,虚心 竹林:闲趣,隐逸 牡丹:富贵,美好 丁香:愁思或爱恋情结 枯藤:萧瑟,荒凉 梅子:成熟,少女怀春 花落:表现失意、惜春之情,感伤凋零人生、事业的挫折,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花开:象征希望,人生的美好青春人生的灿烂 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 草: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表现荒凉、偏僻,象征地位、身份的卑微,生命力强,离恨 松柏:高洁,坚贞,富有生命力,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借指以诗传情 禾黍:黍离之悲,对昔盛今衰的感叹 黄粱: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 桃花:象征美人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莲:高洁,出淤泥而不染;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桃花:象征美人。 杨花:有飘零之意。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梅花: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纯净洁白,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2、动物的象征意义

现代汉语特殊句式 (1)

现代汉语中特殊句式有六种,分别是: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兼语句、是字句(判断句)、存现句、。 [口诀]把被连,兼是现。 1、把字句 把字句是一种用“把”字将宾语提前并与宾语一起构成句子的状语的特殊句式。这种句式使得语句的表达变得灵活多样,也为诗歌等韵文的押韵提供了方便。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把”字,还可以用“将”等虚词起到这样的作用。例如: 我把我的作文本忘在家里了。 他把他人生的黄金时期硬是这样虚度过去了。 林觉民把自己的一生凝固成了光照千秋的历史册页。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注意]把字句的本质就是将宾语前置,与介词“把”一起构成句子的状语。在句式变换中,把字句是一种最基本的变换样式,也是最简单的变换,但是在写作中,它为语言表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被字句 被字句(也称“被动句”)是一种用“被”字变施事者(正常的语序中是主语,相应的宾语就被称为“受事者”)为状语或者用“被”字表示受事者所受的动作、行为的特殊句式。如:我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情给吓懵了。/ 我被吓懵了。 我被李老师这重重的一掌给打醒了。/ 我被打醒了。 我被《疯娘》这篇文章深深地感动了。/ 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敌人被打败了。 他被公司开除了。/ 他被开除了。 [注意]被字句的本质是表示受事者所受到的动作、行为,突出的是受事者,所以有时候说出施事者,有时候不说出施事者,这要看表达的重点是什么了。另外,在句式变换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比如在“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变换”、“突出句子的某一表达重点”,被字句就是非常必需的。例如: 改变下列句子的句式,强调我方无辜。 美国军用侦察机在我国南海上空把由王伟驾驶的我国一架军用飞机撞毁了。 改写成为被动句: 答案:由王伟驾驶的我国一架军用飞机在我国南海上空被美国军用侦察机撞毁了。 3、连动句 连动句是一种一个主语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在逻辑上紧密连接的谓语的特殊句式,也可以说连动句是由连动短语充当谓语的特殊句式。 这种句式中几个谓语之间互不修饰限制,相互独立,但是谓语之间存在着目的、方式、因果、先后等逻辑关系。例如: 他脱下大衣坐在了炕上。(先后) 他搜集着一片片的干苔藓烧水喝。(目的) 凭着他的求生的意志,他还是挣扎着蠕动爬行。(方式) 由于劳累过度,李老师终于生病住院了。(因果) 4、兼语句(略)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新版)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例说 一、判断句 从表达的内容看,可分两种类型:“是非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 1.是非判断句对事物本身或肯定或否定,可分为三个系列: (1)“……者……也” 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夫将者.,国之辅也.。(……者……也) 此谋攻之法也.。(……也)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者也) 粟者.,民之所种。(……者……) 刘备天下果雄(……) (2)“乃”,“为”系列。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则”、“即”、“是”、“惟(维)”等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3)副词系列。文言判断句,还常以“非”、“素”、“必”、“皆”、“诚”、“亦”等副词来表示,译时应把副词的原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又构成另一个系列: 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且相如素.贱人。 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亦.妄人也已矣。 2.因果判断句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肯定或否定。“因果判断”表达的意思是“……是因为……”,或“……的原因是……”例如: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橘柚生于江南,而民(各地的人)皆甘之于口,味同也.(是因为人们对味道的感觉相同)。 从表现的形式看,可分三种类型:“一般判断句”,“简略判断句”和“特殊判断句”。 1.一般判断句指有判断标志的判断句,以上例子都是有判断标志的句子,不另举例。 2.简略判断句简略判断句包括两类,一类是无任何上述标志的判断句,一类是省略主语的判断句。例如: 荀卿,赵人。 夫鲁,齐、晋之唇。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3.特殊判断句这种句子具有判断句的形式,但主语和谓语间不是判断关系,不是同一类别或同一事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 1、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2、“……也”。 3、“……者,……”。 4、“……者也”。 5、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6、借助于副词“即”、“则”、“皆”、“乃”、“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可直译为现代汉语的“是”;也有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判断。 7、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8、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句式在一句之中有时还错杂使用,不过还是判断句。 A、“……者……也”。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译: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好好复命)的是无用的人!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译: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5、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译: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译: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7、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8、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10、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译: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楚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 B、“……也”。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东部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2、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这是寡人的过错。 3、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译: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4、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我们还是回去吧。 5、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译:这是天子的云气。。 6、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译:此刻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目的是针对沛公。 7、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译:鄙意以为大王不应该这么做。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积累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积累 草木类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兰,古代通指香草,包括许多花与叶皆有香味的植物,如泽兰、藿香等,是用来作为熏蒸、沐浴、辟邪之用,而不是观赏。大约到唐代后期,人们发现生于山野溪谷之间,悬崖峭壁之上,有香味的另一类兰草,其花优美,才开始栽种开发。兰花其值得观赏的一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兰”、“兰草”、“兰蕙”这些称谓,才逐渐用来专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兰”,也就是国兰。兰花是中国的传统花卉,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外在的审美特征。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兰花诗如: 唐代李白:“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明代徐渭的《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竹子受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并进入古典文学,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跟隐逸文化大有关系。 1.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 白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王丹桂的《秦楼月·咏竹》将这种比德关系很形象地描绘出来:“性贞洁,柔枝嫩叶堪图写。堪图写,四时常伴,草堂风月。孤高劲节天然别,虚心永永无凋谢。无凋谢,绿阴摇曳,瑞音清绝。” ①张九龄的咏竹诗《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 ②苏轼的诗《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说得满通俗但也更入木三分,这可是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一、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如: 1、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2、乂用篆章一,原句应为:乂用一篆章。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4、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 5、如:其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其矣! 6、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7工湖之远则忧其启。 7、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8、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9、②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 1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起于鲁。 14、欲信大义于天下 15、战于长勺。 1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17、蒙辞以军中事务多。 18、白雪纷纷何所似? 19、微斯人,吾谁与归。 20、何陋之有? 2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2、为人五,为窗八。 2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其有 隐逸气质的花”。 24、告之于帝 25、躬耕于南阳 26、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 27、祭以尉首 28、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 2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

二、判断句:(一般有:“者,也)如: I、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中轩敞者为舱。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9、失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10、莲,花之启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II、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1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1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用贝U”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 1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 1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 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其中的耳”为语助词表判断。 16、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7、菲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 1、(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2、(此)忠之届也。(《曹刿论战》) 3、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4、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投(之)以骨。(《狼〉〉) 5、启与(之)俱来。(《隆中对》) 6、林尽(丁)水源。(《桃花源记》) 7、急湍甚(丁) 箭。(《与朱元思书》) 8、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 已 9、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10、二(个)男新战死 11、日中(友人)不至。 12/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13、口技人坐(丁)屏障中。 四、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竽”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4、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丁士举丁……”即在……被举荐”。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山峦为晴学所洗。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 例如,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十则》)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二、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

四、主谓倒装句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如: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 “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 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位于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即“你太不聪明了”。 3、昔者文王侵孟、克莒、举酆,三举事而纣恶之。文王乃惧,请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说。仲尼闻之曰:“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五、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

六、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则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麦于岐山之阳.阳:山的北面 B.既而弥月 ..不雨弥月:满月,整月 C.农夫相与忭.于野忭:喜悦 D.狱讼繁兴 ..而盗贼滋炽繁兴:多发 2、下列六句话,分编为四组,都体现作者关心百姓、与民共忧同乐思想的一组是() ①古者有喜,则以名物。 ②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③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④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贸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⑤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⑥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A、①③④ B、④⑤⑥ C、②④⑤ D、①⑤⑥ 3.翻译划线的句子(10分) 1、亭以雨名,志喜也。(3分) 2、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3分) 3、则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4分)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可编辑修改word版)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 动宾倒装:如“故国神游”应为“神游故国”,“清辉玉 臂寒”应为“清辉寒玉臂”。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 凰枝”,我们就可以通过找出句中的主谓宾来帮助理解,可译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如“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杜甫),实际语序应 是“知湖外草碧,见海东云红”。古人认为“实字多则意简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表示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或行 为的动词也往往省略,如“人迹板桥霜”(温庭筠),人 的行为“足迹”与物体“板桥、霜”之间就省略了动词“踏” 和“印”。 如“水郭ft村酒旗风”,省略了主语“江南”和谓语“卷”,同时“酒旗风”又是“风酒旗”的倒装(春风翻卷 着酒旗)。再就是按时间、地点、人或物的活动来调整理解。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在意象并置的诗句中省略往往最多。再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因为平野辽阔,所以才感受到星星显 得格外低垂;是因为大江奔流,才觉得月亮也随江流在涌动。古诗的倒装尽管复杂,但有的可借助语法分析来理解。 倒装的形式有:主谓倒装:如“城阙辅三秦”,正常语序应为“三秦辅城阙”,“客心洗流水”应为“流水洗客心” 。倒装还需注意的是既有当句倒装,还有跨句倒装。一是词

的省略,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上句省略了“皎皎”,下句省略了“迢迢”。 如“空ft新雨后”是因为下了一场雨,所以ft才显得 空旷。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状语后置:为了强调谓语,状语往往后置,这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句式,如“僧敲月下门” 应为“僧月下敲门”,“双燕归来细雨中”应为“双燕细雨中归来”。 二是句子的省略,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相看两不厌,只有 敬亭ft”,都应该看作是跨句倒装。如“东篱把酒黄昏后”, 可调整为“黄昏后东篱把酒”。 还有定语后置:如“停车坐爱枫林晚”应为“停车坐爱晚枫林”,“碧玉妆成一树高”,“树高”就是“高树”。一、省 略现象动词也会省略,如在静态物体(名词)后面的动词就 往往省略,如“风”“雨”“日”“月”后面常常省略 “吹”“下”“晒”“落”,翻译时译成什么动词则要视上下诗句内容而定。要欣赏诗,首先必须读懂诗句,了解“诗家语” 省略与倒装的特点。 二、“倒装”现象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如果遇到按 字面语序读不通,读不懂,就应考虑是否倒装。还有表比喻 的关联词也往往省略,如“浮云游子意” “浮云一别后”,“浮云”后面就省略了“如”,可翻译成“游子如浮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