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三专题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落实应用板块试题及详解答案

苏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三专题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落实应用板块试题及详解答案

苏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三专题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落实应用板块试题及详解答案
苏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三专题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落实应用板块试题及详解答案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第11课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中国与西方的

文化资源落实应用板块试题苏教版必修3

(时间:40分钟分值:50分)

、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中的“处”应读“ ch d”

答案:D

答案:A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比较。

(2) 作为理性生命的极度表现,西方人的科学事业是对人类理性生命力的探究,是一种

精神的 __________ 。

(3) 据外媒报道,在受到龙卷风重创的美国密苏里州乔普林市,灾后出现的致命病毒正

在 _________ 。

(4) 我们不应以偏赅全地将某种文化中的单一元素视为衡量文化的惟一尺度,更不能不 A. 渗透(sha n) 载体(z a i)

蔓延(m d n) 有悖常理(bai)

B. 玄思(xu d n) 沉溺(n i)

矿藏(z d ng) 气势汹汹(xi o n g

C. 躯壳(k?) 慰藉(jia)

憎恨(zan g ) 处世哲学(ch u)

D. 雕塑(s u ) 宣泄(xu a n)

悄然(qi a o) 日益匮乏(ku i)

1.

解析:A 项,“载体” F 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中的“载”应读“ z d i ”; B 项,“矿藏”中的“藏”应读“ c d ng ”; C 项,“躯壳”中的“壳” 应读“ qi d o ”,“憎恨”中的“憎” 应读“ z e n g”,“处世哲学” 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修养身心 相互父融 惟其如此 至咼无上

B. 声嘶力竭 不可思异 经世致用 地质戡察

C. 息斯底里 别出新裁 盛气凌人 无足轻重

D. 弘扬国威 延年易寿 雕虫小技 船艰炮利

息一歇,新一心; D 项, 易一益,艰一坚。

(1)我们要在宏观的视野下 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 长处与短处,并加以

F 列各组词语中, 2. 解析:B 项, 异一议,戡一勘;C 项,

加分析地用一种文化来和取代另一种文化。

A.考察沉醉蔓延统摄

B.考查陶醉漫延统治

C.考察陶醉蔓延统治

D.考查沉醉漫延统摄

解析:考察: ①实地观察调查;②细致深刻地观察。考查:用一疋的标准来检查衡量(仃

为、活动)。“考察”重实地或细致观察,“考查”重检查,由句中“视野”可知,应当选

“考察”。沉醉、陶醉程度前重后轻,选“沉醉”更能表现西方人对科学事业的热爱程度。

“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散;“漫延”指连绵不断。根据语境,(3)句应用“蔓延”。统摄:统领,统辖。统治:①凭借政权来控制、管理国家或地区;②支配、控制。由下文“取代”可知选“统摄”较恰当。

答案:A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有人认为,2027年退休的职工,在京、沪、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预备 1 000万元养老也未必够。对此,不少专家指出该观点言过其实...。

B. 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宁波(滕头)案例馆长方形的建筑特别引人瞩目。屋顶长树,屋边绕竹,园内种稻,这种布置在世博园区绝无仅有...。

C. 中国式的武术则不仅要打得准,打得狠,而且要打得漂亮,即要在花拳绣腿....之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D. 无锡电视台播出了一则耸人听闻的视频节目,直指无锡市东亭热水供应单位“旺盛热水”将炼钢厂废水以次充好运至宾馆和学校用作洗澡水

解析:“耸人听闻”指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不合语境,应改为“骇人

听闻”。

答案:D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林书豪现象”引起了两会代表的思考,有人认为体教结合在我国实践了近二十多年,但因过于功利,所以鲜有体学兼优的人才。

B. 地震预警系统的应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我国地震预警应用标准和制度建设的滞后,影响了新研制出的预警系统的广泛应用。

C. “十二五”期间,新疆将建设一批大型的石化、煤化、盐化等化工企业,化工园区的快速发展,已逐渐成为化工企业的重要载体。

D. 美国众议院名义上从所谓保护本国人就业为出发点,通过了继续向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的议案,

实则主要是拿中越企业“开刀”。

解析:A项,“近”与“多”矛盾;C项,“快速发展”“成为”“载体”,主宾搭配不当;D项,结构混乱,“从”出发”与“以”为出发点”杂糅。

答案:B

二、类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从思维方式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

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

的思维方式。他们认为,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其中中和论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

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身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这种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使得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

那么导致这两种思维方式存在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借鉴美国著名文化心理

学家尼斯比特的观点。他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

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

文化则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尼斯比特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入手,系统地阐述了东西方思维的产生渊源和特性。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而古代中国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其次,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东西方不同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构建了不

同的心理学理论。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从更深层次理解两种文化对人的影响,而且对东西文化的交流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看待同一个问

题的时候存在着很多的不同。因此如何做到求同存异,对双方的有效沟通都显得极为重要。

只有认识到这种思维差异,并且以此去指导行为,才能够使双方的交往更有效。

6?中国人和欧美人在思维方式的取向上具体有什么差异?(4分)

解析:从第一段中的“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

式;用逻辑思维或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这句话中概括答案。

答案:中国人用辩证思维,而欧美人则用逻辑思维或分析思维。

7?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与欧美人的逻辑思维各自强调的重点有什么不同?(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段的“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这句

话回答了“中国人的辩证思维的重点”的问题。第二段的“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回答了“欧美人的逻辑思维的重点”的问题。

答案: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强调变化、矛盾和中和,欧美人的逻辑思维强调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

&尼斯比特从哪两个角度阐述了东西方思维产生的渊源和特性?(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中的“首先”“其次”提示有两个角度,答案在提示语后。

答案:①社会背景;②社会认知系统。

9?既然东西方思维方式存在差异,那么,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应采取什

么态度?(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既然存在着差异,又要进行文化交流,自然就要约束自己。答案根据结尾两句“因此如何做到求同存异,对双方的有效沟通都显得极为重要。只有认识到这种思维差异,并且以此去指导行为,才能够使双方的交往更有效”来提炼。

答案:采取求同存异的态度,无疑必将加深彼此间的了解,也能更有力地促进东西方文

化的交流。

三、语言运用(15分)

10. 把下面的句子变成一个长单句。(4分)

希腊人认为希腊精神是绝无仅有的,他们还忽视犹太精神,把外国人一律视为野蛮人,

他们最后衰亡,一落千丈,就像他们的胜利顶峰曾高耸入云一样。

参考答案:认为希腊精神是绝无仅有的,还忽视犹太精神,把外国人一律视为野蛮人的

希腊人,最后就像他们的胜利顶峰曾高耸入云一样一落千丈地衰亡。

11. (2012 ?安徽高考)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画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

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2字。(5分)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其中,①__________________ 一切

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②___________________ ,也

同样要“望”。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在园林建筑艺术中,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

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

④_______________ 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丰富了。如“窗

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以小

见大,从而获得了⑤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解题要审清题意要求,理解整个语段含意,抓住关键词“可游、可居、可望”之间的关系,注意层次条理,同时还要注意形式的特点,如一些关联词“不但、也、都是、而且、从而”等在行文中的提示作用。答题时不能离开“居、望、游”三个关键词。

答案:①“望”最重要②即便是“居”③窗子起着“望”的重要作用④景色都不

相同⑤丰富的审美感受

12. 阅读下面语段,简要说明我们如何才能使中医走出困境。(6分)自19世纪末部分国人主张“全盘西化”以“强国”时,中医的困境就已开始了。进入20世纪以后,一些寻找中国落后挨打根源的知识分子,将包括中医在内的传统文化视为腐朽没落文化的代表,不加区分地踏在脚下。此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代中国人,接受西方科学文

化多,对传统文化反而日渐陌生。比如,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弱化,使得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古文为载体的中医理论,对多数民众无异于“天书”。加之,近代以来持续不断对“中医

科学与否”的争论,使越来越多的国人对中医产生怀疑甚至抵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大力宣传传统文化、传统医学,恢复中医生存的文化土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医

药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让大多数国人认同中医,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医立法; 加大政府投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西方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学院:班级:数学学号姓名: 关键字:西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基督教、渗透、文化需求 摘要: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分化为三个派别,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激进派,一个是中间派。保守派主张一成不变,继续走老路子;激进派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落后的根源;中间派则认为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就能强国御侮。 最近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股股的“西洋风”也开始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不仅汉语里多了很多的音译词,例如“摩登”,“可乐”等等。过西洋节也成了卷过上下所追逐的时尚风气,就拿眼下的圣诞节来说,各家店铺把小店装饰的五彩斑斓,各种搞促销活动接踵而至,各大高校呢,就开始准备各式各样精彩的活动,情侣们纷纷上街,学生们欢天喜地。这些现象通通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渗透力。那么西洋文化是什么时候开始向中国开始渗透的呢?它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热衷于过西洋节呢?下文我们来分析一下。 其实西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基督教的传入,当时基督教在中国称作“景教”,教徒一度发展到数十万人,这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渗透。但到了唐朝晚期,军阀混战,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没落。第二次渗透,是元朝。当时因为蒙古帝国的影响力,大批的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可波罗,他的《东方闻见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中国成为西方垂涎的伊甸园从此开始。第三次渗透是在明末清初,时值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开始向中国推广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著名的有利玛窦,汤若望等,可惜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人所传达的东西,中国继续沉眠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等到了第四次渗透,已经是鸦片战争以后了,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四次的渗透初期仍是外国人通过传教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但到了后期,一批批爱国青年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深深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了,中国人开始关注好莱坞了,中国人喜欢上NBA了,中国人爱上过洋节了,中国人的水平要用英语来衡量了,可见,第五次渗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前四次的渗透,因为,它已经彻彻底底的征服了这个民族。 那么西方文化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我认为有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自身的原因,二才是外部文化的原因。为什么说我们自身的原因是第一位呢。我们还是要从历史方面来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分化为三个派别,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激进派,一个是中间派。保守派主张一成不变,继续走老路子;激进派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落后的根源;中间派则认为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就能强国御侮。一开始中间派掌权,开始推行所谓的“洋务运动”,但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中间派不足以改变中国现状。于是激进派开始上台,发动了所谓的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被逐渐唾弃。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阶级斗争阶段,特别是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尤为严重。由于长期对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的轻视,使中国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满足上的空虚。恰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那种多样性及多彩性,弥补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国

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

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 首先,我们需要对近代做一个粗略的概括。什么是近代? 以中国历史来划分,近代大体指的是:资本主义出现开始(世界史中的近代指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中国的是鸦片战争开始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时间上是指1840年-1949年。 我认为,在这一段时间内,中国与西方的主要交流,主要以思想制度的交流为主。而中国对于西方思想文化的接纳态度,在前段时间是以全盘接受为主,而在后期,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态度,逐渐由接受转变为观望甚至排斥。 下面我将对以上观点做浅显说明。重点将会放于抗日战争以前,也就是中西交流的前半段时间。 中国的现代化主要是在西方现代文明的挑战下引发的。和西欧、北美自然演进的“内发型”现代化相异,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起的“外发型”现代化,或称之为“被现代化”。一个腐朽庞大的帝国,以天朝自居,不顾时势,逆天而行,必然要在工业化的决斗中悲惨地死去。中西文化大范围交流的伊始,大致于鸦片战争起,迄今大约已有了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相碰撞,冲突几乎成为了必然。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梁启超于《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皆于器物、制度等方面全面的探讨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首先,我们一致肯定的一件事是,在近代,也就是清朝中晚期,中国文化面对西方先进文化的态度,是在不断地侵略战争中所被影响的。晚晴在西方军队的坚船利炮攻打下,节节败退。西洋的铁蹄甚至踏进了北京的城门。这激发了清朝有志之士的奋发图强,有远见的有如林则徐、魏源等人相继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习西方技术和物质文化结合中国国情的洋务运动兴起。 但是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直接论证了西方制度体制的优越性。从此时开始,中国人认识到的是,中国所落后的,不仅是物质文化,更是有思想制度上的全面落后。 我们重点所探讨的,也是这段时间里,中西思想交流的冲突碰撞。考虑到封建制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之久,历史之久,在思想制度上所产生的中西冲突更是显得尖锐复杂。 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西方思想的入侵,是通过战争和侵略的方式进行的。换句话说,此次的思想冲突是激烈的,是冰与火一样的碰撞。 旧秩序的崩溃,使得中国人急切地寻求一个“救国救民”的出路。而在这种亡国情绪下,中国人一改传统的中庸之道,反而更为偏激地全盘否定或者全盘西化。这种否定和西化,都是两方面的。全盘否定西方文化,故步自封;或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接受西化。譬如全盘否定西方文化下所产生的“中国文化本位论”以及惟洋是从者推行的全盘西化论,都是这段时期中国人的摇摆心理所产生的消极且错误的思想。自近代开始,大批思想家在对比中西文化时缺乏理性思维和理性认知,导致更多的只能看到中国文化的糟粕和劣根性,从而进入了一个越发自卑的时代。 我们可以从两次近代中国主要的运动作对比,即“戊戌变法”以及“辛亥革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相比,前者以改良为主,后者以改革为主。但从根本上说,两次运动所要解决的,都是制度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国人对于“救国救民”的思维已经发生了转变。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一个伪西式的共和国体制。但袁世凯的一意孤行,使得共和国名存实亡“吾人于共和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外迫于强敌,内逼于独夫”,这正是当时中国人心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也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接触,进而发动了具有启蒙意义的“五四运动”。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三专题第二课《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1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一、自主学习 (一)识记词语 重蹈覆辙(chóng dǎo fùzhé)衰(shuāi)亡盛(shèng)气凌人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气势汹汹:盛怒凶狠貌。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二)介绍作者 乔治。萨顿:美国科学史学家。生于比利时。著有《科学史导论》等。他将科学史视为沟通科学与人文最好的桥梁,是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生于比利时的根特。在大学期间,学习过哲学、化学、数学、结晶学等专业,1911年获博士学位。1912年创办国际性科学史杂志“Isis”,担任该杂志主编近40年,并发起成立国际科学史学会。他为科学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一生著述甚丰,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800余篇,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他为创立科学史学科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因而被人们称为“科学史学之父”。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14种语言。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 二、自主学习,文本研读 1、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东方科学是种子,是母亲;西方科学是父亲。即东方科学和思想是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机。 2、古希腊有什么“覆辙”? 明确:他们认为希腊精神是绝无仅有的;他们还忽视犹太精神,把外国人一律视为野蛮人。 3、列举古希腊人的例子有何用意? 明确:(1)引用希腊人拒绝接受犹太文化,把一切外国人视为野蛮人而导致衰亡的历史教训,说明了尊重外来文化的必要性。 (2)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 (3)说明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辉煌,也会慢慢衰亡,从而使人们对文化有正确的认识。 4、论述“我们必须谦虚”时,用了怎样的论据?论述走向实证科学的极端时,含而不露地写到了怎样的论据? 明确:第一问:用了美国的历史记载短暂来强调必须谦虚,同时也与上文提到的古希腊的例证对照。第二问:“骇人听闻”,除了二战时美国为了逼迫日本投降而在广岛、长崎投了两颗原子弹外,还能指什么呢?这不正是“科学方法”“被错误地应用”吗?第7段的比喻其实也是暗指这一点。5、为什么西方文化离不开东方文化? 明确:作者认为东方的人文理念可以拯救西方文化。因为西方科学实验偏于方法的应用,而忽视了思想。而离开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科学方法”——实验科学的方法,会有局限。这种局限表现为:其一,许多思想领域不能使用它;其二,“科学方法”容易被错误地应用。 三、引读提高 1、“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的含义? 明确:光明从东方来,东方是双关、隐喻,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人文主义的理念是东方文化所具有的。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则相结合必然会使世界文化呈现异彩。 2、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明确: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四、总结 本文阐述了东方和西方科学的关系,主要是指出东方对于西方科学的重要性,指出西方文明和科学的缺陷,需要借助其他力量来帮助,东方和西方代表着人类经验的基本和互补日两个方面,西方应该采取谦虚的、正确的态度来学习。 五、板书 1.运用比较的说理方法 文章第5节拿美国文明有理由骄傲同只有300年历史记载的渺小作比较,观点鲜明. 2.善用修辞,词语生动 本文虽是一篇学术论文,但语言很生动,形象。 六、布置作业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内蒙古财经大学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赵赫132062141 13级金融一班(原13级市场营销一班) 2014-12-12

中西方文化起源比较 赵赫 (内蒙古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来自于不同文化间的比较,尤其是本国和其他国家文化 之间的比较可以发现,文化的起源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虽然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它们在道德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礼仪、关系、个体精神等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当我们在制定决策时或者在跨文化交流的时候,应该时刻记得文化差异,这样才能使文化发展更加主动灵活。 关键词:比较,起源,文化 一、引言 从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就像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各自前进、各自发展,但是伴随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迈开资本主义扩张的步伐,中西方文化开始有了拐点,文化的交融伴随着战争的枪炮声,伴随着侵略的文化同化手段,被迫进行交融。时至今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交通方式极大便捷,互联网领域急速拓宽等因素使得全球各地的信息传播极快,真正使世界各地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且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然而,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源自于不同的文化系统,两种文化真正交融交流之前,它们就已各自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行为系统,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

也许这种独特性预示着今后的文化交流暗伏着冲突。中西文化的这种相交汇流,并不意味着在融合两种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出了另一种新的文化,两种文化仍然保留着自己的鲜明个性,交而不融,汇而不合,或者,如果一定要说这是一种合流的话,这也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 二、大河文明与海洋文化 2.1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特点包括:幅员辽阔、腹地纵深,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8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79条),拥有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和雄厚的发展潜能,可以自我调节与更新,这些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延续与完整;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界 屋脊高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疆域的五分之一。塞外的荒漠、北部的草原、中西部沟壕纵深的黄土高原、广阔无边的东部平原、四面环山的大盆地、1.8万公里的海岸线、西高东低走势;温暖湿润的气候,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复杂而多样的气候,几乎囊括世界上大多数的气候类型;半封闭的边缘地形,与西方世界相对隔绝,太平洋无法像地中海那样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中西方文化交往与沟通存在艰难,这既使中华文化保留了自成一体的延续性,但又造成了保守意识、盲目自尊的大国心态。 2.2西方文化的自然基础特点包括:独特的地理位置,西、南、北三面环海,东接亚洲,就像黑格尔的预言,“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的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底无限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最近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股股的“西洋风”也开始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过西洋节也成了卷过上下所追逐的时尚风气,就拿眼下的圣诞节来说,各家店铺把小店装饰的五彩斑斓,各大高校呢,就开始准备各式各样精彩的活动,情侣们纷纷上街,学生们欢天喜地。这些现象通通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渗透力。 其实西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深深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了,中国人开始关注好莱坞了中国人喜欢上NBA了,中国人爱上过洋节了,中国人的水平要用英语来衡量了,可见,第五次渗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前四次的渗透,因为,它已经彻彻底底的征服了这个民族。 [ 转自那么西方文化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我认为有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自身的原因,二才是外部文化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阶级斗争阶段,特别是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尤为严重。由于长期对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的轻视,使中国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满足上的空虚。恰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那种多样性及多彩性,弥补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所接受,并迅速扩展开来。 从西方文化自身的原因来说,西方文化是一种非常讲究的文化,特别是文艺复兴以后,给中世纪昏暗的文化注入了多姿多彩,优雅的元素,于是诞生了莎士比亚一大批天才文艺作者。并且西方文化宗教气氛浓厚,所以又给西方文化披上了一层神圣神秘的外衣。这些

第二章 文化资源的形态

第二章文化资源的价值及其形态 第一节文化的分类 第二节文化资源价值的特征 第三节文化资源的分类 第一节文化的分类 1、文化 1.1 文化的层次 关于文化的内涵,说法很多。通常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意识文化。又称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意识文化包括心理、心态、信念、观念等纯意识领域,也包括哲学、伦理、道德、宗教、美学、音乐、诗歌、文学、绘画等理论化和对象化的意识领域。 第二层次,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处理人间关系的产物。制度文化包括反映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制度,如原始共产主义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包括各种具体制度,如政治制度、婚姻家族制度等。制度文化还包形形色色的规章制度,如生产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定势、民俗民风也可列入制度文化中。 第三层次,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物质产品中融入意识文化的要素,物质成了意识文化的载体。建筑、园林、服饰、器物、饮食、交通工具等物质形态都有精神要素,都有文化的内涵。 1.2 西学东渐 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基本上也可以划归为这几类。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人船坚炮利之下,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一步步走向深渊,在这国家民族存亡之时,中国的有识之士,先进的中国人,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逐渐向西方学习, 1.2.1 意识层面 大量介绍翻译,或撰写西方的史地,哲学,科技,政治,法律等书籍,最先的是林则徐,魏源,然后是梁启超,严复,维新运动,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李大钊,陈望道等五四运动,等等如此,都是为了把西方先进的文化,比如哲学,政治学,社会学,诗歌等介绍到中国来,希望从思想上改变中国人,这是意识文化方面。 1.2.1 制度层面 洋务运动,学习并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管理与技术,希望能强化中国的军事,戊戌变法,直接把中国专制政体改为西方的立宪政体,辛亥革命,希望把中国专制政体改为民主共和。 1.2.3 器物层面 西餐,西装,沙龙,夜总会,上海百乐门,舞厅,西式婚礼,黄包车,一说从日本引进的,一说是从法国引进的,小汽车等等。 建筑方面特地要说的,就是:大多数人较为熟悉的武汉大学樱花大道上面的学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别

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别 一,中西方启蒙教育的认知方式不同 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认识方式和风格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民族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中西方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向发展. 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

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比较》复习资料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1)《苏联大百科全书》中概括:“文化概念最初是指对自然的有 目的的影响,以及人本身的培养和训练。培养不仅包括培养人们遵守现有的准则和习惯的能力,而且包括鼓励他们遵守这些准则和习惯的愿望,使他们相信文化能够满足人的全部要求和需求。任何社会文化都包含这两层意思。”(2) 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涉及到文明,《尚书》、《易经》等,李渔的《闲情偶记》中有“求辟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也”,隐含与蒙昧相对应的文化状态的含义,接近现代意义。西方的文明概念与城市文化兴起关系密切。(3)在许多情况下,文明和文化两个词通用。文明往往指的是相对成熟或者高级的文化形态。中华文明古希腊文明等。但对于处在低级状态下的文化,一般不用文明一词。如因纽特文明。(4)一些学者认为文化为精神现象,而文明指制度化、形态化的社会现实,如政治、军事、法律等。有的学者(美国巴格比)用文明将较大较复杂的文化与较小较简单的文化区别。四大文明古国与一些“亚文明”。许多人不加细究地把文明作为文化的广义解释,用它来描述那些综合性、整体性较强的文化事实。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精神文明等。 中西学者对文化的阐述:1把文化看做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用 它来概括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2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总和。3强调文化作为人的社会行为与习俗的意义。4还有一种普遍的认识,即把文化主要视作人类的艺术活动及富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的概括。5一部分学者尤其是历史哲学家十分重视文化的历史传承性质,他们倾向于把文化理解为一个社会的传统行为方式或全部社会遗产。6从功能和价值层面来认识文化的意义是文化概念探讨的又一思路。7强调文化对人的思想行为的潜在指导和规范作用是另一类文化阐释的核心。 文化性质和特征:1、我们赞成把文化看做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2、我们把民 族性和地域性看做五年后的重要特征。3、文化还具有规则性。4、文化是历史承继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5、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与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中西文化的不同地理差异和自然条件对文化形成的影响:中:1 首先是 幅员辽阔、腹地纵深。辽阔的土地不仅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而且蕴藏着雄厚的发展潜能,使他们能不断地自我调节和更新,并且进退裕如。2 其次是复杂的地形地貌。这些都滋养了中华文化众彩纷呈的特殊,为华夏多民族、多源流、多侧面的亚文化系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3 第三是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气候为各种植物的生长和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优厚的自然条件。4 第四是半封闭的边缘地形。促使中华文化能够沿着自己的方向独立发展,创造与众不同的文化品格和文明成果,并能保持自成一体的延续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主旨了华夏文明的不断进步。西:1 陆地狭窄而多山地带,土地贫瘠加上气候不利于粮食的生长。因而很难形成完全自足的农业经济,因而他们不得不转向大海讨生活。2 地中海地区特色的海洋地理和周边环境。开放的地理环境和具有较高文化势能的周边文明又为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宝贵的经验。3 古希腊自然地理的第三个特征是它的全境被各种天然屏障分割成若干孤立的小区域。这种特殊的地理,产生了希腊独特的城邦制社会结构,多方向、多民族共生的富于变化的文化聚集,也陶冶了希腊民族崇尚自由和个性独立的基本性格。

中国传统文化保持其纯粹性和融合西方文化

谢谢主席!大家好! 下面由我做这次的总结陈词。 纵观整场辩论不可谓不精彩,但是细细看来对方辩友存在不少漏洞。 1、我们今天谈及中国传统文化,泛指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具有的文化,即是新文化运动以前的文化。 2、我方所讲融合西方文化并非对方辩友所说的中国文化趋于西化,当然我方也不否认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保持其纯粹性,只是保持到一个什么程度还是有异议。 下面就我方观点做以下总结: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是两个相斥的实体。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发生了剧烈的变动,西方文化的冲击是其中一个中重要的因素。伊斯兰文化、日本文化、印度文化等都经历了不同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变迁,然而依旧保持他们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同样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并未收到改变。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小农经济封建体制为基础,然而新中国的成立确定了社会主义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经济、文化三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视乎缺了一段)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固然重要,但是时代在发展,文化发展必须与政治、经济相协调。 再者,“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愈来愈明显,各民族、各文化的接触与沟通之频繁与密切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中国传统文化的确需要经过不断的“扬弃”“审视”来保持其纯粹性,但是融合西方文化,获得其现代意义并发挥创造的力量才能与时俱进。 最后,不管今天我们辩论双方站在何种立场,但是我们共同关心的应该是如何辩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两者关系这一问题。 我方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西方文化,取舍有度,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高中语文《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探讨,认识东西方文化科学交融的意义。 2、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3、感悟作者宽度的胸怀,科学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科学观。 【教学重点】 1、通过问题探讨,认识东西方文化科学交融的意义; 2、分析文章思路以及表达方式、语言和整体风格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领会作者对科学的认识及评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慨叹于西方科学文明的巨大魅力,特别是西方工业文明与知识经济的巨大发展,让我们总觉得,东方科学要好好学习西方科学文明来加快发展,缩小与西方科学文明之间的差距。那么西方人,又是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文明的呢?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之间的关系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乔治?萨顿的《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相信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二、作者 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家,科学近代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14种语言。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 三、解题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四、字词积累 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指坏事。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 五、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试给课文分出3部分,并归纳各部分大意。 可按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引论部分抓住“两件事”这一中心;本论 主备 部分抓住对科学的态度;结论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引论(第1-3节强调“必须记住两件事”,要正确对待东西方科学; 本论(第4-9节论述研究科学,必须有科学的态度; 结论(第10节提出“希望和前景”。 六、问题探讨 1、前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古希腊因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独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事实胜于雄辩。(用意是什么?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2、仔细阅读本论部分(第4-9节,完成以下练习。 (1试分析这一部分的结构特点。 (2论述“我们必须谦虚”时,用了怎样的论据?论述走向实证科学的极端时(离开东方的人文理念,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科学方法”——实验科学的方法,会有局限,含而不露地写到了怎样的论据? 第一问,答案在第5段。 第二问,答案在第6段。 3、“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的含义?

中西方文化比较重点整理

文化的界定——文化含义 第一个层次:1、常识理解的文化:学文化文化补习班文化宫文化俱乐部文化局文化部 第二个层次:2、知识所理解的文化:中国功夫、太极拳京剧针灸推拿新石器文化河姆渡文化 第三个层次:3、国民性格民族精神中华智慧华夏神韵 文化的两个定义:就过程而言,文化就是人话或子人接的人类化,也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就结果而言,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文化残在于各种内蕴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于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文化的核心是传统思想观念与价值。 文化结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显性文化:表层——器物(用途:衣食住行。材料:玉石、金银、陶、青铜、铁、瓷)、中层——制度(成文制度:政治、法律、教育。不成文制度:风俗礼仪、家族制度)、深层——精神(思想:学术思想、哲学。信仰:宗教信仰、文化艺术)。隐性文化:心理潜意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审美情趣。符号——言语符号、非言语符号 文化的要素:1、物质产品:人类通过利用、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一些物品2、社会关系:人在共同的生活中彼此构成的关系,生产关系是各种关系的基础3、规范体系:指社会规范,即人们行为的准则,包括成文的法律规章制度和不成文的规定4、认知体系:包括心理感知、思维方式、价值趋向、终极关怀、审美情趣等5、符号体现: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文化的分类:1、形式分类(时空分类)。文化层:文化的历时态。文化的历史发展上存在不同层次,每一个层次反应不同时代文化各要素所积累的平面分布:蒙昧---野蛮----文明原始----古代----中世纪----现代文化鱼猎---农业---工业---后工业文明文化圈:文化的共时态在一定区域,在特定的某一地带和环境下居民所创造的共同生活方式,其心理,行为具有一定的空间特色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埃及----巴伦比---印度---中国2、群体分类:文化从:文化的社群态按照社会群体和组织划分的属于不同种族、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特征 大群文化(民族种族,阶级,阶层)小群文化(制度性,非制度性)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3.对象的分类。信仰的对象:佛陀、上帝、玉皇大帝。学问的对象:儒家、道家、释家。生产的对象:稻作、小米、麦子。消费的对象:茶、酒、豆腐。制器的对象:青铜、陶瓷、竹木 文化的特征:1、文化是人类的创造2、文化是人们后天习得的3、文化是一个体系4、文化在某一个群体中具有共享性5、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积极性6、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是可以传递的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 1.文化产生根源:自然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文化特征和社会心理 前资本主义社会,各国的经济结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农业经济:中国2、游牧经济:亚历山大帝国,蒙古帝国3、农牧混合经济:欧洲。三种不同经济结构的特点:农业社会经济结构稳定性最强,因此这些国家的进化速度也就最慢;游牧经济结构的稳定性最差,这些国家多是暂时不巩固的军事行政联合,分和多变;农牧混合经济既有一定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可变性,稳定性来自种植业,可变性源于游牧业 2.中西方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从根本上讲,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首先是由其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因为自然环境不仅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也由此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心理。例欧洲地形和欧洲气候中国地形和中国气候 3.中国与欧洲不同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一、农业经济的技术结构对农业劳动生率的高低和农业商品化生产发展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1.生产对象本身需要的工时不同2.不同的耕作方式对自然资源的保持有不同的后果。二、农业经济对生产分工和商品化进程的影响也大不相同:1.中国单一的农业经济,以家庭为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只能进行简单的再生产,这样繁重的体力劳动一方面造就了以勤劳节俭著称于世的美德,另一方面也生产了狭隘自私的意识,形成了排斥写作的小生产传统2.欧洲农牧猎林混合经营的庄园经济结构,生产活动有天然分工。三、对商品的需求与社会体制上的差异:1.农牧混合经济限制了统治者聚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文化的语意十分丰富,各界学者对其界定不同,“笼统地说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即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1。”H.H,Stern(1992:208)提出的文化的广义概念(Culture with a big C)指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有些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高级文化、大众文化和深层文化三个层次。笔者此处采用第一种划分方式,对当代中国文化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的部分典型进行粗略的分析。 一、器物文化 所谓器物文化,是指体现一定生活方式的那些具体存在,是人的创造,也为人服务,看得见、摸得着,是一种表层次的文化。2 1阎苹《中西文化面面观》,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第5页 2同上,第6页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化浪潮的兴起,西方的很多生活方式都被我们所吸收。中国随地可见的西餐厅,欧式的装修风格等等,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展开,西方高新技术产业成果快速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1.1对西方饮食文化吸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洋快餐就在全国各地迅猛发展,西式快餐文化很快在青少年之间展开。牛排、意面等西式餐点作为一种新型的就餐方式也受到了欢迎,“刀叉文化”丰富了人民的生活。而以葡萄酒、威士忌为代表的洋酒也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伴随着西方的酒文化为人民的休闲带来了新的体验。 1.2对西方服饰文化的吸收 80年代,由于西方国家思想意识的开放,女性内衣的出现,标志着女性从封建传统文化中解放出来,对从思想到身体的自由发展的渴望促进了整个西方服装业的迅猛发展。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服装被引进了中国,带动了中国服装的改革,服装样式不再是解放初期的“伊凡诺夫”式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霍桂桓 【专题名称】文化研究 【专题号】G0 【复印期号】2004年02期 【原文出处】《民族艺术研究》(昆明)2003年05期第30~33页 【作者简介】霍桂桓,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0732 【内容提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进入第二次现代化进程,文化要素逐步进入经济活动领域,全球文化市场正在形成。西方发达国家已充分认 识到文化产业研究与开发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意义,制定了灵活多样的文化 政策。在加入WTO、文化市场开放的情况下,我国应借鉴其经验,全面推进 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在继续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同时,研究二次现代化的 新情况,奠定文化政策基础,实现文化观念的转型与文化管理体制的转轨。【关键词】第二次现代化/全球文化市场/文化政策/文化转型/体制转轨 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2003)05-0030-04 当前,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国内的文化研究、文化产业研究与开发,以及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和探索,不仅已经在有关学术研究部门开展起来,也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的参与及合作。在这种形势下,翻译和引介西方主要国家的文化政策,并结合其具体国情现状对这些文化政策进行比较全面和准确的理解、探讨及研究,对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文化、文化产业研究和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显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因而也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目前正在大力实施的重要科研项目之一。 一、西方主要国家的社会文化现状和文化政策特征 根据我们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渠道掌握的资料(注: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的某些材料和数据已经刊登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编印的《文化政策调研》上,但读者可能由于保密方面的原因无法看到这份刊物;需要这些材料的读者,请直接与该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联系索取。)来看,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虽然都在关注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开发,但由于它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当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水平各异,其社会文化管理体制和相应的文化政策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综合看来,我们可以把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社会文化现状和文化政策特征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第一种类型:美国 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发达、已经全面市场化、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基于这样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国家对文化发展的管理和协调机制以“无为而无不为”为特征,具体管理方式以各州政府为核心协调单位并且灵活多样;而其文化政策重点则是,一方面,就发展信息化高科技手段而言,通过颁布各种政策法规促成软件硬件的剥离、使硬件生产归于传统产业,进一步促进、保护和开发国内外文化资源(特别是开发国外文化资源),在使“文化资源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拿来主义》教案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 【课前导学】 1、积累字词:媲美事过境迁抱残守缺明日黄花 褒贬昙花一现销声匿迹孤芳自赏 威慑一蹴而就面目全非班驳陆离 积淀筛选攻讦咀嚼时髦蜕除 2、课前探究 1)、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以及本地的传统文化。初步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涵。 2)、思考教材中的“问题探讨”。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的学习,了解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从而正确的对待传统,唤醒他们的尊崇传统的意识。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能够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等说理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高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一些概念的把握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20世纪80年代,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文做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在这种背景下,庞朴针对这种种现象,写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从文化学的角度,做出了分析。 二、作者简介: 庞朴,江苏淮安人。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任教与山东大学。1974年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以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公孙龙子研究》、《儒家辩证法研究》等等。 三、课文研读: 1、释题: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可见,本文主要阐述了二者的概念和区别。 庞朴认为: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2、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思路。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引子部分:是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正确对待传统的重大意义。提出应区别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 “传统文化”部分:阐述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特点、范围,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文化传统”部分: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生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财富与包袱”部分:论述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阐明应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 全文是总分总结构。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着重探讨传统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传统。 3、研读文本:

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认识

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认识 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 一、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 1、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公元前1000年(周代)---“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尚书·禹贡》---庞大帝国 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8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79条)---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雄厚的发展潜能---自我调节与更新---进退裕如---文化的延续与完整 2、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高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疆域的五分之一---塞外的荒漠---北部的草原---中西部沟壕纵深的黄土高原---广阔无边的东部平原---四面环山的大盆地---1.8万公里的海岸线---西高东低走势 3、温暖湿润的气候 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复杂而多样的气候---囊括世界上大多数的气候类型。 中国气候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光、热资源丰富。中国大部分领土属温带,亚热带区域也不小,最南部伸入热带,最北部伸入亚热带,全国各地的太阳幅射和热量都可满足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二是水分分布不均。中国东南部受夏季风的强烈影响,一般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区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这是东南部为农耕区,西北部为畜牧区的自然基础。 三是山地气候居多。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广大山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来说有有利的方面,即有多种垂直气候带,气候类型多样,利于发展多尺度、多层次的立体农业,发展林、牧、果、药等多种经营。 4、半封闭的边缘地形 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太平洋的浩渺无际---望洋兴叹---无法像地中海那样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文化交往与沟通的艰难---“丝绸之路”未能成为繁荣兴盛的大道---隔离机制---自成一体的延续性---保守意识---自诩世界中心---盲目自尊的大国心态 二、西方文化的自然基础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论西方风俗影响 ?中国节日的现状 ?近年来,在中国有些地方越来越受西方风俗影响尤其是受西方节日文化影响,中国的年轻人,对于圣诞节越来越热衷,甚至超过了中国自己的节日,造成端午节这种中国重大传统节日被列为别国遗产。 ? ?母亲节,父亲节,光棍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学校里掀起一波又一波“洋节”的热潮,大家都热衷于过“洋节”,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却几乎没有兴趣。 ? ? ?在现代年轻人所认识的节日中,情人节和圣诞节比咱们的端午节和中秋节都重要的多。都认为这些外国节非常时尚,非常浪漫。就连春节的意义与节日气氛都大不如前,认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已经落伍,过的没意思,? ?传统节日原来有一整套的仪式和内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很多节日仪式的片段在不断的遗失,比如春节贴对联是为了避邪;吃饺子是为了送走旧的时辰,迎来新的时辰;互相拜年,表达了对对方的美好祝愿……但现在这些程序虽然还在,但缺少了仪式的凝重感和虔诚感。 ? 传统节日何去何从 ?七夕VS情人节? ? ?面对西方情人节的冲击,土生土长的传统七夕节遭遇着尴尬却总是不

声不响。七夕节虽然历史悠久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它在年轻人群中的影响力,却似乎并不大。人们已经把七夕节还给了古老的历史。? ?每当西方情人节来临之时,年轻情侣都会不失时机地互赠爱意,且花样翻新,近乎疯狂。而每年的七夕节却显得异常冷清,鲜见年轻人有什么热情举动,有的人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节日。也许是故意,也许是不经意,总之人们在追捧“洋节”的同时,冷落了本土传统的节日。纯美的七夕就是这样渐渐地被遗忘。 ? 我们的传统节日 ?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洋节”情结 ? ?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 ? ?一方面,当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动议要将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春节改到2月4日,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时候,另一方面,国人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摩登的、前卫的、新潮的新新人类,在赶西洋人的时髦,纷纷过起了洋节! ? ?面对这些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社会众生相,一些有识之士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到底该怎样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人该不该钟情于西洋节日?西方人是否也像我们一样崇拜中国节日? ?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利用寒假半个月的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翻阅资料,到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到社会上走访了各行各业的人士,现将主要观点整理报告如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