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镇域经济发展信息

镇域经济发展信息

镇域经济发展信息
镇域经济发展信息

镇域经济发展信息

五月的界河镇,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投资1.2亿元的重点建设项目———滕州市政工程保障基地项目正在抓紧施工;深信纯物理法水处理设备制造项目、乾盟万象高端环保包装项目、污染土无害化处理项目等一批投资上千万元的大项目、好项目陆续入驻;广袤的田野上,到处可看到一望无际的马铃薯田地里收获机穿梭,薯农们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幸福……处处呈现出一派竞相发展的喜人景象。

这仅仅是界河镇锚定“五闯五攻五样板”,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实际,聚力打造“五抓五战”高质量发展镇域样板的一个剪影。今年以来,界河镇以落实“五闯五攻五样板”三年行动为抓手,聚力实体经济抓攻坚,围绕水泥产业链条上下游配套,引进深信纯物理法水处理设备制造、乾盟万象高端环保包装等3个项目;聚焦高端化工、医养健康产业,全力服务大明科技上市,不断加快推进绿灵科技等重点项目建设,强化鲁南中联央企带动效应,鲁南中联在界河新注册3家公司,已形成实质性税收,实现了央企镇级税收零突破;积极发挥乾盟实业、深信集团、瑞泰盖泽等公司核心带动作用,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建材集群发展。同时,该镇还深入实施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加快“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步伐,重点培育隐形冠军、单项冠军、瞪羚企业等专精特新企业2家。1至4月份,全镇财政收入同比实现正增长,各项经济指标向好态势明显,全力跑出了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新冠肺炎期间,我们镇还不断加强与泓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联系对接,积极开展线上洽谈,通过‘主会场+投资方签约代表视频连线’方式,与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国家菌种资源库负责人张瑞福云签约现代农业废弃物高效循环利用项目,筹建马铃薯示范田5万亩,该项目的实施将加快推动界河镇马铃薯产业融合发展步伐。”界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学焱表示,今年界河镇在抓好实体经济工作的同时,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推广换茬轮作、土地休耕,重点推动旱稻、果蔬等种植基地建设,持续推进1.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争取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着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高了农业产出效益,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同时,该镇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

营主体,创建枣庄市级以上示范社、家庭农场2家,狠抓皇娘沟、郑寨为农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乡村振兴服务队帮扶作用,培养农村经纪人15名。

近日,在界河镇68个村庄,村两委正组织村民群众对村

内的“三堆两垛”、卫生死角、生活垃圾等进行全面清理,及时补植各类绿化苗木,从细节着手绿化、美化村庄环境。村民共同参与扮靓村庄的这一场景,正是界河镇对镇驻地、村与村连接线、各村环境卫生进行全面综合整治,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该镇对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任务,坚持问题导向,从细处入手,以村容村貌提升“、厕所革命”等工作为重点,聚焦重点难点、屋前屋后等死角,集中深度清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着力营造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魅力乡村新气象。目前,新增无害化厕所121户、农村公厕13个,完成6个村居的生活污水治理,新创美丽庭院示范户60户,新建美丽乡村47个,常态化推进村庄保洁,全面提升人居环境。

界河镇围绕省级园林城镇创建,着力提升小城镇绿化管护水平,科学规划镇驻地停车场,进一步提升文明内涵,狠抓文明单位、文明村庄创建,积极开展“文明家庭”“优秀退役军人”等评选活动,全面打好城镇管理优化战,在去年枣庄市镇域环境整治工作第三季度考核中位居同类镇街第一名的基础上,今年第一季度考核又获得同类镇街第一名,成功创建了省级卫生镇。深入挖掘鲁班习俗传说、古迹旧物,抓好西孟庄遗址、界河驿站、东曹西孟氏旧居等历史资源的挖掘保护,形成特色鲜明的“鲁班故里”文化品牌。目前,该

镇新建城镇节点景观2处,新增停车位200个,建设村级综合文化中心11个,填补健身器材空白村6个,开展“文化下乡”70场。该镇还积极打好蓝天保卫战,扎实开展扬尘治理专项行动,铁腕打击“散乱污”企业,确保PM2.5、PM10等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全面落实“林长制”,加快推进灵泉山小流域、界河河道和兴隆破损山体治理项目,新增造林面积550亩,并持续推进“河长制”全面见效,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良好生态环境。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今年以来,界河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在可用财力紧张、需投入地方多的情况下,坚持‘小财政、大民生’的初心不改,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进民生工程项目,全力铺就群众幸福路。”界河镇

党委书记王宁如是说。

为打好民生保障兜底战,该镇深入开展“两不愁三保障”提升专项行动,落细落实行业部门政策,强化资金项目规范监管,确保86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面稳定高质量脱贫。积极夯实民生保障,全力推进饮水安全二期工程,积极服务枣菏高速建设、京台高速改扩建工程,完成9个村通户道路和6公里“四好农村路”、7公里大中修工程,并大力开展“慈

善一日捐”“金晖助老”等慈善救助活动,持续强化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功能。全面优化公共服务,狠抓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工作,健全老年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关爱服务体系,并扎实开展基层医疗卫生能力提升行动,推行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着力提高市二院和卫生室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该镇不断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强化教师队伍、教育行风建设,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让群众拥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李鹊镇:生态引领镇域经济发展

广饶发布

2021-12-06

生态引领镇域经济发展

今年以来,李鹊镇牢牢把握“高效生态、绿色发展”总体定位,瞄准打造“农业强镇、物流重镇、休闲名镇、园艺小镇”的发展目标,发挥生态优势,突出绿色发展,努力开创镇域经济发展新局面。

发挥城郊区位优势,做大生态观光商贸物流业。借助1.8万亩优质苗木花卉基地,完善AAAA级景区和全域旅游创建规划,实施上农休闲旅游区改造提升工程和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布局鹊苑观光体验、绿色园林游憩、传统村落记忆、红色庄园品赏、淄河生态休闲5大功能区,打造园林生态观光带、滨湖休闲观光带和民俗休闲观光带3条精品旅游线路。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加快推进总投资8.5亿元的铁路专用线二期、输油管道及中转罐区等6个广饶物流园区商贸类重点工程项目,开展“双招双引”行动,扎实构建园区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库,打造集生产性、生活性物流于一体的综合物流园区。

改造转型传统农业,做强现代生态农业。按照“西部粮食、东部苗木”发展思路,加速新潍高路两侧设施农业布局,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长廊。实施1.2万亩

高标准农田和3000亩高效节水项目建设,力争水肥一体化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推进盛凯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胜大粮油“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祺顺粮食仓储物流3个农业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汇通粮食与中粮集团、中化集团订单小麦项目合作,增强核心竞争力。大力培育“名优特稀新”经济作物,推动苗木、小麦、胡萝卜等产品品牌做大做强。

实施绿色环保行动,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化森林乡镇、森林村居创建行动,打造“绿树环绕、浓荫覆盖、花草萦绕”的优良生态环境。以“三年增绿”工程为平台,大力实施干线两侧路域绿化工程,高标准建设环镇林、环村林、农田林*、干线林带,力争2021年全镇林木覆盖率达到40%。大力实施“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加快工业园区雨污分流管*和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建设,健全农村供水和城乡供水一体化运行管护体制,深入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秸秆禁烧、扬尘治理等工作,促进全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关于镇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镇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积极推进“三镇战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北京石楼镇经济发展问题和对策调查 北京理工大学高职学院李金侠 摘要:近年石楼镇实施“三镇战略”以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本文进一步对石楼镇经济发展进行SWOT分析,并立足实际提出了积极推进“三镇战略”的具体发展思路。 关键词:三镇战略;SWOT分析;发展思路 石楼镇位于北京市西南部属房山区辖镇,面积42.5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12个行政村,人口2.9万余人。大石河、周口店河、马刨泉河三条河流在境内蜿蜒穿绕,石楼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拥有3.8万亩肥沃良田,是房山区平原产粮大镇之一,曾有“房山的乌克兰”之称。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石楼的产业结构调整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逐步淡入低谷。近几年,镇党委、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针对石楼实际,确定并实施了“工业强镇、城市兴镇、都市农业大镇”的三镇战略,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全面审视石楼镇镇域经济发展现状,认真分析发展优势和机遇,深入剖析存在问题,明确发展思路,对于实现石楼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石楼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突出产业定位,争取政策支持,努力克服困难,全镇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如表所示:

图表1:2004-2008年来主要经济指标: 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农村营业收入(亿)15.8 18.1 14.114.214.3 税收收入(万元)1363 1585 200728003542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6962 7210 767084529298 资料来源:北京市房山区统计年鉴(2005-2009) 镇域经济发展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经济结构趋向优化。石楼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优化经济结构。一是农业结构向纵深调整。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重大突破,在已建成各类农业设施950栋的基础上,2008年,又占地570亩,新建温室大棚152栋,发展到1402栋,石楼镇都市农业设施建设已跻身全区前列,为农民创业增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养殖业获得进一步发展,建成一批养殖标准化基地,如秀丽养殖厂,夏村特色养殖基地等。二是工业结构进一步改善。一批规模较大、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相继入驻,规模企业和支柱产业的优势逐步显现。2008年,全镇31家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7亿元,同比增长37 %,上缴税金780万元,同比增长22 %,解决劳动力就业1853人,同比增长16 %。三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以旅游产业为依托,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思路,努力使之成为农村镇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镇域经济发展典型经验特色亮点材料

镇域经济发展典型经验特色亮点材料 x街道位于x区南x公里处,幅员面积平方公里,辖个行政村,个社,共有万人口,万公顷耕地。x个村中,x年集体经济收入超万元的村有x个,x万元的村有个,x万元的村有个。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五种较为成熟的镇域经济发展模式,其中资源发包型、资助扶持型、龙头带动型、资源补偿型,都是相对传统的发展模式,而总社引领型,体现了我们在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突破性成果。 一、发展背景。在经济联合社成立以前,经过多次在x街道进行深入调研,我们感到当地老百姓虽然比较富裕,但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是乡村振兴的短板。虽然各村荒山荒坡等资源比较多,但由于分布零散形不成规模难以得到有效开发利用,于是区委、区政府提出充分利用现有荒山荒坡、闲置水面、废弃校舍等资源,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建议,这一建议既与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相吻合,也符合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实际,更反映了当前农村干部群众的普遍愿望。 因此,我们于x年x月x日成立了x街道“X股份经济合作联合总社”,由x村四个经济联合社共同组建,是X省首家镇域经济合作组织,现有成员x人,幅员面积平方公里,集体土地面积为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公顷;现有荒山荒坡公顷,机动地公顷,水面&&公顷,

闲置校舍处。由于联合社位于“X”x中心地带,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良好,具有较大开发利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发展模式。联合总社的发展模式和机制为“资源打捆、互利共赢”。x街道各村发展条件差异较大,单个村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因此,走联合发展之路,抱团发展是壮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 成立的“X股份经济合作联合总社”,就是利用x“X”的品牌优势,把分散资源进行整合,统一管理和使用,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一)“资源打捆”模式。主要体现在项目建设上。目前,联合总社正在开展两个项目: 一是“X复绿工程”,利用本社荒山荒坡开展“复绿”工程,栽植各种绿化植被,即绿化了荒山、荒坡、美化环境,又增加了收益。X复绿工程项目计划投资x万元,资金主要包括:总社筹资x万元,x区农村集体经济创业专项基金扶持x万元,利用本联合总社内集体荒山x公顷(评估价x万元)栽植造型松、美国红枫、金叶榆等不同品种的苗木,因地制宜地利用总社现有荒山、荒坡发展苗木产业。项目x年开始建设,三年后将产生收益,预计收益率约为x%左右。随着苗木树龄的增长,项目收益值会逐渐提高。项目建成后不仅有经济

xxx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xxxx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xxxx农工委《关于报送村集体经济相关资料的通知》要求,xxxx调研组深入本镇各行政村,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访谈、查阅资料等方法,对全镇村集体经济发展有关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全镇共有村集体经济组织18个(不含社区居委会),2017年全镇村集体经济总收入4.28万元,拥有固定资产264.15万元,村均14.675 万元。2017年全镇非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有经营收益的村2个,占村总数的11%,全镇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有经营收益的村2个,占贫困村总数的50%。 (二)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①经营收入3.6 万元,占84%;②发包及上交收入0.68万元,占16%。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我镇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制定出台了加快和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意见措施,鼓励各村立足村情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找准集体经济的项目源和增长点,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一)盘活集体资产增收。近年来,我镇通过全面开展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摸清集体资产家底,盘活存量资源,开

展承包租赁经营,使集体资源发挥效益,实现保值增值。 (二)开发集体资源增收。我镇一些村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注重发挥地区特色和资源优势,通过合理开发运作,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激活了村集体经济活力。如破马村投资60万元,养殖小龙虾,每年创收3.6万元。 (三)帮扶带动助增收。从开展落实驻村干部到重点贫困村任职,实施帮扶工程的开展。2017年,我镇进一步在全镇开展干部“联乡挂村帮户”活动。各挂钩部门、干部帮助挂钩村选优配强村级班子,选好领头人,建好新班子,清发展思路,制订发展规划,扶持地方特色产业,壮大村财收入。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镇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看,全镇村集体经济整体实力还比较薄弱,造血功能差,发展后劲不足,发展中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基础薄弱,先天不足。在落实家庭承包责任制和开展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我镇绝大多数村只强调“分”的一面,而忽视了“统”的作用,不仅没有保留集体经营的土地、山林,而且把一些适宜集体统一经营的项目也平均分包到户,甚至把积累的集体资产也拆分殆尽,村集体经济从此退回到近乎空白的境地,失去了发展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重新发展集体经济自然困难重重,

发展乡镇经济存在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发展乡镇经济存在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一、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以罗亭镇为例,农村人口占比重大,越占1/5。产业结构调整条件还不够成熟,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的科技带头人,即使有极少部分人发展了特色种植,也形成不了规模,对与全镇来讲,产生不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工业发展滞后,农民就业渠道不广,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不高。以上种种原因,致使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二)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教育、科技、文化以及信息滞后,科技含量低,产业化进程难以形成规模,农民增产增收较慢,人民群众的生产力水平较低,财政增收困难,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低而困难。再者,名义上作为南昌城区的乡镇——罗亭,地处山区远离南昌城区,除了客观条件制约之外,更为主要的还是人们受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在生产方式上大多沿袭过去原始粗放的耕作方法,再加上农业基础设施的不完备,一方面推广良种良法力度不够,无法形成真正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导致粮食产量不能得到迅速的增长,另一方面农民难以摆脱传统思想的素束缚,尝试将主要的生产方式向二、三产业的转变,导致增收渠道不畅,人民群众的生活同全市平均水平来比仍然处于低水平。 (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够,长期受落后思想的束缚,开放、探索、创新意识差,农村群众观念转变慢。事实上存在着铺张浪费,

好逸恶劳等不良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扼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干部的整体素质和人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进取精神不足,缺乏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工作作风飘浮,组织纪律涣散,工作拖踏,积极性不高,说的多干的少,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五)受资金、技术、交通和能源等因素的制约。拿罗亭镇来说,虽已通路,但距离市区及湾里城区仍然较远,公共交通极不便利;坡陡、弯大、路窄,有些是晴通雨阻,运输能力低,严重制约着本镇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由于资金短缺,镇内几个乡镇企业经济收入不景气,没有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总体上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缺乏,保证不了经济建设的人力、技术的需求。 二、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对策 乡镇经济的发展,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基础配套和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其中: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即“三农”问题是制约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乡镇经济的整体工作要围绕着或立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来展开。具体的来说: (一)一、二、三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来配套,而城镇化水平要与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罗亭镇虽被列为南昌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镇,工业园也落户罗亭,但由于起步较晚,城镇化建设水平

某乡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某乡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和村级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也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和号召力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政策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如发展特色产业型集体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型集体经济等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部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路子不多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了集体经济薄弱,集体收入低,有的行政村连正常的经费开支都难以维持,长期靠政府“输血”和负债度日,特别是当下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如何突破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以村富引领民富的课题亟待研究。笔者通过对XX县XX乡13个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对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了一些思考,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XX乡基本情况 XX乡位于XX县城北郊,距县城4公里,泉南高速XX互通口至县城连接线穿境而过,全乡国土总面积1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75万亩,林地9.5万亩,下辖13个行政村,236个村民小组,9630户农户,农村人口3.9万人,总人口4.2

万人。XX乡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境内有以水稻、烟叶、脐橙、花卉苗木等为主的农业产业,特色产业以种养为主,其中烟叶生产历史较长,XX年该乡种植烟叶1920亩,此后每年都种植千亩以上,但XX年以前烟叶生产存在散户居多、技术落后、前期投入成本大、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留村劳动力老年化以及土地流转难等制约因素。自XX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对口支援XX县烟叶发展以来,该乡烟叶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该乡有得天独厚的种植优质烟叶的自然生态条件和悠久的种植历史,做大做强烟草农业,把烟叶产业放在“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高度,推动烟叶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带动贫困对象致富,是该乡近期短效产业扶贫的方向。XX年,该乡开始打造塘石现代烟草农业综合示范点,覆盖区域含XX乡塘石、河坪、园塘等3个村,耕地面积2750亩,宜烟面积2460亩,基本烟田2120亩,有劳动力人口2085人,现涉及25个种烟村组,126户基本烟农。除烟叶生产外,该乡努力培育资源优势明显、地方特色突出的种养示范基地,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大力发展蔬菜、生猪、肉牛、草莓、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主导产业,重点扶持合富村现代农业园、上社村苗木基地和草莓基地,塘石村肉牛基地和苗木基地,仁塘、泗望村蔬菜基地等产业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拟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烟叶为支

浅析如何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浅析如何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摘要】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对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坚持城乡统筹、深化城乡体制改革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全面提出加快镇域经济的措施。 【关键词】镇域经济特色产业城乡统筹城乡体制改革 加快镇域经济发展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为重点,以发展镇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坚持因乡镇、因村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构建充满活力的块状经济区,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同时不断创新镇域经济发展体制,增强发展活力,促进镇域特色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夯实镇域经济发展基础 特色产业的发展对于提高镇域经济的经济实力和档次、转变镇域经济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色产业的发展要立足于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尽快打造镇域经济发展的特色。

1、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工业的发展要走集约化、区域化发展思路,也就是走发展工业园区的发展思路。工业发展的集约化、区域化符合工业发展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能够加快产业聚集,也有利于基础设施配套和项目服务,还可以节约利用土地、减少环境污染。因此,要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集约发展的原则,在中心镇和区位、资源、交通、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集中规划建设乡镇加工制造业基地工业园区,同时积极引导各类加工制造企业向基地集中。在管理服务上,要牢固树立“企业发展我发展、企业发展我服务”的亲商、安商、富商的服务理念,靠特优服务打造“投资洼地”,增强环境的吸引力。每个园区均实行闸口式管理,企业除正常生产管理以外,其他方面的社会事务基本上由园区接管,让客商把主要精力放在生产上。通过实施园区带动战略,使园区真正成为镇域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良好载体和平台。 2、以招商引资为突破,破解镇域特色经济发展的资金难题 发展镇域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依托,而在资金的来源上,招商引资是有力的依托。招商引资要立足自身优势、创新思路、积极拓宽渠道。首先要围绕资源优势抓招商,发挥农村劳动力、农副产品、自然资源等优势,积极引进加工贸易、农产品深加工和资源开发项目,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

关于某镇域经济发展地调研报告材料

关于镇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2011年8月27日来源:XX党政办公室【收藏本文】浏览 910 次 XX镇党政办调研室 近年来,XX镇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积极调整镇域经济结构,优化镇域产业布局,提升镇域经济效益,有效促进了镇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使镇域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XX特色的镇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路子,并于2007年7月被市政府授予全市第二批经济强镇称号,一个竞争实力雄厚、发展后劲强劲的经济强镇正稳步前进。 一、镇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成就 (一)发展思路比较清晰,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自2004年党政领导班子调整以来和2006年底班子换届后,镇委、镇政府在审视过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把“强镇富民”作为奋斗目标,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大力实施工业强镇、农业稳镇、城建立镇、三产旺镇、科教兴镇五大战略,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民富,确保稳定,镇域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全镇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市中上水平,跻身全市9个经济强镇(区)行列。据统计,2004、2005、2006、2007年分别完成本地生产总值亿元、亿元、亿元和亿元,同上年相比分别增长(以下简称“比增”) %、%、%和%。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亿元、亿元和亿元,比增 %、%、 %和%;分别实现农业总产值亿元、亿元、亿元和亿元,比增 %、%、%和%;分别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亿元、亿元和亿元,比增 %、%、39.82%和28%。分别实现财政收入1.62亿元、亿元、2.3亿元和3.36亿元,比增21.9%、20.6%、16%和55.9%。分别实现税收4.21亿元、5.03亿元、6.38亿元和8.22亿元,比增30.6%、19.5%、26%和31.5%。 (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结构趋向优化。 根据发展实际,XX立足“三个坚持”,全力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协调健康发展。三次产业的比例分别是:2004年为11:66:23,2005年为10:69:21,2006年为7:73:20,2007年为7.47 :71.2 :21.33 。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发现,随着农业增长幅度逐渐放缓,镇域经济开始由“二产主导型”结构向二三产同步增长、三产作用逐步增强的结构转变。一是坚持第一产业精细发展,提高特色农业富民成效。树立科学经营农业的新理念,以精细发展特色农业为取向,优化农业结构。目前全镇形成了以水产、花木、蔬菜、生猪为主导的特色高效农业格局,被授予“中国脆肉鲩之乡”,农业产值多年稳居全市第一,特色农业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支撑。二是坚持第二产业优化发展,提升经济强镇竞争力。积极从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优化投资环境等方面着手,走涵发展道路,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赢得新的飞跃,一大批“科创式”企业迅速崛起,涌现出了中顺、隆成、力劲、盛兴、三和、、海霸等一批站在产业和行业前端的龙头企业。三是坚持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再造XX跨越新优势。将第三产业作为推进镇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和突破口来抓,从各个方面给予扶持和引导。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传统产业为主体,以物流、房地产开发、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为支撑的第三产业发展新格局。2007年第三产业大幅提升,增幅达到37.88%,创近年新高。 (三)优势产业发展强劲,镇域经济自成一体。 经过多年的累积发展,XX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优势支柱产业竞相发展,“复合型”经济体不断增强。目前,全镇初步形成了9大优势产业,并各自拥有了一批在业赫赫有名、站

浅谈小城镇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谈小城镇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中国有9亿农民,要实现全面小康、促进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和政局稳定,必然要解决“三农”问题。小城镇建设,直接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同农业现代化战略、人口战略和城市化战略相关联。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人口素质、调整并建立我国合理的人口、城乡结构的重要进程,也是建立我国新型城乡关系,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之举。 一、小城镇建设促进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乡镇企业与农村小城镇是一对“孪生兄弟”,不抓小城镇建设,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就发展不起来,大量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就退不出来。相应地,不发展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就失去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就要减慢,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就难以生成。发展乡镇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发展小城镇也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这两个战略要同步实施,才能使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才能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找到共同点。因此,促进乡镇企业与小城镇互动发展既是乡镇企业今后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也是小城镇建设的内在需要。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严重不足,“二个月用来过年,三个月用来耕田,其他时间都是空闲”是部分农民的现实写照。这是长期保持中国社会稳定

的最大隐忧,一些农民盲目外流打工,涌向省内外大中城市,给社会治安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也给城市带来巨大负担,引发了新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就业困难、社会治安差等“城市病”,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务农劳动者的素质。乡镇企业虽然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乡镇企业在发展中表现出来的生产方式和运行模式落后,其扩张就业所需的资源(主要是资本)不足,导致吸纳农村剩余劳力的容量有限。要制定加快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小城镇、让先富起来的农民到小城镇投资办厂经商,吸引更多的农民到小城镇就业、创业、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重组,整合资源,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增加就业空间,创建发展的平台,这样才可以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民转变角色、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现代化 现代化理论和实践表明:人的现代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国民素质是人的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也是现代化的基石。农民转变为小城镇居民,进入到第二和第三产业的领域,新的劳动方式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变化,亦即当物质需要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必然产生不满足、产生新的欲望,推动精神世界的创新,开始追求更高一级的精神需求,包括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需求。农村小城镇受到自身规模和功能的限制,只能起到向农村传播城市文明“接力棒”的作用,刚刚转变角色的农民,适应小城镇有限功能的要求,也是向人的现代化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乡镇经济发展专题调研报告(1)

乡镇经济发展专题调研报告(1) 为了深入了解我市乡镇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讨乡镇经济发展规律和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XX年X 月期间,市政协乡镇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组一行,由副主席XX、XX同志带队,分赴修水、都昌、庐山区以及萍乡市等地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有关资料和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研究等形式,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作如下汇报: 一、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亮点 我市共有81个乡、99个镇、12个街道,下辖1795个村、34个居委会。XX年末,乡(村)总人口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5%。近年来,特别是我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各乡镇认真贯彻市委“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乡镇经济的总抓手,不断提高乡镇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县域经济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产业优势逐渐显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各乡镇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注重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或原有产业的基础优势,上项目、兴产业、培税源,初步确立了本地的优势产业和工

业主导项目。庐山区近两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乡镇财政收入约占全区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该区乡镇充分发挥了临江临湖临路临市的优势,在经济结构上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分别打好“工业立镇、文化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三张牌。修水县立足山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仅蚕桑业一项就形成了从制种到销售的一条龙专业化体系。都昌县努力克服工业底子薄、财政实力弱的困难,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鄱湖水产、华意珍珠贝类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创品牌企业、农字号企业、个体民营企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农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乡镇经济结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粮棉油等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渐成雏形。XX年,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养殖业比重上升至%。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产区域,茶叶、油茶生产区域,蚕桑生产区域,水产养殖区域,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区域,早熟梨生产区域以及速生工业原料林生产区域等块状经济。修水的古市镇、三都镇还分别被冠以“江南花椒之乡”、“江南蚕桑第一镇”的美誉,都昌县周溪镇荣获“全国最大珍珠核生产基地”和“中国淡水珍珠之乡”两块金字招牌,庐山区赛阳镇成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乡。

关于大力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大力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各市、县(市、区)中小企业局(办)、乡镇企业局(办): 镇域经济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富民强省”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镇域经济,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夯实我省中小企业发展基础、提升水平的关键所在。为大力促进镇域经济发展,根据《乡镇企业法》关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职责对行政区域内的乡镇企业进行规划、协调、监督、服务的要求,和工信部、农业部的工作部署,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指导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切实认清中小企业与镇域经济发展的依存关系,把中小企业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 中小企业发展,根在乡镇,投资主体在民间。乡、镇、街办是中小企业的发源地和聚集地,是最适宜中小企业繁衍、生息、发展的地方。同时,中小企业又是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载体。没有中小企业的铺天盖地,就没有镇域经济的振兴和繁荣。这些年来,我省镇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中小企业的支撑作用强力显现。但与一些经济强省相比,我省的镇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中小企业在总量和密度上也有很大差距。全国的千强镇,江苏275个、浙江266个,我省

仅有95个;全国的百强镇,苏、浙、粤都在20个以上,我省只有2个。全国千强镇平均财政总收入2.4亿元,我省仅为1.37亿元。中小企业数量,我省仅为江苏、广东的一半多。 中小企业与镇域经济发展互为依存,密切相关。中小企业与乡镇企业有着天然联系。乡镇企业就是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兴办的中小企业。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作为乡镇企业的管理机关和《乡镇企业法》的执法主体,必须把促进中小企业在镇域的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任务,在发展镇域经济方面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实现工作重心下沉,围绕壮大镇域经济,发展中小企业总量,提升竞争实力 根据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调整和镇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抓好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上,把工作重心下移到乡镇。每个市都要排出一批重点抓的强乡镇,与乡镇政府提出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包括中小企业数量目标、增加值和效益目标,吸纳就业人数和对财政的贡献目标等,实行领导成员分工负责,配合乡镇党委、政府促其实现。“十二五”期间各市重点抓的强乡镇名单和目标要及时报省办备案。要把定期下乡镇、下基层作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的基本工作要求。市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负责人每年都要到辖区内每个乡、镇、街办进行调研,了

区域经济调研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区域经济调研报告 篇一:马街镇区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找准问题破解瓶颈 加快推进马街镇区域经济发展 ——马街镇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20XX年4月) 乡镇区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经验来看,一个地方的省域经济的强弱往往体现在县域经济上,而县域经济的强弱则主要体现在乡镇区域经济上。当前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何找准乡镇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课题。在区域经济学中,县及县以下的广大领域都属于“农村”的范畴。整个农村区域内,乡镇相当于“中心”和“点”,周围的乡村是“外围”和“面”。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马街镇基本情况 马街镇地处南华县西南部,东与楚雄市八角镇隔江相望,南与楚雄市西舍路乡毗邻,西与本县兔街镇接壤,北与本县五顶山乡相连,距县城175公里,国土面积175.17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集山区、边远贫困、少数民族聚居为一体 的农业镇。全镇属高原深切割峡谷地貌,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2775米,最低 海拔963米,相对高差1792米,海拔悬殊较大,具有 山高、坡陡、谷深的特点,森林覆盖率为76.4%,年平均气 温14.9℃,年均降雨量800~900毫米。20XX年末,全镇共 有13个村民委员会、134个村民小组、242个自然村、4,306户农户、18,063人(其中农业人口17,439人、非农业人口624人),境内居住着汉、彝、白、回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5%。有耕地面积15,514亩(其中水田2,538亩、旱地12,976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89亩。镇党委 下设6个机关党支部,13个村党总支,38个自然村党支部,有96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073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897名,妇女党员165名,农村党员871名,预备党员59名。 二、镇域经济发展现状 20XX年撤乡设镇十年来,全镇镇域经济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镇域经济发展的措施,使镇域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浅谈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浅谈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以武汉为例 摘要:从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入手,对武汉城市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效应现状进行剖析,总结了武汉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最后提出了城市化区域经济影响效应增强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一体化;障碍因素;武汉 On the Urbanization Effects on Regional Economy ——A Case Study of AnYang Abstract: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city of Anyang effect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nalyze the situation, summed up the urbanization effect on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 of barriers to play,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s of urbanization Enhanced effect of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urbanization; regional economic; countermeasures; Anyang 1 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 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社会经济要素及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区域的支撑,而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具有聚集与辐射双重功能,起着主导作用。 城市化也叫城镇化,具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城市化主要是指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数量增多及城市规模扩大,而广义的城市化则还包括城市地域扩展、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城市新区开发建设及城市职能结构优化、城市整合发展等多方面的含义[1]。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将对区域经济产生强大的拉动效应,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区域发展效应集中体现于促进区域消费总量增长、引导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升级、推进区域城市化进程、消除人地矛盾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2]。 1.1 城市化对区域消费的拉动效应 城市数量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将促进区域消费总量的提高,城市化已经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今年,按照县的安排,本人选派参加了第九批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担任松鹤村主任助理并驻松鹤村委会。自2015年3月1日开始,驻村以来,通过会议、座谈、走访,实地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等形式,广泛深入了解松鹤村委会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我认为该村委会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总体来看是比较好的,但从现实及今后要求发展要更快更好,还需作较长时期的艰苦努力。 一、基本情况 近年大规模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松鹤村委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因地制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有力地推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多年来,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入手,大力发展小城镇、农田水利、交通、通信建设及教育、文化等事业,因地制宜,大力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成效很大,但仍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低。该村委会属板桥河水库灌区,境内没有像样的水资源 可利用,历史以来大部分耕地依靠板桥河水库开闸放水来栽种。 2、经济总量不大,发展能力不强。该村委会经济总量不大,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存在收 入普通偏低,增收困难的问题。表现得尤突出的是贫富差距极大,相当部分群群众还比较贫困。 3、种植结构单一,设施农业滞后。该村委会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烤烟及部分蔬菜, 除烤烟外,大部分属传统生产方式经营,且种植结构单一,设施农业(现代农业)严重滞后,土地产出效益不高。 4、产业调整困难,群众意识不高。镇、村都积极想方设法,努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但困难极大,阻力不小。如今年全县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万寿菊生产,在当地特别是三家、乐业村小组,相当部分群众意识不强,急功近利,未把耕地的科学种管当回事。 5、第三产业发展慢,品味档次不高。该村委会商饮服务等第三产业起步较早,但发展较 为绶慢,且档次不高,大多属粗放式的经营管理,这与其地处交通要道,集贸中心区,人流物流集中的地位相不相称,第三产业收入在总收入的比重不到15%。 三、对策措施及建议

惠阳区镇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对策思考

惠阳区镇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对策思考 镇域经济是县(区)域经济的基础和核心,是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环节。没有镇域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县域经济的崛起,构建和谐惠阳就更无从谈起。因此,全面审视镇域经济发展现状,深入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和探讨进一步做大做强镇域经济的对策,对于我区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在全市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争当排头兵,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镇域基本情况 惠阳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毗邻香港,与深圳、东莞相连。全区下辖8个镇和1个开发区(三和经济开发试验区),土地面积920.2平方公里(不含大亚湾)。按地理位置可划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三个地区。2004年末,全区户籍人口33.9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90万人,占户籍人口的46.9%。 二、镇域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第一要务,积极谋划“一心三轴”的经济发展构想,进一步凸现镇域经济的核心地位,调整镇域经济结构,优化镇域产业布局,有力地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发展,镇域

经济已成为推进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2004年,全区9个镇(含三和经济开发试验区,亦称为镇)共完成生产总值58.69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8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4.3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0.16亿元;完成农业总产值7.67亿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97.8%;完成工业总产值142.67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94.9%;完成税收收入2.74亿元,占全区税收总额的46.1%;完成财政收入1.12亿元,占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0.4%。2004年我区镇域经济发展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以新圩、淡水为龙头的南部镇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1、经济发达镇主要集中于南部地区。2004年,GDP在10亿元以上镇有2个,分别是新圩、淡水;GDP在5-10亿元的镇有2个,分别是三和和秋长;GDP在2-5亿元的镇有镇隆;GDP在2亿元以下的镇有4个,分别是平潭、永湖、沙田和良井。从下表可以看出,位于南部的新圩、淡水、三和、秋长和位于中部的镇隆5个镇的GDP、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等3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居镇域前列。 2、南部经济板块对镇域经济发展发挥主导作用。从三大区域的2004 年生产总值来看,南部镇(5个镇)合计50.42亿元,镇平均10.08亿元;中部镇(2个镇)合计4.89亿元,镇平均2.45亿元;北部镇(2个镇)合计3.38亿元,镇平均1.69亿元。南部镇的GDP、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分别所占比重均超过85%以上,分别为85.9%、86.3%和91.7%(见上

乡镇经济调研报告(精)

乡镇经济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我市乡镇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讨乡镇经济发展规律和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XX年9—10月期间,市政协乡镇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伟、陶春元同志带队,分赴修水、都昌、庐山区以及萍乡市等地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有关资料和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研究等形式,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作如下汇报: 一、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亮点 我市共有81个乡、99个镇、12个街道,下辖1795个村、34个居委会。XX年末,乡(村)总人口354.76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5%。近年来,特别是我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各乡镇认真贯彻市委“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乡镇经济的总抓手,不断提高乡镇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县域经济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产业优势逐渐显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各乡镇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注重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或原有产业的基础优势,上项目、兴产业、培税源,初步确立了本地的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项目。庐山区近两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乡镇财政收入约占全区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该区乡镇充分发挥了临江临湖临路临市的优势,在经济结构上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分别打好“工业立镇、文化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三张牌。修水县立足山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仅蚕桑业一项就形成了从制种到销售的一条龙专业化体系。都昌县努力克服工业底子薄、财政实力弱的困难,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鄱湖水产、华意珍珠贝类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创品牌企业、农字号企业、个体民营企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农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乡镇经济结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粮棉油等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渐成雏形。XX年,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6%,养殖业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

浅谈小城镇建设对发展农村经济的影响

浅谈小城镇建设对发展农村经济的影响 论文摘要: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小城镇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就小城镇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 农村经济;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中国有9亿农民,要实现全面小康、促进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和政局稳定,必然要解决“三农”向题。小城镇建设,直接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同农业现代化战略、人口战略和城市化战略相关联。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人口素质、调整并建立我国合理的人口、城乡结构的重要进程,也是建立我国新型城乡关系,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之举。 一、小城镇建设促进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乡镇企业与农村小城镇是一对“孪生兄弟”,不抓小城镇建设,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就发展不起来,大量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就退不出来。相应地,不发展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就失去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就要减慢,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就难以生成。发展乡镇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发展小城镇也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

个大战略,这两个战略要同步实施,才能使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才能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找到共同点。因此,促进乡镇企业与小城镇互动发展既是乡镇企业今后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也是小城镇建设的内在需要。 二、农村人口转移与小城镇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小城镇是联结城市和农村的纽带,是国家经济带动农村经济的枢纽,也是农村社区发展的发动机。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特点应与农村人口转移相呼应,小城镇基础建设中对简单劳动力的客观要求与农村人口能力水平之间的协调,为转移的农村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小城镇建设不仅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提高了农民的自身素质和生活水平,也为农村外出打工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并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转移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加速了小城镇的基础建设。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在一个时期内将呈加速发展态势,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引起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将有更多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缩小城乡差别是大势所趋。作为这一系列变化外在表象的农村人口流动,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最为敏感的因素,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量会有增无减。 三、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集群的发展相互促进

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X乡位于南阳市XXX县西北部,距县城30公里,与鲁山、南召县接壤,南北狭长,约55公里,面积298平方公里,横跨江淮两大流域,辖38个行政村,约6万人,属纯山区乡镇,鲁姚路(s239)贯穿南北。近年来,XXX乡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对XXX乡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以期促进山区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主要工作成绩 (一)科学规划,中心集镇与美丽乡村建设效果显著 XXX乡位于XXX县西北部,距县城35公里,伏牛山东麓,纯山区乡镇。境内省道鲁姚路(S239)贯穿南北。依路兴街,自然历史形成了XXX街、神林、焦庄、双桥、维摩寺五个传统小集镇。XXX乡党委、政府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确定了创建特色卫星集镇的目标。一是注重乡情,高标准规划。依据XXX乡乡情,在集镇发展上作出“一体五翼”的总体思路。“一体”即XXX街; “五翼”即指神林、焦庄、双桥、维摩寺和以湾潭水库为中心的旅游区。“一体五翼”中重点是“一体”,即发挥XXX街在特色卫星集镇中的主体作用。目前,已经完成了对XXX街区总规的修编工作,形成了“一河两区三园”的发展格局。“一河”即澧河; “两区”即新老街区并举; “三园”即鹿角山游园,北山游园,南山游园,三山环绕。二是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开通建设了和平街、丰收路,硬

化绿化美化亮化了滨河路,修建了长约2800米的澧河带状游园,极大地改善了集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三是因地制宜,打造美丽乡村工程。选择XXX村西庄组、王三沟村、街村村、秦家庄村等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试点村,总投资150万元。硬化道路550米,辅设污水管道1200米; 建设垃圾和杂物处理场各一处; 绿化美化居住环境,制作文化长廊三处,栽植冬青树1000余棵。试点村的环境有了极大的改观,为全乡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四是注重资源优势,做强做大支柱产业。新型城镇化的创建需要产业支撑。XXX乡有丰厚的矿产资源,乡党委、政府正确处理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关系,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道路。目前,已有5家企业通过摘牌进行矿产资源开发,总投资达1.2亿元。 (二)统筹兼顾,强化生态理念,生态建设成绩颇丰 XXX乡历届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其作为最大的政绩,一致认为,XXX乡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环境,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一是严厉打击非法采矿行为。XXX乡党委、政府协同县国土、工商、安监等部门,建立长效机制,始终对非法采矿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坚持露头就打,持续出重拳,确保了整个矿山企业依法有序科学开采。二是加大林木管护力度,巩固5万亩生态林,禁止滥砍滥伐,禁止违法烧碳,确保XXX 乡天蓝、林绿、水清。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近年来,该乡加大旅游资源宣传推介力度,致力于打造“金船寺—鲤鱼垛—维摩寺—骊山”旅游环线,加快对“两寺一庵”(金船寺、维摩寺、老母庵)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