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章+DNA的生物合成

第四章+DNA的生物合成

第四章+DNA的生物合成
第四章+DNA的生物合成

第四章DNA的生物合成

DNA复制的特点

1、半保留复制

2、复制的起始,方向与速度

3、半不连续复制

4、DNA聚合酶催化,多种蛋白质参与

一、半保留复制P514

半保留复制——DNA在复制时,以亲代DNA的每一条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原则,分别合成新链,每个子代DNA中都含有一条亲代DNA链。

三种可能的DNA复制机制

二、复制的起始,方向与速度

DNA在复制时,需在特定的位点起始,这是一些具有特定核苷酸排列顺序的片段,即复制起始位点(origin) 。

复制起始位点序列特征:富含AT,具有复制起始蛋白识别的区域。

独立完成复制的功能单位称为复制子(replicon) 。

DNA复制的起始,必须以一段具有3’端自由羟基(3’-OH)的RNA作为引物(primer) ,RNA引物的序列与模板DNA的碱基顺序相配对。

DNA复制大多为双向等速复制。

三、半不连续复制

DNA聚合酶只能以5’→3’方向聚合子代DNA链,即模板DNA链的前进方向必须是3’→5’。

复制时,1条链的前进方向与复制叉打开方向是一致的,可连续合成,称为先导链(leading strand),另一条链的前进方向与复制叉打开方向相反,不能连续复制,称为滞后链(lagging strand)。所以DNA的复制是半不连续复制。

滞后链的复制过程: 先以片段的形式合成冈崎片段,多个冈崎片段再连接成完整的链。

四、DNA聚合酶催化,多种蛋白质参与

(一)、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DNA pol)

活性:1. 5→'3'的聚合酶活性

聚合反应:底物--dNTP

2. 核酸外切酶活性

DNA聚合酶的核酸外切酶活性

3'→ 5'外切酶活性

能辨认错配的碱基对,并将其水解。

5'→ 3'外切酶活性

切除突变的DNA片段与冈崎片段中的引物。

DNA聚合酶的种类

在原核生物中,目前发现的DNA聚合酶有三种,DNA聚合酶Ⅰ(pol Ⅰ),DNA 聚合酶Ⅱ(pol Ⅱ),DNA聚合酶Ⅲ(pol Ⅲ)。参与DNA复制的主要是pol Ⅲ和pol Ⅰ。

原核生物中的三种DNA聚合酶

pol Ⅰpol Ⅱpol Ⅲ

5'→

3'聚合酶活性+++

5'→3'外切酶活性+--3'→5'外切酶活性+++

生理功能填补缺口

修复损伤

校正错误

主要起修复作

复制先导链与冈崎片段

校正错误

pol Ⅰ可被特异的蛋白酶水解为两个片段,其中的大片段保留了两种酶活性,即5‘→3’聚合酶和3‘→5’外切酶活性,通常被称为Klenow 片段。

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

DNA-polαβγδε

分子量(kD)16.5 4.014.012.525.5

5'→3'聚合酶活性++?+++++++++

3'→5'外切酶活性--+++

生理功能起始引发

引物酶活

低保真度

复制

线粒体

DNA复制

延长子代链

的主要酶,

解螺旋酶活

填补缺口,

切除修复,

重组

(二)、单链DNA结合蛋白(SSB蛋白)

单链DNA结合蛋白是一些能够与单链DNA结合的蛋白质,以四聚体形式与单链DNA结合,起保持单链的存在的作用。

(三)、解链酶(helicase)

解链酶,又称解旋酶,解螺旋酶,是用于解开DNA双链的酶蛋白。

延模板链移动,每解开一对碱基,需消耗2分子ATP。

(四)、DNA拓扑异构酶( topoisomerase)

能够松解DNA超螺旋结构的酶。

拓扑异构酶的作用特点

能水解连接磷酸二酯键

(五)、DNA连接酶

DNA连接酶(DNA ligase)可催化两段DNA片段之间磷酸二酯键的形成,把两段相邻的DNA链连接成一条完整的链。滞后链冈崎片段的连接。

第三节DNA的复制的过程

一、复制的起始

二、复制的延长

三、复制的终止

四、环状DNA的复制

五、端粒与端粒酶

一、复制的起始

DNA复制的起始由两步构成。

1.解旋解链,形成复制叉:

A. DnaA蛋白识别复制起始序列,由拓扑异构酶和解链酶作用,使DNA双螺旋结构解开,形成两条单链DNA。

B. 单链DNA结合蛋白(SSB)四聚体结合在两条单链DNA上,形成复制叉。

2.引发体组装和引物合成:

A. 由解链酶(DnaB蛋白) 等6个蛋白装配成引发前体,并与引发酶(DnaG蛋白) 形成引发体;

B. 在引发酶的催化下,以DNA为模板,合成一段短的RNA片段作为引物,从而获得3'端自由羟基(3'-OH)。

引发体的组装形成

含有解螺旋酶(DnaB蛋白)、DnaC蛋白、引物酶和DNA复制起始区域的复合结构称为引发体。

二、复制的延长

复制的延长指在DNA聚合酶催化下,以亲代DNA链为模板,从5’→3’方向聚合形成子代DNA链。其化学本质是将dNMP逐个通过磷酸二酯键添加到子链3 ’末端羟基上。

在原核生物中,参与DNA复制延长的是DNA聚合酶Ⅲ;而在真核生物中是DNA 聚合酶δ。

DNA延伸过程简图

三、复制的终止

(一)去除引物,填补缺口:

在复制过程中形成的RNA引物,需由RNA酶来水解去除;

RNA引物水解后遗留的缺口,由DNA聚合酶Ⅰ(原核生物)或DNA聚合酶ε(真核生物)催化延长缺口处的DNA,直到剩下最后一个磷酸酯键的缺口。

(二)连接冈崎片段:

在DNA连接酶的催化下,生成最后一个磷酸酯键,将冈崎片段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DNA长链。

四、环状DNA的复制过程

环状DNA复制有多种形式,比较常见的为θ复制、滚环复制和D环复制。

θ复制是通过Colin实验发现的。其特点是:复制起始后双向复制,得到2个环状子代DNA分子。

滚环复制特点

(1)不需RNA引物

(2)只有一个复制叉,单向复制

(3)形成多联体(concatemer )

(4)一次起始可以合成多个子代DNA,效率高

采用滚环复制的DNA,大多为噬菌体DNA。

D环复制(D-loop replication) :是线粒体DNA 的复制形式,其特点是:单向复制,两条链合成不对称,形成一个双链环状分子与一个部分单链环。

五、端粒与端粒酶

链状DNA的末端问题:线状DNA,复制完成切去引物后,会产生5’末端缺失。

端粒(telomere)是指真核生物染色体线性DNA分子末端的结构部分,通常膨大成粒状。

端粒的结构特点

由末端单链DNA序列和蛋白质构成。

? 末端DNA序列是多次重复的富含G、T碱基的短序列。

功能

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

?保证DNA复制的完整性

线性DNA在复制完成后,其末端由于引物RNA的水解而可能出现缩短。故需要在端粒酶(telomerase)的催化下,进行延长反应。

端粒酶(telomerase)

端粒酶是一种RNA-蛋白质复合体,它可以其RNA(端粒酶RNA)为模板,通过反转录酶(端粒酶反转录酶)催化反转录反应对末端DNA链进行延长。

反转录酶与反转录现象

反转录酶和反转录现象的发现

理论意义:RNA兼有遗传信息传代与表达功能。

应用意义:可人工合成cDNA及构建cDNA文库。

第三节DNA的突变

一、基因突变的特征与意义

二、基因突变的类别

三、引起基因突变的原因

一、基因突变的特征与意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