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骨科神经定位

骨科神经定位

骨科神经定位
骨科神经定位

骨科神经病学(临床医师实用)

概述

脊髓分为若干节段。神经根发自脊髓的各节段平面,并与其所发出的脊髓平面在数序上互相关联。有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和5对骶神经。从颈5到胸1的这些节段支配上肢,胸12到骶4的这些节段支配下肢,脊髓的这两部分节段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病理影响于脊髓和脊神经根时,通常在与受累的特定神经平面相应的肢体上产生症状和体征。因各个损伤的平面都各有其失神经支配的独特型式,故往往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定位。

脊髓或神经根损伤的共同特点,可以用肢体的运动力量、感觉和反射节段性改变来说明。对神经定位的评定的完善与否,要依靠有关皮节、肌节和反射的知识。

不同的皮节(由单一脊髓节段提供的感觉区域)和肌节(由单一脊髓节段所支配的肌组)可因神经平面的损害,以及因脊髓及其发出的神经根是否是病理损害而受到影响。通过对运动力量、感觉和反射的临床评定,可以对损伤的神经平面作出正确认定。

运动力量

支持运动力量的冲动是由脊髓内的长束径路和皮质脊髓束的特殊径路所传递。神经根的阻断可以使它所属的肌节失神经支配和麻痹;传导束的阻断则引起痉挛性瘫痪。

肌力等级

肌力分级说明

五级——正常在抗地心引力下,能对抗阻力而完全活动关节

四级——好在抗地心引力下,能对抗部分阻力而完全活动关节

三级——较好在抗地心引力下,可以活动关节

二级——差不能抗地心引力活动关节

一级——微小可见肌肉轻微收缩,但不能带动关节

零级无肌肉收缩

压迫神经根可以产生肌张力减低,后者可以依据小儿麻痹症国家基金会后遗症协会所制定,并被美国和英国矫形外科学会采用的标准作出正确的评定。

掌握肌肉的等级,最好记住:三级肌力能抗地心引力下带动关节活动;三级以上(四级、五级)的肌力可增加肌肉对抗试验;三级以下(二级、一级、零级)的肌力不能拮抗地心引力。

反复定期地检测肌力,是确定损伤平面是否有变化,以及是否引起肌肉麻痹或改善的根据。反复检测肌力的抗阻力有助于判断是否肌

肉容易疲劳,包括肌肉软弱无力及神经病学的损害。

感觉

痛觉和温觉是在脊髓丘脑外侧束内传送,而触觉是在脊髓丘脑腹

侧束中传送(图1)。

脊髓或神经根的病理变化引致轻触觉的消失,继之痛觉消失。

在神经根损伤的恢复期间,痛觉的恢复可先于轻触觉。这两种感觉可以分别测试,轻触觉以棉棒测试,痛觉用针尖测试。

进行痛觉测试时,用针作缓慢的刺戳动作,针刺应持续地进行,但速度不宜太快。自从可以同时使用两只神经病学的针轮器,每侧用一针轮,以便两侧对比以后,齿轮样感觉检查器已是评价感觉变化的良好方法。大头针也可以使用。但不能选用缝针,后者极易损伤病人

的表皮。一旦找到有一感觉缺失区,则从感觉减弱的部位到感觉正常的部位进行反复测试,可获得更精确的感觉缺失区。感觉试验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主观的反应,需要病人的充分配合。

对感觉作出评定后,应将其结果记录于皮节图,如感觉正常的、过敏的(增高)、感觉迟钝的(减退)、感觉迟钝的(改变)、钝木的(缺乏)等。

反射

牵张反射弧是由一能反应牵张的器官(肌梭)、周围神经(轴)、脊髓突触和肌纤维所组成(2)。

从大脑传来的兴奋沿着长束(上运动神经元)下行以调节反射。

按照一般规律,基本反射弧被阻断的结果可使反射消失,当神经根受压时,它本身的反应强度减低(反射减弱)。上运动神经元的调节控制阻断时,最终会引致过度的活动(反射亢进)。

评价反射是否正常、亢进或减弱,必须以一侧与另一侧作对比。双侧对比可为检测反射的任何改变提供直接的、可靠的捷径;并且是病理的精确诊断所不可缺少的,因为反射活跃的程度是因人而异的。

确定神经定位的概念,适用于对脊髓损伤的估价、发育的异常、椎间盘突出、骨关节炎及脊髓本身的病理过程。所有这些病理过程都因其对脊髓及神经根的直接影响,而导致肢体上发生相应节段的神经病理学体征等障碍。

应注意到脊髓或神经根病变与周围神经损伤的区别,反映于运动力量、感觉、反射等到神经病学体征的分布的差别。

由于每一皮节和肌节受支配于某一脊髓平面及周围神经,有其各自独特的神经分布形式。

第一部分

神经根损害的神经平面

累及上肢的神经根损害的评定

颈椎的病理改变常常反映于上肢。侵袭脊髓本身或从它发出的神

经根的问题可显现于上肢。诸如肌肉的无力或不正常、感觉的减弱及

反射异常;而神经症状的分布则基于受损的神经平面。因此,肢体的

全面的神经系统测试有助于对神经平面的任何损害的测定;同时,也

有助于颈脊髓或其神经根起源问题的分类方面的评价。

下面的诊断性试验可以说明上肢神经症状与颈神经根病变之间

的关系。对于各个颈髓的神经平面,可能通过上肢的运动力量、反射

和感觉区域的测试,以验证受损水平。

单个神经根检查:颈5~胸1

颈5单项的神经根试验,它是临床重要的臂丛的基本组成部分。

尽管由于做颈1~颈4神经根试验很困难,但必须铭记颈4主要是支

配横膈(通过膈神经)。

颈5神经平面

[肌肉试验]

受颈5神经支配中最容易检查的二块肌肉为三角肌和二头肌。

三角肌几乎完全由颈5神经支配;而二头肌则同时被颈5和颈6神经支配,

评定颈5神经对二头肌的支配可能由于这一重叠而稍有模糊。

三角肌:颈5(腋神经)

三角肌实际上是由三部分肌肉组成。前三角肌可屈曲肩关节,中

三角肌可外展肩关节,后三角肌则可内收肩关节;这样,肩关节的三种运动中以三角肌的外展动作最有力。由于三角肌不能单独作任何动作,而单独对三角肌进行评定是困难的。因此,应注意它与外展运动强度的关联,以及它运动的最强程度(1-2)

肩关节外展

主要肩关节外展肌(1-3)

1. 三角肌(中间部分)

颈5、颈6(腋神经)

2. 冈上肌

颈5、颈6(肩胛上神经)

检查者站在病人后面并且用手固定肩峰,将稳定的手轻轻滑向侧面,然后固定肩胛带,即可触及三角肌的中间部分。令病人将肘关节屈曲90°后,其臂向外展。从病人外展运动开始,检查者逐渐地增加对抗前臂的力量,直到病人的臂被你用最大的抗力压倒为止(图

1-4)。按照肌力等级表格记录检查所见。

二头肌:颈5-颈6(肌皮神经)

二头肌是肩、肘关节的屈肌及前臂的旋后肌。

要想了解它的全部功能,可想象一个人把开瓶塞的螺旋旋入酒瓶的瓶塞中去(为旋后动作),拨出瓶塞(为屈肘动作),举瓶喝酒(为屈肩动作)。

在测定颈5神经机能是否完善时,仅测试二头肌的屈肘。因为屈肘的另一主要肌肉肱肌也是受颈5神经支配的,肘的屈曲试验将得出颈5神经完善的有说服力的指征。

【反射试验】

肱二头肌反射肱二头肌反射可以提示颈5神经支配的完整性;该反射亦有一小部分由颈6参加。请注意,因为二头肌受两个主要神经平面支配,仅仅是反射强度比对侧减弱即表明为病理改变。

作肱二头肌反射试验时,病人手臂位置应自然舒适地放在检查者的前臂上。检查者的手放在病人肘关节内侧的下方,起到支撑病

人前臂的作用。检查者的大拇指放在病人肘窝处的肱二头肌肌腱上(1-8)。病人稍屈肘关节,以便找到准确的肱二头肌肌腱位置。肱二头肌肌腱将在拇指下有突起感。

【感觉试验】

前臂外侧(腋神经)

前臂外侧为颈5神经的感觉区,从肩的顶部到肘,位于三角肌侧面上有一小片非常清楚的腋神经感觉区。这一局限性感觉区,可作为标志腋神经的特异性损伤和颈5神经根普遍损伤的指征。

颈6神经平面

【肌肉试验】

腕部伸肌群与肱二头肌均非单独受颈6神经所支配。腕部伸肌群由部分颈6和部分颈7支配;肱二头肌由颈5和颈6共同支配。

伸腕肌群:颈6(桡神经)

桡侧伸肌群

1.桡侧伸腕长肌和桡侧伸腕短肌桡神经、颈6

尺侧伸肌群

1.尺侧伸腕肌、颈7

作伸腕试验时,检查者用一手的手掌紧握受检者腕部背侧,另一手托住前臂。然后嘱病人伸腕,当其腕部处于完全背伸时,检查者的

手掌于病人手背上做相反方向的抗阻力,并力图使其腕部改变背伸状态(1-12)。正常情况下检查者不可能掰动受检者的手腕。然后应与对侧手腕做试验性比较。

二头肌:颈6(肌皮神经)

肱二头肌由颈5及加部分颈6神经共同支配。

通过肘关节屈曲试验以测定肱二头肌。

【反射试验】

肱桡肌反射肱桡肌由颈6神经平面的桡神经支配。作肱桡肌试验时,与肱二头肌反射试验一样,托住病人前臂,用叩诊锤的平头部轻叩桡侧远端的肱桡肌肌腱。叩击将引起一个微弱的桡反射(1-13)。试验对侧并对比其结果。肱桡肌反射的呈现标志着颈6神经平面的完整。

肱二头肌反射肱二头肌反射,就如作为颈5神经平面的完整的标志一样,也能标志颈6 神经平面的完整性。

【感觉试验】

前臂外侧(肌皮神经)

颈7神经平面

【肌肉试验】

肱三头肌、屈腕和伸指肌主要由颈7神经支配,但部分亦可由颈8神经支配。

肱三头肌:颈7(桡神经)

肱三头肌是使肘伸展的主要肌肉。

肱三头肌:颈7(桡神经)

在测试时,在病人的近肘部托住其前臂,并嘱从屈曲位伸展其前臂。在前臂伸展到90°以前,检查者开始对抗其伸展动作,直到发现其所能对抗的最大限度的阻力为止(1-16)。

检查者所加的对抗力量应该持续而稳定,因为一个急促的推阻抗力,是不能获得准确的评价的。

应注意,倘若肘伸展力似乎很弱,在肘伸展过程中重力通常是有价值的助力,检查者应估量到这一点,正如估量臂部的重量一样。如伸展力低于3级,则应在去除地心引力的平面上测试。由于肱三头肌可使病人依靠手杖和拐杖来支撑自己,所以肱三头肌肌力显得很重要(1-17)。

腕部屈肌群:颈7

(正中神经和尺神经)

1.桡侧腕屈肌:正中神经、颈7

2.尺侧腕屈肌:尺神经、颈8

桡侧腕屈肌(颈7)因具有最大的屈腕力,故显得比尺侧腕屈肌重要。尺侧腕屈肌主要由颈8神经支配,具有较小的力量,但其作用

有如屈曲运动的中轴。了解这点后,即可注意到正常腕屈曲运动是向尺侧方向的。

令病人握拳以准备腕屈试验。在某些情况下,指屈肌可起类似腕屈肌的作用;试验中由于在指屈开始前指屈肌肉已有收缩,当手指屈曲时可出现腕屈运动。所以,应该先固定腕部,然后再嘱病人屈曲握拳。当腕关节屈曲时,握住病人的手指力图把处于屈曲位的手腕扳回到原先的状态(1-18)。

指伸肌:颈7(桡神经)

1.指总伸肌腱

2.食指固有伸肌

3.小指伸肌

1-19B 指伸肌

起点:由总伸肌腱起自肱骨外上髁和肌间隔。

附着点:内侧4个手指的掌外侧和背侧面。

作指伸展试验时,将手固定于正中位,嘱病人伸展掌指关节。指节间关节的屈曲防止了以手内部的肌肉代替长指伸肌。检查者将手放在伸直的近端指骨的背面,力图使背伸手指压回到屈曲位(1-20)【反射试验】

肱三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由颈7组成的桡神经支配。

【感觉试验】

中指颈7向中指提供感觉。由于中指感觉偶然亦有颈6和颈8神经参与,因而没有确定性的颈7感觉试验的方法。

颈8神经平面

【肌肉试验】

指屈肌(1-19)

1.指浅屈肌:正中神经、颈8

2.指深屈肌: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颈8

3.蚓状肌: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颈8 (胸1)

指深屈肌可屈曲远端指间关节,蚓状肌可屈曲掌指关节,通常手的尺侧接受尺神经,桡侧接受正中神经支配。如果颈8神经根损伤,全部指深屈肌均发生无力,伴有全部指屈肌继发性无力。然而,如果周围神经损害波及尺神经,则仅仅无名指、小指出现无力。可屈曲近指节间关节的指浅屈肌,仅仅受正中神经支配,故可因颈8神经根损害及周围损害影响正中神经而受累(1-22)。

作指屈试验时,令病人屈曲掌指关节、近指节间关节和远指间关

节。尔后,检查者将四个手指卷曲并紧扣在病人屈曲的手指中(1-23),力图把病人的屈曲的手指扳开。假如要评定试验的结果,应注意对抗检查者扳开各屈曲关节中坚持力的减弱。正常情况下所有关节能持续屈曲状态。

注意在该肌力试验时,检查者的4个手指和与病人互相纠结的4个手指之和合计等于“8”(1-24),这是对颈8神经机能较易记忆的方法。

【感觉试验】

前臂正中(内侧肱前皮神经)手部小指、无名指和前臂远端的一半均由颈8提供感觉,小指尺侧纯属尺神经感觉区域(它是颈8最显著的部位),也是最有力的定位试验。

再与对侧进行比较观察,病人感觉程度是正常、减弱(感觉减退)、增高(感觉过敏)或缺失(钝木)。

胸1神经平面

鉴于胸1的测试和它的运动及感觉的组成都与颈8相似,二者并无可辨别的反射(1-25)。

【肌肉试验】

手指外展肌(1-26)

1.骨间背侧肌:尺神经、胸1

2.小指(第5指)外展肌:尺神经、胸1

注意,胸1神经支配手部所有的小肌肉。作手指外展试验时,令病人从手部的中轴将背伸的手指向两侧外展,然后,检查者分别依次捏住其中的两个手指,力图使其向其他指并拢,其顺序是:食指捏向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中指捏向无名指和小指;无名指捏向小指(1-27)。注意观察所捏的每对手指中有无明显软弱,并试验另一手进行对比。注意小指向无名指推进时是测试小指外展肌。

手指内收作用(1-26)

主要内收肌

1.骨间掌侧肌(PAD):尺神经、颈8、胸1

作内收肌试验时,病人把手指并拢在一起,然后检查者力图拉开并拢的手指。应试验下列各对手指:食指和中指,中指和无名指,无名指和小指。

【感觉试验】

臂内侧(上臂内侧皮神经)胸1对前臂内侧上半部及上臂内侧部位提供感觉。

★小结★

上肢神经定位的试验方案:在上肢神经病学检查中,有实用价值的首先是对所有的运动力量的评定,继之是对各种反射,最后是对感觉的评定。这些方法简便易行,而且对病人的损害最小。

运动力量

检查者和病人只要在腕部和手部用最轻的动作和力量就能基本完成运动力量试验。

腕伸展(颈6)、腕屈曲和指伸展(颈7)、指屈曲(颈8)、指外展和内收(胸1)等能以顺利的动作全部完成。

只有颈5必须在三角肌和二头肌等其他部位进行检查(1-29)。

反射

如果将肘部和上肢固定在上述一定位置上,各种反射均可顺利地获得。固定以后,再轻叩肱二头肌(颈5)、肱桡肌(颈6)和肱三头肌腱(颈7)则易获得反射的动作(1-30)。

感觉

可同样在适宜的姿位下测试。从病人上肢最近端外侧开始向上肢远端移动(上臂---颈5;前臂---颈6),尔后绕过手指(颈6、颈7、颈8),最后转向上肢远端的内侧缘由下而上(颈8---前臂;胸1---上臂),止于腋下(胸2)(1-31)。

上肢的神经学定位

运动

颈5 ——肩关节外展

颈6 ——腕伸展

颈7 ——腕屈曲及指伸展

颈8 ——指屈曲

胸1 ——指外展、内收

感觉

颈5 ——臂外侧

颈6 ——前臂外侧、拇指及食指外侧

颈7 ——中指(有变异)

颈8 ——前臂内侧、无名指及小指

胸1 ——上臂内侧

胸2 ——腋部

反射

颈5 ——肱二头肌

颈6 ——肱桡肌

颈7 ——肱三头肌

神经定位的临床应用

颈椎间盘突出

人体有8对颈神经,但仅有7个颈椎;因此,第一颈神经出于枕骨与颈1之间,第6颈神经出于颈5与颈6之间,第8颈神经出于颈7与胸1之间(1-32)。

当一个突出的椎间盘侵及自该盘上方伸出

颈5与颈6之间的活动度较其他颈椎为小(除枕骨与颈1之间、颈1与颈2之间的特殊关节外)(1-34、1-35)。

较大的活动包含着造成较大损坏的可能性;而椎间盘突出或骨关节炎所造成的影响,却在颈5-颈6之间比任何其他颈椎间盘更为严重。随着病人的年事增高,颈6-颈7之间颈椎间盘突出的发生率更高,其原因不明。

椎间盘必须向后突出才累及神经根。产生这种情况有两种原因:第一,纤维环前方坚固,故完整无损,而后方薄弱;其次,前纵韧带比后纵韧带宽而坚硬。由于椎间盘通常在压力下可以突出,它在抗力最小的方向——后方破裂而出。由于后纵韧带呈长菱形的缘故,椎间盘亦可突向任何一侧(1-36);中央型椎间盘突出较少见,因椎间盘必须穿透韧带的最坚强的部位才能突向这一方向。

在一侧或另一侧的臂痛是颈椎间盘突出的症状;疼痛通常是沿着受损害的神经根的神经径路放散到手部,虽然偶而疼痛也可波及较远的肩部。咳嗽、打喷嚏或用力时均可加重疼痛,并因此而向上肢的受损害神经分布区放散。

椎间盘突出的症状和体征决定于突出的位置。倘若如最常见的那样椎间盘向侧方突出,它常可直接侵犯神经根,产生典型的神经根-脊髓的神经学体征。然而,假使椎间盘突向中线,则可能在上、下肢同时出现明显的体征(1-37)。

神经病学复习重点

神经病复习重点定性诊断定位诊断+ :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四组症状 即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和断联休克症状。缺损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例如一侧大脑内、1破坏了通过内囊的运动和感觉传导束而出现对侧偏瘫和偏身感觉缺囊 区梗死时,失;面神经炎时引起面肌瘫痪等。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例如大脑皮质运2、动区受肿瘤、瘢痕刺激后引起的癫痫;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等。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3、现功能亢进。如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后出现的锥体束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阳性;基底节病变引起的舞蹈症和手足徐动症等。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4、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如较大量内囊出血急性期,患者出现对侧肢体偏瘫、肌张力减低、深浅反射消失和病理征阴性,称脑休克;急性脊髓横贯性损伤时,损伤平面以下表现弛缓性瘫痪,称脊髓休克。休克期过后,多逐渐出现受损结构的功能缺损症状或释放症状。的表面由大脑皮质所覆盖,在脑表面形成脑沟(cerebral hemisphere)大脑半球和脑回,内部为白质、基底节及侧脑室。两侧大脑半球由胼胝体连接。每侧大脑半球借中央沟、大脑外侧裂和其延长线、顶枕沟和枕前切迹的连线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根据功能又有不同分区。是指物体

触及患者病变对侧手掌时,引起手指和手掌屈强握反射(grasp reflex) 曲反应,出现紧握该物不放的现象。是指当病变对侧手掌碰触到物体时,该肢体向各方向(groping 摸索反射reflex) 摸索,直至抓住该物紧握不放的现象。: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syndrome)古茨曼综合征(Gerstmann ,失写症)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算症算不能()、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有时伴失读。 内囊的病损表现、完全性内囊损害 1内囊聚集了大量的上下行传导束,特别是锥体束在此高度集中,如完全损害,病灶对侧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谓之“三偏”综合征,多见于脑出血及脑梗死等。 2、部分性内囊损害由于前肢、膝部、后肢的传导束不同,不同部位和程度的损害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偏身共济失调、一侧中枢性面舌瘫或运动性失语中的1~2个或更多症状。 1 / 17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即病灶侧脑神经周围性瘫痪和对侧肢体中枢性脑干病变大都出现交叉性瘫痪瘫痪及感觉障碍。病变水平的高低可依受损脑神经进行定位,如第Ⅲ对脑神经麻、Ⅺ、V、Ⅵ、Ⅶ、Ⅷ对脑神经麻痹则病灶在脑桥;第Ⅸ、X痹则病灶在中脑;第Ⅻ对脑神经麻痹则病灶在延髓。脑干病变多见于血管病、肿瘤和多发性硬化等。(medulla oblongata) 1.延髓。syndrome)可出现延髓背外侧

神经内科定位定性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一、诊断程序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应当确定: 1.病变在什么部位? 2.病变的性质及原因是什么? 前者即定位诊断又称解剖诊断;后者为定性诊断又称病理、病因诊断。 【定位诊断】包括: 1.病变或病灶的部位,在周围(肌肉、神经肌肉接头或周围神经)还是中枢(脊髓或脑),或两者均受累。明确其具体位置与側别(左、右侧或腹、背侧)或近、远端。 2.病变或病灶的多少及分布(单病灶或多病灶、弥散性或选择性)。 定位诊断力求精确,体征是定位诊断的主要依据,病史中的首发症状、病情演变,可提示病变的始发部位、扩展的方式与范围。 首先,要确认患者的症状是因神经系统病变所致。如某肢体活动受限,要确认是 1因随意肌收缩无力(瘫疾)所致“不能动”; 2还是肌张力增高引起的运动“不灵活”; 3或患者因畏于肢体局部疼痛的“不敢动”. 如下肢疼痛,应先除外 1下肢软组织损伤、 2骨关节病 3或血管性疾患所致疼痛, 4再考虑其为神经痛。 然后,将主症进行综合归类,结合神经系统体征,推测其病变部位。 患者的症状不一,应将其主要表现进行归类以便分析。如偏瘫、截瘫、四肢瘫、共济失调、神经根痛、锥体束征、烦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等。 由于神经症状的产生是神经系统受损部位生理功能障碍的结果,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损害, 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可据此推测病变的部位。如下: 1.肌肉病变受损后只出现运动障碍,表现为受累肌无力,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无感觉障碍。 可由肌肉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周期性麻痹)、神经肌肉接头病变(如重症肌无力) 等引起。 2.周围神经病变受损后出现其支配区范围内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症状,特点为下运动神经 元瘫疾。 前根、后根的损害分别出现根性分布的运动、感觉障碍; 多发性神经病见四肢远端的运动、感觉障碍。 3.脊髓病变横贯性脊髓损害,出现病损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及括约肌三大功能障碍,即上运 动神经元性截瘫或四肢瘫、病变平面以下传导束性全部感觉障碍及尿便功能障碍。 脊髓受损节段的定位,多依据感觉障碍的最高平面、运动障碍及深、浅反射的改变而定。一 侧脊髓半切损害,可表现为Brown-Sequard综合征。 4.脑部病变 脑干病变: 交叉性综合征是一侧脑干病变的典型临床特点,可表现为病变侧周围性脑神经麻 痹和对侧肢体中枢性偏瘫,即交叉性瘫痪(如Weber综合征、Millard-Gubler综合征等);或病变侧面部及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的交叉性感觉障碍(如Wallenberg综合征)。双侧脑干损害,可见两侧脑神经、锥体束、感觉传导束受损的表现,脑干受损的具体部位是根据受损脑 神经的平面来判定的。 小脑损害的主要症状是共济失调,小脑蚓部病变主要引起躯干共济失调,小脑半球病变可致

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是植物性神经的一部分。由中枢部、交感干、神经节、神经和神经丛组成。中枢部为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段全长及腰髓1~3节段的灰质侧角。成对交感于位于脊柱两侧,呈链锁状,由交感干神经节和节间支连接而成,每侧有22~25个神经节称椎旁节,可分颈、胸、腰、骶和尾5部分,各部发出分支至一定的器官。调节心脏及其他内脏器官的活动。在腹腔内,脊柱前方还布有椎旁节,分别位于同名动脉根部附近。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比较广泛,刺激交感神经能引起腹腔内脏及皮肤末梢血管收缩、心搏加强和加速、新陈代谢亢进、瞳孔散大、疲乏的肌肉工作能力增加等。交感神经的活动主要保证人体紧张状态时的生理需要。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 知识介绍: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植物性神经是能够自动调整与个人意志无关的脏器的作用和功能的神经,在植物性神经中,可分为交感神经(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和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交感神经系植物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脊髓发出的神经纤维到交感神经节,再由此发出纤维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与交感神经作用相反,它虽不如交感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但也有相当关系。它的纤维不分布于四肢,而汗腺竖直肌、肾上腺、甲状腺、子宫等具有副交感神经分布处。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个方面:①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②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的生成,以储蓄能源。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如使生殖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在这两个神经系统中,当一方起正作用时,另一方则其负作用,很好的平衡协调和控制身体的生理活动,这便是植物神经的功能。 如果植物神经系统的平衡被打破,那么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功能障碍。这被称为植物神经紊乱症或植物神经失调症。 例如:交感神经功能异常增强和持续时,循环系统的机能亢进,便出现了心悸、憋气、血压升高的症状。相反,由于交感神经的功能减弱时,便会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症状。

神经节,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

神经节 神经节是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在中枢以外的周围部位集合而成的结节状构造。表面包有一层结缔组织膜,其中含血管、神经和脂肪细胞。被膜和周围神经的外膜、神经束膜连在一起,并深入神经节内形成神经节中的网状支架。由节内神经细胞发出的纤维分布到身体有关部分,称节后纤维。按生理和形态的不同,神经节可分为脑脊神经节(感觉性神经节)和植物性神经节两类。脑脊神经节在功能上属于感觉神经元,在形态上属于假单极或双极神经元。植物性神经节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副交感神经节位于所支配器官的附近或器官壁内。在神经节内,节前神经元的轴突与节后神经元组成突触。神经节通过神经纤维与脑、脊髓相联系。 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对循环系统的作用:皮肤和横纹肌以及腹腔脏器的血管只接受交感神经的支配,冠状循环以及脑循环的血管都同时接受交感和副交感两种神经纤维,因此,刺激交感神经一般可使周围动脉收缩,而在去除交感神经后可使周围动脉扩张。治疗周围血管疾患,施行交感神经切除术,即以此为依据。 (2)对消化系统的作用:交感神经对胃肠道的作用主要是抑制,使蠕动减慢,但当胃肠紧张性太低或不活动时,交感神经冲动则可以提高并兴奋之。对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交感神经的作用甚不一致,对胰和唾液腺虽可促进其分泌,但因此部的血管收缩而分泌不明显,对胃液则阻止其分泌。 (3)对呼吸系统的作用:交感神经兴奋时,对小支气管主要为抑制其平滑肌的活动,因而使小支气管扩大,空气出入畅通。气喘患者在注射麻黄素等制剂后得到暂时缓解,即因此故。 (4)对泌尿系统的作用:交感神经的作用能使膀胱壁松弛,内括约肌收缩,因而阻止小便排出。 此外,在生殖系统中对女性子宫平滑肌,对男性射精管和精囊的平滑肌等都有调节作用。 副交感神经系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一部分。由脑干和脊髓发出神经纤维到器官旁或器官内的副交感神经节,再由此发出纤维分布到平滑肌、心肌和腺体,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 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使瞳孔缩小,心跳减慢,皮肤和内脏血管舒张,小支气管收缩,胃肠蠕动加强,括约肌松弛,唾液分泌增多等。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两者在机能上完全相反,有相互拮抗作用。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是:①中枢部位不同,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第一胸节至第三腰节的侧角,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和脊髓的骶部。②周围神经节的部位不同,交感神经由侧角发出的节前纤维随脊神经前根和脊神经一起出椎间孔后离开脊神经,到达交感干神经节。一部分在节内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离开交感干返回脊神经,随脊神经分布到四肢和体壁的血管、汗腺和立毛肌。大部分节前纤维在交感神经干内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不再加入脊神经,而在各动脉周围形成神经丛,随动脉分布到头、颈和胸腹腔的器官和腺体。而副交感神经自中枢发出的节前纤维在副交感神经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分布到平滑肌、心肌和腺体,副交感神经节一般都在脏器附近或脏器壁内,节后纤维短。③两者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不同。一般内脏器官都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这两种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拮抗的,但在整体内两类神经的活动是对立统一互相协调的。交感神经的活动比较广泛,副交感神经的活动比较局限,当机体处于平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的兴奋占优势,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能量的补充,有利于保护机体。当剧烈运动或处于不良环境时,交感神经的活动加强,调动机体许多器官的潜力提高适应能力来应付环境的急剧变化,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副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是植物性神经的一部分,分为脑部和骶部。脑部的中枢位于脑于内,总称为副交感核,发出纤维走行在第3、7、9、10对脑神经内。周围的神经节有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其中位于颅部的器官旁节较大,肉眼可见。颅部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在此交换神经元后发出节后纤维到所支配的器官。骶部的中枢,位于骶髓2~4节段灰质内的骶中间外侧核,发出节前纤维至脏器附近的器官旁节和脏器壁内的器官内节,组成盆神经,支配降结肠以下的消化管、盆腔脏器及外生殖器。刺激副交感神经能引起心搏减慢、消化腺分泌增加、瞳孔缩小、膀胱收缩等反应。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主要维持安静时的生理需要。

交感神经药理作用

交感神经的作用 1.对循环器官交感神经对心脏活动具有兴奋作用,能加速心搏频率和加速心搏力量。对血管,主要是促进微动脉收缩,从而增加血流外周阻力,提高动脉血压。 但实际情况比较复杂,必须区别对待。人体多数器官的血管只接受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对腹腔脏器的血管和皮肤的血管均具有显著的收缩作用;对骨骼肌的血管,既有缩血管的交感神经支配,又有舒血管的交感神经支配,对冠状循环的血管,交感神经的直接作用是使血管收缩,但其间接作用则是使血管舒张。对外生殖器官血管则起收缩作用。脑和肺的血管,虽也接受交感神经支配,但作用很弱。 2.2.对消化器官交感神经对胃肠运动主要具有抑制作用,即降低胃肠平滑肌的紧张性及胃肠蠕动的频率,并减弱其蠕动的力量;但当胃肠平滑肌紧张性太低或活动很弱时,交感神经也可使其活动增强。对唾液腺能促进其分必粘稠的唾液。 3.3.对呼吸器官和汗腺交感神经对细支气管平滑肌具有抑制作用,可使细支气管扩张,有利于通气。汗腺只接受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汗腺分泌。 4.4.对眼球平滑肌交感神经使虹膜辐射肌收缩,引起瞳孔扩大。 5.5.对内分泌腺肾上腺髓质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支配。当交感神经兴奋时,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由于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作用大部分与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是一致的,因此,在生理学上称之为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6.6.对泌尿生殖器官交感神经的作用是抑制膀胱壁逼尿肌的活动和促进内括约肌的收缩,因而阻止排尿。对生殖器官,交感神经能促进怀孕子宫的收缩,但使未孕子宫舒张。交感神经还能促进男性精囊腺和射精管平滑肌收缩,从而引起射精动作。 7.7.对糖代谢交感神经能直接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但在整体内,交感神经的升血糖效应主要还是通过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来实现的。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是什么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是什么 相信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存在,更不用说知道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但是希望大家看完下面介绍的内容后可以知道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哪些。副交感神经系统是我们体内神经系统的一种,它对于促进血液的循环以及促进肠胃的消化是非常重要的,建议大家可以注意它的调节。 1.对循环器官交感神经对心脏活动具有兴奋作用,能加速心搏频率和加速心搏力量。对血管, 2.对消化器官交感神经对胃肠运动主要具有抑制作用,即降低胃肠平滑肌的紧张性及胃肠蠕动的频率,并减弱其蠕动的力量;但当胃肠平滑肌紧张性太低或活动很弱时,交感神经也可使其活动增强。对唾液腺能促进其分泌粘稠的唾液。 3.对呼吸器官和汗腺交感神经对细支气管平滑肌具有抑制作用,可使细支气管扩张,有利于通气。汗腺只接受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汗腺分泌。 4.对眼球平滑肌交感神经使虹膜辐射肌收缩,引起瞳孔扩

大。 5.对内分泌腺肾上腺髓质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支配。当交 感神经兴奋时,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由于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作用大部分与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是一致的,因此,在生理学上称之为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6.对泌尿生殖器官交感神经的作用是抑制膀胱壁逼尿肌的 活动和促进内括约肌的收缩,因而阻止排尿。对生殖器官,交感神经能促进怀孕子宫的收缩,但使未孕子宫舒张。交感神经还能促进男性精囊腺和射精管平滑肌收缩,从而引起射精动作。 7.对糖代谢交感神经能直接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但在整体内,交感神经的升血糖效应主要还是通过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来实现的。主要是促进微动脉收缩,从而增加血流外周阻力,提高动脉血压。 关于这篇文章接好的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主要有哪些,相信你们应该都知道副交感神经系统对于调节肠胃的消化以及内 分泌的系统是很重要的,而且可以促进糖类的代谢跟血液的循环,希望你们可以保护好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

交感神经功能及神经元构成等神经学知识

一、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的功能: 交感神经的功能可被概括为“Fight or Flight”(战斗或逃走)。交感神经主要作用于平滑肌和腺细胞。交感神经兴奋会引起腹腔内脏及皮肤末梢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心脏收缩能力增强、瞳孔散大和新陈代谢率 调节内脏功能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分成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部分。内脏器官一般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但少数器官例外,只有交感神经支配。例如,皮肤和肌肉内的血管、一般的汗腺、竖毛肌和肾上腺髓质就只有交感神经支配。在具有双重神经支配的器官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其作用往往具有拮抗的性质。例如,对于心脏,迷走神经具有抑制作用,而交感神经具有兴奋作用;对于小肠平滑肌,迷走神经具有增强其运动的作用,而交感神经具有抑制作用,即恰巧与对心脏的作用相反。这种拮抗性使神经系统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调节内脏的活动。从中枢活动情况来看,交感中枢与副交感中枢的活动常表现交互抑制的关系,即一个中枢活动增强时,另一个中枢活动就减退,这样在外周作用方面就表现为协调一致。 植物性神经对外周效应器官的支配,一般具有持久的紧张性作用。例如,切断支配心脏的迷走神经,则心率增加,说明心迷走神经本来有紧张性冲动传出,对心脏具有持久的抑制作用;切断心交感神经,则心率减慢,说明心交感神经的活动也具有紧张性。但心迷走神经的紧张性活动比较强,而心交感神经的紧张性活动比较弱。植物性神经中枢常具有紧张性冲动传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反射性和体液性原因。例如,来自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区域的压力和化学感受器传入冲动,对维持植物性神经的紧张性活动有重要作用;而中枢神经组织内CO2浓度,对维持交感缩血管中枢的紧张性活动也有重要作用。 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一般比较广泛,往往不会只波及个别的神经及其支配的效应器官,而常以整个系统来参加反应。例如,当交感神经系统发生反射性兴奋时,除心血管功能亢进外,还伴有瞳孔散大、支气管扩张、胃肠道活动抑制等反应。交感神经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活动时,其主要作用在于促使机体能适应环境的急骤变化。在剧烈肌肉运动、窒息、失血或冷冻等情况下,机体出现心率加速、皮肤与腹腔内脏血管收缩、血液贮存库排出血液以增加循环血量、红细胞计数增加、支气管扩张、肝糖原分解加速而血糖浓度上升、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等现象,这些现象大多是由于交感神经系统活动亢进所造成的。所以,交感神经系统在环境急骤变化的条件下,可以动员机体许多器官的潜在力量,以适应环境的急变,这种反应称为应急反应。交感神经的结构特点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百科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百科 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是植物性神经的一部分。由中枢部、交感干、神经节、神经和神经丛组成。中枢部位于脊髓胸段全长及腰髓1~3节段的灰质侧角。交感干位于脊柱两侧,由交感干神经节和节间支连接而成,可分颈、胸、腰、骶和尾5部分。调节心脏及其他内脏器官的活动。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比较广泛,刺激交感神经能引起腹腔内脏及皮肤末梢血管收缩、心搏加强和加速、瞳孔散大、疲乏的肌肉工作能力增加等。交感神经的活动主要保证人体紧张状态时的生理需要。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 解剖 交感神经系植物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脊髓发出的神经纤维到交感神经节,再由此发出纤维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稀薄,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 交感神经的初级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的胸腰部(thorako-lumbales System)。部分的交感神经功能由高级中枢,如下丘脑,脑干和网状结构调节,这些部位会向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发送神经冲动。 初级神经元会到脊柱旁的神经节、椎旁神经节换元,其使用的神经递质为(和副交感神经一样)乙酰胆碱。这些神经节互连成干,被称为“交感神经干”。节后神经元继续传递信号到目标器官,并使用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 但一些交感神经纤维没有换元就离开交感神经干,到达主动脉的椎前神经节,或者到达受支配器官的器官旁神经节。 2作用 1.对循环器官——交感神经对心脏活动具有兴奋作用,能加速心搏频率和加速心搏力量。对血管,主要是促进微动脉收缩,从而增加血流外周阻力,提高动脉血压。但实际情况比较复杂,必须区别对待。人体多数器官的血管只接受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对腹腔脏器的血管和皮肤的血管均具有显著的收缩作用;对骨骼肌的血管,既有缩血管的交感神经支配,又有舒血管的交感神经支配,对冠状循环的血管,交感神经的直接作用是使血管收缩,但其间接作用则是使血管舒张。对外生殖器官血管则起收缩作用。脑和肺的血管,虽也接受交感神经支配,但作用很弱。

什么是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什么是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 导语:我们人体神经结构比较复杂,如果出现问题的话,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而要想治疗神经方面的疾病,就需要先了解这些疾病,很多朋友不知道什 我们人体神经结构比较复杂,如果出现问题的话,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而要想治疗神经方面的疾病,就需要先了解这些疾病,很多朋友不知道什么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那这里针对大家关注的问题就专门为大家讲讲,希望接下来的文章内容能有效解决大家的疑惑,尽早了解,尽早治疗,尽早康复!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植物神经的一部分,交感神经由中枢部、交感干、神经节、神经和神经丛组成,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与交感神经作用相反,它虽不如交感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但也有相当关系。它的纤维不分布于四肢,而汗腺竖直肌、肾上腺、甲状腺、子宫等不具有副交感神经分布处。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个方面:①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②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的生成,以储蓄能源。 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如使生殖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 什么是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相信现在的大家在读完上面文章后已经对相关问题有了比较基本的认识,神经是身体重要的组成部分,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植物性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个部分。 (填空 )

植物性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个部分。(填空) 有氧健康是指“吸收、转换、排出氧气的能力”。(填空) 人的心理健康的不可或缺的要求中,没有心理疾病,是维持个体正常生活的基本条件和保健要求。(填空) 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填空) 智力反映出一个人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六大要素: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填空) 协调压力反应的两个途径是植物性神经系统和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素系统。(填空) 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的交流和往来。(填空) ( )包括是否有心理疾病,是否有持续的、积极的心理发展状态。(单选) A.身体发育情况 B.心理发展状态 C.社会化的程度 D.道德文明水平 心理异常与正常的评判依据中,( )标准认为出现心理疾病的症状为心理不健康,否则为心理健康。(单选) A.社会规范 B.心理疾病症状 C.社会适应 D.个人心理体验 有的医疗卫生人员人际交往中存在( )的问题,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单选) A.人际交往中的功利性 B.人际交往中的封闭性 C.面子心理作怪 D.不会说“不” ( )是指在审视、思考、评判某一客观现实情境时,学会转换视角,换个角度看问题。(单选) A.转视 B.换脑 C.换位 D.补偿 个体的心理健康是个动态的连续变化过程。所谓( ),是由于健康是相对的,健康的人随时可能陷入到不健康的状态,及时予以调整,可回复到健康状态。(单选) A.连续变化 B.连续 C.变化 D.动态 ( )原则有两个因素。第一,应该确切地知道你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第二,目标的设定要合理。(单选) A.制定可以达到的目标 B.注意自己的进步,建立自我效能感 C.提供可供观察的进展报告 D.给自己提供具体的奖励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

一、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其和副交感神经共同组成自主神经系统。大部分的器官受到两者的共同支配,大部分情况下,两者相互拮抗(例外:唾液分泌),因而可以实现对该器官的精细调节,实现内环境的稳态。中文名称:交感神经 可分:颈、胸、腰、骶 位于:脊柱两侧 组成:中枢部、交感干、神经节、神经 基本简介: 交感神经:是植物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脊髓发出的神经纤维到交感神经节,再由此发出纤维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 交感神经的初级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的胸腰部。 部分的交感神经功能由高级中枢,如下丘脑,脑干和网状结构调节,这些部位会向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发送神经冲动。 初级神经元会到脊柱旁的神经节、椎旁神经节换元,其使用的神经递质为(和副交感神经一样)乙酰胆碱。这些神经节互连成干,被称为“交感神经干”。节后神经元继续传递信号到目标器官,并使用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 但一些交感神经纤维没有换元就离开交感神经干,到达主动脉的椎前神经节,或者到达受支配器官的器官旁神经节。 主要特性 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植物性神经是能够自动调整与个人意志无关的脏器的作用和功 能的神经,在植物性神经中,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系植物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脊髓发出的神经纤维到交感神经节,再由此发出纤维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交感

神经病学病例分析

三、病案分析: 男、24岁,5天前感冒,2天前出现双下肢无力,并逐渐加重,第2天即完全不有活动入院。查体:双下肢远近端肌力0级,肌张力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未引出,剑突以下痛,温触觉和深感觉消失,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小便潴留,脊柱无压痛。 请提出定位诊断,病因诊断,以及进一步检查措施,并提出治疗方案。 三、①定位诊断:胸6平面髓内横贯性损害 ②病因诊断:脊髓炎 ③腰穿,脊椎照片 ④治疗:激素,预防感染,所作用抗菌素,设置导尿管,防止褥疮及肺部感染,恢复期加强肢体锻炼,促进肌力恢复。 三、病例分析: 农民病员,男,40岁。右上肢疼痛4个月,右下肢无力1个月,逐渐加重。既往无特殊。检查:右瞳<左瞳,光反射好。右手小鱼际肌萎缩并有束颤。右上肢腱反射减弱,右手尺侧面痛觉消失,左上肢正常。右下肢肌力3级,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左上肢肌力、张力、反射正

常。右上下肢深感觉明显减退,左侧第二肋骨平面以下痛觉消失。双侧触觉正常。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病人受损的神经结构有哪些? ②病变部位在什么地方?(横、纵定位) ③应首先对该病人作什么检查最好? ④该病人应首先考虑什么疾病?尚需考虑疾病? ⑤如果作脑脊液检查,是否有异常发现?如果有,可能是什么改变? 三、病例分析: ①左侧颈交感神经,右侧颈脊髓前角细胞,右侧皮质脊髓束,右侧薄束,楔束,右侧脊髓血脑末。 ②横定位:颈5-胸1平面纵定位:右侧髓外 ③颈段MRI ④首先考虑脊髓外肿瘤,脊髓炎、脊髓蛛网膜炎。 ⑤脑脊液检查应该有异常发现,主要表现为脊椎管阻塞,CS F 且的增高 三、病案分析: 男65岁,1天前起床时感左手无力,吐词不清,6小时前出现左侧偏身运动不能,不能言语。既往有高血压史。查体:左

神经内科定位定性诊断电子教案

神经内科定位定性诊 断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一、诊断程序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应当确定: 1.病变在什么部位? 2.病变的性质及原因是什么? 前者即定位诊断又称解剖诊断;后者为定性诊断又称病理、病因诊断。 【定位诊断】包括: 1.病变或病灶的部位,在周围(肌肉、神经肌肉接头或周围神经)还是中枢(脊髓或脑),或两者均受累。明确其具体位置与側别(左、右侧或腹、背侧)或近、远端。 2.病变或病灶的多少及分布(单病灶或多病灶、弥散性或选择性)。 定位诊断力求精确,体征是定位诊断的主要依据,病史中的首发症状、病情演变,可提示病变的始发部位、扩展的方式与范围。 首先,要确认患者的症状是因神经系统病变所致。如某肢体活动受限,要确认是 1因随意肌收缩无力(瘫疾)所致“不能动”; 2还是肌张力增高引起的运动“不灵活”; 3或患者因畏于肢体局部疼痛的“不敢动”. 如下肢疼痛,应先除外 1下肢软组织损伤、 2骨关节病 3或血管性疾患所致疼痛, 4再考虑其为神经痛。

然后,将主症进行综合归类,结合神经系统体征,推测其病变部位。 患者的症状不一,应将其主要表现进行归类以便分析。如偏瘫、截瘫、四肢瘫、共济失调、神经根痛、锥体束征、烦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等。 由于神经症状的产生是神经系统受损部位生理功能障碍的结果,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损害,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可据此推测病变的部位。如下: 1.肌肉病变受损后只出现运动障碍,表现为受累肌无力,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无感觉障碍。 可由肌肉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周期性麻痹)、神经肌肉接头病变(如重症肌无力)等引起。 2.周围神经病变受损后出现其支配区范围内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症状,特点为下运动神经元瘫疾。 前根、后根的损害分别出现根性分布的运动、感觉障碍; 多发性神经病见四肢远端的运动、感觉障碍。 3.脊髓病变横贯性脊髓损害,出现病损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及括约肌三大功能障碍,即上运动神经元性截瘫或四肢瘫、病变平面以下传导束性全部感觉障碍及尿便功能障碍。 脊髓受损节段的定位,多依据感觉障碍的最高平面、运动障碍及深、浅反射的改变而定。一侧脊髓半切损害,可表现为Brown-Sequard综合征。 4.脑部病变 脑干病变: 交叉性综合征是一侧脑干病变的典型临床特点,可表现为病变侧周围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中枢性偏瘫,即交叉性瘫痪(如Weber综合征、Millard-Gubler综合征等);或病变侧面部及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的交叉性感觉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定义和区别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定义和区别 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对循环系统的作用:皮肤和横纹肌以及腹腔脏器的血管只接受交感神经的支配,冠状循环以及脑循环的血管都同时接受交感和副交感两种神经纤维,因此,刺激交感神经一般可使周围动脉收缩,而在去除交感神经后可使周围动脉扩张。治疗周围血管疾患,施行交感神经切除术,即以此为依据。 (2)对消化系统的作用:交感神经对胃肠道的作用主要是抑制,使蠕动减慢,但当胃肠紧张性太低或不活动时,交感神经冲动则可以提高并兴奋之。对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交感神经的作用甚不一致,对胰和唾液腺虽可促进其分泌,但因此部的血管收缩而分泌不明显,对胃液则阻止其分泌。 (3)对呼吸系统的作用:交感神经兴奋时,对小支气管主要为抑制其平滑肌的活动,因而使小支气管扩大,空气出入畅通。气喘患者在注射麻黄素等制剂后得到暂时缓解,即因此故。 (4)对泌尿系统的作用:交感神经的作用能使膀胱壁松弛,内括约肌收缩,因而阻止小便排出。 此外,在生殖系统中对女性子宫平滑肌,对男性射精管和精囊的平滑肌等都有调节作用。 ================================================== 副交感神经系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一部分。由脑干和脊髓发出神经纤维到器官旁或器官内的副交感神经节,再由此发出纤维分布到平滑肌、心肌和腺体,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 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使瞳孔缩小,心跳减慢,皮肤和内脏血管舒张,小支气管收缩,胃肠蠕动加强,括约肌松弛,唾液分泌增多等。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两者在机能上完全相反,有相互拮抗作用。 =======================================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是:①中枢部位不同,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第一胸节至第三腰节的侧角,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和脊髓的骶部。 ②周围神经节的部位不同,交感神经由侧角发出的节前纤维随脊神经前根和脊神经一起出椎间孔后离开脊神经,到达交感干神经节。一部分在节内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离开交感干返回脊神经,随脊神经分布到四肢和体壁的血管、汗腺和立毛肌。大部分节前纤维在交感神经干内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不再加入脊神经,而在各动脉周围形成神经丛,随动脉分布到头、颈和胸腹腔的器官和腺体。而副交感神经自中枢发出的节前纤维在副交感神经节换神经元,节后纤维分布到平滑肌、心肌和腺体,副交感神经节一般都在脏器附近或脏器壁内,节后纤维短。③两者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不同。一般内脏器官都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这两种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拮抗的,但在整体内两类神经的活动是对立统

神经内科100句话经验总结

转贴 1. 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第一步是定位病灶。 2. 肌肉病变病通常引起近端的对称的无力,没有感觉丧失。 3. 神经肌肉接头病变引起疲劳性。 4. 周围神经病变引起远端的不对称的无力,伴有萎缩,束颤,感觉丧失和疼痛。 5. 神经根病变引起放射痛。 6. 脊髓病变导致远端的对称的无力,括约肌障碍和感觉平面三联征。 7. 脑干的单侧病变常导致“交叉综合征”,即一个或多个同侧脑神经功能障碍伴有对侧身体偏瘫和/或感觉异常。 8. 小脑病变导致共济失调和意向性震颤(或称动作性震颤)。 9. 在大脑中,皮质病变可导致失语,癫痫,部分偏瘫(脸和手臂),而皮层下病变可导致视野缺损,初级感觉麻痹,更全面的偏瘫(脸部,手臂和腿)。 10. 大脑通过血脑屏障孤立于身体的其余部分。 11. 学习和记忆是可能的,因为刺激重复输入到突触可导致神经元功能的持久改变(长时程增强)。 12. 一些最常见和重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由于神经递质异常造成的:阿尔茨海默氏症(乙酰胆碱),癫痫(γ-氨基丁酸,GABA),帕金森氏症(多巴胺),偏头痛(血清素)等。 13. 许多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已被证明是由于的三核苷酸重复序列造成的。 14. 足下垂(胫前肌无力)可由腓总神经或腰5神经根损伤引起。 15. 如果面神经受损(如贝尔氏麻痹),则一侧颜面部无力,即周围性面瘫。如果皮质输入到面神经核通路受损(如从卒中),则只有面部下半部无力,即中枢性面瘫。 16. 一侧瞳孔散大意味着第三对颅神经受压迫。 17. 通常由Willis环路提供的侧支血流,有时能够防止卒中而造成损伤。 18. 非交通性脑积水,往往是医疗急症,因为被阻断的脑脊液(CSF)将导致颅内压上升。 19. 对肌病的诊断往往是基于血清肌酸激酶(CK)的水平,肌电图(EMG)的结果,及肌肉活检。 20.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是最常见的成人的肌营养不良症。 21. 对大多数肌病病人最主要的关切是呼吸衰竭的可能性。 22. 药物毒性应始终作为肌病的鉴别诊断进行考虑。 23. 抗精神病药物恶性综合症是具有高死亡率的紧急情况。 24. 重症肌无力患者对肌肉重复刺激呈现递减反应(疲劳)。 25. 大约40%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在开始高剂量的类固醇治疗后要经历短暂的恶化,通常在5-7天。 26. 兰伯特-伊顿肌无力综合征(LEMS)集合了重症肌无力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主要由于机体对突触前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产生自身免疫攻击而引起。 27. 肌强直,即肌肉收缩后放松延迟,是肌肉营养不良中最常见的表现,但也可在其他情况中出现。 28. 在肌电图中,肌肉疾病显示了所有肌肉的完全收缩,但为短而小的单位。 29. 在肌电图中,神经疾病显示了部分和减少的肌肉收缩,但为延长而大的单位。并可能伴有纤颤和束颤。 30. 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的原因是糖尿病和酗酒。 31. 最常见的运动神经病变是“吉兰巴雷”综合征。 32. 神经活检是很少为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所需要的。 33. 周围神经病变最经常被忽视的原因是遗传。

下列那项属于副交感神经作用剖析

下列哪项属于副交感神经的作用? A.瞳孔扩大 B.糖原分解增加 C.骨骼肌血管舒张o D.消化道括约肌收缩 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是:A..乙酰胆碱o B.多巴胺 C.去甲肾上腺素 D.甘氨酸 摄食中枢位于: A.延髓 B.中脑 C.丘脑 D.下丘脑o 叩击跟腱引起与该肌腱相连的肌肉收缩,是由于刺激了下列哪种结构? A.腱器官 B.痛觉感受器 C.肌梭o D.皮肤感觉器 关于条件反射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形成的基本条件是条件反射刺激o B.是后天经过学习训练形成的 C.数量无限 D.使机体具有更大的适应性 关于突触前抑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突触前膜超极化 B.突触后膜超极化 C.突触前膜去极化o D.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提高了下列哪 种离子的通透性? A.Ca2+ B.Cl- C.K+ D.Na+和K+,尤其是Na+o 在整个反射弧中,最易出现疲劳的部位是: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元 C.反射中枢中的突触o D.传出神经元 皮层运动区的部位是: A.中央前回o B.中央后回 C.额叶 D.枕叶 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下列哪一项不出现? A.肠蠕动抑制 B.瞳孔开大肌收缩 C.胰岛素分泌o D.骨骼肌血管舒张 神经冲动抵达末梢时,引起递质释放主要有赖于 哪种离子的作用? A.Na+ B.Cl- C.Mg2+ D.Ca2+o 突触后抑制时,下列哪种情况不会出现? A.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B.突触后膜CI-内流 C.突触后膜超极化 D.兴奋性突触后电位o 正常人在安静、清醒、闭目状态时,所记录的脑 电波形主要是: A.α波o B.β波 C.δ波 D.θ波 关于丘脑的非特异性核群,下列的论述哪一项是 错误的? A.从进化上看,是丘脑的古老部分 B.其纤维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C.包括中央中核、束旁核、中央外侧核等 D.当受到刺激时,可诱发大脑皮层感觉区神经 元放电o 对第一感觉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它主要是全身体表感觉的投射区域 B.位于中央后回 C.投射区域有一定的分野,总的安排是倒置的 D.投射区域大小永远不变o 人类与动物在条件反射方面的主要区别是: A.能形成条件反射 B.具有第二信号系统o C.条件反射分化程度 D.条件反射消退程度 腱器官感受器: A.位于梭内肌的中间部 B.梭外肌等长收缩时,其传入冲动增加o C.梭外肌等张收缩时,其传入冲动增加

神经病学复习重点

神经病学复习重点

神经病复习重点 定位诊断+定性诊断 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四组症状: 即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和断联休克症状。 1、缺损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例如一侧大脑内 囊区梗死时,破坏了通过内囊的运动和感觉传导束而出现对侧偏瘫和偏身感觉缺失;面神经炎时引起面肌瘫痪等。 2、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例如大脑皮质运 动区受肿瘤、瘢痕刺激后引起的癫痫;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等。 3、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 现功能亢进。如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后出现的锥体束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阳性;基底节病变引起的舞蹈症和手足徐动症等。 4、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 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如较大量内囊出血急性期,患者出现对侧肢体偏瘫、肌张力减低、深浅反射消失和病理征阴性,称脑休克;急性脊髓横贯性损伤时,损伤平面以下表现弛缓性瘫痪,称脊髓休克。休克期过后,多逐渐出现受损结构的功能缺损症状或释放症状。 大脑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的表面由大脑皮质所覆盖,在脑表面形成脑沟和脑回,内部为白质、基底节及侧脑室。两侧大脑半球由胼胝体连接。每侧大脑半球借中央沟、大脑外侧裂和其延长线、顶枕沟和枕前切迹的连线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根据功能又有不同分区。 强握反射(grasp reflex)是指物体触及患者病变对侧手掌时,引起手指和手掌屈曲反应,出现紧握该物不放的现象。 摸索反射(groping reflex)是指当病变对侧手掌碰触到物体时,该肢体向各方向摸索,直至抓住该物紧握不放的现象。 古茨曼综合征(Gerstmann syndrome):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内囊的病损表现 1、完全性内囊损害内囊聚集了大量的上下行传导束,特别是锥体束在此高度集中,如完全损害,病灶对侧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谓之“三偏”综合征,多见于脑出血及脑梗死等。 2、部分性内囊损害由于前肢、膝部、后肢的传导束不同,不同部位和程度的损害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偏身共济失调、一侧中枢性面舌瘫或运动性失语中的1~2个或更多症状。

神经科定位诊断试题

神经科定位诊断试题 一、A1型题 1.以下关于视野缺损不正确的病变定位是: A.一侧视神经病变引起单眼全盲 B.一侧视束病变引起双颞侧偏盲 C.一侧枕叶视中枢病变引起双眼同向性偏盲、黄斑回避 D.颞叶后部病变引起双眼同向上象限偏盲 E.顶叶病变引起双眼同向下象限盲 (参考答案:B) 2.一侧瞳孔直接光反射消失,对侧间接光反射消失,病变位于:A.同侧视神经 B.对侧视神经 C.同侧动眼神经 D.对侧动眼神经 E.视交叉 (参考答案:A) 3.下列哪项不符合一侧动眼神经麻痹: A.上睑下垂,眼球不能向上、下和内侧转动 B.眼球向对侧、向上、向下注视时出现复视 C.眼球向外或外下方斜视 D.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调节反射存在 E.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 (参考答案D) 4.滑车神经受损时: A.眼球向外上方运动障碍 B.眼球向外下方运动障碍 C.眼球向内上方运动障碍 D.眼球向内下方运动障碍 E.以上均不是 (参考答案B) 5.以下不正确的表述是: A.眩晕可以分为系统性眩晕和非系统性眩晕 B.系统性眩晕又可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 C.位置性眩晕是周围性眩晕 D.听力障碍表现为耳聋、耳鸣和听觉过敏 E.高音调耳鸣提示为感音器病变,低音调耳鸣提示传音经路病变(参考答案:C) 6.根性感觉障碍表现的错误表达是: A.感觉障碍呈节段型分布 B.可出现分离型感觉障碍 C.可出现根性痛 D.症状出现于病变同侧 E.可见于髓外占位性病变 (参考答案:B)

7.C5 ~ T2 脊髓前联合受损可出现: A.双上肢深浅感觉均减退或缺失 B.双上肢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触觉及深感觉保留 C.双上肢及上胸部深浅感觉均减退或缺失 D.双上肢及上胸部深浅感觉均减退或缺失,但触觉及深感觉保留 E.双上肢痛温觉及触觉障碍,深感觉保留 (参考答案:B) 8.脊髓病引起振动觉及位置觉缺失是以下哪一传导束病变所致:A.前庭脊髓束 B.红核脊髓束 C.脊髓小脑束 D.脊髓丘脑束 E.薄束与楔束 (参考答案:E) 9.脊髓横贯性损害引起感觉障碍特点是: A.形状不规则的条块状感觉障碍 B.受损平面以下双侧深浅感觉缺失 C.受损平面以下双侧痛温觉缺失并伴自发性疼痛 D.受损平面以下双侧感觉异常和感觉过敏 E.受损平面以下痛温觉缺失,触觉及深感觉保留 (参考答案:B) 10.一侧面部与对侧躯体痛温觉缺失的病损部位在: A.中脑被盖部 B.桥脑被盖部 C.桥脑基底部 D.延髓背外侧部 E.延髓基底部 (参考答案:D) 11.病变对侧偏身深浅感觉障碍,伴自发性疼痛及感觉过度,病变部位在:A.顶叶感觉皮层 B.内囊或基底核区 C.丘脑 D.中脑 E.桥脑 (参考答案:C) 12.锥体束损害最具特征性的体征是: A.瘫痪 B.肌萎缩 C.腱反射亢进 D.Babinski征(+) E.肌张力增高 (参考答案:D) 13.锥体系统是指: A.上运动神经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