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是按社会职业的划分与归类而进行的职业知识、能力与态度的教育,是通过具体的专业教育形式体现出来的。专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内容。专业设置构成了职业教育的前提条件,是实施职业教育的起始环节。因此,研究专业设置,对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一、职业教育专业及专业设置概述

一、专业

(一)定义

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分成的学业门类。通常也泛指专门人才所从事的特定的业务领域或某一大类职业。

专业既是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制订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进行招生教学、毕业生就业等项工作,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种各类人才的依据,也是学生选择学习方向、学习内容,进而形成自己在某一专门领域的特长,为将来职业活动做准备的依据。(《职业教育学》)

专业: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大体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课程计划或美国高等学校的主修。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划分。高等学校据此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进行招生、教学、毕业生分配等项工作;学生按此进行学习,形成自己在某一专门领域的专长,为未来职业活动作准备。(《教育大辞典》)

(二)职业教育专业的历史演变:

早期的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是不分专业的。

中国东汉时设立的与太学并立的鸿都门学(专习文学、艺术)。

南北朝时开设的四学馆(儒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

隋唐时期所设的律学、书学、算学、医学等,类似于后来的单科专门学院和西欧中世纪大学设置的文、法、神、医等学院,可以认为是按专业进行教学的萌芽。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便对增设专业提出了要求。于是近代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出现了专业分类。

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中专学校是学习苏联的结果,所以从20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设置专业。技工学校长期不按专业设置,只按工种设置,如设置车、钳、铆、电、焊等工种,近些年来也改称为专业。

职业高中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办起来的,普遍都设置专业。当今不论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是按照专业进行教育的,因此,职业教育也属于专业教育。

(三)职业教育专业与普通教育专业的不同:

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与高等教育的专业是有区别的。高等教育的专业主要依据学科分类、社会发展和工作领域而划分,侧重于学术性,且趋向于拓宽专业面,向综合性发展;职业学校的专业主要是按照职业分工与职业岗位群对专门人才的要求而设置,强调职业性,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注意基础性和就业的适应性。

二、专业设置

(一)定义

专业设置,是指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专业的设立与调整。

所谓“设立”,是指专业的新建与开设;

所谓“调整”,则是指专业的变更或取消。

专业设置是职业学校区别于普通学校的主要标志,是职业教育组织构成的显著特点。

专业设置关系到职业学校办学能否坚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也关系到能否适应学生的择业需要,广泛吸引生源,保持专业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它是“决定一所学校和全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的基本要素。”

专业目录

定义:专业目录是指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分类目录。专业目录规定专业的划分、专业名称及所属门类,反映培养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就业方向,是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设置与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指导毕业生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信息处理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进行行政管理和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文件。

科类结构

科类,是指学科和专业所属的类别。它既是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分类的一种方法,也是专业分类的一种方法。

科类结构,是指不同学科领域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构成和相互关联的方式。

科类结构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的各科类专门人才的比例。

(二)专业设置步骤:

1.开展专业调查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对地区人才需求的针对性。职业学校在设置专业时,必须广泛、深入地进行社会调查,弄清楚本地区的产业政策、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了解、掌握与所开专业相应行业的现有规模、发展趋势、技术状况、岗位设置以及人才需求等情况,以便为专业论证、专业设置提供可靠的依据。

2.设计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是指专业教育的目的和培养要求。是专业设置的出发点和归属,是制订专业培养方案、确定课程设置的前提。

专业培养目标是特指专业的具体业务目标,而并非指人才素质的德、智、体、美等诸方面总目标。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即或专业名称相同,由于设置的层次与类型不同,其培养目标也有区别。因此,职业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层次、类型设计好专业培养目标。

3.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亦称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生产劳动、军事训练、课外活动等内容及其顺序、时数安排的教育、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和各项活动的重要依据。专业的教学计划既是反映国家或地区对某一类人才要求的基本规格,也是体现职业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教学计划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基本的依据。

4.确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指对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教学内容及其进程所进行的系统组合和科学安排。课程设置取决于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知识、技能的针对性和有用性,要否定普通高校“学科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设置思想。要从职业分析入手,通过对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职责、职业任务的分析,找出该职业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再对每一专项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以及工具与设备等详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分析,最终再确定设置哪些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

(三)专业设置的原则和要求

1.专业设置的原则

方向性原则

专业设置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以党和国家及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

以我国发展经济、教育的方针、政策为指导;

以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出发点;

以培养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人才为着眼点;

以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为依据,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适应需求原则

适应需求,就是指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受教育者的需求,使所设置的专业建立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

1.专业设置必须改以往的“供给驱动”模式为“需求驱动”模式。需求驱动是根本的驱动,是建立在对经济社会客观的分析与科学的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供给驱动是“以我为中心”,主观设置,缺乏科学依据,强调“我能做什么,我能培养什么人”。需求驱动则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关注“要我做什么,需要我培养什么人”。专业设置如同企业生产一样,不能“我生产什么,社会就用什么”,而应该是“社会需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

2.专业设置还须兼顾受教育者

个人的需要

社会需求是专业设置的前提和依据,但只有将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需要,才能构成对职业教育的切实需求。学生或家长在决定本人或子女接受某种专业或教育时,必然要考虑自己的投入究竟能带来多大的回报(如工资待遇、就业机会、社会地位等)。在人们的普遍意识中,就学是为了更好地就业,就业是人们求得生存的重要手段和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几乎都是带着强烈的功利目的选择专业和学校的。

条件可能原则

1.要有合格的专业师资队伍

2 要有完善的专业教学设施

3.要有完备的专业教学资料

4.要有必要的专业教学经费

科学规范原则

科学规范原则是指专业设置不仅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职业教育内在规律,而且还要符合专业目录的要求。

1.专业设置要科学布局

2.专业划分要科学。按产品结构、生产过程、工艺特征、职业岗位群要求来划分、来设置。

3.专业名称要规范。要符合专业目录的要求

效益最大化原则

效益最大化,是指专业设置要力求体现集约化与最优化的资源配置,以最少的投入培养最多、最好的人才,求得专业教育的高效益。

1.要拓宽专业的服务面。专业既要为企业、行业培养人才,又要为区域、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尽量扩大专业的服务范围,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

2.要增强专业的服务功能。专业设置不仅要发挥培养专业人才的基地作用,而且也应使其成为生产、科研、技术服务的综合实体。

3.要扩大专业规模。专业一旦设置,就要努力扩大招生数量,形成一定的规模,尽量提高师资、设备、设施的利用率,降低成本投入,加快人才培养。

2.专业设置的要求

要处理好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1.要保持专业相对的稳定性。

专业设置的稳定性是教育规律所决定的,也是经济发展在一段时间内所要求的。

一个专业从设计、筹办,到办成规模、办出特色,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队伍的形成、质量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和社会的影响,绝非一日之功。

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就会趋于相对的稳定。要求专业也要保持相对的稳定,以确保所需人才的培养。

2.要使专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专业设置的灵活性是职业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稳定是相对的、暂时的,灵活则是绝对的、经常的。

专业设置多年一贯制,是教育落后于经济、停滞不前的表现。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产业结构急剧变化,职业岗位不断更新,这就要求专业设置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调整,及时更新,旧中求新,稳中求活。

灵活性不等于随意、草率、盲动,不能只根据零散的信息或凭着感觉,频繁地、摇摆地变换专业。

保持专业的灵活性,有利于适应经济发展的急需,保持职业教育的活力;有利于更新教师的知识与技术,形成一支专业面宽、素质高、迁移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有利于学校吸引生源,保持学校的稳定与发展。

专业变动要有根据,要讲条件,要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如果专业年年变化,频繁更替,既表现出对社会需求心中无数,缺乏远见,也反映了对“适应市场需求理解的简单化、表面化,其结果必然导致办学无明确方向,难以形成稳定的主干专业、拳头专业。

要处理好战略性与战术性的关系

所谓战略性和战术性,是指专业设置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将“现实”与“未来”两个时空维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求得两者的统一。 21世纪,虽然世界呈现出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数字化、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等现代化特征,但我国仍将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技术结构也呈多层次存在,既有现代化技术,又有传统技术。专业设置既不能脱离现实的技术状况,从要从当前社会的急需出发,重视现实设计,又要瞄准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放眼未来,进行前瞻性、超前性的谋划,用专业设置的超前性弥补教育培养人才的滞后性。

要处理好宽广性与窄专性的关系

所谓宽广性,是指所设置的专业,专业面宽,口径大,覆盖广,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复合性的特点。所谓的窄专性,是指专业范围较窄,一般按行业、产品、岗位设置专业,具有职业岗位针对性强、技术专深、上手快的特点。

宽广性与窄专性是专业设置中的一对矛盾。强调专业的宽广性,主要是为了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强调专业的窄专性,为的是增强其针对性。

要处理好长线型与短线型的关系

社会需求既有长期需求,又有短期需求。因此,长线型专业与短线型专业在职业教育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所谓“无长不稳,无短不活”,就是指这个道理。

要处理好行业性与地方性的关系

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基本任务是为本地区、本行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处理好行业性和地方性的关系,就成为专业设置中须格外重视的问题。

1.要重视设置地方需要的专业.地方所需要的大量的操作性人才,既不可能靠国家办的普通高校来输送,也不可能从

外地、外国去引进,而只能依靠自己培养。

2.要继续重视设置为行业服务专业

我国的职业教育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行业办学,尤其是中专学校和技工学校,大多数由行业办、行业管或企业办、企业管,这类学校的办学方向的专业设置带有明显的行业性,与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是为行业服务的(卫生、艺术)。应以“立足行业,面向社会,服务地方,辐射外地”的办学思路,来确定专业设置的方向和学校的服务方向。

专业设置的程序和方法

(四)专业设置的程序

1)专业设计

1.进行社会调查

2.组织专家论证

3.进行专业设计

1.进行社会调查

进行社会调查就是要弄清楚经济社会、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就业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当地的产业政策,搞清楚哪些是主要产业,哪些是支柱产业,哪些是新兴产业;还要进行人力资源调查,弄清楚当地人才分布的现状与需求隋况,作好人才预测。

进行社会调查,既要学校亲自实施,又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支持。有关部门有责任、有义务设置专门机构进行人才预测,定期发布人才需求信息,为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提供信息保证和工作方便。

2.组织专家论证

组织专家论证。就是要对所拟设置的专业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集体讨论。专业论证要在专业设置委员会或专业设置领导小组会议或扩大会议上进行。专业设置委员会或专业设置领导小组成员要由经济界、企业界和教育界的专家组成。

要对社会调查所得到的各种材料、数据和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反复论证,力争得出真实的结论和科学的意见,形成明确的专业设置方向。

3.进行专业设计

(1)职业分析。职业分析是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的前提和依据。进行职业分析,就是针对职业领域里的工作岗位,首先从职业分析人手,将所有的工作划分为若干职责,每一职责又划分为若干任务,并确定对应于各项职责的综合能力和对应于各项任务的专项能力;然后在对每一项专项能力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以及工具与设备等详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分析,形成教学单元,或称谓一个教学模块;最后对这些教学模块进行排序和组合,构成预备课程、基础课程和职业专门课程。

(2)专业设计

专业设计大致包含以下内容:

确定专业名称。按照《专业目录》要求规范命名。

制定专业培养目标。

规定修业年限。

界定业务范围。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指出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的课程名称。

提出专业的专门化或专业方向。

2)专业审批程序

专业设置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其布局是否合理,结构是否科学,将直接关系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兴衰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要加强宏观管理,履行审批手续,防止专业设置的无序化和无政府主义。

1.学校上报

2.专家评审

3.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1.学校上报

学校经调查、论证后而设计的专业设置方案,须上报主办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其目的就是使只在一个学校小范围内考虑设置的专业放在县市一级更大的视角范围内去权衡,去审视,防止“热门专业”过“热”,“冷门专业”过“冷”,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提高专业的社会效益和“寿命”。

学校上报的材料要齐全,其中包括社会调研报告、专家论证意见、专业设计方案和已有的人财物方面的条件及拟采取的措施。

2.专家评审

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专家,对职业学校上报的专业设置进行评审。既要审查专业设置的合理性,看社会是否真有需要,宏观布局是不是合理;同时还要审查专业设置的可行性,看学校有没有条件、有没有能力承担、完成该专业人才的培养任务。评审专业时,对专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均须同等考虑。

3.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教育行政部门在组织专家评审的基础上,要依据专家的意见,对学校上报的专业进行审核,做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并要正式通知学校。

坚持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制度,是加强专业设置宏观管理的一项措施,是教育部门对职业学校和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办学自主权将进一步得到提高,专业设置与调整主要由学校决定

(三)专业设置的意义

(一)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有效服务的关键.

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具体体现,是职业学校适应社会需求、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关键环节。教育与经济的“服务”与“依靠”关系最集中、最突出的就是体现在专业设置上。

合理的专业设置,能保证人力资源的科学开发,使人才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改善与升级,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的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

专业设置的不合理,不科学,未能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需求出发,而只是或凭主观臆断,或为了迎合社会、家长和学生的意愿需求,脱离经济发展的实际,就必然造成人才培养的失衡,影响经济的发展和职业教育的生命力。

1.专业设置影响劳动力结构

劳动力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各个行业、各个层次劳动者的比重及其构成状况。它往往表现为高、中、初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以及其他熟练劳动者所占比重及其构成状态。

劳动力结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因此,形成合理的劳动力结构,始终是经济界追逐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

2.专业设置影响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及其构成状况。产业结构的发展顺序一般表现为“一、二、三”,“二、一、三”,“三、二、一”三个发展阶段

专业设置是以产业结构的需要为前提的,反过来又对产业的发展与升级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3.专业设置影响技术结构

技术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经济建设中所运用的不同层次生产操作技术的比重及其构成状况。

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主要表现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生产工具、生产设备和工艺过程。

生产技术状况与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成正相关。先进的设备必须有相应生产技术的劳动者去操纵、运用时,才能高效运转,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只有通过专业设置,培养大批与地区技术水平相适应的人才,才能推动技术进步,使技术结构不断地由低向高转变。(二)专业设置是职业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基础

1.专业设置关系着培养目标的具体落实。社会职业千差万别,所需要的人才也是各式各样的。而不同的专门人才只能由不同的专业来确定、培养和实现;不同的人才规格由不同的业务范围去体现、实施和落实。

2.专业设置关系着师资队伍的建设

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是按照专业进行配备的,其中除了文化基础课教师外,专业基础课教师、专业技术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均须依据专业性质、特点进行配备或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一旦脱离开专业设置,就不可能形成合理的结构,也就无从谈起专业人才的培养。

3.专业设置关系着教学设施设备购置与配备

不同的专业对教学设施设备的要求是不同的。教学设备的配备、实验仪器的购置、专业教室的设置和实习基地的建设等,完全取决于专业的性质。只有明确了学校的专业设置,才能有针对性地配备和购置不同品种、不同规格和不同数量的仪器设备。

4.专业设置关系着教学文件制定

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是教学的重要文件。而课程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必须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去设计、制定和编写。其中教材的选定与编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安排等,也都因专业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区别。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现状

问题一:专业名称不规范

1、专业内涵相同,命名五花八门

2、专业命名相同,专业内涵相差甚远

3、用词不确切、概念不清楚

问题二:专业设置定位不准确

1、层次高

2、层次低

问题三:专业面向窄,再就业难

问题四:专业设置缺乏宏观统筹

1、专业设置重复现象严重

2、一窝蜂,争设热门专业

原因:没有科学、严谨的专业审批机构;教育主管部门宏观调控、指导不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如家长的期望,白领阶层的诱惑等;开设新专业时,市场调查不充分,自身调研方面有欠缺;专业建设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专业设置标准,摸着石头过河;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建议

1、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调控

中等职业学校应协调发展: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校和成人中专

四类校在专业设置、布局调整、专业调整、课程调整上应尽可能实行统一标准,协调发展。

2、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强专业建设和专业管理

⑴瞄准市场,找准位置

⑵横向联合,优势互补

⑶骨干专业与骨干辐射专业协调发展

⑷通才教育

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学校间的行业界限和系统界限被打破,各种变化因素靠市场调节社会职业岗位变化快,专业知识更新快,产业间、行业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专才教育”已不利于人才的就业,以及就业后的再转岗。

通才教育:指文化基础牢固,专业基础知识宽泛,专业技术技能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职业能力。

⑸发挥专业互补的优势,设置复合型专业

⑹完善专业内涵,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因素: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毕业生的质量如何(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

生源就业

⑺设立升学班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定义:

课程设置是课程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各类学校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学年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确立各科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

课程行政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中央或地方)对学校课程管理的行为方式,即对课程的制定、选择、组织、评价及教科书的编、印、发的行政管理模式。它是教育行政的组成部分。

课程行政有五要素。

第一,课程设置标准(即对课程设置方式、设计、组织、评价提出的总原则、具体标准和要求),课程设置标准是制定教学计划及组织教学活动的纲领,是学校校长、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所遵循的总则。

第二,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对学科、学科范围、课程、课程名称及性质、课程种类的划分、课程学分等做出规定的课程文件,它是地方或学校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一般课程计划所设课程范围要大于教学计划,以便使学校有选择余地。

第三,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按学年和学期范围划定的课程开设计划,是教师在具体教学工作中执行的文件。

第四,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即课程标准,它是对教学内容、范围做出具体规定的文件。

第五,教科书管理,即对教科书的编写权、审查权、发行权等做出规定并进行相应管理的行政。

课程设置的要求

●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计划中的集中体现,一般是指各级各类

学校选定的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在进行学时分配和各门课程编排过程中要考虑培养目标、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科学习的性质、各科学习的难度以及地区差异造成的对各科需求的差异等因素。

●(五)课程设置的原则

●根据课程理论,课程设置的一般原则有:辨证适度原则;适合身心发展(循序渐进)原则;社会生活发展需要

原则;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原则;综合性和系统性相结合原则;课时分配比例合理原则;开放性原则;超前性原则;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原则。

●(六)课程设置的方法

●课程的编排包括两方面内容:(1)纵向上,各门类课程在各学年如何安排;(2)横向上,各年级应当和可能

设置多少科目。

●(七)课程设置的研究

●主要是课程方案和课程计划的制定过程,所产生的主要教学指导文件是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

二、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一)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一般特征

● 1.国家主导

●大部分课程、主要课程都有统一的要求和标准。课程一般由普通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习课构成。课程

设置模式主要有:(1)学科中心课程模式;(2)能力本位课程模式;(3)中间型课程模式。(介于学科中心模式与专业实践活动中心模式之间的课程模式)

● 2.知识导向

●(1)注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

●(2)理论知识重于实践操作;

●(3)传授知识重于技能训练。

● 3.校本课程开发薄弱

●(1)主要课程学校无权开发;

●(2)次要课程学校开发的积极性不高。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2-2020年) (征求意见稿) 2012年5月 目录 一、规划背景 二、总体要求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地位 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架构 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制度 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七、促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政策 八、规划实施 为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人才规划纲要)和各产业、行业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背景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决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第一要素是人。现代职业教育是面向现代生产方式、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建立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传承机制,是发展实体经济和新兴经济、实现自主增长的核心因素,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支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柱,关系到亿万普通劳动者的福祉。这项重大任务,已经越来越紧迫地摆在全国人民面前。 工业化以来的历史证明,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成为经济强国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国际竞争是产业-人才体系的综合竞争。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欧、日、俄、印等主要国家相继出台职业教育的重要法案和政策文件,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将全球竞争力聚焦到实体经济和职业教育上,力求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建立巩固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作为重振实体经济、重

职业教育学考试全部重点

第一章 1.职业分类:是以工作性质的同一性为基本原则,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依据一定的分类原则,对从业人员所从事的各种专门化的社会职业所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划分与归类。3.20世纪50年代,我国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简称《大典》)将我国职业归为8大类,66中413小1838个细类(职业)。 4.职业教育的特性: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大众性、终身性。 5.职业教育的发展阶段 1)职业教育的萌芽:学徒制是古代社会实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官员中也承担着一部分职业教育。2)学校职业教育的产生:从产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末为职业教育的开创阶级。(1866年6月由左宗棠奏设的福建船政学堂) 3)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被称为美国教育史上第二个里程碑的“史密斯一休斯法”,(该法以拨款的方式大大促进了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巴洛夫与福斯特是二战后国际职业教育界极具影响力的两位学者。 4)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实施的学制《壬子葵丑学制》,这学制到1922年新学制产生时才被废止。 中华职业教育社自1917年成立,黄炎培等是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奠基人、创始人。 1996年5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 6.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解答、论述) 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综合化(2)职业教育国际化(3)职业教育终身化(4)职业教育管理法制度(5)职业教育办学层次高移化(6)职业教育全民化(7)职业教育协同化(8)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 第二章 1、论述职业教育在农民工当中的作用?(P30) 2、职业教育促进农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1)促进农民产业意识的萌芽和产业经营能力的提升2)促进农民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理念的建立(3)促进农民对自身发展问题的自觉关注 3、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 1)为经济发展输送技能技术型人才2)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3)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经济对职业教育的作用? 1)经济发展水平并制约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其发展规模和速度纵向发展快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3)经济发展程序决定和制约职业教育的结构4)经济体系决定职业教育管理体系 4.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1聚合企业文化2选择企业3传递、传播企业文化4创新企业文化 第三章 2.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就是培养目标构成的具体内容,也即职业教育目标达成后受教育者所应达到的规格和质量 (1)职业知识素质层面:主要包括个体的职业基础、职业资格、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等 (2)职业能力素质层面:主要包括个体的认知能力、操作技能、技术分析和学习潜力。 (3)职业心理素质层面:指个体顺利完成其所从事的特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职业动机:指个体从事职业的内在动力与兴趣 职业效应感:指个体对自己能自己能否适应某种职业的自我评价,包括学习专业理论与实践中过程感受、经验,以及对以后学习程度中可能遇到困难的估计和迎接挑战的信心 职业价值观:是个体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 职业道德观:主要指个体职业道德标准的认识和体验包括职业的荣誉感、幸福感、义务感和责任感等职业理想与追求:指个体对将来所从事职业前途与目标的追求与设计,即学生对前景的规划与展望 第四章 1.构造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p47 考解答题) (1)适应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开放性原则(4)发展性原则(5)可行性原则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 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 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我认为其根本的 指导策略应该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具备相对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 实践能力为的一线技工人才为目的,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走产学研结合德发展道路,建立培养学生大量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时代对它提出的要求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一是强调“—线”,二是强调“应用”,三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

的价值取向就是就业。高职培养目标的现实性,要求高职的教学必须强调岗位的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成份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受普通高校学科型教学 的影响,偏重于“学”的熏陶,淡薄于“术”的传授,“应然”要求与“实然”状态难以和谐一致。因此,目前的高职教育应该面向就业,大力改革教育方式,砍掉过多的理论教育和没有必要的基础课,大力加强实际动手的实践课,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在相关操作的实际经验。但是又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他们往往跟某一个大型企业建立有长期稳定 的合作关系,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分配到那些大型企业中,因此从一开始他们都建立的是订单式教育模式,企业要求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我国的高职教育目前还没有发展到那个层次,而我们目前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不仅仅面向一个企业,往往是很多个,因为一个企业要不了那么多的毕业生,而这些企业有一些是相关的属于同一类型的,有一些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系统实施方案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系统实施方案

目录 总论 指导思想 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背景及意义 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 职业资格证书的长远影响 总论

职业院校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主要渠道。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数以亿计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面对这种现实,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需要承担更多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职业院校应树立大职业教育观,积极介入并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技能人才的培训与培训工作,来自行业的呼声也对职业院校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描述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并将“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使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作为具体任务目标,其核心内容就是要为所有劳动者职业生涯全程提供有效的职业技能培养与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创新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这就对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从大职业教育观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必然组成部分,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企业竞争力乃至提升综合国力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我国工业化、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成长也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在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的大背景下,必将引发职业资格证书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党和国家的日益重视、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旨在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职业培训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人们在思考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职业培训事业的时候,往往容易步入一个误区,即认为职业院校是开展以全日制为主的学历教育的,因而更加关注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在职业培训中的重要地位,却常常忽视了作为职业培训前沿阵地的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职业培训这一社会职能的发挥。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实行灵活的办学模式和学习制度。职业学校要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努力办成面向社会的、开

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探析

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探析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边天,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总体质量并没有完全跟上其规模扩大和数量增长的步伐,而作为影响其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之一——专业建设,更是令很多高职院校困惑。本文将通过对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现状和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希望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有所启发。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对策探析 在世纪之交,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一段调整之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2004年、2005年,国务院连续召开了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专门出台了两个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由于许多原因,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并没有跟上其发展的步伐,而作为影响其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专业建设,更是令教育部门、教育专家和高职院校所关心和头痛的问题。我国高等职业发展与研究中心主任马树超研究员也说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专业,所谓的不管是学校好还是学生好,归根结底还是专业好。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概况 一般而言,专业是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划分的。根据《辞海》释文,专业是高等学校或中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

分类。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不同,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它的人才培养工作和社会服务工作都必须以专业为基础、为基点、甚至是唯一单位。据2009年统计,高等职业教育备案招生专业涉及19个专业大类,80个专业二级类,750种专业,36297个专业点,覆盖全国第一、二、三产业所以领域。其中第一产业有90种专业,占专业总数的12﹪,有3758个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10.4﹪,;第二产业有150种专业,占专业总数的20﹪,有5450个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15﹪;第三产业有510种专业,占专业总数的68﹪,有27089个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74.6﹪。据2008年对不同类型高职高专各专业大类设置的院校数统计来看,理工类院校数量最多,为480所,其次是综合类285所和财经类的125所,其中排后三位的是语文类27所、体育类13所和民族类4所;其它的师X、农林、医药、政法和艺术类都是50所左右。然后从2008年对不同类型高职高专各专业大类设置个数的院校比例来看,普遍的高职院校的专业大类都是5个到11个左右。这些就是高职教育专业类设置的大概现状。 二、高职教育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应该说,仅仅30年的发展,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伴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更多人力物力财力将会投入到专业建设的工程中去,但是,我们必须正视高职专业建设现在存在的问题:

最新分析金融支持与产业政策

分析金融支持与产业政策 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主要分析了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关系,用数据证明了我国金融体系和产业发展之间确实存在着比较显著的相关性;制约战略性产业发展的视角提出要从深化体制改革、放宽民间金融资本投资途径提升战略性产业的融资能力和效率。从我国当前的研究发现,对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进行的相关研究不多,从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看,金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内在包含了三种实现方式,即支持产业选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其中,产业选择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前提,而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初级目标,在实现了合理化的产业结构后,产业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的升级,即实现产业的高级化,以提高产业的附加值。 金融支持产业选择的内在作用 我国已经进入十二五的关键时期,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代表的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大力推进,通过研究金融支持战略性产业的路径和实现机理,有利于深刻认识并解决产业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金融体系对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支持作用最主要的体现在它能够支持产业选择,特别是在进行产业规划和制定产业政策及其相关配套政策方面。根据金融支持的主体不同,我们将金融支持划分为政策性金融支持和市场性金融支持。 (一)政策性金融 (二)市场化金融 与政策性金融政策支持不同,市场化的金融政策是依据市场自主机制进行市场化的选择。在金融资源配置中,依照市场规则,资本收益率高的产业会获取更多

的资本。如果市场性金融选择机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竞争,不能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而可能导致市场化金融支持进行产业选择的失败。在现实操作中,市场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无形机制,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作用。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市场性选择虽然对于资源配置有很大的优势,但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并不完全成熟,单一的市场化配置容易削弱金融支持的作用,导致部分处于幼稚期的潜力产业获得市场化金融支持的机会很小甚至不可能获得支持,因此,要发挥市场化金融的基础性作用,从而更加促进金融系统对产业选择的支持作用。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途径 (一)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合理化 (二)金融支持产业结构高级化 金融支持产业高级化是指金融资源通过初次配置能够实现产业的选择,通过二次配置则能够实现产业的合理化,通过这两次配置过程,金融支持产业高级化的路径就是在前两次配置的基础上进行三次优化配置,提升产业的技术效率进而实现产业高级化目标的实现。通常我们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内在包含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含义。当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必然面临着提高效率的要求,使得产业的发展需要由资源推动过渡到创新驱动上去,这离不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以实现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状态的转换。同时,金融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支持一般具有间接性,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通过产品创新、工艺流程创新到技术创新,能够改善产业的技术结构从而提高技术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实现高级化。另外,现代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科学技术,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升级更是需要技术创新活动,这就使得金融支持的地位更加凸显。 结语

职业教育学试题

第十二章职业准备教育 一、填空题 1.职业指导的本质是从(构成要素的内在联系)、(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职业指导是教育过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职业选择发展理论是(美国)职业指导专家(萨帕)和(金兹伯格)提出。 3.萨帕将职业发展划分为(成长、探索、创立、维持、衰退)五个阶段。 4.金兹伯格将职业发展划分为(幻想、试探、实现)三个时期。 5.特性—因素理论基本上是一种以(经验)为导向的指导模式,主要焦点是(人—职)匹配。 6.人格类型理论中人格的六种类型是(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传统型)。 7.职业指导的基本步骤有(分析、综合、诊断、预断、处理、追踪)六步。 8.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有(动力基础、能力结构、人格系统)等。 9.职业流动的实质是进行职业的(再选择) 10.职业流动必要的心理准备因素有(动机、认知、情绪、意志)。 二、选择题

1.职业指导的本质是个(A)。 A.教育过程B.心理过程C.用人过程D.选任过程。 2.对高中或高校的毕业生进行职业指导,其实质是(B)。 B.分流教育B.职业选择教育C.职业适应教育D.职业流动教育。 3.特性—因素理论认为每个人具有独特的(D)特质。 C.能力和兴趣B.个性和能力C.心理和生理D.能力和人格。 4.威廉斯提出的兴趣和能力的相互矛盾不表现在(D)方面。 D.兴趣高能力低B.兴趣低能力高C.兴趣能力不在一个领域D.兴趣能力都高。 5.创业者所必备的素质中的动力基础主要是指(C)。 A.能力B.兴趣C.动机D.态度。 6.择业心理障碍的关键因素是(B)。 A.认识职业B.认识自己C.认识社会D.认识岗位。 三、解释名词 1.职业准备教育 是以个体更好地实现社会化为目的,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职业价值观,开

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99918514.html, 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分析 作者:李承泽 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22期 摘要:在现代资源配置中金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着其他部 门进行转移从而加速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金融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从量的方面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其次是从质上促进了产业结构发展的合理化。本文针对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论证。 关键词:金融发展;产业结构转型;生产要素转移 传统的产业结构随着金融行业的融入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工业发展的初期阶段,金融要素有限服务于金融部门,造成了农业产业资金的短缺,在工业与农业之间存在着劳动力与资本发展之间边际成本率的不同。在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形态下充分发挥金融资源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市场对于产业优化转型的作用分析 金融市场能够对劳动力以及资本等生产部门进行有关调节,能够进行资源分配,从短期来看,非农部门与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暂时不会发生结构性的变化,金融发展水平会使得金融资源在不同产业间进行分配,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合理化产生影响,从长期来看,金融发展水平对于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此方式来影响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劳动力的分配结构。 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抑制要素市场发展的扭曲,由于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之间金融资源分配不平衡现象的存在制约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又通过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对这一发展特点进行一定程度的抑制。非农产业经过一定程度的发展已经通过资本积累的实现做到了降低资金使用的成本。金融的发展对于非农部门产值的增长速度比较快,在非农与农业部门之中的推动作用上具有不对称的特点。劳动力要素短期内在两个部门之间的流动难以实现并且这一发展差距会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而扩大。 金融的发展对于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利用金融资金能够促进农业发展现代化的改造过程,加速生产要素与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以促进产业发展的高级化与合理化。 二、利用金融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策略分析 (一)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对于资源配置的作用的发挥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 划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2014年6月

目录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各产业、行业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促进现代职业教育服务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保就业、惠民生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制度性安排,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创造更大人才红利,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欧、日、俄、印等国家和地区都将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特别是发展实体经济的战略选择,力求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建立巩固的、可持续的人才和技术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基础能力显着提高,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行业企业参与不断加强,中高职衔接呈现良好势头。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社会吸引力不强、发展理念相对落后、行业企业参与不足、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基础能力相对薄弱、层次结构不合理、基本制度不健全、国际化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并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体系不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上。抓住发展机遇,站在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眼光、现代理念和国际视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选择。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系统设计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结构布局和运行机制,推动教育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培养数以亿计的工

(完整word版)职业教育学试题与知识精华

精品文档考试教学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五章职业学校教师 一、填空题 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工作,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1681)年拉萨尔在(法)国创立的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标志着师范教育的诞生。 3、(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下设师范院是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 4、(1979)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天津技工师范学院等四所学校,这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专门为(职业学校)培养师资的高等师范学校。 5、我国《教师法》规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6、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职业教育工作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每一个教师对(社会)和(受教育者)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7、教师的职业道德表现在教师如何对待(职业教育事业)、如何对待(学生)、如何对待(教师集体)、如何对待(自身)四个方面。 8、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的,从事教育和教学的基本技巧、方法和能力。一般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教育和管理学生技能)四项技能。 9、教师书写规范汉字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用字规范);二是(书写规范)。 10、班会活动按其性质大致可分为(主题性班会)、(活动性班会)、(知识性班会)、(教育性班会)、节日性班会及学生自己组织的班会六种形式。 11、我国教师资格分为(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等七种。 二、选择题 1、下列人员中不属于教师的是(C) A.指导学生实习的人员 B.高等学校中的学生辅导员 C.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D.学校学生处工作人员 2、在学生成长发展中教师起(A.) A. 主导作用 B.决定作用 C. 强制作用 D. 3、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A.忠于人民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团结同事 D.以身作则 4、提出“师者,人之模范也”的教育家是(D)

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意见【最新】

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意见 为全面提高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效益,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专业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建设一批特色明显、质量过硬、具有示范作用的高水平精品专业,使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建设和管理能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需要,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现制定本实施办法如下: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高度认识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将专业建设纳入到学校主要工作之中。 1、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并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管理工作,将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并与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大对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建设,高起点、严要求。 2、各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切实加强专业建设,把专业建设放到突出位置,加强领导,一把手要亲自负责、落实专业建设的各项工

作;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充分认识加强专业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制定相关计划,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校共同推进的新局面,逐步掌握专业建设的整套经验。 3、各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紧密联系、充分依靠企业,推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技术交流、实验实习设备交流,探索建立学校与企业间的双赢机制,形成企业支持专业建设、学校积极为企业服务的社会氛围。 4、市教育局将加大对重点专业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三重项目对认定的重点专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助。 二、严格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的管理,科学设置开发专业 1、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是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指导性文件,适应于实施高中阶段学历教育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我市各中等职业学校须按《目录》和《原则意见》开设专业和招生,确需增设新专业的,应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报请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审批。

职业教育学试题库整理版.doc

新疆油田公司兼职教师大赛 职业教育学试题库 中国石油新疆技师学院培训教学科 2016.7.25

目录 第一章职业教育的内涵、特性及其发展 (4) 一、单选题 (4) 二、多选题 (8) 三、判断题 (12) 第二章职业教育的功能 (15) 一、单选题 (15) 二、多选题 (19) 三、判断题 (22) 第三章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25) 一、单选题 (25) 二、多选题 (30) 三、判断题 (33) 第四章职业教育体系 (38) 一、单选题 (38) 二、多选题 (42) 三、判断题 (45) 第五章职业学校专业设置 (50) 一、单选题 (50) 二、多选题 (55) 三、判断题 (58) 第六章职业教育课程 (61) 一、单选题 (61) 二、多选题 (66) 三、判断题 (68) 第七章职业教育教学 (72)

一、单选题 (72) 二、多选题 (78) 三、判断题 (80) 第八章职业学校德育 (85) 一、单选题 (85) 二、多选题 (91) 三、判断题 (93) 第九章职业指导 (96) 一、单选题 (96) 二、多选题 (101) 三、判断题 (104) 第十章职业教育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108) 一、单选题 (108) 二、多选题 (113) 三、判断题 (116) 第十一章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 (120) 一、单选题 (120) 二、多选题 (125) 三、判断题: (129) 第十二章职业教育研究 (134) 一、单选题 (134) 二、多选题 (136) 三、判断题 (137)

第一章职业教育的内涵、特性及其发展 一、单选题 1.职业活动源于()。 A.社会分工 B.职业兴趣 C.职业规划 D.职业教育 答案:A 难易度:难 2.职业学校要培养复合型人才,这反映了专业设置()的要求。 A.按需设置原则 B.稳中求活原则 C.特色性原则 D.宽口径原则答案: D 难易度:中 3.完善人格理论认为德育工作应该()。 A.建立一种民主、平等、诚实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 B.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绝不是背记道德条例或强迫纪律。 C.教育学生用理性代替非理性,改变学生认知方式,解除他们的情绪困扰。D.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答案: D 难易度:难 4.劳作学校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A.约翰·杜威 B.黄炎培 C.陶行知 D.乔治·凯兴斯泰纳 答案: D 难易度:中 5.职业学校要对社会未来人才需求进行预测,这反映了专业设置()的要求。A.按需设置原则 B.特色性原则 C.稳中求活原则 D.超前性原则 答案: D 难易度:中 6.教学过程中以知识教学为主,对教学内容理解不深入,常感觉教学内容简单,课堂教学时无话可说。这反映了教师发展中()的特点。 A.探索阶段 B.入门阶段 C.合格阶段 D.优秀阶段 答案:B 难易度:中 7.最早称教师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人是()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加里宁 D.列宁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最新资料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近年来,社会各行业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其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高职教育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就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 1.1专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其会朝着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生产、管理方向进行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会为社会各行业提供合格、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课程设计、开发专业时,社会生产的一线专家都会参与进来。 1.2技术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育范围十分广泛,单从人才培养的类型看,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负责培养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往往会走向社会的生产、管理第一线,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技术科学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技术”,培养出来的人才会通过专业的技能知识和科学技术进行社会生产。 1.3职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性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是为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创新的教育形式,其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根据社会需求,针对性培养职业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综合水平高的实用型人才。 2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 2.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同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更高、职业道德更好、创新能力更强,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定位于高层次、实用性、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跟职业发展相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专业开发必须建立在对职业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步入社会后,必须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社会环境,快速融入岗位,如果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进入企业后,还需要企业花费时间、精力进行职业培训,这就说明高等职业教育是失败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还需要培养人才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2.2专科课程的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在设置专业课程时,首先要对社会需求进行认真的调查,并且要对职业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开设一个新专业必须保证该专业在今后最少四年内能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同时还要对专业的宽窄情况进行分析,避免专业面过宽无法满足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需求,或者专业面过窄存在就业风险。 高等职业教育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要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重点突出专业能力,同时要注重专业教育的完善性。一般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可以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几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培养时,也好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等的培养,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2.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职业教育时,要特别注重实践教学。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技术性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这些项目,这样学生通过实践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在实践中提高职业技能。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良好的实践性和仿真性,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2.4构建良好的教师团队

培训体系建立的六大步骤

培训体系建立的六大步 骤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一、目的: 建立和完善公司的培训体系,规范培训流程,明确各部门对培训的职责以及监督培训,评估和反馈培训效果,以真正达到提高员工工作技能、绩效以及公司的整体绩效。 二、培训需求调查: 1、每年11月底下发年度培训需求调查表(部门),次月中旬回收调查表,保证回收率为100%,作好记录和分析; 2、月底下发月度培训需求调查表(部门、员工),次月3日前回收,以弥补年度培训计划培训内容的 3、组织分析:从战略目标出发,根据组织的整体绩效、公司的发展规划以及和公司高层领导的沟通来确定培训的内容; 4、职务分析:根据岗位说明书和工作规范来确定培训的内容(这主要是针对新员工); 5、员工分析:首先是根据月度考核的结果对个人绩效的分析;其次是员工职位变动;最后是根据员工个人的要求; 结合以上调查和分析,经过和各部门的沟通和讨论(会议),可以确定年度培训计划的内容。 三、年度、月度培训计划的实施 1、明确具体培训目的,经过培训后员工要达到的目标; 2、培训内容: a、职业品质培训,主要是员工手册培训(企业文化、管理理念、职业态度,责任感,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规范等);

b、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是专业知识技能、管理技能、职业规划、社交技能等; 3、参加培训人员: a、中高层管理者。因为他们都公司的决策和和经营理念全面负责,所以对他们的培训主要是决策,战略等方面; b、基层管理人员: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管理知识,管理技能,有效工作、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培训 c、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企业文化、职业道德、沟通艺术、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培训; d、普通员工的培训:提高工作绩效的培训 4、培训类型: a、岗前培训: i)新员工集训:一般时间1~2天,由综合部组织实施,主要内容为公司概况,企业文化,基本政策与制度,工资福利等; ii)用人部门培训:使新员工能更快的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职责,主要内容是部门的工作职责,环境,本部门的特殊规定,介绍同事等; b、在岗培训: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或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对部门员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主要从以下方式进行:定期举行会议宣贯公司制度和理念、现场培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对员工进行教育的培训)、师徒制培训、工作轮换等,综合部负责监督培训进程和效果;

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与特色专业优化高级研修班培训总结刘涛

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与特色专业优化培训总结 机械电子工程系刘涛 一、培训班情况简介 主办:全国高职高专教师培训联盟、北京校企联合管理咨询中心; 地点:上海; 形式:以“专家讲座+交流研讨+答疑”等形式。 二、培训日程安排 三、培训主要内容 1. 专业群建设的改革创新及特色专业建设思路 (1)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定位、新使命与新要求

(2)构建校企合作管理平台,突破办学资源不足 (3)强化实践教学和基础课两个系统建设 (4)如何有效快速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5)专业群建设的创新策略 2.职业院校品牌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1)如何改造传统专业,打造升级版专业 (2)明确专业定位,整体规划专业群建设 (3)专业建设中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卓越氛围的建立 (4)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5)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与管理制度设计方案 (6)专业内涵建设的基础调研内容与调查方法 (7)特色专业建设计划的撰写 3.特色专业群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如何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流程 (3)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的专业课程开发 (4)如何创建优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5)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步骤及案例分享 (6)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及工作任务 (7)专业群建设运行的三大支撑保障系统 (8)特色专业群建设的后期建设成效评价 三、培训收获与体会 为期3天的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却充实,紧凑,收益斐然。专家教授们敏锐的思想,结合当面职业教育发展和自身经验、体会出发、畅谈对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与特色专业优化的独特见解,并给予精辟分析,让我耳目一新,同时感受到巨大地震撼。通过与参会老师的交流,使我启发很大。 首先是刘显泽教授从什么是专业群、如何构建专业群以及如何建设专业群等三个方面讲解了在建设专业群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及部分问题的解决方法;接着马树超教授,给我们讲授高职教育质量观与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马教授分别从高职教育质量观与2016年高职质量年报、高职院校评估框架设计背景与内涵要求和高职院校内涵发展

职业教育政策文件汇编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2014年6月

目录 一、规划背景 (1) 二、总体要求 (2) (一)指导思想 (2) (二)建设目标 (3) (三)基本原则 (4) 三、体系的基本架构 (5) (一)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 (6) (二)职业教育的终身一体 (7) (三)职业教育的办学类型 (8) (四)职业教育的开放沟通 (9) 四、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9) (一)优化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布局 (10) (二)统筹职业教育区域发展布局 (12) (三)加快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步伐 (13) (四)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14) (五)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 (15) (六)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 (16) (七)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 (17) —1—

(八)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8) (九)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19) (十)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20) (十一)加速数字化、信息化进程 (21) (十二)建设开放型职业教育体系 (22) 五、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和机制创新 (23) (一)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 (23) (二)推进职业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 (24) (三)深化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25) (四)完善校企合作的现代职业院校治理结构 (26) (五)创新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 (27) (六)构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投入机制 (28) (七)健全促进职业教育公平的体制机制 (29) (八)创新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机制 (30) (九)建立职业教育服务社区机制 (31) 六、保障实施 (32) (一)加强组织领导 (32) (二)完善支持政策 (32) (三)营造良好氛围 (34) (四)加强监测评估 (35) —2—

企业培训体系设计方案

企业培训体系设计方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培训体系设计方案 一、培训组织机构: 培训办公室设集团培训专职管理人员;公司人事规划部设公司专职培训专员;公司各部门也应设有兼职培训工作负责人。 1.集团人事部: 集团人事部是集团培训工作的最高管理机构,主要职责如下: (1)对整个集团的培训工作进行总体的监督与管理工作; (2)负责制定和下发集团培训管理的相关制度,并监督实施; (3)负责依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集团培训工作年度发展规划,指导培训工作的发展方向; (4)负责各项培训费用的审核和审批工作; (5)审批各培训负责部门上报的各类文件和计划; (6)负责于每月底组织召开“培训工作会议”,会议主要议题为:总结当月培训工作情况,汇总当月培训需求信息,布置下月培训工作等。各公司培训专员和全体企业内部讲师参加。 2.培训办公室: (1)负责按集团人事部的要求起草各类培训制度、文件并报集团人事部审批;

(2)负责汇总、制定集团整体年度培训计划,并报集团人事部审批后实施; (3)负责集团统一招聘的新员工(工人除外)入职培训的组织实施; (4)负责对各类培训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包括培训计划是否实施,培训质量是否合格(培训是否有效)等; (5)负责对讲师的培训工作进行监督、考核和管理,并适时安排针对内部讲师的培训课程,以提高其业务水平; (6)负责开发外部培训资源,经集团人事部审批聘请优秀外部讲师来集团授课,负责外部讲师授课期间的接待、协调和管理工作; (7)负责组织实施全集团性的或公共性的培训以及管理人员培训; (8)负责汇总、制定集团培训费用预算和年终培训费用总结并上报审批; (9)负责集团培训专用的资料、仪器、设备的保管、维护和管理。 3.各公司人事规划部: (1)负责督促公司各部门年度培训计划的实施,并对培训实施情况进行记录与评估,每月底将当月各类培训的《培训记录表》和《培训有效性评价表》汇总报集团人事部备案; (2)制定公司年度培训计划并于每年11月末上报集团人事部,包括课程时间、地点、授课讲师、参加人员、课时、考核方式、费用预算等内容; (3)负责零星招聘或各公司自主招聘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工作; (4)负责公司培训需求调研工作,根据结果适当安排培训,并于每月底将调研结果报集团人事部备案; (5)负责本公司年度培训费用预算及总结工作,并同培训计划一起上报集团人事部;

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 与实践 作者:邹伟文章来源: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点击数:更新时间:2009-4-9 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探索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目前已将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改革发展的新突破。本文结合国家示范职业技术学院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实际情况,就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做如下探讨。 一、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筑平台 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具体地说就是为所依托的区域行业企业服务。高职院校因企业的生存发展而生存发展。没有行业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行业企业的支撑,高职院校也无法按照企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来实施人才培养工作;没有企业和行业的参与,更无从谈起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践。因此,要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和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把学校融入行业企业之中,把行业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学院,使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操作,才能真正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通过准确定位,使学院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建设 大东北的1953年,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沈阳职业职业技术学院进入了跨越式发展时期。她的发展历史说明高职院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派生物”。没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和振兴,没有沈阳装备制造业的建设和发展,根本就不可能有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今天。因此学院定位为沈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成为沈阳装备制造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沈阳大中型企业技能型人才培训中心。只有为企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实现学院的自身价值,才能促进企业的兴旺和发展,才能实现学院的可持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