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谨慎性的实证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谨慎性的实证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谨慎性的实证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谨慎性的实证研究

分类号F230 密级公开

U D C 657.422 编号 102990410049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谨慎性的实证研究

An Empirical Study of Accounting Earnings Conservatism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指导老师孔 玉 生 教 授

作者姓名束 长 安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名称会计学

论文提交日期 2006年11月论文答辩日期 2006年12月

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江苏大学 2006年12月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阅人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年月日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以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 要

在我国,对谨慎性原则的关注仅是近十年的事,1993年开始正式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将谨慎性原则作为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一项基本原则,以后随着会计制度(准则)不断完善,对谨慎性也越来越重视,2006年颁布的新准则中明确了所有资产减值处理的一般适用原则,并对其具体规范的范围作了进一步界定,规定了进行减值测试的前提、按资产组计提减值准备和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的方法,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对谨慎性的重视,但我国证券市场上频频发生的会计造假行为似乎表明上市公司会计盈余普遍缺乏谨慎性。

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在对盈余谨慎性的内涵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从三个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谨慎性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其中的盈余及时性分析表明,会计盈余与股票收益率基本上呈正相关关系,并且会计盈余对“坏消息”的反映及时程度明显大于对“好消息”的反映,说明会计盈余总体上是具有谨慎性的,能及时反映相应的好坏消息。

在盈余的持续性分析中,前后期会计盈余变化呈现出不对称性,即负会计盈余变化比正会计盈余变化具有更大的反转率,对前一结论进行了验证。同时,本文的研究发现,前后期经营现金流量变化与总应计项间呈负相关关系,对盈余谨慎性作了进一步的检验。但在区分正负经营现金流量变化的分析中,并没有提供一致的证据,说明谨慎性程度在经营现金流量增加和减少的公司中有所区别,所以对于经营现金流量下降的公司,我们在考察会计盈余时,更应当多关注现金流量对会计盈余信息的补充作用。本文的所有模型都进行了对资产规模分组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证券市场上资产规模对会计盈余分析的影响不是很大,这也说明我国的市场经济已初步成型。

最后,本文对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并对保障会计盈余谨慎性提出了几点建议,期望能对我国证券市场的财务分析和盈利预测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关键词:谨慎性,及时性,持续性,会计盈余,现金流量,总应计项

ABSTRACT

Attention has been paying to the principle of prudence just from about ten year ago in our country. Accounting Standard for Business Enterprises, implemented in 1993, regards the principle of prudence as the primary principle on accounting recognition and measurement. From then on, more and more emphasize has been given to the principle of prudence with the perfectness of our accounting standard. The new standard issued in 2006, give a definite conception of basic dealing principle on all impairments of the assets, and give a much more exact definition on the detailed scale, the pre-condition of assets devalue test, the means of distilling provision of impairment of assets and goodwill, from which we can see our government’s emphasize on the principle of prudence. But, it seems that listed companies do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principle of prudence from the respect of the increasing accounting fraud in our security markets.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definition of the earnings conservatism an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it,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accounting earnings of our listed companies in details from three different respects that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Our results provide evidence on positive relation between accounting earnings and stock returns and are consistent with bad news being reflected in earnings in a more timely fashion than good news, as proxied by negative and positive stock returns. That is to say, conservatism exists on the accounting earnings in general.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 between current and lagged changes in earnings to examine whether “bad accounting news” proxied by a decline in earnings, is more likely to reverse, as compared to “good accounting news” (an increase in earnings). Our results indicate conservatism through the asymmetric persistence of earnings increases and decreases, and verify the prior conclusion. In our final test of earnings conservatism, we find that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hange in operating cash flows and current period accruals is negative correlation which may indicate conservatism is present. However on expanding the model to incorporate a dummy variable for whether the change in cash flows is negative and an interactive slope coefficient for the negative changes the result fail to consistently document and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s in cash flows and accruals as we expected. This may imply that the extent of conservatism is different

between the firms with cash flows decreasing and increasing. When we study accounting earnings of the firm with cash flows decreasing,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ash flows because of its supplement function to accounting earnings information. We make sensitive analyses on our all tests according to the size of the asse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zes of assets basically have no affect on our tests in the securities business.

Finally, we summarize the shortage of the study in this paper and open up prospects for the direction of study for the future. We expect that this paper can make building action on financing analysis and earnings forecast in our securities business.

Key words:Conservation, Timeliness, Persistence, Accounting Earnings, Cash Flows, Accruals

目 录

第1章导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1.3 研究现状综述 (4)

1.3.1 国外文献综述 (4)

1.3.2 国内文献综述 (5)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7)

1.4.1 研究内容 (7)

1.4.2 创新之处 (8)

第2章盈余谨慎性概述 (9)

2.1 盈余谨慎性的内涵 (9)

2.2 会计盈余谨慎性的重要性 (10)

2.3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11)

2.4 盈余谨慎性与会计信息质量的联系 (13)

2.5 影响盈余谨慎性分析的相关因素 (14)

第3章会计政策及其选择与会计盈余谨慎性 (16)

3.1 会计准则与会计盈余谨慎性 (16)

3.1.1 各国会计准则中谨慎性原则的比较 (16)

3.1.2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运用的回顾及其制度体现 (17)

3.1.3 谨慎性原则与盈余谨慎性的提出 (19)

3.2 信息披露与会计盈余谨慎性 (21)

3.2.1 盈余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21)

3.2.2 信息披露的经济理论分析 (22)

3.2.3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规范体系 (23)

3.3 盈余管理与会计盈余谨慎性 (24)

3.3.1 盈余管理本质 (25)

3.3.2 盈余管理产生的内在原因 (26)

第4章盈余谨慎性的实证研究 (30)

4.1 盈余谨慎性实证研究的假设 (30)

4.2 变量及指标计算 (32)

4.3 模型的设计 (33)

4.4 样本的选择 (36)

4.5 描述性统计 (36)

第5章实证研究的结果及分析 (39)

5.1 盈余及时性测试分析 (39)

5.2 盈余持续性测试分析 (41)

5.3 总应计项与经营现金流量关系测试的分析 (44)

5.4 按资产规模对样本分组的敏感性分析 (46)

第6章研究的结论、局限与建议 (47)

6.1 研究结论与局限 (47)

6.2 保障盈余谨慎性的几点建议 (48)

参考文献 (51)

致谢 (5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6)

第1章 导 言

1.1 研究背景

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1991年7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正式建立,至此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已有十多年的历史,逐渐成为市场经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998年12月颁布了我国第一部《证券法》,从此我国证券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以后,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证券市场之一,截止2005年12月31日,据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网站公布的数据,境内的上市公司已达1381家,总股本7629.51亿股,总流通股本2914.77亿股,总市值32430.28亿元,总流通市值10630.52亿元,投资者开户数7336.07万户,2005年全年股票总成交金额31663.14亿元,筹集资金1882.62亿元,印花税102.68亿元【1】,其在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证券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国经济的“晴雨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任何重大的异常或波动,都会在证券市场中显示出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信息对外公开披露是引导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信号。

但近年来上市公司频频爆出冷门,从蓝田股份到亿安科技,从秦丰农业到科龙电器,漂亮的报表背后却隐藏着定时炸弹,“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虚假”、“会计数据水份大”等均是近几年来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使得广大投资者深刻地理解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现实含义,这些大公司的会计舞弊案已经导致了几次会计危机。危机主要认为会计(和审计程序)已不能保证定期会计报告能及时地反映出差的业绩(即坏消息);另一方面也有人批评定期会计报告中的价值关联性下降,较明显的是定期的盈余不能充分说明股票收益和相关公司的价值差异。这些危机使得如何透视这些盈余数据,获悉公司真正的盈利能力与潜力,及时发现公司可能面临的危机,从而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成为股票投资者最为关注的最终目的,这就需要对公司的盈余质量进行分析。

“盈余质量(earnings quality)”的概念,早在20世纪30年代即被提出,到了70 年代末期,由于价值投资理念的兴起,公司的盈余质量渐渐受到重视,但迄今

为止,理论界对盈余质量的涵义及评价标准等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从决策有用性的角度来定义,盈余质量是指公司披露的盈余对其盈利水平的如实反映程度。一般认为盈余质量包括四大范畴:盈余预测价值、盈余结构性、盈余的持续性和盈余反映经营状况的及时性【2】。本文所选择的研究方向——会计盈余谨慎性,主要包括会计盈余反映好坏盈余消息的及时程度、盈余持续性和经营现金流量前后期变化与会计总应计项之间的相关关系(预测作用)等三个方面,包含了通常确认的盈余质量的大部分内容,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盈余质量的分析。

在我国,对谨慎性原则的关注仅是近十年的事。1993年开始正式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将谨慎性原则作为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一项基本原则,但其范围主要限定于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1999年财政部和证监会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应对应收账款、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和存货计提减值准备,通称“四项资产减值准备”;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进一步扩大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增加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和委托货款减值准备,达到了八项,更充分地运用了谨慎性原则,使其成为我国会计核算体系的特征。显然,会计准则(制度)对谨慎性原则的重视应该会提高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的谨慎性程度,但是,会计盈余的谨慎性不仅受到会计准则的影响,而且也与公司管理当局和注册会计师的动机密切相关(Ball et al.2000) 【3】。一方面,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启动市场化导向的会计改革,市场条件下的经济决策对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考虑得越来越多,会计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会计盈余信息的重要性不断增强。但另一个方面,我国过渡经济中会计改革的多元化目标具有内在矛盾:会计改革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中央政府,对盈余数据的使用主要侧重于“政绩”考核而不是用于投资决策。政府在宏观管理和监管政策中提升会计盈余的重要性并不必然导致会计盈余投资决策有用性的增强;同时盈余操纵和信息失真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独立性也不够;股票市场中散户占大多数,他们使用财务信息的能力有限;政府对证券市场行政干预较多……等等,这些又使人不得不怀疑会计盈余数据能否在我国证券市场中扮演它应有的角色。

为了进一步规范企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制定和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4】,明确了所有资产减值处理的一般适用原则,并对其具体规范的范围作了进一步界定。准则规定,新

的《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适用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的投资以及除特别规定外的其他资产减值的处理,存货、建造合同资产、生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减值,相关准则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新准则中明确了进行减值测试的前提、按资产组计提减值准备的方法,规定了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的方法,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对谨慎性的重视,但新准则对会计盈余谨慎性的影响还有待实践来检验。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正是在上文所述的这样一个背景下,笔者选择了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的谨慎性进行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中反映的盈余进行谨慎性分析,详细地测试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信息展示谨慎性特征的程度、持续披露程度、经营现金流量与会计总应计项之间的相关关系(预测作用)和影响这些结果的会计政策的选择,期望发现如果盈余是有谨慎性的,将导致坏消息比好消息更快地反映于报告盈余中,即期望证明会计信息能够以更适当的方式,及时地反映坏消息,也就是说期望定期的盈余报告能够充分说明股票收益和相关公司的价值差异,即具有盈余谨慎性。从而能为定期的盈余报告能够充分说明相关公司是否存在谨慎性提供证据,为我国证券市场的财务分析作出一点贡献。

目前我国股市低迷,投资者信心不足,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从一个方面表明我国的股市并未完全崩溃,会计信息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相关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给投资者一定的信心。投资者在充分了解证券发行公司不断变化的财务、经营等状况后,可以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另外,通过谨慎性研究也可以促使证券监管部门、证券发行公司和投资者关注会计盈余的谨慎性,促进监督,优化盈余信息披露制度,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完善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

论文的目的一方面是研究会计盈余谨慎性问题,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治理,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对公司盈余谨慎性问题的研究,在论文不足之处能得到管理学界与会计学界老师的批评和指正,进而学习到更多的东西,并为笔者以后的工作提供一个较好的理论指导。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近些年,国外许多文献研究了会计盈余的谨慎性(Earnings Conservatism)。Ball and Brown(1968)【5】被认为是实证会计研究历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经典著作。他们通过对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上市的261家公司从1946到1965年间盈余信息披露前12个月到后6个月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盈余变动的方向与股价变动的方向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具体地说就是:如未预期盈余是正数,则相应的非正常报酬率也是正数;反之,如未预期盈余是负数,则非正常报酬率也是负数。

Benston(1967)【6】和Ball and Brown(1968)都发现在年度盈余披露之前股价就开始有反应了;Brown and Kennelly(1972)【7】则发现在年度盈余公布前几个月内的股价变动与季度盈余有关系,也就是说,一些更具及时性的信息降低了年度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Patell and Wolfson(1981)【8】以一天之内的股价数据为基础的研究发现公司的盈余信息在道琼斯新闻电讯网发布两个小时之内股价即有激烈反映,说明信息是具有及时性的。

Beaver,Clarke,and Wright(1979)【9】把276家上市公司从1965年到1974年的数据分成25个投资组合,考察组合间会计盈余变动与股价变动的数量关系,发现盈余的变动百分比与股价变动百分比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不同年度的研究,平均秩相关系数等于0.74,并且在统计意义上显著异于零。

Beaver, Lambert and Morse(1980)【10】研究表明,以股价为基础的盈余预测模型比以过去和现在的盈余数据为基础的预测模型更准确(平均误差较低),而且在市盈率较高的投资组合中股价模型的优势更明显。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股票价格与会计盈余的关系,即股票收益与会计盈余具有相关性。Kormendi and Lipe(1987)【11】、Easton and Zmijewski(1989)【12】、Collins and Kothari(1989)【13】、Lipe(1990)【14】等人对盈余的持续性进行了研究,发现会计盈余中具有一定程度的永久性成分。

Beaver,Giriffin and Landsman(1982)【15】对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的综合回归分析表明,现金流量数据可以在会计盈余的基础上提高对股价变动的解释能力。Wilson(1986,1987)【16】【17】把那些在公布会计盈余数据后公布现金流量数据的公

司作为研究样本,发现现金流量数据可以提供增量信息。Rayburn(1986)【18】研究证明了经营现金流量和总应计项(主要是流动性部分)与非正常报酬率相关,也就是说,应计制产生的信息能够为市场提供新的决策相关信息

Dechow(1994)【19】证明了总应计项可以减少现金流量中的干扰因素,同时总应计项与现金流量间呈负相关关系。Ball和Shivakumar(2002)【20】也证明了这一观点,他们认为现金流量在实现时才作为经济利得被确认,而经济损失应当立即确认,常早于负现金流量变化的结果,因此现金流量增加时总应计项可能是低的,相反,现金流量下降可代表前期确认的经济损失,因而当期总应计项可能更高。

Fama和French(1999)【21】认为,当前盈利对未来盈利的预测能力来源于企业会计盈余的反转特征(即未来盈利的变化与当前的盈利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他们对美国上市公司1964~1995年间的年度会计盈余的分析证实了上述假设。

Basu (1997) 【22】利用会计盈余与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设计出计量会计盈余谨慎程度的经验性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公司的会计盈余存在普遍的谨慎性,且会计盈余的谨慎程度随审计师面临的法律风险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Holthausen和Watts (2001) 【23】利用Basu的研究方法对会计准则存在之前的美国公司的会计盈余进行分析,证实了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准则存在之前即已存在,并且会计盈余的谨慎性程度在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有效工作期间有所加强。Givoly和Hayn (2000) 【24】分析了美国公司会计盈余的时间序列特征,发现会计盈余的谨慎性程度在提高。Ball et al.(2000) 【3】、Giner和Rees(2001) 【25】对不同国家进行了比较,发现习惯法国家的会计准则比成文法国家的会计准则的谨慎性程度高。

Taylor(2003)【26】运用Basu的方法对澳大利亚1993~2000年之间上市公司的盈余谨慎性程度进行了详细的检测,结果表明三种测试基本上提供了一致证据:澳大利亚上市公司的盈余是存在谨慎性的,尽管样本不同时,谨慎性程度有所变化,但所有结果都证明对会计不能以及时的方式反映坏消息的担心是无根据的。

1.3.2 国内文献综述

中国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和会计改革的成就激发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对中国证券市场中的会计课题的兴趣,研究者涉及到的领域很广,其中在会计盈余质量中的盈余谨慎性方面的研究主要有:

赵宇龙(1998)【27】借鉴了Ball and Brown(1968)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上海股市123家样本公司从1994年报到1996年报共369个盈余披露日前后各8周的股票非正常报酬率的符号与当年末预期会计盈余的符号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会计盈余信息及其披露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交易行为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在分年度的检验中,可以发现上海股市对年报敏感度有逐渐增强的趋势,说明投资者在股票买卖中越来越重视企业的业绩。

陈晓、陈小悦和刘钊(1999)【28】在对报酬率的检验中发现,公告日当天,未预期盈余(该项研究将净资产收益率作为研究对象)对股票非正常报酬率的解释程度R2等于3.54%,其中深交所样本为9.24%,明显高于上交所样本的2.85%。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会计盈余与股票报酬率之间确实存在着相关性。

陆宇峰(1999)【29】运用Ohlson-Feltham计价模型,分析了净资产倍率和市盈率的性质,并用1994~1998年每年4月末的收盘价和相应的1993~1997年年度报告会计数据检验这两个比率的投资决策有用性。发现会计盈余对股价的解释力度有逐年增强的趋势(大多数年份在15%左右,1997年为32%),而净资产对股价的解释力度一直比较弱,通常在1%左右。从而说明了会计盈余与股票收益率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

王志台(2000)【30】选择了影响会计盈余质量诸因素中的一个方面——会计盈余的持续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为研究对象,用主营业务利润作为公司永久性盈余的表征变量,检验市场能否区分持续性不同的会计盈余,研究结果表明投资者还不能辨别不同质量的盈余项目。

李增泉,卢文彬(2003)【31】通过对1995~2000年度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进行分析,发现会计盈余对“坏消息”比“好消息”更敏感,同时正的会计盈余变化比负的会计盈余变化更持久,并且其结论不受公司规模和行业特征的影响。由此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年度会计盈余与股票收益的关系存在明显的规律性,会计盈余存在谨慎性,且与西方成熟市场的情况基本一致。该文的分析较以前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拓展,但未对现金流量进行分析。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假定,每个企业和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这些自利的经济人都非常聪明,他们在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通常是将企业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作为目的与作为手段的区别在于:前者通常会选择“与企业共存亡”,一般而论,企业创业者会有这种心态;后者则意味着自利的经济人为了目的(最大化的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当自利的经济人一旦认为继续呆在该企业,对个人的价值提升没有帮助,就会选择“跳槽”,职业经理人更多地表现为这种行为。作为经济人代表的企业管理者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必然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非欺诈性的盈余操纵),甚至会越过会计政策和法律规定的范围进行盈余做假(欺诈性的盈余操纵);所有这些行为的最终结果表现为会计信息,即信息披露的内容,进而影响到会计盈余的谨慎性(本文的谨慎性定义为:坏消息对盈余的影响快于好消息的影响),可见盈余谨慎性是反映信息披露质量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在对谨慎性实证分析前有必要先对会计准则中的谨慎性原则、信息披露制度方面及盈余管理的本质、目的和行为进行研究。

本文涉及到管理学、会计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采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采用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谨慎性的相关问题。论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

提出问题部分(第1章),简要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提出我国证券市场是否具有谨慎性的问题,并说明了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分析问题部分(第2章~第4章)首先是理论分析,对盈余谨慎性的内涵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作了说明,并对会计准则、披露制度及盈余管理与会计盈余的关系作了重点说明;接着是实证研究,通过对我国2000~2004年在深沪两地上市的所有公司年度财务和市价数据进行分析,以发现问题所在。提出的实证研究方法包括三个关于谨慎性的替代测试:好坏消息确认的及时性(每股收益与股票收益率之间的关系);盈余增减的持续性(每股收益变化的持续性);现金流量的变化与总应计项间的关系(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之间的

毕业论文——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研究

目录 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研究 (2) 1.绪论 (2) 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2)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3研究思路与内容 (3) 2盈余质量相关理论分析 (4) 2.1盈余质量及相关概念 (4) 2.2盈余质量的特征 (5) 2.3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6) 3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7) 3.1盈余质量的评价标准 (7) 3.2盈余质量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7) 3.3盈余质量评价指标的设计 (8) 3.4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10) 4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以仪器仪表行业上市公司为例11 4.1样本行业选择 (11) 4.2盈余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11) 4.3盈余数量与盈余质量二维分析评价 (14) 5本文结论及局限性 (15)

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及目的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我国的证券市场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在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可以筹集所需的资金,可以预防和改善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资金缺乏的局面,能更好的增加竞争力,不断改进公司的营运机制,从大方面看,也促进行产业,行业的发展,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 但是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逐年增加,又加上资本市场在立法,监管等方面的不完善,使得存在较为严重的盈余管理,利润操纵的现象。公司的高管人员运用各种方法进行修饰报表,为了吸引投资者的投资,让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人误解,从而使得因信任报表而与公司利益相关的人损失巨大。进行报表修饰,对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不利,也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而在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会计造假事件典型的有“紫光古汉”四年业绩造假,“万福生科”欺诈上市,还有“绿大地”等,它们使得投资者迫切的需要知道每一家上市公司的盈余的质量的高低。所以对盈余的研究,不应该只是关注其数量,更要关注其质量,如何合理评价公司的盈余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本文对评价盈余质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意在通过研究分析后提供一个可以对盈余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综合指标,从而运用其来评价盈余质量的高低,以在广大的投资者做决策时帮助他们更好的做出正常的选择。 1.1.2研究意义 如今在盈余质量的评价研究上已经有了不少的前人研究的成果,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晚,同时对盈余质量的研究相对于国外来也是较晚的。所以对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的评价,分析和研究是相当迫切的,而且是一项很重要的课题。对盈余质量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以及现实意义。 在理论意义上,本文通过理论的分析构建综合的指标,以及通过对模型的应用分析,使得运用上市公司的盈余作为投资选择的基础的投资者对盈余质量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本文对盈余质量的评价研究分析,不仅是对助于完善现在的理论成果,也更充实了研究的成果,对盈余质量的深入分析研究,也为今后的会计盈余质量评价的相关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一个新的思路。 在现实意义上,我国的证券市场上的盈余操纵案件也是时常的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所以这些都引起投资者对盈余质量的评价的关注。对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的质量

证监会会计部关于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

关于印发《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 (2011年第2期,总第6期)的通知 中国证监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监管局,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 针对近期日常会计监管中发现的问题,现印发《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2011年第2期),作为会计监管的专业判断依据。执行中的相关问题,请及时函告我部。 特此通知。 附:《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2011年第2期) 证监会会计部 2011年8月15日 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 (2011年第2期) 问题一:如果公司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等会计估计作出变更,变更后的会计估计最早可以自何时开始应用? 解答:对会计估计的变更应当采用未开始用法处理,即会计估计变更近影响变更当期的,其影响数应当在变更当期予以确认;会计估计变更及影响变更当期数又影响未来期间数的,其影响数应当在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予以确认。因此会计估计变更应当自该会计估计变更

被正式批准后生效。为了方便操作,新会计估计最早可以自最近一期尚未公布的定期报告开始实施,原则上不能追溯调整更早会计期间。 问题二:对于上市公司在报告年度资产负债表已经存在的债务,如果公司在报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与债务人达成债务重组协议,是否应该根据债务重组协议调整报告年度资产负债表中相关负债的金额? 解答:报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与债务人达成债务重组交易不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不能据以调整报告年度资产、负债项目的确认和计量。债务重组中涉及的相关负债在报告期仍应按照债务重组协议前具有法律效力的有关协议等地约定确认和计量,相关债务重组损益应当在有关负债符合终止确认条件时确认。 问题三:除按照贷款合同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之外,公司为取得贷款可能还与银行签订监管协议、造价咨询协议、信息系统咨询服务等合同并支付相关费用,上述服务费用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解答:在上市公司取得银行贷款的同时与银行签订监管协议、造价咨询协议、信息系统咨询服务等服务协议的情况下,如果向银行支付的该类服务费用与取得银行贷款直接相关并且银行实质上未提供协议约定服务的,相关服务费用按照实质上重于形式的原则,视同贷款利息进行处理;如果银行确实提供了协议约定的服务,相关服务费用应当单独进行会计处理。 问题四: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作为购买方的上市公司以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作为合并对价的,如何确定企业合并成本?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股价影响的实证分析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ghai Finance University 2010年第5期 总第101期No.5,2010 Apr No.101 收稿日期:2010-10-04 作者简介:谢华(1977-),男,四川省资阳人,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讲师,会计学博士。 黄必一(1988-),女,江苏南通市人,苏州快速电梯有限公司注册会计师。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股价影响的实证分析 摘要:盈余管理在西方被称为“市场参与者的游戏”,近年来日益受到我国会计学界的关注。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要求上市公司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由于盈余管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密切,使得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成为投资者、债权人、政府主管部门以及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关注的重点。另一方面,证券市场经验数据证明,股价的波动也同盈余管理密切相关,而利益相关者很可能利用盈余管理手段来影响股价从而获取利益。因此,加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和股价相关性的研究,对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和改善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实证分析方法,选取了竞争性强的家电行业和竞争性弱的石油行业的上市公司,从盈余管理度量着手,研究竞争性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股价的影响大小,并对投资者的行为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股价;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80X (2010)05-0074-07 谢华1,黄必一2 (1.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25330;2.苏州快速电梯有限公司,江苏苏州215006) !!!!!!!!!!!!!!!!!!!!!!!!!!!!!!!!!!!!!!!!!!! !!!!!!!!!!!!!!!!!!!!!!!!!!!!!!!!!!!!!!!!!!!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会计信息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和证券监管部门的关注。为了使公司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各国会计准则和制度中存在一些职业判断和会计方法选择的空间,以提高其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这往往被公司管理当局利用会计盈余进行调节,这种调节一旦过度便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损害相关者的利益。由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会使会计信息失去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从而有可能影响到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因此,从实证角度研究盈余管理对股价的影响乃至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显得至关重要。 一、盈余管理与股价的相关理论 会计界对盈余管理的概念存在诸多不同意见,褒贬不一。美国会计学会前会长Katherine Schipper 女士(1990)在其名著《盈余管理的评论》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为获得私人利益而进行有意识的干预外部报告的过程;Healy 和Wahlen (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结果;同时,盈余管理有“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之分。在经济收益观下,有一些数据被盈余管理故意扭曲了。经济收益之所以会被歪曲而成为会计的报告收益,除了盈余管理外,另一个影响因素是会计准则的灵活性。现行的会计准则允许同一交易事项选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这也会导致会计数据与真实收益有偏差。 根据以上分析,盈余管理应当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来定义。本文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契约的结果,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一直是人所瞩目的焦点。尽管有一些文章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但仅以个例作为论据,并未举出具有概括性的确切数据。本文根据盈余管理的特点及主要手段,对我国上市公司2000年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整体上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盈余管理的状况。 一、盈余管理的特点国外学者PaulM.Hyaly和JamesM.Wahlen 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如下:“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这一定义向人们展示了盈余管理的两个特点:第一,盈余管理的动机是误导“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契约的后果”。从企业利益关系人的角度上看,企业业绩主要影响企业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所作出的投资决策,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决策及税务部门的税收决策。可能的盈余管理动机有筹资动机,管理报酬动机,避税动机和公司形象动机等。在这些动机中,由于筹资资格涉及到上市公司的根本利益,因而出于筹资动机的盈余管理问题表现得最明显。筹资动机可以进一步分为上市动机,配股动机和避免退市动机。第二,盈余管理的途径有两条: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但为什么不利用其他途径?答案在于盈余管理的难度不同。从编制现金流量的间接法可知,利润由两部分构成: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各种应收应付项目。其中的各种应收应付项目根据受到操纵的程度不同在会计科目上可进一步分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由于调整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难度较大,而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的会计核算多涉及到职业判断,操纵难度相对较小,因而盈余管理主要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上做文章。故而,报

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目录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文献综述 (2) 1.国外研究动态 (2) 2.国内研究动态 (4) (四)主要研究内容 (6) 二、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 (6)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7) (二)盈余管理的特征 (7)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层 (7) 2.盈余管理的客体特征 (8) 3.盈余管理的方法包括会计方法和非会计方法 (8) 4.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 (8) 5.盈余管理对盈余的影响 (8) 6.盈余管理的合法性 (9) 7.盈余管理的其他特征 (9) (三)盈余管理的动因 (10) 1.防亏损或避免退市动机 (10) 2.商业信贷动机 (10) I

3.税收筹划动机 (10) 4.IPO、配股、增发新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 (11) (四)盈余管理的手段 (11) 1.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 (11) (l)利用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 (12) (2)利用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变更 (12) (3)利用长期投资核算方法的变更 (12) 2.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13) (1)商品购销 (13) (2)委托经营、受托经营或托管经营 (13) (3)转嫁费用负担 (13) (4)转让资产 (13) (5)债务重组 (14) 3.利用应计利润进行盈余管理 (14) 三、中国房地产企业盈余管理分析 (14) (一)房地产行业及其特点概述 (14) 1.房地产行业概述 (15) 2.房地产行业的特点................................. 15-17 (1)周期性 (16) (2)高投资、高风险 (16) (3)投资规模大,开发周期长,投资回收期长 (16) (4)综合性和关联性强 (16) (5)政策敏感性 (17) (二)房地产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17) 四、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问题 (17) (一)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18) (二)损害外部投资者利益 (18) (三)不利于我国房地产市场资源配置 (18) II

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汪 洋 (渤海大学 管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摘要]盈余质量是公司财务报告中盈余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表现。尽管一家公司的财务决策并不只依赖盈余 质量一个标准,但它已逐渐成为投资者掌握公司价值的有效工具。随着证券市场参与主体的日渐成熟,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必将受到各方的关注,对公司的经理人而言,通过盈余管理行为美化公司的账面盈余,会降低盈余的质量,不一定有利于公司的股价; 对投资者而言,不能只看到盈余的表面数据,更要对深层次的盈余质量加以关注,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盈余管理;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 A EvaluationandInfluencingFactorsofListedCompanies'EarningsQuality WANGYang Abstract:Earningsqualityisthereflectionoftherelativityandreliabilityofearningsinformationinacompany'sfinancialreport.Al-thoughthecompany'sfinancialdecision-makingnotonlydependsonthestandardofearningsquality,ithasgraduallybecomeaneffectivetoolforinvestorstoassessthevalueofthecompany.Withthematuringoftheparticipatingsubjectsinsecuritiesmarkets,thequalityoflistedcompanies'earningsisboundtobetheconcernedbyallparties.Forhandlers,theadministrativebehaviorbymanipulatingthebooksurpluswillreducethequalityofsurplusandnotalwaysmakesforthestockprice.Forinvestors,inordertomakerightinvestmentdeci-sions,theyshallnotonlyfocusonthesurfacedata,butalsotheunderlyingearningsquality.Keywords:listedcompanies,earningsquality,earningsmanagement,influencingfactors [收稿日期]2012-11-19 一、盈余质量评价的重要性 盈余是上市公司在一定期间内经营成果的表现形式,也是评价经营者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实证会计研究最为关注的财务指标之一。盈余质量是企业会计盈余的优劣程度。会计盈余高并不意味着盈余质量好,因为会计盈余并不等于现在或未来的现金存量,也不等于现在和未来要发生的现金流量,因此盈余质量在对上市公司的质量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 盈余质量评价是指从投资者的角度对上市公司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的质量特征进行分析判断,即对盈余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进行的评价。盈余质量评价的目的应该服从于财务报告的目的,即进行盈余质量评价应有利于投资者透视报告盈余的可靠程度及其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进而进行投资决策。具体说来,盈余质量评价的目的是判断同一公司不同时期或者同一时期不同公司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方面的差异,然而部分企业为了获取信贷资金、商业信用、公司上市、保持配股资格、 偷漏税等原因,会粉饰会计报表,调节盈余,因此,如何分析和识别企业的盈余质量的优劣程度,是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部门等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所关心的问题。 二、盈余质量的评价标准及方法 (一)盈余质量的评价标准 尽管现在还没有可以衡量盈余质量高低的统一标准,但从理论上讲,可以对高质量盈余和低质量盈余两个极端情况作出合理的区分。如果财务报表盈余数据是对公司过去、现在和将来经济价值创造力和企业可信任力的评价依据,那么这项盈余就被认为是高质量的。反之,低质量盈余是指公司财务报表上的盈余对公司过去的、目前的经济成果以及将来经济前景的描述具有误导性。 1.经济收益观下会计盈余质量评价标准 在经济收益观下,对现行会计盈余质量的评价标准就是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匹配程度,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越接近,说明会计盈余的质量越高。随着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会计目标体现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并行,且其准则的制订充分体现了收益确认的资产负债观,也就是收益的确认更多地体现为期初期末净资产的变动,目前的会计收益不仅包含营业收益,而且包含了持产收益,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差距已然缩小,提高了会计收益的决策相关性。但由于目前公允价值计量无法普及,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差 第2013年第1期(总第413期) 商业经济 SHANGYEJINGJI No.1,2013TotalNo.413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3)01-0101-03101--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问题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问题探讨 黄 宏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报业大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摘要]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是政府监管较为分散,监管主体不明确,上市公司社会监管力度 缺失,公司内部监管制度形同虚设。其原因:会计监管法律法规之间不协调统一,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政策存在政府强制性供给,社会监管不严和社会审计缺乏独立性。完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模式,应完善会计规范体系,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协调好会计监管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加强会计监管政策制定程序中的公众参与,通过激励市场主体参与监管过程提高会计监管的开放性,从而引导市场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自发需求。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会计监管;监管模式[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 B [收稿日期]2012-07-12 我国资本市场历经十几年的发展,规模已经迅速的扩张,上市公司正逐步走向规范会计信息记录及披露的正规。上市公司的竞争压力日趋加大,会计经验逐步积累,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的会计舞弊行为数量上日益增加,舞弊手段隐蔽性也在提高,这严重阻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对上市公司自身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各国已经充分认识到会计舞弊和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的严重性。无论是国外安然事件、施乐事件、美国在线与华纳时代的世纪并购丑闻,还是国内河南郑百文案件、银广厦的信息失真等一系列案件,这些都具体的说明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问题亟待解,我们要尽力在制度上和技术上强化和完善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构建一个有效的会计监管模式。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模式 会计监管模式是对会计活动进行干预、调节和控制所做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以及这些制度所体现出来的特色。我国的会计监管模式主要是以内部监管为基础、政府监管为主导和社会监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一种“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管模式。这种会计监管模式主要强调内、外部监管的结合,内部监管主要是通过在公司内部设立的机构,包括内部审计部门、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等对公司的会计行为进行监督。外部监管主要是通过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来规范企业会计制度;证监会承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职责来规范上市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情况;会计师事务所根据审计准则的要求为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提供合理保证,承担社会监督的职责。我国的会计监管模式拥有明显的特征:一方面,我国的会计监管模式强调法律法规的管理,制定了完整的、统一的会计监管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我国设立了具有全国性、 统一性的会计监管机构进行监管。二、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存在问题 (一)政府监管较为分散,监管主体不明确 由于我国政府监管部门的职责划分不够清晰,我国实施监管的部门比较多,包括财政、税务、审计、国资委、证监会等部门都对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承担责任。这些相关部门为了争取会计监管权力,竞相制定非正式的相关规定,从而及早确定本部门的会计监管权,限制其他部门的竞争,为了部门的利益,在出台规定时忽略对其他部门的协调,这样严重的导致了我国监管分散、主体不明的现状。同时,我国还缺乏对监管部门的有效管理。这些政府监管部门被赋予监管权力的同时,并没有对监管部门低效或无效监管应承担的责任进行明确规定。这种权力与责任的不对等,使得对于监管效果、监管效率都无法进行有效的考核和衡量,这就造成监管质量和监管效率的低下。在遵守会计监管规范时,市场参与者缺失了外部约束力量,此种会计监管,失灵并不会令人感到意外。 (二)上市公司社会监管力度缺失 目前来看,我国的社会监管主体是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独立于被审计上市公司的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通过对被审上市公司进行的审计活动,对上市公司公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 完整性和准确性提供合理保证。但是,当前在我国的一些事务所在进行审计活动时,忽视审计准则等执业规范的要求,由于时间或成本的限制在未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没有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情况下就对相关事项进行确认,这就导致经过审计后的财务报告信息失真或者对财务报告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促使地方政府介入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来谋求地方利益,这不仅减小了行业监 第2012年第8期(总第404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8,2012Total No.404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2)08-0108-02108--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同名25053)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摘要: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上市公司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更多的管理层已经加入盈余管理的行列,虽然盈余管理并没有增加或减少上市公司实际的总盈利,只是改变了上市公司的盈利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对会计报告上的数字进行相应的调整,但这种行为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信息使用者无法了解上市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因此深入研究盈余管理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改善资本市场资源优化配置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及策略进行研究,首先简要的提出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与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对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机、债务契约动机、薪酬契约动机、政治成本动机和合理避税动机进行分析,了解了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再次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五种主要策略,有利用会计政策的变更和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的策略、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策略、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策略、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策略、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策略。最后从证券市场监管、会计准则、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注册会计师审计和政府行为五个方面提出盈余管理治理对策。 关键词:盈余管理;上市公司;会计准则 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提出 (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上市公司数目的急剧增加,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已经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并引起了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提升与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以及非经常性损益的关系非常密切,为达到资本市场、债务契约、政治成本等政策要求的衡量标准,管理层通常会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实施相应的盈余管理政策,向外界传递一种公司生产经营相对稳定的信息状况,树立和维持上市公司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提高市场占有率。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具备了多变性的特征,在制约盈余管理行为的同时又为管理层提供了新的盈余管理空间,如公允价值的引入将会成为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新策略。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还不完善,监管部门的监管政策不严谨,惩处力度不强,时效性太差,相关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的制定仍然存在很多漏洞,一些概念制定模糊不清,基于委托代理关系,股东与管理者的信息不对称,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治理结构不合理,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也不成熟,管理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会选择相应的会计政策,或者为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稳定并扩大上市公司的经营规模,从而产生盈余管理行为。会计信息披露严重失真,使得信息使用者难以准确辨别经营业绩不佳的上市公司和业绩良好的上市公司,降低了投资者对披露的会计信息的信任度,其投资决策及利益必然受到影响,甚至连监管部门的决策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资本市场风险因此加大,市场资源优化配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必要性………………………………………2-5 1、上市公司经理人员奖金动机 (5) 2、债务契约动机 (5) 3、避税动机 (5) 4、政治动机…………………………………………………………5-6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分析………………………………6-8 1、收入的不当确认或虚假确认收入 (6) 2、虚假确认费用………………………………………………………6-7 3、利用关联方交易 (7) 4、利用非经常性损益 (7) 5、操纵各项准备的计提………………………………………………7-8 6、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8)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8-10 1、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8-9 2、资本市场的完善 (9) 3、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 (9) 4、推进监管政策的市场化改革,减少诱发盈余管理的政策因素………9-10 5、提高财务信息使用者识别能力 (10) 6、加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相关法规政策的建设 (10)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摘要:目前,证券市场中相当多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从盈余管理的概念、操纵手段、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盈余管理问题在西方由来已久,可以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市场参与

者的游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或超过市场对它的盈利预期或风险效应,从而提高股票价值。为了适应多变的经济环境,上市公司在利用会计准则中的某些政策时留有余地,会计人员根据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会计政策选择,使得会计准则具有所谓的弹性,这些弹性在某些方面能够适应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者的需要。但当这些弹性被“过度开发”时,滥用这种弹性的盈余管理便随之出现。如何利用会计技能审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个重要的会计问题。 关键词:操纵手段;控制措施;必要性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必要性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管饭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ri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据以上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各自作用的合力所决定。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受益)。在雪珀的定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受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受益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受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受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这一定义向人们展示了盈余管理的两个特点 一是盈余管理的动机是误导“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契约的后果”。从企业利益关系人的角度上看,企业业绩主要影响企业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所做出的投资决策,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决策及税务部门的税收决策。可能的盈余管理动机有筹资动机,管理报酬动机,避税动机和公司形象动机等。”在这些动机中,由于筹资资格涉及到上市公司的根本利益,因而出于筹资动机的盈余管理问题表现得最明显。筹资动机可以进一步分为上市动机,配股动机和避免退市动机。

浅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20201119081110)

浅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内容摘要: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其终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具体目的为筹资、避税、获取政治资本以及规避债务契约约束等。盈余管理有诸多表现形式,可以通过完善会计规范、加强审计监控和加大监管力度等进行防范。 关键词:盈余管理涵义目的防范措施 Earnings Management in Listed Companies QIAN-Heying (Wanbang Accountant Office, Lishui. Zhejiang 324OOO.China ) Abstract: Earnings management means to control or adjus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financial income in the report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interest. The aims are to obtain the private benefit, collect capitals, escape taxes, obtain political capitals and evade the obligations of contracts. Earnings management has various type ,and it can be kept away through perfecting the accounting regulations, enhancing the auditing and control and so on. Key Words: Earnings Management Meaning Aim Measures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左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国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是美国会汁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搦以上两个权威性的泄义,可以看岀,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需由他们齐自作用的合力所决泄。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在雪珀的左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收益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困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英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萤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目的 对盈余管理目的的剖析可以从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与其具体目的两个层次来了解。 1.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 毫无疑问,企业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即获取私人利益。一般认为,通过盈余管理获取私人利益的主体是掌握企业管理权的髙级雇员,包括总经理、部门经理和其他高级主管。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制企业是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基础的,公司的大股东可能并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真正掌握管理权的往往是公司的髙级雇员。由于管理者与股东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他们都有各自的小算盘。因此,委托-代理关系一经建立,"道徳风险”、”信任危机"等问题也将随之产生。为使二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委托方(股东)通常采用业绩- 报酬激励的方式来促使管理者尽最大努力工作。

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分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分析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研究意义:研究的意义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研究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有相当的必要。会计盈余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他是企业决策者,投资者,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作出决策的依据,也是一个企业经营成果评价的重要指标。盈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取得信贷资金,商业信用,公司上市,保持配股资格等。同时从委托代理关系分析,企业的一系列契约组合包括企业与股东,债权人,政府,职工之间的契约,都是一种委托代理管理,但往往各个关系之间的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对称,而作为企业管理者,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去采用机会主义行为,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委托者有必要对盈余质量做出正确的分析。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它可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引擎的作用,影响着宏观经济的冷热,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时候,它 对提振我国经济具有重要作用。而盈余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所以对房地产行业盈余质量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预期目标:通过研究更进一步的了解盈余质量的状况,为企业管理者,投资者,政府,职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一个有利的判断依据,以便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提出一些影响房地产盈余质量的特殊因素,并将部分特殊因素纳入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希望对于这个特殊的行业的发展政策意见上有所帮助。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了会计盈余就开始了评价盈余质量的实务活动,但盈余质量的理论研究则是在会计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才开始的。财务分析收益质量法倡导者之一奥格洛弗(O’Glove)1987 年在他颇有影响的投资咨询报告《收益质量》(Quality of Earnings)中,将收益的持久性作为收益质量的主要问题。自从1968 年,Ball和Brown[在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上发表了“会计利润数字的经验性评价”一文,一场大的会计革命就此发生了。2002 年 1 月,美国会计学会(AAA)专门召开了“盈余质量”研讨会,对盈余质量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盈余质量被定义为:随着时间流逝,由应计制所确认的收益数额与公司流入的现金数额的弥合程度。而关于盈余持续性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开始后引起研究人员的注意了。Collins 和Kothari(1989) Easton和Zmiewski(1989) 验证了盈余反应系数与盈余持续性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证券的β系数越高,风险越大,盈

浅谈上市公司会计监管过程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上市公司会计监管过程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关键词:监管政府企业制度 论文摘要:我国业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至今,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在证券发展壮大的同时,上市公司不断暴露的会计造假案例频发,对快速发展的证券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目标,针对当前监管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几点对策,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目标 首先,会计监管的目标是服务和服从于证券市场监管的总体目标。按照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的观点,监管部门对证券市场的监管是为了实现保护者利益、保证市场公平、有效和透明及降低系统风险三大目标,而这些目标也应是会计监管所要达成的目标。 其次,会计监管的具体目标是落实到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上,即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充分性和公平性。真实性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信息所揭示的内容应当和事实相符合、一致。及时性要求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当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产生较

大影响、而投资者尚未得知的重大事件时,公司应当立即将有关重大事件的报告提交证券交易所和证监会,并向公布,说明事件的实质。充分性要求财务报告应当能够全面、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公司证券发行和交易有关的各种重要信息,都必须毫无遗漏地予以披露。公平性要求会计信息的披露应该是面向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公开和公平披露,而不是面向特定市场人士的选择性披露;各类市场投资者有平等地获取与证券投资有关的一切信息的权利,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前提下,作出理性的投资判断,公平地参与交易和竞争。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面临的问题 (一)政府监管失灵 在我国,由于会计信息监管部门众多,也由于会计信息所具有的后果影响,相关监管部门纷纷确立自己的会计监管权,争相出台非正式的规定,以优先确定本部门的监管权,限制其他部门的争权,而且部门的利益驱动使各部门在自身出台规定时不可能主动与其他监管部门进行协调。我国的现实问题是,立法给予了政府会计规范的制定权,却没有明确政府会计规范制定低效或无效时应承担的责任,政府的权力与责任是不对等的,政府会计规范行为取向是单一的,搭便车的使公众不愿过问政府的行为及其影响,而慑于政府的权威,特别是在缺乏意识的情况下,更使多数人对规则的制定产生无能为力的感叹,对舆论的不重视又使公众唯一可以利用的正面武器被搁浅。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 加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对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和改善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了盈余管理的涵义,其次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再次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并提出了一些识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方法,最后提出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合并会计报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已经出现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尤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盈余管理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不容忽视的、具有普遍性的现象,过度的盈余管理会给企业、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带来严重的危害,为此立足我国国情,深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在不违背现有法律法规、不违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等职业判断或

构造规划交易事项等经营手段向企业外部一切会计信息使用者传递非真实的会计信息,以实现企业经营者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及影响其他以会计数字为依据的有关契约的履行结果的行为。 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分析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主要是从上市公司管理层角度进行分析,即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诱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上市公司经理人员奖金动机 资本所有者为了消除委托代理带来的道德风险,往往会针对经营者对货币收入的追求,将经营者的薪酬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而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考核离不开利润(或减亏)计划的完成情况和投资回报率、产值、销售收入、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等各种财务指标。在奖金的动力和压力下,当出现实际经营业务没有完成业绩考核指标的情况时,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员往往通过管理盈余来改变业绩考核指标。 2.债务契约动机 债务契约中通常包含一些保证条款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如不能过度发放股利、不能进行超额贷款、计提一定比例的偿债准备金等等。有些商业银行甚至规定不得向亏损企业贷款。上市公司不敢轻易违反这些条款,因为违反这些条款会招致很高的违约成本。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越接近于债务契约中规定的条款限定底线,管理者就越有可能调增报告利润,以减少违约风险。如果是长期债务合约,上

《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2012年第1期)

《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2012年第1期)1.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信息的考虑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公司持有的存货项目如原材料、自制半成品、产成品等应根据其持有目的,综合考虑资产负债表日可获得的信息等确定其可变现净值。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在资产负债表日存在活跃市场、有明确市场价格的,一般应以该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第二,根据资产负债表日前后一段时间有关存货市场价格的走势等进行判断,如公司能够提供明确的证据表明资产负债表日的市场价格较为异常,无法代表企业持有存货的预期变现价值的,例如在报告期资产负债表日的价格没有足够成交量支持,或者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期间的价格趋势判断资产负债表日的价格为非正常波动形成等,原则上可以考虑根据报告期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期间的价格走势确定相关存货在报告期资产负债表日的可变现净值。 第三,在资产负债表日不存在明确市场价格,但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期间取得了该存货的价格信息,且该价格信息与资产负债表日价格相关的,可以日后事项期间取得的有关价格为基础确定存货在报告期资产负债表日的可变现净值。 上述原则仅适用于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不适用于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在报告期资产负债表日需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项目。 2.涉及BOT项目的合并报表编制 上市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内的企业承接BOT项目,但将实质性建造服务发包给合并范围内其他企业的,上市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实务中一直存在是否

应抵销建造方的建造合同收入及发包方对应的资产成本的困惑。一般情况下,合并财务报表以纳入到合并范围内的母子公司个别报表(或经调整的个别报表)为基础,在抵销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后编制形成。上市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内的企业(项目公司)自政府承接BOT项目,并发包给合并范围内的其他企业(承包方),由承包方提供实质性建造服务的,从合并报表作为一个报告主体来看,建造服务的最终提供对象为合并范围以外的政府部门,有关收入、损益随着建造服务的提供应为已实现,上市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中,应按照相关规定体现出建造合同的收入与成本。 (资料来源:中国证监会网站公布的《会计监管工作通讯》二〇一二年第四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