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背景资料:不容忽视的阅读教学助推剂-精品文档

背景资料:不容忽视的阅读教学助推剂-精品文档

背景资料:不容忽视的阅读教学助推剂

背景资料是指与文本相关的,或者与文中人物、内容、情节相关联的,但在文中没有展现或者没有完全展现的资料。诸如文中故事发生的背景、作者生平、创作动因、作品影响等。教者应合理利用相应背景资料,使之成为学生和文本有效对话的助推剂。

遗憾的是,现阶段不少的课堂对背景资料的处理存在简单化、模式化倾向。具体表现:一是流于形式,误认为知人论世就是要告诉学生作者生于何时,卒于何际;二是课程意识淡薄,胡子眉毛一把抓,背景材料的选择与文本之间缺乏关联性;三是呈现方式单一,只是教师或学生读一遍,作用仅限于学生一般性了解;四是表述时机不当,先入为主,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兴味索然;五是呈现方式枯燥,不顾学生认知水平,直接克隆辞典词条,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上述种种情形,导致背景材料无法成为学生解读文本的有效资源,沦为花瓶式的摆设。

背景材料作为阅读的补充资源,在课堂教学操作过程中,如何服务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呢?

一、创设情境,有效激趣

有效激趣,事半功倍;无效聒噪,事倍功半。情境设置作为初始环节,显得尤为重要。那些发生在特定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以情感人的文本,适宜搜集背景资料,用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

的阅读兴趣。《天上的街市》教学中,教师以钢琴曲《星空》为背景,提问,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璀璨的星空,牛郎织女。教师,传说故事中的牛郎和织女的生活幸福吗?学生摇头。教师,可是,郭沫若为我们描绘了另一幅画面。接下来请大家朗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教师用寥寥数语,通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将学生带入到语文学习的情境中,学生在朗读中自然会将不同结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进行比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倘若情境设置游离于文本,非但不会有效激趣,反而画蛇添足。譬如,《老王》这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放映由央视制作的专题片――杨绛逝世:百岁人生,固守淡薄。视频细细介绍了先生的生平、代表作,钱钟书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画面精美,也很感人,乍一看似乎很精彩,细想却脱离了文本。视频信息跟文本阐述的内容毫无关联,无助于课堂阅读目标的达成。再从情感角度看,杨绛先生成就卓著,其逝世令人沉痛,这个视频会将课堂氛围带入悲伤压抑之中,不利于学生活跃思维,开启课堂学习。背景资料的不当运用反成了课堂的瑕疵。面对海量的资料,教师要善于选择与文本联系紧密,有助于学生解读文本的背景内容。

二、巧补空白,深化情感

无论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课标》要求:阅读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w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但是,由于受时空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加上作者有意无意间在文本留下了空白,学生难以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背景材料可以成为文本的有效补充和印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天上的街市》课堂上,教师提问,诗人颠覆神话,创造出自由、美丽、富庶的天上街市,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学生沉思,理解的确有难度,抓住这个“愤悱”的时机,教师呈现创作背景:本诗写于1921年10月,当时五四运动的怒潮已经消退,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沉重的民族苦难,许多知识分子陷入苦闷彷徨之中。学生似乎有些明白,教师继续出示郭沫若《女神》中的句子:“闲的尸,淫嚣的肉,……满目都是骷髅,满街都是灵柩,……我的眼儿泪流,我的心儿作呕……”,特定创作背景资料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了诗人创作动因:诗人以心灵的眼睛看天空,看到天上的世界,以天上的世界对应地上的世界,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教师继续出示陈毅《赠郭沫若同志》中的句子:“我早年读过你的诗集《星空》,《天上的街市》那首诗曾引起我的同情”,“你从人间想到天上”,是因为“你知道人世间的各种艰难”。陈毅的话印证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接下来独到而精深的课堂生成便顺理成章了。背景资料的有机渗透,可以成为理解文中人物感情以及作者感情的“钥匙”,成功打开难点解读之“锁”。

三、对照映衬,强化理解

让材料与文本间形成比照,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有助于文本探究渐入佳境,从而助推课堂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在理顺完《梵天寺木塔》大意后,教师出示《十国春秋》关于梵天寺木塔的记载:“喻皓有巧思,武肃王尝于杭州梵天寺建七级木塔,方登数层而塔动不止。匠师密访于皓。皓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傅以实钉,则塔定不摇矣。国人服其精练。”将这段话与课本《梵天寺木塔》的内容对比,学生发现课本选文还写了:匠师的语言、匠师的心理、两位妻子、喻皓的笑、解决塔动的原理。接着教师引导:“这些内容是否有多出的必要,大家觉得哪一篇更好看?”

通过比照,学生明白课本选文具体叙述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情节更曲折,人物形象更突出,语言更生动,自然更耐读。教师进一步引导:“‘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l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有没有必要一定写出来?”学生大悟:这样可以让我们明白解决塔晃动的原理,源于这是一篇以文学的笔触写科学的文章。《梦溪笔谈》之所以被誉为穿越千年的经典,是因为既散发出科学之光,又散发出文学之光。紧接着,教师出示背景材料:沈括《梦溪笔谈》涉及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考古、音乐等十几个领域,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两则材料环环相扣,可谓珠联璧合:前一个材料用于对照映衬,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在对照中突破文本材料学习的重点与难

点,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后一个背景资料的介绍在前文铺垫下,让学生对沈括及《梦溪笔谈》的价值获得理性的认识。反之,如果一上课就向学生介绍背景知识,无论老师将沈括的地位讲得有多高,学生只会把这种介绍当成例行公事,丝毫不感兴趣,更不用说理解深入了。

四、关联链接,拓展延伸

阅读教学在丰富课堂内涵的同时,有效拓展其外延至关重要。教者可以抓住教材的延伸点,通过背景介绍,引导学生进行各种语言素养的训练。

而《钱塘湖春行》一课,归纳出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后,教师提问,作者只是爱西湖美景吗?随即出示背景材料:白居易,唐代伟大诗人,现存诗歌近三千首,数量当推唐代诗人之首。长庆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主持疏浚六井;修堤蓄水,写了《钱塘湖石记》;开凿了“七里山塘”……

材料的第一句让学生了解白居易诗歌创作成就之大、数量之多,第二句介绍了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功绩。经过教师的刻意联系,得出诗人乐在“为民造福”的结论。似有道理,却脱离了文本,忽视了对文本语言文字的解读,曲解了诗歌的本意。事实上这道“白堤”在白居易来杭州之前就已存在,称作“白沙堤”,且见于白居易的诗作之中,后世误传是白居易所修筑,解读出诗人乐在“为民造福”的情感实在牵强。背景材料呈现的语言方式文白夹杂,也有商榷的余地。

总之,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背景资料这一易被忽视的教育资源,辅助学生走进文本并“吃透”文本,养成探究意识及研究意识,使之成为阅读教学的助推剂,成为阅读教学课堂效益提升的增长点。(以上课例均出自第五届“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