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近代中国的新史学及其流变_桑兵

近代中国的新史学及其流变_桑兵

近代中国的新史学及其流变_桑兵
近代中国的新史学及其流变_桑兵

史 学 月 刊 2007年 第11期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近代中国的新史学及其流变

桑 兵

(中山大学历史系,广东广州510275)

[关键词]新史学;近代中国;通史

[摘 要]清季以来,新史学成为中国学人不断追求的至高境界,可是对于新史学的理解和取径却各不相同。为了后来居上,此前的新史学也往往被当作不破不立的对象。在不断趋新的过程中,中国史学的形式根本改观,但要拿出超越旧史学的代表作,却并不容易。创新的前提是温故,首先要掌握史学的基本与大体,超越中西新旧,避免盲人摸象,防止以偏为新,才不至于欲辟蹊径而蹈覆辙,甚至南辕北辙。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7)11-0005-24

Trends and Changes in New Historiography of Modern China

SANG Bing

(H istor y Depar tment,S un Yat-sen University,Guan gz hou510275,Guan gdong,Ch ina)

Keywords:the New H isto ry;M odern China;general history

Abstract:F rom the Qing pe riod,Chine se scho lar s have taken the new history a s the supreme r ealm that they pursued fo r all their life time,but the way s of under standing and practicing the new histo ry wer e diffe rent.T he early new histo ry was alw ay s taken as the objec t that should be br oken,when the laterco me rs sur passed the fo rmers,and the n the new one was invented.In the cour se o f pur suing the more new histo ry,the style of the Chine se histo ry is comple tely changed,but it is no t so easy to w rite a representative wo rk tha t can ex ceed the traditio nal histo ry.T he preconditio n of inno vatio n is to review the old material,so the first job of historians is to maste r the basis and cardinal principle of his-to ry,to get beyo nd the Chinese and the Wester n,the new a nd the old,av oiding the mistakes tha t draw a co nclusio n from inco mplete data,and take the unor tho do x w ay s as new o nes.I n doing so,the histo rians will neve r walk back to an o ld way,o r diametrically oppose to each other w he n finding a new w ay to understand the past.

自从上世纪初梁启超发出“创新史学”的呼吁以来,新史学就成为中国趋新学人前赴后继为之努力的方向和期望达到的至高境界,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21世纪。如果联系到新史学发生的欧美,则渊源更深,笼罩力越大。因为近代中国各个阶段形形色色的新史学,大都是欧美史学风生水起的折射。在此背景之下,在可以预期的时间内,海峡两岸的学人还会坚持以建树新史学为标的。这一中心问题,当然也引起史家的极大关注,以新史学为对象的述评、论文甚至专著,不在少数。只是除了讨论梁启超、何炳松的新史学外,大都是用后来新史学的诠释概念论列近代的史家及其史学,其中不少人认为史学无所谓新旧,因而从不以新史学家自居。①与整理国故毁誉参半的情况不同,除了在一些具体主张上有所分歧外,新史学几乎得到众口一词的赞同肯定。不过,仔细分别,各种以新史学自任的学人,其主张千差万别,有时甚至截然相对,而后人对于新史学的认定,与所涉及史家的自认也有不小的分

①一般近代中国史学史的著作,新史学都是其中的重要内

容。专门以新史学为题的著作,有许冠三的《新史学九

十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长沙:岳麓书社

2003年版)。综述则以周予同《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

(原载1941年2月《学林》第4期,收入朱维铮编《周予同

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为代表。论文数量繁多,不过以后来外在观念解释文本

或陈陈相因的不在少数。与本题相关、视角各异的重要

论文有俞旦初《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新史学》,《爱国主

义与中国近代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年版)、黄进兴《中国近代史学的双重危机:试论`新史

学'的诞生及其所面临的困境》(《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

新第6期,中国文化研究所三十周年纪念号,1997年)、

王汎森《晚清的政治概念与新史学》(《中国近代思想与

学术的系谱》,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等。

王晴佳的《论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的方向性转折》(《中华

文史论丛》第6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内容

也主要围绕与新史学相关的人事。

别。这种现象表明,在普遍认同之下,学人其实是各说各话,新史学已经成为他们表达各自期望和理念的集合概念。梳理近代以来中国新史学发展变化的进程,不仅可以探视各个历史阶段不同观念的学人高举新史学大旗所欲达到的具体目标,而且可以了解当代被浓缩在新史学概念下的各种要素。由此理解近代中国的新旧史学及其相互关系,展望未来走向,可以更加深入一层。

一 创新与崇洋

关于新史学的论著为数甚多,可是,究竟什么是新史学,新史学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各家分别甚大。就此而言,可以大别为三类,其一,自称;其二,他指;其三,后认。

自称如梁启超、何炳松以及一些趋新师生的团体刊物,他们公开高举新史学的大旗,并且旗帜鲜明地以建设新史学为己任。他指如王国维,王本人从未以新史学相标榜,而当时或稍后的学人却纷纷推许其为新史学的代表。张荫麟也大体可以算在这一类。后认则是后来学人综述近代史学发展变化的渊源脉络或撰写近代学术史著作时,用自己定义的新史学名目所包括的史家及其史学,范围相当宽泛。其中一些人或许并不认可新史学这样的概念,至少从来不以新史学自期。本文所论,着重于自称,也涉及他指,至于后认的对象,因为漫无边际,不作为取舍的依据。但是一些后认的行为本身,涉及当时学人对新史学的理解和认定,为题中应有之义,自然也在当论之列。这与一般讨论近代中国的新史学集中于梁启超、何炳松等少数人或是用新史学的诠释概念论列近代史家及其史学,有着明显分别。

虽然一切概念均为后出,层累叠加往往是自然过程而非有意作伪,可是不仅容易流于散漫,更为重要的是,在后来的定义之下,很可能将有的自称与他指排斥于范围之外,而将有的有意不以此为然甚至明确表示异议和反对者强行拉入,以己意剪裁史事,强事实以就我,造成历史认知的紊乱。所以,本文旨在勾勒自称和他指的脉络,也就是历史意义的“新史学”,至于诠释意义的“新史学”谱系,亦即后来逐渐拉长上溯的取舍条理,固然有定义清晰,易于理解(或许更加随意)的便利,却难免主观任意,导致关公战秦琼式的似是而非。此外,由自称、他指理解后认,还有两重意义,其一,或以为概念创新(包括新设与增加含义)往往由于后认,但不了解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自称与他指,难免误以拾人牙慧为开天辟地,无法真正做到言前人所未曾言。其二,后认包含积淀下来的种种歧义甚多的自称与他指,一旦约定俗成,使用起来看似不言而喻,实则各说各话,难以沟通。为了避免随意取舍,尽可能地毯式搜索各种自称与他指的史料,按时序寻绎其内在联系。近代史料繁多,难以一网打尽,虽不敢说巨细无遗,但大体已备,除非另设后认的主观为准则,后来者或有所补充,要想整体颠覆,非妄即枉。对此识者自可体察,其余不在论列。

尽管不是毫无异议,一般而言,近代中国“新史学”的发端者还是首推梁启超。他刊登于《新民丛报》第1至20号(1902年2月~11月)的那篇划时代宏文《新史学》,率先高揭“新史学”旗号。梁启超的本意,是以史学作为用民族主义提倡爱国心的利器。这也是他放弃世界主义改信国家主义,试图催生新的少年中国的体现。不过,既然以“创新史学”相号召,梁启超就必须对新史学正面解说,对旧史学加以清理。

梁启超对旧史学的批判一般学人耳熟能详,研究新史学者大都会加以征引,即四病二蔽三恶果。所谓四病: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所谓二蔽:其一能铺叙而不能别裁,其二能因袭而不能创作。所谓三恶果:一曰难读,二曰难别择,三曰无感触。①对旧史学的了解算不上深刻的梁启超之所以能有上述认识,得益于他通过日本接触到一些通行的近代西方史学著作和史学思想。《新史学》以“中国之旧史”开篇,头一句就是“于今日泰西通行诸学科中,为中国所固有者惟史学”。在梁启超看来,“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然则但患其国之无兹学耳,苟其有之,则国民安有不团结,群治安有不进化

①有学人强调梁启超《新史学》的政治意义,指出不能将

文中对旧史学的批评视为学术总结。不过,梁启超对

传统史学的看法后来虽有所调整,却并没有根本改变。

参见黄敏兰《梁启超〈新史学〉的真实意义及历史学的

误解》(《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2期,第219~235页)、

王也扬《梁启超对中国传统史学的认识》(《历史教学》

1994年第9期,第49~51页)。

者”。以此反观号称极盛的中国史学,从司马迁到赵翼,以史家名者不下数百,史学发达二千余年,却一无可取。用一年前梁启超所撰《中国史叙论》的话说,“虽谓中国前者未尝有史,殆非为过”。不仅找不到现成的著作可以沿袭参照,就是想从中搜求材料,“亦复片鳞残甲,大不易易”。[1]即使像《资治通鉴》这样“最称精善”的史书,“今日以读西史之眼读之,觉其有用者,亦不过十之二三耳”①。因此必须发起史学革命以创新史学。

梁启超心目中的参照,不但是泰西学术,而且是泰西的近代学术。古今中外的历史虽然都是记述人间过去之事实,但“自世界学术日进,故近世史家之本分,与前者史家有异,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1]。按照这样的标准,梁启超提出了创新史学的界说,第一是叙述进化之现象,第二是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第三是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而社会进化观念、人类群体中心以及用各种社会人文乃至自然科学为参照,则是达到上述目的的主要凭借。[2]显然,在梁启超的进化论框架里,中国的史学被安放在近世以前的古代范畴,由传统而近代的途径,也就是由中国而泰西。而其所参照的泰西新史学,不过是浮田和民以博克尔(H.T.Buckle)的《英国文明史》等欧洲流行书为底本译著而成的《史学原论》。这不仅在欧洲并非史学经典,在日本也只是专门学校的一般教科书。

这样的途径与理念,当时的梁启超深信不疑,并且照此进行了一系列努力。20多年后,对梁启超推崇备至的张荫麟和不无微词的缪凤林分别盖棺论定,总结梁的成就。张荫麟指其此期的贡献除应时政论与爱国宣传外,还有介绍西方学问、以新观点批评中国学术、以新观点考察中国历史而提出史学革命方案等三点。关于后一方面,他认为梁启超“始倡于官报及帝谱而外,别创以民族及文化为对象,借国民之照鉴之历史。其于《新民丛报》中,《新史学》、《中国史叙论》已发其凡;于《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世界史上广东之位置》,及《赵武灵王传》、《张博望班定远合传》、《王荆公传》、《郑和传》、《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等篇中,复示其例。后有作近代中国史学史者,不能不以先生之名冠其篇矣”[3](p106~107)。缪凤林更详细论列了梁启超“其研究以史学为中心”的著作,具体为“《中国史叙论》、《新史学》,则树立国史之新观念;《国文语原解》则从文字上解释古史;《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论专制政体有百害于君主而无一利》等,则为政治史之论著;《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则为中国学术史之创作;《中国国债史》、《各省滥铸铜元小史》等,则为财政史之专著;《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中国史上人口之统计》、《世界史上广东之位置》等,则为历史上特殊问题之研究;《王荆公传》、《李鸿章》等,则为长篇史传之创著;亚里士多德、倍根、笛卡儿、霍布士、斯片挪莎、孟德斯鸠、卢梭、康德、边沁、伯伦知理、颉德、达尔文等之学案或学说,则为泰西学术史之滥觞;斯巴达、雅典、越南、朝鲜诸国之小志或亡国史,则为外史之撰述;《意大利建国三杰传》及噶苏士、罗兰夫人、克林威尔等传,则为西方传记之译著;而壬寅论中国、亚洲、欧洲地理大势及《地理与文明之关系》诸篇,解释人地相应之故尤详。虽其文多取材东籍,论列亦多谬误,然方面既众,观点亦异,实开史学界无数法门。”[4](p117~118)

新史学筚路蓝缕之际,先知先觉的梁启超并非独行者。梁启超创新史学,源于他流亡日本后,接触到日本人士译著的一些反映欧洲近代史学观念的新书,有所感悟,打算写一部中国通史以助爱国思想之发达。无独有偶,章太炎也早有修《中国通史》的志向,他从《新民丛报》看到梁启超多论史学得失,“于历史一科,固振振欲发抒者”,不禁引为同道,且愿一身担当大任。其时章太炎的观念,与梁启超颇为相通,受各种西方社会学书的启发,并且购求日本人译著的《史学原论》及亚洲、印度等史,“新旧材料,融合无间,兴会勃发”,欲将心理、社会、宗教诸学,熔于一炉,“所贵乎通史者,固有二方面,一方以发明社会政治进化衰微之原理为主,则于典志见之;一方以鼓舞民气、启导方来为主,则亦必于纪传见之。”

①梁启超:《新史学》,《饮冰室文集》之九,第1~11页。

以上引文凡未标明者,均见此文。

虽然没有标名新史学,也旨在写出“新理新说”[5](p167~168)。

梁启超的新史学主张和经由日本转来的欧洲史学观念,引起一些留日学生和后来成为国粹学派的知识人的反响。1902年年底汪荣宝在《译书汇编》发表《史学概论》,“所采皆最近史学界之学说,与本邦从来之习惯,大异其趣,聊绍于吾同嗜好,以为他日新史学界之先河焉”[6]。侯士绾翻译浮田和民的《史学原论》,1903年出版时特改名为《新史学》。同年上海镜今书局出版新近史学译著文集,也以《中国新史学》为名。曾鲲化的《中国历史》,则打出“新历史旗帜”。[7](p76~77)国粹派的刘师培写了《新史篇》。这一派学人建设新史学的努力,以进化论为历史观,着重于写民史,参考借鉴各种社会人文学科乃至自然科学以及分门别类搭建新体系,与梁启超的主张大体一致。[8](p170~191)

不过,尽管晚清学人提出了新史学的概念,并且努力建设他们心中的新史学,可是当时的主要目标并不在学术建树,而是史学的社会政治功用。[9](p165~196)除夏曾佑的《最新中学历史教科书》(后改名《中国古代史》)外,大都只是成为学术史考察的对象,而不构成学术研究的基础,今日的学人固然不大参考其作品,即使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学人,也很少以这时的新史学为前提。反倒是清代的考据学、浙东史学和今文经学,成为五四一代学人学术建树自认的本土资源。所以他们很少追述晚清新史学对自己的影响,提到相关人物时,印象深刻的并非他们的新史学,或者是意气风发的政论,如梁启超,或者是渊博而专深的旧学,如章太炎、刘师培,尽管其中已经包含了不少的新成分或有了新外壳。当然,也不能排除五四学人有意回避清季的学术渊源,因为他们热衷的话题,不少来自清季,只是未必在新史学的框架之内。而超越上一代,又始终是趋新学人的抱负。

让五四学人忽视晚清新史学的另一重要原因,当是后者所依据凭借的西学知识过于肤浅,而史学的学术建树要求又逐渐大于政治功用,以至于对外国的了解大为扩张的新一代学人很难将一般性的常识当作学术发展的起点。周予同认为晚清的新史学尚未脱离经学的羁绊,其实更为重要的原因反而在于新史学观念的形成是由于中国学人对西学的附会与依傍,各种通史和专门史基本使用外来的现成框架填充一些常见却未经验证的本土材料,甚至干脆直接编译外国人(尤其是日本人)的著作,而且越是表浅越容易模仿①;一些论文也不过是套用外来的理论解说中国的历史现象,很难说是研究的结果。而他们所依据的新奇理论,在欧洲甚至日本已经成为常识乃至过时。20年后的1923年,梁启超针对国故学复活的原因指出:“盖由吾侪受外来学术之影响,采彼都治学方法以理吾故物,于是乎昔人绝未注意之资料,映吾眼而忽莹;昔人认为不可理之系统,经吾手而忽整;乃至昔人不甚了解之语句,旋吾脑而忽畅。质言之,则吾侪所恃之利器,实`洋货'也。坐是之故,吾侪每喜以欧美现代名物训释古书;甚或以欧美现代思想衡量古人。”尽管梁启超认为以今语释古籍原不足为病,还是强调不应以己意增减古人之妍丑,尤其不容以名实不相副之解释致读者起幻蔽。而且梁启超现身说法,悔其少作,承认此意“吾能言之而不能躬践之,吾少作犯此屡矣。今虽力自振拔,而结习殊不易尽”。告诫“吾同学勿吾效也”。[10](p13)梁启超的经验之谈与蔡元培等人推崇胡适以西方系统条理本国材料为开启整理国故的必由之路适相反对,只是年轻一代学人在西学知识方面虽然可以傲视前人,却难以摸清中西两边池水的深浅,在留学生舶来的“新洋货”面前,还是不得不俯首称臣。这时梁启超的际遇,与20年前他所批评的“旧史家”颇有几分相似。

二 科学与艺术

经过民初的短暂沉寂,新文化运动的展开使得中国的思想学术再趋活跃。1920年9月,《新青年》第8卷第1号发表了陶孟和的文章《新历史》,这是陶在北京高师附中的讲演,由学生记录后修改而成。该文首先指出新历史与旧历史相对,新历史的目的有三:“(一)可以得历史的新眼光。(二)可以略知研究历史的方法。(三)可以明研究历史的用处。”并历数旧史学的四种缺点: 1、偏重文学;2、人名地名太多,于读者无意味,不

①1902年出版的《普通新历史》和《历代史略》,即分别由

日本中等学科教授法研究会著《东洋史》和那珂通世的

《支那通史》改编增辑而成。参见陈力:《20世纪中国

史学学术编年》,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

社会—史学卷(下)》,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版,第717页。

能促发其兴趣和思想;3、偏重政治而排斥其他事实;4、常注意骇人听闻的事实,不能判别事实的重要与否,失去正确的历史眼光。新历史的发展是由于进化论的发现和人类学、地理学、社会学、比较宗教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各种学科的发展所推动,研究新历史应当取批评疑惑的态度,应当权历史事实之轻重,无论其经见、细微或隐晦,皆须注意,不可以事小而轻忽视之,应排斥神学的、怪异的、种种非科学的解释,“用客观的科学的方法考究历史的真象”。而研究历史是要给人以了解过去、明白现在的看法。

由于对象和专业的限制,尽管陶孟和指出了研究的重要,并提出了科学方法,但所说仍是一般性知识,并没有引起新史学的复兴。周予同认为:“使中国史学完全脱离经学的羁绊而独立的是胡适。崔适只是以经今文学兼及史学,夏曾佑只是由经今文学转变到史学,梁启超也只是逐渐脱离经今文学而计划建设新史学。只有胡适,他才是了解经今文学、经古文学、宋学的本质,接受经今文学、经古文学、宋学的文化遗产,而能脱离经今文学、经古文学与宋学的羁绊,以崭新的立场,建筑新的史学。转变期的史学,到了他确是前进了一步。”[11](p542)此话当然是后来者目光凝聚于主流的结果,而且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否可以称为新史学的里程碑之作,尚有可议,至少他本人并未以新史学家自居。但胡适的确与五四时期的新史学关系密切,这可以从对新史学的发展与认定至关重要的两件事得到证明。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正式出版于1919年,尽管蔡元培等人赞誉有加,却没有从新史学发展的视角立论。与晚清一样,民国时期新史学的更上层楼,社会历史原因之外,凭借了一股强劲的西风。只不过前一次是过气的旧作,这一回却是应时的新品。

1912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教授鲁滨孙(J.H.Robinson)的《新史学》出版,这本由八篇文章组成的著作在史学史上的地位见仁见智,在美国和欧洲的影响看法也不尽相同,但在中国,却再次引起人们对于新史学的关注。出版之初,中国正陷入政治动荡,无暇顾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北京大学的改造,使得学术建设提上日程。1920年,朱希祖担任北大史学系主任,受德国学者关于历史的动力在全体社会观念的影响,主张研究历史应以社会科学为基本科学,对史学系的课程大加更改,本科一二年级先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社会科学,再辅以生物学、人类学及人种学、古物学等。与此相配合,原定的历史研究法一门请何炳松担任,何即以鲁滨孙的《新史学》为课本,据说颇受学生欢迎。于是朱希祖建议将该书译成中文,“使吾国学界知道新史学的原理”。朱氏认为:“我国现在的史学界,实在是陈腐极了,没有一番破坏,断然不能建设。”而《新史学》一书首先和主要的就是破坏旧的史学思想,因此“很合我国史学界的程度,先把消极的方面多说些,把史学界陈腐不堪的地方摧陷廓清了,然后慢慢的想到积极的建设方面去。所以何先生译了这部书,是很有功于我国史学界的”。不仅如此,《新史学》有限的建设性的话,强调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密切关系,史家既是社会科学的批评者和指导者,又要将社会科学的结果综合起来,用过去人类的实在生活加以试验,历史的观念和目的,应该跟着社会和社会科学同时变更等等,与朱希祖改革北大史学系课程的目标及方向基本一致。[12](p3~6)

何炳松用《新史学》做参考,大概从1918年为北京大学史学系本科二年级开西洋史甚至更早为预科英文班讲西洋文明史已经开始。他说:鲁滨孙所说,虽然都是属于欧洲史,但可以做中国史学学人的针砭,“我在北京大学同北京高师里面,曾用这本书做讲授西洋史学原理的教本。同学中习史学的人,统以这本书为`得未曾有'。但是这本书的原本,用意既然深远,造句又很复杂,所以同学中多`叹为难读'”。怂恿其翻译者除朱希祖外,还有北大政治学教授张慰慈。1921年2月开始,半年完工。译成后由朱希祖、张慰慈和胡适校阅。[12](p21~22)本来决定作为北大丛书的一种,后来延迟到1924年5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而延迟的原因,与胡适不无关系。

商务版出版时,何炳松专门写了一段“译者再志”,讲述原委。据称:1921年夏完成后,将译本送给胡适看,后者发现并改正了几点错误,最后何再拿回来根据原本逐字校正。1922年春,胡适在北京大学出版委员会提出将该书列为北大丛书的一种,获得通过。“后来因为我等候适之先生曾经答应我的那篇序文,所以这本书迟迟没有出版。”同年夏,何炳松离开北京,到杭州办第一师范,出版一事搁置。1923年夏,胡适到杭

州烟霞洞养病,“他很愿意代我着手做一篇序文;又刚刚遇到我的译本正在北大出版部印成讲义的时候,无从依据”。后来何炳松将讲义取回,寄往上海请朱经农指教,后者代向商务接洽妥当。何炳松一面感谢朱经农和商务的帮助,同时表示:“我仍旧希望适之先生的序文能够迟早之间发现在这本书的前面”。[12](p23)

商务版《新史学》的“译者导言”中,并没有胡适表示要写序言的内容,“再志”所说显得有些突兀。不过,这篇“译者导言”曾以《新史学导言》为题,发表于北京高师史地学会编辑出版的《史地丛刊》第2卷第1期(1922年6月),两相对照,文字颇有些改动,其中最后一段称:“后来我的同学北京大学哲学教授胡适之博士再代我细细的校阅一番,并将他的史学观念表示出来,做了一篇文章,冠在这书的前面。”而商务版“并将他的……”以下一句话删去。

何炳松所述的情节,在胡适的日记书信中找不到对应。不过,何炳松的文字既然公开发表,又没有遭到胡适的批驳,不应有假。在胡适秘藏书信中,有12通何炳松来函,其中一封属期为“二月二十四日”的来函称:“弟所译之《新史学》,前蒙惠赐序文并蒙送请商务书馆出版,感激无分。唯迄今半年有余,未蒙照办,不胜念念。究竟何日可以脱稿,可以付印,务恳拨冗示之,无任盼祷。”[13](p724)是函当写于1923(或1924)年,上一年何炳松曾两度致函胡适,均未得到回复。后者允诺的介绍给商务出版,看来也食言。胡适素重承诺,此番失信于人,当别有曲隐。

胡适与何炳松的关系,就两人的相关资料而言,颇有些微妙。从何炳松方面看,似乎相当密切,1928年,他在《增补章实斋年谱序》中谈到与胡适的“特殊的交情”:“我和适之先生的文字交,始于民国二年的夏季。我记得当时他是《留美学生季报》的编辑,我是一个投稿的人。民国四五年间我和他才在纽约常常见面谈天,成了朋友。民国六年以后我在北京大学教了五足年的书,又和适之先生同事,而且常常同玩。他和我不约而同而且不相为谋的研究章实斋,亦就在那个时候。结果他做成一部很精美的年谱,我做了一篇极其无聊而且非常肤浅的《管窥》。我的翻译《新史学》亦就是在这个时候受了他的怂恿。民国十一年后我到杭州办了两年最无聊的教育,受了两年最不堪的苦痛。可巧这时候适之先生亦就在西湖烟霞洞养他的病……现在我们两人又不期而然不约而同的同在上海过活了。我以为就十七年来行止上看,我们两人的遇合很有点佛家所说的`因缘'二个字的意味。”

可是,何炳松眼中的那点“因缘”,从胡适方面看未免有些一厢情愿。何炳松所说与胡适的交往,在胡适现存的文字中找不到蛛丝马迹。不仅留美期间书信日记中未曾提及何炳松的名字,围绕《新史学》的因缘,也只有何的一面之词。此外,尽管何炳松表示不敢以“章氏同志”的名义来互相标榜,关于章学诚研究、尤其是《章实斋年谱》的编撰增订,还是他与胡适关系的重要一环,也是他自认为对胡适和姚名达研究章实斋史学的经过“还配说几句话”的重要依据。何炳松说:姚名达的增补本完工后,交给胡适校正,胡表示认可,并说:他近来听见何炳松对于章实斋的史学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所以要何代他和姚名达再做一篇序,表示何近来的心得。何迟疑了几分钟,觉得很有理由接受,于是立刻答应。[14](p133~134)而姚名达的序言却只提及胡适要他本人作序的事。[15](p22)胡适文字中提及何炳松的名字,目前可以找到的只有1935年反对《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而写的《试评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列在十教授的第二位,予以严厉的批评。由此看来,两人虽然同为留美学生,又曾一度共事,但何炳松的态度显然较胡适积极得多,而且后来观念不同,关系也不融洽。

不过,胡适不为《新史学》译本作序,与何炳松关系的好坏应当还在其次,重要的是他究竟如何看待鲁滨孙的《新史学》主张以及中国的新史学状况。胡适后来说,留学哥伦比亚大学期间,鲁滨孙教授是他在历史系认识的几个人之一,但是他最大的遗憾之一,便是没有在历史系选过一门全课,包括当时最驰誉遐迩的鲁滨孙教授的“西欧知识阶级史”。胡适看过讲授大纲和参考书目,觉得极有用,却依然没有选修。[16](p257~258)胡适在美国所受的学术训练,至少对史学的了解方面,倒是欧洲的正统方法,①对正在兴起的社会科学相对隔膜。他对《新史学》感到兴趣,是在

①胡适关于史料审定及整理之法,依据法国朗格诺瓦和

瑟诺博思(Langlois an d Seignobos)的《史学原论》(In-

trod uction to the S tud y o f Histor y),这是兰克之后欧

洲史学方法的基本教材,也是由兰克史学转向年鉴学

派的重要一环。

审阅何炳松的翻译之后,印象比较深刻。他赞同鲁滨孙《新史学》中“思想史的回顾”一篇以及《创造思想》一书所表达的思想解放的主张,即“要使现代的思想合于现代的需要;要使人把许多遗传的旧思想打倒了;要使人用公开的态度来考察现代的问题,来谋现代的解决法。”[17](p575~576)对于要将历史研究科学化亦无异议,但是对于鲁滨孙所强调的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以及所重视的过去人类的实在生活,则未必完全认可。至于对何炳松的相对主义史观,更加不以为然。

就在与何炳松翻译《新史学》发生因缘的过程中,1923年4月,胡适在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1卷第2期发表了《科学的古史家崔述》一文,推许崔述为“新史学的老先锋”,并且说了以下一段话:“况且我深信中国新史学应该从崔述做起,用他的《考信录》做我们的出发点;然后逐渐谋更向上的进步。崔述在一百多年前就曾宣告`大抵战国、秦、汉之书多难征信,而其所记上古之事尤多荒谬。'我们读他的书,自然能渐渐相信他所疑的都是该疑;他认为伪书的都是不可深信的史料;这是中国新史学的最低限度的出发点。从这里进一步,我们就可问:他所信的是否可信?他扫空了一切传记谶纬之书,只留下了几部`经';但他所信的这几部`经'就完全无可疑了吗?万一我们研究的结果竟把他保留下的几部`经'也全推翻了,或部分的推翻了,那么,我们的新史学的古史料又应该从哪里去寻?等到这两个问题有了科学的解答,那才是中国新史学成立的日子到了。简单说来,新史学的成立须在超过崔述以后;然而我们要想超过崔述,先须要跟上崔述。”

胡适注意崔述,起于顾颉刚拟作《伪书考》跋文。1920年12月15日,顾颉刚致函胡适,告以“清代人辨证古史真伪的,我知道有二大种而都没有看过”,其中之一便是崔述的《东壁遗书》,问胡适是否有,并建议列入《国故丛书》。18日,胡适复函称:“崔述的《东壁遗书》,我没有……崔氏书有日本人那珂通世的新式圈点校印本,可惜此时不易得了。我已托人寻去。”不久,胡适得到《畿辅丛书》本的《东壁遗书》,批点一过,虽然觉得“甚多使人失望处”,“但古今来没有第二个人能比他的大胆和辣手的了”,推许崔述“是二千年来的一个了不得的疑古大家”。并进而提出自己的古史观:“现在先把古史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将来等到金石学、考古学发达,上了科学轨道以后,然后用地底下掘出的史料,慢慢地拉长东周以前的古史。”以后胡适与顾颉刚、钱玄同等人讨论疑古辨伪和古史研究,并托青木正儿搜访从钱玄同那里了解到的日本出版的《东壁遗书》铅印本,还多方收集相关资料,准备编撰崔述的年谱。而顾颉刚则通过编辑《辨伪丛刊》,逐渐形成“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想要“使中国历史界起一大革命”。[18](p14~36)

1922年8月26日,日本人今关寿来访,与胡适长谈,主题是中日两国史学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今关说:“二十年前,日本人受崔述的影响最大;近十年来,受汪中的影响最大。崔述的影响是以经治史,汪中的影响是以史治经。”胡适赞成今关所说的“崔适过信`经'”,但认为“其实日本人史学上的大进步都是西洋学术的影响,他未免过推汪中了”。对于中国史学的状况,胡适的看法是:“中国今日无一个史家”;“南方史学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学能疑古而学问太简陋。将来中国的新史学须有北方的疑古精神和南方的勤学工夫。”“日本史学的成绩最佳。从前中国学生到日本去拿文凭,将来定有中国学生到日本去求学问。”[17](p771~772)这可以进一步坚定胡适对崔述和新史学的看法。

胡适《科学的古史家崔述》一文,很像是有意为顾颉刚的史学革命张目。他的划法不无蹊跷,以崔述为新史学的老先锋和出发点,又以超越崔述为新史学成立的前提,不仅将晚清以来的新史学一笔抹杀,更重要的是根本改变了新史学的方向,由重视社会科学和民史转向疑古辨伪和科学方法。就在胡适发表《科学的古史家崔述》之时,顾颉刚也刚好形成了他的古史辨理论,而且同样是以崔述的疑古辨伪为出发点和超越崔述“经书即信史”的成见为目标。[18](p59~60)胡适提携弟子,张大本门,自然在情理之中,但是完全忽略此前中国的新史学,还是显得有些武断。况且他似乎并不知道顾颉刚已经要公开发动史学革命,其中应当别有隐情。

抹杀晚清以来的新史学,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无疑是梁启超。以崔述为新史学的先锋,而以超越崔述为新史学的成立,梁启超所倡导的新史学之新,便失去了凭借,不再能够占据中国新史学开山的位置。而深受《新民丛报》影响的胡适不可能不知道被誉为“一代新史学巨子”[4](p119)的梁启超在这方面的首倡之功,后来他对梁启超的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相当推崇,而绝口不提新史学,应是有意回避,以免正面否定。

五四新文化时期,梁启超与胡适等人屡有争胜,在文学革命与输入新知两方面均失去先机,整理国故便再也不甘落后。对于梁启超的处处有针对性地争风,胡适相当恼火。他认为梁启超讲中国哲学史是专对“我们”(其实就是胡适本人),“他在清华的讲义无处不是寻我的瑕疵的。他用我的书之处,从不说一声;他有可以驳我的地方,决不放过!”尽管胡适声称“于我无害而且总有点进益”,表示欢迎,实际上不免耿耿于怀。[19](p119)《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出版后,梁启超不大满意,写信告诉胡适“欲批评者甚多”,还担心下笔不能自休。[20](p922)1922年3月4日,梁启超在北京大学第三院大礼堂讲演《评胡适的〈哲学史大纲〉》,连讲两天。胡适认为梁启超此举不通人情世故,本来不想理睬,经张竞生劝说,第二天也到场讲话。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学术论争。梁启超逝世后,胡适在日记中提及相关各事,虽然时过境迁,还是承认当时双方都有些介意。①而在事发之际,胡适并没有这般大度,对于梁启超追随新文化派改变对清代汉学的态度等事,涉及话语权的归属,实在是相当计较的。

在胡适和顾颉刚探讨新史学之路的同时,梁启超重新回到学术文化的建设方面,其努力之一,就是接续20年前的新史学口号,而具体化为指示创造新史的方法。他说:中国史书繁杂,但为人类文化之要项,“既不可不读而又不可读”,“是故新史之作,可谓我学界今日最迫切之要求也。”这时梁启超的观念有所变化,但对旧史的批评和对新史的认定,基本还是延续前说。所谓“近今史学之进步有两特征,其一为客观的资料之整理……举从前弃置散佚之迹,钩稽而比观之,其夙所因袭者,则重加鉴别以估定其价值。如此则史学立于`真'的基础之上,而推论之功,乃不至枉施也。其二为主观的观念之革新———以史为人类活态之再现,而非其殭迹之展览,为全社会之业影,而非一人一家之谱录。如此,然后历史与吾侪生活相密接,读之能亲切有味;如此,然后能使读者领会团体生活之意义,以助成其为一国民为一世界人之资格也”。“彼旧史者,一方面因范围太滥,卷帙浩繁,使一般学子望洋而叹,一方面又因范围太狭,事实阙略,不能予吾侪以圆满的印象。是故今日而欲得一理想的中国史以供现代中国人之资鉴者,非经新史家一番努力焉不可也”。[21](p1~5)不过,稍后梁启超读了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的主要代表李凯尔特(H einrich Rickert)的著作,忏悔此前主张用归纳法建设新史学的路径,认为历史没有共相,不存在因果,只有互缘,归纳法只能整理史料,不能研究历史,不再信奉进化论和自然科学化的历史观。[22](p1)而新一代的“新史学”代表何炳松也主张史学纯属主观,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成为真正的科学。这与胡适的看法差异较大。在这种背景之下,胡适避而不谈梁启超的新史学,肯定不是无心之失,坚持疑古辨伪和科学方法,显然意在坚持新文化派对于思想界的领袖地位。

注意到鲁滨孙的不止北京的新文化学人, 1922年6月,署名“衡如”者在《东方杂志》发表《新历史之精神》,依据鲁滨孙等人的理论,概述了欧美新史学的历史、发生原因、主要取向和代表人物,指出旧史学以政治史为主,注重帝王变迁,国势兴衰,战争胜负,以政治事实为编纂历史的唯一理据和决定历史性质及其发展的原因,与国家生活无关或关系不显者,均视为无研究价值。其所谓历史,一为道德伦理,一为激发爱国热忱,可称之为“国家之传记”。旧史学的政治史虽然有搜集史料详实和考证方法精确等优长,但在发现真理与解释人类运动方面,却有明显局限,所反映的是19世纪民族国家兴起与爱国主义勃兴的时代精神。随着产业革命与自然科学的空前创获,人类文化的根据为之大变,产生了全新的观念与意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的兴起,成为推动新史学的重要原因。人们重新审视历史,认为国家至多不过是“许多人类之重要兴趣所以决定政治演进者之交换所,不足以云决定一切人类行事之机关。”作为综合史观的

①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5,第352~353页。梁启超的

演讲,是应哲学社之请而作,引起北京知识界的广泛注

意,前来听讲者约两千人。胡适登台介绍时表示:“昨

日因访爱罗先珂先生于其寓所,谈话甚久,未来听讲,

殊觉歉然。”其实胡适是故意回避。只是在观众和媒体

看来:“双方各以学者的态度,做学理的讨论,并无丝毫

感情作用,听众皆十分满意。此种讨论态度,开吾国学

术界从来未有之盛,实可作将来之模范。”(《昨日北大

之哲学讨论会,胡梁二氏以学者态度讨论学理,开中国

学术界空前未有之奇观》,《晨报》1922年3月6日)所

以胡适在日记中说:“但在大众的心里,竟是一出合串

好戏了。”(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3,合肥:安徽教育

出版社2001年版,第570页)

新史学,要将全体人类各个层面的活动有机考量,其目的在使现代人对于过去的事实有精确之了解,俾知现代文明状态之所由来及其原故;其范围以一切人类事业与活动之全体胥为所应注意之点,尤其在时间(人类社会起源)、空间(走向世界史)和内涵(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法律、自然科学各个方面)上明显扩展;而解释则有人物、经济、环境、精神、科学、社会学以及历史的自由意志等七派,各派均有著名代表。作者认为:“然最晚出而又最重要,且足以表现新历史之精神者,则综合史观也。综合史观亦名集合心理的史观。依此见解,无唯一之原因能释一切历史事业,舍一时代之集合心理外,不足决定一时代之事实;发现所以形成一时代之人生观,决定一时代生存竞争之分子而评量之叙述之,则史家之责也。英之玛纹、美之布锐斯持、铁尔聂、鲁滨孙,其最著者也。使历史而果为有益于人之学科也,则固舍此莫属矣。”[23](p46~56)

与北京大学新文化派或明或暗地存在竞争的东南大学(南高)学人,在输入新知方面的影响虽然有所不及,态度却相当积极。陈训慈写了《史学蠡测》的长文,针对新史学之名称流行,而新史学的精神却不易把握的状况,着重介绍了社会心理的综合史观与新史学的关系,并且从史之范围、史之作用与其对人类关系、以及史料之审别、史法之应用等五个方面,阐述新史学的精神。①尤其是讨论了史学是否科学以及史学的艺术性问题,与胡适等人的取向有所不同。

三 民史与考古

历来学人虽然多以疑古来为“古史辨”定位,顾颉刚在形成“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的过程中,志向却是由学术史转向社会史。他说:“我从前只想做学术史,现在则想并做社会史,因为学术是社会的一部分,不知当时的社会状况,亦无从作学术史。况且单做学术史也太干燥无味。”②可是随着古史论争的展开,却越来越朝着胡适希望的疑古辨伪、科学方法的方向走,部分有违顾颉刚做民众历史的初衷。直到1926年,魏建功撰写了《新史料与旧心理》一文,批评古史争论偏离了轨道,他说:

中国的历史,真正的历史,现在还没有。所谓“正史”,的确只是些史料。这些史料需要一番彻底

澄清的整理,最要紧将历来的乌烟瘴气的旧心理消

尽,找出新的历史的系统。新历史的系统是历史叙

述的主体要由统治阶级改到普遍的民众社会,历史

的长度要依史料真实的年限决定,打破以宗法封建

等制度中教皇兼族长的君主的朝代为起讫;历史材

料要把传说、神话、记载、实物……一切东西审慎考

查,再依考查的结果,客观的叙述出来。如此,我们

倒不必斤斤的在这个旧心理磅礴的人群里为新史

料的整理伴他们吵嘴,把重大工作停顿了![24]

要形成“历史叙述的主体要由统治阶级改到普遍的民众社会”这样的“新历史的系统”,显然必须改变以崔述为起点和超越崔述为目标的“新史学”,回到梁启超倡导的民史建树的轨道上去。魏建功的批评使得顾颉刚逐渐调整了方向,尤其是移席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之后。顾颉刚等人所办闽学会的宣言称:“国学的研究,自受了新史学和科学的洗礼,一方面扩大了眼光,从旧有的经史子集中打出一条`到民间去'的血路,一方面绵密其方法,用统计学、社会学、人类学、地质学、生物学、考古学种种科学的方法,来切实考求人文的真相,而予以簇新的解释……新史学的眼光渐离了政治舞台`四库'式的图书馆,而活动于实事求是之穷荒的探险或乡土的研求。”[25]这种到民间去求新史学的想法,在中山大学《民俗》周刊《发刊辞》中,表达得更加清楚。顾颉刚批评历来的政治、教育、文艺,都给圣贤们包办了,容不得小民露脸,经史百家只有皇帝士大夫、贞女僧道的虚伪故事和礼法,占社会绝大部分的各类民众无穷广大的真实生活完全看不见。“我们要站在民众的立场上来认识民众!我们自己就是民众,应该各各体验自己的生活!我们要把几千年埋没着的民众艺术,民众信仰,民众习惯,一层一层地发掘出来!我们要打破以圣贤为中心的历史,建设全民众的历史!”稍后他到岭南大学演讲《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再度强调:“要打破以贵族为中心的历史,打破以圣贤文化为固定的生活方式的历史,而要揭发全民众的历史。”[26](p145~151)与在此前后的其它民俗学刊物相比,顾颉刚以史

《史地学报》第3卷第1期,1924年6月。关于南高学

人与新史学的论述,参见李勇、鄢可然《〈史地学报〉对

鲁滨逊新史学的传播》一文,见《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6期,2003年12月。

《自述整理中国历史意见书》(1921年6月9日),顾颉

刚编:《古史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6

页。顾颉刚想做中国社会历史,至少从1920年已经开

始。

学为中心的取向显然是另辟蹊径。[27]所以有学人指出:这篇发刊词很像是一篇新史学运动的宣言,“这个民俗学运动原是一种新史学运动,故较北大时期的新文学运动的民俗学已经不同,已大有进步,这是代表两个阶段亦是代表两个学派的”[28](p218)。

尽管傅斯年反对“国故”的概念,按照胡适和顾颉刚等人的看法,国学其实就是中国的历史(或文化史)。因此,整理国故的新国学,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新史学。何思敬为《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风俗研究专号》所写的“卷头语”说:“现在各国勃兴的有许多学问,如新历史学、人类学、现代社会学、民族学、考古学、民俗学等,都具有同种的倾向和目的,有时互相混淆其界限,而始终是互相连带的智识努力,热烈的知识欲都集中于文化现象和社会生活,从本国的事实出发,不辞劳苦到世界的各时各地去找暗示,找比较,找类似,找差异,以致其努力成世界之研究,将为新世界史之综合。中国的新国学运动也是这世界学术的倾向之影响及暗合。”[29]这已经与年鉴学派发生的学术背景相联系。

赵简子翻译了H.C.Jhomas和W.A.

H am n合著的《现代文明的基础》(The Founda-tions of Mdern Civilization),并选择其中部分以《新历史的范围与目的》为题,刊登于《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9卷第97期(1929年9月),指出历史学因为考古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进展的影响,改变了以往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的认识,研究历史不再仅仅是文学、资鉴和教化,其价值在使人对于他的周围的复杂世界善于理解。制度与风俗的重要性凸显,普通的材料与事实比特殊的更为重要。

欧美史学试图超越与创新的前提,是一般历史资料经过长期系统的整理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而在中国,顾颉刚主张的另一半,也就是如何在可靠的史料基础之上建立信史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顾颉刚希望在中国建立学术社会,“在这个学术社会中,不但要创建中国向来极缺乏的自然科学,还要把中国向来号称材料最富研究最深的社会科学(历史学在内)和语言文字之学重新建设过。这是把中国昔日的学术范围和治学方法根本打破,根本换过的;这是智识上思想上的一种彻底的改革”。他抱怨人们不理解自己学术追求的目的与联系,搜集旧材料时看作复古,开辟新园地时又斥为矫新;为研究古史而搜集古书,考辨真伪异同,旁人就指为正统派的学问,故纸堆的工作,开倒车的举动,走死路的办法;而为了研究民俗而搜集歌谣、剧本和风俗物品,旁人又笑其猥鄙、管闲事、降低身份,甚至指为离经叛道的罪人。顾颉刚的建设方案包括两方面,一是民俗学,要无限制地搜集材料,开辟新国土,“使许多人从根本上了解中华民族的各种生活状态”;二是历史学、语言学和考古学,以前人已有的成绩为出发点,“逐渐搜集新事实,创造新系统”。①

新史学不能做无米之炊,也不可能在原来史料认识的范围内仅仅通过观念变化与重新解释就能够形成经得起时间和学术检验的新系统。一方面是如何看待原有史料,另一方面则是如何扩张史料,只有这两方面都得到解决,新史学才能真正从思想解放走上学术轨道。而从新史学的脉络看,在这个方向上最具代表性的学人是王国维和傅斯年。

早就公开宣称“学无新旧”的王国维,自然不会以新史学自我标榜,掉入“不学之徒”的陷阱。[30](p202)可是王国维死后,却几乎成了举国公认的新史学大家。王国维逝世不久,弟子吴其昌总结《王观堂先生学述》,对于乃师究竟是什么家的问题详细辩证,认为王国维并非“汉学家”、“哲学家”或“文学家”,“所得一句结论,则先师殆可谓为`新史学'家,亦可谓为`文化史的考证家'也”[31]。主张史学革命的顾颉刚称他是旧思想的破坏者和真古史的建设者,“不承认他是旧学,承认他是新创的中国古史学”[32](p133)。1936年《王静安先生遗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其弟王国华作序称:“先兄以史治经,不轻疑古,亦不欲以墨守自封,必求其真,故六经皆史之论,虽发于前人,而以之与地下史料相印证,立今后新史学之骨干者,谓之始于先兄可也。”无独有偶,同年郭沫若写了《鲁迅与王国维》,也推后者为“新史学的开山”②。所以周予同说王国维和夏曾佑是中

顾颉刚:《序》,《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年报》

第6集第62~64期合刊,1929年1月16日。感谢陈

以爱博士寄赠此项资料。

陈平原、王枫编:《追忆王国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7年版,第172页。后来有学人即以此为题,为王

国维立传。参见袁英光《新史学的开山———王国维评

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国转变期新史学家中的两位“畸人”。

不以新史学自居的王国维被视为新史学的开山,则此前民史建树和疑古辨伪的新史学都无立足容身之地。日本京都学人冈崎文夫说:“清朝末年中国学界里公羊学派盛行一隅,其前途穷窘,局面难以打开是很明显的,学界的新倾向是以征君(即王国维)一派为指导,我早就有这样的预想。”并且对民国时期“混乱的中国现状使学问的大潮流不能朝正常的方向发展”而感到惋惜。[33](p370)王国华这样总结乃兄的学术:“先兄治学之方虽有类于乾嘉诸老,而实非乾嘉诸老所能范围。其疑古也,不仅抉其理之所难符,而必寻其伪之所自出;其创新也,不仅罗其证之所应有,而必通其类例之所在。此有得于西欧学术精湛绵密之助也。”

王国维的新,主要在于能得新材料之便。他在《最近二三十年中国新发现之学问》中,开宗明义道:“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34]近代中国为材料大发现时代,主要有殷墟甲骨、流沙坠简、敦煌遗书、内阁大库书籍档案以及中国境内的古外族遗文,王国维均有机缘接触研究,并且做出重要成果。这也就是陈寅恪所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35](p503)以此为标准,王国维当然在预流之列。不仅如此,他以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故书与吾国旧籍互相补证,取外来观念与固有材料互相参证,所有论著“学术性质固有异同,所用方法亦不尽符会,要皆足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吾国他日文史考据之学,范围纵广,途径纵多,恐亦无以远出三类之外。此先生之书所以为吾国近代学术界最重要之产物也”[36](p247~248)。

傅斯年宣称“史学便是史料学”,引起不少非议。不过他讲“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却源于对近代欧洲史学新发展的认识。他认为近代史学的发展有两点,一是观点变化,由于新大陆的发现等事实,从前上下古今一贯的学说根本动摇,“对于异样文明,发生新的观念、新解释的要求,换言之,即引起通史之观念、通史之要求”。二是方法改进,欧洲中世纪以来,各种史料增多,“近代历史学之编辑,则根据此等史料,从此等史料之搜集与整理中,发现近代史学之方法———排比、比较、考订、编纂史料之方法———所以近代史学亦可说是史料编辑之学。此种史学,实超希腊罗马以上,其编纂不仅在于记述,而且有特别鉴订之工夫……此二种风气———一重文学,一重编辑史料———到后形成二大派别,一派代表文史学,一派代表近代化之新史学”。“此外史料来源问题,亦使新史学大放异彩……由于史料之搜集、校订、编辑工作,又引起许多新的学问。”尤其是考古学、语言学和东方学,近代均有大的发展。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傅斯年断言:“综之,近代史学,史料编辑之学也,虽工拙有异,同归则一,因史料供给之丰富,遂生批评之方式,此种方式非抽象而来,实由事实之经验。”从这一观念出发,他认为宋代史学最发达,此前只有文学与史法,宋代则趋向于新史学方面发展,“自此始脱去八代以来专究史法文学之窠臼,而转注于史料之搜集、类比、剪裁,皆今日新史学之所有事也”。[37](p154~156)

由此可见,在傅斯年看来,史学便是史料学,而“史料学便是比较方法之应用”。傅斯年认为:“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或那个主义。”所以,整理史料的方法,“第一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二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三还是比较不同的史料……历史的事件虽然一件事只有一次,但一个事件既不尽止有一个记载,所以这个事件在或种情形下,可以比较而得其近真;好几件的事情又每每有相关联的地方,更可以比较而得其头绪”。[38](p192~193)细读傅斯年所著《史学方法导论》等书,此言揭示历史记录与历史事实的关系、以及如何寻求历史本身的内在联系两大命题,可谓深得史学研究之真味。尽管单一的近真取向还不足以发挥其最大能量,但若达到这一境界,疏通或许反而多余和无味。

傅斯年不仅深知近代史学之所长,对其局限也有所认识,只是两相比较,难以兼顾,不能不有所取舍。他说:“过去史学与其谓史学,毋宁谓文学;偏于技术多,偏于事实少;非事实的记载,而为见解的为何。史学界真正有价值之作品,方为近代之事。近代史学,亦有其缺点,讨论史料则有余,编纂技术则不足。虽然不得谓文,但可谓

之学,事实之记载则超前贤远矣。”[37](p155)

唯有如此,史的观念才能由主观的哲学及伦理价值变做客观的史料学,著史才能由人文的手段变作生物学、地质学等一般的事业。当然,这样不得已的取舍,也难免偏向,史料总难全,所以存而不补、证而不疏带有先天局限,招致物议,后来钱穆、张荫麟等人正是在这一点上不满于傅斯年的新史学,而另树新史学标准。

以新材料研究新问题,战前蔚为风气,但也出现一些流弊。贺昌群总结《历史学的新途径》,肯定用近四十年来新发现的材料于中国文化史上提出新问题或新解释为现在应取的新途径,同时针对学术界为争取发表新材料而玩物丧志的情形,特意指出入流与不入流,不应以能获得新材料为目的,学术思考上也有入流不入流之别,要明了学术研究的新趋向,思辨上有深彻的眼光,文字上有严密的组织,从习见材料中提出大家不注意的问题。

[39](p531~532)

即以陈寅恪而论,他

首先强调必须熟悉旧史料史实,才能了解新史

料,安放新史实。而王国维虽然不重注疏,也还讲究读书以发现问题,反对悬问题以觅材料,并不一味以发现新材料为然。

四 释古与历史科学

1935年5月,冯友兰在北师大演讲“中国近年研究史学之新趋势”,分为“信古”、“疑古”、“释古”三派,而以“释古”为最近之趋势。他用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正、反、合三段式来解释三派的关系,显然看成是历史的递进。郭湛波《近五十年来中国思想史》引述冯的演讲词后,更断言新文化运动时代的思想家已成为历史上的人物,其思想、学说已失掉了社会的信仰和权威,已成了今日时代的障碍,希望冯友兰这样的学者和思想家

出来做思想的领导者。[40](p166~169)

不过,就史学界而言,学者与青年学生的倾向存在着明显差异。在依然保持学术文化中心地位的旧都北平,一方面,学术界充满着非考据不足以言学术的空气,另一方面,面对学生的演讲如果不涉及社会性质之类的问题,就很可能会被轰下台。亲历其事的陶希圣说,到1930年代初,“五四以后的文学和史学名家至此已成为主流。但在学生群众的中间,却有一种兴趣,要辩论一个问题,一个京朝派文学和史学的名家不愿出口甚至不愿入耳的问

题,这就是`中国社会是什么社会'”

[41](p129)

。所谓“释古”的流行,与唯物史观的兴起关系

密切。在这方面,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影响甚大。周予同认为,“使释古派发展而与疑古派、考古派鼎足而三地成为中国转变期的新史学的是郭沫若”[11](p555)。郭湛波也推许郭沫若“不止开中国史学界的新纪元”[40](p178)。郭后来被誉为新史学五大家的首席,确是渊源有自。按照齐思和的看法:“五四的中心思想是自由主义,是知识分子对于传统束缚的解放运动。北伐后的中心思想是社会主义,是以唯物史观的观点对于中国过去的文化加以清算……假如《古史辨》运动可以象征五四的史学,那么中国社会史论战

便可以象征北伐后的新史学。”[42](p104)

介绍唯物

史观,李大钊有开创之功,开展社会史研究,则由陶希圣领先,并且引起中国社会史论战。这场持续数年的大讨论,前后出了三本专辑,吸引了无数青年的注意,一时间成为时髦的话题。

凡事有利必有弊,受社会科学治史的影响,唯物史观的旗帜下聚集的人群相当庞杂,不止是马克思主义学人,由政治社会动荡激励起来的思想波澜,在学界难免滋生流弊。早在1929年,已经有人对一味趋新的潮流表示不满:“在中国今日学术界里面,史学的确呈露出一种危机。几千年来做了政治的附庸,好容易跟着新思潮得了解放,这时候大家换了一副脑袋,一对眼光再向着冥的已往重行追溯……新思潮带来的是西洋科学宝贝,又新奇又实用,当然大家都争着向前去抢,`旧纸堆'更少人注意的了。随着是政治的变动,昨天闹`革命',今天闹`训政',人家说是`天地更新'……赶跑了不少株守`旧纸堆'旁的人,由读历史而造历史去了。随着又是社会思想底大变动,一班皮鞋跟上带回来欧美尘土气的智识阶级,天字一号的廿世纪新人物,有意识地无意识地异口同声赞美西洋底物质文明,死诅这些祖国笨虫不会跟他们一齐竞走……这一呼,那一逼,旧书摊上不免多买进好些人家不要的旧史书,史学家者流不免纷纷`改行'了。稍精明的便放弃了那`死的考据'而多讲究些史的理论和哲学,不往`杂货箱'里做整个考证的工夫,而往大处落墨,侈谈其所谓新史学精神,廿四史还数不清,偏也爱谈创造新史学。这些现象都是新思潮新时代和先知先觉底赐与,是史学界的危机,也是学术界局部的不幸。”

[43]

思想的浮躁使得青年学生和一些激进学人

的新史学追求含有一股戾气,由国立师范大学研究所历史科学研究会于1933年1月25日创刊的《历史科学》杂志,自封“本刊为唯一主倡新史学的有价值之刊物”[44]。其第1期的《创刊之辞》声言要“站在新兴科学底立场……掀起一个科学的历史研究的运动”。主编丁迪豪等人认为民国以来的史学发展状况表面异常勃兴,实际上“不景气”。他们批评“许多人还未认清历史是什么,把古书当作是历史,寻章摘句的埋头作考证,结果,离开了历史的本身是十万八千里”,指责“另有一种人,把历史当作是他们玄想的注脚,拾来一些江湖卖艺的通行语,也拿来比喻中国历史的发展的过程,在他未尝不以他是俏皮巧妙,其实正表示他粗鄙浅薄与理论的贫弱。历史之有合法则性,这一点自由意志者是根本不懂的。以自由意志来高谈历史,是有产者灵魂的跳舞”,并且讽刺“一些从来未摸着历史之门的,而偏要赶时髦的作家,把活的历史填塞在死的公式中,在他们那种机械的脑袋里,凡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中有着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名词,中国便就有了。所以各人都努力向这里找,找着一个时髦的名词便划分一下历史发展的阶段。然而,他们这种猜谜似的论战虽是像杀有介事的,可是,这样瞎猫拖死老鼠的乱撞,便由于缺乏高深的研究”。将跃居主流地位的所谓“史料学派”,疑古辨伪的古史辨派和提倡整理国故的胡适,主张自由意志的何炳松,主要就史观立论的官方史学,乃至“冒牌的唯物史观”等各派新史学的史家一网打尽,全盘否定已有的学术成就。该刊宣称:“以上这些我们是没有半点满意,我们虽也站在历史的唯物主义方面,但我们要由历史发展的本身作深入的探究,从而以为历史之判断;我们虽也留心史料的时代价值,但我们要以新的科学来阐明历史,充实历史;而我们更要努力于历史之传授———历史教育之研究,以作历史大众化之准备。”[45]为了“使本刊能逐渐成为新史学知识底总汇”[46],准备在日、法、美聘请特约通信员,以沟通欧美史学的消息,“一面介绍新史学之理论与研究作品,一面在鼓励吾人以新方法作成有价值之新著”①,计划出版科学的历史理论、历史与各种科学的关系、世界史学界鸟瞰、现代中国各派历史方法论批判等专号。

《历史科学》的呼吁,在部分青年中激起了一阵波澜。有人来函鼓动丁迪豪等人“加倍努力,腐败的中国史学者,才是你们的建设新史学的障碍物,非根本拆除不可”。在沉寂的学术空气中,勇敢地揭起科学的历史运动之旗,是学术界一个火星的发现。“虽然几个青年人的血与热,要和腐烂的中国史学者交锋,外面看来这些昏庸老朽们,都是占据要津,已经树立了卑污得说不上口的威权,而几个青年人在喊着新史学的口号,无异是只枪匹马在和他们在挑战,但你们不要怕,这些老弱残兵是敌不过新的科学的武器,最后的胜利是属之你们的。”“希望兄等以科学的史的唯物论之方法,积急的作些批判的工作,只怕没有凿空辟地之勇和犀利的刀斧……具有了勇气和方法,还怕什么不成。则现今史坛上的牛鬼蛇神,一经批判,哪有不原形毕露”。[47]其矛头已经不是指向传统史学,他们眼中“腐烂”或“腐败”的中国史学者,正是此前主张新史学的各派代表。他们的目标,已经不是改变旧史学,而是扫除以前的新史学家,以便将新史学的桂冠由前人头上摘下来给自己戴上。

所谓科学的历史研究,背后有太多的不确定和可争议,学术上唯我独尊、一统天下的态度,更难以得到公认。同样立志为建设新史学而奋斗的青年同道,看法与做法都不尽相同。1934年5月,吴晗等人组织了“史学研究会”,也想“对中国新史学的建设尽一点力量”。一年后,他们主办了《益世报·史学专刊》,由吴晗主笔、集体讨论形成的《发刊词》宣称他们的主张是:但论是非,不论异同,“不轻视过去旧史家的努力,假如不经过他们一番披沙拣金的工作,我们的研究便无所凭藉,虽然他们所拣的容许有很多的石子土块在。我们也尊重现代一般新史家的理论和方法,他们的著作,在我们看,同样地都有参考价值。我们不愿依恋过去枯朽的骸骨,亦不肯盲目地穿上流行的各种争奇夸异的新装。我们的目标是求真”。为此,一方面要注意过去被忽视的领域,“这里面往往含有令人惊异的新史料”,另一方面,也要审慎地搜剔原有典籍,发掘本来意义。而他们心目中的新史学,即“帝王英雄的传记时代已经过去了,理想中的新史当是属于社会的民众的”,希望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朝着这一新方

①编者(丁迪豪):《编余》,《历史科学》第1卷第2期,

1933年3月30日。该刊从第2期起编辑单位改为“北

平历史科学研究会”。

向切实地努力推进。[48]这基本是延续梁启超“新史学”的精神,要写出社会民众史。但在追求专精的方面,则与梁启超的大而泛全然不同。①在共同信奉新史学之下,该会的主张与丁迪豪等人的历史科学研究会明显有别,而一度被后来史家认为尚未跳出旧史学的窠臼。

与此同时,朱谦之在广州中山大学和一班青年史家如陈啸江、王兴瑞等人发起“现代史学”运动,于1933年1月创刊《现代史学》。陈啸江在厦门大学时就提出过“新兴史学运动”的口号,主张建立历史的社会(非国家的或政府的)、科学和实用的基础,因而倡导社会经济史研究,并有将此作为中国史学新旧界限的朦胧意识。②现代史学也就是新史学,具体主张与主流的新史学有所不同,而与《历史科学》遥相呼应。朱谦之自动代表“愿为转型期史学的先驱”的“青年史学家”立论,主张对于一切现代史学要广包并容,对于过去的史学则不惜批判,“努力摆脱过去史学的束缚,不断地把现代精神来扫荡黑暗,示人以历史光明的前路”③。其所谓过去的史学,主要不是传统史学,而是指已经跃居中国史学主流地位的傅斯年一派的主张。朱谦之代理文科研究所主任后,针对从前语言历史研究所的宗旨改革历史学部,(一)语史所以为史料学即史学,现在只认为是史料整理。(二)语史所将语言与历史连成一气,为文献言语学派,现在将二者分开,历史独立,以研究整理历史文化为目的,为文化学派。

(三)文献言语学派其弊流于玩物丧志,现在则具有浓厚的讲学精神。[49](p80)

本着克罗齐(Benedetto Croce)的学说,朱谦之认为“一切历史原来就是现代的历史”。他写的《现代史学发刊辞》,强调现代史学的三大使命,其一,“现代性的历史之把握”,即将一切历史看成是现在的事实;其二,“现代治史方法之应用”,即社会科学之下的历史进化法与历史构成法,稍后朱谦之又称现代史学的方法是考证考古(正)和史观派(反)之后的合;其三,注重现代史及文化史之下的社会史、经济史、科学史。该刊先后编辑出版了中国经济史和中国现代史两期专号,文化评论和史学方法论两期特辑,改变了以前谈社会史者牵连到政治文化方面的漫无边际,“明白提出作为社会核心的经济史加以研究”,并且注意材料的搜集和专门精深的探讨,改变论战时谩骂的态度。据说后来《中国经济》、《食货》等杂志的风格有意无意地受其影响。史学方法提倡史的论理主义与心理主义之综合,历史为独立的法则的科学;文化学提倡南方文化运动,文化人类型说;社会经济史提倡佃佣社会说,以解释中国之所以不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在婚姻史、文学史、艺术史等方面,贡献亦不少。[50]这与《历史科学》的丁迪豪等人致力于亚细亚生产方法之探检、专制主义之诸问题、明郑和下南洋与商业资本及殖民、鸦片战争史、太平天国革命史、义和团运动史、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问题的研究一样,在方向与侧重上,对后来史学的变化与重心转移不无启示。

此外,何炳松虽然介绍宣传鲁滨孙的新史学甚力,真正将鲁滨孙的新史学变成学术研究实践并加以推广的反而是蒋廷黻。他是鲁滨孙的再传弟子,个人的研究固然遵循宗师的路径,担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后,通过一系列大幅度的教学科研改革,更加积极地贯彻鲁式“新史学”的宗旨和主张,架空了陈寅恪的地位。④

面对来自社会科学影响下的新史学的挑战,已经占据主流和主导地位的学人并未轻易动摇,他们坚持自己的学术见解和信念,偶尔也不免利用手中控制的学术资源和权力。胡适与傅斯年对于郭沫若的古文字研究,认字及解说部分予以承认,但是对他过度用来解释古代社会形态,则多有保留。⑤冯友兰认为释古派使用材料先入为主,谈理论太多,不用事实解释证明理论,而以事实迁就理论。钱穆将革新派史学分为政治革

一年后吴晗在《周年致辞》中,针对来稿的情况,再次强

调不要做“纲要式的论文”,不要带偏见,或人云亦云无

甚见解。(《益世报》1936年4月14日)

《编后话》,《现代史学》第1卷第3、4期合刊;陈啸江:

《西汉社会经济研究·自序》,新生命书局1936年版,

第16页。引自杨思机《朱谦之与“现代史学运动”》,中

山大学未刊学士学位论文。

《现代史学》第1期,1933年1月。经过补充修改,该文

收入朱谦之著《现代史学概论》,为第一章。

李勇、侯洪颍:《蒋廷黻与鲁滨逊的新史学派》,《学术月

刊》2002年第12期,第58~61页;何炳棣:《读史阅世

六十年》,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

67~68页。

牟润孙说:“郭沫若尝引莫尔甘之说治钟鼎款识甲骨

文,讨论古史问题,颇多新奇可喜之说。顾其立论好穿

凿附会,往往陷于武断。”(《记所见之二十五年来史学

著作》,杜维运、黄进兴编:《中国史学史论文选集》第2

册,台北:华世出版社1979年版,第1127页)这可以部

分反映主流学人的一般看法。

命、文化革命、经济革命三期,对于后一派尤其不满。周予同虽然认为此说过虑,指出释古派也有进步,而且追求的目的在于把握全史的动态而深究动因,与钱穆所主张的“于客观中求实证,通览全史而觅取其动态”没有根本的冲突,还是批评“国内自命为释古派的学人,每每热情过于理智,政治趣味过于学术修养,偏于社会学的一般性而忽略历史学的特殊性,致结果流于比附、武断。”[11](p 558~559)至于朱谦之等人的批评和做法,傅斯年更加不以为然。1942年5月,傅斯年审查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科学研究补助金历史类的申请,对陈啸江的计划审读之后,还“亲听其解释”,结果却认为他“不知何者为史学研究问题”,因此提了一个“怪题”,而且“空洞无当”,报告董事会“似不必考虑”。反差明显的是,对于“未附任何文件,研究计划亦言之太简”的吴晗,却依据平常的了解评为甲等,许为最有研究能力,要求给予特种助人金。[51]

傅斯年对吴晗的好感可以理解,单从结果看而不考虑程序的合法性,选择也不能说错误,而对陈啸江的态度,除了学术观念的差异,显然不能完全排除个人恩怨的影响。当然,吴、陈二人的取径大方向并无二致,傅斯年厚此薄彼,主要还不在观念与做法,而是在他看来,两人的学术水准相去悬殊。

五 新系统的通史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的学术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族主义史学成为主导,此前各方针锋相对的争论,暂趋平静,壁垒森严的分界也有

所弥缝,吸取各自的优点,加以批判的综合。在战时环境下,学人一方面颠沛流离,正常的学术研究难以进行,另一方面受到国破家亡的刺激,纷纷总结和反省战前史学研究的利弊得失,新史学自然成为关注的重点。

抗战期间较早对近代史学进行总结的是金毓黻,他从日本占领下的东北逃脱,发奋著述,自1938年2月开始撰写《中国史学史》,到1939年9月改定,其分期前后有所变化(先分为六期,后改为五期),但不论如何调整,清季民国以来的“革新期”,都是论述的要点。“本期学者,如章太炎先生,论史之旨,已异于前期,而梁启超氏,更以新史学相号召,而王国维氏,尤尽瘁于文字器物以考证古史,其他以西哲之史学灌输于吾国

者,亦大有人在,其势若不可遏,有中西合流之

势,物穷则变,理有固然,名以`革新',未为不

当。”[52](p442)

书稿修改过程中,1939年2月,金毓黻曾将论述革新期史学的第10章《最近史学之趋势》寄往《新民族周刊》发表。[53](p4288)

解放后修

订出版时,金毓黻将第10章删去。[54](p 11)

2000年再版,该篇作为附录补入。

金毓黻认为,虽然王国维宣称学无新旧,但因为时代和环境关系,不能无所偏重。距当时四五十年前的学者大抵笃旧,清季怵于外患,知旧学不尽适用,转而

新,民国以还尤甚,多数学

者,以新自泽。因此,最近史学之趋势,分为两端,一曰史料搜集与整理,一曰新史学之建设及新史之编纂。前者也就是王国维、陈寅恪等人所说的以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有人称之为中国旧学之进步,金毓黻认为:“与其谓为旧学之进步,无宁谓为国学之别辟新机;与其谓从古未有之进步者为考证学,无宁谓为史学。”因为考证学只是研史过程中的一种方法,方法日新,则学术日辟新机,凡百学术皆然,而史学为尤著。换言之,这也是新史学的一方面或一种新史学。

至于新史学的建设与新史的编纂,“即用近代最新之方法,以改造旧史之谓也”。倡言者“始于梁启超,而何炳松尤屡言之而不厌”。“以西哲所说之原理,以为中国新史学之建设,梁、何二氏实最努力于此。”而所谓新史,不出通史、专史二类。通史的对象为社会之全部,而非为特殊阶级之局部;专史有断代史、国别史以及各种专门史。金毓黻列举了章太炎、梁启超等人关于新史体例的意见,尤其论述了近顷颇盛行的主题研究之法,亦即专题研究,认为主题研究为比较近于科学方法之研究,而以王国维、陈垣两人为代表。同时指出:“部分之研究,其手段也,整个之贯通,其目的也,不能因在手段过程中,得有大量之收获,而遂忘其最后之目的,即不应以部分之研究,而忘却整个之贯通……盖为人而作传谱,为事而立标题,皆为治史之手段,而其目的乃在造有系统有组织之通史专史,亦必各个部分咸有精确之断案,然后造作通史专史乃易于成功,亦即吾理想中比较完善之新史。所谓新史之创造,其方法亦不外此。”关于疑古和考史,则认为不可轻于信古,亦不可轻于疑古,应当考而后信,乃能得其正鹄。而考史之失有二:“读书不多,举证不富,轻为论断,则失之陋;列举多证,以伪为真,轻为论断,则失之妄。肯虚心者,或患读书太少,而读书

太多者,或未必肯虚心。故陋之病尚可补救,而妄之病每至不可医也。”

梳理论述了近代史学发展的趋势之后,金毓黻总结道:“综观上文所述,可知近顷学者治史之术,咸富于疑古之精神,而范以科学之律令,又以考古、人类诸学,从事地下发掘,以求解决古史上一切问题,因以改造旧史,别创新史,盖蒙远西学术输入之影响,以冲破固有之藩篱,利用考见之史料,而为吾国史界别辟一新纪元者也。”①金毓黻的这段话,实际上是在分析各家是非得失的基础上,试图博采众长,求同存异,跳出门户偏见,指示一条综合协调的新史学之道。这一时期的总结评论者,由于大都不在各派的门户之中,所以基本都取这一态度,只是对于各派的看法不一,利弊得失的把握自然有所不同。

与相对温和的金毓黻相比,钱穆的态度要鲜明得多。钱穆战前即对中国史学的主流各派给予不同程度的批评,反对各种偏颇之论。迁徙到西南后方,钱穆依据原来北大通史讲义资料写成《国史大纲》,为了说明写书旨意,别为引论一篇,先期在《中央日报》发表。据说此文一出,学术界和师生议论纷纷,毁誉参半,陈寅恪许为大文章,毛子水愤而欲作文批驳,傅斯年则不以为然,一时间激起不小的波澜。[55](p228~229;p77)

这篇两万字的长文之所以引发争议,主要在于钱穆对中国近世(即一般所说的近代)史学做了全面的批判和评论,他将近代史学分成传统(或记诵)、革新(或宣传)、科学(或考订)三派,认为传统派主于记诵,熟悉典章制度,多识前言往行,亦间为校勘辑补。科学派承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之潮流而起,与传统派同偏于史料,博洽有所不逮,而精密时或过之。两派均缺乏系统,无意义,纯为书本文字之学,与现实无预。记诵派稍近人事,即使无补于世,也还有益于己。考订派则往往割裂史实,为局部狭窄之追究,以活的人事,换为死的材料,不见前人整段活动,于先民文化精神,漠然无所用其情,惟尚实证,夸创获,号客观,既无意于成体之全史,亦不论自己民族国家之文化成绩。

至于革新派,钱穆虽然承认“其治史为有意义,能具系统,能努力使史学与当身现实相绾合,能求把握全史,能时时注意及于自己民族国家以往文化成绩之评价。故革新派之治史,其言论意见,多能不胫而走,风靡全国。今国人对于国史稍有观感,皆出数十年中此派史学之赐”,但是他同时批评该派对于历史“急于求智识,而怠于问材料。其甚者,对于二三千年来积存之历史材料,亦以革新现实之态度对付之,几若谓此汗牛充栋者,曾无一顾盼之价值矣。因此其于史,既不能如`记诵派'所知之广,亦不能如`考订派'所获之精。彼于史实,往往一无所知。彼之所谓系统,不啻为空中之楼阁。彼治史之意义,转成无意义。彼之把握全史,特把握其胸中所臆测之全史。彼对于国家民族已往文化之评价,特激发于其一时之热情,而非有外在之根据。其绾合历史于现实也,特借历史口号为其宣传改革现实之工具。彼非能真切沉浸于以往之历史智识中,而透露出改革现实之方案。彼等乃急于事功而伪造智识者,智识既不真,事功亦有限。今我国人乃惟乞灵于此派史学之口吻,以获得对于国史之认识,故今日国人对于国史,乃最为无识也。”

我们之所以不厌其详地引述钱穆对革新派史学的意见,是因为其所谓革新派史学,也就是一般而言的新史学。钱穆将革新派史学分为三期,清季为政治革命,将现实一切问题,归罪于二千年来的专制制度,因而将一切史实,以“专制黑暗”一语抹杀。继起者为“文化革命”,将中国社会发展停滞的原因,归于思想文化落后,要扫除二千年思想之痼疾。再继者为“经济革命”,认为经济是基础,主张先改造社会经济形态。虽然记诵派和考订派对其缺乏依据的放言高论表示学理上的不满,可是一般国人只需了解大体。政治革命与文化革命所攻击的专制黑暗和孔老思想,都很难再引起国人的共鸣,而经济革命派将现实解释为封建社会延续的说法,使得有志于革新现实者风靡而从。可是钱穆断言:“然竟使此派论者有踌躇满志之一日,则我国史仍将束高阁、覆酱瓿,而我国人仍将为无国史智识之民族也。”这不仅是对梁启超以来所有的新史学全盘否定,而且将中国无史的原因归咎于新史学,正是由于近代以来学人不断提倡各式各样的新史学,才导致中国出现历来最没有国史知识的状况。

将新史学一网打尽之后,钱穆提出了自己的新史学标准。关于这一问题,钱穆战前已经有所思考。1937年1月17日,他以“未学斋主”的笔

①《最近史学之趋势》,金毓黻:《中国史学史》,第382~

440页。本节以上引文未经注出者,均见该文。

名在《中央日报·文史》周刊第10期发表《论近代中国新史学之创造》的文章,认为历代都会从旧史中创写新史,以供给新时代之需要,中国当有史以来的巨变,尤其需要新史学的创建。而新史学的大体,“要言之,当为一种极艰巨的工作,而求其能有极平易的成绩,应扼要而简单,应有一贯的统系而自能照映现代中国种种复杂难解之问题。尤要者,应自有其客观的独立性,而勿徒为政客名流一种随宜宣传或辩护之工具,要能发挥中国民族文化已往之真面目与真精神,阐明其文化经历之真过程,以期解释现在,指示将来”。“中国新史学家之责任,首在能指出中国历史已往之动态,历史之动态,即其民族文化精神之表现也。求识历史之动态,在能从连续不断的历史状态中划分时代,从而指出其各时代之特征。”他特别批评单一从经济角度看历史,误认为中国自秦汉以下即停滞不前的观念,是未能深究国史内容而轻率立言。

在《国史大纲·引论》中,钱穆进一步提出:新通史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者必能将我国家民族已往文化演进之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者所必要之智识;二者应能于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中国种种复杂难解之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者所必备之参考。前者在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之泉源,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消极的指出国家民族最近病痛之证候,为改进当前之方案所本。此种新通史,其最主要之任务,尤在将国史真态,传播于国人之前,使晓然了解于我先民对于国家民族所已尽之责任,而油然兴其慨想,奋发爱惜保护之挚意也。”①

1942年,钱穆借悼念张荫麟之机,撰文论述《中国今日所需要之新史学与新史学家》,他说:“今之所谓`新史学',昔人未尝不悟此意,司马迁所谓`明天人之故,通古今之变',此即融贯空间诸相,通透时间诸相而综合一视之,故曰:`述往事,思来者。'惟昔人虽有此意而未尝以今世语道达之,今则姑以名号相假借,曰此`新史学'也。史学殊无新旧,真有得于史学者,则未有不能融贯空间相,通彻时间相而综合一视之者。亦必能如此而后于史学真有得,亦必能如此而后于世事真有补。”据此,他提出今日中国人所需之新史学,必须合乎上述标准,而今日所需之新史学家,必须具有下列条件:“一者其人于世事现实有极恳切之关怀者。继则其人又能明于察往,勇于迎来,不拘拘于世事现实者。三则其人必于天界物界人界诸凡世间诸事相各科学知识有相当晓了者。四则其人必具哲学头脑,能融会贯通而抽得时空诸事态相互间之经纬条理者。而后可当于司马氏所谓`明天人之故,通古今之变',而后始可以成其`一家之言'。否则记注之官,无当于史学之大任。”

在钱穆心目中,能够成为新史学家的理想人选,张荫麟无疑首屈一指。钱穆提出的标准,很像是为张荫麟度身定造。据说1934年钱穆与张荫麟相识,两人共有志为通史之学,钱穆“当谓张君天才英发,年力方富,又博通中西文哲诸科,学既博洽,而复关怀时事,不甘仅仅为记注考订而止。然则中国新史学之大业,殆将于张君之身完成之”。并且对张荫麟的英年早逝痛心疾首,而寄望于来者。[56]钱穆以外,战前已有人将张荫麟与新史学相联系。张的《中国史纲》出版后,汤朝华以外行人的身份发表书评,认为中国历来史学发达,而近代以来的新史学才开始一个萌芽的时代,希望保持原有的风气,继续发达这门重要的学问。并且批评新史学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仍然不能产生一部新的中国历史,如果按照专家的意见,要等各个断代史研究成熟才能写出好的通史,起码还要三五十年。这种错误的观念使得大中小学和国民的历史教育成绩不佳。国民最基本的教育是史地教育,史地教育的失败便是整个教育的失败。因此对张荫麟《中国史纲》的出版感到无限的快慰,对该书写作上的生动活泼和亲切感人大力表彰。[57]钱穆的看法比汤朝华复杂得多,尤其是背后的是非恩怨,牵扯广泛,他也未必完全同意汤的意见。不过两人至少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对战前中国的史学状况相当不满意。这也是抗战期间学人回顾战前史学研究和史学教育的普遍趋向。

汤朝华等人急于编撰通史的意见,未必能获得专家的广泛支持。黄肖兰所写《现代史学之新

①《国史大纲》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

3~8页。参见刘巍《抗战期间钱穆所致力的“新史

学”———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探讨》,中国社会科学

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

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

趋势》,依据鲁滨孙等欧美学人的著作,认为19世纪以来,历史学走上了新阶段,新史学从三方面将历史的范围扩大,一是人类利益活动的种类加多,二是人类有史时期延长,三是历史的空间向世界范围增大。同时方法远较旧史学严谨,注意材料的性质、鉴别和取舍。因为历史家的目的,不再是娱乐读者,维持道德或爱国心,而是以过去时代之庐山真面目介绍于现代,使理解现代文化成立之经过原因,然后能知道我们文化中的重要实质与进步,以及原始时代遗下阻碍进步的残余,以便利用过去来谋划现在。新史学视文化为一大有机混合物,重视人类行为的任何方面,但力求注重于人类生存发展有最大影响的几类利益和活动,如流行的思想态度、工艺学、自然科学、经济与社会关系、政治法律宗教制度等。由于范围的扩大和方法的严谨,研究的趋势是分工合作,“有专题的研究,然后有专史,有专史然后有通史”[58]。

1941年年初,周予同在《学林》第4期发表《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将中国史学分为萌芽、产生、发展、转变四期,前三期为旧史学,第四期为新史学,而新史学分为两类,一是偏重史观及史法方面,一是专究史料方面。“换言之,中国现代的新史学可归纳为两类,即`史观派'与`史料派'。”虽然李济等人能由新史料而产生新史观,一般而言,仍可分属两派。其史观派又分为儒教史观派(经典派)和超儒教经典派,前者包括古文学和今文学两支,后者包括疑古、考古、释古三派,并着重于今文学对新史学出现的影响。这些派分法,尤其是大别为史观与史料两派,对于后来近代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影响相当深远,由此产生的偏弊也很严重。史料与史观,本为治史不可或缺,高明的史家或有所侧重,却不会偏于一端。虽然二者关系如何判定,各家说法不一,当在史无定法之列,但没有史观如何处理史料,没有史料史观从何而来?因此一般只是断为近代史学发展的两个方面,未以派分。不可分而强分,难免主观太甚。近代学术由经入史,周予同从经学史看一般历史,本来不错,可惜受晚近成说的影响,过分强调门派之争,要想概括晚清民国的学术脉络,也不易得当。战前他本来打算写一本《中国的新史学与新史料》,据说已经收集了大量资料,可惜毁于战火。在缺少参考文献和安定环境的条件下,只能写出此文,不能尽量叙述,令人遗憾。①

周予同批评钱穆苛责前人,认为各派主张的终极目标并无根本冲突,分别只在工具和路径,而且在相互争论中不断有所改进。抗战以来,“史学界已渐有综合各派或批评各派而另形成最后新史学派的趋势”。其实钱穆只是认为前人不当分别太过清晰,导致此疆彼界,畛域自囿。他批评各派的目的,便是综合各派的优长。他提倡新通史,“无疑的将以记诵、考订派之工夫,而达宣传革新派之目的。彼必将从积存的历史材料中出头,将于极艰苦之准备下,呈露其极平易之面相。将以专家毕生尽气之精力所萃,而为国人月日浏览之所能通贯”[59](p8)。

金毓黻、钱穆、周予同都是从历史教学的实践出发,为了便于大学生对中国史学现阶段发展的把握,对新史学进行总结和评点的,因而可以全面综合平衡。可是,各派学人的最终目的虽然大同,其路径和态度却迥异,意见分歧并不易调和。况且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史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范围广泛,而各人的主客观条件有限,难得全才,以臻理想境界,不得不权衡取舍,分科分类。欧洲学术分为人本与科学两大支,进一步加强了彼此分界。由于实际做法与追求目标相距甚远,针对前者的批评很难令人信服。

主题研究者对于综合协调的意见仍有不同看法。钱穆悬的甚高,要求各方面兼备,已经知道很难找到胜任愉快者,傅斯年就对其“屡言及西方欧美,其知识尽从读《东方杂志》得来”极不以为然。[55](p228)这也是后来钱穆长期受歧视的重要原因。1941年沈兼士在辅仁大学史学会讲“近三十年来中国史学之趋势”,虽然声明是外行人,却凸显北京大学在史学革新方面的作用,认为“近代史学之新发展,多借助于考古学及民俗学(前者是静的,后者是动的),纵横经纬,合起来便成一种新的史学”,强调以新材料新方法重证民族信史。[60](p373)顾颉刚等人撰写《当代中国史学》,将近百年的中国史学分为前后两期,认为后期的史学颇为新颖,可以放弃使用新史学的笼统概念,更不用派分划界,而将目光着重放在各个

①周予同关于新史学的论述,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几

经变化,此文已是集大成。详见桑兵《中国思想学术史

上的道统与派分》,《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研究领域的实际进展上。

六 转折与再兴

抗战胜利后,中国再度陷入内战,正常的学术研究难以展开。对于近代中国新史学的总结,还有一些学人继续从事。曹伯韩的《国学常识》第6章有两节介绍新史学的产生及其业绩,一节主要介绍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一节则从史料、研究工具、通史和专史著述三方面介绍研究进展。齐思和的《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从中西史学发展的对比立论,在肯定梁启超、何炳松两人介绍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的贡献的同时,也指出梁启超颇为肤浅空泛,对西方新史学没有正确的认识,不知道近代西洋史学建立在依据史料的专题研究之上,不明了通俗著作与研究著作的分别,所依据的教科书和外行人的著作,不代表近代西洋史学研究。其号召天下研究整个的通史,结果他自己并无成绩,其他人用这方法来治史也不会有成绩的。何炳松虽然介绍西方史学最努力,可惜所译的都是些通俗的教科书,而没有介绍当代西洋第一流史家的著作,未曾考察西洋史家如何依据史料写成专题的研究,深博的著述。“因之,他所提倡的仍是通史的革新,而不是高深的研究。”[42](p104)这些话很像是回应钱穆在《国史大纲·引论》中对中国近代史学的批评,至少二者的取向有着很大的分别。这也从一个方面表明,傅斯年等人的做法,在一些学人看来更加贴近西方史学发展的正轨。

也许受时局的影响,这时学人对于社会史的关注和肯定有所加强。曹伯韩介绍了郭沫若和吕振羽一派“新史学家”关于古代社会与历史分期的论点,认为他们的意见虽然还不足为定论,但较仅仅存疑者进了一大步,表现了更深刻的见解。他们用另一种眼光来观察神话和传说,其古书新读法,“是从来一般国学专家所不曾发见的”①。齐思和含蓄地批评参与中国社会史论战者多为学术界的无名英雄,并引述他人意见,希望未来研究中国社会史者不要只根据一两本讲义或教科书立论,不过还是肯定“中国社会史的研究是当前中国史学界最重要的课题”,并介绍了郭沫若、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等人的研究及其进展,指出唯物史观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到了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开始由初期的创造进入成熟时期。[42](p106~107)

1949年4月,王亚南在《新中华半月刊》第12卷第7期上发表《政治经济学史与新史学》,其中谈到:“新史学原来是无产阶级求真理求解放的一种学问。19世纪中叶前后,这种学问虽然已由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明确而系统地向人类贡献出来,成为此后人类社会研究历史科学的锁钥,但在阶级利害障碍之前,资产阶级的学者,愈来愈不敢接近它,愈来愈需要回避它,所以到结局,这学问,这锁钥,便愈来愈成为社会主义学者的专用品。在这种限度内,一切有科学性的学说史,就只能期之于社会主义史学家了。”[61](p263~264)这样的认识逻辑,似乎在预示随着政治上的改天换日,学术风尚也将天翻地覆。

这一天不久果然到来。1949年7月,汇聚北平的史学界学人要求组织中国新史学会,在发起人会议上,郭沫若、范文澜、邓初民以及向达、陈中凡等“一致表示全国历史工作者应团结起来,从事新史学的建设工作”[62]。后来通过的《中国新史学研究会暂行简章》规定,该会的宗旨是:“学习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批判各种旧历史观,并养成史学工作者实事求是的作风,以从事新史学的建设工作。”[63]至于如何建设新史学,可以从1949年10月11日中国新史学研究会与北京六大学(北大、师大、清华、辅仁、燕京、中法)史学联合会联席会议看出端倪,主席侯外庐说:新史学的研究为实行共同纲领中文教政策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对新民主主义的学习,是个打头阵的工作。会议议题包括:一、新史学研究会出版专门的历史书刊和通俗刊物,编定优良的中学历史教材,改革大学通史课程;二、组织全国各地研究历史的人,通过举办讲演会、教学与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宣传、学习和运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和方法,批判旧的历史,养成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以便充实新史学的建设工作。[64](p579~585)其建立新史学体系的努力,尤其体现于组织北大、清华、师大、辅仁、燕京等校的史学教师编辑大型资料丛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以配合大学课程的改革。这部资料等于建立起一套体系框架,对后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些省份的新史学会分会对于创造新史学

①曹伯韩:《国学常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2002年版,第104~108页。此断语未必属实。

相当积极,如河南分会创办了《新史学通讯》,主张把研究与大中学的历史教学联系起来,一方面克服教学中的困难,一方面提高新史学的研究水平。[65]一些个人也就新史学的建设发表意见,赵俪生于1949年10月提出当前建设新史学的三项任务:一是掌握和运用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二是批判与继承乾嘉以来的历史考据学,三是更大规模地有计划地展开田野考古。新历史建设的具体表现是写定新的通史、新的断代史和新的专史,尤其以创作一部新通史为目前的首要任务。为此,他建议在科学院设立专门的史学研究机构来完成上述任务。[66](p35)

经过两年的努力,新史学研究会正式成立,遵照林伯渠的指示,改名为中国史学会。会上郭沫若发表了题为《中国历史上的新纪元》的讲话,对此有所解释。他阐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史学工作者摸索出的新方向,在历史研究的方法、作风、目的和对象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具体表现为六个方面的转向:即由唯心史观转向唯物史观,由个人研究转向集体研究,由名山事业转向群众事业,由贵古贱今转向注重研究近代史,由大汉族主义转向尊重和研究少数民族历史,由欧美中心主义转向注重亚洲及其他地区历史的研究。“因为大家都已转向到新的方向,所以在史学的研究上面已经没有什么新旧的区别,已经无须在史学会的上面挂上一个`新'字,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把原来的名称`新史学研究会'的`新'字去掉的原因。”范文澜则指出新史学会的工作成绩将“转向”具体化,其一,在政治理论方面每个同仁的确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二,将研究和教学联系起来,努力想定出比较一致的教学提纲,可望产生初步的定稿。其三,搜集资料的工作对近代史研究很有贡献。其四,大规模编辑亚洲史的目录已获批准,还计划编辑少数民族史料和亚洲各国史小丛书。其五,组织采访编写辛亥革命以来的历史回忆录。其六,举行了一些专题报告会。

按照林伯渠和郭沫若的意思,中国的史学研究已经进入了新的境界,或者说已经都在从事新史学的研究,所以没有必要继续强调新史学。不过,尽管郭沫若认为上述变化“是很好的转变,也可以说是划时代的转变”,但同时指出“这六种转向应该说是初步地转向”,还需要巩固和扩大。范文澜就“转向”问题进一步发表意见:“到底我们转向了多少呢?是大部分转过去了呢?还是才转了一部分呢?这一点是值得注意的。我想,不管转了多少,我们一定要彻底向那边转是毫无问题的。我们可以保证一定能够全转过去。”至于如何才能全部转向,范文澜的意见是把郭老指示六条中每条的前半段完全去掉,另外把吴老指示的四条全部实现。“今天就是我们大家转向告一段落的一天。如果还没有完全转过去的,希望以更大的努力来完成这个转向。”吴玉章在《历史研究工作的方向》的讲话中所说的四条,一是认识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劳动生产者自己发展的历史,不是什么帝王将相豪杰英雄活动的历史;人类社会除原始共产主义没有阶级以外其余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要用唯物史观才能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二是注重现实,近百年史要研究,近三十年激烈的阶级斗争与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相结合的历史更应当首先很好的研究。三是要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结合起来,从两个营垒的高度研究历史与现实。因为帝国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已经冲破了国界。四是反对党八股,要实事求是地对历史材料作科学研究,以正确的方法研究现代史和古代史。

新史学会的“新史学”,其实是将此前的大部分史学,包括近代以来的各种新史学划入旧史学的范畴。从中国史学会的建立开始,史学研究就应当完全在新史学的框架之下进行。按照陈翰笙的说法:“这个成立会,表现着中国真正史学工作已在开始进行……本会的工作不仅在中国学术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整个史学史上也要展开一个新阶段。”不过,关于新史学是否已经建立,以什么为标准,建立的程度如何,具体内容如何,各位大家事先并没有充分交换意见,其表述在基本方向一致的大同之下,还有不少小异。例如研究的重点时段,多数认为在近代史,也有主张在当代史,陈翰笙则认为应当集中研究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要担负这研究封建社会史的责任,而有所贡献于全世界”[67](p6~15)。

无论差异如何,进入新的时代应有新的史学成为人们的共识,而且这种新史学只能以唯物史观史学为基础,不符合这一方向的学人应当转向这一方向。这等于否定了其他各派的新史学,将原来各派之一的新史学变成新史学的整体。但这未必能让所有的学人心服口服。因为此前唯物史观内部意见不一,各派的努力及其所取得的

【免费下载】制作简单的表格

制作简单的表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表格的相关术语和操作设置。能力目标:掌握制作简单的表格和美化表格的方法。情感目标:提高审美,培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在Word 中插入表格并修改表格 。难点:修改表格,添加或删除行或列;表格自动套用格式。教学素材: 教案、学案、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 师:之前,大家一起学习了WORD 软件,谁来说一下,你都学会 了哪些知识呢? 生1:我学会了复制。 生2:我会用WORD 打文章了。 生3:我学会了粘贴。 生4:我学会了在WORD 中保存文档。 师:WORD 软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写文章,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文章处理的非常精美,非常生动。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新朋友。PPT 展示:(喜羊羊家庭)认识吗?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生:认识。 师:喜羊羊与他的小伙伴们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而且还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许多的惊喜,今天他们在村长的带领下,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我们首先来看,喜羊羊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PPT出示各种表格(课程表、时刻表……) 发现了吗,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都是表格(生齐回答) 表格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我们每天上课、下课用的课程表(生回答),我们日常学习活动安排的作息表(生回答),都是一些常用的表格,那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我们常用的表格呢? 生1:去超市买东西,售货员给的发票,或收据。 生2:同学录 生3:通讯录 可见,生活中处处有表格,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制作简单的表格,你们有信心完成吗? 生:有 二、新授 我们来看美羊羊带来了什么礼物? PPT展示空表格 仔细观察,这是一份空表格,这份空表格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是由6列7行组成的。

pdf表格复制到excel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pdf表格复制到excel 篇一:怎么将pdF格式文件转换成excel表格 怎么将pdF格式文件转换成excel表格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将pdF转换成excel的情况呢。我们都知道excel都是以表格存在的,而pdF文件所包含的要素也有pdF格式的,很可能出现pdF表格形式,这样的表格要是转换成我word文档,编辑起来不顺手,一般都会采取直接转换成excel的方法,“怎么将pdF格式文件转换成excel表格”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问题。 在转换上,我们常常考虑的第一位就是转换器的选用,选择适当的转换工具,对于文本格式的转换是事半功倍的。什么样的转换器符合标准呢小编认为,在性能上要优质,要是一款转换器操作复杂,转换速度慢,并且一次只能转换单个文件,这样用户体验会很差,转换效果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迅捷pdF转换成word转换器的超线程技术带来了优异的转换效率的提升。借助强大的超线程技术处理方式,不仅可以完成批量转换功能,即便需要对pdF文件内容进行深度解析,也能够确保整个转换的过程非常迅速。

步骤1:首先用户请进入迅捷pdF转换软件的界面菜单,选择“文件转excel”模式并添加需要转换文件格式的pdF 文件。(可选择转换模式有:文件转word、文件转excel、 文件转ppt、文件转换html、图片转pdF、文件转txt、文 件转img、word转pdF、ppt转pdF、excel转pdF、pdF切割、pdF合并、pdF解密、pdF压缩、pdF图片获取。其中“文件”已包含pdF、ppt、pptx、doc、docx、xls、xlsx格式) 步骤2:然后用户在添加pdF文件后,请点击界面菜单 上的“浏览”,在“浏览文件夹”中选择选择相应的转换文 件储存位置。接下来点击“开始转换”功能选项按钮,该软件的转换速度很快,用户无需太多的等待。 步骤3:文件转换完成后,用户可以直接打开转换好的excel表格更改。也可以退出pdF转换器,在储存的位置找 到文件编辑。 pdF转换器是为上班一族打造的一款专业文本转换软件。软件采用ocR技术,它就像是一台袖珍型扫描仪,即便是图片或扫描版pdF文件也可以轻松转换成 word/excel/ppt/html/img,成功的文字、图片、符号、包 括排版样式都可以随意在word文档中进行编辑。用户可以 把白板,文档和报刊里的文字提取出来,并保存在相应的文档中。 篇二:从公司pdF年度复制数值到excel

【免费下载】如何把PDF中的表格数据转化为word中的表格

如何把PDF 中的表格数据转化为word 中的表格1、 首先保证你的PDF 文档可复制粘贴数据:如pdf 格式的:复制文本。2、然后新建文本文档,将复制的数据粘贴在文本文档中,如图: 3、将文本文档中的数据成行成列排列,如图:、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pdf文档里的表格如何复制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pdf文档里的表格如何复制 篇一:如何复制pdF上的文字 如pdF文档中是可以选择的文字,那你直接复制粘贴即可,如果是不可选择的话,就可以按以下方法操作,你只要有两个软件,adobeReader和office。 步骤如下: 用adobeReader打开这个pdF文档,点击“文件”菜单中的“打印”命令,打开“打印”对话框,将“打印机”下的“名称”中选 “microsoftofficedocumentimagewriter” 然后点击旁边的“属性(pdf文档里的表格如何复制)”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点击“高级”标签,选中“tiFF-黑白传真”,点击“浏览”按钮,选择tiFF文件要存放的路径,然后点击“确定”,再点击“确定”,进度条走完后就会在你指定的目录里生成一个tiFF文件。然后,在开始菜单里的“microsoftoffice工具”下有一个 “microsoftofficedocumentimaging”程序,运行这个程序,点击“打开”按钮,找到刚才生成的tiFF文件,将

其打开,点击“工具”菜单中的“将文本发送到woRd”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可以设置woRd文档存放的路径,然后点击“确定”,跳出一个对提示对话框,不用管它,直接“确定”。稍等片刻就会将pdf上的文字显示在word里了。 篇二:如何复制pdF中的内容 方法一:另存为 使用福昕pdF阅读器打开pdf文件,选择菜单栏文件中的另存为按钮,保存格式选择为.txt,点击保存按钮即可。如下图所示。 打开保存的txt文件,你就可以方便的进行复制黏贴了。 方法二:使用选择文本 点击选择文本按钮,鼠标指针就会变成选定文本状态,这时就可以在pdf文件中选择内容。选择想要复制的文字后,右击选择复制到剪切板后,就可以进行粘贴了。如下图所示。 方法三:使用文本查看器 点击文本查看器按钮,这时会将你的pdf文件转换成文本形式,选择想要复制的文字,右击选择复制按钮,就可以了。 篇三:pdF复制到word中的小技巧 pdf复制到word格式混乱,在“编辑”菜单下的“替换”中的“查找内容”输入^p(如果是从网页上粘贴过来的则输入^l),然后在“替换为”里面什么都不输。点全部替换,

pdf上的表格怎么填写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pdf上的表格怎么填写 篇一:填写pdF表格注意事项 填写pdF表格注意事项 请各位老师注意,3份英文加拿大签证表格:5257enu,5645家属信息表以及教育及就业信息表均为pdF格式文件,如果下载文件包后,无法显示文件或文件无法打开,无法填写,主要因为您的电脑里没有合适的pdF阅读软件。 请下载相应附件adobeReader9.0pdF阅读器,即可阅读和填写表格。(多特软件站、天空软件、等都可以下载)篇二:如何把pdF中的表格数据转化为word中的表格 如何把pdF中的表格数据转化为word中的表格 1、首先保证你的pdF文档可复制粘贴数据:如pdf格式的: 复制文本。 2、然后新建文本文档,将复制的数据粘贴在文本文档中,如图: 3、将文本文档中的数据成行成列排列,如图: 4、新建excel表格:

(1)20xx版:数据——导入外部数据——导入数据,接着如图: 点击打开。 可自定义线的方位。 下一步——下一步——完成——确认。 自己再进行基础的表格操作,修改下即可! (2)wps 版:数据——导入数据,出现: 下一步,即: 打开,选择“windows(默认)”即: 下一步,再出现的对话框里选择(固定宽度),即: 篇三:pdF表单填写小贴士 pdF表单是基于计算机版本的纸质表单。您可以在Reader中查看并填写表单;填写和清除表单 如果pdF表单包含交互表单域,您可以使用“选择和缩放”工具栏上的某个工具填写表单:“手形工具”或“选择工具” 上时,指针图标将更改为以下图标中的一个: 。当您将指针放在交互表单域手指指针或“手形加号指针”图标 。当指针在按钮、单选钮、复选框或列表中的项上时显示。

pdf的表格怎么复制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pdf的表格怎么复制 篇一:pdF下载阅读中如何复制粘贴编辑pdF文档内容pdF下载阅读中,如何复制,粘贴,编辑pdF文档内容? 使用foxit4.1可以选择pdF文档中的文本、表、图像和图形,将其复制到剪贴板,或将其粘贴到其它应用程序中的文档。 复制和粘贴文本 “文本选择”工具可以用于选择pdF文档中的文本或文本块。使用鼠标右键“复制到剪切板”或者使用快捷键“ctrl+c”将内容复制下来。然后“粘贴”或使用快捷键“ctrl+V”将文本保存到你的目标文档中即可。 请参考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步骤一:使用文本选择工具。 步骤二:选中要复制的文本内容,如图,被选取的文本会以高亮显示。 步骤三:点击鼠标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复制到剪切板”;或者直接使用快捷键“ctrl+c”。 步骤四:然后就可以在woRd等字处理软件中粘贴就编

辑保存了。如下图所示。 tips:维普网站所采用的pdF采用双层扫描模式,所以您可以很轻松的将文字从pdF中分离出来。如下图:选择“以纯文本模式阅读pdF”按钮,可快速将pdF转化为纯文本形式。通过上述的方法也可以快速复制和粘贴文本内容。 复制图像 使用“快照”工具可将选框中的内容(文本、图形、或图文对象)复制到剪贴板或其它应用程序。文本和图像都作为图像被复制。使用快照工具以图像格式复制图形或文本:请选择“快照”工具,然后执行以下步骤: ●请在页面中的任意位置按住鼠标左键并拖拽来捕捉 屏幕上所显示内容或图片区域。 ●松开鼠标左键后,选定区域会淡蓝色显示。点击弹出对话框中的“确定”按钮。选中的图像即会被保存到剪贴板中。 篇二:如何复制pdF上的文字 如pdF文档中是可以选择的文字,那你直接复制粘贴即可,如果(pdf的表格怎么复制)是不可选择的话,就可以按以下方法操作,你只要有两个软件,adobeReader和office。 步骤如下: 用adobeReader打开这个pdF文档,点击“文件”菜单中的“打印”命令,打开“打印”对话框,将“打印机”下

如何将PDF转换成word以及Word表格技巧

如何将PDF转换成word以及Word表格技巧 Word表格技巧—— Word是大家比较喜欢的办公软件,其功能相当强大,如果将强大的功能与自己的创意加在一块,可以实现许多办公中难以解决的问题,这里试举几例。 一、利用表格功能制作“看拼音写汉字” “看拼音写汉字”是低年级小学试卷中不可缺少的一项,一般的方法是在一行中先用输入特殊字符的方法输入拼音,然后通过按空格或Tab键使其间隔,然后再在下一行中拼音的对应位置相应输入括号,这就给语文教师出试卷时出了个难题,就是只要对其中的拼音稍微修改一下,就可能引起拼音与括号的错位,如果想全部重新对齐就需要一点一点地进行调整了,这个过程需要相当的耐心。笔者在一次制表过程突然灵机一动,为什么不用表格功能来实现这一功能呢?在Word和Wpsoffice都可以实现,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首先输入“看拼音写汉字”的标题,然后根据每行插入的拼音个数(这里以4个为例)插入一个二行四列的表格(如果需要的不止一行,可相应多插入几个表格或者使插入的表格的行数相应增加),然后在第一行的表格中输入拼音,在第二行的表格中输入括号,接下来选中整个表格,鼠标右击选择“表格属性”,在“表格”选项卡中单击“边框与底纹” 1

按钮,在弹出的窗口中选中无边框那种,这样就可以将表格的内外边框全部去掉,虽然在Word中还能看见,但是在实际打印中该表格是不存在的。这样,你想不对齐拼音和括号都难啊!如果想更方便地在表格之间移动文字,还可以通过文字框来输入。 二、利用表格功能实现汉英对译 要想实现英汉对译,如果只是用分栏功能的话,可能会出现由于英文与汉文的字数不一致而导致两边的文字不能够对齐,而用加空格的方法也比较麻烦。如果用Word的表格功能,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具体步骤:鼠标单击“表格”菜单,选择插入一个多行三列的表格,表格的行数与表格内最终的内容有关,如果表格行数多了,可以删除掉,如果不足,可以再插入几行。这三列中左右两列设置比较宽,中间一列设置比较窄,主要是用来分隔中英文的。完成后选中整个表格,鼠标右击,选择“表格属性”,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表格”选项卡下的“选项”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取消“自动调整尺寸以适应内容”这个复选框,然后单击“边框与底纹”按钮,设置表格为“无边框”。这时就可以轻松地实现中英文互译了。 三、表格在页面末尾被切断 我的Word表格长度超过了一页,但在页面末尾被切断,怎样才能使其在下页显示其余部分?表格可能具有“文字环绕”格式。如果要使表格跨越不止一页,必须取消“文字环绕”格式。请单击表格,在“表格”菜

excel表格pdf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excel表格pdf 篇一:如何将pdF转换成可编辑的excel(excel表格pdf)表格 如何将pdF转换成可编辑的excel表格 平时工作中经常接触到pdF文件格式,pdF文件格式的特点是容易阅读而难以编辑,想对pdF文件里面的表格数据进行提取汇总的就比较麻烦,可是试了好多方法与软件,将pdF格式的文件转换完excel文件后,有些可能全是图片。如何将pdF转换成可编辑的excel表格。 其实要针对pdF文件进行编辑也并非全无办法,含有表格元素的pdF文件在我们使用过程中不是很方便,因此可以考虑将其转换成方便利用的excel表格,pdF转换器能够很好的处理pdF文件,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对于表格内容能够做到正确的识别,保证转换的效果以及原有文件的排版,以便确保转换后的excel文件与原文件保持一致。 pdF转换成excel的转换步骤: 一是选择转换模式,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转换方式,这里点

击pdF转excel即可。 二是添加文档,点击转换器中的“添加文件”或者“添加文件夹”的按钮选择需要转换的文件,然后打开将其添加到转换器中。 三是输出选项并开始转换。选择转换后的excel文件储存位置,自定义保存路径后点击“开始转换”按钮即可。 等转换好之后文件会自动存到设定的文件夹里面。可以打开与原文档进行校对一下。 篇二:如何将pdf文件转换成excel文件 如何将pdf文件转换成excel文件 如何将pdf转换成excel这是很多网友经常问到的问题,pdf转换成excel本不是一个技术活,利用一些小技巧和工具,其实你会发现如何将pdf转换成excel是很容易的,以下的pdf转换成excel方法大全让你如何将pdf转换成excel 非常轻松,而且是免费的。 在实际使用和操作的过程当中,用户也无需做任何设置,仅仅需要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即可: 第一步:上传需要转换的pdf文件; 第二步:等待服务器后台转换和处理完成; 第三步:离线下载转换后的文件。 1.如何将pdf转换成excel-莫忘“复制/粘贴”大法 在寻找如何将pdf转换成excel的“高级”办法之前,

Excel表格转Word与PDF转换成word

Excel表格转Word与PDF转换成word Excel表格转Word—— Excel强大的制表功能让很多办公一族都忘不了它的方便与实用。 可是在一些情况下,我们必须将Excel表格转换成Word文档,例如个人简历表格一般都是doc文档。当前普遍的做法是:先用Excel做好表格,再把表格粘到Word里。 可是粘到Word里后表的格式全变了,还得重新进行调试,费时又费力。其实,网页教学网提醒大家完全可以按下述方法来轻松转换。 首先,用Excel编辑好个人的简历表,然后点击“文件”→“另存为web 页”。web页就是网页文件,在“保存选项”处把“保存整个工作簿”调整成“选择:工作表”,把默认文件名“page.htm”根据实际情况改成你所需要的名字,如:“工作表.htm”,再点击“保存”。注意,在改名时绝对不可以把后面的.htm去掉,只要改“.”前面的部分就可以了。 找到刚才保存好的“工作表.htm”,如果你所安装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XP或Windows2000,可以在文件上面直接点击鼠标右键,选择“打开方式”最下面的“打开程序”选项,在列表中找到“Word”,选中并确定。 用Word程序打开转换后的简历表格模板文件后,不要做任何编辑操作,直接点击“文件”→“另存为”,把文件名改成“工作表Word版”,把

保存类型选成“Word文档”,再点击“保存”即可。 现在再打开刚才保存的“工作表word版”文件看看,是不是转换得很完美呢? PDF转换成word—— 有的时候我们更喜欢在一些资源丰富的平台上下载文档,如豆丁、豆瓣等等,在豆丁上下载了一些文档有些是PDF格式的,但是我想把这些PDF文档转换成可编辑的Word格式文字,对于一些Word扫描的PDF文档该怎么处理呢? 我们以PDF转Word为例来看看具体的转换方法。 1、安装PDF格式转换软件,系统将会在桌面自动生成一个快捷方式的图标,双击点击进入操作界面,你会发现该窗口所有功能都集中在“添加文件”和“开始转换”两个功能键上,所以,以下仅需简单的两个步骤就能完成; 2、选择文件类型,软件界面左侧,我们选中其中的某种转换模式“文件转Word”,然后点击“添加文件”将文件夹中的所有PDF格式文件逐个添加到软件界面中;

去除WORLD文档中的表格.pdf

word里去掉表格 一、去掉表格和格式 为了版面的整齐,网页文档都是以表格的形式存在的, 只是一般情况下表格的颜色被设为无色或表格宽度被设为 0,所以我们在网页上看不到表格。另外,网页文档中换行 用的都是手动换行符,还有对字体等格式的设置。如果把 从网页上复制的文字直接粘贴到Word中,那么它们也都 粘贴进来了,这给重新排版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从“编辑”菜单中单击“全选”,然后单击“剪切”,再单击“选择性粘贴”。在打开的的“选择性粘贴”对话框中选择“形式”为“无格式文本”,确定。这样表格和各种格式都没了,手动换行符也变成了回车符(段落标记)。另外还可以从“文件”菜单中选择“另存为”,把文档保存为纯文本文件,再用 Word打开,效果和上面的方法完全一样。 如果刚从网页上复制了文字,那么在Word中可以直接 执行“选择性粘贴”的步骤,这样将省事得多。 二、删除空格 网页文字中会有许多的空段和空格,在Word中排版时也需要清除。那么为什么这一步要删除空格,而不是先删

除空段呢?道理是:有些看起来什么也没有的段落中可能 存在空格,而有空格的段落并不是真正的空段,在Word 中没法对它们批量执行删除操作。 首先,从“编辑”菜单中打开“替换”对话框(打开后暂时不要关闭,后面的操作都要在这里完成)。把光标定位到“查找内容”文本框中,按一下空格键输入一个空格(默认情况 下是半角空格),“替换为”文本框中什么都不填。单击“全部替换”,Word将删除所有的空格。你可能会说怎么我这 还有许多空格呀?别急,如果这样的话,那是因为这个文 档中还有另外两种空格:全角空格和制表符空格。对这两 种空格,半角空格是不会把它们当一家人的,所以替换时 对它们置之不理。打开中文输入法,按Shift+空格键,切换到全角状态,然后按空格键在“查找内容”框里输入一全角空格,“替换为”为空,再按“全部替换”,所有的全角空格也都删除了。再单击对话框中的“高级”按钮,然后单击“特殊 (当然字符”,选择“制表符”,在“查找内容”框中会出现“^t” 也可以手工输入),“替换为”为空,再单击“全部替换”,制表符空格也都没了。 三、删除空段

pdf中添加表格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pdf中添加表格 篇一:如何把pdF中的表格数据转化为word中的表格如何把pdF中的表格数据转化为word中的表格 1、首先保证你的pdF文档可复制粘贴数据:如pdf格式的: 复制文本。 2、然后新建文本文档,将复制的数据粘贴在文本文档中,如图: 3、将文本文档中的数据成行成列排列,如图: 4、新建excel表格: (1)20xx版:数据——导入外部数据——导入数据,接着如图: 点击打开。 可自定义线的方位。 下一步——下一步——完成——确认。 自己再进行基础的表格操作,修改下即可! (2)wps 版:数据——导入数据,出现:

下一步,即: 打开,选择“windows(默认)”即: 下一步,再出现的对话框里选择(固定宽度),即: 篇二:填写pdF表格注意事项 填写pdF表格注意事项 请各位老师注意,3份英文加拿大签证表格:5257enu,5645家属信息表以及教育及就业信息表均为pdF格式文件,如果下载文件包后,无法显示文件或文件无法打开,无法填写,主要因为您的电脑里没有合适的pdF阅读软件。 请下载相应附件adobeReader9.0pdF阅读器,即可阅读和填写表格。(多特软件站、天空软件、等都可以下载)篇三:pdF格式中电子表格修改 pdF格式中电子表格修改 某些单位和部门专用系统软件同,产生导出数据pdF格式,pdF中电子表格中部分数据需更改,直接在pdF无法更改,而不用专用软件是打不开且不能修改,下载的专用软件要么是外文或其他不理想因素,通过复制粘贴格式不完全一致。 自己连续弄了好几天,都不是很理想,但我发现了一点可以简便。如下: 一、全部复制pdF格式中需要部分;

如何把PDF文件转为EXCEL(电子表格)文件

实现PDF文件转化为EXCEL(电子表格)文件的方法 本文所用软件全部由网上下载,不保证没有病毒、木马(我下载时已经检测,尚未发现,大家要小心使用),尊重知识产权,请使用正版软件。 PDF文件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文档,类似于图片,一般文字编辑软件不能编辑修改。Nitro公司开发的Nitro.PDF.Professional.v6.1.4.1软件可以很好地处理PDF文件,并可以实现PDF文件转化为EXCEL电子文档,失误程度较小。Nitro.PDF.Professional.v6.1.4.1软件是英文版,但也不是很繁杂,处理一些简单的工作,略懂英文,应该可以搞定。 AnyBizSoft_PDF_to_Excel这个工具也可以把pdf文件转为excel电子表格,我试用一下,比较简单,而且是中文版、绿色版,只是误差相比大一些,大家可以选择尝试。 Nitro.PDF.Professional.v6.1.4.1软件压缩包,解压缩后主要有这几个文件: Setup文件夹里是安装文件 Crack文件夹里是破解文件 DJiNN,不知道是什么,暂不用管它★ 网上下载的压缩包里还有其他一些链接,不去管它。 ★安装 ●打开Setup文件夹,点击安装。等待安装完成。这时,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出现安装错误,原因是该软件需要与office软件连接,找不到office里的一些安装文件,提醒从安装盘里查找,插入office安装盘,就会找到。没有安装盘?估计你用的是盗版。没关系,我给大家提供一些如SKU011.cab, M4561421.cab之类的文件,点击浏览,找到这些文件就行了。如果还有其他的缺失文件,大家可以用百度或Google网上搜一下,下载也可以用的。 出现安装错误的情况,在下面某个环节,打开保存excel电子表格时还可能出现,解决方法一样。(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office 2003)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将来转换出来的电子文档是无法修改的。 初步安装完成。 ★打开Crack文件夹,有破解文件: 把NitroPDF文件复制,粘贴到安装目录,替换原有文件即可。 安装目录一般情况如下:C:\Program Files\Nitro PDF\Professional

生成表格pdf文档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using System.Linq; using System.Web; using System.Web.UI; using System.Web.UI.WebControls; using TStar.Web; using System.Data; using iTextSharp.text; using System.IO; using iTextSharp.text.pdf; namespace WebApp.Admin.Tjbb { public partial class cpxs : System.Web.UI.Page { protected void Page_Load(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region页面按钮事件 protected void btnPdf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Document document = new Document(PageSize.A4); string root = Page.Request.PhysicalApplicationPath; string fileName = "菜品销售统计" + DateTime.Now.ToString("yyyyMMddHHmmss") + ".pdf"; string templateFile = root + "Download\\" + fileName; try { // step 2: // we create a writer that listens to the document // and directs a PDF-stream to a file PdfWriter writer = PdfWriter.getInstance(document, new FileStream(templateFile, FileMode.Create)); // step 3: we open the document document.Open(); //字体参数设置 BaseFont bfChinese = BaseFont.createFont(@"C:\WINDOWS\Fonts\arialuni.ttf", BaseFont.IDENTITY_H, BaseFont.NOT_EMBEDDED);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