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章 文学时间新版

第四章 文学时间新版

第四章 文学时间新版
第四章 文学时间新版

第四章文学时间与空间

上篇文学时间

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

——奥古斯丁时间不能完全脱离和独立于空间,而必须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空间—时间的客体。

——霍金(一)文学时间是异在世界的时间(伪时间)

1.文学时间不是客观物理时间——对时间的主观心理体验

2.文学时间不是作家主观心理时间

作家的意识流~~语言流

文学时间受到文本语言的制约,同时是在读者阅读过程中生成的。

杜夫海纳:“无论如何……小说家为表现一个活生生的时间所用的手法都是白费心血。”

里蒙·凯南:“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事实上都只不过是伪时间。”(叙事虚构作品,80)

3.异在世界的独特时间

历史时间的中断与文学时间的独立性

(二)空无的时间、属己的时间(伽达默尔)

1.空无时间——日常时间“为了某物的时间”

当“无聊”时反生命性、反时间性空虚

当“繁忙”时非生命性、非时间性伽:“繁忙的空虚”

伽达默尔:极端的无聊和极端的忙碌以同样的方式确定着时间的位置:时间就是用虚无或某种东西充填起来的。时间在这里是作为必须“被排遣的”或是已排遣的东西体验到的,而不是作为时间来经历的。

荷马《奥德修斯记》:潘奈洛佩奥德修斯25年日纺夜拆

现代社会时间的异化(高度功利化)

阿加辛斯基:“西方技术的霸权表现在其生产方法的扩展,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它的时间结构的建立。但不只是时间尺度的统一,也有时间价值的统一,时间价值简化为工作时间的商业价值……时间应是带来收益的、有用的、有成效的。因此应该不断地‘赢得时间’,因为这本身就能为人赢得某种东西。所以,今天要抵抗这种普遍的节约时间,惟一的方式是‘用掉’时间,花费时间或浪费时间,让时间流走。”(时间的摆渡者,5)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金钱,而非生命)

2.属己的时间——节日、文学艺术中的时间

时间与生命融合一体

它不需外物来充填、衡量,时间已为生命所充满,本身就体现着生命的创造和生命的律动,对时间的体验也即对生命的体验。

伽达默尔:“属己的时间的基本形式是:童年、青年、成年、老年和死亡。在这里并没有计算,也没有从一些空洞的瞬间拼凑出整个时间来的一种循序渐进的序列。我们用钟表来观察和推算恒定的时间之流的持续性,但它关于青年和老年却什么也没有告诉我们。使某人年青或年老的时间不是钟表的时间,在它里面显而易见的是一种非连续性。

忽然之间一个人就变老了,或者人们突然地发现某人‘已经不是小孩了’,那时人们才觉察到,他的时间是属己的时间。现在依我看,这对节日也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即通过它自己的庆典而放弃时间。使时间停止和延搁,就是庆祝。人们惯常支配时间时的那种计算的、安排的特性,在节庆中由于这种时间的静止状态而被消除了。”(《美的现实性》,70)

巴赫金:“节日拒绝任何实用的考虑(如休息、放松等)。节日恰恰摆脱了各种功利性和实用主义;这是通向乌托邦世界之路。不能用确定的有限的内容(如以节日为标志的历史事件)去规定节日,它挣脱了各种有限内容的羁绊。不能将节日跟肉体的、土地的、自然的、宇宙的生命割裂开来。在节日中,‘太阳在天上游戏’。仿佛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节日天气’。”(巴,6·320)

文学时间即“属己的时间”,也即人的“生命时间”。

(三)文学时间的特性

1.游戏性

(1)物理时间是线性流逝的,不可停留、不可抗拒的(时间之箭)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窗子的影子显现在窗帘上,时间是七点到八点之间,我又回到时间里来了,听见表在嘀嗒嘀嗒地响。这表是爷爷留下来的,父亲给我的时候,他说,昆丁,这只表是一切希望与欲望的陵墓,我现在把它交给你;你靠了它,很容易掌握证明所有人类经验都是谬误的归谬法,这些人类的所有经验对你祖父或曾祖父不见得有用,对你个人也未必有用。我把表给你,不是要让你记住时间,而是让你可以偶尔忘掉时间,不把心力全部用在征服时间上面。因为时间反正是征服不了的,他说。甚至根本没有人跟时间较量过。这个战场不过向人显示了他自己的愚蠢与失望,而胜利,也仅仅是哲人与傻子的一种幻想而已。”(79)

人总是力图征服时间,获得永恒,用求仙、长生不老药,用文字、纪念碑,来抗拒时间和死亡。

(2)文学中的时间则是作者与时间的游戏,也是作者对日常时间(物理时间)的抗拒

保尔·利科:“教育小说的创始者菲尔丁从技巧上具体提出了讲述时间问题。他是自觉地与时间做游戏的行家里手。他把其18卷作品的每一卷都用于写长度不等——从几年到几个小时——的时间段,根据情况或急或缓,忽略一些时间段,强调另一些时间段……有意识地调整时间的褶曲,即被讲述时间在讲述时间中的不均匀分布。”(虚构叙事的时间塑形,133-134)

比梅尔:时间是一种力量,我们在所有活动中都受到它的摆布,却又看不到这种摆布。“艺术能够使我们看清这种受摆布的状况,从根本上讲,这就是艺术的哲学功能。艺术通过它的作用能够与吞噬一切的时间抗争”。(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258)马里内蒂:?啊,时间!/我要向你发起攻击,/斩断你的翅翼,/窒息你的时针哮喘的声音!/你向空间/这个步履艰难的老朽求援吧。……”(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128-130,时间与空间)

文学艺术不是直接对抗时间,而是以游戏来超越物理时间。

巴赫金:“小说恰恰是形成于这样的过程之中:史诗中的那种间距被打破了,世界和人获得了戏谑化和亲昵化,艺术描写的对象降低到现代生活的未完结的日常现实。?(3)“异在世界”的时间——摆脱物理时间的控制——不再是“为了某物的时间”——自由本性和生命本质

2.封闭性、完整性

(1)客观物理世界向两极(过去、将来)无限延伸

文学时间有起点、终点,体现为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文字结束并非文学时间中止。

(2)封闭性为人的生存提供了一个自足自由的区间,令时间成为人自由地体验生命的时间。

(3)封闭性与时间恐惧

海德格尔:人的唯一确定的可能性是死,人是向死而生。

阿加辛斯基:“那是因为人类知道自己是必死的,他们也就在寻找不朽的方法,比如制造一些比他们自己更持久的作品,或者把生命赋予比他们活得长的生灵。”(时间的摆渡者,29)

李泽厚:“人作为感性生命的存在,终归是要死亡的,个体的生命都在有限的时空之中,因此人追求超越这个有限,追求超越这个感性的个体存在,而期待、寻求那个永恒的本体或本体的永恒。”(李泽厚十年集,1卷,安徽文艺1994,529)沃林格《抽象与移情》:人类对空间的恐惧感是艺术创造的根源所在。“这些民族困于混沌的关联以及变化不定的外在世界,便萌发出了一种巨大的安定需要,他们在艺术中所觅求的获取幸福的可能,并不在于从外物中玩味自身,而在于将外在世界从其变化无常的虚假的偶然性中抽取出来,并用近乎抽象的形式使之永恒,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便在现象的流逝中寻得了安息之所。?

沃林格的“空间恐惧”主要是“时间恐惧”时间使空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布洛赫:“因为人们始终要做的,是要抹杀时间,扬弃时间,这种扬弃作用就是空间化。”

时间恐惧——空间化;空间,复杂的关联——抽象化(脱离具体时空,超时空性、无时空性,永恒)……这是一种途径

时间恐惧:日常时间、现实时间——异在世界的时间:文学艺术的时间(与现实隔离,脱离具体时空;不仅可以从超越现实时空关系中获得解放,而且可以反复体验)……另一种途径

“文章千古之伟业?,?立功、立德、立言”,欣赏中的余味、回味

3.同时性、现时性

伽达默尔:“无论如何艺术作品的存在总是与同时性相关。这同时性构成‘亲历其中’的本质。同时性不是审美意识的共生性……与此相反,‘同时性’在这里是要说一种独一无二的东西自行诉诸我们,哪怕它的来源是那么遥远,但在其指述中它便获得了完满的现时性。”

伽达默尔的“同时性”不同于新批评的“同时性”,而是指“亲历其中”,“现时性”、“当下性”。

新批评:“并置”、“重复”,变时间为空间——同时性。

巴赫金:“同时性原则”:“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没有因果,没有来历,没有用过去、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等等所作的解释。主人公的每一个行为都完全属于现在,就此而言,它不是预先决定的;作者是把它作为一个自由行为来思考和描写的。?“对话”——“并置”“现时性”

(1)过去、现在、未来——现时、当下

全神贯注的阅读,总令人“亲历其中”。无论历史故事,还是未来幻想,都转化为“当下”的体验。

观古今于一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居可游

马尔库塞:“在作品的形式中,现实的环境被放臵在另一维度,在此,给定的现实自身表现为当下的存在。”

(2)现时性与时间间距的同化、消解

叙述往往总是对过去事件(时间)的叙述:

保尔·利科:“叙事排除现在时、将来时即未来的现在时,以及完成过去时即过去的现在时。??一切叙事,甚至对未来的叙事,均讲述非实在,仿佛非实在已成为过去。?“现时性”其实是文学时间对所述故事(事件、对象)的时间的“同化”作用——文学时间的“亲和力”

审美陶醉:变“异时”(过去时)为“同时”(现在时)——物我两忘,物我交融。“现时性”是审美陶醉的必要前提。

作家常常采用种种方法抗拒“同化”。(布莱希特:历史化、史诗因素)

(3)现时性与永恒

时间之维被凝缩在“当下”,历史性被取消,读者超越时间的变化(无时间)而体验到永恒的存在。

现时——当下——超时间(永恒)

马丁·布伯:“‘它’(日常关系中之它)之世界龟缩于时空网络。‘你’(审美关系中之你)之世界超越于时空网络。”(我与你,124)

(4)同(现)时性:原始思维的遗留物

列奥纳德:“对他们(原始部落)来说,时间实际上不像我们看到的那样是有区分的。”

列维-斯特劳斯:澳大利亚中部的纪念性和追悼仪式,实际上假定了过去与现在二者的过渡是可能的。这些仪式“表现于历时性中,但它们仍然依据同时性,因为举行仪式这一事实就相当于变过去为现在。”

蒙昧时期:物我不分,时空不分——原始时期:循环时间观(生死转化,世界周而复始)——逻辑思维、因果关系(前因后果);基督教的时间观:线性时间观(上帝创世、耶稣诞生、末日审判)——人体验、认识世界不可或缺的轴线

纪念、仪式——定时重复——不断回到过去——现在与过去相互转换

4.包容性

里蒙·凯南:“文本时间不可避免是线性的,所以不可能与‘真正’故事时间的多线性保持一致。”(叙事虚构作品,81)

文学中的时间是多元和多层次的:语言流动生成的时间(如语言文字的长度、节奏等;叙述时间)、语言建构的意象和意象运动具有的时间(如“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静态描写)、被叙述对象的时间(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作品人物所体验的时间(如“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而所有种种时间都为语言流动生成的时间所包容。

文学时间与它所包容的时间——常常不一致,甚至相矛盾

(1)封闭与开放、有限与无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以短促的文学时间包容无限时空,高度凝聚——巨大的张力

(2)运动与静止

艾略特《四个四重奏》:运用“重复”和“并置”,力图把时间融化于自己创造的空间形式来求索“旋转着的世界的静止点”。

约瑟夫·弗兰克:普鲁斯特《追忆似水流年》:抓住“视觉瞬间”加以“并置”,过去与现在“相排并列”,消除时间的“连续统一体”,勾销了任何时间的“序列感”。(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

莫瑞·克里格:语言作品无法抹杀时间性

(两种时间相混淆)

阿恩海姆:“在电影中,常常通过保持静止的视觉情景与时间依然向最后的时刻走去这之间的不一致来制造悬念。?

电影空镜头《生死恋》结尾

(3)现时与非现时

现时性非现时——(同化)——现时

另一方面,作家常常采用种种策略(语言时态、强调历史背景、陌生化、视角切换、叙述策略)制造时间间距。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十六世纪,海盗佛兰西斯〃德拉克围攻奥阿察的时候……”

苏童《金鱼之乱》:“那时候我还没有长大,要是长大了,这些事情也没有了……”

叙述——过去描写——现时

卢卡契:“描写把一切摆在眼前。叙述的对象是往事。描写的对象是眼前见到的一切,而空间的现场性把人和事变得具有时间的现场性。”

【苏童《我的棉花,我的家园》:“水里的棉花在风里发出类似呜咽的声音。坐在竹筏上的人打捞着水面上的每一朵棉铃,它们湿漉漉地堆在箩筐里,在波动中不断改变形状……?】

直接引语——现时(现场)间接引语——过去(间距)

文学阅读过程中,各种时间相交织,时间的间距不断变化

(2)有序与无序

文学时间(语言流动生成的时间)——有序所叙对象的时间——可以无序意识流小说

米兰·昆德拉《不朽》:鲁本斯、歌德、海明威、当代人

5.双重个体性

作家的创作——作家对时间的体验读者再创造——读者对时间的体验

两者都为文学时间打上烙印

热奈特:“叙事的时间是个‘伪时间’,因为读者凭经验知道这是一段文字空间,只有阅读可以把它变换为(恢复为)一段时间”。(204)

(四)文学作品中的时间处理及其文化心理内涵

弗兰克·克默德《结尾的意义》:心理研究:“滴-答-滴”——时间感知的主观化、模式化(建构的,受文化心理影响)

时间感是人对时间的感受和建构,它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并受经验、习惯、文化的影响。

人将习惯的感知模式强加给时间,文学则以陌生化来打破习惯模式,产生新的感知、新的意义。

【叶梦得《石林诗话》:“诗人以一字为功,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合,出奇无穷,殆不可以形迹捕。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吐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1.时序重组

物理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不可逆转

文学作品常常打破客观物理时序,重新组合,以体现作家对事物关系的认识,或表现作家及作品人物的情绪、心理,或达到某种审美目的。

王夫之:“搅碎古今巨细,入其兴会。”

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伪时间”

布宁《轻轻的呼吸》:少女被杀如按自然进程,可能成为桃色新闻或道德教训小说。时间重组后,突出了作品的审美性,表现了一种“轻轻的呼吸”的情调女教师(老处女)奥丽雅(16岁)申欣马留金(56岁)哥萨克军官

四月、墓地、新橡木十字架上的相片:奥丽雅——中学小女生、14岁、15岁“公认的美人”——绯闻、申欣——最后一个冬天,女校长训话——马留金——训话后过了一个月(16岁),被哥萨克军官枪杀——审讯军官——奥丽雅去年七月十日的日记——马留金——四月、女教师——女教师的哥哥——回忆奥丽亚,那天和好朋友散步时的话:“……女人应该有什么样的美……你知道主要的是什么吗?是轻轻的呼吸!我就是这样,你听听我怎么呼吸——对吗?”

(如今这轻轻的呼吸重又弥散在人世间,弥散在浮着白云的天空里,弥散在春天的冷风中了。)

A.老处女(班主任)的回忆(视角而非叙述者)

B.间接转述(军官证词)、少女日记

C.时序重组(小说中,情节就像一根绷紧的弦,把读者牵向终点。情节打碎后,读者反而获得更多的自由,可以从容地在情境中体会诗意。)

诗意小说——淡化情节(情节~运动;意境~静止)(两种不同的文化趣味、文化模式)

福克纳《献给艾米莉的玫瑰》:

叙述时间:小镇、艾米莉之死(74岁)——税务之争(头发全白,近60)——气味之争(30多)——父尸之争(近30)——与北佬荷默·伯隆恋爱(同年)——邻居议论——买砒霜——堂姐妹来(一年后)——姐妹离开——买男人盥洗器皿和服装——伯隆最后一次露面(同年)——授瓷器彩绘课(头发铁灰色,约40-47)——艾米莉之死、腐尸、枕头上铁灰色头发

故事时间:艾米莉与父亲、父死——恋爱——买器皿服装——买砒霜——伯隆最后露面——艾米莉不再露面——气味之争——授彩绘课——头发铁灰色、停止授课——税务之争——死

神秘感恍惚迷离

情节退居其次象征意蕴突出(留恋僵死的事物:父尸、伯隆尸)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叙述时序和故事时序

(注:以阿拉伯数字表示叙述时序,加括号的阿拉伯数字为故事时序)叙述时序故事时序1.爱米丽逝世,全镇人去送葬 (13)

2.沙多里斯上校豁免爱米丽税款 (3)

3.税务之争 (12)

4.气味纠纷 (10)

5.爱米丽与父亲 (1)

6.父亲死,爱米丽拒绝处理尸体 (2)

7.荷默〃伯隆到镇上 (4)

8.爱米丽与伯隆恋爱,驾马车出游 (5)

9.爱米丽买毒药 (8)

10.镇上妇女请牧师和爱米丽亲戚来干涉 (6)

11.爱米丽买银质男人盥洗器皿和男人服装 (7)

12.荷默〃伯隆最后一次在镇上出现 (9)

13.爱米丽授瓷器彩绘课 (11)

14.爱米丽的葬礼 (14)

15.发现朽腐的男尸和铁灰色头发 (15)

意识流小说:任凭无意识流动来组织片断材料——时序打碎,不可复原,也不必复原——非逻辑化、非历史化。

马克·柯里:“对一个句子的解释有赖于以目前为现在时间的某种过去与将来在时间上的一致,对个人身份的叙事也同一个道理。这一叙事的线性为统一我们自己的传记或经验——或叫心理生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服务。詹姆逊认为,如果在句子中缺乏意义的有序排列,‘我们就是患上了以互不相关的能指凑在一起的碎料为表现形式的人格分裂症’。”(后现代叙事理论,114)

2.时差设计

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写晋人迷入桃源,与“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秦人后裔相遇。(表达人生理想)

电视剧《时间隧道》(不同的观念、生活方式相碰撞)

魏明伦《潘金莲》:潘金莲、贾宝玉、安娜·卡列尼娜、武则天、七品芝麻官、红娘、吕沙沙、法庭庭长等(展示各种爱情观、人生观)

米兰·昆德拉《不朽》:现代人歌德和贝蒂娜海明威鲁本斯(对不朽、爱情做出多种解释)

(海明威:“人能够把握自己的生命,他却不能掌握自己身后的不朽。你一旦被不朽拖上船,就甭想下去了,即便你开枪自杀,你死后还得呆在甲板上,这太可怕了。”)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现时(俯仰千载,历史感、纵深感)3.时速改变

马里内蒂(未来主义)《时间与空间》:“……一切都缺乏秩序和精确!/我,一个强者,/能够使一个钟点/具有一个星期的生命,/或者,把钟点/像柠檬一般/紧捏在坚硬的手心里,/挤出一刻钟的/乳汁!”

【比梅尔:“如果说描写的准绳并不是那种按时间顺序的生活过程,而是被经历过的时间,看它是如何通过回忆而回复到当前的,那么,顺理成章地,在描写时就有可能把时间浓缩,也有可能跳过几个时间段(‘空白’)。”(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256)】(1)再现人物心理体验

人的心理时间的结构,体现了意义结构。人在时间轴上解释事件,事件间的因果关系、事件对人的意义都在时间中得到确定。

现实:等待时间长、慢忙碌时间短、快

回忆:等待时间短、“0”、无意义、空白;忙碌时间长、内容丰富、意义充实

余华:“这一天(注:2000年)来到的速度如此之快,并且越来越快,让我不安。而当我回首过去,回想我十岁展望2000年时,我显然是奢侈了;而现在回忆十岁的情景时,我充满了伤感。这是时间对我的迫害,同样的距离,展望时是那么漫长,回忆时却如此短暂。”(《关于时间的感受》,转引南志刚《叙述的狂欢和审美的变异》142)喜、忧也不同

李益:“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诗经《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陆龟蒙《子夜变歌》:“岁月如流迈,春尽秋已至。”(夏= 0)

茨威格《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C太太67年生活,因全无意义,几近空白,仅用2页,而24小时的经历却用了48页,集中了她一生的感觉和价值。

古代生活:时间慢;现代生活:时间快

童年:时间慢;老年:时间快

(2)创造叙事节奏

日奈特:“叙事可以没有时间倒错,却不能没有非等时,或毋宁说(因为这十分可能)没有节奏效果。”

“零度叙事”叙事时间等于事件时间

(前苏联)电影试验:等时

斯坦利·卡维尔:“……假如一部电影展示了某个人一整天枯燥无味的生活,即使让他本人来看,他也会发疯的。”(阅读活动,218)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特别注重场景描写,以时间的压缩、省略、停顿、拉长、延宕造成叙事节奏。

一般说,节奏快——紧张、急迫;节奏慢——舒展、柔婉;长时间停顿——沉闷;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写爱玛与赖昂在车中偷情,车夫驱车狂奔,“它(马车)立刻就又上路,走过圣〃赛外尔,居朗第码头,磨石码头,再越过桥,走过校场,来到广济医院的花园后面……它走上布如意路,驰过苟马路,兜了一圈立布代岭,一直来到德镇岭。?

小说叙事节奏:有张有弛

(3)制造特定的阅读效果,表达作家意图

里蒙-凯南:“一般说来,较重要的事件或对话总是描写得十分详细(即减速),而不太重要的总是得到压缩(即加速),但也未必如此;有时通过简略概述最中心的事件,详细叙述琐碎的小事这样的处理,能够产生令人惊愕,或令人啼笑皆非的讽刺效果。”

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开篇第一句:“伊利亚〃伊利奇〃奥勃洛莫夫早晨在自己寓所里的床上躺着……”继而,用40多页叙述奥勃洛莫夫起床过程,一再重复讲到“奥勃洛莫夫一睁开眼就打算起身”;“他从床上抬起半个身子,几乎要起来了……甚至开始从床上放下一只脚去”;“他哼哼着支起半个身子,打算下床”;“他……几乎从床上起来了?;直至第43页才写道:“奥勃洛莫夫让扎哈尔扶着,像个疲惫不堪的人一样勉强下了床,然后勉强挪到一张大圈椅跟前,一屁股坐了下去,又不动了。”~~反讽效果契珂夫《瞌睡》:小女仆瓦佳掐死婴儿,仅用一个从句:“瓦佳大声笑了,眨了几下眼睛,用手指朝那一片绿地晃了几下,然后偷偷走到摇篮旁,朝那婴儿俯下身去。她把孩子掐死之后,立刻躺倒在地板上,高兴地大笑起来,因为这下她可以睡上一觉了。?有意隐去杀婴(0时间)

废名《竹林的故事》喝酒细节详写父死隐去

……三姑娘到房里去了一会又出来,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这一个,老是归三姑娘照管——踮着脚送在桌上;然而老程终于还要亲自朝中间挪一挪,然后取出壶来。?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实在用不着下酒的菜,对着三姑娘慢慢的喝了。

……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倾斜成一块平坦的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同教书先生用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立着三四根只有杪梢还没有斩去的枝丫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4.时间的套叠

【普鲁斯特:“……这些不同的令人喜悦的印象……有一个共同点,便是我既在当

前的这一刻,也在某个久远的时刻都经历过它们,直到最后,过去的往事蔓延到当前中

来,连我自己也搞不清楚我是在过去还是在当前了。”(转引自《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205)】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

巴山夜雨时。”

(1、2句,现在时;3句,未来时,虚像;4句,未来过去时,虚像之虚像)

时间、意象的套叠,造成意境恍惚,心绪荡漾,情思缠绵,构成诗歌的多层次结构。

桂馥《札朴》:“眼前景作日后想,此意更深。”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

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马孔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 1 )展示原始的时间观(魔幻),同时,造成时空结构的立体感和深度感

整部小说正应证了吉普赛人梅尔加德斯写的羊皮书中的预言,小说叙事者也是预言

者,这是个相信预言的民族;预言与循环时间观是相一致的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也来到这个地区的时候(那时候这儿已经开辟了驿道),

他在帆船失事的地方只能看见一片罂粟花中间烧糊的船骨。那时他才相信,这整个故事

并不是他父亲虚构的,于是向自己提出个问题:帆船怎会深入陆地这么远呢?可是,再

经过四天的路程,在离帆船十二公里的地方,霍〃阿〃布恩蒂亚看见大海的时候,并没

有想到这类问题。?(11页)

“这些荒诞不经的夜谈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多年以后,政府军的军官命令

行刑队开枪之前的片刻间,奥雷连诺上校重新忆起了那个暖和的三月的下午,当时他的

父亲听到远处吉普赛人的笛鼓声,就中断了物理课,两眼一动不动,举着手愣住了;这

些吉普赛人再一次来到村里,将向村民介绍孟菲斯学者们惊人的最新发明。

这是另一批吉普赛人。男男女女都挺年轻……”(14页)

“多年以后,在临终的床上,奥雷连诺第二将会想起六月间一个雨天的下午,他如

何到卧室里去看自己的头生子。儿子虽然孱弱、爱哭,一点不像布恩蒂亚家的人,但他

毫不犹豫就给儿子取了名字。”(172)】

5.时间的交织

(1)同质时间的交织

【比梅尔:“为什么小说中有如此之多的,有时甚至令人厌烦的暗示、影射以及对次要人物的生活描写——由此形成一张时间之网,类似于把生活与我们编织在一起的大网。”(当代艺

术的哲学分析,255)】

【普鲁斯特:“生活在人与人之间、事件与事件之间不停地编织新的线,穿梭交叉,

重重叠叠,编得越来越厚,致使在我们的过去的最细小的交叉点与所有其他交点之间,

形成一张密密麻麻的回忆之网,而我们只要需要选择连接的道路。?(同上,254)】比梅尔:“如果说通过重温这个手法,时间能够摆脱它的线性特点,那么,通过时

间的交织这个写作手法,时间又能重新获得它的广度,表现为普遍联系的前提条件。”(255)

里蒙·凯南:文本时间——线性;故事时间——多线性(相互交错行进)

《水浒》,茅盾《子夜》

(2)异质时间的交织(实时间、虚时间)

保尔·利科:“唯独虚构可以探索五花八门的时间经验,这些经验供人阅读,为通

常的时间再塑形。”(虚构叙事的时间塑形,180)

【劳勃特·纳珊《珍妮的肖像》:我(画家)珍妮画店老板房东

第一次相遇:小女孩珍妮,画速写——二三星期,长大一点——预备画油画,十四五岁少女——两星期,穿学生制服,丰满少女——相恋——离开,留纸条——次年春天相聚,年轻女人——深夜房东驱赶——秋天,飓风,海水中的珍妮——被大浪冲走——我康复后,报纸故事:拉坦尼亚号邮轮上珍妮在飓风中失踪,8年后重返美国】菲利帕·帕尔丝《汤姆在深夜的花园里》:汤姆姨妈房东巴塞洛缪太太哈蒂巴蒂

小女孩哈蒂——更小的女孩哈蒂——大姑娘哈蒂(比汤姆大)——对汤姆不再感兴趣,与巴蒂恋爱——回家前最后一夜——巴塞洛缪太太

(深夜12点之后时钟敲13下)

史蒂文森:《化身博士》(后现代叙事理论,131-137)

沈既济:《枕中记》;“烂柯山”

马尔克斯:“他俩(霍〃阿卡蒂奥第二、小奥雷连诺——弟弟的外孙)同时发现,在这个房间(梅尔加德斯——吉普赛人、幽灵)里,始终是三月,始终是星期一。这时,他俩才明白全家把霍〃阿〃布恩蒂亚(始祖)看成疯子是错误的,恰恰相反,他是家里唯一头脑清醒的人,清楚地了解这样一个真理:时间在自己的运动中也会碰到挫折,遇到障碍,所以某一段时间也会滞留在哪一个房间里。”(325页)

[英]威尔斯《时间机器》:“时空旅行者”制造“时间机器”,来到未来802701年代世界。

[美]奥德丽·尼芬格《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克莱尔(20岁)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偶然间遇见亨利(29岁)。克莱尔还在儿童时就认识亨利,一个30-40岁的男子,还有过许多交往,在草坪空地上闲聊。克莱尔记住这一切,还记下日记。而对于亨利,却一无所知,这一切都是未来的事,他不能预知未来。可是,现在,俩人却相遇相爱了。在克莱尔眼里,亨利是患了“时间混乱症”。她说:“……你现在是不应该认识我的……因为对你而言,一切都还没有发生,而对我来说,嗯,我已经认识你很久了。?克莱尔儿童 20(相爱) 82

亨利 30-40 29 43(死)

(3)时间的对照

通过现在与过去的对照,表现感时伤世情怀和深厚的历史意识。

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开今古同。”(感时伤昔)

蒋捷《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现在与未来的对照,表示人生慨叹,世事茫茫。

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文学叙述时间与所叙对象(事件)时间的对比

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叙述时间:“一炉香点完的时间”,但这段时间里,却演出了不少人生悲喜剧。以叙述时间(短暂)与所叙事件的时间(漫长)相对比,焚香闲坐的宁静与人世动荡相对比,更渲染了人生无常。(以香喻人,香消玉焚)

斯特恩《项狄传》:“爬两段楼梯竟变成了两章的内容,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爸爸和叔叔谈兴正浓,说不定爬一级台阶就变成一章的故事。读者诸君,有什麽办法?只有听天由命,随它去了……?

(五)时间观念的演变

莫里斯·哈布瓦赫:“我们的记忆,还有我们对于时间的体验,是被在社会调节的连续性与同时性的框架建构起来的,集体生活的事实适合纳入这一框架之中。”(转《知识人的社会角色》3注)

1.时间的“历史化”

巴赫金:从“漫游小说”、“考验小说”到“传记小说”,人的视界和对时间的体验发生了变化:“漫游小说”关注的是互不联属的人的外部“世界”;“考验小说”开始关注“事件”,于是人不能不进入到“事件”中来。然而,尽管这些冒险事件与主人公息息相关,而事实上,主人公仍然只是组织这些“事件”的一根线索,缺少独立的价值(传奇时间);“传记小说”则不同。人以及人的活动、人的成长成为小说的核心。正是人的活动和人的成长把人与人、人与世界密切联系在一起,由此展开了社会历史,于是,时间也开始成长为历史时间。(3—222-225)

农耕社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只能孕育自然时间观和循环时间观。

农村生活凝滞不变,农事活动四季更替,这些都把相对静止的、周而复始的时间观念强加给了人们。

对自然物候作出神话化或宗教化的解释,就形成了神圣时间。

《易传》:“时乘六龙以御天”,其“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

基督教:上帝创世、末日审判——神圣时间、线性时间

工业文明带来的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它以技术和竞争打破农耕社会的静止状态,强力推动社会生活新旧更替。

人的活动不再只是追随自然节律的活动,人的每一活动都在明显改变着社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人不再是从自然现象的循环中,而是从人自己的活动中,从人的活动与社会变化的关系中,从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变更中来体验时间。

于是,历史时间就开始形成了。

自然时间主要体现自然现象的变化和生命的节律;神圣时间主要体现着神的活动(帝王的活动:政治和战争);历史时间则体现着人的价值创造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时间开始成为一根重要标尺,担当起衡量人的价值创造和社会生活变化程度的重任,时间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得到了突现,因此更受到人的重视。

历史时间的生成,是时间在小说中真正出场并获得应有地位和实质性意义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现代性与时间的“虚化”

吉登斯:机械钟的发明和在社会成员中的实际运用推广,对时间从空间中分离出来具有决定意义。时钟体现了一种“虚化”时间的统一尺度。于是,时间与事件的自然进程相分离,时间成为可以控制、可以自由组合的对象。(地图使得空间得以“虚化”(《现代性的后果》16-17)

现代工业社会需要统一的时间尺度来组织人的活动和衡量劳动价值。

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工业社会——统一的时间(组织劳动,衡量价值)——时钟——时间虚化

【歌德曾在《意大利游记》中这样描写意大利人的时间感:“钟声在当当地响起,晚祷开始了,侍女端着灯走进房间,道声‘晚安!’这一时刻随着一年四季的不同而相应地改变,而充分融入当地生活的人们,是不会再时间上判断错误,因为他生活里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定制某一钟点上,而是与一天的时间相联系。如果把德国人的计时法加在

他们身上,他们就会手足无措了,因为他们的时间与周围的自然界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巴赫金全集,3卷243】

时间的“虚化”,时间与空间的分离,时间与事件的分离,为叙述时间的自觉准备了条件。

在小说中有意识地自由重组时间,是与现代化过程中人的时间观念虚化分不开的。

3.时间变形可分两大类:一是通过时间链的重组,增加叙述的时间效果,读者可在阅读中重新复原;二是对时间链的破坏,使变形超越了可复原的范围。

两者分别与两种历史观相适应:

时间链的重组,植根于传统的历史观。人必须在时间中理解事物的意义,按时间先后来说明事物的因果(前因后果),这一感知模式是根深蒂固的。文学作品通过重组时序,以时间的“陌生化”来打破习惯模式,对事物意义做出新解释。但是,这仍基于传统历史观,即认为历史必有因果规律可寻,有稳定的价值体系和规范。时间重组所做的改变,目的是将历史纳入非习惯的特定社会文化形态的框子。

时间链的破坏,则基于另一种观念:历史不服从某个因果规律,甚至根本不存在因果关系,也无法纳入现有的价值体系和规范,无法做出意义解释,也无须做出解释。

“……所有的【卡西尔认为时间—因果序的相混是一切神话式思维方式共通的方式:

共时性,所有的共存性与接触,都是真正的因果序。这一直被称为神话因果化,……把任何时间与空间上的接触都理解为因与果断直接联系。”——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179】

4.时间的个体化

个体性、主体性的发展,使得时间的个人体验分外突出出来。

时间个体化与宏大叙事的没落(反映规律和历史必然性,塑造典型,揭示本质)5.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时间观:

斯蒂芬·欧文:“中国古典文学渗透了对不朽的期望,它们成了它的核心主题之一;在中国古典文学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同往事千丝万缕的联系。‘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既然我能记得前人,就有理由希望后人记住我,这种同过去以及将来的居间的联系,为作家提供了信心,根本上起了规范作用。这样,古典文学常常从自身复制自身,用已有的内容来充实新的期望,从往事中寻找根据,拿前人的行为和作品来印证今日的复现。”(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古代:重不朽,重历史,重过去,重传统,重经典,重老人,重死(述而不作;用典;巴金:家;鲁迅:风波;文明古国,文物)

现代(进化论思想):重未来,重儿童,重创造,重生

过去——现在——未来(时间轴上的价值定位)

6. 史诗和小说中的时间

史诗的时间——“绝对过去”:时间是已完成的、封闭的,不仅仅存在时间间距,而是在“时间—价值”上处于另一个世界(神和英雄的世界),与作者及读者不发生任何联系,存在无法跨越的鸿沟;

长篇小说的时间——长篇小说所接触的是未完成的当前的自发过程。作者与被描写世界处在一种新的关系中,处在同一个“时间—价值”世界(世俗的世界),发生互相对话式关系和杂交式结合。即使描写神的世界或历史故事,也消除了“时间—价值”上的差距,发生对话。

史诗:庄严,神圣完成的、无变化的,永恒的,伟大的、崇高的,有距离的,与作者、读者不发生关系,形式的随意性

小说:日常、谐谑的,世俗未完成的、变化的,有限的,平凡的、普通的,

无距离的,作者参与其中,发生关系(对话、分析、解剖、批判),形式的完整和完成性,开端、结尾及情节的吸引力

“小说这种体裁,从开始形成到发展,都建立在时间的一种新的感受上……小说恰恰是形成于这样的过程之中:史诗中的那种间距被打破了,世界和人获得了戏谑化和亲昵化,艺术描写的对象降低到现代生活的未完结的日常现实。”(巴赫金《史诗与小说》3—543-544)

7.时间与政治(意识形态)、“时间—价值”结构

古代循环时间观没有明显的价值取向。时间循环,周而复始,也就不存在价值取向。《三国演义》“天下大势,久分必合,合久必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风水轮流转”,甲子纪年

西方基督教将循环时间改造为线性时间:上帝创世——末日审判。开端是美好的,神圣的,有价值的。伊甸园——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

马克·柯里:“起源是一个历史序列中的最初瞬间。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比较容易被神化为存在的一个瞬间,因为在它之前别无他物,在它出现时别无他物,它也还未被别的后继瞬间所标记。??它常常从其本源的纯粹性和自我存在时的那一点对那一事物进行叙述,常常将那一事物的历史作为从存在的本源状态的纯粹性堕落的历史进行叙述。”(后现代叙事理论,90-91)

“异化”观念(预设一个纯洁、神圣的开端,日渐趋向堕落;实际上人是被建构的)“尧舜时代”,“一代不如一代”

源于“祖先崇拜”,而“祖先崇拜”有着普遍性

启蒙现代性颠倒了时间的价值结构。达尔文进化论。未来是美好的,理想是美好的。

马克思的人类社会分期(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

中国当代文学具有复杂的“时间—价值”结构——启蒙理性与神圣观念的杂交:梁斌《红旗谱》、柳青《创业史》、欧阳山《三家巷》、周而复《上海的早晨》……新与旧、光明与黑暗、革命与反动

走向革命——挫折(牺牲)——继续革命——胜利——再继续革命

耿占春:“革命首先是作为创世时间和诞生时辰而被体验到的,是作为这样一种神圣、神秘、神奇的事物被体验的。”(叙事与价值,124)

帕斯:“革命是特殊的历史事件,然而又是否定历史的事件;它所建立的新的时代是原始时代的复辟,作为历史和理性的女儿,革命是直线的、延续的,不可重复的时间的女儿,作为神话的女儿,革命犹如天体运动,季节交替似的周期性时间的一刻。革命的本性是双重的……我们将它作为一种符合理性预见的现象来考虑;将它作为一种神秘来体验。它迷人的秘密正在这个谜中。”(评判的激情,42;叙事与价值,126)“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伤痕》、《天云山传奇》、《蝴蝶》

错误被纠正,冤案被平反,拆散的人重新团聚,事业重新开始……

后现代叙事:解构宏大叙事,解构历史,重述历史

个人生命时间:私人化写作,解构意识形态。

(六)文学中的“回忆”和“怀旧”

1.回忆

比梅尔:?毋宁说,艺术乃是回忆和理解的行为,通过这种行为,经验的意义才能向那个取得经验的人启示出来。惟有通过对这种意义阐明,生活经历才成就自身。没有尝试这样做的人就没有真正地生活过。”(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198)马尔库塞:“艺术,在其最基本的层次上,就是回忆:它欲求达到一种前概念的经

验和理解。而这些前概念的东西,又都再现于、或相悖于经验和理解的社会功用的框架。也就是说,这些东西都相悖于工具主义的理性和感性。”(审美之维,171-172)(1)对胡塞尔时间图式的反抗

胡塞尔的现象学时间图式:曾在当前的现在是不断湮没的。我们能在一段时间内把握现在,然而它越陷越深,直至从我们清晰的世界中消失而越来越难以回忆。(比梅尔《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187)

文学作品常常通过回忆,捍卫时间的多维性,并以此反抗时间的“湮没”。

(2)“重温”与“重复”

重复:重演过去的经历。

重温:重温体验的意义,也就是重新接受并揭示、理解体验的意义。(同上,188)在重温中,事物当时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在回忆的时间轴上实现了价值重组。一些当时显得很重要的事物,退到次要的位置,甚至被遗忘了,而当时微不足道的事物反而凸现了出来,而变得极其重要、显目、栩栩如生。

鲁迅《在酒楼上》:他(长富)也很识世故,便嘱咐阿顺说,?他们文人,是不会吃东西的。你就用小碗,多加糖!?然而等到调好端来的时候,仍然使我吃一吓,是一大碗,足够我吃一天。但是和长富吃的一碗比起来,我的也确乎算小碗。我生平没有吃过荞麦粉,这回一尝,实在不可口,却是非常甜。我漫然的吃了几口,就不想吃了,然而无意中,忽然间看见阿顺远远的站在屋角里,就使我立刻消失了放下碗筷的勇气。我看她的神情,是害怕而且希望,大约怕自己调得不好,愿我们吃得有味。我知道如果剩下大半碗来,一定使她很失望,而且很抱歉。我于是同时决心,放开喉咙灌下去了,几乎吃得和长富一样快。我由此才知道硬吃的痛苦,我只记得还做孩子时候的吃尽一碗拌着驱除蛔虫药粉的砂糖才有这样难。然而我毫不抱怨,因为她过来收拾空碗时候的忍着的得意的笑容,已尽够赔偿我的痛苦而有余了。

现实经历:依据“我”与事物的利害关系来评定其意义和价值——重温(时间间距)——“回忆”从现实中超脱出来,利害关系已不复存在,“我”与事物的关系改变了,语境变化了,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原先被遮蔽了的意义显露出来了。

(3)回忆的创造性

普鲁斯特:“惟有不在场之物才能成为想象的对象。”(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210)鲁迅:为文应在痛定思痛之后,感情太烈要将诗美杀死。

时间间距——意义重新认识——文学创作

胡塞尔:“回忆不等于期望,然而,它的视域——这是假定的——却指向未来,即那种被回忆的未来。随着回忆过程的发展,这一视域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扩展,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真实生动。从这一观点看,这一视域充满了被回忆起来的事件,这些事件永远是新的。”(《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54)

(4)回忆的三种形式:(比梅尔,260)

第一种回忆,是把回忆内容压抑起来,使之不再起作用,成为永远消失了的东西。回忆者这样做,就仿佛在提到他过去的某件事时根本不是在谈他自己。他想尽可能拉大当前与过去的距离;

第二种回忆,它力图消除与过去的距离。过去的事就好像当前似的,他逃到过去中去了;

(以上两种回忆中,过去都被歪曲了,这两种回忆都为非本真回忆)

第三种回忆,在其中,过去之物被理解为属我的,无法加以否认,也不能把它重新解释为当前之物。我就是我的过去——但恰恰以不再存在的方式。我是我的过去,又不是我的过去。我必须接受我的过去,同时把它理解为曾在的东西。我通过重温过去来接

受过去,也即我现在按照我曾经是的东西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我完成了一次对我的过去的认同。在一个与以前行为相合的新的行为中,证明我是同一个我。这是本真的回忆。

文学中的回忆应该是本真的回忆,是通过回忆揭示其意义的过程,也是自我认同的过程。

2.怀旧

阿加辛斯基:“怀旧也就是一种感觉自己是远居在他乡的痛苦的情感,德国人称作想家的念旧情绪,它使人感觉无论在何处都被杀在自己的家里。?(时间的摆渡者,17)(1)怀旧文学的时间特点

文学在根子上是怀旧的。文学总是对往事的回忆,而且这过去的往事对于他是有价值的,值得回忆,值得重述。因此,它也就必定是怀旧的。

但是,怀旧作为一种文学文体特征,则是因为逝去的时间的体验是那么刻骨铭心,以至于它牢牢掌控着作家的文思,渗透于作家的灵魂,并在作品整体烙印下抹拭不去的鲜明的情感印记。

肖红《呼兰河传》结尾: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一匹马来,一会工夫会变出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那磨房里的磨官,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A) 怀旧对象是不在场的,并且因为它的不在场而造成了人生缺憾

由于对象已经不在场,并且因它不在场而造成人生缺憾,这就构成了一种张力和动力,推动人去追溯往事,通过想象,意图重构失落的过去。同时,也是纯粹记忆的缺席,因此才能将往事再造为诗意对象。

尼古拉斯·丹姆:“怀旧是一种缺席,它所缺乏的正是以其最纯粹形式呈现的记忆。”(周,10)

失去的童年,离别的家乡和朋友,失落的文明……

B) 怀旧文学常常同时交织着两种时间:过去与现在。

怀旧必须是能“生活在过去”。“过去”孕育了他的生命,与他的生命息息相连,他从内心深处认同“过去”。当他重返过去,他似乎就回到了生命的源头,回到了温馨的“家”。他以过去的自己去体验过去的生活,切切实实返回到过去的时间,流连忘情于过去的时间。

作为怀旧的主体,他又无法完全脱离现在,他只能真实地生活于现在。逝者如斯,过去对于他毕竟已经流逝而去,渐行渐远。只有面对远去而不再复归的生活,只有生活

于现在而与过去拉开了距离,并体验这因时间流逝所遗弃下的距离,人才能产生人生几何的无限感慨。

C)怀旧文学交织着两种视角:过去之“我”与现在之“我”的视角

D) 消逝的过去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而且这价值是无法替代的。

“回忆”对象既可以是有价值的,也可以是令人痛苦的,负价值的;“怀旧”对象对于怀旧者,则必须有正价值。在“怀旧”中,“过去”经过了无意识筛选,那些无意义、无价值的东西被过滤了,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被突出出来。于是,“过去”对于他有着非同凡常的价值,以至有着某种神圣性,是“现在”所无法替代的。

E) 怀旧文学所写的不是历史,而是用标准的意象和套语“重写”历史,构建“新的”经历

杜威·佛克玛:“怀旧的再现从来不是写实的,而是作者利用熟悉的文学文本、经典文学或文学套语建构的想象。?(无望的怀旧,重写的凯旋;云南大学学报2004.4)米兰·昆德拉《无知》:“……经过重复,这话产生了巨大的力量,使伊莲娜在她内心深处看到大写字母:伟大的回归。她放弃了抗拒,她被从很早以前读过的书中,从电影中,从她的记忆中,或许还从她祖先的记忆中膨胀起来的形象攫住了:迷途的儿子重返家园与年迈的母亲相聚,被残酷的命运剥离开的男人回到心上人身边,我们浪迹天涯却时刻留驻心田的家园,重新发现的小路上仍留着童年足迹,漂泊多年的奥德赛远眺家乡的岛屿;回归,回归,回归的伟大魔力。?

回归失去的童年、母亲怀抱、家乡、故国、大自然,寻找失落的文明、友情、爱情……

怀旧就是“返乡”,“是满怀虔敬地重返与神灵亲近的近旁,返回人原本的诗意栖居地。”(周宪,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4)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怀旧主题

标准意象:明月——思情人、思故人、思乡

《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李白《送祝八》: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

白居易《长相思》:月明人倚楼。

晏几道《临江仙》: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王安石《泊船瓜洲》: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里共婵娟。

常建《宿王昌龄隐处》: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2)现代怀旧病

老房子、旧照片、假古董、老字号、红色经典、重读经典、重建私塾……

A) 工业化、都市化

现代社会,当人努力矗立起一座座高楼大厦,让成千上万的人聚居于现代都市的同时,人与人之间又相互成为“陌生人”(匿名性),人的心灵被隔绝、幽闭了,每一个人都成为“异乡人”,他已无处寻觅自己的家乡。“异乡人并不只是站错了位,从绝对意义上说,是无家可归?。(齐格蒙特·鲍曼)

当人不断地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人自己也被社会分工和机器生产所肢解,人成为“断片”(席勒),成为“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

鲍曼:“正是开发的过程,甚至在它把荒原变成一个繁荣的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时,都在开发者自身的内部重新创造出了那片荒原。这就是开发的悲剧起作用的原因。”

利奥塔:从家园向大都会的转变,意味着人类的生活从诗意化的田园场景蜕变为理性化的技术场景。“它将压缩、抑制人们复归家庭,将人们推向旅游和度假。它只认识住宅,它压制家长,它把家长权压制成平等的公民性,压制成受雇佣者,压制成一份债单和文字的、机械的和电子的公用档案。它丈量登记各种领地,打乱它们的秩序。它打碎自然之神,破坏它的归途,不给它接纳祭品的享受优待的时间。另样的时空调谐占领了自然之神的位臵。从此,牧歌体制被视为感伤的遗迹。?(非人,210;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5)

阿加辛斯基:“城市的体验不会提供知识,也不会提供对过去的适应,而是会让人体验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漫步者所依赖的过去吧是那个从前会出现在他面前并将会回到她身边的那个过去,而是一个决不属于他的过去……没有哪次回望会把它带回自己的历史中的一瞬间——换句话说,会唤起他的回忆。结束了的过去是‘绝对的’过去,即隔绝的、秘密的、奇特的过去。?(时间的摆渡者,53)

B) 发展速度所带来的文化变迁和传统断裂,导致生存方式的不连续性

别尔嘉耶夫:“文明包含着毒素,包含着谎言,它使人变为奴隶,阻碍他进抵生命的整体性和圆融性。?

?文明化了的野蛮正在蔓延,在它背后感受不到一点‘自然’的气息,触目皆是机器、机械。工业技术文明显现为不断增长着的文明化野蛮和人的质的堕落。”(技术理性的专制)

吉登斯:“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的轨道,从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态。在外延和内涵两方面,现代性卷入的变革比过往时代的绝大多数变迁特性都更加意义深远。在外延方面,它们确立了跨越全球的社会联系方式;在内涵方面,它们正在改变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和最带个人色彩的领域。”(现代性的后果,4;周,7)

都德《磨坊文札》:村子周围的坡地上全是风车。从左到右,但见风车叶子在松树上端迎风旋转,一队队驮着面粉袋的小驴,沿着道路上上下下;从礼拜一到礼拜六,每天都能听到高地上鞭子的响声,风车上帆布叶子的撕裂声,以及帮工们催赶牲口的吆喝声,真叫人开心。礼拜日,我们成群结队来到那些磨坊。在那里,磨坊老板们用上等葡萄酒款待我们。一些老板娘子打扮得像皇后那么漂亮,包着有花边的头巾,挂上她们的金十字架。我么,带着我的六孔笛,大伙儿跳法兰多拉舞,一直跳到深夜。

李杭育《最后一个鱼佬儿》(葛川江系列)

不连续性导致人的自我认同危机,“我”成为“非我”

舍勒:“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当前这样,人对于自身如此地困惑不解。”(周,8)

吉登斯:“总的来说,就其维系了过去、现在与将来的连续性并连接了信任与惯例性的社会事件而言,传统提供了本体性安全的基本方式。”(现代性的后果,92)不连续性——我成为非我——自我亡失——存在性焦虑——对“我”和孕育我的原有文明的怀恋。

D)生活空间的开放性导致生存方式的不确定性

周宪:“传统意义上的家,亦即居所,它象征着与自然、与神、与诗意的亲密接触。”(5)

玛丽·道格拉斯《家的观念:一种空间》:家“是空间的一种特殊形式,与‘居所’(household)重合,而它的本质特征则是其时间结构,是把时间划分为不变的家庭事

件的模式,其最大的功能就是‘记忆’。”(5)

“家”意谓:自然;古希腊社会为代表的本真生存状态,主客体关系圆融统一;艺术的感性世界和美;以童年为代表的身心统一的状态;宗教情怀的宁谧状态;个人私我(6)

海德格尔:家——天地神人的统一

现代生活则是走出“家”,打破“家”,使“家”破碎而失去“家”的过程。(背井离乡,全球化)

离开了“家”,人就失却了稳定的生活,失却了温馨,人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吉登斯:“全球性变迁的变动不居,本身便招致对世俗形式的‘世界秩序’的怀旧,以及对作为家园的世界的某种前望式乡愁。”(现代性的后果,14;周,15)

C) 金钱的“脱域”功能,把人际关系抽象化

安东尼·吉登斯:“所谓脱域,我指的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

货币(金钱)具有“纯粹商品”的作用,它可以把直接交换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抽脱出来(脱域),打破时空的限制。(现代性的后果)

以物易物~人际关系的自然形态——货币~人际关系抽象化(金钱关系、数字关系)吉登斯:“现代性的动力机制派生于时间与空间的分离和它们在形式上的重新组合,正是这种重新组合使得社会生活出现了精确的时间—空间的‘区分制’,导致了社会体系(一种与包含在时—可分离中的要素密切联系的信息)的脱域(disembedding)”。(14)

西美尔:“由于货币经济的原因,这些对象的品质不再受到心理上的重视,货币经济始终要求人们依据货币价值对这些对象进行估价,最终让货币价值作为唯一有效的价值出现,人们越来越迅速地同事物中那些经济上无法表达的特别意义擦肩而过。对此的报应似乎就是产生了那些沉闷的、十分现代的感受:生活的核心和意义总是一再从我们手边滑落;我们越来越少获得确定无疑的满足,所有的操劳最终毫无价值可言。”(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8)

D) 现代人对“现在”的集体不信任。

针对19世纪的巴黎,阿加辛斯基说:“现代仿佛通过提高节奏、速度和增加故事来表明现今已经不再可能,并把我们投入一个旧货世界。”(时间的摆渡者,60)现代化带来高节奏、高速度和密集的信息,使得“现在”变得愈加不稳定,愈加难以捉摸、不可信赖了。竞争把眼前的一切迅速推向过去,变作陈迹。谁也无法把握“现在”,真正占有“现在”。也正是“现在”潜伏着重重危机,它喻示着变化、动荡、危险和消失,唯有“过去”才是确定的、可靠的,怀旧让人重返过去,以此获得精神上的安定感和安全感。

“不求天长地久,但愿曾经拥有。”

E) 电子媒介的横向传播改变了时空观,造成时空分离和时间断裂,把时间性改写为空间性

文字媒介传播~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传播——电子媒介传播~空间传播(高速度、信息爆炸)

(3)怀旧与审美现代性

现代性冲动是面向未来的。

审美现代性则是对现代性的反思,对现代化所带来的人的“碎片化”、“异化”的批判,它的本质是“反现代性的现代性”,(周,22)它的理想或批判的出发点是“圆融完整的人性”,因此,在时间取向上,它常常是与现代性反向的,以过去作为准绳。

周宪:?怀旧正是沿袭了审美现代性的思路,亦即表达了现代人对现代化冲动的集体性的文化不信任。??一方面,审美现代性是怀旧的主因,怀旧的形成基于审美现代性的形成;另一方面,怀旧也是审美现代性的延伸,它完满地体现了审美现代性的基本特质。”“怀旧不仅是现代性的产物,而且是审美现代性的理念在艺术和文化领域内的具体表现和延伸。?(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22)

(4)怀旧文学的“时间—价值”结构

由于文学怀旧怀恋过去建立的种种关系,怀恋过去生命的印迹,它在情感和人性上,倾向于过去,肯定过去的价值——情感价值、人性价值

从理智和社会历史角度来看则不同,它把事物置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把它与人类目的性联系起来,做出解释和评判——理性价值、社会历史价值

启蒙理性把线性发展观强加于人,未来胜于过去。

巴赫金:“绝对开端和绝对终结这些价值兼时间的范畴,对于感受时间和对于过去时代的种种意识形态来说,具有特殊意义。开端被理想化了,终结被染上了阴暗的色彩(惨变、‘上帝的毁灭’)。这样的时间感受,以及由此而来的不同时间的等级之分,渗透了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一切崇高体裁之中。”(3-523)

“开端”的特殊意义——祖先崇拜

过去时间(开端)即“神的时间”,现在时间则是“人的时间”,两者无法在价值上相比较。(集体心理积淀)

(5)怀旧作为一种心理图式,是对母胎(母亲怀抱)的怀恋

吉登斯:“焦虑的种子,植根于对与原初的看护者(常常是母亲)分离的恐惧之中。”(现代性与自我认同,50)

中篇文学空间

(一)时间的“空间化”

莱辛《拉奥孔》:诗是时间艺术,绘画是空间艺术。“时间上的前后承续属于诗人的领域?,?空间则属于画家的领域?。这种区分在20世纪受到挑战。

罗杰·夏塔克:“20世纪强调的是与早期变化的艺术相对立的并臵的艺术。”特别是以叙事见长的时间性作品——小说,也出现了“空间化”的转变。

1.“并置”、“重复”与时间的空间化

早期小说常以“从前……”作开端,“后来……”来不断延续。(“话说……”,“……且听下回分解”)

【“从前……”即叙述的过去时——创造时间间距——阅读欣赏的审美间距——审美静观】

【空间化——现场性——消除距离——增强读者的介入——消解理性——审美范式变化】

现代小说克服时间性的重要方法:切断叙事,切取一个个瞬间片断,加以“并置”、“重复”,实现对意象、情景的空间编织,取消时序,终止时间运动。

比梅尔:“我们在我们的体验中无法逃离时间,但是,当我们生命中不同时期的两个事件相互重合在一起,使我们在也弄不清楚自己生活在最过去还是当前,这时候,我们就完全能够使这条湍急的时间之河停下来。”(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209)约瑟夫·弗兰克《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小说中的空间化,就场景的持续来说,叙述的时间流至少是被中止了:注意力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被固定在诸种联系的交互作用之中。这些联系游离叙述过程之外而被并臵着;该场景的全部意味都仅仅由各个意义

单位之间的反应联系所赋予。”

他称普鲁斯特《追忆似水流年》:是“一部作为个人征服时间的纪念碑而矗立起来的艺术品?。

鲁迅《示众》废弃了时间,只有静止的空间场景,一个个特写镜头的“并置”——表达了沉闷、凝固的氛围。

同时,具有象征意义:一个凝固不变的社会的缩影,一个民族生存状态的象征。这是一个死水般的社会,一个麻木、百无聊赖的民族。

“重复”:诗歌运用较多,句、词的重复,创造空间美,或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情韵。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江南可采莲》)

2.现代小说中“空间化”的原因

(1)小说技巧的发展为“空间化”提供了可能(电影对文学的冲击,“蒙太奇”技巧给文学的启发、借鉴。)

周蕾《视觉性、现代性与原始激情》鲁迅看“砍头”幻灯,视觉冲击,弃医从文;现代文学(现代都市小说)与电影的关系

(2)听觉向视觉的转变

图像复制技术的发展,导致“图像时代”的来临,人的感官中视觉的重要性更为突出,感知习惯发生了变化,更重视文学的可视性,意象、场景、场面等空间因素得到了强调。

(3)确定性、连续性观念的动摇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多变幻、多风险,偶然性越来越起巨大作用,加剧了人对时间的恐惧——根本动力。

“白头偕老”,“天长地久”;“不求天长地久,但愿曾经拥有。”“当下”。

对“当下”的重视,即对“变化”的逃避。

柯蒂斯:“时间暗示着决定论、进化论、社会发展等等?;空间化则是对它的反叛,强调“当下?、?结构关系?。?时间代表了旧世界?,?空间则代表新世界?。

比梅尔:“深度,或者我们也可以说,三维性(空间),是相对于两维性(平面)而言的,它使过渡过程变得清晰可见,由于我们在同一时间里不可能处于不同的地点,所以,通过在不同地点上的逐步描写,同时也就是对不同的情景和我们在那里接受或者解除了的各种关系的描写,就能在某种程度上揭示出生成变化的时间特征。”(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255)

传统:人以及任何事物,都是在时间过程中生成变化的,具有连续性(自我同一性);并且这种变化是由于各种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后现代:人分裂为碎片,失去了自我同一性;对未来不可知。

3.传播媒介与时空关系

“媒介不是透明的窗户,虽然它们提供了一种视野,可以看到由客观空间与时间加以界定的外部现实,看到由主观时间与空间赋形的内在现实,但是,它们却是……不同颜色的眼镜,以不同的方式塑造着我们的体验,在某种程度上,方式甚至决定了它们的内容。”(穆尔《赛博空间的奥德赛》86)

在印刷时代到来之前,诸如羊皮纸、陶土、石块等媒介,它们的传播方式偏倚时间,而不是空间:它们很难借助空间来传递,却经得起时间的消蚀。由于偏倚时间的媒介能与具体地方的物质在场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们相对来说是稳定的社会现象,能将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结在一起(永恒),并因此具有神圣性,有利于维系传统的集权化

古代文学常识——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古代文学常识——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苟于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于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员著名的代表。 7、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10、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进行诗歌创作。 11、鲍照:是南朝刘宋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其乐府诗对唐代诗人有很大影响。 12、王维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 13、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14、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15、岑参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 16、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

倡导者和主要代表。 17、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8、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 19、欧阳修是北宋诗人革新运动的领袖。 20、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1、苏拭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22、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23、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24、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难得的女作家、女词人。 25、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 26、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27、王实甫是元代前期杰出的杂剧作家。 28、张养浩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 29、于谦是明代著名的诗人。 30、汤显祖是明代成绩最高的剧作家。 31、冯梦龙是明末通俗文学的一代大家。 32、王夫之是清初著名诗文理论家。

文学概论整理

1、现实型文学:主要是历史上那些现实感很强的叙事文学,简而言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 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具有再现性和逼真性两大特征。再现性指正视现实,真实地再现现实的矛盾和规律,作家的思想感情包含在真实的描绘之中。逼真性指以写实的方法仿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逼真地描绘。 2、理想型文学:主要是历史上那些抒情诗歌、散文、《西游记》一类魔幻作品。简言之,理想型文学是一 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具有表现性与虚幻性两大特征。表现性指侧重表现作家的情感、理想、幻想等主观世界。虚幻性指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虚构出现实世界不存在的虚幻形象。 3、象征型文学:(指历史上的寓言、童话、象征诗歌等)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 态。具有暗示性与朦胧性两大特征。暗示性指作品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某种意义、思想。朦胧性指作品的寓意较为朦胧宽泛,难以用单一的确定意义去概括。 1、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的特征? 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于现实生活。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理想、想象、幻想等)以形象呈现出来。反映人类社会实际存在的现实生活。虚幻性是指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暗示指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 2、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的体裁特征? 诗歌的基本特征:①凝练性。诗的凝练性体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其精练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②跳跃性。诗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跳跃性特征,它遵循想象、情感的逻辑,常常由这一端一跃而到另一端,或由过去一跃而到未来,超越了时间的樊篱、空间的鸿沟。诗的跳跃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构成,动作之间没有持续性,只被同一个情感线索维系着。③音乐性(节奏韵律性)。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是最强调韵律性的,诗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地变化。 小说的基本特征:①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描写人物,是小说的显著特点。着重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②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情节是与人物密切相关的,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③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衬托人物性格、展示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只有充分地描绘环境,才可能具体、真实地揭示出人物活动和矛盾冲突的现实根据。 散文的基本特征:①题材广泛多样。题材广泛多样是我国散文的历史传统,它可以写人、叙事、写景、咏物、怀友、访旧,也可以描写风土人情,展示国际风云,细摹花鸟鱼虫,对散文的繁荣发展具有重大意义。②结构自由灵活。散文是一种结构自由的文学样式,它的结构没有严格的限制和固定的模式。灵活、随意,是它的长处。 ③抒写真实感受。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学样式,抒写作家真实的现实感受和真实的生活境遇是散文的一大特点。 戏剧的基本特征:①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受舞台表演时间、空间的限制,剧本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浓缩性。②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把矛盾冲突加以高度的集中,使之达到尖锐、剧烈的程度。③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在剧本中,剧中人物的言语(台词)是用来塑造形象、展示矛盾冲突的基本手段。 4、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 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具有特征性和艺术魅力。 5、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情景交融是意境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审美特征。

最新自考中国近代文学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2003年7月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近代文学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王国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成名句”之言,出自他的( C) A.《蕙风诗话》B.《艺概词典概》C.《人间词话》D.《宋元戏曲考》 2.梁启超实践其政治小说理论的创作是( B) A.《夏威夷游记》B.《新中国未来记》C.《维新梦》D.《新罗马》 3.近代宋诗运动的诗学观是建立在传统诗学( C )观的基础上的 A.江山之助B.真我不俗C.温柔敦厚D.经世致用 4.曾国藩曾经选编( B)一书,用以扩充桐城派的《古文辞类纂》 A.《古文观止》B.《经史百家杂钞》C.《讨粤匪檄》D.《唐宋文醇》 5.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将小说与其它文类进行了比较,认为小说在文学中的位置应处于( A) A.最上乘B.最下等C.中等D.与其它文类并驾齐驱 6.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的名句上联是“苟利国家生死以”,下联是( B ) A.“百无聊赖以诗鸣” B.“岂因祸福趣避之”C.“不拘一格降人材” D.“留得家园五十春” 7.林纤运用( D )文体来翻译外国文学作品,这是他译述风格的典型特征 A.白话B.方言C.报章体D.文言 8.谭嗣同热切响应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和文学主张,他的政治散文(A)是非常典型的“报章文体”A.《仁学》B.《少年中国说》C.《变法通义》D.《经世文编》 9.我国最早用白话翻译外国小说的周桂签,曾翻译了一篇外国小说( D ),被公认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直译小说 A.《巴黎茶花女遗事》B.《四日》C.《默》D.《毒蛇圈》 10.黄小配兄弟创办的小说期刊是(A ) A.《中外小说林》B.《新小说丛》C.《小说世界》D.《小说林》 11.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是近代大型组诗之一,总计有( C )首之多 A.89 B.120 C.315 D.200 12.曾国藩为适应新的历史变化,在桐城派所主张的“义理”、“辞章、”考据“之外再加上(A ),以改革散文创作。 A.“经济” B.“文化” C.“军事” D.“教育” 13.近代初期“尊情”诗潮的理论著作是林昌彝的( B ) A.《艺概》B.《射鹰楼诗话》C.《石遗室诗话》D.《蕙风诗话》 14.(D )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最具性格光彩的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精神支柱彻底崩溃的情状 A.九死一生B.吴继之C.吴研人D.苟才 15.1898年,梁启超在他主办的《清议报》上开辟了第一个公开的诗歌园地(B ),专门发表新派诗人的诗作 A.“诗界潮音录”B.“诗文辞随录”C.“杂歌谣” D.“诗界革命” 16.钱江是《洪秀全演义》中的虚构人物,是贯穿全书的灵魂,是一个近似(C)的人物 A.宋江B.关羽C.诸葛亮D.孙悟空 17.黄遵宪于( A )年写作的《日本图志》一书,是一部系统地向国人介绍日本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尤其是维新变法情形的重要史书 A.1887 B.1900 C.1902 D.1905 18.黄小配的《五日风声》是一篇反映( C )事件的报告文学,也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于1911年5月在《南越报》上连载 A.“辛亥革命” B.“抗英” C.“辛亥广州起义” D.“北伐” 19.《晓抵九江作》一诗是同光体诗人( B)的代表作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 一、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

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 (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

文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九章{概念)1、现实型文学:也称为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了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5、小说: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体。 6、剧本: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7、散文:一种体裁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广义的散文是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8、报告文学:以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思考题)1、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的区别象征型文学是寄寓意蕴,以变形描写来拟人(物)的形象,是现代派文学,来表现哲理的。 现实型文学是再现生活重视细节描写,虚构而见不出虚构,表现现实主义反映生活本质的。 理想型文学是表现理想以夸张幻想来再造的虚构幻想的形象表现浪漫主义的反映理想。 或(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2、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的基本特征 诗歌的基本特征是:1、(高度的概括);2强性大(强烈的抒情性) 3、音乐性(停顿、平仄和押韵) 小说的基本特征: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散文的基本特征:1、选材广泛,现实性很强 2、形式自由,手法多样 3、形聚,构思精湛(形散:选材五光十色,联想自由驰骋,手法多种多样,结构灵活多变;神聚:立意深远,一线串珠。)4、真人真事,事情实感。 剧本的基本特征:1、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人物事件事件、地点高。2、尖锐紧张的戏剧冲突 3、人物台词要个性化口语并富有动作性。(个性化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地位教养;口语化既有意境又有潜台词;动作性:人物语言要传达内在的动作心理活动;引起更多的外部动作,推动情节的发展到新的层面。) 第十章{概念}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

自考中国近代文学史

自考中国近代文学史 2003年7月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近代文学史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王国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成名句”之言,出自他的() A.《蕙风诗话》B.《艺概词典概》C.《人间词话》D.《宋元戏曲考》2.梁启超实践其政治小说理论的创作是() A.《夏威夷游记》B.《新中国未来记》C.《维新梦》D.《新罗马》3.近代宋诗运动的诗学观是建立在传统诗学()观的基础上的 A.江山之助B.真我不俗C.温柔敦厚D.经世致用 4.曾国藩曾经选编()一书,用以扩充桐城派的《古文辞类纂》A.《古文观止》B.《经史百家杂钞》C.《讨粤匪檄》D.《唐宋文醇》5.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将小说与其它文类进行了比较,认为小说在文学中的位置应处于() A.最上乘B.最下等C.中等D.与其它文类并驾齐驱 6.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的名句上联是“苟利国家生死以”,下联是() A.“百无聊赖以诗鸣”B.“岂因祸福趣避之”C.“不拘一格降人材”D.“留得家园五十春” 7.林纤运用()文体来翻译外国文学作品,这是他译述风格的典型特征A.白话B.方言C.报章体D.文言 8.谭嗣同热切响应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和文学主张,他的政治散文()

是非常典型的“报章文体” A.《仁学》B.《少年中国说》C.《变法通义》D.《经世文编》9.我国最早用白话翻译外国小说的周桂签,曾翻译了一篇外国小说(),被公认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直译小说 A.《巴黎茶花女遗事》B.《四日》C.《默》D.《毒蛇圈》10.黄小配兄弟创办的小说期刊是() A.《中外小说林》B.《新小说丛》C.《小说世界》D.《小说林》11.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是近代大型组诗之一,总计有()首之多A.89B.120C.315D.200 12.曾国藩为适应新的历史变化,在桐城派所主张的“义理”、“辞章、”考据“之外再加上( ),以改革散文创作。 A.“经济”B.“文化”C.“军事”D.“教育” 13.近代初期“尊情”诗潮的理论著作是林昌彝的() A.《艺概》B.《射鹰楼诗话》C.《石遗室诗话》D.《蕙风诗话》14.()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最具性格光彩的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精神支柱彻底崩溃的情状 A.九死一生B.吴继之C.吴趼人D.苟才 15.1898年,梁启超在他主办的《清议报》上开辟了第一个公开的诗歌园地(),专门发表新派诗人的诗作 A.“诗界潮音录”B.“诗文辞随录”C.“杂歌谣”D.“诗界革命”16.钱江是《洪秀全演义》中的虚构人物,是贯穿全书的灵魂,是一个近似()的人物A.宋江B.关羽C.诸葛亮D.孙悟空

许地山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许地山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在众多新文学作家中,鲁迅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郁达夫的小说也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然而,新文学中最独特的小说却是出自许地山之手。 秉承“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研究会继承了俄国现实主义的深沉、冷峻风格,旗下作家创作出大量揭露社会,探讨人生的问题小说和写实小说。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一员,许地山却是一枝独秀,在1921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处女作《命命鸟》后,一举轰动文坛。 我认为许地山小说的独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以下以小说《命命鸟》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许地山小说的独特性体现在作品中的异域情调和宗教色彩。 从许地山的生活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地山与宗教有着不解之缘。从小接受佛教的熏陶,曾经在佛教圣地仰光任教(这与小说《命命鸟》发生地在仰光不无关系),系统地研究道教,一度加入基督教成为一名基督徒。与宗教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为许地山的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外衣,再加上小说总是发生在神秘传奇的异域,使看惯了描写黑暗的现实社会的读者不由自主地想探求小说中所讲的故事。 在《命命鸟》的开篇作者便写到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氛围,“那所屋子是佛教青年会的法轮学校。……壁上挂的都是释迦应化的事迹,当中悬着一个卍字徽章和一个时计。一进门就知那是佛教的经堂。”①这样的独特的环境描写使人不得不怀着好奇的心情读下去。 许地山的作品总是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不仅是为了在内容上显得独特,他“将宗教伦理化,以为人生多恶,借助宗教弃恶扬善。”②。利用宗教的教化意义平静心灵,造化社会。 第二,许地山小说所阐释的人生观与当时多数人格格不入。 虽说是独特性,这一点也是许地山作品备受争议的焦点。“五四”新文学强调“文学应反映社会的现象,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问题。”③。提倡以积极进步的态度进行文学创作。然而许地山的作品中直接成为了他抒发主观感情的渠道,他提出“智慧宝、人生宝、美丽宝”,认为文学是表现人生观的。④ 很多学者认为许地山的人生观过于消极,与“五四”新文学的时代精神不符。 诚然,佛教“一切皆苦”的观点对许地山影响颇深,使他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但另一方面,许地山的作品中还有着浓厚的人道主义和基督教的博爱精神。这种思想使他像其他作家一样关注现实,同情弱者,痛恨黑暗。很多人认为在《命命鸟》的结尾写到敏明和加陵投水殉情是消极厌世的表现,“那时月光更是明亮。树林里萤火无千无万地闪来闪去,好像那世界的人物来赴他们的喜筵一样。……他们走入水里,好像新婚的男女携手入洞房般自在,毫无一点畏缩。在月光水影中,还听见加陵说:‘咱们是生命的旅客,现在要到那个新世界,是在叫我快乐得很。’”⑤从这段唯美动人的描写中,我不能感到一点消极的情绪,甚至感觉到的是一种寻求新生的喜悦之情。或许作者是用反语的方式表达他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吧。后期许地山的创作确实更加正视现实,更加直接地进行批判。激进的爱国主义代替了平和的人道主义。这里不加赘述。 第三,许地山的作品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这是他的作品独特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许地山是文学研究会的一员,本着“为人生而艺术”。而他的作品总是被归入浪漫主义的抒情小说中。同是浪漫主义,许地山的浪漫与郁达夫的浪漫还有着很大差别。 不消说,许地山的作品中在异域情调中发生的蒙着宗教面纱的恋爱故事是浪漫的。同时,他在作品中阐释人生时的主观抒情更是浪漫主义的特征。如果借此就定论许地山的作品属于浪漫主义,这是片面的。许地山作品的字里行间还流露着现实主义的痕记,这表现在作者以温婉的笔调书写对封建礼教的严苛批判上。《命命鸟》中,敏明的父亲为了拆散女儿与加陵,甚至找到了蛊师,这也成为敏明精神异常,两人走向自杀的直接原因。⑥许地山这种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特点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同时还深受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影响。泰戈尔淡泊名利、主张大公、卑谦,同情下层的“平民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课程代码:0053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 A.翠翠 B.贞贞 C.夭夭 D.香香 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 A.“左联” B.“文协” C.中国诗歌会 D.九叶诗派 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 A.陈独秀 B.胡适 C.周作人 D.刘半农 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 A.梁启超 B.黄遵宪 C.裘廷梁 D.谭嗣同 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 A.“才子佳人”派 B.言情派 C.游戏消遣派 D.“礼拜六”派 6.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B)。 A.《瓶》 B.《漂流三部曲》 C.《爱情三部曲》 D.《南冠草》 7.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D)。 A.庐隐 B.凌叔华 C.苏雪林 D.白薇 8.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D)。 A.《还魂草》 B.《火》第三部 C.《第四病室》 D.《寒夜》 9.“汉园三诗人”得名于(A)。 A.三位诗人合出的一部诗集名《汉园集》 B.三位诗人共同的书斋名“汉园” C.三位诗人经常在名为“汉园”的公园里聚会吟诗 D.三位诗人都来自“汉园”地区 10.《毁灭》是朱自清的一部(A)。 A.抒情长诗 B.叙事长诗 C.抒情散文 D.写景散文 11.吕纬甫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C)。 A.《风波》 B.《离婚》 C.《在酒楼上》 D.《孤独者》 12.鲁迅收入《野草》一集中,为纪念“三?一八”惨案而作的文章是(B)。 A.《淡淡的血痕中》 B.《纪念刘和珍君》 C.《为了忘却的纪念》 D.《铸剑》 13.《猫城记》是(B)。 A.老舍的童话体小说 B.老舍的寓言体小说 C.张天翼的童话故事 D.张天翼的讽刺小说

考试必备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整理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34、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苟于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于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员著名的代表。 7、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10、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进行诗歌创作。 11、鲍照:是南朝刘宋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其乐府诗对唐代诗人有很大影响。 12、王维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 13、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14、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15、岑参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 16、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 17、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8、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 19、欧阳修是北宋诗人革新运动的领袖。 20、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1、苏拭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22、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23、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24、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难得的女作家、女词人。 25、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 26、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中国近现代文学常识知识

中国近现代文学常识知识整理发 梁启超,又号饮冰室主人,曾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全部着作汇编为《饮冰室合集》。 近代学者王国维着有《人间词》及《人间词话》等着作。 《古文观止》是由清初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一部普及性的古文选本。 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和胡适是推动文学革新的两个代表性人物。《新青年》是当时主要的文学期刊。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它是最早成立的新文学社团之一,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等,成员主要有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 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 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1922年春,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等因在湖畔写诗,并合集《湖畔》,被称为“湖畔诗人”。他们对新诗最大的贡献是爱情诗的创作。 广泛的社会批评是鲁迅早期杂文创作的特色。他早期的杂文主要收入《坟》和《热风》中。鲁迅(右图)后期杂文主要反映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事件,代表作是《且介亭杂文》三集。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阿Q正传》是小说中最着名的一篇。作品突出地描绘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这个人物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女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凤凰涅磐》和《女神之再生》。 郁达夫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家。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沉沦》是作者留日时期生活和思想的写照。 徐志摩的抒情诗《再别康桥》把他对母校的深情溶进了别离时的形象和想象中。 茅盾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 老舍的作品很有北京味儿。他最着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他的早期代表作。 林语堂主要从事小品散文创作。他提倡“闲适文学”。赴美定居后,用英语写作了长篇小说《京华烟云》。 戴望舒是三十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雨巷》是他的代表作。 沈从文最有特色的作品是反映少数民族地区风土民情的小说。中篇小说《边城》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曹禺,现代着名剧作家,代表作有话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钱钟书的中篇小说《围城》生动地描写了战时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艾青,现代着名诗人,《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抒发了对抚育他的保姆的深情的追怀。 梁实秋的代表作为散文集《雅舍小品》。 冰心是现代着名女作家。她的散文柔美、清俊,抒情性很强,被当时的读者誉为“冰心体”。 冰心影响最大的作品当推散文集《寄小读者》。母爱、童真是作品的主要内容。 张恨水是通俗社会小说家。他的作品语言精炼,明白晓畅,其代表作《啼笑姻缘》是三十年代销售量最大的长篇小说。 张天翼是现代文坛杰出的讽刺作家。他的小说主要描写小市民的灰色人生和部分知识分子的庸俗虚伪,以及他们矛盾可笑的心理状态。他写的短篇小说《华威先生》,不仅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史上的名篇,还被列入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林。

文学概论课后答案下学期

第九章 基本概念 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5.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6.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7.散文: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8.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思考问题 1.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随着文学的不断发展,是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得以独立充分的发展,也出现了各种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也分别称为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2.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3.试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多是现实型文学,因为那些作品是对客观现实及当时社会环境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具备了现实型文学的两大特征,再现性和逼真性。是作者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突出社会矛盾,描写生活中存在的人和事。 4.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 答:现代主义文学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有许多重要开拓,丰富了文学的艺术表现力,然而,现代主义文学往往有极端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等倾向,同时又过分强调非理性、自我表现,散布着悲观、绝望、颓废的情绪和危机感。 5.从诗歌的基本特征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答:诗歌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是的凝练性体现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激起精炼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诗的跳跃性以断续表现连贯,以局部概括整体,给读者驰骋想象留下了开阔的领域。诗的节奏韵律性可以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也可以促进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 6.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散文写的是实人、实事、实物,重在抒写真实感受、境遇。散文必须写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真实的切身的感受,抒发真挚的情怀。真实的境遇与真实的感受,使散文艺术表现的核心,在描写真情实感的基础上,他运用剪裁、取舍、提炼

华师中国近代文学史资料

一、选择、填空 1、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文学的性质是 反帝反封建。 2、中国近代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在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发扬。 3、人心思变,要求“以变应变”是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之一。 4、1895年,严复在天津的《直报》上发表论文《原强》,文中引述了英国达尔 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学说。 5、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于1898年以《天演论》为题正式 出版。 6、西方近代文化的科学与民主精神的传播,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部分 地改变了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性格特征。 7、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王国维。 8、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在近代文学的各个领域中,几乎都得到了表现。 9、黄遵宪是近代最先明确提出言文合一主张的人。1864年他在《杂感》中提 出我手写吾口,1887年他在《日本国志》中对这种思想作了明确的表述。10、在近代的文学通俗化运动中,影响最大的是裘廷梁。他于1897年发表于《苏 报》的论文《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中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11、近代文学的分期原则是按照以文学发展为依据并参考历史发展的文学史分期 原则。 12、近代文学出现了古代文学中所没有的许多新题材,如反帝题材、华侨题材、 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题材、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题材、外国现代生活题材等。13、中国近代文学题材的扩大,新人物、新意境、新思想、新名词的出现,新的 艺术手法的吸取,都无不与西方文化的撞击有关。 14、近代文学中的审美意识在文学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向着文学为大众、为民 族、为人生的审美观念的飞跃和转化。 15、由于中国近代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致使文学的读者群也日益扩大,逐渐 形成以工、农、商、学、兵为主体的新的读者群。 16、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爱国主义诗人有龚自珍、魏源、张维屏、张际亮、朱琦、 林昌彝。 17、早期的康有为写了不少感慨时事、关心国家安危的诗歌,如《过虎门》、《感 事》、《出都留别诸公》等。 18、19世纪70年代开始,一大批早期维新派作家进一步改革了散文创作,出现 了突破桐城派藩篱的某些倾向。如王韬的《弢园文录外编》、薛福成的《筹洋刍议》、郑观应的《盛世危言》、陈炽的《庸书》、马建忠的《适可斋纪言纪行》、黎庶昌的《西洋杂志》等。 19、1895—1897年间,谭嗣同、夏曾佑、梁启超提倡“新学之诗”,开始创作多 “寻扯新名词以表自异”的新诗。 20、梁启超的散文《清代学术概论》,形成了“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及外国 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的“新文体”。 21、传奇剧本有梁启超的《新罗马》、《劫灰梦》。 22、《新青年》宣传文学革命,发表了李大钊的《青春》、《今》,鲁迅的《我之节 烈观》,胡适的《文学改良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向封建文化发起猛攻。 23、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主题是中国近代文学的基本特性,从鸦片战争时期的文学

部编版古代文学常识整理

第一部分:先秦时代——春秋和战国 1.《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2.《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3.《〈诗经〉二首》包括《关雎》和《蒹葭》。《诗经》先秦时叫做《诗》或《诗三百》,《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诗经》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4. 《杞人忧天》节选自《列子·天瑞》,《愚公移山》节选自《列子·汤问》,《列子》为列子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8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名寇,又名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5. 《<孟子>二章》选自《孟子译注》。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本课所选的两章分别出自《滕文公下》和《告子下》。我在九下还学过其中的《鱼我所欲也》,选自《告子上》。 6. 《〈庄子〉二则》选择《庄子集释》,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7.《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8.《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 9.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26卷,分12纪、8览、6论,共160篇。 第二部分:两汉和三国 10.《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司马迁,字子长,下洋人。西汉历史学家。他所撰写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11. 《〈礼记〉二则》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文学创作的四大特性

“过去总结报告文学的特点,就是真实性、现实性、文学性。其实还应该加上一个思想性。杨黎光的报告文学创作就注重思想性,追求独特的感觉认识和独特的发现、深刻的见解。”1月8日,中国作家杂志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杨黎光报告文学《大国商帮:承载近代中国转型之重的粤商群体》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在发言中如是说。 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肖风华介绍,《大国商帮》以粤商为蓝本,以国际国内商业发展史为背景,以商人、商业和国家命运为思辨维度,追寻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轨迹。作品以一地之商帮来探讨宏大的主题,见出作者的抱负和“野心”。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说,杨黎光以往的报告文学创作,选材往往是一个人物或者是一个事件,都比较小巧,可以说都是用脚走出来的。但后来,“画风”大变,从内容到选材越来越沉重,时空的跨度越来越大,不仅是用脚走出来的,而且有着大量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认为,传统的报告文学就是写人记事,而杨黎光的创作实践对这个传统构成了“冒犯”,因为“他写商帮的历史,融入了个人的思想发现和大量的观点阐发”。“薄薄的一张信纸,寥寥27个字。”这是杨黎光报告文学代表作《没有家园的灵魂》的开篇。到了《大国商帮》,正文第一句是:“今天的中国人,终于认识到了海洋的力量。”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胡平表示,这多少表明,杨黎光开始致力于去模式化写作,是一个新的开辟。杨黎光表示,这部《大国商帮》和他之前完成的《中山路》《横琴》,构成他长篇思辨体报告文学三部曲,创作的初衷是“追寻中国的现代化脚印”。 在李炳银看来,杨黎光的报告文学创作,有自己的风格,他本人在作品中是一个强大的存在,是作品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的写作追求思想的强度和深入的程度,不是就事论事,不是“在商言商”,而是有着思想的“核”,具有史志品格。 在他看来,传统报告文学观念过度强调文学性,要有精彩饱满的故事,这是不妥当的。如果报告文学光有文学性,而缺乏思想性,那可能就产生不了灵魂的震撼力。好的报告文学作家,都要经历一番人生风雨和社会沉浮,落笔才有思想洞察力,才有社会见识。这也是为何一般来说年轻人写不好报告文学的重要原因。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认为,现在不少报告文学作家也注重思想性。但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对材料进行简单的拼贴式组合,看上去洋洋洒洒,很有气势,对思想的阐释也就那么一点点。而杨黎光的写作,善于抓住一个观察对象,力求有所认识、有所发现。在这个基础上,他以思想为“钻头”,对所书写的对象不断地钻探,不断地挖掘材料所蕴含的思想价值,“他的这部《大国商帮》,就是一种‘钻探式写作’,是总结中国经验的一部有创见、有分量的文学作品”。 《大国商帮》跨越了史学、传播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这是部文学作品,也是一本关于中国商业文化的书,彰显了中国传统商业精神,不能仅仅用文学价值来衡量,也值得向企业家推荐。 “读这本书,让我想起刘禹锡的一句话,‘山积而高,泽积而长’。作品的‘高’和‘长’,不仅依赖作家的思想积累,也依赖长时间的心血和汗水的积淀,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使命和文学使命。”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舫说。 在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看来,杨黎光的创作,让自己意识到,“作家写作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力求对所处的时代产生教化和推动作用”。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1.伤痕文学: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通过对文革生活以及文革后人们精神创伤的 真实描写,大胆揭露、愤怒鞭挞,展现人们肉体和精神“伤痕”的作品。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 国三十多年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曲折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进行了冷静的反思,重新审视的小说创作潮流。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都是悲剧性的。 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 越,是一次质的飞跃。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浮躁》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4.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 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家有刘震云的《单位》、池莉的《烦恼人生》等 5.先锋小说:是指在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 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的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流小说或实验小说。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代表作家和作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 6.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 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在艺术品格上,他们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彩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惯用的表现。舒婷、顾城等是朦胧诗创作的主要人物 7.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 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8.新历史小说: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的一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 对传统历史的重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 小说的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 9.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 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韧之作,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都是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