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建设投资规模预警系统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城市建设投资规模预警系统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城市建设投资规模预警系统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城市建设投资规模预警系统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投资风险值,当突破阀值时,系统将发出预警信息,并根据预警信息的类型、性质和警报的程度提示相应的预控措施,以供决策机构决策。

1.1 国内外预警方法研究

国外最早开始进行预警监测是在宏观经济领域。19世纪末,法国经济学家福里利在其《社会和经济气象》研究论文中,测定法国1877~1887年的经济波动;1909年,美国经济统计学家巴布森创造了巴布森“经济活动指数”,这是关于美国宏观经济状态的第一个指示器;1915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帕森斯教授编制了“美国一般商情指数”,即哈佛指数,在综合13个经济指标信息的基础上,根据在变动上的时间差异关系分别编制为投资指数、生产量及其物价指数和金融指数;哈佛指数在预测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大危机以失败而告终后,美国经济研究所的首脑密契尔进行了利用经济指标判断衰退结束的转折时间的研究,提出了经济波动是一个在宏观经济系统中各部门逐步扩散的过程;1950年,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的经济统计学家穆尔在1930年代监测指标体系基础上进行新的景气监测系统的建立工作。这个系统由先行、同步和滞后三类指数构成,采用了新的多指标信息综合方法——扩散指数[4]。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监测预警已从民间研究走向官方实际应用阶段。1960年代,美国经济统计学家希斯金提出了综合指数法,用于综合多指标信息;1965年,法国政府为配合第四个五年计划制定了“景气政策信号制度”, 借助不同的信号灯颜色,对宏观经济状态作出简明直观的评价;自1970年代美国开始将二战后出现的预期调查法引入监测预警系统,专门设置了以预期调查信息编制的扩散指数;20世纪90年代,许多新兴经济正面临着经济危机,因此进行经济预警的研究工作又一次大幅展开。这一时期的预警研究主要采用预警信号方法,当风险指标超过所设定的阀值时,预警系统就被激活。因此,建立经济预警系统中最关键一步就是如何去训练该预警系统。建立预警系统时为能寻找一个更好的分类,目前国外常用判别分析法、Logit对数线性分析法、决策树、模糊评判法、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来建立预警模型[5]。当前国外许多学者对上述各种预警技术进行实证比较研究后发现,在进行风险预警时,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立预警模型要优于传统的统计模型。

我国经济预警研究始于1980年代中期,主要研究经济循环波动问题。在发展前期主要是以引入西方经济波动周期理论对我国的经济波动加以分析为主,后期则主要是建立我国自己的景气指标。

1.2 城市建设投资规模预警系统技术路线设计

本文借鉴国内外人士对经济领域的预警监测方法,在经济预警的大框架下采用定量结合定性分析方法建立起自己的预警方法,这主要由于定性分析包含极大的主观性使其选择出的指标可满足自身的主观判断,但却未必真正完全代表城市建设投资规模预警系统的影响因素,所以,

对城市建设投资规模预警系统的研究应逐渐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的思路转移。定量研究方法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或实证分析消除指标间的互相干扰和影响,使不同指标与城市建设投资规模的关系描述得更为准确。

以往经济领域的预警研究忽视了经济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协调,而城市建设投资作为影响城市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环境的重要经济活动,其投资不足和过剩都将对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从经济方面而言,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而投资过剩将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同时占用大量资金,制约其他行业的发展;从社会方面而言,投资可以促使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城市人民生活质量有提高,而一旦过剩将导致大量设施闲置,同时也是对因此而占用的土地、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从环境方面而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解决城市污染问题,适量的投资能有效改善城市污染,促进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而投资过剩反而会使闲置的基础设施成为新的污染源,给城市环境的改善带来新的压力。

研究城市建设投资规模是为了确定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合理城市建设投资规模,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城市的合理与可持续发展与否,依赖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因此本文在研究城市建设投资规模时综合考虑城市的经济、社会以及环境三方面要素,通过这三方面的指标来反映投资规模与城市可持续

24

2009(6)

现代城市研究

发展的关系。这些系统的运行过程是一个“黑箱”,我们只关心系统运行评价指标的状况,为避免陷入无法计量的误区, 对具体的运行过程我们并不关心[6~7]。逻辑上而言,预警本身是一个寻找警源,分析警兆,诊断警情,预报警情,最终排除警情的过程,城市建设投资规模预警也不例外。依据预警本身的逻辑过程,设计城市建设投资规模预警系统技术路线,如图1。

1.3 城市建设投资规模警兆指标的选取及权重的确定

城市建设投资规模预警系统的功能在于能够诊断城市发展的警情,预测未来城市发展的态势、测算警度以及预报警情,为科学排除警情提供依据。这就要求预警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客观地描述城市发展的情况,包括城市的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此外,要保证预警结果的准确性和指导性,预警指标体系要遵照一定的发展目标。因此,本研究根据国际公认标准、发达国家和国内的成功经验,国家“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以及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对各预警指标目标进行设定,将城市建设投资规模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分为经济、社会和环境三部分,每部分选取能反映城市合理与可持续发展与否的指标,综合预测城市建设投资规模的警

表1 城市建设投资规模预警指标体系及参考标准

25

2009(6)

代城市研究

情。根据以上原则,构建城市建设投资规模预警指标体系及参考标准,如表1。

鉴于城市建设投资规模预警指标体系包涵多个指标,使得各指标间很有可能存在较强相关关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信息,使变量简化降维,选出与系统最相关的几个关键指标,把各指标的实际值与目标值相比较的值作为标准值,最终得出的总分值反映城市建设投资规模偏离城市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程度,根据警限的划分标准,诊断和预报城市建设投资规模的警情。

测算系统警度U,

公式如下:

其中,U为系统警度,fk代表第k个主成分的精度值,

为第k个主成分

的权重,为第k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k=1,2, …,m。

在系统警度的测算基础上,根据警限划分标准,如表2,诊断城市建设投资规模的警情态势。

将测算得到的系统警度值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值作为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建立回归预测模型,来预测未来年份城市建设投资规模变化表2 城市建设投资规模预警警区划分

警度区

安全区轻警区中警区重警区巨警区

(绿灯区)

(黄灯区)(浅红灯区)(红灯区)

(双红灯区)

相应的警度变化。

2 南京市城市建设投资预警分析2.1 南京市城市建设投资警情诊断

根据表1设投资规模预警指标体系,选取南京市各预警指标,采用年度数据,样本区间为1990~2006年。利用SPSS对所选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首先对于数据进行检验,发现KMO统计量为0.722>0.7,因子分析的效果比较好,再由Bartlett球形检验,可知各指标变量的独立性假设不成立,故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通过。由相关系数矩阵R计算得到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得知第一因子的方差占所有因子方差的57.278%,前两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达到80.202%(≥80%),因此选前两个因子已经可以表述城市发展的总体水平。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最后按各主成分对应的方差贡献率确定各主成分的权重,最终计算得出南京市建设投资规模预警的警度值,并根据

警限划分精度区,标明警示信号灯,显示警度值逐渐变化的趋势,如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南京市城市建设投资规模警度值从1990年到2006年总体呈下降趋势,相应的警区从重警区(双红灯区)逐渐过渡到安全区(绿灯区),说明在近20年中,南京市建设投资规模是趋于合理的,符合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对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建设是有利的。

按照警区来分,1990~2006年南京建设投资规模警情可为三个阶段,

除处于重警区1990年之外,第一阶段为1991~1999年:1990年代警情都相对比较稳定,只有较小的起伏,警情都处在中警区;第二阶段为2000~2002年:进入2000年,警情进一步降低,跨越到轻警区,在轻警区波动三年后;第三阶段为2003~2006年:自2003年警情继续降低,进入安全区,且每年警情继续呈降低趋势。

南京市城市建设投资规模警度值逐年降低说明了近20年来,南京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各方面水平都有所提高,这与城市建设投资的规模存在一定的联系。自1990年以来,南京市城市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基础设施的投资明显增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全社会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环境质量。但这只说明了在一定区间内,城市建设投资规模的增加是能降低警度值的,是与城市的协调发展相符的,是有益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然而城市建设投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超过一定限度时,会引起投资的闲置,造成浪费,影响各产业部门的投资,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与城市的协调合理发展不符。

2.2 南京市城市建设投资警情预测

根据前文所测算得到的南京市1990~2006年系统警度值与相应各年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额相比(如图2),可以看出,警度值的变化和基础设施投资存在相反的变化趋势,基础设施投资额呈增加趋势,系统警度呈降低趋势,且二者均在2003年出现较

26

2009(6)

现代城市研究

大幅度的变化。2005、2006年投资较2004年减少的情况下系统警度仍持续降低,这是由于2004年投资额已超过了最优投资规模,且超出最优投资规模的差距比2005、2006年投资不到最优投资规模的差距要大,2005、2006年投资虽然减少了,但更趋近最优规模,因而系统警度继续降低。

城市建设投资预警系统可以通过警度来提示基础设施投资是不足还是过剩,即预警系统的警情预报功能。要实现预警系统的警情预报功能,需要将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额和系统警度作为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建立回归预测模型,来预测未来年份南京市城市建设投资规模变化相应的警度变化。

通过回归分析可以看出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09(>0.9),得到

的估计结果良好,方程的拟合优度比较高,说明是一个比较理想的估计结果(式-1,其中U为系统警度值;Z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额)。根据以上回归结果可知,基础设施投资额与系统警度之间呈U型曲线,当基础设施投资在778.5714亿元时,系统警度值将达到最低。

U=0.544-0.109Z+0.007Z2 (式-1)

根据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额与系统警度之间的U型关系曲线可以测算在各个警区内,相对应的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应处于何种区间(如表4),通过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区间的确定,可以为基础设施投资做指导,为各种规模的投资给出预警信号,防止出现不合理的投资,促进城市建设投资与城市发展同步进行,使城市可持续发展。

结论

城市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度的城市建设投资是加快城市化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物质保证,在此过程中,把握合理的投资规模是至关重要的。文中运用预警方法尝试进行城市建设投资规模预警,设计城市建设投资规模预警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子系统和技术路线,建立预警指标体系,确定预警警区,对城市建设投资规模进行诊断分析,并对不同投资规模警情进行预测,从而提出有关预警警报,指导政策决策,未雨绸缪。

目前城市建设投资规模预警系统只是在预警系统基础上结合城市建设投资的特点进行的初步尝试,依

然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指标体系的选择要求全面性和非相关性,以及数据的可量化性和可得表3 南京市城市建设投资规模警情诊断

统警情在下一年将呈现的变化趋势。

27

2009(6)

城市

研究

2009(6)

现代城市研究

性。与以往的投资只追求最大经济效益相比,本文选择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子系统较为全面,但其难免具有一定相关性和协调性,只有避免或减少子系统间的相关性,城市建设投资规模预警系统才更可靠。目前选取的这些指标是很有限的,还有其他一些指标由于可量化性和可得性的困难,没能列入指标体系,需要今后采用一定的定性化赋值方法,将这些目前难以量化的指标进行量化,列入指标体系中,使得预警指标更加完善,预警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 王鑫鳌.论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和作用[J].城市开发.2003,(9):32-35.[2] 邓红蒂,田志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资源利用[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3):54-60.

[3] 谢科范,罗险峰,胡继灵,等.企业生存风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4] 刘传哲,高静华.房地产市场风险预警研究方法综述[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64-69.[5] Ronald W. Kaiser. The long cycle inreal estate [J]. Journal of Real EstateResearch, 1997. 233.

[6] 俞勇军,陆玉麒.南京市可持续发展预警系统初探[J].经济地理,2001,21(5):527-531.

[7] 刘坚,黄贤金,钟太洋.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四川环境,2006,25(2):94-98.[8] 佟金萍,王慧敏,丁同玉.区域循环经济预警系统[J].系统工程,2008,(9):104-110.摘要:

综合考虑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因素设计城市建设投资规模预警系统技术路线,并确定系统警兆指标及权重。根据所建立的预警系统,对南京市城市建设投资情况进行诊断,并对未来南京市城市建设投资规模发展变化状况做出了警情预测。文章目的在于建立城市

表4 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对应警区及其警情信号灯

警区安全区轻警区中警区重警区巨警区警情信号灯绿灯黄灯

浅红灯红灯双红灯基础设施439.83145.75~439.830~145.751606.931764.42投资额-U

--(亿元)

1117.31

1117.31~1411.39

1411.39~1606.93

1764.42

1900.00

建设投资规模预警系统框架,为合理的城市建设投资规模提供指导。关键词:

投资规模;预警;指标体系

Abstract: Take three subsystems of economy,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in to account, the article designed project route of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city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scale, early warning in-dexes and the its weights. According to the early warning system, the article di-agnosed the city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condition of Nanjing and made warning forecast for the future chan ges of invest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lies in trying to structure the frame of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city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scale, thus offering guid-ance for reasonable city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scale.

Key words: investment scale; early warning; index system

28

古城南京的城市演变与现代规划

古城南京的城市演变与现代规划 陈静学号:514113001875 摘要:南京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都城尤其是江南都城的杰作。本文主要介绍南京的历史演变和现代城市规划格局,并提出一些南京城市规划的建议。 1 南京概况 南京市简称宁,位于长江下游沿岸,北连江淮平原,东接长江三角洲,处于长江下游中心,是距中原和华北最近的江南中心城市。南京的地理坐标范围在北纬31°14′至32°37′、东经118°22′至119°14′之间,南北最大直线距离140余公里,东西最大直线距离80公里。全市总面积约6587.02平方公里。南京位于江苏省西南部,东邻省内的扬州市、常州市、镇江市3市,南、西、北三面分别与安徽省宣城市、马鞍山市和滁州市相邻,市界总长约730公里,见图1。 图1.南京地理位置 南京历史源远流长,原始村落在6000年前就逐步形成。纵观这6000年,首先是自然山水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龙盘虎踞”几乎专门用来描述南京的山川形势,成了南京的代名词,而且确也当之无愧。南京的地理位置,在我国的东部,长江下游,地跨大江南北。在历史的长河中,特别是在文化层面上,南京曾经是东西南北交融的结合点。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从来就是城市统治者意志的反映。在

古代、在都城更是如此。南京的辉煌都是在成为都城时发生的,有“十朝之都”的美誉,与长安、洛阳、燕京合称“中国四大古都”。 1.1气候条件 长江三角洲由于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自汉以后,逐渐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南京在长江三角洲的西端,东望大海,西接荆楚,南连皖浙,北达江淮。南京属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四季分明,但冬夏长而春秋短。冬季干旱寒冷,夏季炎热多雨。年平均温度为15.7℃,最高气温43℃(1934年7月13日),最低气温-16.9℃(1955年1月6日),最热月平均温度28.1℃,最冷月平均温度-2.1℃。年平均降雨117天,降雨量1106.5毫米,最大平均相对湿度81%。最大风速19.8米/秒。土壤最大冻结深度-0.09米。夏季主导风向东南、东风,冬季主导风向东北、东风。地震基本烈度7度。无霜期237天。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中旬为梅雨季节。年度最佳气节为秋季9~11月。 1.2 地形地貌 南京的山川形成了南京地域的丘陵岗地和平原洲地,成为先民生存的土壤,成为一代代风云人物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是历来塑造南京城市特色的主要元素。南京属江苏省西南部低山、丘陵地区,长江自西南至东北流经市境中部。境内地形以低山、丘陵为骨架,组成了一个低山、丘陵、岗地和平原、洲地交错分布的地貌综合体。低山、丘陵和岗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4.5%,植被良好。低山、丘陵之间为河谷平原或滨湖平原,土地肥沃。江北六合境内多方山丘陵,孤立散布,山体较小,脉络不清,如金牛山、方山、灵岩山、平山等。江浦境内沿长江一线,东北一西南延伸着老山山脉,山体绵延。长江以南,宁镇山脉自镇江一带逶迤而来,在市区东侧分成三支:北支龙潭山、栖霞山、幕府山、狮子山;南支汤山、青龙山、牛首山、祖堂山和云台山;南北两支分别围绕着市区北、南边缘西去,直至大江之滨。中支钟山屹立于市区东郊,其余脉从太平门附近延伸入城,自东向西有富贵山、九华山和鸡笼山,一直深入到市区中部。江宁南部苏皖交界处东西延伸着弧形的横山山脉。市境东南茅山山脉自北向南伸展,至句容、溧水两县交界处分为两支,一支向西经东芦山、双尖山,至小茅山西与横山山脉相接;另一支往南经回峰山、芳山、小游山,至高淳县南部与自南向北伸人的天目山余脉大金山相连。 境内除高淳东部和六合北部小部分地区分属西太湖水系和淮河水系外,大部分地域均属四大水系:长江水系、秦淮河水系、石臼湖一固城湖水系和滁河水系。 2 南京规划简史 2.1 东汉末建业 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始自京口(今镇江)徙治秣陵。十七年(212),改秣陵为建业。这是南京大发展的起点。建安二十六年(221),其年始置丹阳郡,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些内容

按照规划南京将形成“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三级城镇体系,其中中心城由主城,东山、仙林和江北3个副城构成。新城包括龙潭新城、汤山新城、禄口新城、板桥新城、滨江新城、桥林新城、永阳新城、淳溪新城。新市镇则是指建制镇和街道所在地的集中建设地区。 都市区将形成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新城(地区)中心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其中城市中心由“新街口—河西—南站地区”共同构成,承载南京区域中心城市服务职能。三个副城的设置,规划形成江北(浦口)、东山和仙林三个城市副中心,江北将“相对独立发展”。江宁规划的城市中心是在目前的凤凰港一带。仙林新市区,目前是集中主要精力在发展大学城片区,而预留的城市中心是百水桥一带。江北新城的城市中心,则不是在珠江镇,而是位于石佛寺一带,这是江北新城的一个滨江城市中心 【南京构建城际交通圈,两小时通达长三角中心城市】南京交通将构建以“2133、3155”为畅达目标,“2133”是指长三角中心城市2小时内通达;南京都市圈1小时通达;都市区通勤交通3刻钟(45分钟)通达;主城内30分钟通达。“3155”是指城市任意一点驱车15分钟上快速路、高速公路,市域所有规划村(或集中居民点)15分钟内能通达国省干线公路网;城市居民步行5分钟内可达公交、地铁车站。【将建成16条过江通道、16条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道路上,南京将规划形成“井字三环、轴向放射、组团快联”的城市快速路系统。同时将规划有16条过江通道,建成16条城市轨道交通线。 【南京规划提升公共服务】[仙林江北江宁都有三级医院] [步行8分钟到社区中心][打造30处地区商贸中心][9大片区集中供热] 南京在文化设施上建立五级文化设施体系,及市级文化设施集聚区、市级文化设施副中心、地区(新城)级文化设施中心、社区(新市镇)级文化设施中心、基层社区(村)级文化设施中心。 教育设施上,将把幼儿园服务半径控制在250米足有,小学服务半径控制在500米左右,初中服务半径控制在1000米左右。 医疗卫生方面,将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同时在仙林和江北两个副城中心各建一所三级医院,河西将增设一所三级医院,江宁也将扩建一家三级医院。实现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覆盖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辐射的功能。在保障设施方面也将全面发展。 主城划分5大片区重点发展服务业。产业布局上,现代服务业主要在主城发展,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贸商务、信息服务、软件研发、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主城将形成四大服务产业聚集区,分别是老城服务业集聚区,河西服务业集聚区,南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北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 主城外结合副城和新城,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精细化工、钢铁、航空物流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并规划引导形成十二个先进制造业板块。 1、南京的城市性质与定位是什么 南京的城市性质被定位为“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三角承东启西的重要中心城市”;

南京城建集团基本法则管理制度新编

南京城建集团基本法则管理制度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 综 合 类 南京城开集团基本法则 前言 本《基本法则》根据《公司法》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定南京市城市建设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南京城开”)的发展方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文化取向等,是南京城开宏观管理的指导原则,是规范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法则。 第一章企业定位 第一条(企业性质)

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组织,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 第二条(使命和愿景) 积极投入城市开发建设,以追求效益最大化、改善人居环境为己任。 第三条(企业目标) 城市开发的领跑者。 第二章企业文化 第七条(文化基调) 健康、阳光。 第八条(价值观念)

成就源于团队,团队成就自我。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将个人行为与南京城开行为紧密联系起来,在实现南京城开价值的基础上体现个人价值,忠诚企业,荣辱与共。 第九条(利益追求) 社会及南京城开公共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所有南京城开工作者和南京城开合作者应当得到合法、合理的回报。 南京城开依法设立工会,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第十三条(企业架构) 南京城开实行事业部制为主、母子公司制为辅的组织架构。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形成财务中心、成本控制中心和营销中心。 第十四条(事业部)

事业部是南京城开的核心组成部分,负责各项目经理部和子公司的组织、协调与管理。 第十五条(子公司) 南京城开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企业作为子公司进入南京城开组织序列。其中绝对控股的子公司与南京城开有行政隶属关系,相对控股企业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只有资产关系。子公司依法享有独立经营运作的各项权利,并接受南 通 (四)危机处置。设立风险预警系统;设定危机处理程序;明确危机事件的处置责任人;提高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 (五)领导体制。不断完善领导体制,明确责任,高效运转,保证企业理念、政策、战略的延续。 第十九条(决策管理)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1)

古代城市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数十万年的岁月。 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大地区进入氏族社会。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开始聚族而居,形成固定的居民点——村落。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 2、规模: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房屋建造方式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有 两种:木骨泥墙房屋和干栏式桩上建筑。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起源: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作为刚开始时产生的城市,其规模一般都还不够大,内部设施也很不完善,远不能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不可能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严格说来是些城堡。这一萌芽时期产生的城市称为“雏形城市”。

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产生以后,但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成。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 美国着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国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在旧——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中。”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 【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生产力+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精神文化+战争+夯筑技术) 1、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并与 农业相分离,发生了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2、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这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两 次社会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以外,开始有了剩余,产品的交换也就日益频繁和扩大,于是产生了私有制,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现象也就出现了。一些公社的首领们为了保护自已人身及财产安全,就在他们居住地的周围建筑专门的防卫设施—城郭沟池,于是产生了城市。 3、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 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 4、第四,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此外,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城市形成评判标准】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课程代码252365) 一、选择 1.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标志着( A )。 A.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 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D.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标志着城市出现,分工主要是指( D )。 A.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 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D.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我国可以确定位置的最早都城址是( A )。 A.殷墟遗址 B.郑州商城 C.西亳 D.陕西半坡村 4.中国最早的宫城遗址是( C )。 A.阿房宫 B.长乐宫 C.二里头 D.明光宫 5.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是( B )。 A.卡洪城 B.孟菲斯 C.阿玛纳城 D.乌尔城 6.我国最早的建制镇出现在( B )时期。 A.秦汉 B.北魏 C.隋唐 D.宋元 7.秦都的外围规划遵循( D )思想。 A.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B.《周礼》的礼制建城思想 C.《管子》的生态建城思想 D.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8.西汉长安的建城过程依次为( C )。 A.长乐宫 - 建章宫 - 未央宫、北宫 - 桂宫和明光宫 B.未央宫、北宫 - 长乐宫 - 建章宫 - 桂宫和明光宫 C.长乐宫 - 未央宫、北宫 - 建章宫 - 桂宫和明光宫 D.桂宫、明光宫 - 长乐宫 - 建章宫 - 未央宫、北宫 9.隋唐时期的“扬一益二”是指( A )。 A.扬州和成都 B.扬州和杭州 C.扬州和苏州 D.扬州和淮安 10.隋唐时期的四大航运城市是指( B )。 A.泉州、广州、杭州、扬州 B.杭州、扬州、淮安、苏州 C.泉州、广州、淮安、苏州 D.泉州、扬州、淮安、苏州 11.中国最早使用三合土夯筑而成的城市是( C ),城墙呈白色,有马面,城防牢固。 A.高昌城 B.交河城 C.统万城 D.渤海上京龙泉府 12.皇城朝向为正南北向,并与城市道路朝向形成一定夹角的明代城市是( B )。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 ※(有下划线的都城要求掌握简单示意图) 第一章 1 画图并说明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 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 中国建筑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 、巢居(中国建筑穿斗结构的主要起源 )、处于这样的地理条件下,主要凭惜树木构筑窝棚,这就是所谓“巢居”。这种居住方式既可避免猛兽的侵害,也可以脱离潮湿的地面,实质上它是远古猿人“住在树上”的直系发展。 半穴居、地面建筑,其 中穴居和巢居持续的时间最长,是另两种形式的原型。 2.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第二章 1. 默写《考工记匠人营国》中关于城市规模、布局、城门、道路、城市等级等方面内容,总结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观念及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道路等级——明确了全国城市网络规模的等级、大小和道路的宽度。 建筑布局——规定了士大夫贵族的宅第为“前堂后寝”,与北京故宫的“前朝后寝”、“外朝内庭”一致。 色彩——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建造形制——“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2.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 .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和关系 邑与都——邑为居民点,奴隶主驻地;凡邑有宗庙、先君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邑与市——并非所有邑都有市 城与国——同义 城与廓——古文献“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3.商、周的都城及代表城市名称 第三章 1.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楚郢都、鲁城、郑韩故城、淹城的布局特征。 燕下都 特征: ?着眼城防,将平时建设与战时防御要求紧密结合; ?改变通行的以外廓充作经济活动综合区的规划方式,按照军事需求,以整个外廓为城防区。 ?利用河道加固城防,利用河道作为分区规划的分界标志,为城市提供水源和航运之便。

试谈南京总体城市规划

南京总体城市规划 指导思想: 1、立足宏观战略的思考; 2、体现区域发展的思路; 3、坚持空间布局规划与经济发展协同的理念; 4、表达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宗旨; 5、妥善处理好弹性和刚性的关系; 6、妥善处理好长远与近期、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规划范围和期限: 现行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近期200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现行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南京都市圈—主城,本次规划调整对此没有修改。市域以及主城范围也没有改变,仅对南京都市圈作局部调整:鉴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把以南京为核心的宁镇扬地区称为“南京都市圈”,本次规划调整把现行总体规划中的“南京都市圈”改称“都市发展区”。都市发展区范围根据乡镇行政区划撤并,以乡镇为完整单位作了局部调整。 南京城市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南京市位于北纬33゜31′,东经118゜47′,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热冬冷,春秋短暂,雨量集中,历年平均气温16゜C,主导风向夏半年为西南风,冬半年为东北风。

南京地处我国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与南北陆运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点,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南京境内绵亘着宁镇山脉西段,城东钟山若长龙蟠绕,城西石头山似猛虎雄据,故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说。万里长江自西向南滚滚而来,折向东去;秦淮、金川两河蜿蜒城中;玄武、莫愁两湖依偎东西山水之间,气势雄浑而景色秀美。 二、城市性质 南京是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南京为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继承古都历史精华,创造融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城市特色。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也是该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要保证省级管理职能的顺利行使,并形成省内最发达的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和科教文化对外交往中心。 南京作为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和长江三角洲西部枢纽城市,要充分发挥沿江、近海的优势,增强跨省域的辐射功能和吸引力。 三、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全市总人口2010年为680万左右,远景按1000万人口预留,城镇人口2010年为520万左右,远景按870万左右预留。 ?都市发展区总人口2010年为530万左右,远景按800万左右预留。都市发展区城镇人口2010年为450万左右,远景按740万左右预留。 ?主城人口2010年控制在300万以内,远景下降到260万以内。 2、用地规模 主城城市建设用地为24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2010年为81平方米,远景为93平方米。新市区、新城和重点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左右安排。 四、主城功能布局特征 主城布局以河流、铁路、城墙等为自然边界。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片区。以明城墙围合的主体中片(旧城)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强调环境品质的提升和历史文化特色的体现;东、西、南、北四片区要在继续保持原区特色的同时,加强设施配套和功能完善,形成居住就业相对平衡,配套设施相对完善的综合性片区。 西片是主城的重要新区,具有以商务、体育、文化等功能为主的新城区的中心功能;居住与新业相协调的中高档居住区的功能;以滨江风貌为特色的主城西部休闲游览功能。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古代史篇(1—8章) 第一章 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P2) 2、中国城市产生的时间: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P7)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邑与都:邑并不仅是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名点,都市奴隶主的驻地。 邑与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市”与“井”:常常联系在一起,常称“市井”,因为市一定是在居名点中,即在邑中,而居名点中必然有井。 城与国:国与城的意义相同,城市防御性的构筑物。 城与廓(kuo):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城外廓内。 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从而从一般的居名点(邑)中分化出来。(P14) 2、翻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筑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每条宽度为车轨的9倍,可以并排走三辆车。王宫的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3、周代建筑已广泛采用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P15) 第五章三国至唐朝时期的城市 1、曹魏邺城的规划 (1)曹魏邺城复原想象图 P38 复原图特点: (2)总结:宫城有多个宫城变成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中轴线纵贯全城呈对称布置,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和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的规整的坊里,这都说明儒家的礼制思想,从邺城开始在城市建设中的强化和运用。 2、隋唐长安的城市规划思想 P55 优点:(1)隋唐长安的规划,仍是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由于完全是新建,这种传统的布局方式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且有所发展。 (2)长安城平面方正,每面开三门,宫城居中,宫前左右有祖庙和社稷等,都是《周礼?考工记》上所列的王城制度。 缺点:城市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大得惊人,远超实际需要

西建03-13年真题中国城市建设史考题

03年中国城市建设史考题 一、填空题。(55/1’) 1.城最初的定义是进行防御的实体,在中国古代“城”有不同的称谓,如《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无曰( )。 2.我国的城郭之制起源于()代关于“城”的记载()。早期的“城”与“郭”关系比较随意,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城在郭内,如江苏武进淹城、()2)城附之于郭之一角(城郭并置),如:燕下都、()、();3)城郭分设,如:( ). 3.乌尔城建于公元前2000-2100年,城中建有起着天体崇拜作用的(),其同时是城市的公共中心,体现了人性与神性的结合。 4.被誉为“城市规划之父”的()在希波战争后将棋盘式道路网的规划结构加以理论阐述,并在最先在()城的重建工作中加以应用。 5.公元前1世纪由奥尔梅克人建设的()城的中心由一组举行宗教仪式的纪念性建筑物构成,分布在一条2km长的大道两侧,主要的建筑物在()、月神庙。()等。 6.印度中世纪的莫沃尔王朝在首都阿格拉建造了杰出的建筑物(),被称作“印度的珍珠”。 7.日本战国时期,为了战争的需要,封建领主们建造了大量的供瞭望及防御的建筑()。 8.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有()主持:隋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主持;元大都的规划建设由刘秉忠主持。 9.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特别重视中轴线的建设,城市布局多以中轴线绝对布局,明清北京城以一条长达7.5km的中轴线构筑了帝都风貌,这条中轴线由南至北的重要节点有:永定门、()、大明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坤宁门、()、()、景山、地安门、()、()。 10.被誉为欧洲的客厅的是() 11.明清时期的票号业中心城市有()和(),手工业中心城市(),其城市布局特征与其城市性质是相适应的。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专题研究报告 公众意见采纳情况报告 (送审稿)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2009年8月

目录 一、公众参与的工作组织 (1) (一)工作原则 (1) (二)工作阶段 (1) 1、前期阶段 (1) 2、纲要阶段 (2) 3、成果阶段 (2) 二、公众参与的基本概况 (2) (一)前期阶段 (2) 1、工作方案 (2) 2、意见梳理 (3) 3、采纳情况 (4) (二)纲要阶段 (5) 1、社区宣传 (5) 2、问卷调查 (6) 3、社区访谈 (6) 4、采纳情况 (8) (三)成果阶段 (8) 1、工作组织 (8) 2、问卷设计 (9) 3、参与对象 (9) (四)区县部门意见 (10) 1、基本概况 (10) 2、分析采纳 (11) 三、成果草案公众意见梳理和采纳情况 (11) (一)总体评价和认识 (11) (二)公众意见和规划采纳情况 (15)

1、关于城市性质和发展定位 (16) 2、关于市域城镇发展布局 (17) 3、关于城市发展方向和重点 (19) 4、关于产业发展与布局 (20) 5、关于城乡交通规划 (21) 6、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3) 7、关于市政和综合防灾规划 (28) 8、关于公共设施规划 (29) 9、关于绿地与环境景观规划 (30) 10、关于住房规划 (32) 11、关于规划实施政策 (32) 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期阶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纲要阶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成果阶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南京市地块城市设计图则技术标准(试行)

南京市地块城市设计图则 技术标准 (试行) 南京市规划局 2013年12月

一、总则 1、为加强和规范我市地块城市设计工作,规范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内容、形式、制图标准等要求,特制定本标准并试行。 2、本标准适用于对《南京市出让地块城市设计工作暂行规定》(宁规字〔2013〕431号)明确的需提出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地块。在规划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地段城市设计)阶段,以及单独编制地块城市设计(已编制的上位规划中尚未明确地块城市设计图则)时,应遵守本规定。 3、本技术标准作为地块规划条件的组成部分,强调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简明有效、便于操作,并能确保建筑设计的灵活性。本图则编制的基本原则包括:(1)合理性原则——图则内容应在满足地块规划条件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和该地段城市设计研究的相关要求。 (2)有效实施原则——突出图则对城市空间秩序的有效控制引导,利于规划管理的具体实施和控制。 (3)可操作性原则——图则制定应因地制宜,图则内容和表达应简单、准确和明晰,便于土地出让和规划管控中各环节的操作。 (4)灵活性原则——图则制定以控制城市空间秩序中不利情况的发生为基本目的,同时为用地布局和建筑设计留出空间。 4、位于城市中心区以及其他一般地区的地块应按照本标准执行;位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风景(名胜)区内的地块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二、内容与要求 1、地块城市设计及其图则是对各层次上位规划和城市设计的落实和表达,是对

地块规划条件的补充和完善,其主要内容是在地块层面对“空间形态、交通流线、地下空间、界面类型、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以及其他方面”提出城市设计的控制和引导要求。具体地块编制本图则应根据该地块所涉及问题的具体情况,在本技术标准所列的地块城市设计内容框架中,选择需要表述的内容提出控制与引导的要求。特殊情况,也可适当增补表述内容。 2、图则的具体要求在“图则说明”中以文字形式归类表述,包含对各大类问题进行综述的“控制引导意图”和对各分项提出要求的具体“说明”两个部分。 3、为体现执行操作中严格程度的差异,图则说明应区分“控制性要求”与“引导性要求”的用词与表述方式。其中,“控制性要求”的表述相对严格,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引导性要求”的表述具有一定弹性,表示允许稍有选择或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图则内容的分类、图则说明的要求、图件的内容与形式等,如表1所示。

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领导介绍

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领导介绍 姓名:周金良。 职务:南京市住建委主任、工委书记。 简历:男,汉族,江苏常州人。1962年8月出生,1981年8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江苏省委党校区域经济学专业毕业),中共党员。历任南京钟山水泥厂副主任,南京市建委副处长、处长、处长兼市城建控股公司总经理,南京市建委主任助理、副主任、工委委员,市城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城建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南京市建委主任兼城建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南京市建委主任、工委副书记兼城建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南京市住建委主任、工委副书记兼城建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南京市住建委主任、工委副书记,现任南京市住建委主任、工委书记。 工作分工:主持住建委、住建工委全面工作。 姓名:郭宏定。 职务:南京市住建工委专职副书记(正局) 简历:男,汉族,江苏高邮人。1961年11月出生,1985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博士生学位(东南大学结构工程专业毕业),中共党员。历任东南大学辅导员、教师、招生办主任、学生处副处长、人事处处长、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南京市建委主任助理、副主任、工委委员,南京市房产管理局副局长、党委委员,南京市住建委副主任、工委副书记、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局长。现任南京市委住建工委专职副书记(正局)。 工作分工:负责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党建、人才、统战、社团、民族宗教、创业和再就业等工作;负责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政治理论学习、思想政治、精神文明、新闻宣传、文明创建、工会、妇女和共青团等工作;负责系统政风行风、委机关党建和作风建设、委信息化建设、“智慧南京”创建等工作;协助主任、书记做好干部、人事及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建设等工作;负责建设类中专学历和职工技能培训教育;负责市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办公室日常工作。 分管组织人事处、宣传教育处(团工委)、机关党委、《现代城市研究》编辑部、市城建中等专业学校(市城市建设培训中心)、市建筑职工大学、电子政务信息中心、新闻中心。 姓名:赵正嘉。 职务:南京市住建委副主任、工委委员。 简历:男,汉族,江苏兴化人。1960年3月出生,1978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南京工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

中国城市建设史(快速记忆版)

一、原始时代 城市形成:1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 2、有永久性大型建筑3、有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4、一定城市基础设施5、密集的居民居址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起源: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二、周代 城与廓: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 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 《周礼.考工记》 背景:《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工艺技术的著作,春秋时代营国制度的总结 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大意:建筑师营建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九里,各开三门,城中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道路组成; 道路宽度为车轨的九倍,城中间为王宫,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后面为商业市场,市与朝各占地一百亩。 背景:1、社会伦理2、是儒家学说的基石3、礼乐关系的建立为政治制度而服务。 影响: 1、等级思想贯穿其中2、城市规划的独特艺术观:礼乐思想观念的建立。3、祭祀观念影响城市规划,促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意义:体现的营国制度是较早成形的制度,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小结(1)城市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偏小(2)形成三级城邑网。 (3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4)城市建设有了一定规制。 三、春秋 《管子》; 制度:选择城址强调了城市的给排水、防洪,要求因地制宜。 影响和意义:是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打破单一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 城市规划思想:(1)城市分布密度问题 2)提出城池选址的原则 3)提倡因地制宜4)创立较全面的功能分区5)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的协调6)城郭之制 春秋战国城市建设特点:(1)城市形制多不规整。(2)城市规模庞大(3)城廓分功明确4)城市分区有显著变化。 四、西汉长安 建设阶段:(1)汉武帝时,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西面建未央宫,又在两宫之间建武库。2)汉惠帝时筑长安城墙,建东西二市。(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的北面建明光宫,在未央宫的北面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建建章宫。 规划特点:1)总体采用前朝后市2)城内有官署、市场、居民区3)闾里制 意义:1、城内有官署、市场、居民区2、从总的形制和布局与“面朝后市”相符3、在规划建设上,宫殿占地面积大4、闾里制5、人口规模增大6、为加强集权,管理贵族富豪,形成了城市带。 五、东汉洛阳 总体规划特点①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奠定了礼制基调。②南北轴线的出现③沿袭营国制度④旧城改建类型。 六、曹魏邺城 影响:1)功能分区明确,中轴线对称应用于城市。2)以宫为中心,遵循礼制呈上启下3)功能区分布灵活创新

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DOC)

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摘要:南京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都城尤其是江南都城的杰作。本文从南京的地理位置、气候天剑、地形地貌、空间组织与结构变迁等方面叙述 了南京城市格局的演变过程。并通过总结其各个时期城市格局的特征来阐述南京 城市建设的规划思想。 关键词:南京城市建设建设格局演变规划思想历史 The construction pattern evolution and its planning thought of Nanjing city ABSTRACT: Nanjing city has a long history, it is the ancient Chinese capital City especially the capital of Jiangna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Nanjing city pattern from Nanjing's geographical location, climate, topography, sword of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change. And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eriod of the city’s pattern to elaborate planning through of Nanjing city construction. 1、概述 南京市简称宁,位于长江下游沿岸,北连江 淮平原,东接长江三角洲,处于长江下游中心, 是距中原和华北最近的江南中心城市。南京的地 理坐标范围在北纬31°14′至32°37′、东经 118°22′至119°14′之间,南北最大直线距离 140余公里,东西最大直线距离80公里。全市总 面积约6587.02平方公里。南京位于江苏省西南 部,东邻省内的扬州市、常州市、镇江市3市,

(完整版)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一、南京城市规划历史介绍 南京市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辖10区5县,面积6597平方公里,人口537.44万人;其中市区面积975.82平方公里,人口265.79万人。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区,东距长江出海口300公里,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连江淮。境内江河纵横,低山丘陵起伏,物产丰富,景色壮丽秀美,文物古迹众多,融山、水、城、林于一体。 南京历史悠久,东郊汤山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证明3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于此。5-6千年前出现大批原始村落。南京以北阴阳营聚落为代表的大批古文化遗址属于这一发展阶段。南京地区在夏商二代,未见有城邑的记载。春秋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军事前沿,吴、越、楚三国先后建有城邑。最早有记载的城邑是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在今高淳县固城镇境内设濑渚邑。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范蠡筑越城于古长干里(今中华门外雨花路西),此为南京城区筑城之始,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当时长江岸边)建金陵邑,以上城邑均为军事城堡性质,当时手工业作坊、商市及居民都在城堡之外。至今南京建城历史已达2470余年。南京建都史自东吴定都建业开始。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前后十代定都南京共450年。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时期,都城规划是以“君”为本。都城形制受《周礼》影响,并融合山丘环抱,河湖萦绕散布的自然地形,表现出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在江宁府建都,突破了六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一功能。都城南移,跨淮立城,包含了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的居民区、商市区,建造坚固宏伟的都城,体现了“造廓以守民”的规划思想。 明朝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奠都南京,称京师。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庞大的都城,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气势。京城与外郭城垣形态,顺应山峦湖泊、水系等地形限制与旧城制约,是深受管子“城郭不必中规矩”务实思想的体现。宫城部分严格按礼制体系,布局规整,轴线对称。宫城轴线与旧城轴线同时并存,各有分工。 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称天京。此时期城市建设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出于军事需要,改造加固明代城垣,加筑城外营垒。另一是建设天朝宫殿及众多的大小王府,天朝宫殿、各王府及明代建造的七彩琉璃大报恩寺塔均毁于天京陷落前后。 图1 南京都城变迁示意图 进入近代,1858年《天津条约》南京开埠,加速了南京近代化进程。1917年,孙中山发表《建国方略》,认为南京“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

南京八大类国资集团构架一览

南京八大类国资集团构架一览 一、南京紫金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由南京紫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更名设立),资产规模210亿元 (一)全资子企业 1、南京市投资公司 (二)控股子企业 2、南京紫金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3、紫金信托有限责任公司 4、南京市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5、南京金融城建设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6、南京紫金投资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 7、南京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8、南京智信投资策划有限公司 9、南京国资资产处置有限责任公司 (三)参股子企业 10、南京市信息化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11、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2、利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13、江苏紫金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4、紫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15、南京留学人员创业投资企业(有限合伙) 16、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7、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8、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9、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

20、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1、南京红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由市发改委划入) 22、南京汉能创业投资中心(由市发改委划入) 二、南京商贸旅游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由南京国资商贸有限公司更名设立),资产规模85亿元 (一)全资子企业 1、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2、南京南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南京市园林实业总公司(由市城建集团划入) 4、南京天悦粮食物流集团有限公司(由市商务局划入) 5、南京金秋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由市商务局划入) (二)控股子企业 6、南京纺织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 7、南京大饭店(北京)有限公司 8、南京永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9、南京轻工工艺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 10、南京黄马实业有限公司 11、南京国际会议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三)参股子企业 12、南京新街口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 13、南京新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14、南京中央商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5、南京国资绿地金融中心有限公司 16、南京赛马置业有限公司

南京城建集团_基本法则_管理制度_197页

综 合 类 XX城开集团基本法则

前言 本《基本法则》根据《公司法》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定XX市城市建设开发(集团)XX公司(以下简称“XX 城开”)的发展方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文化取向等,是XX城开宏观管理的指导原则,是规X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法则。 第一章企业定位 第一条(企业性质) 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组织,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 第二条(使命和愿景) 积极投入城市开发建设,以追求效益最大化、改善人居环境为己任。 第三条(企业目标) 城市开发的领跑者。 第四条(经营战略) 实施“一体两翼、协同发展”的战略。一体: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体,以住宅开发为侧重,面向中等收入以上人群,立足XX,向二、三类城市拓展;两翼:围绕房地产产业链条发展两翼,其中一翼为房屋租售代理等与房地产相关的服务以及其它多种经营项目,一翼为工程项目管理。 第五条(基本理念)

(一)企业理念:诚信开发、追求卓越; (二)经营理念:锐意创新、永续发展; (三)管理理念:严格制度、人性管理; (四)人格理念:尊重自我、超越自我; (五)人才理念:恒久健康、人尽其才; (六)合作理念:坦诚相待、追求双赢。 第六条(企业口号) 诚信开发、健康生活。 第二章企业文化 第七条(文化基调) 健康、阳光。 第八条(价值观念) 成就源于团队,团队成就自我。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将个人行为与XX城开行为紧密联系起来,在实现XX城开价值的基础上体现个人价值,忠诚企业,荣辱与共。 第九条(利益追求) 社会及XX城开公共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所有XX城开工作者和XX 城开合作者应当得到合法、合理的回报。 第十条(品牌战略)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题 古代城市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数十万年的岁月。 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大地区进入氏族社会。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幵始聚族而居,形成固定的居民点一一村落。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 2、规模: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房屋建造方式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木骨 泥墙房屋和干栏式桩上建筑。 4、幵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起源: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 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作为刚幵始时产生的城市,其规模一般都还不够大,内部设施也很不完善, 远不能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不可能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严格说来是些城堡。这一萌芽时期产生的城市称为“雏形城市 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幵始产生以后,但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

成。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美国着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国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 “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幵始出现在旧一一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中。”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 【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生产力+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精神文化+战争+夯筑技术) 1、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并与农业相分 离,发生了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2、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这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两次社 会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以 夕卜,幵始有了剩余,产品的交换也就日益频繁和扩大,于是产生了私有制,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现象也就出现了。一些公社的首领们为了保护自已人身及财产安全,就在他们居住地的周围建筑专门的防卫设施一城郭沟池,于是产生了城市。 3、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 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城 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 4、第四,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此外,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城市形成评判标准】 应该而且必须具有和广大乡村聚落不同的形态要素和特征 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