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产业经济学笔记--考研复试

产业经济学笔记--考研复试

产业经济学笔记--考研复试
产业经济学笔记--考研复试

-----------产业经济学---------

第一篇产业经济学导论

1.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为对象,研究产业之间关系结构、产业内部企业组织的关系,

以揭示产业发展规律的应用经济学科。

2.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

(一)研究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意义

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统一的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表现为产业经济学通过研究各

个层次产业本身的经济行为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规律,将微观经济个量与宏观经济总量通过产业的各个层次联系起来,则有望填补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逻辑空白,为建立完整的经济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沟通。研究产业经济学的目的在很大程

度上也正是为了寻找管理产业发展的良好方法,以便在更为直接的基础上,更有目的地促进经济的进步。

3、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二)研究产业经济学的实践意义

1、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

2、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3、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

(三)研究产业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的经济建设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过程中,我国也已明确提出了2010年的远景目标及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一切无不对产业经济的研究提出了迫切的需要。3.产业:从产业组织的角度讲,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

集合;从产业结构的角度讲,产业是指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集合。简言之,产业从本质上无非是一些具有相同生产技术或产品特性的企业组合。

4.产业发展:是指某一单个产业从诞生到被淘汰或进一步更新的全过程以及其对其他产业

演变的影响过程,包括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发展周期、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等。

5.产业结构: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构及技术经济联系方式,产业结构的变化

主要是由需求结构、生产结构、就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及其关联机制的变化体现出来的。6.产业关联:是指最终产品产业和生产这些最终产品所投入的中间产品产业之间以及这些

中间产品产业本身之间的技术经济和数量结构联系,是产业结构最主要的表现特征之一。产业结构的关联是判断产业结构与宏观经济结构均衡与否的主要观察对象。

7.产业组织:同一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构,该结构决定了该企业内企业规

模经济效益的实现与企业竞争活力的发挥之间的平衡。

8.产业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或社会目的,应用产业经济学

的原理,以全产业为对象所实施的关于产业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等方面的能够影响产业发展进程的一整套政策的总称。

第二篇产业发展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Raymond Vernon)的观点: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创

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产品标准化生产阶段。一般情况下,企业都将生产向低收入、低成本国家和地区转移,产品返销到跨国公司母国或其他国外市场,发达国家逐渐放弃该产品而转向开发更新的产品,从而开始新一轮的产品生命周期循环。迈克尔波特指出,这三个阶段分别代表了国际产业竞争中创新驱动型、投资驱动型和要素驱动型三种基本形式。

2.A—U模型:阿伯纳西和厄特拜克提出了基于技术创新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即A—U模

型,根据产出增长率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不稳定阶段、转换阶段和稳定阶段。

3.G—K模型:高特和克莱珀,按照产业中的厂商数目对产品生命周期进行划分:引入、

大量进入、稳定、大量退出、成熟等五个阶段,从而建立起产业经济意义上的第一个产业生命周期模型,即G-K模型。

4.技术效率存活的寡头进化理论:1999年克莱珀指出:创新主要产生成本降低和质量提

高的效果,这更有利于大企业;另一方面,厂商进入前的相关经历也会对进入后的绩效产生重大影响。最早进入者具有最大的创新效率,成为最大的厂商,进行更大的创新,从而具有最强的竞争优势,甚至会扩张以排挤后进者,这样不但引起淘汰,而且导致寡头市场形态的出现。

5.产业生命周期:(1)所谓产业生命周期,是指某个产业在市场上从产生到衰退的时间周

期。可以划分为:①形成期(某个产业产生以后要素投入、产出规模和市场需求缓慢增长的时期); ②成长期(某个产业的要素投入、产出规模和市场需求迅速增长的时期);

③成熟期(某个产业的市场饱和,要素投入和产出规模进入缓慢增长的时期);④衰退

期(某个产业的要素开始趋于退出,产出规模和市场需求下降趋势日益增强的时期)。

(2)产业生命周期各个阶段识别的主要指标:①产业的产出增长率(可以用产值及其增长率、销售收入及其增长率、产量及其增长率等指标);②产业的投入增长率(可以用投入规模及其增长率、固定资产规模及其增长率、就业规模及其增长率、开工率等指标来衡量);③投入产出效果(可以用增加值率、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等指标衡量);④需求收入弹性(指消费者收入变动率与它所引起的对该产业需求变动率之间的比率)。

6.产业形成

(1)特点:人类物质文化需求是产业形成的最基础动力;人类需求的数量、质量、结构、层次、变化趋势决定着产业的发生、数量、质量、结构、层次和变化趋势;产业形成的物质条件是生产要素的支持;产业的形成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前提;现代经济中,产业的形成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但政府的产业政策对产业的形成又具有重要的影响

(2)方式:①产业新生:指产业形成既不孕育于原有产业,也不依附于原有产业而存在,

而是从萌芽到形成以相对独立的方式进行。②产业分化:指处于萌芽中的新产业经过充分发育后从原有产业中分离出来,分解为一个独立的新产业的过程。③产业派生:指由于一个产业的发展,带动另一个与之相关、相配套的新产业的产。④产业融合: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

7.产业成长:

(1)概念:是指产业形成以后,不断吸纳各种经济资源而不断扩大自身的过程;产业的成长过程也是产业的选择过程;产业成长的实质是产业的扩大再生产;产业成长过程一般要经历启动、加速和加强三个阶段。

(2)特点:①产出规模迅速上升,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提高;(形成了相当大的市

场需求;具备了大批量的生产条件;形成了稳定的产业链和初步的产业群,构筑了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领域、经营方式和手段;生产要素向该产业集中。)②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③利润迅速增长。

(3)产业成长规模的决定因素:产业关联强度;收入弹性;技术创新;市场潜力;要素供给与产业转移活动。

8.产业成熟(主要特点):①产业生产能力扩张的速度减慢,要素投入的正长率下降,进

入的企业减少,产业重组的速度加快;②产业的市场销售量虽然还会有所增加,但增长的速度趋于缓慢,市场需求量已趋向于饱和,社会普及率较高;③竞争往往转向更注重成本和服务方面;④利润下降。

9.产业衰退

(1)原因:市场需求的衰减;技术进步造成产品结构的变化;国际比较优势发生了转移。

(2)特征:能力过剩(表现为开工严重不足);过度竞争(指某一产业由于进入的企业过多,使许多企业甚至行业处于低利润率甚至负利润率的状态,但生产要素和企业仍不从这个行业退出,使全行业的低利润率或负利润率的状态持续下去);财务状况恶化;

衰而不退。

(3)退出障碍:资本专用性障碍;巨大的退出成本;关联性障碍;体制性障碍;政府及社会的障碍。

10.决定产业生命周期的因素

(1)社会分工:乔治施蒂格勒的观点如下:第一,社会分工是产业分化的根本原因;第二,市场需求、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第三,市场需求、专业化分工与产业衰退相互影响。

(2)技术创新:一个产业的形成是从一个根本性的产品创新开始的。在根本性的产品创新出现后,还会有一系列后续的渐进性创新并形成创新群,从而引起新产业的成长,这一过程称为持续创新过程。产业的发展是一代接一代具有各自不同生命周期的产品演化过程的集合。

(3)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影响产业生命周期长短和各个阶段长短的基本因素。人口规模及其增长速度影响了市场需求水平及其增长速度。居民收入水平及其增长速度直接决定了购买力水平的高低及其增长速度的快慢。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对产业生命周期也有影响。消费成本也是影响产业生命周期的重要因素。净出口规模及其增长速度对产业生命周期的影响。

(4)产业性质:根据产业生命周期与产业性质的关系,可以把产业分为如下几种类型:成长阶段漫长型的产业(如交通等基础产业);成长阶段短暂型的产业(时尚消费品等需求收入弹性较高的产业);成熟阶段漫长型的产业(生活必需品等需求收入弹性较小的产业)。

11.企业生命周期:马歇尔和潘罗斯借鉴进化论中“生命周期”的思想,强调企业也有发生,

发展,灭亡的过程。制度学派代表人科斯提出企业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那么由于市场中交易费用的存在,企业具有不断扩大规模的倾向,一直到组织费用等于交易费用为止。

艾迪博士认为企业成长和衰退取决于两个重要的因素,即灵活性(flexibility)和可控性(control)。国内不少学者把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12.产业重组:第一种含义是指对企业的经营范围,相关资产及控制方式进行调整,主要方

式有并购,分立和资产剥离出售,或企业建立结盟合作关系;第二种含义是指股权重组及其带来治理结构的变化,如要约收购,股权回购,上市公司转为非上市公司及经理层收购,职工持股等;第三种含义是指对发生债务危机的企业进行资本结构调整,如将有关债务种类进行调整并重新确定偿债方式和融资方式等。

13.产业扩张

(1)定义:指一个特定的产业形成以后,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而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或提高产业素质的过程。

(2)方式:产业的扩张包括内涵式扩张和外延式扩张两种。内涵式产业扩张:主要是通过

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实现的。(如,管理水平的提高,技术的发展,工艺水平的进步,产品的升级换代,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等);外延式产业扩张: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来实现的。(如,产业内的企业数量增加,资产规模的扩大,劳动就业的增长,产业分布在区域上的扩大等)

14.影响产业扩张的因素

(1)技术创新与产业扩张

技术创新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优势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与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至市场推广应用整个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技术创新可以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两类;在产业扩张过程中,工艺创新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能耗、减低成本、提高利润率;另一方面,激发新的市场需求,提高产品销售率。

(2)市场扩张与产业扩张

市场扩张包含国民收入的总水平及其分配,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扩张,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扩张,进出口规模和结构等方面。

(3)要素供给与产业扩张

自然资源状况直接影响资源型产业的扩张。

(4)投资机制与产业扩张

产业扩张最终要通过资本运行机制来实现。资本运行过程包括两个环节,货币储藏和货币向生产要素转化。前者为储蓄过程,后者为投资过程。

15.产业扩张策略

(1)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扩张:一国的产业扩张首先要立足于比较优势,这是产业扩张的基本战略。并通过制度创新、技术革新与扩散,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主导产业扩张。产业扩张还要立足于竞争优势。因为当代国际产业竞争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人力资源素质越来越重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在产业和企业发展中具有主导性、战略性作用,而传统生产要素的地位下降;企业计划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提高了。因此,只有培育产业竞争优势,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持续地获得国际分工的利益,比较优势才能够通过产业竞争优势得以实现。产业比较优势转化竞争优势的过程需要: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科技创新能力、相关的支持性产业、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增长的国内需求等。(→如何认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关系?)

(2)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扩张:有利于区域内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有利于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形成分工协作关系;有利于形成区域创新环境,加快创新的速度

(3)基于产业链的产业扩张:产业扩张是最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扩张;产业扩张要求产业链的动态调整;产业扩张是产业链协调发展基础上的扩张;

16.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波特):(1)生产要素: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投入,

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基础设施。可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2)需求条件:国内市场对某类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国内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会刺激本国企业对产品或服务的改进和创新。(3)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与某个产业相关联的上游产业和互补性产业。(4)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企业在特定的国家环境中如何创立、组织、管理公司,以及竞争对手如何。→产业竞争优势是各种差异条件的最佳组合,激烈的国内竞争是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最有力的刺激因素。

17.如何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第一要致力于提升生产要素的结构和水平;第二要致力于创造

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第三要致力于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第四要致力于制度创新。

18.产业集群:指“通过协同定位赢得竞争优势的地理集中的产业”。

19.产业链:(广义)就是指由构成一个产业相互关联的所有环节形成的、带有该产业普遍

特征的多层次结构。(狭义)是以生产某一种最终用途的产品和服务为导向,由所有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彼此之间具有供求关系的生产和服务环节构成。

20.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劣势的产

业,即边际产业开始,并依次进行。其结果不仅可以使国内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东道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对双方都有利。21.产业转移

(1)定义: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

(2)类型:①《国际产业转移、区域产业转移和城乡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区域产业转移,是指在一个国家内某些产业有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产业表现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城乡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有城市中心向周围农村地区转移。②《水平转移和垂直转移》水平转移是指某些产业在发展水平接近的地区之间的转移;垂直转移则是指某些产业在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的地区之间的转移。③《局部转移和整体转移》所谓局部转移,是指一个产业的部分产业链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所谓整体转移,是指一个产业的全部产业链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产业的局部转移是企业内贸易和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产业整体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④《要素导向型转移、市场导向型转移和战略导向型转移》要素导向型转移,是指产业转移是根据要素禀赋原则,以寻求廉价的生产要素、降低成本为目的而进行的产业转移。市场导向型转移,是指企业为了克服某些区域市场准入壁垒,扩大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规模而进行的产业转移。战略导向型转移,是指企业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着眼于全球范围或全国范围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在全球范围或全国范围内对产业进行合理布局。

(3)方式:①投资新建式转移,是指通过直接投资,新建一个工厂或新建一个企业,建立新的生产体系,以实现生产能力扩张,又称为异地投资。②并购式转移,其中兼并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法定方式重组,重组后一个企业继续保留其合法地位;合并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法定方式重组,重组后原有的企业法人资格都不再保留,而是组成一个新的公司;收购指对企业的资产和股份进行收购,以获得对该企业控制权的行为,其特点在于目标公司经营控制权的转移,但目标公司的法人地位并不消失。③非股权方式转移,是指转出地企业不以直接投资获取股权的方式,而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方式的总称。包括:许可证交易;特许授权经营;合同生产;分包或转包合同等。

2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包括(1)企业组织:企业从小到大,由区域性小公司到全国性公

司,多国公司,全球性公司,其发展区域和跨国发展进程随时间不断向广度延伸。在这种扩张过程中企业重心有可能随同生产区域向其他区域或跨国转移;(2)产品生命周期,见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3)要素禀赋,见小岛清边际扩张理论,即解释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4)外部环境,如政府行为和政策环境,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

30.如何用韦伯工业集聚指向理论分析城乡产业转移?

根据韦伯(Alfred Weber)的工业聚集指向理论,工业区位的变化存在着集聚因子和分散因子两个因素。集聚因子就是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的降低。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这种集中而带来的成本降低。由于存在集聚因子和分散因子两个因素的作用,由分散走向集聚,再由集聚趋于分散已成为工业

区位空间运动的规律。在城乡布局上也存在这种规律,工业先是向城镇集聚,获得集聚效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和产业集聚数量和密度的增加,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上涨,城市拥挤和环境问题就日益突出。这样工业会随着城市的扩张而逐步向城市周边农村转移。

31.虚拟制造:即制造业公司只控制产品设计,关键技术或品牌营销系统,而将产品的实际

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32.极化效应和涓流效应:根据赫希曼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审慎的使经济不平衡发展是实

现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好途径。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率先在某个地区发生,那么它会对其他区域产生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极化效应,随着发达地区的发展,不发达地区的要素(劳动力,资本)向发达地区流动。二是涓流效应,发到地区吸收不发达地区劳动力,缓解了不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另外,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购买商品和进行投资,会刺激当地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不发达地区涓流,将对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多方面的推动作用。

33.梯度推移理论:所谓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就是指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梯

度推移说的基本观点是,无论是在世界范围,还是一国范围内,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已经形成了一种经济技术梯度,有梯度,就存在着经济技术推移的动力,就会形成产业的空间推移;应该根据区域之间的经济梯度来决定经济布局,先重点发展高梯度区域,然后再向地梯度的区域转移,带动低梯度区域的经济发展。

34.产业布局: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生产力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产业布局

是产业的空间结构,其合理与否将影响到该国家或地区经济优势的发挥及经济的发展速度。

35.产业布局影响因素:

(1)原材料,市场和运输;

(2)劳动力,包括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力质量;

(3)外部规模经济性,或称集聚效应,是多个厂商在长期作出决策共同作用的结果;(4)资本,表现为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两方面;

(5)政府

第三篇产业结构

1.产业群:指一些有各种关联关系的产业群体,与产业集群不是同一概念。

2.马克思两大部类分类法:以产品的最终用途不同作为分类标准,在实物形态上将社会总

产品分为两大类,即将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划归为第一类,将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划归为第二类。

3.农轻重产业分类法:是以物质生产的不同特点为标准,将经济活动中的物质生产部门分

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大产业。

4.三次产业分类法: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认为与人类经济活动发展阶段相对应可以将人

类经济活动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业和畜牧业;第二阶段:以机械大工业迅速发展为标志;第三阶段:20世纪初,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进入非物质生产部门。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了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在此,费歇尔将处于第一发展阶段的产业称为第一产业,处于第二阶段的产业称为第二产业,处于第三阶段的产业称为第三次产业。

5.霍夫曼产业分类法: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根据霍夫曼比例,把工业化划分为四个发展阶

段。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霍夫曼比例为(5±1);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消费品工业降到工业总产值的50%左右或以下,霍夫曼比例为(2.5±0.5)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并已达到和消费品工业相平衡的状态,霍夫曼比例为(1±0.5)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位。这一阶段被认为实现了工业化,霍夫曼比例为1以下。在实际应用中,霍夫曼比例往往用轻工业品净产值与重工业品净产值的比例来表示。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阐述的主要是工业化过程中重工业化阶段的结构演变情形。

6.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按照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比重或对各生产要素的依赖

程度对产业进行划分的分类法。可以将全部生产部门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1)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在其生产过程中资本、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活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所占的比重较大的产业。

(2)资本密集型产业:是指在其生产过程中劳动、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资本的有机构成水平较高,产品物化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

(4)知识密集型产业:是指在其生产过程中对知识的依赖程度大,即知识含量高、脑力劳动所占比重比较大的产业。

7.标准产业分类法:是指一国(一地)政府为了统一该国(该地)的产业经济研究的统计

和分析口径,以便更加科学地制定产业政策和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并根据该国(该地)的实际而编制和颁布的划分产业的一种国家标准。

8.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按照产业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产业分类的一种方法。按照这

种分类法划分的常见产业有幼小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夕阳产业、衰退产业、淘汰产业等等。

(1)幼小产业:是指在开发初期因生产规模过小、成本过高、技术不成熟而不能享受规模经济的好处并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2)新兴产业:是指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已经度过了幼年生命危险期的新的细分产业,这些新的细分产业的产品在技术工艺、用途、生产方式、用料

或其他方面与原有产业的产品有较大的不同。

(3)朝阳产业:是指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其进入技术不断成熟、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时期,处在这一发展时期的产业称为朝阳产业。(4)衰退产业:是指由于技术逐渐老化、需求逐渐萎缩、平均成本不断上升引起规模收益逐渐下降、产业规模逐渐缩小的产业。

(5)夕阳产业:是指衰退产业继续衰退下去,得不到政府的有关扶持,也没用某项技术的重大突破来改变原有的技术条件而即将退出市场的产业或产业群。

(6)淘汰产业:是指产业发展到一定时候,由于技术老化、需求萎缩、成本上升、长期亏损而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而退出市场的产业。

9.钱纳里—泰勒分类法:(1)初期产业:用于满足基本需求、技术工业简单的产业,如食

品纺织等;(2)中期产业:主要包括中间品,如木材、橡胶等;(3)后期产业:主要是金属和机械制品)

10.关联方式分类法:是将具有某种相同或相似关联方式企业经济活动组成一个集合的分类

方法。包括:

(1)技术关联分类法(是按照一些比较密切的技术关联关系,划分企业的经济活动。)(2)原料关联分类法(是按照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原材料,性能相似的投入物或活动对象相似为依据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归类的一种划分方法。

(3)用途关联分类法(是将具有相同或相似商品用途的企业经济活动组成一个集合的分类方法。)

(4)战略关联分类法(是指按照在一国产业政策中的不同战略地位划分产业的一种分类方法。包括:①主导产业,是指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他产品的“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有效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②先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往某一战略目标方向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③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并起着支撑作用的产业或产业群。④重点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⑤先行产业,狭义先行产业是指根据产业结构发展的内在规律或自然规律必须先行发展以免阻碍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这类产业包括瓶颈产业和基础产业。广义先行产业包括了先导产业和狭义的先行产业。

11.产业结构理论的渊源及发展:最早有关产业资源流动现象的描述可以追溯到17世纪英

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的名著《政治算术》。配第认为制造业比农业,进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这种产业之间相对收入上的差异,是劳动力在产业间流动的重要原因。到20世纪30年代,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把第一次和第二次产业以外的所有其他经济活动统称为第三次产业,并指出第三次产业的本质在于服务。虽然费歇尔并没有进一步揭示三次产业间的规律,但他终于确立了对现代产业结构理论影响极为深远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克拉克继承了费歇尔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利用三次产业分类法,总结了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从而开拓了产业结构理论这一产业经济学领域,并提出了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使三次产业分类法得到前所未有的普及。到五六十年代,擅长国民经济统计的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出版了《各国经济增长的数量方面》和《现代经济增长》两部产业结构理论的名著,把“配第—克拉克定理”在广度和深度上推进了一步。70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学家利用库兹涅茨的研究方法,研究了70年代前后的产业结构的状况,获得了一些产业结构变化的新趋势:第一次产业的下降趋势在70年代以后有所减弱;第二次产业则无论是劳动力还是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在60年代以后都呈下降趋势;而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和国民收入都保持着

向上的势头,其比重均在50%以上。经济学家们称这种现象为“经济服务化”。专门对工业结构演变规律作出开拓性研究的是德国的霍夫曼,他在1931年出版的《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中,把全部产业划分为消费资料工业、资本资料和其他产业,并根据近二十几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例,即所谓的霍夫曼比例。著名的霍夫曼定律实际上就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比例的不断下降。后来美国和日本的一些经济学家都根据各自的研究,对霍夫曼定律作了修正。此外,在探求工业结构的演进动因方面,除了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两种观点外,还有些学者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探讨对工业结构的影响。例如较为著名的有日本的赤松要提出的“雁行产业发展理论”和弗农的“产品循环说”,都是值得大书一笔的。

12.产业结构影响因素

(1)需求因素:①个人消费需求,个人消费欲望和消费结构强烈的影响着消费资料产业的发展,从而间接地影响着生产消费资料产业所需的生产资料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②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比例,中间需求结构决定了生产中间品的产业的内部结构。最终需求的大小反映了对最终产品需求的多少,从而决定了生产最终产品部门的规模大小。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产业体系的结构是否合理,并影响到一国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益。③积累和消费的比例,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当积累占国民收入比重过高时,就会导致“重型化”的产业结构,当消费占国民收入比重过大时,在消费需求的拉动下会促使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部门的快速发展,从而造成“轻型化”的产业结构。

(2)供给因素:①自然资源禀赋②人力资源供给状况③资金供给状况④技术供给状况(3)国际贸易因素:社会分工打破国家界限,导致了国与国在资源、产品、技术、劳务等方面的交换,即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通过本国产品出口刺激本国需求增长和外国产品的进口以增加国内供给来影响本国产业结构的。进出口贸易有利于各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获得比较利益。

(4)国际投资:国际投资包括本国资本的流出即本国企业在外国的投资以及外国资本的流人即外国企业在本国的投资。对外投资会导致本国产业的对外转移,外国投资则促使国外产业的对内转移。这两方面都会引起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

(5)其他因素:产业结构的变化除了受到上述各种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政府经济政策和市场等因素的影响。

13.西蒙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变关联研究:库兹列茨认为经济增长的因素主

要是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结构方面的变化。

14.罗斯托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变关联研究: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部门的过程。

部门分析是解释现代经济增长原因的关键。他认为,经济增长是主导部门依次更迭的结果。

15.罗斯托的扩散效应:产业的扩散效应是指某些产业部门在各历史间歇的增长中,“不合

比例增长”的作用对其他关联产业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A、回顾效应是指主导部门的增长对那些向自己供应投入品的供应部门产生的影响。罗斯托认为,根据主导部门或新部门的技术特点,他们在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时,会对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等投入品产生新的投入要求。这些投入,反过来又要求现代设计观念和方法的发展。B、旁侧效应是指主导部门的成长还会引起它周围地区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趋向于在广泛的方面推进工业化进程。C,前向效应是指主导部门对新工业,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新运输途径等的出现的刺激与诱导作用。

16.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1)配第—克拉克定理: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和克拉克通过研究,先后发现: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人们称这种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2)库兹涅茨产业结构演变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然而其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库兹涅茨法则说明了产业结构演变过程是一种阶段发展的有序过程,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的影响,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总方向,进一步验证了配第-克拉克定理。

(3)霍夫曼定理:①就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不断下降的规律。②这一比例关系就是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之比,其比值就是霍夫曼比例。

它的公式是: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③霍夫曼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水平。霍夫曼比例越高,说明消费资料工业比重越大,资本资料工业比重越小,表明工业化水平越低;反之,霍夫曼比例越低,说明消费资料工业比重越小,资本资料工业比重越大,表明工业化水平越高。

(4)主导产业转换规律: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主导产业群的序列更替性,不同经济阶段的主导产业也不同。从主导产业的更替序列性出发可以把产业划分为新兴产业、成熟产业和衰退产业。

(5)产业按比例协调发展规律。

(6)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地位变动规律。

49.三次产业结构演变动因: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及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趋于减少的原因(恩格

尔定律;技术进步和收入需求弹性;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第二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上升的原因(消费结构的变化;需求收入弹性;国民收入用于投资部分的增长);

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上升及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的原因(对非物质产品的需求;需求收入弹性;进入比例较低;内部竞争激烈,产品附加值低,价格较低;现代第三产业的高附加值,推动了第三产业地位的提高)

50.制造业演变的基本规律:工业发展过程在其重心由轻工业向重工业转移,即重工业化;

有原材料工业向加工装配工业转移的同时,即高加工度化;还经历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进而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转移的过程,即高技术化过程。

51.赤松要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①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认为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可以通过

四个阶段来加速本国工业化进程。第一阶段:从研究开发新产品到国内市场形成;第二阶段:从国内市场饱和到产品出口,开拓国际市场;第三阶段:从国内市场形成到输出技术设备,就地生产和销售;第四阶段:国外生产能力形成,产品以更低价格返销,迫使本国该产品减少生产,并促使新产品开发。②赤松要认为,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即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象三只大雁在飞翔,故称之为“雁行形态说”。其中,第一只雁是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引起的进口浪潮,第二只雁是进口刺激国内市场所引发的国内生产浪潮,第三只雁是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的出口浪潮。③雁行形态理论的意义:雁行形态理论认为本国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密切,产业在不同发展层次的国家之间存在一种动态的梯度转移和传递过程,一国产业结构如果国际化,则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通过国际产业间的梯

度转移来实现。这为后进的工业国或者欠发达地区加速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可能。

52.产品循环说:由弗农提出的,总结国际贸易对工业先行国工业结构的影响。

53.服务业演变规律:传统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型服务业

54.产业结构规划依据的理论

(1)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由于发展中国家资源的稀缺性,全面投资和发展一切部门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把有限的资源有选择地投入到某些行业,以使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

(2)罗斯托主导部门理论:每个阶段的演进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为特征;主导部门序列不可任意变更,任何国家都要经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3)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两基准是指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收入弹性基准要求把积累投向收入弹性大的行业或部门;生产率上升基准要求把积累投向生产率上升最快的行业或部门。该理论成立的前提是:基础产业相当完善,不存在瓶颈制约,或者即使存在一定程度的瓶颈制约,但要素具有充分的流动性,资源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向瓶颈部门转移;产业中不存在技术约束,不存在资金约束。

55.产业结构规划

(1)目标:是为了使一国有限的资源在较长时期内得到有效的配置,通过规格个产业群所处的兴起、扩张、减速和收缩的不同阶段所施行的不同的发展计划,使一国的产业结构遵循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一定的优化,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高效发展,以确保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2)内容:供给结构的规划,供给结构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技术组织和市场条件下,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间可以供应的比例,以及由这种供给关系为联结纽带的产业关联关系。需求结构的规划,需求结构是在一定的收入水平条件下,社会各个消费群体对各产业部门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比例关系,以及由此所决定的产业间关联结构;国际贸易结构的规划,国际贸易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产品或服务的进出口比例,以及以这种进出口关系为纽带的产业关联关系;技术结构的规划,技术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间的生产技术结构、劳动生产率结构、技术对生产的贡献结构、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结构、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结构等,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间技术关联结构。

57.主导产业:是指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他产品的

“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罗斯托认为,主导产业的形成必须具备如下条件:一是足够的资本积累;二是充足的市场需求;

三是创新,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使本产业和其他产业不断节约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出,满足市场的需求。

58.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

(1)收入弹性基准:有日本产业经济学家筱(xiao)原三代平提出的选择主导产业基准之一。该基准是以产品的收入弹性大小作为标准来规划产业结构,选取收入弹性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2)生产率上升标准:亦由筱原三代平提出的,生产率即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从供给角度选择全要素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有利于提高一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和资源的利用效率。

(3)关联度标准:即根据产业关联强度选择主导产业,主要有赫希曼标准和罗斯托标准。

赫希曼认为在产业关联链中必然存在一个与其前向产业和后向产业投入产出关系中关联系数最高的产业,将其作为主导产业。罗斯托认为,选取联系效应强的产业作为主导

产业,可以通过其后向,旁侧和前向的影响,去诱导,带动和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的成长。

(4)过密环境基准和丰富劳动内容标准:过密环境基准要求选择能提高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强化社会防止和改善公害,并能补充由于经济高速增长而引发的社会资本短缺,缓解生产集中带来的人口密度过大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丰富劳动内容标准要求选择能提供更多舒适安全和稳定的劳动场所的产业。

(5)就业功能基准:就产业要素密集度而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功能强,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功能弱。

(6)技术密集度基准:因为产业技术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技术密集度,并对产业生产率上升率有根本性和长期性的作用。

(7)国情原则:必须结合各国在一定时点上的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59.支柱产业:指那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对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产业,

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支持社会发展在一定水平上增长,或社会经济上新台阶时期能够稳定的成为经济增长点的产业,这类产业构成一国产业体系的主体,提供大部分国民收入,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

60.支柱产业振兴的目标途径:(1)促进主导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之及时向支柱产业转移;

(2)增强本身的技术开发能力,以延长支柱产业的生命周期;(3)重视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有目的的培育新兴支柱产业;(4)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以适度跳跃来振兴支柱产业。

61.支柱产业振兴的依据:(1)支柱产业应该在国民经济中承担主要走责任;(2)支柱产业

应具有较大的市场份额;(3)支柱产业应具备相对成熟和比较高的技术水平;(4)支柱产业应同时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国内适用性。

62.幼稚产业:是指工业后发国家相对于工业先行国家成熟产业而言的,新建立起来的但人

处于幼小稚嫩阶段的产业。

63.幼稚产业保护政策:(1)国际贸易保护政策,主要是通过采取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限制国外

成熟产品进口或削弱这些产品在本国市场的竞争力,并对本国有关产业产品的出口通过给予优惠和补贴手段的政策的实施予以扶植,其目的是为本国幼稚产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具体包括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和外汇管制措施;(2)国内生产扶植政策,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对国内市场的有效保护,在有限的贸易保护期内迅速增加本国幼稚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使产业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是一国的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从而使产业组织得到优化,具体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扶植政策,技术扶植政策和直接规制政策。

64.衰退产业:指在正常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产业由于技术进步或需求变化等因素

致使市场需求减少,生产能力过剩且无增长潜力的产业。

65.衰退产业的调整:(1)资本调整援助:加速资本折旧,促进转产,建立退出基金,技术

援助(2)劳动调整援助:建立职业介绍机构,人员的转岗培训,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66.产业结构优化: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

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即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配置。A、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首先,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具有如下几个特征:1、产业机构的发展数着第一、二、三产业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2、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分别占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3、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方向演进。4、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低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向高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方向演进。其次,创新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动力,

一个国家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是其产业结构有序发展的核心动因。B、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主要是指产业和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的标志: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本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国际分工的好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社会的生产、交换和分配顺畅进行,社会扩大再生产顺利发展;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社会需求得以实现;能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第四篇产业关联

1.投入产出表:(1)各行的平衡关系是:各行的中间产品+各行的最终产品=各行的总产品 .

反应各产业部门产品的流向。(2)各列的平衡关系是:各列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各列新创造价值=各列的总产值。说明各产业部门的价值形成的产出过程,反应了每一产业部门的产出与各产业部门为之投入的平衡关系。

2.前向关联、后向关联: 前向关联是指投入产出表中,纵向的供给部门与横向的需求部门

发生的供给关系,横向的需求部门就是纵向供给部门的前向关联产业。后向关联是指在投入产出表中横向的需求部门与纵向供给部门发生的需求关系,纵向的供给部门就是横向需求部门的后向关联产业。

3.直接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又叫投入系数,其经济含义是生产单位j产品所直接消耗

的i产品的数量。

4.列昂捷夫矩阵

5.完全消耗系数:指某产业部门单位产品的生产,对各产业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量和间接

消耗量的总和。也就是说,完全消耗系数等于直接消耗系数与间接消耗系数之和。

6.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所谓中间需求率,即某一产业的中间需求率,是指各产业对

某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之和,与整个国民经济对该产业部门产品的总需求之比。1-中间需求率=最终需求率。某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率是指该产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1-中间投入率=附加值率。

7.产业波及效果:(1)产业波及,是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当某一产业部门发生变化,

这一变化会沿着不同的产业关联方式,引起与其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的变化,并且这些相关产业部门的变化又会导致与其直接相关的其他产业部门的变化,依次传递,影响力逐渐减弱,这一过程就是波及。这种波及对国民经济产业体系的影响,就是产业波及效果。(2)产业波及效果的时滞,是指某产业最终需求的变动导致其他产业的变动并不立即反映在产出量的变化上。或者说,某产业最终需求变化引起其他产业产出量的变化有一个时间过程。这个时间过程的长短,往往在不同的产业、不同的经济循环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如繁荣时期和萧条时期有不同的表现。

8.产业波及效果分析的基本工具::

(1)产业波及效果分析,主要是运用投入产出分析这一工具,将产业活动中由于某些数据的变化所引起的强弱不同的各级波及效果计算出来,以便对产业间的关联度进行定量分析。一般地说,波及效果分析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当最终需求项目己发生或将要发生变化时,对各产业的活动发生了或将要发生多大的影响;二是当附加价值项目已发生或将要发生变化时,对各产业的产出发生了或将要发生多大的影响。

(2)产业波及效果分析的基本工具

对产业波及效果进行分析,主要使用三个基本工具,除了使用实物型和价值型的投入产出表这一基本工具以外,还要借助于另外两种基本工具。

①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表是部门联系平衡表和产业关联表,它是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中的投入来源和使用去向纵横交叉组成的一张棋盘式的平衡表,用来揭示各部门之间经济技术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里既有总量又有结构,充分再现了经济系统整体性、结

构性,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经济系统要素间的联系及经济结果问题,是其它数量经济方法不可代替的。

②投入系数表

投入系数表是反映各个产业之间生产技术上的联系的一览表。这个表的着眼点是揭示投入产出表纵向的费用结构,即投入结构。投入结构是以中间产品的投入形式来反映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上的联系。投入系数ij a 又称生产技术系数、物质消费系数。

③逆阵系数表

所谓逆阵,是指里昂惕夫矩阵(I ?A)的逆阵(I ?A)?1。逆阵系数表就是指具体的

(I ?A)?1的矩阵。在逆阵系数表上,某产业横行上的数值是该产业的感应度系数系列,

而对应的纵列上的数值则是该产业的影响力系数系列。横行系数的平均值可看成该产业受其它产业影响的一般的,平均的趋势;纵列系数的平均值可看作该产业对其它产业影响的一般的,平均的趋势。

(3)(I ?A)?1的经济含义

逆阵系数表的系数就是(I ?A)?1中的每个元素,逆阵系数表在这里是专门用来计算波及效果总量的系数表。逆阵系数的经济含义是,当某一个产业部门的生产发生了一个单位变化时,导致各产业部门由此引起的直接和间接地使产出水平发生变化的总和。

9.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产业关联度在各个产业发展过程的相互影响中表现为影响

力和感应度。产业影响力是指一个产业影响其它产业的程度,产业感应度是指一个产业受其他产业影响的程度。作为主导产业,其带动效应主要通过影响力表现出来,但由于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因而感应度的大小对于加强带动效应也有重要作用。

10.生产诱发系数和生产的最终依赖度:所谓某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是指该产业的各种最

终需求项目的生产诱发额除以相应的最终需求项目的合计所得的商。生产诱发系数用于测算各产业部门的各最终需求项目(如消费、投资、出口等)对生产的诱导作用程度,可以揭示和认识一国各最终需求项目对诱导各个产业部门作用的大小程度。生产的最终依赖度是用来测量各产业部门的生产对最终需求项目的依赖程度大小。

11.就业系数和综合资本系数

综合就业系数=就业系数×逆阵中相应系数

综合资本系数=资本系数×逆阵中相应系数

其中,就业系数就是每单位产值所需就业人数,即某产业就业系数=该产业的就业人数÷该产业的总产值;资本系数就是每单位产值所需资本,即某产业资本系数=该产业资本量÷该产业的总产值。

第五篇产业组织

1.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2.马歇尔冲突:即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

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来扼杀自由竞争。

3.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规模经济是指企业采用一定的生产规模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即

在生产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生产规模的变动引起生产单位成本和收益变动的情况。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企业规模,是有一定界限的,低于或者高于这个界限,便是亏损规模或无效益规模。这个界限点就是收入等于成本费用点。收入等于成本费用的两点之间的区域叫做盈利区。在这个区域里,收入与成本费用差额最大时的产量,便是最佳规模。人们一般运用资本金利润率的高低来评价企业规模的优劣,企业资本金利润率最大时的规模(产量),就是最佳规模。范围经济指由一个企业同时生产多种相关联的产品的单位成本,小于由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时的单位成本的情况。范围经济是针对关联产品的生产而言的。产生范围经济的原因有多种。比如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同时生产多种关联产品可以更好地利用生产设备及其他设施、生产的多种产品都需要相同或者类似的投入要素时产生的库存节约等。经济学中经常将金融业作为范围经济的一个例证。银行一般都给客户提供多种服务,如存款、贷款、货币兑换及资金汇兑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企业或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但是,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是有区别的:(1)产生的优势不同。规模经济产生于生产同类产品的规模优势,范围经济则产生于生产各类产品的范围优势。(2)取得途径不同。企业通过对同类产品的规模经营,降低单位成本,扩大市场份额,取得竞争优势。企业通过对不同类产品的多角化经营,分散经营风险,取得整体竞争优势。范围经济实际上是规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

4.垄断竞争革命:1933年剑桥大学教授罗宾逊夫人发表了《不完全竞争》一书,同年,

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则发表了《垄断竞争理论》一书。他们的著作进一步分析批判了马歇尔的完全竞争模型,勾勒出了垄断竞争的框架。被称为垄断竞争革命的标志。

5.有效竞争:A、所谓有效竞争,简单说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

用的竞争格局。B、判断标准:梅森提出两大类基本的有效竞争标准:一是将能够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的形成的条件归纳为市场结构标准;二是将从市场绩效角度来判断竞争有效性的标准归为市场绩效标准。继梅森的研究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克拉克)将有效竞争的标准从二分法扩展为三分法,即市场结构标准、市场行为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并采用三分法概括了判断有效竞争的标准。

6.集中度——利润率假说:在SCP范式中市场集中度与产业利润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处于最

重要的核心地位。贝恩等人认为,在集中度较高的产业中,由于少数企业间的串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高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是产生超额利润,在产业利润率较高的同时,破坏了资源配置效率。反之,贝恩认为,市场中若持续存在超额利润或经济利润,一般说明市场存在垄断因素,利润越高,垄断性越强。

7.哈佛学派SCP范式:在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

为、市场绩效这三个基本部分和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组成,其基本分析程序是按“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 -产业组织政策”

展开的。市场结构是指产业内企业的市场联系特征,即构成产业市场的卖者(企业)之间、买者之间,以及卖者和买者之间的商品交易关系的地位和特征。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集中度、产品差别和进入障碍。市场集中度是反映某一产业市场卖者或买者的规模结构。可分为卖方集中度和买方集中度,通常是指前者。最常用的市场集中度指标是CRn、集中曲线和赫菲德尔—赫希曼指数。产品差别是同类产品不完全替代的根本原因,因而扩大产品差别,就使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企业减少了可替代性,意味着该产业垄断因素的增长。其常用指标是广告密度。所谓市场行为,是指产业市场上企业为获得更大的利润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所采取的战略性行动。这种行动受市场结构的制约,又反作用于市场结构,并直接影响市场绩效。卖方的基本市场行为可分为三类: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和组织调整行为。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主要从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利润率水平、与规模经济和过剩生产能力相关的生产相对效率、销售费用的规模、技术进步状况与X非效率、价格的伸缩性以及产品的质量水准、款式、变换频度和多样性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对市场绩效优劣进行评价。产业组织政策是指为了促进资源在产业内企业间的合理配置以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由政府制定用以引导和干预市场结构和企业市场行为的政策。其实质是通过协调竞争与规模经济以及其他市场关系,建立和完善正常的市场秩序。这种SCP分析框架所依据的微观经济理论,是将完全竞争和垄断作为两极,将现实的市场置于中间进行分析的自马歇尔以来的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因而这一分析将市场中企业数量的多寡作为相对效率的改善程度的判定标准,认为随着企业数的增加,完全竞争状况的接近基本就能实现较为理想的资源配置效率。由于哈佛学派将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重点,因此信奉哈佛学派理论的人通常也被称为“结构主义者”。哈佛学派认为,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市场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是产生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这就是集中度—利润率”假说。因此这一学派主张必须对这些产业采取企业分割、禁止兼并等直接作用于市场结构的公共政策,以恢复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秩序。“结构-行动-绩效”分析范式(SCP)。结构:企业数目、产品差异程度、成本结构等。行动:企业的定价、产出、广告、投资、研发等。绩效:利润率、价格与边际成本比率、产品多样性、创新率等。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哈佛学派重要特征: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试比较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和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

8.芝加哥学派:70年代以后,在新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的同时,芝加哥学派开始崛起,向

传统的SCP范式提出挑战。该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用严格的经济理论进行分析,并强调对各种理论的经验证明(泰勒尔,1988);反对强调“结构——行为——绩效”的单向因果关系,而强调三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对市场行为持自由放任主义观点,反对政府对产业组织实施干预。在芝加哥学派中,斯蒂格勒对产业组织

理论贡献最大,其主要研究成果和观点有:(1)探索了企业兼并的动因和根源,认为企业兼并的动因并不在于实现规模经济,只要没有显著的规模不经济,兼并仍会发生。因为兼并后形成的大公司具有更大的“市场势力”,能获得垄断利润。在撇开规模经济因素对美国兼并史考察后,他发现,当时资本市场状况和反托拉斯法是刺激或抑制兼并的主要因素。(2)提出了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论述了企业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的关系,解释了产业内的专业分工和垂直一体化现象。他认为,产业就象人的生命一样是有周期的:在新生期,企业大多是全能企业,分工主要表现为企业的内部分工;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企业内部分工便会转化为社会分工,各专业化企业会独立承担再生产的某一环节;在衰落期,随着生产规模和市场的缩小,各再生产环节又重返“娘家”,社会分工又转化为企业内部分工。(3)讨论了厂商的最佳规模,认为不能象传统观点那样仅仅以既定技术条件决定的生产成本来确定最佳规模,最佳规模取决于许多难以观察和计量的因素,创造性的提出了“生存者技术”原则来确定最佳的厂商规模:即凡在长期竞争中得以生存的规模都是最佳规模。(4)深入研究了“进入壁垒”问题,传统认为的规模经济、资本需要量、产品差异等进入壁垒因素,在他看来不再构成壁垒,而政府管制是主要的壁垒之一。(5)创立了信息经济学理论,并运用它来解释市场组织问题。认为信息是可以产生收益的,信息的获取是要付出成本的,厂商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市场中当事人的决策环境是以有限信息为特征的,因此,没有必要把完全信息作为实现竞争的必要条件,只要市场中厂商数目众多,就能达到最佳竞争程度。(6)率先对政府管制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开创了“规制经济学”的先河。他认为,管制不仅仅是一个政治过程,而且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政府之所以实行管制,是受一定内在利益驱使的;政府对产业的管制“是一种无效的管制”,管制的副作用可能与所希望的效果是共生的。

9.新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假定

(1)不完全信息(2)交易成本的存在(3)有限理性

10.可竞争市场理论:①可竞争市场理论是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没成本(Sunk Cost)等概

念的分析为中心,来推导可持续的有效率的产业组织的基本态势及其内生的形成过程。

在存在新企业随时进入市场的潜在竞争压力的条件下,即使市场上仅有一个企业独家垄断,并没有其他竞争对手,这家垄断企业所能获取的资本收益率也不会高于完全竞争市场众多企业所能获取的正常收益率。因为任何能使垄断企业获取高于资本正常收益的利润的垄断定价行为,都会立即招致其他竞争者的进入。②主要内容:第一,在可竞争市场上不存在超额利润。这对寡头垄断企业或完全垄断企业也不例外。因为任何超额利润都会吸引潜在进入者以同样的成本与垄断企业分割市场份额与利润,潜在进入者即使制订比现有企业更低的价格也能获得正常利润,甚至部分超额利润。第二,在可竞争市场上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生产低效率和管理上的X低效率(X―Inefficiency)。因为生产和管理上的低效率都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这些非正常成本像高于平均利润的非正常利润一样,会吸引效率较高的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

11.完全可竞争市场:市场内的企业当其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

本,从而企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一个完全竞争市场的重要标志是对快速进入缺乏阻止力。因此,完全可竞争市场条件下理想的竞争,可以作用于所有的市场结构形态。市场是否是完全可竞争的,仅仅取决于是否存在沉没成本,而与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多少无关。

12.沉没成本:企业进入市场所投入的资本,当企业退出该市场时不能收回的部分。

13.博弈论 (Game theory):是研究相互依耐、相互影响的决策主体的理性决策行为及这些

决策的均衡结果的理论。一些相互依耐、相互影响的决策行为及其结果的组合称为博弈(Game)。

14.市场结构:一般把市场结构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

断市场。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程度、市场进退壁垒。

三者互相影响,当某一因素发生变化时,就会导致结构中其他因素的改变,从而使整个市场结构的特征发生变化。

15.完全竞争市场:又叫纯粹竞争,使指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没有外力控制的竞争类型。

如果一个市场是完全竞争类型的市场,那么这个市场就称为完全竞争市场。

16.垄断竞争市场:是一种既有垄断因素又有竞争因素,既不是完全垄断又不是完全竞争的

市场结构,是处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但更接近于前者的一种市场。

17.寡头垄断市场:是一种同时包含垄断因素和竞争因素,但更接近于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

18.完全垄断市场:垄断通常是指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直接或通过某种形式排他性地控制生

产要素和产品市场。

19.X非效率:所谓X非效率,是指在垄断企业的大组织内部存在着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状态。

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莱宾斯坦首先提出的。提出这个概念的目的是要说明,免受竞争压力的保护不但会产生市场配置的低效率,而且还会产生另外一种类型的低效率:免受竞争压力的厂商明显存在超额的单位生产成本。因为这种类型的低效率的性质当时尚不明了,所以称作X低效率。研究表明:大企业普遍存在X非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A、企业内不同集团的利益目标的不一致。

B、企业规模扩大导致组织层次增加、信息沟

通的速度和质量下降,从而使企业的管理成本上升、效率下降。C、垄断企业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条件下,缺乏成本最小化的动机。

20.市场集中度:是指产业内规模处于前几位的厂商的生产、销售、资产和员工的累计数量

占整个产业的比重。影响产业集中度的因素主要有厂商规模变化和市场容量变化。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由于市场集中度是反映特定市场的集中程度的指标,所以它与市场中垄断力量的形成密切相关,也正因为如此,产业组织理论把市场集中度作为考察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衡量指标:

①行业集中度,指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指标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

额。(企业规模与市场容量是影响因素)具体计算指标:可以是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行业集中度是最常用、最简单易行的绝对集中度的衡量指标。指标含义:(计算公式)CRn:行业中前n位企业的行业集中度Xi:第i位企业的相应指标数据n:集中度指定的企业数N:产业内企业总数②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是一种相对集中度的指标,它表明市场占有率与市场中由小企业到大企业的累计百分比之间的关系。③基尼系数, 是一种相对集中度的指标,它建立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等于均等分布线(对角线)与洛伦兹曲线之间的面积(图6―1阴影部分的面积)与以均等分布线为斜边、以横轴为直角边构成的三角形面积之比。④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简称H 指数,它是某特定产业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X——产业市场的总规模;

Xi——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规模;

S i——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n——产业内的企业数。,

21.市场集中度与市场势力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市场集中度直接决定着市场势力的大

小;在给定的市场结构下,市场集中度越高,市场势力越大。

22.产品差异化:①产品差别化是指在同类产品的生产中,不同厂商提供的产品所具有的不

同特点和差异。②形成其产品差别化的因素有产品的物理化差别、买方的主观差别、对买方的服务差异、地理位置差异、特殊促销活动差异。③产品差异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A、影响市场集中度。市场上规模较大的上位企业(即市场占有率领先的企业)通过扩

大产品差异化程度,可以保持或提高企业的占有率,从而保持或提高市场集中度水平;

市场上规模较小的下位企业也可以通过产品差异化提高自身的市场占有率,从而降低市场的集中度水平,或改变行业市场的规模分布结构。 B、形成市场进入壁垒。现有企业的产品差异化可以使顾客对该企业的产品形成偏好甚至一定的忠诚度,这对于意图进入市场的新企业而言,无疑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壁垒。也就是说,这些试图进入市场的企业也必须通过自己的产品差异化行为,寻找新的目标市场的顾客或者争取原有企业的顾客转换品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市场的产品差异化程度越高,新企业进入市场的壁垒也就越高。

23.简述产品差异化的类型与原因: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在其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

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

产品差异化的类型:(1)产品主体差异化。产品包括核心产品、中间产品和延伸产品三个层次。一般来说,同类竞争性产品的核心产品部分是基本一致的,它们的中间产品和延伸产品部分却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大的产品差异化空间。比如,企业为各自的产品赋予不同的品牌,设计不同的外观和包装,还可以通过提供不同的服务让顾客对产品产生不同寻常的感觉。(2)价格差异化。即企业通过为自己的产品制定不同的价格,来提示顾客本企业产品差异的存在。这种策略能够使企业有效地把自己的产品与其他竞争者的产品区别开来,从而吸引不同偏好的目标顾客。(3)渠道差异化。渠道就是企业分销产品的路径,通过为自己的产品选择不同的分销途径,也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产品差异化.

(4)促销差异化。企业通过利用独特的促销手段,包括广告、销售促进、人员推销和公共关系等,建立顾客对产品差异化的认知,使顾客感觉到企业与众不同的特色。(5)服务差异化。服务可以看作是产品的延伸部分,但是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激烈的竞争,核心产品差异化空间的不断缩小,人们普遍对服务产生了高度重视。尤其对于有形商品相对的服务产品而言,服务差异化通常是一种更为重要的差异化手段。从消费需求角度来看,产品差异的原因可以概括如下:(1)质量或设计方面的原因。(2)信息闭塞或不完整的原因。即消费者对所要购买的产品的基本性能和质量不了解引起的差异。(3)由销售者推销行为,特别是广告、促销和服务引起的牌号、商标或企业名称等引起的差异。(4)同类企业地理位置的差异。

24.市场进退壁垒:①进入障碍又称进入壁垒或进入门槛,它是指产业内已有厂商对准备进

入或正在进入该产业的新厂商所拥有的优势,或者说是新厂商在进入该产业是所遇到的不利因素和限制。形成进入壁垒的原因具体可分为规模经济壁垒、绝对费用壁垒、产品差别化壁垒、政策和法规壁垒。②某个厂商长期经营亏损、资不抵债,不能正常进行生产经营,就应该退出该产业,转产或破产,但实际上这样的厂商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很难从该产业中推出,那些对退出的限制就是该厂商在退出该产业时所遇到的障碍,即退出障碍。退出壁垒主要包括沉没费用壁垒、解雇费用壁垒、结合生产壁垒、政策和法规壁垒。

25.贝恩指数:指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之一乔·S·贝恩提出的通过考察利润来确立垄

断势力大小的指数。他的理由是,在一个市场中,若持续存在超额利润,一般就反映了垄断的因素。与测量需求的价格弹性或边际成本相比,现成的利润统计资料是容易找到的。当然,一个问题是,经济学家所说的经济纯利润,与会计角度上的利润不是一回事。

因此,为了能够计算超额利润,人们至少必须把会计上的利润换算成资本的机会成本或正常的收益率。贝恩把会计利润定义为:πA=R-C-D。其中 R=总收益,C=当期成本,D=折旧。于是超额利润或经济纯利润的定义就等于πe=R-C-D-iv。这里v=业主的投资额 i=从投资中可以获得的收益率因此利润率就等于πe/v。上述利润率看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 第一节产业 1.产业的含义:(1)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 (2)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①需求角度,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或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 ②供求角度,具有类似生产技术、工艺、过程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 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3)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2.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目的:制定产业政策,调节产业结构 (1)关联方式分类法 ①技术关联分类法: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等; ②原料关联分类法 ③用途关联分类法 ④方向关联分类法:单向、双向、环向关联;(纵向关联的前向、后向关联) ⑤战略关联分类法:主导、先导、支柱、重点、先行产业。 (2)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一阶段(初级生产阶段):农业、畜牧业; 第二阶段(18C60.英国工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纺织、钢铁; 第三阶段(20c)大量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非物质生产部门,商业、旅游、娱乐、文化等。(3)生产要素分类法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资本、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活劳动特别是 体力劳动所占的比重较大的产业。如纺织、服装、食品、零售、餐饮等。 ②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活劳动、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资本的有机 构成水平较高,产品物化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如交通、钢铁、机械、石油化学等基础工业和重工业。 ③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对知识的依赖程度大,即知识含量高、脑力劳动 所占得比重较大的产业。如航天、生物、高分子、信息、计算机等。 3.产业的其他分类方法 (1)四次产业分类 (2)产业发展阶段分类:分幼小、新型、朝阳、衰退、夕阳、淘汰产业等。 (3)霍夫曼分类法 消费资料工业(食品、服装、家具)、资本资料工业(金、机、运、化)、其他工业第二节产业经济学 学科领域: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理论、产业政策研究

产业经济学复习资料笔记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读后感霍利斯·B.钱纳里,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世界银行经济顾问,1918年生于弗吉尼亚洲,1950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68年获荷兰经济学院荣誉博士。他曾任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国际开发署副署长、世界银行副行长等公职,1965年起任哈佛大学教授至今。他还是世界经济计量学会会员、美国文理研究院研究员。钱纳里长期从事经济发展、产业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其主要著作有:《产业联系经济学》(合著,1959年)、《工业化进程》(1969年)、《发展计划研究》(1971年)、《发展型式,1950-1970》(合著,1975年)、《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1979年)等。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是作者80年代研究的新成果。1986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经济计量模型,通过多形式的比较研究,考察了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分析了结构转变同经济增长的一般关系;剖析了影响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特别是贸易政策和生产率增长的作用,并概括出外向型、中间型、内向型三种各具优劣的发展工业化型式。 本书所提出的理论思想及其具有特色的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方法对于各国发展战略的制订、经济理论研究具有借鉴意义。作者所主张的将投入产出模型、一般均衡模型、计量模型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的方法论,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也可提供有益的参考。 全书中最让人印象深刻是第二、三、四章,这一部分作者主要是对结构转变及其同总量增长的关系做出总的概括。最终发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变过程中的不同所在,对发达国家而言,资本存量和劳动力的增长以及劳动质量的提高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因素是出口和资源再分配这样的结构变量。 战后,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随着人均收入增加,这些国家的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一般来说,结构转变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在结构转变的第一阶段,占统治地位的是初级产品的生产活动(主要指农业)。在这一阶段,由于人均收入水平低,制成品的有限需求不能使制造业成为总产出的主要来源。同时在这一阶段资本积累低速至中速增长,劳动力增长加快,全要素增长率极为缓慢。结构转

中国考研复试 必备数据库试题1

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200 ~ 200 学年第学期《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考试试卷(A)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 1.数据库管理系统、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层次关系从核心到外围是() A.数据库管理系统、操作系统、应用软件 B.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软件 C.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软件、操作系统 D.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 2.要保证数据库的数据独立性,需要修改的是() A.三层模式之间的两种映射 B.模式与内模式 C.模式与外模式 D.三层模式 3.关系代数表达式σ2<5(S)表示() A.表示从S关系中挑选2的值小于第5个分量的元组 B.表示从S关系中挑选第2个分量值小于5的元组 C.表示从S关系中挑选第2个分量值小于第5个分量的元组 D.表示从S关系中挑选第5个分量值大于2的元组 4.下列四项中,不属于数据库特点的是( ) A.数据共享 B.数据完整性 C.数据冗余很高 D.数据独立性高 5.反映现实世界中实体及实体间联系的信息模型是( ) A.关系模型 B.层次模型 C.网状模型 D.E-R模型 6.SQL语言是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典型的数据库语言,它是() A.非过程化语言 B.过程化语言 C.格式化语言 D.导航式语言 7.将查询关系S的权限授予用户WANG,并允许该用户将此权限授予其 他用户。实现此功能的SQL语句是() A.GRANT SELECT TO S ON WANG WITH PUBLIC B.GRANT SELECT ON S TO WANG WITH PUBLIC C.GRANT SELECT TO S ON WANG WITH GRANT OPTION D.GRANT SELECT ON S TO WANG WITH GRANT OPTION 8.SQL中,下列涉及空值的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AGE IS NULL B. AGE IS NOT NULL C. AGE = NULL D. NOT (AGE IS NULL) 9.SQL语言中,删除一个表的命令是() A.DELETE B.DROP C.CLEAR D.REMOVE

数据库系统概论知识点总结

一、选择题: 1. 在关系数据库的结构化查询语言中,“DELETE FROM表名”表示(从基表中删除所有属性); 2.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事务的四个特性包括(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续性); 3.在数据库理论中,用二维表结构表示的数据模型称为(关系模型); 4.在数据库系统结构中,用户使用的数据视图称为(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数据库避免了一切数据冗余 B.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以共享 C.数据库避免了一切数据的重复 D.数据库具有完全的数据独立性 6.在关系数据库中,用于关系代的关系运算包括(选择,投影,连接,除运算); 7.封锁机制主要用于实现(并发控制); 8.转储的冗余包括(日志文件、数据库后背副本) 9.在局部视图设计中,分E-R图之间的冲突包含下列哪一个(A); A.属性冲突 B.实体冲突 C.联系冲突 D.关系冲突 10.关系演算是用(谓词)来表达查询要求的方式; 11.并发控制:把关系数据库从错误状态恢复到一致状态; 12.转储方式可分为(海量转储和增量转储); 13.在关系数据库的结构化查询语言中,实现分组查询的子句是(GROUP BY); 14.在关系数据库的结构化查询语言中,带有“EXISTS”谓词的子查询返回是(逻辑值真“true”假“false”); 15.在关系数据库的结构化查询语言中,实现“投影”操作的语句是(SELECT); 16.SQL语言提供的功能不包括(A); A.修改表结构 B.删除属性列 C.删除元组 D.授权 17.两个函数依赖集F和G等价的充分必要条件是(F*=G*); 18.下面列出的关于“视图”的条目中,不正确的是(C) A.视图是外模式 B.视图是虚表 C.加快查询语句的执行速度 D.简化查询语句的编写 19.事务定义不正确的说法是(C) A.用户定义的一个数据库操作序列 B.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

(考研复试)操作系统笔记

1:操作系统的目标: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系统吞吐量,使用户使用更方便,兼容新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2:操作系统的作用:用户和计算机硬件之间的接口,使用户方便的操纵硬件,计算机系统的管理者,对计算机资源进行抽象。 3:计算机系统的发展:人工操作方式(穿孔卡片),单道批处理系统(每次只从磁盘中调入一个程序进内存),多道批处理系统(调入多个程序,CPU可以切换),分时操作系统(将一台主机给多个用户使用)实时操作系统(响应快,同时面对大量的远程终端)。 4:操作系统特点:并发,共享,虚拟(空分,时分),异步。5:操作系统的功能:CPU管理(进程控制,同步,通信,调度),存储器管理(内存分配,内存保护,地址映射,内存扩充)设备管理(缓冲管理,设备分配,设备处理)文件管理(存储管理,目录管理,读写保护管理)接口(用户接口管理,程序接口管理) 6:操作系统结构:模块化操作系统,分层式操作系统,C/S 操作系统(分布式),微内核结构(建立在前三者的基础上,微内核只提高“最基本”的服务,进程调度、进程间通信、存储管理、处理I/O设备。其他服务,如文件管理、网络支持等通过接口连到微内核,微内核具有良好的移植性)。 7:传统操作系统中,进程是资源分配和独立运行的基本单

位。 8:为了并发才引入进程。 9:进程控制块PCB:是一个记录型数据结构,记录了操作系统所需的用户描述进程的当前状况和控制进程运行的全部信息,使一个在多道环境环境下不能独立运行的程序成为一个可以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系统创建一个进程的时候就要顺带着创建PCB,OS要调用一个进程的时候就要先查看PCB,系统将PCB组织成若干个链队列或索引表,PCB中有进程标识符,处理机状态,进程调度信息,进程控制信息等。10:进程的特性:动态,并发,独立(独立运行,独立分配资源,独立接受调度),异步(不可预知的速度前进)。11:进程的三种基本状态:就绪,阻塞,执行(就绪到执行到阻塞再回到就绪,执行可以直接回到就绪),此外还有挂起,创建,终止。 12:进程的创建:申请PCB,为新进程分配资源(子进程可以继承父进程,比如父进程打开的文件,和父进程的缓冲区等),初始化PCB,把新的进程插入队列。 13:进程的终止:找出PCB,读出进程状态,若进程在执行,就终止进程,若进程有子孙进程,还要把子进程终止。收回资源,移出PCB。 14:进程的阻塞:停止执行,PCB插入阻塞队列,CPU给另外一个就绪进程。

产业经济学复习要点

产业经济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与经营上具有相同特 征(同质性)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产业既不是微观经济的概念,也不是宏观经济的范畴,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观经济概念。 2.瓶颈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体系中未得到应有发展而已严重制约其他产业和国民经济发 展的产业。(P31) 3.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又称高级化,是指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或者说是产 业结构由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发展的过程。(P68) 4.产业关联:又称为产业联系,是指产业之间在经济技术上的数量比例关系,主要包括产 业之间投入产出、供给需求的数量关系。 5.直接消耗系数:又叫投入系数,是用各部门的总产量除以该部门所消耗的其他部门的产 品数量,也就是用各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品价值除以各投入要素的分量,即: a ij=X ij/X j (i,j=1,2,…,n) 其中,a ij为直接消耗系数,X ij表示第j产业部门生产中所消耗第i部门产品数量的价值;X j表示j产业部门的总投入。(P97) 6.产业布局:经济学意义上的产业布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各部门、各要素、各环 节在地域(空间)上的动态组合与分布。(PPT) 7.产业集聚:又称为产业聚集、产业群集,是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的行为和过程。产 业集聚的结果会形成产业集群。(P149) 8.市场行为: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的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的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 决策行为。(PPT) 9.市场绩效: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PPT) 10.市场结构: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PPT) 11.市场集中度(Market Concentration Rate):是测量产业竞争性和垄断性的最简单易行与 最常用的指标,一般以产业内规模最大的若干家厂商的有关指标值X(产量、销售额、资产额、增加值、职工人数)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分量来衡量。该产业m家前n位企业的集中度CR n的计算公式是:CR n=/(P178)

数据库考研必备复试题

试卷一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在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数据独立性最高的是()阶段。 A. 数据库系统 B. 文件系统 C. 人工管理 D. 数据项管理 2. ()是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结构的数据集合。 A. 网络系统 B. 数据库系统 C. 操作系统 D. 数据库 3. 在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中,描述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是()。 A. 外模式 B. 内模式 C. 存储模式 D. 模式 4. 作为关系数据系统,最小应具备的关系运算是()。 A. 排序、索引、统计 B. 选择、投影、连接 C. 关联、更新、排序 D. 显示、打印、制表 5. 在select语句中使用group by Sno时,Sno 必须出现在()子句中。 A. where B. from C. select D. having 6. 在where语句的条件表达式中,及零个或多个字符匹配的通配符是()。 A. * B. ? C. % D. _ 7. 对关系模式进行分解时,要求保持函数依赖,最高可以达到()。 A. 2NF B. 3NF C. BCNF D. 4NF 8. 在关系模式R(U,F)中,Y∈X F+是X→Y是否成立的()。 A. 充分必要条件 B. 必要条件 C. 充分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9. 在关系数据库设计阶段中,完成关系模式设计的阶段是()。 A. 需求分析阶段 B. 概念设计阶段 C. 逻辑设计阶段 D. 物理设计阶段 10. 基本E-R图就是数据库的()。 A. 外模式 B. 逻辑模式 C. 内模式 D. 概念模式 11. 从数据流图构造E-R图时,选择实体一般应先考虑数据流图中的()。 A. 数据项 B. 数据流 C. 数据处理 D. 数据存储 12. 以下()不是当前常用的存取方法。 A. 索引方法 B. 聚簇方法 C. HASH方法 D. 链表方法 13. 事务一旦提交,对数据库的改变是永久的,这是事务的()。 A. 原子性 B. 一致性 C. 隔离性 D. 持久性 14. 并发控制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保持数据库状态的()。 A. 安全性 B. 完整性 C. 可靠性 D. 一致性

数据库系统概论王珊第五版学习笔记

第一章 1.数据库的四个基本概念: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 数据:是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描述事物的符号称为数据。 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数据库数据具有永久存储、有组织和可共享三个基本特点。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计算机的基础软件。 数据库系统:是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程序和人组成的存储、管理、处理和维护数据的系统。 2.数据处理和数据管理。 数据处理:指对各种数据进行手机、存储、加工和传播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数据管理:指对数据进行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 3.数据独立性。 物理独立性: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数据库中数据的物理存储是相互独立的。 逻辑独立性: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是相互独立的。 4.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现实世界的模拟)。 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概念模型:信息模型,按照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建模,主要用于数据库设计。 逻辑模型:按照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 物理模型:描述数据在计算机内部的表示方式和存取方法。 数据模型组成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 5.信息世界中的基本概念。 实体: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 属性: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征。 码: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集。 联系:失误内部以及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实体内部的联系通常是指组成实体的个属性之间的联系,实体之间的联系通常是指不同实体集之间的联系。实体之间的联系有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等各种类型。 6.数据完整性约束条件。 实体完整性:检查主码值是否唯一,检查主码的各个属性是否为空。实体完整性在

2017延边大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1.产业分化: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产业的规模不断壮大,在分工持续深化的前提下,原产业开始裂变,形成更为专门化的子产业的过程。 2.市场集中度:是用于刻画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买者或卖者具有怎样的相对规模结构的指标。市场集中度直接影响着在位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和竞争程度。通常所说的集中度,主要是指卖方市场的集中度。 3.限制性定价:指一个在位厂商制定一个价格和产量使得进入者不能获得足够的需求以实现盈利,从而使得进入者不能进入该市场。 4.双重加成定价:在存在零售商的情况下,对于零售商来说,生产商的批发价格是它的成本,它会在生产商制定的批发价格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加成。它的定价依据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5.产业融合:是指在技术或市场的推动下,一些原本由不同产业分别进行的全部或部分经济活动被统一到专门的企业中进行,以适应技术或市场的需求。 6.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在所提供的产品上形成足以引起买者偏好的特殊性,使买者将它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相区别。其实质是指消费者认为产品之间的替代不完全的状况。 7.纵向约束:是指生产商与销售商之间在产品销售方面达成的约束性协议,包括生产商对零售商的约束和零售商对生产商的约束,其目的是为了克服生产商与零售商的纵向关系中阻碍双方利益增进的因素。 8.价格歧视:是指同一企业就同一种商品,对不同的买者或是依据买者购买的不同商品数量,制定不同的单价。相对于统一的线性定价而言,价格歧视的定价体系更为复杂,采用价格歧视会比单一的统一定价获得更多的利润。 9.产业关联:在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的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这种技术经济联系在产业经济学中被称为产业关联,其实质是各产业相互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 10.市场结构:是指规定市场的卖者(企业)之间、买者(企业或消费者)之间、买者集团与卖者集团之间,以及市场上已有的买者和卖者与准备进入市场的潜在的买者和卖者之间等诸关系的因素及其特征。 二.简述 1.生产结构的分类有哪几种?每一种分类又具体如何分类? 答:(1)两大部类分类法,即可在实物形态上将社会总产品分为两大部类,即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 (2)农轻重产业分类法,将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物质生产部门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个部门。 (3)霍夫曼分类法,将工业分为三大类:消费资料工业、资本资料工业和其他工业。 2.产业关联的方式有哪几种,并简单解释每一种关联方式的含义。 答:(1)前向关联关系:是指一产业通过提供供给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2)后向关联关系:是指一产业通过需求吸收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3)环向关联关系: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依据前、后关联关系组成了产业链,此产业链通过复杂的技术经济联系往往会形成一个“环”,对于这种环状的产业关联,称为环向关联关系。

北京大学产业经济学考研参考书分数线笔记

该文档包括专业2014-2015年招生人数、录取分数、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复试内容以及考研模拟测试题。--育明教育姜老师 北京大学经济金融学硕 光华管理学院 专业2014招 生人数 考试科目2015年招生人数 产业经济学1政治英语一数学三 896经济学 复试2-2 2013年分数线:5590380 2014年分数线:5590370 2015年分数线:5590370 参考书目: 《微观经济学》朱善利北京大学出版社 《微观经济学》经济中心考研指定参考书)周惠中上海人民出版社《微观经济学》黎诣远清华大学出版社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范里安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宏观经济分析--理论与政策》张一驰中国经济出版社 《宏观经济学》多恩.布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高级水平:(鉴于目前出题情况,难度有增大趋势,推荐研究生一年级教材)

《微观经济学十八讲》(经济中心考研指定参考书)平新乔北京大学出版社 《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范里安(或瓦里安)经济科学出版社《高级宏观经济学》戴维·罗默商务印书馆 复试内容 一、北京大学2014年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专业)基础分数线为370分,{2013:380}英语、政治不低于55分,数学、专业课不低于90分。参加复试的同学一般应达到北京大学2014年经济学门类基础分数线。 复试仍将采取差额复试方式。根据教育部和学校的有关文件规定,我院各专业参加复试的人数一般不超过200%,进入复试范围的最低总分分数并列的考生,可一同进入复试。复试名单原则上按照上线考生总分由高到低的原则进行确定。 二、复试内容: 1、英语听力: 按照教育部要求,2014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在复试阶段进行外语听力考试和口语测试。 听力考试由研招办统一组织,考试时间为3月16日下午2:00—2:30,考场分别设在二教和三教,考生于1:45入场,1:55停止入场,具体安排考前见研究生院网页通知。听力考试成绩满分为30分,按1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中。 2、专业(方向)面试:

(考研复试)数据库笔记

1:数据: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2: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3:数据库管理系统维语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具有,数据定义,数据组织管理,数据操纵,数据库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数据库建立和维护。 4: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系统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简称数据库。 5:数据管理技术3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数据不保存,应用程序管理数据,数据不共享,数据不具有独立性。文件管理阶段:数据可以长期保存,文件系统管理数据,数据共享性差冗余大,数据独立性差。数据库系统阶段:数据结构化,数据共享性好,冗余低,易扩充,独立性高。 6:数据模型分为:第一类:概念模型。第二类是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逻辑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对象关系模型),物理模型:对数据最低层的抽象,描述数据库在系统内部的表示方式和存取方式。从现实世界到概念模型的转换是由数据库设计人员完成,从概念模型到逻辑模型转换由数据库设计人员和工具完成,逻辑模型到物理模型就由DBMS完成。 7:数据模型由:数据结构(描述数据库对象和对象之间的,

完整,数据操作(对数据库中各对象的操作的集合)关系).性约束(数据和其联系所具有的制约)三部分组成。 9:层次模型:简单清晰,查询效率高,良好的完整性支持,但是和现实世界不符,查询子女必须通过双亲。网状模型:更直接的表达现实世界,存取效率高,但是结构复杂。关系模型:简历在严格的数学模型上。概念单一,简单易懂,存取路径对用户透明,高独立性,保密性,但是查询效率不高。10:数据库三级模式结构:外模式,模式,内模式,外模式有多个,就是视图的意思,模式就是数据的逻辑结构,内模式就是物理结构。 11:三级结构有两层映像:外模式/模式映像:修改此映像保证外模式不变,保证逻辑路理性,模式/内模式映像,修改此映像保证模式不变,保证物理独立性。 12: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管理员构成。 13:关系数据库:候选码:某一列的值能唯一标识一个元组。主码:候选码之一。候选码们的属性称为主属性, 14:实体完整性:主码不为空。参照完整性:关系的外码一定为其他关系的主码,或者外码全部为空。用户定义完整性:比如XX不能为空,XX只能取指定值。 15:SQL 结构化查询语言 16:查询:select。定义:create,drop,alter。操纵:insert,。

数据库系统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重点知识)

数据库系统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重点知识)

精心整理,用心做精品2 试题十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 题目要 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是( )、数据独立、减少数据冗余、避免数据不一致 和加强了数据保护。 A .数据共享 B .数据存储 C .数据应用 D .数据保密 2. 数据库系统中,物理数据独立性是指( )。 A .数据库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相互独立 B .应用程序与DBMS 的相互独立 C .应用程序与存储在磁盘上数据库的物理模式是相互独立的 D .应用程序与数据库中数据的逻辑结构相互独立 3. 在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中,描述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征 的是( )。 A .外模式 B .内模式 C .存储模式 D .模式 4. E-R 模型用于数据库设计的哪个阶段( )? A .需求分析 B .概念结构设计 C .逻辑结构设计 D .物理结构设计 5. 现有关系表:学生(宿舍编号,宿舍地址,学号,姓名,性别,专 业,出生日期)的主码是( )。 (考 生 答 题 不 得 超 过 此 线)

A.宿舍编号 B.学号 C.宿舍地址,姓名 D.宿舍编号,学号 6.自然连接是构成新关系的有效方法。一般情况下,当对关系R和S使用自然连接时,要求R和S含有一个或多个共有的()。 A.元组 B.行 C.记录D.属性 7.下列关系运算中,()运算不属于专门的关系运算。 A.选择B.连接 C.广义笛卡尔积D.投影 8. SQL语言具有()的功能。 A.关系规范化、数据操纵、数据控制 B.数据定义、数据操纵、数据控制 C.数据定义、关系规范化、数据控制 D.数据定义、关系规范化、数据操纵 9.如果在一个关系中,存在某个属性(或属性组),虽然不是该关系的主码或只是主码的一部分,但却是另一个关系的主码时,称该属性(或属性组)为这个关系的() A.候选码 B.主码 C. 外码 D. 连接码 精心整理,用心做精品3

产业经济学重点

产业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 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17) 3.如何理解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P20)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马歇尔冲突(P33) 完全可竞争市场(P40) 二、思考题 5.简述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P35) 6.试述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P37-39)8.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奥地利学派的主要观点有哪些?(P42)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范围经济(P77) 二、思考题 3.按照科斯的观点,简要论述什么是企业。(P78-79) 4.描述交易性质的三个维度分别是什么?(P81) 5.古典企业具有哪些特征?(P83)

6.与西方企业比较,东方企业具有哪些特点?(P86-87)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掠夺性定价(P111) 限制性定价(P111) 卡特尔(P117) 规模经济(P123) 二、思考题 3.产品差异化的主要方式有哪些?(P103-104) 4.简述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的构成因素。(P107-109) 6.简述广告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影响。(P113) 7.试述企业兼并的主要动机及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P115-116)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静态竞争(P134) 先动优势或先发制人(P142) 战略联盟(P151) 思考题: 2.静态竞争策略性行为包含哪些?(P135-141)

3.动态竞争策略性行为包含哪些?(P142-146)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配第—克拉克定律(P164) 二、思考题 3.产业结构演进有哪些规律性?(P162-164) 4.简述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经济成长阶段论。、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P165-166) 第七章 一、名词解释 产业关联的含义(P172) 二、思考题 产业间联系方式的类型(P174) 第八章 一、名词解释 产业结构优化(P205) 产业结构高度化(P209) 产业结构合理化(P214) 地区产业结构(P219)

产业经济学复习整理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产业经济学: 研究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管理、产业发展等问题的经济理论,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学科。 2.产业组织(industry organization): 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是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这种企业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3.范围经济:单一经营企业内部由于生产或分配多种产品而带来的成本的节约(钱德勒); 单个企业联合生产多种产品比多个企业各自生产一种产品更有效率。即范围经济。 4.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利用市场机制进行交易(形成契约)的成本。 5.有效竞争:克拉克提出了有效竞争概念:即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 用的竞争格局。 6.市场集中度:用于表示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规模结构的指标, 反映特定市场的集中程度。 7.市场绩效:市场绩效是指一定市场结构中,有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 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 8.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指的是各博弈方先后行动,后行动者知道先行动者的具体行动是什么且各博弈方对博弈中各种策略组合情况下所有参与人相应的得益都完全了解。 二、填空题 1)企业并购类型: 横向(水平)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 2)一个经济组织必须解决的两大关键问题 3)按照生产要素在企业中的集中程度和产出量的大小,可以把规模经济分为三个层次: 单一产品的规模经济; 工厂水平上的规模经济; 多工厂水平上的规模经济。 4)产业经济学是介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学。 5)产品差别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1]影响市场集中度 [2]形成差别化壁垒 6)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过头垄断市场的定价行为,其中寡头企业行为包括 7)产业管制按照规制的手段划分:可以分为直接规制和间接规制。 8)现代企业理论的三大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

中国考研复试必备数据库试题1

中国考研复试必备数据库试题1 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200 ~ 200 学年第学期 , 《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考试试卷,A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 1.数据库管理系统、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层次关系从核心到外围是( ) A.数据库管理系统、操作系统、应用软件 B.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软件 C.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软件、操作系统 D.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 2.要保证数据库的数据独立性,需要修改的是( ) A.三层模式之间的两种映射 B.模式与内模式 C.模式与外模式 D.三层模式 3.关系代数表达式σ(S)表示( ) 2<5 A.表示从S关系中挑选2的值小于第5个分量的元组 B.表示从S关系中挑选第2个分量值小于5的元组 C.表示从S关系中挑选第2个分量值小于第5个分量的元组 D.表示从S关系中挑选第5个分量值大于2的元组 4.下列四项中,不属于数据库特点的是( ) A.数据共享 B.数据完整性 C.数据冗余很高 D.数据独立性高 5.反映现实世界中实体及实体间联系的信息模型是( ) A.关系模型 B.层次模型 C.网状模型 D.E-R模型

6.SQL语言是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典型的数据库语言,它是( ) 过程化语言 B.过程化语言 A.非 C.格式化语言 D.导航式语言 7.将查询关系S的权限授予用户WANG,并允许该用户将此权限授予其他用户。实现此功 ) 能的SQL语句是( A.GRANT SELECT TO S ON WANG WITH PUBLIC B.GRANT SELECT ON S TO WANG WITH PUBLIC C.GRANT SELECT TO S ON WANG WITH GRANT OPTION D.GRANT SELECT ON S TO WANG WITH GRANT OPTION 8.SQL中,下列涉及空值的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AGE IS NULL B. AGE IS NOT NULL C. AGE = NULL D. NOT (AGE IS NULL) 9.SQL语言中,删除一个表的命令是( ) A.DELETE B.DROP C.CLEAR D.REMOVE 10.SQL语言中,HAVING子句用于筛选满足条件的( ) A.列 B.行 C.分组 D.元组 11.数据库的并发操作可能带来的问题包括( ) A.丢失更新 B.数据独立性会提高 C.非法用户的使用 D.增加数据冗余度 12. 若事务T1已经给数据A加上了共享锁,则事务T2( ) A.只能再对A加共享锁 B.只能再对A加排他锁 C.可以对A加共享锁,也可以对A加排他锁 D.不能再给A加任何锁 13.数据 库中的封锁机制是( )的主要方法。 A.完整性 B.安全性 C.并发控制 D.恢复 14.在关系数据库设计中,绘制E-R图属于( )阶段的任务,

(完整版)个人自述考研复试

个人自述考验复试 尊敬的评审老师: 您好!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自述。我是XX,于201X年X月毕业于XX大学,我的专业是XX学。在校期间我系统的学习了XX学的相关课程,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并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同时通过阅读丰富了各方面的知识。我将从下面几方面介绍自己: 一、政治表现 我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认真贯彻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坚定政治立场。不断学习法律知识,时刻以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诚实守信的道德标准衡量自己的行为,督促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平常喜欢看新闻和报纸,了解时事和政治,积极提高个人的政治觉悟和品格修养。希望能早日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为党、为人民奉献自我。 二、外语水平 随着经济全球化,英语的重要作用在学习和生活中日益凸显。对于护理学专业的学习者而言,更是如此。在大学期间,我努力学习英语,一次性通过了国家四、六级英语考试。并且仍不断学习,继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为自己打下一个良好的英语基础。 三、业务和科研能力 在校期间,本人认真学习专业课知识。在医实习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对实际进行一定的对比和分析,并进行理性的思考。我具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我觉得沟通交往能力对于以后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还有,我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是个尊重他人和礼让的人,相信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能把团体的力量发挥到最大。此外,我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并且不惧艰辛和挑战。虽然我现在之所学是如此的冰山一角,但是我相信渴望知识、不惧挑战的我将会在知识和科研的海洋里乘风破浪。通过以上的个人陈述,我认为自己在业务和科研能力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但我深知自己的知识还很欠缺,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希望通过研究生的学习,在老师的帮助下提升自己。 四,研究计划 如果能有幸成为XX大学XX学院的一员,我一定倍加珍惜这个学习机会,致力于学习和科研工作。具体来说,第一,就是除了公共课和专业的学习外,我会大量的阅读自己研究方向的中外文献并做好阅读笔记,注重培养自己理解、分析、评价论文的能力。同时,争取每个实践机会并参与导师的项目和课题的研究。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尝试并逐步提高论文写作。第二,我仍会坚持并加倍努力学习英语,更注重自己听、说能力的提高。同时,提高阅读国外文献的能力。第三,网络对于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都是极其重要的,我会努力提高运用网络

产业经济学课本练习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顾名思义就是产业,即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具体来说,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二)如何理解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产业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学科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从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经济的研究来看,与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各个具体对象相对应,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领域一般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产业组织理论(2)产业结构理论 (3)产业关联理论(4)产业布局理论 (5)产业发展理论(6)产业政策研究 (三)学习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 1.理论意义 ①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统一的经济学体系的建立; ②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沟通; ③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2.实践意义 ①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 ②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③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 3.现实意义 ①研究产业经济学,正确把握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成因及趋势,为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促使我国经济建设的两个转变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②过去产业布局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产业布局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所以要杜绝这些弊病的重演,就必须加深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和理解。由此可见,研究产业经济学也是当今中国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 (四)产业经济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4.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5.博弈论的分析方法; 6.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 7.案例研究方法; 8.系统动力学方法。 (五)什么是产业,如何理解产业的含义? 1.产业是一种社会分工现象,它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 2.产业的含义:产业即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3.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其

大数据的库考研复试的的题目

试卷一(工业大学)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在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数据独立性最高的是( A )阶段。 A. 数据库系统 B. 文件系统 C. 人工管理 D. 数据项管理 2. (D )是存储在计算机的有结构的数据集合。 A. 网络系统 B. 数据库系统 C. 操作系统 D. 数据库 3. 在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中,描述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是( D )。 A. 外模式 B. 模式 C. 存储模式 D. 模式 4. 作为关系数据系统,最小应具备的关系运算是( B )。 A. 排序、索引、统计 B. 选择、投影、连接 C. 关联、更新、排序 D. 显示、打印、制表 5. 在select语句中使用group by Sno时,Sno 必须出现在(C )子句中。 A. where B. from C. select D. having 6. 在where语句的条件表达式中,与零个或多个字符匹配的通配符是(C )。 A. * B. ? C. % D. _ 7. 对关系模式进行分解时,要求保持函数依赖,最高可以达到(B )。 A. 2NF B. 3NF C. BCNF D. 4NF 8. 在关系模式R(U,F)中,Y∈X F+是X→Y是否成立的(A )。 A. 充分必要条件 B. 必要条件 C. 充分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9. 在关系数据库设计阶段中,完成关系模式设计的阶段是(C )。 A. 需求分析阶段 B. 概念设计阶段 C. 逻辑设计阶段 D. 物理设计阶段 10. 基本E-R图就是数据库的( D )。 A. 外模式 B. 逻辑模式 C. 模式 D. 概念模式 11. 从数据流图构造E-R图时,选择实体一般应先考虑数据流图中的(D )。 A. 数据项 B. 数据流 C. 数据处理 D. 数据存储 12. 以下( D )不是当前常用的存取方法。 A. 索引方法 B. 聚簇方法 C. HASH方法 D. 链表方法 13. 事务一旦提交,对数据库的改变是永久的,这是事务的(D )。 A. 原子性 B. 一致性 C. 隔离性 D. 持久性 14. 并发控制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保持数据库状态的( D )。 A. 安全性 B. 完整性 C. 可靠性 D. 一致性 15. 在数据库系统中,对存取权限的定义称为( A )。 A. 授权 B. 定义 C. 约束 D. 审计 16. 视图建立后,在数据字典中存放的是( D )。 A. 查询语句 B. 视图的定义 C. 组成视图的表容 D. 产生视图的表定义 17. 由全码组成的关系模式,最高可以达到的模式为(D )。 A. 4NF B. 2NF C. 3NF D. BCNF

数据库系统概论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数据库(DB):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具有娇小的冗余度、交稿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间的数据管理系统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用途: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包括数据定义功能,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操纵功能,数据库的事物管理和运行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其他功能。 数据库系统(DBS):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构成。目的:存储信息并支持用户检索和更新所需的信息。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数据结构化;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数据独立性高;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概念模型实体,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 属性,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称为属性。 码,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集称为码。 域,是一组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值的集合。 实体型,具有相同属性的实体必然具有的共同的特征和性质。 实体集,同一类型实体的集合称为实体集。 联系 两个实体型之间的联系一对一联系;一对多联系;多对多联系 关系模型关系,元组,属性,码,域,分量,关系模型 关系数据模型的操纵与完整性约束关系数据模型的操作主要包括查询,插入,删除和更新数据。这些操作必须满足关系完整性约束条件。关系的完整性约束条件包括三大类: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数据库系统三级模式结构外模式,模式,内模式 模式:(逻辑模式)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模式。

考研复试自我介绍的必知常识

考研复试自我介绍的必知常识 考研复试自我介绍一般包括五个部分:1.开场白 2.姓名,英文名,毕业院校,毕业专业 3.为什么想读研 4.将来愿意从事的方向,读研时的打算 5.结束语。每一部分都很关键,但是考生在介绍的时候也要有所侧重,有7个点必不可少,下面凯程具体和大家谈谈。 开场白比较简单,一般就是一个简单的问候和寒暄,如:Good morning,dear distinguished teachers!I am very glad to be here for this interview.其中要特别注意要与面试老师打招呼。 第二点关于姓名,毕业院校,所学专业部分不是自我介绍的重点,同学们在讲这部分的时间基本就是面试老师们浏览个人简历的时间,这部分按部就班介绍就可以了。参考表达:I am Li Ming.My English name is Jacky Lee.You can call me that if you’d like to.I am majored in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I will graduate from***University in this coming July. 考研原因几乎是每个导师都会关心的问题,因此最好把这个问题就放在自我介绍里面说了。这部分的内容我们务必要让考官感到我们选择这个专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一个理性的选择而不是一时冲动。通常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回答。 兴趣,即强调对所报考的专业怀有极大的兴趣(have significant interest in...)。如果本科就读的专业与报考的专业一致,则可以说明想继续深造(further education)的愿望。如果不一致,则要说明报考专业对你的吸引力(...appeals to/attracts me a lot)。 优势,即强调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在知识、学术方面的优势,如:知识面更广(wider knowledge),学术更专业(more professional),眼界更广阔等(broaden ones horizon)。 益处,即强调考研对你的未来的积极影响(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可以从求职、职业规划、人生经历等方面入手进行说明。可参考的词汇、短语如下:Be helpful, contribute to,be beneficial to,be conductive to,be a definite advantage, become a strong point when it comes to...等等。 对于那些在职考生或有工作经验的考生来说,考官乐于知道他们为什么(放弃工作而)重新学习。考生可以直言在工作发现某些知识或技能很重要,希望能通过学习在这些方面进行提高(In my work,I found...is rather important.I always believe that one will easily lag behind unless he keeps on learning.So I choose to go back to school and improve myself。)。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