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专题检测

(完整版)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专题检测

(完整版)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专题检测
(完整版)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专题检测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专题检测

(满分91分,时间50分钟)

一、基础知识运用(60分)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

B.山川相缪。

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D.或师焉,或不焉。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举匏尊以相属。

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须臾成五采。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其阴,济水东.流。

C.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 D.顺流而东.也。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吾未见其明.也。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D.上.食埃土。

6、与“明烛天南”中“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不知东方之既白.。

C.始指异.之。

D.其曲.中规

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耻学于师.。/孔子师.郯子。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惑而.不从师。

D.泣孤舟之.嫠妇./ 凌万顷之.茫然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从而

..,少圜。

..师之。 B.多平方

C.徘徊于斗牛

..师。

..之间。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郦道元所谓

..生于吾乎。

..环水也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而日参省乎己。

..者。 D.君子博学

10、与“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C.吾从而师之。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11、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目遇之而成色。

B.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C.惑而不从师。

D.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作师说以贻之

C.古谓之东门溪水。

D.耳得之而为声。

13、下列各组中“之”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C.不知东方之既白。/不知日之入。

D.凌万顷之茫然。/人非生而知之者。

14、下列各组句子中“于”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月出于东山之上

B .渔樵于江渚之上/ 学于余。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不拘于时

D.青,取之于蓝。/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5、下列各句中“乎”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C. 郁乎苍苍。

D.相与枕藉乎舟中。

16、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其皆出于此乎

1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而绝.江河。/不绝.如缕。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是.月丁未

D.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指异之。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B.吾师.道也。/不耻相师.。

C.纵一苇之所如.。/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D.东.望武昌。/ 顺流而东.也。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而.又何羡乎?/侣鱼虾而.友麋鹿。

B.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而耻学于.师。/寄蜉蝣于.天地。

D.凌万顷之茫然.。/何为其然.也?

20、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苏子与客游于赤壁之下

B.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不拘于时。

21、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凌万顷之茫然。

B.相与枕藉乎舟中

C.师不必贤于弟子。

D.学于余。

22、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而又何羡乎?

B.而今安在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渺渺兮予怀。

23、下列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及.既上,苍山负雪(等到)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虽然)

B.是故无.贵无贱。(无论)或.师焉,或不焉。(或者)

C.挟.飞仙以遨游。(挟持)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经)

D.明烛.天南(照)学不可以已.。(停止)

24、下列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郯子之徒.。(弟子)戊申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B.不知东方之既.白。(已经)横槊.赋诗。(长矛)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晓)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D.锲而不舍.。(停止)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表彰)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26、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A.③①②④⑤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D.②①③⑤④

2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28.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在本名以外还起了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字。

B.童子,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汉代已有,始以荐举为主,后增加考试,只有通过考试的书生才称童生。

C.五经,儒家五部典籍的合称。《诗》温柔宽厚,《书》疏通知远,《易》洁静精微,《礼》恭俭庄敬,《春秋》属词比事。

D.刑部,又称“秋官”“宪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29、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世宗初”“保定元年”“天和元年”“建德元年”“宣政元年”都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的方法。此外,古代还有用干支纪年或年号与干支合起来纪年的。

B.“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C.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著名人物有汉高祖刘邦、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30、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C.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始于秦,完善于汉,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司”即“主管”“管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请量户口/众寡课责官吏/出纳无壅/增损有宜/公籴未充/则禁争籴以规利者/ B.请量户口众寡/课责官吏/出纳无壅/增损有宜/公籴未充/则禁争籴以规利者/

C.请量户口众寡/课责官吏/出纳无壅/增损有宜/公籴未充则禁/争籴以规利者/ D.请量户口/众寡课责官吏/出纳无壅/增损有宜/公籴未充则禁/争籴以规利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契丹,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游牧民族,后来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各部,国号契丹。

B.河东,河东郡。“河”在古代专指黄河。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西南境,因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

C.正书,字体名,亦称“楷书”、“真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形体方正,笔画平直。

D.谢事,指谢绝世俗事务,隐居起来。在古代,官员因不愿做官,退居乡里,隐居山林,寄情山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衍笃志于学,具有诗书才华。他早年刻苦求学,晚年归隐后创作诗歌,而且对多种书法样式都有一定的造诣。

B.杜衍政绩卓著,深受朝廷器重。巡行潞州时,他不畏权势,纠正冤狱;治理扬州时,政治声誉甚至传到了太后那里。

C.杜衍审时度势,正确判断形势。契丹与元昊作战时,范仲淹想让杜衍率兵随从他出征,杜衍分析当时形势,加以拒绝。

D.杜衍看淡财物,为人低调内敛。隐退之后,他不穿士人的衣服;临终告诫儿子死后装殓从简,不要营建高大坟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衍为治谨密,不以威刑督吏,然吏民亦惮其清整。(5分)

(2)衍清介不殖私产,寓南都凡十年,第室卑陋,居之裕如也。(5分)

三、默写填空(6分)

1、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2、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举木材经过墨绳量过并加工能取直和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会变锋利这两个事例来打比方,目的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做人的道理。

4、《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赤壁赋》中苏轼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

6、《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

必修一参考答案

一、1-5DCBBB 6-10DCBDA 11-15(CD)ACCD 16-20DCBBC 21-25ADDBC

26.【答案】D

27、解析A项,说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答案 A

28、解析B项,根据明清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的,都称作童子。答案 B

29、解析A项,“都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的方法”错误,“世宗”是皇帝的庙号。答案 A

30、解析C项,刺史,又称刺使,官职。西汉初年,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可见刺史制度始于西汉武帝时期。答案 C

二、1.B

2.D(“谢事”指辞职,文中非不愿为官,而是因年老)

3.C(应是“范仲淹想自己率兵出战”)

4.(1)杜衍处理政事严谨细密,不用严刑来督责官吏,但官吏和百姓也畏惧他的清正严整。(为治、威刑、督、惮、清整,各1分)

(2)杜衍清廉正直不积聚私产,居住在南都共十年,房屋狭小简陋,住在里面很满足。(清介、殖、寓、卑陋、裕如,各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杜衍童年坚守志向、砥砺节操,尤其酷爱读书。考中进士甲科,补扬州观察推官。提升为乾州知州,等到罢官回乡的时候,两州的老百姓在州境上等候挽留杜衍,说:“为什么要调走我们贤明的太守呢?”升任尚书祠部员外郎,巡视潞州。宁化军守将将人审讯定为死罪,案情不实,杜衍核实加以改正。守将不伏罪,上诉朝廷,诏令刑狱复审,果然罪不当死。又调任扬州知州。杜衍处理政事严谨细密,不用严刑来督责官吏,但官吏和百姓也畏惧他的清正严整。章献太后派遣使者安抚淮南,使者回京,还没有说其他话,就问杜衍是否安康,使者将杜衍的治理情况向太后做了汇报。太后感叹说:“我知道很久了。”仁宗特地征召他为御史中丞。杜衍上奏说:“年成有好有坏,因而谷价有高有低,官府用法律来平抑价格。如今富商,乘粮价低时收取,发生旱涝灾荒时,则进行囤积而不发放,希望价格不断上涨,来获取丰厚之利。请求根据户口的多少,督促官吏,按时收放不要误时,价格要适宜。官府买进的粮食不充足,也要禁止富商争相买粮来谋求暴利。”授职吏部侍郎、枢密使。契丹与赵元昊在黄河外交战,参知政事范仲淹宣抚河东,想自己率兵出战。杜衍说:

“两国正在交战,从形势上看一定不会来进攻我们,我们不可轻易出兵。”范仲淹在仁宗面前与杜衍争议,并诋毁杜衍,言辞十分尖刻急迫。范仲淹曾经以父辈的礼节来对待杜衍,杜衍不因此而忌恨他。杜衍喜欢推荐贤士,阻止佞幸之徒,因此小人多不高兴。这时范仲淹、富弼想重新治理国事,与执政者不和,范仲淹、富弼已离京任宣抚使,上奏者附会执政者,更加攻击二人的过失。杜衍支持他们,被认为结纳朋党,于是以太子少师退休。杜衍清廉正直不积聚私产,居住在南都共十年,房屋狭小简陋,住在里面很满足。出入随从的约十来人,戴乌帽、穿皂履绨袍、系革带。有人规劝杜衍穿居士服,杜衍说:“年老谢职,还可以盗用高士之名吗?”善于写诗,正书、行、草都有章法。病重,仁宗派遣宦官赐药,带着太医前去看望,没有来得及,去世,终年八十岁。追赠司徒兼侍中,谥号“正献”。告诫他的儿子努力忠孝,用一枕一席来进行装殓,用小的墓穴低矮的坟冢来安葬。曾自作遗疏,言语中没有谈到私事。

三、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参考答案[1]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参考答案 一.通假字 1.(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通“供”) 3.(说,通“悦”) 4.(知,通“智”) 5.(“反”通“返”,返回) 6.(“振”通“震”) 7.(“还”通“环”,绕) 8.(“卒”通“猝”,突然) 9. (“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10. (“要”通“邀”,邀请) 11.(“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12. (“蚤”通“早”) 13. (“郤”通“隙”,隔阂、嫌怨) 14. (“坐”通“座”,座位) 15.(“说”同“悦”,喜欢、高兴。) 16.(“以”通“已”,已经。) 17. (“庭”通“廷”,朝堂。) 18. (“见”通“现”,出现。) 二.古今异义 1.(古义:出行的人) 2.(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3.(古义:那人) 4. (古义)眼泪 5. (古义)礼品 6. (古义)走投无路 7.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8. (古义)宫廷的侍卫 9.投击 10. (古义)大腿 11.古义:崤山以东 12.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13.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14.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15.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 16.古义:对待。今义:遇到。 17、古义:刻毒,今义:与“浅”相对。 18、古义:悬赏,重金征求。今义:买。 19.古义:拿、举

三.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同下文“秦军”) 2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3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4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5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6(“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7(函:名词当状语,用匣子) 8 (前:名词当动词,上前) 9 (朝服:名词当动词,穿起上朝的衣服) 10(迟:意动用法,认为……迟缓) 11(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12 (箕踞:名词当状语,像簸箕一样) 13 (远:形容词当名词,远方) 14 (衣冠:名词当动词,穿衣戴帽) 15(北:名词当状语,向北) 16(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17 (造户籍册或登记) 18 (使眼色) 19 (用刀割刺) 20 (取道) 21(称王) 22 (连夜) 23 (象对待兄长那样) 24 (每日每夜) 25(像翅膀那样) 26(向上) 27(使……活) 28(使……跟从) 29(交好) 30(使……停止,制止) 四、一词多义 1、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②边远的村邑 ③鄙陋鄙俗 ④轻贱 ⑤鄙薄轻视 ⑥自谦之词 ⑦鄙陋鄙俗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附答案)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 必修一 1、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通“_____”,______) 2.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通“_____”) 3.失其所与,不知(“_____”通“______”) 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_”同“______”) 二、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__________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_______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三、一词多义 1.微: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 ) (3)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 ) 2.若: (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4)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 ) 3.鄙: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 (2)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 ) (3)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 (4)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荆轲刺秦王》) ( ) (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4.图: (1)唯君图之( ) (2)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 (3)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 ) (4)不图子自归( ) 5.以: (1)以其无礼于晋 ( ) (2)敢以烦执事( ) (3)越国以鄙远( )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 (5)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 (6)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 (7)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 )

语文必修1理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必修一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2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3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4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荆轲刺秦王》 1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领土,向北进军侵占土地,直到燕国的南部边界。 2(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教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说:“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那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3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现在听说购买将军的头,赏格一千斤金、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到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既可解除燕国的祸患,又可报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头用来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愿意接见我。(到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部。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斯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左手握住右腕,走

必修一文言文单元检测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三年级一轮复习必修一文言文单元检测题 命题人:王峰审核人:王晓燕 班级姓名得分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全对的一项是()(4分) A.阙秦(q uē)忤视(wǔ)以飨士卒(x iǎn g)以药淬之(c uì) B.卮酒(z hī)夜缒而出(z huì)目眦尽裂(cì)朝济而夕设版焉(z hāo) C.玉玦(j ué)参乘(s hèn g)共其乏困(gòn g)拔剑切而啖之(dàn) D.刀俎(zǔ)戮力攻秦(lù)瞋目(c hēn)微夫人之力不及此(fū) 2.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4分) A.失其所与,不知夫晋,何厌之有 B.秦伯说,与郑人盟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近的一项是()(4分)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行李之往来 B.为之奈何人不敢与忤视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而伤长者之意 4.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4分) A.以其无礼于晋B.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C.其意常在沛公也D.吾其还也 5.下列句子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4分) A.吾属今为之虏矣——我们很快就会被他俘虏了。 B.持千金之资币物——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 C.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于是拿起他的匕首给秦王。 D.(沛公)脱身独去,已至军矣——沛公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 6.对下列文言句式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4分) A.竖子不足与谋(省略句,即“竖子不足与之谋”) B.大王来何操(谓语后置,即“大王来操何”) C.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为……”表被动) D.问征夫以前路(介宾结构后置,即“以前路问征夫”)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讲课稿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 文翻译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小编寄语: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文言文的翻译,这是老师在进行文言文课文讲解的时候的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帮助大家学好高一语文文言文,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参考。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①《赤壁赋》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歌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白茫茫的水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凭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在天空里乘风浮游,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脱离人世飞去,生出翅膀,飞天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边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用桨板划开澄明的江水,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进。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声调和节拍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倾慕,既像啜泣也像低诉,尾音婉转悠长,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潜伏在深渊的蛟龙闻声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严肃起来,整理好衣襟端坐着,问同伴:“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相互环绕,山树茂密,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战船绵延千里,旌旗遮盖住天空,在江边斟酒,横转长矛吟诗作赋,本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一叶小舟,举起酒器相互敬酒,像蜉蝣一样寄托在天地间,像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与神仙作伴遨游长空,与明月一同长久存在。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能把箫声托付给秋风。”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逝去的就像流水,却并没有流走;像月亮那样有圆有缺,但始终没有消减或增长。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是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上天的无尽宝藏,你我可以一起享用。”于是同伴喜笑颜开,更换酒器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经吃完了,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交错地睡在一起,不知不觉天边已经微白。 ②《游褒禅山记》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至五文言文大全

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像梦一般地, 彷徨在悠长、悠长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又寂寥的雨巷,像梦中飘过 我希望逢着一枝丁香地, 一个丁香一样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结着愁怨的姑娘。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她是有到了颓圮的篱墙, 丁香一样的颜色,走尽这雨巷。 丁香一样的芬芳,在雨的哀曲里, 丁香一样的忧愁,消了她的颜色, 在雨中哀怨,散了她的芬芳, 哀怨又彷徨;消散了,甚至她的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太息般的眼光 撑着油纸伞丁香般的惆怅。 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独自

像我一样地彷徨在悠长、悠长 默默彳亍着又寂寥的雨巷, 冷漠、凄清,又惆怅。我希望飘过 她默默地走近,一个丁香一样地 走近,又投出结着愁怨的姑娘。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必修一文言文检测题

D.邻之厚,君之薄也。 6.找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C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夫晋,何厌之有? D.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7.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不对的一项C A.“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假如没有。 B.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重金征求。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贫穷困难。 D.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顾——只是,不过,表轻微的转折。 8.与例句中句式相同的一项 C 例句: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A.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9.与例句中划线“而”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C 例句: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B.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C.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10.下列句中划线字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 A A.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B.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C.皆白衣冠以送之。 D.又前而为歌曰。 11.下列句中划线字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D 例句: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A.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B.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C.樊於期乃前曰。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12.与例句中“请”意义相同的一项 A 例句: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A.丹请先遣秦武阳! B.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C.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 13.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不对的的一项 C

(完整版)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专题检测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专题检测 (满分91分,时间50分钟) 一、基础知识运用(60分)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 B.山川相缪。 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D.或师焉,或不焉。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举匏尊以相属。 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须臾成五采。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其阴,济水东.流。 C.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 D.顺流而东.也。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吾未见其明.也。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D.上.食埃土。 6、与“明烛天南”中“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不知东方之既白.。 C.始指异.之。 D.其曲.中规 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耻学于师.。/孔子师.郯子。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惑而.不从师。 D.泣孤舟之.嫠妇./ 凌万顷之.茫然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从而 ..,少圜。 ..师之。 B.多平方 C.徘徊于斗牛 ..师。 ..之间。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郦道元所谓 ..生于吾乎。 ..环水也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而日参省乎己。 ..者。 D.君子博学 10、与“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C.吾从而师之。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11、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目遇之而成色。 B.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C.惑而不从师。 D.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作师说以贻之 C.古谓之东门溪水。 D.耳得之而为声。

(完整word版)语文高中必修一文言文单元测试题

语文必修模块一文言文单元测试题(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B.《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著作,相传其作者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编年体) C.新诗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新诗“新” 在用白话写作,摆脱了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再别康桥》《雨巷》都是新诗。 D、《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校的、 记载战国策士谋臣的言论与活动的书。全书33篇,分12策,分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尝为晋君赐.(恩惠) 持千金之资币.物(钱币)(礼物) B、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 籍.吏民,封府库(登记户籍) C、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受) 素善.留侯张良(友善,交好) 3、选出加点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以.乱易整,不武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子犯请击之. C、使毕使于.前 燕王拜送于.庭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吾其.还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今意相同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B、沛公居山东 ..时 C、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D、北收要害 ..之地 5、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A、缓不济急B、同舟共济 C、假公济私 D、无济于事 6、下列各句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太子迟.之 B、群臣怪.之 C、粪土 ..当年万户侯 D、以乱易.整 7、选出语句形式不同的一项() A、以其无礼于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夫晋,何厌之有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练习3) 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义:从属二主,动词今义:“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 3.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方、在西方) 夜缒而出(在夜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在早上、在晚上) (2) 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在函陵) (3) 形容词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使……受益) (4) 形容词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鄙:远方的土地) 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5)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 (6) 动词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亡)/ 阙秦以利晋(阙:使……损害)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退却) 4、一词多义

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欢喜,高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别) 不辞劳苦(推托) 二、文言虚词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2.省略句 (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主语“烛之武”) (2)(晋惠公)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3)子犯(晋侯)击之(省动词宾语“晋侯”) (4)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介词宾语“之”)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省介词宾语“之”) (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介词“于”) 3.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结构后置) (2)且贰于楚(于楚贰,介宾结构后置) (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于郑伯言,介宾结构后置) (4)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一、文言实词 1 . 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故振慑(振,通“震”,震慑。)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惶急不知所为(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 2.古今异义

必修一文言文专项练习

必修一文言文专项练习题 一。基础练习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夫晋,何厌之有?(讨厌) B.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 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走) 2.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B. 夜缒而出(在夜里) C.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只有) D. 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3.下面关于“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B. 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C.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稍微)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 4. 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 D.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 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缺,损害 7.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 敢以烦执事又欲肆其西封 A.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8. 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C.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完整版)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教学目标: 1.回顾熟悉课文内容 2.梳理文言知识点并积累记忆 教学内容: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 3.且贰于楚也 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6.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 7.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一词多义 封 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肆其西封(疆界,名词) 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 说: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 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方(“以……为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 敝: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衰败)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 许: 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答应,听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杂然相许(赞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 五、文言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兼词,于何) ⑤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4.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助词,的) 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 将焉取之(代土地) 5.其 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 君知其难也(这)

必修一文言文练习题

必修一文言文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 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C. 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缺,损害 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敢以.烦执事∕又欲肆其西封. A.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3. 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B.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晋国作为郑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D.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4. 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⑤ 5.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 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

人教版重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

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归纳《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 1. 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已, 通“矣” ,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 ,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 ,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 ,侵损, 削减。 5. 秦伯说, 与郑人盟 (说, 通“悦” , 高兴。 6. 失其所与, 不知 (知, 通“智” ,明智。二、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 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 (例句 (一名词活用 1. 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 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 在早上, 在晚上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 在东边 2. 名词作 动词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 结盟、订立同盟 3. 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 (封:疆界。名作使动, 使…… 成为疆界②阙 秦以利晋 (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 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 (鄙:边邑。名词 作意动, 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1. 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 动词作名词,恩惠 2. 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 1. 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 形容词作动词因人 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 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 ? 隐公元年》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 ? 解蔽》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 雍也》⑥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2. 鄙①边邑, 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 鄙陋。 (例:《左传 ? 庄公十年》:“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 ? 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 我。” 3. 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 、“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 不知何许人也。” 4. 阙① qu a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检测题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专项检测题 班级:姓名:分数: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翻译: 1.供其乏困。 2.失其所与,不知。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图穷而匕首见。 5.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6.拒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7.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也。 8.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二、找出下面句子中活用的词并翻译: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5.于是,乃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6.沛公军霸上。 7.项伯杀人,臣活之。 8.常以身翼蔽沛公。 9.指出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的词并翻译: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4.樊於其褊袒扼腕而进曰。 5.劳苦功高而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6.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7.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8.诸郞中执兵皆陈殿下 10.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并翻译: 1.夫晋,何厌之有?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大王来何操? 4.不然,籍何以至此?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7.群臣侍(于)殿上者。 8.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三、常见虚词、实词专项练习 (一)将加点字正确词意的序号选入相应的括号内 1、【而】(连词A、并列B、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C、承接,可译为“就”“接着”D、转折E、假设F、修饰,连接状语) 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⑵朝济而.夕设版焉()今急而.求子() ⑶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夜缒而.出() ⑷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⑸偏袒扼腕而.进()⑹今日往而.不返() ⑺荆轲和而.歌()⑻又前而.为歌() ⑼荆轲遂就车而.去()⑽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⑾图穷而.匕首现()⑿而.为留待()⒀伏尸而.哭()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专题检测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专题检测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基础知识运用(75分)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 B.山川相缪。 C.萦青缭白。 D.或师焉,或不焉。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举匏尊以相属。 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自余为僇人。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外.与天际。 C.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 D.顺流而东.。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吾未见其明.也。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D.上.食埃土。 6、与“萦青缭白”中“青”和“白”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故为之文.以志。 C.始指异.之。 D.其曲.中规 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耻学于师.。/孔子师.郯子。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惑而.不从师。 D.泣孤舟之.嫠妇./故为之.文以志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从而 ..而登 ..师之。 B.攀援 C.然后 ..不如师。 ..知是山之特立。 D.是故弟子不必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则凡数州之土壤 ..生于吾乎。 ..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而日参省乎己。 ..者。 D.君子博学 10、与“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C.吾从而师之。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11、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觉而起,起而归。 B.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C.惑而不从师。 D.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1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作师说以贻之 C.故为之文以志。 D.耳得之而为声。

高中语文必修一必背文言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惯于长夜过春时1,挈妇将雏鬓有丝2。梦里依稀慈母泪3,城头变幻大王旗4。 忍看朋辈成新鬼5,怒向刀丛觅小诗6。吟罢低眉无写处7,月光如水照缁衣8。[1]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⑴,油油的在水底招摇⑵;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⑶,向青草更青处漫溯⑷;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