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摘要:本文主要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语言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研讨,以旨更全面地向读者展示语用礼貌观。本文共分四部分:(1)礼原则的由来;(2)礼貌原则的解析;(3)礼貌策略;(4)礼貌原则的应用。加深对礼貌原则的理解可以有助于提升自身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语用学礼貌原则教学应用

一.礼貌原则的由来

(一)礼貌的界定。

在众多关于礼貌的各种文献中,围绕“礼貌”一词进行的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具体如下:

(1)礼貌是人们在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Politeness as areal-world goa1)。人们在说话过程中运用礼貌原则的目的就是取悦他人。

(2)礼貌是一种敬重(Politeness as the deference)。

(3)礼貌是一种语体(Politeness as the register)。语体是指“与社交语境有关的系统化变体”(Lyons,1977)。或者指在一定场合下人们说话或写作时的语言变化(Holliday,1978)。

(4)礼貌是一种话语表层现象(Politeness as an utterancelevel phenomenon)。该观点认为,礼貌是一种表层语法编码,该观点主要是离开语言运用的实际环境去研究礼貌问题。

(5)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Politeness as a pragmatic phi—nominee)。该观点在语用学界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Thomas,1995)。总之.在语用学领域,人们关心的不是说话人是否真正对他人友善,而是他说了什么,以及他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了什么影响。把礼貌看成敬重、语体,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不属于语用学的范围,而把礼貌看成一种话语表层现象,就是脱离了语境去谈礼貌,这是一种超理想化的理论,因为语言形式是和语境、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的。(二))礼貌原则提出的必要性。

在英语语用学习领域中,提及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Theory).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eve)的会话含义学说(Convocational Implicate),即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尤其是用来解释会话结构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和四项有关质量、数量、相关、方式的次准则(Quantity,Relation,Manner)用以指导说话人和听话人如何成功地进行会话。不论他们遵循或是违背这项原则,都会产生会话含义,也就是一种特殊的非自然意义。

在合作原则中.Grieve指出谈话的双方必须怀着一个相同的愿望,且双方的话语能相互理解,共同配合。然而,谈话的一方若未能遵守“合作原则”,并非为了说谎或是出于故意,有时他可能由于礼貌或语境的需要。说了一些违反合作原则的话。当另一方觉察到对方的话没有遵守合作原则时,他就迫使自己越过对方话语的表面意义去设法领会说话人话语中的弦外之音。寻求说话人在什么地方体现着合作原则,由此产生会话含义,也就是一种特殊的非自然意义。后来学者们注意到.谈话双方不遵守合作原则有时是出于礼貌上的需要.所以在讨论合作原则的同时,应充分考虑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语言学家利奇(G.N.Leech)曾指出,礼貌原则完善了会话含义学说,解释了合作原则无法解释的现象,因此,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是互为益补的关系,用Leech的话说,礼

貌原则可以援助合作原则。由此礼貌原则的提出又进一步推进了语用学的发展,对礼貌原则的研究也进入了更高的层次。

二礼貌原则的解析

(一)礼貌原则的范畴。

同合作原则一样,礼貌原则也有自己的准则和次准则。具体如下:

(1)得体准则(Tact Maxim):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

(a)尽量少让别人吃亏;

(b)尽量多让别人受益。

例如:

1.Take me home.

2.1 want you take me home

3.Could you possibly take me home?

以上的话语礼貌程度呈递减趋势,因为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说例1中听话人受益最少,受损最多,因而很不礼貌,而例3中听话人有更多的行为选择自由因而更礼貌。

(2)慷慨原则(Generosity Maxim):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a)尽量少使自己受益;

(b)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例如:

4.I can lend you my car.

5.You can lend me your car.

例4的说话人比例5的说话人受益程度少,因此,例4比例5更有礼貌。

(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

(a)尽量少贬低别人;

(b)尽量多赞誉别人。

例如:

6.W hat an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7.YOI1 could be more carefu1.

从听话人角度看,例6的说话者做到了尽量赞扬别人,因而遵守了赞誉准则。然而例7的说话人却违反了赞誉准则,因而不太礼貌。

(4)谦逊准则(ModestyMaxim):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a)尽量少赞誉自己;

(b)尽量多贬低自己。

例如:

8.Please accept山is small gift for your birthday.

9.Please accept this large gift for your birthday.

从说话人的角度而言,以上例8做到了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因此遵守了谦逊准则。然而例9中说话人却显得很不礼貌。

(5)一致原则(Agreement Maxim):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

(a)尽量较少双方的分歧:

(b)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例如:

10.A:I have bought some apples here.

B:Great,it’S my favorite.

该例句中说话双方尽量保持观点一致,因而遵守了一致原则。

(6)同情原则(Sympathy Maxim):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

例如:

11.A:My grandpa hurt his leg last month and still can not walk.

B:I am sorry for that.

在一定的交际情景中,例子中的说话人B表达了与对方共同的情感,让人听起来比较真切.因为说话人B遵守了同情原则。以上准则就是礼貌原则的主要内容,也是人们在交际中一般都遵守的原则,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无论在哪一个语言集团中都存在,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当然,以上礼貌准则并非交际中的绝对准则.在特定的情景中人们也会违反礼貌准则。

(二)礼貌原则的特征

前面我们介绍了礼貌原则的主要内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礼貌原则的一些特征,总的来说礼貌原则主要有以下特征。

(1)级别性(gradation)

人们在言语交际中要遵守礼貌原则,但如何恪守这些原则,这就要讲究语言手段的语言特征,在谈话中人们要注意礼貌语言的级别,这个级别主要包括语言手段的礼貌级别和遵守礼貌原则时使用哪种礼貌级别。

(2)冲突性(conflicts)

礼貌原则的冲突性是指礼貌原则中各准则和次准则在同一话语中可能发生冲突。比如得体准则可能和慷慨准则冲突等。

(3)合适性(appropriateness)

礼貌原则的合适性表现在应用礼貌原则时要根据语境要求。确定礼貌级别,即根据言语交际中谈话的不同内容、不同对象和不同场合,考虑谈话双方的受益和受损程度.确定相应的表达礼貌的语言手段

三礼貌策略

我们已经介绍了礼貌原则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由此我们可以在交际中实行一些礼貌策略,从而使对话能够顺利进行。

(一)在言语交际中尽量使用间接的表达方式。

语言的礼貌级别是一个连续体,在一般情况下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是最欠礼貌的,而最间接的表达方式是最礼貌的。语言手段越间接,话语就显得越礼貌。(二)运用模糊词语。

Brown和Levinson(1987)指出,言语交际的礼貌策略之一就是“当说话者要表达一些可能对听话者造成面子威胁或者无理的信息时经常会选用一些模糊语言”。恰当的模糊表达能够起到委婉、含蓄、谦虚礼貌等交际效果。

(三)运用委婉语。

在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难免会遇到意见分歧等现象,这时.交际双方为避免说话粗鲁无理,可以使用一些措辞谦和的婉言.从而达到不逆耳地发表个人意见的效果。此外,在日常交际中。在表达拒绝、请求、批评等时,使,L}j委婉语会使对方感到你的友善。

(四)运用语用移情人称指示语。

语用移情是指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设想和理解对方的用意。根据交际环境和对象说话是语用移情的主要特征。人称指示语是交际双方用话语传递信息的相互称呼,其语用移情主要体现在说话人能从对方的角度进行语言编码,使利益中心偏向听话人。在言语交际中,恰当运用人称指示语,尤其是当听话人的面子受到

威胁时,会发挥移情作用,增加话语的礼貌程度。

四“礼貌原则”的应用

在英语教学中,“礼貌原则”可以解释一些常见的语言现象。我们经常会见到感叹句

“What a marvelous dinner you cooked ”而不会说成“What a marvelous dinner cooked.”,因为前者遵循了赞誉准则,表示客人对主人厨艺的赞扬,而后者明显地违反谦逊准则;再如祈使句“Good luck.”可以翻译为“1 wish you good luck.”,“Bad luck.”却翻译为“I regret you bad luck.”,由于为了遵循得体准则,用“期望”表示对别人碰到好运的祝愿,用“遗憾”表示对他人遇到恶运的惋惜。有时,“礼貌原则”还可以阐述“合作原则”无法解释的情况。“合作原则”只能说明人们说什么(what people say)~意味着什么(what people )之间的间接关系,却未能说明人们为什么会以这种间接的方式来说话(why people ale so often indirect in the way they talk.)。例如我们常说:“You should type this letter formed.”来代替“Type this letter.”,“Could you close the door?”来取代“Close the door ”缘于前者比后者更为问接,但前者显然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相关、方式准则,这时我们只能解释说话人是为了避免违反“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才能保证对话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礼貌原则进行简要介绍,并尝试将礼貌原则与课堂英语教学结合起来,以期寻找一种能为广大师生所接受合理的英语教学方法,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中教学相长,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礼貌原则的运用相当广泛而且复杂,熊学亮等提到了“礼貌原则的听者模型”,说明了“听话人对礼貌的认同”是“衡量言语礼貌性质和程度的重要标准”。本文所要阐明的礼貌原则的运用范围较小,运用场所比较固定,只用于课堂英语教学。因而相应地也比较单纯但笔者期望此文能为语用礼貌的初级学习者及广大英语教师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Yule,George.Pragmatic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o0.

[2]顾日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

(4).

[3]何自然.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1,(4).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2000.

[5]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6]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1997.

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语言学

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礼貌原则”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在礼貌用语中有充分的体现。礼貌是对比语言学中语用对比研究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在迥异的中西方文化中更是如此。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礼貌原则有着较大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的理论研究 1.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概念 西方“礼貌”理论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框架当属Brown & Levinson的“面子论”及Leech的“礼貌原则”。两种理论对礼貌的内涵及外延作了较为系统深刻的研究,对不同文化领域的礼貌研究都有一定影响和借鉴意义。Brown&Levinson的“面子”概念建立在Gofman的定义基础上。根据Gofman的理论,面子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最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对每一个交际者来说是最基本的、不容忽视的。但Brown&Levinson 的面子概念更为具体,他们认为所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他们根据个人需要把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即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面子有双层性,而且构成面子的双方面是相互矛盾的。在交往时,一方面我们需要与对方有所关联,或者关注对方,并且要向对方表示出我们的关注。面子的“关联”方面就是积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积极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积极面子”所常用的语篇方略是:恭听对方谈话,对其表示兴趣,表示与对方有共同之处,相互以名字称呼等。如:“Agree,I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too.”另一方面,我们要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向对方表示我们也尊重他们的独立需求。面子的“独立”方面就是消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消极礼貌(negative politeness)。实施消极面子的方略主要有:最低限度地推测别人的需求和兴趣,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给别人以充分选择的余地。比如向别人建议时,可能会说“I’d enjoy going out for coffee,but I imagine you are very busy.”实施消极面子的所用方略的关键是不强加于人,使对方享有充分的自由和独立。在现实生活中,交际行为大都是威胁面子的,有时威胁积极面子,比如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表示反对,抱怨或指责他人工作干得不好,有时说不敬的话或忌讳语电是对积极面子的威胁,这是因为说话者不顾及他人的社会价值。有时一些行为会威胁消极面子,比如命令、请求等,如果对方按照命令或请求去做,就等于他自己的行为自由受到了阻碍,受到了别人的强加。为了避免或减少对面子的威胁,并使正常交际进行下去,说话者要为自己和对方的面子做出一定的努力,这就是礼貌。 2.中国文化中的礼貌概念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_0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 长期以来,礼貌和面子观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关于面子观和礼貌的探讨体现出多层面、多角度的特点,但主要集中在对面子观与礼貌研究的综述和总结,或者礼貌和面子观在语用策略上的体现等方面,在语用学礼貌原则的中西方差异上的比较还不完善。本文从Leech的“礼貌原则”和Brown及Levinson的“面子理论”入手,指出其不适用于汉语文化的地方,并进一步分析其原因,以加深对礼貌原则的理解,减少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策略使用上的失误。 标签:礼貌;面子;消极面子;礼貌策略;价值观 一、礼貌的界定 在众多关于礼貌的各种文献中,围绕“礼貌”一词进行的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具体如下: (1)礼貌是人们在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Politeness as a real-world goal)。该观点认为人们在说话过程中运用礼貌原则的目的就是取悦他人。 (2)礼貌是一种敬重(Politeness as the deference)。 (3)礼貌是一种语体(Politeness as register)。语体是指“与社交语境有关的系统化变体”(Lyons 1977),或者指在一定场合下人们说话或写作时的语言变化(Halliday 1978)。 (4)礼貌是一种话语表层现象(Politeness as an utterance level phenomenon)。该观点认为礼貌是一种表层语法编码,其主要是离开语言运用的实际环境去研究礼貌问题。 (5)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Politeness as a pragmatic phenomenon)。该观点在语用学界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Thomas 1995)。 总之,在语用学领域,人们关心的不是说话人是否对他人友善,而是他说了什么,以及他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了什么影响。把礼貌看成敬重、语体,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不属于语用学的范围,而把礼貌看成一种话语表层现象,就是脱离了语境去谈礼貌,这是一种超理想化的理论,因为语言形式是和语境、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的(范盈盈2010)。 面子是指个人在公众面前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即每个人都拥有的,并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情感需求和社会需求,礼貌就是用来表示自己认可他人“面子”需求的方式,所以谈论面子也是在礼貌的大前提下来谈的。 二、利奇的礼貌原则上的中西方差异

语言学概论 中 合作原则一节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Thus far we have known that an utterance may allow two interpretations in some situations: the literal meaning and the non-literal meaning. In order to account for such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Grice in 1967 found that tacit agreement exists between the speaker and the hearer in all linguistic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They follow a set of principles in order to achieve particular communicative goals. Thus, Grice proposed the term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its maxims. According to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the participants in a conversation normally communicate in a maximally efficient, rational and cooperative way. They should speak sincerely, relevantly and clearly, while providing sufficient information. Make your contribution such as is required, at the stage at which it occurs, by the accepted purpose or direction of the talk exchange in which you are engaged. (1)The maxim of quality Try to make your contribution one that is true, especially(i) do not say what you believe to be false and (ii) do not say that for which you lack adequate evidence. (2)The maxim of quantity (i) Make your contribution as informative as is required for the current purposes of the exchange, and (ii) do not make your contribution mire informative than is required. (3)The maxim of relevance Make your contribution relevance. (3)The maxim of manner (4)Be perspicuous, and specifically: (i) Avoid obscurity of expression;(ii) Avoid ambiguity;(iii) Be brief (avoid unnecessary prolixity) and (iv) Be orderly. But in real communication, the participants often flout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its maxims. In such cases,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arise. The term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refers to the additional unstated meaning that has to be assumed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fall into two categories: standar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and particulat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Standar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also called ge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refers to the inference that arises from observing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its maxims. Particular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refers to the implicature that arise from flouting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its maxims. In contrast, an additional unstated meaning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a specific word is referred to in linguistics as conventional implicature. An utterance may be interpreted as either observing or flouting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by attributing to different contexts. Take for example B’s utterance in the following dialogue: A: May we know your age, please? B: I’m nineteen years old. We may interpret the utterance as the result of observing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thus infer that B is only nineteen years old. If we know that B is, say, fourteen years old, he or she is flouting the quality maxim,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浅析商务英语信函中的礼貌原则分析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7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英语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找扣扣805990 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英语毕业论文)浅析《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的爱情观 2、(英语毕业论文)从礼貌原则分析发盘的语言技巧 3、(英语毕业论文)浅析《愤怒的葡萄》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4、(英语毕业论文)A Study of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Beloved 5、(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6、(英语毕业论文)从奥运菜单看中式菜肴英译名规范化程度(开题报告+论文) 7、(英语毕业论文)中西饮食文化中的差异(开题报告+论文) 8、(英语毕业论文)从幽默取材看中英传统价值差异(开题报告+论文) 9、(英语毕业论文)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幽默的翻译研究(开题报告+论文) 10、(英语毕业论文)加工层次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词汇学习 11、(英语毕业论文)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 12、(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13、(英语毕业论文)互文性理论指导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 14、(英语毕业论文)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开题报告+论文) 15、(英语毕业论文)奇幻作品中所反映的欧洲民族神话—以《指环王》为例(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6、(英语毕业论文)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 17、(英语毕业论文)论艾略特《荒原》中的宗教信仰与价值观(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8、(英语毕业论文)分析《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个性特点(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9、(英语毕业论文)从高校课桌文化透视当代大学生的内心压力(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20、(英语毕业论文)公示语的功能、语言特点及翻译 21、(英语毕业论文)《呼啸山庄》中的爱与复仇(开题报告+论文) 22、(英语毕业论文)从关联理论解读《家庭战争》的幽默(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23、(英语毕业论文)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从《傅雷家书》和《致儿家书》的对比(开题报告+论文) 24、(英语毕业论文)从《阿甘正传》看个人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25、(英语毕业论文)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小妇人》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26、(英语毕业论文)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信函写作(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浅谈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88581824.html, 浅谈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作者:蔡诗萌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4期 摘要:礼貌,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Leech (1983)在其《语用学原则》中提出了礼貌原则,用以解释在语言使用中合作原则难以解释的语言现象。 关键词:礼貌原则;六大准则;面子原则 1 引言 礼貌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和谐相处的信念和行为。礼貌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标准,也制约着语言活动。然而,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有其独特的内涵。礼貌原则是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利奇提出的。他指出,在交流过程中,人们应该关心彼此的感情,并以含蓄的方式表达情感,而不是直接伤害对方的感情。同时,他提到了礼貌原则的六条准则。因此,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正文部分分析了利奇的礼貌原则、六条准则以及对礼貌原则的评论,最后一部分是对文章的总结。 2 利奇的礼貌原则 礼貌是一个总括性术语,用于描述人际关系因素和影响语言互动形式和功能的语言选择。在著名的英国语言学家利奇之前,没有人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过言语交际,他开创了这个领域。他指出,一般语用学包含两大修辞原则,人际修辞和话语修辞,礼貌原则在人际修辞中起着重要作用( Leech,1983 : 15-17 )。具体来说,有六条准则,每一个都包含另外两个标准。 2.1策略准则 (1)让他人的损失最小化 例如,在西方公共场所,不难发现这样的标志“请勿在这里吸烟,谢谢”。与“严禁吸烟,违者将被罚款人民币200元”的标志相比,前者减少了对他人的伤害,并慷慨地尊重他人,体现了策略准则中尽量减少对他人伤害的原则。 (2)尽量加大他人的利益

英汉语用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运用探析

英汉语用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运用探析 礼貌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必须遵守和维护的准则,但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礼貌准则。本文通过对比利奇和顾曰国分别提出的礼貌原则,分析两者的差异及成因,指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遵循文化认同的原则。 标签:跨文化交际礼貌原则语用失误文化认同 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礼貌是各民族广泛使用的文明手段,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它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要遵守的一种社会行为准则。从这层意义上讲,礼貌具有普遍性。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的礼貌准则,所以,礼貌又具有文化差异性。我们有必要了解英汉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下的语用礼貌差异,这是进行积极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前提。 一、中英文化礼貌准则比较 (一)英语文化礼貌准则及应用 在西方学者有关礼貌准则的论述中,人们较为熟知的是格莱斯(Grice,1975)的合作原则,利奇(Leech,1983)的礼貌原则,布朗和列文森(Brown&Levinson,1978/1987)的面子保全论以及Lakoff(1973)的礼貌准则。 1.格莱斯指出,所有的谈话者都要遵循“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它包括四项准则: 1)数量准则:所提供的信息量要符合谈话的要求。 2)质量准则:所说的话要真实。 3)相关准则;所说的话要与前面的内容相关。 4)方式准则:说话要简洁、清楚,有条不紊,不含糊其辞。[1] 2.利奇(1983)在格莱斯的理论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以弥补合作原则的不足。 利奇认为,合作原则只能要求我们遵循合作原则下的质量关联方式准则,约束我们在交际中说什么和如何理解对方有意违反某项准则而获得言外之意,但不能解释人们为何要拐弯抹角地说话,即为什么有如此大量的间接语言行为。利奇的礼貌原则共有六条准则,每条准则又包含两条次准则:[2] 1)得体准则(tact maxim):a.尽量使他人少吃亏;b.尽量使他人多受益。电话铃响了,人们往往说“Could you possibly answer the phone?”而不是“Answer the

语言学合作原则的运用

语言学合作原则的运用

合作原则、会话含义及礼貌原则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摘要:“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美国哲学家Grice 提出的一套假想的原则,合作原则这条根本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循这四条准则,其实也就是因为对合作原则下的这四条准则的违反才产生了“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但是Grice 并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在此之后,Leech 又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作为对合作原则的补充。Leech 认为在日常会话中,人们往往因为遵守礼貌原则而违反了合作原则。但是实际上,人们并不总是因为礼貌才违反合作原则的。 关键词: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礼貌原则 一.合作原则和它的四个准则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Grice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他认为,合作原则是一切成功的语言交际活动的基础,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所有参加交谈的人在他们进行交谈活动时采取的是合作的态度。 首先让我们来搞清楚什么是合作原则。它是一套设想的准则,如果在交谈过程中交谈双方都希望更好的理解对方的话语意思,就得遵循合作原则,Grice把它具体化为四条准则。 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也就是说要尽量说真话 (1)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 (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例1: A:你认为他适合做这个工作吗? B:当然了,完全适合。 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 A: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现时的交际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B: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要求的更详尽。 也就是说,数量准则规定,我们向对方传递的信息只能是对方想得到的,不能多也不能少,不要说对方不想听到的。 例2: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摘要:本文主要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语言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研讨,以旨更全面地向读者展示语用礼貌观。本文共分四部分:(1)礼原则的由来;(2)礼貌原则的解析;(3)礼貌策略;(4)礼貌原则的应用。加深对礼貌原则的理解可以有助于提升自身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语用学礼貌原则教学应用 一.礼貌原则的由来 (一)礼貌的界定。 在众多关于礼貌的各种文献中,围绕“礼貌”一词进行的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具体如下: (1)礼貌是人们在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Politeness as areal-world goa1)。人们在说话过程中运用礼貌原则的目的就是取悦他人。 (2)礼貌是一种敬重(Politeness as the deference)。 (3)礼貌是一种语体(Politeness as the register)。语体是指“与社交语境有关的系统化变体”(Lyons,1977)。或者指在一定场合下人们说话或写作时的语言变化(Holliday,1978)。 (4)礼貌是一种话语表层现象(Politeness as an utterancelevel phenomenon)。该观点认为,礼貌是一种表层语法编码,该观点主要是离开语言运用的实际环境去研究礼貌问题。 (5)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Politeness as a pragmatic phi—nominee)。该观点在语用学界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Thomas,1995)。总之.在语用学领域,人们关心的不是说话人是否真正对他人友善,而是他说了什么,以及他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了什么影响。把礼貌看成敬重、语体,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不属于语用学的范围,而把礼貌看成一种话语表层现象,就是脱离了语境去谈礼貌,这是一种超理想化的理论,因为语言形式是和语境、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的。(二))礼貌原则提出的必要性。 在英语语用学习领域中,提及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Theory).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eve)的会话含义学说(Convocational Implicate),即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尤其是用来解释会话结构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和四项有关质量、数量、相关、方式的次准则(Quantity,Relation,Manner)用以指导说话人和听话人如何成功地进行会话。不论他们遵循或是违背这项原则,都会产生会话含义,也就是一种特殊的非自然意义。 在合作原则中.Grieve指出谈话的双方必须怀着一个相同的愿望,且双方的话语能相互理解,共同配合。然而,谈话的一方若未能遵守“合作原则”,并非为了说谎或是出于故意,有时他可能由于礼貌或语境的需要。说了一些违反合作原则的话。当另一方觉察到对方的话没有遵守合作原则时,他就迫使自己越过对方话语的表面意义去设法领会说话人话语中的弦外之音。寻求说话人在什么地方体现着合作原则,由此产生会话含义,也就是一种特殊的非自然意义。后来学者们注意到.谈话双方不遵守合作原则有时是出于礼貌上的需要.所以在讨论合作原则的同时,应充分考虑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语言学家利奇(G.N.Leech)曾指出,礼貌原则完善了会话含义学说,解释了合作原则无法解释的现象,因此,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是互为益补的关系,用Leech的话说,礼

汉语礼貌原则探析

汉语礼貌原则探析 作者:卢敏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刊名: 学术界 英文刊名:ACADEMICS IN CHINA 年,卷(期):2007(3) 被引用次数:8次 参考文献(11条) 1.Leech G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1983 2.何兆熊语用学概要 1989 3.刘润清关于Leech的"礼貌原则" 1987(02) 4.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 1988 5.何兆熊语用学概要 1989 6.徐盛桓礼貌原则新拟 1992(02) 7.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 1992(04) 8.Gu Y Politeness phenomena in modern Chinese 1990(14) 9.索振羽语用学教程 2001 10.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 1997 11.刘伯奎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 2004 本文读者也读过(4条) 1.崔国鑫"礼貌原则"在会话中的性别差异[期刊论文]-中国俄语教学2008,27(3) 2.夏金成礼貌原则的再解析[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2009(36) 3.熊学亮.刘国辉.XIONG Xue-liang.LJU Guo-hui也谈礼貌原则[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8(3) 4.WANG Xiao-si"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读者服务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图书馆论坛2008,28(4) 引证文献(8条) 1.金茹花.王伟礼貌策略在翻译演讲中的运用——以2008中国翻译理论研究高层论坛中的一个发言为案例[期刊论文]-魅力中国 2011(2) 2.孙杏林跨文化交际中的英汉礼貌原则[期刊论文]-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8(1) 3.郭杏学生语篇的礼貌原则探析[期刊论文]-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8(29) 4.周树涛英汉语言文化中礼貌原则的差异性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科技信息 2008(1) 5.陆瑶瑶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之中英比较[期刊论文]-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11) 6.钱敏贤礼貌原则对安慰用语的阐释与启示[期刊论文]-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 7.严晶晶转发类"拇指文化"中的礼貌探析——问候休闲类短信对礼貌原则的遵守与违背[期刊论文]-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4) 8.檀祝平.孙杏林基于跨文化交际的英汉礼貌原则探析[期刊论文]-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5)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388581824.html,/Periodical_xsj200703034.aspx

浅谈语用学的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

浅谈语用学的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 摘要合作原则能够使人们的言语交际顺利地进行,礼貌原则能够很好的解释人们为什么在说话的时候有意的违背合作原则。本文简单介绍了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主要内容,重点介绍了合作原则内部的联系、礼貌原则内部的联系以及两者之间在言语交际中的关系。 关键词语用学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言语交际 Abstract Cooperation principle can make people's verbal communication smoothly, while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can explain why people are interested in speaking against the principle of cooperation.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tent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Highlighted links within the principles of cooperation, politeness and the internal links between the two principl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rbal communications. Key Words Pragmatics Cooperative principle Politeness principle Verbal communication 前言 语言运用,简称语用,是交际双方在一定的场合,为着一定的目的,以某种方式进行的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的活动。语用学(pragmatics)是研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如何得体地、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学科。语用学的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先后提出的,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语用学才逐渐形成和发展为独立的学科。[1]在此期间,美国哲学家格莱斯(H. Paul Grice)系统的阐发了会话含义,为了确保会话的顺利进行,提出了“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的理论,以达到谈话时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格莱斯合作原则的提出,引起了不少人对于会话含义的研究,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就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对合作原则进行了有益的补充。[2] 一、合作原则 格莱斯1967年在哈佛大学作了三次演讲,在演讲中提出了合作原则。 他指出:在言语交际中,双方都希望所说的话语互相理解,彼此总是需要互

语言学合作原则的运用

合作原则、会话含义及礼貌原则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摘要:“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美国哲学家Grice 提出的一套假想的原则,合作原则这条根本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循这四条准则,其实也就是因为对合作原则下的这四条准则的违反才产生了“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但是Grice 并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在此之后,Leech 又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作为对合作原则的补充。Leech 认为在日常会话中,人们往往因为遵守礼貌原则而违反了合作原则。但是实际上,人们并不总是因为礼貌才违反合作原则的。 关键词: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礼貌原则 一.合作原则和它的四个准则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Grice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他认为,合作原则是一 切成功的语言交际活动的基础,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所有参加交谈的人在他们进行交谈活动时采取的是合作的态度。 首先让我们来搞清楚什么是合作原则。它是一套设想的准则,如果在交谈过程中交谈双方都希望更好的理解对方的话语意思,就得遵循合作原则,Grice把它具体化为四条准则。 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也就是说要尽量说真话 (1)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 (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例1: A:你认为他适合做这个工作吗? B:当然了,完全适合。 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 A: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现时的交际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B: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要求的更详尽。 也就是说,数量准则规定,我们向对方传递的信息只能是对方想得到的,不能多也不能少,不要说对方不想听到的。

礼貌原则分析

2013级8班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许威2013185 (1)《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进行论述,阐释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弟子规》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并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目的就是要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为将来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https://www.wendangku.net/doc/388581824.html,/ subview/64511/7311161.htm?fr=aladdin) 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段话的意思是“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圣仙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讲的是德育教育,“则学文”是属于智力教育,圣人将学文放在最后,教育学生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多多学习技艺,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将德育教育置于高于智力教育的位置上,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人注重仁爱礼貌的礼貌特征。《弟子规》教育众人首先要孝敬父母,恭敬兄长,继而将对父母兄长的尊敬扩大到社会上,做到仁义礼信,进而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散播爱心,从这个爱心传递的阶级来看可以看出中国是尤为重视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兄长间的和睦相处的,其次才重视对于社会和身边群众的奉献,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尤为崇尚在家庭中的传统礼貌、重视家族主义精神,将家庭礼貌视为高于社会礼貌的一种传统。父母对子女付出了无私的爱,子女就应该回报给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将对父母的爱扩大到社会,为人民服务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一个不忍心损害父母利益的人怎么忍心损害公众的利益呢?只有明白这些道理,将这些道理付诸实践才能去学习技艺,否则空有知识,不懂道理,只是增长华而不实的习气,成为一个不切实际、不遵循社会公德的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之所以重视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视为比智力教育更急迫的事情是中国人礼貌原则的重要体现。

语用学理论及语用失误(优.选)

语用学理论及语用失误 第一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20世纪50~60年代,英国牛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奥斯汀(J. L. Austin)在他的著名哲学著作《论言有所为》中,提出并逐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词和句子,而是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语言理论实际上应该是行为理论的一部分。因为:(1)句子形式本身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如果想了解某句话的意义,我们必须了解说话者通过这句话所完成的行为;(2)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把句子看成言语行为的一部分来研究,可以为解决一些哲学上的争论提供依据。 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的“三种行为”模式: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所谓言内行为就是说话本身所构成的行为,言外行为则是通过讲这句话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则是言外行为对听话者所产生的效果。 根据奥斯汀的研究,他把施事行为作如下分类:(1)裁决型(verdictives)、(2)行使型(exercitives)、(3)承诺型(commissives)、(4)行为型(behavitives)、(5)阐述型(expositives)。 美国哲学家塞尔对奥斯汀的观点加以修正和发展。塞尔认为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个根本出发点是所有言语实践与言语行为有关,言语行为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他指出每个语句都包括:(1)说话本身构成的话语行为(utterance act);(2)指称和述谓,也就是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 act);(3)施为性言语行为(illocutionary act)。塞尔还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eh Act Theory) 以上,我们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初步介绍,下面我们将讨论,言语行为理论欠缺所导致的语用失误。(1)话语行为方面的问题 话语行为:“指的是说出单词、句子这一行为”(何兆熊2000:97)。塞尔认为除了奥斯汀提出的行事动词外,一些语言手段如词序、重读、语调、标点符号、语气等也能表达出一句话的言外之力。中国学生在说英语时,可能就会在这些语言手段上发生语用失误。 例1:重读位置掌握不好,将industry, dictionary的重音误放在第二个音节上。 例2:在请求别人时用错了语调。学生对教授说:“Wouldn’t it be a good idea if I postpone the defence?”时用了降调。此时,学生请求教授延长答辩日期,本应足够的礼貌。可是降调的使用使得教授觉得学生不是在请求自己而是在命令自己,结果适得其反。 这些看似小事,实则不然。话语行为中的任何小的毛病都会对整个句子所要表达的言语行为产生影响。这些毛病会影响英语本族语者对你话语的理解程度,并使话语命题表述不清,不能产生你所预期的言后行为。

语言学名词解释

语言学相关名词解释 1.方言:通常指地域方言,它是全民族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是统一的全民族语言的分支。 2.亲属语言:是语言分化的产物,凡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若干语言都是亲属语言。 3.社会方言:一种语言或地域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会群体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被称为“社会方言”。在一个语言社会中,不同的人说话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语言变体和特点又同说话人的社会特征相关联,同一定的社群联系在一起,这种语言或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群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被称之为社会方言。 4.语系:谱系分类中最大的类,凡有亲属关系的语言都属于同一语系。 8.基础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 10.地域方言: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 13.借词:也叫外来词,主要指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都来自外语的词。 14.仿译词:意译词的一种,指那些用本民族语言的语素逐一翻译原词语的各个成分,不但把原词语的意义,而且把原词语的内部结构形式也移植过来的那些词。 15.意译词:词的语音形式和构词方式是本民族语言的,词义来自外语的词。 16.双语现象:一个社会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它是民族的接触、尤其是民族杂居的产物。 17.语言转用:指一种语言取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18.洋泾浜语:这是汉语对混杂语言的称呼,指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际时所使用的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 19.克里奥耳语:作用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 20.双言现象: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方言功分别使用共同语和方言的社会现象。 22.非克里奥耳化:克里奥耳语向基础语言的方向发展,使两种语言越来越接近,甚至使克里奥耳语为基础语言的一种变体的现象和过程被称之为非克里奥耳化。 23.语言规划: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 24.语言政策:如果语言规划具有法律、法令和政令的形式,就被称作语言政策。 25.语言规范化:指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肯定下来并加以推广,对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且又难以被社会公众接受的成分和用法,则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加以剔除,从而为共同语确定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去引导人们的语言使用。 26.民族语言政策:主要指关于一个国家内部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具体说,就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语言、如何规定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政治地位的政策。 1.语用:语言运用,简称语用,是指交际双方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特定的目的,以某种方式进行的言语交际活动。 2.语言环境:语言环境简称语境。语境是语用研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语境有狹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语境是言语内部的上下文或前言后语;广义的语境既可以包含狭义语境的内容,也可以包括言语外部的交际场景和杜会文化背景。语用学中所说的语境,一般是指广义的语境。

中西方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分析

1. Introduction Politeness as a social phenomenon can be observed in all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nd it has long been made an important object of study in linguistics. The really serious study of politeness in the Western linguistic circle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German Romantic Movement in the early 1920s.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rapid movement towards pragmatics, politeness has become the central theme. The two most influential and successful theories are Brown and Levinson?s Face Theory and Le ech?s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China, however, the real study of politeness only began in the 1980s when pragmatics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The most worth-mentioning figure in this area is Gu Yueguo. He puts forward his own set of politeness maxims in his “Politeness Phenomena in Modem Chinese” (1990). Later,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values, Gu has formulated a different set of politeness maxims, which he thinks are more suitable to the Chinese environment. As a common social phenomenon, politeness is not only a universally highly valued virtue, but also a widely employed strategy to realize tactful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s. Despite its universality of politeness, the ways to realize politeness and the standards of judgment differ in different cultures. Being unaware of such differences would probably lead to trouble or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to study different concepts and manifestations of politeness in different cultures, so as to reduce the possibility of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two sides and achieve a satisfactory result. 2. Concept of Politeness Politeness i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in human society, but it is not existent until the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 and civiliz ation. The English term “polite” derives from late Medieval Latin “Politus” meaning “smoothed”, “accomplished”. Therefore“polite” wa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concepts such as “polished”, “refined”. However different linguists and scholars give their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politeness. Leech (1983: 82) sees politeness as a regulative factor in interaction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ocial equilibrium and the friendly relation”. Brown and Levinson view politeness as a redressive action taken to counter-balance the disruptive effect of face-threatening acts. Yule (2000: 106) maintains that politeness is “a system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designed to facilitate interaction by minimizing the potential for conflict and confrontation inherent in all human in terchange”. For Kochman, politeness has a protective mission exercised in putting things in such a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