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1-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31-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31-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31-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31-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外民俗

2.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

3.课程编码:081031

4.学时:共60学时

5.适应专业:酒店管理专业

(二)课程性质

《中外民俗》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将使学生初步掌握民俗的基本知识和内容,同时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作铺垫。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具备一定民俗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本门课程完整、系统地介绍并阐述了中国民族宗教世俗信仰、民族服饰、饮食特点、社交礼仪和传统节日。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现象,提高学生的旅游品位,培养学生的文化情趣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认识能力和开发、挖掘能力。本课程为学生从事民俗导游、旅游管理打下深厚的知识与理论基础。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设置的依据

根据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职业能力分析,中外民俗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必须的职业能力,该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酒店工作时,根据宾客的习惯、信仰、宗教等特殊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因此,在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中外民俗课程。

2.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①课程目标能力化: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预期成果。包括职业业务范围内的技能、知识及态度。

②课程结构过程化、项目化:按照“工学结合”课程设计的思想,在分析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按照工作任务的过程设计课程内容体系;以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为参照点,将课程内容组成 7 个模块,根据每个项目工作任务中技能与知识关

系,构建项目内容体系。

③课程内容综合化:以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群)工作任务的具体工作内容为载体,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理论知识不再是抽象无物的东西,实践教学也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理论支持下的职业实践活动;学习与工作一体化,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脱离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实际过程,实现学习内容与企业实际运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同步,学习与工作的同步;同时理论知识根据行业发展适当延伸,如增强高职学生运筹帷幄能力。

④教学行动导向化:重视行动导向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或行动来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

⑤课程实施一体化:实施主体融学校、企业为一体,融教师、“工程师”为一体;

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结合,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相统一,融“教、学、做”为一体;教学场所融教室与企业实习场所为一体。

⑥课程评价开放化:主要体现在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评价过程等三方面。

评价标准:要立足社会需求,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接轨,实现课程标准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协调。

评价主体:不仅有学校和教师,还有学生、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

评价过程:不仅要落实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环节,更要落实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环节,并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的规范程序及方法体系。

3.课程目标、内容制定的依据

本课程依据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服务面向及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实际教学经验,以及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要求而设置的。课程体现“实用为主”,以酒店为环境,以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方式方法,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课程目标实现的途径

(1)理论教学:

教学方法以学生行动的自主性学习为主,学生全面参与信息收集、计划制定、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

评估结果等教学全过程;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

主要方法:头脑风暴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现场汇报法等。(2)课程实训:根据课程性质,每个模块内包含若干实训项目或任务作业。

(3)企业实践:围绕培养目标,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引入“双导师制”,让学生在真实的专业环境中成长。融学校、企业为一体,融教师、“工程师”为一体;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结合,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相统一,融“教、学、做”为一体;将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充分应用到的工作中去。

二、课程目标(预期成果)

(一)总目标

本课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重点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民俗的基本概念及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2)能够描述民俗旅游研究的主要理论方法;

(3)能够阐述中国传统饮食民俗及特色民俗;

(4)能够归纳出中国茶艺民俗的相关内容;

(5)能够解释中国的饮酒习俗;

(6)能够描述我国各名族、各个时代的服饰民俗特点;

(7)能够描述其他国家各名族、各个时代的服饰民俗特点;

(8)能够阐述国各名族、各个时代的居住民俗特点。

2. 技能目标

(1)能讲述各民族的人生礼仪习俗;

(2)能例证各名族主要的节日民俗;

(3)能讲述主要游艺民俗的内容;

(4)能讲述国内外主要的信仰民俗。

3.素质目标

(1)诚实守信、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合作意识;

(2)爱岗敬业、服务意识、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公关能力;

(3)积极进取、认真负责、独立思考、善于交流。

三、内容标准

本课程将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分为七个模块进行教学,

模块一民俗绪论

模块二:饮食民俗

模块三:茶艺民俗

模块四:酒水民俗

模块五:服饰民俗

模块六:居住民俗

模块七:人生礼仪民俗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组织

1. 教学方式: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观察教学法、理论—实践融合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角色互动法、小组合作法、观点评论法、现场辩论法、头脑风暴教学法、媒体展示法、自学指导法

2.教学内容建议: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饮食民俗、茶艺民俗、酒水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人生礼仪民

俗、节日民俗等,根据学生基础及课时安排进行适当调整。

3. 教学重点: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人生礼仪民俗

4. 教学要求:以行为导向教学法为主,理论与实践融合、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二)教材编写

1.内容选择:课程内容以中外民俗知识为主,理论知识够用为度。

2.内容组织:课程结构以民俗为主线,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参照点,将课程内容项目化,根据每个项目工作任务中活动与知识关系,构建知识和技能模块,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3.呈现形式:文字文本、多媒体、网络

(三)教学评价

1.评价的内容:知识、技能、态度

2.评价的形式:百分制、五级评分制

3.评价的方式方法:方式:考试或考查;方法:理论考试、实践考试、表现

(四)教学资源

1.学校教学设备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标准》规定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该课程以在多媒体教室教学为主。

2.学校图书馆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学校应调整图书结构,并通过调整和延长服务时间、改变服务方式、方便学生借阅等措施提高使用效益,切实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服务。

3. 广泛利用社会课程资源,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五、附录

1.编制依据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课程标准制定及实施工作的通知》(院发〔2008〕67号);2011级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执笔人:袁晋锋

浙江7月自考中外民俗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精品自学考料推荐?????????????????? 浙江省 2018 年 7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民俗试题 课程代码: 00199 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 4 分,共12 分 ) 1.胡服 2.交通民俗 3.民间曲艺 二、填空题 (每空 1分,共 20 分 ) 1.民俗的英文是 _______,是英国学者 _______于 1846 年创用的。 2.西汉时,上下联体的长衣统称_______,成为贵族服饰的主流。 3._______是日本人的传统服饰,它源于中国的_______,已有1000 多年的历史。 4.古往今来,人类饮食民俗文化的形成大致经历了生食、熟食和_______三个阶段。 5.在农业定居时代,居住点的选择意义重大,所以自古以来,我国人民依靠“_______ ”形成了一系列的选址规则。 6.在水道中,航运安全,使用频繁的水道,又被称为_______。 7.越南在平原农村普遍推广了_______经济模式,农民把种地、养鱼、饲养牲畜结合起来,形 成互补性的生态农业。 8.日本的 _______和我国的 _______堪称世界金属珐琅工艺中的一对姊妹花。 9._______,是我国汉族在小孩周岁生日时举行预卜其前程的重要仪式。 10.西班牙人视 _______为“国粹”,不能容忍外国人发表批评性意见。 11.春节是我国绝大多数民族通行的节日,时间是_______。 12.我国端午节的来历,各种传说很多,在民间流传最广的却是纪念_______的说法。 13._______是我国南方各省对民歌的统称,是民歌中风格最强的品种。 14._______是哈萨克族民间最流行的传统弹拨乐器。 15.禁忌,又称 _______,这一名称来自于南太平洋波里尼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 16.满族固有的宗教是 _______。 17.澳大利亚人主食喜面包、面食,尤其喜欢中国的_______ 。 三、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 1.服饰习俗产生的第一要因是()。 A. 遮羞 B.装饰 C.炫耀 D.保护 2.糌粑是我国 ()族的日常主食。 A. 蒙古 B.维吾尔 C.藏 D.苗 3.苗族住房是以 ()最具特色。 A. 碉房 B.吊脚楼 C.竹楼 D.半边楼 4.我国最长的石桥是 () 。 1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外民俗课程代码:00199 I课程的性质及其设置目的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之一。从民俗学和旅游学交叉的的角度论述民俗的定义与种类,民俗与旅游关系,民俗的旅游价值;阐释民俗诸方面的特性,以及应注意事项;探索民俗旅游区的划分,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理论思考。对民俗、服饰民俗旅游、饮食民俗旅游、居住民俗旅游、交通民俗旅游、节日民俗旅游、游艺民俗旅游、农业民俗旅游、民俗资源、民俗开发、民俗旅游区划等进行了全面阐述。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中国民俗旅游这一主题,致力于体现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在结构、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给学生提出更多、更新、更系统、更富于指导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自考学生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国民俗的基本知识。 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什么事民俗旅游,在对民俗了解基础之上,对民俗、民俗旅游类型进行分类 1、重点: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 2、难点: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3、学习应注意:本章是基础环节的学习章节,通晓本章的基本内容,对民俗旅游特点、民俗旅游框架和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对可以有深刻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民俗 二、风俗 三、习俗与礼俗 四、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民俗的类型划分

一、物质民俗 二、社会民俗 三、意识民俗 第三节民俗旅游的诠释 一、民俗旅游的含义 二、民俗旅游的类型 三、民俗旅游特点 第四节民俗旅游框架 一、民俗旅游的构成 二、民俗旅游系统 第五节民俗与旅游关系 一、旅游为民俗资料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二、旅游丰富了民俗内容 三、察风观俗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民俗充实了旅游内容 五、民俗能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 三、考核知识点 1、民俗具体内容 2、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 3、民俗旅游的架构 4、民俗旅游特点 四、考核要求 1、识记:民俗、风俗、习俗、礼俗、民俗旅游的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 2、领会:民俗、民俗旅游的类型划分 3、简单应用:。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4、综合应用:民俗旅游分类及其对发展旅游的意义 第二章服饰民俗旅游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 了解服饰的构成。 2. 掌握形成服饰民俗差异的因素。 3. 熟悉各朝代代表民俗服饰。 4. 学会从旅游地理的角度论述某些民族服饰特色以及服饰民俗的旅游价值。 二、课程内容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语教学论 课程类别: 考核类别: 适用专业: 总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一、课程教学目的 该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 的不同层面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 传统的外语教学中,人们往往忽视文化的重要作 用,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未能顾及交际能力 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必须引 进文化知识的对比,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减少和避免误解。 二、课程教学要求 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 性,更有效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为英语专业课 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专业必修课 考试 适用对象: 本科

三、先修课程 跨文化交际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是在完成了精读、泛读、综合英语、写作等基本技能训练后开设的,旨在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先期完成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基本课程,如《基础英语》、《英国文学选读》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

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从而使其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与操英语的外国人士进行交流。教师的讲授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 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帮助学 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表 层上很容易识别,但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却需追根溯源。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则是造成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不解的主要原因,也是该课程的难点。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 六、课程教学内容 Unit 1 Communi cati on Across Cultures ( 4 学时)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00007 课程性质:公共课 学分:2.0 计划学时:32 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 1.前言 1.1课程定位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 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本课程以 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 相统一。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 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 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该课程开设 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 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 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1课程设置的依据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 新的重要途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 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 .

中外民俗试卷,附答案

2006年10月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民俗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 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面的()内) 1、朝鲜族最富民族特色的传统食品是 () A打糕B冷面C五谷饭D松饼 2、维吾儿族人的标志是 () A绣花长袍B绣花帽C巴珠D则羔利 3、有“金孔雀”之称的民族妇女是 () A壮家女B畬家女C白族女D傣家女 4、下列属于布依族主要传统节日的是 ( A牛王节B赶年节C春节D火把节 5、下列哪种帽子是哈萨克族少女出嫁时戴的 () A吐麻克B沙吾克烈C克依米赛克D麦克尔 6、维吾尔人民最喜爱的主食是 () A拉面B包子C面筋D抓饭 7、回族的“斋月”是指回历 () A八月B九月C十月D十一月 8、在藏族服饰中,“邦单”属于 () A围裙B帽子C藏靴D藏袍 9、在迷信方面,英语民族普遍认为主凶的动物是 () A黑猫B白猫C兔子D狗 10、“冰雪王国”是指 () A丹麦B卢森堡C挪威D芬兰 11、下列国家中不属于英语民族国家的是 () A意大利B美国C英国D加拿大 12、下列国家中,以东斯拉夫民族为主体的国家是 () A波兰B捷克C乌克兰D芬兰

13、西斯拉夫三民族最主要的宗教信仰是() A天主教B东正教C新教D穆斯林 14、世界上阿拉伯人最多的国家是() A沙特B伊朗C埃及D阿联酋 15、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国家是() A印度尼西亚B马来西亚C巴基斯坦D孟加拉 16、在伊斯兰教的众多派系中,信众最多的是() A逊尼派B什叶派C哈瓦立及派D苏非派 17、素有“黄袍佛国”、“千佛之国”称誉的国家是() A泰国B印度C缅甸D斯里兰卡 18、下列国家中没有少数民族的国家是() A巴基斯坦B韩国C泰国D印度 19、在一天的饮食中,德国人比较看重的是() A早餐B午餐C晚餐D夜宵 20、“稻作民族”是指() A韩国B日本C泰国D印度尼西亚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面的()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下列方言属于汉藏语系的有() A北方方言B吴方言C湘方言D客家方言E闽方言 2、下列宗教信仰中属于满族宗教信仰的有() A萨满教B祖先崇拜C檀君D大宗教E佛教 3、下列食品中属于藏族农区主要食物的有() A糍粑B卓花包子C奶品D酥油E蕨麻米饭4、维吾尔族的饮食禁忌包括() A猪肉B驴肉C骆驼肉D骡子肉E羊肉 5、下列节目中属于傣族传统节目的有() A关门节B开门节C浴佛节D十月节E祭母节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外民俗 授课时数:72学时(课内理论教学64学时,课内实训8学时)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中外民俗》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民俗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本课程主要从民族与宗教两个角度对中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民俗进行介绍,旨在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宗教信仰民俗和禁忌民俗,了解国外信仰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部分国家的民俗民风。 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渗透职业素质与社交礼仪的重要性。运用一些案例和资料中有教育意义与专业相关的有价值的东西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与教育,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社会大的方向以及健康向上的社会现象,展现社会的阳光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学生是旅游专业,是导游的预备军,在教学当中随时渗透导游职业的道德取向,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从一个旅客的角度思考如何去做一名合格的导游,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与职业素质。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三、课程的教学要求 (一)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 本课程从旅游行业自身性质与特点出发,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的,在教学中,理论以够用为主,知识以适用为度,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以教师讲授、指导与学生实训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数据、图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法,突出应用性特点,力求精讲博收,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与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导论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民俗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掌握民俗的分类分类,同时理解民俗,在旅游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旅游对民俗的影响。教学的重点是民俗的概念、民俗的特征、民俗的分类、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具体的民俗事象进行分析,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第一章主要让学生了解汉族的形成历史与基本情况,熟悉汉族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主要社会成就,掌握汉族的居住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宗教信仰及禁忌民俗等。 第二章主要让学生了解蒙古族与鄂伦春族的风土人情及富有特色的民俗事象,重点把握蒙古族的民居、饮食、服饰和岁时节日等民俗事象,并能理解其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掌握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民俗旅游的特色和旅游价值,同时培养自身的欣赏能力和文化情趣,提高旅游的品味。 第三章了解东北地区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朝鲜族和满族的民俗常识。了解朝鲜族、满族的概况,掌握朝鲜族与满族的居住、饮食、服饰、人生礼仪等民俗。 第四章了解我国华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及富有特色的民俗事象,重点把握畲族和高山族服饰文化的特征,并能理解民族服饰中所寄予的图腾崇拜

(完整word版)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语教学论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考核类别:考试 适用对象:本科 适用专业:英语 总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一、课程教学目的 该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层面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 人们往往忽视文化的重要作用, 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未能顾及交际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必须引进文化知识的对比,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 减少和避免误解。 1

二、课程教学要求 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更有效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为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 跨文化交际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 是在完成了精读、泛读、综合英语、写作等基本技能训练后开设的,旨在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先期完成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基本课程,如《基础英语》、《英国文学选读》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 2

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 从而使其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与操英语的外国人士进行交流。教师的讲授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表层上很容易识别,但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却需追根溯源。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则是造成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不解的主要原因,也是该课程的难点。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 六、课程教学内容 Unit 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4学时) 3

2020年7月浙江自考中外民俗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7月自考中外民俗试题 课程代码:00199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饮食结构 2.居住惯制 3.民间口承文学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民俗的______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快乐和愉悦的调剂作用。 2.当今世界,每当人们提起服装,首先想到的就是______。 3.在我国,粮食作物是作为主食的重要原料的。种植稻米的地区,以米饭为主食;种植小麦的地区,则以面食为主食;还有些地方,日常生活以杂粮为主食。总之,不同地方的饮食结构取决于当地的______。 4.蒙古包古时称作______,又叫“毡帐”或“毡包”。 5.栈道是我国交通史上的一大奇迹,大致有三种:木栈、______、______。 6.石桥主要有______、梁桥和拱桥。 7.布依族的染印工艺有______、______、蜡染三种。 8.一般从50岁时起开始称寿,60岁为下寿,70岁为中寿,80岁为上寿,90岁为______,百岁为______。 9.和服是日本人的传统服饰,它源于中国的______。 10.傣族人民古老的传统节日______,亦称浴佛节,也是傣历新年,公历四月即清明节后第七天开始举行,历时三至四天。 11.印度的灯节是印度教最隆重的节日,公历10~11月举行,主要迎接______下凡。 12.根据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内容与方式,游艺民俗可以分为七类,即口承文学活动类、 1

民间歌舞活动类、民间______活动类、民间曲艺活动类、民间______活动类、民间杂艺活动类、民间游戏活动类。 13.北方地区比较著名的四大秧歌是山东秧歌、东北秧歌、陕北秧歌、______秧歌。 14.民间曲艺按表演手段不同,曲种分成说、唱、______、说唱兼有四大门类。 15.哈萨克族民间最流行的传统弹拨乐器是______,它流行于新疆阿勒泰、伊犁、巴里坤等,由音箱、琴杆、琴头等部分构成。 16.根据各种禁忌所涉及的范围,具体可分为宗教禁忌、生产禁忌、______禁忌、生活禁忌。 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对社会成员约束最广的行为规范是() A.法律 B.道德 C.纪律 D.民俗 2.福建泉州流行喝______之风俗。() A.功夫茶 B.三香茶 C.盖碗茶 D.八宝茶 3.新疆维吾尔族住宅的一种常见形式是() A.毡帐 B.阿以旺住宅 C.干栏式建筑 D.船形屋 4.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是() A.赵州桥 B.安平桥 C.风雨桥 D.泸定桥 5.以下哪项不是黎族的农业特色?() A.种植山栏稻 B.锄耕旱地 C.犁耕水田 D.饲养塘鱼 2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课程性质 民俗学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而《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日民俗、象征民俗、信仰民俗、民间语言文学、民间科技工艺、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课程设置目的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熟悉中外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国家间、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国际、国内文化旅游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

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外各国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外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二、学时分配

三、课程学习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要从学习方法、基本知识点、基础理论考核和有关民俗实例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对民俗学全面加以把握。在本科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民俗学,强调其中基本知识点是主体,学习与考核的目标是对其的阐述与说明。 (一)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是对知识点所应掌握的深度的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课程名称:中外民俗课程代码:00199 I课程的性质及其设置目的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之一。从民俗学和旅游学交叉的的角度论述民俗的定义与种类,民俗与旅游关系,民俗的旅游价值;阐释民俗诸方面的特性,以及应注意事项;探索民俗旅游区的划分,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理论思考。对民俗、服饰民俗旅游、饮食民俗旅游、居住民俗旅游、交通民俗旅游、节日民俗旅游、游艺民俗旅游、农业民俗旅游、民俗资源、民俗开发、民俗旅游区划等进行了全面阐述。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中国民俗旅游这一主题,致力于体现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在结构、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给学生提出更多、更新、更系统、更富于指导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自考学生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国民俗的基本知识。 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什么事民俗旅游,在对民俗了解基础之上,对民俗、民俗旅游类型进行分类 1、重点: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 2、难点: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3、学习应注意:本章是基础环节的学习章节,通晓本章的基本内容,对民俗旅游特点、民俗旅游框架和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对可以有深刻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民俗 二、风俗

三、习俗与礼俗 四、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民俗的类型划分 一、物质民俗 二、社会民俗 三、意识民俗 第三节民俗旅游的诠释 一、民俗旅游的含义 二、民俗旅游的类型 三、民俗旅游特点 第四节民俗旅游框架 一、民俗旅游的构成 二、民俗旅游系统 第五节民俗与旅游关系 一、旅游为民俗资料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二、旅游丰富了民俗内容 三、察风观俗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民俗充实了旅游内容 五、民俗能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 三、考核知识点 1、民俗具体内容 2、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 3、民俗旅游的架构 4、民俗旅游特点 四、考核要求 1、识记:民俗、风俗、习俗、礼俗、民俗旅游的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 2、领会:民俗、民俗旅游的类型划分 3、简单应用:。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ENGL2046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 授课对象:英语专业、俄英双语、法英双语学生 开课学期:英语第6学期、双语第8学期 学分:2 学分 主讲教师: 指定教材:《跨文化交流入门》,浙江大学出版社,许力生主编,2004年。《文化与交际》,暨南大学出版社,胡穗鄂编。 教学目的: 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文化交流、旅游业蓬勃发展。江、浙、沪地区外国独资、合资企业数量增多,与国际人员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际现象已经成为苏州本地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在众多的跨文化交际中,一些人员出现文化误解,或者表现出不自信,降低了交际的效益,直接的后果往往导致经济效益的降低。苏州大学作为本地的人才高地,有责任、有条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文化、教育、经济活动,我们的课程也应适应这社会需要,帮助学生通过知识的获取、情感的开放和技能的培养形成以自我文化又和他国文化保持一定距离的跨文化意识,也就是说一种能以局外者的眼光看待自己文化的能力;局内者的眼光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在交际中对他国文化和本土文化怀有好奇、开放和宽容的态度。从而在国际交往中提高交际的效益,提升个人的自信心。 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学期作业和网络平台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法综合进行教学。课堂语言为英语。采用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与学生互动探讨理论。参插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的活动方式,进行情景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发表观点。另外有录音、录像供学生观摩讨论。学期作业的形式是一篇千字以上的论文,内容是运用学到的某些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概念对现实生活案例、本土文化和外国文化进行阐释、分析、比较和反思。学生必须自己选题、规划。文章材料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教师的工作是建议、修改、监督和评估,创造机会,帮助学生完成学期论文。 该课程有两个网站:一个是在外国语学院服务器上的课程资源网站,网站上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进度表、备课教案,另设有通知板、网上跨文化交际咖啡俱乐部、学习工具等帮助学生完成科目的服务性网站。另一个网站是新浪博客上的学期作业网站。所有学生的学期作业从开题、大纲创建开始,就直接与课程教师、同班同学见面。所以,学生论文的完成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地修改、同学建议、学生本人反馈、修正的过程,直至最后作业完成。 此外,该课程联系了国外大学跨文化交际专业的师生,进行网络实时联合授课,每学期四次,让师生们有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体验。 此教学设计的目的是提高发挥教师的主动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具有开阔视野的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外语专业人才。 考试方式: 学期论文(70%)(课本内容)+平时成绩(30%)(上课讨论发言、出勤率、网上参与率) 第一课Communication in Global Village 课时:第一周,共2课时 教学内容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现代礼仪教学大纲

现代礼仪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现代礼仪》 二、课程类别:本课程是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课 三、总学时:40课时 四、课程性质与任务 《现代礼仪》是介绍社交礼仪以及财会与饭店服务等专业礼仪知识的一门基础应用性学科。 本课程主要要求师生按照课堂讲授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来 理解、掌握基本礼仪知识和技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现代礼仪在个人发展和今后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使学生能够成为懂礼貌、守规矩、善于沟通与协调的有用之才。 五、课程教学目标 《现代礼仪》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示范操作与训练,使学生掌握社交及旅游服务礼仪的基本概念、常识、基本原理及方法技巧,掌握人际交往中的基本礼仪规范,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为今后从事旅游服务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提高服务艺术,增强 沟通技巧,提高交际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绪论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礼仪的本质 第二节礼仪文化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礼仪的功能和原则 (二)教学要求 了解礼仪文化的历史演变,掌握礼仪的本质、功能、原则。 二、礼仪修养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礼仪修养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礼仪修养的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要求 理解礼仪修养的含义、一般特征,了解礼仪修养的基本内容 掌握礼仪修养的过程和方法。 三、个人礼仪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仪表礼仪 第三节言谈礼仪 第四节仪态礼仪 (二)教学要求: 了解个人礼仪的涵义、功能、原则,掌握仪表、言谈、仪态的涵义及礼仪规范、禁忌等方面的内容。 、、家庭礼仪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家庭成员礼仪 第三节家庭交往礼仪 第四节人生礼仪 (二)教学要求 了解家庭礼仪的涵义,掌握家庭成员、家庭交往及人生礼仪规范。 、、社交礼仪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跨文化交流课程标准

跨文化交流课程标准

————————————————————————————————作者:————————————————————————————————日期: ?

表1.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流课程编码 实施学期总学时34理论学时34 实践学时课程类型纯理论课(√)、(理论+实践)课()、纯实践课( ) 先修课程 后续课程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和习俗,避免文化冲突,克服文化障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和矛盾,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内容概述;美洲主要旅游国家地区;欧洲主要旅游国家地区;不同文化中的称呼礼仪;中东主要旅游国家地区;东南亚主要旅游国家地区;东北亚主要旅游国家地区;西亚主要旅游国家地区;大洋洲主要旅游国家地区;非洲主要旅游国家地区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不同国家的习俗和文化特色;东西方主要的文化差异表现。难点:克服文化障碍,提高跨文化合作能力。 教学组织小班课堂教学 教学手段 和方法 多媒体;传统教学与微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教学资料教材;微课;网站资源 考核要求过程评价与期末最终考查相结合 表2.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流 适用专业:酒店管理 1.课程定位 《跨文化交流》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岗位导向课程。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帮助学生解决

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适应各类交际形式。同时,对世界上其他各国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更有效地进行交流;预料和避免由于不同的文化期望而产生的误解;进一步讨论有关文化适应和相容的问题,最终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课程设计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融英语语言知识、文化差异及交际能力与一体,引导学生将理论运用到跨文化交际实践中。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酒店服务岗位,特别是在涉外酒店,很多时候都需同来自各国的客人打交道,势必会与不同国家的客户进行沟通交流。而客户的特点因国家不同而不同,与他们的交流也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因此,研究不同国家的文化,有针对性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显得尤为重要。本课程根据职业导向的要求,相应设计学习项目,选择教材和编排教学内容。根据本课理论性较强的特点,灵活运用多媒体、启发引导、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据此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先从总体上向学生传授跨文化交际的综合理论知识体系,让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视野、思维、知识架构、实际运用能力等;其次,分单元介绍亚、欧、美等国家文化,如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以帮助学生将来有效从事与外国客人跨文化交流的工作。其次,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并阐述语言交际的内容特点及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真正将跨文化交际所具备的思维、素养与能力落到实处。 3.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习俗,避免文化冲突,克服文化障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跨文化交际中

(南译)中外民俗考试题目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垂花门是中国古代建筑院落内部的门,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被称为垂花门。 2. 人生仪礼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它是一种世俗仪式,一般又称为“通过仪式”。 3. 满汉全席原是清代宫廷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做的一种全席。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起码一百零八种,分三天吃完。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味,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 4 岁时节日,主要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5 四合院——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规模。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 6 服役婚,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时期的一种婚俗。男子在婚前或婚后住在妻方劳动一段时间,作为代价偿还妻方劳动力的损失,换娶妻子到本氏族或本家族中来。 7 民俗是指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所传承的喜好、风尚、习惯、禁忌等 8. 那达慕达会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 二:简答题 1.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 A,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中国注重食物的色香味,西方重视食物的营养价值。 B,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 C,饮食方式的不同 在中国的宴席,大家团团坐,共享一桌菜肴。 西式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2. 民俗的服务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 民俗的服务性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民俗文化的创造是服务于社会的;其次,民俗文化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其三,民俗文化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 3.汉服运动对中国服饰民俗传承的影响和贡献。 (1.)实物化 (2).使一部分人有意识的去系统整理完善相关服饰资料 (3)成为吸引人们逐渐关注汉文化的源头之一,有了意识,就会有逐渐积累发展的过程

《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33201 课程名称:英语跨文化交际 总学时:16学时 试验或上机学时:无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涉外礼仪 一、课程说明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继《涉外礼仪》之后的专业必修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本课程是与专业基础课同时开设的专业课,旨在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基础理论,结合涉外礼仪实践,分析跨文化交际案例,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并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更多关注相关国家的文化,特别是通过与本族文化的对比,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强调,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提高处理跨文化交际冲突的灵活性,即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相关国家文化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的能力和交流能力。通常认为语言运用能力特指外语知识和外语技能,忽视了学习者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的要求,特别是灵活运用已有的本国和目的国的相同之处,相似之处和差异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交际的主要媒介是语言但语言并非唯一的媒介。诸多非语言手段,如手势,面部表情,时间和空间的使用等,都具有重要的交际功能。而任何交际,无论是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都是在特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必然受到该文化中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传统习惯、交往规约等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这些文化内涵也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文化之间,在方方面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实践证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这些差异常常成为障碍。要减少此类交际障碍,促成有效交流,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必不可少。 任何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之中,思想、语言、行为等都受到该文化的影响与支配。 文化意识即指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跨文化意识首先涉及对文化多元的认识。对文化而言,既有国别文化的不同,一国之内亦有主流文化与种种亚文化之分,同时个体间的差异也不容忽视。因此,不能理所当然地以本文化的规则来评价不同文化背景人的交际行为。 其次,不同文化间既有异(个性),也有同(共性),要辩证的看待文化。另外,应该树立文化平等观。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跨文化交际目的是理解和沟通,促进各民族间的长期友谊和共同发展,在培养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意识的同时,还要认真思考汉语与英语文化在主要方面的异同之处,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对应策略。 本课程以语言学习为前提,强调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利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通过对交际与语言,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价值观的学习和讨论,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通过对文化现象的思考和讨论,反思语言学习过程,增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通过课堂活动和案例学习,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内容包括:交际与文化,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价值观,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

四川2019年4月自考00199中外民俗试题及答案

C019·00199(专卡) 绝密★考试结束前 四川省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民俗 课程代码:00199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 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民俗一词的创造者为 A.德国人格林 B.英国人汤姆斯 C.法国人安德鲁·朗 D.美国人厄特利 2.鲁迅在《祝福》中描写了鲁四老爷过旧历除夕的祝福习俗与祥林嫂过除夕的状 况,这体现了民俗的 A.集体性 B.普同性 C.阶级性 D.类型性 3.从研究者的观点出发去理解另一个社会或民族的文化,被称为 A.主位研究法 B.间接采访 C.参与观察法 D.客位研究法 4.在二十四节气农谚歌中,“初飞霜侵损民,重阳无雨一天晴”指的是哪一月的

天象? A.三月 B.六月 C.九月 D.十月 5.四川天全县的“祈谷灯”、“百果灯”、广西侗族的“舞耕牛”等属于农业生产民俗的 A.占天象、测农事习俗 B.农业娱乐习俗 C.祭祀习俗 D.卜农事丰歉、祈福习俗 6.被外国人称为“中国草”的植物是 A.葛 B.大麻 C.苎麻 D.茴麻 7.“七星披肩”是哪个民族的特色服饰? A.纳西族 B.畲族 C.彝族 D.高山族 8.在中国汉族节日食俗中,哪种蔬菜的象征意义表示“勤快”? A.青菜 B.葱 C.蒜 D.芹菜 9.“三明治”最早起源于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10.“干栏”式民居是古代哪个民族的文化特征? A.藏族 B.白族 C.蒙古族 D.百越

31-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31-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外民俗 2.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 3.课程编码:081031 4.学时:共60学时 5.适应专业:酒店管理专业 (二)课程性质 《中外民俗》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将使学生初步掌握民俗的基本知识和内容,同时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作铺垫。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具备一定民俗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本门课程完整、系统地介绍并阐述了中国民族宗教世俗信仰、民族服饰、饮食特点、社交礼仪和传统节日。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现象,提高学生的旅游品位,培养学生的文化情趣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认识能力和开发、挖掘能力。本课程为学生从事民俗导游、旅游管理打下深厚的知识与理论基础。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设置的依据 根据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职业能力分析,中外民俗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必须的职业能力,该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酒店工作时,根据宾客的习惯、信仰、宗教等特殊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因此,在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中外民俗课程。 2.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①课程目标能力化: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预期成果。包括职业业务范围内的技能、知识及态度。 ②课程结构过程化、项目化:按照“工学结合”课程设计的思想,在分析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按照工作任务的过程设计课程内容体系;以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为参照点,将课程内容组成 7 个模块,根据每个项目工作任务中技能与知识关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执笔人:董广坤编写日期:2010-7-15 一、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编号: 2. 课程性质/类别:专业选修课/ 课 3. 学时/学分:学时/ 2学分 4.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属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是专业限选课。它主要介绍跨文化交际学产生的历史、原因、基本概念和理论,并从文化的要素和人的思维方式、感知、世界观、人生观等认识文化,物质文化等方面分析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以及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及其中各因素的关系和对交流的影响。其基本内容是文化和交际、文化与语言的关系、非语言交际和教育、商务和医疗保健等语境下的跨文化交际。 在教学中突出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合理地组织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初步具备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在本课程教学得到深刻体现,授课形式主要是案例分析,同时应尽量采取讲故事、问答、演讲等形式对某些专题进行讲解,以使本课程学习成为饶有趣味的学习活动。总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

行交流的方式、方法、提高他们跨文化的能力和技巧,为学生通过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有关研究打好必要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全书共十个单元,可分成两大部分:一到六单元为第一部分,介绍跨文化交际的理论问题:语言与文化、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交际、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以及文化模式与思维;七到十单元为第二部分,介绍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方面:东西方的价值观及跨文化交际的社会心理、跨文化障碍、商务、管理和谈判中的跨文化交际和文化适应和跨文化能力。(一)UNIT 1: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n Overview(第一、二周,4学时) 1.主要内容: 1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 the History of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基本要求 了解跨文化交际活动及其研究的发展历史,掌握交际和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3.自学内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发展史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发展历史 4.课外实践:无 (二)UNIT 2:Language and Culture(第三周,2学时)

社交礼仪课程教学大纲

交际与礼仪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交际与礼仪是湖南广播电视大学以及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与选修课。本课程课内学时数为36课时,2学分。文字教材为《现代礼仪教程》(胡锐边一民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 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行为,通过切实有效的礼仪教育,培养人们理解、宽容、谦逊、诚恳的待人态度,培养人们是非分明、推心置腹、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做人品行,培养人们庄重大方、热情友好、谈吐文雅、讲究礼貌的行为举止。 在现代文明社会,讲究礼仪,实非小事。以正确的礼仪待人接物,不仅反映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个性特征,而且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文明质量的综合性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对内搞活经济,对外扩大开放。“礼仪祝您成功”已成为世人共识。真诚得体的礼仪,正日益成为我们扩大开放、增进友谊、促成合作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1、在教与学过程中应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在生活中自觉讲究礼仪的行为习惯。 2、本课程采用面授辅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面授教学中,突出重点、难点, 力求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1、本课程的教学应强调时代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运用案例教学,结合实例,讲解礼仪的思 想和方法。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应组织或模拟多次情景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切忌满堂灌的方式。 2、应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点,配合有关材料和录像片,对有关重点进行实用性的教 学,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四、考核要求 本课程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总分为100分,平时形成性考核占总分30%;期末终结性考试占总分70%。总成绩60分为及格。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分。平时成绩考核内容包括平时学习态度以及独立完成教师要求的练习和思考题。考试是对教与学的全面验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考试题目符合大纲要求,既要做到全面验收,又要体现重点,难度适中,题量适度。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说明 一、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叙述要直观、简练、形象、生动。注重基本原理与方法的讲解,要重点突出,减少繁琐论述、推导论证。 二、音像教材 音像教材要形象生动、简练概括,注意运用图、表的形式对教材内容进行总结与归纳,要结合实际,多举例指导实践。 三、其他类型的教材 制作其他类型的教材应符合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更好地为教学和学生自学服务。 第三部分教学重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