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回敬娴_诗经_叠音词研究

回敬娴_诗经_叠音词研究

回敬娴_诗经_叠音词研究

诗经研究论文

浅谈《诗经》中的婚恋诗 ——以《卫风·氓》为例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开辟了中国文学抒情诗的先河,而爱情是诗歌的主题之一,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婚恋诗也是《诗经》中的精华所在,故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的痛苦的弃妇诗。本文以《卫风?氓》为例,从思想内容、修辞手法、人物形象等方面来分析婚恋诗的特色,从侧面突出诗经中婚恋诗引人入胜的独特魅力和奇特风格。 关键词:《诗经》,爱情,婚姻家庭,思想内容,修辞手法,人物形象 一、引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三百零五篇中有很多是反映社会风俗的诗,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这些诗对于我们了解、研究当时人们的婚恋生活,是极为珍贵的史料。爱情是诗歌的主体,而在《诗经》中婚恋诗是其精华所在,婚恋诗中反映出周代婚姻缔结虽然受社会的种种制约,但男女交往仍有很大自由。如自由恋爱风气、对爱情的追求与忠贞、美满欢愉的新婚生活、怨哀痛楚的婚变等等,它几乎囊括了人类爱情生活的各个侧面和所有阶段,犹如一幅巨轴画卷展示着古代人们的婚恋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二、《卫风?氓》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以及修辞手法 1、《卫风?氓》的思想内容 经过了一系列的磕磕绊绊,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可在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幸福的婚姻对于妇女来说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由于某种原因,一些妇女渴望的自由幸福不仅没有得到,等待她的却是一张寒心的休书!于是,弃妇凄婉便给《诗经》平添了些许的恨与怨。 《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是一首弃妇诗,这首诗通过一个妇女的自述,倾诉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直至被抛弃的全过程。全诗分六章,一、二章,写女子与氓相遇并陷入热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桩婚事本来是由男方主动提出来的,这个男子以“贸丝”为借口,骗取了女子的爱情,女子不仅把终身庄严相许,并且出嫁时还带了大量的嫁妆。三、四章,下女子被抛弃后的会很痛苦心情。弃妇以自己沉痛的教训告诫世上的女人,男人们是变化无常的,女人一旦年老色衰,就有被抛弃的可能,因此女人千万不要迷恋男人。这是弃妇由自

[古今,通假,区别,其他论文文档]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研究

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研究 摘要: 古今字是汉字在发展中所产生的古今异字现象,通假字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古今字与通假字的本质不同,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不能正确区分二者。本文建 议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入古今字的概念,同时注意规范界定与表述用语。 关键词: 古今字通假字区分 古今字是阅读古书必须具备的知识。从文字学的角度讲,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 字都是汉字用字的问题,无论是传世文献还是出土文献,用字的情况都很纷繁。这些现象都是古书注解的主要对象,也是训诂学、文字学研究的内容,当然也是《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时候不能够正确区分古今 字与通假字。本文拟从古今字的概念、来源、字形特点与意义联系等方面入手,探讨问题 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古今字的概念 古今字是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古今异字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汉语言的发展有关系。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占80%以上,通常一个字就代表着一个词。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 有所发展,词义有所引申,字有所假借,原有的字担负着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记录功能,即一字兼表数义。后来,为了区别这些意义,也为了减轻原有汉字的表义负担,便以原有汉 字的形体为基础,或增加偏旁、或改换偏旁,造出了新的字。这种现象就是我们所谓的古今字。 记录同一个词,古用彼字,今用此字;产生在前的叫古字;产生在后的叫今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谊”字下注云:“凡读经传者,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1]段玉裁指出,古字与今字是相对的,在时间上有先后的关系;但我们不能从字体的古与今上来理解古今字。 在古代文献的注疏中,训诂学家们常用“A,古B字”、“A、B,古今字”等形式来注释。这 里的A、B所代表的是一个词在不同时期的书写形式,因为某些词已经有了新的书写形式,并且这个新的书写形式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已经为社会所认可,而旧的书写形式及其所代表的 意义在古籍中依旧存在。训诂家们认为有必要在注释古书的时候指出来。我们以《汉书注》为例来说明: ①《汉书·高帝纪》:“沛公、项羽追北。”服虔曰:“师败曰北。”韦昭曰:“古背字也,背去而走也。”2 ②《汉书·高帝纪》:“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郑氏曰:“县音悬。”师古曰:“此本古之悬字耳。后人转用为州县字,乃更加心以别之,非当借音。”2④《汉书·宣帝纪》:“冬十一月,匈奴呼遬累单于帅众来降。”颜师古注曰:“遬,古速字。”2

《诗经》在国外发展状况

简述《诗经》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诗经》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包蕴着中华民族古老而华彩的文明,也是全世界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诗经》不仅在国内被广泛研究,在国外也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自流传之日起,关于《诗经》的研究便不绝如缕,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些海外汉学家的研究成果卓著,为《诗经》在全世界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诗经》的流传 据《吐鲁番出土文书》记载,其中有《毛诗郑笺小雅》的残卷,经考古学家研究证实系公元五世纪的遗物,正值“丝绸之路”昌盛的时期,从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诗经》通过“丝绸之路”在国与国之间的流传。“丝绸之路”始于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到公元五世纪,这其中经过了六百多年时间,在此期间因未发现相关史料记载,《诗经》的流传情况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诗经》通过“丝绸之路”向中东地区传播至迟也应该在公元五世纪。 而《诗经》的东传则有确切的史料记载,据中国《南史·梁武帝纪》记载,公元541年朝鲜百济王朝派遣使者请求梁朝派遣讲授《诗经》的博士,梁武帝派学者陆诩前往。而在此之前,据中国《宋史》记载,公元五世纪中叶,日本雄略天皇曾向中国刘宋皇帝致表,其中引用了《诗经》的诗句,可见在此之前,《诗经》已经在日本被流传使用。 《诗经》在欧洲的传播,大约开始于17世纪,通过西方来华的

传教士译介给欧洲读者,起初是以法文的形式出现,直到18世纪才有了英译本,此后便不断有不同的版本出现。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向外扩张的愿望要求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入华的传教士为适应这一要求,加大了介绍古老中国文明的力度,不断出现《诗经》译注。 而北美的《诗经》传入时间比较晚一些,直到二十世纪初才开始出现《诗经》的译注,最早也是由来中国进行传教活动的传教士进行传播,时间大约在19世纪30年代。虽然传入时间较晚,但由于美国经济的崛起,拥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加上许多著名学者的加入,使得北美的《诗经》研究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 《诗经》在俄罗斯的译本最早始于1852年,开始时一些作家、翻译家从法文、英文等文字转译,后来汉学家也加入译介行列。二.《诗经》在国外的研究情况 《诗经》外传之初,大多是以译介的形式在国外呈现,在早期通常被广泛引用,并未进入到深入研究。直到流传一段时间以后,才出现研究性著作。 “丝绸之路”沟通了我国与中东、罗马等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诗经》在中东、罗马地区的传播。公元781年(唐建中二年)所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撰写者景净,叙利亚人,他在碑文中就曾引用《诗经》多处。虽然并没有对《诗经》展开研究,但引用本身就已昭示着对《诗经》理解领悟已经形成。 《诗经》在朝鲜的研究可谓历史悠久,汉代时《诗经》传入,经

出自诗经辞楚的好名字大全

出自诗经辞楚的好名字大全 诗经取名注意事项: 易写易读。 即使从诗词中选,也不要挑那种生僻的字词。生僻字不好记,别人不认识,或者字典、电脑里都没有,以后就很麻烦。 如今,很多家长为了避免重名率,都希望给宝宝取一个独特的名字,但是这“独特”也被特意地演化为“繁复”,因为,大家都不认识你的名字,难免会引起一些笑话。这样的结果是不仅给别人带来麻烦,还给孩子增添了一份苦恼。其实,用最简单的字组合成最有意义的名字,才是最难的,用些生僻字不算本事,象毛泽东、刘少奇这样的名字都是很常见的字组成的。 读音洪亮。 有些名字很好看,但读起来是在拗口,名字就是用来让人唤的,所以尽量别挑变扭的词。还要注意方言中的读法。 新颖别致。 本来不想提这个的,因为用诗词取名已经很新颖别致了,但以前看到有人居然推荐明月这个名字,容许小编小小的汗颜一下吧…… 出自诗经楚辞好名字大全: 子奕-奕奕寝庙,君子作之。《诗经·巧言》 一诺-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上湖南崔中丞》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 子佩-青青子佩,悠悠我思。《诗经) 子慕-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楚辞》 一川-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志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昊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两句诗词首字组合而成。) 子荣-咄嗟徇权子,翕习犹趋荣《全唐诗·韦道安》 子文-松萝长稚子,风景逐新文。《秋日夏口涉汉阳,献李相公》婉清-水木清华,清扬婉兮。《诗经》 云泥-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上湖南崔中丞》 竹猗-占彼淇澳,绿竹猗猗。《诗经》 兰泽-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古诗十九首) 玉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它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它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为骨架,构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古代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文献史以经学史为中心。经学成为古文献学的中心。 中国古文献学分两派:考据学派、义理学派 中国古文献典籍传统上分经、史、子、集四部 中国古文献学史分7个时期:先秦(含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含辽、金)、元明、清及近代。 夏代就有“图法”,即文献典籍。今天能见到最早文献为商代的甲骨卜辞。我国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为周宣王时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 孔子与五经的关系:对于传世的《易》《书》《诗》《仪礼》《春秋》等五经,相传多为孔子所作,或认为是孔子删改,实际并非如此。对于《易经》,孔子只是在教授学生时偶尔提及,并未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孔子虽然教授过《尚书》,但是否有系统整理过,尚在疑然间;孔子删《诗》只说也不可信,但他对《诗经》的解释与评论,对后世研究有巨大影响;《礼记》为儒家之书,出于孔门后学之手,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春秋》为孔子整理修订过,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 孔门弟子“四门十哲”中,子游、子夏为文献学家,此后则为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先秦文献的禁毁情况:官方所藏《诗》《书》,诸子书不在禁毁之列;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各国史记禁绝尤甚,损失惨重;民间所藏《诗》《书》与诸子书损失惨重,但远未被烧绝,故汉代屡有古文书被发现。 两汉官方4次大规模整理古文献活动:1.西汉宣帝时,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2.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整理群书;3.东汉章帝时会群儒于白虎观考论经义同异,作《白虎通义》;4.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刊成石碑,即“熹平石经” 汉代诸子等书注释说解代表作:赵岐《孟子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 语言文字学代表作:《尔雅》《说文解字》《方言》 经学今古文之分:汉代文献学的重要问题,对整个文献学史影响深远。主要区别

诗经研究综述

棘心夭夭 诗经研究综述 摘要:《诗经》不是一部经书,而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选集。它之所以被称为“经”,是由于孔子曾把它和《书》、《易》、《礼》、《乐》、《春秋》一起当做传授弟子的教材,久而久之,儒家便把它们奉为了“六经”。而《诗经》并不是一个人的创作,也不是一时一人所编集,它是在大约五百年长的时期中的集体创作,并在更长的时期中,经过了无数人的采集和不断地加工。但古人对《诗经》的许多注疏又掩埋了诗篇的真正含义,封建社会时期对《诗经》的解读主要是出于经学的、历史的、文学的目的,而近现代主要是出于文学的、历史的、经学批判的目的。 关键词:诗经;诗歌选集;解读 1序言 《诗经》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典籍,《诗经》学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致力于其中,亦是现代世界汉学研究的热点,研究涉及《诗经》的文学、语言学、史学、社会文化学、博物学等方面,而研究《诗经》在我国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两千多年时光的洗礼,见证了两千多年世事的变迁,《诗经》研究也有了自己独立的发展历史。多至汗牛充栋的研究著述,汇聚了各家之言,在这浩如烟海的研究资料中,我所做的只是就其中的某一个方面进行一个梳理,将这些研究更加有条理的呈现出来。 2封建时期的解读诗经 2.1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陆续集结和流传的三百多篇诗歌,在历史的年轮转到春秋末期时,它开始了一次至关重要的生命重组,在孔子的不断赋予其历史使命下,开始了它作为经典的辉煌生涯。 春秋末期,孔子对《诗》、《书》、《礼》、《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

也就形成了后世所谓的“六经”,这也就有了孔子的删诗之说,即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在孔子看来,诗经可谓是一部具有重大教化作用的百科全书,《论语·阳货》中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弥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更是在《论语·季氏》中对他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在《论语·为政》中又言:“诗三百篇,一言以敝之,曰:思无邪。”孔子甚至还说:“如其国,共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可见此时的《诗》已经被升华到了一个作为让人顶礼膜拜的“经“的高度,拉开了为封建政教服务的帷幕,在其文学性上又浓浓地涂上了一层政治色彩。 2.2汉唐时期 秦代焚书坑儒,颁布焚书令,“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见之不举者与同罪”,《诗》经受了一场几乎毁灭的浩劫,虽然流传下来了一些,但到汉代时,这些流传下来的《诗》已经与先秦的《诗》有所不同,出现了鲁、齐、韩、毛四家诗并传的局面,到东汉的后半期,毛诗兴盛,三家诗衰落,而也就是那个时期,汉学《诗经》研究的集大成之著——郑玄的《毛诗传笺》问世。 郑玄自己阐述了他选取毛亨的《诗故训传》为之作笺注的目的,“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则下己意,使可识别也。”清代学者陈奂的《毛诗传疏序》评论《郑笺》说:“作《笺》问杂鲁诗,并参以己意,不尽同毛义。”可见,《郑笺》以《毛传》为主,综合了鲁、齐、韩、毛四家诗说,并对《毛传》进行了补充和提高。 自汉代以后,经学在八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义疏纷纭,出现了很多争议,唐代时唐太宗提倡儒学,为了实现经学的统一,组织撰成了《五经定本》,作为法定的标准本通行全国,而《毛诗正义》正是其中之一,它是在继承毛、郑观点的基础上,集汉魏六朝《诗经》研究成果之大成。 2.3宋代理学时期 历史进入宋代,《诗经》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朱熹的《诗集传》是从南宋至今广泛流传的《诗经》注疏传本,他在《诗集传序》中说,三百篇中“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欲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朱熹曾提出,作为《诗经》主体的《风》“多处于里巷歌谣之作”,其大多数诗篇“乃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的民歌。

《诗经·国风》叠音词分类及句法功能探析

刘亚科 (平顶山学院文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2) 摘要:《诗经·国风》中有220个叠音词,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在这两类叠音词中,最多的是形容词,其次是拟声词、副词和动词。《诗经·国风》中的叠音词的语法功能较之现代汉语,显得单纯,有较强的侧重性。 关键词:叠音词;单纯词;合成词;句法功能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 2012)05-0161-03 叠音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重叠组成的词,前人称之为“重言”、“重文”、“重语”或“叠字”等。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对叠音词进行研究。《尔雅》中专设《释训》一篇收录同义叠音词;许慎著《说文解字》,“收字10516个,其中重文1163个”,同时还大量引用《诗经》叠音词说解字义。以后,历代训诂学著作都对叠音词进行过研究,作出了精辟的论述。现代学者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对叠音词进行了更全面的研究,使我们对叠音词的认识更加清楚。 但是,我们对叠音词的研究还未结束。笔者最近对《诗经·国风》中的叠音词进行了考察,发现其中的叠音词分类情况较为复杂,其句法功能有很强的侧重性。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论述。 一 一般的古代汉语教材对叠音词的论述都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或者简单地认为组成叠音词的两个字不能拆开来理解。邵晋涵《尔雅正义》从叠音词的词义与单字字义关系的角度,将叠音词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单举其文,与重语同义者,如肃肃敬也,丕丕大也,只言肃只言丕,亦为敬也大也”。一类为“单举其文即与重语异义者,如坎坎喜也,居居恶也,只言坎言居,则非喜与恶矣”。这种观点是比较科学的.本文按照这种观点,将叠音词分为叠音单纯词和叠音合成词两大类。 (一)叠音单纯词 所谓叠音单纯词,指由两个完全相同的音节组成一个语素的叠音词。据笔者统计,《诗·国风》中这样的单纯词为数较多,有146个,占《诗·国风》中叠音词总数的66.3%。 叠音单纯词中,我们最熟悉的当数拟声词,其次是一些形容词和少数副词。 拟声词在《诗·国风》中有31个,多为同音假借。例如: 关关:《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说文·门部》:“关,以木横持门户也,从门卯声。一关关”为同音假借,或作“响响”,表雎鸠的呜叫声。 坎坎:《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说文·土部》:“坎,陷也,从土欠声。”“坎坎”为同音假借,犹咔咔、铿铿,拟伐木之声。 丁丁:《诗·周南·兔置》:“肃肃兔置,椓之丁丁。”《毛诗正义》:“丁丁,椓杙声也。”《说文·丁部》:“夏时万物皆丁实,象形,丁承丙象人心,凡丁之属皆从丁。”“丁丁”,为音近假借,也表伐木之声。 喈喈:《诗·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说文·口部》:“喈,鸟鸣也,从口皆声,一日凤皇鸣声喈喈。”“喈喈”实为摹拟鸡等动物呜叫而专造之字。 叠音单纯词中,形容词最多,有95个。例如: 济济:《诗,齐风·载驱》:“四骊济济,垂辔弥你。”《说文·水部》:“济水,出常山,房子赞,皇山,东入诋,从水齐声。”“济济”,此处假借来形容马美盛的样子。 粼粼:《诗·唐风·杨之水》:“杨之水,白石粼粼。”《说文·水部》:“粼粼,水生厓石间。粼粼也,从巜粦声。”“粼粼”,此处转指水清石净之貌。 悠悠:《诗·唐风·鸨羽》:“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说文·心部》:“悠,忧也,从心

古今字

古今字的含义是什么?? 什么是“古今字”? 古今字,是不同时代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使用的不同形体的字。使用年代较早的是古字,使用年代较晚的是今字,是指一个古字由于含义较多,便在古字的基础上增加或改变偏旁,另造一个新字来分担古字的某个含义或引申义。记录原来的多义词或同形词的字就是古字,记录分化后形成的新词的字就是今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原来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 如:“莫(莫)”的本意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为了在书 古今字 面语中不至于混淆,就又在“莫”字上再加形符“日”成“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后来由于语言的发展,兼有“没有什么,没有谁”,“不要”和“不能”等意。为避误会,在古“莫”字下面加一“日”字,另造一新字“暮”,用来表示古字“莫”的傍晚之意,“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这样,“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莫”叫做古字。 古今字产生的原因是:语言环境的长时间变化。经过约定俗成,官方确定,就这样产生了。要知道,壹万年的变迁会产生许多这样的字。 分类 所谓古今字,是指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的字称作“古”字,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也就是说,古今字分为两类: 古字与今字在字形结构上无关。 如罪人的“罪”,古字写作上面一个“自”字,下面加一个辛苦的“辛”,现在后一个字已不使用了。

今字是古字的演变 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古今字在字形上有联系。 例如“债”字,本写作“责”,“债”是在“责”的基础上产生的。“责”与“债”形成了古今字。又如“反”与“返”,“反”是古字,“返”是今字。 古今字分两类: 一是字义完全相同,如:?K/块、??/法、墅/野、/饮等;一是字义部分相同,如莫/暮、景/影、辟/避等。 第一类古今字是一对一的关系,今字的产生不涉及汉字的孳乳分化,古今字属同字异形,是异体字的一类。第二类古今字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今字是古字在发展上孳乳分化的结果。 汉字的孳乳分化,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今字是由古字的本义产生的。“莫”本义指日落天晚,“莫”假借用作无定代词,而它的本义另造了一个“暮”字。再比如:止/趾、要/腰、衰/蓑、求/裘、匪/篚、其/箕、匡/筐、然/燃、益/溢、禽/擒等。 2.今字是古字的引申义产生的。比如,“景”本义指日光,引申指明暗形成的影子,这个意义后造了一个“影”字。再比如:弟/悌、解/懈、责/债、竟/境、坐/座、中/仲等。 3.今字是由古字的假借产生的。“辟”,本义指法,假借义用作逃避,这个意义后造了一个“避”字。再比如:辟/僻、辟/嬖等。 由于今字产生在古字之后,也称作后起字。 古今字是就某一字义用字不同来说的。例如“尉”既是“熨”的古字,又是“慰”的古字,前者是就“尉”的本义说的,后者是就引伸义说的。 古今字是相对而言的。今字如果再产生了后起字,对后起字来说,它又是古字。例如,“前”的本义指剪断,后来造了一个“剪”字,因此,“前”是“剪”的古字,“剪”又是今字。 古今字先产生的字叫做什么?后产生的字叫做什么?一般地说, 古今字是由于古汉语中多义词的某个义项在词义系统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原词的引申义列中分化独立而形成新词或上古同音借用形成的同形词在汉语发展中分化出新词,在书面上为这些新词另造新字的现象。 简单说: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同一个词在不同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较前使用的叫“古字”,较后使用的叫“今字”。 古今字分两类:甲类等义的,即古字与今字字义完全相同,如凷/块、 /野、灋/法等。乙类不等义的,即古字与今字字义不完全相同,如莫/暮、景/影、辟/避等。甲类古今字是一对一的关系,今字的产生不涉及汉字的孳乳分化,古今字属同字异形,是异体字的一类。乙类古今字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今字产生是汉字在发展上孳乳分化的结果;另有一些是因字义变用而形成古今字关系的。古今字有哪两个特点

自考《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要点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第一章《诗经》研究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殷商末年至春秋中叶六百余年的社会生活,先秦时称为诗、诗三百、诗三百篇,诗经是儒家学者把它尊为经典之后的称呼。梁启超说现存先秦古籍…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2、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在《周礼-春官》中有记载,诗序认为是从思想意义的角度划分的,朱熹认为是依据作者不同而划分的,较为接近事实的是音乐说:风诗是乡土之音,雅诗为朝廷之音,颂诗为宗庙之音(章太炎认为雅是一种类似鼓的乐器,郭沫若提出诗之周南、召南、大小雅当以乐器为名)。 3、毛诗认为二南为西周初年的作品,应有西周末至东周时的作品。王风是东周后的作品,郑风全部是春秋时的作品,魏风中讽刺统治者的诗作别具一格,秦风崇尚气力、武功,其创作时间应在东周至春秋时;周颂都是西周时代的祭祀之作,鲁颂均为春秋时的作品,古文经学派认为商颂应作于商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商颂是春秋时宋国的作品。 4、献诗说记载于国语-周语、晋语、左传,采诗说见于礼记、汉书-食货志、艺文志;孔子第一个将诗经选作教学内容的教师,又是第一位研究诗经的大师,他提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宋人大胆质疑诗序的是欧阳修,集大成者是朱熹。 5、三家诗:汉初讲诗者主要有鲁、齐、韩三家,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韩婴),鲁诗、齐诗以国得名,韩诗以人得名,合称三家诗;用汉隶书写,与较晚的毛诗学派区别,称为今文诗经学派;三家诗以鲁诗出现最早,以齐诗在当时影响最大但消亡最早,以韩诗传世文献为最多(齐诗亡于三国纷争时,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北宋)。 6、毛诗学派:毛诗因其传授人的姓氏得名,秦汉鲁人毛享传诗于赵人毛苌,毛苌广为传授;至西汉末经今古文之争,有别于三家诗,归于古文经学派;东汉时古文经学派抬头,毛诗立于官学,与齐、鲁、韩并称为四家诗。(毛诗胜在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诗序较为合理,又得到大学者郑玄为之作笺) 7、《毛诗正义》,毛享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这是一部全面总结两汉至初唐诗经研究成果,带有里程碑性质的专著;朱熹《诗集传》,这是一部代表宋学诗经研究成果,同样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专著。 明《孙月峰先生批评诗经》,这是一部突破经学之桎梏,开始从文学角度看待诗经的专著。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此作摆脱汉学、宋学之争,独立阐发自己的思想,与崔述《读风偶识》、方玉润《诗经原始》被誉为独立思考派的三部鼎立之书。 清段玉裁《诗经小学》,这是一部自觉地运用文字音韵学理论对诗经文学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 清陈奂《诗毛氏传疏》,这是清代古文经学派集大成之作,为研究毛诗的必读之作。(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被誉为清代三大治诗之作) 8、诗经反映的社会生活:诗经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全面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周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1)全面反映了周人的劳动生活,如农耕、蚕桑、采摘、建筑、畜牧等,有助于了解周代经济制度和经济思想;(2)反映周人的爱情、婚姻及家庭生活,为了解当时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社会风俗、婚礼仪式等提供史料;(3)反映周人兵役、徭役及战争生活;(4)反映周人的政治生活、宗教生活、贵族的燕飨生活。 9、诗经反映的社会思想:作为一部抒情诗集,诗经不仅记录了风云变幻的社会生活,而且反映了那一时代各个阶层的思想意识,(1)反映了早期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为后世知识分子人品、人格、理想、情操的建立和健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2)反映那个时代的宗教意识;(3)反映劳动人民的反抗意识;(4)反映周人的道德意识;(5)反映先民们的审美观念及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10、诗经的文学成就:(1)质朴淳厚的艺术风格;(2)浓郁的抒情风味;(3)情景交融的意境;(4)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用赋笔直描、曲折情节、细节描写、对比烘托);(5)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王昌龄《诗格》将兴分为14格,曰感时、引古、叙事入兴等);(6)回环复沓的篇章结构;(7)灵活多变的句式(以四言为主);(8)丰富多采的修辞手法;(9)鲜明、准确、生动、丰富的语言;(10)和谐自然的韵律。 11、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一)思想:首先是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很朦胧的、很原始的,他们所爱的仅仅是自己的宗国而已,爱国主义成为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成为乐章的主旋律,诗经是其源头。

诗歌中叠词的作用

诗歌中叠词的作用 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向来受到人们的赏识。徐 说:“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梁绍王称之“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 这七组叠词妙在何处呢?首先,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心神不定,怅然若失;“冷冷清清”,侧重写感受,孤单寂寞,形影相吊;“凄凄惨惨戚戚”侧重写心境,悲惨凄凉,终日愁苦。三者用“情”贯穿一起。其次在声律上急促跳动,铿锵有韵,有节奏感。此外,在结构上为整首词定下基调,创造出悲伤的氛围,使读者屏息凝神,受其感染。 由此可见,叠字在诗词创作中独具魅力,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形象性。诗中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开头六句连用了六组叠词:“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前两句写景,用“青青”、“郁郁”描绘出春天草木浓密的生机;后四句写人,四组叠字将思妇的体态、仪容、装扮等写得十分逼真,简直呼之欲出。 《古诗十九首》在叠字运用上堪称典范。再如《迢迢牵牛星》,全诗仅十句,用了六组叠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形象地表达了牛郎织女缠绵的感情。 有些诗句由于叠字用得精妙,使其更富于艺术魅力,赢得人们的交口称赞,遂成千古名句。如杜甫的“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长),用“纷纷”、“细细”,抒发自己惜花、爱花的心情,造语似痴,但情真意切。再如韦应物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赋得暮雨送李胄》),二组叠字使诗的意境更为深邃。《后湖集》说,每读此句“未尝不茫然而思,喟然而叹”,希望“图苏州”(韦应物)之句于壁,使余隐几静对,神游八极之表。 二是确切性。叠字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摹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叠字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用“萧萧”摹拟落叶声;黄巢的《题菊花》中“飒飒秋风满院栽”,用“飒飒”摹拟风声风声;岳飞《满江红》中“凭栏处,潇潇雨歇”,用“潇潇”摹拟雨声……叠字撮合婚姻时写道:“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这里“诺诺”、“尔尔”是答应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好,好”、“就这样”之类的词,两组叠词把说嘴媒婆的油滑、奉承的性格写得活灵活现。再如《木兰辞》用“唧唧复唧唧”的叠词,写木兰的叹息声,也十分精当。

诗经训诂

《诗经》词义研究方法论 杨合鸣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由于时代遥远,语言艰涩,因而是最难读的古书之一。汉代的学者就曾发出“诗无达诂”、“诗无通故”的浩叹。事实正是如此。无论是对《诗经》题旨的说解,还是对《诗经》词语的诠释,无不见仁见智,呈现出几千年纷纷无定解的局面。自古至今,在《诗经》词义研究方面虽取得很大成绩,但有不少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大量词语诸家训释不一,只有通过研究,才能择善而从;有些词语诸家训释欠明,只有通过研究,才能加以阐发;有些词语诸家训释皆误,只有通过研究,才能予以订正。可见《诗经》词义研究的任务还很艰巨,仍是当今《诗经》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 为使《诗经》词义研究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之上,必须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固然很多,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尤其重要。兹分别论述如下。 一、依据故训。这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章太炎先生说:“诠释旧文,不宜离已有训诂而臆造新解。”[1]此说诚然。前人故训有是有非,既不能一味盲从,也不可全然否定,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而决定取舍。《邶风·羔裘》“舍命不渝”之“舍命”,《郑笺》训作“处命”,陆德明《释文》训作“受命”,戴震《毛郑诗考正》训作“释命”,林义光《通解》训作“锡命”,胡承珙《后笺》训作“捨命”。以上诸训孰是孰非,须得考证一番。“处命”为“见危授命”,然诗中未见危急之象,故此训不确。“受命”为“接受命令”,谓“接受命令不改变”,语意欠通,故此训也不足取。“释命”为“受命于君,以至复命而后释”,此训似嫌迂曲,恐难成立。能“锡命”者当为诸侯,然诗中称赞“彼其之子”为“邦之司直”(主持正道之人)、“邦之彦兮”(国家的俊杰),可见,“彼其之子”断非诸侯,而只能是一位大夫。谓大夫“锡命”也难以令人置信。考虑到“舍命”与“不渝”相配,当以胡氏之训为是。此句意谓“(大夫)舍去生命也不变节”。《周颂·思文》:“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郑笺》训“常”为“久常之功”,训“夏”为乐章,皆误。朱熹《诗集传》训“夏”为“中国”虽正确,但训“常”为“君臣父子之常道”,也误。方玉润《原始》训“常”为“五常之道”,训“夏”为“大立”,更不达诗旨。马瑞辰《通释》:“谓陈农政于中夏也。”此训极谛。这两句为主祭者的戒勉之词:“不要分此疆尔界,将后稷艺农之典推广到中国各地。”由此可见,依据故训研究词义,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断定主题。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钱钟书先生指出:“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穷末。交互往复,庶几乎义解圆足而免于偏枯,所谓‘阐释之循环’者是矣。”[2]钱氏主张理解文本,既要由词至句至篇章至全书,又要由全书至篇章至句至词。这种“阐释循环”说对词义研

诗经异文古今字研究

《诗经》异文古今字研究 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的需要,古今字的概念也由传统意义上的“古今异字”转变为“一种造字相承的孳乳关系”。本文根据近代意义上的古今字内涵,分析考释出《四家诗》异文中古今字共18例,可分为17组。同时也对其古今字的特点、《鲁》、《齐》、《韩》、《毛》四家诗的用字特点进行了分析,校订出《诗经》原文5例:“说”、“肎”、“肩”、“它”、“食”为《诗经》正字,“悦”、“肯”“”、“他”、“蚀”为后人篡改的今字。 论文关键词:诗经》异文古今字孳乳特点,鲁》,齐》,韩》,毛》四家诗 《诗经》异文是指《诗经》305篇原文在不同的传本中或被各类著作引用中所出现的文字上的互异。《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作为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异文。《诗经》305篇,有异文者就有251篇,占了82%;向熹先生在其《诗经词典》中收录了2826个单字,503个异文;笔者在将《毛诗》与《鲁》、《齐》、《韩》三家诗、《说文解字》、《玉篇》、《经典释文》等文献的比较中得出异文582例,其中出现在《四家诗》中的有491例(含《经典释文》和《韩诗外传》所引的《韩诗》)。由于异文的大量存在,对《诗经》异文进行研究就显得很重要了。 异文不等于异体字,关于异文间的关系前人已经作了深入的研究,分类基本上是一致的。异文间的关系大体上说有通假字与本字、古今字、同义词、避讳改字、讹字与正字、倒文、衍文、夺文几类。为了更全面、细致、深入的了解《诗经》,文章将对《四家诗》异文中的古今字进行单独研究。 二、古今字的概念 古今字本是有关古今异字的一个传统的训诂学术语,最早建于东汉经学家郑玄队对儒家经典的注释中。《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分职受政任功予一人。”郑玄注:“余、予,古今字。”“余”、“予”二字本义并不相同,但他们都被借用来做第一人称代词,大概是由于借用“余”比“予”早,因而被看作古今字。自郑玄第一次提出古今字这一术语以来,历代的文字训诂学家对古今异字的解释在古今异字这一点上是共同的,他们把古今同音同义而异字的现象都一律看作古今字,但各人在使用这一术语时理解并不相同,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和王筠。 段玉裁在他的《说文解字注》中有很多地方都提到了古今字。他在《说文》“谊”字下注曰:“《周礼·肆师注》:…古文书仪为义?,郑司农云:…义读为仪。古者书仪但为义,皆今之仁义字也。其威仪字,则周时作义,汉时作仪。凡读经传者,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由此可以看出段玉裁所认为的古今字范围很广,凡是“随时异用者”都可以叫做古今字,但他并不把字形的笔势变化看作古今字。他判断古今字的标准是以训释者所处的时代为今,以前为古;以各字在古籍中使用的先后确定古今。 王筠对古今字的看法与段玉裁不大一样。他认为古字的意义发生变化才促使今字的产生,而今字必然是增加偏旁而产生的新字,他把这种新字叫做“分别文”或“累增字”。他在《说文释例》卷八《分别文·累增字》中指出:“字有不须偏旁而义已足者,则其偏旁为后人递加也。其加偏旁而义遂异者,是谓分别文,其种有二:一则正义为借义所夺,因加偏旁以别之者也;一则本字义多,既加偏旁,则分其一义也。其加偏旁而义仍不异者,是谓累增字,其种有三:一则古义深曲,加偏旁以表之者也;一则既加偏旁即置古文不用者也;一则既加偏旁世事仍不用,所行者反使古文也。” 现当代学者在清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对古今字现象作了新的探索。王力在他的《古代汉语在》中指出:“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是导致汉字增多的一个原因,并说:“…责?、…舍?、等是较古的字,…债?、…捨?等是比较后起的字。我们可以把…责债?、…舍捨?等称为古今字。”由此可以看出,王力先生是从汉字发展的角度对古今字进行考察的,他把古今字看作分别字,认为古今字的实质是汉字的孳乳分化,是造字问题,吸收了王筠的研究成果。

诗经叠词大全

《诗经》中的叠词 2011-01-23 16:46 《诗经》中有很多叠词,自己写了个程序整理了一下。 丁丁:1.壮健貌。2.漫远貌。3.指汉丁令威。4.冰冷貌。 与与:1.繁盛貌。2.威仪合度貌。3.犹豫不决貌。 业业:1.危惧貌。2.高大雄壮貌。 丸丸:1.高大挺直貌。《诗·商颂·殷武》:"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毛传:"丸丸﹐易直也。"宋司马光《相国魏忠献韩公挽辞》:"如何未黄发﹐垄柏已丸丸。"清纳兰性德《送施尊师归穹窿》诗:"突兀穹窿山﹐丸丸多松柏。"一说﹐圆如车盖貌。2.一团团。 乘乘:1.颓丧困顿貌。 习习:1.形容微风吹拂:凉风习习。2.形容鸟飞来飞去:林有鸟兮其羽习习。3.拟声词:溪流潺潺雨习习。 交交:1.鸟鸣声。2.鸟飞旋貌。3.犹交加,错杂貌。 京京:1.忧愁不绝貌。 亹亹:1.勤勉不倦貌。2.行进貌。3.水流貌。4.谓诗文或谈论动人,有吸引力,使人不知疲倦。5.不绝貌。6.委顺貌。7.美妙;美好。 仇仇:1.傲慢的样子。《诗.小雅.正月》:"执我仇仇,亦不我力。"毛传:"仇仇,犹謷謷也。"孔颖达疏:"《释训》云'仇仇﹑敖敖,傲也',义同。"唐张说《大周故宣威将军杨君碑》:"仇仇执宪,不我力以。"一说为缓持,形容拿东西不用力的样子。见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六。 仙仙:1.亦作"僊僊"。2.轻盈貌。轻举貌。3.飘逸貌。4.形容善于言辞。 仡仡:1.壮勇貌。2.高耸貌。3.勤苦貌。仡,通"劼"。4.恐惧不能言貌。 令令:1.象声词。《诗.齐风.卢令》:"卢令令,其人美且仁。"毛传:"卢,田犬。令令,缨环声。"一说"令"通"獜","令令"为健壮貌。《说文.犬部》引此诗作"卢獜獜",云:"獜,健也。"段玉裁注:"《广韵》引'犬健也'……许盖取三家诗也。" 伎伎:1.行步舒展貌。《诗.小雅.小弁》:"鹿斯之奔,维足伎伎。"毛传:"伎伎,舒貌。谓鹿之奔走,其足伎伎然舒也。"郑玄笺:"鹿之奔走,其势宜疾,而足伎伎然舒,留其群也。"一说"伎伎"为速行之貌。参阅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论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

论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异同 古今字与通假字都是古书中的用字方法,要了解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首先必须从二者的概念出发。古今字——指古今同词异形而又有区别意义的一组字。古字先出,今字是为承担古字的某一部分意义而早的字。通假字是指“与…本字?相对,本有其字的同音替代字(同音也包括音近在内)。由上述二者的概念可以看出,他们具有一个很明显的相同点——二者都有字的相互对应关系.其中古今字是古字与今字的对应关系,通假字是本字与(借字)之间的关系。那么怎样辨别两个字之间是古字与今字的关系还是本字与借字之的关系?这主要就要从 二者之间的区别来看了。 (一)时间差别 古今字,顾名思义,是古字与今字的对应,所以有明显的时间先后顺序,古字总是在今字之前产生的。但是,这种先后顺序是相对的,清代段玉裁所说的“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就很好的揭示了这种时间的相对性。《诗经.风雨》里“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一句中的“县”字就是古今字一个很好的代表。《说文解字》中说:“县,系也”。徐铉注:“此本县挂之县,借为州县之县,今俗加心别作悬义。”由此可知“县”比“悬”产生得早,也就是说“悬”是“县”的今字。另外看《诗经.七月》里“四之日其蚤”一句,在此句中,“蚤”是通“早”,指“早朝,是一种祭祀仪式”。在《左传.隐公元年》中有“不如早为之所”句,而《论衡.问孔》中又有“颜渊蚤

死”句,《论衡》成书在《左传》、后,可见“蚤”字通行的同时,“早”已存在。所以它们之间不是古今字的关系,而是通假字的关系。 (二)关系的差别 古今字的古字与今字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两种情况:(1)一个古字与一个今字相对。如“女”与“汝”相对。“女”有“女子、女儿”的意思,但它又假借为第二人称代词,后来另造“汝”代替,如《左传.齐桓公伐楚》中“女实征之”里的“女”。(2)一个古字与多个今字相对。如古字“采”与“彩”、“綵”、“採”的对应关系。“采”的本意是“采摘”,参差荇菜,左右采之”里的“采”即为本意。但在”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中“采”则假借为“彩色”之意,后改写为“彩”。“采”又有“彩绸”的意思,《汉书》:“文采千匹”中的“采”后来就写成“綵”。为了区别,后人又造了一个“採”字来表示“采摘”这个本意。这样,“采”与“彩”,“采”与“綵”,“采”与“採”就形成了三对古今字。与古今字向比较,通假字中借字与本字之间的关系则分为三种情况,除与古今字一样有一个本字对应一个借字,一个本字对应多个借字的关系外,还有多个本字与一个借字相对的情况。如:“矢”的本意为“箭”,“誓”的本意为“誓言”,又为动词“发誓”,“屎”的本意为“粪便”,在古籍中,却常常用“矢”来表示“誓”或“屎”。而古今 字是没有这种对应关系的。 (三)意义差别

常用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字例辨析

常用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字例辨析 ●“为”统一替换为“爲” ●並,并,併——古代完全不通用。 并,併是同义词,“兼并”的意义写作并、併,不写作並 “一起”的意义写作並,很少写并、併 “依傍”的意义只写作並 “抛弃”的意义只写作并、併 ●才,纔 “才能”之意,用才 “刚刚”“方才”“仅仅”之意,用纔 ●采,綵,採,寀,埰,棌 “摘取”的意义写作採 “彩色丝织品”的意义写作綵 “卿大夫受封土地”的意义写作寀,埰【例词:寀地,寀邑】“栎树”,又叫“柞树”的意义写作棌【例词:棌椽】 ●彩,綵——古代是两个字 綵仅用于彩色丝织品 “彩色”,“光彩”用彩 ●抄,钞,杪 “掠夺”,“抄写”之意用抄 “末尾”“最后”之意用钞(杪),读miao3声【例词:教行于钞】●沈,沉 沉古代写作沈,但沈没一般写作沉没 ●冲,衝——古代是两个字 空虚、谦虚、年幼之意用冲(沖) 【例词:大盈若冲;谦冲节俭;方年冲貌……】 交通要道、冲击、向着、对着之意用衝 【例词:天下之衝;衝撞;首衝南方……】 ●丑,醜 “地支”用丑 美丑、厌恶、丑角等时用醜 ●仇、讎 地名、姓氏用仇 仇恨、仇敵可用讎 ●斗,鬥(鬦,鬭) 古代盛酒器、容量單位、星宿名用斗 【例字:北斗星、車載斗量、斗膽、漏斗】 争斗、战斗用鬥(鬦,鬭) ●厄,阨——古代是两个字 阻塞、险要地势、狭隘等一般写作阨 ●范,範——古代是两个字,作姓时只能用范 ●丰,豐——古代是两个字 丰一般只用于形容容貌和神态,豐可以用于形容各种事物

【例词:丰采、丰姿、丰韵、丰儀】 【例詞:豐年;豐茂】 ●復,複,覆 複,有“夹衣”,“繁复”,“重复”之意 復,有“回来,回去”,“报复”,“再,又”,“回答”,“免除赋税”之意 覆,有“遮盖”,“翻转过来”,“颠覆”之意 複的“夹层的”,“重复的”意思,覆的“翻过来”的意思,可以写作復 復的义项不能写作複 ●干,乾,幹,榦 “天干地支”用干 “冒犯”“干预”用干【例词:干戈】 “干湿”用乾【例词:乾杯、乾旱】 “树干”用榦【例词:樹幹、骨幹、幹流】 “才干”用幹【例词:才幹、幹活、幹練、幹部、骨幹】 ●谷,穀 “山谷”用谷 “粮食”“俸禄”用穀 ●館,舘 “宾馆,客舍”“图书馆”用舘 “饭馆”用館 ●盡,儘 “尽头”“顶点”“全部”,用盡【例字:盡可能,盡善盡美,滿城盡帶黃金甲】“任凭”之意用儘 ●歷、曆 【例字:曆法、曆書、日曆、曆象】 【例字:歷史、經歷、閱歷、歷代、歷年、歷歷在目】 ●志、誌 “志氣”之意時用志;“雜誌”、“墓誌”等用誌 ●凭、憑 “靠着”义项时用凭,其余义项用憑【例字:怒发冲冠,凭栏处。】 ●仆、僕 “向前倒下”之意用仆,“仆人、奴仆”之意用僕 ●升、昇、陞 “量名”用升; “太阳升起”用昇、升; “升官、提拔升迁”在唐以前用昇、升,唐以后用陞 ●台、臺 台:第一人称代词、星宿名。【例:三台、兄台、台甫】 臺:土质的高台,古代官署名。 ●涂、塗 道路的意义一般用涂 涂抹,涂饰用塗 ●万、萬 复姓“万俟”(mo qi)写作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