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_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论坛_034c7665_bf

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_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论坛_034c7665_bf

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_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论坛_034c7665_bf
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_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论坛_034c7665_bf

中国文化报/2010年/12月/14日/第008版

艺术

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

家论坛

12月10日,由北京市文化局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北京京剧院承办的“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论坛”在北京建国前门饭店梨园剧场举行。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降巩民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谭元寿、李世济、杜近芳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开幕式由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主持。

11月16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和“京剧”审议通过,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此为契机,论坛以“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题展开了讨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千容首先介绍了京剧申遗的相关情况。随后,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秦华生、国家京剧院原院长吴江、北京京剧院原副院长陆翱先后担任论坛的嘉宾主持,京剧界的专家学者周传家、孙萍、傅谨、解玺璋、李佩伦、刘彦君、周华斌、刘连群、陈薪伊在论坛上做了主题演讲。本报对论坛内容选摘刊发。

京剧申遗倾注了心血与努力

千容(北京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11月16日,京剧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件大喜事,也是京剧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京剧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剧表演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美学成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和中国人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此次京剧申遗的成功,可谓京剧200多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论,多是困惑在一个“遗产”上,认为京剧目前并非濒危,不需要投入过多过大的精力去贴上一个世界非遗的“标签”。对此,需要做些说明。

为了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提高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和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角度促进对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原来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调整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两个名录的主要区别在于文化遗产的存续状态和濒危程度。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是民族智慧结晶和情感表达的载体,是当之无愧的人类文化创造的代表作。因此,不能因一叶“遗产”而障目。并非只有濒危才能申报和入选名录。能否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主要考量的是该遗产的文化价值。

京剧的申遗之路倾注了很多人的心血和努力。从2009年8月起,北京市就开始组织京剧和非遗专家对名录申报要求和申报材料进行讨论和认定。在最初做申报工作的时候,我们在两个方面实现了思路的转变,走出误区。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遗产是创造者的,只有该遗产被持有人(包括社区、群体或个人)视为文化遗产或其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并主张申报,才是正途。因此,在进行申报时,只有站在遗产持有者的角度叙述,才不至于错位。二是,向此前对京剧一无所知或从没有接触过的外国人描述京剧,必须避免过度的技术性描述,力求用浅显的语言完整地表达出京剧的内涵。应该做建立在正确的学术结论和文化真实基础上的说明文。

2009年8月底,我们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京剧申报书、申报照片、申报视频、五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和全国五个传承单位的确认书(确认声明他们知晓并自愿参与京剧申报工作)、申报材料所有者所有权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声明等资料。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根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馈的修改意见,我们组织专家修改申报文本,补充完善申报材料并提交。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附属机构针对京剧申报材料出具了最终推荐草案。7月,我们组织讨论确定推荐草案中的京剧定义和说明,回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完成了京剧申报的全部工作。

11月16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中,24个成员国一致通过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将在国际、国家和地区层面提升对京剧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加京剧保护的力量和途径;推动和协调政府、有关院团、社会组织、传承人、学校和研究机构、京剧票友以及普通民众,开展和参与包括不同地区和流派的京剧艺术的传承、资料整理、学术研究、实物征集、交流合作、排演场地维护和建设、国内外宣传展示等工作,进一步改善京剧生存的文化生态。

以此为契机,北京市文化局将组织举办系列活动。12月6日,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局、北京电视台举办了“京剧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庆典活动”暨“国粹生香——2010北京京剧票友段位评授季”授段大典。之后还将举办“椿树杯”历届获奖者展演活动、大学生京剧电视知识大赛、“天下京剧”摄影展、正乙祠《梅兰芳华》京剧驻场演出等京剧庆典系列活动。

申遗本身并不是目的,为的是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京剧将薪火相传,它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坚持对京剧实施“活态保护”

周传家(戏剧评论家)

京剧形成虽然不过200年的时间,但它的根基却异常坚实而雄厚。京剧具有总体的写意性,以形传神,物我渗透,将生活的自然形态提炼概括为节奏鲜明、韵律严整的程式,大大提高了艺术表现力。京剧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不遗余力地追求美。京剧表演千娇百媚,美轮美奂。一笑一颦、一招一式都要融入美的氛围之中。京剧艺术具有现代性,可以与时俱进地焕发活力,从而成为推动历史、影响现实的精神力量。京剧所蕴藏和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能够为民族魂魄的振作、民族精神的弘扬、民族价值观念的再造、民族文化的复兴提供营养和资源,对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和谐的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坚定实施“活态保护”的策略。让民族传统文化不仅活在人们的记忆里,而且活在现实生活中;不仅活在史料记载里,而且活在现实的舞台上;不仅活在专家的象牙塔里,而且活在民间。总之,不仅活在被抢救的静态传统里,而且活在动态的发展长河之中。对京剧实施“活态保护”,就要坚持京剧的原创性,认真进行抢救、恢复和重建;就要强化京剧的主体性,注重京剧人才的保护、培养和引进;必须突出京剧的双向接受性,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观众;必须坚持创新,反映新的时代、新的生活和新的人物;必须要有全球观念、世界眼光,大力向世界展现京剧的古典美。

演、学、研、对外传播四位一体

孙萍(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如何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明确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与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明确谁是传承工作的主体单位问题。改革体制,当然是为了促进文化,而不是降低文化含量,更不是消解文化,尤其是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言。严格来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不能只是交给剧团,因为剧团是经营性演出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产业在一定意义上恐怕是不能结合的。传承的任务应该交给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戏曲艺术是我们民族的身份认同之一,是我们民族文化血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涉及到他们的改革,不可不慎。在进行市场开发的同时,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涵,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盲目、破坏性开发。

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剧进行保护,应该实现艺术展演、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演、学、

研)、对外传播四位一体。在国外传播推广京剧十几年的经历告诉我,西方戏剧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虽然不能照搬到中国传统戏剧里来,但其系统性、逻辑性的思维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在戏剧创作的合作交流中,很多国外同行拿着他们成套的理论著作来参照,而我们没有可与之相应的理论支撑。京剧专门人才不仅包括传承非遗的艺术人才,还包括熟悉艺术本体的专职非遗管理研究人员。他们应对表演艺术本体有着相当的熟悉度,同时又对既有研究成果有着较强的把握能力,还需要充分了解国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和管理经验。这种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恰恰是现在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工作机构中所缺少的。

经典剧目和传承人是珍贵遗产

傅谨(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更是北京这座城市对中华文明所做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京剧被列入人类非遗名录,说明它的文化价值与内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充分肯定,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近年来,京剧的传承与保护已经有了许多值得大书特书的卓越成就。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亲自主持,历经17年完成的京剧“音配像”工程,为京剧保留下了300多出重要的剧目。由原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倡导并推动,中国戏曲学院开办的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和京剧流派班,为培养跨世纪的京剧优秀表演艺术人才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方略。文化部数年前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国家重点京剧院团的遴选工作,为入选的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安排的财政支持,其力度是前所未有的。这些,都体现了京剧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在近年里确实得到了政府特殊的关注。

京剧表演的传统手法,尤其是将这些手法运用于戏剧情境的经典剧目,以及拥有特殊表演技艺的演员和演奏者,他们是活的最值得珍惜的遗产。通过优秀的演员,将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经典剧目高水平地呈现在今天的舞台上,才是继承与保护京剧最核心的内容。我们当然不能忽视市场化的环境里普通观众求新求变的趣味,但是从文化发展和遗产保护的长远眼光看,政府以及文化人,包括戏剧理论家们自当超越一时一地的考虑,超越普通欣赏者的立场,以更开阔的视野,呼吁并推动京剧传统的完整继承。

传承与保护京剧,培养优秀的舞台表演人才(包括乐师),为他们营造一个能够潜心于努力传承经典剧目的环境,通过种种有效的手段,激发他们自觉传承京剧艺术的积极性,京剧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保护不应损伤京剧本体

解玺璋(戏剧评论家)

如果说京剧申遗成功对京剧来说是个福音,那么,首先不在于京剧可能得到国家及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得到更多的钱,而是获得了一次对百年来京剧变革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的机会,也就是说,我们有了重新确认究竟哪些是属于京剧“原汁原味的东西”的理由。如果说,有些“原汁原味的东西”已经被我们丢弃或束之高阁了,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把它们找回来?京剧的确新了很多,也变了很多,但是,有多少东西沉淀为京剧的遗产和传统,融入京剧本身,成为京剧的一部分?

对京剧来说,要解决如何对待遗产或者说传统的问题,先要解决如何对待创新或者改革的问题,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对百余年来,特别是近几十年的京剧变革进行一番彻底的清理,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哪些应该保留,哪些应该扬弃,都应该认真地加以研究和探讨。这些年来,京剧从话剧舞台移植了很多东西,不能说这种移植毫无意义,也不能说没有获得成功的作品,但是,问题也是很严重的,它所带来的水土不服和排异现象,甚至使得京剧有了“性命”之忧。说到底,这种改革或创新,与京剧的戏曲美学特征是相抵触的。然而,问题又绝非舞台实景、声光电化这么简单,作为京剧的审美特征,从根本上说,究竟是写实的,还是写意的?是自然的模仿,还是意象的比兴?是现实的反映,还是心物交融?这些问题表现在剧作、导演、表演、舞台美术、声腔旋律等方方面面,如果在这些问题上我们模棱两可,南辕北

辙,不能取得共识,那么,我们也就无法判断究竟哪些是属于京剧“原汁原味的东西”,而传承和发扬就更谈不上了。

在京剧申遗成功这个大背景下,京剧的改革、创新、振兴和发展,不管出于怎样良好的动机,都不应以丧失京剧所以为京剧的本质规定性为代价。

京剧与京城文化相得益彰

李佩伦(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集中、最深刻、最有魅力的具象化显示。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京剧是最富有生机、最为生动感人、最具有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艺术。

京剧姓京,被历史铸就,被大众认同,并取得国际的共识。京剧姓京与否,不是语义学上、发生学上的一个无足轻重的碰撞,而是涉及到京剧艺术定位、价值取向、审美规范及其未来走向的大问题。

有人说:“京剧连它的父母都不姓京,为什么非要永远姓京呢?”这一观点是抓住京剧的源头而不论其他,从而否认它姓京。是以静态的历史观,把动态的存在,凝固于历史的一个点上,否认京剧在历史推动下自性的生成与发展。还有人说:“京剧不是指北京剧或京都剧。京,是指都市。所以,京剧实乃都市剧。”京,作“都市”解。从汉代《说文解字》、清代《康熙字典》及近现代多种词典,均未见如此新义。实际上,把京剧理解为“都市剧”,是对“京剧”姓京的另一种否定。

京剧是北京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作为京城文化的载体、京城文化中的极品,最充分地体现着京城文化的品位、京城文化的审美境界、京城文化不可取代的神韵。它在京城大众的推崇与关爱中形成,在与京城大众互哺中壮大,在和京城历史的互动中走出自己的路。

我不认同京剧消亡论,也不认同在消亡论裹胁下的“京剧不必姓京”的种种奇谈。京剧在历史的颠簸中,曾一度面临自性消失的危机。改革开放以来,京剧命运也终于峰回路转。由于党和国家一系列振兴举措,以及全民文化苏醒、文化自觉的形成,更在今年11月16日京剧申遗成功鼓舞下,京剧必将走出低谷、焕发出无限生机。京剧必将迎来夕阳到朝阳的一个新的轮回。

京剧要重新占领城市市场

刘彦君(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说,农村是中国戏曲也包括京剧在内最大的演出市场。因而,“送戏下乡”“让京剧走进农村”也成为振兴京剧的口号。许多专业剧团这样做了,但是,仍处境艰难,摆脱不了危机。我认为,在“送戏下乡”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京剧在城市的发展。

翻开戏剧史,我们会发现,戏剧与城市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城市具有最现代化的剧场,城市具有最先进的有关戏剧发展的各种理念和资源,城市也具备高水平的观众。我觉得,应该提出一个“京剧要重新占领城市”的口号。这不应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应该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目标。

在争取城市方面,有成功的例子。与京剧有着一定联系,同为传统民间艺术的民乐的改革和重新崛起就是一个范例。台湾京剧团新近排的《金锁记》,之所以在台北公演时创下“每演必满”的票房佳绩,与这种明确的城市观众群体定位有重要的关系。

具体来说,京剧的当务之急是,确定一批可以代表和涵盖京剧在唱、念、做、打诸方面艺术成就的传统保留剧目,根据新时代、新观众的要求进行调整。在内容上坚持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突出文学性和思想性,把明确的文化诉求放在第一位,追求京剧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品位,就有可能拉近京剧与城市观众的距离。我们应当积极探索中国京剧在城市迅速发展过程中各种表现的可能性,促使城市居民和观众尽可能多地接触和欣赏传统戏曲,体验其魅力。努力创造新的经典,形成新的传统。以一种开放而包容的心态,立体、多元、互补,多类型地扩展京剧的城市发展之路,这样,京剧才会有更加光明的前途。

作为“国剧”的京剧

周华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在中国历史上,戏剧的形态是动态的、有所变化的。近代以来,传统戏曲中最具备“国剧”元素的应该是昆剧、京剧。

明末清初,“文”本体、“乐”本体、“曲”本体的昆剧曾盛行朝野,号称“百戏之祖”。这与明清时期文坛和艺坛上的文化底蕴相适应。辛亥革命前后,传统戏曲舞台上民间地方戏曲蓬勃而起,昆剧走衰。清后期,“皮黄”逐渐取代昆剧的位置,后称“京剧”。京剧不是北京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是清末道光、咸丰时期即鸦片战争前后在京城舞台上催生的。其源头则包括徽剧、梆子、西皮、二黄、吹腔和民间地方戏曲成分,也包括昆曲。新中国成立已有60余年,包括话剧和戏曲在内的戏剧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那么,有着千百年传统戏剧历史而且一脉相承的中国戏曲,理应是中国戏剧的代表。在当下,以京剧为中国古典戏曲乃至中国传统戏剧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

中国戏曲主要以南腔北调的方言声腔来区分“剧种”。方言的不同,连带着民俗的不同,于是各呈异趣。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但是作为“国剧”,要用全国至少是大部分地区通用的语言和语音。数以百计的、南腔北调的戏曲剧种不妨考虑以“国语”为主要参照。清代后期成熟的京剧,其“韵白”和“口白”最能体现“国语”甚至当今的“普通话”,体现着汉民族语言的厚重的文化积淀。

在文化艺术的历史进程中,作为中国戏曲家族中的一员,京剧来自于南北各地的地方戏,博采众长;同时,又为地方戏曲输入过营养。在“百花齐放”的文艺大形势下、在面向世界的国际视野中,京剧依然是中国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

实现京剧的高水平传承

刘连群(天津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

近年来,由于国家重视,各级领导关心、扶植,京剧人的努力,在京剧的遗产抢救、人才培养、剧目建设、艺术普及和社会生存环境的改善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京剧得到了其他任何一个剧种都难以相比的热切关注和特别关照,当前可以说是新时期以来京剧艺术的又一个较好的历史阶段。然而,用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标准衡量,与京剧鼎盛时期的艺术水准相比,从“保值”的角度审视,又和真正高水平的传承还有着一定的距离,许多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这又是需要保持冷静和清醒认识的。

首先,抢救仍然是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任务存在着紧迫性。面对规律性的、很难完全避免的艺术流失,只有在“举国体制”加上现代科技手段的今天,才有可能把损耗降到最低点。大量的传统剧目有待于挖掘、整理,包括“音配像”剧目在内,许多戏还停留在录像带或剧本上,其中相当一部分不经过精心的加工、整理,还有老艺术家的传授和指导,很难重新复活于舞台。

第二,高水平传承,必须具备深厚的艺术基础。京剧经过一代又一代大师、艺术家的锤炼和创造,艺术是精美的、高水平的,传承也需要是高水平,才能全面、完整地保留下来。高水平传承,离不开高水平人才。当今的中青年名家和前辈艺术家相比,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第三,高水平传承,需要及时而务实的理论支撑。京剧是以表演为中心的艺术,传承最终要实现在舞台上,但背后不能没有理论的支撑。除去宏观的、带有方向性的理论引导,还有表演自身的理论研究也不可缺失。如果说,过去的老艺术家对表演真谛的领悟靠的是长期的朴实的生活和舞台经验,今天则完全有条件通过对前人经验的研究、梳理和总结,形成传承的科学理念。

京剧发展贵在创新

陈薪伊(戏剧导演)

京剧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程砚秋是梅兰芳的学生,怎么就有了程派了呢?因为他把梅兰芳的继承下来以后变成了自己的,这是特别伟大之处。脱颖而出才是京剧传承的目的。

我认为京剧是表现主义的,是表现的艺术而不是再现的艺术,但是当下的京剧还是没有完全实现表现。京剧的创新应该在表现主义的制约之下,驾着表现主义的双翼飞翔。

我在执导京剧《夏王悲歌》时,在脸谱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剧中,李元昊培养成了自己的

儿子以后,他的脸谱转移到了儿子身上了,自己则变得苍老了。当时我的尝试引起了业界很大的争议。我想,不能说我的尝试是成功的,但至少是有意义的,是在京剧表现主义制约下的尝试。我在塑造李元昊妻子的形象时,因为这是一部“西部京剧”而不是京城里的京剧,就要求在脸谱上有创新,让人们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每天迎着风沙、用刀子刮着吃牛羊肉长大的女人,但是很遗憾最后没有实现。看到那些美轮美奂的脸谱,我经常在想,我们先辈在京剧上的那种创造力我们为什么没有了?我们能不能自己创造一个脸谱?

传统京剧因为经济条件限制,服装没有区分,唐朝人穿明朝服装。与尚长荣合作京剧《贞观盛世》时,我就要求一定要穿唐朝的服装。我们让魏征穿着唐朝的服装,接着水袖,也画着脸谱,这又是我们在京剧上的一点尝试。而下一部京剧《梅兰芳》,我就不能让梅兰芳也画着脸谱了。所以,探索的道路有的时候是需要有自己的审美坐标的,不能完全凭着概念去创作。我认为表现主义不能丢,这就是我的坐标。

我在京剧上做的这些探索和尝试,只是希望让青年人喜欢京剧,让青年人在剧场里接受到京剧可视的效果,接受艺术的陶冶。

京剧-教学教案

京剧课例 课时:二课时 课型:欣赏课 年级:初中二年级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我国京剧文化艺术中的行当和表演动作的程式,以及京剧的伴奏乐器有所了解,培养他们对京剧的兴趣和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对京剧中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的介绍,启发学生积极体验与感受,从而提高学生鉴赏京剧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做多种形式的参与和感受。 2、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声像结合、视听结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京调》音乐走进教室。 二、导入: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个大剧种,在全国30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中,京剧无论如何也算是个老大哥。它也是第一个走向国际舞台的,代表中华民族的表演艺术。有个美国人说:“如果中国没有京剧了,我也就不承认中国了。”有一位老华侨,在太平洋彼岸的一个大都市迷失了路途,正在他彷徨迷惘之际,突然听到从附近的一个大楼中传出京胡的声音,老华侨欣喜得热泪盈眶……所以有人说,一位无产者可以凭借着《国际歌》找到自己的同志,那么,我们中国人凭借着京剧的曲调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同胞。真是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宫商唱皮黄。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知道京剧,不知道自己的民族国粹。甚至妄自菲薄,就不对了。所以我认为作为中国人,有必要了解一下自己的国宝——我们的京剧艺术。 三、介绍京剧的行当: 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但在初期,京剧的行当仍分为生、旦、净、末、 丑五大类,后来才把生行和末行合并,取消了末行。 生: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老生、小生、武生、文武老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展示生行扮相的图片) 旦: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花旦、青衣、老旦、武旦、刀马旦、贴旦等。(展示旦行扮相的图片) 净:指在面部勾画各种脸谱,故又称大花脸。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包括正净(黑头、铜锤)、副净(架子花脸)、武净(武花脸)等。(展示净行扮相的图片) 丑:属于喜剧的角色行当,又叫“小花脸”。分文丑(方巾丑、彩旦、丑婆等)和武丑(又称“开口跳”)等。(展示丑行扮相的图片) 四、介绍京剧的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 1、唱: a.京剧把“唱”、“念”、“做”、“打”都综合在一起。在不同的剧目和场次中,“唱”、“念”、“做”、“打”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来说,京剧还是以“唱”为主,京剧界传统说法是“唱”居首位;在观众的语言中,把“演戏”说成是“唱戏”,这也可以说明,歌唱在戏曲中的重要

浅析京剧梅派艺术特征

浅析京剧梅派艺术特征 【摘要】中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的演变中绽放出了夺目的光芒,其中京剧在戏曲各大流派中最具有代表性,梅兰芳先生所创立的梅派艺术对京剧男旦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梅兰芳大师对于男旦艺术的改革与深入研究让我们赞叹不已,其勇于改革与乐于创新的精神促使男旦这门艺术门类在上个世纪初期在全国迅速流行发展起来,并且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京剧艺术中拥有了不可取代的地位。本文在前辈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以梅派艺术为出发点进行阐述,从梅派艺术的改革、唱腔艺术特征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戏曲流派;京剧;梅兰芳;男旦艺术 京剧艺术在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中出现了许多闻名遐迩的大师,其中以京剧的“四大名旦”最为著名。被誉为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大师开创了京剧男旦艺术的鼎盛时期,梅派艺术在其努力发扬下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和人们的喜爱,从而开辟了戏曲流派一个新的方向。 一、梅派艺术唱腔的改革 (一)梅派艺术之兴起由来 京剧诞生于1840年左右,在早期处于主流地位的是老生唱腔,当时以旦角为主要角色的剧目在京剧总剧目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男旦角色更鲜少。直到上个世纪初,京剧男旦表演在梨园中大获成功,首次出现了“生旦并重”的崭新格局,其中以“四大名旦”最为著名。梅兰芳先生所创立的梅派艺术对之后不同风格流派的形成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复杂的社会背景和阶级冲突促使了男旦文化的诞生。建国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男旦艺术被视为封建文化遭到封杀,男旦培训课程也从全国各大戏校中取消。改革开放开始后,京剧的舞台也被开放,舞台上又出现了男旦的身影,但却伴随着各种不同的争议声。近一百年以来,关于乾旦和坤生两者的争议一直都不曾停息过。在梅兰芳先生的努力改革下,京剧艺术中的旦角行当在二十世纪初迎来了一个高度发展的时代。梅派艺术也在时代的不断地变迁与社会不断发展中确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重要地位。 (二)对于传统唱腔的突破 从1914到1924年间是梅兰芳先生在创作上的黄金时期,其独特表演风格也在此期间慢慢形成,梅派艺术由此应运而生。梅派选角儿有着严格的标准。要求:声音清亮、甜美、宽圆都要具备,特别是清亮、甜美的嗓音为上乘之选。梅兰芳在其艺术生涯前期对于唱腔的创新并没有脱离传统的戏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梅兰芳在这一时期的新编剧目中尝试了许多新颖不同的唱腔,对传统唱腔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经过梅兰芳先生和他的琴师王少卿的反复推敲实

京剧艺术怎样吸引青年观众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京剧文化与艺术:京剧艺术怎样吸引青年观众 京剧艺术怎样吸引青年观众 姓名:左丹妮 学号:41001089 专业:经济学基地班 京剧是一门艺术,承载着智慧而源远流长的艺术。它是中国的国粹,经历过巅峰,受到过人民的热切追捧。而现在,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越来越少的人接纳京剧,唱京剧,京剧艺术也在慢慢地成为回忆…国粹不可丢,但是如何再次让京剧艺术发扬光大,让梨园走进寻常百姓家,也是京剧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京剧艺术该怎样吸引青年观众,让这门国粹传承下去呢? 我曾经思考过,为什么很多文化和很多艺术都慢慢走向边缘化了呢?比如,油纸伞的制作,修钢笔的技术,补鞋子…等等等等,一些传统手艺,慢慢地慢慢地就被淘汰掉了,它们在历史的一段时期之内都曾经是被许多人所接受的,而传承的人因为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少。当艺术面临消失的困境,我们思考的应该是艺术如何与时代相结合,在创新的条件下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京剧被流行音乐取代,有方方面面的原因,我所理解的可能不是很全面,但是也不妨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1.京剧唱腔吐词速度太慢,在快餐文化的今天,与时代步伐不相一致。 2..对于不了解京剧的人来说,有些发音听者不能够完全听清楚,我是这样子的,我相信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和我的观点是相同的。 3.流行音乐多元化,有抒情,有摇滚,有古典…相比之下,京剧形式单一,且题材老旧,在市场竞争中必定处于劣势。 4.对于不是京剧爱好者的普通听众来说,京剧不仅进度慢,发音听不准外,时间也比较长,听着比较费劲,需要仔细听才能明白其中大意。人们往往会失去耐性! 以上几点只是个人对于京剧艺术现状的一些理解。当然,要吸引青年观众,也该从这几点着手解决。 其实可以看出来国家为了不让京剧这门国粹消失殆尽,在每年的春晚上都专门有一个版块“梨园春”宣扬京剧。我也相信李玉刚的横空出世并不仅仅是因为他自身实力不错,我更相信是因为时代需要一个人来代表京剧艺术,只是他成为了幸运儿。确实,有一定的效果,我不一定会唱京剧老段子,但是我会唱《新贵妃醉酒》。也许,《新贵妃醉酒》并不能算是非常正规的京剧,更可以说偏是流行一点,但是大众喜闻乐听,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进步,更可以说是为京剧创新找到了方向! 所以,首先,我认为,京剧要吸引年轻人,就必须要去除一部分陈旧的唱腔,加入一些流行元素,使之和时代相契合,才能保证大众接受度。 第二个重要的元素就是宣传。影视作品无疑是推广文化的最好途径。比如《霸王别姬》,陈凯歌的这部作品有效地推广了京剧!当然,一部《霸王别姬》不够,我们还需要更多的霸王别姬以及更多的李玉刚,来推广京剧艺术。 第三个元素就是京剧的故事性。其实京剧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演员们的功底好!但是故事不新鲜,都是一些历史题材,几年来也出不来个新故事。如此,如何抓人眼球呢?当然,由于京剧现在的处境,研究的人少,受众也不广,本身限制了人的研究。背后所需要的,还是国家的支持! 从我自己的角度出发,我希望每一样艺术文化都能够永葆青春。但是我也相信,也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够使自己处于不败的地位!其他文化如此,京剧亦如此!

谈京剧艺术论文(最新)

摘要:在文化快速流通和变更的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日益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近几十年来,戏曲艺术逐渐从市民文化娱乐的主流地位趋向边缘化。京剧也同样如此,但是当今京剧艺术的发展也涉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通过从京剧艺术表现手法、京剧伴奏乐器、京剧行当、京剧中的优秀人才等多方面多角度向大家介绍了我国国粹京剧,为适应时代的发展,特提出我国京剧改革发展的思路,希望国粹京剧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京剧;表现手法;重要作用;发展道路 京剧,又称“京戏”、“国剧”、“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可以说京剧集我国戏曲之大成,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充满了无限的艺术魅力。1790年,江南安徽戏班应召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从此在北京、天津安顿下来。经过十几年的演变,成为一个由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腔和民间曲艺综合而成的崭新剧种。它以西皮、二黄为主,字正腔圆,当时人们根据这一新兴剧种的唱腔,直呼其名为:西皮二黄。它于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素来有中国“国粹”的美誉之称。直至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京剧简介 (一)京剧艺术表现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唱功中,行腔转调、发音吐字均有一定要求。“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做工包括手、眼、身、法、步,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京剧同时也借助外物来表现人物的情感,例如青衣的水袖:喜则舞袖;怒则掷袖;气恼时甩袖;羞愧则以袖掩面;惊呆则双手垂袖;向外抖袖表示抗拒;向内抖袖表示惶恐等等。同时,京剧艺术又讲究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炼含蓄。与此同时,京剧艺术中的舞蹈极讲究条理,“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八百万雄兵;一个圆场千百里;一支曲牌五更天”。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实美感,京剧就是艺术的美来源于生活的体现。 (二)京剧伴奏乐器 京剧伴奏乐器分打击乐与管弦乐。其中打击乐器有板、单皮鼓、大锣、铙、钹等,称为“武场”;管弦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称为“文场”。在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包括最隐秘的思想活动,都是通过舞蹈化的身

浅谈京剧艺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89556429.html, 浅谈京剧艺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作者:李学峰 来源:《读天下》2017年第12期 摘要:在当今时代,随着文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对于发展传统文化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尤其是近些年来,京剧艺术渐渐从文化的主流地位滑向了边缘地位。所以对于京剧艺术的发展也涉及到了传承传统文化。本文介绍了京剧的艺术表现手法、乐器伴奏,以及一些优秀京剧演绎人才等等,特别提出了一些京剧艺术表演改革发展的道路,希望京剧艺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承。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京剧艺术 一、京剧的简介 (一)表现方式 京剧的四种艺术手法是唱、做、念、打。“唱”是指歌唱、演唱技巧,发音有一定的要求。“念”指的是音乐本质,两者相得益彰,构成了京剧表演艺术的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是指表演的身体动作,每一个动作都有严格的规范,都要受到严格的训练。“打”是指武术的技巧动作,两者相互结合,构成京剧表演两大要素之一的“舞”。同时京剧也借用道具和不同的妆容来表达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包公、白脸的曹操等等。同时,京剧还强调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细腻性。同时,京剧艺术的舞蹈表演非常强调组织性。京剧艺术的美是来源于日常生活的体现。 (二)伴奏的乐器 在京剧艺术表演中,伴奏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京剧表演中使用的乐器分为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两大类。京剧表演中的一切动作与演唱都是随着这两大乐器的节奏所进行的,所以乐器的作用在京剧伴奏中是举足轻重的。 (三)京剧中的优秀人才 在1927年时,北京举办了京剧优秀人才评选,其中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赢得“四大名旦”的称号。他们各自塑造出了与众不同的艺术形象,形成了一个尚小云的俏丽刚健、梅兰芳的端庄典雅、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的“四种流派”,创造了京剧阶段以旦为主的格局。武生杨小楼在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术表演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被誉为“中国戏剧大师”和“武术大师”。 (四)京剧脸谱

京剧艺术的现状及发展

京剧艺术的现状及思考 --------从马克思主义看?京剧现状与发展?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在这二百年中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的努力,使京剧艺术变成了有深厚文化底蕴、有深厚实践积累,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文艺瑰宝,不但得到了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京剧是国宝,是中华民族自己的艺术,自从徽班进京,京剧就开始形成。在清末,就出现了谭鑫培、杨小楼等一大批京剧艺术家。在以后又出现了以四大花旦、四小花旦、马派、谭派〃〃〃〃〃〃等一系列流派,使京剧艺术走入了成熟期、鼎盛期。以后一直为国人喜爱,中国也为有这样的艺术而骄傲。 京剧艺术更是给了我们独特的美的享受。京剧完美表现追求意境美的主张,它贯穿在一切表演手段中;无论哭、笑,还是辱骂,无论是鞭笞,还是杖打,即便是顶风冒雨,或者是临死挣扎必须是以‘唯美’的创作标准,演员必须把内心的真实体验,赋予形体外在的表现美。京剧演员在舞台上表现的?哭与笑?要求哭;要哭得美,笑;要笑得艺术,它决不是生活中的真哭,真笑。而京剧艺术正是运用这个虚实结合的表演艺术智慧,才升华了艺术表现的伟大价值。它与历史同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传播作用。京剧演出盛况直至六十年代末,京剧它一直是百姓喜爱,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娱乐的主流艺术。这魅力无穷的京剧艺术能像魔幻一般叫世人着迷,那是京剧它有一张极尽民族表情的面孔,它有着代表中国人性格的表达方式,

而这种表达方式,经过长期磨砺被证实的就是那种完美表现的艺术追求。京剧正是通过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和独具特色的审美价值震惊了世界,是中国的?国粹?传到世界各地。 然而,古老文化的逐渐陨落已是即成的事实,在流行元素的冲击下,京剧、民乐、诗词歌赋等等精神财富正在被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一代——所遗忘,这无疑是一种国家精神文化的断层与流失。 随着90年出生的一代人开始占据文化领域的主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忽视中国传统艺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年轻人对流行的音乐电影更感兴趣,京剧这被称为?国粹?的艺术已经被我们渐渐淡忘。 从过去的万人空巷到现如今的鲜有人闻,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当代文化的冲击。当今社会,文化丰富,娱乐形式多种多样,各种文化间百家争鸣,你方唱罢我登场,通俗易懂的快餐文化充斥着大街小巷,而那犹如高空明月京剧就显得没那么接地气了。 二是创作人才匮乏。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京剧院团,虽然已建立起一支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表演人才队伍,但是,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方面的创作人才,却处于极度匮乏的状态。京剧需要领头人,需要像梅兰芳、谭鑫培那样的大师,二反观目前京剧界的现状,大师们基本上都已老态龙钟甚至故去,各个流派青黄不接,早在2012年张学津先生去世时,大家就曾言世上再无马派,而最近戏剧界更是哀伤连连,四月底,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爱子、梅派艺术当

04欣赏传统京剧和现代京剧教案

第二单元第二课时 课题:欣赏传统京剧和现代京剧 教学内容: 1、复习演唱戏歌《唱脸谱》; 2、欣赏传统京剧《铡美案》选段《驸马不必巧言讲》及现代京剧《智取虎山》选段《打虎上山》(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戏曲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对戏曲这种舞台艺术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 2、通过欣赏、分析戏曲名段、归纳等教学活动,感受京剧的魅力。 重点:传统京剧和现代京剧的赏析 难点:从哪个欣赏角度将同学们引入并深入了解京剧 教学方法:启发、互动 教具:多媒体 课型:欣赏课 【学生情况】 学生大多深受各种媒体的影响,对于音乐的欣赏兴趣,更趋向于当今的流行音乐,而对于本民族的音乐,特别是戏曲音乐知道的不多,有的学生甚至不想了解,觉得学习

欣赏戏曲音乐是“老土”,据老师初步了解,大多学生知道“梅艳芳”,却不知道京剧大师“梅兰芳”。 【设计思路】 民族戏曲音乐对于在城镇生活中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只是从电视里有一点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根本谈不上理性认识。初中学生不是专业学者,戏曲艺术又博大精深,在这一戏曲启蒙教学课中,在一堂课有限的时间内,对于戏曲知识内容了解上不可能太多,专业性也不可能太强,技能表现更不可能太难。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引导学生“走向戏曲”——“走近戏曲”——“走进戏曲”为主线,努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增进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喜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京剧、越剧、黄梅戏及其唱腔的介绍,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2)引导学生在欣赏及学唱戏曲唱段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和了解各剧种音乐的风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老师的引导示范及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感知戏曲音乐,加深对戏曲音乐及戏曲音乐形象的理解和把握。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京剧欣赏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京剧欣赏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教材简解】 《拾豆豆》是一首富有京剧韵味的歌曲,它的节奏鲜明、富有韵律感,描写了孩子捡豆豆的趣味画面,很适合大班幼儿学习。 【目标预设】 1.新授京歌《拾豆豆》,并运用多种形式让幼儿把它唱成颇具京剧韵味的京歌。 2.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京剧、欣赏京剧的能力,激发幼儿对京剧的好奇心和学唱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重点:能唱成颇具京剧韵味的京歌。 难点:培养初步的感受京剧、欣赏京剧的能力 【设计理念】 本活动中知识目标是新授京歌《拾豆豆》,并运用多种形式让幼儿把它唱成颇具京剧韵味的京歌。情感目标注意培养幼儿热爱中国民族文化的情感,激发幼儿对京剧的好奇心和学唱的积极性。能力目标是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京剧、欣赏京剧的能力。 【设计思路】 1.第一个环节,让孩子走进京剧。 2.第二个环节,学京歌。 3.第三个环节,学习粗浅的京剧知识,并结合已有经验创编京歌动作。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观看过京剧演出。

2. 物质准备:《走近京剧》的背景图;ppt课件;图谱;花旦服饰;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到《走进京剧》栏目组参加活动。 1.依次看剧照,介绍照片上面的人物并模仿造型。 2.花旦出场,学习用京腔打招呼、圆场步和亮相。 3.用京腔跟客人老师们打招呼。 二、教唱京歌《拾豆豆》。 1.初步学唱《拾豆豆》。 (1)教师跟伴奏说唱,引导幼儿倾听。 (2)教师范唱,幼儿跟唱,共同检验图谱。 (3)幼儿学唱,体验京歌的不同。 A、看图谱学唱。 B、去图谱学唱。 (4)告诉幼儿珍惜粮食的道理 三、学习粗浅的京剧知识,并结合已有经验创编京歌动作。 1.介绍粗浅的京剧知识。 2.创编《拾豆豆》表演动作。 (1)分段,不配乐创编动作。 (2)集体完整表演。

京剧艺术赏析

《京剧艺术赏析》 期末论文 学校:南昌大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经济学类姓名:肖美云学号: 5400111143

京剧艺术赏析 京剧,又称“京戏”、“国剧”、“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可以说京剧集我国戏曲之大成,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充满了无限的艺术魅力。1790年,江南安徽戏班应召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从此在北京、天津安顿下来。经过十几年的演变,成为一个由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腔和民间曲艺综合而成的崭新剧种。它以西皮、二黄为主,字正腔圆,当时人们根据这一新兴剧种的唱腔,直呼其名为:西皮二黄。它于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素来有中国“国粹”的美誉之称。直至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京剧简介 (一)京剧艺术表现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唱功中,行腔转调、发音吐字均有一定要求。“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做工包括手、眼、身、法、步,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京剧同时也借助外物来表现人物的情感,例如青衣的水袖:喜则舞袖;怒则掷袖;气恼时甩袖;羞愧则以袖掩面;惊呆则双手垂袖;向外抖袖表示抗拒;向内抖袖表示惶恐等等。同时,京剧艺术又讲究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炼含蓄。与此同时,京剧艺术中的舞蹈极讲究条理,“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八百万雄兵;一个圆场千百里;一支曲牌五更天”。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实美感,京剧就是艺术的美来源于生活的体现。 (二)京剧行当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

京剧的艺术特征

论京剧的艺术特征 中国的京剧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出中国戏曲重要的美学特征。本文从综合性、写意性、虚拟性、程式性几个方面,对京剧的艺术特征加以论述 京剧艺术的特征首先表现出一种综合艺术的特征。在京剧舞台上,演员的表演要完成得行云流水、赏心悦目是不容易的,必须做好唱、念、做、舞这些最扎实的基本功。每一个行当的演员只有表现出很高的基本功的水准,才能让一出戏很好的完成。我们就以四功中的“舞”来说,京剧表演中的“舞”,大都是按照一定的节律,在音乐的伴奏声中进行的。主要是通过演员的肢体动做来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比如表现剧中两位将领交战的场面,观众常常看到,胜者一方好像并不急于去追击敌人,马上致对方于死地,而常常是在舞台上大耍花枪,尽情表演,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直到掌声四起;再比如京剧舞台上表现少女天真无邪、兴高采烈的样子时,演员经常是用快速跳跃的碎步下场,用这样的舞蹈姿态和行为动作,目的就是用来体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状态。不仅如此,京剧表演中,还需要音乐、舞美、服装、化妆等诸多部门的通力配合,没有它们的配合,演员再好的演技都无法施展,再好的剧目都无法完成。所以说,京剧这个艺术载体,容量广泛,包含着多种因素,需要调动多种艺术手段来共来同完成,因而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也正因如此,京剧舞台才给人一种花团锦簇、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 写意性是相对于西方的写实主义戏剧而言。写实主义戏剧从模仿生活的角度出发,要求戏剧通过对真实生活场景的再现以及逼真、生动的艺术写照,来反映生活的本质,无论是戏剧环境还是演员表演都要以现实生活为蓝本进行严格的攀写。中国京剧则是强调舞台的写意性,对戏剧环境进行高度概括和压缩,提炼出一种具有象征意味或符号化特征的表演场景,演员表演注重心到、意到,在一个假定性的空间里完成“合歌舞以演故事”的戏剧任务,而不必严格地再现真实的生活场景,逼真地模仿生活。如西方戏剧要表现春夏秋冬、江河湖海、亭台楼阁,就要在舞台上把这些场景具象化地展现出来,让人物在一个真实的空间里行动。京剧要表现这样的场面,只需采用典型化的道具和演员的表演就可以实现,像《秋江》描写小船在江中行驶的场面,就是只借助一个简单的道具船桨和演员模仿坐船的动作来实现的,其他像“骑马”“上楼’“行路”“坐轿”等等,都是这种表现方式。写意性的实质其实就是“得其意而忘其形”,是一种’`貌离神合”的戏剧境界。美国人史达克·扬在看了梅兰芳的演出后说:“从前听人说中国戏不真实,但现在看了,觉得中国表演艺术非常真,不过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使观众看了比本来的真还要真。”如果用裘盛戎的话讲就是’I以神传真”。 虚拟性是指京剧的舞台是一个时空高度自由的表演空间。西方戏剧要求严格攀写生活,不能自如进行时空变化,所以它的舞台局限性很强。京剧舞台由于采用虚拟手段,可以非常自由地进行时空转换,做到“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四个龙套可以代表千军万马,一个圆场可以表示百里、千里行程.几声更鼓敲过,可以表示从白天转入黑夜或是从黑夜转为白天,一个唱段可以度过春夏秋冬,骑马可不必有真马,坐轿未必有真轿;同一张椅子,既可以是椅子,也可以是床铺,还可以是山坡、城墙。这种虚拟型的戏剧手段是很受外国人推崇的。1919年梅兰芳访日演出时,日本戏剧家神田就说:“京剧与日本戏剧不一样,完全不用布景,也不用各种道具,只有一桌二椅,这是中国戏剧十分发达的地方。如果有人对此感到不满,那只是

京剧欣赏结课论文

《京剧欣赏》结课论文京剧走进校园的重要意义

本学期,我选修了学校开设的<<京剧欣赏>>课,课上老师幽默的讲解以及字正腔圆的戏曲演唱使我对这门课乃至于京剧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京剧是国粹,是一种综合了“唱、念、做、打”的多元艺术,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历史以及社会学方面的知识,把京剧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部分,纳入国家课程体系,说明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是站在提高软实力的高度上推进课改,这对传播传统文化更加有利。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在实践中却常常把素质教育理解得比较狭隘,认为就是给孩子们增加一些音、美、舞的内容,带着他们跳个舞、唱首歌、画幅画就是素质教育了。这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目前人们对艺术的认识走进一个更大的误区——每年春天高校相继举行的艺术考试,似乎成为某些家长送孩子进大学门的捷径。于是,孩子小小年纪便被剥夺了自由发展和自由玩耍的权利,钢琴、练功、素描成了孩子每天的必修课。在即将进入高考的时候,放眼看去,各色各样的考前辅导班、突击培训班、包拿统考证班风起云涌,据说生意也真的好得很。而这些孩子们满脑子想的都是“还珠格格”、超女、快男。这种快餐式的艺术培训导致他们对高雅艺术的漠不关心和传统文化的严重缺失。京剧进课堂是让孩子们通过接触经典作品、了解京剧常识、引导学生有欣赏戏曲的兴趣,体验戏曲艺术的魅力,感受京剧表演的神韵,引导学生进一步热爱、继承和发展民族的艺术文化,树立民族精神。使孩子们不能只知道周杰伦,也应该知道梅兰芳,知道京剧四大名旦。 京剧进课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孩子欣赏到京剧的美,更是一种培养、一种认知,是转变单一的美育为全方位素质教育的一个实验。 长期以来,我国的艺术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异化”现象。一方面,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缺少艺术的特点,艺术教育不艺术;另一方面,一些家长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为了考级、为了升学加分而让孩子学习艺术。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同样,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审美教育,其最主要的功能还是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只有当艺术教育承载了人文内涵,使人感受到人生的美,激励人们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 京剧作为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走进中小学生课堂,是在教育界开展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大大丰富了中小学艺术课的内容。新课改提倡学生的学习应由单一学科向综合学科过渡,京剧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形式,它的唱念做打、它的舞台服装等就蕴涵了多学科的内容,又属于美术课的内容。孩子们可以通过学习京剧接受品德教育、感受艺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京剧趣谈》精美教案

23 京剧趣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描述,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课文。 2.阅读课文,了解京剧艺术特色,感受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彩。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京剧艺术特色,感受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彩。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实在道具:马鞭省略马匹,表演自由 道具有继承 京剧趣谈虚拟道具:可感觉可使用有发展 静态亮相武艺高强必胜信心独特 动作高妙 动态亮相英雄气概 课后反思 这篇略读课文介绍的是我国京剧道具和动作这两个方面,突出了京剧独有的艺术特色。 在教学中,我首先播放京剧《唱脸谱》,让学生对京剧有个大概的影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果然看了视频,孩子们很开心,很幸福,这为学习这篇文章开了好头。接着我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在充分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京剧的,这个问题不难,孩子们大部分都能回答上。另外这篇文章结构很明显分为两部分。然后分段学习,重点抓住两部分的关键语段,带领学生阅读,联想,使学生感受到京剧的独特魅力整堂课下来,我觉得整体上的不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京剧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在课外延伸这个环境,让感兴趣的学生下课后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和视频,以便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学生,从而达到了弘扬我国传统艺术的目的。

23* 京剧趣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有哪些艺术特色。 2.学习课文,了解京剧更多的奥秘,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鉴赏京剧艺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有哪些奥秘及艺术特色。体会课文表达的条理性。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鉴赏京剧艺术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作者简介 在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京剧的资料,你了解到了哪些?你认为京剧有哪些艺术和奥秘?谈谈你的认识和体会。(学生畅谈,教师指导。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 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并反复认读: 驰骋尴尬彻底虚拟绱鞋底仆人凸显戛然而止 2.小组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 3.教师抽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京剧趣谈》这篇课文。阅读结束后,请简要说一说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京剧哪些方面的艺术。(指名答)

京剧赏析之霸王别姬

西楚霸王项羽与刘邦逐鹿中原。霸王顶天立地,可惜时运不济,困于垓下。霸王正要发兵沛郡,却只见风折都旗。霸王爱妻虞姬劝他兵事暂缓,但是霸王主意已定,出兵讨伐却兵败而回。虞姬夜听楚歌之声,知是刘邦已得楚地。此时霸王孑然独立,只有虞姬与乌骓马与他同在。霸王感慨悲歌,虞姬执剑而舞,舞毕虞姬挥剑自刎,从一而终。 此剧是梅兰芳与武生泰斗杨小楼于一九二一年下半年合作创编的。剧本是根据明代沈采所著传奇《千金记》,并参考杨小楼与尚小云、高庆奎在一九一八年演出的《楚汉争》剧情,由齐如山、吴震修撰写的。经梅、杨、齐、吴等人共同加工润色,得以完善。此剧于一九二二年二月十五日在北京第一舞台首演,梅兰芳饰虞姬,杨小楼饰项羽,当即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后数十年,经过梅兰芳的不断改革创新,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该剧成为国内外观众百看不厌的好戏,演出场次难以数计。 在塑造虞姬这个艺术形象时,不仅突出了虞姬的善良、勇敢、远见和厌战等思想品质,同时还显现了虞姬雍容华贵、安详英武的气质仪态。对于虞姬的性格特点及其与霸王项羽的关系,梅兰芳曾作过深刻的分析,认为虞姬有双重身份,她即是霸王的谋臣,又是爱妃,"面羽则喜,背羽则悲";舞台上的虞姬在面对霸王时应是强颜欢笑,优美动人中又不乏抑郁,当背着霸王时,则应是愁眉冷面,凸显沉重心情。这种发自内心的感受使得梅兰芳设计了恰当的表演动作,收到了很好的舞台效果。

虞姬的舞剑是剧中的一段重头戏,梅兰芳的舞剑,既不是狂舞,也不是卖弄功夫,而是充分展现优美的造型,从始至终融合剧中人物的情感,使虞姬感情的发泄与剧情发展紧密地连结在一起,直到最后悲壮自刎,达到全戏的高潮。在《夜深沉》的曲调间虞姬拔剑而舞,英气勃发,娇艳动人,眸中星点感伤,微笑的嘴角还带着黯然之感 虞姬跟随项羽征战多年虞姬在项羽生活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一个以色事人的玩物,而是一个有着极为出色的心智头脑的助手。虞姬对于国家大事是有自己的清醒的认识和远见的不仅突出了虞姬的善良、勇敢、远见和厌战等思想品质,同时还显现了虞姬雍容华贵、安详英武的气质仪态。对于虞姬的性格特点及其与霸王项羽的关系,梅兰芳曾作过深刻的分析,认为虞姬有双重身份,她即是霸王的谋臣,又是爱妃,"面羽则喜,背羽则悲";舞台上的虞姬在面对霸王时应是强颜欢笑,优美动人中又不乏抑郁,当背着霸王时,则应是愁眉冷面,凸显沉重心情。 “刘邦与孤旧友,你不如随了他去,也免得孤此去悬心。”虞姬却说:“大王啊!自古道: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王欲图大事岂可顾一妇人?也罢!愿乞君王,三尺宝剑,自刎君前,喂呀!以报深恩也!”

京剧艺术赏析作业论文

观《霸王别姬》及修京剧赏析课程有感 我选择观看的是著名的京剧剧目《霸王别姬》,这是艺术大师梅兰芳表演的梅派京剧之一。根据昆曲《千金记》和《史记》改编而成。从道具角度来说,虞姬的装扮常常是身着鱼鳞甲,头戴如意观,所用的道具叫做鸳鸯剑。 在霸王别姬之中有这样一个经典片段,虞姬午夜于睡觉中醒来看窗外月色正好,又联想到项羽的处境,于是愁容满面到帐外散步。这个时候舞台上的虞姬边歌唱边步行,唱到“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的时候,散和愁这两个字是高音,并且同时伴随着虞姬一个小圆场转身,这个时候唱腔过渡到情字,在情上用了连环式的装饰音,然后抓住披风转身亮相的一瞬间抓住披风发出情字的最后一个装饰音,这样的一种艺术处理,看似随意但是给观众耳目一新之感,此刻观众出于审美最兴奋的前一刻,同样也是使观众审美情绪得到一个间歇的休息与调整,当最精彩的那一刻来临的时候,演员与观众同时受到艺术美的洗礼。 虞姬是梅兰芳在戏剧舞台上表演的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之一,他的服装扮相、表演身段、唱念做打,均是梅兰芳根据剧中人物的身份和情感创造出来的。虞姬的舞剑是这一部剧中的重头戏,他充分地展现了美的造型,始终融合了人物的情感,使虞姬情感的抒发与剧情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程派青衣张火丁主演的霸王别姬,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演出后,当即成为了广受热评的精彩片段。表演艺术家张火丁并没有刻意渲染成派技术,而是全身心的去刻画人物,并且充分的尊重、学习和继承了梅派原剧的表演特点。 而张火丁演绎的霸王别姬展示了一条别具一格的京剧发展之路。他在保留原有的梅派京剧的风格的基础之上,加以了个性化的解读和改造。这种改造有利于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实我们对于传统艺术的每一次创新都能够产生不平凡的影响,而具有深厚艺术功底和艺术修养的京剧大师就应该是这样的转化的引领者,创造者。张火丁按照常态的风格和特点,为虞姬这一角色重新设计了唱腔和音乐,又按照程派的节奏添加了长穗剑舞。所以这一个角色的表达体现出了新的内涵,融入了成派风韵,张火丁之所以能得到观众的青睐,在于他扎实的程派京剧功底,也在于他对传统梅派京剧的尊重和发展,他做到了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本学期的京剧课程之中,我欣赏了各路大家带来的京剧盛宴,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了京剧艺术之美和京剧背后的讲究。原来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服装细节都有如此多的学问,这也是京剧艺术在今天能如此辉煌瑰丽的重要原因。我在观看京剧的时候,有些沮丧的发现,台下的座位总是坐不满,这就充分说明了大家对京剧艺术的认同还有待提高,京剧是国粹,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什么不被大家所接受呢,更多的原因还是由于,改革开放之后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以及人们快捷的生活剥夺了人们享受京剧艺术的时间,面对如此新的形势,我们要坚持将京剧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用现代高科技的手段与京剧艺术相融合,要将互联网资源充分利用好,诸如我这一次在网上看的霸王别姬,其实也别具风味。我们要将更多更优质的剧目搬上互联网,也要将更多更优质的剧目送上百姓的身边,充分利用好社区小区等小群体资源,将京剧艺术带到社区里。 非常感谢本学期所有授课老师的辛勤付出,我们参与了课堂的讨论以及当堂的展示,收获颇丰。通过老师们的讲述,我们也更加深刻的理解到京剧演员一路成长的艰辛历程。更加体会到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道理。 这门课程不仅带给我们艺术的享受,陶冶了美的情操,还让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之中能够始终以优雅的眼光看待世界,以艺术的方式笑对人生。 将京剧融入生活,用生活感受京剧,这就是我这门课程最大的收获。事实上京剧也是来

京剧的起源与特征

起源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来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4个徽调班社,陆续进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虚拟动作,重视情景交融,生情并茂。京剧自产生以来,曾有过许多名称,如“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黄)”、“大戏”、“平剧”(北京曾称为北平)、京戏等。 特征 作为中国戏曲的精华,京剧的基本特征是: 综合性:综合性是京剧的首要特征。所哟丶戏剧艺术都具备综合性,但是中国京剧的综合性是全方位的。 首先,京剧的综合性体现在它对文学和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绘画、书法、工艺、服饰、雕塑等各种艺术手段的综合。 其次,京剧的念白和唱词是多种文体的综合。其唱词多为琅琅上口的诗歌,念白多为精炼的散文或律动感很强的韵文。 第三,京剧剧目的题材也有很大的综合性。京剧表现的生活面很广,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男女老少幼,人神鬼怪精,凡“世上”有的,“台上”几乎都能搬演。光传统戏的题材就有很多类,解放以后,京剧工作者在传统戏的基础上对原有题材进行再挖掘,推出多部新编古装戏;六十至八、九时年代,京剧艺术的创作家们更是实力雄厚,用心的历史观对许多传统题材进行改造和创新,在编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就,为京剧剧目建设做出了布绒忽视的贡献。 第四;京剧的综合性还体现为表演手段的多样。京剧的历代演员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根据戏剧的情节、风格、人物行当的不同需求,对京剧艺术进行了多方的改造与提炼,使京剧唱、念、做、打的技巧在剧中得到全面的发挥和精湛的展现。 程式性:程式性是京剧的本质特征,也是它区别于影视、歌剧、话剧、舞剧的艺术个性。 京剧完全依赖一系列的严格规范化、高度完善化的表演程式,来达到“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目的的。 京剧程式就是京剧演出中相对固定的规范化的表演法式。 京剧表演程式的行成事京剧高度完善化的结果。它所具有的功能和特征,在京剧表演中有着特殊和重要的作用,是演员创造觉得必不可少的手段。 京剧表演程式的分类有:唱腔程式、舞蹈程式、行当程式、音乐程式、脸谱化妆程式、舞台调度程式等等。 京剧的表演程式是独立于剧本内容之外的完整技术结构和动作单元,表演时可分可合,不仅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极强的技巧性、严格的规范性,同时还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它是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和丰富纷繁的社会生活中高度提炼的表演语汇,不仅使生活舞蹈化、音乐化、节奏化,而且形成了规范不变、但形式千变万化的表演元素。 京剧脸谱属于造型艺术范畴,是指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来勾画形状和涂抹色彩的程式。京剧脸谱的程式化体现在不同角色有不同的脸谱。 在脸谱的程式中,依脸谱画法的不同可分为勾脸、揉脸、抹脸三种,依照脸谱图案的不

浅谈京剧中的旦角行当

浅谈京剧中的旦角行当 提到京剧中的行当,最为人津津乐道便是那些表现女性形象的旦角。之所以为人们所熟稔,主要原因便是旦角常常由男性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反串,而这些反串角色往往将女性的柔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深入人心,成为时代的经典。接下来我就会从分类,流派,知名表演艺术家等方面来谈谈旦角这一个行当。 旦角的主要分类 旦角主要分为正旦,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这几大类别。 正旦又称“青衣”,是指戏曲里那些稳重端庄中年妇女形象。之所以被称为“青衣”,是因为这些角色常常穿着青色褶。这类角色的表演特点是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比较著名的正旦角色由《铡美案》中的秦香莲,以及《二进宫》中的李艳妃。 花旦主要是指戏曲里用来表现年轻活泼、俏丽可人形象的哪一类角色。这类角色诸如由小家碧玉的姑娘,以及一些活泼可爱的丫鬟。花旦的表演特点是以做功和念白见长。比较著名的花旦角色有人们所熟知的《西厢记》中的红娘。 刀马旦多指戏曲中女将、女元帅之类的角色。刀马旦的表演特点是唱、念、做并重。虽也有打的戏份,但是不如武旦激烈。最重要的是刀马旦比较重身段,着重需要表现出人物稳重威武的气质。知名的刀马旦角色由《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 武旦是指那些身怀武艺的江湖女子或者神怪精灵一类的角色。表演时长长穿着紧身衣,侧重翻打。典型的角色有《白蛇传》中的青蛇。 老旦顾名思义是指一些老年女性角色,表演时用本嗓常年,多重唱功。《红灯记》中的李奶奶就是典型之一。 彩旦又称“丑婆子”,亦是用本嗓唱念,重说白。表演、化妆很夸张。与丑角类似,表演滑稽诙谐。多是喜剧性角色。诸如《西施》里的东施。《拾玉镯》里的刘媒婆。 除此之外,还发展出了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艺术特点而形成的新的一类旦角——花衫,如《霸王别姬》中的虞姬。 旦角的主要流派 京剧旦角中主要有八大流派。它们分别是:梅派、尚派、程派、荀派、张派、王派、赵派,以及黄派。这八大派系的创始人都是中国京剧发展史上传奇式的人物,当真称得上真正的宗师。 梅派的创始人物是中国京剧史上的丰碑级人物梅兰芳。梅兰芳精心专研京剧表演艺术,勇于创新,发展了很多优秀曲目,并创造了很多优美的艺术形象。梅兰芳大师的努力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流派——“梅派”。“梅派”在无论是在

京剧艺术

京剧艺术 篇一:京剧的艺术特征论京剧的艺术特征中国的京剧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出中国戏曲重要的美学特征。本文从综合性、写意性、虚拟性、程式性几个方面,对京剧的艺术特征加以论述京剧艺术的特征首先表现出一种综合艺术的特征。在京剧舞台上,演员的表演要完成得行云流水、赏心悦目是不容易的,必须做好唱、念、做、舞这些最扎实的基本功。每一个行当的演员只有表现出很高的基本功的水准,才能让一出戏很好的完成。我们就以四功中的“舞”来说,京剧表演中的“舞”,大都是按照一定的节律,在音乐的伴奏声中进行的。主要是通过演员的肢体动做来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比如表现剧中两位将领交战的场面,观众常常看到,胜者一方好像并不急于去追击敌人,马上致对方于死地,而常常是在舞台上大耍花枪,尽情表演,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直到掌声四起;再比如京剧舞台上表现少女天真无邪、兴高采烈的样子时,演员经常是用快速跳跃的碎步下场,用这样的舞蹈姿态和行为动作,目的就是用来体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状态。不仅如此,京剧表演中,还需要音乐、舞美、服装、化妆等诸多部门的通力配合,没有它们的配合,演员再好的演技都无法施展,再好的剧目都无法完成。所以说,京剧这个艺术载体,容量广泛,包含着多种因素,需要调动多种艺术手段来共来同完成,因而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也正因如此,京剧舞台才给人一种花团锦簇、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写意性是相对于西方的写实主义戏剧而言。写实主义戏剧从模仿生活的角度出发,要求戏剧通过对真实生活场景的再现以及逼真、生动的艺术写照,来反映生活的本质,无论是戏剧环境还是演员表演都要以现实生活为蓝本进行严格的攀写。中国京剧则是强调舞台的写意性,对戏剧环境进行高度概括和压缩,提炼出一种具有象征意味或符号化特征的表演场景,演员表演注重心到、意到,在一个假定性的空间里完成“合歌舞以演故事”的戏剧任务,而不必严格地再现真实的生活场景,逼真地模仿生活。如西方戏剧要表现春夏秋冬、江河湖海、亭台楼阁,就要在舞台上把这些场景具象化地展现出来,让人物在一个真实的空间里行动。京剧要表现这样的场面,只需采用典型化的道具和演员的表演就可以实现,像《秋江》描写小船在江中行驶的场面,就是只借助一个简单的道具船桨和演员模仿坐船的动作来实现的,其他像“骑马”“上楼’“行路”“坐轿”等等,都是这种表现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