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本科课程教学改革预期成果

本科课程教学改革预期成果

本科课程教学改革预期成果
本科课程教学改革预期成果

本科课程教学改革预期成果

1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为四个方向:计算机科学方向、计算机工程方向、软件工程方向、信息技术方向。笔者在分析各高校对四个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上找到共同之处——各高校都将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排在了第一个学期学习,如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就将必修课中《C++程序设计》课程排在必修课的最前面,再纵观我国其他高校,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之一《C语言程序设计》几乎是所有专业必学的课程。之所以将此类作为重中之重放在第一个学期学习,是因为此类课程对学生其他实践课、更深层次专业课的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学好此类课程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坚实基础。各大高校在不断深化语言类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适应社会行业需求,更重要的是,此项教学改革在促进学生就业的同时更符合国家创新和战略发展的要求。

2浅析国内高校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由于扩招,高校录取分数低,而计算机作为一个热门专业,大批量的软件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招了大量的学生,再加上目前诸多高校“宽进宽出”的现状,这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2.1高校学生生源不同,导致个人计算机基础存在显著地差异

我国各地教育发展不均衡,新入学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存在着严重的差异。据某高校统计分析。有3%的大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但是对于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而言,他们在高中时期就学习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因此,针对不同基础的学

生,如果实施从简到难的教学模式,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不能够有针对性对这两类学生进行实施独特的教学方法,将会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无聊、厌倦,也会使得初学者学起来有一定的压力,会产生厌学情绪,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2高校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缺乏行之有效地实践课程

为了提高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很多高校已经进行了初步改革,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时进行了分配,但是笔者从各高校了解到,大部分高校对语言类基础课程理论课和实践课的结合相对简单,不具备科学性和适用性,更谈不上移植和扩展到行业要求的高度。另外学生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们只是为了应付老师获得更高的成绩,而不是切实提高自身计算机水平。因此需要教育者采取更为有效地教学模式来改变这种现状。

2.3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计算机语言的语法规则比较固定,逻辑思维性很强,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为了方便学生们对此课程感兴趣,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的内容也得与时俱进,进行同步地改革与更新。其实,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都分为基础知识与扩展知识两部分组成,基础知识是不变的部分,但是随着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不断地更新升级,扩展部分需要每年更新教材,但目前很多高校并不重视这个问题,为学生选用的教材已与时代脱节,导致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得不到切实地提高。

3针对高校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教学所采取的改革措施

3.1制定明确的阶段性课程培养目标

何谓“阶段性”课程目标?即将某门语言类基础课程需完成的计划分为几个部分,在不同阶段完成不同目标,阶段性考核。对初入学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整体计算机水平,将学生按互助模式进行分组,即将计算机水平高的学生和相对差一些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共同完成任务,授予小组成绩。参考国外小组教学模式,分配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在任务中渗透学习内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将课程培养目标渗透到小组学习中的教学效果大大高于传统的教学效果,既培养学习能力又收获了团结协作能力。

3.2丰富理论教学内容且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感觉是枯燥、繁琐、逻辑性强,拉下一课要进行下一课的学习就有难度。作为一个教育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理论教学内容应该摆在教学思考的首要位置。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残酷的,丰富理论教学、趣味化教学是每个师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比如学习if…else…endif语句时,诸多教材上讲授这个语句时都是比较值a和b的大小,两个值的判断就把学生搞得头昏脑胀,要是再加个c估计更找不着北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最感兴趣的登陆窗口切入教学,个人认为,登录窗口程序代码的设计是讲授if…else…endif 语句最好的题材,而教学实践证明,用语言来代替a、b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可以看到代码的成果——登录窗口,可以说每个学生都颇具成就感。

3.3加强计算机语言类实践课程的建设

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有着很明显的特点,知识实践性极强,必须加强实践课程的建设,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变,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计算机语言应用能力。首先,在传统的实践教学课程中,增加包含理论内容的实验,另外在增加设计型的实

验项目的数量;其次,重视学生的课程设计,必须让学生设计难度适中的小型系统,实验报告中必须体现系统分析、数据模型等内容,为了避免学生之间互相抄袭,还需要设置解释代码含义、当面提问等环节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将现实中的课题转化为教学实验内容,将理论知识与项目实训相结合,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科研课题分解为多个子课题,让学生去实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4结语

虽然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逻辑性强,内容比较枯燥,但只要教育者不断地实践与总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地结合,高校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人才,这样就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就能源源不断的输送符合企业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

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变革心得体会 最近我在网上通过观看几节教学视频,我感受到了课堂变革精神的实质就是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渴求欲望,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学校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课堂活了,真正告别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当之无愧的成了学习的主人,走进课堂,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渴望求知、渴望解惑的充满激情的人。在我的以往课堂教学中,我也想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但总是在思想上有所顾虑,担心学生不会学习,担心学生学不好,担心把学生给耽误了,担心课时紧,任务重,没法完成被学期的教学计划。另外,我还担心学生在课堂上玩大于学,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掌握该掌握的知识。改革可能成功,但不意味着百分百的成功,教改失败又怎样来弥补? 我平时还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到了游戏厅里不需要任何人教,学生就能很快地学会打游戏,并沉溺于游戏中不能自拔?为什么课本知识在课堂上不能得到很好的掌握?通过观看本次的教学视频,我发现我把学生管得太死了,总是规定学生做我教过的操作,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气氛不活跃。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结合自身与学校实际,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提高课堂效益。在教学中,我要尝试让学生自己来实践知识的获得过程,自己对照课本进行自学,并且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我。学习是一种快乐,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

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地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以上是我学习课堂变革一点初浅体会,课堂变革让教师原有的角色发生变化,也为教师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相信我们在课程变革理念的指导下,激发自身的活力,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一定会使学生向“学会学习”这一最高目标迈进。相信自己也会不断成长,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在教学中努力贯彻课堂变革的理念,不断进行教育教学上的创新。

课堂教学改革汇报材料_1

课堂教学改革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 近年来,我校在开齐课程、上足课时,不增加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增加学生作业负担前提下,通过调整教学关系,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走出了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改革之路。在不断探索中,我们将新的理念转化为普适性的教学策略,使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方式,养成了新的课堂行为习惯,建立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新文化。使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的习惯,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事情,让课堂真正焕发了生机与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一、构建模式,引领教师课堂教学改革 为实现课堂结构的变革,我们精心构建教学模式,打造课堂流程,帮助教师明确改革的目标追求、重点难点、方式方法,把新的理念转化为教师在常态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引导教师“入格”,并引领教师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我们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基本理念和模式为: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训练提升——达标

检测——反馈巩固。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把教学过程看作动态发展的、教与学有机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激发者和引导者。 1、明确目标 -2分钟,可以书面表达,也可以口述。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2、自主学习学生个人的独立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导学提纲”自学,考虑好自己的见解,找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做好笔记,以备交流。 3、合作探究在每个学生基本上完成了对系列问题的思考、探索之后,首先开展小组合作,通过交流,组内成员之间能取长补短,相互找到差距,共同进步,形成组内共识。 4、训练提升运用自学和合作中学会的知识做题,解决有关材料题目或教师精选的模仿性训练题和拔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梳理学习内容与流程,温故而知新 本次学习,有专家讲座,有学校的经验介绍,有各学科的具体做法,有学科的面对面交流,有学程的编制,有学科基地建设的介绍。笔者根据主讲专家和教师上课顺序,把时间分为13个时段。 第一时段:由浙江省金华市教研室主任王荣文主讲的《高考改革浙江与上海方案对比解读》。 第二时段:由浙江师大教师教育学院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兼治研究员周晓燕讲《从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教师的课程理解及学科课程建设。 第三时段:由浙江省义乌四中陈报化校长主讲《义乌四中特色课程建设经验介绍》。 第四时段:由浙江省义乌中学副校长杨胜大主讲《满足选择,全科走班》――行政班和教学班双轨并行走班模式。 第五时段:由浙江师大附中高二年级管理中心主任刘东升老师主讲《顺应新常态的年级管理工作思考》。 第六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二地理、英语、化学教研组长分别作本科组经验介绍以及面对面交流。 第七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一年级管理中心主任陈亚利主讲《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用一份自开学初到第十周的周历事表流水帐的形式向在座学员详细介绍了年级管理日常。 第八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一物理、政治、数学教研组长分别作本科组经验介绍以及面对面交流。

第九时段:由浙江师大附中周建锋主任主讲《选课走班模式下教育新常态》――浙师在附中因应高考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分别从浙江高考看教育新常态,为适应新高考的选课走班及新教育模式“三园一导”。 第十时段:由浙江师大课程发展中心主任朱红彪主讲《适应分层走班的学程建设》;介绍什么叫学程?为什么编制学程?如何编制学程? 第十一时段:由华东师大附中副校长高三教师孟祥萍主讲《新高考背景下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介绍了华东师大附中及该校在新高考背景下为适应新高考的一些做法; 第十二时段:由浙江省嘉兴一中沈微微老师主讲《高中数学学科基地工作汇报》,分享了学科基地建设的经验做法。 第十三时段:由浙江省嘉兴高级中学省政治学科基地潘新华老师主讲《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分享了政治学科基地建设的经验。 二、浙江和上海新高考改革方案 1.浙江新高考改革 (1)考试科目:分必考和选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其中语文和数学只高考一次,外语可考两次,以最高成绩为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七科为选考科目。 (2)考试模式:“3+3”模式,必考三科和选考三科,即必考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另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七门选考科目里任选三科参加高考。 (3)考试时间: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在高三年级的六月份全国统考时间考一次,英语可以在高三上的10月份考一次和高三下的六月份再考一次,以最高成绩计入高考得分;选考科目可以分别选择在高二年级后的十月份和四月份参加考试。

教改成果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作为验证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实验教材,本套教材的编写是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为依据。 本套教材的编写力争在我国语文教材编写的科学化方面有所突破,即充分吸收有关语文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力争使教材的各方面内容都建立在科学实验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例如,针对小学低年级的特点,我们特别邀请了以下专家参与编写工作,体现出了他们所主持的相关研究成果。他们是王宁教授的《汉字构形学》、舒华教授的《小学语文教材等级字表的研制》、伍新春教授的《小学低年级儿童阅读兴趣研究》、王泉根教授的《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研究》、张大成教授的《汉语拼音教学问题研究》等。 本套教材的指导思想如下: 注重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针对目前语文教育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所存在的极其严重的问题,本套教材从内容到呈现方式都注重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加强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不仅选文注重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而且选文的活动设计和呈现方式也富有引起学生与其对话的魅力。 注重学习策略,学会学习。改变目前语文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单一、僵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不断体会和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在富有个性化的语文实践过程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态度、习惯与方法,逐步学会独立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整体推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改变目前语文教材过分追求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的序列化、精确化,以及听说读写的机械割裂现象,加强语文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以及能力、策略等各方面的整合,在整体推进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注重积累,感悟丰富的文化内涵。积累包括语言、篇章样式、人生体验、思想感情等方面,这种积累必须是反刍式而不是灌输式的。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悟作品的各方面内容,语言积累不是要学死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学习现实生活中大众的、古人的、外国的活的语言。篇章积累不是要背写作知识,而是从古今中外文化精品中感受丰富多彩的文章样式与创造力。学习语文就是学习做人,因为学习语文的过程既是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他人的过程,也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在语文实践中,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在教材中创造一切机会和条件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充分肯定、鼓励学生不同的想法与认识,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与答案,确实错误的要巧妙引导,切切不能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与思维的积极性,要充分地鼓励与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性。特别注意在教学中与学生心灵的沟通。以培养学生健康个性与创造性为根本宗旨。 构建开放、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本套教材教学过程全程开放,让语文课本、语文课堂、语文教 学向社会、向其它学科、向学生的生活、兴趣与需要开放。语文学习内容覆盖着人类生活各个方面, 而生活里又处处有语文。学好语文才能学好其它学科,而学好其它学科又能有助于学好语文。另外, 本套教材富有弹性,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可以对教学内容、课本篇章与安排做增删调整。

生物课堂教学改革情况总结

生物课堂教学改革情况总结在新课改的实施和推动下,新课改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能够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地运用,随着新课改的培训和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有效,学习型组织在学校得以形成,我们在关注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不只是听别人讲,还自己静心思考教育教学,不只简单模仿名师,也依据自己的实践来超越自己。现将本学年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齐抓共管,转变观念 在全市新课改动力的引领下,我校对各科教师进行课改培训,以教研组为依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组长的引领带动作用,把新课改的理念贯穿到教学每个环节中,以校级领导包学科组、学科组长结对帮扶组员,校领导深入课堂,随时随地指导教学,使课堂教学少走弯路,缩短了课改前的阵痛期。充分利用好周六、周一集体教研时间,一起研究,一起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实践新课改,体验新课改,探索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一起构建一套在“导练结合,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下,形成生物学科的特色,在校领导和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由“满堂灌”到“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抓好课堂教学是课改取得成功的关键,课改改到深处是课堂,课改的点晴之笔在课堂,没有高效课堂,一切无从谈起。教师满堂课的讲,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教学效果差,优秀学生吃不饱,后进生消化不了等,这一现象已成昔日黄花,现在的课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生物现象,认识现象的本质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激动,使之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例如在讲述《开花和结果》一节内容时,课外要求学生采集和观察各种花的形态、结构,课内组织学生先思考再展开分组讨论,比较各种花的异同,通过学生自己参与,兴趣盎然,表现得很积极主动,课外让学生收集有关花的诗句、名言、谚语,帮助植物人工辅助受粉等,我尽最大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教学实践中,坚持走课内外相结合之路,课内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概括、深化生物 知识,并形成较为

探讨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趋势

探讨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趋势 探讨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趋势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可以预言,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住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将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就必须根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基础教育要全面走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下面以课堂探究的实践研究,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因此,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我们现实的课堂教学环境表

现的单一性、封闭性,它形成了学生被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这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改革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刻不容缓。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式、多元化的探究性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第一方面课堂探究的理论基础,是通过课堂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之体,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构建一种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环境。在教师创设的探究性学习环境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和“动手”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发展学生问题解决意识和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学习。从教育心理学来看,我们认为:课堂探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是教育心理学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步发展。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连结,它能很好地解释技能的学习,而技能的学习主要是一种机械的学习,它不能很好地说明学生在学校内进行的其他许多有意义的学习。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人们把人类的学习看作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认知学习观,它重视知识的表征、编码、反馈等,但从本质上来讲,认知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对所给的信息进行加工,这实际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建构议学习观则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由于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因而学习者是基于自己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以及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来建构自己的知识。此外,我们要构建一个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的学习坏境,这离不开其他的教与学理论的指导,包括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等。第二方面,课堂探究的环境设计,“探究学习环境”是一种非场所观,其定义是学生在课堂进行探究和自主学习的工具以及信息资源的组合。本课题从整合教材等多种学习材料,创设尽可能真实的问题情境,开发多媒体技术,形成合作学习氛围、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等方面创设探究性学

教学改革成果

技工类中职中专学院 学校课程体系改革阶段性成果总结 近年来,我校一直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决贯彻和执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在不断加强管理,扩大办学规模的基础上,注重学校的内涵建设。坚持以学生为本,在全校范围内推进课程改革。以改革促质量,以质量求发展,努力形成优势,办出特色,树立“品牌”,提高“品位”,力求在“做优”的基础上,把学校“做大”、“做强”。将我校几年来推进课程改革的一些做法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效总结如下: 一、通过学习培训,更新了观念建立了机构实施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师,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我校把培训工作放到课改工作的重要位置,贯穿于课程改革的始终。(1)加强校本培训,确保课程改革理念的更新校本培训是学校全员参与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为加强校本培训工作,学校有计划地组

织教师学习课程改革的理论,帮助教师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评价观,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首先,我们坚持每周业务学习的制度,采用集体学习的方式。邀请有关专家为全体老师做有关课程改革的专题报告,拓宽教师的视野。其次以教科研活动为载体,通过开设示范研讨课,让教师切实感受课程改革带来的效果,增进对课程改革的感性认识。(2)加强业务培训,确保教师技能的提高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一是狠抓学历达标活动。要求任课教师的学历必须是本科,学历不达标的责成参加进修。目前我校任课老师学历达标率95%,已达标的教师我们鼓励参加硕士研究生学习。 二、是开展长短培训,到施工现场锻炼,狠抓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要求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到现场、到公司广泛参加社会生产实践,了解本专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同时拿到较高的等级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3)成立课改领导小组,确保课改的有效运行。面对课程改革的全新要求,建立了

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汇报材料

创新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汇报材料 11月5日中心校校长召开了全乡“创新教学模式”动员会,会上讲了“创新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的意义及重要性,确定了我校为三所课改实验校之一,并明确表示在资金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我们积极响应乡中心校“创新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的号召。大力开展了“创新教学模式”活动。 一、通过学习,树立新的理念。 创新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必须彻底改变教师旧的教学观念。为了改变广大教师的旧观念、旧思路,学校连续召开了两次全体教师会议,就高新区课改的背景及意义向老师们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和阐释,同时我们在乡中心校领导的带领下组织全体教师去焦作永威学校学习,当大家观摩了永威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观看了有关视频资料,都深深地被它们那彻底的、颠覆性的课堂教学改革所震撼,有豁然开朗之感。学习归来学校立即组织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行为自我反思”活动,对已往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深刻的自查自纠。经过学习与反思,全校一致认为必须真正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要大胆借鉴他人之长、融众家之智慧为我所用,对课堂教学“大动干戈”,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组建领导小组,提供组织保障。

为了切实做好“创新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工作,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亲自担任组长的“创新教学模式”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监督课堂改革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三、认真思索,确立教学模式 学校在充分学习教学理论,借鉴永威学校先进教改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讨论、调研和兄弟学校共同研讨由乡中心校领导谋划,最终结合实际中心校杜校长提出了课堂教学新模式为: “五步”教学法: 1、出示学习目标、(1-2分钟) 2、学生自主学习(2-3分钟) 3、展示交流(5-8分钟) 4、师生互动释疑(5-10分钟) 5、训练达标(10分钟左右) 四、狠抓落实,扎实推进课改工作 课改工作的好坏,关键在于落实。学校通过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宣传发动全体教师全面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活动,真正地使课改溶入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并产生积极的效果。 1.集体备课,同课异构。 我们组织教师分教研组观摩永威学校教学模式光盘。所有教师针对上课情况,进行大讨论,感受其先进的理念和做法,同时剖析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为自己开展课改做好准备。学校先后开展了两轮“同课异构”活动。教师分语、数两个教研组结合实情按照“四环”

大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大學課程與教學的改革 歐用生 摘要 大學課程與教學一向是「秘密的花園」,相關研究不多,改革的實踐也不容易。但大學學術社區的成員如何扮演轉型知識份子的角色,使課程與教學發揮實踐(praxis)和行動的功能,應是當前大學最重要的使命。本文先對大學的課程組織作社會、政治的分析,強調大學課程與教學要誇越疆界和混種(hybridity),由集合型課程轉向統整型課程,並提供六項途徑作為參考。 關鍵詞 集合型課程(collected code)、統整型課程(integrated code)、 混種(hybridity) 壹、前言 大學的課程和教學一向是「秘密的花園」,直到最近才受到重視,因此相關研究不多;大學課程和教學的改革也唱議了很久,但至今仍缺少具體的行動和成效。例如一九六○年代末期興起的「潛在課程」研究,已對中小學的課程和教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陳伯璋,民74年;黃政傑,民74年;歐用生,民72 年),但在高等教育上,「潛在課程」的研究才剛剛起步。Margolis (2001)編著「高等教育中的潛在課程」乙書,從潛在課程的定義和觀點、校園環境的角色、身體(body)的重要、社會化的實踐和專業化的滲透和抗拒等方面,探討了潛在課程對大學的結構、功能和師生生活的意義和影響,對大學課程和教學改革的思考有很多的啟示。 社會如何將知識加以定義、選擇、分類、傳遞和評鑑,反映了權力分配

和社會控制的原理(Bernstein , 1971),而大學在知識的生產和分配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大學位於學術階層的頂端,處於知識的象牙塔當中,卻疏於反省,讓許多潛在課程在有意、無意中繼續發揮作用,如Margolis、Romero(1998)在「學院(department)是這麼男性、這麼白、這麼老、這麼保守」這篇文章中說的,大學的課程和教學由於強化了性別的、種族的、階級的、年齡的意識形態,結果維續了階層化的社會。 但是課程可能將壓迫或壓制再製並合法化的同時,也發揮鬥爭和抗拒的功能。(Apple, 1982;Giroux, 1988)在批判教育學中,課程成為協商的動態的過程,師生檢討他們所生存的社會,考驗影響他們的社會、政治的勢力,不斷的追求世界是如何運作的,平等的民主原則如何成為運作過程中的一部分。因此課程是一直在改變、一直在發展的,批判的課程詴著讓學生了解批判的民主,以實現社區的建構和社會的正義。(Kincheloe, 1999)大學的課程和教學如果能發揮這種批判和實踐(praxis)的功能,學術社區的成員,如教授和學生才能扮演轉型知識份子(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的角色。 本文探討大學課程和教學的改革,先從課程的社會組織的觀點,分析大學課程的特色及其改革的困難,然後提出若干改革的途徑,以供參考。 貳、大學課程的社會、政治分析 探討握有權力者在選擇和組織知識時隱含的假定,是研究課程社會學的重要觀點。因此Young(1971)、Bernstein(1971)等強調,要從知識社會學的觀點,探討知識的社會組織和社會結構及其中的權力之間的關係。他們利用階層化(stratification)、專門化(specification)和開放性(openness)、地位(status)等概念來分析誰將什麼界定為知識,哪些人可以接近哪些知識,不同的知識領域間的關係為何,接近不同知識的人之間的關係又如何等問題。階層化是指知識的價值或地位的高低;專門化是知識範圍(scope)的廣狹;開放性則是指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係。其結構如圖一所示:

课堂教学改革初步成果汇报材料

课堂教学改革初步成果汇报材料 启动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我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思想上高度重视,理念上切实转变,行动上深入研究,作风上求真务实。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打造个性化课堂教学,在全校形成浓厚的课改氛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开学初,我校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召开了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针对高效课堂的构建进行了专题研究,对过去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梳理,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了新学期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工作思路、工作目标与工作措施等,提出了“352”的智慧课堂教学。现将我们的做法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综合部署 为了进一步搞好“课堂教学改革”,推行新的教学模式,我校通过校务会研究决定成立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名单及负责工作如下: 1、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组长:张东平(全盘负责各项工作) 副组长:李金平(直接负责各项工作,领导教研组长全面开展此项工作) 组员:邹金兰包爱红颜爱军高峰青杜芸芸王宗霞徐博(积极配合,全面工作) 2、备课组 语文组:组长:杜芸芸

数学组:组长:颜爱军 英语组:组长:王宗霞 综合组:组长:徐博 主要职责:落实备课;审核、审批教案;指导备课。 3、年级组 一年级:组长:包爱红 二年级:组长:邹金兰 三年级:组长:徐博 四年级:组长:李金平 五年级:组长:颜爱军 六年级:组长:张东平 主要职责:本年级各项工作指导;召开研讨会等。 4、督察组 组长:张东平 副组长:邹金兰 组员:原莲梅刘雪娟韩立军包小兰曾彩云高峰青 职责:督查备课、上课、听课、作业、研讨等;总结课堂教学改革的阶段性工作。 二、模式汇报 (一)“352”模式 高效课堂“三五二模式”指的是:“三”指教学设计分三步,课前预习,课内探究和课后辅导;“五”课堂设计五环节,预习导学,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情况汇报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 大家好!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始于2012年初,我们的主要做法就是学习外地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取众家之长,全力打造符合本校实际的高效课堂。下面把我校实施高效课堂改革的情况分四个方面做以汇报。 一、为什么要打造高效课堂 1、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传统课堂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被动接受,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课堂在“低效高耗”中前行,课堂效益不高,课后学生负担繁重,不会学,学不会和厌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2、落实新课改培养目标的需要 新课改特别强调以下培养目标: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显然要实现新课改的培养目标,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实现的。 要实现新课改的培养目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参与者和欣赏者;学生也要转变学习方式,由原来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来体验学习过程,感受获取知识的快乐。 3、外地高效课堂改革的触动 学校领导、老师多次到西峡、杜朗口、衡水等地考察学习。通过观摩这些学校的课堂教学,给我们带来的触动很大。我们看到:高效课堂发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在快乐的状态下求知,在学习过程中领悟技巧与方法,在学习中得到尊重,收获着成功。 4、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需要 检验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就是高考。高考命题要求:具体知识能力化,学科问题综合化,实际问题学科化,考查学生的是对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高效课堂恰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挖掘出学生的最大潜能。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打造高效课堂是真正完成新课改的任务、实现课堂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学生的最佳出路。

本科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

本科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山西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大力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机制创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决定组织实施“长治学院学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 的客观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强化特色,注重内涵,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高校中心工作、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的教育理念,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发展观,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增强全体教职工的服务意识、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科学办学理念,按照“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思路,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强化重点与特色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促进我校本科教育规模、质量、特色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地方特 色鲜明的综合性教学型院校。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质量工程,使我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重点突破,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办学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形成重视教学工作、重视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通过3-5年的努力,使

信息技术预期研修成果

篇一:《信息技术研修成果》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成果 屏边县白云乡中心小学熊世飞 2014年11月4日 自从白云心校开展校本研修工作以来,推动新课改以及促进学校不少教师专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也是收益者,在本次校本研修学习过程中,始终让教研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既让教研与教育教学相互促进,又减轻了自己的工作负担。下面我就自己的校本研修学习过程,谈谈几点体会 一、能够按时参与校本研修活动,并做好记录,并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1、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认真开展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教学、有效作业设计和批改的研究,严格要求自己,在每周听节课程之后,会大家共同讨论分析,取长补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使我受益匪浅。 2、积极听课、研讨,总结优点,发现不足,逐步提高;使自己不断走向成熟,给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取得更大的效益。 二、参加多种研修模式,全面提升自我素质 1、积极参与网络研修,多看看同行们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和思考,并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评论,及时与各位博友沟通交流,增长自己的见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使自己能够更及时的了解外面的世界。 2、自主学习模式。我学习教学理论、自我反思,找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不足,然后制定自培计划,并实施计划,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能力的方式。 三、研修内容丰富多彩 教书育人,师德为本,我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规章,把师德教育和学校的各项活动结合起来,能够做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自尊自律,廉洁从教,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好教师。 四、对OFFICE办公软件的培训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成果汇报

xx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成果汇报 2011年4月,山西省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在长子县召开,提出了区域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2011年9月,xx市推出了“343”新课堂模式,提出了“一校一模式,一县一典型”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小店区提出了“133”区域课改模式。我们xx学校积极响应,小学部以“师生共进,和谐发展”为办学宗旨,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教学指导思想,自主创新,科学发展,我们将新的理念转化为普适性的教学策略,使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方式,养成了新的课堂行为习惯,建立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新文化。使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的习惯,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事情,让课堂真正焕发了生机与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现总结如下: 一、构建模式,引领教师课堂教学改革 为实现课堂结构的变革,我们精心构建教学模式,打造课堂流程,帮助教师明确改革的目标追求、重点难点、方式方法,把新的理念转化为教师在常态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引导教师“入格”,并引领教师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我们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基本理念和模式为:“126”成长课堂模式,初步形成了一条主线,两个基本点,六个步骤的“126”成长课堂的教学雏形。 一条主线:以师生共成长为主线。课堂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走向共同成长。 两个基本点:合作交流,评价反馈。 合作交流:建立小组合作关系,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围绕合作学习目标,充分利用个体对问题认识的差异,实现优势互补,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 评价反馈: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课堂上应具体的、描述性的和及时的评价。

课堂教学改革汇报材料

课堂教学改革汇报材料 课堂教学改革汇报材料 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校在教育局大力倡导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下,经过深入研究,充分论证,决定借鉴洋思中学教学经验,应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一种课堂教学结构,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结构1.展示目标:讲述目标,让学生把握总体要求。2.自学指导:依据“导学案”,明确自学的内容与范围,明确自学的方法,明确自学的要求,明确时间。3.学生自学、对学,教师巡视:检查学生预习,自学情况。4.组内小展示:检查学生自学效果。5. 班内大展示:教师引导更正,指导运用。6.当堂训练,完成作业:当堂训练要分层,完成目标堂堂清。三、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开学初,学校成立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领导小组,通过多方论证,与教师座谈,确立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高效课堂模式,以导学案为依托,学生依据成绩优中差编成小组,确立小组名称,制定小组的目标,小组誓言等等。学校给每位教师下发学习材料,组织教师利用周日晚上集中学习材料,课外时间分散学习,记好笔记,做好讨论。每周坚持收看高效课堂教学片,多种措施,掌握该模式的教学精髓。组长:杨x副组长:郭x

冯x成 员:窦x 赵x 刘x 张x杨x 程x 周x 蒋x引领教师:语文学科组:白x数学学科组:马x英语学科组:樊x理化生学科组:张x政史地学科组:范x四、实施过程研究学习阶段 2月份,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相关资料,改变观念,“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是学生以学为主,重学轻教,教师是引导者,点拨引领者,而非灌输者;同时基于我校学生的基础,教师要认识到任务的艰巨性与长期性。确定模式论证阶段3月份上旬,通过学习模式,领会模式精髓,结合校情,确定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模式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召开学科组长、骨干教师会议,进行研究论证。制定方案准备阶段3月下旬,对确定和通过论证的教学模式,莲 山 ~ 课 件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一节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新课程改革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 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现状。 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和核心任务;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第二节教学观与学生观 一、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而传统思想认为教学是课程的传递

和执行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传统思想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 3、教学应该注重教学过程,而传统思想则认为教学应该重视教学结论; 4、教学应该关注人即学生,而传统思想则认为教学应该关注学科。 二、学生观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的不依靠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

权主体)。 三、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新课程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因此, 1、要树立教育民主的思想; 2、要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3、要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新课程追求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为此,

本科课程教学改革预期成果

本科课程教学改革预期成果 1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为四个方向:计算机科学方向、计算机工程方向、软件工程方向、信息技术方向。笔者在分析各高校对四个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上找到共同之处——各高校都将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排在了第一个学期学习,如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就将必修课中《C++程序设计》课程排在必修课的最前面,再纵观我国其他高校,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之一《C语言程序设计》几乎是所有专业必学的课程。之所以将此类作为重中之重放在第一个学期学习,是因为此类课程对学生其他实践课、更深层次专业课的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学好此类课程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坚实基础。各大高校在不断深化语言类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适应社会行业需求,更重要的是,此项教学改革在促进学生就业的同时更符合国家创新和战略发展的要求。 2浅析国内高校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由于扩招,高校录取分数低,而计算机作为一个热门专业,大批量的软件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招了大量的学生,再加上目前诸多高校“宽进宽出”的现状,这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2.1高校学生生源不同,导致个人计算机基础存在显著地差异 我国各地教育发展不均衡,新入学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存在着严重的差异。据某高校统计分析。有3%的大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但是对于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而言,他们在高中时期就学习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因此,针对不同基础的学

生,如果实施从简到难的教学模式,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不能够有针对性对这两类学生进行实施独特的教学方法,将会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无聊、厌倦,也会使得初学者学起来有一定的压力,会产生厌学情绪,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2高校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缺乏行之有效地实践课程 为了提高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很多高校已经进行了初步改革,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时进行了分配,但是笔者从各高校了解到,大部分高校对语言类基础课程理论课和实践课的结合相对简单,不具备科学性和适用性,更谈不上移植和扩展到行业要求的高度。另外学生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们只是为了应付老师获得更高的成绩,而不是切实提高自身计算机水平。因此需要教育者采取更为有效地教学模式来改变这种现状。 2.3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计算机语言的语法规则比较固定,逻辑思维性很强,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为了方便学生们对此课程感兴趣,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的内容也得与时俱进,进行同步地改革与更新。其实,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都分为基础知识与扩展知识两部分组成,基础知识是不变的部分,但是随着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不断地更新升级,扩展部分需要每年更新教材,但目前很多高校并不重视这个问题,为学生选用的教材已与时代脱节,导致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得不到切实地提高。 3针对高校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教学所采取的改革措施 3.1制定明确的阶段性课程培养目标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课题负责人:杜须录 单位:市汝州市第三初级中学 课题组成员:董晓晖、杰、红军 摘要: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及提高课堂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研究教师如何根据教学容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最优化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特定目标。课题通过多种方法,运用多种形式,辐射多种学科,构建了一批优质高效的学科教学形式,建立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对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新课程的实施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县属初中,位于城区西部,学生基础较差,家长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学校周围的环境复杂,学校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始终坚持进行教育思想、教材教法、学校管理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但在调研考试和一些家长片面追求高分数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老师们不得不实施灌输式、填鸭式、题海战术等短期有效的强化教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违背了素质教育和课程目标的精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足发展都造成了较大的妨碍。近几年,教育教学领域不断进行着更新和变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改进,教育评价方式向多元化转变。而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是课

程改革的集中反映。所以,我们需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核心环节,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逐步转变和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学校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提出“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的课题,在全校围展开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价值 在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教学策略理论,为教学策略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在实践上,有助于有效落实国家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深化课程改革实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体表现在: 1、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的目标。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长”。新课程主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所在。 3、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学策略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教师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优化和改善教学行为、方法和策略,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和趋势

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 点和趋势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教材资格证考试专用教材P110 第八节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和趋势一、新课程中的教学观 (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反映的是学科内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 从学科本身来讲,过程体现在该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概念原理体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从教学角度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视结论。但是,学生如果不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得到理解和巩固(M:学习质量就大受影响)。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和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2、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的、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 (二)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具有以下特点:师生交住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 师生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之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机械相加。交往还意味着教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