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编号

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浅谈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论文摘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每位数学老师都试图体现这一重要理念,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学生数学学习的一切能力中,创造性思维居于核心地位,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营造最佳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过程中,结合综合实践活动,从而有效培养创造性思维,教师不仅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关注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培养,还要让学生把握数学的本质,以使学生数学的素养得到良好的提升和进一步发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创造性思维

当今的社会,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人类已进入一个知识激增和科技竞争的时代。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人才。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数学教学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要把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摆在重要的位置。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根据小学生这一思维发展的特点,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

发挥教学民主,为诱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必要条件。不过,要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关键还在于结合日常教学工作有目的、有意识地予以勉励和诱导。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一般性理解和运用,更应用发展的目光去鞭策学生,冲破定向思维,寻求最优化解题途径。例如“昆明到南宁大约360KM,一辆轿车80KM/时,轿车上午8时出发,12时能否到达?”我在教学这内容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讨论、猜测、演算等形式参与其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结果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由于所选择的标准不同,其解题的思路也不尽相同:①学生以路程360KM为标准,看轿车是否在4小时内行完全程。②以轿车在4小时内到达目的地的速度为标准,看轿车现有的速度能否达到所需的速度。③以所给的时间4小时为标准,看轿车实际行完全程所需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气氛很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发挥。

二、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培养创造性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出发,把数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上,依据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引导学生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连接点,抓住知识的扩展,这样自然地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知识理念。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加工、分析,打开了数学思维的大门。

例如:在学生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开始以渗透的手段逐步建立“和”的概念。通过渗透“和”的概念学习时,掌握加法计算方法,然后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加数都一样的情况(5+4→5+5→5+5+5)开始认识“相同数相加”、“相同数相加的个数”,在过度到学习“乘法意义”以此反映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形成了良好的知识结构。在数学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提供一个由已知到未知的逻辑思路和迁移条件,从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随之发展。

三、营造最佳的心理环境,培养创造性思维

即营造自由、民主、安全的以人为本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儿童创造

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除个人努力,还有赖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促使创造性人才的成长;不良的甚至恶劣的环境,会扼杀创造性人才的出现。著名心理学家威廉·戈登在创造性培养教学模式基本原理的研究中明确指出,在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中,情绪因素重于智力因素,非理性因素重于理性因素。就课堂教学来说,要达到“最佳心理环境”,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给予的爱。它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而且是学生身心发展、生命成长的原动力,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整合力量。在学生进行创造思维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于尊重学生独立人格基础上,营造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童言无忌,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保护他们的个性,培养健康的心态,以爱的激情、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表扬,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各种创造动机,启迪他们的创造精神,调动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畅想、畅言,敢言、敢问、敢做,允许学生自由创造,树立学生创造的自信心,保护其勇于创新的决心。这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愉悦的学习心理环境,就会促使学生自主创新。

例如:在和学生们一起探究认识“圆锥的高”时,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我要求他们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提出了两个问题:圆锥的高在哪里?怎么测量?之后,学生们在小组内开始研讨,有的学生测量了圆锥的母线,认为“母线就是圆锥的高”;有的学生则认为“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所以想到可用一根铁丝伸到圆锥的内部比一比,然后再测量铁丝的长度。还有的认为“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不便于直接测量,所以可以把圆锥的高平移到外侧进行测量”,等等。这一探索过程就打开了学生的探索思路。学生提出的后两种方法应予肯定,但第一种方法明显是错误的。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这种方法不对,你们测量的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应是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那么他们一定会马上改正,并背下了“圆锥高”的概念,但这却会极大地伤害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刚刚萌发的创新意识,也并不能真正使他理解这一概念,反而会使其简单地迎合老师的思维,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对自己的自信心。于是,我便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请他用卷尺去量另一名较胖的同学的身高。在量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困难。“他太胖了,从他的脚底没法往上量,要是贴着他的肚皮量那就差得太多了,怎么办呢?”经稍许思考后,他的灵感来了,大声说:“对啊,我可以拿卷尺从他的脚跟、后背一直拉到他的头顶,用一把尺子水平压在他的头上,对着卷尺长度,脚底到头顶的距离不就是他的身高吗?”这样,通过类比,自己就意识到了第一种测量“圆锥高”的方法是错误的,不应该量圆锥斜着的那条边。全班同学为他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找到了改正解决的办法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教学效果,因此,在我们的实际日常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这是创造性思维的保证,教师通过客观积极的评价,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和自卑,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给他们关怀、爱护、尊重、信任、鼓励和支持,无条件积极地接纳每一个学生,对他们多点肯定,少点否定,尽可能为其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创设自我展现的舞台。

四、激发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1)一题多变(相同条件提出不同问题)

如:由最小的奇数,最小的偶数,最大的一位质数,最大的一位合数和0组成的最大五位数是多少?最小五位数是多少?最大四位数是多少?最小四位数是多少?最大三位数是多少?最小三位数是多少……

(2)一题多想(就同一问题通过联想与想象拓展其思维)

“新课程标准”中说:“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教学信息,让学生对已知信息通过变化或改造以形成新的信息,从同一信息产生不同的假想。”如在教学“分数和比”的知识后,提出:“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3:4,可以想到什么?”学

生们通过联想与想象拓展其思维,想到:(1)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比是4:3;(2)男生是女生的

43;(3)女生是男生的34;(4)男生比女生少41;(5)女生比男生多3

1;(6)男生占全班人数的73;(7)女生占全班人数的74;(8)男生比全班人数少7

4;(9)女生比全班人数少73;(10)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37;(11)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4

7;(11)男女生人数之差是男生人数的31;(12)男女生人数之差是女生人数的4

1;(13)男女生人数之差是全班人数的71……,一题多想,既沟通了分数和比之间的联系,又培养了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精进性。从而为多种方法解题奠定了基础,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和发展。

(4)一题多解(同一题目多种解法)

在学生认识正方体后,我给出两三个展开图,请大家想想能否拼成正方体,再通过剪、折、粘,验证自己的猜想,再根据已有的想象,试画展开图,再剪、折、粘,验证自己的想象。看一看你能画出多少种?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思考正方体展开图的的规律。学生们通过想象、动手实践,总结出11种正方体展开图,将11种方法进行分类:

第一类:①②③④⑤⑥(1——4——1)

第二类:⑦⑨⑾(1——3——2)

第三类:⑧(3——3)

第四类:⑩(2——2——2)

从11种方法看:说明我们集体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水平:思维的流畅性11分;思维的变通性5分;思维的独创性3分。实践证明,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五、动手操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皮亚杰说过:“动作性的活动对儿童理解空间观念具有无比巨大的重要性。”数学知识产生于生产生活的操作活动,具有培养人们创造性思维活动独特的优越性。因此,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动手操作活动有: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胜心强等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操作,独立思考、激起联想,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多层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个个参与、人人动手的操作活动,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更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例如,二年级学生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之后,为了让学生对角、直角的概念更好的掌握,因此可以让学生动手摆、动脑想。师说:“请同学们用文具袋中的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看它有几个角?用了几根小棒?”学生很快摆出,并说出摆的三角形有三个角,用了三根小棒。师又说:“请同学们摆出两个三角形,看这两个三角形共有几个角?最少用几根小棒?”大部分学生很快摆出了两个独立的三角形,并说出共有六个角,用了六根小棒。教师追问:“这种摆法用小棒最少吗?请同学们再摆摆看。”学生又进入了用小棒摆两个三角形的活动中,很快大部分摆出了用小棒最少的图形。老师表扬了这些肯动脑善于思考的同学。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动手操作,学生手脑并用、自主探索,参与了获得知识全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地位,满足了学生好动的需要,使他们尝到了探究知识的乐趣,进而激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六、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新课改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在实践中的运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手脑结合,操作实验,以体会数学创造性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意识,运用数学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去户外野炊,需要去购买物品,其他班级都是班主任去张罗一切,而我们班的购物我都交给同学们去完成,我只是从旁协助。紧接着他们在班长的组织安排下各自分工,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事可做,我发现同学们处理得井井有条,有的跟老板讲价、有的在算自己物品的价钱,看着他们买到自己心爱的物品,小脸蛋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来。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购物过程,已经运用了数学中的好多知识,让他们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自己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实践。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处理事情的能力,而且让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思维更活跃,对今后的学习效果更好。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产生与发展既要依赖于扎实的丰富的基础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技巧,同时还要懂得一些思维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深刻领会新大纲精神实质,深入钻研教材;当好组织者、合作者与引导者这一角色,才能依据“课标”理念和教材这一线索,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

参考文献:

1.章志光、白桂香,小学教育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1996年9月。

2.李光树,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吴庆元,学会创新[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年2月版。

4.林良富,追寻儿童数学教学之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

5.周小山,新课程视野中的数学教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浅谈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那么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造性思维就是创新的基石。创造、创新思维是由此及彼的思维,是艺术化的思维,她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激情,是“智慧”的发源地,是“兴趣”的乐园…… 标签:创新观察发现发散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我门的数学教学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已引起我们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思维就是平常所说的思考,创造性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 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且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是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正常人经过培养是可以具备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能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点,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会有创造. 学生的观察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观察目的、任务和要求并且在观察中及时指导。另外,要科学的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仔细、深入地观察,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发现是创造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任何一个富有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

浅谈创造性思维(转)

儿童思维能力 思维看上去很神秘,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实实在在存在,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儿童的学习生活,还是其长大成人后的工作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儿童学习能力的核心,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应注重以下方面:创造性 创造性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能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突出表现在:一独立性、二分散性、三是新颖性。思维训练小贴士是:一,加强学习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好奇心。二,增强问题意识,在课堂听讲和读书学习中,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注重思维的发散,在解题练习中进行多解、多变. 系统性 系统性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考虑问题,总是要从整体出发,能够很好地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系统思维,可以使一个人变得非常理智,而且统筹能力及预见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而系统思维能力对一个领导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专家介绍,在给孩子进行思维训练时,应训练孩子站在系统的高度学习知识,注重知识的整体结构,经常进行知识总结。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挖掘共性,分离个性,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在融会贯通中提炼知识,领悟其关键、核心和本质。 深刻性 深刻性指思维活动的抽象和逻辑推理水平,表现为能深刻理解概念,分析问题周密,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一是鼓励孩子追根究底,凡事都要去问为什么,坚决摈弃死记硬背,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二是鼓励孩子积极开展问题研究,养成深钻细研的习惯。每当遇到问题时,尽可能地寻求其规律性,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变换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假象所迷惑。” 敏捷性 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表现为思考问题时的快速灵活,善于迅速和准确地作出决定、解决问题。专家建议:“孩子要熟练掌握适宜阶段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能生巧,不要一味图进度快、难度高。在课堂上,要争取超前思维,在老师抛出问题后主动思考,把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思维训练的过程。而且要限时完成学习任务,有意识地限定时间,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灵活性 “灵活性”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思维起点的灵活性,即能否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方面按照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是思维过程的灵活性,即能否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灵活地进行综合分析; 三是概括和迁移能力,是否愿意和善于运用规律,能否触类旁通;

数学创新思维训练心得

数学创新思维训练心得 郭寮小学钟金平 一、重视教材中的逻辑训练。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而教材便是最好的训练内容。教师根据教材精心设计好训练,让学生参与操作、自学、讨论、质疑问难、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等过程,体验思维的整个过程,学习研究事物和发现规律的方法,并从中获得规律、结论后体验快乐。这样,学生以后的创新才不会沦为一句空话。如教材中公式、性质、定律的推导,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简便运算等等。 二、让学生养成乐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的良好习惯。 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在议论、争辩中产生的。学生敢想、敢说、敢争论,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创新的欲望和激情;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已的思维过程,通过与老师和学生间的多向交流,矫正错误,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造。 教学中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议论、发表意见和质疑问难,通过学生向老师、同学提问题、老师向学生提问题等形式,创设一种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复习完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后,师问:1、圆的周长是指什么?2、你能想出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吗?让学生想出几种简单的方法,如用绳子先绕圆周长一周,再用尺子量或把圆滚动一周后,用尺子量。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这是不是最妤的方法。接着教师激励学生一起研究发现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出示三个大小不一的圆,让学生观察、思考后讨论: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再通过实验演示得出数据,从中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什么规律?在新课结束后让学生对本节内容向老师发问,全体释疑。

三、训练学生在思维受阻时,及时变换思考角度。 思维受阻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情况,如果不及时“疏通”,问题便得不到解决,不仅可以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严重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结合例题、练习引导,启发学生变换角度进行思考,如: 一件工作,甲独做12天完成,乙独做18天完成。两人合作2 天后,乙有事抽调到别处,一段时间后乙又回来与甲合作了3天完成,乙抽调出多少天? 学生对此题的问题较难理解,出现思维阻塞。教师可引导学生变换一个角度来想:这件工作是由甲、乙分合做和甲独做完成的,求乙抽调出几天,即是甲独做的时间,因此,要求乙抽调出几天就变成求甲独做几天,便可先求出甲乙共合作了这项工作的几分之几,然后求出甲独做的工作量,再除以甲的工作效率,即可求出乙抽调出几天。 四、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创新思维的培养有赖于发散和求异的思维训练,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引导、训练又有赖于教师经常性地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活动。 例如,对分数、小数应用题数量关系训练时,可进行联想训练。 ①单位“1”的量是一令纸的数量; ② ③剩下的是这令纸的(; ④用去的比剩下的多这令纸的;

核心素养下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 要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 . 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内化而成的,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就是现代教育的需要,更是未来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核心素养创新培养能力探究 内容: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巧用多媒体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等,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创新精神。 一、创境引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基础。 “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前提。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某种事物产

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去认真的学习和钻研。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那么有趣的“引入”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处理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 学生年龄小,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他们对感兴趣的事情就做得很认真、做得很高兴。因此,课堂教学中,有趣的导入直接诱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一课,小数点的移动是小数的意义与性质这一单元中的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小数位数不够时,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吃力。在了解学生喜欢看《西游记》后,在教学中出示“孙悟空打妖精”的情景,让学生们在情境的引导下观察孙悟空的金箍棒的变化,学生们因为喜欢孙悟空,对于金箍棒长短的变化尤为关注,并在兴趣中观察到金箍棒中“小数点”的移动现象: 0.009米 = 9毫米① 0.09米 = 90毫米② 0.9 米 = 900毫米③ 9米 = 9000毫米④ 然后让学生从上往下观察,①式与②,③,④式比较得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从下往上④式与③,②,①式比较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缩小的规律,这一环节将本来枯燥,难懂的数学概念,借助学生喜爱的《西游记》中孙悟空金箍棒变长变短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探究中理解金箍棒逐渐变大的过程,体验新知生成的过程,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浅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目录 摘要关键词 (3) 英文摘要 (4) 引言 (4) 一、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及特点 (4) 二、培养兴趣,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5)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5) (二)利用活动,变被动听为主动参与 (7) (三)以“成功教学”观点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7) (四)利用小组合作,变个人努力为团队精神 (8)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9) (一)、培养独立的思维能力 (9)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10)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10)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1) (五)、加强课堂上的大讨论 (11)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浅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摘要: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所以,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怎样让学生学好数学、怎样教好数学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而又现实的问题。文章由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及特点、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三方面入手。从而得出:在教学中,只要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去激发、指导,让学生感受学习的魅力,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是完全能够实现的结论。 关键词:兴趣娱乐创造思维 引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无疑面临着:怎样让学生学好数学,怎样教好数学的严峻而现实的问题。我在认真钻研,总结教法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套中学数学教法新思路。 数学——作为中学新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可是,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一些中学生坐在课桌后面无所事事,课堂对他们来说就是多么的索然无味,我们一线数学教师也认为他们的大脑像一潭死水,不可开窍,造成偏科严重,有的人由不喜欢数学甚至发展到畏惧数学,鉴于这种情况,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无疑面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 高晓军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高晓军 发表时间:2013-04-22T16:42:33.96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3月总第79期供稿作者:◆高晓军[导读] 在教学中,通过集思广益,既培养了集体发散思维,又引起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高晓军陕西省榆林市特殊教育学校719000 思维是大脑对外界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思维活动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归纳、演绎等成分。创造性思维是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是一种能得到独特而有显著效果的思维活动,具有独创性、突破性、针对性、灵活性、广阔性、超前性、综合性等特点。 数学创造性思维从属于创造性思维,它既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又是数学中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是创造性思维于数学中的体现。数学创造性思维也直接从属于数学思维,它是人脑和数学对象相互作用并按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规律的过程,是数学思维中最积极、最有价值的一种形式。数学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思维之处在于它发挥了人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和下意识的活动能力,发挥了数学中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审美的作用,因而能按最优化的数学方法与思路,不拘泥于原有理论的限制和具体内容的细节,完整地把握与形有关知识的联系,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从而达到数学创造的完成。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将“再创造”作为整个数学教育的原则。每个人身上都有创造潜力,只是在创造层次和水平上有不同而已。科学家探索的新的规律在人类认识史上是“第一次”的,虽然学生学习的是前人发现积累的知识,但对学生本人来说是新的,是“第一次”的。我国教育家刘佛年教授指出:“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称得上创造。”所以对每个学生个体而言,都是在从事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通过数学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思维,发展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为学生将来成为创造型的人才打下基础。 当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在数学教学中认真探索、积极试验、逐步渗透。众所周知,启发式教学是使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新方法。而教学是一种艺术,通过长期总结前人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在一般的启发式教学中利用以下可操作的措施对形成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是有益的: 一、观察试验,引发猜想 英国数学家利特尔伍德在谈及创造活动的准备阶段时指出:“准备工作基本上是自觉的,无论如何是由意识支配的,必须把核心问题从所有偶然现象中清楚地剥离出来……”这里偶然现象是观察试验的结果,从中剥离出核心问题是一种创造行为。这种行为达到基本上自觉时,就会形成一种创造意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安排可供学生观察试验、猜想命题、寻找规律的练习,逐步形成学生思考问题时的自觉操作。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有一定发展。 二、数形结合,萌生构想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中的想象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具有新颖的独创性与综合的创造性。在数学教学中,注意适时地抓住数形结合这一途径,训练学生从形的角度看数式,也就是从一种新的(几何)角度去看旧的(代数)问题,或者从代数角度去看几何问题,是培养创造性想象力的极好契机。数形结合产生构想的训练既发挥了大脑左半球的逻辑思维功能,又发挥了大脑右半球的形象思维功能,对发挥创造性的想象力很有帮助。 三、类比模拟,积极联想 类比是一种从类似事物的启发中得到解题思路的方法。类似事物是原形,受原形启发,推陈出新;类似事物是个性,由个性提出共性就是创新。类比和联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联想是一种探索性思维,就是从过去已经掌握的原理、途径和方法中找到接近于当前问题的原理、途径和方法。 四、发散求异,多方设想 从思维的指向性看,吉尔福特提出了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概念。在教学中,除了必要的收敛思维方式的训练外,发散思维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形式。发散思维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发散思维能力有助于提出新问题、新思想,建立新概念,构筑新方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是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发散思维、发展数学创造性思维的一条有效途径。 五、直觉顿悟,突发奇想 数学直觉是对数学对象的某种直觉领悟或洞察,它是一种不包含普通逻辑推理过程的直觉悟性。在中学数学中可以从模糊估量、整体把握、智力图象三个方面去创设情境,诱发直觉。比如有的选择题从模糊估量上就能八九不离十地找到答案;有的问题靠自觉整体把握很快发现“此路不通”、“条件有误”。 六、群体智力,民主畅想 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讲授是纵向交流、垂直启发,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启迪可以促进个体之间创造思维成果的横向扩散或水平流动。 在教学中,通过集思广益,既培养了集体发散思维,又引起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对学生的新想法中的合理成分应充分肯定,形成平等民主的讨论空气,并且帮助学生表达清楚;切忌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想法,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气氛和环境。以上措施或建议基本上是经验性的,在采用时应因时、因地、因内容、因对象而异。只有综合、得当地把它们溶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使用,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浅谈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有利条件

浅谈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有利条件 陈国强 (东营职业学院教育系,山东257091) [摘要]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是人类思维的最高表现形式。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多方面条件或因素的影响如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标新立异是创造性思维的木质特征,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激活剂,学习兴趣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原动力,联想和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探索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有利条件,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条件 创造性思维,它是一种应用独特的、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认识阶段,也可理解为融于整个意识过程之中的思维形式,就其融于整个意识过程之中而言,它与各种思维形式存在着种种交叉关系,很难说哪些思维形式是它的具体的纯粹的表现形式。创造性思维最木质的特征是新颖独特性,即创造性思维贵在创新;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它对传统的常规思维的超越,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又符合思维发展和运行的一般规律,尤其是它与其他心理过程具有整合性和统一性。想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好奇心和兴趣作为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动力;联想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自接动力,而灵感则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契机。 一、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想象是人脑在过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对所感知过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创建出新形象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想象不仅可以创造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现实中不存在的或不可能有的形象。因此,它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点,而这种新颖、形象性是人们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而作为创造性的核心,创造性思维自然也就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各种发明创造的源泉。 作为一种非逻辑思维形式,根据不同的角度可以将想象分为不同的种类。从想象的起因可以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就是有目的、按照一定计划自觉进行的想象;无意想象就是无目的、随便的想象,类似于遐想。尽管无意想象是随便的想象,然而许多发现、发明,往往产生于无意想象之中。从想象对创造的作用来看,可以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再造性想象是通过语言、声音、符号、图像等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形象的过程,但它木身不具有创造性,只是创造性的前提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摘要: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385-01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过于强调对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的灌输与记忆,忽视了对这些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的揭示和探究。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已有不少教师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因而在现代数学教学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是摆在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很好的进行研究。 一、释放自由空间,鼓励主动参与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基础、课堂环境的主导者,首先需要学习的是调整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考虑到每个学

生的性格和需求,做到为学生服务而不是作为主人操控学生,尽量多听从学生的合理建议,进行教育而不是压制,尽可能为学生释放自由思考的空间,尽量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实践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作为一个观察者而不是决策者,要多制造双方平等交流的机会,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减少学生对教师的恐惧感,让学生的思维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自由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还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一堂课如果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眼球,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数学本来是一种十分枯燥的课程,但是如果有了“兴趣”这片肥沃的土壤,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思维更加活跃,各种奇思妙想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二、引导学生参与,探索教学规律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诱导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常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识,发现新规律。这对学生加深理解旧知识,掌握新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时,课始,我就很神秘地请学生考老师,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些分数,如1/2、5/6、7/25、7/15……我很快判断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并让两个学生用计算器当场验证,结果全对。正当学

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创新思维读后心得

《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创新思维》读后心得 福州仓山小学黄雪燕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这本书是林凡红的《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创新思维》在对课题的深入探索和研究后,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学要真正出成效,首先,我们要改变教育观念。要把触角深入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渗透创新思想。教育观念的改变带来的是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改变。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蕴含着无穷的创造因素,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数学的学科优势实施创造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2012年10月,我所在的数学教研组申请了小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效方法的行动研究》。为了更好的进行小课题研究,我拜读了著名的旅美教学学家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美国》、《培养智慧的孩子——天赋教育在美国》等书。还拜读了我国教育专家林凡红老师的《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创新思维》……。受到了不少启发。一年来与全体教研组成员一起努力。通过探索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规律和方法,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数学不仅仅是我们传统意上认为的是计算和应用公式。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信息的高速流通。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意识到:数学的实质是一种思维方式,学数学并不一定是目的,而是通过学数学来培养自己的能力。同时,通过学数学来理解世界、理解世间与之有关的各种现象。学习数学的目的是掌握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解释世间许多现象的工具,是训练思维能力的手段。同时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能动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因而十分强调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 在对课题的深入探索和研究后,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学要真正出成效,首先,我们要改变教育观念。要把触角深入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渗透创新思想。教育观念的改变带来的是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改变。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蕴含着无穷的创造因素,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数学的学科优势实施创造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构建创新思维培养的目标体系。 创新思维培养是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依据

浅谈创造性思维的几种思维形式

浅谈创造性思维的几种思维形式 摘要:面对现代知识经济的挑战,如何在现代教育中推行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诸如思维的敏感性、灵活性、流畅性、抑制性、独特性、深刻性等。 关键词:创新怀疑思维思考联想 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课堂教学抓起,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在当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先大致了解这些创造性思维有哪些思维形式: 一、怀疑 怀疑是人类优秀的思维品质。任何新的理论的诞生,都有一个怀疑的过程。盲从和因循守旧永远不会产生新的理论成果。 二、寻找怀疑的根据 只怀疑而不去寻找怀疑的根据,创造性思维的幼芽就枯萎了。为了使怀疑这棵幼芽生长、开花、结果,就必须寻找怀疑的根据。寻找怀疑的根据,就意味着否定过去的学说、理论,建立新的学说、理论;寻不到根据,也可加深对自己已有理论的理解、认识。伽利略、戴维、莫顿、马克思、恩格斯就曾寻找出怀疑的根据。怀疑和寻找怀疑的根据,是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的表现。 三、逆向思维 就是背逆常人思维的方向去思考。这表现了思维的独特性、灵活性。人们歌颂小草,说它不用灌溉,不用施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尽绵薄之力打扮春天”。而我们则批判小草,说它与庄稼争水分,争肥料,造成庄稼减产,应该“除恶务尽”。这样思考,符合客观实际,因而是正确的。逆向思维,应仔细斟酌是否符合实际,否则逆向思维的结果便是错误的。因此,在运用逆向思维时,必须深入了解所否定的理论、学说是否具片面性或是否错误。如果怀疑、否定不符合社会实践的理论或学说,则必然产生错误。 四、多角度、多侧面思维 这种思维也包括逆思维。它的思维模式是:在寻找答案时不是只沿一个方向去思索。一道几何题的证明,往往不只一种方法,可以用几何法,也可用代数法和

浅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介休二中武金娥 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为依据,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不断创新为灵魂,以教育为本源,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经济。知识经济需要创造性人才,国家经济增长取决于知识的创新水平,而创造型人才是济济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拥有较多的创造性人才,才有高水平知识创新和经济增长,才能使我们的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创造性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善于将创造能力转化为产品成果的人才,研究表明,接受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生,与没有接受创造思维能力的学生相比,在做创造性工作时,前面的成功率要高出3倍,由此可见,提高民族创新素质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首要任务,尤其是学生在学校接受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显的十分必要。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大家知道,思维是素质的核心,创新是思维的核心,而数学则是思维的体操,如何真正发挥数学体操之功能,去发挥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造性人才,也是我们作为数学教师的责任。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所获得的信息和以储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的运用各种思维方式,经过对各种信息知识的匹配,组织或者从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或者系统地加以综合,或者借助直觉灵感等创造出新方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过程。它具有独立性、新颖性、突破性、真理性等特征。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的有机结合,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批判思维、发散思维等。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也是最为积极最有价值的思维形式,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础和核心。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下面着重讲一下怎样在授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一,设思维氛围 一个人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良好环境的熏陶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健康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但把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据此,教师必须实行民主、平等的教学观,改变传统的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的东西教给学生,对学生的奖励也往往是一学生对课本知识的顺从为条件的课堂教育模式,同时,教师还必须抓住机会进行正确引导,大胆尝试,允许每一个学生凭自己的直觉和经验来进行分析、判断、推测,允许他们展开争议讨论,允许他们独立的发出各种设想和见解,特别是对那些爱顽皮,爱争辩学生的超常规异想天开的设想,方法和推断,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充分的肯定表扬,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保护他们创新思维的萌芽,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良好教学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二,激发思维兴趣 兴趣是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的动力源泉,也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避免人云也云,以优生的思维来代替整体的思维,教师的思维来代替学生的思维的倾向,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设计运用一些生动的知识小故事,有趣味性较浓的例题,善于激发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积极开展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题,培养学生学会”无疑之处生疑”的良好思维品质.通过设疑,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的火花和求知欲望的思维创新欲望,激发学生进行广泛的\多方位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思维创新的兴趣. 三,直觉思维的培养

谈谈你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

谈谈你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思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掌握了思维的方法或者说思维的技巧,可以说,大多数场合的思维都是一种习惯性思维。按习惯性思维的逻辑,在回答回形针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时,只有一个答案,即夹文件,而有人通过扩散思维,竟找到了上百种其他用途,如果我们在解决任何问题时都能进行扩散思维的话,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设想,为问题的最终解决创造条件。 举个例子,曹冲称象。在如何称象这个问题上,人们想到的只是秤,因为自古以来,称小物用小秤,称大物用大秤,已是人人皆知的常理,而今没有足以称起大象的大秤,因而无法计算。这是习惯性思维的必然结果。曹冲则不然,他利用船的吃水深浅,用砖头代替象,化整为零,终于称出了象的体重。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就在于冲破了习惯性思维的羁绊,从而解决了按常理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何发挥创造性思维呢?思维主体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思维主体的内在条件和外部条件。任何一个创造性思维成果,都是创造性思维主体与其所处的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想发挥创造性思维,所需条件大致有四个: 1.社会实践。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源泉。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推动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方案,科学技术上的新发明、新创造、新学科的创立,都是由社会实践本身提出的要求。这种客观的要求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并同思维主体的需要相结合,便构成了创造性思维的推动力量。 2.原型启发。这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所谓原型,就是与创造性思维主体所设想的事物相似,并能够引起联想的东西。通过原型来启发人们解决新问题,达到创造的目的,就是原型启发。创造性思维离不开现实生活中能够作原型启发的事物,因为任何一个创造性思维活动,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而非“无中生有”。 3.积累知识。积累和掌握丰富的知识、材料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条件。知识的丰富可以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发展思维表现出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问题意识。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问题意识是头脑经常处于活跃状态。头脑总经常想问题,才能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才能有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才会乐于勤思苦想,排除各种困难和挫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达到创造的验证阶段。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自我中心”到“逐步社会化”,从低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操作能力,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本领时呈现的智慧能动性,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欲,这正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的基础。而数学本身就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顶创造性劳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创造能力提供土壤 现代教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一知觉一思维、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一情绪一意志、性格(包括行为)”,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而以往的教学只注重前者,忽视了后者。因此教师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性行为,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教师应对创造能力之于人才的重要意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努力把培养创造能力作为自己的追求的目标;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

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其次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老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开,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整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小学生爱动的特点,做好课外的交流;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以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力。 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构成学生创造能力的基本因素。创造能力的起点在于观察能力。观察是“源”,善于观察才善于创造。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以积极的态度观察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事物加强观察。 其次,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标。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观察,才能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

数学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通过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更具体地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比如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数学知识;对数学问题的系统阐述;对已知定理或公式的“重新发现”或“独立证明”;提出有一定价值的新见解等,均可视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果。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独创性——思维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超出常规。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策略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提出科学的怀疑、合情合理的“挑剔”。 二是求异性——思维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出奇制胜。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知识领域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不信奉,特别是在解题上不满足于一種求解方法,谋求一题多解。 三是联想性——面临某一种情境时,思维可立即向纵深方向发展;觉察某一现象后,思维立即设想它的反面。这实质上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的连贯性和

发散性。 四是灵活性——思维突破“定向”、“系统”、“规范”、“模式”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所学的、老师所教的,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活化。 五是综合性——思维调节局部与整体、直接与间接、简易与复杂的关系,在诸多的信息中进行概括、整理,把抽象内容具体化,繁杂内容简单化,从中提炼出较系统的经验,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定理、公式、法则及有关解题策略。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学科教学努力的方向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首先必须转变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具体学科教学中,我们应当从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学科教学的重要职能,但不是唯一职能。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智能,从来就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本文由收集整理力,才能使他们拥有一套运用知识的“参照架构”,有效地驾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形象地说,我们的学科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向学生提供“黄金”,而且要授予学生“点金术”。 三、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数学,“思维的体操”,理应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

浅谈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浅谈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开发人的探索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人才。从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主体意志、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应用意识等方面提出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数学;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产生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活动,是指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长期培养与锻炼的结果。现代教育不再仅仅强调“知识就是力量”,单纯重视知识的灌输,培养知识型人才,而是基于“人人都有创造力”,致力于开发人的探索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人才。对数学教育工作者来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理所当然地成为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谈点粗浅的见解和尝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兴趣和意志都是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锲而不舍地进行思考和探索,这样才有可能有灵感产生,意志是保证学习行为能否继续下去的调节器,只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才能保证兴趣的持续不断。反之,浓厚的兴趣有助于意志品质的形成。 二、鼓励参与,培养主体意志 在教与学中,倡导相互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主动地

参与教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例如在讲解“平均数和中位数”时,我先放一段录像,录像大意是:泰勒先生是一位生产儿童玩具的老板,这个工厂的管理人员由泰勒、他的弟弟和六个亲戚组成,工作人员由五个领班和十个工人组成。由于经营得法,需要扩大生产规模,招聘新的工人,琼斯需要一份工作,应征时与老板交谈,泰勒说:“我这里的报酬不错,平均薪金是每周300美元,你在学徒期每周75美元,1~2个月后就可以加工资”。琼斯工作几天后找到泰勒老板说:“你欺骗了我,我已经找了其他工人核对过,没有一个工人的工资超过每周300美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一周300美元呢?”。泰勒呈现了一张工资表,录像放完后,展示这张工资表:请同学仔细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泰勒老板说每周平均工资300美元是否欺骗了工人琼斯?平均工资300美元能否客观地反映工人的平均收入?若不能,你认为应该用什么工资反映比较合适? 2.琼斯在应聘时应了解什么工资? 这些问题一提出,学生活动的气氛异常活跃,同学通过分组讨论后,对平均数、中位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已经有了很深的印象了。三、诱导质疑,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成部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实际措施,也是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有效手段。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

谈谈你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现代教育理论表明,创造潜能是每个大脑健全的学生都具备的,要使这种潜能变成一种创造能力,关键问题是要引导、激发拓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是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鉴于小学生生理上尚未发育成熟,生活经验还不丰富,其思维特点具有直观形象性,本文拟就这一特点,谈谈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引导探索思考,鼓励质疑问难,激发创造思维的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主体,倡导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信息作基础,结合现实生活思考、探索,做到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真正成为知识形成的“参与者”和“发现者”,从而获取新观点、新认识、新途径、新方法等。当然这种“疑”可以是教师高屋建瓴地提出来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来,最好是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则成为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因为“疑”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了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积极思维。可以说,学生质疑问难是创造性学习的基础,也只有当学生有质疑问难的时候,创造才有可能实现。如:教师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时,将事先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既不等底又不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教具,分别交给3名学生,让他们上讲台做实验演示。结果只有王明用圆锥体装沙,正好填满了圆柱体,而李方三次后有余,余晶三次后不够,学生个个细细观察,专心思考,兴趣盎然。教师乘机发问:“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王明同学为什么正好三次填满?同学们讨论异常激烈……老师根据同学们发现的“1/3”规律顺势推出——你能够计算出直径为4分米,高6分米的圆锥体的体积吗?接下来学生围绕“1/3”进行顺向和逆向思维。有的学生再次要求自己上台做实验,试图从实验中加深领悟,找出圆柱体与圆锥体等底等高时的体积关系。学生发问一个接一个,有的说,圆锥体与圆柱体在不等底不等高的情况下,高与底怎样变化,才能使圆锥体的体积仍然是圆柱体体积的1/3呢?教师对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给予了肯定和赞扬,让他们在质疑问难的探索中,燃起创造思维的火花。 二、讲究激活思路,着力分析比较,促成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激活学生思路,以尽量创造条件由浅入深,多视角、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到主体参与的地位上来。所谓激活思路:一是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大胆尝试,勇敢参与;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始至终投身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促使学生边学习、分析、比较、总结、创新。在激活学生思路的前提下,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去分析已知、未知,比较其异同,当然,比较离不开分析,有分析比较,才有鉴别。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分析比较的引导中,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如:①苗苗幼儿园大班有学生50人,男生占全班3/5,全班有多少人?②金苹果幼儿园大班有男生30人,占全班人数的3/5,全班有多少人?教师只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这两道题的异同,从而就掌握了题型结构特征,也就不难解答了。又如:甲车间要生产800支铅笔需要4小时完成,每小时完成总任务的几分之几?800÷4÷800=1/4 乙车间要生产1600支铅笔需要4小时完成,每小时完成总任务的几分之几?1600÷4÷1600=1/4 丙车间要生产2500支铅笔需要4小时完成,每小时完成总任务的几分之几?2500÷4÷2500=1/4 通过计算、分析、比较,学生发现虽然生产的铅笔不一样多,但最后的结果都是1/4,教师随即再举例:某工厂生产一批铅笔需4小时完成,每小时生产几分之几?这时候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不管生产铅笔的总量是多少,我们都可以把总工作量看作“1”。这种训练有利于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强化对题目中条件的刺激,增加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从而激活学生解题思路。三、注重拓宽思维,倡导标新立异,培养创新思维的独特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