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汇编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俄国无产阶级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所进行的革命.因发生在1917年俄历10月得名。20世纪初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合点,1917年2月,俄国爆发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同年4月,列宁从国外回国,发表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在广大群众中积极宣传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并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了四月示威、六月示威和七月示威。七月示威失败后,1917年7—8月,布尔什维克党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准备武装起义的方针。9—10月间,革命形势完全成熟:工人罢工、农民起义、士兵暴动和各民族地区的解放运动空前高涨。10月10日(公历10月23日),布尔什维克党举行中央全会,通过列宁提出的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起义。占领各重要据点,并与次日凌晨攻占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同时,10月25日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宣布政权归苏维埃。次日,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组成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奠定了苏维埃政权胜利前进的基础。从1917年俄历10月到次年2月,各地起义纷纷胜利,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四月提纲”:1917年4月16日,列宁从瑞士回国,第二天,在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会议和出席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的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联席会议上先后宣读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提纲。4月20日在《真理报》上发表,史称“四月提纲”。提纲明确指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制定了“过渡”的方针和策略。列宁还着重指出苏维埃共和国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好形式。“提纲”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为社会主义革命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巡洋舰。1917年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21时45分,该舰官兵按照列宁的起义计划,发出攻击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的第一炮,宣告了十月革命的开始。1923年起改为练习舰。

1948年移交列宁格勒纳希莫夫海军学校,作为十月革命的纪念物,停泊在列宁格勒市内的涅瓦河畔。

土地法令: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关于土地问题的立法文件。由列宁起草,1917年11月8日,在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它宣布废除土地私有制,规定土地、矿藏、森林、水流等为国家所有,没收地主、皇室、修道院、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庄园建筑和一切附属物,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

和平法令:苏维埃政府第一个对外政策的纲领性文件。由列宁起草,1917年11月8日在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上通过。《法令》谴责帝国主义战争为“反人类的滔天罪行”,呼吁一切交战国政府立即进行和平谈判,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条约;主张废除秘密外交;宣布废除俄国临时政府在1917年2—10月所批准的全部条约。

苏俄国内战争: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与外国武装干涉者和国内反革命武装所进行的战争。1918年初,英、法、美、日等协约国的干涉军,先后进犯苏维埃国家,侵占大片土地,并扶植傀儡政权,发动武装叛乱:在南方有克拉斯诺夫和邓尼金的叛乱;在中部和东部有高尔察克反革命政权和与之相勾结的捷克军团叛乱;在西北方有尤登尼奇的叛乱。当时四分之三的领土陷入敌人之手,苏维埃处在四面包围之中。苏维埃人民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组织红军,同国内外敌人进行英勇斗争,先后粉碎了捷克军团的叛乱和白匪对察里津的进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1919年初到1920年底,协约国又先后组织了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到1922年底,持续3年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以苏俄的胜利宣告结束。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是十月革命的继续,它为苏俄进行和平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创造了条件。

布列斯特和约:即《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认为为了集中力量巩固苏维埃政权,就必须摆脱帝国主义战争,于是采取妥协政策,于1918年3月同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签订了和约。和约使苏俄丧失了大量土地,向德国缴付巨额赔款,却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后来击溃白卫军与帝国主义干涉创造了条件。1918年11月13日,即协约国对德停战协定签字后两天,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立即宣布废除这个和约。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布列斯特和约签字后,苏俄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这引起了协约国的仇恨,他们和苏俄国内的叛乱力量勾结在一起,向苏维埃政权发动进攻,妄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为了击退国内外敌人的联合进攻,苏维埃政府号召人民奔赴前线,并宣布全国为军营,把全部工作转移到战时轨道上来,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1918年下半年开始实行,1921年初结束。其主要内容是:在工业方面,实行企业全盘国有化,管理集中化,劳动军事化,采取普遍的劳动义务制;在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把全部余粮卖给国家;在分配方面,按照阶级原则,对粮食及其他生活必需品,实行统一的较为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在交换方面。基本上取消了市场和商品的自由交换,在市场之外,由政府通过专门机构组织城乡商品直接交换,货币失去了等价物的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年代特定条件下,为击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保卫苏维埃政权所采取的政策,它动员了全国的人力、物力,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列宁(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苏联共产党的创始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生于伏尔加河畔辛比尔斯克。父为省国民教育视察员,哥哥为谋刺沙皇事败被杀。1887年中学毕业后,进喀山大学法律系,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捕。流放一年回喀山后,开始研究《资本论》等马、恩著作,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1889年移居萨马拉(今古比雪夫),组织了当地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1893年迁到彼得堡,在小组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著文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工农联盟思想和建党的任务。1895年统一彼得堡所有马克思主义小组,创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同年12月被捕,在狱中坚持领导协会的工作。在流放西伯利亚期间,写成《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彻底批判了民粹派理论。1900年12月,在德国创办《火星报》,把马克思主义小组团结起来,从思想上组织上为建党做了准备。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制定了具有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党纲,并形成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多数派)。1905年4月,领导召开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起草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领导了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07年再度出国,在任第二国际执行局俄国工党代表期间,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作了坚决的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移居瑞士,著文揭露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社会沙文主义面目,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革命口号。经过对帝国主义的深入研究,发现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指出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所著《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全面阐述了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些甚至

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科学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领导俄国和国际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列宁主义阶段。1917年二月革命后回国,发表了《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随后制定武装起义的计划,亲自指挥十月革命,胜利后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主席,领导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巩固革命政权、组织经济建设而在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艰苦的斗争。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制订了把经济落后的俄国变成先进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和纲领。1919年3月主持召开第三国际成立大会,直接领导了共产国际的活动。1921年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由于1918年遇刺受伤,加之长期工作劳累,健康状况恶化,1923年春移居莫斯科近郊疗养,病中对苏维埃政权建立以来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全面论述了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提出了农业的技术改造、发展教育、改善国家机关等任务。1924年1月21日与世长辞。

凡尔赛和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英、法、美、日、意等战胜国为一方和以战败的德国为另一方,于1919、6、28在巴黎西南凡尔赛宫签订。主要内容:德国将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德国向美、英、法等国支付巨额赔款;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限制德国军备,并规定莱茵河以东50公里为非军事区。美国代表虽在和约上签字,但因同英、法争夺领导权失败,国会未予批准。1921、8美国单独同德国签订了一项内容几乎相同的条约。中国是战胜国之一,但和约规定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交给日本,当时的中国政府在人民压力下未敢签字。由于《凡尔赛和约》是在帝国主义矛盾与牺牲战败国和被压迫民族利益的基础上订立的,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国际联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通过的《国联盟约》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它的目的是“促进国际合作,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但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对殖民地进行再分割的工具。国联成立后就为英法所操纵,美国虽为倡议国,但因其野心不能在国联得到实现,所以拒绝参加,仅在国联之外施加影响。国联对日、德、意侵略政策纵容包庇,最后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国联也随之瓦解,至1946年4月正式宣布解散。

华盛顿会议:“一战”后,因巴黎和会没有完全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分赃问题,以美国为首为解决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争霸问题,于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的会议。参加者有美、英、法、意、

日、葡、比、荷、中九国。会上先后签订了三个条约:一是1921年12月美、英、法、日签订的《四国条约》,条约规定互相尊重在太平洋上的岛屿属地的“权益”,并废除早在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使美日两国在太平洋上取得妥协。二是1922年2月6日由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五国主力舰吨位比例为5:5:3:1、75:1、75,提高了美国的地位,削弱了英日的力量。三是在同一天签订的《关于中国事件应适应于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确定了帝国主义大国在中国的所谓“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使中国变为帝国主义共同宰割的对象。这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实质上是凡尔赛体系的补充。在华盛顿会议上获得最大好处的是美国,它的海军实力得以提高到与英国相同的比例。会议为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进一步扩张准备了条件。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结束后,在巴黎和会上签订了对德的《凡尔赛和约》,接着1919—1920年间英法美日等国又同德国的盟国分别签订了对奥地利的《圣日尔曼条约》、对匈牙利的《脱利亚农条约》、对保加利亚的《纳伊条约》、对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对战败国领土及殖民地的再分割体系,即凡尔赛体系。1921年11月帝国主义为解决远东与太平洋地区的争霸问题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会议签订了《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于是,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起来了。这个体系的目的是维持和巩固帝国主义的既得利益,镇压各国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但体系不仅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日趋尖锐。“二战”前夕体系全部瓦解。

德国十一月革命:1918—1919年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面临总崩溃局面,国内革命运动空前高涨。1918年11月3日,基尔港八万水兵举行武装起义,宣告了十一月革命的开始。11月9日,柏林工人和士兵在斯巴达克同盟号召下举行起义,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但社会民主党右派头目艾伯特、谢尔曼和中派分子联合组成了“人民全权代表苏维埃政府”,把斯巴达克同盟排斥在政府之外,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了从组织上同机会主义决裂,更好地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斯巴达克同盟于1918、12、30成立了德国共产党,提出了“以革命暴力对付反革命暴力”的任务,并领导柏林工人于1919、1举行武装起义,由于社会民主党中派头目考茨基的妥协和叛卖,革命被镇压,德共领导人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等均被杀害。4月成立的巴伐尼亚苏维埃共和国也被艾伯特政府血腥镇压,德国十一月革命结束。但这次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教育了德国工人阶级,推动了欧洲革命运动。

卡尔·李卜克内西: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之一,德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早年参加社会主义运动,为1907年社会主义青年组织联合会的创始人之一。1912年当选为国会议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不顾社会民主党议会党团支持帝国主义战争的决定,在国会内以一票的少数反对政府的战争预算。1916年1月1日与其他左派领袖组织斯巴达克同盟。同年因组织反帝国主义战争的游行示威,被判处苦役。释放后,积极领导了德国十一月革命并从事建立德国共产党工作。1919年1月15日与卢森堡等一同被害。

魏玛共和国:1919年建立的德意志共和国。因采用《魏玛宪法》,故名。是资产阶级—容克地主专政的国家。最初由社会民主党右翼执政,1925年后政权逐渐落入军国主义分子手中。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魏玛宪法》实际上被废弃,共和国结束。

魏玛宪法:即《德意志共和国宪法》。因在德国魏玛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通过而得名。德国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利用社会民主党右翼镇压了1918年的工人、士兵后所制定,1919年8月颁布。全文共181条,分联邦的组织和职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两部分。它宣布废除君主政体,建立共和政体,并在形式上规定了一些公民的民主权利,如国民有提出和表决法案、复决法律的权利,有表决罢免总统的权利等。但同时又规定总统在认为国家“被扰乱或危害”时,有权停止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条款的效力。这就为统治阶级随时镇压劳动人民、剥夺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制造根据,并为后来的法西斯专政开辟了道路。但它毕竟规定了德国为资产阶级联邦共和国,这是历史的进步。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该宪法实际上已被废弃。

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匈牙利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无产阶级发动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后,于1919年3月21日成立。政府设在布达佩斯。参加政府的有共产党人和社会民主党人。它建立了工农红军,实行企业、银行和土地国有化,并采取一系列改善劳动人民生活的措施。但也犯了一些错误,如共产党同社会民主党无原则合并,没收地主土地没有分给农民,没有坚决镇压反革命等。同年8月1日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武装镇压下被颠覆。

法西斯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出现的恐怖和独裁的政党。原名来自拉丁文“束棒”——古代罗马官吏出巡时所执的权力标志棒,故也译“棒喝

党”。党员着黑衫,故又叫“黑衫党”。前身是1919年墨索里尼组织的武装“战斗团”。1921年正式成立国家法西斯党,代表垄断资本集团的利益,一贯从事暗杀、破坏等恐怖活动。1922年党魁墨索里尼发动“进军罗马”的政变,攫取政权后,宣布其他政党为非法,建立独裁统治。宣传沙文主义和种族主义思想,竭力推行侵略政策。1937年7月加入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1943年在侵略战争失败后瓦解。

墨索里尼(1883—1945):意大利的独裁者,意大利法西斯党党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犯之一。早年为新闻记者,社会民主党成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资产阶级右翼和反动军人为骨干,组织法西斯党。1922年发动“进军罗马”的政变,夺取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对内镇压民主运动和其他党派,对外侵略埃塞俄比亚,武装干涉西班牙和占领阿尔巴尼亚。1937年加入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1940年追随法西斯德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1943年7月,由于军事失利和国内人民反法西斯运动的高涨,墨索里尼的独裁政权垮台。墨索里尼被囚,9月被德国伞兵劫走,又在意大利北部充当德占区傀儡政权头子。1945年被意大利游击队捕获处决。

保加利亚九月起义:1923年9月保加利亚人民的反法西斯起义。1923年常可夫建立独裁统治后,9月23日,保加利亚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起义。起义波及全国,并在弗拉特扎、拉兹洛戈等地夺取了政权。9月底起义被镇压,约两万人惨遭杀害。

季米特洛夫(1882—1949):保加利亚共产党总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1946—1949),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印刷工人出身。1902年加入工人社会民主党。次年该党分裂,参加“紧密派”社会民主党。1909年当选党中央委员。1919年“紧密派”改组为保加利亚共产党后,继续担任党的领导工作。1923年领导九月起义,失败后流亡国外。1923年希特勒制造国会纵火案时被捕,在莱比锡审判中揭露法西斯罪行,后被释放。1934年到苏联。1935—1943年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总书记。1942年领导保加利亚祖国阵线,组织反法西斯战争,发动1944年九月起义。1945年11月返保。解放后任保加利亚共产党总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1949年7月2日病逝于莫斯科。

共产国际:全世界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国际联合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陷于破产,列宁为团结各国的革命左派、建立共产国际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十月革命的胜利、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各国共产党的建立,

为共产国际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19年3月在列宁的领导下,于莫斯科召开的有30个国家的工人政党代表参加的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共产国际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和《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宣告共产国际成立。共产国际的任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结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为推翻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剥削制度而斗争。总部设在莫斯科,凡参加共产国际的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支部,共有57个。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原有的组织形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经各国共产党一致同意,共产国际于1943年6月正式解散。

罗拉特法:1919年英国殖民政府为镇压印度民族运动所制定的法令,由英国法官罗拉特为首的委员会制定而得名。规定总督享用镇压之权,殖民当局随时可宣布戒严;不经起诉可逮捕、搜查和监视任何一个印度人;不审讯就可判刑;警察有权解散群众集会和示威游行等。罗拉特发的施行,激起了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阿姆利则惨案:英国殖民者屠杀印度人民的事件。1919年4月13日发生在旁遮普邦阿姆利则市,故名。当地二万印度人民为抗议罗拉特法案,在咖莲华拉广场集会,遭驻军惨杀。死379人,伤1200余人。惨案发生后封锁消息四月之久。

摩普拉起义:1921年印度马拉巴尔伊斯兰教农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因马拉巴尔西海岸伊斯兰教徒别称摩普拉,故名。在哈吉·库纳麦德的领导下进行武装起义。后英国殖民者煽动宗教纠纷,起义遭失败,数千人被屠杀,万余人被判苦役。

西门调查团:英国政府为破坏印度人民反英斗争而派遣的“调查团”。由西门等下院议员八人组成。1927年和1928年曾以“调查政府改革工作”为名,两次去印度。1930年提出报告书,成为后来英印伦敦圆桌会议讨论的内容。曾受到印度人民的激烈反对。

米鲁特审判:1929—1932年英国殖民政府为打击印度工人运动而阴谋制造的案件。1929年3月以“受共产党操纵”为罪名,逮捕全印工会领袖31人,送米鲁特城受审。1931年1月,分别判以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他们的逮捕和审讯,引起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

甘地—欧文协定:也叫德里协定。1931年3月5日甘地与英国驻印度总督欧文在德里所签订的协定。欧文接受印度国民大会党一部分要求,如停止镇压,废除一切有关戒严的法令,释放政治犯等。甘地同意中止非暴力抵抗运动,参加伦敦圆桌谈判。

甘地(1869—1948):印度资产阶级民族运动著名领袖,政治家,在印度有“圣雄”之称。出生在官僚家庭,曾留学英国。毕业后在南非工作期间,在印度侨民中开展非暴力抵抗运动,反对英、荷殖民者的种族歧视。1915年回国,成为国大党领袖。他以“不合作”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又以“非暴力”限制工农群众,这就是甘地主义的基本内容。甘地曾几次领导大规模的反英的不合作运动。在运动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手工织布,抵制洋布;自煮食盐,反对食盐专卖;要求降低地税,废除种姓制度,解放妇女,印度教徒、伊斯兰教徒团结合作等。当群众运动超出“非暴力”范围时,甘地持谴责态度,以至对帝国主义妥协。1948年甘地被印度极右分子刺死。

尼赫鲁(1889—1964):印度资产阶级民族独立运动的著名领袖,出身于婆罗门贵族家庭,早年在英国学法律。1912年归国,任阿哈拉巴德高等法院律师。1918年起任国大党全国委员会委员。1920年起参加甘地领导的历次反英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承认工农建立自己的阶级组织来捍卫自己经济利益的权利,但认为这些组织应当完全服从国大党。1925年任国大党总书记,1929、1936、1937、1946年屡任国大党主席。1947年8月印度独立后任内阁总理,一度奉行和平中立政策,但又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挑起跟巴勒斯坦的武装冲突。1959年掀起反华浪潮,1962年挑起中印边界武装冲突。1964年逝世。

凯末尔革命:凯末尔(1881—1938)领导的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帝国主义瓜分了土耳其大部分属地,土耳其苏丹政府成了英、法等国的傀儡政权。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从1919年开始,土耳其工农群众积极展开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苏丹反动统治的游击战争,各地资产阶级的反帝组织“护权协会”也统一为以基马尔为主席的民族代表委员会,领导民族解放运动。1920年4月,基马尔在安卡拉召开大国民会议,建立了国民政府,自任临时总统兼国民军总司令,继续领导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土耳其苏丹反动统治的武装斗争。1922年战胜英国支持的希腊军和苏丹反动军队,苏丹被废黜。1923年宣布成立土耳其共和国,基马尔当选为总统,并签订《洛桑条约》,取得列强对土耳其独立的承认。基马尔执政期间,曾进行一些改革,实行政教分离,提高妇女地位,但阻挠土地改革,使工人农民仍然处在无权地位。

凯末尔(1881—1938):土耳其共和国第一任总统(1923—1938)。木商家庭出身,受过高等军事教育。曾参加1908—1909年青年土耳其革命、意土战争、巴尔干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历任高级军官。1919—1922年领导民族商业资产阶级上层革命(参见“凯末尔革命”),打败英、希武装干涉者。1920年任大国民会议主席。1923年创立人民共和党。同年宣布成立土耳其共和国,当选为总统。执政期间,对内实行行政和文化生活方面的局部改革,采用罗马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开始工业计划,对外取得列强承认武装黑海海峡的权利(1936年),维持苏土友好关系。

洛桑条约:全称《协约和参战个国对土耳其和约》。1923年7月24日在瑞士洛桑会议上签定。一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七个协约国(英、法、意、日、希、罗、南),另一方是战败的土耳其。洛桑会议是在英国、希腊干涉土耳其的“希土战争”失败后,为了解决中东问题而召开的。土耳其同七国订立了这个和约,以代替1920年8月10日协约国同土耳其旧政府签订的跟《凡尔赛条约》同一体系的《色佛尔和约》。条约规定:土耳其在小亚细亚本土内保持统一;政治上废除帝国主义在土耳其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经济上取消赔款,实行海关自主;军事上协约国从伊斯坦布尔撤军。在达达尼尔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国际共管”问题上,土耳其作了让步。但该条约是被压迫民族与压迫民族在平等条件下签订的,它埋葬了1920年的色佛尔条约,基本上维护了土耳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帝国主义被迫承认了土耳其的民族独立,从而在凡尔赛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朝鲜三·一人民起义:1919年3月1日,朝鲜人民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举行的反对日本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当天,汉城学生与群众在塔洞公园举行集会,会上宣读了《独立宣言书》,会后举行了达30万人的示威游行,游行群众并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激励的搏斗。接着,全国各地218个府、郡中有203个发生了示威与武装暴动,参加斗争的群众达200万以上。直到年底,日本帝国主义才把这次起义镇压下去。从此朝鲜进入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期。

安沛起义:越南国民党领导的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起义。1930年2月9日夜,安沛越籍军人首先发动,次日被法军镇压。富寿(2月10日)、海阳和太平(2月15日)等地农民相继响应,也被镇压。它标志者越南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

义安—河静苏维埃运动:越南人民建立工农革命政权的运动。1930年5月,

印度支那共产党义安省委领导工人和农民在边水举行游行示威,反对法越反动派的压迫和剥削。运动迅速扩大到义安、河静两省,并在南坛、清章、兴源、英山、宜禄等县相继建立工农苏维埃,把公田公地分给贫苦农民,实行减租和其他民主改革。1931年在法越反动派联合镇压下失败。

胡志民(1890—1969):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1946—1969)。越南劳动党的创始人。幼名阮必成,曾改名阮爱国。生于义安省南莲乡。早年当过教师、海员和杂役。1920年在法国加入共产党。1924年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1925年在广州组织“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1930年领导建立越南共产党(后改名印度支那共产党)。1941年发起建立“越南独立同盟”(简称“越盟”),当选为主席,领导越南人民反对法国殖民者和日本帝国主义。1945年9月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任临时政府主席。1946年当选为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1951年2月印度支那共产党将越南的党组织改为越南劳动党,当选为党的中央委员会主席(1951—1969)。1945—1954年领导越南人民进行了九年的抗法救国战争;六十年代又领导越南人民进行了抗美救国战争。他是越南人民的领袖,是中国人民的亲密战友。

华夫脱党:一译国民党,埃及资产阶级政党。1918年以扎格鲁尔为首的代表团赴伦敦,要求埃及完全独立,遭拒绝。次年创立该党,领导1919—1922年的反英独立运动,迫使英国于1922年2月承认埃及独立。1923年制定宪法,1924年该党第一次组阁。嗣后该党多次执政,但多奉行改良主义和对帝国主义妥协的政策。1952年七月革命后与“自由军官组织”对抗,被禁止活动。

埃及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一年反英运动:1919年3月,埃及民族主义者扎格鲁尔等遭到英国殖民者逮捕,激起埃及人民起义。英国被迫释放被捕人员,并派来米尔纳调查团。1920年,米尔纳与扎格鲁尔达成协议,但英政府拒绝接受,扎格鲁尔等又被捕。1921年12月埃及人民再次起义。英国被迫于1922年2月发表宣言,承认埃及独立,但继续保留在苏伊士运河地区的驻军权和其他特权。

1936年英埃协定:1936年8月英国与埃及缔结的不平等条约。有效期20年。依约,英国在形式上终止对埃及的军事占领,但仍在苏伊士运河区驻军一万人(发生战争时,人数还可以增加),保持亚历山大港海军基地,限期不超过八年;如遇战事,埃及须对英国提供港口、飞机场、交通和通讯工具等。该约恢复对苏丹的英埃“共管”制度。1951年10月埃及宣布废除此项条约,

遭英国拒绝。1954年签订《关于苏伊士运河基地协定》,英国宣布终止该约。

卡德纳斯(1895—1970):墨西哥总统。任内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进行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实行了1917年宪法有关出版、结社和集会自由的条款;解散了法西斯组织“赤衫党”,宣布共产党为合法政党;承认工人罢工权利和八小时工作日;建立农民武装组织——民兵队,继续进行土地改革;把英美垄断资产阶级所有的铁路收归国有,又将17家英美石油公司收归国有。但他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要求,也未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因此他没有把资产阶级民主改革进行到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国防部长(1942—1945),后又任墨西哥军队总司令。1970年病故。

桑地诺(1893—1934):尼加拉瓜民族民主运动的领袖。早年在墨西哥等国当机械师,1926年回国,立即投入国内反对依附美国的保守党迪亚斯政权的斗争。当时,国内立宪派的军队正与迪亚斯政权作战,并即将取得胜利。美国为了支持迪亚斯,借口保护侨民派兵登陆,于是桑地诺奋起抗击美军,人民纷纷参加他领导的解放战争。桑地诺成为经验丰富的游击队领袖,被誉为“自由人的将军”,名声传遍拉丁美洲。192年占领美国资本家在拉斯塞哥维亚斯拥有的金矿,开始了为时七年之久的解放事业。1933年接受停战建议,自由党人萨卡沙就任总统,美军被迫撤出尼加拉瓜。但由索摩查指挥的国民警卫队仍然经常向桑地诺的战士挑衅,为此桑地诺于1934年2月产量日应萨卡沙之邀赴马那瓜会晤,后在归途中不幸中了索摩查的埋伏,被杀害。

新经济政策: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为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争结束后,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从“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其主要内容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除粮食税外,剩余粮食全归农民所有,并可自由买卖;允许私人贸易自由和开设小企业,还把一些企业租给外国和本国的资本家,让他们在政府监督下经营生产。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充分发挥小生产者的作用,利用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提高生产力;以经济手段为主,逐步对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技术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斯大林(1879-12-21—1953-3-5):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生于格鲁吉亚的哥里城。父亲是皮鞋匠,母亲是农奴的女儿。中学时代就开始参加革命,

1898年加入社会民主党组织,并成为重要成员,同时努力钻研马、恩的著作,拥护列宁在《火星报》上提出的革命主张。1901年创办格鲁吉亚文《斗争报》,贯彻列宁关于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建立了南高加索列宁火星派即布尔什维克的组织。1903年当选为社会民主工党高加索委员会委员。1904年底领导了巴库石油工人总罢工。1905年12月和列宁第一次见面。1912年1月在党的第六次会议上缺席当选为中央委员,分工负责俄国中央局的工作。1912年春创办《真理报》。1917年5月,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0月担任党领导起义的总部负责人,协助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胜利后,任苏维埃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国家监察部人民委员等职。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任全国军事委员会委员。1922年当选为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列宁逝世后,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继承列宁主义事业,同托洛茨基等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与苏联共产党其他领导人一起维护和实行了列宁关于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路线,使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取代巨大胜利。1941年5月—1953年3月先后担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和部长会议主席。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任国防委员会主席、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领导苏联人民进行了反对纳粹德国的卫国战争,使苏联成为打败法西斯的主力。斯大林一生也犯了一些缺点和错误,但功大于过,为苏联和全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反殖民主义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1953年3月5日病逝。

托洛茨基(1879—1940):苏联托洛茨基集团首领。中学时就参加政治运动,俄国社会民主党早期党员。1898年被捕,流放西伯利亚四年。1902年底在伦敦参加列宁创办的《火星报》编辑部。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支持马尔托夫在党的组织建设问题上的观点,反对列宁的主张。1905年革命时担任过彼得堡苏维埃主席。1908—1912年在维也纳主编《真理报》。1912年组织八月联盟,反对布尔什维克和列宁。1917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并担任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1918年担任最高军事会议主席和外交人民委员等。十月革命前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问题上反对列宁的路线。列宁逝世后,同季洛维也夫、加米涅夫联合,对抗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国家的领导。1927年11月被开除出党,1929年被逐出苏联。1938年9月在巴黎正式成立“第四国际”,全名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与第三国际相抗衡。1940年8月在墨西哥遭暗杀而死。

喀琅斯塔得叛乱:1921年2月28日,在列宁格勒附近的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发生水兵叛乱。叛乱的基本队伍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极为不满的新入伍的青年农民。社会民主党人在叛乱中起了重要作用。叛乱者推翻了当地苏维埃政权,成立“临时革命委员会”,要求立即取消征粮队,由农民支配全部土地,自由雇工和从事手工业生产。在说服无效后,图哈切夫斯激率领6万红军前往镇压,3月18日叛乱被平定,喀琅斯塔得叛乱是苏俄面临政治危机的信号,它深刻反映了农民和部分工人不是自觉而是本能的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情绪。

沙赫特案件:1928年5月18日至7月5日苏联法庭审理顿巴斯沙赫特矿区反革命组织的案件。该组织主要由旧专家和企业主组成。1922—1923年建立。1925年开始在“巴黎总部”(由逃亡国外的俄国反革命分子组成)领导下进行活动,并同外国间谍组织取得联系。他们进行爆炸矿井、焚烧电站等破坏活动,并利用职权,故意使工人生活状况恶化,借以煽动工人对苏维埃政权的不满。法院分别判处49名暗害分子以徒刑。

道威斯计划:1924、8协约国在伦敦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德国赔款问题的计划,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首的专家委员会提出,故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围绕德国赔款问题展开争夺欧洲霸权的激烈斗争。法国力图削弱德国,称雄欧陆;美、英则希望德国经济复苏,保持法、德冲突,以便控制欧洲。1923、1法国和比利时占领鲁尔所引起的德国危机使德、法政府均受威胁。美、英趁法、德陷于绝境,操纵伦敦会议批准道威斯计划。该计划要求法、比撤军,规定德国对协约国的赔款,由第一年付10亿金马克开始,逐年增加,于第五年增至年付25亿金马克,以后视德国经济发展情况而定;德国以主要财政收入作为赔款的担保;德国在协约国监督下改组德意志银行,稳定德国通货;为稳定德国货币,协约国先给德国8亿金马克贷款。计划首先是稳定了德国政局,使德国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并使德、法抗衡,削弱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其次是为美英资本

打进德国,进而控制德国创造条件;再次,稳定了欧洲的资本主义秩序。

杨格计划:协约国于1930年起实施的代替道威斯计划的德国赔款计划。因由美国垄断资本家代表杨格策划制定,故名。1929年德国借口经济危机,声称无力偿付赔款。美国支持德国的要求,在本计划内降低德国赔款额,比道威斯计划少20%。总数为1139亿503万马克,赔偿期限为58年7个月,分两期支付。头36年7个月每年平均为20亿5千万马克,后22年每年从

160700万马克至171100万马克。并取消对德国经济的一切管制,便于大规模发展重工业,恢复垄断资本势力。1931年德国停付赔款,1932年洛桑会议协约国同意停止索取赔款,计划因而结束。

洛迦诺公约:1925年10月16日由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召开的国际会议所通过,同年12月1日在伦敦正式签字。其主要文件《莱茵保安公约》规定:德、法、比三国保证德国西部边界不受侵犯;承认《凡尔赛和约》关于莱茵区不设防的规定和道威斯计划的效力等。此约名为“巩固欧洲的和平”,实则是英法企图制止德国向西方扩张,而纵容它向东方侵略。这个条约是道威斯计划在政治上的继续。签约后,德国加入了国联,恢复了欧洲强国的地位,加快了复活军国主义的步伐。希特勒于1939年4月28日撕毁此约,不久就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英国一九二六年大罢工:英国最大的全国总罢工。1926年5月4日,英国矿工为反对削减工资举行罢工,并迅速扩展到其他工业部门,先后参加罢工者达六百万人。斗争随即转向政治罢工,使全国的经济生活陷于瘫痪。但是领导罢工的全国职工大会总理事会,在被迫宣布总罢工的同时,又和政府妥协,宣布5月12日停止罢工。但矿工罢工坚持至12月。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深刻、破坏性极大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从1929年10月起一直延续到1933年,才进入萧条阶段。危机从美国开始,迅速席卷了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震动了整个资本主义体系。资本主义世界遭受2500亿美元的损失,工业生产下降了40%。危机特别沉重打击了重工业部门,使生产倒退了几十年。危机还波及到农业、金融、商业、外贸各部门,银行、企业纷纷倒闭,大量农产品和工业生产设备遭到毁灭,工人失业总人数达4000万人,还有数千万农民破产。资本主义世界国际贸易减少了三分之二。严重的经济危机大大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各种矛盾,也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罗斯福新政: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执政后为挽救当时严重的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施政纲领。曾通过国会制定了“紧急银行法令”、“国家产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许多法案。主要内容是:以大量贷款和津贴挽救工商业;刺激私人投资,借通货膨胀提高物价;缩减农业生产、销毁农产品以克服农产品生产过剩;举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对失业者给以最低限度的救济等。1941年3月“租借法案”的通过标志着美国经济走上战时轨道,新政宣告

结束。新政作为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首次实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政缓和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新政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同时,也注意改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垄断资本主义的统治;新政的实践使凯恩斯有关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系统化,为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法西斯主义:法西斯一词原来是指古代罗马执政官外出时,侍从拿着的捆有一把斧头的一束棍棒,它是权力的象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索里尼最先组织了法西斯党,专门从事暗杀、破坏和恐怖活动。1922年他夺取了政权,实行反动的独裁统治。自此,法西斯就成了垄断资产阶级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侵略扩张的同义语。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德、日、意垄断资本家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先后宣扬和推行法西斯主义,支持法西斯分子上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田中奏折:1927年上台的以田中义一为首的日本反动政府,认为摆脱日本国内经济困难的出路是对中国的大举进攻。而当时在中国蒋介石刚刚进行了反革命政变,也有利于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1927年6—7月间,日本政府在东京召开了所谓“东方会议”,讨论并确定了侵略中国的具体方针,并由田中义一拟了秘密奏折给天皇。内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田中奏折“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后来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日本二·二六事件:1929年的经济危机使日本国内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日本统治阶级右翼面对这个局面,力图加强军阀势力,对外扩大侵略,对内建立独裁统治。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策源地,法西斯势力日趋猖獗。1936年2月26日,以荒木贞夫为代表的“少壮派”军人,率领陆军1500人发动政变,袭击了冈田首相官邸,并刺死几名大臣,目的就是要建立“军人政府”,加速扩大侵略活动。由于军阀集团内讧,这次政变的阴谋虽未得逞,但自此以后,军国主义势力大为嚣张。1936年3月,在以东条英机为首的“统制派”支持下,日本组成了广田内阁,标志着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完全建立。

远东战争策源地: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日本。20世纪30年代,日本垄断资产阶级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进而称霸东方,重新瓜分世界,在国内加速军国主义,镇压工农运动,于1936年建立了军事法西斯专政的广田弘毅内阁,对外则于1931年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并占领了东北

全境。1932年1月28日又进攻上海,以后又逐步向华北推进,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配合德、意法西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日本便成为了远东侵略战争的策源地。

希特勒(1889—1945):德国法西斯头子,纳粹德国的头号战犯。1933年1月在垄断资本集团支持下出任德国总理,1934年自称元首,称德国为“德意志第三帝国”。上台后即解散国会,取消所有反对派政党,残酷迫害和屠杀共产党人、进步人士和犹太人,实行法西斯专政。1935年撕毁《凡尔赛和约》,重整军备。1936年与意大利结成“柏林—罗马轴心”,与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8年吞并奥地利,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进而侵入波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年6月进攻苏联。1945年4月30日在柏林被苏军包围时自杀。所著《我的奋斗》一书,宣扬极端反动的沙文主义、复仇主义和种族主义思想。

啤酒店暴动:德国国社党企图夺取政权的政变。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率领国社党徒,围困在慕尼黑的一家啤酒店里集会的巴伐尼亚邦政府领导人,发动政变。次日又在鲁登道夫集团支持下举行游行示威。由于垄断资产阶级当时不肯公然支持,游行遭镇压,政变失败。

纳粹党:“纳粹”是德语缩写词的音译,纳粹党即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该党建于1919年,1921年由希特勒任党魁,其纲领是要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帝国,要求扩张领土、重新瓜分殖民地、彻底打倒马克思主义、维护私有财产制度。1931年该党与垄断资本家共同决定建立法西斯政权。1933年希特勒执政后,该党在全国实行恐怖政策,镇压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宣扬大日耳曼主义,屠杀犹太人;鼓吹沙文主义和复仇主义,实行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最后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盟国管制委员会宣布其为非法组织。

国会纵火案:希特勒为镇压德国共产党而制造的挑衅事件。1933年2月27日,希特勒党徒根据预定的阴谋,放火焚烧国会大厦,诬陷共产党人为纵火犯,大肆逮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实行恐怖统治。3月3日德共中央书记台尔曼被捕,后于1944年8月被法西斯杀害。当时在德国的保加利亚共产党领袖季米特洛夫也被捕,9月20日,德国法西政府在莱比锡对季米特洛夫等人进行审讯,季米特洛夫在法庭上揭露了德国法西斯的卑鄙罪行,阐释了共产主义的原则和纲领,法庭被迫宣布季米特洛夫无罪。

盖世太保:法西斯德国国家秘密警察的简称。1933年成立,最初头子是戈林。1936年与党卫军合并,成为国家保安警察部队之一部,由希姆莱领导。它是法西斯党进行残暴统治的工具。1946年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宣布它为犯罪组织。

欧洲战争策源地: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德国。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后,对内积极进行战争准备,对外在退出国联和撕毁《凡尔赛条约》以后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1936年进兵莱茵区,1938年吞并奥地利,1939年侵占捷克斯洛伐克,使德国迅速走向战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

德意志第三帝国:法西斯德国(1933—1945)的非正式名称,反映了德国法西斯侵略扩张的野心。德国的一个民族沙文主义者布鲁克(1876—1925)在他的论文《第三帝国》中首先提出这个名称,以别于“第一帝国”(指962年—1806年的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和“第二帝国”(指1871—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1933年1月,希特勒在垄断集团支持下出任德国总理,1934年德国总统兴登堡病死,希特勒自封“元首”,妄图建立一个庞大的新帝国,所以称希特勒德国为“德意志第三帝国”。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即“德意日反共同盟”。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为争霸世界,发动战争而结成的侵略集团。1936年10月25日,德意在柏林缔结协定,称“柏林—罗马轴心”。同年11月25日,德、日在柏林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参加了这个协定,三国同盟正式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了扩大侵略战争,1940年9月27日三国又在柏林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结成了公开的军事同盟。

绥靖政策:在国际关系中表现为对侵略者让步、妥协,以牺牲别国人民的利益去满足侵略者的欲望和谋求自身安全,保护自己既得利益的政策。英、法两国在1938年9月与德、意法西斯签订《慕尼黑协定》,出卖捷克斯洛伐克,是绥靖政策的一个最著名的例子。1938—1939年间,英、美在东方对待日本帝国主义也曾实行绥靖政策,企图出卖中国,和日本妥协,几次酝酿“东方慕尼黑”。

塞拉西一世(1891—1975):埃塞俄比亚皇帝。曾任省长,摄政王。1930年1月继位,称海尔?塞拉西一世。1935年10月意大利法西斯军队侵入埃塞俄比亚,全国人民在塞拉西一世领导下投入保卫祖国的战斗。1936—1940

年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期间,他流亡英国。1940年离英赴苏丹。1941年1月又率领游击队打回祖国,5月复位。同年底赶走意大利侵略军,恢复了国家的独立。塞拉西一世坚持反帝反殖立场,重视和促进非洲国家和人民的团结,奉行中立和不结盟政策。1974年9月武装部队发动政变,他被废黜。1975年逝世。

张伯伦(1869—1940):英国保守党领袖,1937—1940年任英国首相。1918年当选下院议员,历任邮政总长、卫生及财政各部大臣。首相任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推行纵容德、意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的主要角色,他先后承认法西斯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默认法西斯德国吞并奥地利。1938年9月又与法国总理达拉第一起,同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签订《慕尼黑协定》,出卖捷克斯洛伐克以保证英国的安全,并企图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希特勒得寸进尺,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绥靖政策破产,英国被迫卷入战争,1940年5月下台,不久病死。

达拉第(1884—1970):法国激进社会党领袖。1933年、1934年以及1938—1940年任法国总理。曾于1935年参加反法西斯的法国人民阵线,但在1938年第三次出任总理后,却对法西斯德国一再妥协、让步,执行绥靖主义政策,并在同年9月代表法国签署了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协定》。1940年德国侵占法国后被囚,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获释。1957年当选激进社会党主席。

法国人民阵线:国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组织。参加者有共产党、社会党、激进社会党和其他党派。1935年建立。1936年1月公布纲领:对内保障工农利益,对外实行集体安全。5月在议会选举中获胜;6月组成依靠人民阵线的第一个内阁。但历届政府执政的社会党和激进社会党均违背纲领,日益与右翼势力相结合。1938年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后,人民阵线内部开始分裂。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已名存实亡。

西班牙人民阵线:西班牙人民争取民主、反对法西斯主义的统一战线组织。1936年1月组成。参加的有共产党、社会党、全国总工会和资产阶级共和派。1936年2月在国会选举中获胜,成立联合政府。推行社会改革纲领和反对教会的政策。它在西班牙内战中,起过重大作用。

西班牙内战:1936—1939年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武装叛乱、保卫共和国的革命战争。1936年2月西班牙共和国进行国会选举,人民阵线获胜,成立联合政府。同年7月佛朗哥在德、意法西斯军队直接参与下,发动了内战。

世界进步力量积极支援西班牙政府,组织国际纵队与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战。英、法在“不干涉政策”名义下对西班牙共和国实行禁运。1939年3月首都马德里沦陷,共和国政府失败,开始了佛朗哥的统治时期。

国际纵队:1936—1939年西班牙内战时期,各国工人阶级和进步人士为协助西班牙共和政府和人民,反击德、意干涉军和佛朗哥叛军而组织的志愿军。国际纵队在1936年10月正式参战,1938年9月被迫撤出西班牙。

第五纵队:1936年—1939年西班牙内战期间在共和国后方活动的叛徒、间谍和破坏分子等反革命分子的总称。1936年10月,西班牙叛军和德、意法西斯军队联合进攻西班牙共和国首都马德里时,叛军将领摩拉在一次广播中扬言,他的四个纵队正在进攻马德里,而第五纵队已在首都等待着。后来第五纵队即成为帝国主义在其他国家中收买的叛徒和派入的间谍的通称。

苏台德事件:1938年法西斯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西北边疆苏台德区的事件。该区居民多为日耳曼人;希特勒上台后,不断煽动苏台德德意志人党策划苏台德“自治”,旨在吞并苏台德,进而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英、法为了纵容德国进攻苏联,把战祸引向东方,1938年9月同意德国签订《慕尼黑协定》,承认德国吞并苏台德(面积2、8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该地区归还捷克斯洛伐克,境内日耳曼人遣返德国。

慕尼黑协定:全称《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同德国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在德国的慕尼黑举行会议时签定。英法企图以出卖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促使法西斯德国侵略苏联。协定规定捷将苏台德地区及同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其余领土由英、法、德、意“保证”不再受侵犯。捷政府在德国的军事威胁和英、法的压力下,接受了这个条件。同年10—11月占领苏台德地区。在英法绥靖政策的纵容下,1939年3月德国又出兵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全部领土,并在9月进攻波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协定的签署是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顶峰。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于1939年8月23日。条约规定:一方如与他国作战,另一方决不援助第三国;双方互不侵犯,互不攻击;双方决不参加任何直接或间接反对另一方的国家集团。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这一条约,突然进攻苏联。

近代史所有考点重点归纳

所有考点重点归纳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 (2)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 (4)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5)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内部不统一。 (6)中国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化。 2.1840-1919年的反外来侵略斗争均告失败原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这是根本原因。清政府统治在进入近代以后,社会制度未变,更腐败。后还与侵略者勾结起来,把广大中国人民视为最主要的敌人。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常常因此导致失败。(2)经济技术落后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有一个重要原因。西方工业革命后经济技术和军事装备飞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小,工业技术落后,必然被动挨打。经济技术落后必然影响的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等方面远不如人。 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两大历史任务。 (2)两大历史任务的表述: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3)二者的关系。 区别:主体、内容不一样。前者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第二大任务完成创造条件。一方面,前者是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历史事件 1、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2 2、《天朝田亩制度》:是天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和社会改革方案。 3、《资政新篇》:洪仁玕拟定的带有资本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为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4、太平天国农民运动1864年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换言之,缺乏先进的阶级的领导。 5、“百日维新”: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为开始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为结束标志。 6、洋务派举办洋务事业的目标:“求强”“求富”。、洋务派举办洋务军事工业目的:直接目的是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同时有抵御外国侵略的目的。举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的形式和性质:形式:官办、官督商办(采用最多的形式)、官商合办。性质: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7、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旗手)、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8、“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等在京赶考的举人向皇帝上书,要求拒绝与日本议和并变法。维新派与守旧派辩论的问题及其实质: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

世界现代历史知识结构(挖空)

姓名:班别: 评价: 科学家,近代自然科学奠基人 天文学—— 定律 成就:力学:三定律 数学:微积分 成就:《》进化论打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说 伟大的物理学家提出 打开原子时代的大门 法国思想家 主张: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强调资产阶级的和;将教皇比作“两 只脚的禽兽”,把教士比作是“”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国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策 年苏联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总产值欧洲,世界。 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实现了社会主 ) 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造成经济部门 签订时间:1919年6月(操纵国:英、法、美) 实质:帝国主义性质的分赃会议 影响:《》和其他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 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经济和政治实力受到极大削弱,过分的惩罚注定了德国必然走上军事扩张道路,新的世界 大战不可避免。(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中国的) 召开时间和地点:1921—1922年(操纵国:美、英、日)华盛顿——华盛顿会议 内容:名义上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的原则。 实质:是保证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公约打击了独占中国的计划,实际上是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中国重新变为列强 的半殖民地。根本的就是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中国是此会议的最大受害国。 影响:构成了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确立的国际秩序。 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国家建立了“体系” 背景: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危机(1924年——1929年首先在爆发) 新政实施时间:1933年目的:为了消除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和 (“新”的地方) 财政:政府大力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工业:实行产业复兴法,筹划大规模的公共工程的兴建,刺激消费和生产; 农业:缩减农业产量,补偿农民的损失,复兴农业。 对的调整。制定《》(,是新政的和基础) 是一种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 、取得了显著成效,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 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罗马()——————————东京() “九一八”事变、731部队等 》标志着英法等国实行的达到了顶峰。 发动突然袭击(方案) 6月22日 月7日凌晨 爆发标志:日本偷袭美军基地(成功代号:虎!虎!虎!) 影响: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达到 26国目的:彻底打败法西斯 地点:苏联的 内容:①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②战后成立; ②实际上也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使战后出现的格局, 美英联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 界大战期间规模最大的海陆登陆作战行动,行动代号为“” 9月2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世界现代史阶段特征

世界现代史:20世纪以来世界文明的演进 【阶段特征】 一、时限与含义: ⒈时限: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今。 ⒉含义: 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3、总特征: 从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进入现代史。该时期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世界朝着整体化大步迈进的历史时期。从宏观上来看,世界现代史是以纵向和横向发展为经纬主线,构成了世界现代化体系。纵向是指现代化的发展,横向发展是整体世界的发展。20世纪以来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成果之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产生与发展,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成果之二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经历重大改革后获得了新的发展。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有力地推动世界现代化向纵深拓展。表现在: (1)经济: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资本、商品、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日益频繁,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增多 (2)政治: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到60年代末世界格局明显表现出由两极向多极化趋势的走向,整体世界中的国际关系出现民主化的趋势。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主流。 (3)思文:多元化、理性化、民族化并存的多元一体的世界文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二、各时期特征: 1、一战结束—20年代: ⑴国际格局调整变化——欧洲中心地位动摇。 ⑵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波折——恢复、高速发展、危机 (1919—1922:动荡与革命时期; 1923—1929:稳定与繁荣时期; 1929—1939:危机与战争时期) 2、30年代:⑴国际格局稳中有变——德国崛起,冲破凡尔赛体系 ⑵新的矛盾产生——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力量间矛盾成为新的主要矛盾。 3、40年代—50年代:⑴国际格局变动——雅尔塔体系形成(两极格局、美苏争霸) ⑵社会主义力量发展——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4、60年代—70年代:⑴社会改革向前推进——东西欧国家改革 ⑵经济格局新趋势——经济力量多极化、一体化 5、80年代—90年代:⑴国际格局新变化——两极向多极 ⑵社会主义事业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⑶世界经济两大趋势进一步发展——全球化、区域化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1.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和对贵金属的渴求,在宗教狂热和人文主义精神的鼓舞下,西欧一些探险家开始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引起了商业革命和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2.商业革命—— 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世界市场扩大。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商业革命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至17世纪欧洲文化和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因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力图恢复希腊、罗马典文化,使之“复活”、“再生”,“文艺复兴”即由此得名。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传播到英法德等其他西欧国家,运动的中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艺术、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促使欧洲人开始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唤醒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和科学实验精神;文艺复兴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思潮,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又译为“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思想核心是个人主义。它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束缚,谋求自身政治经济地位的思想武器。其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才能”和自我奋斗;重视现世生活,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反对经院哲学;否认对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服从;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提倡理性,重视科学实验;表现乐观主义精神,反对悲观主义;欣赏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人文主义对于人们摆脱神权的束缚,争取自由平等乃至推翻封建统治,都具有巨大进步作用 5.克伦威尔——

最新世界现代设计史(考研重点笔记整理)说课讲解

世界现代设计史(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 第一章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 1、现代设计的概念(*名词解释) 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设计、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它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计划、构思的形成;视觉传达方式;计划通过传达之后的具体应用。 以现代主义的理念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设计活动简称现代设计。 2、现代设计的范畴(*名词解释) (1)现代建筑设计(2)现代产品设计(3)现代平面设计(4)广告设计(5)服装设计(6)纺织品设计(7)为平面设计和广告设计服务的几个特殊的技术部门,摄影,电影与电视制作,商业插图。 3、设计与艺术的关系(*简答题) (1)从设计的发展历史来看,设计产生的历史比艺术要早,艺术是在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并且将艺术与之结合,在设计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存在。 (2)设计的本质在于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艺术性是为实用服务的。即使是精神性的艺术作品,它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风格、含义基础之上,而这一切必须借助于设计风格才能得以体现。

第二章工艺美术运动Art 1、水晶宫(*名词解释) 1851年,在英国伦敦召开了第一届万国工业博览会。英国工程师约瑟夫·帕克斯顿运用钢铁与玻璃建造温室的设计原理,大胆的把温室结构应用在这次博览会的展厅设计中,展览大厅全部采用钢铁与玻璃结构,被称为“水晶宫”。它开创了采用标准构件、钢铁和玻璃设计与建造的先河。 2、工艺美术运动 (1)定义(*名词解释:2015、2016) 起源于英国19世纪下半叶的一场设计运动。企图通过复兴中世纪的手工艺传统,从自然形态中吸取借鉴,提倡哥特风格,从而提高设计的品位。由约翰·拉斯金提供理论指导,由被誉为“现代设计之父”的威廉·莫里斯倡导宣传和身体力行。 (2)风格特征(*简答题:2015、2016) a.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的生产。 b.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各种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

世界近代史知识结构(1640-1917)

世界近代史知识结构(1640-1917年) 1.什么是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世界近代史可划分为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机时代和电气化时代三个阶段。 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时期: 时限:14-16C 特征: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主要历史事件: ②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时限:16中-18C末 特征:封建制度的衰亡,资本主义的成长 主要历史现象: ③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世界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时期) 时限:18末-19C后半期 特征: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主要历史现象: ④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世界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形成时期) 时限:19C后半期-20C初 特征: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形成 主要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国际工运组织性增强,以合法斗争为主、民族解放运动卷席亚非拉三大洲、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加剧,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2.时限及特点: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3.近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本质区别: ①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②公民取代臣民; ③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 16世纪前后,世界进入由古代到近代的转型期,即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应在掌握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第一,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前资本主义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的生产目标主要是满足自我消费,带有闭塞性,发展滞缓。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以实现利润、增殖资本为目的的经济,面向市场,具有开放性特征,充满活力。它必然会不断地侵蚀以农为本的自然经济,不断占有农本经济的阵地,突破地理的自然界限和国家疆域,几乎无止境地向可能达到的各个角落扩展,最大限度地为销售其商品而开拓市场。它要求自由,要求无条件的绝对私有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天赋人权”等口号,就是在这个背景下适应时代要求提出的,是鲜明的反封建口号。 第二,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利取代以出身血统为依据的贵族特权。即以法治取代人治。商品经济要求自由,要求人的自然权利,那就必然与封建制度下的王权、神权、特权形成尖锐的对立,因而也就不能容许专制与特权。以法律的权威取代特权,是近代社会的必然选择。 第三,公民取代臣民。近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以主权在民取代主权在君,实行代议制度,执政者必须由公民选举产生。这样,原来只对国王、领主效忠的臣民,也就转变为参与国事的公民,拥有法定的权利和义务。 4.近代主要矛盾: 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矛盾;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矛盾; 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矛盾。 5.三条线索(内容) 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全面、战胜封建主义,并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主导) 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侵略反殖民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 第一单元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前资本主义时期) (14~~~15世纪) 1、总体特征: 16世纪前后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欧洲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人类历史向近代迈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 名词解释: 1.美西战争:美西战争是1898年,为夺取属地、和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的第一次战争。和既有重要的价值,又是分别向和扩张的。新兴的拥有雄厚的、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 2.门户开放政策:在整个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内,不论是否在或都实行这个原则。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3.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2月,与为了侵占东北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日、俄、中(清)三方在这场中都蒙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为之后各国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三国同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5.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出。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均遭失败。因协约国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6.马恩河战役:1914年5月,德军在进攻中,右翼第一、二集团军之间出现了50公里宽的暴露地段,补英法联军楔入,被迫撤退。联军开始反攻但其后受阻,遂设防固守,此为马恩河战役。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以德军第一次撤退和失败,联军取得胜利告终,联军向前推进改革60公里。马恩河之战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德军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 7.坦能堡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东线的一次重要战役。一战爆发后,俄军为配合西线协约国的军事作战,于1914年8月在东线发动军事进攻,但由于其指挥系统差,后勤补给困难,东线德军在兴登堡与鲁登道夫的指挥下,最终击溃入侵俄军,俄军全线溃败,12万人被俘。德军在东线由此从防御进入进攻,最终在12月,在俄国内陆战局陷入僵持状态。

世界现代史重点归纳

世界现代史 1、战后20年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雄厚工业基础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政府进一步干预和调节市场;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对外侵略扩张刺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杜鲁门的公平施政: 背景:国内社会矛盾加剧 目的:战时经济顺利转轨;稳定国内社会生活;实现称霸世界战略 内容:制定充分就业法;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廉价民用住宅建造计划;扶植农业;扩大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援助 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延续,它使新政时期的某些措施得以法律化和制度化;共和党控制了参众议院的多数席位,杜鲁门提出的许多法案没有通过;实现了美国经济的平稳转轨,使国家的经济得以保持并继续扩大 结果及其原因:结果:成效不大,主要限于建造廉价住房,清理贫民窟,确立最低工资标准,扩大社会保险,很多目标未能实现 原因:国会特别会议中,议员们惊慌失措,通过了70多项法案;统治集团内部策略上的分歧、利害上的冲突对公平施政起制约作用;杜鲁门在政治 上保守,在经济改革上却标榜自己是自由主义者,二者的矛盾使得他的 经济社会改革难以推行;组织策略上,杜鲁门不能包容改革派人士,搞 宗派主义,形成占据政府重要职位的密苏里帮;外交路线上,推行霸权 主义,搞侵略扩张,巨额支出对外,推行国内的社会福利改革难免捉襟 见肘 3、西欧经济的恢复:英国:英国工党政府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稳定了战后英国衰败的经济; 马歇尔计划提供的援助充实了英格兰银行的外汇储备,稳定了金融 市场;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军事设施转为民用设施,促进了新的 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受战争抑制的固定资产更新加快,人们对 消费品的需求增加;战后初期有利的贸易环境 法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第四共和国进行国有化改革,推进法国式的计 划经济,实施著名经济学家莫内倡导的装备和现代化计划,推动经 济的恢复和发展;无偿使用德国战俘劳动力,以弥补法国劳动力的 不足,是联邦德国创造经济奇迹的原因;马歇尔计划起了重要作用, 它提供了食品和原料,缓解了紧迫的供应状况;马克对等基金缓和 了投资资金的短缺;艾哈德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政策 4、n三环外交:由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提出的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其 主旨 是企图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 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 5、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的特点:削弱议会的权力,降低总理和内阁的作用,扩大总统的权 力;总统是国家的元首,三军的统帅,有权直接任命总理, 解散议会,宣布紧急状态,形势非常权力。 6、世界殖民体系解体:原因:当代世界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是世界文明史发展的必然; 殖民主义国家和民族主义的力量不断壮大,并逐步从根本上动摇 着殖民主义的政治控制和经济奴役;欧洲中心论的破灭和非西方 文明的复兴,给殖民主义敲响了警钟。 影响:殖民主义主导国际关系,西方列强任意奴役和宰割被压迫民族和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高三二轮复习)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一、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 1.政治上:建国初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 2.经济上:1953—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1956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文化上: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到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巨大。 4.社会生活上: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但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二、改革开放新阶段——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健全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3.思想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 4.文化上: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提倡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社会新风尚出现。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印度政治运动的最后目标不是自治而是完全独立。在印度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尼赫鲁的主张具有民主社会主义倾向。在社会与文化层面,尼赫鲁主张取消种姓制度,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同时也主张吸收西方先进教育与科技,实行科教兴国。 *44、苏加诺主义 1941年苏加诺写了《苏加诺谈苏加诺》一文,称自己是民族主义者、伊斯兰教徒和马克思主义者的“混合体”,提出“纳、沙、贡”思想。(纳沙贡是印尼文民族主义、宗教和共产主义的缩略语)主张三种力量的团结与合作。1945年6月1日他在印尼独立准备调查会上提出了“建国五原则”或“五基”:“第一是印度尼西亚的民族主义,第二是国际主义或人道;第三是协商制或民主;第四是社会繁荣。第五个原则应该是:在信仰神道的基础上来建立独立的印度尼西亚。”这里面的信仰神道,是包含了宗教宽容思想的。即,既提倡印尼人信仰伊斯兰教,同时也允许他们信仰其他宗教。 45、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叙利亚) 46、依附理论(拉美学者:普雷维什) 47、世界体系理论(沃勒斯坦) 48、戴维营会议 1959年9月15日至27日,赫鲁晓夫前往美国访问。在总统疗养地戴维营,与艾森豪威尔进行了两天会谈。会谈中双方就苏美关系、德国和柏林问题交换了意见,谁也不愿作出实质性的让步。不过,会谈公报宣布双方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并宣布艾森豪威尔应邀于1960年春正式访苏。于是,会谈产生了“戴维营精神”式的美苏缓和。 49、戴高乐主义 P资269 50、哈尔斯坦主义 P资270 51、新东方政策 P资270 52、波兹南事件 P资273 53、匈牙利事件 P资273 54、布拉格之春 1968年1月,杜布切克出任捷共中央第一书记,当年三四月间,他主持召开捷共中央全会,并通过了以改革为基调的《行动纲领》。该纲领宣布:要充分发扬民主自由,坚持法制;实行经济改革,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要执行一种更加积极的外交政策。随后,捷克的改革运动日益展开,政治生活日趋活跃,民主气氛迅速笼罩全国。西方把杜布切克所掀起的这股改革浪潮称作“布拉格之春”。 55、勃列日涅夫主义 为了给自己的侵略行为辩护,勃列日涅夫1968年11月在波兰统一工人党代表大会上声称:当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到危险、对整个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安全构成威胁时,这就不再仅仅是那个国家的问题,而变成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关心的问题,就有必要提供军事援助,采取军事行动。这就是“勃列日涅夫主义”,又称“有限主权论”。勃列日涅夫的目的在于以此作为苏联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控制和干涉的理论依据,以便将社会主义国家纳入苏联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战略轨道。 56、尼克松主义 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尼克松开始对美国的全球战略部署作出一系列重大调整。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对随行记者发表非正式谈话,表示他正在制定一项崭新的亚洲政策。11月3日,尼克松对全国发表广播电视讲话,正式公布了美国今后对亚洲政策调整的三项原则:1)美国将格守所有的条约义务;2)如果某个核大国威胁到某个美国盟友的自由,美国将提供保护;3)在其他场合,美国希望直接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起本国防务的主要责任。“尼克松主义”的三根支柱是“伙伴关系、谈判和实力地位”。

世界现代史知识要点

世界现代史知识要点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1.俄国十月革命的概况: 时间:1917年11月领导人:列宁地点:彼得格勒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结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2.十月革命的意义: ⑴历史性: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由此诞生。 ⑵世界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⑴经济上:实施新经济政策(1921年) ①内容(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②意义(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⑵政治上:成立苏联(1922年底) 2.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⑴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928-1937年,完成前两个五年计划,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增强。 ⑵实现农业集体化。 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⑴形成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 (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⑵突出特点: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 ⑶评价:①在一定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使得苏联工业、国防强大。 ②但也具有严重的弊端,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 巴黎和会——1919年在巴黎召开 ⑴目的:制裁德国,战后分赃 ⑵操纵国:法(克里孟梭)、英(劳合·乔治)、美(威尔逊)——巴黎三巨头 ⑶签订条约:《凡尔赛和约》 主要内容是:(了解即可)

①领土: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②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人;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③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④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另行确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⑤殖民地: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此条最能说明会议的分赃性质) 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是对中国利益的侵犯,引发了五四运动。 2.华盛顿会议——1922年在华盛顿召开。 ⑴目的:协调美日等在亚太的矛盾 ⑵操纵国:英、美、日 ⑶签订条约:《九国公约》 ①主要内容是: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②实质和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分别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两个国际会议构建的。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是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4.认识:弱国无外交;实力是外交的基础。 第4课经济大危机 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 ⑴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⑵首先爆发于:美国 ⑶影响:工人失业、资本家销毁商品,破坏了生产力;劳动人民生活恶化,加深了社会矛盾,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罗斯福新政和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的背景 2.罗斯福新政:(1933年) ⑴背景: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 ⑵目的、特点: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⑶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依据是《国家工业复兴法》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这是为了期末考试整理了一些世界现代史有关的名词解释,可能不算很专业,不过我觉得已经把各个点都包括了,已经用斜线主要内容的各个要点分开,记背时会清楚些。如果觉得不完善,可以参考其他的资料补充。 1、美西战争 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争夺殖民地的战争。/19世纪末,美国西部开发殆尽,开始向太平洋地区扩张。1898年4月借口美舰“缅因号”在西班牙殖民地被炸沉向西班牙宣战,不到三个月就占领西班牙数个殖民地,西班牙被迫求和。/12月签订《巴黎和约》,规定将其殖民地菲律宾,关岛,波多黎各割让给美国;古巴独立/美国于1901年强迫古巴接受《普拉特修正案》,事实上把古巴变为美的殖民地。/从此西班牙退出争夺殖民地的舞台。 2、门户开放政策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美国因忙于美西战争无暇东顾,且其军事力量也远不及其他列强,所以它决定用经济竞争方式在中国扩张利益。/1899年美向英、德、俄、意等国发出照会,主要内容为列强之间互相承认在华势力范围,相互之间不得干涉;同时也应当承认其他列强在本国势力范围内享有的特权。/1900年美向各国发出第二个照会,声明此政策是“保护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的”/1922年载入《九国公约》,成为各国侵略中国的保障/它为迟到者美国在中国的利益扩张大开方便之门,同时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由追随英国到奉行独立自主的帝国主义大国政策,美成为列强在亚太地区竞争的主角之一 3、大棒政策 又称“实力政策”。是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的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他认为对付别国的方法是:话可以说得好听些,但手中要拿着大棒,故名。后发展为“大棒加胡萝卜政策”(“胡萝卜”指给一些好处)。/20世纪初,美国凭借其大为增强的军事经济力量,积极推行向外扩张计划,加强了对拉丁美洲,特别是加勒比海地区的侵略。/在大棒政策的指导下,美国凭借武力,多次公开干涉拉丁美洲国家的内政。遭到拉美人民的反对。/美国推行大棒政策的地区并不限于拉丁美洲。(独裁者的怀柔政策) 4、金元外交 20世纪初,美国总统塔夫脱提出的美国用经济手段来控制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使各国日益依附于美国的外交政策。/他宣称美国对外政策的特点就是用美元代替枪弹,利用经济渗透和施加压力,这就是“金元外交”的要义。/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美国资本大量投入加勒比海地区及中国等地,在这些地区排挤和取代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事实上,金元并没有完全取代枪弹,而只是枪弹的补充。二者常常交替使用或同时使用/金元外交实际上是一种外交渗透,通过对外投资来夺取更多的海外市场和殖民特权。 5、日俄战争 1904年到1905年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争夺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统治权所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俄国战败并与日本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使日本取得了在东亚的军事优势及在朝鲜和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力,令俄国在此的扩张受到阻挠。/世界意义是加速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到来,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的满洲地区,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这给中国东北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刺激了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促进了中国的立宪民权运动,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影响:俄国战败加速了1905年革命的到来,而1905年革命又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日本从此跻身于世界列强之林,更增加了称霸太平洋的野心;亚洲的小日本打败了欧洲的大俄国,鼓舞了亚洲的民族主义;但日本的侵略扩张使各国的民族主义运动加强了反帝国主义的性质) 6、伊朗的立宪革命 1905—1911年伊朗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末,伊朗半殖民地日益加剧,国内的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汇总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汇总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通过条约内容来展现) 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勒索白银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是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天津条约》又开放了10个口岸,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开放天津;《中葡会议草约》规定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勒索白银2亿两,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中俄《爱晖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定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等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和北京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唐山等12处”留兵驻守“,勒索到4.5亿两白银,强迫清政府作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它们的组织的承诺,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民反抗斗争”弹压惩办“不力,”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中美《望厦条约》取得并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

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结构图(附)

民族关系 跨入①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社会②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以后,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1958年以后,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主义社会 社会③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各民①政府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给予支持 族共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民族地区的农村也推广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根据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同繁民族经济 荣③民族地区的工业建设发展很快,大部分地区已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外交事业 国际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地削弱了 环境社会主义越出一国的范围,形成了一个世界体系 新的亚、非、拉美许多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 格局中国人民革命胜利打击了帝国主义,鼓舞了世界人民 建国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另起炉灶” 独立自主外交“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政策基本方针“一边倒”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成就参加亚非会议(1954年) 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 20世纪60 美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 年代外交环境恶化美国发动越南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 大国沙文主义使中苏关系恶化 20世纪外交有重大突破和转机,转变的关键是中中美关系的逐渐缓和 70年代1971年10月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外交发展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 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友好互助关系 ①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有了变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 十一届三中②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 全会后外交③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 政策的调整④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⑤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1.美西战争 2.“门户开放”照会 3.《朴茨茅斯和约》 4.劳动解放社 5.提拉克青年土耳其党 6.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7.无限制潜艇战 8.《四月提纲》 9.科尔尼洛夫叛乱 10.和平法令 11.基尔水兵起义 12.威克斯通牒 13.“十四点计划” 14.巴黎和会 15.五国海军协定 16.九国公约 17.威斯敏斯特法 18.“小协约国” 19.魏玛宪法 20.职团制 21.“协调外交” 22.道威斯计划 23.《莱因保安公约》 24.《非战公约》 25.新经济政策 26.甘地主义 27.《黑海海峡公约》 28.凯末尔主义 29.华夫脱运动 30.卡德纳斯 31.非暴力抵抗运动 32.国会纵火案 33.授权法 34.日本军部 35.二.二六事件 36.《国策基准》 37.反共产国际协定 38.渥太华经济会议 39.英德海军协定 40.“马提翁协议” 41.“百日新政” 42.“华格纳法” 43.中立法 44.霍尔—赖伐尔协定

45.九国公约会议 46.“不干涉”协定 47.“钢铁同盟” 48.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49.“东方战线” 50.奇怪的战争 51.敦刻尔克大撤退 52.租借法案 53.大西洋宪章 54.联合国家宣言 55.诺曼底登陆 56.德黑兰会议 57.开罗宣言 58.雅尔塔会议 59.波茨坦公告 60.英日同盟 61.英法协约 62.日俄战争 63.英俄协约 64.伦敦条约(1915) 65.马恩河会战 66.索姆河战役 67.凡尔登战役 68.俄国临时政府 69.四月危机 70.土地法令 71.布列斯特和约 72.余粮收集制 73.战时共产主义 74.喀琅施塔得叛乱 75.粮食税 76.吉斯林 77.苏台德日尔曼人党 78.苏台德事件 79.贝纳斯 80.汉莱因 81.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 82.库恩·贝拉 83.奥地利共和国 84.季米也洛夫 85.德国十一月革命 86.柏林一月战斗 87.魏玛共和国 88.卡普暴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整理(个人整理精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整理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 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条约》割占,勒索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是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天津条约》又开放了10个口岸,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允许外国公使常驻;《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开放天津;《中葡会议草约》规定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和澎湖列岛,勒索2亿两,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中俄《爱晖条约》、中俄《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定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等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使馆区和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等12处“留兵驻守”,勒索到4.5亿两,强迫清政府作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它们的组织的承诺,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民反抗斗争“弹压惩办”不力,“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中美《望厦条约》取得并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围。 这些条约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使资本帝国主义渗透入中国社会,使中国社会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意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