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考

对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考

对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考
对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考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S ichuan Buil ding Sc i ence 第36卷 第6期

2010年12月

收稿日期:2009 08 10

作者简介:方 舟(1985-),男,四川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建筑设计及其理论。E -ma i:l 80815045@qq .co m

对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考

方 舟,周 波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

摘 要:通过对当前一些历史建筑再利用实例的分析,结合笔者自己的设计实践,对保护城市历史和建筑适应性再利用提出一些看法和思考。

关键词: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城市文脉与记忆;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TU 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933(2010)06-216-05

So m e idels about architectural adaptive reuse

F AN

G Zhou ,Z HOU Bo

(A rchitecture and Env iron m ent Co llege ,S i chuan U niversit y,Chengdu 610065,Chi na)

Ab stract :T his a rti c l e ,co m bi ned w it h t he w riter s desi gn practices ,represents an analysis on so m e current practices regard i ng the reuse of h i stor i ca l arch itect ure ,and fi na lly renders a ser i es o f propositi ons and t houghts on t he protection of c ity s h istory and t he adapti ve reuse o f arch itecture .K ey w ords :h isto rical bu il d i ng;adapti v e reuse ;context and m e m ory ;parti c i pate i n

0 引言

本文所讨论的历史建筑不是指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的古迹,而是泛指所有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的具有能代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某一特定建筑风格,某一特定建造背景的能反映城市发展史,能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建筑或建筑群。如果某些建筑的存在能够唤起我们对城市过去的记忆,那么它们就值得保护下来,作为城市发展史中的坐标点,标注着我们的城市是怎样从过去一路走来的。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关于过去和成长的记忆,城市也一样,也有从出生、童年、青年到成熟的完整的生命历程。城市对于我们,不仅是可供居住和使用的场所,而且是有个性价值与文化意义的。城市的物质遗产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城市最大的物质遗产便是一座座建筑,包括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字号、名人故居等。它们追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承,展示着城市宽广深厚的阅历,并展现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

1 建筑的 适应性再利用 概念

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Architectura l Adapti v e Reuse)这一概念早在1937年就出现在美国的 住宅

与花园 期刊上发表的一篇将华盛顿的马厩改建成一批公寓住宅楼项目的文章中。但它真正被广泛关注始于过去的30年,在我国则要更晚。其含义是指 转化和改造旧的建筑以适合新的使用方式和内

容,而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保留其历史特色 [2]

。其中, 适应性 并非是指建筑自身的适应力,而是指通过人为的介入改建,使旧建筑 适应 某一新的用途,同时又保留其过去的一些风貌和性格。而 再利用 主要是指旧建筑本身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建造意义,面临废弃或拆除的命运。但因为看重其在某些方面的价值,使得人们乐于用新技术、新材料对建筑进行改建,让旧建筑适应新的功能需要。这些价值是多方面的,包含有直接的经济价值和间接的社会历史、文化、心理方面的价值。其中,经济价值是直观的,但并非是促使人们进行改建的最重要目的,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改建的费用甚至超过了新建一座建筑的费用。旧建筑背后蕴藏的作为历史遗产的价值,才是真正被人们所看重的。故无论改建后的建筑使用功能是否发生了变化,体现这些价值的要素:建筑历史风貌、岁月特征在适应性再利用的过程中是必须被保留的。

从适应性再利用的含义中可以看出,虽然这是一种保护历史建筑的方式,但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文物古迹似的 以保为主 ,而是一种动态的保护过程。在注重历史建筑的遗产价值的同时,合理地开发历史建筑的潜力,让历史建筑适应城市的发展,并可以创造社会价值,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如果都像保护古迹一样的保护历史建筑,仅仅

216

开发其观光旅游价值,是被动和不长远的。如近期在上海召开的 全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现场会 上特别提到的天津大沽船坞的例子。建于1880年的天津大沽船坞,曾经为中国海军的造舰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其拥有者天津造船厂意识到了大沽船坞背后巨大的遗产价值,将其建设成为大沽船坞遗址博物馆,向游客开放。但与会者提到,大沽船坞目前没有明确的保护管理主体和形成良好的管理运营机制,保护经费主要依靠天津船厂 以生产养遗产 。当地曾对其进行工业旅游的尝试,但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面对目前天津塘沽区大规模拆迁、建设的严峻局面,大沽船坞 文物式 的保护显得不合时宜。的确,在旅游资源极大丰富的今天,主题为近代历史建筑的遗址博物馆确实很难生存。毕竟在国立大型博物馆都有免费向市民开放的趋势下,试图通过参观门票收益来 养活 历史遗产,其难度可想而知,而靠所属企业来长期维持更是不现实的。其最终结果,依然是历史建筑无可避免地消失在城市发展的洪流中。

2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实例分析

当前中国,历史建筑改造再利用早已不是新话题,在很多城市都已大量付诸实施,并已经有了很多以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进行改建的再利用模式。2.1 LOFT 旧厂房改建创意产业园模式

近两年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中出现的旧工业(产业)建筑改造,即称之为 LOFT 的一些旧厂房改造项目,应该说在一定意义上为城市旧建筑改造性利用提供了较为成功的范本,如上海苏州河LOFT 社区、杭州的杭印路49号LOFT 社区、昆明 上河创库 LOFT 社区、北京的798艺术区(图1)

等。

图1 北京798艺术区F ig .1 798A rt zon e B eijing

LOFT 模式的理念主要来自于对西方发达国家旧工业建筑改造成艺术家工作室模式的效仿和学习。LOFT,字面意义是仓库、阁楼。在这里主要是

指在大跨度的空间(主要是废弃的厂房)内根据实际功能需要和使用者审美情趣用现代的建筑材料划分、构建出适于工作和生活的小空间,并最大程度保留原有大跨度空间的结构原貌。在改造过程中工业建筑本身的结构特征得以保留并被充分地裸露、展示。旧建筑本身是粗糙的、充满岁月痕迹的;而新加建的部分多采用玻璃和钢构,显得轻盈、年轻、现代。旧建筑与新加建部分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视觉反差,而对改建的最初发起者 前卫艺术家来说,这种视觉上的矛盾造成的寂寞、颓废的心理感觉非常有利于他们进行艺术思考与创作,也恰当地展示了他们的个性和追求。但当这个词在20世纪后期逐渐时髦而且演化成为一种时尚的居住与生活方式时,其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词汇的最初涵义。在旧建筑改造中探索出来的改造模式,甚至影响到了新建筑的设计建造,当前很多房地产商开发面对青年客户群开发楼盘时,会以 LOFT 户型 为噱头,在户型设计中特意营造这种大空间嵌套小空间,或是设置业主D .I .Y 大空间的所谓 LOFT 概念 ,来迎合年轻人对这种居住模式的推崇。

国内LOFT 改建,基础条件不同,发展的途径不同,境遇也不尽相同。但均为旧厂区演化为艺术家的创意产业园区。其中,发展早期更多地是艺术家们的自发行为,园区内的个体室内空间精彩纷呈,而外部空间、园区环境及道路等要素由于缺少建设主体的统一规划加上租期的制约,基本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得不到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实质性支持,最终被商业性的开发所吞噬;而后期,出现了著名的 798 、 上河创库 ,它们融入了较为成熟的商业开发理念,在较长租约的保证下,由一个开发商按统一的理念进行规划和建设,在留存历史记忆的同时,使一片面临死亡的地域重获生机。

LOFT 模式主要针对近代旧工业(产业)建筑遗产,在实现商业利益和建筑遗产保护两方面不失为一种较为成功的、值得推广的模式。但是,不能简单地把LOFT 的兴起和表面的繁荣认同为找到了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理想模式。尽管LOFT 使历史建筑重新焕发了生机,但由于多被冠以艺术创意产业区的名义,似乎LOFT 更容易被狭义地理解成是前卫艺术推广和精英思想、小资思想自我陶醉的商业化标签,而非更具普遍意义的旧建筑的 再生 。改建建筑的理念更多地来自于艺术家们的个人审美情趣,对旧建筑本身的历史并无过多的尊重与留恋。有的方案更是将旧建筑内外完全翻新,仅保留承重骨架,反映出业主只是看重旧厂房建筑大跨度空间对艺术品展览和作为工作室的使用价值。改建后的艺术产业园也只是服务于艺术家的个人工作室而非对大众开放的场所,即便允许公众进入参观,也仅仅

217 2010N o 6方 舟,等:对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考

局限于参观建筑外观和少数的盈利性质的画廊、展馆。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目的是为了传承城市文化,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若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就不能产生广泛的共鸣和认同,曲高和寡,也就不能代表城市,代表历史。所以说,LOFT 模式是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一种模式,但不是全部。虽然有值得推广的方面,但在某些方面也有明显的不足。2.2 历史文化街区 模式

历史文化街区模式被笔者认为是另一类在中国较为普遍的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模式。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为上海 新天地 和在成都很有口碑的宽窄巷子、锦里、文殊坊(图2)等。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模式通常是将城市中局部保存下来的历史建筑群重新加以规划和翻新改建,并对传统建筑功能进行置换,吸引大量服务业进驻,打造出酒吧一条街、餐饮一条街、工艺品商铺一条街等。并最终形成一个和周边城市环境有明确边界的街区,以浓郁历史氛围的营造来区别于周边城市肌理,再现城市的历史

面貌。

图2 成都文殊坊历史文化街区

F ig .2 H istor i c d istr i c t of W en s hu fang Chengdu

历史文化街区模式以商业化为代价来实现历史建筑的保护似乎无可厚非,但不得不说的是,过于浓郁的商业氛围已经影响了人在其中的场所体验,当我们追忆历史的目光总被横七竖八的广告牌、霓虹灯打断时,与历史的距离仿佛更加遥远。而其中餐饮、酒吧高昂的消费也让大多数的公众对觥筹交错、灯火澜珊的历史文化街区体验抱以观望的态度。 就在外面看看 这是公众的一种普遍态度。服务于 上层社会 ,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脱节,在高昂的消费门槛下,历史文化街区的大门并不对所有人开放。上海 新天地 的设计者宣称的设计理念是将新天地片区的历史归还给民众,但是在商业化的大背景下,归还给民众的只是历史的残片而已。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在某些方面是成功的,但在某些方面又是不足的、片面的。游览完毕后,人们大

多会抱怨商业氛围过于浓郁,商铺鳞次栉比,历史感并不厚重,反而流于表面。但是地产开发商有必须考虑的商业利益,如果没有开发商注入资金,这些城市遗产将难逃被拆毁的命运,过于苛求仿佛是太吹毛求疵了。毕竟这些历史文化街区的改建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窥城市历史面貌的窗口,即便是匆匆的一瞥。

3 新的趋势和方向

在2009年6月16日于上海开幕的 全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现场会 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认为,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是赋予工业遗产新的生存环境的一种可行途径。他指出,新的用途应当尊重工业遗产的原有格局、结构和特色,并应创造条件保留一定能够记录和解释原始功能的生产区域,用于展示和解说曾有的工业生产用途。他还特别强调,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不应侧重于 商业性房地产开发项目 ,必须根据不同工业遗产的性质,探索更为合理而广泛的利用方式,重点应用于 文化设施建设 ,如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社区文化中心、文化产业园区等,既体现工业遗产特色,又使公众得到游憩、观赏。

在这一发展策略的指引下,有一些新出现的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实例,代表了一种发展方向,笔者认为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3.1 唐山市城市展览馆及公园3.1.1 改建背景及设计思路

唐山市城市展览馆的改建模式应该说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产生、设计概念、现状情况都类似于数年前曾一度引起轰动的广东省中山市岐山公园,都是由政府发起的城市历史建筑改造;目标都是使旧工业遗产成为非盈利性质的城市公共空间,新的城市亮点,市民休闲放松、整理城市记忆的场所。

唐山城市展览馆的前身是位于唐山市中心大成山西麓的原唐山面粉厂。工厂在城市的扩张过程中搬迁后,遗留下了一批荒废但结构完好的厂房建筑。为了整治城市面貌,打造城市形象,唐山市政府计划将这些旧建筑全部拆除开辟成城市绿地。在实施过程中,城市绿地公园设计者建议唐山市政府保留下这些虽对建筑史研究毫无价值,但记录了一段城市历史的旧建筑。设计者认为,当代无节制的城市化运动就像当年的地震一样,抹杀了大量平凡的近代历史建筑。唐山作为一个一切以实用为先、朴实无华的震后重建城市,应适度地保留这些平凡的但承

载着城市记忆的建筑片段[4]

。建议被采纳后,开始现状调研才发现厂区的其中几个仓库竟然是日伪时期留下的弹药库。让人不禁感叹:这些大地震都没能摧毁的历史建筑,却差一点被城市化的 飓风 摧

218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第36卷

毁了。3.1.2 再利用成果分析

最后的成果让人眼前一亮,将4栋日伪时期的仓库和2栋地震后重建的仓库改建成为展示唐山近代工业、民俗和城市的平台。建筑的改建是节制的、尊重历史的,同时也是不拘泥于现状的。6个旧厂房通过一个玻璃和钢建构的廊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每个厂房面对公园的山墙面都按厂房山墙轮廓加建出了一个钢结构门廊(图3)。这成为了整个方案的亮点,一方面避免了建筑群主立面是5个没有任何美感可言的山墙面的尴尬;另一方面也隐喻了对历史的尊重 新建筑只不过是旧建筑的延伸,用新

材料复制出的历史的剪影。

图3 山墙加建F ig .3 G ab le additi on

加建部分笔墨不多,但按建筑师的说法,下笔却很讲究。用水池和厂房之间布置连廊的手法来整合建筑单体(图4),在建筑单体间形成了众多的院落空间,静谧的水面赋予了这些院落宁静的氛围,让人能在穿行静谧的过程中细细体味历史的厚重感。设计者强调:在这种空间序列中,像讲故事似的把旧建筑变换到新环境中。这组改建的建筑比新建城市展览馆更加有魅力,因为当人们走进展览馆去畅想城市未来,走出展馆又能体会城市的历史。这种平衡有助于去思索今天的城市化行动所应有的策略、立

场和价值观[4]

图4 内院改建前后

F ig .4 B efore and after the conversi on

3.1.3 启 示

唐山市城市展览馆的改建模式至少有如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1)改建并不拘泥于原封不动的保存历史建筑,是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者对建筑进行了很多大胆的加建和改建,现代元素建筑元素的介入

并没有让建筑失去历史风貌,反而让历史建筑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让历史建筑自身体现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并非有强加意味的 必须保护 或是 不得不保护 。

(2)由政府发起的城市旧建筑改建成非盈利性质的城市公共活动场所的模式,其建筑性质类似于市民公园。这种模式避免了城市的历史、文脉成为商业的幌子。

(3)让城市的历史、文脉成为一种公共资源,可以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接纳所有对其感兴趣的人民大众。毕竟 掏钱感受历史 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对很多人而言都不具太大的吸引力,如果把参与门槛降低或是去掉门槛,则可以使更多的人注意到原来被我们熟视无睹的城市,重新认识自己的城市。

4 笔者的设计实践

笔者在2008年有幸参加了西藏山南地区泽当镇体育文化公园改建项目的方案设计,在实践上对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做了一次初步的尝试。4.1 项目现状分析

泽当镇体育文化公园的现状是湖南省援建泽当镇的一座体育场,占地面积13 48亩,目前建成的有一条400m 塑胶跑道,一座包含看台的塑胶篮球场,一座升旗台以及围绕场地周边的一些商铺,剩余的开阔的场地则为大面积的草坪和广场铺地。在现场发现,由于严酷的气候条件和种种运营方面的原因,该体育场的看台、铺地、草坪等设施因缺乏养护,虽建成时间不长,却显得很是破旧。体育场大门紧锁,场地内空旷无人,在杂草丛生的草坪上竟放牧有羊群。据了解,该体育场平时并不对外开放,仅在有重要比赛时允许市民进入,场地面积很大,利用率却很低。

由于当地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体育场北面的民族路进行了大规模的立面改造,成为一条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集休闲、购物于一体的景观步行街。步行街一侧紧邻的湖南体育场萧条的现状显然难与其协调。所以当地政府决定,重新规划改建体育场,使其能符合政府改变旧城面貌、发展民族风情旅游的发展战略。

4.2 再利用思路分析

针对现场情况,我们提出了两种规划思路:(1)拆除体育场相关设施,新建民族文化公园,彻底改变场地旧貌和用途;(2)保留体育场跑道及其他重要体育设施,将现状改建为体育文化公园,弘扬民族历史文化和体育文化,并配套设置餐饮服务和公共体育锻炼设施,以市政公园的形式对市民开放。

显然,无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城市文脉

219 2010N o 6方 舟,等:对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考

记忆传承的角度,方案二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当地政府也采纳了第二种规划建议。4.3 再利用成果分析

我们以体育场现存的400m 跑道中线为轴,将整个场地划为南北两个功能区。轴线南面为体育场馆设施区,按政府要求设置综合性室内体育馆和篮球场、网球场等;与民族路接壤的轴线北面则考虑为市民休闲区和西藏民族体育项目展示区,成为体育场与民族路之间两种场地职能的一个缓冲带,设有景观绿化带及水面、配套餐饮、民族体育雕塑景观道和大竞技场等。轴线东西两侧各布置一个公园出入口,入口大道两侧对称布置长廊、节点广场等景观,强化其轴线性,呼应西藏本土宗教建筑群的风格(图5,6)

图5 总平面F ig .5 M aster p l

an

图6 功能分区F ig .6 Funct i on p lan

4.4 实践总结

(1)合理利用体育场原有的体育设施,继承场地功能,让市民对这一区域作为体育场的场所精神延续下去。这是一个城市记忆保护的过程。

(2)在旧建筑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改建和加建,让其适应新的功能要求、建筑审美要求和城市发展要求。这是一个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探索过程。

5 结 语

通过旧建筑改造再利用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进行

解读和传承,在当今正处于起步和蓬勃发展阶段,是

在实践中摸索前行。实践证明,过去的一些所谓的改建其实是地产开发商的商品推广战略;一些则是服务于个别人的私人领地或是奢侈场所。若如此,则改建后的建筑依然是建筑,并不是历史。总而言之,既然是城市或者国家的历史,就是我们共同的历史,是属于我们共同的精神财产,就应该让所有人能够参与其中,让每个人都能感受、认可。那么,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应尽量改建成为非盈利性质的公共建筑,以尽可能多地吸引所有城市居民的关注和参与。这项工作是艰巨且复杂的,我们不能都寄希望于某个个人或是企业来完成,毕竟我们已经步入了市场经济社会,必须要考虑投资方的经济利益和长远发展;必须考虑公共建筑建成后并不代表投资的结束,还有无休无止的养护和维修投入。这对任何个人或企业来说,都是很难长期承受的。我们的政府应该把保护和改建旧建筑当成是一项关乎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公共事业来做,以各地政府牵头,多方配合来完成。从长远来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城市记忆,才能让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凝固在建筑之中,代代传承下去。

历史是因为有现代才称其为历史,现代是因为

有历史才称其为现代。旧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中蕴含了 新 与 旧 的辩证关系和 留 与 舍 的两难抉择。历史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作为历史建筑保护的一种方式,传承了城市历史文脉,保存了珍贵的城市记忆。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说: 谁会希望自己的城市成为失忆症患者?谁又想成为流浪的孩子而找不到回家的路?

[6]

我们必须保留城市记忆,让我们

记得自己是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图片来源:

图1,2:作者自摄

图3,4: 世界建筑 第224期图5,6:作者设计成果

参考文献:

[1] 周 波.建筑设计原理[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2] 许亦农.审视过去,走向未来:建筑适应性再利用杂记[J].世

界建筑,2009(3).

[3] 卢 菁.功能与价值的重铸 旧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J].

建筑论坛,2003(6).

[4] 王 辉.唐山市城市展览馆及公园[J].世界建筑,2009(2).[5] 陈冀峻.从LOFT 到城市旧建筑改造利用[J].建筑设计,2006

(12).

[6] 冯骥才.城市为什么要有记忆?[J].冯骥才博客,2006(10).

220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第36卷

历史建筑改造更新阐述

历史建筑改造更新阐述 历史建筑改造更新阐述 19世纪60年代,第一个具有国际性意义的宪法——《威尼斯宪法》由文物保护专家和建筑师等共同提出。宪法对历史建筑进行了定义并设定了新的标准,认为历史古迹是以能见的某种文明或历史事件的城乡历史环境。直至现在该宪法仍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处理国际文化遗产事务的准则。1976年颁发的《内罗毕建议》,在《威尼斯宪法》对历史遗产的认识基础上将保护范围发展到“历史地段”,保护内容包括史前遗迹、历史城镇、老村庄遗迹相似的古迹群等。其后的1987年美国编制的《华盛顿宪法》将保护范围扩大至“历史城镇”,明确提出保护历史建筑、街区及城镇的原则、目标和方法,并提出对于历史建筑等考虑保护与部分牺牲的态度。 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于历史建筑的理论研究开始关注到历史建筑保护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层面。1999年,澳大利亚编制了《巴拉宪法》,依据本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提出“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强调对于历史建筑的改造应该注入“相容”的功能。这一概念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认可。2003年国际颁发的《有关产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法》,对产业遗产的概念、价值、保护措施等作了明确规定,为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更新提供了评价依据和标准。 一、产业类建筑改造的实践发展 随着历史保护思想、人文主义思想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产业遗存得到了更好更多的保护,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与更新也达到了全新的阶段。设计师们利用创新的设计手罚,赋予了历史建筑新的生命。产业类历史建筑不再是文明衰落的象征,而成为了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城市形象的多样化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魅力。从全球范围来看,欧洲和北美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与地段保护工作比较成熟,有十多处工业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综合体改造模式。1965年,美国的设计师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Halprin)在旧金山的吉拉德里广场(GhirardelliSquare)将一个巧克力工厂改造成为一个集娱乐、居住、餐饮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购物广场。这是第一个产业建筑商业性再利用的成功案例,运用了建筑再循环理论。该项目在改造之初就本着对原有产业建筑充分尊重的原则,并镶嵌一些现代设计元素,使得人们在享受娱乐服务的同时感受到建筑带来的历史底蕴。很快,吉拉德里广场作为商业性改造的成功典范,在美国开始被大规模地效仿,比如波士顿昆西市场(QuincyMarket)改造,将码头仓库区改建为商业综合体,又如著名的旧金山渔人码头,将军工厂改建为展览中心。这种改建模式甚至影响到世界的其它区域,比如澳洲的岩石区也是直接套用这种改造模式。 “阁楼”(LOFT)模式。这种模式最早是美国自发式地探讨产业类历史建筑改造与更新,

作文素材之历史建筑保护

2018届高三级阅读素材二传承与发展(历史建筑) 在文化的长河中,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宝贵的遗产,如璀璨的星星,悬挂在历史的星空上,让我们感叹不已,仰慕不已。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秦砖汉瓦;无论是周礼汉制,还是传说典故……激励着后来人在这条道路上执著地拼搏着,跋涉着。面对人类遗产中的历史建筑,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 一、可悲:中国城市建设十大雷同 趋同化已经是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的一个可悲又不可逆的文化走向。千百年来风情各异的景象已不复存在,而经过再造的城市全都是似曾相识,甚至“千人一面”。它们之间到底在哪些方面彼此一致,才会有这般的雷同? 广场在城区中央修一个大广场曾经是许多地方官员的“政绩时尚”。于是一个城市一个大广场,无一例外。有的地方连小小的县城也拆除民房,修建广场。这些广场修好后大都闲置无用。夏天酷日暴晒,冬天寒风回荡。 罗马柱广场上必有喷泉和一排罗马柱。谁也不知这种舶来的罗马柱是干什么的,谁也不知为什么偏偏都要造这么一排怪模怪样的柱子。最多站在前边照个相,但也不新鲜,因为无论走到哪个城市都能见到这种冷冰冰的围成半弧形的一排洋柱子。 洋房更雷同的是住宅楼,全国各地的住宅都像是一个公司设计的。无论是多层的公寓,还是单体的顶尖小房,全都一样,愈洋愈好,一片一片,排列整齐,布满大地。有的连名字也相同,比如罗马花园或帝豪广场。 水泥树人造景观是中国城市很热衷的事。用自来水造瀑布,用膨化塑料堆假山,用水泥塑大树,喷上绿漆,到处可见。北方城市常常用水泥在街头造一棵气根长垂的大榕树或几株南国风情的椰子树。最神奇的景象倒是这种人造树可以四季常青。逢到三九,天寒地冻,水泥树依旧绿意葱茏。 明清一条街历史街区和古建筑全拆光了。外人来旅游,没有历史怎么办?外国人来参观,没有中国特色怎么办?于是每个城市差不多都建起一条明清街。而且只一条街就够了,所以又称“明清一条街”。这种仿古街原本与城市的历史无关,所以既没有历史记忆,也没有人文积淀。其建筑好似港台的武侠电视剧,只要是古装就行,半今半古也凑合。灰瓦顶子红柱子,再挂几盏大灯笼。全国的明清街的模样全是一个样,甚至连里边卖的东西也差不多。 于是,我们感到自己的城市愈来愈陌生,别的城市却愈来愈熟悉。别看当今中国是商品经济的时代,我们新造出来的城市却像计划经济时代的暖瓶——全国一个样! 二、时评选辑 1、《一座古村落与“300万吨煤”何以对等》 山西晋城市泽州县半坡古村,有明清院落古宅六七十处。2007年,该村被认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就在同年,当地部门以煤矿开采为由,将全村近200户居民进行了强制搬迁,又以复垦名义将古宅强制拆除。 都说历史是一座无价的城池,但在金迷纸醉的利益面前,其实也可以灰飞烟灭,干脆什么都不是。晋煤集团和当地政府达成协议,迁走占地32亩的半坡古村,可采掘原煤300余万吨,如果按照500元一吨的均价计算,可为企业创造效益15亿。为了脚下的煤,断了历史的路。 留不住的古村落,被待价而沽的古建筑,代言了这个浮躁时代的错位与缺位。一则,文物保护部门何以失声?二则,行政规划的手何以乱伸?征地、拆迁、采矿……千丝万缕又千头万绪,岂是一个部门能“乱作为”?地方行政生态如此,古村落不过是“意料中事”。一座古村落与“300万吨煤”,在天平上称量出的,不仅仅是“利益”二字。 2、《让古村落融入现代文明的风景》 高低起伏的马头墙下,有曲折小巷,有潺潺流水,还有青石板上徜徉的游人。一个年轻人,举起手机对着一座明代民居墙壁上贴的二维码一扫,转瞬之间,古建简要信息已在方寸之内。前不久,在安徽黟县宏村,看似不经意的这一幕,却引人遐想。历尽沧桑的古村落,面对现代文明的强劲冲击,将有怎样的未

旧建筑改造概述

旧建筑改造概述 在西方国家,旧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一直是建筑界讨论的一个热门问题,1979 年澳大利亚编制了《保护具有文化意义地方的宪章》,简称《巴拉宪章》,其中针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明确提出了“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即对某一场所进行调整使其容纳新的功能。这种做法因为没有实质上削弱场所的文化意义而受到鼓励和推广。改造性再利用的关键是为历史建筑寻找适当的用途。在发达国家,利用废弃建筑物(如厂房、仓库) 进行改建,使其转换为有用的另类空间(如商业、娱乐、居住建筑) 的实例大量存在。澳地利威尔海姆·霍兹鲍耶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Flakurm 防空炮塔改建,利用了二战时遗存在维也纳6 座防空炮塔分别设计成水族馆、展室、博物馆和咖啡屋。九十年代初,英国大量建于战后六十年代的居住区因不合时宜而面临拆除,弗洛里安·贝热尔成功地对哈洛地区的住宅进行了改造。内容包括了建筑物的空间完善,新型构件和材料的应用以及适应该地地形的幕墙式正立面,在提供新功能的同时,赋予了该地区的传统地标,对建筑改建这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我国,对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在节约造价、缩短工期以及保存城市肌理方面的益处已逐渐受到建筑界的重视,突出表现在利用废厂房(库房) 和学校公寓改建方面,涌现了一些优秀的工程实例。 旧建筑改造与城市更新历程 城市更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对城市旧建筑进行必要的改造,是城市更新的具体方式之一。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国家城市建设大体都经历3 个发展阶段,即大规模和新建阶段、新建与维修改造并重阶段以及主要对旧建筑更新改造再利用阶段。西方发达国家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为了改善城市生存环境,让旧城区重赋活力,开始在大城市及城市中心区对大量一般性旧建筑进行改造与更新,把城市中的一般性旧建筑同样看作社会生产、生活和历史发展的载体,重视此类旧建筑在经济、文化和生态层面的价值,通过合理地改造,充分挖掘旧建筑的潜能,避免了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浪费,使旧建筑及其所在的城市区域再现生机。 旧建筑改造的原因与优势 旧建筑的改造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 1) 经济因素。一幢建筑结构造价约占其总造价的1/ 3, 改建比新建可省主体结构所花的大部分资金。同时, 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可减少开发商初期投资( 包括拆迁、土建费用等) , 基地内原有的基础设施

历史建筑保护案例分析

历史建筑保护案例分析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Xx历史建筑保护案例分析 【摘要】: 历史是一个城市的根,无言的建筑所浓缩和留存的,正是历史沧桑的印痕,正是这些历史的建筑形成了城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真正的城市特色与个性之所在,保留下来的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存在整体技术逻辑性的薄弱而造成修复破坏的现状,并从保护理念、劣化分析、拆除加固、保护修复等技术层面,详细说明了保护应该遵循一定保护伦理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 历史建筑保护环境原真性风格性劣化分析保护修复 【正文】: 一、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的环境 在南京这样一个有着丰富历史积淀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经过几百年世代文化传承和中西文化融合形成的独特而又富有创新精神文化,更多的是体现在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近代历史建筑上。随着南京城市建设新一轮的开发与发展,被视为建筑遗产的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实践也越来越多。 南京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包括了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国家、各种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几乎都可以在南京的近代建筑中找到。从古埃及、古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样式、拜占廷式、俄罗斯东正教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式,到现代建筑各个流派的风格、中国古典的传统宫殿式建筑和民间传统建筑等,可谓包罗万象、海纳百川。 二、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的现状 历史是一个城市的根,无言的建筑所浓缩和留存的,正是历史沧桑的印痕。漫长的岁月,磨损了建筑的棱角,折磨了建筑的躯体,却沉淀下了历史文化的厚度。正是这些历史的建筑形成了城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真正的城市特色与个性之所在,一个重要的事实是这些本应该得到切实保护的历史风貌在城市化经济建设中以各种理由或被空置颓败、或干脆以拆了之,终能够保存下来的也被无知无畏者们的设计、施工公司改造得面目全非。近代建筑的破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南京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技术 1. 使用性破坏 使用者缺乏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对近代历史建筑不合理的使用而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随意改变建筑室内的原有平面布局和结构体系,在拆除和加建的过程中将历史建筑的原有风貌特色毁坏殆尽。 2. 置换性破坏 近代历史建筑的置换再生,必然带来使用功能的改变。建筑通过象征手段发挥着建筑的伦理功能象征赋予一个建筑物的意义和灵魂,通过一连串的符号来表达描绘其功能的特征。近代历史建筑功能置换应该相近不至于因功能相去甚远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摘要】历史建筑作为历史记忆和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诉说着城市某一时期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一座城市的瑰宝。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建筑,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和紧迫任务。本文将以长春新民大街伪满建筑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新民大街伪满建筑的保护研究现状,提出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的建议和思考,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作出总结。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历史建筑再利用;长春新民大街伪满建筑 历史建筑作为历史记忆和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诉说着城市某一时期的发展历史,它的每一个细节无不对于当时的生活状况、工作状况、生产工艺、结构组成等提供了最好的参考资料。该文将要介绍的伪满建筑所在的时期是长春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一段屈 辱史,是在其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压迫中国人民的情况下,建造的这些建筑,它们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对于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增强爱国情感,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1 长春新民大街伪满建筑概述 被称之为“长春市第一条历史文化街区”的新民大街,是长春市著名的大街之一,位于市东南,由地质宫广场一直延伸到新民广场,街宽二十多米,长达五华里。它曾是伪满时期的政治中心,这条政治”中央大道”当时被称为顺天大街,大街东西两侧坐落四部一院

一衙。四部是伪满洲国军事部、伪满洲国经济部、伪满洲国交通部、伪满洲国司法部;一院是伪满洲国国务院;一衙是伪满洲国综合法衙。其它还有四部分布在新民大街周围,他们分别是伪满洲国文教部、伪满洲国兴农部、伪满洲国外交部、伪满洲国民生部。这四大部和位于新民大街的四大部,共同构成了伪满洲国八大部(日本占领东北,建立伪满州国,把长春立为首都,称为新京。日本为了永久占领,在新民大街及附近建起了政府部门。这些建筑大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建造,大部分带有当时的日本宫廷风情,解放后作为文化遗存及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统称为八大部。) 2 新民大街伪满建筑保护再利用现状 2.1 保护取得一定成果 新民大街的历史保护建筑占整个街道界面的71.9%,长春市政府、文物保护单位等有关部门积极采用了三种方式进行修缮,即复原重点建筑,简单修复以及复建建筑等。本文所提到的新民大街伪满建筑在尊重历史的风貌方面,对于历史文脉的延续方面做到了恰到好处,因为四部一院一衙在伪满时期属于政治建筑,在这些历史建筑的修复改造保护过程中,对于其具体对象在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上,没有在其内部空间盲目的大拆大建,而是将内部空间更加有序地重组、分隔,更好地为今天的医疗建筑即吉林大学的教学建筑和办公建筑服务。同时,这些建筑是在政府、文物保护单位、民众等各个部门共同监督下,共同改造、规划和实施完成的。为了避免错

研究历史建筑再利用以及功能转变进步状况

研究历史建筑再利用以及功能转变进步状况 1.概述 历史建筑具体反映了一个城市在某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特色及历史特征,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建筑产生了新的要求,很多优秀的历史建筑被无情地拆除。显然,这种消极的改造方式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应当采用一种更为积极的保护方式,即结合历史建筑本身的特点对历史建筑做适当的改造和功能置换,挖掘原有建筑的新潜能,使它们能够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 比如:年久失修的老住宅被改建成博物馆、美术馆;废弃的厂房被改造成展览馆和艺术中心等。 2.相关概念定义 2.1历史建筑的定义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对历史建筑的定义为:具有一定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多建造于20世纪初,并且目前仍处于较好的物质结构状态。 2.2再利用的定义 美国著名景园大师劳伦斯最先提出了建筑的“再循环”理论:“再循环不同于保存或修复,再循环是功能的改变,是将其内部组成再重新调整成为人能接受的”。1965年,劳伦斯在美国旧金山市吉拉德里广场的改造中实践了再循环理论,将一个意大利家族的巧克力工厂改造为当地具有特色的综合性休闲娱乐场所。 3.历史建筑再利用研究的发展概况 3.1国外发展概况 从20世纪开始,对于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升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国际组织通过了一

系列宪章及建议,确定了保护的原则。1933年,《雅典宪章》的颁布 提出了对于历史古迹保护的框架和建议。1964年,通过的《威尼斯宪章》明确了历史建筑的概念,要求必须利用一切科学技术保护和修复 历史建筑。1979年,在澳大利亚通过的《巴拉宪章》首次提出了改造 性再利用的概念,在改造的过程中尽量使对结构的改变降到最低限度,赋予建筑新的功能和用途。这些文献为各国的历史建筑再利用实践提 供了理论指导。 在建筑再利用实践方面,在20世纪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在第一阶段,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以及一系列新材料、新技术的涌现, 一批建筑师开始大胆地将新的建筑修复理念融入到再利用的实践中, 在一定水准上打破了原先固有的修复思维。1928年,在巴黎的一栋老 式公寓的改造中,法国建筑师首次运用了新材料和新工艺,在已有的 建筑中插入一个裸露的钢结构,并将外墙改为玻璃砖墙,以充满想象 力的手法创造出了适应现代生活要求的宽敞空间,也就是著名的“玻 璃屋”(图3.1,图3.2)。 在第二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历史建筑的保护已经和整个 城市的建设联系在一起。因为新建建筑将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因此 对一些旧建筑进行再利用会是更为经济的方式。70年代中期,位于波 士顿的昆西跳蚤市场因为当时的经济危机已衰败不堪,建筑师对其进 行了功能改造,拆除部分隔墙和屋顶,原有帆布棚被改建成玻璃廊, 使其成为娱乐休闲中心。这一实践的成功改变了以往大拆大建的观念,并在之后的类似建筑功能调整工程中被多次借鉴利用。 在第三阶段,历史建筑再利用在西方城市建设中得到大规模普及,保 护的规模和力度也进一步加大,出现了一大批成功的旧建筑、旧城区 的改造实例。人们对于历史建筑再利用产生了空前的热情,产业类建 筑的再利用开始大量普及,越来越多原先被遗忘的废弃工厂被改造成 博物馆、艺术中心和休闲娱乐场所。例如,奥地利维也纳的一座煤气 厂被改造扩建成商业中心;原先生产螺旋桨的德国蔡瑟工厂被改造为 汉堡媒体中心(图3.3)等等。

历史建筑改造与再利用

历史建筑改造与再利用 历史建筑改造与再利用 摘要: 结合国际上和国内对老建筑改造的不同手法,并分析国 内外多个改造成功的经典案例,通过临平绸厂创意园改造项目的实例,总结各种改造手法在工业建筑中的运用方式。 关键词: 保持、保护,修复,适宜性再利用,重建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Comb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different techniques for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old buildings, and analyze the successful classic cases, through LinPing ChouChang creative park renovation project as an example, summarizes various techniques used in the industrial building. Key words:preservation,restoration,adaptive reuse,reconstruction 临平老绸厂位于杭州市余杭区河南埭路108号,建于八十年代,厂区共由十多栋建筑组成,厂区背面临河,南面靠近沪杭铁路。是临平目前仅有的保留较为完整的工业建筑,厂区内绿树成荫,光影斑驳。 国内外改造项目成功的案例很多,经实地考察及分析,我们发现这些案例各有特色,克拉码头改造后功能业态为餐饮、娱乐、酒吧、零售,建筑设计上完整保留了改造前的建筑形式,最突出的是在内街之上设计了一个膜结构天篷,形成了局部微气候;设计了具备景观价值的亲水开放式休憩餐饮空间,改变了克拉码头原本临水不亲水的局限性。红坊原先为上海炼钢厂,改造后功能业态为商业、餐饮、办公、展示,新建筑比重为1:1,建筑设计上以原有红砖为主要元素、保持工业时代粗犷的特质,纯粹、简单,其另一特色为园区中央7000平方米的超大面积草坪,为举行大型艺术展览提供了很好的先决条件;部分大空间厂房室内保留原样,包括原先钢铁厂设备的基坑,用作室内会场和大件雕塑品展示。 800show的点睛之笔是120米长的 活动长廊,设计大胆拆除了建筑第一个柱距的外墙,玻璃立面的设计

历史建筑改造更新阐述

历史建筑改造更新阐述 1964年5月,第一个具有国际性意义的宪章——《威尼斯宪章》由文物保护专家和建筑师等共同提出。宪章对历史建筑进行了定义并设定了新的标准,认为历史古迹是以能见的某种文明或历史事件的城乡历史环境。直至现在该宪章仍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处理国际文化遗产事务的准则。1976年颁发的《内罗毕建议》,在《威尼斯宪章》对历史遗产的认识基础上将保护范围发展到“历史地段”,保护内容包括史前遗迹、历史城镇、老村庄遗迹相似的古迹群等。其后的1987年美国编制的《华盛顿宪章》将保护范围扩大至“历史城镇”,明确提出保护历史建筑、街区及城镇的原则、目标和方法,并提出对于历史建筑等考虑保护与部分牺牲的态度。中国知识写作网,包过。 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于历史建筑的理论研究开始关注到历史建筑保护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层面。1999年,澳大利亚编制了《巴拉宪章》,依据本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提出“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强调对于历史建筑的改造应该注入“相容”的功能。这一概念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认可。2003年国际颁发的《有关产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对产业遗产的概念、价值、保护措施等作了明确规定,为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更新提供了评价依据和标准。 一、产业类建筑改造的实践发展 随着历史保护思想、人文主义思想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产业遗存得到了更好更多的保护,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与更新也达到了全新的阶段。设计师们利用创新的设计手罚,赋予了历史建筑新的生命。产业类历史建筑不再是文明衰落的象征,而成为了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城市形象的多样化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魅力。从全球范围来看,欧洲和北美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与地段保护工作比较成熟,有十多处工业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综合体改造模式。1965年,美国的设计师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Halprin)在旧金山的吉拉德里广场(GhirardelliSquare)将一个巧克力工厂改造成为一个集娱乐、居住、餐饮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购物广场。这是第一个产业建筑商业性再利用的成功案例,运用了建筑再循环理论。该项目在改造之初就本着对原有产业建筑充分尊重的原则,并镶嵌一些现代设计元素,使得人们在享受娱乐服务的同时感受到建筑带来的历史底蕴。很快,吉拉德里广场作为商业性改造的成功典范,在美国开始被大规模地效仿,比如波士顿昆西市场(QuincyMarket)改造,将码头仓库区改建为商业综合体,又如著名的旧金山渔人码头,将军工厂改建为展览中心。这种改建模式甚至影响到世界的其它区域,比如澳洲的岩石区也是直接套用这种改造模式。 “阁楼”(LOFT)模式。这种模式最早是美国自发式地探讨产业类历史建筑改造与更新,苏荷(SOHO)区的改造是一个典型案例。20世纪六七十年代,纽约作为世界的艺术中心,许多艺术家租用了租金低廉的苏荷(SOHO)区的旧产业建筑,他们运用全新的设计思想和技术将

对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考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S ichuan Buil ding Sc i ence 第36卷 第6期 2010年12月 收稿日期:2009 08 10 作者简介:方 舟(1985-),男,四川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建筑设计及其理论。E -ma i:l 80815045@qq .co m 对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考 方 舟,周 波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 摘 要:通过对当前一些历史建筑再利用实例的分析,结合笔者自己的设计实践,对保护城市历史和建筑适应性再利用提出一些看法和思考。 关键词: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城市文脉与记忆;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TU 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933(2010)06-216-05 So m e idels about architectural adaptive reuse F AN G Zhou ,Z HOU Bo (A rchitecture and Env iron m ent Co llege ,S i chuan U niversit y,Chengdu 610065,Chi na) Ab stract :T his a rti c l e ,co m bi ned w it h t he w riter s desi gn practices ,represents an analysis on so m e current practices regard i ng the reuse of h i stor i ca l arch itect ure ,and fi na lly renders a ser i es o f propositi ons and t houghts on t he protection of c ity s h istory and t he adapti ve reuse o f arch itecture .K ey w ords :h isto rical bu il d i ng;adapti v e reuse ;context and m e m ory ;parti c i pate i n 0 引言 本文所讨论的历史建筑不是指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的古迹,而是泛指所有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的具有能代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某一特定建筑风格,某一特定建造背景的能反映城市发展史,能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建筑或建筑群。如果某些建筑的存在能够唤起我们对城市过去的记忆,那么它们就值得保护下来,作为城市发展史中的坐标点,标注着我们的城市是怎样从过去一路走来的。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关于过去和成长的记忆,城市也一样,也有从出生、童年、青年到成熟的完整的生命历程。城市对于我们,不仅是可供居住和使用的场所,而且是有个性价值与文化意义的。城市的物质遗产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城市最大的物质遗产便是一座座建筑,包括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字号、名人故居等。它们追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承,展示着城市宽广深厚的阅历,并展现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 1 建筑的 适应性再利用 概念 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Architectura l Adapti v e Reuse)这一概念早在1937年就出现在美国的 住宅 与花园 期刊上发表的一篇将华盛顿的马厩改建成一批公寓住宅楼项目的文章中。但它真正被广泛关注始于过去的30年,在我国则要更晚。其含义是指 转化和改造旧的建筑以适合新的使用方式和内 容,而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保留其历史特色 [2] 。其中, 适应性 并非是指建筑自身的适应力,而是指通过人为的介入改建,使旧建筑 适应 某一新的用途,同时又保留其过去的一些风貌和性格。而 再利用 主要是指旧建筑本身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建造意义,面临废弃或拆除的命运。但因为看重其在某些方面的价值,使得人们乐于用新技术、新材料对建筑进行改建,让旧建筑适应新的功能需要。这些价值是多方面的,包含有直接的经济价值和间接的社会历史、文化、心理方面的价值。其中,经济价值是直观的,但并非是促使人们进行改建的最重要目的,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改建的费用甚至超过了新建一座建筑的费用。旧建筑背后蕴藏的作为历史遗产的价值,才是真正被人们所看重的。故无论改建后的建筑使用功能是否发生了变化,体现这些价值的要素:建筑历史风貌、岁月特征在适应性再利用的过程中是必须被保留的。 从适应性再利用的含义中可以看出,虽然这是一种保护历史建筑的方式,但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文物古迹似的 以保为主 ,而是一种动态的保护过程。在注重历史建筑的遗产价值的同时,合理地开发历史建筑的潜力,让历史建筑适应城市的发展,并可以创造社会价值,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如果都像保护古迹一样的保护历史建筑,仅仅 216

历史建筑保护案例分析

历史建筑保护案例分析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Xx历史建筑保护案例分析 【摘要】: 历史是一个城市的根,无言的建筑所浓缩和留存的,正是历史沧桑的印痕,正是这些历史的建筑形成了城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真正的城市特色与个性之所在,保留下来的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存在整体技术逻辑性的薄弱而造成修复破坏的现状,并从保护理念、劣化分析、拆除加固、保护修复等技术层面,详细说明了保护应该遵循一定保护伦理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 历史建筑保护环境原真性风格性劣化分析保护修复 【正文】: 一、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的环境 在南京这样一个有着丰富历史积淀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经过几百年世代文化传承和中西文化融合形成的独特而又富有创新精神文化,更多的是体现在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近代历史建筑上。随着南京城市建设新一轮的开发与发展,被视为建筑遗产的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实践也越来越多。 南京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包括了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国家、各种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几乎都可以在南京的近代建筑中找到。从古埃及、古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样式、拜占廷式、俄罗斯东正教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式,到现代建筑各个流派的风格、中国古典的传统宫殿式建筑和民间传统建筑等,可谓包罗万象、海纳百川。 二、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的现状 历史是一个城市的根,无言的建筑所浓缩和留存的,正是历史沧桑的印痕。漫长的岁月,磨损了建筑的棱角,折磨了建筑的躯体,却沉淀下了历史文化的厚度。正是这些历史的建筑形成了城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真正的城市特色与个性之所在,一个重要的事实是这些本应该得到切实保护的历史风貌在城市化经济建设中以各种理由或被空置颓败、或干脆以拆了之,终能够保存下来的也被无知无畏者们的设计、施工公司改造得面目全非。近代建筑的破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南京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技术 1. 使用性破坏 使用者缺乏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对近代历史建筑不合理的使用而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随意改变建筑室内的原有平面布局和结构体系,在拆除和加建的过程中将历史建筑的原有风貌特色毁坏殆尽。 2. 置换性破坏 近代历史建筑的置换再生,必然带来使用功能的改变。建筑通过象征手段发挥着建筑的伦理功能象征赋予一个建筑物的意义和灵魂,通过一连串的符号来表达描绘其功能的特征。近代历史建筑功能置换应该相近不至于因功能相去甚远而大动其筋骨,在修缮改造时只是根据功能使用的需要,对于原有建筑的构件

南宁市历史建筑保护总体规划

南宁市历史建筑保护总体规划 简介 一、项目背景 当前,南宁市正积极筹备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现状关于南宁市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历史建筑的相关研究成果不足,规划保护体系不够完善,使申报工作面临困难。因此,在新的形势要求下,全面调查南宁市市区历史建筑现状,梳理南宁市历史建筑遗产及资源,构建完善南宁市历史建筑保护框架体系,从而协调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南宁市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做好基础性工作,加快《南宁市历史建筑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势在必行。 二、规划总则 (一)规划目的 通过对南宁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促进其合理利用,为后人保存珍贵历史遗产和文化资产;促进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对城市风貌和环境的保护,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人文品位和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体系,推进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建设。 (二)规划原则 1、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 2、科学规划、分类管理的原则; 3、整体保护、动态保护的原则。 (三)规划期限与范围 1、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2-2020年。近期:2012-2015年,远期:2016-2020年。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南宁市区,包括兴宁区、青秀区、西乡塘区、江南区、良庆区、邕宁区6个城区;重点规划范围为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所划定的中心城区范围。 三、主要内容 通过调查评估,遴选南宁市历史建筑和提出保护名录,明确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的目标、原则及方案,为南宁市历史建筑的规划管理提供指导依据,为南宁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供重要基础支撑。 (一)历史建筑认定 历史建筑是指1980年前建成的,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能够反映南宁市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且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构)筑物(群)。对1980年后建成,具有特殊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或对城市建设发展具有重大贡献和重要意义,并且受到拆迁或毁坏危险的建(构)筑物(群),也可确定为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的改建和保护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建 文章来源:作者:发布时间: ( 2010-3-15 ) 浏览次数:3 正如耐人回味的小说都有相同的特征:主题明确且内容衔接上时空交叉,小说结构因此而显得严谨、逻辑性强。历史建筑正像小说中的插叙、倒叙和夹叙夹议,人们因此加深了对似水流年中经历的珍视。历史建筑大多外观质朴,主体结构基本完好,具有令人惊叹不已的细节,它们应该被继续使用下去。如何继续原有的用途或者寻找新的用途,一直是历史建筑保护的焦点问题。将一个基础设施不怎么样的旧房子变为众人称道的家园;将一座原本堂皇的砖石建筑剥去数十载岁月的浸染,还其本来面目是人们努力的方向。 一几个案例 1 居住建筑的保护 上海淮海路(旧称霞飞路),在20世纪30年代中叶就达到了鼎盛期,受西洋生活方式的影响,伴随着大家庭生活方式的逐渐解体,这里出现了新式里弄住宅。1924年重建的尚贤坊,位于淡水路和马当路之间,著名作家郁达夫曾在此拉开浪漫爱情的序幕。它乃红砖清水墙,还具备砖砌发券的过街楼、小天井、阳台、亭子间、老虎窗等里弄住宅特有的要素。 尚贤坊在南北高架的缝隙中得以保留实属不易。它由此成为老建筑保护中的一项典型案例,通过立面修整、拆除违章搭建,保持了独具一格的巴洛克装饰风格。人们可以借此体验淮海路旧有的市井风情。 2 公共建筑的保护与改建

尚贤坊的对面就是气宇轩昂的中环广场,红坡顶、老虎窗、凝重的红砖墙,还有檐口等部位细腻的纹理告知人们它与众不同的身份。它最初作为法公董局,后又是比乐中学校址,90年间曾数易其主。20世纪90年代初,淮海中路商业街全线改造,法公董局被确定须严格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进行保留。为此,中环广场的开发商专门为老建筑的保护、新老建筑的连接进行了设计。老建筑用特殊的方法进行了全面清洗,并在新、老建筑间仅15 m宽的空间内设置一个中庭作为共享的过渡空间,使新老建筑浑然一体。 沙美大楼原名沙美银行大楼,位于外滩附近的滇池路黄金地段。它距今已有约100年的历史,先后作为沙美洋行、上海信托,后亦曾作为居民住宅、企业办公等用途。“沙美”保留了外滩建筑的特色,空间开敞,多处采用了巴洛克式的雕刻,使整幢建筑物尽显欧洲古典主义的雅致风范。因其地处外滩金融贸易区内,尤其适合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的需求。基于建筑坚固的结构和精美的装饰,原则上基本维护原貌,仅做必要的整修。但由于配套设施不完备,水电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几乎没有停车场地,若成套改造成本较高,高价位使其难以找到合适的买主,这是它在寻求改造定位时必须面对的问题。 3 近代工业厂房的改建 历史建筑的活化几乎成为最有效的保护手段,哪怕是最乏味的仓库和厂房也不宜轻易拆掉,而应充分利用它们的空间高度、砖石木等天然材料的质感、独特的结构体系进行改造利用。上海最有名的仓库大概要算苏州河西藏路口的四行仓。1937年10月上海弃守前夕,坚守在此与日军作战的八百壮士,凭借这一钢筋混凝土的堡垒,书写了爱国主义的颂歌。这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楼极为坚固,

论历史建筑的保护及商业再利用

论历史建筑的保护及商业再利用 作者:陈晓东 日期:2008.9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建筑作为 中国文化的传承载体留下了大量历史古建筑文物与近代老建筑.中国古建筑作为 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鲜明的建筑风格和天人合一建筑哲学思想在世界建筑上居 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东方文明发源地与代表,中国古代文明在文化建筑对亚洲各 国都有深刻影响,日本、韩国、越南等东南亚各国的古代建筑形式都融入了中国 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思想. 中国在近代经历了近200年的沧桑历史,近代外强入侵,国家内战,新中国成 立后又经历了十年浩劫,中国的历史建筑与文物遭到十分严重战争损毁与人为破坏.所以留存下来的古建筑和保存较完好的建筑就更为珍贵.今天的中国处在一 个历史巨变之中,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强盛.经济与政治与国际逐步接轨,国家融 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中国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与城市化的同时对城市进行大规模 的建设与城市改造.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旧城区的历史建筑改造与保护. 在城市规划中制定措施.保存也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地区建筑群和建筑物(包括遗迹),甚至整座城镇。保护城市历史建筑,对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对研究国 家和民族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文化、艺术、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历 史,均有重要意义。国外先进国家经验具有借鉴意义。 一些欧美国家60-70年代出现的城市中心区衰败现象采取环境整治方法, 提出复兴城市中心区的目标并逐步付诸实施,采取了一系列环境整治方法和措 施。 1、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 历史文物建筑保护。大部分城市中心都存在大量有吸引力的优秀建筑,历 史保护作为复兴中心区的策略,在许多城市得以采用。人们重新认识到历史建 筑的价值,采取城市保护更新活动,确定文物建筑保护等级,维修历史文物建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以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名城历史文化和风貌的体现,而其中的历史建筑是构成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体,历史建筑的数量也是确定历史文化街区最重要的依据. 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出建议. 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措施以修缮和改善为主,即不改变其外部历史风貌,对其部结构,空间布局,部设施,使用功能做适当的变动,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鼓励有利于保护的各种使用功能,引用市场机制解决历史建筑的保护、维修、置换等,探索出适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新路. 项目概况 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市老城区东偏北的区域,是老城区划定的两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相邻周边用地多为未经改造的低层民居,建筑风格及色彩,空间尺度上较为协调,保持着良好的古城风韵.双龙巷传统民居保护区以北方古城传统四合院住宅形式为主,是清末民初民用建筑的典,较好地保留了当时的居住格局,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具有相当重要地位.

居住在双龙巷的居民几乎人人皆知双龙巷的故事,相传宋代皇帝匡胤, 匡义两兄弟曾住该巷,古代皇帝称真龙天子,故得名后人在双龙巷西口两侧各筑一龙头以示纪念.后城几遭破坏,现在仅存在的一个龙头为清代所建,其表面虽已斑驳,却依然是附近居民的骄傲. 保护围及价值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围是域,其核心保护区围北至水车同,轱辘湾街一线,南至同,东至塘坊口街,南聚奎街,屈家同一线,西护面积16l7公顷.建设控制区围北至以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延寿寺街,南至财政厅东街,平等街一线,东至环东路,西至北道门,右司官口,北兴街一线,面积侣.8 公顷.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是以双龙巷、双井巷为代表的古城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传统居住街区. 历史建筑集中,风貌相对完整.留存较多的有传统特色和文革历史特色的民居院落,有关于匡胤、史可法等传说。规划要点搬迁区所有工厂,为街区保护提供发展用地.恢复僧忠亲王祠、史可法祠等历史古迹.最大围的保护双龙巷街区历史风貌完整的区域,积极修缮历史建筑,改善居住环境.划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为保护建筑,重点修缮,并整治建设周边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尤其道路改造及宅院部给排水工程改造. 公认的三个历史街区的核定标准:历史真实性、生活真实

历史建筑的再利用和功能转换发展概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c10399896.html, 历史建筑的再利用和功能转换发展概况 作者:王政杰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2年第01期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国内外历史建筑再利用和功能转换的发展概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列举了国内外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典型工程实例,指出了我国在再利用观念和方法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异。 关键词:历史建筑再利用;功能转换 一、前言 所谓历史建筑是一个城市处于某个时代或者某个特有的文化下,建筑风格有着鲜明的特色及历史特征,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属于人类的共同财富。在日益发展的今天,对建筑的要求也有了新的体现,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发展,使许多优秀的历史建筑被无情地拆除,如哈尔滨自1905年起,作为通向远东地区的重要门户城市,曾侨居了30几个国家的20万侨民,先后有20多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了领事馆、总领馆,形成了约十六七个领事馆建筑,时至今日,已有部分被拆迁或损毁,现存的还有相当一部分面临着破落之险。这种破坏性的改造方式及容易造成文明的缺失,所以如何采取积极的改造方式,即能结合历史建筑本身的特点对历史建筑做适当的改造和功能置换,挖掘原有建筑的新潜能,使它们能够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 比如:将历史性建筑的所属年代改建成历史博物馆;废弃的工业厂房被改造成工业发展展览馆等。 二、相关概念定义 2.1历史建筑的定义 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中:对具有一定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进行保护。这些建筑物多建造于20世纪初,并且目前仍处于较好的物质结构状态。 2.2再利用的定义 美国著名景园大师劳伦斯提出了建筑的“再循环”理论:“再循环不同于保存或修复,再循环是功能的改变,是将其内部组成再重新调整成为人能接受的”。劳伦斯在美国旧金山市吉拉

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发表时间:2019-07-17T11:15:51.04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作者:袁媛 [导读] 摘要:近代我国的历史建筑保护研究来说,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并始于改革开放的初期。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省武汉市 430065 摘要:近代我国的历史建筑保护研究来说,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并始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那么,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主要就被分成两阶段,也就是近代的历史建筑的探索期和成熟期。不过,我国历史建筑在被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往往缺少实践和理论上的统一。因此,本文主要就讨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利用;途径;方法 其实历史文化的保护对于城市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目的也是为了保障城市发展的主要根基。那么,历史建筑是传统文化历史的一部分,更承载了传统历史的文化。大众就需要真正清楚地认识和了解民族和文化中的意义,更应当从其历史价值着手,不断地学习历史、建筑及美学、考古、经济及文献等,从精神上象征着人类文化的连续,最终大众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情感上的撼动。 1 国内外相关历史建筑的保护及利用的情况 1.1 国外历史性建筑的保护和利用状况 追溯到第一个建立历史建筑保护法的国家就是英国,其最早完成将保护法列入法律条令。自1883年,英国提出和通过了第一个历史建筑保护的议案,在1920年前后,美国、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家也根据历史建筑保护提出了具体的保护议案。由英国提出保护议案开始,直至1960年历史街区保护的提出和兴起,大众逐渐再次对历史建筑等遗产进行保护,也在历史建筑的保护方面给出了一定的策略及保护的概念,从而由单个建筑入手进行细致地划分,逐步扩展到对单体建筑周边的环境及整个地域,甚至是一个城市的保护。历史建筑保护法先是由法国于1962年颁布了《马尔罗法令》,紧接着各个地区开展的历史区域的保护工作概念也逐步产生及确定。在这之后,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也相应出台了一些当地历史建筑保护的方案和法令,根据当地的历史情况进行高效地实施。由国外保护历史建筑的经验来看,历史建筑的保护主要就被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对单体建筑的保护和修缮;第二阶段就是要将单体建筑和周边的保护工作相结合,完成一系列的保护工作;第三阶段就是围绕着多个建筑及其周围的环境开展历史街区的修缮及保护工作。 1.2 我国国内的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情况 近些年,我国对历史性的建筑保护研究主要就开始于1980年左右,近代的历史建筑保护也历经了保护观念改变及制度建立和实践性探索的过程。我国又于2000年之后,逐步对历史近代的历史建筑价值加以肯定。那么,我国近代的历史建筑保护主要就被分成两个阶段:近代的历史建筑探索和成熟时期。我国在1985年开始着手于文物保护制度的确立,并以革命价值为背景对历史性建筑进行保护及制度上的确定,从而以此为标准对历史性建筑进行建设。我国自从1985年以来,就逐步进入近代的建筑调查和审查的工作中,并本着近代建筑价值探索的目标,也以建筑保护价值的探究为目标展开讨论,逐步在对历史建筑的存留及价值呈现为基础,由此更体现出建筑保护的理念。不过,20世纪末,经济危机席卷亚洲,也让房地产行业蒙受了较多的经济损失,出现了萧条的情况。对此,大众应不断地利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并逐步将建筑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从而有更多的精力去开展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此外,大众在物质水平提升以后,就需要发动更多人主动参与进历史性建筑的热潮中。我国于2000年左右,逐渐开始开展近代化建筑的利用及保护,也向着好的方向发展。那么,历史建筑保护人员需要在从事建筑保护工作中,积极地以历史、利用及延伸街道为基础,有效地增强历史建筑的价值内涵。 2 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其实我国在对近代历史建筑进行利用和修缮的过程,就是要从城市的一些环境因素着手,不断地考虑到建筑内部的细微构造,并根据多种因素和要素不断地开展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和利用过程。此外,历史建筑在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就需要以下现代化先进的技术和理论为基础,在保护文物的过程中着眼于当前的问题,更要为历史建筑营造出良好的保护氛围,从而跟上时代的步伐,与国外的历史建筑保护靠拢。以期帮助各个国家的历史建筑保护得到充分地发展,其具体可以将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归纳出下面两点: 2.1 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需要法律条例的完整度 我国在对历史建筑进行等级分级的过程中,就需要逐步划分建筑的类别,并确定建筑的风貌,要以保护为目的去利用历史性建筑,更要将历史城市当中的文化保护工作为基础,不断地确立保护工作的行动方式及保护方法。与此同时,一些历史性的建筑和著名的街区也逐渐在保护和发展中被大众所关注。历史性建筑的定义是由伯纳德?费尔登给出的,其指出了“历史建筑是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惊奇,并由此产生更多的求知欲,期望了解和认识民族性的文化,更提供了一些历史性价值。历史文化保护过程中的危险因素,更需要在充当利用者的过程中,具备充分的资格。” 2.2 历史建筑的利用需要保障规划的结构足够合理 我国应当在开发新城区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涉及到旧城区的规划,这样不光能够降低对旧城区不合理规划的压力和负担,还能够进一步有效开展旧城区的控制工作。具体就以黎德方斯新区的建设为例,该建筑的不光能够起到历史建筑保护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新城区跳出旧城区的管控而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3 历史建筑的完整保存方式 历史建筑保护人员在面对保存相貌良好且完整的历史性建筑过程中,就需要将内部的一些装饰及线脚进行完整的保存,更要在保持风貌的基础上,将其功能发挥到极致,也要使周边建筑和环境与之形成融洽的环境,从而体现出历史建筑的重要性和美观度。就以上海作为历史建筑之一私人会所,其位于新天地,该西式的洋楼不光在外部具有完整的样貌,内部的一些装饰及线脚的布置也较为完整。那么,历史建筑保护人员就可以在修缮过程中,排除与环境不融洽的建筑,从而帮助原有建筑呈现出新的样貌。 4 历史建筑的内部改造 许多历史建筑在经历了多年风雨之后,都饱受破损,有些甚至已经破败不堪,也有建筑的外部风貌保持良好,但内部的结构等已经出现了破损等现象,更难以继续保持自身的功能,也无法与现代的需求相适应。那么,历史建筑的改造人员需要在保护建筑的外表面过程中,将其中的特色之处进行构建,不过应当将内部的功能设施进行更新。例如:长沙历史建筑——邮局,虽然其外部保存良好,但是内部却受到严重的破坏,这时人员在改造过程中就需要对外部进行修建,不过内部的功能改造可以适当加以改变,更换成茶室等。恰到好处的历史建筑保存就需要保留原有建筑精华部分,将受损位置及加以修复,赋予其使用价值,更好地体现出历史建筑原有的风貌,体现出该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