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地理必修三

高中地理必修三

高中地理必修三
高中地理必修三

12.(2017·乌鲁木齐诊断)下图为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阶段一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2)简述阶段二由于资源开发对当地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3)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请从工业结构、工业布局、生态效益等方面说明调整的主要内容。

【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阶段一工业发展优势条件可以从图中煤炭、河流分布信息得出。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矿产资源开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比阶段一可知,阶段二湿地面积大量减少,煤炭被大量开采,由此可以得出湿地生态功能减弱,环境质量下降。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比阶段二、三中的相关信息变化可知,工业结构方面是重工业比例下降,出现了电子工业;工业布局方面是传统工业向东北集中;生态效益方面增加了建设绿化带、自然保护区等。

【答案】(1)煤炭资源丰富;淡水充足;内河航运便利。(2)湿地遭到破坏,湿地生态功能减弱;煤矿开采利用,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煤烟粉尘等污染物,环境质量下降。

(3)工业结构:煤炭、钢铁、化学、机械等传统工业比例下降,出现了新兴电子工业;工业布局:传统工业部门向城市东北(河流的下游)方向转移,并趋于集中;生态效益:建设绿化带、自然保护区等。

13.读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回答问题。

(1)指出影响黄河流域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

(2)说出图中虚线圆圈所示区域自然环境的特征,比较该区域东西部生态治理的差异。

(3)关于今后黄河入海泥沙的数量,目前有两种观点:一是趋于减少,二是将会增加。你持哪种观点?理由是什么?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值线分析,黄河流域的降水量整体上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说明降水受距海远近以及夏季东南季风的影响。局部出现闭合等值线,说明受地势起伏因素影响。第(2)题,图中虚线圆圈所示区域自然环境的特征是位于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东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应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应实行治沙工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草场,防治土地荒漠化。第(3)题,从生态保护方面看,随着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趋于好转,水土流失减少,中上游水利工程以及流域内用水增加,使下游河段含沙量降低,入海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所以说入海泥沙趋于减少。从河道管理角度看,由于对黄河水量实行全流域管理与调度,下游不再断流。每年的调水调沙将黄河泥沙大量送入河口。所以入海泥沙将会增加。

【答案】(1)距海远近;地势起伏;夏季风(盛行风向)。

(2)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

东部: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西部: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防治土地荒漠化。

(3)观点一:趋于减少。理由: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趋于好转,水土流失减少;中上游水利工程以及流域内用水增加,使下游河段含沙量降低,入海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

观点二:将会增加。理由:对黄河水量实行全流域管理与调度,下游不再断流;每年的调水调沙将黄河泥沙大量送入河口。

二、综合题

12.(2017·荆门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汉江全长1532千米,流域涉及鄂、陕、豫、川、渝、甘6个省市。汉江航运价值高,素有“千里黄金水道”之称。

(1)在长江各大支流中,汉江是历史上航运价值最高的河流,简析其区位条件。

(2)近代以来,汉江航运不断萎缩,简析其原因。

(3)你认为要振兴汉江航运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河流航运价值高从水量大、通航里程长、水流平稳、通航时间长、与其他运输方式联系多、运输量大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第(2)题,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新的运输方式[如铁路、公路等]的兴起使水运的地位下降;结合图中的水库、水电站等信息可知,一些水利工程可能会阻碍通航;根据部分航道的起点位臵分析,部分河段的通航能力丧失。第(3)题,可从加大资金、科技投入,疏浚河道,改建阻碍通航的工程,加大河流径流量,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联运等方面分析。

【答案】(1)汉江流域降水丰富,流量大,流程长,通航里程长;地形平坦,水流平稳,利于通航;通航时间长;航道沟通南北,联系范围广;流域内物产丰富、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运输需求量大。

(2)新的运输方式(铁路、公路等)兴起并发展成为主要运输方式;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塞航道;水库、涵闸和桥梁等工程建设阻碍通航;船舶大型化(轮船替代帆船)使上游和支流(江窄水浅)的部分河段丧失通航能力。

(3)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疏浚航道;改建阻碍通航的工程;港口设施机械化、现代化;船舶高速化;与陆运交通线联网;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修建调水(引江济汉)、蓄水工程。

13.(2017·黄冈中学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疆伊犁河谷是亚欧干旱地带的一块“湿岛”,土壤肥沃,草原辽阔,物产丰富,享有“塞外江南”“中亚绿洲”之美誉,因此,它成为人们向往开发的神奇土地。

材料二薰衣草,是全球最受欢迎的香草之一,其原产法国普罗斯旺,后被广泛栽种。我国新疆伊犁河谷与法国普罗斯旺地处同一纬度带,且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相似,现种植面积达1 300多万平方米。我国伊犁河谷与法国普罗斯旺、日本北海道、俄罗斯高加索地区一起成为世界熏衣草的四大产区。

材料三伊犁河谷薰衣草种植区分布如下图所示。

伊犁河谷薰衣草种植区分布图

(1)说出伊犁河谷的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2)从气候的角度分析伊犁河谷成为薰衣草产地的条件。

(3)有人提出,将伊犁河谷薰衣草的种植面积扩大至现在的2倍,甚至更多。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河流水系特征可知,该地位于河谷地带,且河谷向西倾斜,因此对西风有一定抬升作用,易形成地形雨;山地海拔较高,随着海拔高度变化,气候的垂直差异较为显著。第(2)题,从气候方面来看,对农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区位因素包括光照、降水、气温等,可结合该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分别从上述方面加以分析。第(3)题,为开放性题目。若赞同,可从该地扩大薰衣草种植面积的有利条件和有利影响方面说明原因;若不赞同,可从该地扩大薰衣草种植面积的不利条件及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等方面说明原因。

【答案】(1)伊犁河谷为向西敞开的喇叭形谷地,对西风有一定的抬升作用,易于形成地形雨;山地高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明显。

(2)年降水少;夏季高温;光照充足;日温差大,利于有机质积累。

(3)支持。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不支持。该地生态脆弱;灌溉方式不合理,容易出现土地次生盐碱化;过度开荒种植,容易造成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

二、综合题

12.(2017·衡阳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东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主要大河均为国际性河流,导致该地区长时间存在水资源冲突问题。各国为缓解水资源短缺,采取了多种措施。图a为中东及其附近地区示意图,图b示意一些村庄利用太阳能驱动水泵,开采地下水。

(1)描述A地降水特点,并分析该地降水较多的原因。

(2)分析中东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3)与修建大坝相比,你是否赞同大力推广利用太阳能开采地下水的方式。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根据题目中提供的降水量图分析,降水特点从总量、季节分配分析。全年降水总量比较多,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4至10月份。分析降水较多的原因,可以根据白尼罗河上游所处的气压带和风带来分析,该地区为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夏季降水量较多,加之白尼罗河地形抬升作用明显,地形雨多。第(2)题,中东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可以从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分析,自然原因从气候、河流分析;人文方面从人口、工农业、水污染和各国冲突等方面分析。第(3)题,此题围绕当地太阳能资源开发来开采地下水。赞同的话主要结合当地太阳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和维护成本低,对生态环境影响小。

不赞同的话,主要从不利的方面去考虑,利用太阳能开采的量有限,供不应求;还有是对地下水的影响,进而引起其他方面的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1)特征:降水总量多,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4~10月。原因: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影响,气流上升,加之地形抬升作用显著,降水丰富。

(2)自然原因:降水少且不稳定;河流湖泊数量少;全球变暖,蒸发增强,加剧干旱。人文原因: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发展,(工农业)需水量增加;水资源污染浪费;各国竞相修建大坝,加剧各国冲突。(自然和人文原因各答两点)(3)赞同。理由:充分利用中东地区丰富的太阳能;成本低廉,有利于修建和维护;对河流生态环境影响小。不赞同。理由:利用太阳能开采地下水,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发展;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可能引起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等生态环境问题。

13.(2017·成都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示意伊比利亚半岛河流及农业灌溉区。

材料二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沿岸是欧洲西部秋、冬季反季蔬菜的主要产地,该地收获的蔬菜几天或几小时即可在欧洲西部各国的市场上市。

(1)判断伊比利亚半岛的地势特征,并说出判断依据。

(2)试推测该半岛沿40°纬线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原因。

(3)分析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沿岸反季蔬菜生产的区位优势。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河流的流向来判断伊比利亚半岛的地势特征。图中河流总体是向东、西两侧流入海洋,所以该地地势总体中部高,东部、西部低。第(2)题,根据纬度位臵和海陆位臵分析,该半岛40°纬线附近受西风带控制,降水主要受来自大西洋的暖湿西风影响。结合上题分析,该岛中部地势高,所以西侧为迎风坡,东部位于背风坡,年降水量沿40°纬线西部多、东部少。第(3)题,根据题中信息分析,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沿岸反季蔬菜生产的区位优势主要体现在热量、市场、水源等方面。与欧洲西部相比,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沿岸纬度低,秋、冬季节气温高,热量充足。与其他地区相比,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沿

岸距欧洲西部较近,市场广阔,交通便利。图中河流众多,说明水系发达,灌溉便利。

【答案】(1)地势中部(北部)高,东部、西部(南部)低。河流流向。

(2)年降水量沿40°纬线西部多、东部少。原因:该半岛降水主要受来自大西洋的暖湿西风影响;该半岛地势中部高,东西部低,西部地处迎风坡,降水多,东部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3)纬度低,秋、冬季节气温高,热量充足;河流多,灌溉便利;距欧洲西部较近,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12.(2017·太原模拟)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长安(今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省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沟通内陆与亚欧大陆桥和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承接东部乃至全球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大的物流中心、融汇亚欧丰富多元文化的重要平台。

材料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示意图(图1)、2014年陕西省产业结构统计图(图2)、陕西省地形坡度空间差异图(图3)。

图1

(1)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陕西省定位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有利区位条件。

(2)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别分析甲、乙两区域地形坡度小的原因。

(3)人类对河流的开发利用主要有灌溉、航运和水能开发等。某班学生在对陕西境内秦岭以北河流开发利用的探讨中有下列两种观点,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分析评价。

观点1:渭河平原经济较发达,交通运输量大,应大力开发渭河的航运,以缓解运输压力。

观点2:北部高原区地形坡度大,应大力开发水电,解决农村生活能源,保护高原区植被。

【解析】第(1)题,有利区位条件可以从文字材料“长安”“古丝绸之路”得出历史悠久、历史文化深厚;从图1可以得出交通的枢纽地位和地理位臵的优势;产业结构图可以得出产业结构相对合理和经济实力较强的特点等;隐形信息有陕西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和科技教育力量强等。第(2)题,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形地势的影响是内力作用普遍使得地形趋向不平,外力作用普遍使得地形趋向平坦。但具体的作用形式在不同的地质过程中是不同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理解每种内外力作用的概念、过程和结果。甲地气候干旱,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风力搬运和沉积使得地形较为平坦;乙地为渭河谷地,地势低,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地形平坦。第(3)题,河流开发利用的方向主要包括平原(土地)的利用、水资源、水能开发、航运、旅游等方面。但每项利用需要综合思维,权衡利弊,因地制宜。

【答案】(1)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对外联系历史悠久;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间位置,区际联系较便利;区内铁路、公路等交通条件较好;已有较好的

产业结构和较强的经济实力;教育和科技力量较强;历史文化之地,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等。

(2)甲地降水量小,流水侵蚀作用弱,以风力作用为主。乙地地势低,流水沉积作用明显,地势比较平缓。

(3)观点1:不正确。该区域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变化大(水量不稳定);含沙量大,河道淤积;结冰期长,通航条件差。

观点2:不正确。该区域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变化大(水量不稳定);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修建的水库泥沙易淤积。

13.(2017·湖北七市联考)根据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苦荞是荞麦的一种,可直接蒸煮食用,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医学价值。苦荞喜凉爽,耐瘠薄,作物生长通常需要≥10 ℃的年积温2 954~4 045 ℃,年降水790~1 105 mm,4~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乃至世界的苦荞最主要产区,其山上出产的绿色、有机苦荞大量出口欧美、日韩等地。

材料二2013年8月湖北省某知名酒业公司选用四川凉山苦荞为原料,推出了新品。新产品上市不到一年,销售额突破两个亿。

材料三

(1)请结合材料分析凉山有利于种植苦荞的优势自然条件。

(2)凉山欲发展成为“世界苦荞之都”,请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湖北省这家酒业公司打算在四川凉山建分厂,如果你是该公司的管理者,你是持赞成还是反对意见,请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观点。

【解析】第(1)题,材料中给出了苦荞生长的气温条件,以及出口的苦荞为“绿色、有机”产品,则自然条件应分析气温、降水,以及环境等因素;结合地形和气候要素信息回答即可。第(2)题,成为“世界苦荞之都”,产品应品质优

良,利于销往世界(交通与品牌建设,开拓市场),另外还应加强管理和延长产业链,促进可持续发展。第(3)题,开放性试题,可从区位条件角度分析。

【答案】(1)大凉山海拔较高,气候凉爽;≥10 ℃年积温高,热量条件较好,一年可种两季;年降水量大且降水集中在4~9月,利于苦荞生长;山上气温相对低,病虫害少,空气清新,水质洁净,使其成为绿色、有机苦荞基地;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任答4点即可)

(2)加强交通线路建设,方便产品外运;政府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强管理;农业产业化,原料加工为苦荞茶、苦荞面、苦荞枕等,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加强宣传,提高消费者对苦荞保健价值的认识;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扩大销路;加强科研,培育优良品种,提高苦荞品质。(任答4点即可)

(3)赞成。接近原料产地;该地可以提供优质水源;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较低的地租及廉价的劳动力,生产成本低;母厂的先进生产工艺及管理经验支持。(任答4点即可)

反对。该地地形崎岖,地势起伏大,对外交通不便;当地经济落后,消费市场狭小;对当地生态环境破坏大;工业基础薄弱,前期投入成本高。(任答4点即可)

(完整版)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概念: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空间单位 2.区域的属性: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边界、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3.区域的特征:差异性(行政区边界明确,干湿地区边界具有过渡性),整体性(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东北平原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4.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5.长江中下游平原由若干平原组成,水系密布,土质黏重,影响早期的农业生产,由于船的使用,稠密的水系反而促进了发展 6.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初期阶段—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成长阶段—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不协调;转型期—人地矛盾尖锐;再生阶段—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 7.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8.遥感(RS):a原理:不同的地面物质和地面物质的不同状态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不同。b、应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广泛应用,除了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 9.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2)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3)地位: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4颗GPS卫星。无论是在何时何地,只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就能提供准确的三维信息(经度、纬度和高度)和时间。四颗卫星可确定运动物体速度。(4)组成:空间部分—CPS 卫星星座、用户部分—GPS信号接收机、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10. 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汁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答案

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答案 第一章 P2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平均气温差异主要原因是纬度高低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松嫩平原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太阳热量少;冬季距冬季风源地近。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低。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平均气温高。 2.长江三角洲地区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形成的原因是南部距夏季风源地近,受夏季风影响的程度大,降水丰富,而北部有所减少。东北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大致是从东向西减少,这主要是因为从东向西距海超越来越远。 3.长江三角洲因为降水丰富,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湖沼星罗棋布,河网密度远远大于松嫩平原。长江三角洲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水稻种植业,而松嫩平原则以种植小麦等旱作农业为主。另外,长江三角洲还利用水多的优势发展了水产养殖业,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 教材P3~P4 1.(1)北方河流少,地形完整,地势平坦,民居讲究坐北朝南,方位观强。南方河网密度大,多低山、丘陵,地形零散,民居大多沿河顺势修建,方位观差。 北方冬季严寒,修建房屋时主要考虑防寒保暖,因此墙体严实厚重。例如我国西北阿勒泰地区冬季漫长严寒,这里房屋外观看上去很大,可房间却很紧凑,这种房屋厚达83厘米。我国南方大多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民居的墙体轻薄。 降雨多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泄水,因此我国南方民居屋顶的坡度比北方大。民居出檐深远,一个目的是为避雨,另一个目的是遮阳,越往南房檐逐渐加宽的道理就在于此。往南房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主要基于有利于通风散热的考虑。 (2)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主要是需具备采暖的配套措施,例如暖气的安装。 建同样的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主要考虑的是正午太阳高度对楼房采光的影响。 2.沿途及各考察点会观察到以下自然和人文景观:在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会看到各种中外文化融合的各具特色的建筑,既有东方文化的文庙,又有西方古典式建筑的基督教堂。夏季可以在太阳岛上玩沙戏水,冬季可以欣赏到栩栩如生的冰雕。在锡林郭勒地区可领略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胜景。骑上骏马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体会“弯弓射大雕”的豪情,又可到蒙古包里喝一杯醇香的奶茶,以解旅途之劳。山西太原附近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冬暖夏凉的窑洞是典型的民居,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也是不可多得的美景。苏南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其典型的写照,绿树、灰瓦、白墙、碧水,是一幅极好的风景画。“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群山巍峨,林海无际,清泉碧澄,流云涌动。亚热带常用绿林掩映着一座座革命遗址:会师桥、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革命博物馆等。气候、植被随着海拔升高而富有变化,尽显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西双版纳是典型的热带季雨林分布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佛塔、竹楼比比皆是。 人文景观是长期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都深深打上了自然的烙印。造成沿途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可顺着两个方向探究,很明显,从哈尔滨向西,气候越来越干旱,水分越来越少,导致相应景观的变化,从哈尔滨向南,随着纬度的降低,。水分和热量都会增加而导致景观的变化也体现了平原(苏南)与山地(井冈山)的差异。 教材P8“思考” 1、通过与传统的区域地理环境研究方法相比较,我们可以知道遥感的特点:(1)“站得高,看得远”,感知的视野宽, 范围大;(2)无论航空器还是航天器运行的速度都较快,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能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传输和处理信息,具有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的特点;(3)从总的方面看,遥感的运用比传统的方法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 2、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人眼在可见光范围内有很高的光谱分辨率,但 在可见光之外则是“睁眼瞎”。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传感器的功能比人眼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感应的波谱范围更宽,从紫外线到可见光、红外线,并延伸到微波,提高光谱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在夜晚或恶 教材P9“思考” 在GPS汽车导航中,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之间的传递过程如右图: (1)GPS卫星不断发射GPS信号,接收器收到信号后解算出汽车所在的 地理位置;(2)驾驶员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并通过电台传送给服务中心;(3 服务中心为其确定可行路线通过卫星传输给汽车;(4)汽车在GPS卫星信号 引导下到达目的地。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四章区域经济 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

高级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1、两地自然环境的异同 2、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1、开发早期——水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 2、农业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原来的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有利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 3、工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3、应用领域: (1)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2)大众化应用:导航等 二、遥感(RS) 1、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 3、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2、组成: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 3、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定位、测速、导航、授时)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2、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3“S”之间的关系:遥感(RS)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 2、数字地球: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 前言: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提高同学们的复习效率,下面由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案例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具 体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它们的分布、特征、成因、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说明”;而系统地 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验证。因此,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许多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建立等,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近年来高考试卷申明显反映出区域地理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许多能力要求的体现,常反映在对基础知识的思考和运用上,其中有很多是以区域地理内容为载体。这就提示我们: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区域地理的掌握。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并不是机械地重复一遍已学过的初中课本,而应该重视对旧知识的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并巩固在图像或图表上,还要注意与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有机联系。下面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复习时参考。 一、掌握图像要领熟悉判读技能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建立空间概念和发展形象思维都需要以图像作为主要媒介。运用地理图像是地理学习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复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学具。地理图像类型很多,如各种地理事物分布图(可分综合图与专题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单项或综合、自然或人文)、各种等值线图、各种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模式图(成因、过程、分布)、系统联系框图等。它们或展示了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或说明了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变化过程,或展现了地理事物的具体情况,或以数据图表的形式反映它们的数量特征,或从多个侧面显示它们的内部状况、成因剖析、阶段特征、分布规律、结构关系等,以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我们理解、记忆、分析、比较,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主要图像的组成要素、绘图要领,并进而熟悉判读技能。 在众多图像的判读技能中,尤其要注意等值线图的判读。以等高线图的判读为例,先要阅读等高线图中的等高距数据,然后看高度递增或递减的方向,最关键的是观察线间点和线上点高度的差异,如线间点高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反之,如线间点低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集水线,地形为山谷。 由以上判读要领可迁移到其他等值线的判读上。如等高线图中的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脊线,

高中地理必修三 区域地理核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核心知识点 区域差异分析 分析区域差异要从分析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异入手,同时注意分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3)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 类 活 动 差异成因具体表现 农 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 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 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 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 异 工 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 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 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 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开 放程度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 差异 城 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 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 水平等差异 交 通 地形、位置、经济、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线网密度、通达度 等差异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的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如下所示: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减小,表现如下: (1)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 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地理必修三期末测试题及答案(湘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三期末测试题 一、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读“中国西北地区局部图”,完成1~4题。 1.图中有明确区域边界的是 A.库布齐沙漠 B.土默川平原 C.呼和浩特市 D.阴山山脉 2.河套平原从“地固泽卤,不生五谷”发展成为“塞外粮仓”主要是由于该地 A.地质条件稳定 B.年降水量增多 C.灌溉条件改善 D.黄河水量减少 3.河套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湿地破坏 B.森林锐减 C.水土流失 D.土壤盐渍化 4.造成河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制度不同的 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土壤 B.海拔 C.水 D. 热量 黄淮海流域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 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 于2014年底通水,该工程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 紧张状况。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示意图。读图回答5~6 题。 5.下列有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提高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 B.有利于提高晋煤水运的能力 C.有利于解除海河流域的洪涝灾害

D.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 6.黄淮海地区水资供需矛盾突 出的原因是 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水量 大 ②降水较少,径流量不足 ③地面硬化,降水利用率低 ④水资的污染浪费严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 征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其具体表 现就是形成了一个个农业带,如右图所示。据此回答7~8题。 7.对美国农业区域专门化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追求生态效益 B.追求经济效益 C.便利的交通条件 D.完善的制度、法规 8.有关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F处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光合作用强,棉花带分布在此 B.A处为乳畜带,这里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C.B为小麦带,北部由于冬季较长,种植冬小麦,中部则种植春小麦 D.C、D、G分别是玉米带、棉花带、亚热带作物带 我国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统计表明,湖北省20世纪50年代共有湖泊1 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目前只剩下83个。昔日“八百里洞庭”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第二。西部一批烟波浩渺的大湖相继消亡,湖泊逐渐向盐湖、干盐湖方向发展。阅读上述文字,完成9~10题。 9.使“八百里洞庭”退居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 ①围湖造田②上游水土流失严重③蒸发和下渗④引水灌溉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0.湖泊环境恶化后,造成水灾频发的原因是 A.湖泊水对河水的补给量减少 B.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C.水土流失加剧 D.水资减少 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丰富,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回答11~12题。 11.在资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A.食品工业 B.高耗能工业 C.农产品加工工业 D.高技术工业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2.1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三明九中陈良豪 一、教材分析: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发展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三、设计思想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行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所以本课教学手段采用自主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网络多媒体教学,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防治荒漠化进行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突出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课本插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设计意图: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分析案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人类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的意义。

高中地理必修三期末试卷.doc

高中地理必修三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多选和不选均不得分。 1.以下按综合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有 A.干湿地区B.自然区C.高原区D.热带雨林区 2.关于区域的叙述,错误 ..的是 A.区域都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B.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C.区域都有一定明确的界线D.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3.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 A.土壤和植被B.气候和地貌C.水文和土壤D.植被和水文 读图1“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的比例图”,回答4—5题: 4.该植被最有可能是 A.草原B.苔原 C.硬叶林D.针叶林 5.该植被分布区最普遍的环境问题是 A.酸雨B.固体废弃物污染 图1 C.土地沙化D.臭氧层破坏 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据此回答6—9题: 6.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B.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C.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D.干旱和大风现象 7.保持水土的根本措施是 A.平整土地B.修水平梯田C.深耕改土D.造林种草 8.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 A.植被破坏B.人口过度增长C.贫困D.环境恶化

9.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 A .经济可持续发展 B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 .生态可持续发展 D .减少污水排放量 10.山西省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 A .露天开采 B .矿区道路的铺设 C .开矿井巷道的建设 D .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我国为了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了许多防护林体系,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三北” 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据此,回答11—12题: 11.“三北”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的环保功效是 A .吸烟除尘 B .美化环境 C .防风固沙 D .净化空气 1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 A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 .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C .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D .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据报道,我国江西省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红色荒漠”,据此判断回答13—14题: 13.“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A .风蚀作用 B .水蚀作用 C .沉积作用 D .风化作用 14.“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是 A .滥伐森林 B .开山取石 C .过度放牧 D .风化作用 图2是某地区的地形图,回答15—118题: 15.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 .交通发达 B .单位面积产量高 C .水热条件好 D .人均耕地面积广 16.以下不属于...该商品粮基地特点的是 A .以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为主 B .粮食商品率处于较低水平 C .已经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D .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17.城市P 某家具厂生产的实木家具销往全国许多地方。影响该厂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130°E 图2

高中地理必修三 区域地理复习提纲教学提纲

模块三区域地理 专题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我国东部沿海中部,长江入海口我国东北地区中部。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不足。土地条件 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资源条件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人类 活动 差异农业耕作方式水田旱地 主要粮食 作物 主要种水稻,还有油菜、棉花等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 甜菜等作物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 其他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其他生产活动工业 我国重要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 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②重工 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 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 工业,成为我国重化工业基地。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中枢,长江入海口, 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结论: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4、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①为保证建筑物有较好的日照条件,街道宜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与子午线成300-600夹角;②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强,墙体严实厚重(防寒),屋顶坡度小(少雨),楼间距大(正午太阳高度小,楼影长);③南方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屋檐宽(遮阳挡雨),房屋进深高度大(防热),楼间距小(正午太阳高度大,楼影短)。 5、地理环境对交通的影响:为保证运行安全和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①公路、铁路设计,需考虑沿线暴雨、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等;②港口需建在水深、

地理必修三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靖边七中12月月考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棉花耐旱、耐盐碱,喜光照。近年来,阿拉善高原采用滴管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种植早熟的棉花品种,并引种彩色面和有机棉。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引种彩色棉、有机棉,主要是为了 A. 增强市场竞争力 B. 改善生态环境 C.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 降低运输成本 2.该地发展棉花种植业面临环境问题可能是 A. 水土流失 B. 石漠化 C. 生物多样性增加 D. 土地荒漠化 3.该地发展棉花种植业面临的一些问题。其中,机械化作业可缓解的问题是 A.交通不便 B. 资金不足 C. 劳动力缺乏 D. 土地多盐碱 在一个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起步阶段,国家总的森林面积会逐渐减少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国家森林面积减少的态势出现减缓直至停止,并开始转变为扩张,这个国家森林面积从减少转变为扩张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被称成为“国家森林转型”。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出现“国家森林转型”现象。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4.在“国家森林转型”阶段,面积逐渐减少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林地 B.耕地 C.草地 D.建设用地 5.我国“国家森林转型”现象较明显的地区最可能是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东南丘陵 读“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1页共14页◎第2页共14页

6.为有效控制田纳西河流域的洪水灾害,田纳西河流域治理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兴建大坝,疏通河道 B.保护环境,发展旅游业 C. 建设和完善巨大航运网 D.发展畜牧业,改善气候 7.田纳西河流域工业走廊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修大坝,使通航条件大为改善 B.旅游业带来经济收人 C.大规模的水电开发 D.田纳西河的水质改善 8.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好处是 ①扩大了耕地面积②稳定了灌溉水源 ③减轻了洪涝灾害④增加了土壤肥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下图中右为“江南丘陵某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图”,左为“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比例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9.该县农村这种生活用能构成状况可能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是 A.土地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危害 D.土地沙漠化 10.经过调整,该县把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主要用于发展农区畜牧业,这有利于 A.改善局地气候 B.保护农田作物 C.防止水土流失 D.综合利用资源 下表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统计数据,据此回答下题。 第3页共14页◎第4页共14页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新课程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地理三”则是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之上,使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这一模块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由于区域存在差异性,各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各有其特性。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了“区域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流域的综合开发问题”、“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及其产生的问题”等五个典型论题进行了剖析。各版本教材采用不同的案例来呈现这五个专题内容。可以看出地理三模块是典型的案例教学,甚至是“范例教学”。 以第二章《荒漠化的防治》为例,《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第一个案例,这部分内容的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分析课程标准,我们发现这可以是案例教学的典型范例。在这个章节里,教材除了选取我国西北地区作为案例分析的主要对象外,还选取了非洲萨赫勒地区和前苏联垦荒区为分析的次目标,将这些区域的各种情况通过图表、资料呈现,分析荒漠化发生的过程、成因、危害,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我在高一(12)班和高一(13)班教授这节内容。在这两类不同学生的教学中,我对《荒漠化的防治》这一章节内容进行了不同的教学尝试,感到教学效果差异很大。 教学设计一:教师讲解荒漠化的概念,提出教学主题“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师生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完成教材“活动”内容: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人为原因分析——师生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完成教材“活动”内容:前苏联垦荒区的荒漠化问题及防治措施 教学设计二:展示一组荒漠化景观图片,学生思考什么是荒漠化?有哪些表现?——引导学生找出课本呈现的三个相关案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前苏联垦荒区的荒漠化,全班同学依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案 1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西北与青藏地区地理特征比较 ●南方与北方地区地理特征比较

我国农业区的气候资源特点和主要农产: 《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 1、三种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 全球定位(GPS)——定位导航(21颗工作卫星,3颗在轨备用卫星,至少用4颗卫星确定一个地点); 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2、资源跨区调配的原因:资源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3、资源跨区调配的影响: (1)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国家层面的上看,平衡各地经济发展 对输出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对输入地:缓解资源紧张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输出地、沿线地区、输入地三个方面分析。 4、产业转移的规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过渡 实行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的主导产业 5、产业转移的原因:①当地资源、环境问题(美国东北部的产业向西、向南转移)②寻求新的 市场(台商的IT企业迁至大陆)③实现区内产业布局均衡(珠三角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型的产业向山区转移) 6、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为迁出区发展新产业腾出空间;促 进迁入区产业升级);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经济水平处于第一级至第四级的地区,依次重点发展处于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产业);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乡村景观变为城市景观、转嫁污染);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就业机会由迁出区转移到迁入区) 8、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华北平原的盐碱化:自然:地势低平,气候上旱涝频繁变化,东部近海; 人为:不合理的灌溉。 ②西北的荒漠化:自然: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 人为:人口激增;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造成 植被的破坏,流域内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③长江中下游的洪涝:自然:有的年份流域内多降水,流量大;蓄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中上游植破坏,水土流失,使中下游河道淤积,泄洪能力下降; 围湖造田使湖泊蓄洪能力下降等。 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自然:黄土土质疏松,易被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雨水冲刷能力强 人为: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 土保持。 9、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水土流失的危害:使土地退化;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易产生洪涝灾害;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答案

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答案(实惠版) 第一章 P2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平均气温差异主要原因是纬度高低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松嫩平原纬度高,太阳高度 角小,地面获得太阳热量少;冬季距冬季风源地近。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低。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平均气温高。 2.长江三角洲地区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形成的原因是南部距夏季风源地近,受夏季风影响的程度大,降水丰富, 而北部有所减少。东北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大致是从东向西减少,这主要是因为从东向西距海超越来越远。 3.长江三角洲因为降水丰富,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湖沼星罗棋布,河网密度远远大于松嫩平原。长江三角洲在 此基础上发展了水稻种植业,而松嫩平原则以种植小麦等旱作农业为主。另外,长江三角洲还利用水多的优势发展了水产养殖业,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教材P3~P4 1.(1)北方河流少,地形完整,地势平坦,民居讲究坐北朝南,方位观强。南方河网密度大,多低山、丘陵,地形零散,民居大多沿河顺势修建,方位观差。 北方冬季严寒,修建房屋时主要考虑防寒保暖,因此墙体严实厚重。例如我国西北阿勒泰地区冬季漫长严寒,这里房屋外观看上去很大,可房间却很紧凑,这种房屋厚达83厘米。我国南方大多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民居的墙体轻薄。 降雨多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泄水,因此我国南方民居屋顶的坡度比北方大。民居出檐深远,一个目的是为避雨,另一个目的是遮阳,越往南房檐逐渐加宽的道理就在于此。往南房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主要基于有利于通风散热的考虑。 (2)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主要是需具备采暖的配套措施,例如暖气的安装。 建同样的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主要考虑的是正午太阳高度对楼房采光的影响。 2.沿途及各考察点会观察到以下自然和人文景观:在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会看到各种中外文化融合的各具特色的建筑,既有东方文化的文庙,又有西方古典式建筑的基督教堂。夏季可以在太阳岛上玩沙戏水,冬季可以欣赏到栩栩如生的冰雕。在锡林郭勒地区可领略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胜景。骑上骏马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体会“弯弓射大雕”的豪情,又可到蒙古包里喝一杯醇香的奶茶,以解旅途之劳。山西太原附近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冬暖夏凉的窑洞是典型的民居,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也是不可多得的美景。苏南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其典型的写照,绿树、灰瓦、白墙、碧水,是一幅极好的风景画。“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群山巍峨,林海无际,清泉碧澄,流云涌动。亚热带常用绿林掩映着一座座革命遗址:会师桥、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革命博物馆等。气候、植被随着海拔升高而富有变化,尽显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西双版纳是典型的热带季雨林分布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佛塔、竹楼比比皆是。 人文景观是长期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都深深打上了自然的烙印。造成沿途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可顺着两个方向探究,很明显,从哈尔滨向西,气候越来越干旱,水分越来越少,导致相应景观的变化,从哈尔滨向南,随着纬度的降低,。水分和热量都会增加而导致景观的变化也体现了平原(苏南)与山地(井冈山)的差异。教材P8“思考” 1、通过与传统的区域地理环境研究方法相比较,我们可以知道遥感的特点:(1)“站得高,看得远”,感知的视野宽, 范围大;(2)无论航空器还是航天器运行的速度都较快,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信息,并

高二地理必修三期末测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5分。下面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 把正确的选项填在后面的答题表中。) 1.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 B .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C .区域是主观任意划分的 D .区域根据一定的指标划分的,既可以是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 2.对我国不同区域传统民居建筑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较南方差 B .西北民居屋顶坡度平缓 C .浙闽山区民居屋顶多为平坦状 D .南方民居墙体较北方严实厚重 图2是某地区的地形图,回答3~5题: 3.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 .交通发达 B .单位面积产量高 C .水热条件好 D .人均耕地面积广 4.以下不属于...该商品粮基地特点的是( ) A .以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为主 B .粮食商品率处于较低水平 C .已经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D .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5.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当地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 ) A .土壤十分贫瘠 B .开发的成本太高 C .粮食过剩,价格下降 D .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GIS 将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的相互关系。回答6题。 6.对2000年与2006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 )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 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 7.“数字地球”是 ( ) A .指用数字表示地球的大小 B .把整个地球信息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C .用经纬网的数据来表示地理事物的位置 D .用GPS 数据来表示地球上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8~10题。 8.“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9.“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 130°E 图2 班级: 座位号: 姓名: ……O ……密……O ……封……O ……线……O ……密……O ……封……O ……线……O ……密……O ……封……O ……线……O

(2020年编辑)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

高中地理(课标教材必修三)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1. 由广东倡议成立的“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包括了珠江流域的省(区)及其周围地区, 其中有水系与珠江相通的省(区)是() A.粤、闽、赣、黔、滇、桂 B.桂、赣、粤、滇、黔、川C.赣、粤、湘、桂、滇、黔 D.琼、闽、桂、滇、粤、黔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下图是某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据图完成2~3题。 2.阶段Ⅰ鲜花和蔬菜产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平坦 B.气候优越 C.距城区 近 D.水源充足 3.阶段Ⅱ鲜花和蔬菜产区的区位变化主要因素是因为() A.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B.城市人 口的增加 C.交通的便利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D.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 4.大体与秦岭-淮河一线吻合的一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和年等降水量线的值分别为 () A. -2℃,400mm B.8 ℃,600mm C. 0℃,800mm D.4 ℃,1200mm 5.流经三大自然区,流域跨三个经济地带的河流是() A.长江 B.黄河 C.海河 D.珠江

6.下列关于东部季风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指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的地区 B.雨季主要集中在7-8月份,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 D.河流大部分为外流河,无结冰期,汛期长 7.有关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表水的补给以雨水为主 B.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极其微弱 C.自东向西植被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D.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主要因素是植被稀少 继“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后,我国又制订了“实现东部新跨越”的战略方针,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东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加速崛起,读图回答8~10题。 8. 目前,影响环渤海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是() A.矿产资源不足 B.水资源短缺 C.人口密度较大D.洪水灾害 频发 9.图中阴影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其棉花生长的有利气候条件是() A.地势平坦广阔B.土壤深厚肥沃 C.降水丰富,水源充足 D.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 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尝试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3.通过图表和文字资料分析,了解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4.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重点: 1.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2.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启发讲述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能源的分类和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能源的分类 ⑴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 ⑵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特点:①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 ②有限的 ③开发利用不当,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2.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 3.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我国更突出 ⑴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 ⑵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开发条件 1.能源资源开发原则: 因地制宜:①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 ②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 ⑴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①储量丰富 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 700亿吨,按2019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 ②分布范围广: 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图3.1)。 ③煤种齐全: 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④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大同煤田是全国极为宝贵的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主要用于燃烧发电)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世界少有、国内罕见的优质主焦煤(主要用于冶炼钢铁)基地。 ⑤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除煤炭资源外,煤田的煤层中还含有丰富的煤层气一种清洁燃料,储量占全国煤层气总储量的1/3。 ⑵市场广阔 ①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且消费量大于生产量。 如:2019年的消费量接近15亿吨标准煤,而生产量约14亿吨标准煤。 ②随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增加,能源缺口扩大。 ③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